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筆記范文(通用18篇)
讀書做好筆記才能進步,下面是小編總結的聽課筆記,歡迎閱讀。
聽課筆記 1
授課教師:xxx
年級(班):一(2)班
課時:
科目:數學
課題:《認識整時》
聽課記錄
一、情境導入。
師:這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新朋友,你們想認識他嗎?你們猜猜他是誰?對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孫悟空,孫悟空小時候淘氣頑皮,上學總是遲到,每一天早上,別人都去上學了,他還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于是師傅送給他一份禮物,大家猜一猜,師傅買了什么東西給悟空?生:鬧鐘。
師:孩子們真聰明,孫悟空高興極了,但是他不會看時間,他想請同學們和他一起認識鐘表,你們愿意嗎?師:這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整時。板書:《認識整時》
二、探究新課
1、認識鐘面
2、認識整時。
①、出示第64頁主題圖。
②、出示8時、3時、6時,學生認讀。
③、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
④、小結整時的讀法。
三、課堂活動
1、撥鐘練習
①師撥鐘,小組搶答。
②學生挑戰撥鐘。
2、出示“小明的一天”學生獨立填上這些時刻。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孩子們,時間是寶貴的,老師期望同學們都能做時間的小主人,好好學習,長大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1、利用學生十分喜愛的.動畫人物出現導入課堂,能一下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中注意對學生滲透“珍惜時間、愛惜時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3、師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了游戲環節,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來。
4、教學環節銜接不好,教師對使用不熟練。教學中出現了必須的失誤,今后還將有待提高。
聽課筆記 2
授課教師:xxx
年級(班):四(1)班課時:
科目:數學
課題:《角的度量》聽課記錄
一、創設運動會情境,談話導入。
二、用正方形創造測角工具,初步把握量角要點。
1、尋找工具測量直角。
(1)出示棍與地面成直角圖片
(2)指名指一指圖中角的頂點在哪?邊在哪?
(3)指名度量,并說一說過程?
三、優化量角工具,認識量角器,初步感受量角方法。
1、細分量角工具。
2、認識1度角。
指導寫法,說一說小圓圈寫在哪了?(預設:右上方)(演示:180個1度角)
3、認識幾度角,理解量角的含義。
(找到90度角的位置,說一說從哪到哪是90度。
4、認識內外刻度線。
給量角工具標上刻度,產生簡化標數的需要。
(3)美化量角工具,演示長方形量角工具轉成半圓量角工具的過程。
(4)量兩個開口方向不同的角,使學生產生再標一圈刻度的需求。
(5)完整介紹量角器
四、練習量角,進一步明確量角的方法要點。
1、量兩個角的度數,教師巡視。
2、展示錯例,明確方法。
3、總結量角方法。
五、全課總結。
1、教師的教態自然大方。
2、有效地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
3、通過觀察量角器及的演示,更好地幫忙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新知識。
聽課筆記 3
授課教師:xxx
課時:第二課時
科目:語文
課題:北大荒的秋天
聽課記錄
一、設置情景,導入
1、板書“秋天,”讀詞,談話引入氛圍。
2、板書“北大荒”,讀詞,簡介北大荒,設疑,那里的秋天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3、齊讀課題,出示北大荒秋景圖,學生欣賞。
二、學習課文
1、自讀課文,提出讀書要求。
2、出示生字詞,識讀。
3、再讀課文,問: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北大荒的'秋天?小組交流討論。
4、生自讀描述天空一段,勾畫出描述流云色彩的詞,匯報。
出示流云圖,認識書中描述的色彩,并模仿說幾個,指導朗讀。
5、出示小河,讓學生在欣賞中感悟理解小河之美,指導朗讀。
6、自學描述原野一段,找出描述的景物,并畫出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
指名回答原野的特點是什么?指導朗讀。學生練習模仿原野一段,圍繞中心寫幾句話。
三、教師總結
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板書: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一碧如洗
小河清澈見底美
原野熱鬧非凡
1、教師談話設疑激趣,利用展示北大荒秋景,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師很好的利用了圖畫,讓學生直觀的認知理解,比講解更有效。
3、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掌握方法。練習仿寫,鍛煉了學生的學以致用。
4、教師在教學本課時,能很好的利用,讓學生在理解和感悟上變得直觀而形象,
聽課筆記 4
授課教師:xxx年級(班):四(2)班課時:
科目:數學課題:《角的分類》聽課記錄
一、復習導入
讓學生畫兩個大小不同的角。教師展示部分學生作品。
教師用出示不同大小的角,導入課題。
二、學習新課
(1)學生嘗試給角分類
(2)認識銳角、鈍角、平角、周角學生自學課本;并交流自學收獲。
教師邊用活動角演示邊講解周角的好處。
(3)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銳角、鈍角、平角、周角?
(4)畫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
(5)體驗
A.提問:三角尺上各有什么角?用一副三角尺能拼出什么角?
B.折角
c.自由活動:誰能用身體動作表示銳角、直角、鈍角或平角?
(6)認識直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系
三、鞏固練習(略)
4.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什么知識?角分為哪幾類?怎樣的角是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1、復習鞏固學生學過的知識,為新課做好鋪墊。
2、教學上利用嘗試教學法組織教學,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新知識。
3、練習的設計有梯度,能夠考查出學生對新知識掌握的狀況。
聽課筆記 5
小學五年級第四單元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然后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關系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而新教材則是借用天平游戲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這樣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 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系。
在教學前,盧老師為了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深入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個等式,是一個數學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利用天平這樣的事物原形來揭示等式的性質,把抽象的解方程的過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過程是一個等式的恒等變形。并能站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這一角度上,為學生創設學習此課的情境,通過直觀演示,充分給學生提供小組交流的機會。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律來解方程。從而,使盧老師很順利地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發現學生很樂意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但同時讓聽課老師們感到了一些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56÷X =8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如果用等式性質來解就比較麻煩。很顯然這種方法存在著目前的局限性。對于好的學生來說,可以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后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兩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兩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但是用減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解答就比較簡單。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后,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形如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還有 X÷1.1=3這樣的方程的解法。
總之,要使孩子們愛學、樂學,教師就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為教學去創設合理情境,從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學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學模式。靈活處理教材中的問題,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真正體現課改精神——“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聽課筆記 6
地點:xx小學
執教老師:xxx
語文園地一(綜合性學習)
1、教師介紹自己的姓。
2、讓一組小朋友到黑板上寫自己的姓。并用姓說一句話。(8生)學生說的都不一樣,相信學生,他們會做得很好。
3、給自己認識的姓圈上圈。(教師課前把全班同學的姓打印在紙上,每位學生都一張)讓學生們自主地學一學,他們學得很認真。而且因為是自己身邊的`知識,所以學生興趣很濃。
4、把學生的練習紙投影出來,讓他讀一讀。(2生)
5、四人小組合作讀一讀,認識還不認識的姓。
6、小組合作還沒有認識字,請這個姓的小朋友幫助他。
7、如果你還有不認識的姓,請你課后找到該姓的小朋友,請他幫助。關注學生個體,并向課外延伸。
聽課筆記 7
近期我閱讀了《新課程——說課聽課與評課》一書這本書立足于推進改革深化改革這一原點。叢書中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均來自于全國各地實驗區的研究與實踐。書中帶著新課程的理念敘述著改革實踐中的問題與解決激發著教師的熱情聰明與信心。全書共分5個章節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闡述與分析著課程改革的背景平臺橋梁及如何正確進行說聽評課最后還展示了一組優秀案例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空間也給正處在改革摸索階段中的老師指明了方向書中對于每一個理念的產生操作實踐與反思都有具體的一個過程與評析。因為這些問題均來自教師的實踐
目前一些名校在作經驗交流時都談到了教研活動的重要性與有效性是推進教學質量的要害。對此本書中就這個問題闡述了實踐中的問題摘錄如下:1 傳統教研制度的弊端。傳統教研關注的重點是教材教法和學生的學業成績對教師的專業發展關注很不夠教研活動大多是組織教師學習教學理念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等。這種教研方式效率不高而且教師個體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研究機構之間缺乏溝通與聯系長此下去就會導致教師視野狹窄心態封閉妨礙教師個體成長有必要對教研組織的結構重新構建使之產生能夠適應不同層次學校的教研組織結構。
在讀了這一章節之后對于采取有效的教研方式頗有同感。專家評課就是借助專家的教育聰明反思教師教育的行為及其今后的.教育理念提出問題的要害所在并提供適合于當時場景的可供選擇的行動方式。當教師在傾聽過程中意識到該場景所蘊涵的理論在實際場景中的聯系與應用方式時就會有"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之感專家的評課過程不僅向教師展示了具體的"教育聰明"同時給教師提供了一種反思的示范。就如我數學組在教研活動中就十分注重評課這一環節當資深老教師評課時我們會發現許多我們不曾意識到的環節老教師卻捕捉到了并從理論依據出發結合現場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反應融合在一起加以點評聽得我們心服口服。如:課堂中應發揮學生主體性適時收放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千萬不要局限學生的思維讓其走到教師預先設計好的軌道上來這樣學生的諸多潛能均被扼殺。這就是學生學得過死思維局限的根源所在。經過老教師的評課之后。我們不僅知道如何直接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另一方面也學會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所以邊進行學習此書中的有關理念邊結合自身的實踐即時反思共鳴會對自己今后的教學十分有益。?
聽課筆記 8
授課教師:xx
年級(班):一(1)班課時:
科目:數學
課題:《人民幣的認識》聽課記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播放兒童歌曲《一分錢》,讓學生說說歌曲的資料。
師:明白什么是人民幣嗎?你見過什么樣的人民幣?引入新課,板書:人民幣
(二)探究新知:
認識人民幣:出示例1主題圖片
⑴看一看,說一說,你都認識那些幣值的`人民幣?
⑵認一認,辨一辨,說一說這些人民幣的特征:出示真幣
⑶師小結;全面認識人民幣。
⑴認一認,辨一辨模擬人民。
⑵指名匯報:介紹所認識的人民幣
(三)兌換游戲:
師出示物品及標價:
橡皮:一角尺子:一元
問:買這兩樣文具能夠怎樣付錢呢?
2.同桌討論、交流
3.匯報:
4.師小結,板書:1角=10分1元=10角
(四)實踐活動
(五)鞏固拓展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呢?
1、從歌曲《一分錢》導入,縮短了學生與學習資料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他們的表達潛力、注意力和觀察力。
3、通過模擬生活情景,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和學會使用人民幣。
4、教學有特色。
聽課筆記 9
《回聲》一課是用科學童話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解釋了回聲這一自然現象。教學這一課,要讓學生在識字,讀文的基礎上,弄懂課文的主要內容,獲得一定的自然知識,同時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欣賞課文中精美的句段,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王教師執教的二年級第三冊《回聲》一課的教案,具有鮮明的特色。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突出:
1、讀的訓練扎實有效,達到了以讀促悟的目的。
以讀為本,這是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學習方法。新課標也特別強調閱讀教學要重視“讀”的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我們就更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加強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感悟、內化、延伸,
這節課王老師在以讀為本,以讀促悟(悟情、悟理)上作文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王老師根據課文的內容,教學的過程中選擇了多種方式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如初讀時,以學生的自由讀為主,學第二段時采用教師范讀,對青蛙的兩次說話和它的回聲采用男女生分角色讀,師生分角色讀、教師的引讀來理解。學第三段時讓學生帶著動作讀,親身感悟到“撿”“扔”等詞語的用法。
由于教師重視了讀的訓練,所以學生對回聲的理解水到渠成,也能根據小青蛙對回聲的認識的變化,讀出贊美、奇怪、歡樂等不同的語氣,讀出青蛙媽媽耐心、親切的語氣,收到了較好的朗讀效果。
2、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貴有疑。在一節課當中,學生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課堂教學中就應點燃學生求索的火花,鼓勵學生在質疑問難中主動探究,主動發展。黃老師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進行質疑:看了題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從學生最想解決的問題當中梳理這節課要達到教學目標,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既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又是一種良好的閱讀品質,同時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學習方法。而現在的孩子在讀書過程中往往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所以王教師引導學生“不讀筆墨不讀書”。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讓學生在書本上圈圈劃劃,標注重點的句段和詞語。
4、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對突破難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這一課中,學生對回聲的理解是難點。現在大多數孩子對回聲的了解只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甚至有的同學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要讓學生對回聲由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王老師在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充分閱讀課文,聯系生活經驗外,還運用圖片和聲音等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揭開回聲的奧秘。比如對青蛙媽媽投石擊水和小青蛙在橋洞下面的叫聲的演示和課堂結束時對山谷、禮堂等不同場景回聲的演示,都加深了學生對回聲的理解。
聽課筆記 10
授課教師:xxx
年級(班):六(2)班課時:
科目:數學
課題:《圓的周長》聽課記錄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認識圓的周長。
(2)揭示課題。
二、引導探索,展開新課測量圓的周長
1.把圓放在直尺邊上滾動一周,用滾動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則師生合作演示量教具圓的周長。
2.用繩子在圓上繞一周,再測出繩子的.長短,得到這個圓的周長。
3.教師甩動繩系小球,構成一個圓。
4.小結。
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1.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啟發思考
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猜一猜,圓的周長與它的什么有關
出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得出結論: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
2.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么關系。
3.認識圓周率。
揭示圓周率的概念。
指導閱讀第63頁方框中的文字,了解讓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歷史。
4.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
三、初步運用,鞏固新知
1.完成第65頁第1的第1題。
2.完成第64頁下面的“做一做”。
3.看書質疑。
四、照應啟思,總結新課
1、讓學生動手操作去驗證,去理解、探究出好的方法。
2、老師很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地去探究新知識,更能啟發學生的思維。
3、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把德育教育和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值得我學習。
4、把所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并運用于生活之中,使學生更加對學習有興趣。
聽課筆記 11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這是余秋雨說走就走的苦旅,這非常艱難的文化之旅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那一處處神韻醉人又神秘的古跡背后,人性的深層蘊藏給我內心的震撼是強大的。
開始我讀《牌坊》《寺廟》《信客》,并未感受它的“苦”,只是感到綿綿的文化傳承,潘木公傳承給善良的石匠,美麗的女教師傳承給鄉村純真的孩子,老信客傳承給年輕的宋達,但這就是余秋雨全部文化苦旅的起點,他在“如夢起點”這章以大多童年的眼光展望,將來以成年的目光和腳步踏上苦旅。
中國之旅是作者將中國各地相連接,記敘許多文化遺址,無論清新淡雅的.南方,還是壯闊曠達的西北,這一章讓我認識了王圓箓和令我想不到的嶄新的蘇東坡,在遙遠神秘的敦煌莫高窟與王圓箓的關系難舍難分。我曾經目睹過莫高窟的真容,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幾近一半的壁畫被破壞,盜取。豐富的莫高窟文化在“流血”,美麗的敦煌在“流血”,如今我們都埋怨王圓箓無知的行為,竟將文化瑰寶以三十英鎊賣出,可他卻只是一個無知、愚蠢、討飯吃的平民而已,又有什么方式來阻擋他們呢?只能感嘆古代的中國慘淡、柔弱,而這經過千年起禮的莫高窟怎么能不看破這一切,他害怕,多少眼睛虎視眈眈,他害怕,懷中的寶物一件件流失。“冒險家”們紛至沓來又滿載而去,它只能無聲哭泣……
蘇東坡算得上是歷史的傳奇人物,是宋代時的“大明星”,但他任杭州知州時,沒有陶醉于美景之中,是徹徹底底的水利工程師,他率先意識到西湖的重要性,拯救了“人間天堂”,烏臺詩案后他被貶黃州,這起事件使我真正見識了輿論的力量,足以壓倒一切清白的事實,而政界失意激發了蘇軾千古杰作的靈感。
聽課筆記 12
聽課時間:
10月29日聽課班級:六年級教師:蔡國壽
聽課內容: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找五名同學一人讀一般,其他同學認真聽、認真看,體會“伯父”是一位怎樣的人?并畫出有關句子。
(二)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1、默讀第四段,了解魯迅先生是怎樣救護、資助車夫的?指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魯迅救助車夫的動詞,想想這表現了魯迅先生什么品質?魯迅先生在救助車夫以后,為什么臉上變得那么嚴肅?他在想什么?畫出描寫當時環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從這里我們已經感覺到了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懷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讀第五段,體會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感情。
邊讀邊想,主要體會魯迅先生不僅沒有架子,而且體貼關心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魯迅先生是怎樣關心女傭的?從女傭的話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什么品質?
3、小結四、五段
伯父這樣關心窮苦人,同情窮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們的愛戴。
板書:同情人民
(三)找同學讀第二段,了解魯迅先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對下一代的深切關心。
聯系上下文,說說“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是什么意思?這說明“我”讀書怎樣?“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我”聽了伯父的話后,“羞愧”“悔恨”什么?為什么比挨罵還難受?“伯父”通過談論《水滸傳》了解了“我”讀書囫圇吞棗,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給“我”兩本書。這些事情反映了魯迅先生什么品質?板書:關心學習
(四)分角色朗讀第三段,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指導同學由詞理解句子,學習魯迅先生為人民群眾的解放進行不懈斗爭的這種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碰壁”?“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怎么理解?“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作者“明白”的對嗎?“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為什么?指導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各角色的語氣。板書:憎恨敵人
(五)朗讀第一段
魯迅先生在世時,他為別人想得多,那么他去世后,人們是怎樣悼念、愛戴他的呢。請同學們認真讀第一段,什么事使“我”驚異?指導學生從課文內容思考,作者驚異什么?為什么呢?請同學們討論這個問題,從三方面來找一找原因。指導朗讀這一段,體會作者因“年紀還小”而產生的“驚異”。板書:深切懷念。
(六)齊讀全文,體會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思想品德。
聽課筆記 13
數學的學習:
一、學習是基于學生學習起點的。新課教學必須熟悉學生原有知識的起點,并對此進行梳理,為新課教學服務。
二、學習是學生自主探究尋找的。有時候必須放開讓學生自主探究。結合三角形面積這堂課,同桌合作,探討三角形面積與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得出之間的關系,這里吳教授提到回到面積的原點進行教學,也許是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小方格的形式,1平方厘米這樣的小方格)。
三、學習是基于多元感觀參與的。結合心理學上的協同律,五覺。數學更應該重視視覺和觸覺。
四、學習是變式不斷呈現,去總結一個規律的過程。結合三角形的高,提供豐富的變式,高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下到上,等等。
五、學習是關注過程和方法的。
六、真正有價值的學習,學了要用的,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舉有價值的例子。如這堂課中的第二個例子,四個三角標志牌的面積。
吳老師提到小學幾何教學,對于三角形的'研究是最完備,最全面,最充分的,各個要素,各個內涵和外延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到。所以我們應該正確對待三角形教學在小學幾何教學的地位。
有效教學做到:
一、有效果;
二、有效率;
三、有效益;
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
基于學生的“三點”:
一、學生的學習起點
1、生活經驗;
2、直覺體驗;
3、學習積累;
二、學生的學習難點(通過錯誤表現)
1、與直覺經驗的不同之處;
2、容易混淆之處;
3、負遷移之處;
三、學生的差異點
1、起點差異;
2、直覺差異;
3、思維差異;
半天的功夫,感受到吳老師的高瞻遠矚,給我們舉了不少她身邊經典例子,讓我們受益匪淺。有效教學,必須基于學生的學習起點,教師的一切行為,無論是課前,課中,課后,都應該關注學生的學情,不然,有效教學無從說起,成績的提高也無從說起。
聽課筆記 14
《論語》是儒家經典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從小就知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看完《論語》后這句話又引起了我的感慨。很簡單,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陷入迷惘,只思考而不學習,就只能停滯不前。相信任何人都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意思,但有多少人能切實體會到這兩句話所包含的玄機呢?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2個字,就將學習方法的真諦明明白白地總結了出來。
一個人,只是讀書,學習,而不去思考自己為什么讀書,為什么學習,不深究讀了書,學了習做什么用,怎么用。只停留在讀懂書,而不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作者所要傳遞的信息。那么,他也就會因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迷惘。
相反,一個人,如果只是去思考自己要讀什么樣的書,要怎樣讀書,怎么才能取得書中的真經,等到真的面對書時卻懶得去讀,去學習。這樣的人,也只能永遠停在原地。就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話本身作為例子來說吧。有多少人能解釋它的意思,又有多少人在自己實際學習的時候真正想到要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學習的呢?恐怕任何人都能做到前者,但很少人曾經意識到,在學習的時候就應該按照這樣的`方法。這就是學而不思。學了這句話,也知道它的意思,在需要用到它的時候卻想不到去運用。這就是因為在學習這句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想過這句話還會有用處。更沒有想過應該用在哪里,怎么去用。而實際上,這12個字,確確實實概括了學習的最最正確的法則。
孔子的確是圣人,雖然他所主張的某些東西不適合現在這個時代,但也有些東西,是在任何時代任何文化群體中都正確的真理。更重要的,他能用最最簡潔樸實的語言來概括這些道理,讓任何人都能弄懂它們。但悲哀的是,正因為這些東西太樸實了,反而讓人們不太重視。可只要你仔細去想一想,這是圣人的話啊!肯定是因為它有著足夠的重要性和正確性,圣人才會說出來。宋朝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現在看來,孔子短短12個字就可以解決天下人的學習方法問題,那半部論語就能治理天下也不是不可能。假設,如果讓學生能按照老夫子的方法去學習,效果是不是會更好些呢?但很明顯,有些人還沒有體會到這12個字的真正偉大價值,不會運用它們啊。《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系,僅可當作頁碼看待。《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首先商量起草以紀念老師。然后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
聽課筆記 15
低年級語文中心組在仙林小學開展了本學期第一次活動。這次教研活動我有幸聽了幾位老師的課,收獲良多,下面就談談我聽曹老師講《花瓣飄香》這一課的體會。
《花瓣飄香》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小姑娘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瓣的事,情節簡單,語言平實,情真意切,宛如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詩。而曹老師的所上的這堂課也給我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曹老師對教材進行了充分的研讀,她讓自己被感動了,然后才能去打動孩子。在課堂上曹老師在學生與文本之間穿針引線,引領學生走近文本,走近人物心靈,通過讀、思、議、說,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別曹老師設計的拓展練習,尤為巧妙:教師在學完課文后,設計了一次口語交際的表演練習,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買了一盆月季花送給小女孩,把另一盆月季花放在母親的陽臺上時,她們會說些什么?作者和她們之間會有一番怎樣的'對話?從而達到拓展延伸,深化主旨的作用。反映出曹老師扎實訓練、拓展有度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曹老師始始終緊扣文章的主線——“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把學生帶入文本重點,開展個性化閱讀。學生通過交流、感悟等一系列活動,走進文本深處,在學生充分觸摸文本的基礎上,發表各自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深入到小女孩的內心世界。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認為學生們書讀得還不夠,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老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讀中感悟課文。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可以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語感的積淀,并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其次,作為一位聽者,我感到曹老師的這節課上得很不輕松,學生的情緒沒有被調動起來,問題的回答只集中在少數學生身上,課堂氣氛較沉悶。
聽課筆記 16
一、新舊觀點型:
判斷標志:(a)首句提出過去、傳統、大家都接受的觀點,這些觀點是舊觀點首句有表示“時間”概念的詞或動詞的完成時態:often, common claim, usually, traditionally, longmaintained, until, recently, it is frequently assumed, the dominant view, the common belief等。
觀點的持有者在語法上表現出泛指的語法范疇:some historians, child psychologists, some recent historians。
(b)二句或二段首句出現表示轉折或讓步的詞匯,如however, but, yet, nevertheless, unfortunately等
Top Sentence:新觀點給出之處對舊觀點取非即得到新觀點(取非后可能有多種結果,新觀點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釋)
解題思路:強對比,互取非(加減“not”),注意必須是對同一事物的兩種不同解釋關注的重點:強對比取非;批判糾正型,經常出現的詞有:correct, counter gains, criticize, refute
新舊觀點題型:
(1)判斷標志:首句有表示時間的詞(2)對舊觀點取非得到新觀點
(3)新觀點永遠是主題句,不管作者態度如何(4)舊觀點負評價,新觀點正評價
(例外很少P206L)
二、現象解釋型:
判斷標志:首句或首段給出一種自然或社會現象,通常很古怪,二句或二段首句有表示“解釋”的詞匯Top Sentence:正評價,解釋出現之處
【說明】:1.可能有多種解釋, TS是作者給予正評價的'解釋,多放在后面;
2.多是文章節選,可以沒有正確觀點,文章有言猶未盡的感覺
解釋手段:
(a)引用理論
(b)實驗驗證
(c)舉例證明
(d)分層說明[數字、強對比、遞進]
(e)強對比(f)過程描述
態度的類型:
a支持;
b對所有理論都不支持;
c無態度,那就是客觀公正的;
d無明確態度,但解決了問題的理論,可以認為作者持正面態度
三、結論解釋型:
判斷標志:首句是判斷句,且第二句,第二段首句不能對這個判斷作出轉折。
判斷句:“系動詞+表語”結構[be, remain, suggest….];含作者評價或態度的句子;包括首句是強調句的情況(It is …… that……)
Top Sentence:首句,文章開端的結論處
小文章,若首句是判斷句,且后面未作轉折,則首句是TS。基本上每段首句是該段TS。
寫作方法:
(a)首句正/負評價,后面的相反評價是結論
(b)有的時候文首會有一點背景
(c)先敘述別人的觀點,最后才是作者的評價(結論)
解釋手段:
a.舉例
b.講原理
c.類比和強對比
d.分類說明
focus:態度(+/-評價),闡述角度
四、問題解決型:
判斷標志:出現problem, task, puzzle, difficult等詞匯;以設問句開頭
解決手段:
a:多種解決方案,注意新老解決
b:原則和手段
c:試驗證明
d:引用原理
TS:作者給予正評價的解決方案(多放在最后)
短文章——TS長文章——多個解決方案,區分態度(+/-)
記住“問題、困難”
五、TS特定位置
1.大段敘述后出現轉折, TS就要出現
2.設問及其回答:
①有問必答;
②自問自答;
③主題題型答案所在
3.大段舉例之前的觀點和之后的總結往往是TS
4.短文章首句為結論,第二句開始是唯一的一個例子時,則該結論為TS
5. TS從前不從后,從大不從小原則
聽課筆記 17
摘要:高一語文必修一課本的學習,需要同學們對高一語文必修一的課本上的知識點進行總結,這樣對于大家掌握高一語文知識非常有幫助。為大家帶來高一語文學習方法,供您參考!
一、記提綱一目了然
有的同學反映,課堂上記數學筆記,常感到聽了來不及記,記了來不及聽的現象。其實,沒必要記下所有的東西,應詳略得當,提綱挈領。記好提綱,使得一部分內容學下來后,覺得脈絡清楚,然后可根據提綱進行回憶,補充。
記提綱也有個度的問題,如果一部內容先前進行了預習或在適當場合下接觸過,在記錄時可以言簡意賅,點到為止。如果是新學內容或較難理解的內容就應適當詳細些,特別是一些經典的解釋,更應不失時機在提綱下注解。有了恰當的提綱,我們在整理筆記時,就可以進行補充和完善,加深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記思維按圖索驥
曾經有人說,數學教學實質上就是解題的教學。雖然有些偏頗,但也能從某個側面反映數學學習的內在規律。數學學習中,一些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解題的訓練。一般來說,解一道題,從題意分析,方法探討,策略構建,過程表達,數學檢驗等,是個復雜的過程,滴水不漏地作好記錄,時間上不允許,也容易造成記了來不及思考的顧此失彼的局面。所以,記思路是切實有效的,有了思路,就像航海時有了航標燈,自然就有了前進的路線和方向。
記思路也要因地制宜,如果對于一個困難題,聽了或看了仍頭緒不清,難以理解,比較茫然,這時,記思路就應該詳細些,并記好結論,方便復習和思考。
三、記重點有的放矢
對一個學生來說,怎樣把握學習中的重點。的確是個比較困難的問題,要想記筆記時突出重點,需要有個積累經驗和體驗方法的過程。
首先要關注開頭和結尾。有的同學誤認為,開頭不是正代,結尾則是正代的重復,聽不聽無關緊要。其實,老師講課的開頭,有的雖寥寥數語,卻是言簡意賅,全盤托出重點,有的循循善誘,引經據典,潤物無聲的.引出重點。所以在開頭時就能明確提綱、把握重點,記錄時就有的放矢。結尾雖話語不多,卻是這節內容的精彩提煉和復習鞏固的提示。總之開頭與結尾有前呼后應、互相啟迪的作用,密切關注,必有收益。
還要高度關注老師反復強調的內容。重點內容在課堂必會得到反復的強調,有時老師會把有關內容框出、劃出,或者用彩色筆寫出以求引人注目,突出重點。明確了重點,我們的記錄就能詳略得當,經緯分明。在記錄重點時,也要不失時機記下有關解析內容的經典范例和突破重點的巧思妙解。
四、記疑難追根求源
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是很正常的。遇到疑難表明新學的知識或方法有所超越,如果我們發現困難,并克服了困難,無疑是一次進步。否則表明我們的學習沒有超越,只是在鞏固,增加熟練程度而已。
記疑難是我們做筆記的一個重要內容,無論在自學或上課的過程中,發現疑難要不失時機的記錄,因為疑難一般是在我們學習新知識或進行問題探究過程中產生的,是我們前進中的困惑,它會一閃而過,如果不及時記錄,也會莫名其妙地遺忘,導致無形的損失。
記錄了疑難,就明確了困難的方向。我們應知難而上,及時各個擊破解決困難,獲得進步。千萬不能把問題積累,因為困難積累得太多,會讓人喪失克服困難的信心,失去學習的激情
聽課筆記 18
這是徐老師第二次給我們上這節課,聽了以后總體的感受:課很精致、教學內容重點突出,難點分散得很巧妙,特別是學習應用,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教者課前準備非常充分,對教材鉆研的很深。
一、故事導入,激起學習熱情。
教者以《盲人摸象》的成語故事導入觀察,很富有啟發性。先聲奪人,讓孩子們一下子就明白了觀察的重要性,有眼睛的幸福,這樣的幸福讓我們看到了光明,看清了事物,同時也向孩子無聲地灌輸了盲人因為沒有了眼睛,靠手摸,得出了同一個事物因為摸的點不同,會給人形成不同的印象。孩子學習的興趣立即大增。
二、利用圖片實物的比對,巧妙地突破難點。
教學主要內容時,先以孩子身邊的事物照片觀察,引導初步孩子明白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位置觀察,我們所見到的是不一樣的。得出這一結論后,就引入今天的學習內容:觀察小猴
教者讓孩子們分坐在猴子的四邊,并帖出了從四個方位拍攝的四個圖,這一設計方便了孩子對自己的觀察進行表述,同時又讓沒有觀察對的孩子有了一個比對的對象。再通過教者靈活的`教學機智,引得孩子們在一次次的觀察中,更深刻地體會到: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結果也不一樣。
因為有了上面的比對,不斷地換位觀察,孩子們在活動實踐中很清楚地撐握了觀察圖的方法。把本課的教學難點,如何分清一幅圖的觀察點,很輕松地解決了。
光達到這一點還不夠,教者為了讓孩子們更清楚地明白辨別的方法,還教給孩子們畫圖的方法。
三、適宜的拓展,讓孩子們再掀思維的熱潮
好的教學不僅能完成課本中的知識,如果能不失時宜地進行適度的拓展,那孩子們的思維就會得到激發,同時也能更好地深化學習內容。
教者在本節課中,小結內容后,拋出了一個問題:是不是每一個物體從不同的角度看,都不一樣呢?拋出這個問題后,孩子們立刻討論開了,并且比劃著,說明著自己的理由。我想下課后,孩子們也會不斷地思考的。讓孩子們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帶著思考去觀察世界,我想這應該是這節課最終的目標。
【聽課筆記】相關文章:
小學聽課筆記06-30
小學聽課筆記范文06-30
[專題范文]聽課筆記范本03-28
小學聽課筆記15篇(精品)07-01
學生如何聽課和做筆記10-17
學生如何聽課和做筆記06-26
安全教育聽課筆記(通用9篇)07-20
《語文課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聽課筆記09-05
聽課記錄聽課心得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