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調研報告8篇
在現在社會,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現代農業調研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1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對于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富民強市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結合縣域實際,對如何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進行了專題調研與思考,進一步摸清了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找出了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科技發展現狀及創新成果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提升中國食品名城品位的奮斗目標,深入實施科技興市戰略,加大科教興農工作力度,積極引進、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市現已基本形成多種科研主體共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格局。從事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主要力量:
一是農業技術事業單位。主要包括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林業總站、畜牧中心站、種子管理站、農機總站、鄉鎮(街)農站、農機站、畜牧站等。自去年至今,農業技術事業單位實施農業科技創新項目20多個,其創新項目的內容主要有:新品種引進、試種試養、繁育選優及示范、推廣;優質高效種養殖技術;農業生產機械化、設施化研究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推廣;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應用開展知識性、技術性培訓等。
二是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我市現有涉農民營科研機構20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74個、專業合作社1110個。這些民營科研服務機構和專業合作組織涉及瓜菜、畜禽、農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銷售等方面,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積極地開展行業性、專業性的農業科技創新,其科技投入在逐步加大,創新能力在逐漸增強,已成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
三是農業科技項目合作機構。通過實施科技項目合作,建立國家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1個、省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2個、市級星火科技專家大院3個。
四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同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建立完善了“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業科技研發與推廣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員2。3萬人,農業科技人員5747人,其中一線科技人員20xx人。
(二)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扎實推進。
積極開展各種科技服務活動,幫助企業和農民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組織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引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并有選擇地加以推廣。兩年來,先后組織申報、實施各級各類農業科技創新項目4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個、省級項目4個、市級項目13個,引進資金600萬元,累計實現新增產值1000萬元,新增利稅100萬元。加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的力度,重點培育了7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推廣適用技術近100項,推廣優良品種90多個,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覆蓋率達99%,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重點引進了玉米、水稻、瓜菜、果樹、禽畜等方面16個優良新品種,推廣了無公害蔬菜生產、大棚瓜菜保護地栽培、玉米精量半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蟲、水稻拋秧、種子包衣、化學除草、農作物高光效栽培、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10項技術。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和舉辦科普大集活動,展示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充分發揮農民技術協會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協會和科技示范戶為骨干,開展“傳、幫、帶”,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服務、產銷服務,帶動群眾學習生產技能。通過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力度,積極普及先進適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經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順利通過全國知識產權試點縣驗收工作,并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創建城市。
二、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市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農業科技創新力量不強。受體制和機制的影響,縣級城市基礎科研條件差,專業技術人才橫向調動很難實現,畢業生到基層農業科技部門就業的極少,致使基層科技隊伍建設失衡,沒有形成梯隊人才結構。特別是鄉鎮和街道農站等農業科技服務部門普遍存在科技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等問題,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工作。
(二)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不高。盡管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逐年得到加強,也申報了一批科技試驗、示范和推廣項目,引進了一些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但是與中央和省市關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是:各類科技創新活動還不夠實,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還不夠好,自主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還不夠多,實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步伐還不夠快。
(三)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多。雖然我市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逐年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但是由于上級撥款不足、本級財力有限等方面原因,對于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資金增幅較小,致使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項目列入全市科技計劃的不多、扶持資金不足。
三、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相關對策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步伐,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重點加強對農業技術事業單位的管理,加大對民營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星火專家大院建設的扶持力度。建議省、市人事部門要按照有關農業科技人員人事管理規定,根據各縣(市)區農業科技單位因人員轉崗、退休、辭職等所產生的缺編名額,面向全社會招考高等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予以補充,配足配強農業科技人員。加強農業科技人員教育培訓,采取專家授課、橫向交流、外出考察、實踐鍛煉等有效方式,不斷提升農業科技人員的自身素質。層層落實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工作責任制,強化農業科技人員績效考評,明確各類科技人員的工作職責,制定并落實相關的管理、考核及督察制度。
(二)要提升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水平。積極引導企業和個人根據市場需求和科研條件,制訂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目標,組織開展好各類農業科技創新活動。搭建多種多樣的科技合作平臺,增加交流合作的機會,積極借助外地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來提升本地科技創新水平。以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為載體,著力拓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廣度和深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步伐。重點在創新推廣動植物新優品種、實用生產技術、先進保鮮技術和加工技術上狠下功夫,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農業科技的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進而創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激勵力度,每年組織評選市級“科技進步獎”、“科技創新成就獎”,進一步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要加大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省市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基層農業科技科研儀器設備購置專項經費,使縣(市、區)尤其是鄉鎮的農業科技單位能夠根據需要逐年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逐步改善農業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設備條件。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農業龍頭企業、涉農專業合作組織、涉農民營科研機構和農業科技事業單位積極申報農業科技創新項目,支持其開展科技創新與推廣活動,在全社會努力營造重視農業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2
盛夏驕陽如火,xx縣金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小陽春”卻提早到來,幾十名“專業農民”在地里翻地、整畦、下種、育苗,各司其職。
上蓋棚,下圍網,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黃瓜苗在濕潤的泥土里舒枝展葉,茁壯成長,碧綠的'桑園生機盎然。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3
與時俱進做好“三農”做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為新時期“三農”指明了方向,為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新農村建設不斷開創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一、農業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xx街道辦事處轄3個管理區、17個行政村、6500多農戶、農業人口23061人,總耕地面積1391公頃,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056元。
2、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資源相對匱乏。近幾年,隨著招商引資事業的蓬勃發展,先后有20余家項目在**建成投產,鵝莊管理區全部規劃為市開發區,所轄土地主要用于工業項目發展;神洲生態樂園、濟南鮑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礦矸石熱電廠等工業項目的開工建設,也占用了較多的土地資源,使轄區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相對緊張,發展現代農業的空間相對狹小。②農業基礎薄弱。xx一直是傳統的工業強鎮,農業發展相對落后,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經營為主,農業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特色農業,農產品附加值低,現代農業基礎比較薄弱。③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識不強。受傳統經營習慣的影響,當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輕農耕的思想,有個別村的個別戶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現象,發展現代農業的思想阻力較大。
3、發展現代農業的有利條件:①道路暢通,交通方便。轄區內309國道橫穿東西,244省道縱貫南北,駐地位于垛莊、曹范等鄉鎮出入市區的交通要道,即將建成通車的濟萊高速路橫穿**南部山區并且開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條鄉村路網相連,交通十分方便,為人流、物流的集散創造了條件。②距中心城區近,工商業基礎雄厚。**位于濟南半小時經濟圈內,距離明水中心城區10分鐘車程,容易在信息、技術、市場、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輻射影響;**工商業較為發達,駐地工商個體戶達到600多家,從業人員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條件。③招商引資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契機。濟南植物園于去年國慶節前夕建成開園,其規模和植物物種數在全省都位于前列,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觀光農業提供了良機;銀鷺食品項目近期在**開工建設,為開發種植糧食作物,加快小雜糧、蔬菜、果樹等基地建設創造了條件。④產業結構調整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地下企業”到“地上企業”的轉變和由“黑色產業”到“綠色產業”的轉變,逐漸擺脫了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開創了生態旅游、機械加工、商品物流等產業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經濟發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路
按照強項提升、弱項突破,整體推進、全面發展的原則,重點實施六大工程,全力開啟**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局面。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充分發揮垛莊水庫低壓灌溉工程效能,維護好現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逐漸擴大水澆地面積,穩步提高糧食總產量和畝產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設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計劃5年內擴大水澆地面積6000畝,使水澆地總面積達到12870畝,占耕地面積的62。進行科學施肥測土施肥試驗,大力推進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機肥,不斷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單位土壤的`產出率,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農民增收工程。以產業調整為動力,進一步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銀鷺集團,發展訂單農業20xx畝。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雞深加工項目,形成年加工肉雞10萬只的規模。打造品牌農業,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機綠色農副產品,做大做強牛羊肉、小雜糧批發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每年新增規模養殖戶10戶;每年遞增奶牛10頭以上,爭取到20xx年,奶牛養殖量達到200頭的規模;建設標準化蛋雞養殖場一處,達到每年產蛋量700噸的規模。發展庭院經濟,引導農戶在庭院中種植花卉、食用菌或從事小型加工業;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3、市場拓展工程。圍繞新農村建設,逐步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在完善駐地商業街、**商城、美食街、中心大街等商業網點的基礎上,開展放心食品、藥品、農資進村活動,深化郵政服務“三農”,在各村加快建設配送中心和連鎖經營網點,建設改造規范化“農家店”。提高埠西農民公寓樓小區、楊家巷農民公寓樓小區、**煤礦西山生活區各項服務功能,增強市場的輻射能力,使市場服務網絡深入到各村、各居住小區。在309國道、美食街西側分別規劃建設一處大型集貿市場,為周邊鎮、村服務。適時在濟萊路和244線交叉路口,規劃建設一處農副產品周轉批發市場,帶動各村農副產品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4、生態家園工程。以創建生態文明村村為抓手,大力推廣“一池三改”工程,計劃以埠東、埠西、楊家巷三村為主,每村每年改建50戶;進一步加快生態小區建設,每年新建包括沼氣池的生態養殖小區3處,爭取5年內所有養殖小區都配套建有沼氣池;鞏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完善長效機制,引導群眾養成文明衛生習慣。實施造林綠化工程,以南部沙灣村、月宮村、長青村、興旺村為主,繼續實施春季造林和雨季造林工
程,在今年完成1005畝可視山頭綠化工程的基礎上,明、后兩年再分別綠化荒山1000畝,3年內在“四旁”植樹10萬株,使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
5、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結合實際,加強農民培訓,抓好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管理。一是加強科技培訓。利用“科普村村通”版面,建設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宣傳欄,實施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等科教工程,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組織好送科技下鄉活動。二是加強勞動技能培訓。由街道勞動保障所牽頭,結合引進企業的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失地農民進行勞動就業培訓,健全完善“輸出有組織,權益有保障”的運作體系,提高勞動力就業和再就業率。三是加強法制培訓。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開辦法制教育宣傳講座,建立企業調委會;大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活動,提高群眾的遵紀守法意識。四是加強文化培訓。充分發揮成教中心作用,針對群眾所需設置教學內容,除傳授實用技術外,有計劃地向農民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育新型農民。
6、農業觀光園區建設工程。依托濟南植物園的建設,在其周邊地區建設農業觀光園區,把**街道南部建設成為濟南美麗的后花園。在園區功能定位上,主要強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發展多功能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在強化生態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豐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發展綠色環保、休閑娛樂的新型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體驗農業等,并加快餐飲、住宿、車輛服務等配套設施建設,把該區域真正建設成為濟南及周邊地區居民周末、節假日旅游度假的首選之地。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4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推進農業農村經濟跨越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為了了解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情況,市政協財農委于九月中旬組織部分委員并會同市農業局等相關部門,在喬萬榮副主席的帶領下,先后赴靖邊、榆陽、神木等縣區進行了視察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榆林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一)自然地理和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土地面積43578平方公里,耕地總資源1646.3萬畝,農業人均5.6畝,常用耕地956萬畝。以古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占總面積的42%,土地廣闊,地勢平坦,地下水位高,灌溉農業較為發達;南部為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58%,土層深厚、土質優良,主要為早作農業區。榆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適宜谷類、豆類、薯類等多種作物生長。XX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10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6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2元,糧食總產量132萬噸,農民人均占有糧452公斤。
(二)現代特色農業的基本內涵
特色農業是指具有獨特的資源條件、明顯的區域特征、特殊的產品品質和特定的消費市場的農業產業。現代特色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它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就是以資本、物質和技術等先進要素為基礎,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以工業化的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農業,以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支持農業,以科學的經營理念管理農業,最終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從過程看,是依靠科技,培育名牌,實現農業的集約化生產、區域化布局和產業化經營;從結果看,是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現實條件
一是榆林的工業化已進入中期階段。XX年人均gdp達到4360美元,在經濟規模上已具備反哺農業的條件和能力。二是榆林的自然資源和經濟優勢明顯。具備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土地優勢、生產優勢、品質優勢、規模優勢、市場優勢、生態優勢,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三是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已初見成效。
(四)現代特色農業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榆林市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觀、全局、長遠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了“礦業開發強市,特色農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和建設“兩基地一中心”的發展戰略,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全市“三田”面積達到410.8萬畝,其中水地111.3萬畝,壩地37.2萬畝,梯田262.3萬畝;建成各類水庫73座,總庫容量達到10.52億立方米;農業機械及配套農機具擁有量達到10萬多臺,農機總動力達到219.79萬千瓦;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達到2.3萬口,農村人居環境優化明顯。“十五”以來,糧食產量基本穩定在100萬噸以上。主要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平衡,部分產品出現區域性、結構性過剩。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種植業內部結構逐步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優勢明顯、特色突出的農產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的勢頭明顯加快,“北種、南豆、東棗、西薯”的特色優勢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3、農業科技研究推廣成效漸顯。近年來,全市各級農業部門先后承擔中、省、市重大科技項目100多項(次);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各類作物新品種800多個,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建立各類試驗示范基地(點)160多個,累計面積達200多萬畝。XX年馬鈴薯、玉米、蔬菜刷新7項全國高產記錄,小雜糧首次創立7項全國高產記錄。
4、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5000多個,鄉級以上農產品購銷企業已有1000多家,擁有各類農產品營銷市場300余個。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各類加工、營銷企業逐步發展,“訂單農業”、“科研單位+企業+基地”等多種模式的產業化經營機制在探索中得到有序發展。
5、土地流轉機制得到不斷創新。較為典型的有“孟岔模式”和“東坑模式”,米脂縣銀州鎮孟岔村成功地把全村182戶承包的2142畝山地流轉到8戶農民手中,靖邊縣東坑鎮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設施農業,都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全市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5萬多份。
6、農民生活水平得到穩步提高。以來,榆林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XX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10.24億元,實現增加值66.11億元,分別是1999年的6倍和7倍。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99年增加了2442元,增長幅度達254%。
二、制約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對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重視和支持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政策層面上,優先發展工業的指導思想不僅要農業為工業發展提供糧食、原料、資金、勞動力和市場,還通過價格機制為工業發展提供資本積累及后續投資。長期以來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使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配置上形成了明顯的城市偏向。
在現實發展中,以能源工業為動力的跨越式發展,凸顯出“三大失衡”問題:一是產業結構失衡。XX年我市三次產業的增加值之比為6.5:78.7:14.8,呈現出明顯的一產弱、二產強、三產滯后的特點。二是區域南北經濟失衡。XX年南六縣gdp總和72億元,僅占全市的7.1%;農民人均純收入290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93元。三是城鄉發展失衡。XX年榆林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為3.58:1,差距為8795元。農村在教育、就業、醫療、文化、衛生、社保、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人均投入遠低于城市,社會事業發展與城市相比滯后明顯。
在工作措施上,盡管已將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列入“兩基地一中心”三大任務之一,并制定出馬鈴薯、玉米、小雜糧、蔬菜等六大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任務目標等,但縣區及鄉鎮仍停留于只建點不擴面、只引進不創新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沒有有效地整合現代農業科技和管理資源,行政推動力不強。
(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尚未形成
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推動了整個經濟跨越發展,但由于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三農”。同時,“三農”工作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沒有得到同等重視、同等加強、同等組織、同等支撐,缺乏政府的統籌運作。在能源化工建設浪潮中,廣大農民不僅沒能參與進來,分享工業利潤,一些農民還因此要成為“生態災民”。生態環境治理法律、法規和政策缺失,“誰破壞,誰治理”的責任難以落實,治理經費“懸空”,治理基金機制尚未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還停留在行政手段、政治號召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制度機制,至XX年,全市仍有貧困人口38.7萬。
(三)農業投入、資金整合和金融支持不足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較好解決
近年來,中央在增加農業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加上市縣逐年增加的投資,農業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緩解。但從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需要看,農業投入仍然嚴重不足。這既表現在國家公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并且過于分散,也表現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夠。
資金投入不足。由于資源開發體制以及財稅體制的不盡合理,導致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三農”,直接用于農業科技推廣的投入少、涉及面小。一些增產效果明顯、經濟效益好的新品種、新技術基本上局限在示范區內。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用于農業科研推廣的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2%—4%,發展中國家平均約占1%,而我國只占0.5%,榆林市則更低,不足0.3%。全市各級農業部門裝備簡陋,監測、分析化驗等設備嚴重短缺,多數鄉鎮農技部門名存實亡,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工作條件差,農業科技人員有技術、無設備,缺乏展示技能的平臺,服務手段落后,工作效能受到很大制約。
財政支農資金投入過于分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統計表明,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渠道多而且亂,分散在10多個部門,約28個項目渠道,既增加了管理運行成本,又降低了農業資金投入使用效率。究其原由,一是由于資金來源分散,各級事權劃分不明確,資金使用范圍模糊。部門各自為政,缺乏有機協調,導致農業投入混亂,資金使用效益不高。二是資金分塊管理,難以形成整體合力。由于農業基礎設施、科研、生產、流通等方面的財政資金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造成了“撒胡椒面”的現象,財政資金難以合理配置。三是政出多門,監督不力,農業資金流失嚴重。盡管近幾年加強了農業財政資金的制度建設,但截留、挪用支農資金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農村經濟缺乏金融支持。一方面,金融資本集中于能源開發地區,廣大農村的資金來源渠道很窄。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農村的'撤并精簡也導致了農村資金投入不足。農民除在信用社獲得小額貸款外,在其他機構很難獲得金融支持。再則,一些涉農企業由于無資產抵押,很難獲得銀行貸款。榆林市生財農業機械科技有限公司,是陜西省“民營科技優秀企業”,先后開展了30多項農機新技術,獲國家專利6項,省、市科學技術進步獎7項,產品輻射周邊幾個省區,實用價廉供不應求。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因沒有銀行貸款所需的固定資產抵押,在微利經營的艱難生存發展過程中,全是靠高利息與私人貸款擴大生產規模的。
(四)農副產品加工能力和農業產業化程度仍然較弱
全市從事農產品加工的企業數量雖多,但布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較低。相當多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只是一種松散的買賣關系,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一體化經營。同時在加工中存在著加工初級產品、傳統產品、低檔次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少等問題,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村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化程度較低。全市至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只占總產量的30%。農業產業鏈短,產銷環節關聯度不高,還沒有一項產業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五)農業科研與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
目前,市級農業科研與推廣單位有技術人員462人,縣均109人,鄉鎮均2.5人,30歲以下的僅占4%,呈“倒金塔”式的不合理結構,不能充分發揮其職能。科技管理、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等涉農部門仍然沿用計劃經濟下的管理模式,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創新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效率低,一些成果的推廣仍然存在著點上增產增收明顯,面上不顯著的現象。
(六)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據統計資料,我市農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31萬人,占21.6%;小學文化程度54.6萬人,占38.1%;初中文化程度49.5萬人,占34.5%;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5.7%。許多農民不會應用科學技術種田,不會配方施肥,不懂科學養殖,不會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及各種添加劑。在農民素質還未達到現代化特色農業要求的情況下,一方面,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場所需要的優特農產品又很難生產出來,農業結構調整在低水平上重復,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七)自然生態環境脆弱,農業基礎設施滯后
北部風沙侵蝕還沒有得到根本遏制,南部85%以上是丘陵溝壑區的山坡地,自然災害頻繁。基本農田面積小,全市水地僅占農耕總面積的17.2%,人均只有0.4畝。水資源較為貧乏且時空分布不均勻,區域性和季節性缺水問題普遍存在,全市水資源總量37.41億m,綜合水量9萬m/k㎡,是全省綜合水量21.35萬m/k㎡的42.4%,全國綜合水量26.8萬m/k㎡的33.6%。用水比例也不協調,農業、工業、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比例為78:13:9。農業用水效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數約為0.40,低于全國0.45的平均水平。水利設施老化,水利工程建設滯后。機電排灌面積比重小,農田灌溉無法保證。土壤肥力不高,中低產田面積大。
三、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行動先導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充分認識現代特色農業與能源化工兩個基地同等建設、地下資源與地上資源同步開發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地下資源日漸枯竭后地上資源對推動榆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當前,全市能源工業的快速發展和財政的快速增長,已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因此,應把現代特色農業建設作為扭轉榆林“三大失衡”、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與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統籌思考,把工業經濟中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經營理念,移植和導入農業領域。用抓工業的理念謀劃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同等規劃定位、同等設立機構、同等資金扶持,嚴格準入門檻,建立退出機制,確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工業化的生產組織方式,支持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抓好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本運營,發揮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使能源化工基地、現代特色農業基地統籌協調發展,走出一條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城鄉統籌發展道路。
(二)進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資源,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資金支持
首先,要加大財政投入。把市本級財政每年新增財力的30%用于現代特色農業和新農村建設落到實處,各縣區也要逐年增加財政投入,逐步建立起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政策機制。其次,要探索整合財政支農資金方式。一是以縣為主統籌安排使用支農資金。二是圍繞發展主導產業進行整合。三是打造項目平臺進行整合。此外,還可以進行分類歸并、切塊“打包”等方式整合。通過資金整合,既有利于集中財力辦大事,也有利于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第三,充分發揮金融支持“三農”的作用。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創業,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積極探索通過金融支持“三農”的有效途徑。此外,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整頓規范民間信貸融資市場,扶持涉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三)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開發機制,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增強活力
我市農業抗災能力弱,不斷改善農業的設施裝備條件,是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迫切需要。北部地區在堅持搞好農田水利設施的新建、續建和配套工程建設的同時,應因地制宜積極推行旱作農業。神木縣的解家堡鄉趙家溝村旱作農業示范基地,計劃投資400萬元,今年縣財政投入80萬元,通過配方施肥、覆膜密植、優選良種等旱作農業新技術,已初見成效,莊稼長勢喜人,這對能源開發縣區發展農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在南部地區繼續重點發展旱作設施農業;進一步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確保基本農田數量穩中有增,質量不斷提高;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搞好林權制度改革,加大封山禁牧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積極發展戶用沼氣和太陽能、風能等農村新能源,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積極推進以馬鈴薯、玉米為主的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農作物秸桿綜合利用水平。同時,鼓勵農民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和新型農產品加工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反季)”。
創新開發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基本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建立土地流轉機制。結合我市實際,按照“依法、自愿、有償、有序”的原則,加強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引導和管理,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米脂縣孟岔村的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整合資源發展紅棗產業的模式,改變了土地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的局面,為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值得推廣和借鑒。
(四)進一步提升產業化和品牌化,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強力支持
以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把全市主導產業做強,把區域性優勢產業做大,把地方性特色產業做優。一是選擇一批發展潛力較大的龍頭企業,實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反哺農業、帶動農戶的作用。二是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引導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三是加快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高市場占有份額。四是提高農副產品加工能力,特別是精深加工能力,在加工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副產品增加值。五是加快批發市場建設,完善信息服務網絡,逐步形成以大型批發市場為中心、各地專業市場為骨干、遍及城鄉集貿市場為基礎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還應堅持品牌化生產。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壟斷性,是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前提。為此,我市一是應盡快編制農產品生產標準體系,通過標準制定來規范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二是要加強農產品商標、證明商標、產品標識,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有關機構的互聯網域名的注冊登記,同時,要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特色農產品的地理標志保護登記工作;三是要健全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效地促進我市現代特色農業的健康發展。
(五)進一步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特質保障
現代特色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支撐,有社會化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農業形態,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為農業、農民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一是以科技興農為中心,加強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科研開發、技術推廣、教育培訓三大服務組織網絡,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二是以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為重點,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從我市實際出發,制定和實施主要農產品質量標準、衛生標準,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加大對農產品質量特別是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用標準化的手段來培育名牌產品。三是以優化發展環境為目標,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法制工作機構,突出抓好種子、農藥、肥料、飼料等農用生產資料的質量監督、檢驗和登記以及耕地保護、動植物檢疫等農業行政執法工作,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和農業經濟秩序。四是組建完善農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根據我市確定的主導優勢產業,落實配套措施,安排扶持資金。積極支持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避免千家萬戶闖市場的高風險低效益,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同時要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規范和明確其興辦條件、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利益分配等基本要求。不斷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的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提高農業的市場化、組織化程度。
(六)進一步注重科技創新,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人才技術保障
在工作思路上,首先要本著“穩定公益性,放活經營性”的思路,穩步推進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繼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重視以政策吸引人才,用項目聚集人才,靠環境留住人才,建機制激勵人才,造就一支具有現代科技知識和經營創新才能的科技人才隊伍,為全市農業發展做貢獻。其次要轉變農業科技工作思路,重點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技術、加工貯運保鮮技術和降耗增效技術,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加強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設施技術與傳統技術的結合。第三要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推廣步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使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為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
在工作措施上,一是要健全農技推廣網絡。在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上,加快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健全市、縣、鄉、村四級農技推廣網絡;二是要增設研發機構。以農科教、產學研、科工貿相結合等各種方式,組建農產品深加工研究中心、旱作節水農業研究中心、農業生物繁育中心等研究機構,改變研發體系不健全,農業科研成果儲備不足的狀況;三是要組織培訓農民。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重點培訓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加強成套生產技術推廣,著力解決好特色農業生產中的各項關鍵技術,引導農業科技新成果進村入戶。
(七)進一步加強領導,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組織保障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用建設能源化工基地的組織領導方式,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基地,進一步明確分管領導職責,加強領導力量。克服將“重中之重”打印在文件上、停留在口號上,流之于形式。二是夯實領導責任。各級政府是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的第一責任人,落實目標責任制,把年度建設任務、財政扶持額度作為硬性指標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年度考核中。三是明確部門職責。涉農部門要立足本部門職責,做好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的相關工作,鄉鎮和村級要抓好群眾引導發動和具體實施。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夯實責任,明確職責,形成黨政重視、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強力推進的工作態勢,為推進榆林現代特色農業建設構建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5
近年來,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未來“誰來種田、誰來養豬”問題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與擔憂,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近期我們對黑龍江、河北、安徽、湖南、山東及廣西等地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專業種養大戶( 家庭農場) 、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主體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進行了分析預測。
一、各經營主體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1. 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正從商品生產者逐漸衰退為生計型小農,但仍將長期存在。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導致我國傳統家庭承包經營戶逐漸衰退,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是生產功能衰退。XX年我國農民工總量2.6億人,相當于全國農村平均每戶家庭就有1位青壯年離農務工,許多家庭因缺乏青壯年勞動力,生產效率大幅度降低,很多已從商品生產者蛻變為生計型小農。二是絕對量減少。隨著勞動力轉移,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土地流轉出來,使得這一經營主體數量逐漸減少。據統計,截至XX年6月底,家庭承包經營戶中有約4000多萬戶流轉出承包地,流轉耕地占全國農村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0% 左右,最近5年每年以2. 1 個百分點的'增幅加速流轉。從未來
發展趨勢看,由于人口眾多,即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非農就業達到90%,仍將有4 億多人居住在農村、1.5億左右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因此傳統家庭承包經營主體還將長期存在,伴隨著他們的生產規模小、市場競爭力弱、抗風險能力不強、收入偏低等問題也將長期存在。
2. 專業種養大戶——正在逐漸發展壯大,兼具家庭經營和規模經營的優勢,未來可能會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由于外出務工人數增加,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速度加快,并逐漸向家庭專業生產大戶集中。截至XX 年6 月底全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約2. 6 億畝,其中約68%流向大戶。這些專業大戶一般家里有青壯年勞動力,素質較高,既有家庭經營優勢,可以有效解決農業生產活動空間大、周期長、過程難監管等問題,也具備規模經營的優勢,規模經濟和規模效益都較明顯。根據世界現代農業發展一般規律可以判斷,這些以家庭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為主的專業生產大戶應該是今后發展的方向和生產扶持政策瞄準的重點。要保證農戶專心種糧,就必須使農戶種糧年收入不低于其機會成本。目前農民種糧最大的機會成本是放棄了的外出務工收入,因此能夠使種糧專業戶的年收入與其家庭全部勞動力外出打工收入相同時的耕地經營規模是比較適度的經營規模。XX 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09 元,按規模經營每畝糧食生產純收益500 元計算( 不考慮農戶自身勞動成本) ,要保證種糧大戶家庭收入與城鎮居民基本一致,北方適度規模≈3. 1 ( 戶均人口) × 19109 ( 年人均收入) /500( 畝純收益) = 120 畝,南方適度規模≈3. 1 ×19109 /500 /2( 每年兩季) = 60 畝。
3. 專業合作社——正在快速興起,未來將會成為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體,但目前還普遍存在市場競爭力不強、管理欠規范等問題。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在全國快速興起,并已成為社會化服務的主要力量。截至XX 年底,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68. 9 萬余家,比XX 年增長約35%,實有入社農戶達到5300 多萬戶,約占全國農戶總數的20%。大多數合作社是能人帶動型,以為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為主,其中實行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占52. 2%,以生產服務為主的占26. 9%,提供購買、運銷、加工、倉儲和其他服務的分別占3. 5%、3. 3%、2. 2%、0. 8% 和10. 9%。但總體看,大多數合作社規模仍偏小、競爭力偏弱; 很多合作社沒有建立起農業生產效果與收益掛鉤的激勵機制,或沒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一些合作社還存在財務管理不規范、不透明,經營決策不民主、不科學等問題。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6
xx縣現有xxx萬人口,xxx萬農業人口,xxx萬畝耕地,是一個人口大縣、農民大縣、農業大縣。按照《xx縣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建設規劃》的要求,到20xx年要建成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這個任務繁重而艱巨,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業,要點在農民。用傳統的理念抓農業生產已經不能適應我縣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經過筆者長時期的調查研究,認為“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應該是加快我縣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條主要出路。“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主要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在思想上要像重視工業一樣重視農業,用工業反哺農業;另一層意思是指用抓工業的觀念、思路、體制、機制來抓農業。本文主要對第二層含義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用抓工業的理念認識農業,必須增強緊迫感
西方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實踐表明,傳統農業要過渡到現代農業,必須將農業生產的目標由滿足自給性消費的產量最大化轉變為商品性生產的利潤最大化。我縣年均糧食產量在xx4億斤左右,農民人均占有糧食936斤。根據《20xx年度xx統計年鑒》中的典型戶調查,農民人均每年消費口糧466斤,每年約要消費糧食xx2億斤。從理論上講還有一半的糧食可用來作為商品糧銷售,商品率最高可達50,而我縣現在的'糧食商品率遠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從全縣調查的情況來看,我縣農民每年人均售糧xx5斤,商品率僅為xx5,人均收入xxx元,除去種子、化肥、機械費用和人工等成本,所剩無幾。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縣作為一個煤炭資源大縣,歷來重煤炭輕農業,挖煤掙錢,種地吃飯的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就是傳統“自足自給”的小農思想在作怪,重“口糧”輕“商品”,重生產輕銷售。正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使傳統農業的固有特征在我縣的農業發展中比較突出。即不注重農產品加工,缺乏有帶動能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注重農產品特色,區域布局不明顯,經營規模小;不注重營銷,流通體系不健全;不注重標準化生產,缺少品牌優勢;不注重科技應用,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所有這些矛盾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縣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轉變傳統農業指導思想,借鑒抓工業的理念和做法,按照市場經濟法則和手段把千家萬戶農民組織起來,實現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服務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二、用抓工業的理念指導農業,必須找準結合點
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必須找準二者的結合點。現代工業生產的主要特征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以組織化、集約化為手段,以品牌戰略為重點,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建設企業家隊伍為支撐。這些特征對我縣發展現代化農業有著非常值得借鑒的經驗,對解決我縣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問題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首先,用“市場導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導農業,有助于解決我縣農產品加工不夠深的問題。目前,我縣每年種植的xxx多萬畝小麥、xxx多萬畝大豆、xxx多萬畝小雜糧,是生產什么就賣什么,而不是把握市場走向,市場需要什么生產什么,而且所出售的大部分是未經加工的初級產品或僅僅是初加工的一些產品,沒有實現深加工增值,農民最后得到的利益非常小。用“市場導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導我縣農業,就是要求我縣的農業生產要按照市場規律運作,什么賺錢就生產什么,而且要盡量延伸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鏈條,努力把縣種子公司、另一面食品廠、豐青源公司等企業做強做大,真正成為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以“訂單”指導全縣的農業生產。
其次,用“組織化、集約化”的思想指導農業,有助于解決我縣農產品特色不明顯、區域布局不合理、經營規模小的問題。我縣現在人均占有耕地xxx畝,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想種什么就種什么,很難形成區域布局,更談不上特色,談不上效益。用“組織化、集約化”的思想指導農業,就是要允許農民通過租賃、轉讓、入股、抵押、反租倒包等形式,逐步讓土地向大戶、農場、園區集中,形成一定的土地規模經營。有了規模才會有特色、有效益。以縣原種場為例,農場職工每人承包經營的土地都在xxx畝以上,全部用來制種,每人年收入在xxx萬元以上。只有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才能真正把適合我縣發展、潛力大、農民容易接受的優質小麥、玉米制種、優質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培育為主導產業,建立一批上規模的生產基地,進而將基地、龍頭企業、科研成果和營銷組織緊密聯結起來,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
第三,用“品牌戰略”的思想指導農業,有助于解決我縣標準化生產程度不高的問題。沒有品牌不僅是我縣農業上存在的問題,在工業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像高平有吉利爾、廈普賽爾、綠是金等知名品牌,而我縣卻還沒有一個知名的品牌。用“品牌戰略”的思想指導農業,就是要求我縣的農產品生產要把創建品牌作為重中之重來抓。隨著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沒有品牌,不通過產品認證就不能進入市場。品牌知名度不高,就沒有市場,就沒有競爭力。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7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里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家俱制造、特種養殖為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為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里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眾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群眾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于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干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于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于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為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增加投入為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布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著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龍頭”走、“龍頭”跟著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梁,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著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于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后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8
xx市緊緊圍繞實現“四個轉變”戰略要求,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總任務,多措并舉,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培育現代農業新興支柱產業,為推動xx市現代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發展現狀。xx市轄3鎮1鄉、3個街道辦事處、51個行政村,農業戶8967戶,農業人口33924人。20xx年落實財政支農資金9000萬元,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0。4萬畝,枸杞種植面積增長2。6%,實現第一產業產值10。15億元,較上年增加1。14億元;增加值5。4億元,增長13。9%。露天蔬菜和日光節能溫室蔬果種植總產量達2。35萬噸,產值達0。52億元,蔬菜自給率56。5%,較上年增長1。5個百分點。長期以來,全市以溫室大棚、節水灌溉、先進農機推廣為抓手,不斷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取得良好效果。目前,xx市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4530棟,規模化果蔬生產基地3個。
二、存在的問題。一是受農作物經濟價值因素影響,導致枸杞種植戶增多,枸杞種植面積急劇擴大,基本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農業結構調整難度加大。二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缺少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且現有龍頭企業作用發揮不明顯,特色產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鏈短,品牌建設相對滯后,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經濟下行壓力對農牧業造成較大影響,導致農牧民就業面收窄、農畜產品價格下滑、農牧民收入增幅放緩。四是農畜產品市場和價格波動等問題,直接影響到農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
三、對策及建議。一是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守住農牧民增收不逆轉,農牧區穩定不出問題兩條底線,將增收致富作為根本目標,將產品調特、品質調高、結構調優,讓農牧民取得更多改革發展紅利。二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培育扶持農牧業龍頭企業,推動枸杞、藜麥和生態畜牧業規范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強化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果蔬肉禽設施農牧業基地,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加速推進耕地占補平衡工作。完善各類農牧業支撐服務體系,構建新型農牧業經營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依托高原特色優勢生物資源,推動生物產業項目、深加工項目達成投產。三是力促枸杞產業提檔升級。堅持有機、綠色發展方向,進一步做大做強枸杞產業。重點依拖枸杞精深加工,做好做實種植、加工、儲藏、烘干、運輸等各個環節工作。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大力扶持培育枸杞精深加工企業,延伸鏈條,豐富產品。加強生產環節的'有效管控,提升枸杞產品質量。
加快xx市(國家級)出口枸杞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擴大有機(綠色)枸杞標準化出口基地規模,繼續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推進綠色基地和有機基地認證工作,強化產品檢測和安全監管。加大柴達木枸杞品牌營銷推介力度和冷鮮果技術研發力度,為枸杞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四是加強宣傳力度打造品牌價值。以規范使用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識統領品牌建設,由行業協會授權誠信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社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識,規范各企業使用地標、產地等包裝標識,合力打造柴達木枸杞品牌新高度。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特色農畜產品專題推介活動,多角度、全方位加大xx農牧業品牌宣傳推介力度,采取電商銷售、宅配、專題推介、直銷點等營銷手段,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五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大標準化生產推行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基地備案、市場準入和準出制度。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鼓勵生產基地和生產主體使用無公害、綠色生產新技術,積極支持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品認證。六是加快農牧業經營組織建設。加快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產業組織,培養一批農村企業家、經紀人,完善扶持獎勵辦法,建立健全管理服務制度,帶動農牧區發展。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農工貿”“科工貿”一體化企業集團,全面提升特色農牧業精深加工水平。規范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農牧民以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強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農牧民和經營組織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七是打造城鄉結合部農牧業經濟帶。突出政策引領和規劃先行,打破城鄉之間、企地之間分割發展傳統格局,積極引導城鄉結合部農牧民圍繞服務城市、服務企業,發展設施農牧業、特色農牧業、觀光農牧業、餐飲娛樂業等多種經營,指導開展綠色無公害蔬菜、反季節蔬菜種植和農畜產品養殖,形成復合型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助推農牧業加快轉型發展。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現代農業調研報告04-02
現代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03-01
現代農業發展調研報告06-13
發展現代農業調研報告06-18
現代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7篇)03-01
現代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7篇03-01
現代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集錦7篇)03-01
關于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情況的調研報告06-28
消防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