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老人調研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留守老人調研報告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留守老人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留守老人調研報告1
xxxx年是xxxx大學一百二十周年校慶。 “武大夢”承載著一代代武大人的夢想。不僅體現在學術,更在武大學子繼往開來的精神傳承,傳承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武大精神。
為了踐行武大精神,為“武大夢”標記大學生的青春注腳。作為新時代的武大學子,更要求我們以青春的熱烈姿態,奉獻社會,回報社會。為此基礎醫學院12級臨床五年二大班的同學們組建了“愛駐心巢”的暑期社會活動實踐隊,赴xxxx黃陂的姚集村和蔡店鄉,關注“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
“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一直是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留守兒童的父母遠離家鄉,用勤勞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卻讓留守兒童備受思親的煎熬。他們不能像同齡伙伴那樣歡繞在父母周圍,遙遠的親情,留下太多的惆悵。缺少父母的關愛,在他們內心深處鑄起了層厚厚的防護墻。“空巢老人”兒孫滿堂,卻孤守晚年;或許你習慣了在爺爺奶奶的膝下承歡,可那些孤寂的空巢老人面對的清冷生活,年邁體弱,卻肩挑生活重擔;疾病纏身,卻硬扛硬撐。其實他們渴望愛的溫曖,渴望親情的呵護,孩子們的夢想可能就是看一場電影,得到一本好書甚至好吃的東西;而老人們的愿望可能是見一見親人、有人多陪陪他們。他們的只是夢是那么純粹、樸素!
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更要起到帶頭作用,為社會奉獻一份愛心,傳遞一種正能量。就好像火炬傳遞一樣,在每個人手中傳遞,同時也能匯聚所有人的熱情,共同促進社會進步。
“愛駐心巢”實踐隊26名成員來自全國各地,有緣匯聚在xxxx大學,都是臨床醫學五年制12級二大班的積極分子,并邀請團委副書記劉馨老師做團隊指導。實踐隊具有各種才藝的的'社團達人,文字圖像,數據統計,交流溝通均具有一技之長。實踐隊將分別帶著“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四種精神赴xxxx市黃陂的姚集村和蔡店鄉,以二人小組的形式走訪當地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攜手留守兒童,慰問空巢老人。對其生活進行調查和了解,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與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切身交流。幫助其解開心結,傾聽他們的憂愁苦衷,傳遞正能量,以武大精神為指引化解他們的心理陰霾。同時有助于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實際生活、有助于呼吁社會各界人士改善這些社會問題。
在活動中,我們實踐隊隊員會通力合作,營造一個溫馨的巢,將溫暖與正能量帶給他們,將武大精神傳遞播撒在他們的心里、為他們編織出心中的燦爛的“中國夢”。
同一片天空下,讓我們將愛駐心巢,將懷灑滿人間!
留守老人調研報告2
留守兒童、老人調查報告
摘要:第一部分,分析留守兒童、老人的成因;第二部分,報告調查到的留守兒童、老人所面臨的問題及特點;第三部分,提出對緩解留守問題的一組建議。
第一部分留守兒童、老人的成因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然而,農村勞動力只能成為“人在城市、根在農村”的“農民工”。由于務工工資收入偏低、孩子進城就學困難、務工所在地城市居住生活費用及遠程往返路費較高等因素,絕大多數農民外出務工時不得不將子女老人留在農村,并且一年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隨之衍生出了龐大的留守群體。農村原有勞動力的過剩性是造成大量農民工一個前提性的因素。農民工的職業具有低層性的特點,決定了其社會地位處于城市社會下層,或謂“邊緣化”狀態。這種城市二元的戶籍制度在一定時期內體現了它的合理性,一是緩解了農民工流入地城市的市政建設的壓力;二是避免了曾經在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出現過的“貧民窟”這一社會問題;三是有效地降低了民政救助規模與社會保障壓力。但是,這是以犧牲農民工的權益,犧牲社會公平而實現的。
(1)父母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計和兒童的物質生活條件,然而,家庭生活的變動為留守兒童的生活照料、學習表現、內心情感等方面帶來的是更深層的影響。父母監護的缺乏、現有監護的不力,讓部分留守兒童在生活中面臨安全無保、學業失助、品行失調等成長風險和隱患。
(2)子女外出務工,必然導致留守農村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從而動搖家庭養老的功能。很多農村留守老人不但基本的養老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且需要承受繁重的勞動負擔和教養孫輩所帶來的各種壓力,需要自己應對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由此引發了留守老人經濟貧困、照料缺失、精神孤獨、安全隱患大、勞動負擔重等一系列問題。農村留守老人作為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伴生的一個特殊群體,已經成為我們今天不能回避的沉重話題。
第二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老人所面臨的問題
留守問題是農民工問題的一部分。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個環節存在缺陷所導致的,農村老年人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而農村留守老人則由于社會轉型過程所造成的結構性斷裂變得更加弱勢。
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留守兒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孤兒,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
的城鄉二元體系松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掙錢,爭取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里自身難保,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里,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1、生活問題
留守兒童,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征。眾所周知,目前中國的農業被稱為“老弱病殘”農業。留守兒童在其稍有一點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干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留守女童承擔著沉重的勞動負擔和心理壓力,更易成為留守兒童中的脆弱群體。同時,由于農村家庭中性別偏好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留守女童獲得來自家庭內外和社會的各種幫助和支持呈現出一定的弱勢,往往被家人和其他群體所忽視。
2、心理問題
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所保證,但其內心情感極易被忽視,家庭關愛的缺失使其情感需求難以滿足。由于外出父母與子女空間距離的拉大、現有監護人勞動負擔的繁重等因素,留守兒童對家庭關愛和情感支持的深層需求往往被忽視和掩蓋,使得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在情感上的距離逐漸拉大。家庭內部成員之間交流溝通的匱乏和情感支持的不足對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兒童與外出父母間“親情陌生化”的現象開始顯現。留守兒童普遍感覺孤獨無助,心理壓力增加,部分甚至不想跟任何人說話,經常感到孤獨。家庭關愛的不足對留守兒童性格的發展和人生觀的養成帶來了不利影響。
3、教育管理方式問題
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初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后,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監護人在學習輔導與監管等方面的力不從心使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和成長中的作用得以凸顯。然而,義務教育的體制壁壘限制了其能動性的發揮。在“地方教育地方辦”的義務教育體制中,大部分農村學校面臨財政經費投入不足的困境,農村貧困地區教育一直存在著教師年齡結構斷層現象嚴重、教師專業化程度不高及部分教師師德意識淡薄等問題。
學校教育的一些問題:a、教育管理方式的簡單化 b、農村社區和學校互相推諉教育責任 c、只重視升學率,忽視了對留守學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關注 d、把留守兒童看成包袱,視為一塊“心病”
留守兒童所處教育環境中的種種弊病影響了其健康發展,農村兒童教育需要新的理念和
方式。總體上,留守兒童積極好學、學習興趣濃厚,留守兒童群體并未形成“讀書無用論”的思想。但留守兒童所處的家庭教育和學校環境存在種種弊端,影響和制約了兒童的發展。外出父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以漠不關心和物質補償兩種方式為主,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方式也存在打罵等問題,留守兒童在家庭環境中缺少尊重、鼓勵和認同。老師對待學生使用體罰、打罵等簡單粗暴的方式,一些老師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以成績優劣為標準區別對待學生,普遍缺乏對學生的關愛和鼓勵,從而導致心理上受挫,容易出現行為偏差。此外,部分留守兒童處于動態監護中,生活環境的變動和監護人教育的不連續易使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斷裂。
4、道德行為問題
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并發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受社會文化的引導,留守兒童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容易產生偏差。
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和大眾文化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和渠道,而家庭和學校的作用正在逐漸弱化,社會文化和大眾傳媒正在成為影響兒童倫理道德、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形成的主導因素。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閑暇活動存在閉鎖性,83%的留守兒童放學之后會在家中看電視,45。9%的留守兒童在閑暇時間中最多的就是看電視。以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媒,由于其對受眾的讀寫要求較低,以及監護人監管的缺乏,使留守兒童更易受其影響,尤其是負面影響。大眾傳媒中不適宜內容的傳播不利于留守兒童形成正確的倫理道德,甚至造成行為規范上的偏離。另外,當下的功利社會所風行的娛樂文化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在影響著留守兒童價值觀念和人生理想的形成。
另外,社區的人文環境直接關系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社區中落后的風俗習氣,如賭博風、人情風等正在影響著留守兒童的閑暇生活和道德觀念的形成。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 1、留守兒童問題的普遍性。農民工的大規模與普遍性,相應地導致了留守兒童的大規模與普遍性。 2、留守兒童問題的長期性。盡管城鄉二元制的藩籬在逐步拆除,但不可能在可見的時間內全部撤銷。因此,農民工群體將長期存在。留守兒童存在的長期性,決定了留守兒童問題的長期性。 3、留守兒童問題的特殊性。就他們的“家庭”而言,他們都有個特殊的小環境。當留守兒童出現嚴重的問題時,我們可分析出他小環境的缺失、缺陷。但當問題沒有出現時,家庭外的社會如何有效預防,是個操作難度較高的問題。
二、農村留守老人所面臨的問題
1、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老人,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養老保障。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貼補。然而子女貼補缺乏
穩定性,農村老人的經濟收入更是少得可憐,生活簡樸艱難。大多數留守老人飲食很簡單,尤其是留守老人,他們只求溫飽,特別是在農忙季節飽一餐餓一頓是經常的事;因年紀大無法對房屋進行修繕,房前屋后雜草叢生、屋頂瓦片支離破碎。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隱患多,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不容樂觀。由于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小事,諸如理發、換電燈泡等都成為難題。特別是老人身體不好,需要看病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老人更是覺得孤苦無靠。此外,老年人發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無人或搶救不及時,可能會錯過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后果。隨著年事漸高,一些農村老人記憶力下降,有的行動不便或身有殘疾,一些日常生活都可能留下安全隱患。留守老人還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除少數年齡特別大,行動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有的80歲以上仍然從事體力勞動。
3、對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負擔重。照顧孫輩的生活起居,會增加老人的生活壓力,但對小孩教育方面,老人心理負擔更重,主要因為農村老年人大多數識字不多,無法輔導小孩的學習。其次目前農村交通、通訊得到迅速改善,電視、網吧到處有,孩子在外的時間長,擔心發生一些意外。從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父母身邊,由老年人看護小孩。由于農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學習、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聽之任之,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負擔。
4、精神缺少慰藉。農村老人過慣了苦日子,對物質生活往往無過高的奢求,來自子女的精神慰籍則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來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農村老人大多過著孤苦寂寞的生活。特別是獨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話沒處述說,有時間沒事打發,覺得生活沒有意思,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單調,老人大多是“蹲墻根、找樹陰、聊聊天”,在家庭外邊也難以找到精神寄托。兩代人特別是婆媳關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婦的排斥,即使當兒子的想孝順也阻力重重。
第三部分 留守兒童、老人問題的對策
一、留守兒童現象是長期存在的復雜的社會問題,關愛留守兒童需要多方的社會行動。
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以及社會轉型過程中眾多的社會問題之一。農村留守兒童群體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中必將持續存在。從根本上來看,以“關愛”為中心針對留守兒童開展的各種活動便是可實現的應對策略。從政府到社會,社會各個層面開展了包括農村寄宿制學校、代理家長在內的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這些行動中涉及家庭、學校、社區、政府、媒體、企業等多個行動主體。政府的政策保障和組織協調留守兒童關愛活動能夠順利進行,這些活動在生活照料、學習幫扶、情感關懷等方面為留守兒童提供了支持。家庭、學校和社區是與留守兒童聯系最緊密的、最重要的行動層面。包括外出父母在內的整個家庭
應該為兒童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增進親密的情感溝通,讓留守兒童在家庭環境中重拾關愛。社區應該成為關愛留守兒童的有力主體和行動空間。村委會應積極發揮組織倡導職能,對留守家庭所面臨的困難給予切實幫助,并應有效地組織社區成員開展幫助留守兒童的具體活動。學校是留守兒童最集中的地方,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彌補學生親情的缺失,為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間的聯系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幫助外出父母及時了解留守兒童在學校的各方面情況。
(一)積極走進孩子的內心
留守兒童外出父母及監護人除了滿足兒童的物質需要,更要注重他們的精神、心理和情感需求,經常與兒童談心交流。學校可設立知心信箱、安排知心老師等來促進留守兒童良好心理的形成,鼓勵學生同輩群體間的相互幫扶與關愛,使留守兒童在學校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留守女童所在的家庭、學校和社區應給予她們更多關愛,通過社區互助、自助等形式緩解留守家庭面臨的生活負擔,保障留守女童的權益。父母在外務工期間應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盡可能多地與留守兒童保持良好的聯系和情感交流,讓子女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社會各界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宣傳普及家教知識,使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引導外出家長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給子女造成的不良影響。
(二)共同建設良好社區文化環境
社區的人文環境直接關系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社區應努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社區支持,同時通過深化新農村文化建設,豐富社區文化活動,促進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大眾傳媒行業應擔當起社會文化引導者的職責,倡導積極健康的社會主流文化,通過媒體的傳播為兒童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做好學校教育的工作
學校及相關部門應加強學校教育在留守兒童成長中的主導作用,加大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轉移力度,完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和寄宿生活條件,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學校應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愛,通過多種形式更多地去傾聽留守兒童的心聲,對留守兒童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和溝通。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學校應加強人格教育、性格教育等,并從教育教學、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的養成管理方面給予具體指導。此外,學校還可以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系熱線,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并通過書信、親情電話等形式,為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系創造條件。
留守老人調研報告3
為深入了解紅旗村村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況,我校“三下鄉”活動的三十幾位成員在村里全面展開問卷調查,走進村民生活、深層次地了解村民各方面的狀況。幫年老的村民量血壓,送上最真切的關愛。
調查對象
衡陽市紅旗村
主要過程及基本情況
走訪的村戶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占全村人們的90%。多數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養大,但甚至也有十歲左右小朋友獨自一人居住在家中,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家有老人的一般是奶奶在家照顧孩子,爺爺到山上的家里做農活、忙家務。由于常年干較重的農活,農村許多的老人身體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錢,對于原本就貧窮的家庭無異于雪上加霜。而少部分獨自一人在家的孩子便是自己放學就趕回家做飯、洗衣服。與留守兒童交流之后,我們發現,他們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一樣,十分需要父母的關愛,長期和父母分開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別是一些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孩子,見到父母的機會就更少。但是,他們并沒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齡,加上親人的引導,各個都變得很懂事,主動承擔家里的負擔,很理解父母的難處,他們都會試著去面對現狀,去承受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之中發現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沒法和他們溝通,這些老人很少與人交流。他們有些生活完全能夠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內心卻充斥著孤獨寂寞。心情郁悶、沮喪、孤寂,睡眠失調,平時愁容不展,長吁短嘆,甚至流淚哭泣,常常會有自責傾向,認為自己有對不起子女的地方,沒有完全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另外也會有責備子女的傾向,覺得子女對父母不孝,只顧自己的利益而讓父母獨守“空巢”。但是很大部分還是比較理解子女的處境。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主要在學習、性格、心理健康方面相較非留守兒童而言存在一定的問題。
1、學習。在留守兒童中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有的留守兒童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并且比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較好,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學習態度端正,成績優良。而有的留守兒童對學習表現出散漫、厭學、逃學的癥狀,遇到難題不會主動請教老師或同學,上進心缺乏。由于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學習上的輔導較城市少了很多。
2、性格。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對他們成長過程中問題的解答。在成長環境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師,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可對兒童性格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留守兒童的問題與父母存在著空間和時間的代溝,得不到及時的解決,也由于各方面的差異,使留守兒童缺乏親情和家庭教育,讓留守兒童容易出現自控能力差、孤僻、叛逆、自卑、內向等性格趨向。
3、心理健康方面。父母與孩子之間較少的交流與溝通,讓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表現出的焦慮,對家庭狀況、父母安全等的擔憂,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的發展,易導致自暴自棄、孤僻、悲觀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二)在空巢老人問題方面則面臨一下幾個挑戰:
1、生活保障。在農村的空巢老人經濟問題、生活質量、生活空間都受到嚴格的限制,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他們。
2、日常照料服務。農村的空巢老人并不能保證日常生活有很好的照料,通常還必須幫著子女照顧一群孩子,因此在日常照料方面同樣面臨考驗。
3、精神慰藉。毫無疑問,子女是照顧空巢老人的第一責任人。而子女長期在外不能盡到自己的職責,在某些方面就會讓空巢老人感到孤獨寂寞、在心理方面尤為空虛,精神慰藉得不到保障。
五、原因分析及建議對策
1、留守兒童
導致留守兒童出現上述諸多問題的原因是由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父母與子女缺乏起碼的交流和溝通,監護人管理能力的限制等方面。雖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浮出很多問題和不良現象,但是仍有許多留守兒童懂得如何處理自己學習和生活的關系,不但在學習中有著優良的成績,在家庭中也能做許多力所能及的事,適當減輕家庭的負擔,他們也是非常優秀的。
2、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現是生活困難與當前社會競爭的加劇造成子女離開家庭,雖然大部分年輕人有贍養老人的意愿,但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與教育和就業機會,不得不外出務工和學習,這是空巢家庭出現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老年人與子女存在代溝造成空巢。三是子女不孝,對老人不聞不問。
在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上,雖然原因出現了多樣性,但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由于生活等各種原因讓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學習,而打工又占了絕大多數,從而使他們無法與留守兒童進行交流,無法給予他們親情和家庭的`關愛,無法照顧孩子和老人,無法給予精神的慰藉。
根據以上原因的分析,作出幾點建議:
1、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法律、法規方面予以保障。特別是鄉、村(社區)基層組織要將老年人、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問題列入重要的工作事項。大力完善相關政策規定。
2、社會各界人士應給予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以更多的關愛。我國歷來就有敬老、愛老和養老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當大力號召、動員社會各界多關心,多理解老年人,積極營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在留守兒童方面,積極爭取希望工程、各類基金會及企業捐贈資金,發動地方政府、企業家、民間組織協助募集資金,要讓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關關心和支持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3、發展縣域經濟,將農民工留在家鄉就業。如果農民工能留在家鄉就業,那么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就會減輕很多,子女就會有時間來照顧孩子和老人,無論是在經濟、家庭生活方面還是在心理健康、學習教育方面都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4、提高留守兒童的教育層次,激發其創新精神,改善農村教育環境。實現結對幫扶的良好機制。
六、總結:
這次活動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此次的社會實踐不僅豐富了我的暑假生活而且增加了我的社會實踐經驗,總的來說是受益匪淺。和這么多優秀的隊員們一起努力,苦也變成了甜!“青春三下鄉”,我們用青春承擔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展示了大學生積極向上的風貌以及展現了我們是有責任感的一代!
近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已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但僅僅的關注是不夠的,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困難幫扶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社會的廣泛參與,子女的愛心與孝道,鄰里的親情,需要社會共同努力,讓我們攜起手來,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網而努力!幫助弱勢群體,我們在行動!
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都是社會值得關注的問題,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個過程。
留守老人調研報告4
我國農村正經歷著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高齡化和老年人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高齡老年人和老年空巢家庭比例的較快增長將直接影響到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以及農村老齡問題的綜合解決。為了解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發展情況及其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20xx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實施了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狀況的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調查運用國家xxx批準,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xx年和20xx年實施的兩次中國老年人口狀況調查數據,結合北京、河北、江蘇、浙江、黑龍江、江西、河南、安徽、重慶、甘肅等1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典型調查,調查對象為農村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即老年人無子女(包括兒媳、女婿),或有子女但不同吃同住者。
老年空巢家庭包括兩類:
1、獨居戶;
2、夫妻戶。
老年類空巢家庭包括三類:
1、隔代戶(老年人與未成年孫子女或外孫子女同住,多稱“留守家庭”);
2、兩代老人戶(老年人與父母同住);
3、與其他人同住戶(老年人與其兄弟姐妹或照料者等同住)。
20xx年,全國農村老年空巢和類空巢家庭共3288萬戶,占農村老年人家庭總戶數的,比20xx年的提高了4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共4742萬人,占全國億農村老年總人口的。其中,空巢家庭老年人占,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占。除隔代戶從20xx年的下降到20xx年的外,其余幾類家庭戶的比例均有所上升。獨居戶從提高到,夫妻戶從提高到,與其他人同住戶從提高到,兩代老人戶從提高到。
空巢、類空巢家庭分布呈現較明顯的地區差異。東部和中部省份空巢比例相對較高,如山東、河北、江蘇的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的比例超過了60%,北京、河南、浙江、安徽、遼寧等也超過了50%。西部一些省份如陜西、廣西、云南不足30%。各省份內部的分布差異也較明顯。嚴重的地方,村外出青壯年比例達到90%,留在家里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孩子。
隨老年人年齡提高空巢、類空巢家庭比例呈減少趨勢。農村60至69歲的低齡老年人中有居住在空巢、類空巢家庭中,在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中減少到。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以有配偶同住為主占,喪偶的占。
老年空巢、類空巢家庭內部差異明顯。約有2/5的老年人自愿與子女分開居住。這類家庭以夫妻戶多見,低齡老年人為主,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況相對較好。有的老年人被迫與子女分開居住。其中,有的老年人想與子女同住,但因子女不孝,婆媳關系緊張,或子女外出發展等原因而不得不獨守空巢。有的老年人愿意入養老院,但因經濟條件不允許加之不是收住對象,或當地沒有養老機構而不能如愿。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中的問題既有作為農村老年人面臨的共性問題,也有因子女“缺位”帶來的特殊問題。
(一)養老保障不穩定問題。
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從事生產勞動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近5個百分點,占,得到子女經濟幫助的比例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低個百分點,占。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年人均收入2373元,約為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4/5。受自我養老能力以及子女自身經濟狀況和養老意識淡薄等影響,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感到經濟困難,49%的人認為經濟上缺乏保障,得到政府和集體救助的只占。
(二)基本醫療缺乏保障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中健康狀況差的占,患慢性病的占,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障,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多數反映合作醫療報銷起付線高,報銷比例低,報銷程序過于復雜,門診取藥花費多但不能報銷,住院治療又需要先墊付大筆押金。因為上述原因,有70%的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患病后不去就醫,“拖”病現象比較普遍。
(三)照料服務供求矛盾突出問題。
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占xx年人需要照料,其中的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個百分點。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靠配偶,占,國家、集體、養老機構上門服務合計僅占。與此相對,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照料主要依靠子女,占。
(四)獨居老年人面臨高生活風險問題。
獨居老年人(包括散居“五保”老人)約1004萬人。其中,覺得經濟困難的占,需要照料但無人照料的占,經常感到孤獨的占,感到不幸福的占,有過自殺念頭的占,這些指標均顯著高于其他老年人。統計分析顯示,有60%的農村獨居老年人生活中面臨著經濟非常困難、健康狀況極差、需要照料和孤獨寂寞中的至少一種問題,近19%的獨居老年人面臨兩種以上的上述生活風險。
(五)隔代戶和兩代戶老年人生活壓力大問題。
子女外出務工,留下祖孫在家的“留守”老年人占農村老年總人口的,接近400萬人。他們既要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又要照看孫子女,身心壓力很大,健康狀況也最差,的老年人認為健康狀況較前一年變差,的人患有慢性病,的人在調查前兩周處于帶病狀態,這些指標均明顯高于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兩代戶老年人既要自養還要贍養其高齡父母,他們參與農業勞動的比例高達80%,得到子女經濟支持的只占,醫療費開支最大,年人均住院費支出達到1827元,遠高于其他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的1068元。
三、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現象及問題成因分析
(一)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是人口、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態勢仍將持續。
造成農村老年人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原因一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人口,同時也是70年代以來實施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父母相繼進入老年,老齡化加快發展。二是農村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高齡老年人口增長,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長,同時兩代老人戶也有所增加。三是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向城鎮遷移,留守老年人增加。四是隨著居住條件改善以及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變化,兩代人愿意分開居住的家庭增多。上述因素的持續存在,必將推動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的繼續發展,空巢、類空巢將成為我國農村地區老年人家庭的一種重要居住形態。
(二)子女“缺位”削弱了家庭養老的作用。
老年人勞動自養、夫婦互相扶養和子女贍養是傳統家庭養老的三大支柱,由于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喪失了支撐家庭養老的穩定結構,影響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突出地表現為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同時加重了老年人勞動自養的負擔。獨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養,與孫輩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撫育負擔,兩代老年人戶則是“以老養老”,困難相對更多。
(三)農村社會保障與社會服務發展滯后導致部分老年人養老和照料服務的“真空”。
家庭養老功能不足,老年人對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的需求增加。由于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覆蓋面窄,水平低,社會福利服務基礎設施短缺,社會養老服務不發達,使老年人的養老特別是服務需求得不到保障。調查發現,空巢、類空巢家庭老年人需要上門家務服務的占,而當地有此服務的僅占,需要上門護理的占,能提供上門護理的僅占,需要入住養老機構而不能如愿的占,離老年人的需求差距很大。
(四)對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現象及其問題重視不夠,措施不力。
主要表現為一是政策“缺位”。各地關于居家養老和老年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的政策較少。二是觀念落后。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養老”上,對農村老年人“空巢”問題重視不夠。三是缺少有力措施。農村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落后,社會組織很不發育,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問題難度很大。基于以上原因,老年空巢家庭增加帶來的照料服務等問題在許多地方沒有擺上議事日程。
(五)敬老意識和贍養觀念淡化。
農村“重小輕老”現象比較普遍,少數子女視老年人為累贅,一些多子女家庭互相推諉贍養義務。婆媳關系緊張,“媳婦當家,養兒防不了老”。外出務工子女忽視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安排,與老年人缺少聯系。還有“外嫁女兒不養娘”的傳統習俗,等等。這些因素導致部分老年人的贍養得不到落實。
四、對策與建議
農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伴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在城鎮化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因素影響下,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依靠老年人勞動自養、子女贍養和土地保障的傳統養老模式受到進一步挑戰,需要從整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的建構上綜合考慮和應對。在繼續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社會養老保障和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是新時期保障包括農村空巢家庭老年人在內的廣大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和服務需求,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為農村老年人生活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把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并考慮老年人的特點和需求,采取措施給予優待和照顧。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對貧困老年人降低門檻,提高補助標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考慮免除70歲以上老年人的參合費用,并對參加合作醫療的老年人在個人賬戶計入金額及報銷比例等方面予以優惠,適當擴大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門診報銷的病種。醫療衛生機構應為急重病貧困老年人開辟綠色通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村老年人非繳費型養老金制度,對于不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農村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可采取發放生活補貼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醫療需要。
(二)加快建立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加強農村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在服務好“三無”老人等傳統服務對象的基礎上,把服務對象擴展到高齡、病殘、獨居、生活不能自理的社會老年人。
施院托老年群眾在農村社區建設綜合性養老服務活動設施,以此為依托為老年人就地就近提供生活照料、文體娛樂、法律服務和宣傳教育服務,逐步形成住養、定點與上門服務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和村集體要積極出資設立養老服務公益崗位,同時積極倡導鄰里互助、志愿者幫扶和老年人互助,以獨居戶、隔代戶、兩代老人戶特別是高齡、貧困、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為重點,建立聯系和幫扶制度,制定緊急事件的有效應對辦法,照顧好他們的生活。
(三)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
進一步推進農村家庭贍養協議書簽訂工作,鞏固家庭贍養,督促外出務工子女妥善安排好留守老年人的生活和生產。加強涉老法制教育和敬老道德宣傳,把敬老孝親納入文明家庭和文明村鎮的評選表彰內容,轉變不良習俗,和諧家庭關系。加強對老年人的宣傳教育,幫助老年人加強生活安全的自我保護,掌握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辦法,提高老年人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四)加強對農村老齡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把農村老齡問題納入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研究和解決。要制定農村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發展規劃和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的政策措施,將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將保障農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發展農村為老服務納入部門工作安排,切實承擔起為農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社會保障、福利服務、醫療衛生、安全保護、權益維護、活躍老年人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責任。要建立健全縣、鄉兩級老齡工作機構,保證必要的人員和經費,發揮好綜合協調和檢查督促作用。在農村基層,要普遍建立起農村老年人協會,在村委會的領導和支持下,實現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積極調解涉老糾紛,維護老年人權益,活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組織老年人自助互助。
留守老人調研報告5
姓名: 專業: 學號:
摘要:通過對我家周邊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狀況的調查,發現農村留守老人存在著經濟收入低、勞動強度大、生活質量差、
撫養子孫負擔重、贍養問題突出;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缺乏精神慰藉;醫療衛生狀況不容樂觀等問題,經過走訪談心等方式對該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并提出以下建議:政府應該大力扶持和發展農村經濟,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促進農村和諧發展;社會各界應該關注、關愛農村留守老人這一弱勢群體,發動社會力量,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條件;家庭應該重視留守老人的身心健康,常回家看看,讓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呼吁政府、社會各界人士和家庭共同來關心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建設和諧美好的新農村。 關鍵詞: 農村留守老人 生活狀況 建議
引言:目前,我國民工總數已經超過了一億,形成了舉世矚目的“民工潮”。隨著大量勞動力外出,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外出,對農民工留守家屬們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狀態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留守老人們的心理和生理上都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在一些報道中我們時常會聽到有留守老人因過度勞累而癱瘓等問題,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們生活得真的很辛苦。因此趁著暑假這個比較空閑的時間,深入的了解家周邊留守老人的安全與健康狀況,以便更好的提出適宜的建議。
農村留守老人存在的問題
1.農村留守老人的醫療衛生狀況仍舊不太理想。這主要是由兩個方面造成的。一是思想觀念上的落后。“小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數老人的選擇。他們在生病時往往抱著小病忍一忍就過去的僥幸心理,怕麻煩家里人強忍著病痛或者偷偷地買止痛片吃,殊不知對小病的疏忽正是大病的開始。二是家里的經濟情況不好。子女都各自成家立業了,各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每一個子女都在為滿足自己家庭的溫飽而奔波勞累,努力賺錢。老人在這個時候一旦病倒,就需要較多的錢和人去醫治和照顧。雖然實行了農村合作醫療,但是對于醫療費用比較大的病來說,
農村的人依舊是醫治不起啊!
2.留守老人們依舊需要為自己的生活而勞作。不像城市里的退休老人每個月可以領取較多的退休金以保證自己的晚年生活,農村留守老人依舊需要在炎炎夏日和呼呼寒風中下地勞作,辛苦的過日子。子女外出務工雖然使家庭經濟條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們的相對收入也不高,且他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還要供子女上學,所以大部分老人還要靠自身勞動來維持平時生計。據調查,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還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一方面,從事農業生產可以增加家庭經濟來源,基本解決柴米油鹽的日常開支,減輕子女的負擔。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老人不想給自己的田地丟荒,所以堅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老人們成了家里的勞動力,下地干活,勞動強度加大子女在家時總是會幫忙干一些農活,但外出后,老人們就得自己干,在農村約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個小時都在忙著干農活,像是種菜,鋤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戶都會養一些牲畜。此外,由于婦女外出參工率的增加,而能進城隨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農村兒童據估計在只有5%左右,老人們再度增加了照顧孫子孫女的家務責任。
3.農村留守老人的安全問題依舊是比較突出,一是被欺騙,二用火用電安全。由于老人們的文化水平和鑒別能力的限制,而且現在偽造假幣技術的提升,老人們很難區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張100元的假鈔,當時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時別人跟他說才發現。老人們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燒完后他們沒有把碳火用灰覆蓋掉,導致事故發生。此外,老人對一些新興的家電不熟悉,誤用甚至是亂用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老人的安全問題還是值得注意的。
4.老人的贍養問題。尊敬老人,關愛老人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贍養老人更是子女義不容辭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老來之時,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夠開心地度過。大多數子女都是能盡自己的本分去贍養老人的,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原因在于子女經濟實力本來就不怎么樣,支付不起對老人的贍養錢,有的雖然也在外打工,但卻搞不到錢,幾千元收入自身難保,再加上他們自己的家庭本身開銷也大。當老人有好幾個子女時,由于各家經濟實力不平
衡更容易產生糾紛,導致老人的贍養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還有一些兩代人特別是婆媳關系不好的,兩方便會產生爭執。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頭都得不到兒子一丁點的贍養費,媳婦更是認為他自己還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給。這樣的情況著實令人心寒。農村社會養老體制的不健全也給老人的養老問題增加了難度。
5. 老人的心理、情緒問題。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幾年沒有回來,除了過年的時候可以與子女在一起之外,其他時候與子女的交流也只能通過電話這唯一的途徑了,但是有些人耳朵特別背,常常接不到電話或者聽不清子女在電話里所說的內容,人們難免有孤寂之感。在農村約64%的老人還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卻是一位孤單一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獨。在走訪調查的.過程當中,經常可以看到老人坐在屋子的門前,呆呆的看著遠方。
解決留守老人的建議:
1.政府要加大農村經濟的建設。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農民工回家鄉發展大部分的農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樂觀,再加上物價的上漲,在城市里任何東西都必須是花錢才能得到,所以他們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農村至少自己也還可以種些菜。他們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村無法賺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給他們提供生財、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來發展,在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帶頭工作,積極帶領村民探索,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政府也應給予大力支持,在技術、經濟上給予支援。這樣,不僅能提高村民收入,還能是老人們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減輕老人的勞動強度,使他們安安樂樂地度過晚年。
2.建立完善的農村保險制度。要解決老人養老問題,有效保證農村老人老有所養一是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倡農村青年為自己和老人辦理養老保險,使農村老人減輕對子女的物質依賴程度,村委或是鄉政府還可以給以適當生活補助。二是弘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加強農村家庭美德教育,積極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養老典型,讓村民真正樹立起尊重、關心、
幫助老人的良好社會風尚。三是要辦好敬老院,讓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讓他們不再擔心生活無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讓老年人歡歡樂樂安度晚年。
3.提高老人們的維權意識,防止老人受到傷害。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強老年人的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子女們的思想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使他們真正明白關心老人,尊敬老人,贍養老人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做好宣傳工作,創造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使人們自覺地做到尊老敬老愛老。提高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實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等丑惡行經。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對于這些行為進行調解,必要時還應求助于法律手段來解決。在調查中也發現少數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們也沒能做到尊重子女,對此,老人也應該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做到以禮待人,和諧的家庭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
4.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作為子女,應該多抽些時間常回家看看養育你的父母,特別是逢年過節時,試著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讓老人們獨自過年,即使再忙也常給家人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總結:
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直都在倡導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老人是我們當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很多都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心酸歷史,他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社會發展繁榮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為他們的晚年生活著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治療,臨終得到關懷,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地度過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
【留守老人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留守老人調研報告5篇11-08
留守老人調研報告范文大全推薦10-27
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調研報告03-27
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調研報告范文05-10
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調研報告5篇05-24
留守孩子的調研報告11-12
留守婦女調研報告11-13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04-19
留守兒童現狀調研報告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