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區建設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1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推進農村小城鎮化新型社區建設,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選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舉措。基于此,我們組織專門人員對寧陵縣陽驛鄉后陳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后陳社區位于寧陵縣城西,社區中心距縣城2公里,S325省道南側,位置優越,交通方便。社區共轄后陳、潘集、前陳、張瑞寒、解洼、張三莊、東張樓、蘇莊、訾莊、西張樓、張白、十里鋪、嚴莊、姚莊十四個自然村。社區總人口8663人,總戶數2288戶,總耕地面積7894畝,黨員總數110人。
后陳社區綜合建設用地面積共計1350畝,原14個自然村居住占地總面積4073畝,社區整合后新增耕地面積2723畝。后陳社區建設分為“一心一帶兩片區”。一心:社區管理中心、文化大院、黨員教育基地、社區超市等組成的公共服務設施中心;一帶:沿村北后陳水庫和張解溝形成了一條自然景觀綠化帶;兩片區:以景觀帶分割的南北兩個居住片區,南片區安排789戶老齡人員居住,為2層連體樓,面積165平方米,不超過2分半,北片區為5層和高層住宅樓,安排1499戶中青年居住。
二、取得的經驗和成績
20xx年以來,社區“兩委”班子緊緊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高效發展強實力,提升品位顯魅力,惠民富民增動力,文明和諧添活力”的工作目標,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形成強大的向心力。于博個人無償出資500多萬元用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800多萬元用于辦企業和幫助村民建房。縣委、縣政府又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重點支持社區建設,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改善了村民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社區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產值完成24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00元;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2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50元;20xx年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2758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50元。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使后陳社區從一個臟、亂、差的落后村變成了一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典型新農村社區。
五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懷、支持和全體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共拆除舊房43345平方米,新建樓房51360平方米,改造廢舊坑塘4處;在老水庫取土19萬多立方,填平了村內外坑洼地,消除了空心村,使社區新增耕地366畝;建造了村民文化廣場、老年人活動中心、多功能大禮堂等公共設施;社區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興建了村預制廠、水電暖安裝公司和3個建筑隊,創辦了博遠糧油、永勝木業、宏運木制品、鼎盛農業科技和中天混凝土5個股份制企業;成立了久贏種植、華裔農場品開發等4個專業合作社,轉移安排勞動力500多人。先后修通了七縱五橫道路共計16.3公里;街內外安裝了路燈、紅外線可視電子監控,確保了社區群眾生活財產的安全;同時狠抓鄉風文明建設,凡婚喪嫁娶一律不準大操大辦,定期開展“三好”、“四戶”等評比活動;對社區內外486座墳墓全部遷移至公墓,社區1200畝耕地實行了群眾較滿意的合理流轉,發展高效大棚有機果蔬1000畝;實施了井井通電工程,新打機井18眼,埋地埋管6300米,地埋線6700米,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了后陳社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三、農村新型小城化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采取的措施
我們先后召開3次社區“兩委”會、社區黨員大會及村民代表大會,走訪群眾35人次,傾聽其呼聲,了解其所想所盼。經過分類歸納,目前,有以下幾個問題應引起我們沉思:
(一)集中搬遷不便操作。隨著農村民主法制進程的推進,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多種思潮相互激蕩,人們思想意識不盡一致,一些潛藏在農村的深層次矛盾也逐漸表露出來,不可否認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各種原因,極個別人對黨的政策及政府的引導懷有本能的不理解,譬如在一個自然村內絕大多數人同意并支持搬遷,但僅有幾戶因計生超生或其他原因被政府處罰而不理解,故不同意搬遷,這就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二)新建房戶成為不愿搬遷的“最大一族”。有的農戶傾全部家產,蓋了一座新房,在無扶持資金的情況下,僅靠做思想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三)困難戶想搬遷而無能為力。由于社區集體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沒有強大的公共積累作支撐,對一些困難戶的幫助局限于社區黨組織的義務勞動支持,扶持效果甚微,使這些困難戶想搬遷而無能為力。
(四)農戶搬遷融資渠道單一。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融資渠道過于狹窄,貸款環節多,手續繁瑣,一些農戶“望貸止步、談貸色變”。
根據以上問題,應采取以下措施著力解決:
一是社區建設應尊重群眾意愿,不強迫命令,不強制拆遷,注重宣傳引導。在啟動建設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時,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開始建設;在推進過程中,充分考慮群眾承受能力,鼓勵條件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眾先建,條件較差或暫可不需要建房的可以后建,對于社區住宅,規劃設計不同造價的戶型供群眾選擇,避免農戶建房超出自己經濟承受能力。
二是引導農民入住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堅持建得起,住得下,穩得住,能致富。將培育產業支撐,提高農民素質作為首要前提。一是將已入住社區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全部納入職業教育培訓范圍優先免費培訓。有創業愿望的人員應納入小額擔保貸款扶持范圍。二是依托經濟園區,鼓勵企業優先吸納入住社區勞動力,促進農民就地轉移。三是推進土地健康有序流轉。促進土地向農業專業合作社和種田大戶集中,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同時使群眾從有限的土地中解脫出來,增加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促進農民增收。四是發展新型農民合作,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克服過去“家家點火、處處冒煙”的小、散、亂狀況,實現千家萬戶的大生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有機銜接,增加同類產品上下游的.關聯性,該區久贏種植專業合作社,爭取入社成員突破95%。
三是加大對群眾尤其是困難戶扶持力度。誠然,近兩年來,得益于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收,農民逐步擺脫貧困,但因災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依然存在。根據調查:目前建房每平米造價600元左右,戶均建房投資需10多萬元,該區30%農戶年均收入在4萬元左右,自籌資金10萬左右,甚至可以滿足建房投資需求,而50%農戶年均收入在2—3萬左右,自有資金在7—8萬元,建房資金缺口在2—3萬元,還有20%農戶年均收入在2萬元以下,需要金融機構給予貸款支持。對這些困難戶,可通過提供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或利用危房改造資金解決。
四是科學安排部署,周密設計步驟。首先政府要充分發揮宣傳引導作用,讓群眾對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有正確的認識,并將經群眾代表大會或群眾大會同意或確定的戶型向群眾公示,讓群眾選擇,并申請報名。之后群眾代表按照集中連片優先,急于蓋房優先的原則,確定入住農戶,簽定搬遷協議等,使整個建設過程有條不紊,有章有序。
五是典型引路,分步實施。選擇村情好,群眾覺悟高的村做為試點村先啟動,政府積極搞好各種服務,創新實踐,培植典型樹樣板,典型引路促啟步,將政府的引導變為群眾的自愿行動,形成強大合力,為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注入源源不斷,取之不竭的動力,使這項推進城鄉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村發展的戰略工程有力、順利、健康推進。
四、對策和建議
一、建議上級政府選個試點縣進行社區建設體制改革,撤掉鄉(鎮)級編制,把鄉(鎮)干部分流到各個社區工作,既減少了辦事程序,又提高了辦事效率,既不增加財政支出,又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基層干部老齡化。有效提高基層干部的服務水平和管理能力。如不能進行體制改革,也可先把鄉(鎮)主要領導集中起來,成立一個“城鄉發展管理中心”,抽調一名副縣級干部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各鄉(鎮)領導可繼續服務各自區域內的社區。
二、建議上級政府出臺支持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的政策,簡化社區建設所需辦理的各項手續,加快組織完善社區班子建設,加大對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基礎設施。抓住中央、省在發展政策上向農村基礎施設建設傾斜的機遇,搞好新農村社區建設的選項立項,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建設資金。圍繞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從村民最關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現實問題入手,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向后陳社區集中投放。積極開展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建設,提升村民生活的總體質量和水平。
(二)大力發展經濟。立足現有情況,引導經濟強人、致富能人積極投資,選上項目帶動村域經濟發展。引導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自愿、有償流轉,進行聚零為整,規模化經營,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種植業和養殖業。
(三)加強民主建設。按照“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有一個好的發展思路,有一個好的創業氛圍,有一個好的扶持政策”的要求,切實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提高社區黨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為農村新型小城鎮化社區建設的順利推進奠定堅強的組織基礎。要特別注意發現一批思想作風正派、致富帶富能力較強、積極向組織靠攏的農村優秀青年,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和后備干部進行多方面培養,改善農村黨員干部的年齡結構和能力結構。
(四)促進社區和諧。通過多渠道、多層次、不間斷的培訓,使90%以上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掌握1-2項勞動技能,提高農民致富能力。積極開展法制教育,提高農民懂法、守法、用法水平。大力推進“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工作法,使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議,群眾的事情群眾自己辦,搞好基層民主建設。倡樹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積極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
(五)提升社區品位
后陳社區所要建設的不但是一個村的舊貌換新顏,一個村的生活改變,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一種深化。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民生活,樹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形象,完成社會主義農民的根本轉變,實現農民生活與城市接軌,縮小乃至等化城鄉差距。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2
沂堂鎮以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工作為契機,走出農村社區黨建工作的新路子。
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是區委、區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新要求,對推動沂堂鎮新型農村社區規范化建設,培養鍛煉機關干部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項具有戰略性、方向性和基礎性的工作,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土地瓶頸制約、實現集約節約發展的有效載體。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能夠加強社區組織建設、健全社區規章制度、完善社區服務設施,以點帶面,推進基層但組織資源共享、互促互贏、加快推進全區城鄉社會一體化進程。
區域規劃以來、沂堂鎮黨委、政府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安排部署、緊緊圍繞以服務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目標的總體要求,高點定位、創新實踐,科學規劃、多元投入,示范帶動、統籌推進,健全組織,黨建先行,社區建設實現了快速健康和諧發展。然而對于在社區建設中,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社區建設相對滯后、經驗不足,工作機制缺少合力,公共服務資源普遍匱乏等諸多問題。為此,鎮黨委委、政府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思路,狠抓落實,扎實推進,把這次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作為農村社區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的重大課題,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明確了圍繞農村社區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的責任主體、工作目標、任務要求,下大氣力抓了農村社區發展規劃,基層組織創先爭優等工作。形成以“上級幫扶、共同建設、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鄉村實施”的良好格局,使全鎮農村社區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沂堂鎮工作開展基本情況
沂堂鎮轄5個工作區,32個行政村,4.5萬人,6.3萬畝耕地,總面積75平方公里。按照“中心村”社區建設模式,準備搭建一個區域化、開放式、社會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堅持“方便群眾,便于管理、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則,對農村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整合。全鎮計劃建設大興屯、麒麟、迷龍、臺井、柳莊和沂堂6個社區,區委共派出12名機關干部分別到上述6個社區中到村任職。為此沂堂鎮黨委、政府:
(一)是成立組織,強化領導。
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安排有關工作,涉及基層黨建、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有力保障了工作穩步推進。抽組專人,對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組織建設等諸多問題進行廣泛調研,深入調查研究,科學規劃論證,積極探索新路子,解決新問題。為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打下一個良好的平臺。
(二)是深入考察,堅定信心。
組織任職干部、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和工作區總支書記、部分村黨支部書記到先進縣區、兄弟街道學習農村社區建設中的經驗和做法。通過考察學習,使大家認識到農村社區建設是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節約土地資源、加快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對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有著極大幫助,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工作的信心。
(三)是立足實際,明確目標。
在對轄區32個行政村進行調查摸底、綜合分析,結合實際,按照先易后難、示范帶動的原則,今年確定了麒麟山、大興屯為試點,率先啟動農村社區建設。現在基本完成了麒麟社區的擬建選址、搬遷、規劃、勘探、協議的整理工作。
(四)是組織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在全鎮利用廣播、標語、宣傳欄、村務公開欄、遠教平臺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的宣傳農村社區建設的好處,消除部分群眾的顧慮思想,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二、社區組織建設中的主要做法
(一)深入基層,認真開展調研。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求完善、三年上臺階”的總體目標,圍繞“科學發展、加快全面提升”的主題,本著服務效率最高、居民受益最大的原則,大力開展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把群眾最需要、最迫切、最直接的問題作為社區為民服務的切入點。
(二)加強對社區自治組織、民間組織和經濟合作組織的領導和扶持,形成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合力。
(三)探索建立以社區工作者為骨干,以社會廣泛參與為基礎,以單位幫扶為補充的參與機制,充分發揮到村任職機關干部作用,形成“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良好氛圍,不斷加大對農村社區建設的組織領導和推進力度。
三、存在的問題
全鎮行政村多、分布不均勻、村情民意復雜,各村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些都制約了農村社區建設發展。
(一)是個別干部群眾思想上認識不足。很多干部群眾不了解社區的意義和作用,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領會建設農村社區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村干部擔心在以中心村為模式的社區建設中,村的數量將少,村級班子也會受到影響,自己的村干部身份將會大打折扣,群眾有故土難離的思想、不愿意到外莊生活,認識上存在誤區和思想顧慮。對推行農村社區建設達到全覆蓋難度很大。
(二)是社區建設資金籌集難度大。由于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社區建設的基礎差,部分干部群眾對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等靠要”的想法,不積極尋求農村社區建設內在動力,因此,農村社區建設的后勁不足。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頭緒多、投資大,僅僅依靠鎮、村財政投入遠遠不夠,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適合農村社區建設的融資渠道,社區建設資金難以得到保障,勢必會影響工作進程。
(三)建設土地少、標準低、檔次低。近幾年,農村建房存在向外發展、形成“空心村”的現狀,造成了發展土地少,選址困難。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處在起步階段,其運行機制還在探索之中,新建的部分社區只有辦公場所,沒有其它配套設施,服務功能單一,達不到綜合性服務的要求,群眾參與建設的熱情不夠。
(四)是群眾參與社區活動不夠廣泛。社區中能夠真正滿足老人需要的活動和服務較少,居民技能培訓,以及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學文化知識和法律法規知識及文體娛樂活動等方面的教育培訓較少。
四、下一步的規劃和打算
(一)以人為本,推進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在中心村建設統一標準、統一規范的綜合服務中心,可利用現有中心村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進行適當改造整合建設,有條件的地方,重新規劃建設。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的設置,充分考慮地理位置、人口聚居、交通狀況、歷史傳統等特點,做到地域相近、規模適度、便于服務。形成以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各類專項服務網絡,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生產生活、醫療衛生、文體教育、計劃生育、民間糾紛調解、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區警務等服務功能,不斷提高農村社區的'保障和服務水平。
(三)堅持民主,不斷促進農村社區村民自治建設。以“四民主一考核”為具體工作方法,完善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制度;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調動社區村民群眾積極參與農村社區村民自治建設的熱情,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推進農村社區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規范化。
(四)建設黨建陣地,強化精神文明建設。為村民提供固定的黨建陣地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場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農村文化大院、遠程教育、電視專欄等渠道,開展對農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將村級黨建陣地做大做強。組織創建和諧村鎮、和諧家庭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培育農民參與社區的意識,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從思想上、行為上達到與城鎮居民相同的生活層次,使城鄉一體化的理念得到實現。
(五)加大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社區人居環境。以“五化”為主要內容,以文明生態村建設為載體,大力整治村莊環境和村容村貌,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著力解決農村社區存在的“臟、亂、差”問題。
(六)建設平安社區,加強農村社區治安建設。建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絡,加強社區警務工作,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防范體系。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農村社區平安建設中的作用,建設一支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素質過硬的隊伍,提高社會治安防控能力,增強農民群眾的安全感,建設良好的社區治安秩序和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
五、幾點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村社區基礎建設。多渠道拓展資金來源,建議上級財政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對農村示范社區建設給予支持和扶持力度。完善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社區環境,為農村社區建設注入活力,努力建立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
(二)加強陣地建設,完善社區管理服務平臺。建議上級部門進一步加大機關干部進社區任職的力度,引進工作人員扶持工資等待遇,進一步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加大農村社區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機制,落實有利于引導、吸引文教、衛生、教育科技人才向農村、基層流動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提升農村干部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不斷加強農村社區黨建陣地、文化陣地建設,通過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加強黨的建設,陶冶村民情操,和諧鄰里關系,繁榮社區文化,營造文明向上的新風尚。
總之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部門的具體幫助下,以這次機關干部到村任職為契機走出農村社區黨建的新路子,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工作力度,科學謀劃、群策群力,認真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向區委、區政府,向廣大的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20xx年5月14日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3
“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格局”是新形勢下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縣委、縣政府順應時勢,綜合判斷新的形勢和任務,明確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實施“1630”工程的工作思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白河的縣情實際,順應了全縣人民的殷切期待。怎樣實現城鄉一體化,實施“1630”城鄉規劃體系,建設社區化生態新村,受到全縣社會的普遍關注。根據縣政協20xx年重點工作安排和縣政府郭德林縣長親自點題,經縣政協主席會議研究決定,由縣政協副主席薛黎明同志帶隊,成立政協專題調研組,從20xx年3月23日開始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對縣政府確定的30個社區化生態新村的基本情況、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保障機制等方面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我縣在統籌城鄉發展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值得肯定
一是統籌協調的發展思路逐步清晰。縣委、縣政府堅持與時俱進的理念把握全局,審視縣情,完善思路,圍繞構建和諧白河的總目標,順應民生需求,作出了突破勞務經濟、創建“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生態新村、建立“聽解幫促”工作機制等系列重大決策,在實踐中勇于創新,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呈現出發展提速、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喜人局面,得到了群眾擁護、上級肯定和社會各屆的廣泛關注。工作上始終圍繞統籌城鄉一體化這一核心,把工業與農業、城鎮與鄉村、居民和農民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新型工業、新農村建設和勞務經濟的同時,把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資源、更優的服務投向農村,惠及農民,讓城鄉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踐證明,提出的思路和目標符合縣情,順乎民意。
二是城鄉經濟結構形成新格局。項目拉動增長,工業向園區集中為白河持續發展積蓄了堅實的后勁;把勞務經濟作為“龍頭”產業,惠民工程,特別是“一個都不能少”的政策安排,全縣全力抓職教、強培訓、促輸出,推進勞務轉型,農民向市民轉化,大批技能型人才融入城鎮,安家立業,對于白河今后的長遠發展起到了關鍵性推動作用;突出“一縣一業”和“一村一品”,推進以土地流轉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各項農村改革,有效引領特色農業示范帶動,農業向產業化邁進,組建了各類專業協會,幾大產業都建成了與之對接的龍頭企業,
工農互動,產業互補,城鄉整合的關系日趨緊密;新村建成社區,創建的村民綜合服務中心,打破行政區域界限,跟進政策、措施和公共服務,形成了“四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吸納周圍群眾搬遷居住,如中廠石梯村、卡子友愛村、茅坪棗樹村、四新彭家村、桃園聯合村、宋家光榮村、西營蔓營村、倉上農莊村、小雙小雙村、大雙花灣村、麻虎金銀村等社區化生態文明新村建設已彰顯雛形。
三是民生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健全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低保擴面、五保戶集中供養、城鄉合作醫療、義務教育階段實施“蛋奶工程”、城鎮廉租房建設和農村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深入人心;省級衛生縣城通過評估驗收,“雙創”工作長效機制、生態化理念漸入人心;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創建蓬勃開展,平安建設卓有成效,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四是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面貌大為改觀。城鎮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村村通水泥路,城區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全面啟動,農村無線數據電視擴容,安全飲水工程覆蓋面加大;以村民綜合服務中心為紐帶,捆綁資金建設生態新村,城鄉差別逐步縮小,縣域城鎮化率逐步提高。
二、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基層干部群眾對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概念仍比較模糊。調研中了解到, 有不少干部群眾在思想上對推進城鄉一體化,實施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偏差,認識不清。一是對什么是城鄉一體化,怎樣建設社區化生態新村的含義有些誤解和曲解。有相當部分人認為建個樓、架座橋、修條路就是城鄉一體化,就是社區化生態新村。二是部分村認為建設社區化生態新村任務重,投入資金多,感到壓力很大。三是有的村民認為集中居住雖好,勢必會造成距土地較遠,生產上極不方便,擔心搬遷后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四是安于現狀,故土難離。許多村莊雖然規模小,人口少,基礎差,但大多數村民世代居住在中后高山,建一座普通房屋投入少,生產上也很方便,不愿意搬離。五是部分群眾對建房手續辦理和占用好田好地較多反響很大。農民申請建房在手續審批過程中,因涉及相關部門較多、手續較為繁瑣、收費標準較高且審批周期過長有一定的怨言(辦建房手續快的需要2-3個月,慢的是農戶已搬遷新居手續至今還未辦理)。
2、社區化生態新村發展思路和規劃尚不夠明晰。縣上雖然對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方面作出了安排部署,但很多鄉鎮、村組干部對建設生
態新村的任務、標準、思路感到茫然,加之對確定的30個生態新村總體規劃還在編制當中,當前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感到無從下手。
3、城鄉二元結構影響城鄉一體化發展。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我縣與其他縣市一樣,城鄉二元結構非常明顯,農村依然落后,城鄉發展不均衡,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和矛盾依然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6元,確定的30個重點生態新村中20xx年人均純收入最高為5140元,最低的為3045元。新型工業化、縣域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建設任務相當繁重,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骨干企業和重大項目仍然缺乏;產業類項目問題仍然不足,稅源支撐型項目匱乏,縣域經濟發展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偏低,改善民生的任務非常繁重;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服務功能不完善,政策性扶持力度較小,農村各項社會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問題直接影響到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
4、農民綜合素質較差,思想觀念仍很落后。在我縣農村人口中,文盲、科盲、法盲仍占一定的比重。主要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相差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受保守和小農意識影響,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追求現代生活理念,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而不能集約經營,靠賣苦力打粗務工,嚴重制約了農民的增收。
三、加快推進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的關鍵時期,一場涉及資源要素整合、經濟布局優化、思想觀念轉變、領導方式創新的重大變革,更是經濟結構協調安排、社區秩序的合理構建、利益關系的和諧調整。全縣上下必須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根本,以經濟發展、精神充實、民主健全為主要內容,堅持規劃引導、統籌安排、明確職責、項目帶動、創新機制的原則,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社會發展條件,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把生態文明新村建成農村小康建設、村鎮基層組織建設、農業產
業化經營、農村資源整合、發展循環經濟的示范,協調推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應該堅持的幾個基本原則
1、堅持立足實際,科學規劃的原則。社區化生態新村規劃必須從本地出發,遵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做到統籌安排,科學布局,結構合理,資源綜合利用,效果整體發揮。既要著眼于長遠發展,又要立足現有基礎,防止不顧客觀條件的盲目建設,要體現階段性和側重點。
2、堅持試點示范,點面結合的原則。以縣上先行確定的30個重點生態新村為基礎,首批抓好15個基礎條件較好的村作為示范試點,在立足抓好試點,典型引路的基礎上,分期分批,逐步推進。通過點上的示范建設和面上的廣泛推進,從而加快全縣生態文明新村建設進程。
3、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要依據各村不同情況,堅持分類指導,梯次推進。對確定的重點村都要從群眾的現實要求出發,尊重群眾、尊重創造,積極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發展模式,確保生態文明村建設在梯次推進中不斷得到提高。
4、堅持統攬全局,注重科技的原則。各鄉鎮黨委政府要以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統攬農村工作全局,堅持政府引導與依靠群眾的有機結合,全力推進生態新村建設各項工作。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使農民群眾在建設中嘗到科技增效的甜頭,體現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實效。
5、堅持拓寬思路,創新機制的原則。優化配置和積聚整合各種項目、資源和生產要素,集中投入,重點建設。創新經營機制,用市場的、經濟的、法律的手段來管理社會、服務經濟,確保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順利進行。
(二)明晰社區化生態新村的建設標準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居住集中化、生產精益化、社區生活化”為模式,把易地扶貧搬遷、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堅持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我縣社區化生態新村的建設標準。
1、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整潔優美。通過農村水利、土地整理、道路硬化、供排水設施、集貿市場、停車場、環衛設施,“三改三建”(改廚、改
廁、改圈,建池、建園、建家),綠化亮化、農村無線數據電視擴容、寬帶入戶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小康住宅建設,逐步達到小康建設標準。
2、思想道德風尚良好,文教衛體設施健全。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無封建迷信活動;以村民綜合服務中心(亦稱社區服務中心)為核心,建有文化活動室和體育健身場所。形勢政策教育、科技普及和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經常堅持;村辦學校符合標準,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達標;衛生室設施條件改善,群眾疾病預防、保健、常見病治療有保障;無計劃外生育。
3、基層民主制度健全,社會治安秩序良好。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監督委員會制度落實,村干部依法行政,農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權利得到保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落實,治安防范體系健全,鄰里關系和睦,社會和諧穩定。
4、農村經濟發展壯大,農民生活更加殷實。產業結構合理,特色產業、高效農業和庭院經濟健康發展,“一村一品”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逐步形成,集體經濟實力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全,農民收入持續增加。
5、領導班子堅強有力,干群關系和諧融洽。強化農村兩委班子建設,徹底從根本上解決有人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問題。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注重從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回鄉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中選拔干部,及時注入新鮮血液,把那些真正有文化、有膽識、思路新,有群眾威信、有駕馭市場經濟能力,又具有改革拼搏創新精神的能
人推選為村兩委班子主要負責人,并逐步提高村干部的誤工報酬待遇,充分調動村干部的積極性和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帶著作用,用他們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和帶動群眾投身到生態文明新村建設中來。
(三)夯實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的主要任務
開展社區化生態新村建設,經濟是基礎,農業產業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重點,農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文明健康生活習慣的形成和民主法制意識的增強是難點。因此,要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發展循環經濟融為一體,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4
社區衛生服務是完善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廣大群眾基本醫療保障和健康水平。20xx年以來,我縣大力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新的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為廣大群眾提供服務優良、價格低廉的基本醫療保障,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現狀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絡的樞紐,其職能以公共衛生服務為主,具備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綜合衛生服務功能,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基本衛生服務、基本衛生安全保障和農村重點人群重點服務等三大類12項衛生服務。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以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抓手,在原有中心衛生院、鄉鎮衛生院、衛生分院、村衛生室的基礎上,根據人口分布、醫務用房,人員設備等情況,對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進行整合,去年初在全縣設置了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設38個社區衛生站,確定了303名駐村責任醫師,分225個服務點片開展直接面向農民的服務。截止20xx年底,全縣駐村醫師進村入戶率達95。3%,農民體檢率達72%以上,農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80%以上。
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剛剛起步,在體制、管理、操作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體制不順,公共衛生服務職能發揮不到位。現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脫胎于鄉鎮中心衛生院,一個班子,兩塊牌子,單位性質、人員編制、服務職能等方面,都還“順延”了原來鄉鎮衛生院的體制和管理模式。比如9家服務中心,其中3家中心衛生院是定額補助事業單位,其它的幾家則為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集體單位,并且人員編制結構復雜。體制的不順,導致醫務人員在服務職能轉換時不能很好地適應,也“順延”了原有的經營管理模式,將主要精力放在有償服務和創收上,不能積極主動探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作用的發揮,防保制度和措施成了空洞的條文,公共衛生工作開展艱難。同時,服務中心與下屬服務站的從屬關系也都尚未明確,從而使社區服務網絡還存在著很多脫節,工作開展起來不順暢。
2、投入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基本醫療需求。20xx年縣財政投入衛生事業總費用為832。4萬元。20xx年鄉鎮衛生院的財務支出、院長工資和日常公用支出、從事基本醫療的人員經費、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所需繳費部分以及農村衛生事業發展建設資金,均未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全縣鄉鎮衛生院財政補助為80。2萬元,其中離退休人員工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費用就達到40萬元左右,由此導致衛生院生存與發展舉步維艱。投入的嚴重不足已成為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發展中最大的問題,包括醫療用房、“新六件”的配備、醫務人員費用支出都是社區服務中心的硬傷,服務中心設備陳舊簡陋,難以滿足基本醫療需求。
3、人才青黃不接,制約社區服務中心的良性發展。一方面,現有9家服務中心與原來鄉鎮衛生院基本上都是同一套人馬配備,因為工作環境、待遇等實際問題,大中專畢業生不愿到服務中心工作,20xx年全縣中心衛生院大專以上學歷不到30%。另一方面,人才外流現象非常嚴重,很多大中專畢業生在基層工作一段時間,技術有一定長進后就急著另覓高枝,加上原有一批老醫務人員逐漸接近退休年齡,使得服務中心人才和技術力量青黃不接,導致服務中心服務能力差,服務模式單一,效率低下,不能取信于群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意義也僅止于一塊牌子。
三、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的幾點建議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和發展,直接關系到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和農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為又好又快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1、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農村衛生工作中的.主力軍地位。
一是明確方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定要明確定位和發展方向,堅持滿足群眾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堅持醫療與防保并重,提供社區性、綜合性服務,把服務中心建設成為區域性醫療保健服務中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中心、公共衛生服務中心,避免向醫院模式發展。
二是轉變職能。明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農村防治中的服務職能。走出原來衛生院只管“賣藥治病”的職能模式,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成“以公共衛生為主,綜合提供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揮衛生服務中心的管理職能,實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服務站管理一體化和全行業管理。
三是科學配置。目前9個衛生服務中心基本是按鄉鎮衛生院設置的,隨著其服務職能的發揮和群眾基本醫療保健需求的進一步提高,還要根據鄉鎮地理位置、原有醫療資源分布、輻射半徑的人口、道路交通、就醫人流的走向等情況進一步科學合理的配置。要制定建設標準,根據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等情況科學規范地設置醫療和業務科室,合理確定房屋結構與面積,按照基本醫療職能的需要配備相應的設備,滿足診療需要。
2、充分體現政府在社區衛生服務中
心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一是加大投入。隨著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逐步健全和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的不斷推進,政府必須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將包括中心衛生院醫療用房、設備配置、人才培養等列入財政預算,逐年安排。
二是理順體制。把服務中心納入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對醫務人員進行三定,按精簡高效、因事設崗、因崗聘人、競聘上崗的原則實行全員聘任,讓他們可以更好地投入服務,而不是想破腦筋為每月工資來源發愁。
三是落實責任。要把衛生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鄉鎮年度綜合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現政府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3、積極探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規范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一是積極探索人才培養途徑。對現有衛技人員分層次、分崗位、分專業、有計劃地進行崗位培訓。人事部門要通過地方補貼、職稱評定聘用等途徑,積極鼓勵大中專畢業生主動到服務中心工作。同時,衛生主管部門要建立對口支援制度,由二級以上醫院與服務中心建立一對一的對口支援關系,不斷提高中心醫療服務水平。
二是要確定合理收費標準。按照服務中心醫療等級水平,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和農村合作醫療藥品應用指導目錄,便于醫生合理用藥。調整農村合作醫療分類報銷政策,引導農民到服務中心就診。實行藥品配送制度,服務中心的藥房實行全縣統一配送,價格統一,質量保證,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三是加強對鄉村藥店和個體診所的監管力度。建議衛生、藥監、工商等相關部門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堅決取締無證行醫,凈化農村醫療市場;加強對鄉村藥店的監管,積極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農村醫療市場的主渠道作用,為廣大群眾提供就近、低廉、優質的醫療服務和基本醫療保障。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5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伴隨著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應運而生的,是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省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
要走好兩不犧牲、新型‘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必須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的主導作用、新型農村社區的基礎作用。結合商水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保糧任務重,三農問題突出,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實際,只有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一項事關商水新型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全局的方向性戰略任務來抓,才能夠收到一舉多得的成效。
一、新型農村社區的內涵與外延
新型農村社區是指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新型農村社區布局規劃,通過小村并大村、大村擴容和空心村治理,進行資源整合而建設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完善,居住方式與產業發展相協調,基礎設施和社會化公共服務相配套的現代化農民居住區。通俗的說,新型農村社區,既有別于傳統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區,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形成的新型社區。既不能等同于村莊翻新,也不是簡單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在農村營造一種新的社會生活形態,讓農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過上像城里人那樣的生活。它由節約土地,提高土地生產效率,實現集約化經營為主導,農民自愿為原則,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目標,讓農民主動到社區購房建房,交出原來的舊宅用于復耕。實現社區化之后,農民又不遠離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環境。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于新農村建設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內容涵蓋了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一部分,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主要側重于社會建設和管理領域,依托村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整合農村社區資源,深化農村村民自治,提升社區服務功能,發展農村各類經濟社會組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搞得越好,就越有利于新農村建設,農民群眾受益就越多,和諧社會的目標就越容易實現。
二、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目前現狀
(一)規劃情況。
我縣于20xx年啟動了(20xx年——20xx年)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個鄉鎮體系規劃和90個中心社區規劃的編制。目前,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已經省住建廳專家組評審通過,市規劃設計院根據評審紀要正修改完善;20個鄉鎮體系規劃成果已完成,等待縣政府村鎮規劃評審文員會評審討論技術審核;90個中心社區規劃成果已經完成,正修訂完善,增加骨灰堂和村級公墓等設施規劃。根據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將全縣571行政村(居委會)規劃為90個中心社區、136個基層社區。
(二)建設情況。
目前,全縣正在建設的新型農村社區6個(黃寨劉井、小集、鄭埠口、練集朱集、湯莊西趙橋、平店劉營),20xx多套住房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準備啟動建設的6個(集聚區家廟、城關鄉大井、老城、平店東鄧店、張莊李寨、鄧城宋廟);部分鄉鎮正在做前期工作;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
(三)建設模式。
我縣在建的6個新型農村社區,大致采取了以下三種建設模式。
一是村委組織、群眾籌資模式。
練集鎮朱集農村陽光社區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土地臵換、建設規劃、房屋設計、建設施工、質量監督等環節均由村兩委出面負責實施。在運作過程中,做到四個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籌資、統一采購、統一施工。村理財小組嚴格控制造價,公開接受群眾監督,使新型社區建設在陽光下運行,群眾入住只需拿成本價,村兩委為困難群眾協調低息貸款,切實解決了社區建設中的資金短缺問題。陽光社區于20xx年3月開工建設,第一期工程計劃籌建住房270套,正在建設215套,預計今年年底全部完成一期住房建設任務。按照規劃建成后的社區住房占地僅337.5畝,現住房占地900畝,將節約土地562.5畝。
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
政府統一組織、鼓勵引導房地產進鄉鎮,把社區建設推向市場,吸收社會民間資本參與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黃寨鎮鄭埠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屬于該種模式,鎮村負責臵換土地,交給房地產公司開發建設,價格由政府監管,政府、開發商、群眾代表三方協商定價,使價格控制在開發商有適當利潤,群眾能接受的合理區間。社區內住房只能由社區內群眾認購,鄭埠口安居社區規劃利用xx年時間分五期工程來完成。一期工程總投資4600萬元,于20xx年3月開工,20xx年3月完工,規劃建商住樓12幢、住宅樓4幢、門店房xx9間、商品房308套,建1個專業市場,并做好路、自來水、電等配套設施,目前,一期工程16幢樓房相繼開工,已封頂8幢,道路、排供水、綠化等基礎設施將陸續動工。
三是統一規劃、群眾自建模式。
在黃寨劉井和諧社區建設中,積極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群眾意愿,組織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會議,征求群眾意見,并對村莊整體搬遷和規劃新建進行信訪評估,根據群眾意見,按統一規劃自主籌建。鄉政府負責臵換土地、搞好規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房屋設計、施工監管等,施工過程由鄉村組織專人負責統一監管。為堅定群眾自建信心,先后三次組織干部、群眾到新鄉、山東等地參觀、學習,最后全體村民表決一致通過。為提高群眾自建積極性,政府投資300多萬元用于社區內基礎設施建設,每戶又給予xx噸水泥補助。和諧社區規劃占地390畝,規劃總投資1.5億元,規劃簡歐式獨院住宅樓700套,并建成中心小學、幼兒園、敬老院、農村超市、衛生室、文化廣場等公共設施。目前,一期工程200套住宅樓主體工程已全部完工,修建社區道路20xx米。二期工程24套門面房、xx0套農戶住宅樓于今年8月動工,年底可完成主體工程。
二、制約我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因素
(一)認識不夠到位。
大多數基層干部和群眾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概念認識不清,不能正確理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之間的關系,導致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個別鄉鎮(街道)沒有切實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擺上重要突出位臵來抓,工作不創新、不學習、不借鑒、不作為,畏難發愁、束手無策,過分強調客觀困難。由于全縣處于試點階段,試點村建設剛剛起步,沒有建設成形、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社區讓群眾參觀,群眾無法感受到新型社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轉變,加上受傳統居住觀念影響,廣大農戶形成了相對封閉的生活習慣,習慣于獨門獨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導致參與積極性不高,尤其是一些剛建好住房和現有住房條件較好的農戶,甚至有抵觸情緒。
(二)規劃不夠健全。
雖然我縣已完成了(20xx年——20xx年)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個鄉鎮體系規劃和90個中心社區規劃的編制,但是按照《城鄉規劃法》應走的程序還沒有走完,加上我縣對上級的規劃設計經費沒有完全到位,目前規劃成果仍不能指導建設實踐。目前,我縣啟動的6個試點村的建設規劃,均是找相關部門再次進行的規劃,這樣不僅增加了啟動的資金困難,還有可能造成與全縣規劃不盡一致,影響全縣整體規劃的落實;由于各種原因,全縣136個基層社區的規劃編制工作仍沒有啟動,必將制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由于規劃不到位,規劃編制的嚴肅性無法落實,導致了農村建房出現無序建設勢頭,非法占地違法建房現象突出,為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增加了阻力。
(三)資金嚴重短缺。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投資來源包括節省土地產生的補償金、群眾交納的資金、村集體積累的資金、爭取的政策扶持資金四部分。但土地臵換資金到位滯后,土地臵換補助金須土地復墾驗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凈收益補助則要等到土地招拍掛之后才能支付;多數農村集體經濟基礎比較薄弱,農民群眾不很富裕,主要靠農民群眾自身籌集解決困難很大,農民建房每戶需投入12—15萬元,根據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情況,大部分農戶能夠接受的支付能力在5萬元左右,就是手中寬裕的農戶也會習慣性地儲備部分資金用于防備生活中的各種風險,而不可能一次性地拿出自己的全部儲蓄;財政政策捆綁、項目整合的扶持資金非常有限,難以彌補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及維持正常運轉資金缺口。據測算,建一個500—800戶的中等社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投入需要800—1500萬元,加上社區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大院、體育器材等配套設施,需公共投入1500—20xx萬元。按照目前我縣對劉井、朱集示范點的資金整合情況看,大約能整合資金500萬元左右,建設缺口依然很大。
(四)政策不夠具體。
我縣在20xx年8月根據市委、市政府實施xx1工程有關指示精神,制定出臺了《關于實施xx工程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意見》;xx月份,制定了《商水縣中心村建設實施方案》和《商水縣加快中心村建設獎補辦法》,此政策只針對xx個試點村實行。今年5月份,我縣出臺《關于加快推進中心村建設的意見》,對全縣中心村建設制定了目標任務和實施辦法。但這些政策不僅相互重復,還與目前提出的'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相匹配,導致大部分鄉鎮持觀望態度。
(五)土地制約突出。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只能走增減掛鉤路子,但是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指標較少,全省僅有2萬畝,爭取難度很大。目前,我縣的劉井、朱集、鄭埠口試點土地審批走的是先建后拆模式,根據省國土廳土地增減掛鉤政策規定,列入土地增減掛鉤的項目必須在規定時間內(一般3年)騰空舊址,但看到目前在實際工作中拆遷的難度很大,實施拆遷的措施不明確,在規定時間內最終達到節約土地、騰出土地、復墾土地的難度較大,已不再審批受理先建后拆模式。鄧城宋廟、平店東鄧店、袁老袁莊、黃寨小集實行的先拆后建模式,目前卷宗市已閱過,但暫時省廳不予受理,縣國土部門正在積極做工作。由于土地制約,一些村遲遲不能開工建設,如平店東鄧店等。
三、幾點建議
(一)抓住機遇,創新運作。搶抓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機遇,創新工作理念,整體推進周商一體、黃寨三點一線三化協調試驗區和練集、平店、黃寨一園一區一基地建設,把以上三項當成三個大的整體項目去規劃、申報、運作,制定項目區近、中、遠期發展目標和明年任務,明確項目區所在地黨委、政府的責任,整合資源、資金,強力推進項目區內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二)加大力度,強力推進。
一是進一步加大對示范點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設,完善設施,盡快入住,打造1-2個建設成形、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社區,為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樣板。
二是加快推進房地產進鄉鎮工作,建議明年選擇有條件的3—5個鄉鎮為重點鄉鎮,每個重點鄉鎮選擇一條街道連片重點開發,加大對沿街低層門面房的拆除力度,統一規劃設計建設5層以上的底商住宅樓,一年完成建設任務,打造出房地產進鄉鎮的樣板街道,逐步提升小城鎮的建設水平。
三是督促已列入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的鄉鎮,在等待項目批復的同時,同步加快社區規劃編制、進村入戶調查等前期工作,為早日開工創造條件;未列入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的鄉鎮,積極開展各項工作,為明年上半年順利申報奠定基礎。
(三)廣泛宣傳,轉變認識。
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簡報等各種宣傳載體廣泛宣傳。建議在縣電臺、電視臺開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頻道或增設專題欄目等。
二是與當前開展學習貫徹省九次黨代會、市三次黨代會活動相結合,加大對干群的培訓和宣講力度。
通過宣傳,讓廣大干群切實明白什么是新型農村社區、為什么要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怎樣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好新型農村社區能給群眾帶來什么樣的好處等,從而轉變群眾認識,提升群眾參與積極性。
(四)加緊規劃,加強管理。
一是抓好我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20個鄉鎮體系規劃和90個中心社區規劃編制的調整和完善工作,盡快按照《城鄉規劃法》走完法定程序,盡快啟動136個基層社區的規劃編修,使規劃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得到落實。
二是加強對農民自建房的管理,鄉鎮政府有權按照《城鄉規劃法》第六十五條規定進行管理,在鄉、村莊規劃區內未依法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或者未按照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規定進行建設的,由鄉、鎮人民政府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只有通過加強管理,才能減少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阻力。
(五)整合資金,加大支持。
一是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整合各部門涉農資金,按照渠道不亂、各負其責、各計其功的原則,不改變投資管理渠道,在發改委、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下,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總體規劃,集中投放,綜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項目資金利用整體效益。
二是盡快出臺下發加快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和具體的獎補政策,包括啟動資金、項目整合、信貸支持、收費減免及社區居民權益保障等,并指導各鄉鎮針對試點村實際、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制定具體的新型社區建設方案。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6
為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根據區委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工作安排,4月28-29日,區文體局班子成員、各鄉鎮、街道分管領導、文化站站長組成調研組,在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蔣露、區政府副區長崔裕超的帶領下,前往西苑社區、映翠社區、北山社區、貴都社區。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匯報、座談交流等形式,就全區社區群眾性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與信心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鄉鎮、街道的積極重視下,區文化主管部門突出重點、強化措施、積極作為,將公共文化列入民生工程優先發展,公益性文化設施實現三級全覆蓋,社區群眾性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主要表現在:各級對基層文化建設加大投入,文化設施逐步改善,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成果豐碩;社區有固定的文化隊伍,文藝團隊日趨活躍;文化產品亮點頻現,活動豐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得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全面供給。其中,社區電子閱覽室、圖書室、文化活動室、健身路徑全部建設到位。部分社區建成農家書屋。社區各類文化隊伍100多支,民間藝術團體75個,64個晨晚鍛煉點和若干健身場館遍布全區,社區藝術節、農民文藝調演已成品牌。文化服務產業正在全面培育,十大文化產業項目的推進和新興文化產業項目的引進,在提升區域文化品位和檔次的同時,將初步形成采石古鎮、雨山經濟開發區、東湖公園及梅山公園四大文化項目集聚區。這些成績的取得,為把我區建設成為文化底蘊厚實、文化生活豐富、文化特色鮮明、文化設施先進、文化人才輩出的文化強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不足與問題
1、認識有待提高。社區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改善,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文化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基層單位對公共文化建設認識尚不到位,缺乏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整體規劃和部署,存在著被動應付的思想。有的認為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是文化部門的事,參與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工作的熱情不高,當工作中遇到困難,存在抵觸情緒,工作創造性不夠。轄區企事業單位參與公共文化建設認識不夠,合力尚未形成,氛圍尚需營造。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區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推進的力度和深度。
2、投入有待加大。社區文化建設需要資金支持,因屬公益性質,且缺乏硬性考核指標,資金成為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從資金扶持看,即使經濟條件較好的鄉鎮、街道和社區,對文化工作的投入也非常有限,遠遠達不到實際需求。有些社區硬件設施不到位,社區內部缺少文化活動場所,文化基礎設施不健全,大型文化活動開展難度較大。社區文化隊伍缺乏必要的經費,人員流動性大。社區文體活動沒有專項資金,活動經費主要來源群眾自愿自發自籌,社區補貼為輔,這就造成活動越多貼補就越多,制約了文化活動的開展。由于經費投入不足,社區文化活動總體上呈現層次低、規模小、內容老套、影響力不高等問題,處于“小打小鬧”,不成系統,難有作為,難以形成有特色、有內涵的社區文化。
3、隊伍有待加強。社區公共文化人才隊伍不能
適應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多數社區尚未按要求配備人員,少數社區雖配備了專人,大多身兼數職,缺乏精力組織開展社區的文化活動。社區文化工作人員專業素質普遍不高,對文藝團體缺乏管理經驗。由于業務不熟練和自身條件的約束,導致社區文化陣地和功能不能充分發揮,難以對社區文化工作進行有效地協調和服務。社區沒有專業的創作人才和老師,編排節目主要靠集資外請專業人士指導。業余隊伍業余水平,演出節目質量不高,制約了社區文化向專業化、精品化方向發展。參與社區文化活動人員大多數是退休人員。文化隊伍新人少,能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中青年人難得,社區文藝骨干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4、設施有待利用。一方面,社區文化設施發展不平衡,且文化設施檔次低、功能少,活動場所面積小,難以滿足居民就近、就便進行文化活動需求。另一方面,社區文化設施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沒有較好的發揮公共文化設施的服務功能。公共文化場所雖免費開放,但活動內容不夠豐富,場館的利用率和群眾參與率不高。由于受場等限制,部分社區沒有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公共文化權益不能惠及全民。雖然我區三級文化服務網絡設施基本建立,但由于圖書陳舊、設施老化、重視不夠,缺乏經費,缺少組織,部分文化設施處于閑置半閑置的狀態。
三、思路與對策
1、強化文化建設績效考核機制。“抓文化就是抓
民生”,文化活動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一種傳揚形式,也是社區與群眾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更是和諧社區創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文化建設要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親自抓,將文化建設作為一個獨立的目標體系,納入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坐標中,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局面,以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共同提高促進社區和諧發展。建議區里適當提高基層文化建設在鄉鎮、街道績效考核中的權重。
2、落實文化發展專項資金。鞏固公共文化服務
體系示范區創建成果,建立扶持激勵機制,切實落實《雨山區文化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辦法》。通過相關評比表彰,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群眾文藝團體,根據其規模、開展文化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及社會效益,給予適當的獎勵扶持,調動群眾文藝團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區文化軟硬件建設。對優秀文化人才和優秀作品進行獎勵,培育社區文化特色的“新品、優品、精品”,推動社區文化建設步伐。
3、建全社區文化建設發展機制。完善社區服務管理體系,制定社區文化建設相關制度,采取激勵措施,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充分利用機關、企業、學校、家庭的文化資源,將社區內的場、館、站、室對居民免費開放。整合社區文化資源,解決居民活動場地不足和轄區單位文化資源空置的矛盾,實現資源共享。擬用1-2年時間,通過實施文化惠民民生工程,在全區每個社區新建或改建一個綜合文化活動小廣場,滿足社區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的需要。
4、創新社區文化建設活動形式。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應把握社區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在內容上、形式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在開展適應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外,也要創造條件,設置一些適應少年兒童的課外活動內容。同時,還要不斷創新方式,吸引中青年參與到社區文化活動中來。在內容上要充分考慮各類文化的結合,在形式上要注意便于居民參加。在具體活動上要根據需要,適時開展一系列群眾參與面廣的文化賽事活動,增加群眾的參與面。在開展系列文化活動中,發揮各類業余文藝團隊的作用,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群眾活動,活動群眾”的局面。
5、提高社區文化人才服務水平。培訓現有人才隊伍,完善培訓機制,制定培訓計劃,對現有人才隊伍進行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訓。對轄區文化人才進行登記造冊,統籌協調轄區文化人才的使用,充實社區文化隊伍。選聘一批既有專業知識技能和組織協調能力、又熱心社區服務工作的人才,擔任社區文化活動輔導員,負責組織、指導開展社區文化活動。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7
按照區委、區民政局關于對社區兩委班子建設情況進行調研的通知要求,社區黨工委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立即抽調專門人員深入各社區開展調研活動,認真查找社區班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制訂整改措施,進一步加強和優化社區兩委班子, 現將調查情況匯報如下:
近年來,街道黨委高度重視社區黨組織建設,面對原來后進班子多,干部整體素質弱的實際,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整頓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切實加強領導,認真履行管黨職責。街道黨委領導班子認真履行管黨職責,堅持把加強社區黨組織整頓建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根據各社區實際情況,實行了機關干部分工包社區制度。通過落實責任、領導帶頭,調動了廣大黨員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2、狠抓組織整頓,精心選配黨支部班子。街道黨工委高度重視社區領導班子建設,并對各社區班子進行全面的考察,通過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入戶走訪,全面掌握社區組織建設的情況,找癥結,定重點并確定了“促強、幫弱,配套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
3、加強教育培訓,全面提高黨員干部素質。針對社區黨員干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了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對奉獻意識差的黨員干部,突出加強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大家”與“小家”的.關系,發揮帶頭作用;對思想保守、畏難發愁的黨員干部,突出加強了解放思想的教育,啟發引導他們發揚敢闖敢試、百折不撓的精神。
一、社區兩委班子基本情況
通過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對洛陽路街道辦事處的13個社區進行了調查。通過調研,一半以上的社區黨委對兩委班子建設比較重視,能夠及時處理社區班子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可以說,社區黨委班子建設總的形勢是好的,呈現出了積極、健康的發展態勢,為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同時發現,社區黨委班子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著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和威信,影響著社區的發展和穩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區領導班子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社區黨委干部的文化程度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部分社區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體的工作,忽視了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三是民主、法律意識淡薄。個別社區干部工作方式簡單,領導方法陳舊,導致工作中與群關系緊張,矛盾增多。
2、社區干部隊伍后繼乏人。一是社區班子年齡結構老化。這一點普遍得到廣大社區干部的重視,有些社區在換屆選舉中及時為班子輸入新鮮血液。但目前領導班子老化現象還比較嚴重,大部分社區黨委干部都在50歲以上。二是社區后備干部缺乏。現如今有頭腦、有能力的年輕人都把眼光放在經濟發展上,真正愿意服務社區、扎根基層的人越來越少。三是社區干部待遇低。社區工作環境艱苦,任務繁重,不少社區干部不安心本職工作,人心思動現象較普遍,甚至干脆“撂擔子”。
3、社區辦公設施不夠完善。雖然近年來,政府在社區發展方面的投資力度越來越大,但由于受到地域差異的限制,建設發展不平衡,如香里社區處在老城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除了完成政府布置的行政性工作外,只能為居民提供一些簡單的社區服務。也有很多社區都建立起社區服務站、托兒所、運動場所、醫院等基礎設施,但與社區居民日趨增長的需求相比,這些基礎設施還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需要。
三、加強社區班子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1、進一步加強對社區班子建設的重視和領導。加強隊伍建設,努力實現社區工作專業化。建立和完善社區專職工作者的選任聘用、工資福利、考核評議、教育培訓等制度,逐步推進社區工作者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進程。特別是結合這次換屆選舉,大膽起用一批年富力強、有思路、有能力、懂經濟、會管理的人才,進入社區“兩委”班子,優化班子結構,不斷提高服務居民、管理社區的能力和業務水平。
2、切實解決好干部隊伍和黨員隊伍老化問題。增強危機感,采取過硬措施,抓好后備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同時注重發展優秀青年入黨,切實改善社區班子和黨員隊伍結構,提高基層黨員干部的整體素質。在黨員發展上,實行指導性和指令性計劃相結合的辦法,限定發展黨員年齡、學歷等結構比例,優化隊伍結構;進一步充實后備干部人才庫,各社區在換屆前,必須充實一名35歲以下的年輕干部,進行重點培養,條件成熟的,盡快吸收進班子,推進班子新老交替, 不斷優化社區班子的年齡和知識結構。
3、加強基層黨建工作考核力度。要按照“細化、量化、科學化”的要求,確定社區黨委承擔的黨建責任目標。要建立獎懲機制,對完成責任目標好的,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對于不能完成的,實行末位淘汰、黃牌警告、誡勉談話等制度,并與工資待遇掛鉤。充分激發社區干部的工作潛能。要從法律上對社區工作站性質進行明確定位,統一社區工作人員的養老、醫療保險購買標準與方式,徹底消除社區工作人員的后顧之憂,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安心社區工作。
XX年1月8日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8
建設一支業務過硬,結構合理,穩定性強的工作隊伍,對于依法規范、有序地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確保刑罰執行的嚴肅性,準確性,提高罪犯的教育質量,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不斷提高社區矯正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
一是強化培訓。為切實提高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業務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加快知識更新步伐,確保社區矯正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社會化,提高社區矯正工作的質量,我們要分階段、分層次組織開展培訓工作。培訓主要采取的方式:
1、舉辦培訓班。要定期組織試點區司法所所長、抽調的監獄勞教干警、司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及社區矯正志愿者對國家有關社區矯正工作的政策、方針、法律法規等內容進行研究和學習,通過讓工作人員解決真實性問題,來掌握隱含于其中的知識,形成解決當前矯正工作存在的難點、熱點和重點問題的能力。
2、舉辦知識競賽。要本著“以賽代訓,以賽促學”的宗旨,通過舉辦知識競賽這種特殊的教育方式,進一步激發社區矯正工作者和志愿者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不斷強化工作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
3、組織學習考察。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相關工作人員,赴社區矯正試點工作開展好的省、市考察學習,以加深對社區矯正工作的認識,借鑒兄弟省市的好的做法和經驗,使試點工作的開展更充分、采取措施更有力。另外,還可以邀請社區矯正試點工作開展好的省、市相關工作人員赴我市對我市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并交流經驗,相互取長補短,達到互相觸動,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是分類管理。為充分發揮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的不同職能作用,確保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效果。我們應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實施分類管理。
1、對抽調獄所干警的管理。要嚴格按照《抽調干警日常管理辦法》的要求,對干警的獎懲、請銷假、考核等進行管理,規范干警工作。
2、對司法所工作人員的管理。市區司法所工作人員隸屬于街道辦事處內部編制,為便于更好地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建議對司法所工作人員實施雙重管理。即司法所工作人員接受市司法局業務指導,由市司法局負責具體工作安排和年終考核。
3、對社區矯正志愿者的管理。要以試點區為單位,建立社區矯正志愿者人才儲備庫,為社區矯正工作不斷供應新鮮血液,對那些不適宜繼續從事社區矯正工作的志愿者要及時進行調整、更換。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將志愿者進行分類,按照參與矯正時間的`長短分為長期、短期、臨時志愿者;按照參與矯正的空間分為社區內、社區外志愿者;按照參與活動的程度分為全面參與、專題參與等不同類型。
三是改善結構。要結合社區矯正的開展,突出社區矯正工作隊伍的素質建設和要求,司法所所長、抽調干警和社區矯正志愿者應當按照需要具備大專以上法律專業學歷或相當學歷的要求進行配備、為依法、嚴格、規范、準確地實施刑罰提供素質支撐。一方面,要從知識層面上進行優化。實施多元化人才選拔,要堅持“公開招考、定崗競爭、擇優入圍”的原則,面向社會招聘選拔熱愛社區矯正工作,思想政治素質好,工作責任心強,具備法律、心理、教育、社會學等專業知識的社工和志愿者,充實到社區矯正工作隊伍中;另一方面,要從年齡上進行優化。采取階梯式用人方式,在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選拔上,既要選拔一批年富力強的干部,又要選擇經驗豐富的干部。要按照年齡的大小,科學配備工作人員,充分發揮不同年齡段工作人員的自身優勢,不斷提高社區矯正工作的整體水平。
四是完善機制。要完善司法所崗位責任制,進一步建立健全激勵競爭機制,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激勵競爭機制,及時調整不稱職工作人員,不斷加強矯正工作隊伍建設。增強工作人員的競爭意識、危機意識,進而優化社區矯正工作隊伍結構;要成立社區矯正試點工作考評檢查小組,由職能部門牽頭,定期組織相關部門赴試點區20個司法所檢查社區矯正工作開展情況,對檢查結果進行通報,年終時要進行綜合評比,同時評出工作先進和后進,用以鼓勵先進,鞭策后進。
五是加大宣傳。社區矯正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仍是新事物,要進一步加強社區矯正工作的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社區矯正工作宣傳月”、“社區矯正大家談”、“社區矯正研討會”,開辦社區矯正信息網、宣傳專欄以及各種會議等形式,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利用各種載體,重點對社區矯正工作的目的、意義向群眾進行宣傳,擴大社會影響面,增強社會影響力,使社會各界對社區矯正工作的認可度明顯提高,積極爭取并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努力使廣大群眾成為社區矯正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9
社區建設是社會建設的基礎。當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重心在社區、力量源泉在社區、成效體現在社區。為了進一步貫徹區黨代會精神,認真落實區委區政府關于“推進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群眾工作會議”相關工作要求,區政協專題調研組對我區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區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區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圍繞“稅源經濟是全區事業的生命線,社區建設是城區工作的永恒主題”的發展思路,堅持主題引領,共同治理,普惠服務,專業推進,社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1、以示范城區創建為動力,推進文明和諧社區建設
我區把和諧社區創建與文明社區創建緊密結合起來,以創建文明和諧社區為總抓手,夯實基層基礎工作,優化社區建設環境,創成“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全區64個社區先后被命名為“市和諧社區”,其中8個社區被命名為“省和諧社區”,11個社區被命名為“市和諧示范社區”。工人新村社區被命名為“全國和諧示范社區”。目前,以社區為平臺、社工為抓手、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的“三社聯動”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年8月,我區被中國社會工作協會授予“全國社區服務示范城區”。
2、以深化社區民主自治為重點,加強社區規范化信息化建設
建立了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居委會為主體、社區社會組織為依托,各類專業服務組織為補充的新型社區組織體系與運行機制。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區議事園制度、社區成員會議常任代表制度、居民回音壁等方式為居民提供多種自治參與渠道,實現社區居民自治模式的多樣化。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方式實現由戶代表到居民直接選舉的轉變,丁家橋等6個社區還成功實行了無候選人選舉。同步加強了社區居委會規范化建設。建設并開通社區網站和64個社區網站,網站點擊率突破10萬次。
3、以提升服務居民的能力素質為目標,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近年來,我們逐步加強和完善了社區工作者的配備和管理。年,按照每300戶配備1人的標準,將計生專干、司法調解員、勞保協管員全部納入專職社區工作者管理,統一享受專職社區工作者待遇。先后出臺了《區專職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和《區專職社區工作者考核暫行辦法》;完善社區網格化和扁平化管理機制,社工每人包戶300戶,建立民情日記;實施了一人多崗制、錯時工作制、節假日值班制、預約服務制、一門受理制等制度。目前,社工總數為688人,大專以上學歷社工603人,占總數的88%;獲得全國社會工作等級水平考試證書的社工131人,占總數的近20%。“”期間,我區先后三次提高專職社區工作者的待遇,專職社區工作者平均月收入已由年的950-1050元提高到現在的3103—4003元。
4、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推進社區普惠化服務
建立以城市低保制度為基礎,與低保邊緣救助相銜接,以醫療、教育、住房、助殘、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社會互助、慈善救助等社會幫困手段為補充的新型救助體系。在完成“三美元計劃”基礎上,年開始實施無就業能力低收入家庭每人每年“萬元保障計劃”,低保家庭純生活保障水平已達到630元。大力實施“亮居工程”項目。構建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照顧為依托、福利機構為骨干”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服務網”實現60歲以上孤寡、獨居和困難空巢老人免費服務全覆蓋。,用于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資金達260萬元,用于民營社會福利機構的資助達到673萬元。全區機構養老床位總數達到目前2703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24張。年正式開通了首家智慧社區信息化養老服務平臺。
5、以社區軟硬件建設基礎為載體,夯實社區建設基礎
通過新建、租賃、共享等途徑,并建立新增面積裝修補貼、租賃補貼制度,社區辦公服務條件有所改善。我區社區辦公服務用房總面積(含共享)從年的18271平方米上升到現在的81639平方米,全部達到每百戶30平方米標準。社區辦公經費達到7-12萬元。所有社區都配備計算機、觸摸屏、數碼相機等現代化辦公設施。“”生活服務求助熱線被市民政局確定為市的民生服務熱線,滿意率達99.8%。
二、社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我區社區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效。根據中央、省市關于社區建設的工作要求,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社區建設的需要出發,我區社區建設工作還有一定差距。
1、社區管理體制機制不暢
社區居委會作為社區居民的自治組織,并不是一級行政組織,但實際上社區居委會的直接管理者是街道,管理模式基本沿用機關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社區的人財物支配權在街道,使社區工作自主性、積極性受限。在資金管理方面,一是大部分街道并未落實“居財街管、管用分開”的管理制度,社區居委會花多少錢、花什么錢基本由街道決定,社區經費普遍存在和街道經費捆綁使用的情況。二是政府相關部門、街道將工作延伸到社區,本應“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但一些地方沒有落實到位。在人員管理方面,社區工作者的使用、去留全部由街道負責,導致社區工作者眼睛只盯著上面,在與居民的聯系、溝通、服務方面下的功夫不夠。由于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造成社區居委會行政化趨勢日益嚴重,社區居委會工作內容嚴重“膨脹”,負擔不斷加重。社區組織的自治功能弱化,特別是為居民服務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又一級行政組織。
2、社區建設難以形成統一合力
民政部門按照職能在社區建設工作中承擔著組織、協調、統籌的作用,但實際上民政部門在社區建設的管理和服務中沒有相應的財權和人權,因而缺乏有效的協調、管理和組織手段,難以參與到社區的管理中,發揮對社區發展的總體統籌和協調,甚至各部門在工作下沉到社區的'過程中,都從自身工作的角度出發,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難以形成統一的合力,造成資源浪費,同時也加重社區工作的負擔,不利于社區的規范化建設。如社區基本信息庫的建設,公安一套,計生局一套,勞動部門又一套,做了許多重復性的工作,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3、社區基礎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近幾年來,我區對社區建設的基礎設施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滯后于社區建設的快速發展。根據市委《關于推進“一委一居一站一辦”建設和“扁平化”社區管理工作的意見》(委發〔xxx〕37號)規定“20xx年,城市社區居委會辦公服務用房面積全部達到400平方米”要求,我區現有27個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去除共享面積外,均不能達到400平方米標準,占社區總數的42%。
4、專職社工隊伍能力素質有待提升
社區建設步伐的加快,社區居民公共需求的多元化、復雜性,對社區工作者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數社工在工作理念、工作精神和工作能力上還不能適應崗位要求,社會工作專業知識非常缺乏,只能完成一些行政服務基本工作。社工長期坐在辦公室從事行政工作,與居民缺少溝通聯系,在居民中的凝聚力、影響力和號召力不夠。大學生社工流失嚴重。年我區招聘100名大學生社工,目前僅有53人留在社區。
三、推進社區建設建議
1、加強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建設
建議區建設部門統籌安排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建設規劃,并納入到新一輪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之中。利用老城建設、小區出新、拆違改造時機,選擇適宜地段新建、改建社區用房。街道通過積極購買、租賃、調劑社區用房,挖掘駐區單位閑置房源等多種措施改善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建議區政府每年安排社區基礎建設專項資金,每年解決5到6個社區用房,使其非共享面積達到400平方米。
2、擴大社區工作自主權
根據市委37號文中關于“人財物聯動下移,切實使公共財政向社區傾斜、公共資源向社區聚集,為‘扁平化’社區管理奠定基礎”和“城市社區工作所需經費(不含人員經費),由社區設立專門賬戶,獨立使用”要求,建議實施社區工作責權利和人財物聯動下移,提高社區工作效能。一是財力下沉。出臺社區工作經費下沉實施辦法。社區工作預算和決算經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同意,街道每季度或半年將社區工作經費和活動經費直接下撥到各社區賬戶,社區活動項目經社區議事園議定,社區居委會具體實施。完善社區財務監督程序,社區每月公示財務支出,街道定期對社區財務進行審計監督。二是人權下沉。賦予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對社工進口的選擇權、出口的決定權、工作分配和考核的決定權;進一步擴大社區主任無候選人選舉范圍,在20xx年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中擴大到30%以上社區;三是物權下沉,完善社區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充分發揮社區自治組織作用,確保社區資產自主管理,規范運作。
3、探索“三網合一”社區管理機制
針對當前居民普遍關注的老舊小區管理、環境保護、治安保衛等問題,建議推進社工工作網格化、城市管理網格化和綜合治理網格化三者聯動,做到三網合一,形成解決社區管理問題上的民情搜集、城市管理、矛盾調處的有機統一。結合專職社工工作考核,設置社工工作網格,社工每人包300戶,在網格基礎上建立樓棟長、居民積極分子定期登門入戶制度,及時反映民情民意。結合城市管理網格,街道、社區可將其不能解決的問題反映到區城管平臺,區城管平臺再將問題交給區各職能部門辦理。結合社區綜合治理網格,依靠社工工作網絡,不斷完善居民信息資料,加強常住戶、流動人口和租賃戶管理,為及時發現治安隱患、調處社區矛盾打下堅實基礎,形成“一格多元、多元聯動”的社區管理新格局,真正把社區網格化、扁平化管理落到實處。
4、進一步整合社區工作事務
大力壓縮針對社區的各種會議、臺賬、材料、報表,規范面向社區的各類檢查評比和創建達標活動。由區文明和諧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牽頭負責,對下沉到社區的各項行政事務實行“準入制”。凡是準予進入的工作,集中在社區管理服務站統一承辦。區社會建設、民政部門負責梳理下沉到社區的行政事務,區財政局據此整合涉及事權下放的相應條線的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實行統一扎口、統一下撥、統一管理,確保權隨責走、責隨事轉以及責權利和人財物聯動下移。請軟件公司研究開發社區綜合臺帳軟件系統,將計生、民政、勞動各部門信息管理軟件統一,建立統一的社區工作管理平臺。
5、適當提高社工待遇
根據《市政府批轉市民政局等部門<關于統一社區專職工作者工資補貼待遇的指導意見(試行)>的通知》(政發[]159號)“從起,全市專職社工工資補貼待遇要嚴格與全市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掛鉤,并于每年的7月1日進行調整”要求。按照市統計局公布的市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5444元(比年增加5310元),月平均約為3787元。我區專職社工工資平均水平與此還有一定差距,建議適時進行調整。同時建議對連續多年考核優秀的社工和擔任社區主要負責人一定年限且工作表現突出的社工,區出臺配套政策進一步提高其工資福利待遇,以激勵社工長期扎根社區。條件成熟時可以嘗試從優秀社區專職社工中考錄公務員和選任街道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崗位。注重推選優秀社工為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讓廣大社工感到工作有奔頭、事業有前途、成長有空間。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10
為了解我國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及中原地區居民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社區建設與基層群眾自治”調研服務隊,
采用實地繪圖與入戶訪問相結合的方式,對我省鄭州、焦作、濮陽、周口、商丘等地進行地圖法抽樣調查。
實踐團隊每到一處,需要圍繞社區進行五次行走調研,過明確邊界、確定建筑及區域特征、繪制總圖、繪圖自查、制作住戶清單、補充地圖完整信息等幾個過程,完成繪制抽樣調查圖的工作。以鄭州市二七區隴海社區為例,隊
員們在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利用兩天時間對社區進行行走繪圖工作,先后統計社區大門安置數量和朝向、1100余戶居民的居住概況、繪制調查總圖及分圖4張、初期核查空房空戶2家、記錄實際住宅總數及門牌號等,盡量完善居民信息。繪圖工作完成后,隊員們依據地圖建設村居抽樣框,依次分組入戶面訪、念讀問卷并回收統計。
通過繪圖,隊員們深入了解調查住戶的住宅分布信息,了解了社區建設情況,統計了部分社區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損耗情況,并向居委會主任反饋。采用地圖法進行科學的抽樣調查,同樣為村(居)委會留下樣稿底圖,得到了基層居委會的支持與認可。調研過程中,來自社科院的顧督導詳細向隊員們介紹了訪問過程中不能干擾被調查者、不能過分解釋問題等注意事項,使得調研的過程和法更加規范。調研活動將隊員們了解到的基層信息以報告形式呈現,為相關部門進行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通過調研活動,隊員們對當前社區建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鍛煉了大家的實踐能力,展現出大學生勇于實踐、敢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及建設美麗中原的決心。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11
社區建設是基層社會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通過調整、強化社區組織,利用社區資源,發展社區事業,促進社會進步的重點“工程”。加強社區建設,對于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近期,筆者與有關單位的同志一道,就加強我縣社區建設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社區建設現狀
目前,我縣共有57個城市社區(其中城區20個,鎮級37個),47個農村社區,434個居民小組。管轄面積最大的是南城街道桐梓社區,6.7平方公里;管轄面積最小的是侶俸鎮中興社區,0.1平方公里。管轄人數(常住人口)最多的是東城街道塔山社區30560人;管轄人數最少的是少云鎮長灘社區,338人。我縣社區經過十余年發展,已奠定了一定基礎,社區管理體系、工作隊伍、社會服務基本到位。
(一)管理體系基本形成
全縣社區均成立了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組建了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成員單位議事會和社區監督委員會等,形成領導層、決策層、監督層和執行層兼備的組織體系。其中,社區黨組織在協調社區單位、開展社區服務中起著核心作用。如巴川街道各社區以黨員志愿者為骨干,采取“一幫一”的方式,為弱勢群體排憂解難。
(二)工作隊伍基本建立
全縣共有228名社區干部。城市社區配備“五職”干部(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居務助理員、文書、計生專干),鎮級社區配備“四職”干部(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文書、計生專干),部分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社區干部中,黨員占總數的8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總數的29.4%。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補貼為1500元/月,其他干部1200元/月;鎮級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補貼為1000元/月,其他干部800元/月。
(三)基本服務逐步到位
全縣共建成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55個,為群眾提供低保、社保、就業、衛生等服務。多數社區建立了社區警務室、圖書室等,部分社區還建立慈善超市、休息室等,如巴川街道正街社區為居民提供休息場所,南城街道桐梓社區為居民提供健身設施。部分社區聯系縣級部門,開展文化、科技、醫療、法律等知識進社區活動。部分社區建立了幫扶救助、治安巡邏、糾紛調解等志愿者隊伍,開展便民服務。
(四)城市社區文化活動多
多數城市社區成立了文化活動小分隊、健身隊等,如東方社區成立“東方藝術團”,南城社區成立“夕陽紅藝術團”,經常進社區、進居民樓院演出;利用社區廣場等公共場所,定期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如東城社區成功興辦了首屆社會體育運動會,受到群眾歡迎。部分社區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樓院、文明小區。部體來看,我縣社區建設進一步強化了城市管理,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我縣社區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
二、社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居委會工作任務較重
社區是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其職責主要是居民服務。但目前社承擔了太多政府工作,除糾紛調解、扶貧幫困、計劃生育、流動人口管理等工作外,城市社區還要承擔“兩河整治”、“拆違”、“三整一改革”等階段性工作,并應付上級檢查、考評等,社區居委會超負荷運行特點明顯。此外,一些政府部門把工本職工作交組社區,但權利、經費、人員、指導不到位,導致工作開展難、工作效果差。
(二)辦公及服務用房不足
根據市里相關規定,“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使用面積應不低于500平方米”。目前,全縣僅有9個社區達標,大多社區用房面積不足300平方米,如截山社區辦公用房僅144平方米,舊縣鎮金鐘社區用房僅20平方米,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縣社區用房多是利用社區內單位、企業、居民閑置舊房,建設不規范,條件較差。
(三)干部事多酬少影響積極性
隨著城市的發展,社區管理人口增金社區居委會承擔的任務越來越生,而每個社區僅有4至6名干部,干部基本上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社區干部工資水平較低,養老保險每年僅400至600元,他們普遍認為工資待遇與其工作量不對等;由于部分社區干部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社區工作的專業知識,導致工作效率不高。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四)缺乏“造血”能力
社區基本沒有“造血”能力,每年僅靠2萬元經費開展工作,沒有經濟實力更好地為民服務。僅有部分條件較好的社區,如正街、東城、龍山等社區,靠自有房屋出租和社區服務組織中介兩種方式增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缺少優惠政策支持,社區發展經濟的動力不強、支撐不夠;二是社區干部的精力主要放在事務性工作上,在興辦實體、發展經濟上缺少時間和精力。
三、加強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多方面為社區“減負”
在社區職責和服務對象逐漸增多的情況下,社區已不堪重負,建議充分為社區“減負”。一是政府要理順和社區之間的權責關系,進一步轉變職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讓社區有更多的精力為居民服務。二是在條件允許下調整社區布局。社區合理規模一般是1000戶至3000戶,目前袁家、塔山等社區已嚴重“超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劃分社區。三是對管轄范圍廣、管理人數多的社區,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配專職干部,或適當增加工作經費讓社區聘用工作人員,解決事多人少的問題。四是政府部門將工作交給社區要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并安排專業人員指導社區干部開展工作,確保取得實效。
(二)加強社區陣地建設
采取多元化方式,統籌解決社區辦公及服務用房不足的問題。一是將社區建設納入新城建設規劃,縣城開發區新建設社區要根據實際需要留足辦公和服務用地。二是采取加大財政投入、爭取上級補助和將部分閑置國有房屋調配給社區使用等辦法,解決老城區社區用房不足的問題。三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區應按照每100戶15平方米的標準無償提供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難以落實的,應提供一定的資金用于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建設。四是采取聯辦、有償或無償等方式,將社區內單位、企業的服務設施納入社區協調使用。
(三)整合力量共建社區
社區建設是一項大工程,僅靠社區居委會的力量遠遠不夠。應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共同建設社區。一是探索“合作共建、責任共擔”的路子,完善縣領導、縣級部門聯系社區制度,發揮部門優勢,為社區提供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解決社區無法解決的難題。二是根據社區居民需要,培育和扶持社區社會,充分發揮其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三是鼓勵社會資金進入社區,設立社區建設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支持為輔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模式。
(四)增強社區“造血”能力
社區經濟是深化社區建設、拓展社區服務的保障,應增強社區“造血”能力,大力發展社區經濟。一是落實上級優惠政策,出臺具體配套政策,在城建、工商、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社區大力支持,為社區發展經濟實體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以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為目的,大力發展社區商業和有償服務,如鼓勵有條件的社區創辦超市、茶樓、綠色網吧,為單體樓提供物業管理,為社區居民提供家政服務等,在增加社區收入的同進為困難居民提供就業崗位。三是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投資入股、合伙經營等方式,興辦服務機構,實行社區服務市場化運作。如通過連鎖經營,為居民提供購物、餐飲、保健等服務。
(五)充分調動社區干部積極性
社區干部在社區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一是建立健全社區干部保障機制。建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工作實績逐步提高社區干部報酬,逐步建立完善社區干部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離任補貼制度,解決其后顧之憂。二是探索建立激勵機制。在招考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時,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個人給予表彰獎勵。三是建立社區干部培訓制度。定期對社區干部進行政策法規、業務知道的培訓,政府部門可結合實際對社區干部進行短訓輔導,不斷提高社區干部的基本素質和工作能力。
(六)培育公眾參與意識
公眾參與匱乏是導致社區治理動力不足的原因,應強化公眾參與,凝聚居民力量。一是增強居民歸屬感。讓社區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充分調動其參與社區事務管理和建設的積極性。二是增進居民感情。經常開展鄰里聯誼會、二手物品交易、社區歌唱比賽等群眾參與性強的活動,增加居民與社區的聯系,增強鄰里感情和互助意識。三是壯大志愿者隊伍。建立社區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志愿服務儲蓄回報機制,樹立志愿服務的典型,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志愿服務中去。
(七)大力發展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能夠用較小的成本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服務需求,結合我縣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現有養老機構無法滿足實際需要的情況,建議大力發展社區養老。可以根據社區老年人狀況,提供生活協助、特殊護理等多樣化服務。鼓勵社區創辦各類符合老年人特點的福利機構,讓老年人在社區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幫助。此外,社區可試行建立“老年人醫療救助基金”,通過社會捐助等渠道籌集資金,幫助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解決醫療難題。
社區建設是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社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困難多、責任重。只有正視社區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地改革創新,開拓進取,才能讓社區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而有力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12
根據縣政協主席會議安排及社區專題調研的要求,縣政協第五調研組在縣政協副主席王綿遠同志帶領下,于9月1日至5日深入寺坪、馬橋、馬良、歇馬4個鄉鎮,圍繞“加強鄉鎮集鎮社區建設,充分發揮鄉鎮集鎮社區作用”主題,采取聽匯報、與社區和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居民代表座談、現場察看等形式,對鄉鎮集鎮社區建設與作用發揮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當前鄉鎮集鎮社區發展現狀
全縣鄉鎮除城關鎮外的10個鄉鎮,共有14個集鎮社區,所轄單位272個,小區36個,總人口17710人。實際在崗社區工作人員37人。有辦公用房4980平方米,公共服務場所(圖書室、活動室、文化廣場等)5902平方米。實地調研的4個鄉鎮,有8個社區,轄25個小區,居民人口12858人。
各鄉鎮社區成立以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支持社區建設,保障了社區正常運轉和作用發揮。
(一)組織體系和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各社區均建立了基層黨組織,組建了居委會,劃分了小區,選任了小區主任。同時,各鄉鎮選派有一定經驗和閱歷的行政干部到社區擔任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職務。基本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社區主辦、社會各方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格局。
(二)陣地建設得到改善。各鄉鎮采取多種辦法、多種途徑籌措資金,解決社區辦公場所和公益性服務設施。有的鄉鎮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征地新建辦公場所(歇馬街社區);有的鄉鎮利用原鄉鎮政府撤并后的.閑置資產,解決社區辦公場所(金斗、歐店社區);有的鄉鎮采取村居合一的方式,將社區居委會與村委會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兩套班子,一個場子”,整合項目,統籌規劃,同步建設辦公場所(金斗、百峰社區)。
(三)經費投入得到增強。據統計,除城關鎮以外的10個鄉鎮,20xx年社區經費縣鄉兩級財政共預算367.57萬元,其中縣級財政預算209.79萬元,鄉鎮財政預算xx7.78萬元。
(四)社區作用得到發揮。一是設立了“一站式”服務大廳,開辦了社會救助、社會保障、計劃生育、警務治安等代辦服務窗口,個人簡歷加強了綜治、計生、戶籍、就業、救助、治安、衛生、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的管理與便民服務。二是組織社區居民參加勞動技能培訓,并及時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信息。三是幫助落實國家相關扶持政策,為困難居民、下崗職工辦理低保和大病醫療救助。四是組織公益文體活動,推動全民健身。五是關注弱勢群體,走訪慰問貧困家庭。六是盡力化解矛盾糾紛,較好地維護了社區治安穩定。壽陽社區還組織開展了少兒課外學業輔導、開辦“希望家園”、舉辦廉政書畫展等活動。
二、存在的問題
鄉鎮集鎮社區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有了較大發展,但按照國家規定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社區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還存在諸多困難和突出問題,社區建設與職能作用發揮等方面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
(一)職責不清,治理能力很薄弱。對社區觀念認識還不明確,鄉鎮往往把社區當做二級機構。社區也大多習慣于依賴政府,以行政手段推進工作,自主、自治意識不強,作用發揮不到位,工作僅停留在一般便民服務和落實政府任務上,居民參與、服務供給、文化引領能力不足,依法辦事、矛盾預防化解以及信息化應用能力欠缺,開拓創新不夠。
(二)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達標。一是辦公場所面積不足。目前,14個集鎮社區辦公場所面積共計4980平方米,平均每個社區355.7平方米,與上級部門規定的建筑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還有差距。工作總結從調研的4個鄉鎮看,普遍存在工作用房面積不足,公益性服務設施缺乏等問題,沒有一個鄉鎮能夠達標。二是公用經費沒有保障。20xx年,縣財政給每個社區按每人每年6000元標準預算公用經費,后來配套10萬元惠民資金時,每人每年6000元的預算被取消。由于公用經費無保障,社區開展活動和辦公設備更新添置都很困難。馬橋壽陽社區反映,他們的辦公設備嚴重老化,電腦開機就需要五六分鐘,打印機經常發生故障,居民辦事極不便利。
(三)待遇偏低,工作人員不穩定。20xx年,縣制定的社區工作者報酬標準為1400元/人.月(含五險)。但這個薪酬標準,在繳納五險后僅剩1100元左右,調研的4個鄉鎮考慮工資過低,都從不同渠道增加了補貼(月平500元左右)。社區工作人員反映,其待遇比以錢養事和公益崗位人員都低。由于待遇偏低,留不住人,一部分人員已經離職;除此之外,社區工作者被借用現象比較嚴重。除城關鎮外的10個鄉鎮14個社區共招聘社區工作者65人中,離職8人,被借用38人。
(四)體制不順,社區管理難度大。一是人員構成復雜,規范管理難度大。當前社區居民主要是當地非農業戶口人員、企業改制下崗職工以及尚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等,寺坪街社區還有一部分庫區移民。這些人員流動性大,有的長年在外務工,有的人居住地已經發生轉移,造成戶口空掛,有戶無人,社區計生管理、治安管理等存在較大難度。同時,由于現行戶籍政策限制,一些未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因戶籍轉出成為非農戶口,畢業后不允許再遷入農村,只能登記到社區,同樣是人戶分離,難以管理。二是弱勢群體矛盾多,治安維穩難度大。社區內搬遷戶多、下崗職工多,如原馬橋電站下崗人員、寺坪庫區移民等,這些人員不能享受精準扶貧優惠政策,醫療、養老等沒有著落,社區無力解決,常常引發諸多矛盾。三是小區關系不理順,工作開展難度大。由于各小區人員構成存在較大差異,小區環境治理存在很大難度。如馬橋電站小區,居民住宅陳舊不堪,一級站小區大門口到處是大坑小洼,遇到下雨就水潭堵門,行人無法進出,因為是改制企業,處于“兩不管”的尷尬境地,居民心有怨氣,常拿社區撒氣,工作人員挨罵的現象時有發生。凡此種種,造成社區活動難組織,公益事業難開展,社區管理難落實。
三、對策和建議
(一)不斷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各鄉鎮要進一步明確社區職能,明確界定社區權責,在提高社區治理能力上下功夫。積極推動社區組織去行政化,引導社區將其主要精力放在群眾自治和為群眾服務上。參照《社區依法履行的工作事項參考目錄》(共18項),熱門思想匯報制定社區工作事項清單;參照《社區依法協助政府履行的工作事項參考目錄》(共21項),制定社區協助職能部門工作項目清單;對照清單,依法履責。積極探索社區管理新方法、新途徑,促進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二)建立社區正常投入保障機制。一是確權明責,落實經費支持。嚴格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事費配套”的原則要求,需由社區協助開展工作,按照責權利相一致的原則,及時將經費劃撥給社區。同時,積極支持社區發展產業,不斷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彌補公用經費不足。二是理順渠道,保障經費預算。黨委、政府要統籌規劃,逐步把社區建設事業經費、社區辦公經費、社區干部生活補貼和保險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保障社區場所和公益服務設施逐步達標。三是因地制宜,共同發展。支持那些轄區內人口較少、管理任務相對較輕、與農村聯系緊密的社區,實行村居合一,與當地村委會合署辦公,資源共享。支持撤并鄉鎮利用閑置資產,解決社區辦公場所與活動場地,以緩解資金短缺的壓力;要高度重視撤并鄉鎮原駐地的城鎮規劃、環境治理,有效改變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推進“兩不靠”“邊緣化”的現狀。四是整合力量,實現共同協作。發動各鎮直部門、單位積極支持社區工作,切實履行相關職責,在工作上、經費上對社區給予有力支持,共同推動社區事業發展。
(三)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一是建立社區工作者待遇正常增長機制。社區工作者報酬應逐年有所提高,其待遇標準應不低于村干部水平,并隨當地社會人均收入和工作年限的增長而增長。二是建立社區工作者崗位正常補充機制。可按“總量控制,缺一補一”的原則,適時補充完善。同時,各鄉鎮政府不得隨意抽調、借用社區工作人員,以確保社區工作者隊伍的穩定。三是積極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建立健全社區志愿者服務機構,招募志愿者參與社區服務與文明建設,為孤寡老人、“三留守”人員獻愛心,把社區建成溫馨、和諧的大家庭。
(四)切實為社區減負松綁。明晰社區職能,不屬于社區職能的一律要規范。凡是與社區工作無關的會議和活動,一律不要求社區參加。社區工作實行綜合考核評比,職能部門不再單獨組織對社區工作的考核評比活動。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13
為認真貫徹全省街道社區黨的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精神,推進社區“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實現社區黨建區域化格局)建設。3月12日,縣委組織部成立兩個調研組深入義寧鎮百匯、萬坊等八個社區,通過座談交流、聽取匯報和實地察看等形式,就社區辦公場所、經濟狀況、工作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xx年,在南崖、衛前、萬坊、西擺四個居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寧紅、鳳凰山、南崖、西擺、萬坊、衙前、衛前、百匯八個社區居委會,均屬純居民型社區,共有居民34120戶,人口13萬。一是社區辦公用房情況。各社區均屬租借其他單位或民房辦公,既無會議室也無黨員活動室。寧紅社區租用民房辦公,每月租金700元,其余七個社區的辦公用房由國稅局、財政局、房管局、工商局、建行和寧州鎮企辦無償提供,其中南崖社區在南崖景苑擁有一套120㎡的辦公用房,但因無錢裝修沒有進去辦公。二是社區干部工資和辦公經費情況。干部工資縣財政每月補貼書記、主任600元,一般干部500元;鎮政府每月補貼300元;縣民政局每月補貼書記、主任100元、一般干部90元。辦公經費每年8000元。三是社區干部配備情況。八個社區均配有書記和主任,現有工作人員38名,其中男性3名。大專學歷以上12人,高中學歷23人,初中學歷3人;平均年齡40.1歲,45以上的5人,30-35歲32人,30歲以下的1人。日常工作要承擔17項行政性事務,往往是白天上班、晚上收衛生費,工作負荷比較重。四是黨組織和黨員隊伍情況。各社區均成立了黨組織,百匯社區為黨總支,其他七個為黨支部。共有黨員1014名,其中流動黨員287名、下崗黨員375名、無法聯系黨員149名、60歲以上黨員366名。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縣城鎮社區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隨著城區的快速擴張、人口的迅速增長,社區建設中的深層矛盾也逐漸凸顯,主要表現為管理體制不暢,辦公場所緊張,經費保障不足,服務質量不高,黨建基礎薄弱和社區意識不強等六個方面。
1、管理體制不暢。一是管理職能行政化。社區工作以完成上級布置任務為主,除日常工作外還要承擔街道、縣委縣政府和其他職能部門交辦的各種行政性任務。二是權責利不統一。部分職能部門本應下放給社區的權利沒有下放,或名義上將職能下放,實際上是工作下放而權利不放,社區大量的時間花在“協助”部門工作上,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工作職責因工作繁重而淡化。三是工作缺乏合力。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等單位的服務設施和閑置資源的共享,聽任單位領導意愿,缺乏有力的約束機制,沒有形成“駐于社區、關心社區、建設社區”的良好氛圍。
2、辦公場所緊張。一是辦公用房緊缺。八個社區的辦公條都比較差,辦公面積平均61㎡,特別是西擺社區一下大雨就浸、南崖社區一下小雨就漏。二是活動場所缺乏。各社區都沒有黨員活動室和會議室,公益性娛樂場所幾乎沒有,平時搞活動、開會靠向其他單位租借。三是《修水縣房產開發項目建設管理試行辦法》(修政辦發[20xx]38號)關于住宅小區按建筑面積0.08%提供社區用房的規定執行不到位。
3、經費保障不足。一是財政投入相對滯后。近年來,隨著社區作用凸顯和管理重心下移,社區承擔的工作任務逐漸增多,但“費隨事轉”的原則卻并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在承擔工作的同時經費難以落實。基層組織建設資金向農村傾斜,社區硬件建設投入不足。二是干部待遇相對偏低。書記、主任1000元/月、一般干部890元/月,與縣城其他類似工作崗位收入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干部工作積極性。三是辦公經費相對短缺。隨著城區居民增多、服務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大,每年8000元的辦公經費遠遠無法滿足社區辦公實際需要。經費短缺導致一些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無法開展,市民服務難以落實,工作顯得被動。
4、服務質量不高。受活動場所、辦公經費等客觀因素影響,社區服務水平還相對滯后,具體表現為:一是服務內容單一。社區平時主要圍繞政府職能部門開展工作,服務內容以政府部門安排的工作為主。對市民需要的托幼、保健、娛樂、家政、保潔等服務還很欠缺,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滿足市民需求。二是服務設施缺乏。很多院落、樓棟沒有活動場地,如萬坊、寧紅和南崖等社區要么活動場地小,要么沒有活動場地,市民無法就近開展活動。三是服務主體單一。政府和社區包攬了許多本應由市場提供的服務項目,而新型社區服務業又還沒有形成規模,在引導非營利性組織、社團、協會等民間組織發揮作用方面還有待加強。
5、黨建基礎薄弱。社區黨建陣地建設非常滯后,大多數沒有黨員活動室,沒有黨建宣傳欄。黨建意識淡薄,黨建氛圍不濃,黨內活動貧乏,黨員管理缺位,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三無”黨員(無固定住所、無固定單位、無固定收入)游離于黨組織管理之外,對“三不”黨員(不參加組織生活、不按時繳納黨費、不做黨組織分配的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6、社區意識不強。當前社區行政化現象普遍,工作方式以行政指揮為主導,簡單地把社區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門交辦的任務,社區服務比較滯后。而政府部門往往把社區當成“下屬”,直接向社區安排行政工作,這種結果導致了市民對社區工作認識的模糊,認為社區就是辦辦證明、管管衛生,對社區工作不關心、不支持,有事習慣找單位,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甚至有的國家干部連衛生費都不愿交。
三、意見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在充分聽取社區黨員、干部和市民意見,廣泛借鑒外地社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修水社區實際情況,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1、進一步健全理順社區管理機制。一是建議實行常委掛點聯系社區工作制。一名常委聯系一個社區,每季度定期召開一次社區黨建工作聯系會,協調解決社區建設中的難點問題。二是建議建立社區共建共享機制。出臺相關規定要求駐區單位積極支持社區建設,幫助社區解決實際困難,將閑置資源無償或低價提供給社區使用,單位服務及活動設施無償向社區開放。同時,要求居住在社區的'機關黨員干部積極參與社區組織活動。三是建議實行社區工作準入制。職能部門凡擬將其組織機構、考核評比、專項調查等事項及社區職能以外的工作進社區的,應通過一定程序向社區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未按要求申報審批的,社區有權拒絕執行。
2、逐步解決社區辦公活動場所。一是建議將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納入政府規劃。在政府建設廉租房、安置小區、公益服務設施時,將社區辦公用房一并納入考慮,同步規劃建設。二是建議將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納入村級活動場所建設范圍統籌考慮。在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扶持的同時,縣、鄉財政每年配套一定數額的資金,通過新建和購買等形式逐年解決社區辦公活動場所問題。三是建議將南遷單位閑置辦公用房調配給社區使用。對搬遷至城南辦公的單位閑置用房劃撥給西擺等暫無適當辦公場所的社區使用,對百匯和鳳凰山等社區借用辦公場所仍適應辦公使用的,可將產權直接劃撥給社區。四是建議按照(修政辦發[20xx]38號)文件規定,規模小于50000㎡的住宅小區,開發單位應無償提供不少于30-50㎡的社區用房;規模大于50000㎡的住宅小區,開發單位應按總建筑面積0.08%無償提供社區用房。
3、建立健全社區經費保障機制。一是建議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適當提高純居民型的社區辦公經費補助標準,按社區人口比例劃撥一定人頭工作經費。二是建議按照“費隨事轉”要求,對超出社區職責范圍又確需社區承擔或配合的工作,按照有償服務的原則,由相關部門解決相應的工作經費。三是建議鼓勵社區興辦經濟實體,開展家政、保健、娛樂、物業等有償或低償服務。四是建議出臺相關規定要求駐社區單位在物力和財力上對社區建設予以支持。五是建議在財力許可的范圍內進一步提高社區干部經濟待遇。
4、努力提高社區服務能力。根據市民生活需要,對社區內場地資源進行整合,鼓勵駐社區單位、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開發、開放市民需要的體育、娛樂、文化等活動設施,解決當前文化娛樂場地缺乏的問題。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類民間組織創辦各類社區服務企業,鼓勵待業人員和下崗職工開辦社區服務項目,以市場化方式推動社區服務,防止政府在社區建設中大包大攬。
5、全面提升社區黨建工作水平。一是建議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按照“一社區一總支”的原則和“無組織抓組建、有組織抓規范、有規范抓創新、軟弱渙散抓整改”的要求,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設立八個社區黨總支,下轄若干黨支部。二是建議開展“社區黨建基礎工作建設年”活動。對社區黨建的硬件和軟件建設進行全面規范,力求做到黨建氛圍濃厚、布置美觀大方、資料規范齊全、數據準確詳實。三是建議繼續深化“黨員干部監督進社區”工作和“受社區歡迎的干部”評選表彰活動。四是建議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活動,對在職黨員、流動黨員、離退休黨員、下崗黨員進行分類登記,對在職黨員實行“雙管”,對下崗黨員實行“接管”,對離退休黨員實行“共管”,對流動黨員實行“協管”,對居民黨員、復轉軍人、畢業學生中的黨員實行“統管”。五是建議將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延伸到每個社區。
6、進一步調整社區布局設置。鑒于從城南四小以西均屬寧紅社區管轄范圍,人口太多、范圍太廣,建議將寧紅社區分設為兩個社區。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14
一、積極探索、勇于實踐,社區建設取得新進展
XX年,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后,我市社區建設工作快速推進,在體制創新、社區整合、社區自治、完善社區功能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涌現出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詳和的新型社區。
1 、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完成了街道、社區整合。依據城市總體規劃,結合地緣關系、資源配置、居民認同感和歸屬感等因素,市轄三區開展了街道、社區撤并整合工作。鏡湖區原有14個街道整合為11個街道,97個社區整合為56個社區;鳩江區原有22個社區整合為14個社區;弋江區原有27個社區整合為21個社區。通過整合,實現了社區規模相對合理、區域相對集中、資源配置相對科學。開展了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弋江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了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工作。 XX年7月1日,南瑞街道辦事處正式撤銷,南瑞三個社區居委會直接與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對接,開展工作。撤辦之后社區各項工作有效銜接,各方適應性進一步增強,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 、強化社區自治。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普遍推行。目前,市轄三區基本上實現了由全體居民直接選舉產生社區居委會。如鏡湖區,11個街道56個社區全部采取直選方式進行了選舉,共登記選民311804名,參加正式選舉投票的有235893名,參選率達75。64%。直接選舉強化了居民自治和參與意識,推動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議行分設”穩步推進。社區“議行分設”試點不斷擴大,鏡湖區在西洋里社區首家試點基礎上,又選擇了5個居民自治意識較強的社區進行“議行分設”試點;弋江區也在荷夏園、錦申園、李巷、西利民、興隆街、沐春園等6個社區實施“議行分設”。“決策議事層”和“執行層”的分離,推動了社居委從繁重的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當好群眾代言人,切實為民服務,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親合力。
3 、加大社區建設投入。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設立200—300萬元的社區建設專項資金;社區辦公經費由每年1萬元調整到每年2—3萬元,納入年初區財政預算。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通過公開招聘、競爭上崗、考核評議,形成了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社區工作者管理機制。大幅度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生活待遇,達到社居委主任每月850元、副主任750元、一般社區工作者650元的標準,并為其辦理了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市轄三區社區辦公活動用房均達到300m2以上,鳩江區甚至有8個社區用房達1000 m2以上,占57%;有5個社區用房達500 m2以上,占36%;并做到統一懸掛社區標識、統一主外墻立面、統一功能布局、統一資料上墻。還配備了電話、電視、電腦、傳真機、數碼相機等辦公設備,社區辦公軟硬件環境得到大大改善。
4 、拓展社區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網絡功能,以“六進社區”活動為抓手,全力打造社區服務平臺,創新社區服務手段,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構建全方位、多功能的社區服務體系。文化進社區。如鏡湖區,深入持久地開展“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組織社區巡回演出250余場次,舉辦以“和諧的鏡湖”為主題的大型彩車巡游活動,深受居民的好評。衛生進社區。各區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網點建設,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價廉、質優、人性化的社區衛生服務。如鳩江區將四褐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風鳴湖社區衛生服務站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確立為惠民門診,為符合條件的惠民對象減免部分費用,改善了民生。警務進社區。各區以“零發案社區”、“平安社區”等群眾性創建活動為切入點,建立治保、調解、普法、幫教、治安巡邏“五位一體”治安管理機制,為廣大居民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教育進社區。鏡湖區構筑了區社區學院、街道社區學校和社區分校的三級社區教育網絡,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型單位、學校和樓院創建活動,有力地促進了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社保進社區。各區加強對失業人員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積極開展就業推薦、咨詢、培訓服務。社會救助進社區。各區大力開展對優撫對象、殘疾人、特困戶等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和便利福利服務。如弋江區在弋江橋街道和南瑞社區設立了“慈善超市”,向享受“分類施保”的低保戶及突發性事件的困難居民發放物資救助。
5 、健全社會組織體系。優化社區黨組織設置。隨著黨政機關和區境企事業單位的離退休、下崗失業人員黨組織關系轉入社區,社區黨員數量迅速增加,最多的達330多名,最少的也有50多名。各區、街道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在黨員人數較多的社區建立黨委或黨總支,下設黨支部,形成了黨委(總支)建在社區、黨支部建在樓院、黨小組建在樓道的三級組織網絡,成為黨在城市基層嚴密的“組織網”和有效的“工作網”。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積極推行社區黨組織書記與居委會主任、社區黨組織成員與居委會成員交叉任職;大力開展“五個好”先進黨組織、“社區示范黨組織”創建工作和社區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我市社區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上不到位。一方面,個別區及市直相關職能部門對社區工作不夠重視,在社區的管理、監督、引導、服務、支持、共建上存在“缺位”現象;另一方面,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榮譽感、歸屬感不強,“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社區氛圍尚不濃厚。二是社區居委會行政化傾向越發明顯。社區居委會該干的事沒有干,不該干的事干了一籮筐,社區工作者整天忙于經濟普查、房屋普查、大拆違、門牌編碼、土地估價等全市性工作,疲于應付門類繁多的各類創建考評,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為居民服務。三是社區服務市場化、產業化程度低。社區中介服務組織培育不夠,服務層次不高,不能適應群眾日益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
二、深化改革、加快創新,推動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社區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石,是各級政府的“聚力點”、社情民意的“聚匯點”、社會矛盾的“聚焦點”。各級各部門應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以服務社區居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為根本出發點,以推動社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為主線,大力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做到“基層有活力、管理出實效、群眾得實惠”,促進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
1 、強化社區工作領導,營造全社會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建設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成立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社區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強化在社區規劃、政策措施、考核獎懲、輿論宣傳等方面的領導。完善考核目標體系,把社區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各區以及市直相關職能單位的目標管理考核;區政府要以社區建設為重點,加大對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的考核。建立市直部門聯系社區制度,與社區共建幫扶對子,幫助社區開展各項工作,參與和諧社區建設。
2 、完善撤銷街道辦事處試點工作,進一步推進社區管理體制創新。街道辦事處作為市轄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在我國已經存在和運行了半個世紀,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城市基層管理體制賴以生存的“單位體制”已被打破,根基已被動搖,其管理模式、運作方式已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城市管理的新要求。面對越來越多的社會性事務,街道辦事處“塊管不到邊,條管不到底”,反而束縛著社區服務和自治功能的發揮。撤銷街道辦事處順應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趨向,是推動基層政治民主建設的客觀要求。從撤銷南瑞街道辦事處的實踐來看,成效是明顯的,實現了平穩過渡,既減少了管理層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行政運行成本。下一步要扎實完善試點工作,以制度建設為突破口,將原屬于街道辦事處承擔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的職能,全部移交給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將原屬于街道辦事處的社會性、群眾性工作全部移交給社區,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無街道辦事處層級的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社區工作的管理、指導、協調、監督機制,以及社居委與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對接機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面,將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
3 、科學界定社區職責,嚴格社區工作準入制度。進一步明確界定社區居委會職責,理順政府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的`相互關系,實現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區依法自治的統一。通過調研,結合外地經驗,我們認為新形勢下社區居委會的主要職責是:宣傳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協助政府部門在社區開展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辦理本社區居民的公共事務,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籌措本社區公益事業資金,管理和維護公共資產;對本社區的物業管理和服務進行指導、監督,組織居民成立業主委員會等。積極實施社區工作許可制,對不屬于社居委職責范圍內的下派任務,社居委可以拒絕承擔;若確需社居委承擔和配合的,必須經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審定,并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進入社區。
4 、順應城市化進程,積極穩妥推進“村改居”。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何科學合理地撤村建居,逐步消除“城中村”,是今后社區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關鍵要把握三個環節:一要處理好社會事務。按照社會事務和經濟事務剝離的方法,將原村民的社會事務管理職能按屬地劃入所在社區居委會管理。二要處理好集體資產。對原村有資產進行清產核資和產權界定,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承接原村集體經濟管理職能。將原集體資產折股量化,科學設置股權結構,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政企分開”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將資產管理公司改制為股份制企業,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機構,規范企業利潤分配,保障股(居)民分紅權利。三要完善相關保障措施。對“村改居”原農民要切實落實市民待遇。在勞動就業方面,凡在勞動就業年齡范圍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而沒有就業的,享受免費職業介紹服務和職業培訓補貼等政策。對原農村救助對象和城市低保對象,初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可以享受一次性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政策。在社會保障方面,從事個體經營(包括自由職業者)或未就業的,以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繳費方式,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未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享受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待遇;凡符合市區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范圍和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享受居住地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計劃生育政策方面,從農民轉為居民之日起,3年內可繼續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在住房政策方面,“村改居”前經批準的農民自建住房或集體集中建房,缺少“一書兩證”,由鎮、區政府審核后統一申報,經市規劃局、國土局批準,向房管局申請辦理房屋產權證書。自建住房和集體集中建房在取得房屋產權證后,補交土地出讓金和相關規費,可辦理上市交易手續,上市后不得再享受宅基地政策。“村改居”后原農民住房拆遷安置,在不享受優惠集中建房的條件下,繳納土地出讓金和相關規費,享受市區拆遷政策。
5 、完善社區建設保障機制,強化社區建設合力。在人、財、物三個方面強化社區建設保障,為構建和諧社區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一是推動社區工作者職業化,“確保有人辦事”。今后社區將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性職能,社區工作者由原來的“婆婆媽媽”變成“小巷總理”,這對社區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積極推行社區工作者資格準入和持證上崗制度,強化社區工作者教育培訓,黨校要舉辦社區專職工作者培訓班,抓好專業輪訓,推動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進程。要適當提高社區工作者生活待遇。目前我市社區工作者工資水平大都在600—800元,較以往雖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他們的實際付出、與全市平均工資相比,都有相當距離。要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確保社區工作者收入隨經濟社會發展而提高,增強社區工作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建立健全社區建設長效投入機制,確保“有錢辦事”。市政府應逐步提高社區建設專項獎勵資金,強化“以獎代補”;各區要把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經費、社區辦公經費、社區干部補貼和社會保險列入區級財政預算,每年用于社區建設的資金增長幅度應高于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采取市場化運作機制,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投資社區設施建設。三是優化辦公條件,推進資源共享,確保“有地方辦事”。通過開發商支持、駐區單位資源共享以及新建、調劑置換、租賃和購買等方式,不斷優化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和社區服務用房。進一步配備配強相關辦公設備,實現辦公自動化。駐社區單位在將大量的服務性、社會性、公益性事務逐步轉移到社區的同時,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場地、設施等方面的便利條件,向社區提供服務,實行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為社區工作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15
為了解我國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及中原地區居民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社區建設與基層群眾自治”調研服務隊,采用實地繪圖與入戶訪問相結合的方式,對我省鄭州、焦作、濮陽、周口、商丘等地進行地圖法抽樣調查。
實踐團隊每到一處,需要圍繞社區進行五次行走調研,過明確邊界、確定建筑及區域特征、繪制總圖、繪圖自查、制作住戶清單、補充地圖完整信息等幾個過程,完成繪制抽樣調查圖的工作。以鄭州市二七區隴海社區為例,隊員們在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利用兩天時間對社區進行行走繪圖工作,先后統計社區大門安置數量和朝向、1100余戶居民的居住概況、繪制調查總圖及分圖4張、初期核查空房空戶2家、記錄實際住宅總數及門牌號等,盡量完善居民信息。繪圖工作完成后,隊員們依據地圖建設村居抽樣框,依次分組入戶面訪、念讀問卷并回收統計。
通過繪圖,隊員們深入了解調查住戶的住宅分布信息,了解了社區建設情況,統計了部分社區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損耗情況,并向居委會主任反饋。采用地圖法進行科學的.抽樣調查,同樣為村(居)委會留下樣稿底圖,得到了基層居委會的支持與認可。調研過程中,來自社科院的顧督導詳細向隊員們介紹了訪問過程中不能干擾被調查者、不能過分解釋問題等注意事項,使得調研的過程和法更加規范。調研活動將隊員們了解到的基層信息以報告形式呈現,為相關部門進行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通過調研活動,隊員們對當前社區建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鍛煉了大家的實踐能力,展現出大學生勇于實踐、敢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及建設美麗中原的決心。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社區建設工作調研報告02-28
社區建設情況調研報告02-06
社區建設工作調研報告02-28
社區文化建設調研報告07-31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精選21篇)03-07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15篇07-22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調研報告08-31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合集15篇07-23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通用20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