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范文(精選16篇)
充實的社會實踐已經告一段落,回顧這段時間的實踐活動,取得的收獲不是一星半點的,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實踐報告吧。千萬不能認為實踐報告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1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響應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進一步加強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產業,實現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加強農村環境治理,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宜居生活家園。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盡管在一系列強農、富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但很多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利于統籌城鄉發展,是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后對農村發展戰略的再提升。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求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各項涉農經濟制度,而且注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有效推動鄉村發展、農民致富。經過對相關政策學習梳理,并采取實地調查、問卷調查等方式,結合南城區實際,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南城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狀
南城區地處縣城南部,所在轄區共8個行政村:北沙河、胡家莊、南楊家莊、孟家莊、楊家莊、申奉,2個農村社區:太紡二社區、天利達二社區。南城區把農村基礎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持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城鄉二元結構差距逐步縮小。
(一)發展農業產業
目前,農業產業調整成效明顯,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以省果樹所種植技術為支撐,依托玉露香梨、早黑寶葡萄等產品,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以海宏牧業為養殖龍頭,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銀行+農戶”的肉羊生產模式。南城區現有耕地6105畝,農業人口8362人,年出欄育肥羊達到20000只,生豬出欄量9360余頭,能繁殖母豬148余頭,年產肉雞65000余只。在堅持以農戶為主體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積極與山西農業大學、省果樹所對接,在產業結構調整、新品種引進、產業技能培訓上下功夫。申奉村在農綜開發的基礎上與農業大學合作,并簽訂合同共建140畝試驗田,更好的促進科技成果面向實際應用和需求轉化,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雖然目前南城區產業調整成效明顯,但還存在很多問題:
1、種植結構單一,農民基本還是以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生產生活;
2、種植技術不發達,缺少專業農技人員的培訓指導,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還需加強;
3、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幫扶方式方法還需改進。
(二)改善生態環境,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要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農業綠色發展道路,才能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
自“拆違治亂提質”城鄉環境大整治攻堅行動開展以來,各村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形成了源于自然,用之于田,綠色環保的良性循環經濟發展體系,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村秸稈焚燒現象也沒有了,農村大氣環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養殖采取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近種養還田和農用有機肥為方向,加強畜禽糞污處理利用設施建設,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集中處理。各村積極響應上級指示,清理本村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進行墻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雖初步建立了生態系統保護的長效機制,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很多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很差甚至缺乏,今后還需采取設立環境課堂、加強輿論宣傳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優質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農業面臨污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農業生態環境成為短板,還需加強建設高標準、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三)傳承發展鄉土文化,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鄉村發展離不開穩定的村級環境,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通過完善村規民約、社會誠信體系等,不斷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達到改進村風民風的實效,切實營造和諧的鄉村發展環境。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確領導下,經過長期的不斷努力,各村文化機制體制不斷健全,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逐漸豐富。
1、農民業余文化組織建設不斷完善,文化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群眾自發組織各種文娛活動,豐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養和幸福指數的同時,也有助于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2、各個基礎設施建立健全,體育健身場所和圖書館等進一步完善,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免費對群眾開放。
3、目前,各村基本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且完善夕陽紅養老院基礎設施建設,為老年人養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會心理的影響,制約鄉村發展也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社會心理和教育有關。千百年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致使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是圍繞“遠離農村、遠離農業”展開的,“不好好學習,就當農民”,是鄉村家長、教師激勵孩子學習動機的最有效口號。人們骨子里潛移默化的滲透著一種觀念,農民不是一個體面的職業,甚至只要和農業、農村有關的人與事都會“低人一等”,這樣的說法雖然略顯極端,但卻是當前社會上的一種普遍觀念。
(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在攻堅脫貧方面,南城區將扶貧開發建檔立卡系統內的低保貧困戶7戶9人,五保貧困戶23戶24人,全面強化包村干部責任到人,統籌推進,結對幫扶,政策兜底。為認真落實扶貧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確保貧困人口一戶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脫貧。但在在脫貧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維的培養和運用,針對不同的貧困類型采取相對的形式對貧困對象進行幫扶,并且要加強扶志的力度,從真正意義上做到的幫扶,真脫貧、不返貧。
二、對鄉村振興發展的思考
實現鄉村振興,首要的要明確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思路:進一步加強扶持政策落實,推進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加強平臺載體建設,加強集群發展和特色產業建設。依據戰略思路,找準戰略重點,結合推進情況,全面規劃,合理確定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進土地合理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地”是農民生產生活、農村發展的載體。長期以來,農民缺乏新動力、新途徑。特別是農村耕地“碎片化”,無法大面積進行創新型生產發展。土地流轉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給農民吃了定心丸,要進一步引導他們合理合法地將手中閑置土地流轉出去,盤活土地利用價值。
(二)當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中小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蓬勃興起,要繼續鼓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收。并重點扶持解決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在發展中面臨的融資難、擔保難、融資貴等難題。
(三)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農民們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加大對農村環境治理力度,實行長效保護機制,改變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態度,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問題。有效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全面推進鄉村綠色發展。
(四)傳承發展鄉土文化,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鄉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傳承發展農村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完善農村基本陣地建設,建立更加長久的運行機制,挖掘本土人才,從思想上振興農村。
(五)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擺脫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更加精準脫貧,強化脫貧質量是我們的目的。采取更加有效、創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情況。將扶貧與扶智、扶志將結合,鼓勵推動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力爭做到全部脫貧不返貧。
(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額重大決策部署,我們要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地位,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
1、完善農村工作領導機制,建立實施鄉村戰略領導責任制,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
2、強化干部服務意識,提高干部隊伍對新思想、新任務的認識,緊抓落實,提高辦事效率;
3、根據黨的領導,開展工作,制定適合本村的工作條例、機制。
總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改革創新、攻堅破難,要著力構建“多規合一、全域覆蓋”的城鄉規劃機制,要著力構建“重點突破、系統推進”的改革創新機制,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努力,貫徹落實各項制度,匯聚社會各界的力量,堅決把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朝著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不斷邁進!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2
圍繞進一步加強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加強鄉村人才建設、提高鄉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動我市鄉村振興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訓班鄉村振興工作調研組通過實地走訪、查看資料、與農戶面對面溝通、組織座談等方式對我市XX縣、XX縣部分鄉村進行調查研究,認真思考,結合我市實際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我市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找出鄉村發展的差距所在,補齊短板,才能不斷縮小城鄉差距,逐個問題逐個環節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鄉村振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鄉村建設的歷史欠賬仍然較多,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鄉村人力資源匱乏。人力資源匱乏制約我市鄉村振興發展。一是人才隊伍結構欠佳。我市鄉村實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現象。從年齡結構上看,45歲以上的占比較多,35歲以下的鄉村實用人才較少,缺乏后備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鄉村人實用才學歷層次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鄉鎮街道人因為政府最近幾年大力支持推動了工業、農業經濟的較快發展,導致人才集中于幾個鄉村。二是人才隊伍總量不足。我市鄉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勞動力以自發進城務工或經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許多在外闖出天地的人從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時,隨著城鎮化建設的迅猛推進,城市的發展理念、生活環境、基礎設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等要素不斷吸引年輕的大學畢業生,鄉村的資源要素已不能滿足現在年輕人的發展,導致人才資源、人力資源雙要素匱乏,致使鄉村發展中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顯現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鄉村實用人才和優秀的村書記是我市農業經濟的直接推動者,應充分發揮典型作用,通過政府正向獎勵、正向宣傳,讓優秀人才特別是創新能力強、對周邊農戶有較大帶動作用的鄉村人才被社會所認可,最大程度調動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業創新智慧和熱情。但是,當前鄉村已有的很多實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別是優秀的鄉村實用人才沒有得到相應的獎勵。同時,電視、網絡、微信、報紙等各類媒體對鄉村實用人才的典型報道較少,影響了鄉村實用人才的積極性。四是培訓體系不健全。我市鄉村諸多部門對鄉村實用人才進行培訓,主要有農業局、科協等,但相互之間又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培訓內容又往往會存在重復性,培訓的針對性不強,不能適應當前三農發展的要求。
(二)鄉村生態環境欠佳。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來,全市鄉村環境、人居環境已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處。一是部分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隨意丟棄生活、生產廢棄物,到處排放污水等陋習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致使“臟、亂、差”現象難以徹底根除。二是鄉村環保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鄉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于落后狀態,大部份鄉村沒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部分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對水源地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三是農業廢物綜合利用率低,畜禽養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蓋已在廣大鄉村大量使用,上述廢棚(地)膜長期滯留于土地中,對土壤質量構成污染。農作物秸稈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燒秸稈現象,是造成大氣嚴重污染重要來源之一。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農戶散養和小規模養殖占主體,畜禽糞便隨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無無害化處理及肥料化利用,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鄉村農業體系不完善。我市鄉村對于大規模健康養殖、水稻種植產業、鄉村旅游都有一定的發展,但這些力度還不是很大,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產業轉型升級乏力。一是農業不大也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發展不足,特色產業培育困難,農業產業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絕大多數農產品仍然以賣原料為主,即使是簡單的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也沒有,全市鄉村在傳統綠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實現產業升級重組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設嚴重滯后。農業品牌培育力度不夠,知名品牌總量少,銷售渠道主要以線下為主。對于鄉村電商、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工業強鎮、新型經營主體等的培育和建設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鄉村振興建設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不斷加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幾點建議。一是強化領導班子建設。把干部資源向縣(區)傾斜,把精力、資源、力量聚焦到鄉村振興上。改善鄉鎮領導班子專業結構、知識結構,增強班子領導“三農”工作能力,把熱愛鄉村、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干部選調到鄉鎮領導班子。擇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加大黨員發展工作力度,加強三農工作隊伍的再教育、再培訓工作。二是創新教育培育理念。要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怎樣更好種地,誰來幫助種地”的歷史性難題,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鄉村實用人才和加快推動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所謂“培育”,雖然與“培訓”僅有一字之差,但與“培訓”有著較大的差別。“培訓”僅是傳授知識及技能,而“培育”則包括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全過程,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訓、思想培訓、市場培訓、思維培訓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實現從“培訓”到“培育”的轉變,鄉村實用人才的隊伍建設就無法實現更大的發展。三是吸收各類實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長期“鄉村實用人才計劃”吸收和引進各類人才充實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新形勢下,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創造各類適宜的條件,大力吸收和引進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農業高技術高技能、市場推廣、機關黨建等人才資源,不斷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大量吸收涉農大中專畢業生,通過網上招聘會、人才交流大會、赴外招引人才活動等各種形式,鼓勵我市的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吸收涉農院校畢業生為農村實用人才。
(二)不斷加強鄉村生態環境治理。一是加強宣傳提高環境意識。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多形式、多層面地進行宣傳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通過第三方服務建立村中的物業管理組織,加強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全權負責管理村清潔衛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及長效管理機制,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化,發展綠色產業,培育觀光休閑、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美麗經濟”。培育一批集生活、生產、生態于一體的鄉村田園綜合體、村落風景區、旅游風情小鎮,打造一批美麗小鎮、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讓美麗鄉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園和市民休閑養生養老的生態樂園。三是深入開展鄉村環境整治。鞏固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加強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施碧水藍天工程,推廣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強重要水資源流域整治和保護,保護好飲用水源。
(三)不斷推進鄉村農業體系建設。一是加快完善現代農業融合體系框架。繼續推進種植業、養殖業、園林特產業蓬勃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梅花鹿、東遼黑豬、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結構,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加快推進與企業合作,開展產業融合試點示范,整合集中連片原料基地、加工園區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區域性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示范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及模式。二是加快實施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標準農田的保護和建設,發展科學施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灌溉工程建設,提高耕種機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電力等設施建設和改造,提高耕種質量。按照各地資源稟賦特點,注重分工協作,避免浪費資源環境,禁止在不適合區域發展相應產業。借助部分鄉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民俗旅游的發展契機。注入文化景觀元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游,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田園人文鄉村旅游產業鏈,創建一批特色小鎮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框架。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模式,加快農產品電商化和物聯網工程的建設,圍繞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場等地,建設一批可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的設施,擇優選擇和推介一批有基礎、有實力、有意向的中小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采購等方面開展合作,完善產業分工協作,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力新優勢。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3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監督工作計劃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方青帶領由農業農村工委人員、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代表組成的調研組,先后深入6個鄉鎮(街道),實地視察部分鄉村振興示范帶及其建設項目。召集10個相關部門和東、中、西片12個鄉鎮(街道)及部分村干部、農業產業帶頭人進行座談交流,臺風“利奇馬”過后又走訪了兩家農業企業,廣泛收集我市鄉村振興工作情況以及對該項工作的意見建議,并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分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去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成立由50個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和7個專項工作組,出臺五年實施意見,召開千人大會,保障資金要素,部門鄉鎮聯動推進,以精品示范帶打造和生態休閑產業帶項目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示范帶建設有序推進。編制完成12條示范帶規劃并分期實施,突出抓好24個產業帶項目建設,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資11.75億元。其中,雁山溪谷·秀麗田園示范帶在去年通過溫州市考核驗收,山水雁楠等5條示范帶建設進展順利。二是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市政府啟動了我市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樂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鐵皮石斛、茶葉、筍竹、花卉苗木、中藥材等主導特色農業在各示范帶得到蓬勃發展,雁蕩山鐵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園會;成功打造了下山頭石斛田園綜合體項目,大荊鎮被列入20xx年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三是生態環境顯著改善。300多個村開展了環境綜合整治,共創成國家級美麗休閑鄉村1個,省美麗鄉村示范鄉鎮3個、特色精品村14個、達標村161個,溫州美麗鄉村標桿鄉鎮2個、樣板村3個。四是農村改革全面深入。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溫州“三位一體”典型合作組織,建立了1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工作,并建立了農村產權交易管理制度。五是農民收入顯著增長。堅持“項目為王”,依托“黨建聯盟”,多渠道推進村集體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分別增長21.26%和21.67%。去年,示范帶吸引游客30萬人次,旅游消費6000萬元。同時,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高水平全面小康計劃,多措并舉,深入開展扶貧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基層對示范帶建設認識存在偏差。目前鄉村振興示范帶項目覆蓋到的鄉村較少且大部分位于樂清東部,面上其他鄉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較嚴重。示范帶普遍依靠財政資金支持,社會資本占比較低,鄉村主體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示范帶項目重建設輕管護現象比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標限制,租地建設情況較為普遍,后續維護資金壓力較大。
(二)農村產業仍然不大不強。一是缺少大而強的農業龍頭企業,三產融合程度低。除鐵皮石斛等少數產業外,各類農業主體大都仍處于低小散狀態。農業種養加、農業+旅游+文化、森林康養服務、互聯網+農業等產業融合發展不夠。二是產業發展缺少資金支撐。不少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村辦公樓或者舊廠房出租,持續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區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資本進入受區位因素、土地指標等限制較大。三是農業抗風險能力低,超強臺風“利奇馬”給災區種養業造成重創(全市合計直接經濟損失35.38億元,其中農業損失17.12億元),非洲豬瘟使養豬業傷筋動骨。
(三)農村環境提升還需持續發力。一是規劃引領不夠。鄉村規劃操作性不強,村居規模化調整之后,規劃修編未及時跟上。二是美麗鄉村創建氛圍不濃。美麗鄉村建設進度偏慢,創成覆蓋率較低。三是農村環境整治還需提升。鄉鎮街道建城區之外的一些村莊臟亂差現象依然存在。農村垃圾、污水、廁所整治工程缺乏專業指導,工程質量難以保障。
此外,調研中反映較多的還有:農村人才嚴重缺乏,農技服務隊伍力量薄弱;農村文化禮堂管理運行不到位,常態化活動難以持續。
三、意見和建議
(一)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鄉村振興,必須進一步增強政治自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一是在干部配備管理上優先考慮農業農村。要配齊配強鄉鎮干部,加強村級干部隊伍建設,特別是要加快鄉村年輕干部的培養,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二是在要素資源配置上優先考慮農業農村。資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農”傾斜。特別是對調研中反映較多的農村產業用地需求問題,建議進行專項調查、認真研究。對一些農業臨時設施的搭建、自產自銷農產品加工展銷用地應盡量放寬政策。還應出臺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農村產業發展、鄉村旅游、工商資本下鄉的配套政策,并持續發力。三是在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要優先考慮農業農村。在農業保險、農村交通、飲水住房安全、養老服務、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加快補齊短板、完善提高;繼續深入做好村集體經濟消薄防滑、低收入農戶脫貧防貧減貧工作,為鄉村振興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尤其是“利奇馬”臺風造成的慘重損失呼喚我們必須加快完善農業保險制度。要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的品種范圍,加大參保的財政補助力度。保險公司要提高保額,降低保險費率,并合理及時足額理賠,切實提高農業抗風險的能力,增強鄉村振興的信心。
(二)進一步加強示范引領推進全面振興。示范帶建設應盡量覆蓋到更多的鄉鎮街道和村居,更好地發揮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如虹橋等幾大集鎮要設帶設點,中雁綠道示范帶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蓋到的地方,要深入廣泛宣傳鄉村振興的政策和示范帶成果,增強鄉村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自然稟賦和區位條件設計振興目標。鄉鎮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積極主動籌措資金,廣泛發動社會資本參與,打造自己的示范帶、示范點。有關部門要適應鄉村振興戰略新要求,整合資金,聯動配合,聚焦發力,把示范帶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美麗風景線,努力實現以點帶面、由線到片的全面振興。
(三)進一步引導農村產業做大做強。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點。各級政府要像重視工業一樣重視農村產業振興。一是重點扶持優勢產業。注重品牌帶動,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國家和省級名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并對同類產品進行整合提高,避免無序競爭。二是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由簡單的種養殖模式向高效生態農業轉型升級,并拉長產業鏈,增強農村產業競爭力。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電子商務、鄉村休閑旅游、森林康養、特色民宿經濟等,加快培育新業態。三是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引入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在我市建立相關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全、示范帶動強的現代化鄉村產業園、田園綜合體等產業發展平臺。繼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三位一體”合作體系和農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戶開展經營合作,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一村一品”,帶動農民增收。
(四)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全域美”。一是加強規劃引領。結合村(社區)規模調整和新一輪國土規劃調整,及時修編村莊規劃,在建設用地等方面為鄉村振興預留發展空間。按照市域鄉村規劃確定的特色村、重點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分類建設,引導村莊個性發展。二是繼續加強農村環境治理。鞏固提升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農村垃圾、污水、廁所革命,認真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特別是建好農村垃圾分類處理終端設施;繼續抓好截污納管掃尾工作,加快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拆除一些難以改造提升的公廁,可采用嵌入式公廁替換。廣泛開展“一村萬樹”、農家庭院綠化美化等,不斷增強農村群眾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視農村環境設施建設工程質量和后期維護問題。要加強對農村建設工程監管,積極探索解決公用設施后續維護資金來源問題,避免因質量問題或維護跟不上而影響使用、造成浪費。同時,示范帶建設、鄉村產業振興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離不開人才、文化和組織振興的支撐。農村本土人才、職業農民的培育,鄉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斷加強,同步推進。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4
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更加重要地位,為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航向。農村的“面子”就是中國的“里子”,只有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
一、鄉村基礎現狀。
1、農業產業競爭弱。縣內蔬菜及其他農產品擁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規模小、市場份額占有率低,真正有輻射效應的品牌產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產品宣傳力度小,申報注冊步伐慢。在產品質量上重視程度不夠,有的有名無牌,有的有牌無名,缺乏市場競爭力。
2、主體作用發揮差。由于多數行政村集體經濟實力有限、農民素質不高,很多群眾對鄉村振興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為鄉村振興是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主人翁意識,參與熱情不高,出現了“上頭熱、下頭冷”的現象。
3、農村環境污染重。生活污水、農藥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糞便等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農村地區環境狀況日益惡化,大部分行政村未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亂排亂倒現象嚴重,破壞水體生態,危害人居生存環境。
4、三大產業融合程度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遲緩,農村產業融合型人才缺乏,農業產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弱,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鏈條短,附加值不高。
5、鄉村文化項目貧乏。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整體創建水平不高、活動不深入、載體不豐富、機制不健全、方法較單一,打架斗毆、聚眾賭博、封建迷信、大操大辦等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鄉村文化項目單一,群眾文明素養、文明習慣有待提高。
6、基礎設施欠賬多。由于歷史欠帳,以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鄉村道路、供排水、教育、衛生、文化等基礎條件依然與城鎮比、與發達地區比有較大差距,與鄉村振興要求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7、實用人才不足。農業技術人才短缺、大學生村官、村兩委干部、脫貧致富帶頭人等農村實用人才不足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技術服務不到位制約著我縣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業部門技術力量嚴重不足,近年來承擔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員減少和專業技術人員匱乏問題始終未能解決。
二、實施鄉村振興,完善鄉村村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側重點放在農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發展鄉鎮企業,實現勞動力內部轉移,鼓勵民營企業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民營企業作為全面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載體,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扶持、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和支持大型民企投資農村。其次,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全縣學校布局進一步優化,各鄉鎮建起了鄉村及城鎮化寄宿制學校,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成效顯著,教育公平一盤棋的深度融合,推進了城鄉學校布局一體化。最后,完善農村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國家現在對醫保這塊投入越來越大,可報銷比例和范圍不斷擴大,但是目前還有很多人沒有繳納醫保的費用,認為那是花“冤枉錢”。面對村民的不信任,我們要貼心,細心、耐心地講解醫保的作用,讓每一位村民都可以享受到醫保,不至于“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更多人放心看病。
三、實施鄉村振興,厚植鄉村文化底蘊。
一是實施文明培育工程,促進了鄉村文明程度的'提高。由縣直單位、鄉鎮政府、各村委會組織開展活動,以城帶鄉,城鄉共建,將移風易俗與“我們的節日”、“三下鄉”活動有效結合起來,在全縣舉辦“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拒絕邪教”科普宣教活動,通過規范紅白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春節送春聯、送吊掛,移風易俗文藝晚會展演等形式,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破除封建迷信、樹立文明新風。二是將文化元素注入鄉村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以文化為魂,將剪紙、武術、民歌閩南戲曲、薌劇等傳統文化圖文并茂地融入到鎮村建設中,在基層鎮村舉辦戲劇比賽、象棋比賽、廣場舞比賽、農民籃球賽、武術比賽等文體賽事,著力突出公共服務和文化建設,2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序推進,“村村通”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大力發展文化的產業化,提升文化底蘊,讓鄉村文化真正做到移風易俗。
四、實施鄉村振興,轉變鄉村農業發展導向。
最大化利用資源,培育新型農業主體。面對農村“地多勞動力流失”的情況,可以形成以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對于農村閑置土地,一方面應加大土地流轉力度,解決土地碎片化問題,另一方面應成立種植合作社或引入第三方合作,解決勞動力外出流失的問題。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提升農村經濟實力。農民是農村的主體,要擴大農民的參與度,積極引進資源,形成“鄉鎮企業+農戶或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在立足本村優勢的基礎上,注重產品質量,多元化思考提升產品附加值。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契合點,打造屬于本村的特色經濟產品。加強一、二、三產業關聯度,著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各村在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積極了解并順應惠農政策,充分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到發展中,打破產業之間的界限,形成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開展電商服務,發展“互聯網+”模式,借助“電商”平臺推廣農產品,引導農民、農業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的“新農人”“新業態”。
五、實施鄉村振興,構建脫貧致富長效機制。
著實摸清貧困人口家底,明確扶貧思路。鄉鎮駐村領導、駐村工作隊長和村兩委干部開展入戶走訪,詳細了解貧困戶家庭情況,核對貧困戶家庭生活情況,做到應納盡納、應退盡退、應扶盡扶。著力落實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保障貧困戶住房問題。鎮、村兩級通力協作,全力摸排易地搬遷對象,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蹤督查,督促貧困戶加快確定建房地址、抓緊動工、加快建設進度,早日住上新房。著實做好產業扶貧項目,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圍繞鄉鎮產業發展,充分發揮鄉鎮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培育特色產業,積極鼓勵和支持貧困戶發展支柱產業,以發展生態養殖、特色種植、辦理小額貸款等幫扶模式將“結對”貧困戶推上了快速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六、實施鄉村振興,培育鄉村實用人才。
加強“三農”工作隊伍的管理,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帶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增強鄉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讓鄉村成為人民向往的美麗家園,實現新時代鄉村現代化。切實把加強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擺上重要日程,組織部、農業局應聯合舉辦鄉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官示范培訓班,大力度高頻次培育鄉村實用人才,設置創業富民、新型農業經營、大學生村官能力建設、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等主題培訓班。培訓對象的遴選要具針對性,一是重點面向貧困地區,二是遴選村級黨組織書記及村“兩委”其他成員、大學生村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等。各地高校要負責培養一批內心真正為民生為國家做貢獻、做犧牲的畢業生,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把真正適合農村工作的人選拔進來,在農村這片熱土上,留下踏踏實實在基層服務的干事人,留下兢兢業業的逐夢者。
七、實施鄉村振興,助力鄉村綠色發展。
沒有完好生態環境的鄉村是病態的,不完整的,鄉村振興,應該綠色先行,這就需要我們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開展鄉村垃圾治理,抓好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管理范圍內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理順管理機制,制定農村環境管理和督查、環衛設施管理、清掃保潔、垃圾清運等相關配套制度,形成長效機制。開展鄉村污水治理,各鄉鎮主動履職、敢于負責、鎮村聯動、合力攻堅,鄉鎮政府要主動牽頭,自覺履行屬地管理責任,齊心協力,協調配合,凝聚工作合力,嚴格執法,為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開展村容村貌治理,各鄉鎮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集中清理亂搭亂建、亂推亂放、亂寫亂畫,做好“五清”,提升村容村貌亮化美化。開展鄉村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各鄉鎮要加大畜禽養殖污染的打擊力度,切實把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鐵的決心、鐵的措施堅決將整治落實到位,對違法行為決不能姑息,切實做到禁養區內養殖場所一律取締;可養區內無證養殖的堅決予以打擊,正在辦理手續的,一律停辦。要狠下決心重拳出擊,合力抓好畜禽退養整治工作,做到零復養、零延伸。開展鄉村礦山及廢棄礦渣整治,持續加大礦山整治力度,落實監管責任,加大打擊力度,加強礦山修復、狠抓專項行動,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鄉村振興關乎全國人民的幸福指數,用富民之美給村民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用生態之美給游子一個身心休憩的家園,用強業之美給城歸一個勃勃發展的生機,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強業的多贏之路,才會實現鄉村宜居安康的振興之夢。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5
近年來,xx農商銀行堅持“四個面向”市場定位,回歸本源、聚焦主業,緊緊圍繞新舊動能轉換、支持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針政策,加大資金組織和信貸投放力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成效顯著。截至x月末,該行貸款余額xx億元,較年初增加xx億元,增幅xx%;其中,涉農貸款xx億元,占比xx%。
一、聚焦產業興旺,深耕支農支小“責任田”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xx農商銀行以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利用地緣、人緣優勢,圍繞“點、線、面”三個維度,持續加大涉農信貸投放力度,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點”上做強,瞄準主體規模化。加大農戶貸款投放,積極服務和推動農民轉型生產經營模式,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瞄準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信貸產品創新,推廣農村“兩權”抵押貸款,探索應收賬款融資、農業設施抵押貸款等業務,有效減輕“三農”經營主體融資壓力。今年年初,疫情形勢較為嚴峻,轄內仁風支行通過減免開戶費用及縮短辦理時間等一系列便捷措施,成功與42家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合作協議,并先后開立基本存款賬戶。
“線”上延伸,突出農業產業化。圍繞農業“新六產”,做精做細產業鏈上各環節的金融服務。立足鄉村資源稟賦特點,因地制宜支持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增強農村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能力。xx農商行全力支持了曲堤黃瓜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商戶招商、冷鏈物流、產品展銷中心的打造,助力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互聯網+農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有效延伸了當地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截至10月末,該行實體貸款65.93億元,較年初增長10.62億元,占全部貸款的88.27%。
“面”上突破,推動產業集群化。積極對接農業特色產業園、科技園、示范園等園區金融需求,依托園區廠房按揭、流動資金貸款、微型企業主貸款等信貸產品,支持園區新型產業發展。圍繞地方特色小鎮規劃,以特色產業為核心,兼顧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在特色小鎮基礎設施、產業開發、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xx農商行積極對接轄內濟北智造小鎮、崔寨智慧物流、孫耿有機食品等特色小鎮,量身定制系列金融服務和產品,為特色小鎮提供廠房購置、生產經營、生活消費全方位融資支持,以及結算、理財、智e購線上銷售等一攬子綜合型金融服務。
二、聚焦生態宜居,把好提質增效“方向盤”
支持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該行堅持綠色發展、持續發展、創新發展,探索構建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優化信貸資金投向,助力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統一。
綠色發展,做好“老樹新枝”的文章。把綠色金融發展模式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中,強化對企業環評情況的考察,將企業環保守法情況作為授信的前提條件。引導信貸資源逐步退出“兩高一低”行業,積極支持農村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項目、農村水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公共衛生設施改造等環境治理項目,實現信貸投放“騰籠換鳥”,助力打造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10月末,該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24.20億元,占比32.40%,較年初下降個0.75百分點。投向涉農龍頭企業、綠色新動能、環保行業信貸資金達3880余萬元。
創新發展,做好“育種蹲苗”的文章。積極推廣綠色信貸、能效信貸,制訂差異化的信貸政策,逐步完善綠色農業信貸發放機制。優化調整信貸結構,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改善綠色金融服務模式,根據行業不同生產周期及實際經營情況,量身定制金融服務策略,通過利率優惠、流程簡化、考核激勵等方式,加大對低碳環保、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科創型小微企業等低能耗產業的金融支持,構建鄉村發展新格局。年初以來,新增濟南勝邦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授信180萬元,其中“政銀保”貸款100萬元;新增山東冠榮畜牧有限公司“魯擔惠貸”100萬元。
三、聚焦鄉風文明,下好普惠金融“一盤棋”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該行堅持將普惠金融的重心放在鄉村,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宣傳,為鄉風文明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布局“線下”,優化基礎服務功能。按照“雙線四型”網點建設定位,加快網點轉型工作,持續優化營業網點的物理布局、推動功能升級。推進農村綜合金融服務站、農金通等項目建設。優化農金員隊伍建設,推動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有效打通“最后一公里”。為進一步提高農金員隊伍素質,根據省聯社及辦事處工作要求,該行全面加強農金員七項管理推進工作,制定了農金員提升方案,計劃將攬存余額在50萬元以下的農金員進行清退,對農金通業務量較少按照撤機進行處理。
發力“線上”,完善新型服務模式。著力構建“互聯網+金融+農業”服務模式,發揮智e購商城平臺優勢,建立生產、銷售、消費、結算、融資全鏈條的.金融服務體系,推動優質生活用品下鄉、農副產品進城。推廣銀行卡“1+n”模式,依托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助農pos等產品,提高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可獲得性,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普惠金融體系。截至10月底,全行智e通個人累計開通77147戶,較年初增幅55.81%;
智e通企業累計開通2639戶,較年初增幅19.52%;
聚合支付累計開通5047戶,較年初增長1345戶;
智e購本年度新增客戶10040戶,本年度累計交易178.99萬元。
四、聚焦治理有效,牽住信用筑基“牛鼻子”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該行積極開展信用體系建設,以整村授信工程為抓手,有效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質效。
突破重圍,創新載體解難題。做精做細農戶信息采集和信用檔案數據庫建設,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進一步深挖農村地區的申貸獲得率和信貸覆蓋率。該行把每周二、周四作為固定營銷日,通過開展零售類貸款專項營銷、“四張清單”和“兩類”客戶精準對接等一系列舉措,優化信貸流程、延伸營銷渠道、實行貸款集中審查審批制度等一系列轉型探索,全行主動營銷氛圍進一步濃厚,信貸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提升,支農支小服務定位進一步堅守。10月末,實體貸款戶均貸款余額40.87萬元,較年初增加3.96萬元,新增實體貸款戶均余額41.67萬元;
共有“信e貸”客戶2191戶,貸款余額2.08億元,占實體貸款的2.79%,較年初增長451戶,余額增長7502.43萬元。
巧妙借力,凝聚共識搭平臺。加強同政府、人行、監管、法院、工商、稅務等部門的合作,借助村“兩委”、農金員等力量和第三方數據平臺,充分利用農商行原始客戶信息數據,整合政府部門的信息資源,進一步完善農戶信用檔案信息,探索構建更為完善的農民信用信息庫平臺,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自一卡通用智慧社區上線以來,該行積極拓展營銷,截至10月底,共與仁和社區、濱河社區、新世紀3家物業完成簽約工作,并開始信息導入工作。
五、聚焦生活富裕,打好富民強村“攻堅戰”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該行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堅持支農惠農,積極把鄉村建設成為幸福家園。
抓重點,推動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以創建鄉村振興樣板村為引領,先后助力打造了2個省級樣板村(仁風西街村、崔寨前街村)、1個市級樣板村(曲堤直河村)和41個區縣級樣板村。同時,大力支持農村安全飲水、道路硬化、危房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和覆蓋面,改善和提升農村居住環境。該行對接幫扶的貧困村—曲堤鎮閆家村,轄片客戶經理為駐村“第一書記”,行領導班子分別對接幫扶9戶貧困家庭,并出資為其修整房屋、清理院落、購置家具等,每月按時走訪慰問,節假日送去米、油、面等生活必需物資。目前已提前完成“脫貧摘帽”攻堅任務。
補短板,推動民生生活全面改善。緊跟城鎮化加速和農村消費升級發展機遇,大力拓展農民進城購房、置辦家庭汽車、生活消費領域信貸業務,創新推廣惠農保險、惠農理財等適合農民特點的金融產品。xx農商行有效對接了區中醫院、聞韶醫院等醫療領域金融服務,支持縣內重點養老服務項目,切實增強民生保障。
強弱項,推動精準扶貧落地生根。精準對接轄內建檔立卡貧困戶,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綜合運用小額扶貧貸款、家庭親情貸、富民生產貸、光伏扶貧貸等信貸產品,探索“產業+農戶”“合作社+農戶”“大戶+小戶”等模式,有效滿足貧困人口融資需求。積極對接政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以農村創業孵化基地、農民創業園、農業科技園為平臺,支持優秀大學生、農民工等返鄉人員干事創業,激發貧困人口致富發展的內生動力。xx仁風鎮西街村被省聯社評為“省級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樣板村”,仁風支行全力幫扶當地“雙創”產業發展,助力“引鳳回巢”,累計投放創業貸款267筆、金額6400萬元。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6
一、基本情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胡陳鄉農業比重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勢在必行、至關重要。為此,特圍繞胡陳鄉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以來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開展專題調研。
二、存在問題和不足
(一)資金問題成鄉村振興“攔路虎”
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龐大資金,而胡陳鄉財政薄弱,難以長期支撐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出于物流等因素的考慮,好項目、大企業一般優先落戶開發區、城鄉結合部和交通樞紐地帶,胡陳鄉由于先天的地理劣勢,在招商引資上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二)創新不足制約鄉村振興推進
目前,胡陳鄉由于創新不足,發展模式僵化,導致原有優勢不顯、發展后勁不足,最終拖慢鄉村振興進度。以旅游工作為例,胡陳旅游具有“點多、面廣、環境好”的特點,并且擁有農事節慶、休閑農業、戶外運動等三大資源要素,優勢突出。但是,由于創新不足,胡陳綠水青山等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且隨著周邊鄉鎮對鄉村旅游的日漸重視,胡陳旅游的優勢日益減弱。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今年胡陳桃花節外來游客人數和去年相比,下降幅度在60%以上,其中流失的'大部分游客前往其他鄉鎮街道參加模式更新的櫻花節、油菜花節。
(三)群眾觀念有待提升
一方面,受傳統“小農思維”影響,大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抱地養老”、“抱房養老”的程度,農村一些閑置土地、房產難以通過集中流轉、整村入股等形式得到合理利用,最終導致花卉經濟、民宿經濟、觀光經濟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遭遇土地瓶頸。另一方面,一些相對比較成熟的農家樂、鄉村民宿經營業主因現代經營理念欠缺,產品服務比較單一,難以吸引中高收入人群用餐入住,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綜合價值相對有限。
三、下步打算
(一)加強資金管理,強化招商引資
一方面,加強鄉村振興資金監管,做到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定期審核,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加快提升全鄉道路交通建設網絡,完善全域綠道功能,實現盛寧線力洋至胡陳段建成通車,爭取沿海高速互通連接線立項動工,推進鄉客運場站規劃建設,扭轉地理劣勢,強化招商引資競爭力。
(二)拓寬工作思路,增強發展后勁
一方面,積極組織鄉工作人員、村干部、黨員、婦女代表等人員前往鄉村振興工作先進鄉鎮進行考察學習,開拓視野,拓展思路。另一方面,充分把握胡陳鄉現有優勢,通過改革試點等方式,“老瓶裝新酒”,積極探索胡陳鄉村振興新模式。
(三)改善群眾觀念,推進全民共建
一方面,通過村民說事、聊天長廊等平臺進行宣傳,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群眾觀念,激活群眾主人翁意識,鼓勵群眾主動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光點小聚等活動,加強農家樂、鄉村民宿經營者之間的交流,并安排相應的經營技能培訓,提高經營者經營水準,努力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7
為充分了解我市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情況以及村民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關注度,5月21-25日,市統計局組織力量對全市鄉村振興情況進行了調研。此次調研抽取了梁子湖區梁子鎮沙灣村和沼山鎮湖瓢村。調研采取實地調查和交流座談相結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調查問卷56份。按照性別分類,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齡分類,50歲以下22人,50歲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類,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調查對象的身份分類,村民44人、村干部8人、鄉鎮干部3人、其他1人。從調研結果看,全市鄉村變化明顯,鄉村振興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農業生產效益低、農民增收難、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相關問題,須引起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一、農村居民對鄉村振興的關注點
(一)期盼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在被問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有關鄉村振興的選項中最感興趣的部分”時,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3人選擇“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進一步增加。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有24人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是提高居民收入。雖然近年來我市農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穩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然而,要實現農民持續增收,難度依然較大,需要多方合力來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資金、人才、技術向農業農村流動。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認為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是資金、人才、技術的,分別有42人、35人、37人,分別占75.0%、62.5%、66.1%。在問到“您認為鄉村振興的因素有哪些”時,沙灣村六組龍群蓮回答說“當然是資金、人才、技術了,沒錢,怎么搞好農村,有錢,沒人才和技術也搞不好農村啊”。資金、人才、技術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是大家的共識。
(四)期盼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期盼的是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保障水平的分別有32人、20人,分別占57.1%、35.7%。認為家里每年負擔最重的是醫療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醫療報銷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聲。
二、鄉村振興的有利因素
(一)產業發展逐步壯大
近年來,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組織不斷壯大,為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xx年,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105家,省重點龍頭企業12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長10.77%。同時,全市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武昌魚、藍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產業,打造本地農產品品牌。20xx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點308個,示范點45個。全市新增農產品“三品一標”有效品牌88個,總數達204個,同比增加40個,增長24.39%。
(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近年來,鄂州市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全市美麗鄉村建設。調查中發現村民感覺變化最大的`是“道路變好了變寬了、房子變大了、村子變干凈了”。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提高鄉村資源利用率,20xx年主要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約60萬噸,綜合使用量達57.7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96.2%,較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鄉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鎮集中、區轉運、市處理”的模式集中處理,生活垃圾處理指數達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處理設施對鄉村生活污水進行集中處理,污水集中處理指數達到90%以上。
(三)鄉風建設基礎扎實
全市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村衛生室、圖書室、體育健身場所、村民活動中心等基礎公共服務從無到有不斷完善,為鄉風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時,全市對鄉風建設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注重以鄉村文化為載體,在尊重原有鄉村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吸納現代元素。在進行農村舊房改造時堅持原真性保護、原住式開發、原特色利用。
(四)鄉村治理有序推進
鄂州市積極探索農村社會管理途徑,整合面向農村的各種管理服務資源,建立全域覆蓋的農村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每個村都有配備網格員,負責收集社情民意、監督環境衛生、調解矛盾糾紛等工作。網格化的服務管理體系不僅降低了鄉村治理成本,而且促進了鄉村的和諧穩定。現階段,隨著農村集體資產股權化試點工作的深入推進,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斷完善,鄉村治理更加科學高效。
三、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在與村民的交談中了解到,一戶農民種植0.8畝地的小麥,產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種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農藥20元),人工未計,虧本5元。據調查,今年化肥、農藥、飼料等農資價格較往年有較大幅度上漲,全市化肥價格按簡單平均,平均漲幅22.8%。同時,農業生產人工成本不斷增長。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
(二)鄉村特色產業不強。通過走訪企業,我們了解到,生產特色農產品的企業規模小、生產鏈短,產業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鎮鐵皮石斛生產基地為例,基地負責人表示鐵皮石斛種植、加工技術要求高,其中從鮮品烘焙成干品這一環節目前依賴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這一環節技術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訓工人,由于是臨時作業,難以留住工人,所以寧愿將鮮品運往浙江同行那里進行烘焙處理。
(三)技術人才支撐不足。通過調查了解,農村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50歲以上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較少。務農人員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主。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推廣難,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發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調研過程中,部分村民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做農活了,希望政府供養他們。一些人覺得醫療費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報銷費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難和問題習慣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條件,過度依賴政府,缺乏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幾點建議
1.提高鄉村治理水平,促進共治共享。一是加強基層組織作風建設。基層干部要解決好農村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需要不斷增強鄉村治理能力,轉變工作作風。在面對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問題時,切實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實處,為百姓干實事干好事。二是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加大對基層干部法治教育培訓,提高他們民主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意識。三是加大鄉村振興工作的宣傳力度。在向村民宣傳國家各項政策時,進行合理引導,讓群眾在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同時,摒棄“等靠要”思想,通過自身努力奮斗,實現生活富裕。
2.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激發內生動力。一是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觀光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力爭聚集一批特色產業創新性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加快升級。三是以品牌意識拓展市場。做響“武昌魚”、“梁子湖”兩大品牌。用“一條魚”、“一個湖”帶響“梁道”、“梁心”等一批產品品牌。
3.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發展農村經濟。堅持增加民生投入,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產綠色安全農產品的同時,注重發展農耕文化、鄉愁等精神產品,打造生態宜居的好環境。在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加大對農業新業態的投入,推動農業多功能拓展,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健康農業、快樂農業等,使農業成為人們追求幸福的新產業新業態。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振興技術人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一是加強農業農村干部隊伍建設,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干部的培養、配備、使用。二是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引進農業科技人才,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增強農產品競爭力,提升農業生產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鼓勵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退役士兵、“三新”農民創新創業,使他們成為帶動農村發展的生力軍。同時,進一步細化扶持返鄉創業的相關政策,為返鄉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8
20xx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監管部門的指導幫助下,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以下簡稱省聯社)團結帶領全省農商銀行,大力踐行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責任擔當,把支持鄉村振興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以占全省金融機構20%左右的資金來源,發放了全省85%以上的脫貧人口小額信用貸款、50%以上的農戶貸款和1/4左右的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為促進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新時代“五美”鄉村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至20xx年12月末,全省農商銀行涉農貸款余額3407.2億元,較年初凈增64.9億元,實現了“持續增長”目標;今年累計投放鄉村振興貸款2009.4億元,積極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現將有關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優化鄉村振興服務機制
堅持鄉村振興資源優先安排、貸款優先發放、服務優先滿足,在經濟資本配置、資金轉移定價、薪酬費用安排、盡職免責激勵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激發支持鄉村振興強大內生動力。一是制定信貸支持政策。緊扣省委、省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制定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今年3月,省委一號文件出臺后,第一時間優化了鄉村振興實施意見,細化了6個方面31條工作措施,制定了“十四五”時期“發放1萬億元以上鄉村振興專項貸款”目標,大力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全局。二是優化內部考核指標。優化了對轄內農商銀行的綜合考評制度,單列涉農信貸計劃,重點加強對單戶1000萬元和100萬元以下貸款的考核。同時,將鞏固脫貧和鄉村振興貸款累放納入綜合考評,充分發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引導新增信貸資源重點向鄉村振興領域傾斜。三是建立盡職免責機制。按照“違規追責、盡職免責”的原則,研究制定了“三農”貸款工作盡職免責辦法,明確了貸前、貸中、貸后各環節盡職要求,只要勤勉盡職履行職責,即可按規定程序予以免責,同時適度放寬“三農”貸款不良容忍度,解除信貸工作人員后顧之憂,真正激發基層“敢貸、愿貸”內生動力,提升鄉村振興貸款投放積極性。
二、擴大鄉村振興服務范圍
堅持“立足本土、服務社區、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保持戰略定力,下沉服務重心,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一是加大重點領域金融供給。圍繞14個省級重點產業鏈,重點加大了對糧食種植、現代農業生產、鄉村旅游、環保養殖等領域支持力度,實現了對鄉村振興產業鏈條的全覆蓋。全年累計發放現代農業發展貸款1618.1億元,美麗鄉村建設貸款220.5億元,城鄉融合發展貸款49.2億元,文明新風建設貸款11.2億元。二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積極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金融服務工作,在過渡期內,對利益聯結機制完善、穩定脫貧作用明顯的.產業扶貧貸款,全省農商銀行切實做到不隨意抽貸、斷貸。繼續保持金融幫扶政策總體不變,深入扎實做好過渡期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努力滿足脫貧人口貸款需求,確保應貸盡貸。至年末,累計發放鞏固脫貧攻堅貸款貸款496.32億元,扶持建檔立卡脫貧人口64.99萬戶;累計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151.51億元,惠及34.34萬戶脫貧人口,余額和戶數約占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的90%以上。三是加強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省農商銀行實現了營業網點鄉鎮“全覆蓋”,金融服務站“村村通”,農村居民可以享受到隨時隨地的金融服務。今年通過金融便民服務站辦理助農交易971萬筆,涉及金額46.2億元。堅持普惠與智慧相結合,全面推進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等線上金融服務在農村地區的普及應用,智能設備網點覆蓋率達93%,并采取更有溫度的服務措施,著力縮小老年人等弱勢群體面臨的“數字鴻溝”,構建完善了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全方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讓廣大農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加優質、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三、提升鄉村振興服務水平
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以支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不斷創新鄉村振興產品體系,豐富支持鄉村振興的內涵,提升服務鄉村振興的質效。一是豐富支農信貸產品體系。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大局,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打造形成了小額農貸、創業擔保貸款、“兩權”抵押貸款等具有良好品牌效應和社會效應的傳統優勢產品。同時,根據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特點,創新了民宿貸、文旅貸、電商貸、畜禽潔養貸等產品,在全省首發鄉村振興卡,配套提供“鄉村振興貸”專項產品,為持卡客戶提供同類同檔次八折利率優惠。充分運用金融科技,建立信貸大平臺,推出了百福惠農網貸、惠農e貸等數字風控金融產品,健全了服務鄉村振興全覆蓋的產品體系。二是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深入推進以黨建為引領、以“整村推進、整村授信”為依托、以“信用農戶、信用村組、信用鄉鎮”評定為抓手的農村信用工程,充分利用村“兩委”、駐村干部、普惠金融服務站等資源,以村為單位、以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為對象開展整村建檔評級授信,實現“應授盡授”“能貸盡貸”。三是全面延伸鄉村振興服務。發揚“背包精神”,連續七年開展了掃村、掃街、掃戶、掃園“四掃”服務,常態化舉辦了金融夜校、金融知識進萬村活動,充分挖掘和主動滿足各類客戶金融需求。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事關共同富裕大局,事關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全局。在下一步工作中,省聯社將繼續團結帶領全省農商銀行,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定扛起“金融贛軍”龍頭銀行的使命擔當,重點從以下方面入手,全力以赴把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工作做得更好:
一是圍繞“翻一番”目標,以更大決心增量擴面。持續加大鄉村振興金融供給,確保“十四五”時期貸款投放、客戶數量翻一番。計劃“十四五”時期,發放鄉村振興貸款1萬億元以上;計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實現貸款基礎客戶增長一倍。二是立足“百千萬”基礎,以差異優勢形成特色。以全省86家法人農商銀行為主體,立足所在地的100個縣市區,與地方經濟同舟共濟、同頻共振。以全省2335個農商銀行支行網點為載體,發揮覆蓋鄉村、社區、居民的資源優勢,提供“千人千面”的差異化服務。以全省1.4萬個金融服務點為依托,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助力鄉村振興實際行動,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聚力“大數據”支撐,以科技賦能創新服務。積極融入我省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和數字鄉村建設大局,搭建農村大數據、銀政企對接兩大平臺,對接農村資源、政府政務、信用村三類數據,拓展以大數據智能風控為支撐的產品體系,為支持鄉村振興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優質金融服務。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9
20xx年,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工作部署,強化組織領導,結合科技部門實際,細化工作舉措,會同市鄉村振興局制定并下發了《六安市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推進工作落實,努力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展現新作為。現將有關工作總結如下:
一、科技賦能,為產業振興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一是實施鄉村振興科技項目。圍繞推進實施“138+N”工程、農業提質增效“6969”工程以及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引導和支持農業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申報省重點研發項目和省科技重大專項,開展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及成果轉化示范。全年共爭取各類鄉村振興科技項目24個,爭取省財政資金695萬元,其中省科技重大專項、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央引導地方專項項目各4個,縣級鄉村振興項目12個。
二是創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六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下簡稱園區)轉型升級,六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轉型升級規劃已通過專家論證。在20xx年在科技部組織的第七批77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綜合評估中名列前茅,成為全國15家獲得優秀等次的園區之一。
在省科技廳組織的20xx年度績效評價中獲優秀等次。推進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建工作,霍邱、金寨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獲省科技廳批準創建。截止當前,全市共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4家、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27家。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提質增效。組織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績效評價,促進更好發揮平臺科技引領和示范功能。
二、集聚人才,為農業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打造科技特派員隊伍。20xx年從高校院所、事業單位、返鄉創業大學生及農村科技能人中選派科技特派員1342人。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引導科技特派員到農村一線開展創新創業,如結合農時,開展服務春耕生產等科技服務。
對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貧困村工作進行拓展,在前兩年開展科技特派員結對幫扶貧困村工作的'基礎上,繼續選派一批科技特派員赴行政村開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立激效評價機制,科技特派員優秀指標80%用于獎勵結對服務貧困村(出列村)的科技特派員,共表彰優秀科技特派員174名。
二是實施“三區”人才計劃。根據受援縣區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創新發展技術需求,本年度從高校院所中級以上職稱人員中選派“三區”科技人才90人,其中專家教授60人,市內選派31人,市外選派59人。選派的三區科技人才與派出單位、服務村以及縣區科技管理部門簽訂了四方選派協議,明確服務內容、幫扶目標、服務方式及服務期限。分赴6個縣區,結對服務行政村192個。同時從授援地選派工作突出、表現優秀的科技人員和科技特派員等鄉土人才12名,送到安徽農業大學進行技術培訓。
三、壓實責任,扎實做好結對幫扶工作
市科技局結對幫扶金安區城北鄉瓦屋臺村,今年以來,市局黨組認真落實“雙包”定點幫扶主體責任。選優配強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不定期聽取駐村工作隊匯報,研究定點幫扶有關問題。聯合金安區交通局、瓦屋臺村組建黨建聯盟。市局領導班子成員多次深入結對幫扶村幫扶戶走訪調研,機關黨支部14名黨員堅持定期走訪結對戶,宣講有關政策,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困難。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實施《城北鄉瓦屋臺村三年幫扶工作規劃(20xx-2023年)》和《20xx年瓦屋臺工作隊駐村幫扶計劃》。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堅持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組織實施《六安市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推進鄉村振興科技項目研發、引進和推廣一批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推動農業高質高效。推深做實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引導各類主體參與鄉村振興,總結提煉一批可復制的創新創業新模式。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促進企業與高校院所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二是深化“兩包”工作。強化黨建引領,發揮黨建聯盟作用,深入開展組織聯建、黨員聯育、活動聯搞、資源聯用、服務聯做的“五聯創建”工作,大力推進實施“八項行動”,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和引領保障用。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駐村、定點幫扶和結對共建工作,協調村務、處理問題。強化科技幫扶,力求從政策、項目、人才、信息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10
20xx年,我區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在省市科技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在區委區政府的有力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戰略,以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為抓手,加速農業創新平臺建設,強化科技項目實施管理,充分發揮鄉村振興科技支撐作用。現將工作進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政策制度落實情況(自評20分)
(一)政策制定。
及時調整了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將科技主管部門納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研究出臺了《六安市葉集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六安市葉集區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了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認真落實《安徽省推進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五年行動計劃(20xx-20xx年)》、《安徽省科技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實施方案》、《安徽省科技廳等七部門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結合葉集區實際,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方案》等。
(二)工作機制。
葉集區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建立了責任落實機制、調度約談機制、工作報告機制、信息報送機制、督查考核機制、溝通協通機制、調研指導機制等七項機制,將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納入其中,同部署、同考核。區科技部門每月對照全區鄉村振興擂臺賽評分細則對各鄉鎮街打分,鄉鎮街也對包括科技部門在內的區直部門打分,評分結果都作為年度考核重要依據。
(三)經費投入。
根據《六安市葉集區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確包括區級配套資金在內的.各級科技創新資金都對農業平臺創建、科技人才培養與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扶持。全年已兌現“三區”人才工作經費及服務已脫貧貧困村科技特派員補助經費34.84萬元、省級工作站補助經費9.6萬元、優秀科技特派員等獎補資金27.1萬元,其中區配套資金16.26萬元。
二、重點工作完成情況(自評70分)
(一)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自評40分)。
一是科技特派員選派工作。根據個人自愿、單位推薦、鄉鎮街初審、主管部門審核,擇優選拔推薦市級科技特派員30人,調整13人,目前我區擁有市級科技特派員136人。積極與皖西學院、安徽省農科院、安徽大學等高校院所對接,聘請15位“三區”人才專家對接行政村,為村級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二是完成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全覆蓋。按照市科技局《關于進一步推進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有關工作通知》文件要求,積極選派科技特派員對接行政村,幫扶村主導產業發展。已實現63個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70個行政村全覆蓋。
三是加強對科技特派員考核考評。制訂并印發了《葉集區科技特派員結對服務行政村工作方案》,方案明確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經費標準,經費使用與服務行政村實績相掛鉤。科技特派員按要求不定期走訪指導企業及農戶,每月不低于4次, “三區”人才專家每年入企指導不少于4次。嚴格按資金申報流程補助經費,20xx-20xx年服務貧困村的科技特派員憑走訪記錄、培訓計劃、資料及活動照片、工作總結等材料申報相關經費補助。
四是幫扶績效。“三區”人才專家服務6個鄉鎮街30個行政村,引進新品種12個,推廣新技術23 個,舉辦培訓33場次,培養基層技術骨干144人,培訓農民1172人次。科技特派員在開展創業行動中,已幫扶59戶產業大戶,輻射帶動3000余戶農戶,實現農戶年均增收4500元左右。
皖西學院夏倫斌教授在種養結合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方面頗有研究,指導葉集區姚李鎮龍鳳村的新型農民陳柏文以“公司+合作社+科研機構+基地+農戶”的融合創新發展模式,著力發展有機稻蝦米、地方黑毛豬、皖西白鵝等種養產業,走“黑毛豬-糞肥-有機稻蝦米”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目前建立有機水稻基地1200多畝、年出欄150多頭黑毛豬和2000多只皖西白鵝,注冊了“徽農情”商標,帶動周邊4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戶均增收6000多元,實現生態保護和農民增收雙豐收。
(二)推進創新型縣市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農業領域創新平臺載體管理(自評15分)
1.六安市葉集區不屬于創新型縣市建設考核范圍。
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管理。
一是指導鄉鎮街農業經濟實體,加速創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精準對接引導有基礎建設好、產業有優勢、有科技創新的企業,爭創省市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20xx年培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18家,3家企業申報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目前,全區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3個,市級農業科技專家大院21家,市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工作站7家,市級農業科技園區5家。
二是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管理。組織人員每季度走訪調研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運營和創新情況。指導平臺開展技術培訓、新品種培育與引進、技術研發與創新、項目申報和平臺提升等工作。每年對平臺進行實績考核,優秀等次逐級推薦,對名存實亡的平臺進行摘牌取締,不再享有政策支持。
(三)加強鄉村振興科技項目實施與管理(自評15分)。
項目計劃下達后,均按企業(經營主體)申報、鄉鎮街推薦、區科技主管部門初審、市科技局審批。項目在實施期間,市區科技部門定期走訪企業,調研項目進展情況,協調解決項目問題,確保項目正常實施。20xx年,我區申報實施鄉村振興科技項目3個,省支持資金75萬元,企業配套資金 735萬元。
其中,安徽華雋羽絨制品有限公司與安徽工程大學研發項目《新型超低浴比浸淋式羽絨智能水洗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 》,省支持資金20萬元,企業自籌資金460萬元。安徽省農科院園藝所與葉集區堰灣果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的鄉村振興項目《油桃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推廣》,項目總投資50萬元,省財政支持金額15萬元,以上兩項目均已進入實施環節;安徽中至信家居有限公司在研項目《現代木材家具高效一體化綠色生產裝備研發與產業化》,已完成安徽省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備案工作。
項目總投資280萬元,省支持資金40萬元。成功驗收六安市葉集區源鑫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承擔的科技扶貧項目《羅氏沼蝦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應用與推廣》。
三、日常工作評價(10分)
交辦工作落實情況。嚴格按照省市科技部門工作部署,認真完成日常科技服務工作,做好科技特派員培育遴選、調整、走訪調研科技特派員對接行政村及創業行動、績效評價及先進事跡推報工作;做好項目申報與實施驗收、平臺創建與管理、評估選優、淘汰取締等工作;做好產學研合作、技術研究與推廣、科技培訓與宣傳等工作。整個檢測調研未發現相關問題,無需提供相關整改材料。
四、加減分項(自評5分)
葉集區高度重視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宣傳工作,在省市區網站及省內主流媒體共發表20余篇專題報道。
其中《凝聚科技力量,匯聚鄉村振興新動能》、《六安市葉集區農業科技發展呈良好態勢》、《安徽省農業專家赴葉集區指導果樹示范基地建設》等4篇報道,在安徽經濟網、中安在線、安徽科技報等省級主流官方媒體上轉載分享。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11
蘭考縣位于河南省東部,總面積11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7萬,是焦裕祿精神發源地、全國率先摘掉貧困帽子縣和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近年來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及特色產業發展戰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產業發展鏈條和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形成了“蘭考新三寶”特色品牌(蘭考密瓜、蘭考紅薯、蘭考花生)。
蘭考縣科協抓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歷史機遇,積極響應黨中央和中國科協關于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號召,針對本地特色農業發展戰略和農民科技致富需求,積極探索、大膽實踐,艱苦奮斗、迎難而上,將焦裕祿精神與科學家精神緊密結合,成立了蘭考縣“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科技服務團,先后技術指導蜜瓜大棚4500座,6500畝;紅薯2.6萬畝;花生4萬畝;溫室蔬菜大棚520座,1620畝。建立科普示范基地9個,培訓農村電商技能人才710人。通過電商平臺幫助農民銷售紅薯50萬斤、蜜瓜10萬斤。舉辦“田間課堂”83次,培訓農民5600人。
(一)自立自強,有為有位。
蘭考縣科協僅有3名工作人員,工作力量薄弱,物質資源貧乏,是典型的“四缺”基層科協組織。面對事業發展的諸多制約,他們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主動作為,大力發揚焦裕祿同志的“三股勁”,針對本縣特色產業發展需要和農民科技致富需求,團結帶領本縣農技專家和鄉土人才開展科技服務,下沉科技服務資源,為群眾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獲得了群眾的信任,贏得了兄弟部門的喝彩,探索出了一條科協帶動專家以一帶十、倍增服務效能的新路子,這支由科協主席任團長、農技專家和鄉土人才組成科技志愿服務團從2年前的50人發展到了現在的200人,有效彌補農村科技人才不足的短板,成為蘭考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一個響當當的名片。2019年3月和20xx年2月,時任縣委書記蔡松濤、李明俊先后在蘭考縣三級干部會議上,對縣科協開展科技志愿服務工作提出了表揚。
(二)組織成網,示范先行。
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特點,縣科協先后發起成立了“蘭考縣紅薯協會”、“蘭考縣花生協會”、“蘭考縣小米協會”、“蘭考縣葡萄架王莊農技協”、“蘭考考城小胡莊農技協”等11個協會,入會會員達1000多人,組織動員科技志愿者3000多人。
各農技協會長多由科技服務團成員擔任,他們在田間地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領著農民富”,不但為群眾提供種植技術,還利用電商平臺積極與市場對接,打造銷售平臺。這些協會從成立之初,就扎根于農戶日常生產實際,有天然的親和力,通過“一做、一帶、一領”的'示范,快速形成服務網絡,對農民進行廣泛聯結。
結合全縣穩定脫貧奔小康工作,縣科協及時引入現代化的種植方式,進一步增強服務的能級,在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的鄉村,建立2個現代農業科普示范園和7個科普示范基地,并前瞻開展新型農產品營銷人才培訓,目前4個電商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共培訓電商人才460人,發展科普示范戶100戶。蘭考每年農作物種植面積約80萬畝,近年來科技服務團服務覆蓋面積就達40余萬畝。
(三)快速響應,服務入戶。
蘭考縣科協時刻把問需于民擺在首要位置,通過面向全縣16個鄉鎮(街道)400多個行政村(社區)的種養合作社、種植園區發放問卷,廣泛征求群眾對科技服務工作的愿望和需求。圍繞全縣鄉村產業發展需求,組成7個由首席專家帶隊的科技服務組。
每個服務組由一名首席專家帶隊,負責制定本組的科技服務方案,評估服務效果。科技服務團設有服務電話和微信工作群等信息網絡平臺,收到科技服務求助信息后,第一時間到達求助地點為群眾提供免費科技服務,打通了科技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科技志愿服務信息化對農業生產一線需求的精準把握,極大地提升了服務的有效性,同時大量活躍需求的不斷生成,使科技服務團的工作覆蓋實現了倍增效應,也對提升科技志愿服務的信息化水平拓寬了發展空間。
(四)一呼百應,立信于民。
縣科協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科技助力精準扶貧過程中,強化服務意識,通過科技服務團架起了科技人員與廣大農戶心心相印的橋梁,也為各類實用技術人才將所研所學服務國家戰略、服務人民群眾提供了廣闊舞臺。20xx年,他們在新冠疫情、洪水災害輪番沖擊的情況下,應部分鄉鎮、村委、農技協會、種植合作社和種植戶的要求,分別到30多個村開展科技志愿服務,針對果樹修剪、蜜瓜種植、大棚蔬菜管理、紅薯育苗、小麥春季管理等問題對群眾進行技術指導,很好地解決了農民的急難愁盼,體現了科協組織為民辦實事的良好作風。
近年來,經他們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的貧困戶,許多都成了當地脫貧致富的典型。建檔立卡貧困戶任杰一家,原來人均年純收入不足2000元,在科技服務團的大力幫扶支持下,建了4座蔬菜溫室大棚,年純收入達20多萬元,全家7口人,人均年純收入近3萬元,實現了穩定脫貧。
(五)會村結對,助力黨建。
蘭考縣科協黨支部先后與小宋鎮東邵崗一村黨支部、葡萄架鄉杜寨村黨支部、三義寨白云山村黨支部等9個農村黨支部結對,啟動了“支部連支部 共建科普示范村”活動。蘭考科技志愿服務團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發揮智庫和科普作用開展黨日活動,組織科技服務團的專家們和結對村黨員干部一起組織開展義診和科技志愿服務進萬家、進校園、進園區活動,在鄉村群眾中營造了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20xx年,他們結對的東邵崗一村獲得了蘭考縣“基層黨建紅旗村”和“穩定脫貧奔小康紅旗村”兩項榮譽。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12
根據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要求,市科技局對2018年承擔的“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重點工作任務進展情況進行認真總結,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市科技局根據我市產業發展需求,2018年,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主線,以全面提升發展質量為導向,依托科技特派員服務平臺,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美化等工作重點,積極探索科技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創新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
把科技特派員聯系協調工作直接延伸到農村基層,形成區鄉一體、上下聯動、左右貫通的組織管理體系。全市科技特派員實施科技開發項目82個,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20個,創辦企業28個,43名科技特派員獲得了績效獎勵,兌現獎勵資金38400元。
科技特派員通過提供咨詢、技術服務、項目領銜等模式,服務農民17265戶,其中16585戶農戶實現增收,發放科普資料18000份,有效帶動188戶貧困戶脫貧。積極實施“三區”人才計劃。堅持分級負責,按照“分配指標—選派到位—開展服務—考核驗收—總結評價”程序選派科技人員開展服務。經過實踐與探索,初步形成了“選派人員+龍頭企業+基地”、“選派人員+農業協會(基地)+農戶”、“選派人員+家庭農場+農戶”等工作模式,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的人才、項目、成果等優勢,創建國家級星創天地、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2018年,10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獲得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項目150萬元資金支持,2家星創天地獲科技部備案。我市現有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17家。其中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各1家,國家級星創天地4家,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11家。
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保障機制建設。
根據市政府《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兩個中心”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精神,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發揮農業科技引領作用,促進鄉村戰略實施。2018年,我市3家農業企業獲省級重大專項、省重點研發項目立項,共獲資金支持500萬。1家國家級星創天地獲100萬政策兌現。對全市科技特派員開展績效評價,對優秀科技特派員給予獎勵。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通過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的示范,帶動一批農民轉型升級為農村實用人才,形成富有層次、結構合理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同時,還要積極引進外來人才,循序漸進,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生產、愛農村工作的'有長遠規劃戰略型眼光人才加入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來,才能更好更快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13
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要求,現就組織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為切入點,以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提升為落腳點,堅持科技賦能、深化智志雙扶,團結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力開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為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科技賦能、智志雙扶。以科技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為核心,發揮人才和智力優勢,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廣大農民、高質量科普服務廣泛人群,全面提升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催生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營造鄉村創新創業創造氛圍。
突出重點、精準發力。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聚焦鄉村振興關鍵事、關鍵人,在成果轉化、建言獻策、科學普及、生態建設、鄉風文明等重點領域,找準發力點、切入點,探索精準服務路徑,建立和推廣精準服務模式。
夯基固本、創新提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厚植工作基礎和工作優勢,立足品牌、平臺、機制、隊伍、改革、陣地“六位一體”的高質量科技科普服務體系,持續培育新特色、打造新優勢、實現新突破。
廣泛參與、協同聚力。發揮群團組織優勢,強化科協組織與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系統協同合作,動員各方力量,統籌各類資源,加大支持力度,建立起上下聯動、開放合作、廣泛協同、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
三、重點任務
(一)搭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平臺。
科協組織、鄉村振興部門要積極搭建平臺,匯聚科協之能,服務鄉村所需,引導和推動各級學會、高校科協、企業科協等建立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目錄,促進優質服務與縣鄉村科技需求精準對接,為農村地區提供亟需的科技培訓、科普講座、產業指導等科技服務。
各級學會、高校科協、企業科協等要深入總結優勢、整合資源,動員和服務科技工作者,打造出專業化、精準化的服務項目,積極與鄉村振興部門和地方科協組織對接合作,以“科創中國”等平臺為支撐,構建科技服務與鄉村振興所需對接的`有效機制。
(二)壯大科技助力鄉村振興隊伍。
科協組織要立足各級學會、高校科協、企業科協、科技科普志愿服務組織、基層農技協等組織,在不同地域、不同層級、不同領域培育出綜合素質高、服務能力強、運行管理規范、熱愛鄉村振興工作的科技服務隊伍。要廣泛吸納農技推廣機構負責人、科技型企業家等進入基層科協“三長”隊伍,加強組織動員,引領基層科技工作者投身鄉村振興工作。要發揮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長駐農村作用,加強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聯盟建設,推動科技小院與當地組織和隊伍相融互促,推動科技小院聚焦縣域主導農業產業,優化集成農業生產技術,實現增產、提質、節本。鄉村振興部門要與科協組織建立常態化對接渠道,推動科技服務隊伍與縣鄉村建立起科技結對服務機制,優化、配套科技服務的支撐保障舉措。
(三)豐富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資源。
鄉村振興部門要推動科普設施建設納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總體布局,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拓展和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科普服務功能。鄉村振興部門、科協組織要推動科普中國優質內容融入數字鄉村建設,強化農民數字素養,促進科普信息化資源的生產、匯聚和傳播。科協組織要針對縣域、鄉村需求,提升科普大篷車、流動科技館等流動科普設施的下沉服務,加強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依托科普大篷車區域資源共享中心建設,優化流動科普資源配置模式、豐富流動科普資源庫內容、推動流動科技館區域常態化巡展換展,為鄉村提供豐富有效的科普服務。
(四)開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精準服務。
科協組織要強化團結引領,動員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農業產業升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農業科技普及和農民科技素質提升。鄉村振興部門、科協組織要通過“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等形式,匯聚各領域專家人才群體智慧,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及鄉村發展、建設和治理積極建言獻策。
要以“科創中國”等平臺為依托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應用于農業,助力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建設,服務鄉村產業發展。要推動科學普及,聚焦老年人信息和健康素養,重點圍繞激發農村青少年科學夢想,全面提升農民科學素質。要開展產業技術推廣,助力高素質農民、科技科普帶頭人、鄉土技術人才培育。要以碳達峰碳中和為重點,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傳播生態文明知識、開展生態農業規劃,引導農民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助力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五)開展村“兩委”科技賦能專項行動。
鄉村振興部門要引導、推動村“兩委”成員重視科技、支持科普,發展村“兩委”成員成為科普中國信息員,促進優質科普資源傳播到鄉村、傳導到農民。科協組織要針對村“兩委”成員,編制針對性的科普課程資源,定制適合在鄉村傳播的科普圖文、科普視頻等資源,面向村“兩委”精準提供,持續開展特色科技科普培訓,提升村“兩委”成員科技素養。
(六)助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科協組織、鄉村振興部門要把弘揚科學精神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通過科普話劇、科普活動、科普影視、廣播圖文等喜聞樂見、浸潤人心的方式,傳播創新文化和科學文化,促進現代科技與鄉村文化融合,推動鄉村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鄉村振興部門要把開展科學普及、弘揚科學精神作為農村移風易俗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推動形成新風正氣。
(七)加大重點區域支持服務力度。
鄉村振興部門、科協組織要強化脫貧地區科技助力,把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其他脫貧縣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中之重,組織專家團隊從指導主導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服務、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幫助培養本土人才、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精準服務,促進富民產業發展。
鄉村振興部門要重點摸排脫貧縣產業基礎和科技服務需求、搭建科技服務人才與項目對接平臺、強化政策資金保障支持,推動建立各級鄉村振興和科協系統協同機制。科協組織要強化脫貧地區科普賦能,通過“科普+研學”“科普+旅游”等助力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多元價值,拓展農業復合功能,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要提升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的社區科普服務能力,引導搬遷群眾樹立健康生活觀念和科學生活方式,加快融入城鎮社區生活。
(八)深化科協系統定點幫扶工作。
鄉村振興部門要強化對科協系統定點幫扶工作的支持、配合和指導。科協組織、學會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繼續發揚“會企”合作幫扶、學會組團式幫扶、跨地區幫扶、黨組織結對幫扶等工作經驗,發揮企業、高校等社會力量在定點幫扶中的作用,加大對定點幫扶地區的政策、人才、信息、資源、技術等支持和傾斜力度,推動定點幫扶地區特色產業發展,高標準完成定點幫扶工作任務。
四、工作要求
(一)強化領導,協調聯動。
各級科協組織和鄉村振興部門要充分認識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把“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作為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列入議事日程和總體考慮。要強化協調配合和統籌指導,與政府部門、其他群團、各級學會、院校、企業等合作聯動,合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二)強化保障,務求實效。
各級科協組織和鄉村振興部門要建立對接機制、細化落實舉措,做好指導、推動、服務和落實工作。要注重賦能基層,強化支撐保障,探索通過政策保障、項目支持、活動引領、平臺支撐等方式,深化精準助力、推動創新探索、形成工作突破,切實為廣大農民服務,為鄉村振興戰略服務。
(三)強化宣傳,典型示范。
各級科協組織和鄉村振興部門要強化宣傳表彰,發現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挖掘創新路徑和有效模式,開展多渠道的宣傳推廣,營造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國家鄉村振興局將會同中國科協共同選樹鄉村振興科技助力先鋒人物(團隊及組織),引導帶動更廣泛科技工作者投身鄉村振興,匯聚服務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14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應用,創新人才總量持續增加,科技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高“含金量”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創新在鄉村振興中的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凸顯,為全市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活力。
培育主體 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發展,出臺了《關于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巴中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實施細則》《巴中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圍繞全市“三個四”重點產業,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和脫貧攻堅重點任務、特色產業技術需求,切實做好科技項目儲備。
作為川東北唯一一家利用餐廚廢棄物制備生物柴油的大型生產企業,琳宸能源與省內外5所高校搭建產學研聯盟,申報實施《間歇式降解法使用餐廚(畜禽)廢棄物制備生物柴油產業化研究》《一種基于餐廚廢棄油脂無污染制備生物質民用生物柴油方法》等國、省科技項目5項,獲得財政專項經費支持295萬元,取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軟件著作權9項。
“目前我們已經研發生物柴油、餐廚油水渣分離器等新產品5個,技術水平達到省內領先水平,先后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琳宸能源負責人邱成林表示。
“通過鼓勵支持企業與國內外高校院所開展科技合作,探索建設技術轉移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我們突破了全市重點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25年,力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工業總產值20%以上,提升科技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回引人才 激活發展內生動力
除了需要技術和平臺的`支撐,鄉村振興更要有充足的人才儲備和強大的隊伍力量,在產業幫扶、科技創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持續推動鄉村振興。
曾口鎮書臺村有食用菌產業發展基礎,但種植人員技術水平不高,制約了產業高質量、規模化發展。2019年1月,借力“三區”科技人才計劃,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陳誠、熊川與該村對口幫扶,積極開展技術培訓,指導該村140戶貧困戶掌握了大棚搭建、菌種撒播、田間管理等技術,增擴種植面積100余畝,幫助村民致富增收。
為了夯實科技人才隊伍,我市不斷完善人才激勵政策、創新人才評價辦法,全力支持科技人才開展科技創新,激勵科技人員投身生產實踐一線。同時,根據“三區”人才協定,督促指導各縣區教科體局抓好“三區”科技人才工作,發揮好科技人才在技能培訓、科技攻關等方面獨特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通過科技人員專項柔性引才機制和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柔性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29人,組建科技特派員服務團25支,選派科技特派員321人,入戶開展精準農業技術服務480余次。
“鄉村產業要發展,人才短缺是當前最關鍵的問題。”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助力 推進鄉村振興發展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產業要發展,科技是內生動力。我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支撐作用,探索實施“科技專家服務團+企業+基地+貧困村”“產業園區+特色產業+貧困村+貧困戶”“線上+線下”模式,組織技術專家到園區、企業“坐診”,提供科技政策咨詢、技術指導、創新創業指導等服務,促進中藥材、茶葉、有機果蔬、生態養殖等支柱特色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通過踐行綠色農產品科技示范“強基”行動,在原“三園”的基礎上,提升建設恩陽蘆筍精品高效生產與三產融合園、巴州枳殼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與科普體驗園、通江銀耳綠色種植與健康精品加工科技示范園,用科技力量推動全市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此外,我市還依托蘆筍、通江銀耳、枳殼等主導產業,建設一批特派員引領、產村景相融、文科旅融合的“科特派創業小鎮”和“鄉村振興科技示范村”。到2025年,計劃建設3個“科特派創業小鎮”和10個“鄉村振興科技示范村”,計劃建設30個鄉村振興科技示范基地。
“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到來之際,我市將牢固樹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理念,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為巴中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提供科技支撐。”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15
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鄉村振興系列工作部署,切實應用科技的力量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榮成市科技局全面部署,詳細規劃,明確分工,以科技創新服務提質增效為核心,從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上精準發力,實現創新投入、創新環境、創新績效的顯著提升,助力鄉村振興優勢產業突破發展。
一、搭建科技服務鄉村服務產業隊伍。
科技局積極組織省級農科驛站優選省、市、縣各層級科技特派員成立3支農科驛站科技服務隊從玉米、花生高效栽培、果樹管理、水肥應用和植物保護等領域開展農業科技推廣、科技培訓等各項活動,覆蓋全市7個鄉鎮60個村。企業科技特派員為我市海藻、漁業產業上檔升級也正在科學規劃、聯合攻關。
開展科技展翅行動聚焦關鍵技術攻關。
科技局充分發揮與涉海涉農高校院所產學研合作的優勢,圍繞我市特色經濟品種參、貝、藻、蘋果等開展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熟成果轉移轉化,通過組織實施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高效生態農業類)項目,實現我市參貝藻特色產業種養殖技術的.創新和示范推廣。
三、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科技局積極推進國家海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海產貝類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提質升級。加快海洋生物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海藻公共技術研究中心、魯東大學海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建設。通過大力推動創新政策、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涉農海洋企業申報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農業領域技術創新平臺。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 篇16
近年來,三圳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扎實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團結帶領全鎮黨員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力抓好實體經濟、鄉村振興兩大重點”工作要求,緊緊圍繞縣委“三三三五”發展戰略和鎮黨委“12345”貫徹舉措,強黨建、抓產業、優環境、重融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緊緊圍繞“融”字,著力將三圳打造為“融合發展出彩之地”,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呈現新亮點。
一、做實“產業”文章,增強鄉村振興推動力
依托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和“萬企興萬村”行動兩大抓手,奮力將現代農業、健康產業和文旅產業打造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20xx年,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其中東嶺村實現從2016年2.7萬到20xx年33.7萬的跨越式增長。念好“農字經”,規模化打造現代農業。立足三圳傳統農業資源稟賦,高標準規劃建設蕉嶺(南沙)粵港澳大灣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引進廣州瑞源農農業投資有限公司運營,積極協助企業推進土地集約、設施建設等工作,助力企業早日投產見效。擦亮打響“五子登科”金字招牌,輻射帶動蓮塘超強蔬菜種植基地、芳心仰韶無花果種植基地、客家農夫鮮果采摘園、九嶺荷花基地等特色農業種植基地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提升,積極推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全面帶動農田增產、農戶增收、農業增效。奏響“長壽曲”,優質化打造健康產業。圍繞創建蜂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珍稀食用藥用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目標,大力支持“五福之鄉”“千年靈芝合作社”等企業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充分發揮東臺鐵地區山高林密、土壤富硒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甜蜜經濟”和“林下經濟”,推動形成連片發展、園村一體、產村融合的產業格局。目前,全鎮已發展紫靈芝、姬松茸、香菇等食用菌培育410余畝,養殖華南中蜂1.2萬余箱,年產蜂蜜240余噸。擦亮“紅色牌”,品牌化打造文旅產業。持續放大九嶺首批“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和東嶺“紅色村”省級黨建工程示范點建設成效,推動“游壽鄉蕉嶺·看蘇區振興”線路成功入選全市10條紅色教育線路之一,不斷為發展紅色旅游增添新內涵、注入新活力。有機串聯紅色研學、田園觀光、蔬果采摘、民宿體驗、美食品嘗等豐富形式,積極推進“紅色研學精品游、休閑觀光鄉村游、生態康養度假游”3條特色精品游線建設,奮力開啟“全域旅游+全季旅游”新業態,努力實現“四處皆美景,四季有游客”。
二、做優“環境”文章,注入鄉村振興持久力
高起點優化“三生”布局,以“組織引領、黨員帶頭”激發廣大群眾“主人翁”意識,群策群力實現環境改善與生態、生活、生產同步提升。污染防治繪就生態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黨建紅”與“環境綠”深度融合,嚴格落實“河長制”“林長制”,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推進禽畜養殖污染整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及固廢危廢綜合治理等,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本底和生態環境優勢。環境整治呈現人居美。今年以來,通過實施項目、開展春季村莊清潔行動等方式累計出動1000余人次,清理各類生活垃圾約500噸。在建成42座標準化公廁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以村級保潔員兼職、公廁周邊群眾協管的`長效管護機制。創新實施美麗圩鎮建設“369”行動計劃,用心用情修繕提升鐘化雨故居及周邊村莊風貌,全新打造僑情園歲月館、五子登科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等美麗鄉村“打卡點”,傾力打造鎮級“全域美”建設示范標桿,在發展中塑造城鄉融合新形態。補齊短板彰顯發展美。聚焦群眾所需、企業所盼,加快補齊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短板,重點推進農田水利、農村道路、農村電網、農村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近5年來累計投入約1.4億資金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今年以來,共投入約2000萬資金,完成道路修建約6000m、清理修繕排灌圳約2500m。
三、做好“治理”文章,激發鄉村振興凝聚力
緊抓蕉嶺蕉華高質量融合發展契機,切實履行社會治理、民生保障、公共服務等職責,扎實推進民生“有”邁向民生“優”,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持續推進東嶺、芳心鄉村治理體系國家試點工作,加快構建“一核三元、四權同步、多層共治”鄉村治理模式。堅持黨建引領,不斷提升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能力,持續推進三圳省級新時代“楓橋經驗”示范點和“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建設,聚焦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創新運行“小單元作戰、精細化管理”模式,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提升民生保障精準化水平。扎實推進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因戶施策對8戶監測對象開展精準幫扶,打造增收支點,激發內生動力,促進穩定脫貧。嚴格落實動態管理,認真做好低保核查工作,確保應保盡保、不漏保、不錯保,實現規范化、精準化救助。截至目前,全鎮(含蕉華)共有低保戶253戶430人,今年共發放低保金114萬元,特困供養金69.98萬元,為14戶17人次重病人員及臨時困難家庭提供醫療救助及臨時救助。提升文化服務精益化水平。堅持以“文化為民、文化益民、文化惠民”為目標,科學制定我鎮9個行政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年建設達標提升計劃,精心打造蓮塘社區文化活動廣場,加快補齊蕉華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短板,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精益化。以蕉嶺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為抓手,引領群眾積極參與各類賽事節慶活動,成功舉辦送戲下鄉惠民演出等活動。20xx年,三圳鎮獲評市“十佳鄉風文明鎮”,九嶺村獲評市“百佳鄉風文明村”。
四、做細“監督”文章,提升鄉村振興內生力
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鞏固提升黨史教育成果轉化,切實把黨的領導貫穿到政府工作全過程。牢記執政之初,打造忠誠政府。進一步深化黨的政治建設。引領黨員干部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嚴格執行省委堅決落實“兩個維護”十項制度機制和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牢記“五個必須”,杜絕“七個有之”,做到“三個決不允許”。擔當施政之責,打造高效政府。按照“一隊多能、一崗多能、一人多能”要求積極組織業務培訓,切實提高鄉鎮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和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做好自然資源和規劃建設、農業、生態保護、市場監管、衛生健康等領域綜合行政執法工作,自2022年以來,共出動執法人員536人次,行政檢查260家次,自然資源巡查139次,行政執法2宗。筑牢廉政之基,打造廉潔政府。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規定,加強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關鍵崗位和專項經費等領域廉政風險防控,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樹立廉潔自律“風向標”,把牢潔身自好第一關,一體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緊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通用15篇)12-05
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精選7篇)11-03
鄉村振興助力報告11-04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報告11-10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影響研究調研報告11-22
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報告范文(精選8篇)11-04
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通用7篇)11-04
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報告范文(精選6篇)11-04
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報告范文(精選5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