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業技術調研報告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十分的重要,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業技術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業技術調研報告1
為促進轉型跨越發展,全面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層次和水平,按照xx市農業局要求,我于2月1日對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為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為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為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為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著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扎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范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先玉“335”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產糧大縣。
二、當前xx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蘊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適宜于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動
市委政府“”期間提出實施“五大戰略”的宏偉構想,其中在農業富民戰略中對今后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提升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為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為先導引領,政策為主導推動,利益為根本驅動的前提下,全市17個鄉鎮都具有產業基礎,且初具“一村一品”雛形的特色產業顯露端倪,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農業新技術運用與推廣勢頭強勁
到目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從體制上、規劃上有了較好基礎,開局良好,廣大農民群眾已經認知,產業發展中科技貢獻份額逐年加大,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著眼點和立足點沒有完全找準,農業部門協調配合需要更加統一。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三農”十分重視,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科技、興農方面沒有制定出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投入只偏重基礎建設開發,各鄉鎮對本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目標不夠清晰,涉農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和配合,資金難以整合,各自為戰突出,因此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沒有統一規劃目標,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不足,舉步維艱,基礎脆弱,難以抵御市場風險。
我縣農業項目長期以來重基礎建設,輕產業發展,重傳統產業生產,輕科技提升,使農業產業化規模層次不高,規模不大,基礎薄弱,加之各類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增收增效。全縣10萬畝溝壩地,可謂旱澇保收,但種植單一,傳統耕作方式占主導地位,產業發展滯后,難以產生經濟效益,龍頭企業只能維持現狀,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弱,小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技術設備落后,生存困難。
(三)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盡人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層次較低,目前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以生產資料的采購服務和組織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初級合作為主,而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等農民企盼的,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開展的較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運作還很不規范,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不夠,各級財政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資金較少,有關部門對合作社的扶持沒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農技推廣體系與服務水平不高,農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
在鄉鎮機構改革后,鄉鎮農技推廣部門,被“轉、并、撤”,鄉級農技推廣“網破線斷”狀態,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沒有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作用,縣直涉農部門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短缺乏、老化、青黃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勵機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五)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完善,門檻高,農業企業和農民融資困難。
一是小額貸款公司少,農民創業缺乏啟動資金,商業貸款程序繁,利息高,擔保困難,不能適應農業季節性所需的企業資金需求。二是門檻高,貸款數額少,由于農業企業多數為民營企業,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等不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
(六)農業生產規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轉渠道不暢。
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要求土地集中連片開發,現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戶,土地經營權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進行流轉。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農民小農經濟意識淡薄,存在戀土情結和“紅眼病”現象,加之土地流轉費相對較低,農民擔心今后的保障問題,而不愿進行土地流轉,從而使土地難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規模經營,限制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七)農產品附加值偏低,產業鏈延伸不長
農產品加工領域,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完整產業鏈系統沒有建立,產品流通領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統。
三、推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農業產業發展,加強各部門之間統籌協調
各級領導應該充分重視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把農業的現代化科技化擺在重要的位置,加強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協調全縣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二)制定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應該抓緊組織農業各相關部門充分調研全市的農業發展的現狀,借鑒現代農業發展先進地區的經驗,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合理、有序、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大農業科技發展投入,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圍繞糧食、蔬菜、藥材、食用菌、特色養殖等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大推進基地建設,提高基地標準、打牢產業基礎,在此基礎上,強力推進農業招商,以招商為載體,緊盯大型龍頭企業,主動對接,力爭在引進龍頭企業上實現新突破。準確把握國家新的投資重點,完善項目儲備,進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爭取更多對農業發展具有支撐性的項目落戶我市,適時舉行和參加名優產品展示展銷會,做大做強產品品牌,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主打品牌效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著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場帶動強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促其擴規模、提檔次、升水平,提高其輻射帶動力。
(四)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
進一步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能力,出臺并落實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步伐,建立完善網絡服務平臺,創建農產品產加銷和信息化服務新機制,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能力,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五)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著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
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鄉鎮站、區域站建設,建立激勵引導機制,大力推行農技人員聯合作經濟組織,聯企業、聯基地、聯專業大戶制度。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和植保專業化防治體系,提高社會化水平。加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做好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作,進一步擴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農業專業技術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不斷增強農民科學生產和就業創業能力。
農業技術調研報告2
一、充分認識發展品牌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當今日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中,造就一批知名度廣、影響力大的農業名牌產品,是搶占農村經濟發展制高點,加快推進農業市場化、商品化和專業化進程,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也是粗放農業轉變為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和高效農業的必然要求。第一、發展品牌農業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改變傳統農業的“弱質性”,形成優勢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二、發展品牌農業能充分體現農產品生產地區的資源特色和優勢,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打開市場銷路,提高經濟效益,發展區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第三,發展品牌農業有利于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品牌意識和追求高質量生活的需要,為消費者提供方便,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第四,創建品牌、樹立品牌有利于維護農業科技工作者的知識產權,使農業科技人員的智力勞動得到承認,從而進一步發揮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力。
二、我縣品牌農業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
(一)品牌農業發展現狀:
××縣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陽湖南岸,是省會南昌市的東大門,面積xx71平方公里,人口79萬,轄21個鄉鎮,具有文化底蘊深厚、區位交通優越、資源生態一流、特色產業蓬勃的鮮明特點。境內有59.84萬畝山,91萬畝水,82.62萬畝耕地,號稱“三山三水三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湖山壯美秀麗,氣候四季宜人,森林覆蓋率25.6%,具有一流的青山、一流的綠水、一流的空氣、一流的.生態。尤其是面積達32萬畝的全國最大縣域內湖——軍山湖,更是××得天獨厚的資源財富,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被譽為××的北部明珠和綠色聚寶盆。我縣現有綠色食品a標志一個:雨飛牌純天然飲用礦泉水;有機產品AA標志十四個:永湖牌黑芝麻、軍山湖牌翹嘴、鳊魚、鯉魚、鯽魚、中華絨螯蟹、鳙魚、草魚、鱖魚、黃顙魚、銀魚、河蚌、清蝦、甲魚;十二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蒸谷米生產基地、江西省鄱湖實業有限公司藜蒿基地、軍山湖清水大閘蟹養殖基地、江西省××縣皖贛特種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軍山湖東港湖汊魚蟹養殖基地、江西省××縣青嵐湖水產養殖基地、××縣衙前菌菇基地、××縣南臺蔬菜基地、××縣淑萍大棚蔬菜基地、南昌市馬蘭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生豬基地、××縣新輝煌養殖場生豬基地、江西省國恩賓館生豬基地、××縣茅崗春風良種場基地;三個無公害產品認證:清水大閘蟹、黃顙魚、鳙魚:五個典型的“一品”村:溫圳鎮湖南朱家村養雞專業村、衙前鄉貫坑村菌菇種植專業村、泉嶺鄉倉頭村甲魚養殖專業村、前坊鎮茅崗焦家養豬專業村、三里鄉愛國村網箱養鱔專業村;九個農副產品基地:生態畜牧小區、河蟹養殖基地、珍珠養殖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雙低油菜生產基地、黑芝麻生產基地、果業生產基地、油茶生產基地、藥材生產基地;三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米加工—中糧江西米業、糧食加工—××縣糧友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縣食用菌開發責任有限公司。
目前,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大米生產能力居亞洲之首,公司已獲得“省級龍頭企業”、“優秀農業龍頭企業”證書,并被iso9001haccp管理體系認證,生產的“金地牌”蒸谷米遠銷國內外; “軍山湖清水大閘蟹”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證書和“著名商標”、“江西名牌產品”等稱號;“香廬峰”牌菌菇是“江西省知名品牌”,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證書;“賢湖牌”大米、黑芝麻也是聞名遐邇、響譽中外的綠色食品。××已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全國淡水漁業重點縣”、“國家河蟹生產出口基地”、“特色農業國家綠色食品(黑芝麻)標準化生產基地”、“江西省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南昌市都市型農業綠色環保生物食品生產基地”、“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通過包裝和品牌宣傳,我縣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歷史悠遠、具有傳統特色的傳統農業品牌產品已被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和消費者所熟知和了解,農業品牌效益逐步顯現,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縣發展品牌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農業創牌工作缺乏統一規劃和指導,農產品品牌較為混雜,存在“小、散、弱”現象,管理難度大。
二是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意識淡薄,求精求高意識不強。不少農副產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級加工品階段,加工精度和開發深度不夠,科技含量不高。一些傳統食品守舊有余,創新不足,影響了產品和品牌的生命力。
三是農業標準化工作滯后,產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較低。即使是獲得注冊的品牌農產品,其生產、加工等各環節仍是常規生產、傳統做法。
四是對名牌產品廣告宣傳力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使得名牌不名,品牌作用難以發揮。
五是農民營銷觀念與方式陳舊,產品流通渠道單一。
三、發展品牌農業的對策措施
(一)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引導和服務、完善創牌體系。
1、轉變政府職能,為品牌農業創造良好環境。縣里要成立專門機構,認真制定××縣農業品牌發展規劃,督促有關部門、社會中介組織、各類經紀人和生產基地共同把培植名牌、發展名牌、保護名牌工作落到實處。各類農村投資項目的安排、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和推廣、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退耕還林還草等,都要與品牌農業發展有機地結合,并加大扶持力度。要安排專項經費,對獲得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稱號的有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給予適當獎勵。對申報使用綠色食品成功的企業,應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企業適當的獎勵。對農產品注冊商標及農產品質量監測認證的費用均應給予適當補助或扶持。
2、加快引導步伐,推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尤其要尊重農戶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在自愿、有償、依法、規范的原則下,正確引導,加強管理,適應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
3、加強部門協作,形成發展品牌農業的合力,為名牌農產品企業發展提供寬松環境。發改委、農業、財政、稅務、工商、技術質量監督、環保、衛生防疫、金融等相關部門,要及時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尤其在稅收、信貸、商標注冊及各種管理費用收取上給予農業龍頭企業一定的傾斜,為企業提供寬松環境,促進企業快速發展。
(二)圍繞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品牌。
1、突出區域布局。根據我縣農業經濟布局,要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復布局,該調整的立即調整,該優化的馬上優化,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把優勢主導產業做大做強,以科學布局來實現產業開發的規模效應。
2、發展特色農業名牌產品。發展農業特色名牌產品必須緊緊圍繞全縣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立足資源、區域優勢,培育特色基地,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等手段,著力提高農產品的產品質量、市場占有率、科技水平、品牌知名度,集中力量扶持、發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名牌產品。
3、要切實加強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基地建設要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區域性合作組織和各方面的積極性,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加強糧食、水果、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相關部門要將生產基地建立與各類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農業、扶貧開發、農業產業化項目、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技術推廣和技術改造等項目資金捆綁起來使用,并予以重點支持。
(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名牌產品宣傳塑造力度。
我縣著名的農產品種類很多,且多具有悠久的歷史,很有地方特色,但就是生產形不成規模,市場形不成影響,其原因就是品牌不響,名氣不大。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重視對名牌農產品的“包裝”,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名牌農產品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擴大名牌農產品的社會影響。二是積極參與各種農產品展銷會,開展節假日促銷宣傳;三是舉辦名牌農產品文化節活動等,把名牌農產品的名聲做大、做響、做強。在宣傳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傳,從注冊商標,到產品包裝全過程都要注重品位、檔次和預期效果,不斷擴大××名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四)加強培訓引導,抓好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
1、加大對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的宣傳引導和培訓教育力度,促使其充分認識到農業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盡快提高素質、轉變觀念、掌握技術,改變原有粗放管理和生產方式,自覺地走農業創品牌之路。
2、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起一套規范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使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都有技術標準作為技術依據,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加快建立農產品檢測監督網絡,使產品品種標準、質量分級、專用標準,生產技術規程、藥物殘留等符合安全衛生標準;大力開發好綠色資源,建好綠色基地,積極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面積。
(五)加快流通體系建設,開拓營銷市場。
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和網絡,通過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營銷活動,搞活農產品流通,不斷擴大我縣名牌農產品的影響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充分發揮名牌產品對全縣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一是加強營銷管理,積極開展市場調研,進行科學的市場預測和決策,確定企業的營銷策略和發展規劃;二是抓好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三是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和規范農民經紀人隊伍;四是要加強農業信息網絡建設,為農民提供產品、技術、價格信息服務。
農業技術調研報告3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當前,農業正逐步進入“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新時期,這將對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進一步了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客觀分析建設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以“現代農業發展”為調研課題,在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帶領下,組織農口部門領導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企業開展了詳細調研,同時考察學習了XX市XX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考察學習市區白鹿原現代農業示范區基本情況
XX區白鹿原現代農業區位于XX區東南部和東北部,包括席王、紅旗、灞橋、洪慶、新筑、狄寨、新合7個街道辦,128個行政村,農業總人口24萬人,耕地總面積80000畝。規劃區遵循以人為本、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按照“特色鮮明,重點突出,適當集中,接二連三,關聯互動”的規劃思路和培育新型農民、建設新型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深度挖掘農耕文化與白鹿原文化,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態性與休閑性于一體的“三區、兩帶”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區形成“一心、三帶、六園、九點”格局。
(一)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XX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關于“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和農業部關于“主導產業強村、工商企業富村、科技人才興村、生態家園建村、支部組織帶村”的新農村建設思路,結合該區植被茂盛、特產豐富、自然風景秀麗、又靠近城市的'特點,大力發展現代種植業,加快發展養殖業,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和各項社會事業。
(二)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布局日趨合理
20xx年全區耕地面積18.7萬畝,農業總產值21.75億元。其中以小麥為主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10萬畝,年產糧食5.2萬噸;以櫻桃、葡萄、獼猴桃及小雜果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萬畝,年產各類水果12萬噸;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蔬菜基地1.6萬畝,年產蔬菜15萬噸;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5.5%,形成21.5萬畝林地;奶牛存欄量達1.3萬頭左右,年產奶類6萬噸;已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8個,認證無公害產品23個,“灞橋櫻桃”、“灞橋葡萄”獲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榮獲“20xx年消費者最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榮譽稱號,初步形成了產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態”的基本格局。
(三)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發展現代農業意識不斷增強
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291元,是20xx年的2.7倍,年均增長21.6%,增長在XX市排名第一。全區已培育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和龍頭企業9個,組建農民專業合作化組織121個,創建省級“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55個,白鹿原現代農業示范區已成為“XX市統籌發展示范區”和“陜西省現代農業園區”。
(四)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壯大,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
全區重點發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園、廣茂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兆龍有限公司、西安東方乳業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態農業觀光園、洪塬鑫養雞場等農業龍頭企業,建設了一批初具產業園區化、生產規范化、組織合作化、環境生態化的加工龍頭企業和公司龍頭帶動型農業產業化經營示范小區。目前,全區注冊的農產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東李牌櫻桃、新合牌蔬菜、東方牌乳品、兆龍牌牛肉、洪塬鑫牌雞蛋等10余種,有力地促進了示范村果蔬業和養殖業的發展。
(五)農業投資力度加大,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XX區委、區政府堅決貫徹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近年來,在農村道路、水利設施、給(排)水工程、電力電訊和熱力工程等方面,區政府先后投入數十億資金,對其進行了整修和修建,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二、南康現代農業的現狀
20xx年10月,我市被省農業廳列為第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之后,我市為實施好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充分發揮自身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等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規模種養、精深加工、商貿流通、科研實訓”于一身,融“低碳示范、客家風情、民俗文化、農事體驗、休閑觀光”為一體的一流的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聘請了西南大學和中柑所的農業規劃專家精心編制XX市芙蓉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規劃,財政撥付規劃編制費80萬元。力爭把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區打造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國家三星級休閑農業旅游區。
我市立足本地實際,按照“三園五化”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循環農業示范園、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和農民創業園,生態化種植、清潔化養殖、合作化推進、品牌化經營、標準化建設),創建了面積超過xx.69萬畝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循環農業,堅持規劃先行,高標準開發建設,推行“豬—沼—果”立體開發模式,做到“山頂帶帽、山腰種果、山腳穿裙、山底養殖”,果園之間種植生物隔離帶,水保措施同步跟進,力求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范園區打造成集生態、旅游、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目前,根據農業資源條件及產業特色,結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打造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效益顯著的產業新格局,形成“一帶、四區”的布局結構。即一帶:章江濱水景觀-休閑農業帶四區:
(一)高科技農業示范區
(二)低碳循環農業示范區
(三)現代農業科教園區(農三所)
(四)綠色甜柚產業示范區)。
三、南康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在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重視、支持下,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提升園區建設檔次、增強科技研發水平、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整體效益有待提高。從我市園區來看,都是以傳統農業為主,靠“廣種薄收”和政策扶持來維持的,從中反映出我市園區科技創新能力整體不強,尚未真正成為農業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技園區示范、輻射、帶動作用的發揮,經濟、社會、生態“三合一”的綜合效益還沒有完全顯現。
2、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為園區發展的瓶頸問題。園區技術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園區建設周期長、投入大、周轉慢、回報低,受到業主資金有限,信貸額度不高,國家扶持不足等影響,資金缺口較大。部分鄉鎮土地流轉工作推進緩慢,大面積連片土地供給不足。
四、發展現代農業的建議和對策
1、統一認識,強化領導。要充分認識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深層意義,應以建設工業園區那樣的熱情來建設農業園區,要對農業園區工作高度重視。專門制訂扶持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優惠政策,千方百計招商引資,引進業主。成立園區管理機構,配備專職人員為園區建設提供服務。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要立足當地農業資源,充分考慮農業生產要素的區域差異性,進行合理區域布局。要運用現代化的建設和管理手段,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使園區成為農民、市場、企業三者相連的橋梁。要轉變觀念,創新體制和機制,要把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引導、業主主導。政府主要是增強服務職能,加強調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廣,在制訂政策、招商引資、引進業主、引導發展上多下功夫。有選擇的引進新品種,讓園區在新品種的引進、研發、試驗、推廣上起到農業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并重,要在致力發展農業園區的同時,實現企業與農民的雙贏。
3、多方籌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的資金和扶持政策,同時要管好和用活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資金,整合涉農部門的力量、資金、項目資源,向園區建設重點傾斜。另一方面要制訂一些優惠政策,多渠道籌集各類社會資金。在搞好園區規劃前提下,加大宣傳力度,千方百計引進業主,廣泛吸引龍頭企業進區開發建設,積極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帶技術入股或進入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承包開發。同時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
4、激活機制,農民參與。要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園區建設的積極性,造就農民參與園區建設的氛圍,使農民成為園區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完善耕地流轉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消除農民后顧之憂的鼓勵政策,使農民變消極為積極,支持和參與農業園區建設。探索土地折價入股,通過農民以土地入股參與土地利潤分配的辦法,一方面使農民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轉換成對農民生活的長期保障,既保證了農民切身利益,又促進了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發展。
5、探索建立觀光農業。觀光農業改變了傳統農業僅專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單一經營思想,拓展為旅游業與農業園區結合的新型產業模式。觀光農業注重經營養殖、種植園,種養品種以新、奇、特吸引游客,游客通過觀賞、采摘、燒烤、垂釣、消費農產品,其利潤是普通種養業的5至10倍。
【農業技術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業技術的調研報告12-18
農業技術調研報告5篇12-18
醫院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4-20
統計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7-25
消防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6-13
汽車調研報告范文_調研報告05-06
制藥企業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3
停車場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7-27
學校安全工作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