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導游詞15篇
作為一名樂于為游客排憂解難的導游,就有可能用到導游詞,借助導游詞可以更好地宣傳景點,引導游客觀光游覽。那要怎么寫好導游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河南導游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河南導游詞1
“開封府”為北宋時期天下首府,威名馳譽天下,包龍圖扶正祛邪、剛直不阿、美名傳于古今。一曲“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令人蕩氣回腸,引起幾多瑕思神往。
“開封府”,位于開封包公湖東湖北岸,占地60余畝,建筑面積1.36萬平方米,氣勢恢弘,巍峨壯觀,與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應,同碧波蕩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 開封府依北宋營造法式建造,以正廳(大堂),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作為主題景區,開封府堅持動靜結合,雅俗共賞,歷史與演義相映成趣的經營理念。在開封府,您除了能夠看到大批珍貴史料,軼事和陳展外,還能夠看到“開衙儀式”、“包公斷案”、“演武場迎賓表演”、“噴火變臉”等豐富多彩的表演活動,真切地體會到“游開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龍圖,領略人間正氣”。
河南導游詞2
河南,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于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與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有世界文化遺產3處:龍門石窟、殷墟、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國家5A級旅游景區8項11處:少林寺、龍門石窟、云臺山-青天河-神農山、清明上河園、殷墟、白云山、堯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雞冠洞。世界地質公園4處:中岳嵩山、云臺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5處:嵩山、洛陽龍門、雞公山、王屋山、云臺山、堯山、林慮山、青天河、神農山、桐柏山-淮源、鄭州黃河風景區。
河南屬暖溫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一般特點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風沙多,夏季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最佳旅游時間是秋季.
河南省轄18個省轄市,其中地級市17個、省直管市1個,5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88個縣。
河南,古稱中原,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元代以前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洛陽(十五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鄭州(五朝古都)、安陽(二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夏代先后在夏邑(今商丘)、偃師二里頭(今洛陽)、陽城(今鄭州)等附近建都。商代在亳(今商丘)建都,后來遷到“殷”(今安陽),自夏而金的4000年間,有10多個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于河南,長達3200余年。每當中國內亂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爭之地,“中國”的名稱就來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帶的國家。
河南導游詞3
千年來孤柏嘴作為黃河的古渡口,等待著來往匆匆的路人,而今歷史給予了他新的使命——國家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上最關鍵的建筑——穿黃工程就橫亙在這里!
孤柏渡飛黃旅游區抓住這一機遇,創造出又一人文景觀奇跡。這里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為一體,既具西北黃河風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的秀美,自然景觀獨特,人文景觀豐富。
這里不僅有亞洲落差最大、滑道最長的滑沙場、滑草場,還有兒童滑沙場、黃河中游唯一的羊皮筏漂流(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沙漠駱駝行、黃河快艇、觀光纜車、十里金沙灘、沙漠動感地帶、萬畝草原風光牧場、萬畝休閑漁業等。
河南導游詞4
河南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簡稱“豫”,因其大部分位于黃河以南而得名,省會鄭州,東與江蘇、山東、安徽相鄰,南連湖北,西接陜西,北與山西、河北結合,承東啟西、聯南望北。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詩詞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省內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眾多,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園、黃帝故里、商丘古城、嵩山、云臺山、白云山、伏牛山、石人山、雞公山、丹江口水庫、武侯祠等聞名海內外。河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我們的先民生活和創業的地方。從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此,不過因此河南也是中國歷史上戰爭和災難最集中的一個地區。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個,分別為夏商古都鄭州、商都安陽、十三朝古都洛陽和七朝古都開封。此外還有商丘、南陽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遠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原人民就創造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河南是我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中國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河南旅游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河南全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河南省共包括有15個城市,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旅游資源。
河南導游詞5
各位,今天請大家參觀的是鄭州市黃河游覽區,這一個游覽區位于鄭州市西北,距市內約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臨黃河。1970年,為了解決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在這里修建了提灌站,工程歷時兩年,后經八年的努力,終于在這里建成了一個占地面積十七平方公里的游樂場包。今天主要請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寬闊的河床,以及這周圍的景色。
據說,日本也有”人類起源于河流”的說法,黃河自古就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她與悠久的歷史同流至今,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象征著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歷史上曾多少文人騷客以詩描寫黃河的洶涌澎湃之勢;唐朝詩人李白在他的《將進酒》一詩中以鏗鏘有力的句子這樣贊譽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很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黃河之水通江戶,珠穆朗瑪連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另外,中國還有一個廣為人們所使用的諺語,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務必請諸位到黃河邊上一游,面對著氣勢磅礴的黃河,回想對比一下我們兩國間過去那種關系和今日的友好關系,希望大家能從汲取進一步發展我們之間友誼的力量。這樣,我就安排了這一個參觀計劃。
首先請看正面的這條河,這就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眾所周知,她發源于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0__平方公里。據說東京至博多的新干線長1176公里,那么請您記住:黃河的長約從東京到博多兩個半來回的距離。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游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因此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就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
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如果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一個堤防可以繞地球27圈!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將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因此,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就是洪水泛濫的原因,也就是說,下游是這條大河的薄弱環節,這一帶的河床也比鄭州市內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這些原因,過去的人們飽嘗頻繁泛濫的洪水之苦。據記載,歷史上20__年之間,洪水竟泛濫了1500次,實際上是四年三決口。其中最慘無人道的是1938年國民隊伍曾人為地決堤,引起洪水泛濫。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像這樣被充作戰爭的有力武器,難怪百姓常言道:”亂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黃河流域的人民群眾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長的大堤,建起了水利發電站,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間,黃河從末泛濫過。而且,經過治理的黃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農田灌溉和發電,成了一條造福于民的河。
總之,這條大河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既有破壞,也有創造,正是這條大河孕育了中華兒女。那邊那個白色塑像,就生動地表現了這一個主題。塑像高5米重12.5噸,取名”哺育”。身著唐裝,端莊賢淑的母親慈愛地望著懷中的孩子,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與黃河年在關系。
諸位請看周圍的山,這一帶的山稱邙山,一直從洛陽綿鄭州,過去是荒山禿領,經過綠化,現已是濃陰覆蓋。游覽區的一些參觀項目就掩映在這綠色之中。
先請看右面的山頭,那里一些古象的雕塑,歡騰奔馳,妙趣橫生。只是為什么在如此優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觀的動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諸位能回答得出嗎?好,請大家好好猜一猜。
諸位請往左邊的山上看,那里有游覽區的另一個重點項目————古代黃河治水傳說中的大禹的像。聳立在黃河岸邊峭壁上的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噸。左手握一像鋤頭似的工具,右手高舉,目光炯炯凝視著河的遠方。大禹的父親鯀也曾治水,但最終失敗。大禹治水時,總結教訓,發明新方法,綞成功。并打下政治權力的基礎,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之王。”制黃河者治國家”一語或許就由此而來。為治理這條暴虐的河,過去的民眾用盡了智慧和體力,而人類的智慧又在治水中發展。因此黃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國文化的源泉。
為了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黃河文明,現在山下正興建一座將由三千塊碑組成的黃河碑林。碑林集中了從唐朝至現代前來這里瞻仰黃河的詩人和文人們的作品,一旦完工,可與集中了歷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圍的山上還有一些亭臺樓閣,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一詩中這樣寫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正如詩中所描寫的那樣,登上高處,遠眺黃河,更能領略其氣勢。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領諸位一直登上那個最高的亭子。
那么,在登山之前,讓我們來聽一聽關于古象的答案吧。諸位猜到了嗎?
看來答案各異,實際上四、五十萬年前的河南是亞熱帶,當時有許多亞熱帶的動、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據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牽一象的象形文字證明,三千多年前還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國分為九州,現在的河南省屬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這一個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簡稱。山上的古象塑像顯示了這一個典故。
除了以上介紹的內容以外,還有公元前220年西漢時期,劉邦、項羽爭霸的古戰場、用磚雕來表現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中故事的民間藝術館等等,由于時間關系,請恕不一一講解了。
講解膚淺,內容零亂,很抱歉!只是今后每當諸位看到了日本的江戶橋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黃河,還有鄭州和中國。
河南導游詞6
“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哪位朋友知道這首歌出自于哪里?對了,它出自于詩經中的《蒹葭》一篇,原文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歌講的是一位青年人想念他意中人的情景,他的意中人在哪里呢?在水一方,前面我們就到了”水一方”游覽區。
水一方的水來自于洛河,這里是洛河的上游。
洛河,是黃河中游最大的支流,源出陜西省洛南縣洛源鄉的木岔溝。東流入河南境,經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到偃師縣楊村附近與伊河匯合,到鞏義市洛口以北入黃河。全長453千米。大致以洛寧的長水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峽谷和盆地之間,多險灘急流;范里至長水一段,兩岸懸崖陡壁,谷深在200米左右,洛河因孕育了聞名天下的河洛文化而廣為人知。
美不光讓人欣賞,還要我們來親近。在我們的前方的就是“水一方”竹筏漂流項目,撐一葉竹筏、游兩岸青山、多么詩情畫意啊!待會游玩過景區后,大家可以自費來游玩。
水一方游覽區是一個休閑、娛樂、度假的區域,這里的服務設施比較多,在前面是我們的農家賓館,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龍居,每個農家也分別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如桃花居、蘭花居、櫻花居。。。,在我們前方還有正在修建的臥龍半島別墅群和碧水餐廳。
河南導游詞7
我們現在前往翰園碑林參觀。碑林位于開封西北隅。在去往翰園碑林途中,我把它的簡單概況向大家介紹一下。一座大型文化藝術寶庫,被譽為“中國第一座最大的民辦碑林”。
現在我們來到了翰園碑林。走過雄偉高大的仿宋建筑牌樓,矗立在我們面前的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塑像。塑像高17米,重20噸。黃帝姬姓,號軒轅氏,也叫有熊氏,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結統一的奠基人和古老文明的開拓者,歷來受到人們的尊崇,稱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所以我們也自稱是炎黃子孫或華夏子孫。
古城開封湖泊很多,是有名的北方水城,但就是缺山。翰園碑林為了彌補這個不足,在南部風景區建造了仰圣山、文萃山和翰園山。仰圣山體現了山的文化品位,具有雄、險、奇、秀之氣勢與美姿,也體現了人們對世界文化名人孔子和古圣先賢的敬仰和思慕。飛流而下的瀑布十分雄偉,落差18米。通向山頂,有7條小道可以攀登。站在山巔,舉目遠望,附近景觀盡收眼底。仰圣山南面是正在建設中的翰園山,規劃山高36米,建成之后,翰園碑林將成為群山競秀、百花爭艷的樂園。
現在我們去翰園碑林北部碑廊參觀。這座主體碑廊建筑面積l萬平方米,雄偉壯觀,氣勢恢宏。這十大碑廊,以書法藝術為主,集詩書畫印精華之大成,如同一部刻在石碑上的中國文化發展史和書法藝術發展史。在碑廊里,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由楷書名家田英章書寫的《前言》,簡要敘述了翰園碑林的創建過程和概況,字體平穩端正,清麗古雅。
接著是歷代書法碑廊。從殷商四骨文開始到清末,刻有歷代書法名家的墨寶,這是按朝代順鑲嵌的。殷商甲骨文是刻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現現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甲骨文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源頭,公元1898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在發現,先后出土15萬片以上,約5千余字,至今研究甲骨文已成為一門學問。金文是殷商時代鐫刻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代稱銅為金,所以稱為金文。秦代是我國書法史上承先啟后、諸體出新的開創性時期,李斯創小篆體,他書寫的《泰山瑯琊》、《權量詔版》等,字體修長,橫成列,豎成行,為今天方塊漢字奠定了基礎。漢代是書法奠基時期,秦代程邈整理的隸書,逐漸發展定型,成為漢代占統治地位的書體,行書、草書、楷書都從隸書中演變出來。至此,漢字各種書體都已具備,為書法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高峰時期鐘繇、王羲之的倔起,使書法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唐代視為國寶。唐太宗李世民將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留傳后世的是它的摹擬本。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獻之并稱“二王”,其書法藝術對后世影響極大。唐代是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張旭稱為“草圣”,他和懷素并稱為“顛張狂素”。宋代書法藝術是一個變革創新的'時期,蘇拭、黃庭堅、米芾、蔡襄為宋四大家,蘇拭的《寒食詩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明代有唐伯虎、沈周、文微明、仇英,被稱為“明四家“。清代是中國“書道中興“時期,出現了王鋒、傅山、鄧石如、鄭板橋、趙之謙、康有為等眾多的書法名家,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書寫的“難得糊涂“、“吃虧是福“,在世上影響很大。
現在,我們來看現代書法碑廊。這是按篆、隸、楷、行、草書體排列,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自新中國成立迄今現代書法藝術發展的輝煌成就和整體面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名家輩出,可謂群星燦爛。這里刻有毛澤東、郭沫若、舒同、啟功、王學仲、歐陽中石、沙孟海、沈鵬等以及港、澳、臺等書法名家墨寶。
朱仙鎮導游詞 ·中岳廟導游詞 ·岳飛廟導游詞 ·河南嵩山少林寺導游詞
翰園碑林還設有中山碑廊、篆刻碑廊、繪畫碑廊、國際人十書法碑廊、少數民族書法碑廊、少兒書法碑廊、名人題詞和名人書法碑廊等,真乃是書法薈萃、琳瑯滿目。翰園碑林永遠刻碑不止,繼續豐富充實碑廊內容,并加速園林建設,任重而道遠。李公濤先生全家決心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把翰園碑林建成一座文化高品位,園林高層次,中國碑林第一流,長期享有“世界之最“稱號的大型文化旅游勝地。
河南導游詞8
古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中,距淇縣縣城西北8公里,游覽面積10平方公里。靈山寺在群山環抱之中,峰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后呼應,山巖嵯峨,曲溪流泉,峰回路轉,步換景移,綠樹紅花,百鳥歡歌。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風景名勝主要景觀有靈山、龍山、虎山、尖山、女媧峰、孕育峰、觀音顯圣、雙劍橫秋、金龜攀壁、駱駝峰、眼睛圣母像、竊竊私語、神仙對弈、靈猴石像、情人石、九龍峽、財神溝、清涼溝(碾溝)、靈峪、女媧宮、盤古殿、古佛洞、媧皇洞、觀音洞、老母洞、黑龍洞、滴水洞、靈山泉、醒目泉、黑龍泉、飲馬泉、滌心泉、靈湖、太公湖、黑龍潭、玉帶河、千年古柏、梨花坡、群峰聳翠、靈光閣、夫妻柿樹、靈山金頂等80余個。景區內每年7~8月舉辦古靈山女媧文化暨山水旅游節;10~11月舉辦女媧萬人朝拜盛會;已舉辦了首屆女媧文00化研討會。
最佳旅游季節最佳旅游時間:秋季歷史文化明代嘉靖年間淇縣縣令于慧題寫了靈山十景:“危巖少進,群峰聳翠,列柿流丹,一經蓬壺,半巖風雨,九天鳴佩,巨崖走蛟,雙劍橫秋,東海龍吟,西山虎嘯”。明崇禎時監察御史孫徵蘭摩崖題詩曰:“山卓碧云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圣,靈杰千古同嘉”。
河南導游詞9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景區就建在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 A級旅游景區、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甲骨文發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全國旅游景區級青年文明號,屬歷史遺址類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以前這里發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宮殿宗廟區的主體和殷王都全盤規劃、布局結構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學者劃分為甲、乙、丙三組基址。甲組建筑基址共發現15座,是宮殿宗廟區內建設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建筑,被認為是商王室的宮室、寢居之所。乙組建筑共發現21座,多數結構繁復,面積巨大,互相連屬。這些建筑被認為是殷王室的宗廟建筑。丙組共發現17座,被認為是商王室的祭壇建筑。目前,在宮殿宗廟區已發現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這些建筑基址形制闊大、氣勢恢宏、布局嚴整,按照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宮殿區為中心的范圍內。
文物遺址
中國出土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
商代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第二個王朝,與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國相比較,殷墟的青銅文化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以青銅禮器為基礎,發展成為一套以等級為核心的禮制制度,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這在世界青銅文明中是絕無僅有的,體現出獨特的東方色彩。殷墟出土青銅器種類繁多,器形厚重,紋飾繁縟,鑄造工藝高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遺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負盛名,大鼎高達133厘米,器口長79.2厘米,重量達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發現最大的青銅器,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此鼎造型龐大雄渾,紋飾精美細膩,通體以雷紋為底紋,饕餮紋、夔紋為主體裝飾,給人以穩重、莊嚴而又神秘的感覺,是古代科技與藝術、雕塑與繪畫的完美結合,是中國青銅器文化中的瑰寶,美術史上的璀璨明珠。
54號凹形遺址
54號基址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初。該基址瀕臨洹水西岸,整體呈凹字形,缺口向東。包括南、北、西三組基址,這些房基構成半封閉狀的建筑群,面積達5000平方米,結構嚴謹,構思精巧,已具備了中國“四合院”的雛形。該基址也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宮殿宗廟區內發現的最重要的建筑基址。
中國最早的車馬遺跡——殷墟車馬坑
自1920年殷墟發掘以來,曾多次發現過商代車馬坑。但由于受當時發掘技術的限制,都未能將坑中的木質車架清出。1953年在殷墟首次成功清理出商代車子的殘跡,搞清了車子的大體結構及部分構件的尺寸。殷墟發現并清理的多座車馬坑以及道路遺存,展示了我國古代道路交通的基本雛形,對研究商代社會的階級、等級關系、親族制度、埋葬習俗及工藝水平等,都是極重要的研究資料。華夏幅員廣袤,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獻中說夏代就發明了車,但是至今未發現夏代車的遺存。殷墟考古發掘的殷代車馬坑是華夏考古發現的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由此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車的文明古國之一。殷代車馬坑不僅展示了上古畜力車制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奴隸社會殘酷的殺殉制度,它是國人最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骨文,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備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標志著已進入了成熟階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中國古代甲骨占卜有著悠久的歷史,殷墟時期則是占卜最盛行的時期,商王和貴族幾乎每事必卜,占卜成為商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甲骨的納貢、收貯、整治、鉆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辭的語法、辭例等形成一套嚴格而有系統的制度。據甲骨文記載,殷代已有專門掌管占卜和紀錄的貞人,見于卜辭的貞人約有上百人。占卜涉及內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于商王游獵、疾病、做夢、生子等。商代以后,甲骨占卜逐漸失去了其顯赫地位。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見證了已經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為研究中國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目前殷墟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甲骨文已具備了現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其書體雖然又經歷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書體的演變,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語法保留下來,成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塊字,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甲骨文也因此成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變發展而來的漢字,在傳播華夏文化、促成中國大一統國家的形成與鞏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婦好墓
著名的婦好墓是1920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內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該墓南北長506米,東西寬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隨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貝6800枚。隨葬品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而且造型新穎,工藝精湛,堪稱國之瑰寶,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發達的手工業制造水平。根據該墓的地層關系及大部分青銅器上的“婦好”銘文,考古學者認定墓主人為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婦好墓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聯系并斷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員墓葬。
YH127甲骨窖穴
殷墟宮殿宗廟區還分布著為數眾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紀末甲骨文發現以來,這里共出土甲骨約150000片,震驚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園莊東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發現于1936年,位于宮殿宗廟區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辭甲骨17000余片。這些甲骨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田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甲骨文和商代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
殷墟博物館
殷墟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較專業、系統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館,該館嚴格按照科學、環保、安全、符合遺址保護的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同時盡可能地與殷墟遺址景觀相協調。從平面上看,博物館酷似甲骨文的“洹”字,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館內展出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國以來在殷墟發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包括陶器、青銅器、玉器及甲骨文等國寶級文物共500多件,展品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
乙二十仿殷大殿
乙二十仿殷大殿是在乙組基址上復原的其中一座,它東西長51米,由于東側的20米地下尚未發掘,所以只復原了西側的31米,是宮殿宗廟區主要建筑之一,該建筑以黃土、木料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實高大的夯土臺基上,房基置柱礎,房架用木柱支撐,墻用夯土版筑,屋頂覆以茅草,正如《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的“茅茨土階、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風格,造型莊嚴肅穆、質樸典雅,具有濃郁的中國宮殿建筑特色。整座建筑規模巨大、左右對稱,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審美意趣,集中體現了殷商時期的宮殿建設格局、建筑藝術、建筑方法、建筑技術,代表了中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筑的先進水平。
乙七基址
殷墟時期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突出表現在喪葬和祭祀制度中,在營造宮室宗廟等建筑時,要舉行一系列非常血腥的祭祀儀式,借以除妖避邪,鎮宅安居。殷墟發現的大量的人祭和人殉的遺跡,為商代晚期大規模的人祭、人殉現象提供了直接的證據。乙七基址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該基址為商代宗廟建筑遺址,規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筑也定為不凡。宗廟建筑一般要經過奠基、置礎、安門、落成四個步驟。
(1)、奠基:地基夯成后,在基址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筑兼埋兒童,這是奠基儀式;
(2)、置礎:在夯實的地基上放柱礎石,起到加固柱子和防止腐爛的作用,這是要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時也加用人牲。然后填土夯實。這是置礎儀式;
(3)、安門:在門檻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別埋置看門的侍衛1~3人,皆跪仆相向,手執銅戈、盾牌,防衛目的異常明顯,這是安門儀式;
(4)、落成:整個建筑完成后,要舉行隆重的落成儀式,這時的用牲種類多,規模大,有時要殺掉上百人,連同牲畜,車輛,整整齊齊埋在建筑物旁。在乙七基址之南曾發現成行的密集小葬坑和車馬坑遺跡,有北、中、南三組,僅在中組80座祭祀坑中,就發現人牲390余人。由此看來,中國古代早期大量地使用“人祭”與“人殉”的野蠻殘酷的祭祀和殉葬方式,在殷墟時期達到了極致。
歷史價值
1899年甲骨文發現和1920年殷墟科學發掘以來,殷墟發現的大量都城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奠定了殷墟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個有文字可靠的古代都城地位。一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發掘的日益深入,殷墟的范圍和內涵仍在不斷地擴大。尤其是近年來,殷墟考古仍不斷有驚世發現,1990年的郭家莊、1991年的花園莊東地甲骨窖穴、1999年的洹北商城、20年的花園莊東地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震驚中外學術界,從而更加證明殷墟的價值與潛力。根據目前殷墟發掘的情況和現有地域判斷,殷墟范圍內必然還有大量的文化遺存未被發現,這些遺存也必然會給人們以新的知識和寶藏,殷墟的范圍還會隨著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而得到擴展,而殷墟這一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必將會得到進一步的保護。
河南導游詞10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們理想旅游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歡迎大家在這個秋高氣爽的季節里來到焦作參觀旅游。我是本次旅行的導游員小王。在旅行中,大家如果有什么意見或者建議,都可以向我們提出來,我們會虛心接受。我希望大家能夠互相關心、愛護,為本次旅程留下一段圓滿而美好的回憶。
我們將要游覽的是云臺山,云臺山是國家五A級景區,景區面積190平方公里,包含泉瀑峽、潭瀑峽、紅石峽、子房湖、百家巖、萬善寺、仙苑、圣頂、疊彩峽、青龍峽等十大景點。
好了,游客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云臺山的第一大景點,紅石峽。紅石峽是云臺山的精華。被風景園林專家稱贊“自然山水精品廊。”游覽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請大家帶好隨身物品,注意安全。
另外溝內還有“私語泉”“波浪石坪”’獨秀峰””雙秀峰””路功”等景點。沿路登監山頂,便是豫、晉兩省分界處。
首先,我們從紅石峽的大門往里走,會看到形狀各異的石頭,現在是陡峭的山路,會讓大家心驚膽戰,請大家不要害怕。過了一線天橋,是由陡又窄的山路,再往前走,就到了黑龍洞,這個洞長三十米,洞內只有幾盞小燈,會讓我們覺得陰森森的,在洞內能聽見水聲嘩嘩的響,但只聞其聲,不見其水。
青龍峽蒼茫的山山嶺嶺,素以“山水畫廊”而聞名,婀娜多姿的旺榮瀑,翠綠如玉的同心潭,妙不可言的石上春秋,構成了青龍峽大氣磅礴的山水立體畫卷。是云臺山原始生態旅游的又一個好去處。秋天賦予這里的除了收獲,還有漫山遍嶺的紅葉。看青龍峽的紅葉,最好在10月中上旬第一場寒霜之后。這時的青龍峽,千山紅遍,層林盡染,火紅火紅的峽谷,直奔你的眼底,令人目不暇接,讓人難以忘懷。青龍峽長7.5千米,深700米,最窄處不足5米,溝窄峽長,水曲路轉,是青龍峽的獨特之處。
爬完這段天梯,我們就到了月華街。明代的嘉靖皇帝曾拍官員來齊云山求子,不久就靈驗了,于是龍心大悅,賜建了這座玄天太素宮。剛才是乾隆,現在是嘉靖,這齊云山還真是受到皇帝的青睞啊。大家看宮殿的后面是玉屏峰,那后面更高的的是“廓巖”,這也是“齊云山一石插天”的那一石啦。大家來看看,真武殿前面的那座山像什么啊,是不是有點像個香爐啊,那就是香爐峰啦。峰頂上有座鐵亭,重量又萬余斤,相傳是朱元璋賜建的。關于這鐵亭還有個傳說,有天晚上風雨交加,鐵亭就突然變得很輕就自己飛上了峰頂。當然那是不可信的,但是古人把這樣的龐然大物搬上山頂真是不易啊。都說華山險,但是我們香爐峰也不遜色,要是想上山就只能沿著從鐵亭上放下的鐵索,手腳并用的爬上去。
紅石峽的最大特點就是石頭是紅色的,這一點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從前紅石峽住著九條龍,主要以黑、白兩個龍王為首,一次兩個龍王下棋,白龍輸了,它不服氣,黑龍大怒,便和白龍打了起來,龍血將滿山的石頭都染成了紅色,那個棋盤就變成了棋盤石。這只是一個神話般的傳說,而紅石峽的石頭是紅色的,真正的原因是讓我們體驗了14億年前震旦地殼運動所造成的遺跡。
進入峪內,各位是不是感覺比外面要暖和一些呢?大家請看,兩測試懸崖絕壁,四周群山環抱,這樣就使峪內外空氣不易流通,因而造成了峪內獨特的氣候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全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因此被稱為“溫盤峪”。
好了,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明天我將繼續帶領大家游覽云臺山的其它景點。接下來的時間,大家可以拍照留念,給自己留下永恒的回憶吧!
河南導游詞11
各位游客朋友們: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黃河小浪底風景區位于孟津縣小浪底村,是集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特大型省級生態旅游區。說起這個小小的村落,還和一個治水名人有關呢!相傳4000多年前,這里還叫做“丹陽”,大禹治水經過此處,同丹陽村村民一同舍小家為大家,終于平息水患,為紀念他們,就把丹陽村改成小浪底啦。
黃河小浪底景區地跨洛陽、三門峽、濟源三市,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全長175公里,由小浪底大壩、荊紫山、八里峽、三門峽大壩4個片區組成,是大黃河之旅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位于黃金旅游線路——河南“三點一線”上,地跨黃河南北兩岸,集小浪底工程文化、山水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
治黃文化,興利除害、福澤人民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為之奮斗不息的歷史縮影。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但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災難。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但每年沖出的泥沙量很大,若堆成1米高1米寬就可以繞地球3周,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黃河自有史記載以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按照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一定要不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從根本上治理好黃河。在世紀之交,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真正開辟了黃河安瀾、造福人民的歷史新紀元。它的建成,不僅鎖住了幾千年放蕩不羈的黃龍,使其充分展示防洪、防澇、減淤、灌溉、供水、發電的綜合成效,還為我國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旅游景觀。
小浪底大壩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杰作,也是我國跨世紀第二大水利工程。總裝機容量為180萬千瓦地下發電廠房,平均年發電量51億千瓦時,高281米,長1667米的黏土斜心墻堆石壩是目前我國江河上修建的一座最大的土壩。巍峨的進水塔,壯觀的出水口,在不足1平方公里范圍內擁有縱橫交錯的108條洞群等,小浪底大壩工程創造了水利工程史上5項全國第一,5項世界第一。同時,下游防洪標準從60年一遇提高到了1000年一遇,解決了對下游的洪水威脅。每年可增加供水量40億立方米,改善黃河沿岸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條件。抗旱面積可維護2500萬畝,年使用發電總容量可節約煤炭210萬噸以上。這是中華民族治黃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旅游者觀賞黃河滄桑巨變的一大景觀。
大家可不要覺得這些工作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哦!其實在建造大壩的時候也遇到很多困難,但最終都被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一一克服了。在土石大壩下還有70米厚的沙卵石,為防止泄漏在壩下筑起一道混凝土防滲墻,最深達80多米,是目前我國最深的防滲墻,人們稱其為“地下長城”。另外,土石壩中還埋設幾百種儀器,像眼睛一樣隨時檢測著大壩的安全情況。整體設計施工又破解了10項世界難題,創造3項世界第一,6項全國第一。
朋友們,小浪底的建成不僅有效地治理了黃河,還造就了許多優美的景色。比如水庫大壩上游20公里處的黃河三峽,就是融小浪底與王屋山和荊紫山山水文化與歷史文化于一體的精華景區之一。三條峽谷各具風采:八里峽位于黃河中下游最窄處,兩岸斷壁如削,中間河水奔涌;孤山峽鬼斧神工,千仞壁立;龍鳳峽盤龍走蛇,曲折迂回。峽谷景觀獨特,兼具我國山水風光中“南雄北秀”兩大特色。
每年的6月上旬到7月上旬,景區即迎來了又一個居“五一”黃金周之后的旅游熱潮――“觀瀑節”。它是利用小浪底工程一年一度調水調沙資源,策劃打造的河南又一新的獨具特色的“旅游節慶產品”。
調水調沙原理就是根據黃河下游河道的輸沙能力,利用水庫的調節庫容,有計劃地控制水庫的蓄、泄水時間和數量,把淤積在黃河河道和水庫中的泥沙盡量多地 送入大海,沖刷河床,減緩泥沙的淤積。經過幾次小浪底水庫跳水調沙的成功運營,黃河中下游“地上懸河”河床平均下降1米多,黃河三角洲濕地面積增加了6萬多畝,黃河入海口向渤海推進的1公里。同時,“觀瀑節”正是盛夏時節,天氣炎熱,酷暑難耐,景區內溫度比景區外溫度要低10攝氏度左右,可謂是“消夏”的好去處。
好了游客朋友們,黃河小浪底的講解就要到此結束了。接下來各位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大家可以拍照留念,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再見!
河南導游詞12
芒碭山是千里豫東平原上唯一的山群,歷史悠久,遺跡彼豐。尤其是秦漢文化遺存,被譽為漢文化博物館,芒碭山景區占地十四平方公里,現對外開放的有:漢梁王陵景區、夫子山景區、陳勝園景區、大漢雄風景區、芒碭山地質公園等。
漢梁王墓群又叫芒碭山漢墓群,是漢朝梁國歷代國王及其家族的墓葬群,已發掘21座,總占地面積約550萬平方米。漢梁王墓群斬山作廓,穿石為藏,結構復雜,氣勢恢宏,宛如龐大的地下宮殿,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的陵墓有梁孝王陵、梁孝王王后陵、梁共王陵、僖山漢畫像石墓、柿園漢墓等。其中柿園漢墓中出土的“四神壁畫”被中外專家、學者贊譽為“敦煌前之敦煌”,劉武之妻李王后陵以其龐大的規模及非凡的價值,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大漢雄風景區位于風光秀麗的“赤帝峰”,為芒碭山主峰,因劉邦芒碭斬蛇起義后隱匿于此而得名,又名“紫氣巖”,為永城古八景之首,名曰“芒山王氣”。山頂立劉邦銅像一尊,高39。9米,為亞洲最高歷史人物鑄銅雕塑。區內有劉邦隱匿的密云洞、高祖廟、漢代禮制基址、張飛寨等景點。
陳勝園景區位于芒碭山主峰西南,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魂歸之處。公元前209年,陳勝與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后因戰事失利,被車夫莊賈殺害,部下呂臣殺莊賈并把陳勝安葬于此。劉邦稱帝后,曾派30戶丁役守冢,至今當地人仍承認其為守墓人后裔。
墓冢前有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親書“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石碑一通,前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河南導游詞13
安山森林公園位于固始縣城東20公里處,是一處集生態旅游、尋根朝覲、宗教文化、度假休閑為一體的多功能森林公園。安山公園森林資源異常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3%,植物群落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灌木林以及何首烏、山七、冬凌草等珍貴藥用植物。
安山公園自然風光旖旎多姿。可謂是春來觀花一山艷,夏往避暑一山青,秋覽霜葉一山紅,冬賞雪景一山銀。登上安山最高峰——浮光峰,使人頓生江山如畫之感和一覽眾山小之慨。
安山公園人文底蘊積淀豐厚。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年在此放牧休息時留下身軀跡影的牧羊石,有奉祀“開漳圣王”陳元光祖母魏敬夫人的奶奶廟。尤其是歷經滄桑的奶奶廟,不僅讓安山成為開漳開閩后裔們抒發愛國愛鄉之情的靈山圣地,更成為揚名固始的窗口和平臺。
到安山森林公園,登浮光峰,看日出,觀云海,賞山花,聽松濤。瞻仰開漳先賢,品味歷史文化,可以讓你遠離喧囂,體味幽靜,回歸自然、追尋夢般意境。
河南導游詞14
龍亭公園位于開封城內西北隅,占地面積1300多畝,其中水域面積710畝。全園包括午門、玉帶橋、朝門、照壁、朝房、龍亭、北宋皇宮宸拱門遺址、碑亭、北門及東門等清朝萬壽宮建筑群體,還有奇妙的潘楊二湖、明媚的四季同春園、典雅的盆景園、號稱中原一絕的植物造型園及長廊水榭等園林景觀。
龍亭大殿高26.7米,基高13米,坐北朝南。東西兩側各有八間朝房,與大殿組成完整的宮殿院落,其內建有中國首座大型宋代蠟像館,63個人物蠟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御道兩側為著名的楊湖和潘湖。雖然兩湖東西相鄰,但楊湖清澈見底,恰似北宋名臣楊業的光明磊落,潘湖卻渾濁不堪,正如北宋0臣潘美的卑鄙齷齪。整個園區碧波蕩漾,垂柳依依,芳草如茵。既有北方宮殿雄渾之氣魄,又兼南國園林秀麗之風姿。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使人們將龍亭視為“古都的象征”。每年金秋十月,作為聞名中外的開封菊花文化節主會場,龍亭景區布置氣勢磅礴,數千種特色品種菊花爭奇斗艷。以宋宮廷文化為背景的歷史劇目《九帝迎賓》、《百戲進皇宮》、《杯酒釋兵權》、《王安石變法》、《貍貓換太子》等,使游客在游覽皇家建筑群和園林景觀的同時,也深刻了解到大宋王朝的繁榮富強和興衰成敗。
龍亭位于開封市西北隅。它是一座巍峨古老的殿堂,朱柱金頂,重檐翚飛。彩色琉璃瓦閃閃爍爍,光華燦爛。突兀的臺基,把殿堂高高托起。前有潘、楊二湖,碧波粼粼,東西相映;后有小土山,郁郁蔥蔥,綠樹成蔭。這里環境優美,風景宜人。
龍亭座北向南,由大殿和臺基兩部分組成。臺高13.40米,臺之頂部東西寬31.80米,南北長25米,正面有青石臺階,東側為72級,西側為69級,直抵臺頂。臺階中間置高浮雕云龍陛石,臺階兩側及臺上四周,均有石望柱和欄板,望柱柱頭雕獅子和火焰寶珠等。
臺上有大殿一座,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頂,高13.30米,上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置脊獸,四角檐上懸掛風鈴,風起鈴響,聲動四方。四周檐下施斗拱,為一斗二升加卷云耍頭。雀替為透雕,斗拱、欄額、普柏枋上均有山水花卉、人物故事等內容的彩繪,顯得十分瑰麗壯觀。明間和次間裝隔扇門18扇,稍間為坎窗。殿內頂部有天花,繪云紋團龍圖案。殿內中央置一青石浮雕,四周雕云龍,俗稱"龍墩",造型莊重美觀,雕刻技法細膩,清代曾用它做"敘五岳真形碑"碑座。從雕刻技法和圖案造型的風格看,似為明代遺物。大殿東側,臺基上有一石闕門,上有康有為1923年游龍亭時留下的詩文和題聯(原石已移至臺下),再下數級有一四角形方亭,可供游人休息。龍亭前有照壁一座,高近3米,建于清咸豐年間,壁上,覆以黃色琉璃瓦,素脊,中間辟拱券門。
龍亭一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從后梁到金朝,這里曾做過六個朝代的皇宮。
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將領朱溫背叛義軍,投降唐王,賜名全忠,任宣武軍節度使,治所在汴州城,即今開封市。那時,龍亭這一帶就是節度使的衙署。朱溫與李克用勾結,聯兵鎮壓農民起義軍,深得唐王的賞識,晉封為梁王,成為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全忠不忠,野心勃勃。907年,又篡唐稱帝,改國號梁,建都開封,把汴州升為東都開封府,將他的衙署改為建昌宮。龍亭這地方,歷史上第一次成了皇帝的宮殿。
朱溫被其子朱友珪所殺。923年,李存勖滅后梁稱帝,遷都洛陽,史稱后唐。這時的建昌宮又降格為節度使的衙署了。
936年,后晉滅后唐,復遷都開封,仍以原建昌宮為皇宮。以后,后漢、后周相繼都把這里當作皇宮。五代政權更替頻繁,來去匆匆,建昌宮雖數次充當皇帝宮室,而面貌不曾改觀。
北宋的東京,是開封的鼎盛時期。龍亭這一帶布滿了高大雄偉、富麗堂皇的建筑群,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樓臺殿閣,鱗次櫛比。這就是北宋的皇城,也叫大內,周圍五里,是趙宋王朝在五代宮苑的基礎上營造起來的。
北宋王朝歷九帝167年,一直盤踞在這座金雕玉琢、華貴無比的皇宮里。
河南導游詞15
芒碭山旅游區位于河南省永城市,是一處集山水觀光、文化品賞、生態休閑于一體的的國家5A級景區,也是國家級漢文化傳承服務標準化試點區,被譽為“漢文化博物館”。主要景點有漢梁王墓群、陳勝墓、芒碭山地質公園等。
芒碭山是千里豫東平原上唯一的山群,歷史悠久,遺跡彼豐。其中,碭山漢墓群是漢朝梁國歷代國王及其家族的墓葬群,已發掘21座,其出土的“四神壁畫”被稱之為“敦煌前之敦煌”,而劉武之妻李王后陵則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芒碭山旅游區坐落在永城市芒山鎮,位于豫、魯、蘇、皖四省接合部,與西安、洛陽、鄭州、開封、徐州、連云港六大旅游城市一脈相連。東距徐州觀音機場約80公里,西距商丘機場約90公里。310國道、永碭公路、商徐公路貫穿其間,連霍高速公路與濟祁高速公路“十”字相匯并設芒碭山站,徐蘭客運專線在芒山鎮設永城北站。
【河南導游詞15篇】相關文章:
河南旅游導游詞-河南導游詞02-14
河南熱門旅游導游詞-河南導游詞02-16
河南導游詞02-20
河南名勝古跡導游詞-河南導游詞01-22
河南景點導游詞范文3篇-河南導游詞02-16
河南各個景點導游詞3篇-河南導游詞02-14
河南概況導游詞02-10
河南老君山導游詞精選5篇-河南導游詞01-27
河南旅游解說導游詞02-21
河南的導游詞15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