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原文及賞析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1
【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酹江月/念奴嬌》
【內容】: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 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蟲四壁。 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 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 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作者】:
文天祥(1236——1282) 字宋瑞,二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寶佑四年(1256)舉進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長驅東下,文于家鄉起兵抗元。次年,臨安被圍,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往敵營議和,因堅決抗爭被拘,后得以脫逃,轉戰于贛、閩、嶺等地,兵敗被俘,堅貞不屈,就義于大都(今北京)。能詩,前期受江湖派影響,詩風平庸,后期多表現愛國精神之作。存詞不多,筆觸有力,感情強烈,表現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氣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賞析】:
南宋帝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率兵繼續與元軍作戰,后兵敗被俘,在押送燕京時,途經金陵,作者在驛中寫此詞酬答鄧剡。詞中描寫了作者的囚徒生活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慨。他不但自己寧死不屈,而且深信未來將有更多的豪杰之士起來繼續進行斗爭。這首詞充分表現出作者對南宋王朝的耿耿忠心。高尚的民族氣節,凜然可見。 起首四句寫囚徒生活。"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其中包括作者自己,他幻想有朝一日仍能乘云布雨。"風雨"、"寒蛩",進一步烘托囚徒生活的凄苦。"橫槊賦詩"三句,從文治武功方面寫自己抱負的不凡,把整頓乾坤,定亂扶衰,恢復家室的'重擔加在自己身上。然而,如今被俘,崇高的理想竟變成"空中"飛"雪"。歇拍"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豪杰"二句,把希望寄托于未來,堅信愛國事業,后繼有人。悲苦之中透出一線光明。 下片,換頭之句承上,作者意識到自己的前途是深秋的一片落葉,對祖國的前途已無能為力了。"重來淮水",又怎能不感慨萬端?所以"鏡里"二句說明,盡管自己在囚徒生活中使"朱顏""變盡",但那顆報國的赤心,是永遠不會被埋沒的。"丹心難滅"與作者《過零丁洋》詩中"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同樣光照千古的名句。"去去龍沙"三句,不僅表示對故國的懷念,而且還在向友人表示,當他再度聽到杜鵑帶血的啼聲之時,那就是作者的魂魄變成杜鵑回到南方。這種思想感情在同一時期寫的《金陵驛》一詩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從今卻別江南路,化作杜鵑帶血歸。" 這首詞在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中,逐次深入地展示出一個愛國者的崇高心靈,使千百年之后的讀者在詞中獲得思想上的教益和精神上的熏陶。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2
原文:
念奴嬌·鳳凰山下
明代:張紅橋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三疊陽關歌未競,啞啞棲鳥催別。含怨吞聲,兩行清淚,漬透千重鐵。重來休問,尊前已是愁絕。
還憶浴罷描眉,夢回攜手,踏碎花間月。漫道胸前懷豆蔻,今日總成虛設。桃葉津頭,莫愁湖畔,遠樹云煙疊。寒燈旅邸,熒熒與誰閑說?
譯文: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為何不在今霄停歇。送別的三疊陽關曲還未唱完,城上啼鳥已經催人離別。一縷相思之情兩行凄清的淚水,把衾被浸透冰冷如鐵。再不要問今后相會之事,離別的杯前早巳愁苦至絕。
曾記得浴后你給我描屬梳鬢,還記得夢醒后我們手挽手踏碎花間明月。不要再空憶往日豆蔻年華時的舊事了,今后這些美好之事再難辦到。南京桃葉渡口莫愁湖畔,遠樹云重重疊疊。夜闌人靜簾幕空空,當我去剪燈花時,這綿綿相思之情又向誰訴說?
注釋: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三疊陽關歌未競,啞啞棲鳥催別。含怨吞聲,兩行清淚,漬(zì)透千重鐵。重來休問,尊前已是愁絕。
鳳凰山:此指福建同安之大風山。陽關:即《陽關曲》,因須重復唱三次,故謂三疊。此泛指離別之曲。啞啞:形容鴉啼的聲音。漬:浸;沾。
還憶浴罷描眉,夢回攜手,踏碎花間月。漫道胸前懷豆蔻(kòu),今日總成虛設。桃葉津頭,莫愁湖畔,遠樹云煙疊。寒燈旅邸(dǐ),熒熒與誰閑說?
描眉:《漢書·張敞傳》載:西漢張敝,夫妻恩愛。妻子梳洗時,敞為其畫眉。后以此形容夫妻恩愛。懷:揣。豆蔻:俗名“含胎花”,有香味,象征處子,舊傳宜女子佩帶。桃葉津、莫愁湖:均南京城名勝,與舊時男女風情傳說有關。旅邸:邸,高級官員的住所。此泛指一般旅舍。熒熒:形容燈光閃爍的樣子。
賞析:
此詞一片純情,出自肺腑,雖不假雕飾,而感人之力猶強。
詞的上片寫夫妻惜別情景,作者把筆墨的焦距,對準在臨別之夜的焦點上。
“鳳凰山下,恨聲聲玉漏、今宵易歇。”前兩句點明惜別的地點、時間,同時也渲染氣氛,暗寓作者的感受。就地點而言,作者從大處落墨;至于具體的環境,是在餞別的宴席上,還是在閨房之中夫妻倆就著搖曳的燭光對酌,作者均不作進一步的交待,她更敏感的是對時間飛逝的感覺。她恨那時間的尺度——玉漏,怎么今夜一聲一聲,這么快就要滴完了。因“恨”,故覺時光“易”逝,曲折地寫出良宵苦短之情。
“三疊陽關歌未競,啞啞棲鳥催別。”三、四句揭示出全詞惜別主題,兩人的心聲尚未盡情傾吐,而城上的烏鴉不停地叫著,仿佛在催人道別。“陽關三疊”,揭出惜別主題;“棲烏催別”,烘托當時環境,而“催”字與上文“易”字均具美學上的“移情作用”,是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色彩的感受。這兩句是給“恨”字充實了具體的內容,揭示了此“恨”乃“離恨”。
“含怨吞聲,兩行清淚,漬透千重鐵。”五、六、七句正面寫惜別之苦,手法全用白描,夸張句想法奇特而不悖情理,極具感情力度。情如絲,正寫出了此情不絕如縷之狀,偏于寫實;而兩行清淚浸透千重鐵,則用夸張的筆法,形象地刻畫出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
“重來休問,尊前已是愁絕。”末兩句是一跌宕。“重來”句已遙想到將來重逢之日,但“尊前”句又跌落到眼前“愁絕”的痛苦現實。在作者看來,夫婿一別,萬念俱灰,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且不說日后重逢時“新婚不如久別”之類的安慰話,就是這眼前的痛苦,已使她柔腸寸斷,無法承受了。
下片換頭承上轉折,追想恩愛之時的幸福與歡樂,與“愁絕”恰成反襯。
“還憶浴罷描眉,夢回攜手,踏碎花間月。”“浴罷描眉”,作者的思緒從痛苦的.巔峰折回到朝夕相處時的歡愛“浴罷描眉”,用典而不“隔”,概括了丈夫平日對她的體貼和寵愛;“夢回攜手,踏碎花間月”,寫盡夫妻之間的情意繾綣、興趣相投,使人們仿佛目睹了這對恩愛夫妻穿行在花前月下,攜手并肩,情話綿綿的情景。在一篇愁苦之辭中忽然插入這一段歡快之辭,作者的目的絕不是夸耀或自我陶醉,而恰恰相反,正是為了反襯今日的痛苦。
“漫道胸前懷豆蔻,今日總成虛設。”“豆蔻”是青春和愛情的象征,“漫道”兩字透露出作者的灰心和失望,又以“虛設”兩字回應“漫道”,說盡作者的萬念俱滅。在古代社會里,生為婦女是一大悲哀,淪為妓女是更大的悲哀,身為妓女而又富于才情是最大的悲哀。作者出身青樓,雖然從良,但她仍逃不脫當小妾和受歧視的命運,丈夫一走,她失去了支持她的支柱,而她又不甘心讓自己的人格遭人踐踏,所以,她在與丈夫分別的前夜,感到了人生最大的失望。
“桃葉津頭,莫愁湖畔,遠樹云煙疊。”桃葉津與莫愁湖指代南京,它們與上文的“鳳凰山”構成遙遠的空間距離,揭示出作者的孤獨。“遠樹云煙疊”,意境迷茫,正與作者此時的心情相吻合。這是作者佇立窗前、翹首遠望之所見,曲折地暗示了作者的心將伴隨在丈夫的身邊。
“寒燈旅邸,熒熒與誰閑說?”詞的最后兩句思緒再次宕開,揣想同丈夫分別后自己孤獨凄涼、苦苦相思的情景。每當夜深人靜,自己對著一盞孤燈和落在簾幕上的影子,相思之苦陣陣襲來,但她竟連一個可以傾吐衷腸的人都沒有,只好在孤獨和寂寞中品嘗人生的苦酒。
這首詞是古代婦女詞作中不可多得的佳構,全詞把千般情、萬般愁巧妙地編織起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3
洞庭青草,
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鑒瓊田三萬頃,
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
銀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怡然心會,
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
孤光自照,
肝膽皆冰雪。
短發蕭騷襟袖冷,
穩泛滄浪空闊。
盡挹西江,
細斟北斗,
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
不知今夕何夕。
賞析:
季令與天氣,貼緊題面,領起全篇。繼寫湖面廣,扁舟輕,月光皎,銀河明。洞庭中秋,水月天宇,著以“玉”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4
念奴嬌·送張明之赴京西幕
艅艎東下,望西江千里,蒼茫煙水。試問襄州何處是?雉堞連云天際。叔子殘碑,臥龍陳跡,遺恨斜陽里。后來人物,如君瑰偉能幾?
其肯為我來耶?河陽下士,差足強人意。勿謂時平無事也,便以言兵為諱。眼底河山,樓頭鼓角,都是英雄淚。功名機會,要須閑暇先備。
翻譯
艅艎大船東流下,遠望千里西來的大江,只見一片煙水蒼蒼茫茫。若問襄州究竟在哪里?雉堞一直與天邊云霞連接的地方。羊祜的殘碑,諸葛亮的遺跡,都滿載遺恨浴著殘陽。后來的人物,有幾個能有您這樣卓偉超常。
“其肯為我來耶?”說這話的烏重胤的禮賢下士,才能夠使人們精神振奮,意志增強。不要老是認為現在太平無事了,便避諱討論軍備武裝。眼前的江山,樓頭的鼓角,都流露著英雄的慷慨悲涼。要想得到取功名的機會,在閑暇時就應該準備停當。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大江東》《酹江月》等。雙調,一百字。上片九句,押四仄韻;下片十句,押四仄韻。
張明之:詞人好友,生平不詳。
京西: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熙寧五年(1072年)分南、北兩路。北路治所在洛陽,南路治所在襄陽。
幕:官署,幕府的簡稱。
艅艎:大艦名。
西江:西來之大江,指長江中上游。
煙水:江面上霧靄籠罩。
襄州:即襄陽,今湖北襄樊市。
雉堞:城上排列如齒狀的矮墻,作掩護用。
叔子:西晉大臣羊祜,字叔子。曾以尚書左仆射都督荊州諸軍事,出鎮襄陽。
殘碑:指羊碑,又稱墮淚碑。羊祜在襄陽十載,有惠政。死后,襄陽百姓為之立廟建碑。
臥龍:諸葛亮。
瑰偉:同“瑰瑋”,奇偉。
河陽:地名,在今河南孟縣西。
言兵為諱:忌諱議論軍事。南宋統治集團執行投降政策,禁止朝野議論出師北伐之事。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于詞人送友人奔赴襄陽任職之時。當時宋金兩國對峙于襄陽,暫時的平靜麻痹了世人,甚至讓人忘記了收復失地的重任。詞人恐怕友人也被同化,所以寫下該詞,鼓勵友人做好準備,時刻為收復失地不懈努力。
賞析
上片首三句“艅艎東下,望西江千里,蒼茫煙水。”突兀而來,描寫臨別時的環境氛圍,景象蒼茫寥廓,頗有氣勢。“試問襄州何處是?雉堞連云天際。”這二句自問自答,展開了對襄陽的描寫,將遙遠的襄陽用變焦鏡頭拉扯到了讀者眼前,空間距離因為抒情的需要在一瞬間縮短了。“叔子殘碑,臥龍陳跡,遺恨斜陽里。”這三句寫襄陽遺跡,暗點出兩位古代英杰理想未竟而終的遺恨,為歇拍一句稱贊友人作勢。“后來人物,如君瑰偉能幾?”歇拍一句盛贊張明之才能的卓絕,并希望他能以前賢自勉,負重自強,完成歷史使命,消除先人的遺恨。
下片“其肯為我來耶?河陽下士,差足強人意。”用韓愈《送石處士序》一文成句,是詞人對京西南路安撫使上書辟張明之為幕僚一事的`評論,贊揚了他禮賢下士的作風,同時,亦暗示張明之此去定會得到重用。“勿謂平無事也,便以言兵為諱。”南宋統治集團實行投降政策,禁止朝野議論出師北伐之事。這二句是詞人對張明之的告誡與勉勵,希望他能恪盡職守,加強戰備。同時也是對當權者置中原大好河山于不顧的投降政策的嚴正譴責。“眼底河山,樓頭鼓角,都是英雄淚。”眼下河山淪喪,城樓鼓角震天,這些都足以讓有志之士為痛苦流涕。這三句轉入抒情,同時也點明了當前危難的局勢,蒼涼悲壯,體現了詩人對國事的關心,極富鼓動性。 “功名機會,要須閑暇先備。”國家多事之秋,正是為國效力,一展抱負、博得功名的機會,閑暇時千萬不可麻痹大意,要常備不懈。末二句再次勉勵張明之抓住機會,建功立業。這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國事、功業相勉勵,頓現出送別之人與被送之人的親密關系,送人之情意亦愈見真摯和親切。
全詞語言樸實,親切自然,切合摯友送別之口吻。雖為送別詞,卻不作兒女之語,慷慨激昂,一派豪氣,壯人行色,鮮明地表達了詞人的愛國精神和對友人的深情厚意。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5
原文:
念奴嬌·我來牛渚
我來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懷如豁。
誰著危亭當此處,占斷古今愁絕。
江勢鯨奔,山形虎踞,天險非人設。
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兒當似此,英碓豪杰。
歲月匆匆留不住,鬢已星星堪鑷。
云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
欄干捶碎,酒狂忠憤俱發。
譯文:
我客游牛渚山,登高遠眺,頓覺心胸開闊。高高的然犀亭聳立于此,占盡古往今來多少登臨之士的愁悶。采石磯畔的江水如巨鯨般奔騰翻滾,岸上的山巖如猛虎盤距,地勢險要,實為阻擊敵人的一道天然屏障。當年正是在這里,我軍戰艦將來犯的金兵徹底擊潰,大獲全勝。當年的名將溫嶠平定了蘇峻叛亂,屢立戰功,曾在牛渚磯燃犀照水。
今天的好男兒,就應該像他那樣,才能算得上是英雄豪杰。時光匆匆流逝,轉眼問鬢發已經斑白,朝朝鑷又生。今日倚欄凝佇,但見江上云籠霧鎖,一片昏暗,令人哀傷至極。我借酒澆愁,醉后不覺將欄干捶碎,滿腔忠憤于此得以盡情宣泄。
注釋:
①牛渚(zhǔ):在今安徽馬鞍山市長江東岸,下臨長江,突出江中處為采石磯,風光綺麗,形勢險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②聊:姑且。
③著:矗立。此處指建造。 危亭:與下文的照水然(同“燃”)犀,是同一典故,東晉溫嶠“路經牛渚采石磯,聽當地人說磯下多妖怪,便命燃犀角而照之,須臾水族覆滅,奇形怪狀,或乘車馬著赤衣者。”(《晉書·溫嶠傳》)后人常用“燃犀”來形容洞察奸邪。
④胡羯(jié):指金兵。
⑤星星:形容頭發花白稀落。 鑷:拔除。
⑥斷魂:形容極其哀傷。
賞析:
上闋寫作者登臨牛渚時的所見所思。開頭兩句直抒胸臆,意思是說:來到牛渚,登上了這高高的山頭,縱目遠眺,旅途中的勞頓和寂寞一下子掃除凈盡,頓時覺得胸懷開闊,心情舒暢。這樣起筆自然而真實。吳淵作為一個有抱負的主戰派人物,來到采石之戰的舊地,面對浩蕩的長江,精神怎能不為之一振!“客里襟懷如豁”,這既是登高臨遠的瞬間感覺。也是詞人博大胸懷的形象寫照。接下去五句,寫眼中所見:牛渚山上的“燃犀亭”高高地聳立,不知是誰把它安設在最奇險的地方。千百年來獨自占有這高峻的.地勢,看到它的人無不感到極度的愁苦。從燃犀亭上放眼望去,長江中波濤翻騰,白浪相逐,猶如鯨魚奔竄。汀岸上牛渚至金陵一帶,山勢雄偉,好似猛虎盤踞。這種險要完全是自然形成,并非人工安排。詩人寫燃犀亭,寫山,寫水,筆力勁健,氣勢奔放,像舒展開一幅壯美的山水畫卷,境界雄渾而闊大。這五句偏重于對客觀景物的渲染和描繪,但從中表現詞人的愛國激情。上闋的最后兩句“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是從眼前山勢引出的對歷史事件的回顧。作者僅用十個字便概括了當年的采石之戰。赫赫的戰功,光輝的戰例,是一曲民族正氣的頌歌。它也鼓舞一切有為之士,投身到抗擊金人貴族集團的斗爭中去。
詞的下闋追懷古代英雄人物,抒發作者對當今的感慨。換頭“追念”以下三句,緊緊承續上闋,由重大的歷史事件聯想到古代的英雄豪杰。“照水然(同‘燃’)犀”與上闋提到的“危亭”(即燃犀亭),用了同一個典故,都是指東晉溫嶠燃犀角照看采石磯下水怪的故事。據《晉書·溫嶠傳》記載:溫嶠路經牛渚采石磯,聽當地人說磯下水中多妖怪,溫嶠“遂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車馬著赤衣者”。后人常用“燃犀”來形容洞察奸邪,溫嶠便是一個勇于誅除邪惡的人。當初他曾在北方抵抗劉聰、石勒的騷擾,南下后又與庾亮等討伐王敦,平定蘇峻等人的叛亂。詩人登臨采石,追念溫嶠,把他視為抗擊外患、平定內亂的英雄,在這里征引典實,顯然是“古為今用”。作者用典之后.接著便展開議論:要做一個堂堂的七尺男兒,就應當像溫嶠那樣,做出一番定國安邦的轟轟烈烈的事業來。但是,在當時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一切未必會盡如人愿,理想和現實之間總存在著距離和矛盾。詩人在追懷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之后,思想不能不回到痛苦的現實中來。至此。作品由雄壯轉為憂憤。歲月流逝,人生易老,看一看自己鬢發已經斑白;再看一看當今形勢,淮水流域,天昏地暗。煙云彌漫,戰事未休,這正是令人極為哀痛的時候。“云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三句,寫得沉郁頓挫,這是詞人對國勢政局的形象化描述,也是詞人憂心如焚的悲歌。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6
念奴嬌·晚涼可愛
晚涼可愛,是黃昏人靜,風生蘋葉。誰做秋聲穿細柳?初聽寒蟬凄切。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徹。拂開冰簟,小床獨臥明月。
老來應免多情,還因風景好,愁腸重結。可惜良宵人不見,角枕爛衾虛設。宛轉無眠,起來閑步,露草時明滅。銀河西去,畫樓殘角嗚咽。
古詩簡介
《念奴嬌·晚涼可愛》是宋朝朱敦儒寫的一首詞。這首詞通過對秋夜景物的點染,表達出詞人的情意,以景語始,以景語終。同時詞人又巧妙地化用古代詩文,自然貼切,已臻化境。
賞析/鑒賞
這首悼亡詞,寫得深曲婉轉,語淡而情深,是見作者之詞品頗高。
開頭“晚涼可愛”一句領起了上片詞意。經過炎熱的夏天,到了初秋夜晚,有些涼意,頗為喜人“是黃昏人靜,風生蘋葉。”夜深人靜之際,習習的涼風吹來,使人郁悶之感全消,就是這個可愛的晚涼之夜,勾引起詞人對往事的回憶。“風生蘋葉”本于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的文句。
“誰做秋聲穿細柳?”這個反詰句式,顯出了詞情的波瀾,表現出傾聽的神情,穿過細柳傳入耳鼓的是寒蟬鳴叫的凄切之聲。“寒蟬凄切”原為柳永著名詞篇《雨霖鈴》的首句,此句斷斷續續的蟬聲,引起了詞人的“凄切”之感,似乎更深切地反映出他蘊蓄內心深處的悲涼情緒。“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徹。”是虛寫,重化用古代詩句抒發情懷。《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末兩句尤切合詞人的境遇,不同的是彼為生離,此為死別。南朝劉宋時期的樂府民歌中有一首是:“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這首詩是用香和爐的密切關系來比喻男女情愛的。此處詞人偏寫沉香猶存,山爐已杳。接著道“拂開冰簟,小床獨臥明月。”“獨臥”一詞里隱含著酸楚,透露出悼亡的`詞旨。
過片“老來應免多情,還因風景好,愁腸重結。”先蕩開一筆,說自己已經老了,本該不再多情了吧。但詞人身世坎坷,縱不多情,也會多思啊。他原籍洛陽,青年時期,志行高潔,不樂仕進。宋欽宗靖康年間,曾被召至汴京,將任為學官,他推辭說:“麋鹿之性,自樂閑曠,爵祿非所愿也。”固辭還鄉里(《宋史。文苑傳》)。及金兵攻陷京都,他攜眷屬避亂南下。
可以設想,他的夫人和他是患難與共,伉儷情深。他《昭君怨》一詞里,寫他喪妻以后,“淚斷愁腸難斷,往事總成幽怨。幽怨幾時休?淚還流!”又一首《驀山溪》詞里說:“鴛鴦散后,供了十年愁;懷舊事,想前歡,忍記丁寧語!”這些都反映出他們夫婦之間的篤厚感情。而喪偶以后的幽怨愁思,又是百計難遣。這月白風清之夜,恐怕更難怎能免除“多情”了當他一個人孤孤單單臥冰簟上的時候,他的幽情苦緒汕然而生:“可惜宵人不見,角枕爛衾虛設。”他把無限的哀思凝縮這兩句里,成為全詞的警句,看來似乎無典,實際上是化用《詩經·唐風》里的詩句,渾然無跡,可以看出他的善于融化古代詩句的才情。“宛轉無眠,起來閑步,露草時明滅。”從這幾句里,可以看出他心緒不安,想盡力排遣,然而“此情無計可消除”,他徘徊往復,不覺得玉繩西轉,已近黎明,徘徊愈久,情思愈苦。“畫樓殘角嗚咽”,殘角的嗚咽聲,是他所賦予殘角的心聲,與上片的“寒蟬凄切”遙遙相應。由“凄切”到“嗚咽”,反映出他從黃昏到黎明間哀思的發展。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7
《念奴嬌》
宋代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著同:著;玉界一作:玉鑒)
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滄溟一作:滄浪)
譯文
洞庭湖邊靜立著的纖草,在這個中秋將至的時候,沒有一絲風過的痕跡。是玉的世界,還是瓊的原野?三萬傾明鏡般的湖水,載著我一葉細小的扁舟。皎潔的明月和燦爛的銀河,在這浩瀚的玉鏡中映出她們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體會著萬物的空明,卻不知如何道出,與君分享。
感懷這一輪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嶺海之間,胸襟仍象冰雪一樣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著蕭瑟幽冷的須發和衣袂,平靜的泛舟在這廣闊浩淼的蒼溟之中。讓我捧盡西江清澈的江水,細細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請天地萬象統統來做我的賓客,我盡情的拍打著我的船舷,獨自的放聲高歌啊,怎能記得此時是何年!
注釋
張孝祥:字安國,號于湖居士,南宋著名愛國詞人。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陽西南。
風色:風勢。
瓊:美玉。
著:附著。扁舟:小船。
素月:潔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銀河”。
表里:里里外外。此處指天上月亮和銀河的光輝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嶺表:嶺外,即五嶺以南的兩廣地區,作者此前為官廣西。嶺表一作“嶺海”。
孤光:指月光。
肝膽:一作“肝肺”。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純潔。
蕭騷:稀疏。蕭騷一作“蕭疏”。襟袖冷:形容衣衫單薄。
滄浪:青蒼色的水。滄浪一作“滄溟”。
挹:舀。挹一作“吸”。西江:長江連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稱西江。
北斗:星座名。由七顆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狀。
萬象:萬物。
扣:敲擊。扣一作“叩”。嘯:撮口作聲。嘯一作“笑”。
不知句,贊嘆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時間)。
全文賞析
這首中秋詞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開篇直說地點與時間,然后寫湖面、小舟、月亮、銀河。此時作者想起嶺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無所作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過由于自己堅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盡長江做酒漿痛飲。全詞格調昂奮,一波三折。
“洞庭春草”指的是洞庭湖加上與之相連的春草湖,點出地點,題目是《過洞庭》,詞一開頭就緊扣題目。“近中秋”點出時間,秋天天高氣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秋月對于生活在農業社會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古代文人來說,當是別有意味。“風色”二字值得注意,風有風向、強弱,從來沒有聽說過風有色彩,其實張孝祥用“風色”是有所本的,李白《廬山謠》“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說的是黃云萬里改變了風的色彩;張孝祥的“更無一點風色”說的是洞庭青草湖上,萬里無云,水波不興,不僅沒有風,而且連風的影子都沒有,這種表達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詩意。“玉界瓊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湯湯、一碧萬頃的湖水。“界”又作“鑒”,玉界也好,玉鑒也好,美玉般的瓊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萬頃”則極言湖面之廣,如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游其中,該是多么愜意,這是一;點出了過洞庭的方式,進一層緊扣題目,這是二。
緊承“更無一點風色”,從秋月寫到秋水。素月分輝是說皎潔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輝分給了湖水。水里的銀河是天上銀河的倒影,它們有著同輝的形象。“素月”、“明河”兩個意象點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輝”、“共影”則寫出了秋水長天一色的`美景,盡管只有八個字,卻具體而生動的顯示了詩人的才華。“表里俱澄澈”是這首詞主旨所在,它包含了兩層意思,一層是寫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沒有一絲一毫渾濁,沒有一絲一毫污染,這樣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間的琉璃世界;另一層是說三萬頃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漢、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僅是寫景,而且也是寫人,寫自己品格之美。杜甫詩有“心跡喜雙清”,行跡是表、心靈是里,“心跡喜雙清”是杜甫的夫子自道;“表里俱澄澈”則是張孝祥的夫子自道。中國文史館館長袁行霈認為,“表里俱澄澈”“心跡喜雙清”可以集成一副對聯,而且給人提供了一個為人處世的準則,此言良是。
屈原《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寫出了屈子自己內美與外美的統一。張孝祥則進一步寫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澄澈的相會與相合。則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會合,這一會合的美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詩意的高峰體驗,因此詩人用“怡然心會,妙處難于君說”作為上片的結語、同時巧妙的引出了下闋。上闋寫景,下闋則從回顧嶺表一年寫起,抒發感情。
嶺表指五嶺之外,即今之廣西一帶。《宋史》本傳載張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知靜江府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次年因讒落職,由桂林北歸,途徑岳陽,故有《過洞庭》之作。“應”,因也,杜甫詩“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是說名難道以文章而著,官因老病而休。此處的“應”語氣相當肯定。詩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嶺表一年因被讒而免職的經歷,感慨系之矣。蘇軾《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張孝祥用了“孤光”這一典故源于此。“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獨地照耀著;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嶺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時詩人也無需別人理解,只能與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點是潔白晶瑩,南朝詩人江總有“凈心抱冰雪”之句,所以“肝膽皆冰雪”之句,唐王昌齡有“一片冰心在玉壺”之句,所以“肝膽皆冰雪”,實際上是說,盡管自己被免職,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純潔、肝膽照人的;另一層意思是說,我問心無愧,話語中有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還夾雜著自豪、感情真摯而又復雜。
“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這是從嶺表經年回復到當下,“襟袖”則是以部分代全體,月夜清冷,衣服單薄,涼意頓生,更重要的是官場人情冷暖,不免有蕭條冷落之感。盡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橫無際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證明凡此種種,體現了詩人的鮮明個性。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這是全詞的高潮所在,也是詩人感情的高潮所在。《景德傳燈錄》卷八記馬祖語曰:“侍女一口挹盡西江水”,此處界禪宗話語,表明自己的心胸開闊。北斗星是由七顆星組成的星座,像舀酒的長把勺,《詩經·小雅·大東》:“維北有斗,不可挹酒漿”,而屈原《九歌·東君》則反其意而用之,“援北斗兮酌桂漿”。詩人作主人,請萬象(天地萬物)作客人,舀盡西去長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淺酌的招待天地萬物,這是何等氣勢,一個被讒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當年“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向之”,或“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大無畏的浪漫主義精神。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蘇軾《前赤壁賦》有“扣舷而歌之”之語,張孝祥則是敲擊船沿、仰天長嘯,抒發出自己的滿腔豪情。受蘇軾《念奴嬌·中秋》:“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影像,張孝祥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結,從秋月秋水回歸自我,扣舷是動作,獨嘯是聲音,從空間上說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從時間上說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穩泛;從心理上說是由知到不知,通過對照,說明詩人已忘情這月白無風之夜,忘情于與大自然交融之中。
此詞意象鮮明,意境深邃,結構嚴謹,想象瑰麗,真正做到了“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舒云卷”,是首表現浩然正氣的絕妙好詞。
寫作背景人們比較熟悉辛棄疾與蘇軾之間的繼承和發展關系,但卻較少有人注意張孝祥在蘇、辛之間所起到的過渡性作用。張孝祥實際上是南宋豪放詞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這首《念奴嬌》就是廣泛傳誦的張孝祥的代表作。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張孝祥因受政敵讒害而被免職。他從桂林北歸,途經洞庭湖,即景生情,寫下這首詞。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8
念奴嬌·春雪詠蘭
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蕊珠宮闕。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
當日九畹光風,數莖清露,纖手分花葉。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
翻譯
我問老天這究竟是為什么,已經是陽春三月, 龍山一帶卻還千里飛雪?凌波而來送我玉佩的您不見了,還說什么龍宮仙闕。南方宮殿已經如煙銷云散,連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顯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給折斷,只有我還在這深山中顧影自憐,“不如歸去”的啼聲讓人悲痛欲絕。
回想當年九畹種蘭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著清徹的露珠,是您親手為我們分開花葉。我曾經投入您多情的懷抱,氣味相投我們同心相結。您卻走了,玉殞香銷,連美麗的身影也消失在濃霧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給我的金跳脫。我在洛水之濱,尋找著再度降臨的美好時節。
注釋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國君。
蕊珠:道教經典中所說的仙宮。
嫣然:美好的'樣子。
鴂:杜鵑。
九畹:《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薰之百畝。”后以“九畹”為蘭花的典實。
金跳脫:一種婦女戴的首飾。
洛濱江上:指洛水與江水之濱,照應前洛神、江妃。
賞析
詞開頭“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即化用南朝宋鮑照《學劉公干體》“胡風吹朔雪,千里度龍山”句意,以問句領起。作者責問老天,為什么會在春意正盛的時節千里迢迢送來北方寒山的飛雪。“春深”而有“飛雪”,反常且令人痛苦,這幕情景實際是隱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競遭受清軍鐵蹄蹂躪。下面兩句,謂大雪漫空飛舞,解佩相贈的漢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見蹤影,更何況天界的仙宮寶闕。這里“解佩凌波”當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見”,則是說他們多遭不幸。以下便轉入題中之“詠蘭”。“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聯想到流放沅湘的戰國楚偉大詩人屈原。“煙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見出作者的惆悵悲苦。而幽蘭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懷惻愴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蘭自擬,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的典故,表達他的傷時之情。作者在清順治二年(1645)松江起義兵敗后,曾一度隱居,此處“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換頭回憶往事,“九畹”用上引《離騷》句意,“光風”用《招魂》“光風轉蕙,氾崇蘭些”句意,表現幽蘭在佳人的“纖手”中流芬揚馥的情狀,隱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國恩。“數莖清露”,象征著作者高潔的情操和忠貞的氣節。這里將香草關人結合起來,比興之義尤為精微。下面兩句,進一步用“多情懷袖”、“同心千結”傾訴自己的忠愛纏綿意緒,“多情懷袖”承上文之“纖手”, “同心千結”承上文之“花葉”。這幾句“當日”、“曾在”應是指崇禎朝之事,此后則“玉腕香消,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也就是說他的報國之心不被理解,頗和明珠投暗之恨。聯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時數次上書指陳時政,均未受重視,遂辭職歸家.這里的“空贈金跳脫”便不難索解,“空贈”兩字。惋惜之意極濃,實在是感慨萬端之語。而“香消”、“霧掩”,也隱含對弘光時忠良遭斥、奸佞當道的批評之意,結拍兩句。“洛濱江上”,結構上遙應“解佩凌波”,似指剛成立的南明永歷政權,接受其領導的抗清義軍有瞿式耜等部,據有兩廣、云貴、四川等地;“尋芳再望佳節”,就是期望這一股抗清力量能夠完成國家復興的艱苦事業。
全詞主要以蘭自喻,個別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關人或指忠臣義士,或指君王主上,都與楚辭美人香草之孤忠隱約之言一脈相承,意深情遠,亦婉麗亦蒼涼。
創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于清順治四年(1647)三月,時作者隱居于幽谷。作者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愛國情愫以及表達自己內心報國無門的情感而寫下這首詩。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9
原文:
念奴嬌·天丁震怒
金朝: 完顏亮
天丁震怒,掀翻銀海,散亂珠箔。六出奇花飛滾滾,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顛狂,素麟猖獗,掣斷真珠索。玉龍酣戰,鱗甲滿天飄落。誰念萬里關山,征夫僵立,縞帶占旗腳。色映戈矛,光搖劍戟,殺氣橫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與談兵略。須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譯文:
天丁震怒,掀翻銀海,散亂珠箔。六出奇花飛滾滾,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顛狂,素麟猖獗,掣斷珍珠索。玉龍酣戰,鱗甲滿天飄落。
雪啊,仿佛天兵天將挾著巨怒,將那銀子鋪成的大海掀翻,將那珍珠綴成的簾子拆散打亂。六角形的雪花滾滾飛舞,把那山中的丘壑起伏填成一片平坦。這雪又像癲狂不已的白虎,以及猖獗橫行的白麒麟,一齊扯斷了珍珠繩索。還宛如鏖戰的玉龍,打得鱗甲滿天飄散。
誰念萬里關山,征夫僵立,縞帶沾旗腳。色映戈矛,光搖劍戟,殺氣橫戎幕。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與談兵略。須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誰曾想起那雄關山嶺上,將士在寒風中佇立,雪白的衣帶緊粘著戰旗的一角。戈矛泛著炫目的顏色,劍戟搖曳著凜冽的寒光,軍帳中騰騰殺氣縈繞。兵士們如貔虎野獸般雄壯,將佐們個個英勇,都在一起論略談韜。此情此景下,應當一醉方休,用醉眼看那一片寬曠的碧空高高。
注釋:
天丁震怒,掀翻銀海,散亂珠箔(bó)。六出奇花飛滾滾,平填了山中丘壑。皓(hào)虎顛狂,素麟猖獗(jué),掣(chè)斷珍珠索。玉龍酣(hān)戰,鱗甲滿天飄落。
天丁:天兵,一說為天上的六丁神。震怒:大怒,異常憤怒。珠箔:即珠簾。六出:雪花六角,因用為雪花的別名。皓虎:白色的老虎。素麟:白色的麒麟。珍珠索:一作“真珠索”。
誰念萬里關山,征夫僵立,縞(gǎo)帶沾旗腳。色映戈矛,光搖劍戟(jǐ),殺氣橫戎幕。貔虎豪雄,偏裨(pí)英勇,共與談兵略。須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僵立:因寒冷而凍得僵硬直立。縞帶:白色的衣帶。“沾旗腳”一作“占旗腳”。戎幕:行軍作戰時的營帳。貔虎:比喻勇猛的軍隊。偏裨:偏將與裨將,古時將佐的通稱。“英勇”一作“真勇”,后者應為錯字。兵略:即戰略。“共與”一作“非與”,后者應為錯字。
賞析:
詞的上片前三句“天丁震怒,掀翻銀海,散亂珠箔”,以一種磅礴的氣勢開篇:一定是天兵發怒了,掀翻了銀海,散亂了珠簾,變作了天地間的這場大雪。
下面二句“六出奇花飛滾滾,平填了山中丘壑”,漫天大雪,轉眼間將山中的丘壑便填平了。
下面五句,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形容雪勢。“皓虎”、 “素麟”,“掣斷”的“珍珠索”,“酣戰”的“玉龍”,“滿天”的“鱗甲”。將逼人的.雪勢,形象地展示出來了。
完顏亮巧用博喻手法,大筆揮灑,展現北國豪雪雄渾壯觀的景象,堪稱大氣磅礴。絕無“天人寧巧許,剪水作飛花”的纖柔嬌媚淡雅之態,亦無撲朔迷離婉秀之姿。謂其“俚而實豪”,雄氣狂放,壯闊恢宏,豪宕奇險,借詠雪酣暢淋漓地展露其為人為詞的當行本色,是再恰切不過的了。
如果說上片重在寫景,那么下片則重在抒情,描述了邊塞軍旅在這大雪中的豪情壯志。
開頭三句“誰念萬里關山,征夫僵立,縞帶沾旗腳”,誰能想到邊關征夫在這風雪中的情景呢?以此從單純的天上雪景過渡到“萬里關山”去了。
下面六句,描述了邊塞將士在雪中的豪邁氣勢,劍戟戈矛,在雪色中閃射著寒光,一座座軍營透出一派殺氣。無論是將領還是兵士,個個豪雄英勇,都在商略如何克敵制勝。
結尾二句“須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雪中豪飲,一醉方休,且看取雪后初晴的寥廓碧空。于豪放中又抹上一層浪漫色彩。
完顏亮筆橫四野,墨翻驚瀾,天上人間,丘壑、雪勢軍威人情渾融一體,豪詠狂吟譜成這闋詠雪絕唱。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10
念奴嬌·石頭城
清代 鄭燮
懸巖千尺,借歐刀吳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盡,萬里洪濤噴薄。王浚樓船,旌麾直指,風利何曾泊。船頭列炬,等閑燒斷鐵索。
而今春去秋來,一江煙雨,萬點征鴻掠。叫盡六朝興廢事,叫斷孝陵殿閣。山色蒼涼,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腳。數聲漁笛,蘆花風起作作。
譯文
在千尺的懸巖上,被鬼斧神工似的削成了城郭。千里長的石頭城迂回不盡,在萬里長江的洪濤中噴薄而出。當年王浚的戰船旗幟飛舞,直指南京,利用風而沒有停泊,在船頭點燃了火炬,輕易燒斷了石頭城的鐵索。
如今春去秋來,過了很多年,數萬南飛的大雁飛過,在它的鳴叫聲中,建都在石頭城的許多朝代都相繼滅亡了。山色蒼涼,江水湍急,潮水拍打著空蕩蕩的石頭城。幾聲漁人的笛聲,蘆葦花在風中閃閃發光。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石頭城:在今江蘇南京市清涼山后,曾是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的都城。石頭城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跡為赫紅色,內有大量河光石。此城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吳國孫權遷此,在原址上重筑,取名石頭城。在今清涼山麓,下臨長江,形勢險要,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重地,有“石城虎踞”之稱。
懸巖:指南京清涼山。
歐刀吳斧:《后漢書·虞詡傳》,“寧臥歐刀,以示遠近。”春秋時期名工歐冶子和吳國人所鑄造的兵器。 [1]
回:迂回。
噴薄:噴涌激蕩。
王浚:西晉大將,兩任益州刺史,曾用火攻的方式燒斷石頭城的鐵索,攻破東吳。
樓船:帶樓的戰船。
旌麾(jīng huī):帥旗;指揮軍隊的旗幟。
風利何曾泊:據《晉書·王浚傳》,晉帝要浚到秣陵后受王渾調度,船過秣陵,浚指著船帆對王渾的信使說”風利不得泊也“,自管下金陵搶功去了。
“船頭”兩句:是說,王浚用火燒斷東吳攔江的鐵鎖,使得戰船順利通過。等閑:輕易。
征鴻:南飛的大雁
“叫盡”兩句:大雁年年南飛,在它的鳴叫聲中,建都在石頭城的許多朝代都相繼滅亡了。斷:廢圮。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墓。
空城:廢置的石頭城。
作作:光澤閃爍貌。
創作背景
雍正十年(1732年)農歷八月初八,詞人在南京江南貢院參加了鄉試,鄉試后游覽了南京的名勝古跡,創作了《念奴嬌·石頭城》。
賞析
上片寫石頭城的險要,“懸巖千尺”一句總領全詞,借歐刀吳斧,指借春秋時代著名的工匠歐冶子和吳國鑄造的兵器,來筑成江邊的這座城郭。“千里金城”言其長;“萬里洪濤”狀其險,兩句勾畫,雄形險勢,頓顯眼前。“王浚樓船”五句,寫了一段歷史故事,寫了西晉王浚用火炬燒斷鐵索,攻陷石頭城終獲大勝。可以想見當時戰況何等的慘烈,石頭城再險,又何能阻擋這強大的.攻勢。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一詩中,有“千尋鐵索沉江低,一片降帆出石頭”之句,也是說的這段故事。
下片抒懷,從石頭城說開去,虎踞龍盤,六朝古都,“春去秋來”,歷經千古盛衰,只剩下“一江煙雨”,而每年一度秋去春還的陣陣大雁,在石頭城的上空,叫盡了六朝興廢的往事,也叫斷了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明孝陵的殿閣。而蒼涼的山色,悍急的江流,拍打著早已廢圯的石頭城,留給人們一段歷史興衰的往事。
全詞通過描寫石頭城的衰敗荒涼,深刻表達了作者對歷代王朝興衰的無奈和感慨。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11
念奴嬌
陳亮
危樓遠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蓮崗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疆場。
《念奴嬌》是宋朝朝詩人陳亮的作品。
【賞析】: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陳亮為駁斥投降派所謂"江南不易保"的謬論,親自到京口、建康等地觀察地形。他根據實際調查所得的結論,向孝宗皇帝上書,提出了一系列經營南方,進取中原,統一國土的具體建議。這首《念奴嬌》,實際就是他這一系列政治主張的形象化。他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中說道:"故嘗一到京口、建業,登高四望,深識天地設險之意,而古今之論為未盡也。京口連岡三面,而大江橫陳,江傍極目千里,其勢大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也。"
詞中以形象化的語言,概括了他對京口地形的分析,嘲笑了歷史上無所作為的六朝統治集團,提出了進兵中原的積極主張,表現了作者卓越的政治見解和統一祖國的堅定立場。詞的上片對京口的有利地形作了形象的描繪,揭露并批判了把長江看作是"天限南疆北界"的錯誤,指出"一水橫陳,連岡三面"正是進兵中原的有利形勢。
作者還借用歷史上的教訓,痛斥南宋王朝把北伐大事當成"門戶私計",放縱投降派肆意壓制統一全國的正確主張。下片,前五句進一步揭露投降派及上層統治集團假愛國真投降的虛偽面目,以及由此而給廣大中原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了改變南宋王朝茍且偷安的消沉局面,后五句還以祖逖中流擊楫和淝水之戰以少勝多的史實來說服南宋當權者,要求他們堅定信心,不要顧慮重重,不要懼怕敵人表面上的強大。只要堅持抗金,勝利是必然的。這是一首批判現實、鼓舞斗志的抒情詞,目的`在于使南宋統治集團認清形勢,振作精神。所以詞中側重從兩個不同的側面來加以對比說明。
一是從自然條件方面來進行對比。詞中描繪了長江天險的地理形勢,指出,這種有利形勢并非"若穴之藏虎",而是"做出爭雄勢",是"虎之出穴"。雖然大自然為進取中原提供了極其有利的自然條件,但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他們跟六朝時"只成門戶私計"的庸人一樣,只不過"登高懷遠"而已。他們白白據有這"鬼設神施"的天險,卻"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
二是用歷史經驗來進行說服對比。作者以立誓北伐的祖逖和打敗苻堅的謝玄等人作為正面英雄加以稱贊,讓南宋王朝從這些人身上汲取力量、醫治自己政治上的憂郁癥和軟骨病。宋詞中寫多景樓的作品為數不少,但卻很少有象陳亮這首詞寫得氣宇軒昂有雄視百代之概的。詞中洋溢著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強烈的愛憎寓于自然環境的渲染烘托之中。用典雖多,但針對性很強,語言簡潔有力。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余客武陵。湖北憲治在焉:古城野水,喬木參天。余與二三友,日蕩舟其間。薄荷花而飲,意象幽閑,不類人境。秋水且涸。荷葉出地尋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見日。清風徐來,綠云自動。間于疏處,窺見游人畫船,亦一樂也。朅來吳興。數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絕。故以此句寫之。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翠葉吹涼,玉容消酒,更灑菇蒲雨。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人西風南浦。高柳垂陰,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田田多少,幾回沙際歸路。(愁人 一作:愁入)
賞析
這是一篇托物比興的詠物詞,借寫荷花寄托身世。
宋代詞人周邦彥是錢塘人,寫下“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蘇暮遮》)的名句。姜夔的這首詠荷詞,也同樣把讀者帶到一個光景奇絕清幽空靈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潔的美人,有人們尋找的清香幽韻的夢……從這首《念奴嬌》詞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與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閑,不類人境”,而有是作。
詞一開頭就把讀者帶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開的時候,荷花叢中蕩舟,一路上一對對鴛鴦伴著船兒戲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這里人跡罕到,只見那望不見邊的荷塘,綠波蕩漾,荷葉翻飛。“水佩風裳”,本指美人妝飾,代指荷葉荷花,與周邦彥“一一風荷舉”共得荷花之神理。從那碧綠的荷葉間,吹來陣陣涼風,那鮮艷的荷花,好像美人玉臉帶著酒意消退時的微紅。一陣密雨從菰蒲叢中飄灑過來,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惹起詩人詩興大發,寫出了優美的詩句。
這美好的情景多么使人留戀,然而時間在悄悄過去,已是日暮時分,只見那車蓋般的綠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見,欲去還留。凌波用曹植《洛神賦》之典故。只怕西風起時,舞衣般的葉子經不住秋寒的蕭瑟而容易凋殘,更為那無情的秋風將把南浦變成一片蕭條而憂愁。還有那高高柳樹垂下綠陰,肥大的老魚吹波吐浪,這一切,都要挽留他住在荷花中間。詞人說:田田的荷葉呵,您多得難以計算,可曾記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邊的歸路上依戀徘徊?“田田”形容浮在水面的`荷葉,南朝民歌有“江南可采蓮,蓮葉荷田田”之句。
姜夔以清空騷雅的詞筆,把荷塘景色描繪得十分真切生動。可是,這樣的好詞,王國維卻看不上眼,他在稱贊周邦彥詠荷名句后,接著就批評姜夔詠荷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其實,姜夔詠荷在“得荷之神理”方面,并不比周詞遜色。周詞主要是寫客子思鄉之情,詠荷就是“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數句,它使人看到的還僅僅是荷葉之物態,而姜夔詠荷,不僅具有荷花之物態,還使人同時隱隱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銷酒”,像荷花般的紅暈,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開。荷花生長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惚迷離,具有朦朧之美。
更可貴的是,姜夔這首詞寫出了賞愛荷花的最真切的心靈感受。姜夔一生襟懷清曠,詩詞亦如其人。他寫“意象幽閑,不類人境”的荷塘,實是要體現他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在這個冰清玉潔,一塵不染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一方。“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這不簡直是一場富有詩意浪漫的人花之戀么?“日暮青蓋亭亭,情人不見,爭忍凌波去。”荷花對詞人深情如此,詞人對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也是無限依戀。因此不妨這樣說,姜夔這首《念奴嬌》實是一支荷花的戀歌。由于荷花在我國文學中是象征著“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姜夔對荷花的愛戀不正寄托著他對自己的超凡脫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嗎?姜夔寫荷花,不是停留在實際描摹其形態,而是攝取其神理,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融合進去,把自己的個性和神韻融合進去,寫花實是寫人也。姜夔這種空際傳神的詞筆,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滿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啟發性。這種寫法與一般實際摹寫景物者大異其趣。如“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之類,讀者須充分發揮想象才能品味,否則,便有如王國維所說“霧里看花”之感了。寫出對荷花的一片憐惜愛護之情,留連忘返之意,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曠蕩,心情之依戀。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洞庭春晚,舊傳恐是,人間尤物。
收拾瑤池傾國艷,來向朱欄一壁。
透戶龍香,隔簾鶯語,料得肌如血。
月妖真態,是誰教避人杰。
酒罷歸對寒窗,相留昨夜,應是梅花發。
賦了高唐猶想像,不管孤燈明滅。
半面難期,多情易感,愁點星星發。
繞梁聲在,為伊忘味三月。
譯文
洞庭春喝得比較者,洞庭湖的春天也來得者,舊時相傳大概就這樣,但確實人間物之絕美者。收拾瑤池的時候,把她從瑤池移到朱欄這邊來的,是傾國仙姝。可以透出室外散發陣陣的香味,使黃鶯隔簾而語,姑射仙子,玉此冰骨,潔白如雪,令人神移。月夜下的姿態,怎能不使狄仁杰避讓?
酒宴歸來,對著寒窗,仿佛記起昨夜乘醉賞花,梅花應該正在開放。猶如楚襄王夢見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賦高唐一樣,久久不能忘懷,不管燈的明亮或者熄滅,如此美好晤面恐難以后再難遇見了,然而多情之人易于傷感,以致為愁而鬢發斑白。猶如聽了韓娥的歌聲,舜的.音樂,縈繞腦際,經久不忘,甚至達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癡迷境地。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酹江月》《大江東去》,雙調一百字,前后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不甚拘平仄。
洞庭春:又為酒名。這里也指洞庭的春天。
尤物:舊稱絕色女子。亦指物之絕美者。
瑤池:神話中稱西王母所住的地方。
龍香:指龍涎香。
人杰:當指狄仁杰。
高唐:宋玉有《高唐賦》。
難期:難以實現。
星星發:斑白之發。
繞梁聲:即馀音繞梁。
忘味三月:《論語·迷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極言《韶》樂之美。
賞析:
這首詞約作于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或二年。作者罷官,一直在帶湖家中閑居,春天一個晚上獨自飲酒微醉,聞見花香,思念故人,因此寫下這首詞。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炎精中否,嘆人材委靡,都無英物。胡馬長驅三犯闕,誰作長城堅壁。萬國奔騰,兩宮幽陷,此恨何時雪。草廬三愿,豈無高臥賢杰。天意眷我中興,吾皇神武,踵曾孫周發。河海封疆俱效順,狂虜何勞灰滅。翠羽南巡,叩閽無路,徒有沖冠發。孤忠耿耿,劍铓冷浸秋月。
背景
1126年(靖康二年)金兵攻陷宋朝汴京,擄去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及所有皇族,北宋滅亡。第二年(1127)康王趙構在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建立南宋,改元建炎。任用主戰派李綱為相。李綱舉薦宗澤留守東京。宗澤整修城防,招摹義軍,聯絡八字軍,任用岳飛為將,屢次打敗金兵。宗澤備戰備糧,疏請高宗還都,下令北伐,以雪靖康之恥,奏章落到時在揚州宋高宗身邊的投降派大臣黃潛善、汪伯彥手里,兩人卻肆意攻擊,百般阻撓,不讓宋高宗回汴京主持抗金。宗澤見奸臣當道,復國無望,憂憤成疾去世。宗澤死后汴京不保,金兵長驅直入,渡江南下。黃中輔愛國心切,很想報效國家,苦于請纓無路。
黃中輔得知舅父抱恨去世,表哥宗穎也賦閑在外,壯志難酬。國家危亡,自己又報國無門,他悲憤極了,寫了這一首《念奴嬌》詞。
鑒賞
上片感嘆廣大的中原大地,沒有御寇的統帥,也沒有堅強能戰的軍隊作保衛國家的長城,致使胡馬的鐵蹄三次入侵,直搗京闕,百姓奔走逃難,徽、欽二帝被擄幽陷。他憤怒地呼喊:“此恨何時雪?”接著,作者自然地聯想到輔佐劉備成就大業,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喟然長嘆:難道現在就沒有在草廬中高臥的賢杰?當時許多詞人都抒發過對入侵者的強烈憤怒,但到此時,由于投降派的得逞,致使抗戰受到阻撓,那憤怒的憂國之音,無可奈何地降低了音調,從憤于外患而轉向憤于內患。
下片,起首表面上贊頌了高宗趙構的中興,實則反映了趙構畏敵如虎,無心復國,在金人南下時即倉皇逃至杭州,不久又狼狽逃至海上,至使金人長驅直入的丑行。“翠雨南巡,叩閽無路”,廣大抗金將士連皇帝的影子都見不上,談何勤王報國!最后“孤忠耿耿,劍铓冷浸秋月”,對自己滿腔報國之心而無報國之路,空使劍冷浸于秋月之下的無奈,表達了無限的.悲憤和深深的感慨。
作者的感情“高”而不“亢”,“壯”而不“強”,“憤”而含“悲”,為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充滿了危機感和焦灼感,使人可以感受到作者那被壓抑的豪放,和深沉的悲涼。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15
蘇軾
【原文】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譯文】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長空萬里無云,顯得更為遼闊無邊。月亮的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宮的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的來來往往,我向往月宮中的清凈自由,秀麗的江山像圖畫般的美麗,看過去在朦朧的月色里,樹影婆娑。
現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邊自己的影子當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的度過如此良宵,邀月賞心,用酒澆愁,但悲愁還在。不要辜負了這良辰美景,此時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風歸去,在明凈的月宮里,把橫笛吹的響徹云霄,喚起人們對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釋】
①元豐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黃州作。
②桂魄:古人稱月體為魄,又傳月中有桂樹,故稱。
③玉宇瓊樓:形容月中宮殿的精美。
④乘鸞:《異聞錄》:“開元中,明皇與申天師游月中,見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鸞, 笑舞于廣庭大桂樹下。”
⑤清涼國:唐陸龜蒙詩殘句:“溪山自是清涼國。”
⑥煙樹歷歷:唐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
⑦舉懷三句:李白《月下獨酌》:“舉酒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⑧便欲三句:化用《莊子·逍遙游》:“有鳥焉, 其名為鵬,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唐李白曾被稱為“謫仙人”,謂如神仙謫降人世。蘇軾也自比謫仙,故稱歸去。
⑨水晶二句: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李舟以笛遺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 維舟吹之……甚為精壯, 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盤擗,其笛應聲粉碎”。李牟,或作李謨。此喻胸中豪氣噴薄而出。
【簡析】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中秋,蘇軾在黃州時寫的,當時作者仍在被貶滴之中。 萬里無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對廣闊的天空和皎潔的月亮,引起了無限的幻想,聯想到現實社會的丑惡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虛無縹緲清靜自由的生活。這正是作者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寬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表現出對自由生活、美好現實的追求。 這首詞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大膽創造,富有浪漫主義想象,能喚起讀者的聯想,獲得豐富的美感和無窮的詩意。
【詩人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念奴嬌》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念奴嬌·天南地北》原文及賞析02-24
念奴嬌·天南地北原文及賞析02-06
念奴嬌·梅原文及賞析02-05
《念奴嬌中秋》 原文賞析12-09
念奴嬌·中秋對月原文及賞析08-09
《念奴嬌·赤壁懷古》原文及賞析02-24
念奴嬌·梅原文及賞析(熱)07-10
念奴嬌·梅原文及賞析[精]07-10
念奴嬌·梅原文及賞析【優秀】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