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報告(通用17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研究性學習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研究性學習報告 1
課題題目
環保購物袋的使用現狀及推廣建議
指導教師
李xx
課題組成員
xx
主導課程
地理
相關課程
化學
課題提出背景說明
1. 塑料袋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長久的危害。由于塑料不易被分解,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將在環境中變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斷累積,會對環境造成極大危害。而塑料購物已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
2. 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自20xx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
3.與此同時,國家也在鼓勵尋找代替塑料袋的最好替代品。目前商場上最好的替代品是棉布袋和帆布袋因為他們取之于自然對環境沒有任何污染,其次為無紡布袋,因為它有利于重復使用,可回收再利用
研究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 :通過了解“限塑令”的執行狀況及環保購物袋的使用現狀,大致了解目前在推廣環保購物袋的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建議,從而更好地推廣環保購物袋,宣傳環保意識。
意義:1.在研究的過程中,組員們對于環保購物袋會有進一步的了解,提高環保意識
2.通過調查研究和提出建議,每一位成員都會為環保提出自己的建議,發揮主人翁的作用,為環保事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3.最后,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向同學,家人,以及市民推廣環保購物袋。
任務分工:
組長:
組員及分工:
資料查找:
攝像,拍照:
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發放:
問卷統計,分析:
采訪:
材料匯總及整理:
論文撰寫:
文字及報告編排:
活動步驟:
1. 查找資料(環保購物袋的種類,組成,性能; 環保購物袋在世界的發展狀況; 環保購物袋在我國的.發展狀況; 其他國家或地區在推行購物袋時的可借鑒措施;)(進行中)
2. 前往附近的市場觀察塑料袋和環保購物袋的使用狀況,進行統計與此同時,組員在各自所居住小區附近進行隨機調查,記錄調查結果
3. 設計有關《塑料袋和環保購物袋使用狀況》的調查表(進行中)
4. 匯總調查表,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5. 采訪有關部門(市場有關方面負責人,環保局負責人,環保購物袋公司)
6. 根據所有的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并提出有關推廣環保購物袋的建議,撰寫論文
7. 將建議轉達給有關方面
采取的調查方法:觀察法,問卷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采訪。
預期成果:
1.調查報告,數據統計記錄
2. 論文
3. 建議(倡議)書
研究性學習報告 2
一、課題提出及研究目的:
校服,它能反映出一個學校所獨具的風格特色。所以,校服的合適與否,美觀與否,是至關重要的。但現實中,我們中國學生大多對本校校服并不滿意,各所學校都存在學生拒穿校服的現象。因此,了解中學生心中理想的校服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過程:
在市區里的幾所普通高中進行問卷調查,各組員將所得數據進行分類、篩選,討論數據所反應的結果,其商論場面異常火爆,最后定下論文初稿。
三、研究成果:
俗話說,服裝最能表現一個人個性與審美觀。作為新一代中學生,校服與我們是接觸最密切的,我們自然十分關注。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有些人認為穿校服是學生的象征,那么,既然是象征就要體現學生的個性和要求。對于我們高中生來說,我們的思想隨年齡的增長也漸趨成熟,能更好地突出高中生的自身特點。
高中生校服相比于初中生已經改善了很多,冬季白藍相間,充滿朝氣。即使這樣,我們還不難發現很多學生都修改了自己的校服,把校服變成了自己喜歡的介于種種原因,我們小組決定在同學中做一個調查,看看同學們對于校服的滿意程度及自己心目中的校服是什么樣子。通過調查問卷,我們總結出當代高中生不喜歡當今的校服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首先,現今校服的款式有些過于保守和傳統,無法展示高中生應有的活力和朝氣。校服的質量也比較低劣。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校服主要采用化纖作為原料,這種材料易燃、易破,并且對人體有一定危害。此外,校服的設計過于寬松肥大,顏色也比較單調,大多以藍色和深藍色為主。由于學生的活動較多,對校服的質量、透氣性和吸水性有更高的要求,但學生校服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夠出色。那么請問,這樣的校服怎么會受到學生們的喜愛呢?此外,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和思想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對事物有著自己個性化的認知。他們喜歡具有新奇和時代感的東西,然而校服的設計卻落后于時代,無法追趕上高中生的思維方式。這就是當今高中生不喜歡校服的根本原因。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生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深化,對校服的整體性要求變得更加苛刻。高中生對國外的校服非常感興趣,觀念上的差異必然導致他們對現有校服的不滿意。
而通過我們的問卷調查也可以看出現在的高中生校服的款式,質量等都不能滿足當代高中生的需求,無法突出高中生的精神面貌,張揚個性。80%校服者幾乎沒有,通過這些數據我們看出,對現今校服滿意的學生幾乎為零。其中有90%的學生認為校服應該改進,有60%的學生希望校服改成休閑式,這樣既便于運動又不失個性品位,86%的學生認為校服應該品牌化。
在問卷調查中,有不少學生表示對一些外國的校服的款式、顏色搭配十分喜愛,那種種“拒穿校服”的現象應該就會迎刃而解吧。因此,我們又上網查找了外國一些學校的校服。
美國孩子追求個性、率真、極具青春活力。一些私立學校會在學生畢業典禮上為學生準備統一、整潔而富含青春活力的校服。英國校服款式經典、簡潔大方,中學生必須穿著正統西式校服,男生為正統西裝、正規皮鞋、需要佩戴須佩戴領花。這種經典的校服款式,以及嚴謹細致的服飾搭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英國學生的氣質和審美觀。校服沿用了多年的皇室制服款式,無一澳大利亞學校則要求每這看上去好像與我們的情形很相似。因己的校服十分滿意:
日本人在潛意識里非常注重統一制服所帶來的社會認同感,他們在生活中非常重視制服類服裝,也愿意用心把這類服裝做好。這種文化背景使日本中學生喜愛這種大體統一,細節個性的學生制服。日本的學生校服,已經成為國民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尚化的款式設計是日服,體育課要換上便于運動的體操服,有的學校要求在體育館里換上體育館專用鞋。日本校服成功之處在于款式設計:男生校服陽剛帥氣,女生校服嫻雅可愛,日本校服設計有著強烈的與時俱進意識。
如今,實際上,韓國學生的校服也非常漂亮。男生通常穿白襯衫和西裝褲,而女生則穿白襯衫搭配花格子百褶裙和蝴蝶結。青春期中時尚的元素隨處可見。韓國的校服款式較為西化,夏季上身是短袖襯衫,部分校服還會搭配領帶或領結,女生下半身穿及膝裙,男生則穿長褲;春秋季節,校服上身是長袖襯衫,一些學校還會配上領帶或領結,外面罩著各色西裝外套或毛衣,女生下身穿及膝裙,厚重的長襪,男生則穿長褲。不同學校還會有不同的校徽、帽子和襪子等個性化設計。實際上,學生們并不是排斥"穿校服",只是中國的校服不符合他們心目中的理想標準。總結起來,有四個原因:
1、校服款式單一
目前多數校服款式陳舊,運動服幾乎成為校服的代名詞,“千人一面”現象
嚴重。校服這種單一面孔嚴重抑制了學生對美的追求,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校服結構大多極為松垮,穿在身上顯出慵懶之態,無法體現出學生應有的活潑好動、生氣勃勃的特性。
2、不能體現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特別是進入中學階段,他們已開始具備明確的性別意識。而現在的校服在設計時并沒有考慮到這點,使得中學生在性別意識啟蒙時期。
3、質量存在較大問題
但一些質地粗糙、不吸汗、起靜電的服裝面料,讓穿著者有明顯的不適感,對學生身體健康十分不利。還有穿著不久就開線、破損等問題,甚至有被校服中的斷針扎傷的案例。目前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已制定了相應的`標準。
4、購買方式單一且不透明
當前國內學生校服的購買方式只有一種,即學校指定款式和價格,并要求統一為學生量體定制。然而,這種收費方式缺乏透明度,同時帶有半強制性,已經引起了家長和學生的普遍不滿。作為消費者,家長和學生理應有權利參與選擇所購校服的款式和價位,然而事實上,家長們只能按照學校的要求支付費用,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許多家長開始質疑學生購買校服的費用是否真正用于校服面料和制作。
因此,只要學校能就這四個問題認真予以解決,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心得體會:
通過此次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們積極培養和提升了自己的主動學習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整個過程中,小組的每個成員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我們一起搜索資料、共同討論、相互交流。我們不僅得到了一篇記錄著汗水和成果的論文,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這正好符合新課標教育宗旨,并且也達到了我們本次活動的目標。
在這次活動中,方盈歡老師傾心指導我們,不辭辛勞地為我們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審閱論文。在此,我代表全組同學對方老師的悉心指導表示由衷的感謝。
五、指導老師評析:
校服,學校生活與學生息息相關,自然而然地成為學生們關注的焦點。我們這個小組的同學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校服主人的視角審視身邊校服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深入調查和分析。我們力求找出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這樣的研究對現實有著重要意義。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他們合理安排、分工合作,無論是收集資料還是進行校外訪問,他們都充分展現了學習研究的自主能力。他們所呈現的成果,在我看來,是他們集體智慧成功實踐的體現。
研究性學習報告 3
課題背景
近年來,中學生近視眼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同時始發年齡又有下移的勢頭。更多的人都戴上了眼鏡,甚至連幾歲的小孩都戴上了眼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由于多種原因導致中學生的視力不斷下降,特別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等高科技產物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電視等,導致他們的視力不斷下降,根據統計,現在的中學每班普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都是戴眼鏡的,甚至有些學校每班的近視人數已經過半,而這比例是非常高的 研究目的
通過此次研究希望同學們端正態度,視力正常的同學積極做好預防工作,已近視的同學及時治療,防止視力進一步下降,穩定視力水平。有些學校每班的近視人數已經過半,而這比例是非常高的.。
主要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 多人專訪
研究的基本思路--
設計相關的問卷→分別調查初中生和高中生→對相應的同學進行專訪→分析調查結果→上網查相關信息→最后得出結果 研究的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
通過本次研究,希望能夠使同學們更多的了解近視
近視,意味著視力下降 ,不但影響個人形象還會給生活和學習帶來諸多不便。這是近視的主要危害,其嚴重發展的后果更令人發指。因為近視眼會引起許多眼部的并發癥,這些并發癥多數是致盲的,近視度數越高,引起并發癥的可能性越大。下面為您介紹近視的并發癥:
1.視網膜脫離 是近視眼最常見的并發癥。由于近視眼眼軸伸長及眼內營養障礙,視網膜周邊部常發生囊樣變性、格子樣變性等,變性區視網膜非常薄,極易發生穿孔,有的已經穿孔形成于性裂孔,再加上玻璃體液化、活動度增加,牽拉視網膜發生脫離。在視網膜脫離中,70%是近視眼。
2.白內障 近視眼眼內營養代謝不正常,使晶狀體的囊膜通透性改變,晶狀體營養障礙和代謝失常而逐漸發生混濁,視力逐漸減退產生并發性白內障。這種白內障發展緩慢,以核心混濁和后囊膜混濁為主。
3.黃斑出血和黃斑變性 近視眼眼部血液供應差,視網膜缺血,視網膜產生一種新生血管生長因子,這些因子使視網膜下新生血管生長,這些新生血管管壁極薄,極易破裂出血,出血后形成黃斑出血。出血吸收后,新生血管可再破裂、再出血,多次出血后局部形成短痕,致黃斑變性,黃斑變性永久性損害視力。
4.玻璃體液化變性 玻璃體是無色透明膠凍狀。當近視眼眼球增大,玻璃體卻不會再增加,所以玻璃體不能充填眼內全部空間,出現液化,活動度增加,混濁,引起眼前黑影,誘發視網膜脫離。
5.青光眼 近視眼眼房角處濾簾結構不正常,所以眼內的房水流出阻力較大,容易引起眼壓升高。據統計高度近視眼30%有青光眼,這種青光眼會造成視力漸漸喪失。
6.斜視、弱視 近視眼可引起外斜或外隱斜,如雙眼近視度數相差大于300度者,易引起度數深的眼外斜和弱視
所以我們應該:
一、科學用眼:
1、讀書寫字注意三個一即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2、走路或乘車時不要看;
3、不要躺著或趴著看;
4、勞逸結合, 用眼時間不要過長, 應每隔50分鐘左右休息10分鐘。
二、注意用眼衛生:
1、不要長時間近距離讀寫、看電視、玩電子游戲、上網等;
2、不要在光線太強太弱時讀寫,建議使用臺燈照明用40W白熾燈泡,臺燈應放在左前方一尺左右距離;室內照明40W日光燈應距離桌面1.4米;3、看電視應有節制,眼距離以電視機對角線6倍以外觀看,一般看40分鐘休息10分鐘;少玩電子游戲、電腦等,據有關資料顯示它們的危害是電視的5倍。
三、補充營養:
1、少吃甜食和辛辣食物,糖分攝入過多在體內血液環境中呈酸性,易造成因血鈣減少,影響眼球壁的堅韌性,促使眼軸伸長,導致近視眼的發生與發展。
2、少吃零食,零食中大多加有防腐劑、色素等添加劑,食用過量百害無一益。
3、避免偏食,偏食是誘發青少年視覺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常會導致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宏量元素攝取不足,影響發育和健康。
4、多吃水果、蔬菜、豆類、動物肝臟等,合理地獲得天然糖分、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四、加強運動:
1、學生在學習階段因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為消除視疲勞應經常性望遠,多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
2、每天堅持做永康保健操,以達到緩解眼疲勞,消除調節緊張,恢復眼調節機能,預防近視發生。
研究性學習報告 4
課題名稱
從穿著打扮看我們生活的變化--中國古今服飾文化小探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俗話說得好:"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將"衣"擺在首位。可見,"衣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交際中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絢麗多彩的服飾不僅體現了人類對美的追求,更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載體,不同的服飾打扮還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從遠古時代的人類用樹葉獸皮遮羞保暖,到當今社會講究時尚、潮流、個性的流行服飾,人類的服飾演變歷程怎樣?它又是怎樣影響、改變人們生活與觀念的?當代的中學生對穿著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們將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追尋我國服飾文化史,領略中華服飾文化的精髓與博大。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制訂出一個可行方案,宣傳服飾文化,讓服飾文化引起更多當代中學生的關注,使他們對穿著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認識與品味,讓他們的穿著打扮展現出當代中學生動人的風采。
預期成果
體驗、調查分析報告、論文
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書籍、報刊雜志、互聯網、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基礎知識、能力,收集有關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活動計劃
任務分工:由于人數有限,所以全組全過程參與。
活動計劃:
第一階段(第3周):參加課題研究培訓,開好開題會,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第4-10周):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搜集中國古今服飾文化的有關資料,并整理分析資料。
第三階段(第11周):對我校高一年級的學生對穿著打扮追求與認識的問卷調查,整理分析調查數據。
第四階段(第12-13周):總結課題研究工作,撰寫和修改課題研究報告。準備相關驗收材料,完成有關結題驗收的準備工作,申請課題鑒定、驗收。
由這個開題報告,我們可以很顯然地看出來,做這項研究時我們的選題是來源于中學歷史課本的。這說明在進行中學歷史教學時,我們應該時刻想到研究性學習。看一看自己所上的內容是否能為成為研究性學習所研究的選題。《從穿著打扮看我們生活的變化--中國古今服飾文化小探》這個開題報告,在課題背景中就提出了"人類的服飾演變歷程怎樣?它又是怎樣影響、改變人們生活與觀念的?當代的中學生對穿著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這樣就很好地將課本上的歷史知識和當今中學生對穿著打扮的觀點聯系起來了。很好地解決了將課本知識轉移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這個研究選題變得更有意義。
從學科教學中我們找到了開題的素材,然后我們怎么將學科教學深化呢?這個任務就要交給研究性學習來完成了。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會取得什么預期效果呢?進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上述選題中我們可以采取調查法、文獻研究法、訪談法等。然后再根據這些研究方法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一步步地完成研究性學習的證題和結題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歷史教師外,其他各個科目尤其是人文與社會學科的相關教師都可以做為該研究選題的指導教師。這樣就使得原本讓一個歷史老師花很多時間和心血想深化研究的歷史問題,變成了一項計劃周密、步驟嚴謹的集體活動。很多原來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這里都迎刃而解了。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來,研究性學習和各學科教學不可分離和不可割裂的,它們是一個整體,有很好的互補性,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相得益彰。
那如何將各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有意互補呢?我認為應該重點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一.人員配置問題: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涉及范圍廣,融合程度高的學科,首先要設置一個專家組來保證其師資的質量。這個專家組應該由各個科目的科組長和任教該年級的備課組長擔任。這樣一個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教師隊伍可以保證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時候有相應的專家做指導。其次全體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都是研究性學習教師組的成員。除了師資以外還要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才行。所以學校各行政領導要對研究性學習予以高度重視。在各個場合做好宣傳和發動工作。還可以擔任研究性學習的名譽專家等。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成員要廣,宣傳的力度要大,畢竟新事物要被接受需要一個過程。
二.師資培訓問題
專家組的老師要定期對普通教師進行培訓,讓其在各具體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要聯系到研究性學習,用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具體學科教學,把具體學科涉及到的一些問題提供給研究性學習做開題參考。
三.合作與交流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是通過學科教學發現問題然后將問題提出來,讓研究性學習去研究達到進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數時候是我們提出一個研究問題,該問題涉及到很多學科要求各科老師互相合作配合一起為研究性學習服務。這個時候各學科的老師一定要通力合作取長補短,通過互相交流和學習達到共同提高。
學習總結報告·學習工作報告·公司學習報告·交流學習報告·出差學習報告
四.評價問題
新課程改革要求強化評價的診斷和激勵功能而弱化其甄別功能。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成果我們要組織專家組進行集體評價。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對指導老師和學生進行評價。把一些優秀的成果推薦到相關的雜志,專刊上發表。對于發表的成果學校給予表彰和獎勵。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門新的學科,雖然某些學校在該課程開設之前已經進行過類似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作為一門必修課程還是第一次被列出來。對于它的探討和研究正始興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學習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思維,如何將科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這些都是我們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其他資料:
以下是關于如何適應高中生活的資料:
一、放松自己
面對一個不熟悉的陌生環境,人們會有一種緊張不適的感覺,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在一種新的環境里,無論是人的肌體還是心理,出于自我保護需要,人都要對環境加以觀察、了解,作出判斷,然后選擇。不管新的環境跟以往的環境有多么不同,我們都要面對這一現實,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盡快融合到新環境中去。
新學期馬上就要到了,很多的同學會從原來的學校畢業,到新的更高一級的學校去深造。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同學卻因為換了一個新的學習環境,覺得特別不舒服。有的同學說,新學校、新班級、新老師、新同學使他們感到緊張,不知應該怎樣去應付。
曾經有一位同學說,開學第一天,老師讓每個人介紹自己的.情況,同學們說得都很好,可是輪到他時,他卻緊張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兩個手心都是汗,出盡了洋相。后來,那個場面不斷地在他腦海中浮現,他便認為同學們一定瞧不起自己了,老師對自己也有成見了。于是他不敢跟同學在一起交往,有時恨不得一放學就馬上回家。由于過分緊張,課堂上的聽課效果不佳,他覺得自己的記憶力也出現了問題。開學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試也考"砸"了,他越想越害怕,不知該怎么辦。
其實,從這位同學敘述的內容分析,他存在著社交障礙,他沒能從社會交往中得到愉快的情緒體驗,加之因家庭、學習等影響,"客觀"上導致他們的內向性心理特征傾向。由于在眾人面前"交往"失敗而極易導致自卑心態,越想交往成功就越易出現緊張心理,甚至焦慮、恐懼,以至影響到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心里非常苦惱,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幫助。
此外,具有社交障礙的同學對自己的神態、舉止特別敏感,生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丑、失態,自尊心極強。這種強烈的恐懼感,反而使自己在別人面前感到異常緊張,說話語無倫次,口齒不清,行為拘謹。而面部表情和行為通過反饋更加強了緊張意識和恐懼感,形成了惡性循環。嚴重者不僅不能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甚至不敢出戶一步,造成極大的精神痛苦。
交往不適或交往障礙的中學生還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特征,即主動性比較差,在其內心深處有著較強的依賴心理,所以也就使他們產生希望別人或外界的力量去幫助自己,使原有的自卑被逐漸消弱,如果一旦沒有外界的鼓勵和指導,他們交往不適的癥狀就會更加顯著。
因此,從內心里擺脫依賴,表現自信,是他們戰勝自我的關鍵。加強主動性,不要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到他人的身上,則是他們行動的保證。
為此,建議:
第一,要敢于面對現實,承認自己交往的失敗。因為一個心理正常的人,其認識和行為是不能脫離現實的,并時刻與現實相接觸的。相反,心理有障礙的人,總是想盡辦法逃避現實,甚至希望生活在假想的環境當中。
第二,解剖自己,認識自己。在出現問題時,中學生應首先了解自己,解剖自己,特別是對自己的不足不要"諱莫如深",而要敢于"暴露",同時還要尋找自己的長處以增強自信心。
第三,發揮自己優勢,在人多的場合表現自己,及時抓住各種能鍛煉自己的機會,每一次交往的成功,都將有效地加強對自己交往能力的正確認識。用"我能行!"這樣積極的語言暗示自己,即使偶爾失敗也沒關系,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具體辦法:
一是發揮自己的優點,增強信心,知道自己原來也不差。
二是找出學習榜樣或能激勵自己發奮的格言,作為自己追求的方向。
三是肯定自己的能力,重新振作精神。
二、樹立自己的自信心
在初中時,你也許是一位學習出眾的尖子生,而進入高中后,你突然發現周圍高手如云,自己并不出眾,你是否為此感到傷心和懊惱呢?
在我們中學生當中,有一種常見的毛病或叫"通病",就是自我期望過高,而自我評價過低。也就是說,有些人志向很高,心氣兒很大,可是一提起自己的條件,又覺得這也不行,那也太差。這種"過高"和"過低"的反差就造成了一些人產生消極的自我。
研究性學習報告 5
一、問題產生的背景
茶文化,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茶以其獨特的魅力,將我們深深吸引,于是決定對其展開全面探究。因為作為炎黃子,我們有必要去了解中國茶的歷史、種類、沖沏等各方面的知識,所以,我們幾個好茶的同學就組成了這個相關中國茶文化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小組。
關于茶,能夠研究的極多,有茶具,茶飲,茶道等等。我們上圖書館,上網,請教教師等,從多方面研究,不但對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對調查的技術有了更深的實踐。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目的:
了解茶的起源、開展、流行以及茶具、茶道等。
(二)意義:
通過研究,能夠更深地了解中國茶文化以及其開展歷程,而且能夠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中還能夠培養成員的實踐水平。
三、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圖書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相關信息(主要方法)
(二)親自體驗法:在研究過程中,找時機去品嘗一些種類的茶
(三)討論法:與指導教師實行交流討論
四、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
5月23日-24日:邀請指導教師參加,首先對研究的問題實行討論、分析,然后根據成員的自身情況實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可行的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
各成員根據自己的任務和方案實行實際操作。
5月25日-26日:圖書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相關信息。和指到教師(地理教師)實行資深的交流討論。
5月27日-6月5日:
1.品茶,寫下感受。
2.將前面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實行整理和總結。
6月6日-9日:邀請指導教師參加,全組成員對研究過程作一個小結,并下寫心得體會。然后對研究資料實行研究總結,從中分析茶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流行的原因,以及它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
6月10日-13日:小組實行討論,根據調查的結果制定一套適宜的報告草案。最后,將報告草案完善歸納,總結并寫出最后的研究報告。
(三)總結階段
6月15日-17日:將完善后的研究報告給指導教師修改。
五、預期成果
完成調查報告和研究報告,培養學習興趣,使我們了解中國茶文化。
六、條件分析
(一)主觀條件:全體成員對中國茶文化興趣濃厚,行動積極,團結協作。
(二)可觀條件:學校有微機室,家中有電腦,方便查閱資料。方案可行,教師十分配合。
(三)經費來源:本課題經費要求不高,成員能夠自籌解決
(四)參考文獻:?茶文化學?
研究性學習報告 6
課題題目
東方市近5年居民的消費水平的變化趨勢調研
指導教師
李佳蓬
課題組成員
組長:
副組長:
主導課程
數學必修(i)
相關課程
統計學與信息技術
課題提出背景說明
自從1993年高考中增加考查數學應用能力的應用題以來,應用題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正在逐步受到重視,關于應用問題的研究已成為當前中學數學的熱點問題,歷年來已升學或就業的大量學生都暴露出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低下的弊端,由于種種原因,目前中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不容樂觀無論是思想意識、數學教材,還是課堂教學的設計,都遠沒有達到大綱的要求,這也充分說明應用題教學還沒有真正到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研究課題的目的和意義
1、充分拓展教材的內容,加強應用題的趣味性和應用性。
2、培養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閱讀理解能力。
3、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還其數學的本源——生活實際,生產實際,科學實驗的實際,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實際。開展好“實習作業”、“研究性學習”等。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新路子,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新世紀科學發展的新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材
任務分工:
組長負責組織好學生并確定個小組的任務
第一小組在 的帶領下區社會上抽樣調查居民近5年的消費水平的變化
第二小組在 的帶領下上網了解東方市的居民近5年的消費水平的變化
第三小組在 的帶領下整理前良小組收集的資料與數據
第四、五小組在 分析整理數據
然后集體對數據用數學函數的觀點來分析數據,并總結結論
活動步驟:
在20xx年9月----20xx年12月各小組按自己的任務分工進行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
在20xx年1月-----20xx年2月分析數據并用現代技術對數據進行整理
在20xx年3月----20xx年5月集體對數據用數學函數的觀點來分析數據,并總結結論
預期成果:
(1).根據新課程標準,開展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通過調查學生在應用圖表、閱讀能力以及學習其它學科與數學的關系等方面的情況,分析原因,并探索提
(3).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學習、動手操作、寫實驗報告,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積累經驗,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尤其是從自己周圍的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如果學生能養成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加強“應用數學的意識”,而且能開發自己的創造力,將受益無窮。綜合實踐活動是跨學科的課外活動,以專題講座、考察活動、小組課題研究為主要內容,除以課本設置的課題學習外,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行選題,成立課外活動小組。高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性學習報告 7
一、選題背景
在當代,工、農業生產活動中應用了大量機器。機器的廣泛應用,使摩擦力的影響越來越突出,如何利用有益摩擦及避免有害摩擦是節省能源的重要途徑,而摩擦力又以各種方式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摩擦力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因此我們選擇此課題進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以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作用為切入點,運用中學物理所學的有關摩擦力的知識,研究分析摩擦力受何種因素影響,力求得到一些課本所沒有的知識,拓寬知識面,從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關力學知識。
本課題有較強的實踐性,通過組員實驗,研究分析生活實例,能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通過寫論文還能提高我們的`文字表達能力,而組員間的配合也是對我們的合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的考驗。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驗證滑動摩擦力受正壓力及動摩擦力因素影響,并探索其它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2、研究影響靜摩擦力的因素。
3、定性研究物體在流體中的運動時所受的摩擦力。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從新浪網、課外書籍中采集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2、實驗研究法 通過動手做實驗進行定量研究。
五、研究計劃
[一]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此階段為理論分析階段。明確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為接下來的實驗驗證階段確定研究方向。本階段計劃用七周,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確定研究課題
2、查閱文獻資料
3、設計研究方案,撰寫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此階段為實驗驗證階段。通過一系列實驗,結合組員間的討論定下論文初稿,再通過指導老師的指導,進行補充修改。最后形成正式的研究報告、論文。本階段計劃用十三周時間,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進行實驗研究,取得實驗數據。
2、整理、總結研究結果。
3、撰寫論文。
4、成果展示。
[二]任務分工
1、查閱資料:
2、準備開題報告:
3、撰寫論文:
4、成果展示:全體組員
六、可行性分析
1、課題本身是一個常見的問題。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多種書籍都曾進行探討,有較充分的資料來源,且涉及的力學知識與中學物理教材緊密相連,使我們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具有現實性和合理性。
2、可利用每周學校研究性學習時間,周末及寒假進行研究活動,時間充足。
3、活動所需經費不多,活動工具簡單,都能由組員自行解決。
4、全體組員對課題有濃厚的興趣以及信心把研究做好。
七、預期成果:
論文
八、成果表達形式:
文字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人類生活、生產中,摩擦力無處不在。摩擦力按其性質可分為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三種。不同性質的摩擦力,影響其大小的因素亦不相同。我們組選擇了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進行研究,并粗略研究物體在流體中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研究至今,已取得一些成果。
首先對于滑動摩擦力,從課本中知道它與正壓力成正比。我們組員采取控制變量法,通過實驗準確驗證了在動摩擦因數一定時,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成正比這一結論。但因為動摩擦因數較難控制,只粗略驗證了在正壓力一定時,滑動摩擦力與動摩擦力系數成正比這一結論。由此,我們仍可得出f=μN這一公式。
那么動摩擦因數由什么決定呢?我們知道動摩擦因數反映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反過來說就是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決定了動摩擦因數,而動摩擦力是兩個有不光滑接觸,有相對運動的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動摩擦因數也不是單獨由某一物體表面粗糙程度決定的,而是由兩個有相互作用摩擦力的物體的接觸面粗糙程度決定的。
假如我們拿一支筆,一段小繩,把繩子纏繞在筆上,我們會發現繩子纏繞的圈數越多越難拉動,如果繩子之間有重疊的話,則更是難以拉動。這中間是否存在其它影響摩擦力的因素呢?我們分析得到:繩子在筆上每繞一圈,繩子與筆之間就多了一圈(無數多個)接觸點,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多了無數處,即有更多的地方產生摩擦力,所有的摩擦力疊加在一起,便使合力增大了。若繩子中有重疊,則不止繩子與筆之間,連繩子與繩子之間也會有相互作用,阻礙對方運動。且這時繩子與筆的壓力除直接與筆接觸的繩子的壓力外,也包括繩子與繩子之間的壓力,這樣摩擦力便急劇增大,以致難拉動繩子。生活中,船靠岸時總是用繩子綁住岸上的樁,也是采用多繞幾圈繩子的辦法來增大摩擦力的。但這里面并不包括除正壓力及動摩擦因數以外的其它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對于靜摩擦力,其產生原因是因為物體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而相對運動趨勢產生的原因是有外力作用,因此,產生靜摩擦力的條件不僅包括接觸面不光滑、有正壓力,還需要有外力作用。在不超出最大靜摩擦力的范圍時,外力越大,靜摩擦力越大。一旦超出最大靜摩擦力的范圍,物體便開始運動,靜摩擦力變為滑動摩擦力。那么最大靜摩擦力與什么有關呢?經過實驗可知fmax=μN即最大靜摩擦力與靜摩擦因數和正壓力成正比,其中靜摩擦因數比動摩擦因數稍大,因為當外力等于動摩擦力時,物體受力還是平衡的,要使物體運動,就必須增大外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固定的,較少的,但其表現形式卻十分多樣化、復雜化、只有充分了解、控制這些因素,才能充分利用有益摩擦,避免有害摩擦,最大程度地改進生產,改善生活。
研究性學習報告 8
研究小組成員:
xx
指導教師:
xx
課題:
北京老城區文化古跡的保護與開發
1.選題意義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歷史底蘊深厚,文物古跡眾多,為后人留下了為數眾多的自然和人文遺產。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以及北京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北京城區的土地資源緊張,人地矛盾突出,而位于北京中心地帶的老城區成為問題最突出的地區。一方面,老城區交通發達,人口稠密,商業基礎好,是北京發展服務業、商業區位條件最為優越的地區。“這種需求和房地產商的對經濟效益的追求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開發和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發展中保存歷史更成為矛盾的焦點,這使得保護歷史街區成為當代世界各國城市建設中最富人文色彩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濟南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與開發研究》田蕓)另一方面,北京的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跡眾多,胡同密布,居民眾多,且多生活在文物古跡之中或四周,多以大雜院的居住形式聚居,居住面積小,房屋老舊,居住條件差。因此,在北京市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和民生安居工程中,老城區居民的搬遷工作成為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并且得到了社會各個方面的普遍重點關注,并且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效應,也不可避免的引發了一些矛盾糾紛。現在,隨著北京城區的地價房價不斷上漲,人地矛盾更為突出。北京市,尤其是老城區的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歷年來,圍繞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開發問題,社會反響劇烈,各方面意見針鋒相對,曾經引發大規模的社會大討論。在北京市發展的初期,政府和民眾對文物古跡保護意識淡薄,破壞拆除文物古跡的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影響極差,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評。此外,在老舊城區居民的搬遷問題上,有關部門采取的措施也有不當之處。但隨著文物古跡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北京市政府部門的服務能力提升,對于這方面問題的處理逐漸走向成熟,得到了社會的基本認可。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提高。
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其他城市發展的模板,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例如南京、西安、上海、成都、昆明等,歷史文物古跡數量很多,保護和開發價值巨大,北京在歷史文化古跡保護與開發中,應當承當領頭者和領先者。此外,北京作為世界大都會,與世界其他名城相比,北京的歷史文化古跡保護與開發制度還不夠完善,工作不夠細致,在立法方面存在空白。在經濟發展和人文北京的建設中,要做的工作還有許多。因此,對于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跡的問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北京人文景觀的保護,有助于北京的科學發展,有助于北京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助于北京經濟發展,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北京成為世界性的大都會,有助于北京國際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我國文化產業的提高,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國外研究現狀
2.1.1國外理論研究和立法現狀
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對于歷史文化古跡保護問題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解決辦法,并且有許多成功的先例。歐美地區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開始關注歷史街區的保護問題,并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引起了我們國家對歷史街區保護問題的關注。
國際上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一個認識過程,從開始保護建筑藝術珍品,如宮殿、教堂、官邸等發展到保護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歷史建筑,如住宅、作坊等。以后又從這些單個的'文物建筑發展到保護周圍的歷史環境,最后發展到保護歷史街區乃至整個城市。保護與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目標。
1976年11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在肯尼亞內羅畢通過了《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
至此,國際上對歷史街區保護理論的研究已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規范。除了國際組織的這些研究活動之外,世界各國,尤其是意、英、法、美、日等國家的歷史街區保護研究和運動也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著, 并逐步將保護納入了法律范疇。
2.1.2國外的實踐
2.1.2.1法國
早在1840年,法國對古建筑保護就開始認真制定法律法規。當時法國一個著名的作家(卡門歌劇的作者)梅里美,對法國領導人提出了建議:我們對國內很多的歷史建筑應該進行保護。當時法國政府就接受了他的意見,成立了歷史建筑保護局。該局一成立就制定了法蘭西建筑保護法。
最早進行立法保護的是法國。1962年法國頒布了《馬爾羅法》,該法律規定將有價值的歷史街區規劃為“歷史保護區”,制訂保護和繼續使用的規劃,納入城市規劃的嚴格管理。保護區內的建筑物不得任意拆除,維修、改建要經過-國家建筑師”的指導,符合要求的修整可以得到國家的資助,并享受若干減免稅的優惠。現在全法國有國家級的保護區92處,地方各級保護區幾百處。
坐落在塞納河邊左岸的奧賽美術館,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與位于右岸收藏豐富、有皇家氣息的羅浮宮相互輝映。參觀完這座藏品豐富、空間流動、設旋先
進的藝術殿堂,你一定很難相信這個世界一流的美術館,卻是由一處廢棄的舊火車站改建而成的。奧賽火車站建于1898年,1939年就關閉了。因為久已廢棄不用,20世紀70年代初曾經決定予以拆除,后來由于觀念的改變,奧賽火車站在1978年被列入了國家保護建筑名冊,并被改建為美術館。奧賽美術館成功的實踐證明, 由歷史建筑改建的這些功能性設施比一般的建筑更有吸引力,能夠為這些設施的經營者和所有者帶來更大的經濟利潤。
但是,可以注意到,西方國家城市的空間布局結構與北京有所不同,而且在北京,有關歷史遺留問題更加嚴重而復雜。此外,建筑材料、建筑年代以及各種客觀原因,我們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具體措施,而應當在學習中創新,發揚創新精神,提出符合北京實際情況的解決方案。
2.1.2.2其他歐洲國家
意大利的歷史名城相當多,羅馬、龐貝、比薩、佛羅倫薩、拿波里、斯普萊 托等城市,均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意大利對這些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從環 境保護考慮的多,不是單體保護,而是成片保護,如古羅馬城就被全城保護下來。整個羅馬可以說是一個歷史和藝術的博物館,城中遍布著古城廢墟、雄偉的建筑、迷人的雕刻與繪畫以及巴洛克風格的廣場等眾多反映古羅馬風貌的歷史古跡,但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處被稱為“羅馬廢墟”的文化遺址。這里是古羅馬的心臟地帶,曾經殿堂高聳,神廟林立,如今卻成為一片斷壁殘垣,所有的一切都原樣保留,只是部分墻體用腳手架加固支撐。處處向人們展示著一種歷史的滄桑之美和殘缺之美。至身其間,不能不勾起人們對古羅馬時代的追憶。
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樣有著嚴格的保護手段,體現出政府和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馬德里市中心區劃定了5個歷史街區,政府明文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市中心的古建筑進行任何改動,并且每隔20年必須按照原來模樣重新進行維修和粉刷,否則將課以重罰。
2.2國內研究現狀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陳占祥先生共同提出《關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設》,史稱“梁陳方案”。他們建議在舊北京城西郊公主墳一帶另建新城。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梁陳方案”未被采納。
1980年,平遙古城得到了保護,開創了中國歷史古城保護的先河。從那時起,中國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理論與方法。
1982年,國務院公布了重點保護的2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了第二批38個,1992年公布了第三批37個,20xx年補充了4個,這樣共有10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另外有的省也公布了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國共申報192個歷史文化名城。
從1995年起,在專家建議下國務院撥出了專項資金,幫助歷史名城的歷史街區進行基礎設施和風貌保護,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有60余處歷史名城得到補助。
但是,就與西方國家相對比,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立法成果,中國都處于落后階段,而中國歷史文化古跡眾多,問題復雜,尤其是首都北京,作為現代化大都市,如何將現代化和古風古樸有機結合起來,是一個非常現實而又嚴峻的問題。
3.論文基本內容
以下是論文的提綱:
一、 介紹歷史文物古跡的相關概念,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二、 北京歷史文物古跡豐富地區簡介
三、 北京對歷史文物古跡保護與開發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四、 實地考察報告
五、 解決實地考察地區存在的問題
六、 北京歷史文物古跡保護與開發的方法
4.研究方法
在此次研究性學習中,擬利用文獻資料法和實地調查法進行研究。
(一)文獻資料法
在形成我們的觀點以前,我們需要學習借鑒前人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擬查閱學習國外歷史文物古跡保護與開發的實踐成果,重點為西歐各國(意、德、法、西),搜集圖文資料,查閱其他學者的研究著作。
此外,除了國外的資料,我們還將針對中國國情和北京的歷史,著重研究對北京歷史文化古跡保護與開發的實踐和理論成果,以及政府決策,專家意見,群眾反映,媒體報道等一系列資料,從中找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實地調查法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除了查閱相關資料,我們還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文獻資料有滯后性,不能非常直觀的客觀的體現事物的本質。我們研究小組擬利用寒假時間到歷史文化古跡豐富的老城區進行走訪調查,記錄改造痕跡,調查群眾反映,考察改造效果,尋找遺留問題,解決現有問題。
5.選題的特色
“北京老城區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與開發”選題的特色有:
(一) 切合生活實際
我們生活在北京,學習在北京,對于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理應給予高度關注。目前,關于北京老城區的改造和開發問題一直是是社會的焦點問題,不僅僅是政府給予了高度關注,媒體和市民,包括我們,我們感同身受,同樣對這個棘手而又迫切的問題非常關注。因此,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能夠切實影響我們的生活,能與實際相結合,體現出一種實用性和社會性。
(二) 符合學科特點
對于文科學生,這樣的選題囊括了地理、歷史等多學科方面的問題。對于我們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將課堂中所學轉化為現實中所用,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正所謂“學以致用”,通過研究,我們可以運用所學,深入社會,了解民情,關注民生,培養社會責任感,這對于文科學生是很有益處,很有幫助的。
(三) 現實意義突出
我們所選擇的題目,是人人都可以明白的,具有普適性和共同性。因此,這樣的一個社會、經濟、歷史、人文的交匯問題,它的現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僅能夠推動具體問題的解決,還能夠引發一系列的后續問題,這也是社會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作為高中生,影響力可能并不是非常大,但是現實意義突出是十分重要和突出的。
研究性學習報告 9
圣誕節可說是西方世界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然而,在節日步履日漸逼近之際,中國的各大城市,甚至是許多中小城市,也開始散發出日漸濃烈的圣誕氣息。號稱有著五千年深厚文化積淀的東方中國,居然抵擋不住西方傳統節日的誘惑,是不是再次證明了西方文化的強勢和滲透力?
把過圣誕節當作一種時尚,最先只是上海、深圳、廣州等沿海發達城市的風氣。此類城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陣地和“歐風美雨”最先登陸的地方,理所當然地是領風氣之先。后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圣誕節便逐漸由沿海深入到內陸腹地、由大城市深入到中小城市。
過圣誕節的人群,最先也只是一些受過西方文化熏陶,或崇尚西方文化的思想開放的少數知識精英階層,而后逐漸擴大到普通尋常百姓,并開始走進千家萬戶。
一、改革開放的直接結果
圣誕節在中國的流行,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直接結果。中國的開放主要就是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開放,而不可能是向柬埔寨和非洲等后進國家開放。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開明的中國政府放松了對思想的鉗制,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采取了更加自由的政策,這就使得西方宗教在中國獲得了較為寬松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縱觀現在的中國,西式建筑風格的基督教堂不僅矗立在城市之中,偏遠的鄉村也并不鮮見。隨著西方基督教在中國的不斷傳播,作為紀念基督教創始人耶穌誕生的圣誕節也就自然而然地流傳開來。當然,把過圣誕節這一新習俗在中國的流行僅僅認定是西方宗教的傳播,可能與事實不太相符,至少也是夸大了西方宗教在中國的影響。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倒是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
正是眾多商家的大力炒作,使得圣誕節之類的洋節日在當今的中國大行其道。最為典型的莫過于近幾年情人節在中國的走俏,很大程度上應是那些出售鮮花、禮品之類的商家爆炒的結果。
當下大街小巷琳瑯滿目待售的圣誕樹、圣誕卡和圣誕蠟燭,無不在昭示著人們:圣誕節快來了!人們就這樣自覺或不自覺地被裹挾進去。
由此來看,商家炒作的深層背景,還是經濟的發展和老百姓生活質量的躍升,使人們有能力有閑暇、亦有心境過不僅是自己民族的節日而且是洋人的節日。盡管很多人對西方的宗教知之不多,但人們需要的是圣誕節這種歡快的節日形式。
二、西方文化傳得無聲無息
如果說經濟因素是圣誕節在中國流行的深層原因,那么更為深層的原因仍然要歸結為西方文化的強大魅力。世界上民族林立、各民族的節日林立,而惟獨西方民族的圣誕節在中國悄無聲息地茁壯成長,這不能不說明西方文化在全球眾多文化中所具有的獨特而又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亦表明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這一強大生命力文化的.認同盡管此種認同有可能是自覺的,也有可能是不自覺的。對他族文化的認同,并不會如有些人所憂慮的那樣,將會導致本民族文化的失落。相反,一個真正強大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應是一個多元的、開放的系統,勇于敞開海納百川的胸懷接受世界各地文化的撞擊。世界各民族之間的不同文化,正是在這種不斷撞擊、交織和融合中取長補短,走向進步。
至于有人把圣誕節在當今中國的立足說成是西方文化的侵略,更是一種幼稚之見。
三、文化交流應自由取舍
圣誕節在中國的流行,這完全是1978年國門打開之后中國人民在同世界各國人民之間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中自己取舍的結果,是和平、友愛和文明的象征。這里,沒有強暴,更沒有武力,一切都是自覺自愿。
因而,中國人也就沒有必要動不動就同1840年聯系起來。如果那樣,則恰恰表明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心虛和自己文化的脆弱。說到圣誕節又使我立刻聯想到了領帶和西服,既然領帶和西服可以超越國界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服飾而在全球流行開來,且經久不衰;那么,圣誕節為什么不可以超越國界而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節日呢?
其實,地球上目前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歡慶圣誕節。圣誕節,已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上流傳范圍最廣、參與的人數最多的節日。圣誕節,不正在成為普天同慶的世界性節日嗎?圣誕節,正在走進中國。走進中國的,僅僅是圣誕節嗎?
研究性學習報告 10
一、研究背景:
平時我們都經常喝酸奶,都是在超市或小賣部買的,后來發現網上其實有家制酸奶的方法,心里很想自己做,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擱置著。
現在學農的時候能提供一個機會我們自己做酸奶,既能鍛煉動手能力。又能積累一門手藝,感覺非常高興,就參與了這項活動。
實驗中需要控制變量,我們想了很久,奶源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奶質和形態都能影響酸奶的味道,所以我們選擇了控制奶源變量的酸奶制作研究性學習,探究選取哪一種奶源才會使自制酸奶口感更好。
二、活動目標
近幾年,發生了用皮鞋制酸奶的事件,讓整個社會陷入了誠信危機。對于青少年,奶制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對酸奶的事件,我們產生了恐懼與擔憂。所以我們想通過自己制作酸奶,感受酸奶生產的過程,同時體會制作每種品牌酸奶的成本高低與口感來源。
我們對于酸奶成品的期待并不高,希望最終生產的酸奶能夠在凝固的同時傳達出現代酸奶所獨有的香氣和奶味。
三、活動實施的具體過程:
一、分組分工,選取實驗材料,制定活動方案。
二、材料
1、發酵用的原料
伊利純牛奶、伊萊高鈣低脂純牛奶、香滿樓鮮牛奶、伊萊高蛋白脫脂高鈣奶粉、雀巢全脂奶粉、家用酸奶發酵劑,這些都是常見的乳制品。它們都是從新鮮的牛奶中提取出來的,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伊萊高鈣低脂純牛奶適合那些想保持健康體重和增加鈣質攝入的人群。香滿樓鮮牛奶則口感濃郁,適合作為日常飲用牛奶。伊萊高蛋白脫脂高鈣奶粉是一種方便食用的`奶制品,富含蛋白質和鈣質,適合需要額外攝入這些營養元素的人。而雀巢全脂奶粉則是在制作咖啡或烘焙食品時經常使用的原料。家用酸奶發酵劑可以幫助家庭制作美味的自制酸奶。以上這些產品都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和需求來選擇,以滿足不同人群對乳制品的需求。
2、工具及儀器
RC-H2日創酸奶機(5個反應杯)、標簽紙數張、量筒、電子天平、稱量紙等。
三、實驗原理:
在42℃恒溫環境下,經過7小時的反應,乳糖在乳糖酶的催化作用下首先被分解為兩個單糖分子。接著,在乳酸菌的作用下,這些單糖進一步轉化為乳酸。乳酸的生成導致奶中酪蛋白膠粒中的膠體磷酸鈣發生轉變,變成可溶性磷酸鈣。這一轉變使得酪蛋白膠粒的穩定性下降。最后,在PH值為4.6-4.7的條件下,酪蛋白開始發生凝聚和沉淀的現象,從而形成了酸奶。
四、實驗的設計
杯①用100ml香滿樓鮮牛奶,倒入100ml反應杯,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②用14g雀巢全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③用14g伊利高蛋白脫脂奶粉,加水到100ml,加入0.1g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④用100ml伊利純牛奶,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杯⑤用100ml伊利高鈣低脂純牛奶,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攪拌均勻。
經發酵后品嘗5杯酸奶的味道,比較5杯酸奶的酸度、顏色、香味、狀態、口感的不同。
實驗步驟:
1、煮開水,并將五個玻璃杯、五個蓋子、量筒、燒杯清洗干凈并消毒;
2、杯①:加入100ml香滿樓鮮牛奶;
杯②:加入14g雀巢全脂奶粉,加水到100ml,攪拌均勻;
杯③:加入14g伊利高蛋白脫脂奶粉,加水到100ml,攪拌均勻;
杯④:加入100ml伊利純牛奶;
杯⑤:加入100ml伊利高鈣低脂純牛奶;
3、待奶粉冷卻到室溫,五個玻璃杯各加入0.1g家用酸奶發酵劑;
4、酸奶機恒溫42℃發酵7小時;
5、品嘗并比較各酸奶的味道;
6、分享和總結。
研究性學習報告 11
一、 課題的來源和確定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中學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是貫徹這種教育目標的一種重要方式。上個世紀以來,許多學校都對此作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新課改的教材中,各科也安排了有關探究性學習的課程。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軟硬件都相對落后,學生基本都來自于農村,他們不如城里的同齡人見多識廣,獨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環境,使他們缺乏自信,也缺乏對周圍人事的關心。我校實行雙休日,對距家較遠而不能回去的寄宿生而言,往往有大量時間可以支配,作為班主任正好可以適時引導學生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性活動。
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我校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在閱讀了大量研究性學習案例后,結合我校實際和學生實際,我將課題定為“校園·生活”。營造一個文明安全的校園,需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才能使學生關愛自己的校園,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校園主人翁的意識,自覺遵守和維護校園文明,遠離危險,參與營造“平安校園”,同時,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道德素質。
二、 課題目標與方案設計
(一) 課題目標
1. 認識到維護和創造校園文明、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參與。
2. 讓學生學會設計、收集和處理信息,學會合作、討論以及與他人的溝通,學會基本的調查研究方法。
3. 培養學生熱愛校園,關愛他人。
(二) 方案設計
1. 子課題的確立
“校園·生活”涉及面很廣,學生也各有所長,各人興趣愛好也不一樣,又要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熱情,我和學生共同設計了以下七個課題:
“校園·生活”
紀律現狀與問題
衛生現狀與問題
校園安全現狀與問題
校園水電節約情況調查
教學情況調查
校園飲食情況調查
學生課余時間安排情況調查
2. 具體方案設計
課題組成員為高一(7)班66名同學。在公布七個子課題后,由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編成七個小組。每小組任命一名組長,再由組長組織成員共同討論本小組研究方案,然后進行分工實施。
三、 活動實施過程
1. 學習培訓:對學生進行社會學研究方法(問卷法、訪談法、信息分析、撰寫報告等)指導。
2. 分組討論,制定調查問卷并各復印30份。討論確定本組研究方案并進行調查。
3. 各小組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討論,并撰寫調查報告。由班主任進行整體匯整。
4. 課題總結。由班主任撰寫整體報告,并利用班會課,對學生的調查活動進行總結點評。
四、 學生的研究成果
(一) 紀律現狀與問題調查報告
總體來說,我校大多數學生的紀律狀況良好,上課能夠認真聽講,尊敬師長,考試和作業過程中都有較強自主性。但也有11%的學生存在一些問題,如打飯插隊,上課玩手機或者睡覺現象等等。
問題存在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自律,同時和部分老師要求不嚴格也密切相關。
(二) 學校衛生現狀調查報告(大磊、李政策、蘇敏、紀沈琴等19人)
對于寢室衛生,有一半同學認為寢室衛生間設計不合理。59%的同學認為寢室區有異味、不衛生。但同時,同學也坦承各班寢室垃圾能夠及時清理。
對于教室衛生,高中部有近五成的班級達不到清潔要求。從調查結果來看,普遍原因是少數同學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對于校園衛生區衛生,絕大多數同學能夠將垃圾倒在指定場所,對校園衛生間衛生也基本滿意,但近七成的學生認為校園整體不是很清潔。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同學都有較強的衛生意識,能夠自覺維護校園和教、寢室衛生,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希望生活在一個清潔的校園環境中,并承認這對學習有影響。學生們對良好衛生環境的.普遍心理需求,是學校能徹底改善衛生的希望所在,只要學校適當調整衛生間布局,改善部分設施,加大宣傳,班級進一步加強對衛生管理,并實施有效的監督機制,一個清潔美麗的校園一定會展現在我們面前。
(三) 我校安全情況調查(楊玲、陸玉娟、尹星、吳小知、許榮等8人)
圍繞安全問題,我們作了七個方面的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用電安全、運動安全和實驗安全整體較好,分別只有7%和3%的同學出現過意外(原因不詳)。
同學們意見較為集中的安全隱患有三個方面,一是校園丟失物品的情況較為嚴重,近一半學生承認丟失過物品或者有失竊經歷。二是在校園一些監控死角,學生聚集吸煙情況普遍,有一半學生都知道這種情況存在;三是教學樓樓道照明情況有重大安全隱患,絕大多數同學對此表示不滿。只有1/5的學生認為無所謂。
為此,小組建議學校為教學樓樓道裝聲控或者光控的照明燈。同時,對極少數學生攀爬圍墻的行為,進行監督和制止。
(四) 校園水電節約情況調查(陳彥宇、紀蓓蓓、桂盈盈、汪麗、吳青青、陳華等6人)
調查方式:問卷、訪談
本校87%的高中生都同意并提倡節約水電,并有較強的環保意識,如利用洗臉水灑地、洗衣服;減少手機的使用,保持長期待機狀態等。但仍有少數同學在冬天用熱得快燒水現象,這既不安全,也不環保。希望學校加強環保宣傳,并制定相關的制度,讓高中生為社會、校園的和諧發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五) 教學情況調查(組長:田浩然)
調查方式:問卷、訪談
85%的學生認為本校教師教學嚴謹,輔導認真,對學生較熱情。多數學生認為學校硬件設施配套齊全。但對老師的教學行為,仍有個別小問題存在。一是有部分老師經常在上課期間接聽手機;二是極少數老師在上課期間吸煙;三是有1/4的高中生反映自己受過老師的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另外,也有學生反映教學樓漏雨,體育器材缺乏等問題。
建議學校對教師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進一步改善教學設施,力創和諧文明校園。
(六) 校園飲食情況調查(查文寶、高志、許濤、陳秋霞、桂佳、桂蜜棗等9人)
調查方式:問卷、訪談
調查顯示,只有2%的同學對學校食堂滿意。91%的學生都有吃零食的習慣,還有少數學生有節食的不良習慣。
建議學校食堂適當調低飯菜價格,用黑板或者公告等形式進行飲食健康知識宣傳,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七) 學生課余時間安排情況調查(張晟、劉超2人)
調查顯示,在課余時間選擇運動的學生只有11%,60%的學生選擇休息,還有21%的學生仍然堅持學習。
從調查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同學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相當一部分同學不懂得勞逸結合。調查結果還顯示,對于學生課余活動,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導致很多學生對這段時間的安排處于茫無頭緒的狀態。
希望各班加強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宣傳,學校和班主任要對學生課余時間安排進行科學引導。
五、 對本次探究活動的反思
對于研究性學習,在我校尚屬首次,無經驗可循,對于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由于學生缺乏探究學習的經驗,事前準備并不充分,他們從思想上到行動上都顯得有些措手不及。而且整個活動時間安排也比較倉促,準備工作還有很大欠缺。
對于如何開展社會學研究調查,雖然事前對學生作了培訓,但時間短,學生沒有實踐經驗,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一些問題。制作問卷時,細節部分還存在不科學的地方,設計的問題既不全面,也不能反映問題的本質。在小組分組討論和設計活動方案時,組長和成員之間配合還不夠協調,導致時間浪廢。尊重他人和謙讓精神還待于進一步提高。在訪談過程中,方法不當,使被訪者存在疑慮,不敢實事求是地反映問題,甚至是直接地被拒絕,從而降低了效率,影響了調查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其實學生的思維還可以進一步開拓,比如,對于衛生問題的調查,并不一定要用一種固定的方法去達到目的,可以采用實地查看作為主要方法。還可以去團委調查學校衛生記錄,或者走訪學校總務處和分管衛生的校長來了解學校措施和動向,從而達到更好的結果。
從七個小組反饋的調查報告來看,學生對于信息的處理能力,對材料的分析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指導,對調查報告的撰寫,也需要指導和進一步鍛煉。
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也有比較成功的幾點:
1.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并調動了廣大學生的參與,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問題的設計、信息的搜集以及與他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等)使同學之間增進了了解和友誼。
2.實踐證明,我校學生有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與示范高中學生相比,毫不遜色。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這樣的學習活動也可以開展起來。
3.學生初步掌握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流程,并積累了經驗,為以后的研究性學習打下了基礎。
4.提高了同學對校園生活的認識,有利于學生自律性的培養。
5.增強了學生的自信。
6.為校園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材料和建議。
研究性學習報告 12
一、活動開展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經濟持續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積極改革與創新。其中,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學習,應運而生。這種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以個人探索和自主學習為核心,通過選擇與確定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相關的主題,借助個人與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親身實踐來獲得直接的經驗,塑造科學精神與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并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人與環境》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動員、確定課題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對于學生來說可能還比較陌生。因此,在進行相關活動時,首先需要向學生介紹研究性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包括它的優點、特點以及具體的實施過程。隨后,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的研究課題。考慮到高一學生剛剛進入新環境,所學知識相對較少,知識體系也不夠完善,可以選擇與學生較為熟悉且相關性較強的水作為研究的課題。
2、制定方案,分組調查
為了更全面深入地研究環境保護的關鍵問題,結合我國當前環境污染形勢和相關熱點議題,經過師生共同探討,我們將研究課題細分為以下幾個子課題:一是水污染問題;二是水資源凈化技術問題;三是飲用水與健康問題;四是珍惜水資源問題。在班級成員自由組合的基礎上,每個小組將負責一個子課題的研究工作。制定研究方案后,小組成員將查找和收集相關資料,為各自課題的研究提供有力證據。
3、整理材料,交流信息,論證結果
小組成員將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并篩選有用的材料,從多個角度以多種方式對相關課題進行具體研究。同時,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和研討,解決相關問題,以便深入地開展研究工作。
4、評價審核
(1)各課題小組匯報研究情況,展示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結論。
(2)撰寫實驗報告,形成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論文或經驗。
三、研究內容
首先進一步研究“人與環境”的基本內涵和外顯行為,再通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實驗,探索中學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地理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的原則和方法。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如下:
不同的課題組采用不同的方式對本課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1、水污染問題
介紹水污染的涵義、類型,并到馬家溝進行實地考察。拍攝的照片充分體現了馬家溝的污染狀況,并對馬家溝的水質進行測定,同時對解決水污染問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2、珍惜水資源
從身邊說出,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但近年來,我們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水污染和浪費問題。水污染是指由于工農業活動及生活廢水排放等原因,使得水中含有有害物質而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大量的工業廢水、農藥、化肥等污染物被排入江河湖海,不僅直接威脅到生態系統的平衡,還給人類健康帶來了嚴重風險。另一方面,水的浪費現象也引起了廣泛關注。許多人在生活中對水資源的使用非常不合理,如長時間開著水龍頭洗澡、刷牙時不及時關閉水源等,導致大量清潔用水被浪費掉。尤其在干旱地區,這種浪費行為更加不可忽視。然而,隨著水污染和浪費問題的不斷加劇,我們正迅速接近水危機的邊緣。水危機是指由于水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不合理的利用和過度消耗,導致無法滿足人們正常生活和發展所需的水量。如果我們不采取行動來保護和合理使用水資源,將來可能會面臨水供應短缺、環境退化、生活質量下降等嚴峻問題。為了喚起同學們對水資源的重視,我設想了一幅漫畫:在未來的世界里,人們進入銀行并不是為了存錢,而是將自己珍貴的水資源存入。這個設想旨在通過夸張的方式突出水資源的寶貴和可替代性。通過這個形象,我希望呼吁同學們珍惜和愛護水資源,認識到透支水就是透支生命。只有每個人都從小事做起,節約用水,才能共同保護好我們共有的水資源,為我們的未來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3、節約能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天氣預報,似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可是你會像關心天氣那樣來關心我們空氣的質量嗎?
近些年來,在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實行了空氣質量公報制度,現在,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機會了解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狀況。
四、創建綠色社區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全新的21世紀,環保意識正逐漸深入到社區層面。各國都在積極探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模式。"綠色社區"成為一個時尚詞匯,提醒人們關注環境問題,積極參與環保行動。公民參與環保已經成為全球環境保護的主要特點,它與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共同構成了一個完善的環境保護體系。
五、研究方法
在深入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我將充分發揮自己在探索性教學方面的.特長,通過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結合地理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積極探索培養中學生地理素養的方法。這種方法將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并促使他們在地理學科中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主要研究方法為個案分析法、調查法和觀察法。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于:
第一,選題富有挑戰性。培養學生地理素養,是中學地理教育中極具挑戰性的課題,探索其方法,是中學地理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前中學地理教學領域的一個新穎課題。
第二,大膽打破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采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地理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第三,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基本的地理素養。
六、研究成果及其鑒定方式
研究成果的形式:
1、論文;
2、建立相關環境保護網站;
3、結題報告;
4、學生課題研究論文集;
由學校組織專家、教師給予鑒定。
七、課題研究進度計劃
1、20xx年9月-20xx年10月: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2、20xx年10月:開始第一輪實驗。
3、20xx年10-12月:教學實驗,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20xx年1月: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論文)。
5、20xx年3月-20xx年5月:進行第二輪實驗
6、20xx年6月:完成結題報告和相關地理環境研究網站建設,出版學生地理環境研究論文集。
研究性學習報告 13
當今是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信息時代,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是提升民族整體素質和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強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證。所以,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水平,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增設了包括研究性學習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
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調整,其目標就是:著重培養學生以創新精神與實踐水平為重點的創造性學力,主要是通過情感體驗和探究實踐,形成掌握與使用知識、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學習態度和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創新意識、學習水平,及其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又提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而校經過幾個月籌備工作,今天正式開題了。我受學校校長委托,代表學校課題作開題報告,請同學研究討論。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第一個特點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第二個特點是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水平的發展情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料的背景下所展開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網絡以及具有專長的教師等校內現有教育資源。同時,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開發和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專業技術部門(包括農村衫技術研究與推廣部門)的人力資源和研究資源,為學生實行研究性學習創造條件。
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要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特別注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直接體驗,把對學生的評價與對學生的指導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評價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才能,學會尊重和欣賞他人,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
展開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校門,積極地展開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學校必須增強組織和管理工作,對學生實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水平。同時,學校增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系,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實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協助學校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落實課程計劃中的相關要求。
一、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水平。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局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動研究性學習的展開,并從制度上保障這個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自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水平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使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所以,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自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欲望。
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水平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實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水平。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水平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協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取得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恰當的利用信息,來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水平。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水平,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展開將努力創設有利于人和人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持續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注重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一)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注重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因為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使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能夠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了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所以,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提出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
(三)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注重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四、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一)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要引導學生充分注重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現實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于提升各地學校展開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于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欲望。
(二)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于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后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鑒作用。
(三)適合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學生展開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能夠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能夠各有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充足的余地。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能夠區分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理解和解決某一問題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規劃,后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制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屬于一種類型,也能夠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使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工協作。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采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個人獨立研究能夠采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能夠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能夠不確定范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并各自相對獨立地展開研究活動,用幾個月到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
采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搜集資料、展開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同學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之后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
(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實行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動的。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要求學生自己調查、觀訪(也可有組織的)采訪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后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中研究題目。
同時,教師應協助學生通過搜集相關資料,了解相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該題目中隱含的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問題。實踐體驗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要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點、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
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和趨勢。最后綜合整理信息實行判斷,得出相對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實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并反思對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證據,是否還存有其他解釋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充分交流,學會理解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準確地理解自我,并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表達和交流階段:
在這個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獲實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能夠采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墻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發表,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答辯。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拭試體作用,同時,也重視老師指導作用。左右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草藥,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主體,并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即時了解學生展開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實行指導。教師應成為學生研究信息交匯的樞紐,成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水平、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協助他們建立自信并進一步提升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六、研究性學生的評價
評價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注重學習態度,重視學習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一)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一般原則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自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并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所以,要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二)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特點
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能夠是教師或教師小組,能夠是學生或學生小組,能夠是家長,也能夠是與展開項目內容相關的企業、社區或相關部門等等。
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采納他人的意見等。
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展開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
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節中掌握和使用相關方法、技能的水平實行評價,如查閱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水平的發展情況。要考察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水平,也要通過活動前后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五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能夠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也能夠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準。
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性。研究性學習的評價能夠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局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
(三)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實施
評價要貫穿研究性學生的全過程。操作時可重點從三個環節,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著手。
開題評價要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水平,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過程中。
中期評價主要是檢查研究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中資料積累情況,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情況等。對評價結果要即時反饋,對于在研究中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小組間交流、尋求校外協助等方式予以解決。
結題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實行評價。
評價的具體方案能夠由指導教師提出,也能夠在師生協商的基礎上提出。鼓勵由學生個人或學生自己設計評價方案,對自己的研究情況加以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研究性學習報告 14
一、研究背景
1999年,我校進行了“農村小學心理教育的實踐研究”,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對的只是少數學生,未能關注大多數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其次,小學生的大量心理問題都與學習心理問題有關,可我們的心理咨詢仍然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和“教導式”的心理咨詢上,與傳統的德育區別并不大,對那些真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我們仍感到束手無策。
為此,十一五期間,我校確定了“培養小學生健康學習心理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問題,開展實踐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學習?這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問題。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由經驗引起的行為的持久變化。認知心理學家則將學習定義為:學習是因經驗而使行為或行為潛能產生持久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習是指一個主體在某個規定情況中的重復經驗引起的,對那個情境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為此,我們理解的學習應該有三個要點:一是,學習的變化可以是外顯的行為,也可以是內隱的心理過程;二是,學習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三是,學習產生于經驗,而不是來自成熟。
什么是學習心理?學習心理是指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生的各種心理狀態(包括認知、動機、情緒、行為等方面)。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設想:本課題的實驗研究重點只針對小學生學習心理中的學習動機、注意力、學習焦慮、學習策略、學習興趣、習慣、意志、毅力等方面。試圖通過吸納國內外相關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方法和技術,結合我校的實際,探索小學生學習心理輔導的最佳互動模式,構建起區域性的學生學習心理輔導系統,更好地幫助每一個孩子健康地發展。
三、研究的實施
㈠美化校園,提高環境的教育性。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所在。我校本著“育人育心,以心育人,育心成人”的指導思想,確立了以“愛心、誠心、信心、恒心、細心”為內容的五心教育特色,在學習上著重培養學生的信心、恒心、細心,并在“開心墻”“開心苑”“開心角”、連廊走道、花壇景點布置相關格言警句、典范故事,使學生時時刻刻沉浸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受到耳聞目染的熏陶。
㈡強化課堂,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1、激發正確動機,主動學習。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導向和強化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變量。我校地處邊遠,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有一部分學生到學校讀書漫無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糊糊涂涂地打發時光,學習上松松垮垮,敷衍應付,毫無上進心。在課堂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專心聽講,細究原因就是缺乏明確長遠的學習動機。因此,加強學生學習動機的教育和培養,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的主陣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⑴教學起始。精彩的開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科學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無疑為學生鋪設了一條通向知識寶庫的大道。我們通過對教材深入鉆研,尋找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或新知識的切入點,或生活實際的經驗,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比一比、試一試、看一看(多媒體)”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在課堂教學的開篇就緊緊抓住學生學習的注意,讓學生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的全過程。
⑵教學展開。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現象,當學完新的知識,興奮點開始消退時,我們緊接著給予新的刺激,主要通過:①課間操。讓低年級學生做一些簡單的游戲,如拍手操,唱童謠等,使他們的思維得到適當休息與調整,輕輕松松進入下一輪學習;②學習競賽。鞏固知識時,變簡單的操練為競賽,以小組與小組、男生與女生、個體與個體等組織形式,使學生的興奮點得到進一步強化,完成對新知識的遷移。③激勵強化。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贊揚、被稱頌的欲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不惜運用贊美之辭,贊美學生的每一個精彩發言,贊美學生的點滴進步,哪怕是不起眼的進步,同時伴以點頭等表示鼓勵,親和地拍拍學生的頭,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得到調動,始終處于亢奮狀態。
⑶教學總結。一堂課結束了,但學習活動不能到此為止。課外延伸既能使課堂教學“余音未了”,更好地連接下一次學習活動,又能喚起學生新的學習欲望,在教師的有意刺激下始終處于學習狀態。因此,對每堂課的總結我們都進行精心設計,逐步總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①趣味題。尤其是數學課,留一些有難度、有關聯的趣味題,讓學生“跳一跳,摘得到”。②實踐題。如翻譯一份英文使用說明書;上網查詢資料;寫一封信消除同學間的誤會等。當學生認識到所學知識在生活中有用時,對學習活動將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③閱讀題。這在語文課上最為常用。推薦與本課有關的內容,略告知一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然“欲知詳情,請看……”。④仿作題。小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強,模仿畫畫、模仿作文、模仿解題……不僅鞏固了知識,也在模仿中獲得了成就感。
2、輔導有效方法,善于學習。學習動機再強,如果學生在問題面前束手無策,仍然不能進行有效學習。因此,作為教師,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實踐中,我們從兩方面入手:
⑴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模式。①快樂教育模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快樂教學是樂教與樂學、會學的統一。它能啟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支撐積極學習的狀態,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愉快與壓抑、成功與挫折是小學生學習進程中常有的情緒體驗。對少年兒童來說,愉快、成功的情緒體驗尤為重要。因而我們追求快樂教學,以激發小學生躍躍欲試的學習情緒作為教學的起點,以活潑的師生共同活動培植教學所需要的氣氛,以學生所獲得的愉快情緒或學習成功作為不斷強化學習需要的保證。其主要做法是:創設自由活潑的情感情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采用多種學習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方式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里造成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狀態,首先解決小學生負擔過重導致厭學的問題,進而使他們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在愉悅的心境下得到提高,從而獲得有效的學習方法。②自主探究模式。新課程的教學模式要求更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體現“以人為本”。自主探究模式正體現了這一理念,主要操作是:創設問題情境——組織自主合作探究——拓展運用。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根據不同學科、同一學科的不同課型施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旨在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學習情感體驗及有效的學習方法。
⑵堅持因材施教個別輔導。因材施教教學原則是春秋時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實踐中創立的,它反映了教育教學自身的客觀規律。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搞“一刀切”, 就會造成“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教師費力不討好”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著重做了兩方面的工作:①學優生提高。著重培養自學能力,使其學會質疑、提問,鼓勵求異、求變、求新,善于學習、勤于總結、勇于創新。對學優生把真摯的愛與嚴格的要求統一起來。一方面提供發揮創造性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學優生出現問題時,要及時、嚴肅地指出影響他們進步的原因,以及這些錯誤的嚴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②學困生轉化:堅持正面教育。制訂周密可行的轉化工作計劃,遵循“小步目標,及時反饋”的原則,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合理實施,做到滿腔熱情地關懷,循循善誘地疏導。
3、培養良好習慣,終身學習。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同樣,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成為有效學習的“鼓風機”。小學階段,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學習,而是學習習慣的培養。我們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磨刀不誤砍柴工”,致力于學習習慣的強化訓練:⑴認真聽課的習慣。對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模式,首先要重點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聽講的習慣,使學生做到會聽、會看、會想、會說。⑵提前預習的習慣。由于學生存在個別差異,學力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習“暫時落后”的孩子抓好預習。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其在課堂上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方法。⑶及時復習的習慣。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記憶分三個階段: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上課時認真聽課把知識從人的大腦中由瞬時記憶變成短時記憶,及時復習可以使知識從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⑷善于提問的習慣。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輔導孩子學習時,多啟發、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孩子的提問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給以鼓勵,逐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不著急。⑸認真作業的習慣。主要通過課堂教學的指導和訓練,做到書寫認真,卷面整潔,格式規范。布置家庭作業要少而精,學生作業要有條理快節奏。由于作業少學生感到不難,就樂于動腦并快速完成。這樣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⑹與人合作的習慣。現在孩子獨生子女居多,培養合作的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上,我們注重喚起學生合作的意識,使其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將學生的個體活動與集體活動融為一體,互相配合,協調一致。鼓勵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幫助學習成績差的同學,當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時,要仔細地聽,不嘲笑同學的錯誤等。
㈢優化活動,豐富學習的趣味性。
課堂教學是學習的主陣地,課外活動則是學習的“助力車”。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既能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又能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培養積極競爭的健康學習心理品質。這幾年來,我們堅持開展下列幾項常規性的學科競賽活動:
1、優秀作業展覽。即時的:每天評比優秀作業當場掛入優秀作業欄;短期的:定期評比優秀作業,展出在班級展板上;長效的:每學期評比優秀作業,展出在學校畫廊、走廊等公共場所。通過增強榮譽感,激發學習動機。
2、數學競賽。舉辦不同規模的口算題競賽、計算題競賽、簡便運算題競賽、應用題競賽、操作題競賽、奧數競賽等。
3、語文競賽。背誦古詩文、生字詞過關、閱讀與理解、作文競賽等。
4、英語競賽。口語競賽、聽力競賽、單詞和短語競賽。
通過競賽,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獲得自信。
㈣固化陣地,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學習活動是一種復雜的過程。學習的個體又存在著千差萬別,在集體成長的同時,個體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困惑要解決,不快要發泄,疑慮要消除,快樂欲分享……“開心吧”正是解決這些心理需求的陣地。
1、增加設施,為學生的快樂心情設宴建站。把心理咨詢室命名為“開心吧”,更讓學生喜歡和接受,“吧”既表示一個地方,也可以理解為是嘆詞,“開心吧”給人的第一個信息就是開心起來吧!其次,進入“開心吧”,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區域獲得各自的心理需求。
“書吧”——讀一讀,生活學習多感悟。書架上陳列著各種書籍,有名人成長的故事、少年文學,也有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讀物。再配以舒適的沙發,在寬松的環境下,與文本的交流中,學生的心靈得到了潛移默化的洗滌、感化和升華。
“網吧”——聊一聊,七彩生活真美好。登錄心理咨詢網站,網上交友、聊天,開闊視野,讓自己的心理困惑得到消除。
“動吧”——動一動,輕輕松松樂開懷。涂鴉墻、不倒翁、蹦蹦球……通過運動,使郁悶得到發泄,心情重新變得輕松。
“笑吧”——樂一樂,忘卻憂愁與煩惱。照照哈哈鏡、讀讀小笑話……笑聲回到身邊,笑容回到臉上,憂愁和煩惱離我而去。
“心靈驛站”——“我愿是一縷陽光,溫暖你受傷的心靈;我愿是一棵小草,帶給你綠色的心情;我愿……這里是心靈驛站,煲一份心靈雞湯,送給你,快樂一生。”一段心語就是一份心靈雞湯,每一份心靈雞湯即是一種心理疏導。
“悄悄話室”——“把你的煩惱告訴我,一個煩惱成半個;把你的歡樂告訴我,一份快樂成兩份。”坐上地毯,抱著枕墊,沒有忌諱,不必遮掩,與老師,與同學,敘敘家常,說說委屈,侃侃快樂,如細雨潤物,如春風拂面。
2、開展活動,為學生的快樂學習保駕護航。⑴開設知心姐姐信箱。“你的問題我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困難、疑慮、煩惱以及成功等都樂意跟知心姐姐傾訴;知心姐姐也及時給予答復,或輔導學習方法,或消除心理困惑,或分享成功的快樂。⑵開通“開心列車”,“ZHU你開心”。每一位教師都是“開心”姐姐,每一位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搭上“列車”,傾訴、交流、發泄……獲得快樂的心情。⑶開辦“心苑”心理小報。開辟“怡心苑”“交心苑”“養心苑”欄目。“怡心苑”介紹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中的故事,正面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交心苑”答復學生信件,選取典型與學生交朋友;“養心苑”介紹健康的生活小知識,教育學生從身體方面健康成長。⑷開通“心靈之聲”紅領巾廣播。表揚學校的好人好事,倡導文明新風;宣傳心育小知識,培養積極進取的健康心理,在輕松愉快的音樂聲中享受一次心育快餐。⑸開發校本心理課程。學校相繼出臺了《做一個快樂讀書人》《我心飛揚》《凈心堅志》3本校本教材,要求教師以此為借托,有心于身邊的小事,有感于教學中的平凡事,豐富心理課程的內容,使心理教育真正服務學生,服務教學。
四、研究的成效
1、形成了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研究,逐步形成了“激發正確動機——輔導學習方法——課外拓展延伸”的快樂教育模式。
2、促進了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品質的形成。通過研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了健康的競爭意識,磨煉了不怕困難的耐挫意志,初步形成了熱愛學習的健康的學習心理品質。
3、轉變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了心育意識與能力。通過研究,廣大教師確立了教育與心育并重的觀念,在培養學生健康學習心理品質的同時,心理教育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4、取得了學校、家庭、社會的整體效應。心理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家長的歡迎和支持。家長們普遍反映孩子們在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方面比以前有了較大提高,家庭教育輕松多了;教師們覺得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品質,教學如虎添翼;學生表現得更為健康、活潑、文明、上進。
五、研究的初步結論和存在問題
許多教師主動參與本課題的研究,嘗到了運用心理教育的甜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提高了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信心,感到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一條捷徑,素質教育與心理教育是相互依存的。
研究性學習報告 15
一、研究目的
茶,與咖啡、可可并稱世界三大飲料,然其歷史之悠久,遠非其它飲料可比。人們常說茶“發乎神農,聞于周魯公”(《茶經》),神農是為解毒發現了茶。茶道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從長期的飲茶實踐過程中,根據茶的特性,以及與飲茶緊密相關的飲茶環境、茶具配置、沖沏技能、品飲藝術入手,再結合地方風俗、文化特點,總結出來的一套飲茶禮法。它代表了主人對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種親和與敬重。自唐以后,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走向社會,為人類交往和經濟發展服務。茶從最初的食用、藥用演變到品飲,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成為一種被世人稱道的茶文化,更是歷史的積淀。茶和茶道有著怎樣的歷史和發展過程呢?我們小組對茶的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們決定借這次課題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調查的內容:
一、中國飲茶簡史
1、原始階段(先秦)
在原始社會神農氏因發明了農耕。帶領民眾種植糧食,解決了生存危機。雖然有糧食供應,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饑。在長期的食用過程中,人們發現茶樹葉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療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單獨將它煮成羹,以后又將它熬成茶水作為飲料。現在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還保留著遠古的吃茶習慣,除了直接咀嚼茶葉以外,還可以腌制成茶食。總之陸羽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還符合歷史實際的。說中華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不以為過。到了商周時期,這種飲食茶葉的習慣得到繼承和發展,還給茶葉取了個名字叫做“茶”。春秋戰國時期,茶葉已傳播到黃河中下游地區,當時的齊國也喜歡食用茶葉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記載:“嬰相齊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2、南方飲茶已成風氣(兩漢魏晉南北朝)
到了漢代,有關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東漢《說文解字》:“舛,茶芽也。”西漢王褒在《潼約》中提到“烹茶盡具”“武陽買茶”買茶要到遠處的武陽去買,由此見,當時已有專賣茶葉的茶市,茶葉已經成為日常需要品。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傳播到長江中下游,茶葉已成為日常飲料,宴會待客祭祀都要用它。一些文人雅客也喜歡喝茶,并有詩文反映茶事。可看出,飲茶已不僅僅是為了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還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晉南北朝是我國飲茶的又一個重要的階梯,可以說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時期。
3、飲茶風氣傳播全國(唐朝)
經過幾個世紀的積累,到了唐代中期,飲茶風氣已經普及全國。唐代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個州,郡產茶,遍及今天南方13個產茶省區,可以說,我國產茶地區的格局,在唐代
就已經奠定了基礎。北方不產茶,北方人說飲之茶全靠南方運去,因而當時的茶葉褒義是非常繁榮的。唐朝盛行的另一個原因是佛教的盛行。上自皇家王室,下至窮苦百姓。飲茶的習俗與儒,道,佛,哲學思想融會貫通,漸漸進入百姓們的精神領域。文人雅士在品茶的過程中追求禪的意境。因此有所謂的“禪茶一味”之說。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外國傳播。因此,唐代是中國飲茶和茶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階段,也可以說是中國茶文化的成熟時期,是茶文化歷的一座里程碑。
4、飲茶風氣的盛行(宋代)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葉生產空前發展,飲茶之風非常盛行,特別是上層社會嗜茶成風。茶葉生產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龍團鳳餅,名冠天下”的建茶精工細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茶文化也獲得了發展,宋徽宗趙佶還對茶進行深入研究,寫成茶葉專著《大觀茶論》。他是歷第一個親自寫茶書的皇帝,飲茶的技藝傳到海外。推動了飲茶之風的盛行。宋代飲茶風氣的盛行還反映在都市里的茶館文化生活非常發達。宋代的詩人嗜茶,詠茶的也特別多。明清兩代,隨著散茶的廣泛流行,泡菜用具變得講究起來,工藝精巧的紫砂壺和瓷器茶具品種繁多,茶進入了許多人家。這些都構成了中華茶文化的主要內容,不斷向海外傳播,時世界茶文化的源頭。
5、飲茶風氣的鼎盛(明清)
明代在茶葉生產上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創造,在茶生產上除了改進蒸熟,而是用熱鍋手炒。其次是花茶的生產,尤其是烏龍茶的制法的出現,此外,還有紅茶,也是起與明而勝于清。明清時期在茶葉品飲方面的重大成就就是“工夫茶藝”的完善,工夫茶是適應是茶的泡法需要經過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茶技藝。
6、中國茶葉再現輝煌(現代)
至清代后期,我國茶葉生產開始由盛而衰,原因是因為帝國主義列強入侵,政府懦弱無能,國運凋敝,百業不興,中國茶葉生產一落千丈。新中國誕生以后,政府高度重視茶葉經濟,茶葉有了飛速發展,特別是建國初期70年代,作為大宗的出口商品,換回大量的外匯以購買國家所急需的物品。飲茶對人類,不僅僅是一種解渴生津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夠滿足人體健康的需求,同時茶葉被稱譽為“本世紀最文明的飲料”。聯合國有關組織決定在全世界提倡飲茶。國際上一些知名的大企業都已話巨資研究開發茶葉和茶飲料。茶葉是一種文化含量很高的產品。隨著茶葉經濟的發展,茶文化也隨著產生和發展起來。20世紀80年代,茶文化蓬勃發展,茶成為世人公認的保健飲料。茶有24種公效,茶對攻克一些疑難病癥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二、茶道的產生和發展
1、茶道的起源和發展茶藝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稱其為茶道、茶禮的。首見于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茶道”一詞,表明中國是茶道的發祥地。從中可知,唐時茶道已在王公貴族中廣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序。而唐代貢茶的發展,又對推動宮的形成與完善,提供了條件。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唐時的貢茶地區已發展到十六個郡,可見規模之大。唐代李肇《國史補》載,當時各地為了使進貢的茶,能趕上宮廷清明宴,還出現了日夜兼程將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987年,陜西扶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使用的金銀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過記載的茶類珍貴歷史文物,它更幫助人們了解了唐代皇宮飲茶的'豪華與飲茶的具體方式。茶藝是茶道的基礎,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飲茶普及,茶藝完善之后。唐代以前雖有飲茶,但不普遍。東晉雖有茶藝的雛型還遠未完善。晉、宋以迄盛唐,是中國茶道的蘊釀期。在中國古代,如唐朝宮廷的“清明宴”、宋代的“斗茶”、明清文人的“茶宴”、寺院的“普茶”。以及現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來敬茶”、廣東、福建的“客家功夫茶”,還有少數民族形形色色的飲茶習俗,里面都蘊含著茶的“道”和“藝”,但與生活緊切結合,所以比較接近實際,不像日本茶道那樣過于程序化。中國現代,發展成為規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臺灣。臺灣陸羽中心,致力于普及的泡茶技藝,通過多年的教學與實踐已經形成了百姓積極參與,并與眾多茶館緊密結合的一種大眾飲茶消費的形式。應用的器具包括、茶萼、茶船、茶巾、茶湯、茶檔、茶盤、茶盂、水壺等。
2、茶道的形式及其發展
考察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后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中唐以后,中國人飲茶“殆成風俗”,形成“比屋之飲”,“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肅宗、代宗時期,陸羽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又經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實踐、潤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時期,蔡襄著《茶錄》,徽宗趙佶著《大觀茶論》,從而形成了“點茶道”,明朝中期,張源著《茶錄》,許次紓著《茶疏》,標志著“泡茶道”的誕生。唐代茶的飲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據陸羽《茶經》記載,唐代茶葉生產過程是“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飲茶時,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煮時,要經過“三沸”。煮時,水剛開,水面出現細小的水珠像魚眼一樣,并“微有聲”,稱為一沸。此時加入一些鹽到水中調味。當鍋邊水泡如涌泉連珠時,為二沸,這時要用瓢舀出一瓢開水備用,以竹夾在鍋中心攪拌,然后將茶末從中心倒進去。稍后鍋中的條水“騰波鼓浪”,“勢若奔濤濺沫”,此時要將剛才舀出來的那瓢水再倒進鍋里,一鍋茶湯就算煮好了。最后,將煮好了的茶湯舀進碗里飲用。前三碗味道較好,后兩碗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飲”。這是當時社會上較盛行的飲茶方法。因茶葉有不同種類,所以還存在另一種方法,將餅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開水沖泡,而不用烹煮,這是末茶的飲用方法。到了宋代,盛行的是點茶法。點茶程序為炙茶、碾羅、烘盞、候湯、擊拂、烹試,其關鍵在候湯和擊拂。點花法是在唐代閹茶法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陸羽《茶經》說:“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閹茶。”閹茶的特點是投茶入瓶,以湯沃之。而點茶是由閹茶發展而來的。點茶沿閹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驟是將茶投入盞中,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謂之“調膏”,然后將沸水倒入深腹長嘴瓶內,再傾瓶注水入盞,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盞中注入沸水,與此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據宋代蔡襄的《茶錄》記載,宋代的點茶主要特點是,先將餅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細末,用茶羅將茶末篩細,“羅細則茶浮,羅粗則末浮。”“鈔茶一錢匙,先注湯調令極度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神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佳。”即將篩過的茶末放入茶盞中,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得很均勻,再注入開水,用一種竹制的茶筅反復擊打,使之產生泡沫(稱為湯花),達到茶盞邊壁不留水痕者為狀態。中國茶道成于唐,繼于宋,盛于明。中國茶道形成于八世中葉的中唐時期,陸羽為中國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創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陸羽、常伯熊、皎然、盧仝、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齊已等。
[唐代]茶人對茶道的主要貢獻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藝,確立了飲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歷[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為時約五百年。
3、茶道的宗旨
茶道是以修行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道中所修何道?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為而無不為。
4、外國茶道
日本人飲茶以“茶道”出名,講究一點的人家都設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門口,讓客人一個個進去,客人經過門口時,要在門旁洗手,然后脫鞋入茶,主人則最后才進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禮。主人開始煮茶時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園或石子路走走,讓主人自由、從容地準備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讓客人再回茶室,然后開始一起飲茶,飲完茶以后,主人還要跪坐在門外,向客人祝福道別。印度人好喝奶茶,也愛喝一種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薩馬拉茶”。印度人傳統飲茶方式較特別,把茶倒在盤子里用舌頭舔飲,另外,絕不用左手遞送茶具,因為,左手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俄羅斯人喜歡喝紅茶,他們先在茶壺里泡上濃濃的一壺,要喝時倒少許在茶杯里,然后沖上開水,隨各人習慣,調上濃淡不一的味道。有客人來時,茶壺里的濃茶一倒,開水一沖,再在茶中加入果醬或蜂蜜,沖成果醬茶,即可盡情而飲。以肉食為主的蒙古人,幾乎餐餐都喝茶,喝磚茶。這種磚茶是一種制成塊狀的茶,沏時敲一小塊放入鍋內加水煮開,不能簡單地用開水沏泡,這種茶加一些鹽和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泰國人喜歡冰茶。即在熱茶中放入一些冰塊。在氣候炎熱的泰國,飲用這種冰茶使人倍感清涼舒適。英國人喝茶,已成癖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來,空腹就要喝“床茶”,上午11點再喝一次“晨茶”,午飯后又喝一次“午茶”,晚飯后還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說,正規的,一天起碼4頓。英國人泡茶是泡茶葉末,連袋一起放在熱水杯里,不是以水沖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熱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丟棄。家庭飲用時,由于茶葉很碎,通常茶壺里還有個過濾杯,用開水沖下去,過濾而出。英國茶里還可以加一片檸檬、方糖或新鮮牛奶,這樣泡出來的茶和中國茶的味道就完全南轅北轍了。據說茶水中加了味,就會使易于傷胃的茶堿減少。美國人飲茶,講求效率、方便,不愿為沖泡茶葉、傾倒茶渣而浪費時間和動作,他們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現任何茶葉的痕跡,因此,喜歡喝速溶茶,這與喝咖啡的原理幾乎一樣。所以,美國至今竟仍有不少的人對茶葉只知其味,不知其物。在美國,茶消耗量占第二位,僅次于咖啡,不過不是中國式的,而是歐洲風味的。歐洲飲茶也有很長的歷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國后,習慣也帶了過來。美國市場上的中國烏龍茶、綠茶等有上百種,但多是罐裝的冷飲茶。美國人與中國人飲茶不同,大多數人喜歡飲冰茶,而不是熱茶。飲用時,先在冷飲茶中放冰塊,或事先將冷飲茶放入冰箱冰好,聞之冷香沁鼻,啜飲涼齒爽口,頓覺胸中清涼,如沐春風。遺憾的是,由于這茶以飲、以涼為主,便沒有中國茶沏出的那種品種,那種溫馨,那種悠閑,喝茶的情調也大打折扣。德國人也喜歡飲茶。德國人飲茶有些既可笑又可愛的地方。比如,德國也產花茶,但不是我國用茉莉花,玉蘭花或米蘭花等窨制過的茶葉,他們所謂的“花茶”,是用各種花瓣加上蘋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葉也沒有,真正是“有花無茶”。中國花茶講究花味之香遠;德國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實。德國花茶飲時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澀酸味。德國人也買中國茶葉,但居家飲茶是用沸水將放在細密的金屬篩子上的茶葉不斷地沖、沖下的茶水通過安裝于篩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壺內,之后再將茶葉倒掉。有中國人到德國人家做客,發覺其茶味淡顏色也淺,一問,才知德國人獨具特色的“沖茶”習慣。到土耳其沒喝過蘋果茶就如同沒到過土耳其一樣。土耳其人的好客熱情,請喝茶更是他們的一種傳統的習俗。主人往往熱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蘋果茶。土耳其茶起來較苦,雖然茶味濃濃,卻不是那么討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撲鼻,然而濃的化不開的感覺并不是每個初者都可以接受的。只有土耳其盛產的蘋果茶,可以說是老少咸宜,男女皆愛。酸酸甜甜的蘋果茶,濃濃的蘋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著清寒的秋日,喝來格外的舒爽。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亞等都喜歡綠茶,但飲用時總要在茶葉里加入少量的紅糖或冰塊,有的則喜歡加入薄荷葉或薄荷汁,稱為“薄荷茶”。原因是北非氣候干熱,人們多吃肉食,而喝薄荷茶有利于解暑和幫助消化。這種茶清香甜涼,喝起來有涼心潤肺之感。由于北非人多信奉伊斯蘭宗教,不許飲酒,卻可飲茶。因此,飲茶成了待客佳品,客人來訪時,見面“三杯茶”,按禮節,客人應當看主人的面,一飲而盡,否則,視為失禮。埃及人喜歡甜茶。他們招待客人,常在茶里放許多白糖,同時送來一杯供稀釋茶水用的生冷水。這種濃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里就會感到黏黏糊糊的。馬來西亞肉骨茶,它的口碑的確不俗。肉骨茶吃法獨特,其湯配豬腰,再蘸豆卜或者油條來吃,大塊肉則可吃可不吃。而另外替客人準備的豬腰、肉骨等更令人食欲大增、欲罷不能。
四、研究性學習的感受與收獲
中國有四五千年的飲茶史,是世界上擁有飲茶史最長的國家。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悠久的文化傳統,喝茶不僅僅是品嘗茶的味道還一種禮節,一種溝通,一種洗禮,一種文化。從古代逐漸發展至今的茶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喝茶講究方法,講究心境。如今,喝茶的方法是越來越多樣,茶不僅僅存在于中國人的生活中,它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國人民并根據自己國家的風俗,口味,發展成自己國家的茶道。然而,在飛速發展的年代,生活步伐的不斷加快,人們越來越趨向于簡單方便的飲茶方式。飲料產家抓住了機會在是市面上推出了盒裝,瓶裝飲料的茶飲料,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然而,飲料產家卻忽略了最原始茶的味道,加入了香料。方便的飲茶方式是滿足了人們對茶飲用的需要,可是人們無法體驗到沏茶過程中的那份寧靜和安詳。其實,在忙碌過后不妨來沏一道茶,安撫一下一天緊張工作心情,使自己寧靜,安詳。這不為一個放松的好方法。在海口的大街上,有著形形色色的茶藝館,可是這些茶藝館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樣清雅脫俗,是一個品茶的好去處。人們在里面大吵大鬧,甚至還打起了牌,把茶當成酒喝,這種場景和我印象中“茶藝館”這個詞并不相符。讓人覺得到失望。人們的文化素質對中國茶道的影響也有著一定的作用。人們的文化素質決定了他們對茶道的理解和體會。為什么古代文人可以從這一小杯茶中感悟出很多的人生道理和寫出一篇篇的著作呢?如今茶道的發展趨勢是,年輕人都喜歡方便快捷的飲茶方式,喜歡外國的飲茶方式,不喜歡茶的那種苦味。更不會去坐下來去沏一杯茶品嘗。而老人們卻喜歡那種悠閑的方式,那種先苦后甜的味道。這種現象也許這和人的人生經歷有關。飲茶最講究水,可是如今環境污染給中國茶道的發展有了阻礙作用。水污染已經成了很嚴重的問題,沒有優質的水是泡不出上好的茶的。目前以茶道出名的不是茶的發源地中國,而是日本茶道。這有些讓人失望。中國的傳統茶道有很多已經失傳了。而且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使流傳下來的中國茶道文化有了些改變。不過中國人愛喝茶的愛好還是沒有變。中國茶道沒有像日本那樣發揚光大也許是因為日本有專門在學校開展了茶道這一個科目,使有興趣的學生能學到沏茶的方式和體會到茶道給人帶來的心靈洗禮。同時,日本人在招待客人的時候并不像中國人那樣隨便地給客
人倒上杯茶就行了。而是有很多的步驟,每一步都有著不同的含義。為什么我們中國就不能開設茶道這一科,使中國茶道發揚光大。
研究性學習報告 16
開展研究性學習需要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調查研究和實踐活動,而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校內。為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學校應加強組織管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以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此外,學校還應加強與學生家庭、社會相關部門的溝通和聯系,共同負責學生在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安全工作,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選擇和確定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專題,通過研究的過程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以及解決問題。它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和勞動技術教育一起構成了“綜合實踐活動”,并已被列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的必修課程,包含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旨在幫助學校有效地推行研究性學習,并且落實相關要求。
一、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旨在改變學生單純依賴教師傳授知識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造開放式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樣化的獲取知識途徑,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以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進而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前,由于傳統學科教學的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限制,普遍實施研究性學習在學科教學中面臨一定的困難。因此,為了逐步推廣研究性學習,并從制度層面保障其深入開展,滿足學生在開放的現實環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求,《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特別設立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程。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實際運用到實踐中,并重視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因此,它具有以下幾個具體目標: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2. 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通過給予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并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讓他們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培養團隊合作的能力。4. 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獲取、評估和利用信息,提高他們的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培養信息素養。5.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開展創造性的項目和任務,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上是研究性學習的一些具體目標,通過實踐和體驗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并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并逐步培養他們質疑、探究、動手、求知的積極態度。這種學習模式能夠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激發他們對于探索和創新的渴望。
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常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3、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開放的學習過程,旨在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學習中,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圍繞研究主題進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利用,這對于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通過研究性學習,我們希望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有效手段及途徑獲取信息,并能夠整理、歸納和判斷信息的價值,以便恰當地利用這些信息。這樣的學習方式將大大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及信息處理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于人和人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時,學生要通過實踐調查研究來深入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培養關心國家和社會進步的意識,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能力,并且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三、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一)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并非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取,在研究和解決學生關注的各類社會或其他問題上立足。涉及范圍廣泛,可以是單一學科,也可以是多學科綜合交叉;可能更加偏重于實踐層面,也可能更加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個主題下,由于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求差異,研究視角的選擇、研究目標的設定、切入點的選取、研究過程的規劃、研究方法及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呈現等方面,可以因人而異,具備較大的靈活性。這為學習者和指導者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形成一種開放的學習過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
(三)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
四、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一)因地制宜,挖掘潛力。選擇研究性學習的話題時,要結合文獻資料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本地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日常生活環境,從中尋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將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于提高各個學校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助于培養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以及社會責任感,并激發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強烈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欲望。
(二)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
(三)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余地。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研究型學習的實施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課題研究和項目設計。這兩類的區別在于所側重的研究內容。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復雜操作問題,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規劃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社會性活動設計可以涉及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而科技類項目設計則可能包括設備、設施的制作、建設或改造等。
一個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涵蓋一種或多種研究類型,這種活動往往圍繞一個專題展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通常包含多個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手段,并且參與者之間需要進行密切合作。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采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個人獨立研究可以采用“開放式長作業”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范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
采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提高同學們的研究能力和合作意識。在這種形式下,全班同學將共同關注一個研究主題,并自行進行資料搜集和探究活動,以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結論。隨后,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的方式,同學們可以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并通過互相交流和思想碰撞來進一步深化研究。在此過程中,同學們可以選擇進一步組織第二輪研討,或者根據已有的成果完成自己的獨立論文。這種方法旨在激發同學們的主動性和探究欲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
(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要求學生自己調查、觀訪(也可有組織的)采訪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后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中研究題目。
同時,教師應該協助學生進行資源搜集,以了解與研究題目相關的知識水平,并發掘其中潛在的具有爭議性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認識和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組建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并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必要的信息、準備所需的調查研究技能,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動和可能達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恰當,是否需要進行問題的修正。在實踐體驗階段,一旦學生確定了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他們就需要通過實踐和經驗來具體解決問題,以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和方法。
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和趨勢。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
(2)學生在進行調查研究時,應該根據個人或小組共同設計的研究方案來確定合適的調查地點,并采用相應的研究方法。通過這個過程,學生應當如實記錄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并將其呈現為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作品”,以記錄實踐過程。同時,他們還應當學會從各類調研結果、實驗和信息資料中總結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并反思是否已經獲得足夠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以及是否還存在其他的解釋可能性。
(3)通過收集資料、開展調查研究,學生能夠獲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進行充分交流,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客觀事物,同時也要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通過正確地認識自己,學生可以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并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表達和交流階段
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采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墻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并重視老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生視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要參與者,并注重自身指導方式的轉變。
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教師應成為學生研究信息交匯的樞紐,成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并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六、研究性學生的評價
評價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一)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一般原則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并獲得感悟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二)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特點
對于主體評價的多元化,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進行評價。首先,教師或教師小組可以作為評價者,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對主體進行全面的評估。其次,學生或學生小組也可以參與評價,因為他們是項目的參與者,能夠提供獨特的視角和反饋。此外,家長作為項目的關鍵觀察者和支持者,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也是非常寶貴的。另外,與開展項目內容相關的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也可以參與評價,他們可以根據項目的實際效果和影響力,提供專業的評估和建議。總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能夠提供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幫助項目更全面地進行評估和改進。
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采納他人的意見等。
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
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節中掌握和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查閱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察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后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五是學生的學習成果。研究性學習成果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呈現,例如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個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或者是一項活動設計方案等。教師需要具備靈活掌握評價標準的能力。
評價手段、多樣性是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在進行研究性學習評價時,可以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互評;同時對小組整體表現和個人表現進行評價;將局面材料和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相結合進行評價;同時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將定性評價作為主要手段等。
(三)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實施
評價要貫穿研究性學生的全過程。操作時可重點從三個環節,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著手。評價是對研究性學生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表現的一種認可和反饋。在開展研究項目時,評價的重要性不可忽視。評價應包含對學生提出的研究問題、目標和方法的合理性進行評估,并對他們的研究計劃和進度進行監督和指導。因此,評價應貫穿研究性學生的全過程,以確保他們能夠順利完成研究項目。首先是開題評價。在學生開始研究項目之前,教師或導師應對其研究方向和選題進行評估。他們需要評估學生提出的研究問題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學術價值,并且是否能夠通過一個研究項目解決。同時,他們還需評估學生的研究設計和方法是否科學和可行。通過開題評價,可以為學生的后續研究工作提供指導和建議。接著是中期評價。在學生進行研究過程中的某個階段,教師或導師應對其研究進展進行評估。他們需要評估學生是否按照計劃順利進行研究,并且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難或挑戰。此外,他們還需評估學生的數據收集、分析和解釋能力,以及對相關文獻和理論的理解和合理運用能力。通過中期評價,可以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確保研究進展順利。最后是結題評價。在學生完成研究項目之后,教師或導師應對其研究成果進行評估。他們需要評估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標,并且是否具有一定的學術貢獻。此外,他們還需評估學生對研究結果的分析和總結能力,以及對研究過程的反思和展望能力。通過結題評價,可以全面評估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學術素養,并為他們未來的學術研究提供指導和建議。總之,評價要貫穿研究性學生的全過程。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是三個重要的環節,其中每個環節都有其特定的評估內容和目標。通過全程評價,可以為學生提供適時的指導和反饋,幫助他們在研究項目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開題評價應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及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能力,并鼓勵他們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中期評價主要是對研究計劃的執行情況、資料積累以及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以及解決方法等進行檢查。評價結果需要及時反饋,對于學生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教師指導、小組內部討論、小組之間交流或尋求外部幫助等方式來解決。
結題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在進行結題評價時,需要綜合考察學生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積極程度和參與度,以及他們所獲得的經驗和收獲。此外,還要評估學生在積累資料方面的能力,包括查找、整理和運用相關資料的能力。另外,結題評價還應關注學生最終的研究成果和展示方式,評估其是否達到預期目標,以及展示方式是否清晰、恰當和有說服力。總之,結題評價是對學生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的總結和評估,旨在衡量學生在學術研究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它不僅關注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還強調對學生所取得的成果和展示方式的評價。通過結題評價,可以為學生提供進一步改進和提升的方向,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改進教學方法和指導學生的依據。因此,結題評價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評價的具體方案可以由指導教師提出,也可以在師生協商的基礎上形成。鼓勵學生個人或者學生團隊自行設計評價方案,針對自己的研究情況進行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研究性學習報告 17
內容提要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旨在將“提出問題、觀察、讀書求知、實踐探索、產生生活與情感體驗”與學生作文時“主動搜集、積累作文素材和體驗、產生寫作沖動與書面交際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將“主動探究新知、有所發現、產生新體驗后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展示成果”過程與“主動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真實的交際’”相融合;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作文”能夠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中的一種工具,有效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識,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
課題的提出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發現目前小學作文教學不符合社會和教育形勢的發展需求,也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作文教學理念方面,我們過于強調“文學性寫作”,對實用文體的寫作訓練不重視,導致作文教學與社會需求脫離。祝新華在《從學生作文心理角度開展作文教學改革》一文中指出:“教師注重培養學生寫好作文的能力,但缺乏多樣化的訓練方法”,從而體現了我們對待作文的態度,即僅為了“寫好”而教授作文技巧。然而,作文教學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實踐、體驗生活、文字表達和閱讀等能力,使其成為真正的交流和學習工具。因此,我們需要進行作文教學改革,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首先,我們應該打破“文學性寫作”的局限,注重實用文體的訓練,讓作文教學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同時,我們也需要調整對待作文的態度,不僅培養學生“寫好作文”的能力,還要注重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和實際運用能力。此外,我們還應該為學生創造真實的交流情境,使他們的作文成為語言文字表達、交流和學習的工具。通過這些改革,我們可以使小學作文教學更加符合社會和教育發展的要求,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題假設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能夠為小學生提供真實且需要書面交際的情境,從而激發他們對書面表達的興趣,并鼓勵他們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積極地自主進行寫作和交流。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全面發展。
課題的界定
"小學研究性作文教學"是一種基于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作文教學方法。它將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提出問題、進行觀察、閱讀求知、實踐探索和產生生活與情感體驗的過程,轉化為學生主動搜集、積累作文素材、體驗并產生寫作沖動與書面交際需求的過程。同時,它也將研究性學習中主動探究新知、有所發現、產生新體驗后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展示成果的過程,轉化為小學生在寫作需求產生的環境中主動運用書面語言進行真實交際的過程。這樣的作文教學方法不僅能夠發展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還能將作文作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工具,有效培養學生關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識,并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與本課題相關的國際國內研究現狀及其分析
國外
美國小學作文教學理論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寫作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從為自己寫而逐漸轉變為為讀者而寫作。”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培養學生考慮讀者和對象的實際需求,使他們可以更好地與讀者產生聯系。另外,美國還推出了一種新的寫作實驗方案,即“為學習而寫作”。該方案認為,寫作不僅是寫作課上的練習,而且也是學習其他科目的一種工具。通過在其他課程中運用寫作,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學知識。
日本教育界的村山俊太郎被視為“生活作文”的思想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調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僅限于觀察自然,還應以社會為對象。他強調,兒童的生活作文應該讓學生科學地認識生活現象,因此需要重視觀察、調查、分析、比較和考察等方法。其中包括自然觀察、生活調查,通過社會科學的方法來調查農村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從而獲得認知。野村芳兵衛則從課程的角度考察學科教學,將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擴展到整個學科教學領域。他認為,通過生活學習,學生可以撰寫關于“我們的理科”、“我們的算術”、“我們的地理”、“我們的歷史”等主題的文章。這些文章是學生通過自身體驗、思考和掌握而產生的記錄。(參考文獻:方明生,《外國教育資料》,20xx年)
學習總結報告 ·學習工作報告 ·公司學習報告 ·交流學習報告 ·出差學習報告
國內
葉圣陶先生在《葉圣陶論語文教學》中指出:“寫作的靈感源自于渴望發表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就像說話一樣,我們內心深處積蓄了許多東西,只有通過言語表達出來才能得到滿足。”他強調了作文的兩個前提:一是要有積累,并有意愿將其發表出來;二是要符合交際環境的需求。修改后的內容做了適當的改動,保留了原文的核心意思并加以細化和修飾,更準確地表達了葉圣陶先生的觀點。
魏占峰在《真實的寫作:作文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強調:作文時“學生為真情而寫作,為興趣而寫作,為交際而寫作,為實用而寫作。
上海、在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等地,已經進行了關于研究性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這些經驗涵蓋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各個方面,其中書面表達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實驗的基本思路
在開始單元教學時,我們可以先組織一項名為“小學生研究性作文學習”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解決與他們生活相關的'問題。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將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探究,以積累寫作所需的素材,并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同時,我們也將指導學生通過寫作來表達與他人進行交流。
實驗的階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學生“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內容”的基本類型
我們組織學生開展的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的內容類型如下:
對感興趣事物現象基本情況的了解、把握。如:“我們的長輩住什么樣的房屋?”等。這類問題多以“是什么樣的?”的問題形式出現,需要學生通過觀察、訪問、查閱資料等方式來完成。
對感到新奇、各種自然、社會和生活中的現象常常讓人感到困惑,但通過探究和研究,我們可以找到它們的解釋。比如,“為什么彩虹是圓的?”等問題,這些問題常常以“為什么”開頭,需要我們通過查閱資料來獲取答案。這種類型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知識探索性質,通過積累知識和閱讀材料,我們可以得到對于疑問的解答。
對自然、社會和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解決。比如“怎么樣才能去掉鋁壺里的水垢”等,問題一般以“怎么辦才能達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現,研究的結果是解決了自然、社會或生活中的某個問題,有一定的功利性。
對自然、在社會或學生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不同對象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需要通過觀察和試驗,以及探索多個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結論。例如,我們可能會思考如何讓爸爸媽媽高興。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他們的喜好和興趣,了解他們最喜歡的事情。我們可以試著與他們交流,問他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和意見。通過與他們的互動,我們可以逐漸了解他們的喜好,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來使他們感到高興。在學生生活中,我們也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關系。例如,我們可能會思考如何與同學建立良好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了解同學的興趣和愛好,找到共同點并與他們展開交流。我們也可以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合作關系。通過這些努力,我們可以建立起積極健康的同學關系。總而言之,解釋社會或學生生活中多種對象之間的關系需要我們進行觀察、試驗和探索。只有通過深入了解多個方面的原因,我們才能得出結論,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來促進和改善這些關系。
知識的產生與背景探究人類的知識產生是一個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的過程。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通過觀察、實驗和思考,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以不同的方式傳承和發展,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于某個具體的發明或創新,例如造紙術,其產生背后往往有著一系列的原因和動機。在探究造紙術的發明過程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1. 發明者:我們需要了解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他們的背景和經歷對于發明的影響是什么。例如,在中國古代,蔡倫被認為是造紙術的發明者,并且他作為一名官員,可能受到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影響。2. 發明過程:我們可以研究發明者是如何進行實驗和嘗試,最終達到發明目標的。例如,蔡倫可能通過不斷嘗試不同的材料和工藝,最終發現了制作紙張的方法。3. 動機和目的:我們可以探究發明者為什么選擇研究和發明某個特定的技術或方法。例如,蔡倫可能希望通過發明造紙術,解決書寫記錄和信息傳播方面的問題。以上只是探究知識產生背景與過程的一些思路,具體分析時需要結合相關的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類似的問題,并通過適當的指導和討論,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知識產生的背景與過程。同時,在課外閱讀中,學生也可以通過自主選擇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究。
專門知識實踐應用是指在特定情境中,學生通過對課外知識的研習與運用,探索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從以下幾種情況來理解這一概念:a、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對某些課外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主動地進行實驗和制作。他們運用所學知識,積極探索和嘗試新的領域。b、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特定的知識后,通過布置實踐應用作業的方式,鼓勵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并要求他們結合實際情境進行獨立完成。這樣的作業不僅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注重學生對知識如何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能力。c、學生通過學習某項知識,激發了他們解決過去問題的興趣。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尋找解決方案,并將其轉化為成品或具體實踐。這種類型的學習結果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性。綜上所述,專門知識實踐應用是指學生在掌握特定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探索、創新等方式,將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并產生一定的成果。這種學習方式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
綜合類型。學生要解釋的現象、要解決的問題、要探求的知識背景、要應用某種知識在某一次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能是一種甚至幾種類型的綜合。
二、探索出“小學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基本模式流程
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會選擇一些學生可以在短期內(一般兩周)完成的“任務”。我們會按照四個階段來指導學生進行這項研究性學習活動。
進入問題情境階段。按照研究性學習活動要求,在教學開始,通過開設講座,組織學習參觀訪問、進行信息交流、介紹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提供研究范圍,激發研究動機,選出全班同學或小組同學共同感興趣、有能力開展研究的問題。
解決問題,進行實踐體驗、獲取作文素材階段。
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探索和學習,通過查閱資料、閱讀書籍、實地考察、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等方式,結合制定的目的計劃,解決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應當記錄所獲得的信息,并進行比較、思考、想象和交流討論。最終,學生可以創作文字、音頻、制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以紀錄他們的實踐過程。
書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通過實踐和體驗,我個人或我們小組在某個領域取得了一些收獲。經過整理總結,我們將這些成果形成了實物和書面材料,以便更好地展示我們的實踐成果。
全班交流展示階段。
包括:研究報告或研究體會的張貼(在班內墻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時間的宣讀交流、出版學生個人、小組和班內的研究報告與研究體會專輯、推薦發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較有效的小學研究性作文學習活動的指導方法
1.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發揮合作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個人的觀察、資料查閱、試驗、操作、思考要以筆記的形式做好記錄,小組內各成員定期圍繞共同的專題,進行研究過程中的交流研討。
2.教師對學生的“筆記”進行隨機性的“檢查”,針對筆記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指導,這樣,筆記成了“求得教師指導”的一種憑借。
3.為了幫助學生克服在完成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遇到的“寫作困難”,我們將提供有針對性的“專項寫作技能訓練”和個性化的指導。
具體操作時,我們重點采取以下方式:
(1)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資料筆記,與學生進行交談,挖掘學生活動過程中沒有記錄的閃光點,指導學生記錄下來。
(2)針對學生筆記出現的“內容與問題單一性”問題,指導學生換個角度思考。如學生過于單一地記錄試驗的現象、數據等,教師題是學生記錄以下研究過程、如何操作、態度、情感變化等。
(3)在學生進行成果加工的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寫作指導。
4.采用多元評價的方式,注重過程評價,使每一位學生都產生成功感。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作文的評價者有教師、學生個人、學生小組,也有家長,還有與研究性學習開展內容相關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
(2)學生作文過程中,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需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對參與研究性作文活動的態度的評價;在研究性作文活動中獲得的體驗情況的評價;對研究和作文學習方法、技能掌握情況的評價;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情況的評價。
(3)手段與方法的多樣性對于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作文的評價中,可以采取教師的評價,同時結合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方式;也可以結合對小組的評價和對組內個人的評價;同時,還可以將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和展示的評價相結合。這種評價方式具有更全面和多角度的特點。
四、學生作文能力提高較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逐步形成
第一,豐富了學生習作的內容,作文使學生有話可說。
以小學語文第六冊《探索一種奇妙的小動物》為例,我校實驗班和對比班展開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實驗班采用研究性作文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了探索性活動,并撰寫研究報告;而對比班則只要求學生觀察這種小動物,并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作文寫作。(兩個班級各有50名學生)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生人均完成了7篇觀察筆記和1.8篇參考資料,而對比班學生人均完成了0.6篇觀察筆記及0.4篇參考資料;在作文字數方面,實驗班有12人寫了600字以上的作文,26人寫了400-599字的作文,以及12人寫了200-399字的作文;而對比班中,只有6人寫了400-599字的作文,15人寫了200-399字的作文,還有29人寫了200字以下的作文。
第二,豐富了學生的個性體驗,激發了學生的習作欲望,學生習作表達了真情實感。
《寫一種工具》四年級實驗班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求學生調查自己感興趣的一種工具。邱江同學特意回到農村老家,選擇調查了"鋤頭的變遷"。在他的調查記錄中,有以下兩段筆記:"(4月13日)聽說我要調查鋤頭的變遷,老叔馬上對我說:現在誰還用這個,都用小型挖掘機了!確實,農村的變化是如此巨大──鋤頭終于成為了歷史的見證!""(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國的農村到底有多少把鋤頭,在我的老家,我發現了三種:窄刃鋤、雙鏟鋤、寬刃扁鋤。它們各有各的用途。這說明我們的農民祖輩是如此聰明能發明出這些工具,值得引以為傲。然而,與此同時,我也想到了現代化機械在農田耕作上的不斷取代──我們的自豪將會被其他國家的創新所替代。這讓我有些心酸。我想告訴我們的同齡人──我們有責任!"。
我們對三所學校五年級實驗班共160名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性作文教學的效果如下:在經過幾個月的實驗后,學生對作文的態度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在第一次調查中,沒有學生能夠在作文課前主動寫作;而在第三次調查中,有20名學生能夠提前完成作文;到第六次調查時,已經有108名學生能夠在作文課前主動將作文寫下來。以上數據表明,在研究性作文教學中,經過幾個月的實驗,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出對寫作的興趣和愿望,并能夠主動完成寫作任務。
第三,激發起了學生讀書、探究生活和寫作的興趣。
以下是一組經過實驗學校小學三、四、五年級五個試驗班的前期和實驗四個月后的調查數據對比:平時自愿堅持寫日記的人數比例為34:158;平時自愿堅持閱讀課外書的人數比例為94:166;平時能夠在生活中發現問題的人數比例為68:128;發現問題后能夠主動思考并想辦法解決的人數比例為67:123。
在實驗班級,學生們在培養寫日記的習慣、閱讀的習慣以及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方面表現出了積極的發展趨勢。同時,研究性作文教學的開展也讓我們看到了學生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研究性學習報告】相關文章:
研究性學習報告04-17
研究性學習報告04-22
[精選]研究性學習報告07-27
研究性學習報告03-18
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08-22
高中研究性學習報告08-11
研究性學習報告優秀05-31
高中研究性課題報告高中研究性學習報告03-23
研究性學習報告范文06-16
高中研究性學習報告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