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匯編1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典故吧,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成語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典故1
【成語】:
徐市求仙
【拼音】:
[xú shì qiú xiān]
【解釋】:
比喻和諷刺某些人長生不老的妄想,也有的用來比喻事情根本不可能辦到。
【出處】:
《求仙記》
【舉例造句】:
你這么想根本就是敘事求仙,不可能實現的。
【成語典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誕生于邯鄲)到齊地瑯邪山(今山 東省膠南市境內)巡游。當地有個名叫徐市(又名徐福)的方術士得知秦始皇希望長生不老,便上書說:"在東海之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內住著仙人。請允許我齋戒后,帶上童男童女去為陛下求取長生不老之藥。"秦始皇聞聽后大喜,立即命令徐市征調童男童女數千人渡海求仙。徐市遍游東海,花了不少錢,但沒有求到仙藥。徐市害怕秦始皇責罰,便欺騙說:"仙藥是可以得到的,但由于大鮫魚為害,難以到達神山。希望能派善于射箭的.人和我一同去,以便除鮫求藥。"秦始皇求仙藥心切,于是又從軍隊中挑選射箭能手跟著去。徐市帶領一支船隊去游東海,確曾射死過大鮫魚,但仙藥終究沒有得到。徐市害怕秦始皇降罰,不敢回歸,索性帶船隊,向遙遠的大海駛去。
成語典故2
【不合時宜的成語解析】
[釋義] 時宜:當時的需要或時尚。不符合當時的形勢或社會潮流。
[語出] 《漢書·哀帝紀》:“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
[正音] 宜;不能讀作“yì”。
[辨形] 合;不能寫作“和”。
[近義] 不合時尚 陳詞濫調
[反義] 因時制宜
[用法] 形容與時代潮流不合的事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動賓式。
[例句] 中國古代的教育方法;有不少東西值得借鑒;但如不加分析地照搬;那就~了。
【不合時宜的成語典故】
不合時宜的成語典故。這個成語來源于《漢書.哀帝紀》,待詔夏賀良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國家。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福,卒亡嘉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
漢哀帝劉欣是漢成帝的養子,二十歲即位做了皇帝,定年號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經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親丁太后得病去世。擔任“黃門待詔”的顧問官夏賀良向漢哀帝上奏說:
“漢朝的歷法已經衰落,應當重新接受天命。成帝當時沒有順應天命,所以他沒有親生兒子。現在,皇上您生病的時間已很長了,天下又多次發生各種變異,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馬上改變年號,才可以延年益壽,生養皇子,平息災禍。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而不照著做,各種災禍都會發生,人民就要遭受災難。”
哀帝聽了夏賀良的一番話,也盼自己身體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發布詔書,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為太初元年,改帝號為“陳圣劉太平皇帝”,把計時的漏上的刻度從一百度改為一百二十度。
改變年號以后,哀帝還是照樣生病。夏賀良等人想趁機干預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哀帝也因夏賀良的話沒有應驗,派人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作了調查,知道他們實際上是一伙騙子,于是在八月間又下詔書,說道:
“黃門待詔夏賀良等建議改變年號和帝號,說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國家永遠安定,我誤聽了他們的話,希望給天下帶來安定,但是并沒有應驗。夏賀良等所說的所做的,都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日的詔書,除了大赦一項之外,全部廢除。”
這次改元不到兩個月就結束了。夏賀良等人因妖言惑眾,被處以死刑。
【不合時宜造句】
1、這種大熱天他卻仍然穿著外套,確實有點不合時宜。
2、他從來不用不合時宜的談話,去擾亂她痛苦的心靈。
3、這不合時宜的揭露不僅阻礙了他對自由的努力,也阻礙了他的信仰。
4、在中國東部的農田里,西瓜開始自爆,這被指是由于不合時宜地使用了一種刺激藥。
5、懷孕和分娩的間隔太近和不合時宜也會使嬰幼兒面臨更大的死亡和發育不良危險。
6、你要么就多派些消防員,要么就離開那,而站在樓外高談不會輕易不負責任地將消防員送進危險是不合時宜之舉。
7、他們對獨裁的憎恨、對社會的深刻批評,以及表達底層民眾呼聲的能力如今都顯得天真而不合時宜。
8、他們再三表示歉意,說歡慶演出變成了“政治工具”,因此而“不合時宜”。
9、考慮到幾乎每個人正在經歷的痛苦,那將是完全不合時宜的。
10、美國1937年和日本1997年的經驗有力地證明了不合時宜的增加稅收可能使疲軟的經濟重蹈衰退的覆轍。
11、縱然如此,這項誕生于澳大利亞佩斯聯盟會議上的協議仍不失為一場勝利——皇室以往的那套傳統偏見色彩太濃,早就不合時宜了。
12、審查地方上不合時宜的媒體內容,是每個政府的職責。
13、不要穿不合時宜的衣服,嚼口香糖或是面試遲到。
14、不管怎么樣,這個西南城市——重慶的許多居民對中國首家性主題公園的發展并不感覺到高興,認為這是很低俗和不合時宜的東西。
15、它是這么不合時宜,這么殘忍,在這本來就夠殘忍的上下文中。
16、也沒能阻止詹姆斯·康納利·赫倫(一個復活節起義的英雄的曾孫)宣稱,這次訪問是不合時宜的,也是反應遲鈍的。
17、一個領域能取得跨越式的發展,是由沖擊性的概念,不合時宜的觀點,打破常規不可預測的靈感來突破的。
18、一位中國發言人表示氣氛“不合時宜”。
19、當我方的談判人員想要“請問”關于關稅問題時,中國的談判人員卻憤怒地回答說“親吻”是不合時宜的。
成語典故3
【走馬觀花的故事】
唐朝著名詩人孟郊,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相傳小時候家里很窮,但他很有才華,學習也非常刻苦。長大后,他的詩作得很好。可是,他考試當官的路卻走得相當坎坷,連續參加了好幾次考試,都未能考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孟郊四十六歲(一說四十五歲)的時候,終于考中了進士。幾十年的讀書當官夢終于實現了,孟郊非常高興。他迅速穿上新衣,騎上馬,在當時的京城長安盡情地游玩。玩到高興時,他不由自主地取出筆,很快就寫成了首叫《登科后》的詩。
他在詩中寫道: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意思是說,過去那種貧窮的生活實在沒有值得夸耀的,今天我中了進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蕩。我很高興,馬兒也跑得飛快,一天就把長安城的美景全都看完了。
走馬觀花的'成語由此引申而來。《登科后》中還出了另一個成語春風得意。
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孟郊任溧陽尉。在任時常以作詩為樂,作不出詩則不出門,因此有詩囚之稱,不事曹務,還被罰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鄭余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
《登科后》
【走馬觀花的意思】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比喻匆忙或粗略地了解事物或不深入地參觀。
【活學活用】學習上切不可走馬觀花,否則害得是自己。
【妙語點撥】孟郊數次落第,這次居然金榜題名,以往生活的困頓與思想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郁結的悶氣已消散不見,心中說不盡的暢快。這種情形好比是一下子從苦海中被超渡出來,登上了快樂之巔。眼前大道空闊,似乎只等他雙足生風了。孟郊老來進士及第,說明平日里腳踏實地準備好,等到機會來臨才能牢牢抓住。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才能讓人看出來。一個人若懷才不遇,整天怨天尤人,喪失進取之心,才華也終會泯滅于人世間。
【近義】浮光掠影、蜻蜓點水
成語典故4
典源出處
《三國志·魏書·徐邈傳》:“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沉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圣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邈 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釋義用法
三國魏時徐邈不顧禁酒令,私飲大醉,對人說,他“中圣人”。(即中酒之意)。被告發。有人為他解釋,說好酒的人稱清酒為圣人,濁酒為賢人,并非有意的。才免于被治罪。后以此典指人醉酒,愛酒; 也以之借指酒。
用典形式
【中圣】 唐·李白:“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唐·皮日休:“知君多病仍中圣,盡送寒苞向枕邊。”清·王夫之:“一江酣熟宜中圣,萬歲春闌且勸星。”
【樂圣】 宋·錢惟演:“干時不為侏儒米,樂圣猶銜叔夜杯。”
【到圣】 唐·韓愈:“惜哉此子巧言語,不到圣處寧非癡?”
【賢人】 唐·柳宗元:“蒔藥閑庭延國老,開尊虛室值賢人。”金·元好問:“開尊便覺賢人近,污足寧論力士羞。”
【賢圣】 唐·李白:“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酒圣】 唐·白居易:“憂方知酒圣,貧始覺錢神。”唐·楊巨源:“消憂期酒圣,乘興任詩狂。”唐·杜牧:“錢神任爾知無敵,酒圣于吾亦庶幾!”宋·陸游:“衰極睡魔殊有力,愁多酒圣欲無功。”
【清圣】 宋·陸游:“遣悶憑清圣,忘情付黑甜。”
【中圣人】 唐·李商隱:“君言中圣人,坐臥莫我違。”宋·蘇 軾:“愛此小天竺,時來中圣人。”
【中賢圣】 唐·白居易:“醉鄉雖咫尺,樂事亦須臾。若不中賢圣,何由外智愚。”
【圣賢中】 宋·辛棄疾:“日高猶苦圣賢中,門外誰酣蠻觸戰。”
【圣賢酒】 宋·陸游:“長歌聊對圣賢酒,羸病極知朝暮人。”
【問賢圣】 宋·蘇轍:“中酒何須問賢圣,和詩今尚許羊何。”
【賢人酒】 唐·杜甫:“座對賢人酒,門聽長者車。”宋·王安石:“室有賢人酒,門無長者車。”宋·梅堯臣:“野叟津難問,賢人酒不空。”
【賢圣物】 唐·白居易:“應是世間賢圣物,與君還往擬終身。”
【徐邈圣】 宋·蘇軾:“時復中之徐邈圣,無多酌我次公狂。”
【中圣中賢】 宋·張元干:“春撩狂興,香迷痛飲,中圣中賢。”
【甕貯賢人】 唐·劉禹錫:“藥爐燒姹女,酒甕貯賢人。”
【美酒參圣】 北周·庾信:“美酒還參圣,雕文本入微。”
【酒無賢圣】 宋·陸游:“客有疏親俱握手,酒無賢圣總濡唇。”
【酒號賢人】 宋·陸游:“酒號賢人真古語,疾號豎子豈吾憂。”
【清圣濁賢】 宋·黃庭堅:“可以忘憂唯有酒,清圣濁賢皆可口。”
【杯中神圣物】 唐·白居易:“賴有杯中神圣物,百憂無奈十分何。”
【徐邈酒圣賢】 宋·蘇軾:“徐邈能中酒圣賢,劉伶席地幕青 天。”
【徐邈酒倉空】 清·錢曾:“莫訝孟郊家具少,翻嫌徐邈酒倉空。”
【聊復一中之】 宋·陳與義:“大岳峰前滿尊月,為君聊復一中之。”
成語典故5
梁上君子成語典故
東漢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陳寔(音:實)。每次別人遇到什么紛爭的時候,都會請陳寔出來主持公道,因為大家都知道陳寔是一個忠厚誠懇的大好人,每個人都很喜歡他、聽他的話!有一年陳寔的家鄉鬧饑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別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為沒有工作可以做,變成了小偷,專門去偷別人的東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個小偷溜進陳寔的家,準備等陳寔睡覺以后偷東西,這個小偷不知道陳寔發現他躲在屋梁上面,不過陳寔卻假裝沒看到,安靜地坐在客廳里喝茶。過了一會兒,陳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廳,對著大家說:「你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時間去努力,等我們老了以后再努力就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努力向上的好習慣,長大以后才能對社會、家庭,還有自己有好的貢獻!當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歡享受,這些人的本性并不壞,只是他們沒有養成好的習慣,才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壞事情,你們現在把頭往上看,在我們屋梁上的這位先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聽,嚇得趕快從屋梁上爬下來,跪在陳寔的前面:「陳老爺,對不起!我知道我錯了,請您原諒我!」陳寔不但沒有責罵小偷,還非常慈祥的對小偷說:「我看你不象是一個壞人,可能是因為生活困苦所逼,我現在給你一些錢,你不要再去偷東西了,好好努力,做錯事情只要能改過,你還是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動的.哭著對陳寔說:「謝謝陳老爺!我一定會好好努力的!」后來,這個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壞習慣改掉,努力做事,成為一個大家都稱贊的好青年!后來,大家就把陳寔說的話變成“梁上君子”這句成語,用來稱呼偷拿別人東西的小偷。
原文
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嘆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于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后漢書·荀韓鐘陳列傳第五十二》)
梁上君子造句
1) 他的主意常常是想當然,與實情不符,所以人們稱他為梁上君子。
2) 梁上君子經常光顧這些商店。
3) 今天報紙有條社會新聞:"梁上君子誤懸梁上,機警警察手到擒來。"。
4) 他攤開雙手說:"我家除了書外,并無長物。歡迎梁上君子來光顧!"。
5) 警方呼吁大家注意居家安全,小心門戶,謹防梁上君子光顧。
6) 居家一被梁上君子入侵,常會弄得那家人終日惶惶難安。
7) 我說,這些人叫"梁上君子"。
8) 寧肯餓死,也不能做梁上君子。
9) 昨夜梁上君子光顧我們那棟大樓,翻遍了各家住戶。
10) 唉!我才添購了一些首飾,就遭梁上君子光顧了。
11) 阻梁上君子,難開鎖大王。
12) 梁上君子:昨夜梁上君子光顧咱們那棟大樓,翻遍了各家住戶。
13) 這家商店昨天才開幕,夜里就被梁上君子光顧了,把值錢的東西一卷而空。
14) 老哥!你要來,請走正門,別學梁上君子爬窗戶!
15) 警方勘查現場后初步判斷:"這非一般梁上君子所犯下的案子。"。
16) 由于家境貧困,他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
17) 沒有錢的他只好做起了梁上君子的勾當,擁有現代知識的他,加上諸多影視作品的熏陶,他極少有失手的時候。
18) 閣下的做法,與梁上君子有何分別,偷聽他人談話,豈不是貽笑大方!
19) 小子,你的衣服呢,梁上君子總不會連你的衣褲也要拿走吧?
20) 保安語帶譏誚,顯然是把林楓當做前來踩盤的‘梁上君子’了。
21) 劍是用來近戰防身,如梁上君子。
22) 還醒著的,除了梁上君子,林中匪盜,御宅青年,也就剩下擺燒烤攤的老板了。
23) 梁上君子和扒手的區別大著呢!梁上君子,俟機無人處,潛家入戶,翻箱倒柜,尋財而終。
24) 孫思邈頭一次聽說這種嫁禍他人的梁上君子,愕然半晌才嘆道:“如果有個江湖人在這里的話,恐怕就好辦了。
25) 葉宇耐心地在屋頂上做一個梁上君子,終于趁李大娘去后院打水的功夫,偷偷溜進了廚房。
26) 閣下深夜造訪,莫非梁上君子乎?君不聞澹臺滅明行不由徑?
27) 巴里薩,我看你是活倒回去了,這柳溪鎮,四通八達,人來人往,你以為只有我們三人是梁上君子?切,還虧你經常自詡為聰明人。
28) 比如常隨商隊走南闖北見識不凡的車夫保鏢,善于破案追蹤緝拿卻不得志的捕頭仵作,甚至技藝高超的梁上君子等等。
29) 哦,我知道了,你一定是擔心本世子的安全,一路偷偷護送我回的春華宅是不是?哎呀,委屈你了,當了一路的梁上君子。
30) 方子俊一直都想吐槽,為何自己借助君子系統一步步的變成了一個梁上君子。
成語典故6
典源出處
晉·皇甫謐 《高士傳》:“巢父者,堯時隱人,年老,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時人號曰‘巢父’。堯之讓許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隱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擊其膺而下之,由悵然不自得。乃過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向者聞貪言,負吾矣。’遂去。終身不相見。”《文選·王康琚<反招隱詩>》 注引皇甫謐《逸士傳》 曰:“巢父,堯時隱人,常山居,不營世利,年老,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時人號曰‘巢父’。”《太平御覽》卷五○六亦引。《史記·伯夷列傳》正義引皇甫謐《高士傳》云:“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有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 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
釋義用法
巢父是傳說中唐堯時的隱士,在樹上筑巢而居,故人稱他“巢父”。他隱姓埋名,不為世人所知。后用來代指隱士。常與許由并稱。參見“掛瓢洗耳”。
用典形式
【巢由】 魏·阮籍:“巢由抗高節,從此適河濱。”唐·高適:“未能方管樂,翻欲慕巢由。”唐·杜甫:“黃綺終辭漢,巢由不見堯。”唐·張說:“若使巢由同此意,不將蘿薜易簪纓。”
【巢許】 唐·顧況:“遂令巢許 輩,于焉謝塵俗。”宋·李昴英:“算不識人間寵辱除巢許。風篁解語。”清·吳暻:“從此終身巢許隱,風光真擬洛濱游。”
【巢許窟】 清·顧炎武:“豈知巢許窟,多有濟時人。”
【巢居子】 晉·王康琚:“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唐·陳子昂:“鴻荒古已頹,誰識巢居子?”
【巢由故友】 宋·朱敦儒:“念伊嵩舊隱,巢由故友,南柯夢,遽如許!”
【上流飲牛人】 清·黃景仁:“去心一何長,古懷曠難寄。上流飲牛人,或可明吾志。”
【牽犢飲上流】 清·徐振芳:“猶龍久矣逃塵世,牽犢公然飲上流。”
【逃名得上流】 清·戴移孝:“短布逢長夜,逃名得上流。”
成語典故7
典源出處
《太平御覽》卷九四五引《隋書》曰:“大業十二年,煬帝幸景華宮,征求螢火,得數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巖谷。”
釋義用法
隋煬帝奢靡逸游,在景華宮命人捕螢火蟲數斛,游山時放出取樂。后以此典指帝王奢侈荒靡。
用典形式
【放螢苑】 唐·杜牧:“秋風放螢苑,春草斗雞臺。”
【流螢夢】 清·錢謙益:“流螢尚作蕪城夢,跨鶴真同華表歸。”
【十斛秋螢】 清·黃景仁:“一片景華宮下土,有深宵,十斛秋螢葬,光照見,香魂蕩。”
【螢火十升】 明·陳子龍:“螢火十升星闕散,龍人百丈雨池寒。”
【隋苑飛螢】 宋·劉筠:“梁園休賦雪,隋苑漫飛螢。”
【腐草無螢火】 唐·李商隱:“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成語典故8
成語釋義:指對某些事情表現出很常見的樣子,不覺得奇怪。
成語出處:唐·孟棨《本事詩·情感》:“劉于席上賦詩曰: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司空是從西周就已出現的古代官職,它具體管啥呢?《后漢書·百官志》說,凡國家有大建設、大活動,都歸司空管。司空的職責幾經變動,到唐朝就成了一種崇高的虛銜。但能得到這一虛銜者,無不歷盡宦海沉浮,見慣世面。
說起這個成語,還有一個與唐朝著名詩人、洛陽人劉禹錫有關的典故。劉禹錫出自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他中進士后,在京做監察御史,參與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不久又奉詔還京。
劉禹錫的性格放蕩不羈,回京不久,又因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觸怒新貴,被貶為連州刺史,后又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當時蘇州發生了嚴重水災,他上任后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杰”,并建了三賢堂。
劉禹錫擔任蘇州刺史時,當地曾任司空的李紳仰慕他的.名聲,邀他飲酒,并請了幾個歌妓作陪。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在酒席上做了一首詩:“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意思是說,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讓歌妓作陪)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他卻覺得是斷腸刻骨之痛,不能不大發感慨。據說李紳為表明自己并非貪戀女色之徒,很快將歌妓送給了劉禹錫,但劉禹錫的詩卻流傳開來,李司空的個人作風的問題也就成了歷史定論。
說起這個李紳,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不過,他的兩首《憫農》詩卻無人不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是唐代詩歌改革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進士及第,初為國子助教,后為右拾遺、翰林學士,曾因觸犯朝中權貴受貶,坐過牢。唐武宗時他居相位4年,后以足疾辭位,公元846年終于淮南節度使。能寫出這樣詩句的李紳,應該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官。
而劉禹錫呢?無論從其一生為官屢次被貶而不棄的坎坷經歷,還是從其創作的大量或輕快或諷刺的民歌體詩歌來看,都不像是一個會因嫉妒而陷害別人的小人。寫那首詩可能只是他一時酒醉,心生感慨,本想抒發郁郁不得志的憤懣,卻無意中害得李紳背上了沉迷歌舞聲色的罪名。也許,這原本不過是一個歷史誤會而已。
成語典故9
趙元鎮丞相與謫朱崖,病亟,自書銘旌:“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釋義比喻人的豪邁之氣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南宋大臣趙鼎出身貧寒,四歲就失去父親,在母親撫養和教育下成長。他二十一歲考中進士,當官時敢于批評權貴,受到宰相吳敏賞識,被調到都城開封任職。
1125年冬,北方的金國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嚴重地威脅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欽宗驚慌失措,趕緊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
一些貪生怕死的大臣,主張割讓土地向金國求和。趙鼎與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說:“祖先留下來的國土,怎能拱手送給別人?望陛下千萬不要考慮這種意見!”
可是,欽宗非常懼伯金兵,決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讓。金軍使者來談判時,要求把黃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讓給金國,欽宗不敢違抗,竟答應了金軍提出的要求。
但是,金國統治者并不滿足,他們命令部隊繼續甫下。這年底,金兵抵達開封城下。膽小如鼠的欽宗不等金軍攻破,就親自到金軍營中乞求投降。
不久,金兵統帥扣留了欽宗,讓部下進城掠奪,然后把欽宗和他的父親徽宗當作俘虜,連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銀財寶,一起返回金國。北宋王朝就此滅亡。
不久,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在南京建立了南末王朝,史稱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戰派的大臣,趙鼎也在其中。
曾經擔任過宰相的秦檜,是主和派的頭目,因結黨專權而被罷職。趙鼎對他很警惕,曾經向人表示過,此人如果得志,我門就沒有立足之地。
不料、后來秦檜又一次被任命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與全國講和。趙鼎對他自然反對。于是,秦檜經常在高宗面前說趙鼎的壞話,使高宗對他逐漸失去信任。后來,高宗終于將他貶到外地去當官。
趙鼎離京時,秦檜假惺惺地為他送行。但趙鼎并不領情,只是輕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為此,秦檜更加忌恨趙鼎,將他越調越遠,最后貶謫到朱崖。趙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檜知道他的處境后,認為他活得不可能長久,便囑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報他是否還活著。
趙鼎六十二歲那年,終于患了重病。臨死前,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悲憤他說道:“秦檜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會對你們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連累你們!”
說罷,他叫兒子取來一面銘旌,在上面書寫了一行字。它的意思是:我身騎箕、尾兩座星宿回歸上天,我的氣概像高山大河那樣雄壯豪邁地存在于本朝。幾天后,趙鼎不食而死。
成語典故10
【成語】: 拔山舉鼎
【拼音】: bá shān jǔ dǐng
【解釋】: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
【成語故事】:
拔山舉鼎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力強氣壯。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項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鉆研。
據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后來,項羽起兵反秦,接著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了8年,最后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于自刎于烏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著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語典故11
“步履蹣跚”這條成語,常為人們寫文章時所引用,以形容腿腳不方便,行路艱難。它的產生年代雖是宋朝,而雛形“磐散行汲”一語,早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已有了。這也源出于一則小故事。
平原君家臨街的樓房很高,在樓上可以俯瞰附近居民的房屋,平原君的美人--待妾,就住在樓上。有一天,眾美人在樓上閑望,看到一個瘸腿的人到井臺打水。美人們見到他行路緩慢,東搖西晃的樣子,忍不住哄笑起來,有的還學仿他走路的姿態來取樂。這個瘸腿的人,受到這番侮弄很是惱怒。第二天清早,這個人就來登門拜訪平原君,要求說:“我聽說你喜歡接納賢士,而賢士所以會不遠千里來投奔你,是因為你能看重賢士,輕賤美女的緣故。我不幸有了腰彎曲,背隆高的病,你的房里人在高處看到了,肆意笑弄我,這是不合禮的。我要得到笑我的人的頭!”平原君假笑著答應說:“好啦。”等那個人走了后,平原君冷笑了一聲,對左右的人說:“瞧那個小子,倒想以一笑的原故讓我殺美人,不也太過份了嗎!”到底沒有殺。過了一年多,往在平原君家里的賓客,一個接著一個的走了有一多半。平原君很奇怪,對留下未走的`門客說:“我對待各位,可以說是誠心誠意的,沒有敢失過禮,為什么走了那么多的人呢?”有一個門客上前直率地說:“就因為你不殺那笑瘸腿的人,這說明你喜歡女色而看不起士人,所以賓客就走了”。平原群聽了大為后悔,立刻叫人殺了那些嘲笑過瘸腿士人的美人,拿著頭親自到瘸腿人的家去謝罪。不久,離開平原君家的賓客,才又一個接著一個的回來了。
宋代無名氏在《釋常談》一書中,轉述這個故事時,把《史記》原文“磐散行汲”說成是“步履蹣跚”。據近人楊天戈在《漢語成語溯源》中解釋:磐散即蹣跚,行汲是步行提水。可見“步履蹣跚”一語,是“磐散行汲”一語的衍化,它的源頭遠在兩千多年前呢。
成語典故12
典源出處
《晉書 ·祖逖傳》:“帝乃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招募。仍將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嘆。”《世說新語·賞譽》注引 《晉陽秋》亦載,只有誓江事而無擊楫事。
釋義用法
東晉祖逖常以恢復中原為己任,向晉帝進言,晉帝派他渡江北上,祖逖在江中敲著船槳慷慨激昂地發誓,不清中原,誓不再過江。后用此典表現消滅賊虜,收復失地的壯烈胸懷和慷慨志向。
用典形式
【擊楫】 元·戴良:“祖逖念時空擊楫,仲宣多難但登樓。”明·陳子龍:“少年方擊楫,未敢問莼羹。”清·談遷:“擊楫空聞多 慷慨,投戈畢竟為沉酣。”
【橫楫】 明 ·陳子龍:“祖逖思橫楫,逢萌憶掛冠。”
【誓江】 宋·張孝祥:“豈無祖逖去誓江,已有辛毗來仗節。”
【中流楫】 宋 ·吳琚:“黃屋天臨,水犀云擁,看擊中流楫。”明 ·孫承宗:“念山河百二,玉鐔罷手,都付與,中流楫。”
【中流誓】 宋 ·陳亮:“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擊楫吟】 清·鄭玉珩:“千年銷盡英雄氣,留與吾儕擊楫吟。”,
【擊楫愁】 清·黃景仁:“樓臺未盡埋金氣,風景難消擊楫愁。”
【擊楫歌】 清·李果:“幾作無家客,空為擊楫歌。”
【擊楫誓】 宋 ·范成大:“擊楫誓,空驚俗; 休拊髀,都生肉。”宋 ·張孝祥:“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祖生楫】 清·顧陳垿:“愿為祖生楫,送君中流時。”
【渡中流】 宋·方岳:“江濤還比當日,擊楫渡中流。”
【渡江楫】 宋·文天祥:“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誓流水】 唐·李白:“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中流擊楫】 宋·文及翁:“簇樂紅妝搖畫舫,問中流擊楫何人是?”
【中流鼓楫】 宋·蘇轍:“巫峽瀟湘萬里船,中流鼓楫四茫然。”
【擊楫中流】 明 ·韓守益:“擊楫中流,投鞭思濟,多少昔時豪杰。”
【中流憶祖生】 清·吳兆寬:“只 今漢上烽煙滿,慷慨中流憶祖生。”
成語典故13
1.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比喻忍受艱辛困苦,才能修身立德,做到人上人。
2.把酒問青天:出自屈原《離騷》,意思是把手中的酒杯高高舉起,向天空提問,問為什么要受盡磨難。
3.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比喻暗地里或者偷偷密謀的危害很難招致防備,明顯的危險容易避開。
4.三人一條心:指的是三個人有著相同的心意,可以堅持一條道路,凝聚力量互相幫助。
5.九死一生:比喻那些可以做出巨大犧牲而生存下來的人,也指經歷過重大危險而不死的意思。
6.自食其果:比喻要對自己的過錯后果負責,負著自己的罪過。
7.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指的是,即使得罪的人已經過去很久了,君子也不會忘記,并且在合適的時刻會報仇。
8.不識廬山真面目:比喻我們對于某些事情沒有足夠的了解,像廬山
也不可能一次了解完整的真相。
9.功虧一簣:指的是做了努力之后卻收獲一無所獲,反而大大損失前功。
10.窮則變,變則通:指的是貧窮激發創造力,謀變而有可能取得成功;但若有財力可以采取其他更加靈活的方式。
11.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比喻若有小的缺陷,應及時修補,否則會造成大的損失。
12.山高皇帝遠:比喻山峰高聳,皇權放遠,山上有自己的規矩。
13.吃一塹,長一智:指從犯錯誤中吸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而是從中學到經驗而變得更聰明。
14.無風不起浪:比喻這個世界上自然很多事件必須要有自己的因果,孰是孰非有它的規律。
15.事不過三:比喻做任何一件事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三次,因為犯了第三次就說明你沒有從中學到教訓。
16.畫蛇添足:指的`是在做完一件工作之后肆意地點綴而反而造成做工不雅,錯誤百出。
17.守口如瓶:比喻不隨便滔滔不絕地說話,尤其是對不該說的事不能泄露。
18.衣衫襤褸:比喻出身貧苦的背景,衣著襤褸,生活處境十分困苦。
19.雨過天晴:指生活中常常經歷困苦,但最終都會過去,充滿希望。
20.望洋興嘆:出自史記,指的是古代的一種怨恨的表達方式,意思就是指回首過去身患兵病,手擁荊條,只能注視遠處的洋洋大海而嘆息。
成語典故14
愧無日禪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釋義比喻父母愛子情深。
故事三國時,曹操手下有位謀士叫楊修。一次,楊修隨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營扎寨。這時,楊修忽聽曹操說道:”雞肋,雞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說’:“丞相打算退兵了。”這樣,全營的人紛紛收拾行裝,準備撤退。曹操巡營時,看到這種情況,非常吃驚,便向士兵詢問原因,才知道是楊修點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楊修的敏慧,同時也很嫉妒楊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他殺了。楊修死后,楊修的父親楊彪非常傷心,因思念兒子而日漸憔悴。曹操問他說:“楊公為什么會這般消瘦啊?”楊彪嘆氣說:“我自己覺得慚愧呀,我預先沒有料到我兒子會有這樣的結果,現在還有一種像老牛舔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子之心!”曹操聽后。十分感動,不免內疚。
成語典故15
1、山雞舞鏡
又叫山雞起舞,典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三國時,曹植有一子名曹沖,年歲尚幼,已聰明無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來一珍禽名山雞。
此山雞喜在清澈之水旁,見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無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僅五六歲之幼童曹沖思得一法,命人取來大鏡,置于山雞之前。
山雞自鏡中見其美麗之身影,仿佛身臨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勁,不肯休止,終于精疲力竭而死。
山雞舞鏡原指山雞對鏡起舞。后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常用此語。
2、呆若木雞
這一成語與斗雞有關,語出《莊子》和《列子》。
據傳,周宣王愛好斗雞,紀子是一個有名的斗雞專家,被命去負責飼養斗雞。
10天后,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紀子說: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
又過了10天,宣王問訓練好了沒有,紀子說:還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還沒有消退。
再過了10天,宣王又說道:怎么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紀子說: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雖然別的雞叫,它也好像沒有聽到似的,毫無反應,不論遇見什么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像木雞一樣。這樣的斗雞,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斗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斗也不敢斗。
宣王于是去看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
呆若木雞本來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后來呆若木雞的意義演變為比喻人呆木不靈,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3、牛鼎烹雞
這個成語來源于《后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小汁則熬而不可熟。
東漢末年,在陳留地方有位叫邊讓的人,很有名氣。大將軍何進便將他招來,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議郎蔡邕聽說邊讓在何進那里,心想:邊讓這個人才學不凡,應該做更高一些的官。
便親自到何進家里去,勸說他把邊讓推薦出去,讓他擔任再大些的官。蔡邕說:我看邊讓這個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聰明賢智,心通性達,非禮不動,非法不言,實在是難得的奇才啊。
俗語說,用煮牛的大鍋來煮一只小雞,水放多了,味道沒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則煮不熟,更不能吃了。
這說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現在憂慮的是,這個煮牛的大鍋沒有用來煮牛,希望將軍仔細考慮一下,給邊讓一個施展才能的機會。
牛鼎烹雞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對有才的人使用不當,大材小用。
4、鶴立雞群
鶴代表高雅,雞意謂平庸。鶴立雞群,當然超乎脫俗了。這說的是晉代嵇紹的事。
嵇紹是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他體態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晉惠帝時,嵇紹官為侍中。當時正面臨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
有一次都城發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守衛宮門的侍衛張弓搭箭,準備射他。侍衛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的模樣,連忙阻止侍衛,并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
不久京城又發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于湯陽,不幸戰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只有嵇紹始終保護著惠帝,不離左右。
敵方的`飛箭,像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箭,鮮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紹就這樣陣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從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啊!
嵇紹在世時,有一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
后來就用鶴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
5、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的雞是指雞鳴,舞是舞劍、習武。它說的是晉代人祖逖的故事。
祖逖不怎么講究儀表,但卻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歡讀書,后來發憤攻讀,學問大有長進,他與劉琨一道擔任過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經常同蓋一床被子談論國家大事,談到激動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來。
一次半夜里忽然聽到雞叫,祖逖踢醒劉琨說:這是吉祥的聲音呀!
邊說邊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劍來。
晉元帝時,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際,他叩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為人!渡江以后,他率領部下與石勒的軍隊相持,收復了不少失地,恢復了東晉黃河以南的許多領地。
聞雞起舞,后來形容有志之士及時奮發自勵。
6、雞口牛后
雞的嘴巴,牛的肛門。愿意當前者,還是后者?有一句成語就是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簡稱雞口牛后。這是戰國時代蘇秦的話。
戰國后期,秦國最為強大,各國圍繞著與秦國的關系和態度,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連橫就是以秦國為核心,聯合各國為一體,這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
合縱就是秦以外的各國結成聯盟,共同對抗秦國。前都以張儀為代表,后者以蘇秦為代表。張儀勸韓王倒向秦國,蘇秦則勸韓王切不可上秦國的當。
蘇秦對韓王說:韓國領土廣大,地勢險要,又有勇敢善戰的軍隊,為什么要向秦國低頭呢?
韓國如果表示屈服,秦國一定首先要求割地給它。今年給這一塊,明年它又會有背后的要求,韓國的領土有限而秦國的貪欲無限,您怎么也滿足不了它。
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您要跟著秦國合作,那就是做牛后了,我真替大王您難為情啊!韓王聽了這一番話,又氣又急,大叫道:先生說的對,我死也不能向秦國屈服!
蘇秦是勸韓國寧可作一自由獨立的小國,而不要當秦國的附庸。雞口雖小卻是進食的地方,牛后雖大,卻是出糞的地方。
也有人認為雞口牛后應為雞尸牛從,雞尸比喻獨立作主,牛從比喻臣服于人。
但寧為雞口,無為牛后已廣為流傳,并被人們以常使用。它比喻寧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成語的典故11-02
成語典故06-13
成語典故06-24
成語典故范文11-03
成語的歷史典故11-03
成語典故故事02-23
關于成語的典故11-01
成語典故故事06-05
成語典故安步當車01-11
成語典故亡羊補牢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