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1
近年來,荷塘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打造以生態宜居、文化休閑”為特征的商貿次中心發展定位,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為更好的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準確把握荷塘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促進我區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座談、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對荷塘區文化產業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分析。
一、荷塘區文化發展現狀
(一)發展三大優勢,奠定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
1、文化底蘊豐厚。目前,我區的文化形態主要有以龍山寺和仙庾廟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硬質合金廠、車輛廠、千金藥業等為代表的現代企業文化;以流芳園、抗日工事遺跡、抗日陣亡將士墓、劉劭民烈士墓等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仙庾嶺、婆仙嶺為代表的城郊休閑文化;以仙庾廟會系列活動、仙庾鎮及明照鄉的趕集、逢年過節的耍龍舞獅、花鼓戲、剪紙藝術等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全區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文昌閣(仙庾塔);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仙庾廟、流芳公園、601老年公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仙庾廟會;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6個。
2、文化實力雄厚。一是順利完成文化體制改革。新成立荷塘區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撤銷荷塘區文化市場稽查隊,明確荷塘區文化館,全額撥款事業編制6名。轄區共1鄉1鎮5個街道辦事處,現均已設立了綜合文化站,確定事業編制3-4人。二是民間文藝團體遍地開花。有民間藝術團體23支,總人數750余人,年活動場次超過2000余場。三是群眾文化蓬勃發展。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大型文藝匯演、秧歌、腰鼓、趣味運動會、廣場舞比賽等各種節會活動,極大豐富了群眾的業余精神文化生活。荷塘區連續兩年獲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單位”稱號;連續三年被評為湖南省群體工作先進單位;2008年株洲市首屆合唱節荷塘區代表隊獲銀獎;自創小品《何結巴打狗》參加全省首屆農民藝術節獲“金穗獎”;創作《魅力荷塘》、《映日紅荷》、《潮涌荷塘》等一系列體現荷塘改革發展成果的書籍,目前《文化荷塘》叢書正在編撰中。
3、文化基礎深厚。轄區范圍內鄉鎮街道分別建立了綜合文化站,35個社區分別建有綜合文化活動室;39個村分別建有綜合文化室、農家書屋以及文化信息共享點。文化企業有藝術品市場1家、影視制作公司1家、印刷廠42家、網吧132家、電影院3家、KTV10家,其中銷售超百萬的有113家,過千萬的有2家;互聯網終端用戶占轄區常住人口比率20%。據統計,2011年全區文化產業營業總收入14.5億元,總資產總計11.9億元,全區文化市場呈現繁榮、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完善三大舉措,激活了文化產業的動力
1、政策引導。我區在2010年制定了《荷塘區“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荷塘區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株洲荷塘月色示范區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各個政策指導意見。
2、政府扶持。一是結合“文化惠民”,解決“兩難”問題。株洲第一家全部由民間資本組建的湖南高威影視有限公司和株洲昊文公益電影放映有限公司落戶荷塘區,通過“政府買單,群眾觀影”的方式極大的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得到了老百姓們的熱烈歡迎,還有效的拓展了荷塘區群眾文化市場,探路解決了群眾對文化需求和文化企業開拓市場之間的矛盾。二是結合各種節慶日活動,活躍民間團體。三是結合部門職能,服務文化市場。
3、機制激勵。推薦了一批優秀的農家樂創建湖南省特色鄉村旅游示范點和旅游家庭賓館,整體提升了荷塘區農家樂的檔次。推薦龍山寺佛教文化園景區申報A級景區,今年該寺按照國家3A旅游景區的標準,投資1000余萬元,啟動了改擴建工程。
(三)打造三大品牌,形成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平臺
近幾年來,我區發展定位越來越明晰,以仙庾嶺為中心,重點發展文化休閑類項目,打造荷塘月色;以工業園二期為主體,引進高科技環保工業項目,打造金山新城;以東環北路周邊為板塊,引進商貿企業,打造荷塘商貿城;以新華西路兩側為主區域,引進商業項目,打造商貿次中心。
1、旅游文化-“荷塘月色”。針對仙庾風景名勝區策劃了荷塘月色項目。項目規劃范圍包括仙庾、香草塘等8個村,面積2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范圍8.2平方公里,啟動區范圍2.5平方公里。該項目總投資為100億元,近期完善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中期集中力量打造會議中心、度假區等接待設施;遠期完成新市鎮集中安置點建設,打造生態宜居項目等。目前,總投資1.2億元由盛世芙蓉餐飲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投資的“‘耕食記’--中國炎帝文化創意農業園”項目(占地400畝)和“仙泉谷”生態酒店項目(占地100畝)已試營業。另外,湖南省少數民族文化園擬投資20億元,選址在荷塘區樟橋村仙人造水庫及周邊地塊,項目規劃用地9200畝(其中項目建設約1500畝,保留自然生態面積85%以上)。努力將該項目打造成國內頂級休閑度假及民族民俗文化基地,力爭成為中南第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區域文化產業品牌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基地。
2、商貿文化-“荷塘商貿城”。荷塘商貿城建設項目選址于石宋路以東,新文化路以北,320國道兩側,共約10178.2畝土地。目標旨在打造一個大規模商貿市場群和集國際連鎖商業、高檔住宅、五星級酒店等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目前,已有上海喜盈門國際連鎖商業企業、東方夏威夷、三和·美林灣等億元項目簽約。項目對繁榮紅旗經濟商貿圈,打造商貿文化的品牌具有重大意義。
3、工業文化--“金山新城”。生態低碳示范新城--金山新城,項目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以“產城融合、三生宜居”(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為定位,形成行政區、產業區、商務區、文體區、商業區科學分布,各類配套產業及設施齊全,城市發展與工業經濟發展的有機統一的新城市綜合園區。目前,引進了總投資10億元、年工業總產值100億元的三一重工產業園項目和投資達65億元的中基國際高等級老年社區項目。
(四)舉辦三大活動,增添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活力
1、“荷花節”。我區每年舉辦株洲“荷花節”系列活動,形成了夏季賞荷“穿越荷塘”、秋季賞月“中秋吟唱”“篝火晚會”等品牌活動,其中“穿越荷塘”在我市形成市民參與度最高,影響最大的品牌活動。2010年,實現旅游收入2000萬元,接待游客15萬人次;2011年,實現旅游收入2622萬元,同比增長31.1%,接待游客20.01萬人次,同比增長33.4%。2012年,景區接待游客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260萬元,同比增長30%。
2、“汽車展會”。今年,在株洲汽車城舉辦2012株洲汽車展,四天內有30萬人次前往賞車、購車,共成交汽車1843臺,銷售額突破2億元。據統計,上半年我區汽貿行業零售額同比增長31.9%,占全社會零售總額的40.4%。在全市汽車市場上占有龍頭地位,同時汽車文化也成為我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3、“荷塘區房交會”。2011年荷塘區首開城區辦房交會的先河,通過這一平臺充分展現了荷塘的“宜居文化”魅力,體現荷塘區城市新貌、樓盤品質、生態社區的優勢,表現出荷塘區在逐步由工業老城區向宜居新城區、生態新城區邁進中取得新型城市化的成就。
二、荷塘區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文化產業認識不夠。不同部門對文化產業概念、內涵的.界定尚有爭議,部分行業增加值難以統計,同時個體文化經營戶的投資額、營業額尚未列入統計,對全區的文化產業整體狀況的準確性有影響。
(二)產業競爭力亟待加強。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產值已占GDP的20%--30%,在我國的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5%--8%,而我區目前擁有各類文化經營企業僅為508家。傳統文化產業投資少、規模小、各自為戰,分散經營,沒有規模以上的文化龍頭企業,而新型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還未形成規模,處于青黃不接時期,造成了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
(三)文化產業融資困難。文化產業屬于大投入大回報、長投入長回報的行業,目前,文化產業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投入和文化單位自身積累,地方財政投入和私人個體財力畢竟有限,文化產業普遍存在融資渠道普遍狹窄的問題,這就導致了資本擴張能力受限,嚴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關于發展文化產業的建議
(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1、提升思想。牢固樹立文化既是事業又是產業的新理念,從搶占新一輪區域競爭制高點的戰略高度,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擺上突出位置,像抓工業經濟一樣抓文化產業。
2、提升地位。把發展文化產業的業績列入政績考核內容,與評先評優掛鉤,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到各相關部門和個人。
3、提升氛圍。宣傳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宣傳文化產業的成功做法和經驗,以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4、提升層次。以“創文”工作和建設“兩型”社會的契機,加強長株潭以及對外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實現文化產業層次的提升。
(二)增強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
1、深化文化管理體制的改革。在實際工作當中區級文化行政部門“屬地管理”的責任和義務卻不對等。建議成立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和協調,從組織上確保產業規劃和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和開展。
2、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建議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勞動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領導聘任制、職工聘任制,建立健全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放大其社會效益。對其中經營性部分應推向市場,實行企業化管理。
(三)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1、優化政策環境。建議盡快出臺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在人才引進培養、信貸財稅、技術改造和創新、地水電資金、文化企事業審批向文化產業傾斜。
2、優化商務環境。建議積極搭建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投融資平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信息服務平臺、專業化市場交易中介平臺和專業性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等,提供管家式、貼身式、個性化、全職能服務,全面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商務環境。
3、優化人文環境。建議以實施文化載體建設工程和文化精品打造工程為切入點,加強公共文化設施投入,大力開展公益性文化事業。
(四)提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
1、致力打造文化品牌……一是突出“荷文化”特色。以此作為文化荷塘的主旨與靈魂。依托“荷塘月色”項目的推進,對“荷文化”內涵進一步拓展與挖潛,開發荷文化產品,形成文化產業鏈。通過舉辦節會、論壇等活動包裝推介,冠名征集主題歌曲、塑造動漫形象等方式廣為推廣,使其深入人心。二是突出生態特色。婆仙嶺、仙庾嶺兩地是聞名省內的“天然氧吧”,要大力發展濱水休閑、山地運動、度假療養等多種產業,建設星級酒店、溫泉度假中心、戶外拓展基地等,進一步打好生態牌,做好休閑文章。三是要突出人文特色。荷塘區“宜居”人氣的進一步增強,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與市場。要通過提質改造,建設上檔次的專業文化市場,以滿足中高端消費群體的需要;要通過內聯外引,打造餐飲文化、酒吧文化、民俗文化一條街,形成輻射效應,帶動其他文化產業發展。四是突出創新特色。要敏銳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脈搏與方向,加快發展文化創意、移動傳媒、動漫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轉換和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水平。
2、致力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一是加大科技含量。要從荷塘區實際出發,重點扶持發展現代文化物流業、數字媒體等高新技術文化產業。二是推進產業集群。結合荷塘區“三城”規劃發展,劃出一定區域建立文化高新產業區,鼓勵文化企業本行業或跨行業聯合,建立文化產業集團,集聚資金、資源和市場,做大做強,提高產業集中度,改變我區文化產業低小散狀況。
3、致力實施文化人才工程。利用荷塘區緊鄰株洲市“職教城”區位優勢,整合現有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資源,在學校設置文化產業相關專業開展相關課程,加強產學研各界的交流與合作,建立文化創意實習基地等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激勵和評估機制,大力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如:會展設計師、文化經濟人、廣告策劃師等。
(五)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
1、建立健全財政投入機制。建議市、區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設立文化發展基金,并從中安排一定的經費,確保對文化事業的經常性投入增幅不低于當年財政支出的增幅。創新政府投入方式,采用貼息補助、獎勵、項目采購等方式,將投入額與文化生產、藝術創作方面的成績或效益掛鉤。
2、爭取上級經費支持。精心包裝策劃項目,爭取省、市對荷塘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項目的更多支持。
3、鼓勵社會投資文化產業。一是放開民營資本的進入。建議降低民營資本注入門檻,放寬民營資本的準入機制,大力吸納民間資本。還應加大對民營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采用減免稅等方式支持發展,增強民營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動力。二是吸引創業投資的參與。建議建立荷塘區文化高新產業區,以吸引大量靈活高效的創業投資,并且盡快形成較成熟的文化市場的投資和退出機制、中介服務機制等,以實現文化成果的市場轉化。
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2
今年以來,全區文化產業園和項目建設工作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在區人大監督指導下,按照《文化與文化產業規劃》統一部署,深入推進“文化”戰略實施,始終堅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并重發展,齊抓共管,不斷壯大了產業規模,保持了文化工作蓬勃發展態勢。
一、基本現狀
1、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通過不斷營造市場發展環境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區文化產業規模得到壯大,截止至日前,攝影博物館、烏木藝術館等一批投資過億的文化產業重點項目相繼落戶。在談的文化產業招商項目達到5個,協議總投資250.2億元。日報傳媒集團分社實現年營業收入19009萬元,廣播電視總臺實現年營業收入20106萬元,成為傳媒業的排頭兵。文化產業的規模和對經濟貢獻在持續擴大。
2、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區經營性文化產業企業(單位)已達710家,個體戶960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萬人。其中文化制造業單位61家,占8.58%;文化貿易業113家,占16.05%;文化服務業單位536家,占75.35%。限額以上文化產業單位38家,其中工業增加值為63776(千元),服務業增加值為362937(千元),貿易業增加值為42367(千元),合計4.69億元。初步形成了由娛樂業、演出業、網絡文化業、文化旅游業、旅游會展業、文化傳媒、健身休閑、體育培訓等組成的文化產業體系。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支撐下,印刷業、網絡游戲等新興文化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
3、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文化服務業吸引了大量的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涌現了博廣文化傳媒、嘉木醇文化傳媒、天河國際影城、金逸影城、拓杰科技有限公司、神工動畫設計有限公司、國貿大酒店至尚娛樂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營文化企業,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目前,民營文化企業已成為發展文化產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印刷、文化用品制造銷售、廣告節目制作、演出娛樂、出版物分銷等行業,民營資本投資活躍、所占比重較大。
4、產業集群趨勢日漸明顯。文化產業具有產業關聯性強、產業帶動作用大的特點。區加大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力度,突出休閑文化與商務旅游服務主題,對文化特色街區、商業特色街區進行了整體策劃包裝,文化產業集群化、企業集團化趨勢逐步形成,成為一個包括娛樂、旅游、休閑、會展、廣告、健身等行業在內的文化產業聚集區。
二、主要措施
1、全面普查,摸準家底。今年以來,區文體局為全面準確掌握轄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系統開展了行業普查工作。一是組織專班推進。區文體局專門設立了文化產業崗位科室,安排了專人,專項開展普查工作。二是加強業務培訓。先后組織全區文化干部舉辦了三場文化產業統計培訓班,對照國家統計局頒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xx)》標準,系統進行了培訓學習。三是加強部門協同配合。與工商、稅務、統計等部門加強聯系溝通與數據比對,及時進行增補入庫與統計認定。
2、重點推進,骨干支撐。一是以“三園兩館”建設為重點,狠抓骨干項目建設。對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孵化中心文化產業示范園、中華鱘文化產業園、鋼琴文化產業園、攝影館、烏木館等重點園區和項目建設,開展企業走訪協調服務和跟蹤推進。目前,“三園兩館”項目已相繼進入規劃完善和土地平整階段。二是以創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為契機,推動園區提檔升級。堅持走現代科技與文化產業相融合道路,加強規劃引導和產業聚集,重點抓好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孵化中心申報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工作。目前,該中心已入駐14家文化產業企業,涵蓋數字傳媒、動畫制作、游戲設計、建筑設計等業態。三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新型業態。以城市會展、演出經紀、文化娛樂、創意設計為重點,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引導行業自律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消費,轄區文化企業先后舉辦了“宋祖英演唱會”、“房產文化節”等活動,使市場業態不斷豐富。
3、精心培植,壯大實力。一是實施市場主體培植工程,壯大市場主體。按照“新增一批、轉換一批、規范一批”的原則,對有潛力、有市場、有前途的文化市場經營單位加快培植,采取全程代辦、一線服務等方法積極推進市場主體培育工作,共新增市場主體475家。二是加強項目招商服務工作。重點做好對“銅易新”文化用品、國貿大酒店至尚娛樂有限公司、美鄰假日酒店嘜霸KTV等項目的協調服務、信貸支持及產品創新工作,推動項目及早建成。三是廣泛搭建平臺,加強政策扶持。抓住深圳文博會、銀行政策性信貸等機會,積極進行項目包裝和推介,并協助企業做好政策性退稅工作。
三、問題及建議
(一)問題
總體來看,文化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園與項目建設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總體上處在起步階段,服務性企業較多,產業總量偏小,產業結構欠優,產業鏈接不緊,新興業態發展滯后,對經濟貢獻率仍然偏低,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文化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文化產業發展不足主要變現為:一是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長遠意義與戰略地位認識不足,規劃引導不夠,文化產業意識不強,存在“重事業輕產業”的傾向。二是文化資源優勢富集但未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文化產業尚未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產業。三是文化產業多表現為傳統的門類業態,因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配套,特別是稅收、融資、土地等相關優惠政策,制約了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四是受現有行政體制和行政區劃的制約,文化產業發展協調的任務重、難度大、調控手段有限,對外各項政策爭取難,配套缺乏手段。五是培養、吸引人才的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配套,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缺乏,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缺乏產業化開發,文化產業自主創新力不強。
(二)建議
1、進一步突出文化產業重要地位,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上升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戰略。結合各區域之間發展競爭態勢和自身發展空間及規劃制約,進一步強化文化產業重點地位,把文化產業戰略上升到全區重點戰略,對文化產業發展實行高位統籌推進。
2、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進一步健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機制,把發展文化產業,列入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業績考核,并作為評先爭優的重要條件,科學設立和劃分文化產業考核指標,納入全區綜合目標考核體系。研究出臺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配套政策,形成激勵配套機制,吸引更多社會力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
3、進一步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投入。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研究設立全區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出臺具體實施細則,采取貼息、補貼、獎勵等方式支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發展。
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3
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當代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西部地區,尤其是我區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可以說還剛剛起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顯得非常弱小。為了促進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委對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文化產業界定和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和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力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
文化產業分為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藝術培訓業等9大門類。
由于長期以來,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的制約和影響,我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也相對滯后。目前,在我區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有娛樂、音像、影視、演出、報刊圖書、網絡文化、藝術培訓等國有、集體、個體文化產業,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經營格局。從文化部門統計的資料看,2005年底全區在文化部門登記的文化經營戶近900家,其中網吧132家,音像制品經營282家,歌舞廳53家,電子游戲72家,臺球36家,音樂茶室46家,游樂場8家,營業性演出團休7家,圖書業101家,印刷業50家,復印打字121家,電腦軟件經營戶8家,文化傳媒(含廣電)18家。2005年從業人員約3000 人,年總產值約10億元,約占當年gdp的0。03%,按平均贏利15%計算利潤達1500萬元。年人均贏利5000元。這些文化產業的逐步興起和形成,拓展了就業門路,開辟了新的經濟文化發展領域,增加了地方財政稅收,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我區的文化產業還顯得很薄弱,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全區文化產業經營戶的總量不到XX市的五分之一,不到XX市的三分之一。全區有100臺以上電腦的網吧經營戶僅有3家,且集中在XX市,其余各縣上50臺電腦的經營戶較少,大都在30臺左右,并且經營情況較差。在農村,除個別縣(市)的鄉鎮有一兩家網吧外,其余均未開設。藝術品市場、書畫市場、文物市場尚未形成,電影市場嚴重滑坡,基本倒閉,文化旅游市場尚未完全啟動。文化產業中不少項目經營慘淡、效益不佳。
二、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發展文化產業認識不到位
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在于自身陳舊觀念的束縛。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滯后,產業意識不強,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發展的模式中,等、靠、要思想突出,存在畏難情緒,怕擔風險。只拘泥于投資風險小或是傳統經營項目,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美好前景及在經濟發展中所占有的重要戰略地位。因而不重視,不主動抓文化產業,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XX區是全省唯一沒有參加的地區。而經濟實力不如我區的XX區卻能在交易會上簽約42個項目,金額達30億元。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體制上、機制上還存在著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現象,權責不明晰,致使干部職工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2、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缺乏
由于我區經濟比較落后,地區和各縣(市)財政屬吃飯財政,只保職工工資,投入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很少,而靠自身發展困難又很大。文化基礎設施缺乏,全區8 個縣(市)目前只有3個縣新建了圖書館、文化館,其余縣(市)的圖書館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舊房子,面積小且因年長失修,成了危房。文化館設施少、陳舊,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各縣(市)過去修建的一些劇場、影院,因經營不善,大部分變成了商場、小吃城。如:作為七百多萬人口的地區所在地畢節,目前,沒有一個大的影劇院,影響了演出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3、缺乏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較弱
電影公司、影劇場、地區演出公司等單位,職工年齡老化、文化程度較低,經營管理能力差,公司都處于虧損狀態,電影院、影劇場都作為商場、小吃城解決下崗職工的生活來源用。文化單位中各類文化藝術創作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缺門斷層。文化單位缺乏文化人的現象嚴重存在。如:畢節藝術團有在職職工137人,真正能夠走向舞臺的演員不到1/2,基本沒有30歲以下的演員,有的舞蹈演員已不適應藝術表演的要求,更難使自己的表演藝術走向市場,形成真正的產業。
4、執法管理人員少,執法條件差
我區文化市場執法管理人員全地區不足50人,文化程度低,綜合素質不高。全區大部分稽查隊沒有專門的辦公用房,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辦案經費。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執法人員對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扶持、服務都還存在不少的差距,不利于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5、對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夠
我區有6個國保單位,即XX縣可樂文化遺址、畢節大屯土司莊園、大方奢香墓、黔西觀音洞遺址、大方、畢節中華蘇維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織金古建筑群;4個國家級風景旅游景區,即織金洞、百里杜鵑、九洞天、威寧草海。還有近200個省級、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旅游區。但這些旅游景點基本上只有自然景觀,缺乏文化內涵,缺少帶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包裝、人文景觀、文化商品、藝術表演等,沒有很好地體現其價值。我區現存的許多民族民間藝術、傳統工藝也沒有得到整合包裝,走向市場。
三、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對發展文化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要認真學習中央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文件精神,要看到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的總體規劃,確立重點發展項目,組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探索產業文化經營的有效途徑,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組織實施好文化產業的綜合開發利用。要把抓好文化產業工作的績效作為地委、行署對 縣(市)黨委、政府和地直有關部門的年終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2、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要切實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使政府職能真正轉到對文化建設的宏觀指導和調控上來,實行分類管理。黨的十六大指出,文化按不同性質和功能分為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應對我區的公益性文化單位,以財政扶持為主,部分創收為輔,使之真正發揮社會公益作用。對經營性文化單位,鼓勵和支持其進入市場,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吸收社會資本,組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集團。
3、要進一步完善拓展投融資渠道。一是通過招商引資、制定優惠政策,培育和優化投資、融資環境,鼓勵、吸引私營企業、個人投資興辦文化產業;二是政府配套,地方財政要加大對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啟動資金的投入,各縣每年都應有一定比例的經費來作為文化產業運作基金。三是單位自籌的融資渠道。建立多渠道籌資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依靠國家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持,保證資金投入。
4、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突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文化產業的門類和品種很多,不能盲目發展,要制訂規劃,突出重點,有序發展。對市場飽和、需求萎縮、瀕臨淘汰的項目,如:錄相放映、電子游戲等國家政策規定一般不予新批、新辦、新開的,不要強行發展。對于富有市場前景,且有潛力可挖的文化經營項目如演出業、印刷業等要給予支持和扶持,積極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發展速度,鞏固和發展已有的市場。根據當今社會知識化、信息化、現代化、科學化的時代特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優先發展潛力大、見效快、科技及文化含量高的項目。
5、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充分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人無我有的文化產業。要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人文資源,在有效保護、合理利用、開發特色上下功夫。要邀請區內外專家、學者,加大研究、宣傳力度,把我區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與旅游資源融為一體,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烘托旅游資源的地方和民族文化氛圍,促進我區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6、大力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發展文化產業缺乏一批懂專業、會經營、善管理的人才和高水平演藝人才,這是當前制約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要積極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改進和調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開辟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區外人才到我區創業。
7、積極培育文化產業中介組織。當今文化產業已經從文化事業中剝離出來,在這樣的形勢下,在此關鍵時刻,要使文化產業得以健康發展,按市場運作慣例,必須有中介組織作為文化產業市場契合的粘合劑。通過中介組織進行人才、資源、資金、技術、交易等方面的粘接,使文化產業真正具有產業特色。
8、借鑒外地經驗,謀劃我區文化產業。要借鑒外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歷、經驗、經營方式、突破難點的方法,正確界定我區文化產業目前應有的發展可能和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態勢;突出我區應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找準我區當前重點發展和今后長期發展的目標;突破我區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點。
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4
曲江,興起于秦漢,繁盛于隋唐,被譽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先河,是建筑、園林、繪畫、詩歌、宗教等匯聚的“盛唐氣象”典型代表。秦時曲江稱“陔州”,意為臨水的長洲。漢時建有皇帝行宮“宜春苑”,“因其水曲折,形似廣陵之江”,便有“曲江”的美稱。唐時,被辟為皇家園林,引終南山的水源,修葺擴充出千畝水面,建有芙蓉園、杏園、紫云樓、漢武泉、青龍寺、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等諸多景觀,樓臺亭閣綿延不絕。
一、文化曲江的提出
1993年之前,曲江新區這片區域還是一大片農田。1993年,基于曲江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資源,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在此開發旅游業,建立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區。從1993年至2002年,對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區的投資共約6000萬,由于與市區距離較近等因素,度假區一直發展緩慢。2002年初,“文化曲江”這個概念被正式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原因:
其一,曲江新區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曲江新區內歷史遺存豐富,周秦漢唐文化都在曲江留下了鮮明的印記,始建于唐代的大慈恩寺和大雁塔是曲江的文化標志,諸多文人墨客都在曲江留下著名詩篇,同時曲江還是“紅葉題詩”、“寒窯故事”、“元白夢游”、“雁塔題名”、“曲江流飲”等多個千古流傳的文化典故的發生地。
其二,曲江新區擔負的社會責任。對于這些豐富的人文資源,曲江新區認為自身有責任去保護與傳承它們,讓子孫后代都知道、了解和記住曲江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曲江新區還承載著西安市建設人文之都的責任,必須將曲江的發展與城市價值的兌現聯系在一起。
“文化曲江”這個概念對曲江新區后來的發展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明確了曲江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同時,曲江新區確定了“文化立區、旅游興區”的發展思路。 “文化立區”是指打造以盛唐文化為特色的城市新區;“旅游興區”是指通過旅游迅速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當時的曲江新區在國內知名度低、投資少,而旅游是讓國內外大眾認識曲江、了解曲江、感受曲江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最快捷的資金回收渠道之一。以“文化立區、旅游興區”為發展思路,曲江新區實施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其一,大項目帶動。大項目帶動效應強、輻射范圍廣,能夠迅速提升區域知名度。曲江新區先后策劃實施了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大唐不夜城等重大文化旅游項目,使曲江的發展年年都有新亮點,知名度和美譽度迅速提升。由于這些大項目的帶動作用,曲江新區的游客總數從2002年的每年200萬增長到目前的每年3000萬,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的總資產也由2002年的600萬元增長到2009年的170億元。
其二,大集團引領。發展文化產業是曲江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大集團引領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具體途徑。曲江新區先后組建了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曲江文化旅游集團、曲江會展集團、曲江影視集團、曲江演出集團、大明宮投資集團六大文化產業集團,他們成為帶動區內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以成立于1995年的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為例,它是由西安市政府批準成立、由西安曲江新區管委會投資設立的國有獨資有限公司,2009年集團被中國企業聯合會評為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
目前,集團下轄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文化商業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文化演出(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出版傳媒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國際會展(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曲江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西安曲江職業圍棋俱樂部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夢園影視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樓觀旅游農業開發有限公司11個全資子公司,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臨潼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國際會展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西安曲江大秦帝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西安曲江丫丫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西安曲江樂雅動漫有限公司6個控股企業。由集團的構成可以看出集團的投資領域已基本涵蓋文化產業的各個重要領域。
其三,大產業聚集。曲江新區借助大型文化集團引領,通過制定優惠政策、提供創業服務等方式鼓勵文化企業入區。目前,形成了以文化旅游為主導產業,影視投資、文化演藝、出版傳媒、數字文化、國際會展、文化創意、文化體育休閑等多門類的文化產業集群,文化產業發展的合力日益凸顯。截至2010年6月,曲江新區成功吸引了600多家文化企業。2010年1—6月,曲江新區固定資產投資125.8億元,同比增長34.2%;財政收入3.29億元,同比增長53.9%;實際利用外資1.01億美元,同比增長70.1%;實際引進內資55。3億元,同比增長41。1%。
二、解讀曲江模式
“曲江模式”的內涵可以歸納為以“文化+旅游+城市”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即依托曲江物質文化遺產與精神文化遺產,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旅游景區,形成文化旅游集群,帶動其他文化產業門類發展,通過創意、包裝和策劃實施一批重大文化項目,形成文化產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最終兌現和提升城市價值。
1、人文資源的整合與創新
曲江新區內有4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雁塔、青龍寺、漢宣帝杜陵、唐長安城遺址)、3個省級文化保護單位(秦二世陵、曲江池遺址、唐城墻遺址)和數十個有史可考的文化遺址和民間文化傳說發生地。曲江新區管委會通過以下三條途徑對園區內的人文資源進行整合與創新:
將分散的文化遺產整合為集中的文化景區。大雁塔、大唐芙蓉園遺址、曲江池遺址、唐大慈恩寺遺址、秦二世陵遺址等都分布在曲江新區內,但相對比較分散。曲江新區管委會通過保護和開發兩種形式將這些分散的文化遺產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唐文化氣氛濃厚的大曲江景區。
同時,開發與景區配套的大型公共文化場館和商業設施,將曲江迅速打造成為西安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和游客集散地。
整合有形的文物遺址與無形的歷史典故。在依據國家相關法規對文化遺址進行保護的基礎上,根據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將許多已在歷史發展中消失的文化符號重新集聚,構建與文化遺址和歷史典故有關的雕塑、房屋、庭院等,盡可能地復原歷史原貌。當文化遺址被賦予了一系列可欣賞、可參與、可體驗的文化符號后,被現代人忽略的、荒蕪的遺址便變成了易于現代人接受和理解的文化產品。
例如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總體設計完全反映唐大明宮的建制,充分展現唐大明宮的規模、格局與體制,其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張錦秋擔綱建筑設計的丹鳳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建筑造型盡量切近唐丹鳳門的建筑特色和風采,在引發人們歷史聯想的同時,也能登高望遠,北眺大明宮遺址群及園區景色,南望現代西安的繁華景象。再如唐城墻遺址公園,用書法雕塑的形式表現480首唐詩,并輔之以園林景觀作為襯托,在公園內設立“吟詩壇”,讓游客多角度感受唐詩文化。
將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時尚元素結合。在不影響歷史文化資源價值的前提下,引入易被大眾接受的時尚元素,構建西安市民休閑的公共空間和吸引游客的旅游度假景點。曲江新區在大雁塔北廣場建造了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大唐芙蓉園引進了堪稱世界一流的水幕電影;曲江池遺址公園擁有全國第一個載人氦氣球等等;寒窯遺址作為王寶釧、薛平貴的愛情故事的載體,以真愛體驗為主題,加入現代愛情元素,設立遺址區、婚慶區和商業區三大文化板塊,讓游客獲得全景式體驗。加入了這些現代時尚元素,曲江景區便不再顯得因歷史的厚重而缺乏活力,極大程度地滿足現代人群將旅游與文化、娛樂聯系在一起的心理訴求。
2、旅游業反哺文化產業
經過上述三方面的整合與創新,曲江新區不僅梳理與整合了園區內的人文資源,而且搭建起了文化旅游平臺。目前,由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控股的西安曲江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擁有六大遺址公園、五大演藝品牌、四個游樂體驗性主題景區、五大高端酒店餐飲品牌、3個國家級4A景區,打造了30多個旅游文化大項目,建立了集文化主題景區、酒店餐飲、旅游演出、旅游商品開發、旅行社、旅游地產及旅游衍生產業鏈于一體的產業集群。
文化旅游是曲江新區的核心產業,而板塊經營是曲江新區文化產業運營的主要方式。文化旅游與板塊經營具有極強的互動性,文化旅游是板塊經營的起始點,只要板塊穩定存在,文化旅游就會反哺文化產業。以法門寺文化板塊為例,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末年,鼎盛于唐,明清以后逐漸衰落,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曲江新區管委會于2007年3月開始對法門寺進行維護與開發,于2009年5月建成開放法門寺文化景區。法門寺文化景區首先帶動了影視產業——曲江影視集團制作了六集大型文化紀錄片《法門寺》。而后通過建設四大佛文化村落帶動了藝術產業和會展產業;通過建設以星級酒店、大劇院、購物一條街等為主要內容的二期工程建設帶動餐飲娛樂業、影視院線等產業。
3、曲江模式對城市價值的影響
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城市價值也是曲江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城市價值包括硬價值和軟價值兩個方面。硬價值主要通過城市的有形建筑、設施、環境等表現出來,例如曲江新區通過在園區內建設與開發道路、景觀、基礎設施等,改善了園區及其周邊的整體面貌和生態環境;而軟價值主要通過城市文化氛圍、市民的感受等無形的載體表現出來,例如曲江把“文物景點”變成“文化景區”,讓“靜”的文化“動”起來,營造了一個文化氣息濃郁的.城市發展新區。
曲江模式從城市價值的角度,將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事業發展結合在一起,用文化產業的部分收入發展文化事業,用文化事業的進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曲江新區在園區內建有西安音樂廳、西安美術館、曲江電影城等大型公共文化場館;曲江演出集團、西安秦腔劇院定期安排公益演出;曲江已形成5700畝開放式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和十余個市民休閑廣場。這些公共文化場所和活動有助于強化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和生活幸福感,而隨著有文化修養的市民數量的增多,就會間接推動文化產業的增長,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越積極地互動,城市價值就越快速地提升,這也正使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回歸到最本真的發展目標上。
三、進行時中的全文化產業生態鏈構建
2009年10月,《曲江新區二期擴區規劃》獲批,擴區后的曲江新區面積為40.97平方公里,比原有管轄面積擴大一倍。在新擴區域內,曲江新區將規劃建設主題旅游與文化商貿區、會展商務與傳媒出版區、影視演藝與科教創意區、遺址博覽與生態創意區、娛樂運動與休閑度假區5個功能分區。在產業布局上,曲江新區把這五大功能分區又規劃為出版傳媒產業區、國際會展產業園、國際文化創意區、動漫游戲產業區、文化娛樂產業區、國際文化體育休閑區、影視娛樂產業園區、藝術家村落8個文化產業園區,加上原有的曲江文化景區,在曲江新區40.97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形成了九大文化產業園區,基本涵蓋文化產業主要門類。
此次大規模擴區旨在將城市公共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大遺址保護與文化產業結合,通過構建文化產業生態鏈提升文化產業集聚效應,建設以文化、旅游、生態為特色的國際化城市示范新區。基于這樣的主旨,曲江新區管委會提出“全文化產業生態鏈”的概念,即以文化創意為產業發展的靈魂,以文化資源為出發點和依據,以版權為交易載體,通過文化創意激活文化資源,通過版權交易與保護促進文化價值流通,進而解放文化生產力,實現文化產業增值。
由于曲江新區的文化產業門類齊全,不同門類的文化產業可以圍繞文化創意和版權形成由上中下游構成的全文化產業生態價值鏈,見圖3。修建大唐芙蓉園是用文化創意激活了文化遺產、帶動文化產業生態鏈的典型代表。芙蓉園在秦、隋、唐代均為皇家園林
為了展現盛唐風貌,曲江新區參考諸多歷史文獻,在其原址修建了大唐芙蓉園,采取了南園北池的格局,園中4個景觀區展現了大唐12個方面的文化內容。大唐芙蓉園建成后,立刻成為游客數量僅次于兵馬俑的旅游景點。隨著知名度的提高,服務不斷升級,每晚在大唐芙蓉園上演激光水幕電影《大唐追夢》和大型夢幻詩樂舞劇《夢回大唐》;同名電視劇也在大唐芙蓉園拍攝完成;銷售大唐芙蓉園景觀的微縮雕塑、唐代服飾、唐代生活用品等大唐芙蓉園的衍生產品;園內外的商位租賃價格也逐年提高。
這說明經過文化創意整合的大唐芙蓉園,通過文化資源帶動了旅游業,進而又帶動了影視業、演藝業、衍生產品運營和房地產業。全文化產業生態鏈的本質就是圍繞文化創意和版權而形成的所有文化產業門類的網狀格局。在實踐過程中,全文化產業生態鏈上中下游不斷整合,實現整個文化產業系統的自適應和反饋機制,從而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園區的總體競爭力、話語權及領導力。
【區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9-19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02-11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4-29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精選15篇03-12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15篇02-11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15篇)02-11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12篇03-10
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12-31
區扶貧調研報告01-14
文化產業調研報告集錦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