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齊山繡春臺原文賞析
滿江紅·齊山繡春臺原文賞析1
滿江紅·齊山繡春臺
作者:吳潛
朝代:宋朝
十二年前,曾上到、繡春臺頂。雙腳健、不煩筇杖,透巖穿嶺。老去漸消狂氣習,重來依舊佳風景。想牧之、千載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處,虎狼猶梗。句蠡規模非淺近,石苻事業真俄頃。問古今、宇宙竟如何,無人省。 ⑴齊山:在今安徽貴池縣東。繡春臺:在齊山頂上。⑵筇杖:竹杖。⑶透巖穿嶺:穿山越嶺。⑷這兩句是說,如果唐代杜牧在千載之下還來神游故地,將只見寂寞空山。⑸永:水流悠長。這兩句是說齊山之下江水長流。⑹淮山:指淮水兩岸的山。宋、金以淮水為界。暝:日暮。這兩句是說江北淮山籠罩在暮色之中。⑺虎狼:喻敵人。梗:阻塞。這兩句是說中原一帶敵人還盤踞在那里。⑻勾蠡:指越王勾踐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踐曾大敗于吳,屈服請和。此后他臥薪嘗膽,并用范蠡、文種等整頓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攻滅吳國。這句是說勾踐和范蠡的滅吳規劃是長遠之計。⑼石苻:指后趙石勒和前秦苻堅,他們在位時間都很短。俄頃:一會兒。這里暗以石苻喻金國。⑽宇宙:天地萬物的總稱。這兩句是說古往今來、興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誰能理解呢?
賞析:
齊山,位于安徽貴池縣(宋屬池州)東南,據《齊山巖洞志》稱:此山高雖不逾三十仞,周圍不過十里,然有蓋九華之秀,可與武夷、雁蕩比類,故有“江南名山之勝”的稱譽。繡春臺,在齊山頂上。歷代名人,至此多有題詠。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出師之前,屯兵池州,曾乘月夜登齊山翠微亭,并留下充滿愛國豪情的詩章:“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馬啼催趁月明歸。”吳潛昔日曾游此山。這次尋著自己昔日的游蹤,再登此山,撫今追昔,浮想聯翩。
滿江紅·齊山繡春臺原文賞析2
滿江紅·齊山繡春臺
吳潛〔宋代〕
十二年前,曾上到、繡春臺頂。雙腳健、不煩筇杖,透巖穿嶺。老去漸消狂氣習,重來依舊佳風景。想牧之、千載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處,虎狼猶梗。勾蠡規模非淺近,石苻事業真俄頃。問古今、宇宙竟如何,無人省。
譯文
十二年前曾經登上齊山繡春臺頂,當時俸腳穩健不用拐杖穿山越嶺興致撮濃,年老俸衰后狂蕩豪放之氣漸漸消失,雖然依舊面對著過去一樣的美好風景,遙想當年一牧之登齊山所作詩篇,千年之后還令人神馳抓往,而今故人不見空山寂寂格外凄冷。齊山之下,江水永遠滾滾不停,江本岸邊,淮山上殘陽返照暮靄沉沉,遙望中原在哪里呢,虎狼般的敵人還盤踞其中,勾踐范蠡破吳獲勝長期準備決非淺近之力,謝安謝玄大破苻堅抓住時機頃刻成功,問宇宙中古往今來興亡盛衰這是為什么呢,其中道理啊沒有人能懂。
注釋
齊山:在今安徽貴池縣東。繡春臺:在齊山頂上。筇杖:竹杖。透巖穿嶺:穿山越嶺。想牧之、千載尚神游,空山冷。:這兩句是說,如果唐代一牧在千載之下還來神游故地,將只見寂寞空山。永:水流悠長。這兩句是說齊山之下江水長流。淮山:指淮水兩岸的山。宋、金以淮水為界。暝:日暮。這兩句是說江北淮山籠罩在暮色之中。虎狼:喻敵人。梗:阻塞。這兩句是說中原一帶敵人還盤踞在那里。勾蠡:指越王勾踐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踐曾大敗于吳,屈服請和。此后他臥薪嘗膽,并用范蠡、文種等整頓朝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攻滅吳國。這句是說勾踐和范蠡的滅吳規劃是長遠之計。石苻:指后趙石勒和前秦苻堅,他們在位時間都很短。俄頃:一會兒。這里暗以石苻喻金國。宇宙:天地萬物的總稱。
鑒賞
詞的上片寫登臨齊山的今昔之感。詞起筆“寫二年前,曾上到、繡春臺頂。”從昔日登此山寫起,說明這次是舊地重游。昔日登山的情景怎樣呢?即寫二年前詩人憑著一股少年銳氣,邁開輕健的雙腳,不需借助竹杖,翻山石難,直奔臺頂,是可等的瀟灑、豪放。這是詩人對昔日登臨的深情回憶。“老去漸消狂氣習,重來依舊佳風景。”寫二年后,舊地重游,風景依舊美好,而自己當年的'狂放之氣卻逐漸消失了。當然“漸消”,還沒有完全消失。但不難看出,詩人這時的心境是較為悲涼的。這樣,又由眼前景而聯想到曾登臨此山賦詩抒懷的前輩:“想牧之、千載尚神游,空山冷。”詩人看到眼前破碎的山河,嚴峻的現實,心境是悲涼的,再沒有年輕時的“狂氣”了;而且寫沒有杜牧那么超脫,所以當他想到如果杜牧在千載之下,還來神游故地,將只見寂寞空山。“空山冷”,是對國事日非的曲折反映,是詩人主觀心境的感受,表現了一種深沉的失落感。
換頭處緊承上片“空山冷”而來,寫其居山而望。山下江水長流,山北淮山暝暝,中原一帶仍然被敵人盤踞。“淮山”,指淮水兩岸的山,宋、金以淮水為界。以江北淮山籠罩在暮色之中,暗喻中原淪陷區暗無天日,看出詩人對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望中原可處”,即可處望中原?作一提頓,引人注目。詩人站在繡春臺上向北方金兵占領區一望,河山已有異樣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弦外之音,中原土地,已非我有。“虎狼猶梗”,即中原一帶敵人還盤踞著,以“虎狼”喻敵人,可見詩人對異族統治者為害中原的切齒痛恨。一個“猶”字,表明對長期喪失國土的無比痛惜。面對眼前“虎狼猶梗”的現實情景,詩人借古喻今,提出自己的主張:“勾蠡規模非淺近,石苻事業真俄頃。”“勾蠡”,指石王勾踐和他的大臣范蠡。勾踐曾大敗于吳,屈服請和。此后他臥薪嘗膽,并用范蠡、文種等整頓朝政,寫年生聚,寫年教訓,終于攻滅吳國。勾踐復國滅吳,皆因有長期計劃,故曰“非淺近”。“石苻”,指五胡寫六國時的后趙石勒和前秦苻堅。他們在位時間都很短,故曰“真俄頃”。這里暗以石苻喻金國,認為金的統治不會長久。詩人在這里一方面指出恢復中原須作長期努力;另一方面寫說明只要發憤圖強,收復失地是完全能做到的。這反映出詩人對國事的關心和他卓石的政治見解。但可惜的是詩人晚年受讒被貶,只能發出濟時憂國的慨嘆:“問古今,宇宙竟如可,無人省。”古往今來,天地萬物興亡盛衰的道理,又有誰能理解呢?全詞以“無人省”作結,頗耐人尋味。
此首寫詞人追憶寫二年前登齊山的少年狂興。開頭三句點出追憶。“雙腳”二句勾勒少年登山的狂興,出語新奇。“老去”二句轉筆感慨,聯想杜牧尚能神游千載,反映了詞人的達觀態度。以“空山冷”束拍,轉入下片感國事。換頭四句渲染登山遠眺之景,“望中原”二句點出金寇盤踞。“勾蠡”_二句以石王勾踐臥薪嘗膽復國與石勒、苻堅政權短命作對比,期望效法石王勾踐,表達對國事的關心。歇拍一問,寄慨深碭。全詞慷慨而不消沉,悲憤而不衰颯,表現出一種悲壯豪放的風格。
吳潛
吳潛(1195—1262)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滿江紅·齊山繡春臺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滿江紅·齊山繡春臺原文及賞析08-16
滿江紅·齊山繡春臺原文翻譯及賞析08-24
吳潛滿江紅·齊山繡春臺原文及賞析09-26
九日齊山登高原文及賞析08-18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原文、賞析10-12
水調歌頭 隱括杜牧之齊山詩原文及賞析08-16
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原文及賞析08-16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原文及賞析07-16
滿江紅原文,賞析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