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矛盾論讀書筆記范文優秀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矛盾論讀書筆記范文優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矛盾論》是1937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抗日軍政大學上作報告時發表的。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黨內的教條主義者。
全文從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世界觀的對立、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立性與同一性、對抗這幾個方面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其中除了對抗以外,其他原理都在高中政治必修四有相近的講述。我想是因為長年從事革命實踐的緣故,毛澤東同志并不能像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一樣有足夠的時間梳理革命的哲學原理;所以,《矛盾論》就其資料和深意來說,并不比高中課本明顯多太多(僅僅相當于教師擴展閱讀的程度)。
所以,我在寫這篇讀后感的時候,也將主要從三處相對細枝末節的地方出發。
一、“天不變,道亦不變”
在文章第一部分講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這兩種世界觀的時候,作者引用董仲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作為形而上學的典型言論。由此看來必修四題目中引用寥寥幾句話、讓學生確定所屬哲學觀點還是有其傳統的。
我的大學政治教師邵激光先生經常告誡我們要“讀原文”。于是我也試著讀了讀董仲舒這句話的來源:《舉賢良對策(三)》。從上下文來看,董仲舒說的是世界作為一個抽象整體,的確是恒定的,那么其總的規律也是必須的。可是歷代政府還是要根據實際改變自我的政綱(“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總覺得反而是“套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會更適宜一些。可是就毛澤東同志而言,他的話語體系當中的儒家,是那個腐朽不堪、冥頑不化的孔教體系,這樣去批判也是有一番道理的吧。
當然了,我是先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然后才開始看儒家書籍,自然會從這個角度去解釋董仲舒的原文。倘若我是古代書生,只怕是也按照“祖宗之法不可變”的邏輯去想了。
思想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規律。儒書當中即使像《論語》這樣算淺顯的“孔子微博語錄集”,對于我這樣沒什么人生經驗的年輕人,也是向哪個方向理解都能夠的大空話;于是自我理解搞不定的話,就只能聽別人講了。那么此時由誰來做思想指導,就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問題。可想而知,我是極端反對在小學、孩子們還沒有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情景下,就去背誦意識形態比較濃厚的四書五經——教師只要稍微有一點三觀不正,就可能會把孩子們培養成新時期的衛道士。
二、“反對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
毛澤東同志認為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和主觀隨意性,就必須反對這“三性”。其中片面性和表面性又算是主觀性的一部分。他寫這篇文章是拿來引導黨內思想用的,也談不上太多學究式的思辨。所以這種“三反”主要意味也很明確,那就是“全面認識,知己知彼”。
其實這也是我此刻讀書、尤其是做社會主義相關思考的時候的指導;可是畢竟我還讀得太少,所以是廣泛涉獵而不精,也難怪會得到“什么都能說上兩句(然而僅此而已)這樣的評價”了。
就我所了解的十月革命及后續的俄國內戰為例。一開始我只明白十月革命后有一份和約、然后用了幾年打倒白軍和干涉軍而已。之后看了一些“毒草”,也就了解了白軍、包括當代攻擊列寧者的邏輯:無非是推翻了堅持抵抗的臨時政府、然后和德國人簽約求和割讓大片土地而賣國固權而已——事實上,俄國內戰是在布列斯特和約簽署以后才全面爆發;之前只可是是小打小鬧,很快就被布爾什維克鎮壓下去了,以至于和約簽署時人民政府幾乎是控制了全國的主要地段。而英美日本的干涉,也并不是如我初中想的那樣是“我是資本主義,你是社會主義,我就要打你”的邏輯(不得不說自我當時想象力實在是匱乏),而是因為布爾什維克言傳身教促使各國人民停戰,“必須打掉這個大忽悠”,不然打不下去不說,怕是權力和小命都要被顛覆掉;另一方面也是趁這個世界面積第一大國內亂而要渾水摸魚。
更有甚者,主導臨時政府的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也并不是反對和平。只可是是一向強調要等到召開立憲會議再正式討論這個問題罷了。
這個時候思路就容易走到他們的立場上:高舉愛國旗幟、打倒賣國賊,有什么問題嗎?而進一步,經過合法的全國議會以合法形式確認停戰、改革大計,這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可是,當站在最廣大人民的客觀立場(也就是社會歷史的發展趨勢)上來看,當時的俄國已經是根本打不動了,人民恨不得立刻就和平。就是因為這個主要矛盾,工人和士兵才會跟著布爾什維克推翻臨時政府。否則,布爾什維克和它的人民委員會也將淹沒在群眾運動的怒潮當中。
總之,僅有了解雙方、并立足于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立場,這才能把社會歷史事件看更透徹。反過來,這些具體認識也會使自我的社會歷史觀更加鞏固、科學。
三、一般與特殊
可是畢竟高中政治最主要的作用是考試;猶記得紅霞教師有一言:“凡是說意識、認識、社會意識、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決定’什么的選項,率先排除”。當時也顧不得區別意識和認識有什么不一樣,就這樣下來了——除了歷史課上偶爾有幾個“背景”是按文化、政治為主要原因的異類以外。
直到大學遇到于丹教師,他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上講物質決定意識只是一般規律,在不少具體事例當中不排除精神因素為主因。這下可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想來也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當中,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必須條件下是能夠相互轉化的。
然而一向找不到他所引證的來源,這次在《矛盾論》當中最終找到了依據:
“......誠然,生產力、實踐、經濟基礎,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作用,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唯物論者。然而,生產關系、理論、上層建筑這些方面,在必須條件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
作者舉例就生產力來說,是在它被生產關系束縛不能向前發展的時候,就會出現生產關系起到決定作用的情景。當然有沒有其他情景呢?恐怕我是要在馬恩列的哲學講解大部頭中尋求答案了。
總之,這次溫習《矛盾論》以后,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跨入辯證法的汪洋大海吧。
【矛盾論讀書筆記優秀】相關文章:
矛盾論讀書筆記(精選15篇)06-29
矛盾論讀書筆記(精選12篇)06-26
《矛盾論》讀書筆記范文(通用25篇)12-07
矛盾論心得體會03-06
有關《矛盾論》讀書感想三篇08-19
矛盾論的三大基本觀點10-09
優秀讀書筆記優秀06-05
讀書筆記 優秀02-02
讀書筆記優秀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