有關大學生調查報告(通用9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關大學生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調查報告 1
調查時間: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學院
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
調查內容:關于在校大學生的兼職情況,以及其中所反應出來的問題。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一、目的:現在社會上普遍反應大學生兼職眼高手低,所以身為大二學生的我,對于社會充滿了好奇,但是又不能充分體驗找工作是如何的艱難,恰好大學生的空閑時間很多,老師要求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又要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而兼職是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對此,為了了解大學生對兼職的看法以及選擇兼職工作的.類型等,特開展了此次調查活動。
二、調查結果:
1、數據統計38%的同學對做兼職持良好、贊成的態度,并且66%的人都有兼職的經歷,這些同學做兼職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積累社會經驗,當然,也有22%的是為了賺點生活費,減輕父母的負擔,這22%的同學中,月生活費在300-600元左右占大多數。
2、40%的同學認為兼職會影響學習,40%的同學認為合理安排就不會影響學習,而48%的同學會在寒暑假做兼職。
3、 92%的同學選擇兼職工作的類型是派發傳單、做促銷和禮儀。極少數同學則會選擇模特兒和家教等兼職工作,80%的同學獲得兼職信息主要是通過熟人介紹和兼職中介推薦。隨著現在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50%的同學愿意在網上做威客網絡兼職、付費調查兼職或者做網店代理兼職。
三、數據分析
1、絕大部分同學對兼職持贊成態度,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和積累社會經驗,而是由于家庭經濟原因而選擇做兼職的同學卻很少。
2、有一部份的同學認為做兼職會影響學習,這就要求同學們要合理安排時間,不要得次失彼,所以建議同學們最好在寒暑假等長假時期做兼職。
3、既然做兼職的目的是為了積累經驗,那就要選擇能鍛煉自己能力的兼職類型,如果是經管系的,可更多地考慮促銷方面的工作,學習旅游管理的,可選擇促銷、禮儀和餐飲等多種工作,與此同時,也要提高自己的警覺性,小心兼職騙局。
四、總結:大學生可適當地、適時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兼職工作,這樣可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豐富大學生活,提高自身能力,但也要正確看待和對待兼職,要有選擇性,不能把兼職看的比學業還重,更不要占用大部分的學習時間,應該掌握好尺度。
大學生調查報告 2
一.調查目的:
打暑假工和做兼職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首選。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除了賺點小錢,減輕家庭負擔;而且學會接觸各類社會人士,豐富社會經驗;不浪費空余時間,理論結合實際,也是為今后工作打基礎。
二.調查對象:
三.調查內容:
四.調查結果:
我們是年輕人,我們不可能與世隔絕,也不愿成為死讀書的書呆子,這是眾多大學兼職生的共同心聲。因此許多大學生都認為兼職實習等是大學生的輔助品,通過兼職、實習等能感受到學校沒有過的壓力和感受,也可以學到在學校學不到的許多寶貴的東西。不論是什么職業沒有層次,都能在其中學到許多東西,有它的利與弊,有可以汲取的地方與不可汲取的地方,要看本人是這樣看待的了。有的大學生認為只要是有報酬,就算是與自己所學的專業不相符,只要可以令他們接受的工作,可以勝任,他們都會去做。
五.調查結果分析:
后的大學生與80前的大學生大相徑庭,不論是生活環境還是經濟條件,還是自身的價值觀,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因此,沒有人選擇反對大學生兼職、打暑期工或實習,大家都認為只要不影響學習能夠積攢經驗可以為以后的工作打基礎。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應當刻苦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運用知識的技能。不能否認有過打工經歷的同學,看起來要比其它同學更成熟、社會適應力更強,但對于學生,社會適應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標,大學期間主要的任務是學業結構的搭建,即知識結構、專業結構的搭建,為了打工影響甚至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結果是得不償失的。
如果不能確保自己的學習不受到影響就不要考慮兼職。其中有的大學生表示他們曾在兼職期間,由于學習時間大量減少,最終在期末考試中掛科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得不償失.而且免不了有居心叵測的人用兼職的幌子來欺騙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這樣一來,大學生的財產人身安全便得不到保障了。現代社會急需綜合型的人才,它需要你具備專業知識之外,更需要你有良好的實踐動手的能力。畢竟,給我們一本書我們可以記很多知識,可過不了多久我們便會忘記;然而給我們一份工作,我們做好它,留下便是不可磨滅的經驗。畢竟大學生畢業之后,只能做一些與專業知識相關的職業了,而現在選擇兼職打工可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更能豐富大學生的人生經歷!他們需要在打工中磨練自己,鍛煉自己!
六.結果和建議:
通過調查,同學們大都希望在大學期間從事兼職工作,家長們基本同意子女兼職并予以支持。在兼職過程中同學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由于缺乏經驗和社會閱歷,不知如何應對,有些同學還被欺騙過。但也有一部分同學善于交際,能力突出,能夠將兼職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另外,同學們一致認為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兼職指導機構,鼓勵指導同學們從事兼職,使大家在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既鍛煉了能力,又獲得了一定的報酬,為以后的就業做好準備。
大學生找到一份兼職工作,尤其是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兼職工作,無疑是件好事:一方面,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會使大學生獲得一種心理滿足感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功體驗;另一方面,兼職是大學生提前融入社會的途徑,可以在兼職工作中鍛煉自己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的能力。高校也應該加強對學生兼職的管理和指導,通過勤工助學中心等完善服務,拓寬兼職的渠道,引導大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和一種正確的方法兼職,使大學生處理好兼職和學習的關系,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做好兼職工作。
大學生調查報告 3
一、調查目的:
近些年來,通信業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其發展對我國社會經濟的推動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由于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1世紀手機技術不斷成熟,各種手機品牌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隨著4G網絡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手機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作為一名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我覺得有必要了解現在大學生對于各種智能手機的使用情況,掌握大學生對于未來通信的期待。
二、調查過程:
調查人員: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教室、餐廳、公寓樓
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
調查方法:調查人員于xx年3月10日中午在教室、餐廳、公寓樓隨機選取有空閑時間的同學,幫助填寫大學生智能手機使用情況的調查問卷(調查問卷詳見附錄)。
三、調查結果: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主要就大學生使用手機的品牌、價格、質量、系統、時長、運營商等幾方面進行調查研究,抽樣調查將近300人,收回有效問卷大概273份。
在我們此次的調查結果中,在大學生手機品牌的使用方面,小米以23.1%居于第一位,蘋果以18.95%屈居第二,三星則以17.3%位列第三。第四位是占有率7%的華為。而聯想、HTC、vivo等品牌的占有率各在5%上下。其余品牌如中興、魅族、索尼、酷派、金立、OPPO等占據剩余20%左右。
在手機價格方面,大學生手機的平均價格在2700元左右。其中2000元以下的為25.4%,2000元到3000元的為36.1%,3000元到5000元的為30%,而5000元以上的有6%左右的人。由此可見,現在的大學生買手機也沒有盲目的追求高價格。并且,相較于價格而言,多數大學生還是比較看中手機的功能以及外形。調查顯示,有36%的同學表示在購買手機時,會優先考慮手機的功能,有32%的同學表示比較注重手機的外形,還有另外的27%的同學則會較為看重價格。
而在手機的性能方面,超快的運行速度是大學生比較向往的,有32%的同學選擇了此項,而高像素、大屏幕也同樣成為大學生注重的兩個方面,入選率均超過了20%。巨大內存以及優良音質則分列第四、第五位。
在每日使用手機的時長方面,絕大多數的同學每天使用手機的平均時間為2~5小時,有不足10%的同學平均每天使用手機在5個小時以上。而大學生都在使用手機做些什么呢?在我們的調查中,使用手機上個各種社交軟件,如微信、人人、微博等交友平臺的.同學有254人,以巨大優勢位居榜首,瀏覽網頁以85%的使用率位居第二位,玩游戲則以78%位于第三位,除此之外,利用手機網上購物、聽音樂、看視頻的同學也超過了60%,而喜歡用手機看小說的同學也有50%以上。
目前智能手機的系統主要有四種,其中,最受大學生喜愛的系統為Android系統,選擇率為68%,其次為蘋果的iOS系統,占有率為27%,而Windows系統的占有率為4%,來自加拿大的BlackBerry OS 僅有1%。
另外,在大學生當中,目前使用4G的同學占19%,使用2G到3G的同學有81%。
在對于未來手機的期待方面,無線充電、人機互動以較高的選擇率排在了第一、二位,另外,大學生對于未來一些個性化的應用程序也存有較大的期待。
四、調查結果分析:
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發現了一些與我們預期的并不太相同的結果。這兩年,在我們的印象中,iPhone似乎已經是“街機”的角色,蘋果似乎是隨處可見。但是,在我們的調查結果中,目前使用蘋果手機的大學生人數不如這兩年異軍突起的小米,而縱觀小米手機能夠在大學生中如此“吃香”的原因,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超高性價比,作為國產手機的佼佼者,小米手機以其出色的雙核處理器、適合國人使用的MIUI界面以及較為便宜的價格迅速俘獲了一大批“米粉”的心。而位居第二的蘋果手機,機身設計簡單、時尚,性能上追求卓越,加上獨有的iOS操作系統,也是如今大學生的垂青的對象。而三星手機在性能、速度上一直聲色俱佳,外觀無可匹敵,反應速度也是最快的。另外,在智能手機逐漸普及化的今天,像華為、中興、聯想、vivo等品牌也能夠很好的抓住商機,在大學生的手機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在關于手機價格的調查中可以發現,現在的大學生還是相對的理性消費,不會特意的去買價格很高的手機,更多的是看重手機的性能、功能,以及自己喜歡的外觀。總的來說,其實不管手機品牌如何,用戶追求的一直都是更好的體驗,能夠更舒心、更方便的使用手機,所以,快速的運行速度、高像素、大屏幕成為了現在大學生最為注重的,這也反映了現在大學生較快的生活節奏,以及喜歡自拍,分享生活的理念。
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4G時代正在到來。但在大學生當中,目前使用4G的人數不算多,我認為,這是因為目前大學生正面臨改更新換代,很多人都在趕往4G的路上。在這一次的改革中,Android系統的手機的價格相對低廉,而 iPhone 仍然屬于較高價位,相比來說,千元左右的 Android 手機優勢比較明顯,所以這也是大學生更多選擇Android手機的原因。
通信行業正在飛速發展,很多大學生都期待著無線充電、人機互動,期待著更加便利、更加人性化的智能手機,這符合大學生如今簡單、個性的生活態度,也能看出如今大學生的生活理念正在不斷往更新更高的領域發展。
大學生調查報告 4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市場化運作日趨明顯。近年來高校大規模的擴招,使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了高等教育的殿堂。到XX年初高校的在校人數達1800多人,再加上電大及網絡教育等其他形式教育的學生的人數,總共有2100萬之多。從而形成了一個擁有人數眾多的高等教育市場。
大學生消費市場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父母用這樣一種觀念對教育進行投資,也讓大學生的消費能力高出了一般水平。如何正確面對這一消費市場,如何了解大學生的消費情況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呢?
為此,我分別對駐煙的三所高校——煙臺大學,魯東大學,山東工商學院的部分大學生的消費狀況進行了調查,從而對當今大學生的消費情況有了一個全面細致的了解。以下是這次調查的具體內容及我對此情況的分析:
一、大學生消費的特點
大學生作為社會消費的一個特殊群體,有著不同于社會其他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據調查,我們可以清醒的看出大學生消費存在著以下特點。
1、 消費觀念復雜,感性消費占優勢
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成本進行衡量。大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沖動消費。
這也正是大學生消費示范效應的結果。據調查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30%擁有手機但對手機的消費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擁有手機的大學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經濟條件負擔不起的情況下“趨前”消費;還有一部分是既無通信需要又無家庭經濟條件負擔的“奢侈”消費。而“奢侈”消費則是由大學生消費的示范效應,攀比心理導致的。
2、 學生對品牌的忠誠度很高
大學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如果使用某種品牌產品產生好的體驗,就會堅持使用,從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終形成使用習慣,保持對此產品良好的忠誠度。比如洗發水,感性認識上的氣味清香,質量好,效果明顯,都會促使他們繼續使用下去。
3、 消費傾向多樣化
21世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當代的大學生們已不再滿足于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娛樂、運動、手機、電腦以及新型的it產品都成了大學生消費的熱點。大學生的消費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大部分學生會去旅游,去歌廳、酒吧消費,或是購買電腦,手機、mp3,反映出大學生具有走出校園、融入社會、擁有高質量生活的渴望。
二、大學生消費的結構和層次分析
大學生的錢“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 通過調查發現,在生活費來源方面, 有75%的同學依靠父母,13%的同學依靠貸款,8%的同學獲得了獎學金,9%的同學通過打工補貼日常開銷,另有1%的同學還需減免學費。由此可見, 同學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父母,但來源趨向于多元化。但生活費不包括學雜費和住宿費等,要是這個“大頭”加上去,來自父母的`比例將更高,可以這么說,大學生基本上還是以一個純消費者的身份出現在社會的舞臺上。
對于大學生的消費去向問題,調查表明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消費金額較大的比如手機、電腦、各類培訓并不含在其中。而手機已成為大學生主要消費品,這從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學生是手機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調查表明,煙臺大學有47.2%的大學生擁有手機,年級越高,手機的普及率也越高,如大一剛入校僅有6%的學生擁有手機,而大四學生中擁有手機者已經高達82%,遠遠高于社會群體手機平均擁有率。
約有83%的大四學生明確表示,購買手機主要是為了方便找工作。雖然手機的主要功能是通話,但大學生們使用最多的是短消息功能。在選擇手機時,他們認為價格在1000元至1800元之間的手機最受青睞。
因此,大學生消費結構呈現出類似于正立錐形的結構。家庭比較富裕的同學位于錐形的上端,他們擁有電腦、名牌手機等貴重物品;家庭貧寒的同學則處于錐形的下端,他們往往要靠勤工助學或貸款來維持大學正常生活;其他同學則位于錐形的中間,他們衣食無憂,生活水平居中。同時,從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從錐形的上端到錐形的下端依次降低,這也鮮明的體現了大學生消費的層次性。
三、大學生消費對家庭和社會的影響
大學生消費直接影響著家庭。作為一個純消費者,平均每年約一萬元的費用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可謂是重中之重了。就拿普通家庭三口人來說,滿足一個大學生一年的消費將花去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特別對于農村的家庭而言,更甚。雖然由于經濟的發展,農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用于大學生消費的比重普遍下降,但下降緩慢且比重之大已經是某些家庭所難以承受的。
一個大學生的消費占到城市家庭收入的45%左右,特別是農村,可占到80%~90%。無疑,目前大學生的消費已經給學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壓力,特別一些貧困家庭,在調查中我發現,三高校各有20%的同學需要通過申請助學貸款來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他們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保證,更不用說這近萬元的費用了。
由于山東省經濟算中等發達,其居民收入水平比大學生家庭的收入水平還要低一些。所以實際比重可能比這個數目還要偏高一些,影響可謂深遠。
大學生的消費特點和消費行為決定了大學生消費的影響不只局限于家庭,市場上的很多消費都與大學生息息相關,大學生消費已直接影響著整個消費市場和國民經濟。
目前,大學生消費市場已經形成,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它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它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有關大學生消費的幾點建議
大學生消費不僅僅關系到自己、學校,而且還是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問題。現從個人、學校、社會三方面對大學生消費提出幾點建議。
(一)對于大學生而言,要樹立自己合理的消費觀念,要理智地對待自己的消費。作為一個純消費者,大學生經濟來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費要考慮到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承受能力,還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費的誤區。
如今有的學生消費上大手大腳,還有沉迷于盲目消費中,比如最近許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 這將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費負擔,更重要的是大學生也會在盲目的消費中迷失自己,以至影響到自己的學業。另外,大學生也要具有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進入大學,已經開始慢慢地融入社會,社會中欺騙消費者的各種不法行為屢禁不止,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大學生要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二)學校應加強對學生消費觀念培養。事實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消費觀教育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不足 “兩課”教學中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不夠。由于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和客觀以及課程設置等因素,與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緊密相關的消費觀的專題教育在思想品德修養課中沒有充分開展,從而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指導目的。
(三)對于社會而言,要積極開拓大學生消費市場,從產品的種類、價格、服務多方面滿足不同經濟條件大學生的需求,同時要規范市場秩序,為大學生確立一個公正的市場環境讓其消費。無論從哪方面講,大學生的消費市場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了,它已嚴重影響著高校周圍地區經濟的發展。
(四)對大學生來說還應加強合理儲蓄的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清崎曾經說過:“理財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系,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調查時,當問及對理財的認識時,很多同學表示陌生。
當問及一學期結束后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范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略有剩余的同學也想著如何把剩余的錢花完,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儲蓄的意識。
結束語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有著自己特殊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一方面,他們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后,使得大學生消費呈現出不同一般的發展,大學生消費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也會影響著方方面面。對于成長中的大學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于定型階段,極易受家長、教師、同學及社會其它成員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可塑性。
因而,如何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的消費觀念是擺在大家面前的一個難題。同樣大學生消費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的大規模擴招而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學生市場是一個規模和潛力都很巨大的市場,如何規范并合理的發展這樣一個市場也是擺在我們大家面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只有在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學生消費才會一路走上........
大學生調查報告 5
一、大學生生命觀現狀的調查設計與組織實施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生命觀現狀,加強和諧理念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工作機制研究,XX年3月份我們作了大學生生命觀現狀的調查。調查主要采用問卷形式。本問卷選取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一年級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為95份。在被調查的對象中,男生75人,占78.95%,女生20人,占21.05%;機電專業56人,占58.95%,電子商務專業39人,占41.05%。由以上可見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并區分了不同性別和專業結構,使本問卷更具科學性、合理性。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對大學生的生命觀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被試的基本資料,包括被試的年齡、性別、年級和專業。第二部分是問卷的基本內容。在問卷編制之前筆者先進行了一定的訪談,在此基礎上編制了此問卷。本問卷共有20個涉及有關生命的問題,包括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是否具有生存技能,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大學生對自殺的態度、對暴力傷人的態度,大學生的人生價值標準等等,能比較真實客觀地反映出大學生的生命觀現狀。其中第9題和第20題為多選題,其余為單選題,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問題進行回答。問卷回收后,由筆者逐一對問卷檢查,剔出了無效問卷。
二、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
由于本問卷的選取被試較少,可能不能很好的反映當代大學生生命觀的總體情況,但從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出一些問題。通過本次的問卷調查,筆者了解到目前被試大學生的生命觀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被試承認在大學實施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76.84%的被試認為在大學中有實施生命教育的必要,6.32%的被試認為無所謂,16.84%的被試認為沒有必要,可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施是非常必要的。生命教育在我國港臺地區起步較早,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內地的生命教育還剛剛起步,有關中小學生的生命教育已取得一定進展,但有關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還是一片空白。從被試大學生反映的情況看,他們對生命教育有強烈的渴求。
其次,大部分被試對生命有一個比較正確地認識,比較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有85.47%的被試認為生命是精神與肉體的統一,可見大部分被試對于生命的看法是正確的。認識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與價值生命的統一。然而仍有7.37%的被試認為生命僅是精神的,3.16%的被試認為生命是物質的,這些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存在一定誤差,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對生命認識存在這種偏差,這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在是否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感到擔憂上,10.53%的被試選擇經常有,52.53%的被試選擇偶爾有,22.11%的被試選擇較少有,14.74%的被試選擇沒有,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不是很滿意。在對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上,有84.21%的被試認為身體健康非常重要,11.58%的被試認為身體健康一般重要,僅有3.16%的人認為身體健康不重要。大學生普遍來說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都比較重視,身體健康是人生命的本錢,重視身體健康說明能夠愛惜自己的生命;在心理健康方面,有25.26%的被試認為自己的心理很健康,63.16%的被試認為自己的心理比較健康,僅有5.26%的同學認為自己的心理不健康。同時7.37%的人表示經常遇到心理問題,66.32%的被試表示偶爾遇到心理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整體上還是比較樂觀的,但是大學生心理脆弱的現實依然存在,我們對這一問題不能掉以輕心。
第三,大部分被試在學習、生活中承受一定壓力,生活狀態欠佳。11.58%的被試承認在學習生活中壓力非常大,22.10%的被試經常感到壓力,53.68%的學生有時會感到壓力,12.63%的被試表示基本不會感到壓力。在壓力的主要來源中,其中58.95%的被試選擇就業,42.11%的被試選擇人際關系,38.95%的被試選擇學業不順,有35.79%的被試選擇情感問題,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的主要壓力來源是就業。在當今社會中競爭非常激烈,有壓力并不是一件壞事,有壓力才有動力,關鍵是怎樣知道學生將壓力轉換為動力。從被試對每天生活的地評價看來,當前大學生的.生活狀態欠佳。62.11%的被試認為自己每天過得生活馬馬虎虎,12.63%的人認為自己的生活非常無聊,僅有25.26%的人認為自己的生活非常地充實。
第四,在對待自殺的態度上,大部分被試都能夠有比較正確的態度,但仍有學生存在輕生的念頭。30.53%的被試認為完全不理解自殺行為,認為自殺是一種愚蠢的行為,67.37%的被試表示可以理解這種行為,但自己絕對不會自殺。但依然有2.11%的被試認為自殺是一種脫痛苦的方式,或許自己會做,同時有23.16%的被試表示自己曾有過輕生的念頭。可見從整體上說大部分的大學生對于自殺這種行為都有比較理智、比較正確的看法,但依然有人存在錯誤的認識。在對待死亡問題上,大部分被試都能夠正確的態度。13.68%的被試選擇害怕死亡,15.79%的被試選擇忌諱談死,但并不害怕,72.63%的被試選擇順其自然,坦然面對。
第五,在與班上及宿舍同學相處關系問題上,大部分被試都有比較好的人際關系。38.95%的被試表示很好,58.95%的被試表示還可以,只有2.11%的被試表示不太好。在同學遇到困難是否給予幫助問題上,大部分被試都能夠有比較正確的態度。58.95%的被試表示會主動幫助,40.00%的被試表示視與同學的關系而定,只有1.05%的被試表示不會主動幫助。
第六,在人生的價值標準問題上,存在一定功利化的傾向。51.58%的被試認為人生的價值標準是對社會貢獻的多少,10.53%的被試認為是社會地位的多少,9.47%的被試認為是金錢的多少,28.42%的被試表示說不清楚。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功利化的人生價值追求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發觀,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當代大學生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沖突、困惑等生命困境,不少大學生仿徨、無奈、消沉,感到“活得沒意思”。當大學生無法合理排解這種種壓力、焦慮、沖突時,便極有可能采取自殺或殺人的方式來尋求解脫。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大學生更加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珍視生命和感恩生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加強高校大學生生命教育, 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更新觀念,準確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質。有人認為高校生命教育就是對學生自然生命安全保護的教育。其實不然,高校生命教育主要應是關于人的生存能力、生活體驗、生命價值等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須更新觀念,準確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質屬性。我們認為,大學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生存教育,要讓受教育者掌握生存技能,提高自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的生存觀。第二層次是生活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獲得生活體驗,樹立正確生活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追求個人、家庭、社會的幸福生活。第三層次是生命價值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提升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達到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加強生命教育課程規劃,構建生命課程。一方面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是高校實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徑。通過專門的高校生命課程將生命教育的基本內容系統呈現出來,從而引起人們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將生命教育的基本內涵落實。另一方面由于生命教育內容廣泛,單靠幾門獨立課程很難完成任務,所以還應將高校生命教育滲透到各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特別是語文、哲學、藝術、體育等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學中。這就能使生命教育成為高校日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高校學生的日常學習行為,從而引導大學生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生命教育應是每一個教師在每一門科目中都應融入的內容,做到全員、全方位、全過程教學都能把生命教育融入之中。
3、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建構生命課堂。目前,我國高校還沒有對大學生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生命教育主要是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形式來進行的。為了提高生命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機制。第一是加強教學內容創新。以加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為重點,同時充實豐富的貼近大學生生命發展實際的內容,構建大學生的生命課堂。第二是以生命教育為主體,改進教學方法。采取案例教學、專題討論、辯論、演講、自由發言等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4、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造生命校園。第一是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建立一個健康向上、生動活潑的校園精神文化,為大學生的生命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第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社團活動。通過組織體育比賽、歌詠比賽、觀看愛國主義影片、書畫攝影展、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等各種校園社團活動和舉辦一些關于生命的專題講座,促進大學生生命的和諧發展。通過這些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獲得人生感悟、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為大學生生命的全面發展開辟新的道路。
5、加強與家庭和社會的聯系,構筑保護生命的立體網絡。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愛大學生生命發展的“合力",使大學生的生命得到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加強高校與家庭、社會的聯系,調動高校、家庭和社會的一切力量,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關愛大學生生命發展的網絡系統,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大學生的生命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大學生調查報告 6
一、大學生閱讀情況概述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常言也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見通過閱讀書籍,學習書中文化知識,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大學生寒窗苦讀多年,走入大學生活,在不同于初、高中有升學壓力的情況下,大學生在校的時間就顯得十分的充裕和自由。而大學生在生活選擇上多出現了懶散的現狀。大學生豐富的校園和社交生活更是令大學生在對時間的分配上出現了偏差。在此情況下,大學生的閱讀狀況才令人擔憂。那當代大學生的閱讀情況到底如何呢?帶著對這個問題的疑問,我和小組成員做了30份調查問卷隨機對本校30名大學生做了問卷調查,旨在簡單的了解大學生對待閱讀的方向、態度、方式和選擇取向等。從而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發現大學生閱讀的問題。
二、調查問卷具體情況
本次調查我們小組共發放30份問卷,隨機對3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問卷30份,有效問卷30份。我們制作的問卷共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個人的基本信息,其二是對于閱讀情況的調查。問卷提問采取單選,多選還有客觀意見3種形式,題目共有16題,前15題為單選和多選題,最后一題為對閱讀意見和建議的主觀題,以便更好的調查到大學生對于大學生閱讀的想法,彌補調查問卷沒有全面涉及方面的不足。
在調查主體中,由于我采取發放問卷的方式是在我所在的宿舍樓,還有我所上選修課的教室,所以幾乎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都是大一新生和大二的學生,并沒有涉及大三大四的學生。調查問卷填寫的男女比例也有很大區別,有5/6為女生,僅有1/6為男生。
三、調查的數據結果及分析
(一) 調查的數據結果
1、 調查主體的基本信息。
調查主體全部為大一大二的學生女生,少部分為男生。由于調查地點屬于經濟類院校,所以所調查的學生專業屬經濟類的占了一大半,只有一小半學生專業屬于理工科或其他類。在課程安排上,有98%的學生每天的課程都在四到五節及以上,只有2%的學生每天的課程安排在四節一下,所以學生的閱讀時間有77%都選擇了在下午或晚上,只有少部分學生選擇在中午午休或用上課時間來閱讀書籍。
2、 閱讀方式選擇多樣及閱讀來源
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上,由于計算機應用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上的更新快,更能跟上節奏,所以選擇用電子設備下載和網絡閱讀的學生也占有一定數量。但仍有80%的學生表示,還是更傾向于用書籍來滿足閱讀的需求。在閱讀來源方面,51%的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和社會公共圖書館得到得到書籍。10%的大學生通過書店得到書籍。27%的大學生通過網絡得到書籍。12%的大學生通過借閱得到書籍。學生獲取閱讀資料的途徑還是很有多樣的選擇性的。
3、 大學生每天的閱讀時間少及閱讀量很少。
不盡如人意的結果出現在大學生閱讀時間及閱讀量的調查上。在對30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問卷顯示,也許是由于課程安排的緊張,也許也是由于大學活動的繁多,大學生每天花在閱讀上的時間是很少的。有33%的大學生每天花在閱讀的時間僅有半個小時及不到半個小時。有40%的大學生每天用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來閱讀。能每天堅持用1—2個小時甚至2個小時以上的閱讀的大學生只有27%。大學生每周的閱讀量也是很少的。24%的大學生一周沒有一本書的閱讀量。57%的大學生每周有1本的閱讀量。大學生有2本或以上的閱讀量的所占比例僅有19%。
4、大學生讀書常與為完善自身學業,鞏固專業相關
對于經常閱讀數目的調查,37%的學生選擇了經濟類書籍,非常符合財經類院校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對書籍感興趣的原因調查中,也有24%的學生表示閱讀的書籍與專業相關。可見,學生的閱讀還是出現了一部分的被迫性,即為了完善自身的學業及鞏固相關的專業知識,選擇去閱讀與專業相關的書籍。
5、大學生閱讀范圍廣泛,但閱讀目的消遣性強。
對于閱讀的范圍選擇,37%的學生都表示不局限于閱讀某類的書籍,而是經常閱讀某幾類的書籍。17%的大學生表示只要對其有用的書籍都會去選擇閱讀。同樣有17%的學生表示自己的閱讀選擇是廣泛的。對于經常去圖書館借閱的書籍類別,有30%的大學生選擇了小說類,20%的大學生選擇了期刊雜志類,27%的大學生選擇了經濟類,僅有7%的'大學生選擇了科普類,剩下的大學生選擇其他類。對于讀書的目的,56%的大學生選擇了加強自身知識的需要,33%的大學生選擇了消遣,打發時間,剩下的大學生閱讀目的收到老師推薦,同學傳閱多等外因影響。
6、大學生對于閱讀的作用還是持肯定態度。
有60%的學生都表示,閱讀對自己有很大的作用,但也有40%的人對于閱讀的作用不表示出非常肯定的態度,覺得閱讀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或則作用很小。不過沒有一個學生表示閱讀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大學生對于閱讀作用的肯定還是值得欣慰的。
(二) 調查數據分析
1、 大學生多數還是選擇用傳統的書本作為閱讀方式并也不排斥電子設備和網絡的閱讀方式,這有利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跟上時代最新的步伐,基于網絡更新頻繁和速度快并隨時隨地下載閱讀的好處,方便了學生快速了解到想了解的信息,減少了學生若想獲取書籍還要去尋找的時間,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閱讀方式。網絡和電子設備的閱讀正在悄然的改變著我們傳統的閱讀方式,但為了眼睛和身體的健康,我們還是建議學生以書本閱讀為主,網絡科技只能作為一個輔助。
2、 大學生即使白天課程繁多沒有空余時間閱讀,但是大學生的時間還是相對的充裕自由的,且沒有升學壓力的大學生應該有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事情,閱讀書籍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但大學生的閱讀時間很少,閱讀量偏小,很大一個程度是因為大學生本身對閱讀的不重視還有對閱讀的興趣不濃烈,才導致即使有空余的時間也會選擇做別的事情而不是閱讀。
3、 大學生為了參與考證等鞏固自身專業和學歷的原因進行的閱讀占很大的比例。在校園中我們也可以經常在報刊亭,便利店看到關于考證,考公,考研等書籍暢銷和熱賣。這表明了大學生閱讀短期目的性強,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閱讀書籍的目的是考試或考證。學生的被動閱讀大大的削減了閱讀的作用,使得學生又回到一考完試就很快忘記書本知識的狀態,這種無效的閱讀卻很多充斥著大學生平常的生活,現象令人擔憂。
4、 大學生閱讀的目的很多在于打發無聊的時間,這樣的情況也不盡如人意。如果僅為打發時間的閱讀,那么這樣的閱讀行為也就成為了一種消遣和娛樂,也是一種被動的閱讀。很多大學除選擇專業類書籍閱讀后,課余時間多數是選擇小說類,雜志類的書籍,放松身心固然無可厚非,但當我們多數時間將閱讀作為一種消遣和放松并經常閱讀沒有營養的書籍,那么閱讀就會出現反作用。
5、 大學生閱讀來源多來源于學校圖書館和社會公共圖書館,故為了充分鼓勵和培養大學生閱讀興趣,學校和社會都應該將圖書館建設完備,給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以增進他們的閱讀興趣并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四、對大學生閱讀的建議
對于大學生而言,現在社會要求的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大學生理應朝這個方向去發展。而閱讀是我們提高各方面才能的有效方式之一。很多大學生總是注重自己個人社交,辦事等能力的提高,卻忽略了知識作為根基對于一個人發展也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調查問卷的最后主觀建議中,很多人也提出了形如“多讀書,讀好書,廣泛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等非常有建設性的建議。可見大家對閱讀的重要性是相當肯定的,但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大部分學生都沒有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只是被動閱讀或消遣閱讀,并沒有把閱讀落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個人認為,我們大學生應該給閱讀留出更多的時間,將閱讀作為一項每天必備的任務,并給予自己充分的閱讀時間,而不僅僅將閱讀作為自己為了考試或消遣的工具。對于閱讀的范圍,我們應該深入到各個層面去,對于本專業的知識要精通,對于其他方面的知識做到略懂,在電影《赤壁》中的孔明有句經典臺詞:什么都懂一點,生活也就多彩一點。我們只有廣泛的選擇書籍閱讀,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量,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五、調查結語
這次的調查結束了,但給我們的思考并沒有結束。由于本次調查的問卷量少,調查主體的局限性,我們的調查報告會有很多瑕疵。但是調查問卷只是沒有生命的數據結果,活生生的事實還是略有體現,就是大學生目前的閱讀現狀是很不理想的。我們作為大學生,沒有了升學的要求并且還沒有感受到社會上的壓力,但是我們不能因此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勤于享受大學自由自在的自主生活,而忘記自己上大學的目的。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讓我們充分重視起閱讀的作用,并勤于讀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大學這樣輕松的環境種完善自己,培養自己,成長自己。
大學生調查報告 7
一、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的大學生社會道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在道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良好。對基本的道德行為和范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脫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二、具體分析
1、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參加過社會公益活動,不過經常參加的人并不多,多數學生都是出于學校規定而不得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道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于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學校和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著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關于無償獻血的個人調查中,雖然參加過無償獻血的人并不多,但多數人表示愿意積極參與獻血活動,在這些愿意參與無償獻血的人中,有大部分人是因為嫌麻煩、沒時間而未能成功獻血的,這說明,主觀上大家還是有很大的奉獻精神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少部分人認為這是醫院在賺錢而消極對待無償獻血。
2、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范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本次調查中,所有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一半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另一半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但能做到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3、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了解,當外出制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大多數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后再丟”,有少數的人會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少部分人可能礙于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幾乎沒人會主動弄干凈,而有一部分人想弄干凈但最終沒做,絕大多數的人則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別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盡量逃避。對于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凈。另外,對于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4、拾金不昧
在拾金不昧方面,大學生還是做得不錯的。根據調查,多數人在撿到飯卡、錢包、U盤等私人財物時,都會馬上交給相關部門,像保衛處、廣播臺等等。只有少數人會視而不見,而視而不見的這些人中,有的是對這些東西不屑一顧,而有的則是怕惹麻煩。至于想要“私吞”的,調查結果顯示,人數為零。幾乎所有的人都表示,自己絕不會為了一點東西而昧了自己的良心。
5、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道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復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了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本次關于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然有超90%的同學認為考試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而之前在網上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80%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而對于違規使用大功率電器的問題,多數學生則采取游擊戰的方法,平時忌無肆憚的使用,等有人來檢查就藏起來。這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紀律意識淡薄。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總結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道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我們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王偉凱表示:“大學生依然單純,素質并沒有下降。”在得到社會肯定和表彰的同時,我們應時刻謹記肩上的神圣責任,時刻以社會道德典范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會道德形象大使。
大學生調查報告 8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是每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和品質操守。在社會轉型時期,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也在沖擊著象牙塔內的大學生們,他們敏感地發現身邊的人越來越不懂得感恩,甚至連一句“謝謝”也很吝嗇。 關鍵詞:大學生感恩謝謝孝
一.“90后”學生感恩意識普遍欠缺
在網上,大部分的報道都說90后一代多是獨生子女,家長都視其為掌上明珠。某中學德育處副主任分析說,不少家長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在精神上缺少關注,彼此缺少交流。不少家長為孩子“打工”,成為“孩奴”,只關注孩子物質需求。家長忙于工作或者生意,很少抽出時間與小孩交心通氣。時間長了以后,孩子往往產生驕橫、自滿、任性、無情的性格。其實,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樂于助人、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一度傳為名句。但近年來,我國教育更多關注分數和升學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人的溺愛導致孩子覺得別人的關懷理所當然,不少學生不懂得感恩、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對太過關心自己的家人產生逆反、厭煩情緒。“而一旦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又把責任推向學校。”
二. 大一新生不會用“謝謝”
有位大二的學長今年新生報名時,他志愿參加新生接待服務,幫助十幾名新生報名排隊,提行李,做向導,卻只收到五句“謝謝”,而且都是新生家長說的。他熱情遭到了冷遇,雖然他參加志愿者服務不是為圖那句“謝謝”,但很多新生和家長的態度讓他感到有些吃驚。
他說,他幫助某位新生排隊報名,又帶他去學生宿舍,幫他提一大包的行李,他因為放行李時動作重了點,砸到了那新生的腳后跟,那新生回頭竟是一個白眼,
他父親竟還責問該學長說:“你一個大學生這點包都提不動。”那輕蔑的神情讓他非常心寒。
在200份問卷調查中,有51%的同學認為周圍的人缺乏感恩意識,不懂得言謝。現實中的普遍情況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大學生,在與同學交往中因缺乏必要的尊重和溝通,不懂得感恩和自私自利的人逐漸被同學邊緣化。
三.不會做家務何孝之有
“百善孝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孝心不盡如人意,有27%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31%的大學生只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81%的大學生稱沒有給父母過生日。當問及平時在家有否做家務活、會干幾項家務活時,有11%大學生稱自己從來不做家務活。一個連自己父母生日都不知道、從來沒幫父母做過家務的青年人,可以看出孝心的缺失。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財務專業的胡杰俊自幼因一場車禍不幸失去右手,他曾一度很自卑,連續兩次中考失利,是父母一直在背后不斷地鼓勵和支持,才使他繼續發奮讀書,第三次順利通過中考。那以后,他變得更加勇敢和堅強,也變得更加懂事。
今年年初,胡杰俊被學校評為“感動溫職”十大人物。他告訴記者,自己最想感恩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金華開一飲食小店,每天都要起早貪黑地勞作,非常辛苦,他每個月都要回家看望一次,幫媽媽洗洗碗,燒壺開水,收拾收拾房間,盡自己所能地承擔一些家務,以減輕父母的生活壓力。
對父母心存感恩的胡杰俊顯得比其他同學更成熟更穩重,他知道父母供他讀書非常不容易,因此他倍加珍惜在學校的日子,一有閑暇就去圖書館看書,還經
常跑到其他年級的課堂旁聽。記者遇到他時,他因為下午沒課,跑到低一年級的課堂聽課。
四.感恩意識普遍存誤區
曾經電影明星成龍向媒體透露,他在父親節那天收到兒子房祖民的電話,結果他把兒子給痛罵了一頓,告誡他以后平日里多打電話,父親節不要打電話。現在許多大學生也像房祖民一樣,只有在父親節或母親節才想起給父母打個電話問候,平時很少給家打電話。這次問卷調查顯示,有12%的同學從來不給家里打電話,46%的同學平均每月僅給家里打一次電話。
當調查員問到這些同學時稱只要心里想著父母,打不打電話都一樣。還有同學稱,父親節打電話才是最好的表達感恩的時機,平時父親也根本不需要。
此外,當問及你覺得作為子女怎樣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時?大多數同學選擇“讀好書就是對父母最大孝敬”,少數人才選擇“生活上關心父母才是最大孝敬”。
五.大學生應該對誰感恩
前段時間正好是感恩節,有不少人發出了感恩調查,其中一個調查列出了九個選項:感謝父母、感謝兄弟、感謝姐妹、感謝對我有傷害的人、感謝我的男or女朋友、感謝對我人生有啟迪的那個人、感謝生活我還活著、感謝國家、感謝樓主。投票引起許多網友的關注,共有200人參加了投票,其中所有參與投票的網友都選擇了“感謝父母”。同時,選擇“感謝兄弟”和“感謝生活”的各有60人,占30%,選擇“感謝對我有人生有啟迪的人”有40人,20%,“感謝對我有傷害的人”也有30人投票,占15%,得票最少的是“感謝我的男or女朋友”,只有20人投票,占10%。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多選,但每個人都會選擇感恩父母。大多數同學都在感恩節當天給父母進行了電話或者短信祝福,并表示,父母是對自己恩情最重的人,最應該感謝的必然是他們。“父母養育了自己,給予了我很多,所有我最感恩的人是父母。”武昌理工學院人力資源專業大一學生謝小禹說。在感恩節當天,由揚子晚報官方微博發起的一個感恩節小調查,結果顯示,9成多的網友都想在感恩節的這天感謝自己的父母,認為最該謝有記者對“90后”大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行了調查,在將感恩意識操作為實際上的報恩觀念和行為表現之后,該調查以感恩的行為表現為核心,從感恩父母、身邊人、社會三個方面,以基本的個人和社會生活為典型行為的取樣范圍,選取西安市 5 所高校一至三年級 380 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訪問。調查發現,大學生在三個感恩對象中,對父母的感恩程度最強,其次是社會,再次是身邊人。大學生所表現出的感恩意識總體上基本接近較高的強度,表明“90后”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所宣揚的核心價值觀念基本上是認可的,亦對當代社會所提倡的回報社會、回報國家的輿論導向基本上持一種贊許態度。這一結果從另一側面表明,近年來種種對大學生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質疑的聲音,可能是一種并沒有觸摸到大學生思想脈絡的無的放矢。時代的變遷使“90后”大學生不再過于關注政治性問題,也不喜歡高談闊論宏大問題,但他們內心所涌動的感念之意和感恩之情并沒有減少。但同時研究者也指出,相比之下,大學生對身邊人的漠視值得關注。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90后”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同時也說明他們雖然心存感念,但具體到感恩行為的表達時,則難以從身邊人和身邊事做起,對自我的價值定向和價值實現途徑的認識存在偏差。
調查還表明,總體上男性大學生的感恩程度低于女性大學生,具體表現為對父母和社會的感恩程度,而對身邊人的感恩程度二者相等。雖然總體感恩程度“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相當,但二者對父母和身邊人的感恩程度存在不一致現象:“獨生子女”對父母的感恩程度較強,而非“獨生子女”對身邊人的感恩程度較強。一些人所津津樂道的“獨生子女”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往往會過于淡漠的言論是沒有依據的,極有可能是對這一特殊群體道德和責任意識發展的一種誤解,可能并不能真正反映“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差異,極有可能的是城市文化背景和農村文化背景的差異。農村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本身無法想象城市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那樣善于表達自己對于父母的感謝之情罷了
大學生調查報告 9
俗話說,“郎怕入錯行”,選專業如同入行,有可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職業發展方向。然而,在熱門專業報考率逐年升溫的大背景下,有調查顯示,20xx屆本科畢業生專業對口率僅為67%大學生的專業對口率卻在不斷下降 對于本科生來說,寒窗苦讀四年,能夠“學以致用”,甚至能夠在本專業內“有所建樹”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事。但近些年來,不少大學生在畢業求職之際卻不得不選擇“轉行”,使自己又完全投身于一個全新的領域,據麥可思調查公司20xx年度頒布的本科專業對口率的調查結果顯示,20xx屆本科畢業生專業對口的比例為67%,較20xx年下降了四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有近三成大學生畢業后的工作與本科專業毫無關系。對口率最低的專業為哲學,僅為41%,而法律、教育學、農學專業對口率在20xx年到20xx年變化無幾。據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預測,未來這種不對口率的現象總體上還將持。對此相關專家表示,未來大學生的專業對口率仍將持續下降。那么造成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學非所用現象的原因究竟何在?就此,我們寢室的六位同學對我校大學生進行了所學專業是否喜歡進入了一次深入的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一、調查目的
掌握的在校同學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滿意情況,并統計在將來他們是否可以選擇與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單位的可能性。
二、調查對象及其一般情況
調查對象:在校大學生(主要包括大二,大三已學過自己的專業課程的同學以及大四即將畢業就業的同學)。
一般情況:這部分同學大多數已經學習了或正在學習自己的專業課程,并已經對自己的專業有了一定了解,且對自己將來就業方向有了一定打算。
三、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采取的是隨機問卷調查。發放問卷是在校園內當場發卷填寫,并當場收回的形式。主要在同學密集且可以包含各個專業的學生的場所,如圖書館,餐廳,主教學樓等,全校各調查點共發出調查問卷50份,收回43份,回收率達87%。
四、調查時間
20xx年5月24日――――20xx年5月28日
五、調查內容
主要調查了同學們所學專業,為什么選擇該專業,以及對目前所學專業課的滿意程度,以及今后的就業打算等。問卷共向投資者提出了11個問題。
六、調查結果分析
我寢室六人就問卷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就在校同學們的調查問卷來看,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選擇本專業是應為家人建議,但根據所在專業的不同,也有明顯差別,例如對于一些就業前景好的熱門專業來說,那大部分同學是應為就業前景好,而對于一些專業,卻有一些是被調劑的,而對于所選專業僅有32%的同學喜歡自己的專業,并想在今后從事自己本專業的工作,其中不包括要考研的同學,也在要考研的同學中,就有76%的同學想考本專業的研究生,最后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有6%的大學生想創業在調查中, 我校大學生在畢業后的方向選擇上,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直接就業”、“考研或考公務員”、“自主創業”,比重分別為59.67%、17.17%、6.17%。不少大學生認為,眼下大多數企事業單位都要求畢業生有兩年的工作經驗,不如盡早就業,工作穩定后再選擇是否繼續考研深造。
而就業職位是否和專業對口,大多數畢業生不以為意,54.86%的受訪者表示,只要有機會找到工作,即使專業不對口也會接受,關鍵在于積累工作經驗。在參加調查的43位大學生中,高達79%的大學生選擇“不知道/沒想過”,有16%的大學生表示“有一些想法,但不清晰”,僅有9%的大學生明確表示“自己清楚地知道畢業后要干什么”。
而絕大部分同學處于盲目狀態,并且對自己將來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規劃,而正是這種情況,導致在大四畢業時出中現了各種情況。
我認為:由于職業規劃在高中階段的缺乏,很多大學生在高考填報專業時,就已上演了“上錯花轎嫁錯郎”的鬧劇。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喜歡的專業沒考上,考上的專業不喜歡的事情在國內大學生中十分普遍。因此,他們中相當數量的人在畢業時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工作,只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與自己所學的專業一刀兩斷!”
以下是專家給出的建議,希望能幫助同學們定位今后的工作。
一)準確定位——認知自己
定位是成功求職的基礎。要想轉行,首先要先弄清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劣勢及不足,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么,從而取得競爭優勢。只有準確的評估自己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才能夠更好的實現個性與職業之間的匹配。具體參考因素包括:職業取向、商業價值以及職業機會三個系統。
二)提升能力——我要就業
根據向陽生涯管理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有36%的應屆畢業生因為缺少實際工作經驗而難以得到工作,所以大學生求職更應充分挖掘以往實踐經驗中的含金點,在校期間應盡可能多的參加與自己職業方向相關的社會實踐,通過實習、見習機會積累工作經驗。很多大學生缺乏基本的就職能力、職業素養,招一個大學生得花上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讓其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角色轉變,對于企業而言時間成本太高。
三)熟練技巧——求職必備
求職需要掌握一定的求職技巧,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應選擇適合自己的應聘通道,不能盲投、海投。比如,招聘單位明明寫了要有不低于3年工作經驗人,應屆大學生即使投遞,也會因條件不符而過濾掉。另外需根據個人的專業、特長有目標地求職,切不可同時投遞一家企業數個職位。另外在簡歷制作時,要懂得凸顯優勢,突出專業特長、關注在校實踐活動經歷以及展示特殊經歷。 總之,讀了四年的專業沒有用武之地,的確有些可惜。但如果確定對本專業的對口職業缺乏興趣,畢業時馬上轉行不失為明智之舉。目前來看,大學畢業后就業與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關鍵是看個人如何準確定位、分析自身優勢劣勢、提煉核心競爭力,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在新行業找到一席之地。
【大學生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大學生調查報告06-15
大學生調查報告10-20
女大學生調查報告11-28
大學生購車調查報告11-14
關于大學生調查報告01-10
大學生暑假調查報告03-05
寒假大學生調查報告03-05
大學生幸福調查報告12-18
大學生寒假調查報告01-27
大學生創業的調查報告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