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中秋》 原文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詩詞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詩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念奴嬌中秋》 原文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念奴嬌中秋》 原文賞析
蘇軾
【原文】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古詩簡介】
《念奴嬌·中秋對月》是明代詞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詞人飄飄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寫詞人返回人間后追憶去年今日。全詞想像豐富奇特,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譯文】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長空萬里無云,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月亮的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宮的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的來來往往,我向往月宮中的清凈自由,秀麗的江山像圖畫般的美麗,看過去在朦朧的月色里,樹影婆娑。
現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自己的影子當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的度過如此良宵,邀月賞心,用酒澆愁,但悲愁還在。不要辜負了這良辰美景,此時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風歸去,在明凈的月宮里,把橫笛吹的響徹云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釋】
①元豐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黃州作。
②桂魄:古人稱月體為魄,又傳月中有桂樹,故稱。
③玉宇瓊樓:形容月中宮殿的精美。
④乘鸞:《異聞錄》:“開元中,明皇與申天師游月中,見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鸞, 笑舞于廣庭大桂樹下。”
⑤清涼國:唐陸龜蒙詩殘句:“溪山自是清涼國。”
⑥煙樹歷歷:唐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
⑦舉懷三句:李白《月下獨酌》:“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⑧便欲三句:化用《莊子·逍遙游》:“有鳥焉, 其名為鵬,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唐李白曾被稱為“謫仙人”,謂如神仙謫降人世。蘇軾也自比謫仙,故稱歸去。
⑨水晶二句: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李舟以笛遺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上, 維舟吹之……甚為精壯, 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盤擗,其笛應聲粉碎”。李牟,或作李謨。此喻胸中豪氣噴薄而出。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詞人從二十六歲至五十三歲共九次應試,但每次都榜上無名,此詞似是詞人為表達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創作的。
【簡析】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中秋,蘇軾在黃州時寫的,當時作者仍在被貶滴之中。 萬里無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對廣闊的天空和皎潔的月亮,引起了無限的幻想,聯想到現實社會的丑惡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虛無縹緲清靜自由的生活。這正是作者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寬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表現出對自由生活、美好現實的追求。 這首詞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大膽創造,富有浪漫主義想象,能喚起讀者的聯想,獲得豐富的美感和無窮的詩意。
【詩人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賞析】
古往今來,中秋之月激發過文人多少豐富的情感和無窮的想象,蘇東坡在熙寧九年(1076)寫過的膾炙人口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盡情馳騁對月宮的幻想,表達超脫塵俗和依戀現實的矛盾,傾吐對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詞的開頭“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是寫萬里無云的中秋夜月。本來在中秋月夜,長空萬里無云,是人們常見的,沒有什么稀奇。但這里作者加上“憑高眺遠”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樓,憑高望遠,所以視野開闊,而使得長空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毫無盡處,引人入勝。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寫到明月。古時稱月為魄,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魄”。意思是說,月兒的光輝從天上飛來,它所照射的地方,整個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這兩句描繪了一個月光照耀的清輝夜色,給人以清涼的感覺。這竟引起了作者無限的幻想,以寄托著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作者讓他的想象翅膀飛翔,幻想出月宮中有瓊樓玉宇,仙女們乘飛鸞自由來往,那里是一個清涼的境地。據《異聞錄》記載,唐玄宗一次游月宮,”見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鸞,笑舞于廣庭大桂樹下。“所以用”飛鸞而去“想象月宮中仙人乘鸞自由來往。作者這樣想象,究竟有什么意義?從他當時所處的黑暗現實、不得自由的環境來看,不能說和現實無關。應該說,正是由于他處在那樣一個不得自由的閑官職位上,才有向往月宮清靜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他想象著從月宮往下界眺望:秀麗的江山像圖畫那樣的美,清晰可辨的煙火,歷歷在望。人間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襯出現實社會越丑,就越能見出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
然而,作者畢竟是一個處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脫的人。所以,下片筆鋒一轉寫道:“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這三句化用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作者通過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的影子當做知心朋友,一起歡樂。這樣寫,既使詞染上了濃厚的浪漫色彩,給人有一種奇異之感;又真實地展現出他孤單、凄涼的影子。作者之所有“舉杯邀月”,正是意味著他對當時社會的憎惡,意味著他對權貴們的討厭。
蘇軾盡管邀月賞心,把酒澆愁,但悲愁仍在,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負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詩經》“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表示這是一個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為了消除這股愁悶與抑郁不平之氣。正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這里似乎使人聽到他強顏為笑之聲,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覺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宮來了:“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他渴望乘風歸去,在明凈的月宮里,把橫笛吹得響徹云霄,喚起人么對美好境界的追求與向往。豪情溢于紙背,令人讀之神思飄渺。當然這種追求是虛幻的,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但作者這樣寫,正是人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安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它表現出作者對自由生活、美好現實的追求。
總的來說,這是一篇狂放不羈。灑脫飄逸的作品。當時,蘇軾居住黃州,政治處境仍然沒有得到改善。為了排遣個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悶,為了擺脫庸俗污濁的現實,于是他越發熱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雖然是帶有消極成分,不值得稱頌,但它之所以產生,正是由于黑暗現實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會土壤之中的,我們不能忽視這一點。
【《念奴嬌中秋》 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念奴嬌·中秋原文及賞析08-16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08-16
念奴嬌·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07-16
念奴嬌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07-21
念奴嬌·中秋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念奴嬌中秋對月原文賞析02-18
念奴嬌·中秋對月原文及賞析08-18
念奴嬌·中秋原文06-10
念奴嬌中秋的賞析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