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現狀調查報告(精選21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村現狀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1
農村財務問題涉及千家萬戶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財務管理師農村經濟管理的一切重要內容,也是當前農村工作的熱點和難點之一。帶著如何進一步搞好農村財務管理,切實保護農民的切身這一觀點,利用工作之便對柳林縣陳家灣鄉的村級財務管理情況進行了為期5日的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財務管理的現狀
陳家灣鄉共18個行政村,40個核算單位,23個村級報賬員。從20xx年11月起該鄉的40個核算單位全部實行了會計委托代理,做到每月一結賬,并在每次結賬結束后由鄉農經服務中心打印好財務公開表,村報賬員進行公布。通過一年多的運作,使該鄉的村級財務管理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改善,減少了因農村財務問題引起的上上訪案件。
1、 財務檔案得到規范的管理
以前村級的財務檔案都沒有得到規范管理,如:記帳憑證上的回行針、大頭針已銹,也不取掉,沒有裝訂成冊;講究點的就拿張報紙或塑料口袋簡易裝一下,不講究的就散放一堆;有的財務檔案被雨水打濕,字跡也看不清楚;有的被老鼠啃掉,如要查看有關財務資料,半天都找不到。現實行代理制后,各種帳冊、票據有了專人的保管,分類編號,裝訂歸檔專柜管理。
2、摸清各村村務的家底
該鄉大多數的村在未實行委托代理制前,根本就沒有認真對各項往來款項、固定資產作過清理,帳目含糊不清,時間拖得過長,債權債務關系不明確,固定資產有其名無其實,無專人管理,無安全存放,存在這些現象,給村級集體資金流失創造條件,集體資金的安全得不到保證,應收、應付的款項也不及時兌現,失去信任感,給群眾干部帶來不良的影響。在實行委托代理時代理中心對村級財務移交資料進行了認真調查,清理了各項往來款項和固定資產,在清理進程中能兌現的及時兌現;能作調整處理的及時處理,明確了固定資產的存放地,專人保管,確保村級資金的安全。
3、支出民主化
在未實行委托代理之前,村級的各項支出基本上都是由村主任或支部書記一個人簽字說了算,未征求村支兩委其他同志的意見,或未通過社員大會討論,搞得村支兩委的其他同志意見較大,群眾不滿意。現實行委托代理制度后,按委托代理辦法進行嚴格的審批程序,對村級的一切財務之出進行聯簽,即村報賬員簽“名字”、村民主理財組組長簽“屬實”、村委主任簽“準支”、村支部書記簽“同意”、農村會計服務中心主任簽“審核”,方可報銷入賬,實行了公開、民主的辦法,受到干部、群眾的一致贊同。
4、財務實事求是,按時公開
在未實行委任代表以前,村級財務有時不按時公開,公開的內容有時不齊全,應付了事,經不起群眾的.監督,老百姓不滿意。現實行代理制以后,實事求是,按時公開,認真接受群眾的監督,正確對待群眾反映的問題,如有問題及時作了認真的調查、解釋、糾正和處理。
5、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
該鄉制定了民主理財制度、財務公開制度、資產管理制度、資金管理制度、招投標制度、收支業務的具體操作程序,以及會計財務檔案管理制度等。通過建章立制,對集體資金的管理使用、開支審批核準、財務處理程序、財務公開的時間和內容,作了明確的規定,使村級財務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存在的問題
1、對委托代理的認識不夠
大多數的村干部對村級財務管理,始終抱著“村民自治”管理的觀念不放,認為實行委托代理是取代了村級財務的自主權,受到限制,得不到自由。不象以前那樣,村級想怎樣管理就怎樣管理,無視有關財經的規章制度。
2、報帳員素質偏低,履行的職責力度不夠
一方面大批青年、高素質的農民進程務工,造成了農村財務人員年齡偏高,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及一些新的法律、法規、政策的學習,只能記記賬,不能及時發現村集體經濟運行中的問題,不能很好的為經濟決策提供依據。還有 少數村級報帳員都是以村支兩委主要領導的意見來對付村級財務管理,發生的財務沒有按實際的事實來處理,變向合理、合法化時有發生。報帳員起不到應盡的職責,即起到了“代理”的作用。
3、民主理財小組發揮作用不大。部分村民主理財小組成員不是經村民民主選舉產生的,而是由干部指定,民主理財小組失去了本身意義;理財小組成員文化水平低,財務水平有限,在實際理財過程中不能充分發揮財務管理和監督作用;部分村民主理財小組成員參加活動不及時,其監督作用只是走過程流于形式。
三、幾點建議
1、建立健全村-會計核算中心一體的會計內部控制制度,完善內部制約機制
會計核算中心從事村會計委托代理服務,決定了會計核算中心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是一個核算整體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制定會計內部控制制度是要村-會計核算中心兩個方面綜合起來考慮,明確并制定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和報賬員的崗位職責、村民主理財的審批報銷制度、備用金制度、會計監督檢查制度、票據管理制度等。在此基礎上制定會計核算中心的相應制度,實現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核算中心的有效銜接,避免相互間的扯皮推諉。
2、加強農村財務人員隊伍建設,切實提高理財水平
一是提高財務人員的業務素質。鄉鎮農經站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農村財務人員的專業培訓和工作指導,不斷學習充實新的財務管理知識,并組織好村級財務人員的考試和考核。對考試和考核合格的會計人員頒發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崗位工作者一律要求持證上崗。二是提高財務人員的思想素質。廣泛開展農村財務人員思想品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使他們樹立高度的工作責任感,敢于照章辦事。三是堅持獎罰制度。對堅持原則、按章辦事的財務人員,要維護其合法權益;對不堅持財務制度、違犯財經紀律、不適合在財務崗位工作的人員,要堅決清除出財務人員的隊伍,促進財務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3、堅持民主理財,夯實村級財務管理基礎
由于目前民主理財人員普遍業務水平有限,理財監督往往只停留在賬務的表層,直觀地查看單據,了解大致收支情況,對一些支出是否合理,難以發現賬務中存在的較為復雜的問題。一是要充分發揮民主理財監督作用。要民主推選理財人員,由群眾民主推選有一定文化素質和財務知識、敢于說話、對群眾負責的黨員群眾,組成民主理財組,建立理財人員登記簿,保持相對穩定;要提高民主理財人員的理財水平,鄉鎮財經所要定期對理財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理財人員的理財業務水平、監督能力,同時及時登記處理理財意見,民主理財時,理財組要及時對違規違紀情況進行登記,并拿出處理意見;要大力推進民主議事制度,充分發揮群眾管理集體財務的積極性,堅持村黨支部審議制度,村集體每年的財務預決算、經營項且的承包、集體資產資源的處理、集體公益事業項目經費的籌集、基建項目安排等重大財務活動必須征得村黨支部討論審議。二是堅持村民代表大會審議制度。
4、加強審計理財監督,建立完善審計制度,切實有效地做好農村財務審計工作
規范農村財務管理離不開有力的監督,推行農村財務審計,有利于揭露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農村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審計體系,切實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農村財務審計是一項政策性和專業性能很強的工作,客觀上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業務能力、政策水平和很好的職業道德。在過去,審計隊伍長期不穩定,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質量不高的基礎上要逐步建立健全縣鄉兩級審計機構,充實審計人員,同時加強對農村審計人員額培訓考核和監督,從整體上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嚴格對審計人員的監督管理;二是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積極改善審計環境。三是嚴格審計審計紀律,樹立審計權威。隨著審計面的逐步打開,要把提高審計質量,樹立審計權威作為審計工作的生命來抓。要求比監督審計人員做到“四不”,即審計賬簿不留死角、核查手續不留漏洞、定性是非不偏聽偏信、處理問題不留情面,并借助個方面力量,運用各種手段加大審計結果的執行力度,樹立審計工作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四是突出重點,把握環節。在審計中,要始終抓住審計工作重點,做到“六審、六查”,同時在各個環節上力求做到查清、查深、查透。
總之,面對新的財務管理環境,農村財務管理必須從農村現狀出發,以績效為導向,采取有效的對策和措施,解決好農村財務管理中的問題,進一步搞好農村財務管理,全面保證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2
調查時間:
20xx年7月16日-xx年8月16日
調查對象:
廣東省xx縣中小學學校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以及關聯對象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訪談以及當地參考數據
社會實踐調查經過
一、“留守兒童”現狀
調查數據顯示,該縣在中小學就讀的“留守兒童”共8839人,占全縣中小學生數(人)的14.9%。其中,在中學就讀的占全縣中小學學生數(人)的12.96%,共有2663人;在小學就讀的占全縣小學學生數(人)的15.95%,共有6176人。其中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的留守兒童占絕大部分,占90%;而由親朋好友照顧的占10%。留守兒童身心收展尤其是人品、心理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這是由于留守兒童缺少正常家庭教育,這一現象有待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和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1、在讀未成年人中,留守兒童占很大部分。隨著經濟的快速收展,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難以滿足村民生活需求,越來越多的村民將目光瞄向城市,涌向城市,希望創造更好的生活。因此,在該縣讀書的同學中隨機抽取了50名同學進行調查,其中有21名是留守兒童,占42%。這說明留守兒童占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此外,“隔代監護”,也就是由(外)祖父母監護的留守兒童占13人,占61.90%。
2、留守兒童普遍學習環境差,學習成績偏低。
由于學校教育設施簡陋,師資力量不足,以及師生缺乏溝通,教師教育方式不當,留守兒童中有28.14%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解決或根本不理會。根據20xx年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成績在中等以下的同學當中,留守兒童占了54.14%,在0~60分之間占28.95%,60~75分之間占 21.19%。
3、留守兒童心理現狀
普遍欠良好。當問及是否“愿意和老師說心里話嗎?”這類問題時,據統計回答是“否”的留守兒童占38.45%,還有很多小孩心理成熟緩慢,在問到“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時,被問及到為什么不想當科學家、老師諸類問題時,都回答家里不好不現實,相當部分對自己缺乏自信,覺得自己將會一事無成,沒有擁有值得別人稱道的地方,甚至少數同學在被調查問到“被人欺負時怎么辦?”時回答“忍氣吞聲”,另外還有65.23%都以為生活現狀很苦惱。
4、留守兒童自我約束力較弱。
由于缺乏監護,以及孩子自我約束力不強,心理意識和行為作風得不到及時的、有效的糾正,導致在學習、紀律、意識形態上都存在著偏差,通過對其監護人以及鄰居的訪談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兒童都不喜歡聽監護人教導,在學校也經常紀律違規,經常發生打架斗毆現象,甚至還出現了偷盜等一系列問題。
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
1.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偏低。父母外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作業未能按時完成,或者應付了事,造成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因為缺少家庭教育,不少留守兒童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環節跟不上,往往越學越糟,厭倦學習、不求上進。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些留守兒童上課紀律性差,出現逃學現象。
2.調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戶籍差別,并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與城市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行農民工“市民待遇”,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3.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幫助,政府應合理分擔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謂的借讀費和擇校費。
結束語
迫切希望社會更多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現象,是加快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迫在眉睫。他們很難得到父母的關愛,得不到父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識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里,父母親在他們的印象中,是一個長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視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人生觀是慘淡的。他們希望社會關注他們,重視他們,他們需要我們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們需要的是社會對他們行為的認同,在社會上被更好的對待。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3
一、我縣農村有線電視現狀
xx縣農村于1998年開始進行有線電視建設,采取mmds多路微波系統,傳送12套節目,由于受到地形影響,只在部分平原地區安裝了有線電視,采取管理方式為鄉鎮廣播電視站代管維護、收費。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的進步, 20xx年,對原有農村mmds多路微波系統進行光纜化改造,實現了有線電視“村村通”,實現了有線電視城鄉一體化,使有線電視節目增至45套。
農村廣播電視臺站管理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1) 利益分配問題。農村廣播電視一旦收回歸口到縣廣播電視局,將面臨如何有效保障縣廣電局、原農村廣播電視站的合作方及運維人員三者經濟利益的大難題;而且縣廣電局將對所有農村有線電視投資進行全面負責,屆時如何制約并激勵原農村廣播電視站的合作方及運維人員有效保障效益產出問題。
(2) 人工收費成本高。由于收費難造成了人力、物力和精力上的大量投入,對廣播電視臺站的管理幾乎成了單一的“收費管理”模式,影響了其他方面工作的開展。
每年支付的收費管理成本就約占總收視費的20%。人工登門收費本來就花費人力,加之一些用戶存在拒絕交費和惡意欠費的現象,需要反復上門收費而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收費高峰期間,更是需要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員忙于收費,而影響網絡正常的管理和維護,容易造成網絡故障增加,信號質量下降,反而更加劇了收費的'難度。
私拉亂接的“漏戶”、“黑戶”多。根據調查顯示,一般地方“漏戶”、“黑戶”均達10%以上。如一個xx戶的網絡,單初裝入網費就經損失約6萬元(以300元/戶計),而且每年的收視費約要損失3.84萬元(以192元/年計)。
二、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
1、縣級有線電視設備相對落后,沒有終端控制系統,只有依靠人工逐戶進行收費。
2、缺乏科學的管理手段,鄉鎮有線電視從業人員素質相對低下,在維護過程中存在著維修不及時,態度較為蠻橫的現象,使得入網率和收費率降低。
3、有線電視獨家經營的堅冰已經打破,ip數字電視對有線電視網絡的沖擊日益突顯。
三、應對上述問題的對策
如何進行快速而有效的收費是我們當前急需解決的大問題。
解決“收費難”的最好辦法就是采用適宜的加解擾收費管理系統。
它不僅可以增加網絡運營的經濟效益,減少收費成本,同時也能加強內部管理,杜絕管理漏洞,減少與用戶間的矛盾,使有線電視網絡管理部門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網絡的運營和發展中去。
利用這種技術,就能謝絕那些未交費或未經允許的觀眾收看,而那些交了費或經許可的觀眾就可以重新恢復電視信號,實現收看的目的。它在電路上采用的方法是在catv分配網和用戶電視機之間增加了兩個裝置:解擾控制器和解擾器,通過這兩個器件能對用戶進行有效的收費。解擾控制器的工作與否受有線電視網的控制,用戶交費,控制器控制解擾器工作,用戶能看到電視;否則,電視畫面將受到嚴重的干擾。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4
農村住房是農民安身之本,擁有一幢稱心的住房是農民心中揮之不去的情結。從經濟意義上看,農民住房既是生活資料,又是生產資料,它是農民用以遮風避雨的生活設施,同時又是生產勞動的直接或間接場所。農民的住房投資理念和方式決定于農民家庭的經濟基礎,除了對農民本身的生活、居住質量產生直接影響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資料購置和日常生活消費,并最終影響了農村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住房問題因而成為農村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農業基準點調查戶,采取實地對農戶現有住房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
一、農村住房調查現狀分析
(一)現有農村住房調查情況
對x鎮x村二組、關口村八組、獨山村一組、馬安村八組,南莊村八組、大路村四組、鐃鈸村三組共318戶農戶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戶的住房總面積為10494平方米(包括畜禽圈舍),人均住房面積約33平方米。其中:住房為磚混結構的有305戶,占調查戶的96%,面積10284平方米占被調查戶總面積的98%;其他結構的有13戶,占調查戶的4%,面積210平方米占被調查戶總面積的2%。通過調查,我鎮農村住房在1996年-20xx年是農村建房高峰期,房屋規劃相對合理。房屋結構以磚混為主,戶均33.72平方米;其他結構戶均16.15平方米。
在被調查的318戶農戶中,現有房屋結構情況是:磚混結構擁有二層樓房的農戶占總數的20%左右;居住在平房中的農戶較多,占總數的70%左右,廚房比較簡陋,燃料以煤球為主,柴草為輔。
(二)農村住房結結構狀況
住房狀況主要表現為:一是設計落后,結構不合理,廁所簡陋,衛生狀況較差;二是設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雜亂無章;三是占地無序,少批多占,甚至不批也占。農村住房狀況與城市住房狀況差距很大,居住條件的`落后成為制約農村居民生活生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一是農村生產力水平落后,經濟收入整體水平不高;二是住房規劃缺乏指導,在設計上仍沿襲祖輩傳統模式;三是農村自然條件較差,交通不便,部分有錢的農戶不愿意在農村建房。
(三)制約農民建房若干因素
在所有接受調查的農戶普遍認為:目前,新建房屋最大困難在于家庭經濟實力欠缺,表示經濟上難以承受;又因近年建材漲價,建筑費用不斷提高,造成修建房屋成本高,現在有點積蓄就存起來,以防備子女學業和養老預期支出等,暫不考慮改造住房。農村“三改”進程及覆蓋面相對不高,農民都想,但多數農民缺少資金,但是上級部門只要給點補貼都愿意改造。
(四)未來農村住房需求
一方面由于我鎮自然資源匱乏,土地相對貧瘠;另一方面,由于南方等地經濟與待遇較為殷實等因素,造成我鎮農民子弟外出做生意、求學、打工人數不斷增加,實際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逐年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且最終落戶于城市的人數近幾年呈明顯上升趨勢。
當前,對大多數普通農民來說,一年純收入和較高的日常生活費用相比,尚不足以支付翻新、改造房屋的款項,少數高收入戶中又出現了在城鎮購買商品房的傾向。所以,在普通農民的家庭經濟聚積到一定程度之前,大規模的房屋翻新、改造現象不會出現。因此,初步判斷,在未來幾年內,我鎮農村住房總需求將不會多旺盛。
二、存在的問題
一、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小城市及小集鎮轉移,使我鎮農村住房面積的需求減弱。
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進程緩慢,成為制約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對房屋質量和功能的需求等方面的主要因素。
三、以往的農民住房建設,農民個人建造的房子分散零星,大量的附屬設施占用了不少耕地。建設圖紙和其他配套設施不完善,單體工程造價不斷提高等。
三、政策建議
一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結合小城鎮建設,合理規劃農村住房修建的總體布局。改變分散建房到集中規劃建房,合理利用土地,減少環境污染、統一設計與規劃建造,向新型農民新農村發展。
二是改變雜亂建設到有序建設。以前農民建房是農民自己找施工隊施工或找幾個工匠施工修造房屋,用的建設圖紙是“統一版本”或沒有建設圖紙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更沒有相應的污水處理和其他配套設施,有的新房用的是舊房子拆下的建筑材料,這種情況下建造的房子十年左右就要翻新,造成重復建設的怪圈。因此,應努力改變這種雜亂建設,嚴格按照村鎮布局規劃實施。
三是未來農村居民單體房屋工程造價,會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居住環境、居住條件、居住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為此,要進一步提高基層農村居民的生活和生存環境,還有待切實加快“三農”發展進程。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5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娘,讀書無人管,心里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順口溜,點出了留守兒童遭受傷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許多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親情、教育、安全,缺失了這些至關重要的環節,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引人憂思。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盡人意之處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
本課題的“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指農民工子女,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或父母早出晚歸打臨工而無法照顧的兒童,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以及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本課題以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為調查對象,深入淺出地分析、研究、思考,探討并加深了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認識。
一、調查說明
(一)調查目的
目前,社會上最廣泛關注的就是關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了解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學習狀況,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二)調查內容
1.開展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學活動。
2.為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做心理輔導。
3.調查活動。
①調查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調查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
③調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④留守兒童的心事調查。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我們設計了一份《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調查問卷,請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對問卷中的問題進行不記名選擇與作答。我們發放調查問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為80%。我們的問卷共設有50道題.調研結果顯示,受調研活動的男女比例為52:48。從調查人群的年齡角度看,在10歲以下的人占30%,10歲以上占70%。
2.訪談法: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來收集各個層次的人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二、情況匯總
1.父母的工作問題。在被調查者中,“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的占70%,“父親出去打工”的占15%,“母親出去打工”的占10%;“在縣城內打工”的占15%“跨縣、跨市打工”的占25%,“跨省打工”的占60%。
2.監管照顧問題。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從長輩那里學來的占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占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占13%。監護人的不重視,大多數的老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生”,缺乏正確的引導,是許多留守兒童養成諸多不好的習慣,嚴重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被調查者中,“你的父母不在你身邊時,你和誰生活在一起?”,60%的被調查者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0%的被調查者與“親戚”生活在一起,18%的被調查者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2%的被調查者則“自己住”。
3.心理態度問題。大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想早點長大獨立”,“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愿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心理狀態不佳。在被調查者中,“你是否擔心父母在外打工會出事?”,其中,“很擔心”的占33%,“有點擔心”的占46%,“不擔心”的占19%;“你是否覺得自己很棒、很優秀?”,“我很棒,我做的很好”的占33%,“我做的很一般”的占54%,“我做的比很多人差”的占11%,其余2%的被調查者則稱“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4.學習問題。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于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占15.9%;學習良好,占35.9%;學習成績一般,占43.7%;學習成績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占18.7%。對于“你對學習的態度如何?”這一問題,“聽老師話,十分刻苦”的占21%,“聽老師話,比較刻苦”的占45%,“一般,不愛聽老師話”的占28%,“不努力,不愛聽老師話”的占6%。“有沒有在課后復習知識?如果沒有,是什么原因呢?”,“經常復習”的占31%,“很少復習,沒時間”的占19%,“偶爾復習,想不起來”的占36%,“很少復習,不喜歡”的占13%。
5.人際關系問題。“在學校里的朋友多嗎?”,回答“很多”的占41%,“不是很多”的占47%,“很少”的占11%,“沒有”的占1%。對于“你是否喜歡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這一問題,回答“喜歡,害怕”的占15%,“喜歡,不害怕”的占37%,“不喜歡,害怕”的占9%,“不喜歡,不害怕”的占39%。
6.生活問題。79%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祖父母或與其親戚居住在一起,另有21%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居住在一起。在所有留守兒童中,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監護人之間存在極大矛盾,有23.9%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父母經常聯系,并僅有22%的留守兒童在與人鬧矛盾時選擇向父母訴苦。另外,有2成以上的留守兒童認為社會并不關心自己。
三、發現問題
近年來,關于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從某種角度來說,留守兒童如果監護管理規范有效和教育方式得當,確實能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思想素質。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主要可以培養他們果斷的判斷力,鍛煉他們獨立生活能力,遇事可以自主思考避免依賴,學會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調查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主要為親情關懷缺失、心理問題驟增、學習興趣減退、道德意識淡漠、法制意識淡化、安全隱患增多等。
1.課程學習方面。主要表現為學生習慣不良,教育單調,成績不佳。
(1)學習成績不佳。調查發現,不少留守兒童由于思念父母、家庭溫暖不夠、體制不好等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不高,成績基本屬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2)學習動機不足。留守兒童對學習的意義認識不夠,家庭教育缺乏、教育監督落后和父母的期望值較低等都是他們學習動機不足的原因。
2.生理狀況方面。主要表現在隔代教育,與父母間的`親情缺乏,心態逐漸失衡;價值觀扭曲,道德滑坡。
(1)留守兒童一般寄居在親戚家、祖父母代養或者在學校住宿。由于,親戚情況與家里情況一般相似,不能為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條件并存在一定的歧視現象,他們得不到很好的營養補足。
(2)農村寄宿制學校條件較差,衛生狀況令人擔憂,學校宿舍非常緊張,多人共擠一間容量有限的宿舍。學校的食堂衛生和飯菜的安全性同樣存在隱患。
3.心理狀況方面。
(1)心理自卑。一般情況下,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情況較差,他們在物質上得不到滿足,與其他同齡人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并且,沒有父母陪在身邊,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
(2)心理逆反。他們缺少關懷并且受到一定的歧視,人際溝通渠道和情緒發泄情緒不夠暢通,當他們感到郁悶壓抑的時候,難免會選擇較為負面極端的方式表達出來。
(3)個性自私任性。父母由于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只能在經濟上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要求較為順從,以此來彌補孩子。祖輩在教育監管過程中較為溺愛孫輩,一味的順從和嬌寵造成了留守兒童自私任性的心理現象。
4.思想道德品質方面。
(1)道德觀念缺失。“金錢+物質”成為“打工一族”的父母用來最直接的彌補孩子的方式,孩子對金錢沒有全面的認識,容易養成好逸惡勞和功利享樂等思想,認為“讀書不如打工”等讀書無用、學習無用思想。認為打工賺錢較快,不積極主動的繼續學習深造,得不到更高更好的教育。
(2)道德行為失常。近年來,出現不少留守兒童違法亂紀的事情,甚至出現留守兒童組成的盜竊團隊等。“留守兒童”和“不良少年”甚至畫上了等號,在道德行為方面表現失常,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約束能力較低。
5.安全知識方面。
(1)人身安全意識薄弱,得不到父母的保護和教育,監管人的文化程度往往較低,生活條件往往較差,“有病不能醫”的現象導致留守兒童們得不到有效的救治,甚至造成終生的遺憾。
(2)安全難保障。自行到江河游泳而溺水而亡的現象并不少見,受到人身傷害時安全意識淡薄。留守兒童自身行為失范,法律意識淡薄,走上違法犯罪甚至輕生之路。
從上面的簡單說明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要想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先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留守兒童現象的出現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產生的。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要盡量尋找其產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至于耽誤一代人的成長。
四、調查反思
一個人的成長狀況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由于留守兒童在教育、情感、物質等方面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兒童在心理、生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情況令人堪憂。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如下:
1.政策和環境方面
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于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癥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沖動易怒。
(1)公共政策流于形式。關于留守兒童問題所指定的一系列政策,有不少流于形式,并不能做到真正的落實。由于缺乏與實際困難相結合,政府的政策僅停留在口號、標語等形式上。例如:政府專門建立了留守兒童學校,但是由于在發展過程中經費的不足、模式的單一和思想的束縛,留守兒童學校的數量和質量是相當有限的。難以入學、受人歧視、氛圍不佳和開支過大等原因,他們有些人又不得不回到原來所在的鄉村學校。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跟典型的城鄉二元管理模式的戶籍制度相掛鉤,這樣流動兒童就沒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
(2)社會環境封閉保守。黑網吧、色情卡拉ok、賭博場所等各種不良場所在農村屢見不鮮。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處在如此混亂復雜的生活環境中,難免會受到各種落后低俗思想的影響。農村缺少面向孩子的健康規范的公共娛樂活動場所,人文環境的惡劣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成長成才。
2.學校教育方面
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處于他律階段,自律及自理能力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與監護人之間的關系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理,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行為偏激。約1/3的留守兒童不聽監護人的教導,目無校規校紀,常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撒謊騙人和欺負同學。
(1)教育經費不足,資源匱乏。農村中小學校的辦學資金主要來源于當地鄉(鎮)政府,有限的資金難以用于培養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僅僅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信息化教育、課余活動教育等少之又少。大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自然環境較差,經濟條件艱苦,教師工資待遇偏低。雖然國家鼓勵到山區去支教,響應號召的人數還是相當有限的,資源的缺乏、平臺的束縛和生活條件的低下等導致了教師的數目較少且不穩定,不利于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2)德育工作落后,心理輔導欠缺。無論是農村學校的領導還是教師,其教育水平都是相當有限的,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投入有限、方法有限,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的德育發展。簡簡單單的將德育教育流于形式,僅是開展單調古板的思想道德理論教育,不能有效聯系現階段孩子的生活實際。大多數鄉村教師沒有受過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學校沒有足夠的條件開設心理咨詢室。
3.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系為紐帶展開的,對于自己家庭及親緣關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于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并發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
(1)監管教育不力。代為監管的親戚往往不注重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指引和素質教育,僅僅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祖輩則易與留守兒童存在嚴重“代溝”,他們思維古板、思想落后,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留守兒童容易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的辨別能力低,受不住誘惑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父母教育消失。親子教育有三種基本形式,即親子教育完整、單親撫養和親子教育缺失。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教育狀況按監護人的不同有以下五種監護類型:祖輩監護、父親或母親單親監護、親屬(親朋好友、或叔嬸、姑舅)監護,同輩監護(由留守兒童中年齡較大哥哥姐姐擔當監護人的角色)、自我監護。這些監護方式均不屬于“親子教育完整”類型,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失父母親情。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單親扶養人大多是母親。由于丈夫長期在外打工,家務和農活的全部負擔在她們的身上,勞累、心煩和文化水平較低等現實情況都局限了對孩子的教育。
五、調查總結
1.力保公共政策務實有效,營造社會優良環境
(1)改革戶籍制度,完善法律政策。我國的二元戶籍制度造成了農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子女教育、醫療、身份和就業等方面的不平等。人人平等,國家應該賦予所有人真正的平等,享受同等的權利和義務,承擔所屬的社會責任。各級政府要切實貫徹好《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讓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監管,使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同時加強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視,為其營造安全的生活教育環境。
(2)健全保障制度,加強非政府組織建設。加大支持力度,在保障政策上有所傾斜,為留守兒童、流浪未成年人等提供資助、衛生和免費法律服務。開通“親情熱線”,經常與外出家長聯系,及時反饋留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開設“傾訴信箱”,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校園生活的歡樂與充實、真情與溫暖。非政府組織是公民自愿組成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自愿團體、社會組織、或是民間協會等。應積極開展綜合協助留守兒童的項目,有針對性地幫助留守兒童家庭解決一些上學、看病、學習、安全等方面的困難。加強同社區、村組的合作,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要主動與當地文化、工商、婦聯等部門配合,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支持教育事業。
(3)改善人文環境,開展專項活動。引導和豐富農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農民生活的精神內涵,減少渲染暴力、色情等西方腐朽文化對留守兒童的侵蝕。舉辦關注“留守”兒童家教知識講座,提高代監護人的素質和責任感。如:舉辦代理監護人家教知識講座、隔代教育知識講座、如何做好“留守”兒童關愛教育工作等主題活動。
2.擴寬學校發展渠道,完善學校教育職能
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1)用愛啟迪,增進情感。老師應在平時多留心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針對他們心理、思想上的障礙進行深入摸底,及時發現問題,對癥下藥,使關愛真正能深入學生的心坎。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不僅可以采用老師幫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學生互幫的形式。由特定的老師專門負責所帶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教育情況,不留任何管理上的漏洞。把留守兒童若干人分為互助組,共同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互相監督,互相幫助,互助鼓勵。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多鼓勵留守兒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主動性和積極性。
(2)實施寄宿制度,建立檔案制度。寄宿制學校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可以在這里找到和他一樣的同學,一起生活一起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互相為伴,消除歧視和自卑感,彌補家的溫暖。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包括學生的愛好特長,身體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學習習慣,思想品行等,有針對性的進行管理。對學生了解得越全面,檔案建立地越完備,教育就越有效。
(3)設置特定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學校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開設安全、道德、心理等幾個方面課程,更有利于使留守兒童解決困難、處理問題,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自我管理和自我生存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開設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順應社會的發展形式,開展利于學生就業創業的課程,利于其以后改善家里的生活條件,減少產生新一代留守兒童的機率。
3.強化家庭教育力度,制定有效監管策略
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系,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并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地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1)加強親子教育,營造良好家庭環境。積極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增加彼此間的了解。通過電話、通信等方式與子女進行交流,讓留守兒童感覺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良好的家庭環境對于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積極營造一種樂觀民主型的家庭環境,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提出的是,不僅僅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還要重視留守兒童道德品質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
(2)克服困難,改善條件。盡量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顧孩子,身為人父母應努力協調好外出務工和照顧孩子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條件允許,父母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有利于與孩子增進感情、擴展孩子的眼界、激勵他們努力學習。
(3)選好監護人,確保有效監管。留守兒童的家長必須了解監護人的基本情況:一是了解他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他們的家庭經濟情況。這樣有利于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較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以確保父母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使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總之,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面對留守兒童心理缺乏關愛,感情缺乏寄托,學習缺乏幫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現實問題,社會必須給予更多的關注。積極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為構建和諧社會,為下一代健康成長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6
近兩個星期我們小組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情況做了一個實踐調查。對現在農村留守兒童情況有了一個深刻的了解。并對我們的調查結果給以了總結和分析,對其面臨的問題給以文字表現。并經過我們組員的討論與研究提出了幾點解決建議。
農村兒童成長與教育調查統計表
問題 調查選項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親母親雙方外出打工 31% 父親單方外出打工 60% 母親單獨外出打工 9% 父母探親時間 一年一次 74% 兩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監護人狀況 與母親居住 51% 與父親居住 5% 與祖父母居住 30% 與外祖父母居住 11% 獨居 3% 感到孤獨煩躁時 找朋友傾訴 64% 看電視 14% 玩耍 16% 無法解脫 5% 學習態度 對學習感興趣 51% 一般 37% 學不進去 9% 曠課逃學 3% 遵守紀律情況 遵守紀律 85% 經常遲到 15% 課外活動與娛樂 做家務 56% 干農活 29% 玩 3% 遇到困難時 靠家人 45% 靠朋友 20% 靠自己 17% 靠老師 18% 生病時 母親照顧 56% 父親照顧 29% 祖父母照顧 5% 親戚或其他人 10% 二、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軟弱無力,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又關心不夠。他們被父母“遺棄”,被學校“遺棄”,也被社會所“遺棄”。由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教育處于一種“真空”狀態,從而導致許多留守兒童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滑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良好思想樹立出現危機,有的行為甚至表現得很極端。具體而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致使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親子間溝通中斷,互動缺失。外出務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終因天各一方,對留守子女的教育難免陷入“鞭長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許多外出務工父母連與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沒有,更何談對子女的引導、教育與關心。有的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才與孩子聯系一次,有的甚至長年累月沒有聯系。抑或一年回家探親一次,抑或數年不知家里的境況。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系,使得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變化,從而對其缺乏必要的關愛與引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親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監管的情況下,出現隔代教育力不從心的狀況,祖輩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對孫輩的監護僅僅從物質生活方面予以滿足,這難免會走向一個極端:他們對孫輩過分的溺愛,使得留守兒童變得嬌生慣養。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這種情況的發生,父母對留守子女照顧不周,內心感到愧疚,為了補償孩子,他們就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
因此,留守兒童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以物質的滿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撫,將孩子一步步往懸崖邊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進深淵。而委托他人監護孩子則出現了另一種情況: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對留守兒童的漠不關心,持一種放任的態度。有的是留守兒童太調皮,他們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們的監護也只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留守兒童也就變得膽大起來,他們可以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總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給留守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不力,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價值取向的扭曲,無限制的物質滿足,行為規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關心,使孩子變得功利起來,表現出個人享樂主義的人生觀。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錯誤思想觀念極易在留守兒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另一嚴重后果表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長期在外,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缺乏起碼的父愛母愛。他們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關懷,沒有傾述和求助的對象,這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容易引發多種心理疾病。他們不愿與外界接觸或是接觸甚少,因此很多兒童表現得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其有的行為甚至讓人不可理喻。這些心理障礙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2.學校教育軟弱無力
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時,學校教育狀況也不容樂觀。學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農村留守兒童成績較差,二是農村留守兒童失學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績差的問題,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長期留守的兒童由于見不到父母而產生強烈的思親情緒,導致他們上課思想拋錨,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講。而在家中,他們要么由祖輩照顧,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監護人監管。由祖輩照顧的情況下,祖輩由于年紀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們即使想對孫輩的學習給予幫助,但難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監管的`情況下,更多的則體現為對其監管下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持漠不關心的態度,他們認為只要讓他們監護的留守兒童吃飽穿暖就已經盡到了監護職責,至于學習方面則事不關己,聽之任之。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監督和輔導,學習自覺性和興趣感大大降低,學習成績下降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教師方面,雖然國家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是“唯分論英雄”的應試教育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觀。以分數評價學生優劣,以分數論教師水平之高低的狀況也沒有得以消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對差等生的態度難免顯得粗暴,特別是對差生中那些不服從管教者尤為突出。體罰學生的情況在所難免,且學生不忍處于這種地位,從而產生厭學情緒,這也為留守兒童面臨的學校教育的第二大問題——失學率高埋下了禍根。留守兒童在家受到的監護力度不夠,在學校又受到老師的冷落,于是他們逃學,曠課。有的留守兒童受到父母外出務工的影響,產生“讀書無用論”思想,他們認為不讀書也能掙錢,于是紛紛離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學校對此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一個個離開校園。這是中途退學方面,另外留守兒童的升學率也不容樂觀,留守兒童上高中的幾乎微乎其微。另外,學校教育還有一個不足就是教師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往往只關心學生智的提高,卻忽視了對其德、體、美、勞的關注,致使留守兒童思想散漫,體質下降,不服從管理,自以為是。在這種教育局面下,學生很難得到全面的發展。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7
一、概述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已廣泛地被大家所接受。任何教育都是要從小打好基礎的,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黃金時期。打好小學教育的基礎,對今后中學、大學的學習將起到極大的作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較多。據統計:我國有80%的學生是在農村接受義務教育的,這些學生的素質會影響到我國整體學生的素質,而農村的教育條件、教學水平等在總體上都低于城鎮小學,因此,農村的義務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當前農村小學的教育現狀又是如何呢,我對此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方式
通過走訪和資料調查,在經過分整理,大致概括出楚橋小學教育的現狀。
三、農村小學現狀及分析
農村小學的整體面貌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來簡陋的土坯房子改建為磚瓦房,寬敞明亮,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優良的學習環境。其次是教學的硬件設施上,一改過去破舊的拼湊起來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備。第三是在學校的師資隊伍有所壯大。但是,我認為目前農村的小學教育仍存在許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規模小,硬件設施落后
盡管目前農村小學在校舍及硬件設施配備上雖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小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農村教育經費有限,很多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大部分農村小學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缺乏或不完備,圖書館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體育器材也很貧乏,很多設備僅僅是擺設,壞了也因經常缺乏資金無法買新的。
(二)、教師的業務水平不高,工作負擔重
1、教師負擔重。在我們農村小學中,年紀偏大的教師較多,這些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學質量存在很大問題。由于農村信息相對閉塞,與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后,教育教學能力不強。多數教師依然是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的傳統方法來完成教學,而學生的“學法”仍是“聽、寫、讀、背、考”的五階段式。這種原始落后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適應當代教學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師生負擔,消耗了他們大量時間和精力,取得的卻是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同時,農村家長為生活所迫紛紛外出打工,使農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現象嚴重。把本應由家庭、家長承擔的教育責任全推給教師和學校,要求教師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這些學生更多關心和照顧,這無疑加重了教師的負擔。
2、教師培訓落后。做好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素質勢在必行。教師觀念的更新,教材和課程標準的把握,更多要依賴于教師培訓工作。可是,目前農村學校普遍存在選送培訓和校本培訓不到位的現象。
3、教師自學自研落后。新課程強調學科教學內容要具有開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綜合性,教師傳統的專業知識儲備已經不能滿足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需要,教師必須加強自學自研,不斷“充電”,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把加強自學自研作為職業發展的需要來對待。可是,農村學校由于受地域、經濟、硬件等條件限制,可供教師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資源極為有限。許多學校沒有網絡,缺少圖書。有限的圖書得不到及時更新,多數已經過時。教師自學自研的落后嚴重影響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
四 、 村級小學減少造成學生上學不便
我所調查的楚橋小學,但由于教學條件差,教學設備落后等因素,以及越來越多的家長外出打工,隨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學質量較好的城鎮學校就讀,加之計劃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減少,。但目前農村小學不提供住宿,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較遠的學生上學的不便,小學生年齡小,每天來回跑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學生的人身安全也難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學校又無宿舍。
五 、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在教學水平上農村小學是無法與城鎮小學相提并論的`,而且差距越來越大,歸結原因大致有5點:
1、硬件方面,即教學設備簡陋,無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2、軟件方面即師資力量薄弱,農村各方面條件都差,年輕的畢業生大都不愿到農村任教,教師平均年齡較大,知識結構相對陳舊,工作也缺乏年輕人的激情與活力。
3、家長素質較低,督促孩子讀書的意識淡薄,有的甚至是抱著讓小孩呆在學校省得他在身邊鬧或四外亂跑的想法把孩子送進學校的。
4、孩子天性愛玩,在缺乏適當的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不會自發地產生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當前農村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加之各級政府部門對教育重視不足,農村教育的發展比較緩慢。農村小學教育占了義務教育的半壁河山,所以應該高度重視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不扎實,教育的發展也就只能成為一句空洞的口號。其問題的解決也是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經途徑。否則,就相當于丟掉了小學階段的教育,丟掉了整個基礎教育的基礎,也就談不上什么全民素質教育了。因此,農村教育必須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而不應該成為被社會遺忘的角落。“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只有采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條件,加強和牢固基礎教育鏈條上的薄弱環節,是農村小學走出困境,為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推動農村教育的發展。
這次的調查使我受益匪淺,看到了農村發展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同時,也了解到了農村小學教育的現狀。農村義務教育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而農村的小學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視農村小學教育,改善農村小學教育現狀,是農村義務教育能否順利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加強農村小學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路漫漫其修遠兮”,農村小學教育需要國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視和不斷的探索。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8
一、現狀
xx鎮在最近五年里對水利設施、農田灌溉等方面的投入很少。現在全鎮共建有電排x座,其中國家投資x座,自籌資金建設x座,現裝機容量為xx臺,xxxx千瓦。外排漬水全靠以上x座外排機埠。原來大多以勞動力代替資本,由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動員并組織勞動力承擔的建設。對我們xx鎮來講,勞動對資本的替代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有好多村都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現象。但絕大部分是舉債辦事,自籌資金部分的大部分至今未還。盡管如此,在此方面本鎮還是不夠。按集雨面積計算,全鎮xxxxx畝,每千瓦負擔面積為xx.x畝,按耕地面積計算每千瓦負擔面積為xx畝,負擔較重。灌溉以電排直灌的只有xx個村民小組,占xx.x%直灌面積xxxx畝,占總耕地面積的x.x%。
公路建設方面,受近幾年經濟狀況的影響也是差強人意。我鎮范圍內有省道Sxxx線、鄉級公路三五線及其它xxxx公里的村級公路。Sxxx線路基寬x米,有效路面x米,從20xx年鎮政府自籌資金xxx余萬元硬化了xx/公里。還有x公里為砂石路面,20xx年x月上級準備硬化,由于資金短缺,只搞了基礎路面,沒有硬化,現以破爛不堪,基礎損失嚴重。三五線全長xx公里,有效路面x米,實際路基x米,是xx年鎮政府自借資金xxx多萬元鋪的山渣為渣石路面。由于經濟狀況不好,加上原來的有近xxx萬的債務,所以養護不到位,現已大坑小溝,通行已相當困難。村級公路也是前些年有過投入,或是只搞一小部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現在也是急待投入養護。
農電網改造方面由于是近年來的國投,情況好一點。xxxx起由國家投資xxx多萬對全鎮所有行政村、居委會都進行的電網改造,現在只有剎尾工程了,大約還需資金xx萬元。
二、問題
從上面調查的情況來看,通過分析,會發現有以下幾個較為深刻的問題:
一是前些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錯位。我們說,供給公共產品的責任主體應當是上級政府,也就應是國家,而不應當是縣、鄉地方財政。
二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供給嚴重不足。在上面幾個得到改善的方面,供給的主體是我們政府,鎮政府財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說,農村公共產品總的供給水平仍然很低,如不進行改善則還不斷降低。
三是原來農村公共產品建設的超前發展給現在留下了很大的麻煩。原來所有的供給大多是舉債,現在xx因超前建設而引起的債務近千萬。這個問題已嚴重影響了現在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三、缺口
我們鎮現在最主要的也是以上幾個方面。一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需更新改造。由于年失修,絕大部分設施老化損壞嚴重,進行農田灌溉,安全渡汛都有相當大的問題。要想把電排、修防會的所有問題解決,包括債務、設施更新等,對于我們xx鎮來講至少要xxxx萬元。二是公路建設步子要加快。省道Sxxx線已動工,但現在因停工而帶來的.損失已相當大,僅這項投入資金要xxx萬元。其它鄉村公路可以分步來做,每年至少要投入xxx萬。三是農電網改造工程。現在只有剎尾工程,約需資金xx萬元。
四、建議
鑒于目前的現狀,認為在投入上可以從構建新的供給體制入手,多渠道籌集資金。
一是要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充分體現農民意愿,實行慎重投入。
二是要積極引進私人投資,構建多層次的公共產品供給結構,不斷提高效率。有些公共產品的投入就可以在政府補貼的基礎上,按照“誰受益、誰負擔” 的原則,由農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進行集資生產。我們認為對于我們鎮的水利排灌設施就可以按此辦法來實施。
三是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對于可以使絕大部分的群眾受益的公共產品,爭取立項,實行國投。
在管理上可以實行誰投資誰管理的原則。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9
為進一步加深對農村教育現狀的了解,同時提高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增強自身的文字表達能力,我在寒假期間,對我所居住的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馴龍鎮觀禮村的小學教育現狀展開調查。在著手調查之前,我首先查閱了我國農村教育的相關方針和政策。然后走訪了本村小學教師,從他們那里了解到近幾年學校的招生情況以及各年級學生的年齡、性別比例、平均成績、家庭狀況等信息。接著,我隨機選取了5名不同年級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采集他們對學校的師資隊伍,教學設施和條件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最后作出如下報告。
我國農村教育政策變革與創新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根據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對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作為科學的本質,其關鍵在人才,而人才的成長則需要依靠教育。
20世紀90年代,“三農”問題浮出水面并逐漸成為全社會最為關切的問題。構成“三農”問題的原因,最為深刻的'莫過于政策。解決“三農”問題,歸根結底依賴于政策調整和政策創新。為此,中共中央政府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后又確立了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緊接著中國共產黨又闡釋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理念,時至今日又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方略與構想。而農村教育問題作為構成“三農”問題的重要原因,更應得到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
1986年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20xx年,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這一決定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完善農村教育管理體制,推進農村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20xx年,國務院又作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其中,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在這一決定中得到特別的重視與強調。
20xx年,國務院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并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這是進入新世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發展的最重要的政策宣示,加強農村教育工作亦因此成為各級政府更重要的政策行動。
20xx年,國務院又發出了《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20xx年發布的《義務教育法》將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重要政策上升為法律規定,形成了在法律層面上的農村教育公共政策。
我國農村教育政策的重大變革與調整,是對國家宏觀政策調整的積極回應,它基于解決現階段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和諧發展,并進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觀禮村小學教學情況調查
目前,觀禮村小學設有二、四、五、x個年級。每個年級只開辦一個班。另外,村上還辦有一個私人幼兒園。據觀禮村小學的教師組組長李貴章老師提供的信息顯示,馴龍鎮小學教務辦事處每年都會安排各村小教師負責統計其生產隊0~13周歲的兒童人數。今年我村0~13周歲的兒童總計225人。這當中,幼兒園在讀學生20名(含10名留守學生),二年級在讀學生17名(含10名留守學生),四年級在讀學生22名(含13名留守學生),五年級在讀學生15名(含7名留守學生),六年級在讀學生23名(含15名留守學生)。具體見下表。
學生及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意見和建議
本村共4名教師(不含幼兒教師),但除教師組組長李貴章老師為正式教師外,其余3名均為代課教師。其文化程度均達到初中以上水平。學校教學設施雖然簡陋,但校方仍然大量投資購買了乒乓球,羽毛球,籃球等體育用品以及各種學生讀本和供教師讀閱的報刊雜志。據隨機調查的五名學生及其家長透露,這4名教師全都盡職盡責,不僅誨人不倦。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多數具備了尊老愛幼,關心集體,熱愛家庭等優良行為品質。家長們還一致表示會大力配合老師們的工作,并將為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基礎的希望全力寄托于老師。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10
為了解、掌握五里鎮初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在中心校的大力支持下,課題組自20xx年8月起,開展歷時1年多的調研工作,掌握了豐富的一手資料。現將調研結果分析報告如下,以期對深入開展和提升農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
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這次學生基本情況及心理發展狀況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為了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我們嚴格遵循學生心理、生理特點,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問卷方式進行。調查對象為富強初中、四合九年制學校、民主九年制學校等校初中各年級學生。共發放問卷85份,回收有效問卷6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80%。
2、調查方法
(1)我們課題組采用《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情況調查問卷》,本問卷共設計28道相關問題。涵蓋學校基本情況、師資隊伍建設情況、心理咨詢室建設情況及心理健康開展情況等四大項內容。
(2)課題組采用自編的《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況調查問卷》,對3校的管理者及教師進行了訪談。訪談涉及到6個開放式問題,即: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困難、下一步此項工作計劃與設想等。
調查結果與分析
調查組通過對調查問卷匯總和分析,組織邀請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進行座談會,大家達成共識:農村初中師生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情況不容樂觀。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校工作缺乏科學規劃,方法簡單,教育措施缺位
一些學校的校長、教師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認識不清,不到位,認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針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只要設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崗位,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配備了心理咨詢室、開展了心理咨詢活動即可,至于如何開展這項工作,那是政教處、德育處、班主任、心理教師、政治教師的事,與自己的工作無關。一些教師只注重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忽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大多數學校仍然使用傳統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來進行心理教育,甚至所配備的心理咨詢老師就是政教主任,將德育和心理健康混為一談。還有的將心理健康當作一門學科來對待,在課堂上系統講述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理論;更有甚者,還要安排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課的考試……還有,更多的社會群體關注的是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而忽視了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們認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所以,我們研究者應該把關注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和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一般只在各校七年級開設,約占調查學校的62%,有極少數的學校將其作為必修課,更多的學校將其作為選修課或校本活動課程,課時是很難保證的。有些學校課表上呈現《心理健康教育課》,其實并未按課表上課,這勢必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實效性。
在問卷調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主要是由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自主設計和進行的,約占46%,隨意性強,缺乏規劃性、系統性。學校在經費和人手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的難度,很多工作不了了之,最終擱置或者放棄。
2、校際發展不平衡,整體發展水平不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開展方面,調查問卷統計顯示,每個學校都安排了健康課;無專職心理教師;心理咨詢室設置形式化、設施簡陋、開放度低,未形成常態化。
3、缺乏專業隊伍,業務亟待提升
農村中學在這方面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論儲備和實踐經驗;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和專家指導;三是教師編制矛盾突出,教師教學工作量太大,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和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農村教師接受了大量的新課程通識培訓和學科專業培訓,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訓,但不成系統,且具體要求也不夠明確。加之近幾年,大量教師流入城市,農村學校編制緊缺,在崗教師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學任務已疲于奔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調查思考與建議
《中小學心理健康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1、確保專門的師資崗位編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經費投入
學校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要求教育行政部門重視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和師資編制,并把它納入學校評估、教師評價的重要范疇,作為評估、考核學校業績的一項重要標準。一方面加強教師及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一方面形成適合農村學校及農村學生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方案,進行跟蹤督導評估,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予以重視和加強。
同時,學校的環境建設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切實解決目前部分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設施不完備、經費投入不足、教師工作量未計入、缺少相關的圖書及資料等現實問題。學校要在制定工作目標、工作計劃的同時,校領導要親自過問、專門負責,并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學校常規課程管理之中,保證其課程時間,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2、加強師資培訓,提高實施水平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教師抓起,必須以良好的師資隊伍為保障。當前,應特別加強農村小學教師的心理教育培訓。繼續教育部門應把此作為重點內容進行專業培訓和實踐指導,倡導所有教師研究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開展繼續教育培訓時,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內容,提高校長及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詢技巧,并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前心理教師的流動性大、專業教師少、兼職教師業務不熟練及培訓機會少等現實問題。對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絕不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教師。同時要注意加強對專職心理教師的交流、學習與再培訓工作,努力將其培養成為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中堅骨干。
3、構建學校監管建設機制
學校是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但就農村學校而言,還不能有效地實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向來不敢在教育質量尤其是教學質量上有絲毫馬虎。學校在重視智育的同時未能有效地實施德育,尤其是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疏于指導、研究和教育。學校要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活動,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學校要經常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研討會和學術交流;加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和氛圍,重視環境育人。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健康心理可產生深遠的的影響,優良的校風、班風、學風對學生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會對學生的心理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從而起到一種正面的引導作用。
4、適時開展家長培訓
針對農村學生家長的狀況,學校應以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深入的家長培訓工作,幫助家長形成科學的育人觀,加強學校、家長、學生三方面的溝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積極改善學生的心理成長環境。
5、關注農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問題
“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撫養或寄宿在學校,致使學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實際教育過程中遇到了“四難”:一是溺愛放縱,教育難;二是缺乏管護,安全難;三是隔代管教,監護難;四是管理脫節,磨合難。由此特殊的心理問題往往出在特殊的學生身上,關愛特殊學生是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關愛特殊學生應采取個性化的實施辦法,將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學生,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的心理狀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格。
我們認為: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關下一代的成長和發展,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教育工作,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發動多方力量,健全關愛機制,必須從思想上提高認識,從制度上加強管理,從措施上進行深化,切實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機制和環境,把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實做好。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11
根據市委關于學習實踐活動第一階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馬村鎮西牛莊村、野川鎮文化站、西溝村、河西鎮蘇莊村,通過實地察看、入戶訪談、聽取匯報、座談討論等形式,就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調查研究,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深入聯系點市教育局、興高能源進行了調研。結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談討論的情況,總的來講,我市的農村文化建設成效比較明顯,同時問題也較為突出,需要我們加大工作力度,確保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一、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日益重視農村文化建設,關注農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務,營造農村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鄉村的文明風尚,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市有澤州縣和陽城縣2個全國文化先進縣、城區和高平市2個省級文化先進縣、50個市級文化先進鄉鎮、200個市級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農村公共文化資源。文化建設資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xx年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入9255萬元,同比增長59.68%,農村文化建設的經費保障有了較大突破。連續多年組織開展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鄉”、“四進社區”服務活動,緩解了農民群眾看戲難、看圖書難、看電影難、看電視難的問題。20xx年10月份,正式啟動“文化低保”工程,4個月來,市、縣兩級財政共支付160余萬元,為300個貧困村送電影3600場,送戲104場,建立農民書屋35個;累計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購書補助卡29806張,為貧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對象送圖書56000冊,全市近20萬群眾開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目前,縣級“兩館”建設初見成效,沁水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陵川縣文化活動中心(兩館合一)主體工程已完工,陽城縣圖書館已經立項,城區、澤州縣的“兩館”建設均已列入重要議程。20xx年,全市新建、改建鄉鎮綜合文化站32個。全市40%的村建設有文化活動室。全市現有農家書屋300多個,藏書100余萬冊。同時,將村黨支部活動室、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等資源整合為一體,用于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提高了農村公共資源共享率和農村文化活動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鎮文化站和西牛莊村、西溝村、蘇莊村來講,文化氛圍濃厚,基礎設施較好,文化建設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農村文化活動形式。一是同節慶活動相結合,如陵川縣的“紅葉節”、澤州縣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縣的“柳宗元文化節”、高平市的“炎帝文化節”、城區的“白馬禪寺祈福節”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與傳統節日相結合,每年春節、元宵節,市區和各縣都要組織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如陽城縣的“皇城相府杯”民間藝術擂臺賽、澤州縣的八音會擂臺賽、高平市西牛莊村、蘇莊村、姬家山村的春節文藝演出等,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與文明創建相結合,在全市廣大農村開展了創建“十星級”文明戶活動,推動了鄉風文明。西牛莊村創新“十星級”文明戶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發揮了農民文化主體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時,各級政府還十分重視“種文化”工作,利用傳統和重大節日、集市、廟會等,開展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吸引群眾參與。鼓勵指導民間力量興辦了八音會、手工藝品、根雕、石藝、個體放映隊、農民書屋等文藝團體。這些自辦文化組織,大都以“自我投資、自愿組合、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方式組建,為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幫助創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戶,開展了“特色文化村”評選,把廣大農民組織到了文化建設當中,推動了農村文化發展。
二、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總體上呈現出了較好的發展局面,但用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不相適應,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有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
第一、農民群眾素質偏低。據統計資料顯示,20xx年,全市222萬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3%,大專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農村來講,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農民素質,這是農村文化建設中面臨的最大課題。
第二、文化基礎設施滯后。目前,全市六個縣市區的文化館、圖書館建設不平衡,城區只有190平方米,澤州縣租借,高平市1800平方米,陽城縣20xx平方米,沁水縣在建,陵川縣400平方米;各縣市區的圖書館,只有陽城縣達到了國家最低評估標準。84個鄉鎮(辦事處)的綜合文化站,除20xx年新建改建的32個外,其余的均不達省定標準,其中有一半文化站無法開展正常活動。全市2337個行政村(居委會),60%的村莊沒有文化活動場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動室也有一半以上沒有達標。“無文化陣地,有陣地無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陳舊”的狀況還普遍存在,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產品供應不足。大部分農村受場地、經費、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動手段簡單、形式陳舊、內容單一,群眾參與率不高。每年相關部門都要組織送戲、送圖書、送電影下鄉,但覆蓋率不高,不能滿足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仍然存在看電影難、看圖書難、看戲難的現象。一些地方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對“留守”的老年人、婦女、兒童,如何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特別值得研究。
第四、農村文化隊伍薄弱。一方面,農村文化工作人員不足。比如澤州縣,17個鄉鎮中,綜合文化站的在編在崗人員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鄉鎮文化人員的主要精力放在鄉鎮布置的各項“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專干不專”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另一方面,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素質不高。鄉鎮綜合文化站站長大多數沒有經過文化主管部門的考核選任,而是由鄉鎮政府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許多人員沒有藝術專業特長,存在著專業不專、后繼乏人的狀況。
第五、農村文化發展失衡。縣與縣之間、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因資源條件不同,經濟建設差異較大,文化建設也呈現出同樣的發展趨勢。總體上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文化建設相對較好;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文化建設也處于相對的貧困狀態。
第六、文化體制機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體”的建設格局,沒有把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作為發展目標,沒有把保障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作為民生重點,文化設施被擠占、挪用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文化工作也總要讓位于經濟建設、重點工程、農村穩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對文化建設的戰略、步驟、重點、項目、保障等環節,沒有系統的、具體的指導意見和目標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隨意性、無序性的問題;有的地方對農村文化建設缺乏嚴格的考核標準,對農村文化投入缺乏規定性的制度保證,對農村文化發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撐。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程。
三、推動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針對我市農村文化基礎差、農村文化建設難、農民群眾素質低、精神文化生活貧乏的實際,當前,應重點抓好四項工作。可概括為“四個一”,即做好一個總體規劃,建立一套體制機制,打造一支人才隊伍,推進一項創建活動。
第一、做好一個總體規劃。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與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相銜接,制定和實施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和方法步驟,指導農村文化建設。總的目標要求,一是強化公共文化服務,豐富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二是加強文化陣地和人才隊伍建設,引導和滿足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保證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三是堅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是發掘、保護、開發優秀的文化遺產,壯大農村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市場。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農村文化建設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體制機制。一要加大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農村文化活動經費正常增長的保障機制,設立農村文化發展資金,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范圍,提高文化經費用于鄉村的比例,同時用好國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動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到20xx年,縣級“兩館”應全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鄉鎮綜合文化站應全部達到省定目標,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應擴大數量、提升檔次,有效扭轉我市農村文化設施落后、公共文化產品供應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動機制,實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解決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問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擴大有線電視覆蓋面,確保農民群眾既能聽到中央和省委的聲音,又能聽到市委市政府的聲音。三要加大農村文化建設管理力度,建立農村文化建設考核評價機制,把文化投入、設施建設、活動開展、農民受惠、遺產保護、隊伍建設等具體指標,列入各級領導干部的考核范圍,把農村文化建設列入創建文明縣城、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的評價體系,激發出社會各界的文化自覺意識。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農村文化建設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隊伍。在政府職權范圍內,深化農村文化隊伍體制改革,創新農村文化隊伍管理制度,理順鄉鎮文化站及其人員的崗位職責、日常管理、機構編制、工資福利、學習培訓等方面的關系和機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員的基本待遇,解決無人干事的問題。通過舉辦培訓班、選送深造、骨干示范、專干下鄉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批音樂、美術、書法、剪紙、文學等多門類的農村文藝人才,發展一批八音會、小劇團、秧歌隊等群眾性文藝組織,鼓勵引導他們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建立一支永不離村的文藝隊伍。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農村文化建設的前提和保證。
第四、推進一項創建活動。堅持城鄉統籌、一體發展,以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新農村“四位一體”文明創建為抓手,以城市的標準建農村,以市民的理念育農民,推動城市文明和農村文明的聯動對接。在創建內容上,與新農村建設同步,治理“五亂”(亂倒垃圾、亂倒糞便、亂貼廣告、亂設攤點、亂建房屋)、推動“四改”(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達到“六化”(環境整潔化、村莊園林化、街道明亮化、飲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適化),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抓好“十星級”文明戶、鄉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創建活動,抓好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婦女兒童禁毒禁賭會等工作,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創建要求上,突出群眾得實惠,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向農村流動,推動政務、法治、人文、市場、生活、生態“六大環境”建設向農村延伸,使農民群眾共享文明創建成果。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題和載體。
總之,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緊迫的、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又是一項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學習實踐活動中,應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一個重要的實踐課題,解決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構筑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水平,并以此為突破口,帶動全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設成果,為我市的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12
一、調查背景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作為一個社會發展不可忽視及或缺的社會基層,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20xx年,黨中央若干會議指示:當前農村應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位臵,做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了要培養新型農村農民,這就對我國農村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農村的經濟文化發展情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積極響應常熟理工學院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要求,并結合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習要求,我在此次寒假,回到自己的家鄉鄲城縣參加實踐,對農村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調研,同時也對個人能力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幫助。
二、調查目的
通過調研農村現在的發展情況,旨在發現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因此,其具有很好的社會與現實意義!同時,從個人來說,深入社會基層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自己來自農村,通過調研,自己也能為家鄉的發展建設增磚添瓦。
三、調研方式
采用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
四、調研地點
xx市xx縣xx鄉的xx村莊:
五、調研對象
村里各個年齡階層的村民
六、調研時間
20xx年1月12日—20xx年1月15日
農村的經濟、教育、生活情況
從調研的結果來看,我的家鄉所在的村落極其周邊的村莊經濟發展并不是很好,沒有達到新農村發展所需要求,經濟狀況有待提高。村民的經濟來源基本上是靠外出打工以及地里的農作物。經濟作物的收入其實很低,主要是農作物從種植到收獲期間,農民要付出很多勞動,況且現在的各種化肥農藥種子價格很高,除去這些費用后,收入就很少了。相對于種地來說,外出打工成為越來越多村民所追逐的經濟來源之道,這種方式經濟流入周期段,經濟效益高,對從小生活在農村的中青年務工者來說,外出務工很自由,而且還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感受一下大城市的生活氛圍,對其個人素養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對農村向城市的邁進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在村民外出務工追求經濟的同時,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隨之產生,那就是農村剩余村民的年齡分化以及留守兒童的撫養教育問題。越來越多的中青年人外出務工,留下的就主要是老年人以及兒童,家中的農活也就落在了他們身上。老人年老體弱,勞動能力差,對農村的農業發展多少產生了不利因素。而且老年人的生活缺少照顧,對老人的精神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只能是由爺爺奶奶照看,缺少父母關愛和管教,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及發展,從根本上來說也不利于農村向城市化邁進的。
而農村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政府及村民最關心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是每個行政村都會有一所小學,但是學校的設施環境很不容樂觀,教室很多還是之前的老房子,沒有教學樓,更不用說有電腦、多媒體教學等軟硬件設備,而且師資力量也是越來越差,很多老師都是村里的老教師,剛畢業的新老師不大喜歡到農村來教學,一方面是交通不便,居住環境差;另一方面教師的各方面福利待遇也不如城鎮教師,因此師資力量薄弱成為農村教育的一大瓶頸。鑒于以上以及父母常年外出外出務工孩子無人管教,很多家長都把孩子送到縣城學校上學并留校住宿,因而村小學的愈發不好,生源少反過來又促使上級政府減弱了對農村教育的重視程度,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農村小學正在走一條趨于取締的道路。同時,孩子們遠離父母獨自生活在縣城,雖然是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有助于孩子早成長,但是弊大于利,遠離父母看護后,孩子自由多了,顧忌少了,而且父母給的生活費成了他們炫酷的資本,無形中使孩子養成了攀比、抽煙酗酒、早戀、上網沉迷游戲等不良惡習,致使學業荒廢,得不償失啊!
不僅如此,由于相對的知識層中青年的外出,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出現了一些令人堪憂的問題,部分無業待業村民三五成群打撲克、搓麻將,有時候會賭小數額的錢,雖然是小賭,但也會慢慢滋生成大賭,同時一些很小的兒童耳濡目染,會慢慢在心里滋養不勞而獲的毒瘤思想,極大的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另外,老人們的封建迷信思想比較濃重,大多數是“有神論”者,這樣的思想對于尚不懂事的兒童來說,更加腐化他們的心靈,這是需要各級政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總的來說,農民的精神生活相對于前些年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的。比如說現在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是彩色電視機,而且鑒于節目質量問題,好多村民都使用了衛星接收器,節目多了、畫面多了、清晰了,精神生活也越來越好,這是讓人高興自豪的地方。
針對問題的一些建議
這是近幾天我在周邊村莊的基本情況,總的來看,我家鄉的總體發展情況是趨于上升的但是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還是不夠的',對于其中的一些問題,我提出了以下建議:
1、政府加強扶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薄弱,為求經濟發展,才那么多人外出務工,才引發諸多問題。政府部門應該多為農村勞動力提供豐富的就業、創業之道,讓農民的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各種問題才會慢慢得到解決。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就目前的農村經濟情況來看,是有能力來建設更多的公共文化場所,如:閱覽室,健身的器材和場地,老人活動室等。
3、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的文化教育。應多開展一些例如“送文化下鄉”之類的活動,并且應該針對農民的閱讀能力和需求,豐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內容,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4、加強教育管理工作。為了農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學到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要加強對教育的管理,對于管理的漏洞要及時補缺。這必將對未來農村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要對網吧等點進行不定期排查,防止未成年人進入。
5、要極力遏制黃賭毒,封建迷信活動。有關部門要及時掌握情報,對于涉入未深的人加強教育,對于已經淪陷的人可以進行行政處罰,對造成社會危害的要依照他的行為作出刑事處罰。
6、要多關心老一輩的農民。加強基層黨員積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對年老體弱的老人或者五保戶要多送溫暖,多送問候,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我相信,通過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各大社會團體的支持以及農民的相互努力,農村的經濟發展以及教育等各項事業一定會有新的飛躍,城鄉差距會逐漸縮小,新農村建設會更上一層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會愈來愈好。農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基層力量一定會發揮其中流砥柱的作用。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13
新時期,我國政府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新農村建設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被擺到了社會前臺。然而,近年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增大。另一方面,教育的費用成倍增長,令多數農民家庭不堪重負。我們還看到,這么高價的教育,對農村發展的促進作用卻并不大。農民把血汗錢投到教育上,可農村的面貌卻依然如舊。這就提示我們:現階段農村的教育不符合黨和政府發展農村的長遠目標,應該進行改革。
一、農村家庭的收入來源
20xx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000元左右(由根據“20xx全國大學生回鄉大型社會實踐活動”調查表格的不完全統計所得)。在農民生產性純收入中,第一產業的收入結構比重約占60%;第二產業約占8 %;第三產業約占32%。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超過70% 。因此,要實現小康社會,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關鍵。
目前農村家庭的收入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糧食作物
由于我國還是傳統的農業大國,糧食作物在我國農村種植比例仍然比較大。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直接關系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予以重視。但是,目前糧食作物的價格水平不是很高,糧食作物的種植盡管比例很大但是對農民的增收貢獻卻不是很大。目前我國農民中大約有38%的農民在種植糧食作物(當然在種糧食作物同時還種其他作物)。這其中包括小麥、稻谷、玉米、薯類以及其他地方性糧食作物。
2、經濟作物
經濟作物在我國農民收入結構中占著半壁江山,農民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純收入均來于此。經濟作物在單位面積上純收入比糧食作物高很多,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種植經濟作物,約有81%。經濟作物每年平均給農民家庭帶來3000~8000元的收入,占家庭純收入的'67%之多。但同時,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太大會擠占糧食作物的比例,從而可能會影響到我國的糧食安全。
3、畜牧養殖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禽類、及蛋類、乳品以及其他養殖類食品需求量在增加。畜牧和養殖業已越來越受到廣大農民的青睞。以我們當地為例,大約有8%的農民選擇養殖業,尤其是奶牛和家禽,更是被大范圍地養殖。同時,各地政府保護并支持特種養殖和規模養殖的發展,各地的畜牧養殖呈現較好的發展勢頭。主要畜產品產量穩定增加、畜產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并有上漲空間,而飼料價格漲幅不是很高,農戶養殖效益進一步提高,養殖戶農民家庭收入是在農村收入相對較高的行業。
4、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國民經濟尤其是在農村經濟起著不可低估的貢獻作用。近幾年來,鄉鎮企業不斷創新體制,結構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技術,效益在逐步提高; 與此同時,一些新興行業的崛起給鄉鎮企業帶來新的生機。一些企業逐漸做大做強,這樣就保證了農民工人工資性收入的增加。以200xx年為例,約有20%左右的農民在鄉鎮企業工作,這些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其他農民相比則收入水平好一些。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高度重視鄉鎮企業的發展。
5、外出打工
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過程中,涌現出來了一支新型的勞動大軍,這就是農民工。他們是我國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形成的特殊社會群體,是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小康建設進程中出現的新事物,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階段性特征。勞務輸出成為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徑,使農民收入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根據志愿者的調查,20xx年農民勞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已經高達45%。外出打工已逐漸成為農民增收創收的一條重要途徑。
6、其他收入(包括開發房產、退耕還林、煤礦開發等各種補助)
隨著新型城鎮的建設,我們這里幾年來有很多開發商前來開發,給予很多家庭有不同程度的補助,全國各地退耕還林工程,我們這里的一些離山較近的地都實行了退耕還林,政府給予了相應的補助。由于我們這里離平頂山礦區較近,一些礦開發占地和塌陷給予我們當地有較大的賠款這些款項往往數目較大。
二、現階段農民收入存在的問題
現在,農民收入增加存在著許多問題。我們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業人才的缺乏和農村教育的落后。主要的問題如下:
第一、農業技術人員的缺乏也是限制農民收入的的一大障礙,我自己還有我通過問一些村民,我發現在一個鄉鎮也沒有一個像樣的農業技術人員,賣農藥和化肥的大多是只管賣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東西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如果作物出了毛病也沒有人可以咨詢只能靠自己的經驗。
第二、農民的收入來源仍然較少。目前,農村經濟的產業結構還過于單純。傳統的經營方式,其運行周期往往需要兩年以上。從種植到出售的一系列環節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再加上經營方式、地形、氣候和市場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這種經營方式對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只起到很有限的作用。 第三,農村人收入差距大。現在農村的人均收入不高,就我調查來看,主要是村里貧富差距較大,有些家庭每年可以有幾十萬的收入可是有些卻只能達到溫飽,收入較低的大多是文化程度較低沒有技術,做生意沒有本錢打工只能做體力活兒。 第四、經濟增長方式陳舊。這主要變現在:1政府對先進的生產技術宣傳不足,農民不愿采用新技術。耕種方式仍與十年前沒有多大的變化。2 先進的管理方法沒有人去推廣,市場信息閉塞。不少地方仍然是幾千年來的小自然經濟,農民不懂得隨行就市,投資比較盲目。3沒有人去擔當農民宣傳員的工作,農民對黨的相關政策法規不了解。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14
我國政府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推進農業建設和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目標。然而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近年來,由于教育經費特別是高等教育經費的節節攀升而農民收入增加緩慢,教育支出在農民總消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已經影響了農民在其他方面的投資,甚至成為一些家庭陷入貧困的原因。此外,由于資金短缺,教師流失等原因,原本基礎薄弱的農村教育也面臨著深刻的危機。
一、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義務教育:
1 、經費不足 目前農村教育投資中,中央財政和各級政府的支出只占很少部分,絕大多數還要由農村和農民來承擔。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說,全球190多個國家已經有170多個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其中包括人均GDP只有中國1/3地老撾,柬埔寨等國。就國內來講,在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農村基層資金充足,一點點教育投入當然不算是問題。但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教育投入卻往往捉襟見肘。對于一些地方來說,困難確實存在;但對于其他為數不少地方政府來說,投資教育完全是不為也,而非不能也。這一點,看看他們氣派的辦公樓和豪華轎車就知道了。
2 、教師資源流失 市場經濟時代,人們都在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連曾經被歌頌為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的教師們也不例外。隨著一所所民辦中小學的開辦,不少經驗豐富,認真負責的基層教師離開了農村,從而就導致農村優秀教師奇缺。教師也是凡人,我們不應該苛求他們放棄更好的工資更好的生活條件而一味地無私奉獻,只是農村教師的待遇有待于提高。此外,由于基層教師資源長期補充不到新鮮血液,導致現有的農村教師整體年齡偏高,難以與現在的教育形勢相適應。又快開學了,在調查中有位老鄉說出了這樣的話:“到底讓我們農民的孩子到那里去念書?國家投資蓋得好好的校舍,可是學校垮了。好的老師進了城啦,現在只靠幾個初中畢業的小姑娘代課,沒老師我們農村學校怎么辦?請政府的青天大老爺們想想辦法,任用一批安心在農村教書的畢業生當老師。我們這些黑脊背們的子女才能不當睜眼瞎了。”
3、教學質量懸殊 由于教育投入不公平,在同一地區,城鎮學校與鄉村學校,城鎮普通學校與城鎮重點學校之間的教學條件可謂判若霄壤。一邊是連個像樣的操場都沒有,至于音樂和美術更是發了書疊飛機。很多學生中學畢業都分不清足球和排球。而另一邊是音體美,計算機,奧數輔導繪畫班樣樣齊全。這樣還導致了不少農村家長不顧實際情況盲目把孩子送到城里讀書。以某同學所在的村子為例,他讀小學時同年級會有30個人左右,而現在,全校人數都不過35個!這樣不僅過早地加重了這些家庭的負擔,由于孩子們過小地就沒有了家長的`看管和約束,這對他們的成長也很不利。
高中和中專教育
1、入學率低 一個學生成績的好壞在讀完初中以后就基本可以看出,因此許多農村家長就放棄了讓子女進一步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畢竟一個高中生三年供養下來至少也要一萬元。此外,由于現在的高中還是在實行嚴酷的應試教育,能考上大學的畢竟是少數,這一投資的期望回報并不大。而如果考不上,這些學生又將面臨著“種地不如老子,喂豬不如嫂子”的尷尬境地。這也導致了高中入學率的降低。
2、與農村現實脫離 調查發現,初中畢業的學生中,出了一部分外出打工以外,其余大多數都會去讀中專,以求學到一技之長。當前的中專教育所設置的專業多為財會,幼師和維修等。我們認為,既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會回到農村來,那么建設新農村這個神圣的歷史使命只能落在這些人身上了。他們接收過九年義務教育,有一定的接收新知識的能力,而且又沒有外出打工。然而中專教育所培養的多數是面向城鎮的技工。當然,新農村建設也需要這些類型人才,但我們認為現階段農村更需要懂得農業技術,能夠深入田間地頭的科技人才以及熟悉法律和政策的基層民主宣傳人員。然而培養這些人才的學校在現實中卻少之又少。
高等教育
1、學費昂貴 據統計,xx年間,我國大學學費從每年幾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8000元不等,學費猛漲約20倍,而19xx年20xx年xx年間,國民人均收入增長不到4倍。而一個大學生本科四年,相當于城鎮居民4.2年純收入,普通農民家庭13.6年的純收入。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曾在很多場合不止一次說過,現在的大學學費已經超過了老百姓的經濟承受能力。他甚至說,“我自己就知道,我和夫人兩個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也只供得起一個孩子上大學。”教育價格逐年增長的另一面是政府教育投入的停步不前。早在上個世紀國家就制定目標: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要在上世紀末達到GDP的4%。然而這個目標直到現在也未能實現,幾年來一直徘徊在2.5%左右。現在再次提出要在20xx年以前實現這個目標。還有個背景需要提一下,現在世界上這一指標的平均水平是5%。
2、心理上的壓力 對農村貧困學生們來說,能夠在比較艱苦的條件下考取大學已經是很不易了。然而在進入大學以后,他們還不得不面對和承受心理上的壓力。這些壓力主要來自于:曾經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成績優勢開始不復存在;面對豐富多樣的課余活動,自己卻沒有什么文體特長;先進的設備,如城市里的電梯,網絡等不會使用;普通話說不好,帶有口音等等。這樣的壓力常常導致貧困學生的兩極分化。一部分在艱辛的求學生活中深刻體會到只是改變命運,只有讀書才能夠擺脫貧困的道理,進而滿懷信心,樂觀地去面對今后的人生;另一部分則由于精神上的貧困而放棄努力,逃避學業,自暴自棄甚至走向極端。
3、定位上的失誤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目前的農村教育在定位上存在嚴重問題。現在的農村教育,從根本上講是在農村為城市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培養離開農村,農民和農業的人才,而不是基于農村,為了農村而培養人才。 且不論知恩圖報和永不忘本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光說在目前我國加入WTO,農村和農業產業結構急需調整的全球經濟條件下,這樣的教育立足點是有大問題的。試問: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都離開了,社會主義新農村還由誰來建設?
二、應該采取的措施
1、實行“教育券”制度,通過引進市場來降低教育價格。“教育券”制度是旅美學者薛涌提出的,其基本原則是:
“國家把大學的經費要直接交給學生而不是大學。首先,國家要算一算能拿出多少錢來辦大學,再算算有多少經濟條件困難的合格大學生需要支持。然而大學的撥款,在考慮到家庭收入格差的情況下,按等級平均分配到每個學生手中。比如最高額是一人一年一萬塊錢。這筆錢,以教育券的形式支付,保證不被挪為他用。 “這樣,一個學生考過了一定的分數線,就可以按家庭收入情況拿到相應的教育券,同時申請幾個大學。大學因為沒有從國家那里來的直接經費,只能想方設法吸引學生到本校讀書。當學生決定到一個大學就讀時,把教育券交給大學支付學費,多退少補。大學憑著教育券到國家那里按面值兌換出現金,獲得了教育經費。“教育券的方案則改變了以往的游戲規則:你是不是一流,不是自己吹的,不是政府指定的,而是競爭出來的。當學生手里有教育券,拿著你的經費時,你就要想方設法把這個學生吸引過來,否則就揭不開鍋。怎么吸引學生?一是提高教育質量,提高教育服務(比如幫學生找工作等等)。你的畢業生就業率低,起薪低,就沒有人來,你就有存亡的危機。二是降低教育成本。學生手里的教育券值一萬,你可以把學費壓到六千,這樣學生還剩四千塊的生活費。如果你成本太高,一萬學費不夠,學生還要再自己貼二千,那你可要三思而后行了。在這種以學生的利益為中心的競爭中,還有哪個學校敢不惜工本地蓋大樓,修校門?”。這種制度可以解決高校大興土木,提高學費,盲目擴招,不注重人才培養質量等問題,應該引起我們重視。
2 、建立農村貧困生“教育互助合作基金”,成立互助金管理委員會,用這樣的.經費解決農村學生教育學費困難。
互助金具體方案如下: 教育互助金來源:
(一)由中央政府注入一部分資金;
(二)教育部撥付一定款額;
(三)社會各界的資助和捐贈;
(四)大學所在省級、市級政府亦撥付一部分;
(五)學生所在大學撥付一部分;
(六)參加互助金的貧困學生交一部分(每年幾百到幾千元)
(七)銀行系統注入一部分資金
(八)互助金增值和積累。
使用細則 :學生考上大學之后,如果交學費有困難的話可以在入大學時向所在大學的基金管理分會申請,由基金會先將學費代學生交了。待學生畢業后有還款農力時將大學時借基金會的前如數還清。另外還可以在借基金的時候基金會可以和借款人簽個合同或者承諾書:承諾再 畢業以后將會捐款給基金會(數額不論大小)。這樣基金會會越來越大,靠基金的利息甚至就可以維持基金會的正常運行。 通過這樣的基金,銀行亦可以減輕貸款壓力,甚至沒有學生向銀行貸款,降低了銀行的風險;也可以是更多的學生完成自己的學業,走向自己人生的輝煌;同時對解決我國教育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
三、結語
經過十幾天的調查和走訪,我深有感觸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村有了很大的變化,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現階段物價的上漲和通貨膨脹人們還是不富裕。我總結了一下這些情況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目前總體來看,農民的收入雖有增加但速度緩慢,而且來源單一,缺乏新的增長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培養一批扎根于農村,熱愛農村,懂技術,懂法律,懂政策的農村人才就顯得相當急迫了。然而縱觀當今農村教育,義務教育勉強支持,高中和中專教育偏離現實,高等教育完全是在為大城市培養人才。在這樣的體制下,農村是無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重任的。
和諧社會是所有公民的社會,廣大的農民不應該是被黨和政府遺忘的對象。國家建設新農村的號召正表現了政府力圖讓農民過上好日子的決心。然而現實是嚴峻的,政策更需要切實實施。只有立足實際,大力發展適合農村,直接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村教育,才能早日實現富國強民的宏偉目標。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15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快速增長,環境污染也開始向農村蔓延,并已經成為環保工作的一項現實而嚴峻的課題。我國明確提出,到,農村改革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村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這些都為我們構建生態新農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們只有切實解決好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才能使農村真正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道路。
針對很多農村環境污染的情況,我們應該提出相應的可行的防治對策,并得到認真落實,以防農村經濟的發展重蹈城市發展的“先發展,后治理”的覆轍,這樣才有利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有3億多人喝不上干凈的水,其中超過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導致的飲用水源水質不達標;農村人口中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的惡心腫瘤死亡率逐年上升,等等。
與城市系統、嚴密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相比,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欠缺。環境監測、環境監理和環境規劃在農村難見身影,致使農村環境保護形勢越來越嚴峻,壓力越來越大。農村環境污染可分為生活、生產、工業三大污染。從生活污染來看,由于農村很少有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再加上農民意識的缺乏,生活垃圾隨手亂扔,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從生產污染來看,農民在使用化肥、農藥上缺乏科學性,流失的化肥、農藥和隨手扔掉的農藥瓶,很容易造成水體和土壤的污染。從工業污染來看,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城鎮的環保“門檻”也越來越高,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很難在城鎮立足,于是轉向廣闊的農村,也正因此,農村的環境正在不斷惡化。
隨著以使用機械、農藥、化肥為基礎的特征的工業化農業的發展以及鄉鎮企業雨后春筍般的興起,使得農村的環境問題變得非常嚴峻,嚴重制約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為此黨和 高度重視,今年來曾先后多次召開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專項工作會議,部署和研究解決這一難題。然而由于農村環境問題具有影響因素多、影響范圍廣、影響程度大等特點,因此短時間難以見成效,因此迫切需要加大這一領域的研究。本實踐團隊在系統地分析了農村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后,探討解決農村環境問題的對策和農民環境意識現狀,以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1.農村存在的主要環境污染問題
1.1農村面源污染問題
1.1.1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由于目前我國處于依靠農藥、化肥來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發展階段,據統計目前全國農藥用量達140萬噸,其中殺蟲劑70%,殺蟲劑中有機磷農藥占70%,而有機磷農藥中高毒品種占70%。化肥的施用量為4700萬噸左右,有機肥施用量僅占肥料施用總量的25%。由于農藥、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35%,絕大部分揮發到空氣中或從排水溝渠流失,因而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空氣污染,進而通過呼吸或食物鏈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湖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農藥、化肥的使用量較大,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農藥、化肥對農作物的增產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使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質惡化,據統計,全省農藥的使用量達861噸,很多農藥、化肥中含有重金屬,造成水源的嚴重污染,同時化肥的使用導致田力下降、土壤板結,肥效降低,反過來又促使施用量增加,造成惡性循環,
1.1.2畜禽養殖業的污染
我國畜禽養殖規模發展迅速,目前全國大中型畜禽養殖場已近4萬多家,我國每年產生的畜禽類糞便約27億噸,COD(化學耗氧量)產生量6900多萬噸,是全國工業和城市COD排放量的 4倍多,已經成為農村主要污染源。然而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還很低,一些地區養殖規模遠遠超過環境容量,且種養分離現象嚴重,大量畜禽糞便無法就近還田,而是直接排到土壤、河道中。由于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因此未經過處理直接排入土壤、河道中對農作物的生長和水源的污染危害極大。
長株潭地區農村水源豐富,但不合理的使用和欠缺保護,造成很多水源的嚴重污染。調研過程中據村民介紹,很多村民將家中的生活污水、畜禽的'糞便隨意排到農田和水溝里,造成地下水嚴重污染。原本清澈見底的水成了醬紫色的污水,下雨天,糞便、衛生紙和衛生巾等到處都是;村民下田時,皮膚常常發癢難受。
1.1.3農用薄膜的大量使用
大量使用農用薄膜已成為一項農業常規技術。我國農膜使用面積已突破億畝,年殘留量高達45萬噸。大部分農膜不易分解,不但破壞了土壤結構,阻礙了作物根系對水的吸收和生長發育,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難以下滲,而且殘膜在分解過程中分析出鉛、錫、鈦酸酯類化合物等有毒物質,造成新的土壤環境污染。
20全省農膜使用量達446噸,20單位耕地面積農膜使用量8.44Kg/m2。農膜除了殘留在耕地中,造成土質的污染外,廢棄堆積情況隨處可見,遇風雨天氣,便在空中亂飛,掛在輸電線、建筑物等上面,嚴重影響了農村面貌。
1.1.4秸稈焚燒
在歷史上,我國秸稈多作為替代薪柴使用,現在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條件的改善,煤炭、液化氣等開始作為農村燃料代替了秸稈。此外,以秸稈為原料的小造紙廠全部被取消,也使大量秸稈成為無用廢棄物。我國每年秸稈產量為7億噸,其中有約40%未得到有效的處理和利用,又無處存放,壓占大量土地,所以農民只有一燒了之。每年夏秋兩季就會出現焚燒秸稈的現象。秸稈焚燒時所產生的煙塵,降低了大氣環境質量,還造成了航空、鐵路、公路的交通事故。
1.2農村生活污染
目前,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現在還基本處于“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現狀。全國約4萬個鄉鎮中絕大多數沒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在60多萬個行政村中,絕大部分污染處理還處于空白。據初步調查,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年產生量2.8億噸,露天碓房量超過30%,平均處理率為20%左右,絕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經處理,不僅成為蚊蠅的孳生地,也成為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面源污染。全國農村生活污水年產生量90多億噸,平均處理率15%左右,其他均就近排往農舍附近的溝渠,因此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很大。
1.3鄉鎮企業污染
隨著城市污染那你控制力度的加強,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向農村地區轉移增加,成為農村新的污染源。由于進入鄉鎮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造紙、印染、電鍍、化工、建材等少數產業和土法煉磺、煉焦等落后技術上,大多數設備相對落后,產品技術層次不高,再加上監督管理不力以及企業的環保意識較差等原因,因而環境污染嚴重。農村工業污染已使全國16.7萬平方千米的耕地遭到嚴重破壞,占全國耕地總量的17.5%。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以上,而且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顯著低于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鄉鎮企業所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廢渣占全國“三廢”排放總量的比重分別為21%、67%和89%,已經成為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和影響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長株潭地區是我國重點開發的經濟區之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小型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這將對地區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帶動作用,但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鄉鎮企業并沒有很有效的“三廢”處理措施,還有相當一部分直接將廢棄物排入附近的河道或堆積在農田旁,在一些鄉鎮的工業園區,遠遠就可以問道一股刺鼻的味道。在對附近的村民的采訪中,村民對此喜憂參半,一方面,鄉鎮企業給很多村民提供了很好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大家坦言環境已大不如前,農作物的產量沒法保證,而人畜也只能生活在嚴重污染的環境中。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16
近年來,xx縣把改造農村危房作為踐行科學發展推進和諧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來抓,抓到了農村環境改善的關鍵,抓到了點子上,抓到了農民的心坎上,非常切合縣情實際。但隨農村危改的深入推進,一些影響危改的難題也不斷暴露出來 。最近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影響農村危改的問題進行了一些調查與思考。
一、勇于探索,邁出了農村危改的堅實一步
二是立足節能環保,探索新型節能住宅建設。,從保護資源、節能環保、經濟適用、適合寒地環境等多角度出發,著力研究紅磚的替代材料。經多方考查,選擇了兼具多種功能特點的稻草板作為新型節能住宅建筑材料。啟動20棟40戶新型節能稻草板房建設試點, 全縣大面積鋪開,共建節能稻草板房1035戶。
三年來,全縣共投入危改資金2.3億元,改造危房3867戶,占總改造任務的35.8%。
二、調查研究,正視農村危改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近日,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專題就農村危改情況成立調研組深入濃河、富林、祥順三個鄉鎮進行了調研,并發放調查問卷560份,梳理出5個方面的共性問題。
一是農村危改政策宣傳還不到位,部分農民群眾對政策還不了解或存在著模糊認識,特別是對推廣的稻草板、免燒磚等新型節能建筑材料的質量、性能認識不足,思想還很保守。
二是由于貧富差距和區域收入差距的不同,形成農民在農房改造的標準、要求和認識上的不同。例如,貧困戶因受統建或幫建等政策惠顧,對節能材料是由被動接受到實踐認可這樣一個過程。而東部祥順、創業等區域卻因收入高、建房標準要求高,反而習慣于傳統的紅磚建房,對新型節能材料很少認同和接受,甚至對免燒磚也很少嘗試。
三是農民的主體意識和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部分農民還存在等幫建、靠政府、要支持的等靠要思想。
四是農村危改政策還存在些不足,需要調整和完善,特別是在新型節能建筑材料的'推廣應用上,需進一步強化政策導向作用。
五是新型節能稻草板房的質量、技術指標、建筑工藝還需進一步調整和改進,使其更符合農民意愿和需要。
三、深入實踐,進一步推進農村危改的想法
xx縣是省級貧困縣,也是省、市偏遠落后縣份的縮影,由于財力弱,在推動農房改造上勢單力薄;泥草房改造量大、面廣,是當前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目前,全縣還有7100戶農村泥草房有待改造,任務十分艱巨。
一是進一步堅定農村危改的信心和決心,力爭三至五年切實抓出頭、抓出成效。xx縣在危改上的探索與實踐得到了省市的關注和認可,并把這一縣級實踐行為上升為省、市政府的重點工作,出臺了意見、制定了規劃,啟動了改造攻堅戰。國家建設部也先后兩次派人員和專家來通調研,xx縣已被列為國家擴大危改示試點縣。我們的實踐和在新型節能材料方面的應用和示范,已贏得了絕佳的爭取項目、資金的政策機遇。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更應堅定信心和決心,一方面從擴大危改、新型節能材料推廣等不同角度多爭取項目,在扶貧開發、民政和殘疾救助、建設的安居工程等多渠道爭取資金,爭取扶持;另一方面科學操作,加大力度,合力推進,力爭用三至五年切實把農村危改工作抓出頭、抓出成效。
二是進一步研究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扶持和財政補助、獎勵政策。進一步研究在農行、發行、信用等金融部門建立農房改造建設專項扶持貸款資金,搭建農民建房融資平臺。進一步完善農村危改政策,對非貧困戶的中低收入農民的危房改造,可研究實行按建紅磚房、苯板和免燒磚類節能房、新型節能稻草板房等不同類型區別予以差額或全額貸款貼息,以此擴大扶助面,調動積極性,推進危改速度;在面上整體推進中適當提高對使用免燒磚、稻草板建房的獎勵標準,以此推動新型節能材料應用。
三是進一步加強規劃指導和技術服務,引導農民建房向中心村集中、向節能房發展。加大中心村建設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力度,堅持撤并自然屯,壯大中心村,發展小城鎮的村鎮建設發展思路,實行集約建設和規模發展,避免土地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引導農民向中心村轉移,騰挪原村莊占地用于復墾,通過二次開發推動擴大耕地面。
四是進一步完善節能稻草板房的設計工藝、技術標準和質量,使其更人性化更適用。針對貧、富不同群體或老齡化獨居、三口之家、三代同堂居住等不同群體的實際,研究20-42平方米的連體統建房,及60-80平方米的分散統建或自建房,在外在戶型和室內格局設計上更為人性化、更為宜居、更為適用;在防潮、防寒上提高技術標準和建設質量。同時加強稻草板節能材料的技術質量、標準的認證,讓老百姓認可、放心使用。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17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工作要點安排,為促使我市農村安全飲水工作扎實有效開展,11月底,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組織市水利局等單位分別深入到汝陽、宜陽、偃師等縣(市),對我市農村安全飲水情況進行了調研。實地察看了12個安全飲水工程,走訪了部分農戶,并聽取了市、縣(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工作匯報。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現狀
從調研情況看,近十幾年來,我市的農村飲水工作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全市大面積的人畜吃水困難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由于水源變化、水體污染、水質不達標以及工程老化、病壞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群眾的飲水安全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截止底,全市476萬農村居民中,有200萬人存在飲水不安全問題,其中水質不達標的164.3萬人,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以及供水保證率低的35.7萬人。在未達標的164.3萬人中,飲用氟砷含量超標的86.7萬人,飲用苦咸水的52.7萬人,飲用水源被嚴重污染的有24.9萬人。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質問題,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長期飲用高氟水,輕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質疏松、骨骼變形,甚至癱瘓,喪失勞動能力。長期飲用砷超標的水,易造成砷中毒,可導致皮膚癌和多種內臟器官癌變。長期飲用苦咸水,會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免疫力下降。這些疾病給群眾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影響了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導致群眾醫療費用支出高,生活質量降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二、工作開展情況
近兩年多來,我市先后實施完成了四批安全飲水工程項目,總投資7332萬元,建設271處工程,使283個村17.59萬群眾用上了干凈的安全水。在農村安全飲水工作中各級政府重點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都把安全飲水工作作為農村群眾要辦的實事,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水利、發改、財政、衛生、環保、建設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安全飲水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各相關部門各行其責,通力合作。各水利部門作為建設及管理單位,精心組織、科學規劃、嚴格建設程序,確保項目的.順利開展。
2、嚴格資金管理。為保證飲水工程順利建設,各級政府想方設法,多方聯系,主動爭取上級支持,努力使各項配套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同時,管好用好國家和省專項補助資金,按要求落實地方配套資金。積極探索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資體系,動員受益群眾積極自籌,投工投勞,有效地保證了工程順利施工。
3、規范項目管理。市、縣政府都規范了項目申報、建設、管理程序,市政府為規范管理相繼出臺了《關于進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初步設計編審工作的通知》、《關于規范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招投標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各縣(市)政府按照要求也都全面實行了“規劃建卡、社會公示、集中采購、資金報賬、巡回監理、明確管理責任和建立水價機制”等六項制度,建設了一批質量高、形象好的優質工程。
4、嚴格工程質量。各級政府在對安全飲水工程的實施過程中,嚴把工程質量關。一是嚴把施工隊伍選擇關;二是嚴把材料設備采購關;三是嚴把工程質量監督關。通過建立多層次、多部門的質量監督體系,確保我市安全飲水工程建設質量,保證群眾能夠長久吃上安全水、放心水、方便水。
5、做好技術服務。各級水利部門都積極深入農村,深入基層,深入工地,搞好技術服務,及時幫助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對各級水利技術人員、施工人員及監理人員加強技術培訓,努力提高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切實把飲水工程建設好、管理好、維護好。
6、加大宣傳力度。為有效地開展安全飲水工作,市政府及時下發了《農村飲水安全農民讀本》,編印了《洛陽市農村飲水安全知識手冊》,在報紙、電臺、水利網站等宣傳媒體上,對安全飲水工作進行宣傳報道,加大宣傳力度,有效地促進了農村安全飲水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存在問題
幾年來,我市的安全飲水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有效地解決和改善了部分群眾的安全用水問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思想認識還不到位。表現在個別地方還停留在飲水解困階段,項目規劃上沒有全局觀念,不敢或者不愿上大的工程;工程管理上采取粗線條管理,不積極介入工程建設和管理的各個環節;對運行管理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已建工程大部分還是采用村委會管理或指定專人管理的方式。
2、建設項目入不敷出。由于實施的安全飲水工程項目批復資金有限,輻射面小,安全飲水工程實際供水人口大于項目安排的飲水不安全人口,造成“大馬拉小車”現象。個別地方對不達標飲用水危害認識不到位,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配套資金不能很好落實,項目資金撥付緩慢,使工程建設不能有效實施。
3、水資源規劃和管理薄弱。截止目前,我市尚無農村地下水開發利用的總體規劃。少數安全飲水工程建成后,上游水源的.保護問題沒有得到有效保障,且有個別已建成的飲水工程,旁邊就是開采的礦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飲水質量。
4、項目服務資金缺口。按照國家和省文件要求“安排一定資金用于前期工作、項目管理、水質檢測和監測以及水源保護等工作”,但實際上各級財政基本上沒有安排,同時從項目資金中提取項目管理費用太低或者沒有提取費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前期工作、項目建設管理等工作。
四、建議
一、提高認識,為農村安全飲水工作提供保障。各級政府要把加快農村安全飲水工作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行動,提高認識,增強全局觀念,及時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安全飲水工作的開展。
二、完善規劃,積極爭取資金支持。要在對全市農村飲水基本情況調查評估的基礎上,針對飲水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我市的農村安全飲水總體規劃。努力爭取國家安全飲水項目資金,積極落實安全飲水的各項配套資金,為項目建設管理、提高工程標準、加快飲水工程建設步伐提供保障。
三、加大力度,拓展安全飲水輻射面。要在滿足設計供水能力的前提下,對已建部分工程進行管網供水能力評估,對有條件延伸的,要積極引導鼓勵用水群眾自籌、投工、投勞,幫助部分具備條件的農民盡快用上安全水。
四、統一協調,加大水資源管理力度。要對已建成或正在建的安全飲水工程的水資源加以保護,按照有關規定,對可能造成污染源的要進行跟蹤檢測,做好各級溝道的清淤,確保排水暢通,有效保護好水資源。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18
為弘揚社會責任,體驗農村生活,提高個人素質,更好的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我們赴新鄉延津縣魏邱鄉“450行動計劃”科技支農服務團就朱寨村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進行了了解,并結合當地實際探究了一條適合當地的農村養老模式。
一、社會實踐背景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1.32億,占目前總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續增長,按照國際通用標準,我國已完全邁進了老齡社會的門檻。
隨著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老年人問題層出不窮,尤其在農村,生活條件不適,醫療疾病困擾,精神文化缺失等問題顯得較為突出。此類的問題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適度和滿意度,而農村老年人的問題關系到農村穩定和社會長治久安,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好壞。所以及時有效的發現和解決中老年人問題,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農村養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我們國家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現狀
通過對朱寨村近三百戶家庭的走訪,我們對該村的老年人生活條件、醫療健康狀況、文化娛樂休閑狀況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樂觀。
(一)生活條件
(3)邏輯性。調查報告離不開確鑿的事實,但又不是材料的機械堆砌,而是對核實無誤的數據和事實進行嚴密的邏輯論證,探明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預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提示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東西,得出科學的結論。
1、居住環境:該村大多數為瓦房,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住上了樓房或平房。而對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他們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農村人特有的生活習慣,院落中的物品擺放較為雜亂;現在大多數家中電視已經普及,但通過走訪,發現一些老人獨居的家中并沒有電視,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該村實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其中每戶出資400元,其余由政府補貼),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難,但在走訪中也發現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總的來說,該村老年人生活條件還行。
2、收入與支出:對于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其收入主要來自于勞動收入(個人積蓄)。據調查,該村人均耕地1畝左右,玉米和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除去口糧、稅糧(現已取消)、牲口食糧外,以市場價出售,年戶均糧食收入約3000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僅有幾百元,這就是大多數老年人用以養老的資本。
對于那些身體尚好或有手藝的人(大多在60-65歲之間)他們還會向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除勞動收入外,老年人資金來源還有子女供給、政策扶持,然而,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關系是否融洽,子女經濟條件,子女是否有尊老愛老意識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獨生子女計生補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條件,需要評選過程客觀公正。
目前,農民的花銷相對較少,尤其對于老年人來說,其花銷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產消費和醫療保健支出。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用于購衣,食品,沼氣,自來水,電費等。用于生產消費的主要是糧種,花費,機械,農藥等的購置。
隨著物價的上漲,這些方面的花銷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在醫療支出這一塊,據調查發現,村中一家小診所,村民有頭痛發燒小感冒一類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這家小診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發展。另外農戶家中也有常備藥,因此,小病對村民的負擔影響尚輕。
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處于疾病多發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還是占有相當比重。雖然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在農村較為普及,但據村民反映,由于體制原因,報銷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醫院,不同病情報銷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藥價虛高,醫患關系緊張等原因,農民從新農合中獲得的實惠并不多。
(二)健康狀況
所以,我認為,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并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這一點對老年人來說仍然適用。
桑樹占地多,而且容易破壞本來的土地結構,種植也難,這也是養蠶業又盛到衰的一個原因。桑樹載種之前要先嫁接,然后要育苗,最后才能栽種,桑樹雖然生長快,但是它的根生長太旺盛嚴重破壞土地結構。而且桑樹培育太難了,種植桑樹的土地土質肥沃,土層要厚,集中成片,排灌條件要好,而且要避免有環境污染的土地,成品苗以冬前栽植為宜,且可合理密植,這些條件對于污染較輕的農村來說是不難辦到的,待桑苗長成后,澆水松土,除草,剪伐,病蟲害防治都是不可缺少的步驟。而且,蠶吃桑多了才能產蠶繭好而且大,所以必須栽種足夠多的桑樹,比如我們家的天地基本上全是桑樹了。所以說,桑樹占地多,養殖難。
1、身體健康。
血壓是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醫療組成員利用隨身攜帶的'電子血壓計為村民進行了免費測量。在幾天的測血壓活動中,他們共測量了238人(其中有復測者)。統計數據顯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高血壓比率不斷攀升,依次為12.6%(≤50歲)、16.3%(50——60歲)、23.8%(60——70歲)、54.8%(≥70歲)。由此可見,高血壓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發的。
當然血壓高低受時間、季節、運動、溫度、環境、精神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盡力確保測量數據的科學性,可靠性。但從這一數據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問題。此外,通過走訪發現中老年人群中還存在著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風濕類風濕等,這些疾病都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問題。當然,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數老年人的身體還是健康的,人的壽命大約在75——80歲(該村有一93歲高齡的老人),但以上所反應的問題仍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二是當前農村養老保障的供給水平,即如何建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分層次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問題。要在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上,首先完善已有的“五保戶”制度,加快敬老院建設,逐步建立以集中供養為主、輔之以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新模式,提高“五保”老人的生活水平和保障質量;其次,要進一步擴大老年人口生活補助的享受范圍,降低年齡限制條件,使沒有享受城鎮養老保險的農村老人都能領取適當的補助金來保障生活;再次,要通過與計劃生育政策相結合的計生養老等形式,彌補起步階段農村養老保障水平偏低、保障內容單一的局限。另外,在生活上,要特別關注“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
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基本上都是在1992年民政部頒布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的基礎上稍作修改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規定性。加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立法進程是關系到農村養老保險的可持續性和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為保證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正常運行,以法律形式明確諸如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應遵守的原則、管理體制、資金來源、支付標準、基金運營情況、監督及相關部門的責任等。各地可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在國家制定的有關法律基礎上,再制定具體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外部環境,隨著現代社會生活頻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區社會尊老養老風氣的退化,一些人見到老年人不會主動打招呼,視而不見,這對老年人心理籠罩了陰影使之產生了社會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認為老了無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負擔,使其生活相對比較封閉,缺乏與外界交流,這一點尤其表現在80歲以上的身上。
二是來之于家庭內部,老人與子女關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對老人的關心,子女忙于事務對老人關懷不夠入微等都使老人謝了產生失落感。同時,年輕一代對老年人行為不理解也極易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創傷,相對應,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為也存在困惑。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19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教育和保護未成年人,是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是一項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需要學校教育的努力、家庭教育的配合、社會教育的規范。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兩者之間不能割裂開來,相輔相成,缺少哪一個環節,都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近些天來,我在xx鄉中小進行了一次抽樣家庭教育的社會調查,發現了不少問題,讓人值得思考。
一、調查的對象和方法
xx鄉學校的中學和中心小學在九十年代合并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另有7所村小。我在調查的幾所學校里,詢問了一些情況,并對中學各年級學生作了份問卷調查。我的問卷共發出162份,回收有效問卷140份。調查了該校各年級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目的、學習方法和對家長、學校教育的看法以及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現狀。
二、調查情況
1. 學生情況。
我對每一份問卷都認真地看了一遍,65%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0%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15%的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而且我還發現,在學習目的一題中,對于畢業后的打算,有選擇讀高中或中專,有選擇就業和沒有考慮的。而對務農的打算極少。在學習態度一題中,大部分學生能回答認真完成作業,課堂認真聽講,但有少數的學習認為有些老師課上得不好或聽不懂老師的課。對老師的看法60%的學生認為老教師的講課方法古板,不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年輕老師工作欠認真負責,和學生交流得少等等。40%的學生覺得家庭教育很不得當,望子成龍的封建觀念依然存在,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
2.家長情況。
在調查中發現父母親的文化水平、學歷層次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家庭教育的思想與方法。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占63.5%,小學以下占36.7%。父母親的職業概況也是家庭環境的一個基本要素。結果表明,父母親外出務工、農民或從事個體勞動者的比例約占其學生父母親總數的63.27%。這個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親的學歷層次一致,說明了父母親的學歷同其職業相對應。在調查中還發現許多家長認為有了錢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諸如孩子父母長年外出打工,只好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看管。有些父親或母親單獨外出打工的占有很大比例,留在家里的父親或母親,又當爹,又當媽,上有老下有小,農活家務一大堆,常常忙得不可開交,很難顧及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更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較低,認為高中和大學高額學費不如讓孩子早點學習電工、修車、焊工等專業技能。
三、調查分析
1. 受傳統觀念影響,教育方法不當。
每位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勝過自己,但不少父母既不懂孩子心理,又不了解青少年成長的規律,更不能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有的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有的則根據父輩教育自己的辦法教育孩子,教育手段粗暴,使孩子感到壓抑,無所適從,因此產生逆反心理。調查中,85%的學生挨過父母或其他長輩的訓斥,15%的經常被父母打罵。
2. 主動與學校聯系共同教育的家長少。
絕大多數家長對子女的學習和生活相當關心,但與老師的聯系極少。在調查中60%以上的學家從未主動打電話給班主任或學校聯系,25%的家長從未專程到學校與老師進行交流。因此家長與學校缺乏很好的理解與溝通,同時也缺乏現代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單一,不少家庭教育蒼白無力。
3. 身教重于言教的家庭教育觀念得不到落實,部分家長行為缺陷影響著家庭教育的質量提升。
如家長吸煙、講粗話、賭博、不講衛生、不愛看書讀報、看黃色錄像等等,他們只圖自己娛樂而放松了對孩子的監管,毫不避諱地將一些在孩子這個年齡不應知道的一些社會不良現象和不拘小節的生活壞習慣展現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關于模仿的孩子仿效,其教育結果可想而知。
四、調查存在的問題
從家庭教育的實施主體(家長)來看:
(一)許多家長都能意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希望構建民主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并做出了不少努力。由于缺乏現代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單一,不少家庭教育蒼白無力。
(二)一些家庭放松對子女的教育,家長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獨生子女的觀念和方法上存在誤區,帶來新的問題。不少家長對子女期望值較高,重分數,重功利,忽視對子女道德、人格、心理和良好習慣的教育引導。
(三)存在問題學生,這大都與問題家庭和家庭教育的缺陷直接相關:離異、單親、暴力、重男輕女、貧困、父母文化素質低;一些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方法不當;外出務工家庭放松了對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長的價值觀發生扭曲,給子女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這都是問題學生產生的不良背景。
(四)家長重視與子女的溝通,但溝通時間較少,缺乏溝通的技巧。家長與學校缺乏有效溝通,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從家庭教育的組織、管理和引導來看:
(一)各級各類家長學校的數量不少,但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大部分家長學校都能發揮應有作用,但也有少數家長學校以家長會代替家長學校,很少開展活動,并且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無法擔負起傳播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質的`重任。
(二)缺少專項經費,使現有的各種家教組織和網絡發揮的作用受到一定制約。
(三)目前xx縣宣傳家庭教育知識的專刊、專欄不多,缺少一些可供孩子參與實踐的欄目。
(四)缺少具有一定規模、影響力較大的少年兒童活動場所、實踐基地,許多孩子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可去之處太少。
(五)留守流動兒童管理還需進一步加強,監護人要切實發揮作用。
五、對策與建議
(一)家長要更新教育觀念。
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如:要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才能教育好孩子,在注重對孩子智力投資同時,還是加強精神方面教育,特別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因此,家長應通過學習,參加培訓,了解少年兒童心理發育特點和教育規律,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家庭關系,努力與孩子一起成長。
(二)家長尤其是母親要不斷學習。
作為農村孩子的家長,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從小培養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是充實自己、完善的過程,是溝通、影響、感染孩子的過程。母親對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尤為重要,在家庭中經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親,而且孩子在家里與母親的關系較為親密,孩子樂意接受母親的教育,因此,母親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三)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
從學校教育看,其劣勢一是時間、空間、內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過分強調統一性與集體性,因而又導致了針對性差,不利個別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勢是因家長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質的差別和家庭經濟狀況、成員結構之不同,給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較麻煩,這是近幾年家教存在問題的主要方面。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對簡單化、單一化,直接影響了家教效果。為此,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揚長補短,整體互補。
1、學校教育要通過參觀訪問、“榜樣”報告、游覽山河、實踐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聯系實際,豐富學生社會知識。
2、建立典型后進生的個別教育檔案,實行全方位的有效監控。
3、針對家教存在的問題,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委員會”等方式,集中指導家教方法,促進家長轉變教育觀念;學校舉辦一些親子活動,如:體育節、藝術節中的家長與孩子同臺表演等。
4、家長應是兒童的第一任心理輔導老師,要密切關注孩子心理的任何細微變化,從孩子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四)建立農村家教組織網絡。
在縣城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有了一定基礎,但在農村家長學校有名無實,沒有發揮作用。因此,要充分挖掘社會資源,推動創建各類家庭教育組織,如:農村留守流動人口家長學校、暑期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咨詢站等。要積極培養農村家庭教育骨干,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素質較高、結構合理、覆蓋面廣的家教工作隊伍。要依托陣地,積極推廣成功家長特別是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典型和經驗,精心設計和組織各種內容豐富、主題鮮明、形式新穎、有感染力的主題宣傳教育,廣泛深入農村向家長傳授家長教育行為規范,傳授如何營造溫馨和睦、民主寬松、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家庭人文環境的經驗,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成長觀,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水平。
(五)擴大宣傳,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
要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在推進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作用。開辦家教園地、父母之友、家長課堂等家庭教育專題、專欄節目,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與社會相適應的教育觀、人才觀和價值觀以及“以德育人”、科學育人的理念,使先進教育思想和科學的家教方法走進千家萬戶。通過舉辦形式各異的家庭互動實踐類活動,如親子活動、家庭運動會、家庭藝術節、孝敬父母好兒童、教子有方好家長報告會等等,使家庭教育實現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教育性的統一。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20
調查人: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的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社會法律現實的組成因素。它包括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本質及作用的理論觀點,對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態度,對現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評價和解釋,也包括人們對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認識、愿望和情緒等。樹立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是正確守法與執法的思想保證。普法教育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強公民的社會主義法律意識。自八五年以來我國普法宣傳已經深入基層,法律開始走進并更近的影響農民的生活,在中國不斷與世界擴大交流的今天,農民的法律意識狀態如何呢?他們的權利意識、法律保護意識和民主意識狀況如何呢?對此,我在6月對寧夏銀川市賀蘭縣寶山鎮、等地的部分居民就各種法律問題進行社會調查。
一、對農村居民法律意識的調查
1.調查農村居民法律意識現狀的目的和意義
通過對農村居民法律意識現狀的社會調查,了解現今我國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狀況,通過了解進而加強和增進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掃除法盲。通過普法工作的全面展開和深入進行,使得法律知識在普及,農村居民的法律意識在提高,進而使其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對法律保持正確的態度,能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2.調查地和調查對象的選擇
調查對象是寶山鎮等地的村民和干部。所被調查的的人群中無文盲人員,文化程度在小學到大專之間,年齡在18歲到60歲之間。因此他們都具備理解和回答問題的能力。
3.調查程序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的是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因為被調查對象人數較多,所以采用的是以問卷調查為主,訪問調查為輔的調查方法。
二、社會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1.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問卷主要是面向農民發放的。在內容上主要分為七部分,分別是:法律知識及獲得途徑部分;法律理念部分;對法律功能的認識部分;對法律實施的評價部分;對法律的信任程度部分;糾紛解決途徑部分;對村委會的認識和評價部分。為使調查能夠真實客觀的反映被調查者的思想和觀點,我們在設計問卷時充分考慮到被調查者的文化水平的參差不齊,盡量做到文字的淺顯易懂,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0份,因為采用了當場收回式,所以80份問卷全部收回。
2.訪談的基本情況
有些問題的設計旨在確定被調查農民的初步的法律知識水平及他們獲得這些知識的途徑,從而得出國家進行普法宣傳所起到的效果,并且有助于找出可以更好的增強農民法律意識的方法。通過對比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的測試結果,來觀察知識水平是否對于農民接受法律意識有促進作用。有幾個題的設計就從不同的角度來測試農民的法律理念。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各個階層的居民較之從前的法律意識有一定的提高,但總體來講還是比較落后的,尤其表現為教育程度的差異導致法律知識掌握程度的差異。
3.公民的法律意識現狀現及成因分析。
由于法律意識具有復雜、多樣的內涵和外延,要想準確把握公民的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其特征,是比較困難的。這里只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總體特征,作一些大致評估與分析。
(1)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交織
我國是一個傳統法律意識極濃的國家。在傳統的法律意識里,法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很有限,權利意識很淡薄,人們普遍有一種恥訟、賤訟觀念。中國幾千年封建意識以及建國后極“左”思想的影響,使公民的法律意識還存在著與時代精神相沖突的若干傳統觀念相交織的狀況,特別是存在法律制度的現代化與法律意識滯后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相當一部分公民仍習慣于按傳統觀念參于社會生活,評判他人與社會、解決糾紛及維護自身權益、甚至給“權大于法”以相當程度的認可,視法為維護道德的武器,致力于“無訟”來維護社會的安定,特別是封建統治者“言出法隨”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還有存在,給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種畸形的法律觀念,“領導人講的話就是法”。這表明,法律權威的削弱和法律觀念的動搖成為法制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2)積極態度與消極態度并存
由于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在我國居于統治地位,因此,我國公民對現行法律的態度總體上還是積極的。在對現行法律的要求上,他們通過生活實踐和普法教育的開展,逐步明確社會主義法律的性質、目的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對現行法律評價上,盡管多數人的評價是感性的.,但他們一般都能肯定法律的價值,而且也能夠應用相關法律去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與上述積極態度相反,由于非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我國公民又對現行法律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消極態度,表現在他們對相當一部分法律規范和司法機關持不信任態度,寧愿依賴政策或某些行政職能部門,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現行法律調整對象的被動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動去了解、咨詢法律,從而用合法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法律賦予給他們的檢舉、控告權利,采取“睜只眼,閉只眼”的態度,明哲保身,不引火燒身,更有甚者,即使與自己有直接利害關系的違法之舉,他們也不去檢舉、控告,有的采取“私了”辦法解決,求得“消除”后顧之憂,從這方面講,普法工作還任重道遠。
(3)法律權利意識弱于法律實用意識。
建國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權利意識才剛剛蘇醒。首先人們對權利的認識上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人們通過各種渠道了解自己應享有的各種權利,越來越多的人們主動參加了普法宣傳教育,關注廣播、電視、報刊的法制節目,主動接受法律方面的宣傳教育。其次,人們對權利的主張要求日益強烈,權利的主張范圍在不斷擴大。近年來訴諸于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越來越多,這表明人們已習慣于尋求法律援助的救濟方式。近年來,關于人格權、身份權、繼承權、知識產權等案件的數量增長也表明了權利的范圍在不斷擴大。但是,我國公民的法律權利意識還存在較多問題,比如:憲法意識弱于部門法意識、民法和經濟法意識弱于刑法意識、程序法意識弱于實體法意識等。
三、進一步增強法律意識問題的具體策略
1.堅持以往的普法政策
回顧的鄉村普法歷史,我們發現,鄉村普法是在國家自上而下的推動下運行的,通常采用的是福利引導型模式,即國家組織人員、資金開展普法,調動農民的學法積極性,引導農民逐漸習慣依法規范自己的生產生活。這其中主要是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大眾傳播媒介傳播法律信息,主要是以案說法、新聞調查、解釋新法等形式,縮短農村與外界的時空與心理距離,潛移默化地促使農民變革思維和行為方式,最終使法制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2.法律意識淡薄引起的反思
通過調查顯示被調查地的居民的法律意識雖然整體看來有一定的提高,但個別看來還是十分淡薄的,這就表明有關部門普法的工作做的還有不足之處,正因為如此才使得部分居民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識和法律常識,因此,為了更多的居民免遭不法利益的侵害,司法所及有關部門應該采取有效措施,改進教育方法,進一步加強普法力度,進而使得更多的居民法制意識得的到加強,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真正把農村這一塊的普法教育工作做好。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21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主要內容、核心內容,學校教學工作是在學校組織下,由學校的主體教師引領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有三個基本要素:學生、教師和課堂。今天我調查的教學是指課堂教學。那么新課程實施的核心環節——課堂教學現狀如何?帶著這個問題,以本人所在學校為例,對我校課堂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在調查中我注意到,教學實踐中既有高效的課堂,也有低效的課堂,甚至有不少負效的課堂。
一、基本情況
1、學校現狀
我校地處全縣邊遠地區,屬少數民族集聚地。學校辦學規模較小,師資缺乏,人才短缺。教學設施落后,使課改缺乏基本保障。實施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后,學校雖然有公用經費維持正常的教學,但功能室配備不齊全,教學儀器的配備還是不夠,全校只配備一間遠程教育接收室,盡管國家配備了一部分器材,仍無濟于事。同時有限的器材使用率也很低,究其原因是大多數教師不會使用。
2、課堂教學現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我校雖進入了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行列,但辦學條件差和教師的素質普遍偏低,觀念陳舊,“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各方面難以適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課堂在現實教學中問題最多,集中表現為效率低下。教師對組織課堂的.形式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還沒有十分清醒的認識。高素質教師缺乏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課改以后尤為突出,水平低,難以適應新課改要求,導致課改流于形式。再加之大多是單班,無法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同時很少外出學習,長期“閉門造車”,課堂教學水平得不到提高,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觀念遠遠滯后于時代,學生厭學情緒較大。上課時,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仍是我校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仍是“填鴨式”,這些給新課堂理念的實施帶來了不少困難,嚴重制約著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制約著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思想的改變。歸納我校課堂教學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知識結構老化,不適應教育改革特別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二是教學方式落后,滿堂灌、隨意性、演講式的`教學比比皆是;三是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淡薄,只以教材、教輔資料為唯一的課程資源;四是課堂過于程式化而缺乏靈活。部分學科隨意性太強,沒有經過嚴謹的教學設計。如體育課存在“先讓學生跑幾圈,然后發皮球耍一陣”的現狀;音樂課存在“老師彈彈琴,學生唱唱歌”的現狀;科學課存在“黑板上種田,課本上栽樹”的現狀;美術課存在“照貓畫虎”的現象。因此,我校課堂教學質量不容樂觀。
二、提高農村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措施
1.提高教師素質,是改變農村小學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知識陳舊老化現象普遍存在,它嚴重制約著農村小學課堂教學。及時補充年輕教師,改變教師年齡結構,使教師群體充滿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的理念和思想。
2. =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加大培訓經費的投入,保證培訓的順利開展,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落實措施,把教師的培訓納入教師績效工資的考核之中。
3.優化教學資源,改善辦學條件
學校要為學生配備優質、公平的授課教學資源,以保證師生間的互動達到最佳效果。我們期盼實施“愛”的教育,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公平對待,一視同仁,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價值,努力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力求發展好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這就要求學校要為每一個班級配備先進的課堂資源,例如教室內的設備、光線、視聽效果.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工具的展示。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
在課堂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師生生命活力有效發揮的關鍵,是解決課堂教學不公平的措施之一。這就要求教師應以一種平常的心態來看待自己,對待學生,應與學生建立起一種互尊、互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德是一個教師有效進行教育教學的首要條件,是實現教學公平的重要保證。在當前市場經濟功利之風甚濃的環境下,加強師德建設,提升教師精神境界尤其重要。教師要熱愛自己的神圣職量,堅持自己的教育理想,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樹立民主、公平的職業道德觀;加強專業學習,與時俱進,努力實現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發展型”教師的轉變。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調節自己的教學情緒,形成穩定而健康的教學心境,在教書育人中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快樂,尊重每一個學生,真心關愛每一個學生,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公平。
5.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是課堂教學的導向,它直接影響著教師對待學生的方式,從而直接關涉到課堂教學的公平。傳統的“應試教育”主導下的教師評價,普遍實行的是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師工作業績的唯一標準,并把學生考試成績同學校對教師的獎懲、評聘直接掛鉤,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師實行“末位淘汰”。這就在客觀上迫使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優秀生:課堂的教學內容難度、教學方式都以優秀生為參照,全然不顧那些發展相對滯后的學生,顯露出課堂教學的極端不公平:因此,促進課堂教學公平的實現,應科學、合理地評價教師的勞動,使教師評價體現出教師勞動“育人”的根本特點,體現出教師勞動的創造性、個體性以及教師勞動成果的集體性、滯后性等特點,而摒棄那種唯學生考試成績是舉的片面的教師評價方式。
6.完善課堂結構,因材施教
依據教學目標、學生及其學習目標的不同選擇恰當的座位排列方式,教師可以改變“秧田式”的座位結構,因地制宜地采用馬蹄形、組塊形、傘狀形等多種布局模式,這樣可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更多的對視與非語言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增加了更多的生生互動,讓每個學生在互動中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和班級具體情況,實施靈活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就是較流行的一種因材施教之法。只需將學習可能性大致相似的學生組合在一起,在班內形成若干個分層學習小組,以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班級具體情況,恰當地選擇師生問答式、對組式、四人小組式、小組集體式、全班式等多種課堂組織形式。但無論采取何種方式,教師都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努力為每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提供和創造均等的機會,力求適應農村小學課堂教學雖然有前面調查的許多問題,但只要政府有科學的決策,教育行政部門準確把握教育發展的動向,促使教師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業務素質,開拓創新,把握新課程理念。我校的課堂教學一定會迎來燦爛的明天。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現狀農村現狀調查報告02-28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03-03
農村現狀的調查報告02-28
農村現狀調查報告03-08
農村醫療現狀調查報告04-16
農村客運現狀調查報告04-07
農村教育現狀調查報告08-15
農村體育教學現狀調查報告12-08
農村水污染現狀調查報告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