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小故事15篇
成語小故事1
《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一字千金:意思是一個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見后用來稱贊詩文精妙,價值極高。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戰國末期,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生意。他不惜散盡千金,把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后,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呂不韋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百官的代表,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里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歷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還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大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么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成語小故事2
“負荊請罪”這則成語的荊是落葉叢生灌木,高四五尺,莖堅硬,可作杖。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后,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里避開。相如手下的人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互相攻擊,像老虎一樣相斗,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已十分慚愧。于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并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成語小故事3
“奉公守法”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奉行公事,遵守法紀。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趙奢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是個足智多謀的人,他英勇善戰,屢戰屢勝,建立了顯赫的功勛。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
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有一次,他來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趙勝家收取田稅,但是趙勝的管家仗勢欺人,戲弄趙奢,拒付稅款。趙奢并不怕趙勝的權勢,他毫不客氣地,果斷地處理了這件事,且依照趙國法令殺了那些無事生非的鬧事者。趙勝聽說后,怒氣沖天,一定要趙奢抵命,以顯示他的權勢。趙奢得知趙勝的想法后,馬上去找了趙勝,真心誠意的對他說:“您是趙國棟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應該遵守國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現在您的管家卻依靠您的權勢,公然違反國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稅,那么天下還會太平嗎?國家還會富強嗎?到那時候,您還會有現在這樣顯赫的地位?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定,國家就會富強,您怎么能輕視呢?”
趙勝聽了這番話,慚愧萬分。繼而轉怒為喜,將趙奢保舉給趙惠文王,趙王封了他一個掌管整個趙國稅收的官。趙奢上任后,沒有仗著權勢欺壓百姓,仍然公正、無私的處理一切事務。后來,趙奢又被趙王任命為大將,為趙國建立了很多戰功。
成語小故事4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成語小故事5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齊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后,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后,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然后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里去了,然后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然后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為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圣人總是盡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成語小故事6
狼子野心
春秋時,若敖氏的后代子文做了楚國令尹。當時,楚國不設相國,令尹是最高的長官。他為人公正,執法嚴明,楚國的屬官和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叫子良,在楚國做司馬,生了個兒子叫越椒。越椒滿月那天,司馬府宴請賓客,府中一片喜氣洋洋。子文也應邀來到司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驚,急忙找來子良,告訴他必須把這個孩子殺掉。子良聽到哥哥這樣說嚇了一跳,問道:“為什么呢?”子文說:“你看這個孩子,樣子像一只狗熊,聲音又像豺狼,如果不殺他,將來一定會成為我們若敖氏的禍害。諺語說:‘狼子野心。’這明明是一只狼嘛,哪能把它養起來呢?”子良更加不高興了,他生氣地說:“孩子是我的,我決不能殺死他!”
子文對此事十分憂慮,他臨死的時候,把族人和親信叫到跟前,告誡他們說:“千萬不能讓越椒掌權。將來越椒一旦掌權,你們就趕快逃命,免得遭難。”
子文死后,他的兒子斗般當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親做了司馬。后來,越椒設計害死了斗般,接任了令尹一職,并且帶領若敖族人舉行叛亂,被楚王打敗,整個若敖氏全族的人也被剿滅了。
成語“狼子野心”本來是說狼崽雖小,卻有兇殘的本性。后來人們就用它來比喻兇暴的人必然懷有野心。
成語小故事7
成語雕蟲小技,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出自《北史·李渾傳》:“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隋書·李德林傳》:雕蟲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輩。
《北史·李渾傳》:“嘗謂魏收曰: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與韓荊州書》李白:至于制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韓朝宗的人,為人非常熱心,常常幫助一些年輕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個叫做李白的年輕人寫了一封信給韓朝宗,請韓朝宗幫忙介紹工作,信的最后寫道:“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說,恐怕我寫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倆,不夠讓大人欣賞。這個謙虛的年輕人李白,后來可變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詩人呢!
從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蟲小技"來形容寫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時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術而已。
釋 義:雕:雕刻;蟲:指鳥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 處:《北史·李渾傳》:“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成語小故事8
戰國時期魯國鄒(今三東鄒縣)人孟子,名軻,字子輿,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業于子思的門人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有“亞圣”之稱,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氣勢磅礴,語言流暢,辯論深入,有說服力。
有一次,孟軻跟他的學生公孫丑講了一個故事: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說:宋國有一個農夫,嫌地里的禾苗長的太慢。有一天,他到地里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里,疲勞不堪地對家里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長高了好幾寸。” 他的兒子聽了,趕快跑到地里去看,只見禾苗全部枯槁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與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如果蔑視客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不僅辦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敗。“揠苗助長”的故事就是對違背客觀規律者的嚴重警告。我們應從中得到啟發,在認識與改造世界中,切記要按客觀規律辦事。
成語小故事9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權傾朝野,名氣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見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絕世,不禁心動神馳。他不顧眾人的一再反對,終于娶棠姜為妻。齊莊公性喜漁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與她暗中來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氣,便假裝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齊莊公色膽包天,借探視崔杼之機和棠姜相會,表現出一副樂不可支的丑態。崔杼見國君這樣欺負他,忍無可忍,設計將他殺了,改立景公為國君,自己擔任丞相之職。
齊國負責修寫國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這件事情公正地記錄下來。崔杼聽說后,多次暗示史官,要他為自己避諱一二。可是,耿直的史官還是寫出了實情。他寫道:“崔杼殺了他的君主。”在當時,弒君之罪可是十惡不赦的罪行,誰弒了君,必會被后世之人所譴責。崔杼見史官竟然跟他對著干,又羞又惱,心想你不給我留情面,我就不給你留活路。于是,兇狠的崔杼將那名史官殺死。
誰知道,繼任的史官也是一個正直的人,還是秉筆直書,記錄下崔杼的罪行。崔杼心想,既然能殺一個史官,為什么不能殺第二個,不信后來者不怕死。他為了讓別人屈從于自己,把這個史官也殺了。可是,下一任史官仍堅持原則,保留崔杼弒君的內容。
崔杼見史官們都如此正直,自己這樣肆意殺人,也不會帶來好處,只好就此作罷,放了史官們一馬。
后來閱讀歷史的人看到這一節時,都氣憤地說,崔杼想掩蓋自己的丑事,卻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欲蓋彌彰。
成語小故事10
戰國時期,蘇秦到秦國去,想勸說秦國征伐六國,稱霸天下。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不感興趣,說道:“現在的秦國,就好比一只羽毛還未長全的小鳥,如果硬要展翅高飛,必定會遇到災禍。先生從很遠的地方來到我國,對我進行開導,我表示感謝。可是,關于爭霸稱帝的事,還是以后再說吧。”
蘇秦不愿意就此離去,于是給惠王上了十多次奏章,說明爭霸的重要性。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反感。這時,蘇秦的資財也耗費光了,只得垂頭喪氣地回家去了。
成語小故事11
春秋時期,楚靈王率領十萬雄兵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想一鼓作氣,繼續征伐徐國,便委派弟弟棄疾全權處理國中朝政,自己則帶領大軍向徐國進發。楚靈王萬萬沒想到,弟弟棄疾會生謀反之心。棄疾手下有個謀士朝吳,朝吳慫恿他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么問題嗎?”這句話說得正合棄疾心意!棄疾當即布置一番,殺死了楚靈王的兒子,立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外出征討的楚靈王得知后,心寒無比,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棄疾聞知楚靈王已死,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成語小故事12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傳說古時候有八個神仙,他們分別是鐵拐李、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藍采和、呂洞賓、何仙姑與韓湘子。這八個神仙外貌和脾氣都各有特色,經常在一起聚會論道,展示自己的`獨門法術。
有一天,他們一同去參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途中需要渡過東海。茫茫東海,浩瀚無邊,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沒有辦法穿越它。于是呂洞賓就提議:“不如我們八個人每人都將自己隨身所帶的一件寶物投進大海,讓這些寶物載我們過海。”大家一致同意呂洞賓的意見。鐵拐李首先把拐杖投進水里,自己穩穩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來,韓湘子投下花籃,呂洞賓投下簫,藍采和投下大拍板,漢鐘離投下鼓,張果老投下一個紙驢,曹國舅投下玉笏,何仙姑投下竹罩。他們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東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風破浪,終于順利地到達了東海對岸,如期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概括成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來比喻在某一個集體中,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領去完成共同的任務。
成語小故事13
仙人指路
位于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巔,其狀似身著道袍的仙人,他一手舉起,似為游客指引進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頗負盛名,不僅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為有一段對世人頗有啟發作用的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兩歲能文、四歲會武的神童,只因后來科場失意,擂臺負傷,改行經商后又把老本蝕光,在走投無路時就奔赴黃山來尋師訪仙。哪知跑遍千峰萬壑,連一個藥農、樵夫的蹤影也沒見到。干糧吃光就吞野果,衣服穿爛就披樹皮、樹葉。漸漸地變得骨瘦如柴,一天終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過多久,來一位身背蔑簍,腳著山襪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過來,問明情況后,老人哈哈一笑說:“你怎么聰明反被聰明誤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個力氣活干干,免得把一條命丟在這荒山野嶺白白喂豺狼虎豹。”說完還送些野果給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話是對的,就千恩萬謝地辭別老人。
沒走多遠,猛一下醒悟過來:“我跑遍全山連個人影也沒見過,那老漢分明就是仙人。”他回頭就追,追上老人后就雙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給指引一條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說:“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實不相瞞,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這才看破紅塵.隱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見老漢風度不凡,氣宇若仙,決心拜老人為師,苦苦哀求不止。誰知等他抬頭再看時,這老人卻變成一塊高大魁偉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頭前百拜千叩,忽然石頭人肚里發出聲音:“踏遍黃山沒見仙,只怪名利藏心間,勸君改走勤奮路,包你余生賽神仙.”
神童最終還是聽信仙人的話,后半生不但成家立業,而且日子過得很火紅。難怪清人曹來復以詩記之:“世事多乖錯,投足皆模糊。請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處指迷途。”在人勝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橋仰視,仙人指路石的形狀又變成喜鵲,旁有一棵青松,狀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稱“喜鵲登梅”。
成語小故事14
婦人之仁
歷史上著名的大將韓信在楚漢相爭時曾經投奔過項羽。由于項羽有勇無謀,不善用人,韓信得不到重用,于是離開了項羽投奔了劉邦。他投奔劉邦以后,開始也未被重用,也想過要走。后來蕭何“月下追韓信”,才把他追了回來。
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才拜韓信為大將。韓信被拜為大將以后,劉邦問他:“蕭丞相屢次推薦將軍。我想,將軍一定有擊破項羽的妙計,請將軍指教。”
韓信說:“我曾在項王手下做過事,知道他的本事,也知道他的弱點。項王大喝一聲,上千的人都會被他嚇倒,你看他多么勇猛。可是他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重用有本領的將領,他的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對待他人,又恭敬又有慈愛之心,說話挺溫和,看見別人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應當封爵位時,他不封。就是封了,他還拿著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個角都磨光了,還舍不得交給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罷了。”
接著,韓信又分析了項羽的一些弱點和錯誤,指出劉邦必然能戰勝項羽。
關于項羽失敗的原因,有好幾條,而項羽喜歡殺戮以至于喪失天下民心,吝于賞賜而不獲將士擁戴是重要的原因。
◎成語釋義
形容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故事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出處譯文
項王待人,又恭敬又有慈愛之心,說話挺溫和,看見別人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人家立了功,應當封爵位的,他不封。就是封了,他還拿著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個角都磨光了,還舍不得交給人家。他的好心眼只不過是婆婆媽媽的好心眼罷了。
成語小故事15
多難興邦
春秋時,楚靈王想稱霸,欲與諸侯結成聯盟,他邀請了晉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個叫司馬侯的以為不可,他說:“楚國和晉國是兩個大國。楚王現在得意得很,想干出點名堂,但是結果如何不得而知。陛下不如去看看他想做什么。他如果能修政德,我們就跟隨他,如其暴虐,他的國人將棄之,那個時候還有誰能與我們晉國相爭呢?”
晉平公說:“晉國的地勢險要,戰馬眾多,如果齊國與楚國多災多難的話,我們就沒有敵人了。”
司馬侯說:“從古至今,憑借著地勢險要和馬匹多以及期望他國天災人禍的國家,都先后滅亡了。而有不少因為沒有那些優勢而經常處于危難之中的國家,反而加緊治國,開疆拓土。無災無難的國家,反喪其邦。希望國君能大開眼界,展望未來。”
平公采納了司馬侯的建議,答應了靈王的邀請。
◎成語釋義
國家屢經危難,反而使上下團結,萬眾一心,發憤圖強,繁榮昌盛。
◎故事出處
《左傳·昭公四年》:“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出處譯文
沒有那些優勢而經常處于危難之中的國家,反而加緊治國,開疆辟土。無災無難的國家,反喪其邦。
【成語小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小故事06-11
經典成語小故事10-26
成語小故事12-16
簡短成語小故事12-15
短篇成語小故事10-23
兒童成語的小故事11-30
勵志的成語小故事11-28
成語小故事大全09-25
經典成語小故事10則09-21
成語小故事10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