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產業富民戰略發展調研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后撰寫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產業富民戰略發展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產業富民戰略發展調研報告1
沐川縣立足山區優勢,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在實踐中確立了建設中國西部“綠色明珠”的發展目標和“紙電興沐川,開放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堅持林業立縣,產業富民,大力實施“大林業、大產業、大生態”的林業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以林促紙、以紙興林、產業互動、協調發展”的林漿紙產業化發展路子,著力推進以永豐公司為龍頭的林漿紙產業化經營,實現了經濟發展、生態改善、富民興縣的目標。
一、實施四大工程,著力打造林業大縣
19xx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根據沐川實際,做出了“從綠色崛起,靠興林立縣”的戰略決策,積極實施“85-4”部省聯營造林工程、世界銀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工程和貧困地區林業發展項目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帶動了廣大農戶栽竹造林,造林總面積達到95萬畝,全縣森林面積達到1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2.8%。
(一)科學規劃,嚴把造林質量關。按照生態優先、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以竹為主,適地植樹,結合海拔高度和立地條件,將高山區規劃為生態公益林區、中山區規劃為商品經濟林區、低山河谷區規劃為特種經濟林區,科學選擇樹竹品種,精心編制造林作業設計方案。采取“定點育苗,科學壯苗,定向供苗,嚴格檢疫”的辦法,確保種苗質量;抽調林業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村、組按規劃指導農戶整地、打窩、栽植,統一規范種植;派出由林業、國土、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人員組成的驗收組,對造林地塊進行實測驗收,保證驗收數據真實準確。
(二)以造為主,保護與管護并重。實施85-4造林工程,5年營造杉木11.6萬畝;實施世界銀行貸款造林工程,6年造林23萬畝,實施世行貸款貧困地區林業發展項目,5年造林4萬畝;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營造公益林12萬畝;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造林17.2萬畝。在大力推進四大造林工程的.同時,切實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和已造林竹的管護。劃區保護天然林15.8萬畝,封山育林11.5萬畝,完成森林撫育10.2萬畝。加強森林防火,實現了連續24年無森林火災。
(三)科技興林,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積極推廣撐綠雜交竹3號1.5萬畝,楊樹5.5萬畝,巨桉2500畝。建成麻竹、楊樹、慈竹示范片5000畝,注重林區合理布局,優化了林竹品種結構。加強林竹豐產技術培訓和指導,每年培訓竹農1.5萬人次以上,建立縣、鄉、村、組茨竹豐產示范片4.67萬畝,慈竹畝產提高30%以上。推廣竹蟓防治綜合技術,慈竹上林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大力推廣苦筍、大頭麻竹地膜覆蓋技術,提早出筍期,提高出筍率,增加竹農收入。
(四)興修公路,改善林區交通條件。根據林區分布,制定了林區路網規劃,利用以工代賑項目工程、世行貸款項目工程和林農投工投勞建設林區公路。通過林權、林地使用權轉讓,引進成都石人公司投資250萬元修建楊村鄉“蓉楊公路”20公里,實施村村通以工代賑項目工程,實行以獎代補,投入資金355萬元,新修和改造林區公路750公里,實施世行貸款項目工程,發放低息貸款76萬元,補助建設林區公路76公里。全縣林區公路里程達到790公里,林區通車率達到76%。
二、推進林漿紙產業化經營,加快建設林業強縣
縣委把推進林漿紙產業化經營作為實施“大林業、大產業、大生態”林業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林業強縣,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措施,以豐富的林竹資源為基礎,著力培育竹業經濟,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了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共融。
產業富民戰略發展調研報告2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縣干部群眾的團結努力下,全縣六大產業均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在產業迅速發展的進程中,全縣長治久安的物質基礎得到了有力夯實,大地處處呈現出業興民富生活美的景象。近期,我局對我縣產業富民戰略發展研究作了實地調研,現將調研報告如下:
一、產業富民戰略發展現狀
(一)優越的資源稟賦
1.資源優勢。一是農業資源。有耕地面積24萬畝,其中可耕地面積20.72萬畝,常年播面保持在15.5萬畝以上,90%的耕地集中在沿岸寬谷區,耕地平坦連片,利于機械化作業和規模經營,是藏區重要的青稞糧生產基地,素有“康北糧倉”之稱。有天然草場735.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67%,可利用草場面積692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94.06%。境內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年平均溫度6℃,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642小時,是全國的長日照地區之一,素有“小太陽城”之稱,光熱充足,水熱同季,是發展一熟區麥類作物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適宜區。二是旅游資源。縣位于“格薩爾王文化旅游區”的中心部位、也是“香格里拉旅游區”重要組成部分,旅游資源門類齊全、綜合性、互補性強。由于地質、地貌特征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景觀組合和資源特色,由北往南可依次劃分為草原生態系統景觀區,高山峽谷景觀區,縣境南部的河谷山水、田園、人文景觀區三大景觀區。資源類別有以紅軍會師遺址和朱德和格達活佛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旅游資源;以寺、大金寺、白利寺、東谷寺為代表的藏傳佛教文化資源;以“踢踏”為代表的康巴歌舞文化及純樸的民風民俗資源;夏秋季草原、神山、神山、自然保護區,沿岸數不清的溫泉、蒸汽沙坑及燦爛的陽光、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構成的獨具特色的生態自然風光。以及以鄉為代表的秦漢時期“石棺葬文化”等眾多特色旅游文化資源共同構建了康巴文化旅游精品。三是電礦資源。境內有、、等河流,水電理論蘊藏量84.29萬千瓦,可開發量68.964萬千瓦。縣日照時數長,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年均日照時數為2642小時,為之冠。太陽能發電規劃總裝機規模可達136.5萬千瓦。境內已找到各類礦產地70處,發現的礦種有15種,其中金屬礦物有金、銻、錳、鎳、鐵、鉻;非金屬礦物有水晶、煤、硫磺、滑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縣是五大產金縣之一,目前得到開發的礦產資源主要是巖金礦。石灰礦蘊藏量達15.78億噸,鈣含量在56.4%,其品位居亞洲第二,開發潛力巨大。
2.區位優勢。一是康北交通中心。縣地處北路腹心,以317線為交通主動脈,形成了與毗鄰的、、色達、、、、等8縣相聯的公路網絡,客運貨運中心地位十分突出。格薩爾機場建成后,縣交通樞紐的地位將更加突顯。二是康北商貿中心。委、政府于1985年正式確立縣為“康北經貿中心”。現有各類企業168家,注冊資金共計93659.62萬元;個體工商戶1949戶,注冊資金共計30377.77萬元;從業人員共計4561人,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541.7萬元,民營經濟53626萬元。有全功能較完善的批發、零售市場及物流市場,流動人口數量、市場建筑面積、商業用房總量、市場輻射半徑及貨物吞吐量、商品的種類等都居北路八縣之首,是康北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三是康北城鎮中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優化城鎮體系結構,優化城鎮功能布局,提升城鎮建設水平,加強區域中心城市規劃編制和實施,擴展理塘、縣城,建設南北部城市中心。《域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一核、一群、兩中心”城鎮發展戰略,將縣鎮確定為康北中心城鎮。四是康北能源樞紐。關系我跨越式發展和北部地區民生改善的220kv變電站落戶縣,并于2012年建成220kv變電站。同時,新都橋至縣500kv輸變電工程及1000kv輸變電工程正在規劃過程中。縣水力資源相對豐富,理論蘊藏量84.29萬千瓦,可開發量68.964萬千瓦。目前已簽約水電開發裝機容量為28.42萬千瓦。縣日照時數長,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年均日照時數為2642小時,為之冠,總裝機容量136.5萬千瓦,目前我縣規劃了6個太陽能開發點,總裝機約129.5萬千瓦,總裝機3萬千瓦的鄉太陽能光伏電站于今年建成后,我縣太陽能光伏電站總裝機規模將達8萬千瓦,預計可實現年發電量約1.4億度。五是康北教育中心。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5所,其中包括五所重點高中之一的康北民族高級中學。教育系統現有干部職工718人,全縣小學階段在校學生6188人,初中階段在校學生2036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812人。康北民族高級中學1830人中1600人來自外縣,縣二完小在校學生中有40%來自周邊各縣。規劃建設三所職業學校中有縣職業學校,并規劃在縣設立委黨校縣分校。縣康北教育中心的地位逐步明確。六是康北衛生中心。縣現有縣、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6所,實有病床282張。近年來我縣各醫療機構不斷提高醫療診治水平、拓展服務功能,除承擔著全縣醫療、救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工作外,還承擔著周邊各縣危重病人救治工作和基本醫療工作。住院和門診人數及業務年收入居北路之首。2012年被省衛生廳確定為北路區域醫療中心。七是康北游客集散中心。縣作為北部的經貿中心、商品集散地,又是川藏公路北路上的重要節點,具有輻射周邊縣城乃至西藏昌都、青海玉樹等城市的重要功能。加之縣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服務接待能力居北路之首,一直以來就是康北游客集散中心。隨著機場、高速等的建成,縣作為旅游集散中心的優勢將更加突顯。
(二)六大產業發展現狀
1.旅游產業發展現狀。縣雖然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開發力度不夠,沒有形成集聚效應,沒有知名品牌,近年來我縣旅游基礎設施有較大改善,管理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旅游資源有序開發,旅游事業穩步推進。2017年實現旅游人次51萬,旅游綜合收入5.0181億元人民幣。
2.生態能源產業發展現狀。目前全縣共建有9座電站,總裝機容量12095千瓦,占可開發量的1.75%。縣域內過鏡220千伏線路18.491公里,220千伏變電站一座,容量2×180兆伏安,此變電站是北路中心站,可輻射、、、、色達等縣;過境110千伏線路52.414公里。全縣已建35千伏輸電線路五條103公里,10千伏線路508公里,0.4千伏線路684公里;配電臺區378臺/22100千伏安;變電站三座24100千伏安。大唐國際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xx年建成發電的5萬kw縣火古龍光伏電站實現年發電8727.9萬度,超出科研年發電量7500萬度的預計。總裝機3萬千瓦的鄉太陽能光伏電站于今年建成后,我縣太陽能光伏電站總裝機規模將達8萬千瓦,預計可實現年發電量約1.4億度。
3.優勢礦產業發展現狀。縣內雖然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沒有形成產業。2017年嚴格按要求審核探礦權企業年度探礦任務,督促我縣7家探礦權人、16個探礦點進行開工備案。按照環保督察問題核查整改工作要求,清理發現縣位于自然保護區探礦權為縣生康金礦勘探,已向上級請示注銷,日阿嘎金錳礦勘探、夏雄金礦勘探按要求,正在組織進行清退工作。
4.特色農業發展現狀。我縣高度重視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始終把發展現代農牧業放在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之首。縣現有耕地資源24萬畝,人均占有耕地5.59畝,常年糧食播面占全十分之一,糧食產量占全七分之一,種植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豌豆、洋芋、油菜、大蒜等,2018年計劃完成糧食播面16.9萬畝,糧食產量達3.96萬噸,各類牲畜年末存欄預計達23萬頭,牲畜三率預計達25.2%、25.2%、16%。有天然草地723.89萬畝,可利用草地683.59萬畝,常見牧草有45余科、300余種,全縣理論載畜量73.8萬個羊單位,飼養的牲畜品種主要有牦牛、羊等。
5.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完成朱德總司令和五世格達活佛紀念館改擴建等一批重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進行雅礱灣4a級景區申報工作,實施格薩爾王城暨精準扶貧百村產業基地項目,鄉村旅游發展邁出重大步伐,2017年接待游客5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億元。
6.中藏藥業產業發展現狀。縣的中藏醫藥資源沒有形成集聚效應,由于大量中藏藥只能野外生長,難以進行人工培植,目前沒有大的種植基地,中藏藥的開采主要是民間自發行為,2017年縣中藏藥業產值達到0.54億元。
二、產業富民戰略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發展鏈條短;
1.旅游開發產業鏈條。一是旅游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全縣公路等級低、交通不暢、通達能力弱,主景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緩慢;賓館飯店普遍級別低、設備簡陋,不能滿足不同層次旅客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整體功能不完善,旅游服務功能、景區的配套設施以及經營服務水平不能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需要,旅游管理機構、隊伍建設、資源開發、景區建設、旅游產品營銷等諸多方面都與現代旅游的發展要求相距甚遠。二是旅游資源開發緩慢。目前全縣旅游主要依賴于溫泉旅游,項目單一,民族風情體驗、鄉村旅游、農(牧)家樂、休閑度假、觀光旅游、自駕旅游、紅色旅游等很多優勢項目沒有得到很好開發;民風民俗旅游缺乏文化內涵,旅游商品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單一,品味不高,很少與游客融為一體,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旅游宣傳營銷手段單一,旅游產品的品牌意識不強,文化底蘊挖掘不夠,人文景觀、歷史遺跡與自然景觀銜接不到位,宣傳途徑較窄。
2.能源產業鏈條。縣水電開發規劃河、玉龍河(阿洛曲河)、打火溝、麥玉曲等4條河流,可開發水電站10座,總裝機達24.1萬千瓦。規劃了6個太陽能開發點,總裝機約129.5萬千瓦,分別是鄉光伏電站、達光伏電站、笨德古村光伏電站、查龍鎮光伏電站、卡龍鄉光伏電站、大德鄉光伏電站。總裝機5萬千瓦的火古龍光伏電站于20xx年建成發電,今年總裝機3萬千瓦的鄉太陽能光伏電站建成后,我縣太陽能光伏電站總裝機規模將達8萬千瓦,預計可實現年發電量約1.4億度。
3.礦山開發產業鏈條。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縣內目前沒有大規模開展礦產資源開采的企業,高原地區生產開發難度大,企業進駐困難。
4.農業產業鏈條。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和連片開發仍然受制,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和調整土地經營方式勢在必行;農業生產仍以小型、分散的傳統耕作方式為主,生產效率低,加之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不暢,成本高、價格低,農民增收問題還比較突出;群眾觀念陳舊,商品意識、市場意識淡薄,對新事物、新技術接收緩慢,主觀能動性尚未充分發揮,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經營效益的提高;全縣各類鄉村人才匱乏,難以帶動鄉村發展,人才缺口很大。
5.文化產業鏈條。對深層次文化挖掘力度不夠,僅停留在藏文書籍翻譯、舞蹈、書法等方面,沒有形成產業鏈條,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力度不大。
6.中藏藥業產業鏈條。本縣中藏藥產業鏈條僅僅停留在采挖上,由于氣候地理以及蟲草等中藏藥特殊的生長條件,本地中藏藥主要是通過民間采挖后販賣給中間商,沒有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中藏藥材產業鏈條。由于特殊的地理、氣候、科技化水平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中藏藥材種植產量低、變現難、農牧民群眾種植熱情不高,目前由政府主導建成的中藏藥材基地以種植大黃、白芍為主,2018年計劃建成中藥材基地0.01萬畝(其中新增0.01萬畝)。全縣目前沒有中藏藥材加工企業,農牧民群眾采挖中藏藥后通過晾曬等簡單加工方式后售賣給中間商,經濟附加值低。
(二)產業發展同質化嚴重
由于我縣特殊的氣候、地理、資源條件,產業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其中又以牦牛肉加工和青稞加工為主,產業發展同質化嚴重。產業發展中的大量重復建設、重復銷售、重復覆蓋,導致了重復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會浪費,直接導致產品和服務的降價競爭,形成惡性競爭的格局,并且會加大企業規模化發展的風險。而我縣以現有的條件發展其他產業能力不足,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三)缺少品牌引導
近年來,我縣高度重視企業經濟發展,制定了切實有效的推進措施,企業數量增加、經濟實力逐步增強、經營規模逐步擴大、經營領域逐步拓寬、為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品牌創立、品牌營悄、品牌竟爭為市場主旋律的時代,我縣民營企業的品牌意識、創新意識相對較弱,沒有樹立知名品牌,企業發展缺少品牌引導。現有的“康巴拉”、“舒夏”、“雪域德瓊牌”、“雪圣牌”等青稞牦牛肉品牌僅僅在內甚至縣內有一定知名度。
(四)產業發展融合不夠
我縣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低,層次不高。一二三產業之間主要是第一和第二產業的融合,且融合程度不高,僅僅是對農產品進行粗加工。加工值與農業產業值融合鏈條模式僅僅是種植和銷售,銜接鏈條短,收入空間有限。大多數主導產業一樣,融合的話也相同,沒有差異性,競爭激勵,效果不顯著。
(五)產業發展促進富民有待加強
目前全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戰略,力圖通過產業發展促進農牧民群眾增收,產業發展的最大推手是項目,但是縣目前發展缺乏大項目的支撐,產業發展對農牧民群眾增收效果不明顯。就生態農牧產業基地建設來說,試圖通過種植蔬菜和中藏藥促進農牧民群眾增收,但是由于特殊的氣候地理原因,種植規模不大,產量不高,難以大范圍帶動農牧民群眾增收。
(六)產業缺乏大項目支撐
大項目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提升,對地區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的影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現代產業的本質是規模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以此提高效率、節約資源、減少風險、增加效益。但我縣目前產業發展缺乏大項目支撐,發展現狀表現為分散經營,缺乏技術、經驗、資本支撐,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市場效應。
(七)市場主體發育不強
縣目前市場主體發展呈現出數量少、規模小、結構不合理的特點,造成目前發展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觀念原因,也有體制機制的原因;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主要還是由于歷史沿襲和特殊的地理氣候原因,縣歷來便是農業大縣,產業發展也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這不僅造成已有市場主體的結構不合理,也影響了新生市場主體的產業布局。
(八)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矛盾。生態環境保護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縣位于北部,上游,是長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把保護生態環境與資源開發融入經濟建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在縣現有的經濟發展環境下,發展與保護存在較大矛盾。
三、產業富民戰略發展下步對策措施建議
(一)延伸產業發展鏈條。產業發展鏈條短是我縣產業發展長期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為有效延伸產業鏈條,結合縣農業大縣、本地出產牦牛等實際情況,2017年8月由縣康巴拉綠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資建成的康北生態牦牛產業園區目前是唯一的一個集生產、加工、交易、物流配送于一體的綜合園區,同時也是整個冷鏈物流產業的先行者,可完全解決北路八縣的牦牛出欄,并采取定價收購,實現農牧民的最大經濟效益,延伸了牦牛產業發展鏈條。考慮到縣主要農作物為青稞,擬引進青稞餅干加工廠,通過對青稞進行深加工,提高經濟附加值,轉移就業,促進農民增收。
(二)統籌全域資源。在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要求下,統籌全域資源更多的是統籌全域旅游資源。我縣生態旅游和歷史文化資源得天獨厚。旅游業本應是我縣的一大產業,但是我縣過去的旅游業發展,走的是單向發展、孤立發展,就旅游發展旅游的發展道路,造成縣旅游業發展產業鏈條短,旅游產品少,游客逗留時間短,消費低,效益差。推進全域旅游,是旅游業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增長點和有效抓手,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轉變旅游發展思路、創新旅游發展戰略、轉變旅游發展方式,推動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
(三)實施品牌戰略。現代激烈的市場競爭在一定意義上是品牌的競爭。創造品牌是企業立足之本,實施品牌戰略是推進產業發展的重大決策,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和參與市場競爭的必由之路。品牌也是企業和產品的象征和代表,品牌在企業的營銷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企業制定和實施名牌戰略是社會營銷觀念的當然要求,也是企業立足現代社會的必要經營理念。下一步將結合電子商務進農村項目,幫助本地企業產品進行“三品一標”申請認證工作,并提升產品知名度,擴大本地品牌影響力。
(四)強化市場主體培育。市場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衡量地方發展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縣目前共有5家民營企業,其中永康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和縣康巴拉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在2017年獲得“級龍頭企業”稱號,縣德瓊莊園農業文化有限公司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等多個榮譽稱號,縣天源食品有限公司從20xx年開始就致力于開拓國外市場,20xx年出口額125萬美元,內銷100萬元人民幣。獲得“2105年度優秀流通企業”稱號。加強對市場主體的培育,支持縣民營企業的發展,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地方發展實力具有積極作用。
(五)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助推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我縣區位、資源、產業、政策等比較優勢,堅持“縣外就是外”,發揮資源招商的主體作用、園區招商的載體作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創新招商方式,主動承接對外產業轉移,千方百計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大、產業帶動力強的項目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六)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特別是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由于高原地區自然、地理及歷史等種種原因的制約,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內地,因此加大高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及對特色農牧業和旅游業的建設力度,加大生態畜牧業及其加工業、草原觀光旅游和畜牧體驗旅游等涉及牧區生產方式改變、促進生態經濟長遠發展的各項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建設力度,并給予長期支持。
(七)積極引導農牧民轉產就業,以促就業促環保。由于歷史、經濟等多種原因,農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職業技能單一,轉產就業困難。建議實施農牧民轉產就業專項工程,通過較長時間的職業技能培訓,讓農牧民真正掌握一門技能,探索建立“企業+勞務輸出機構+農牧民”的模式,讓農牧民在實踐中學習技能,讓走出去的人,真正具備生存能力,從而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和農牧民的轉產就業,緩解生態壓力。
(八)加強項目建設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力度。加大項目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從每一個項目的立項開始,相關部門就要嚴格把關,全面推行項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目標管理責任制。尤其是要加強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環境保護監管力度,對新建和擴建企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嚴重污染破壞環境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對限期治理仍未達標企業堅決予以關停,嚴格監控各類污染企業的生產活動。
產業富民戰略發展調研報告3
一、西豐縣發展特色經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發展特色經濟的重要意義
首先,發展特色經濟是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需要。1990年代以來,我國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經由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大眾產品已經不再是“有貨不愁賣”,天然、健康才是更多人的追求。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后,國際市場上的“綠色壁壘”與國內市場上的“非綠莫入”,對農產品生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并且占有一席之地,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發揮比較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必須在“特”字上作文章,發展別具一格的特色經濟,切實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以特色產品、特色產業占領市場。
其次,發展特色經濟是從實際出發適應西豐縣經濟特點的需要。西豐縣地處遼寧省東部山區,不在主要交通干線上,縣城距鐵嶺市和沈陽市分別有107公里和182公里,交通的不便與基礎設施的落后,使得西豐在招商引資、發展工業上較兄弟縣(市)區沒有什么更多的優勢可言。地緣條件決定西豐不能把發展的眼光僅僅盯在上工業企業上,歷史的教訓也說明,盲目的、不切實際的發展比不發展更加可怕。取長補短不如揚長避短,西豐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地理位置差但生態環境好,地少但山多,資金不足但資源豐富。利用富裕資源,發揮比較優勢,生產優勢產品,發展特色經濟,才是西豐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最后,發展特色經濟是適應西豐縣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的需要。西豐縣古為皇家圍場,現是遼寧省九個林業縣之一,山林資源較為豐富。特別是在20xx年的縣第xx屆黨代會上,將生態立縣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戰略”之首,廣大干部群眾一直視生態環境為各業發展的根本,堅持資源保護與利用并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的原則,努力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目前,全縣有林面積218萬畝,森林蓄積量7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近55%。良好的山水生態環境,適宜多種珍稀動植物生長,為發展特色經濟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西豐縣發展特色經濟的優勢
1、資源優勢。我縣發展特色經濟的資源較為豐富,具有其他縣區無法比擬的特殊性。首先,從氣候條件上看,西豐海拔相對較高,晝夜溫差較大。這種山區氣候非常適合煙草、中草藥材的生長,且品質上乘。如地龍骨、細辛等藥材受氣候影響,藥性比其他地區的同等藥材要好,很受客商的歡迎。其次,從土地資源上看,西豐縣大體為“七山半水二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地形地貌,山多林密,土地肥沃。20xx年,完成土地綠色環評面積261萬畝,成為全國第一個可以整體開發綠色食品的縣份,同時也被省政府確定為五個綠色食品基地縣之一。再次,在動植物資源上,全縣有可開發利用的各類野生動植物500余種,每年山野菜鮮菜產量20xx多萬斤,品種主要為蕨菜、刺嫩芽、山芹菜等20余種;可利用中草藥材76種,每年可產鮮品800-1000萬斤。養鹿、放蠶都有近百年的歷史,廣大群眾發展特色經濟有著一定的基礎和條件。
2、技術優勢。在鹿業上,西豐梅花鹿品種選育項目于1995年通過省科研成果鑒定,被確定為“西豐梅花鹿”品種。育才種鹿場被中國農學會特產學會確定全國的“中國梅花鹿良種繁育中心”。梅花鹿人工受精配套新技術于20xx年通過省科研成果鑒定,處于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CA增茸素、“得加911”斷乳料和青貯飼料袋貯實用新技術的推廣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柞蠶上,西豐縣共有3家柞蠶母種場,是全國柞蠶母種基地。我縣研制的“豐雜1號”“豐雜2號”“豐雜3號”已在全省大面積推廣,遼寧市場占有率達80%,占世界柞蠶母種產量的35%。其中,“豐雜1號”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豐雜2號”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豐雜3號”通過了遼寧省科技成果鑒定。在煙草上,全縣全部實行統一的集約化育苗,區域化種植,規范化生產。其中和隆滿族鄉被確定為云南曲靖卷煙廠的原料供應基地。在林蛙上,林蛙全人工養殖技術已經成功,遼寧宏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林蛙加工技術20xx年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中草藥材上,經過技術人員和農戶多年的發展實踐,已經成功地將中草藥材從山上引到田地中,目前我縣的`中草藥材90%都是在田地中種植的。
3、經銷優勢。一是特色產品的品牌效應。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淀,我縣的鹿、林蛙、柞蠶、中草藥材已經打開了市場,產品輻射到韓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并初步形成了地域品牌優勢。其中,鹿產品主要銷往香港、韓國、日本和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和地區,我縣已經成為全國的鹿產品經營集散地。二是出色的經紀人隊伍。我縣的特色產品之所以越走越遠,主要是因為有一批出色的經紀人隊伍。如從事鹿產業的經紀人全縣有近500人,其中最典型的有安民的張春慶,他年加工經銷鹿茸等產品50噸產品(從新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進口40噸),產值1000萬元,產品銷往南韓、香港、澳門等地。從事柞蠶產業的經紀人有1000多人,主要是割繭、出蛾、養赤眼蜂等。
二、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發展特色經濟的主要做法
1、理清思路,明確重點。從西豐的實際出發,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走特色路,打綠色牌,發揮西豐資源優勢,堅持以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的發展,實行區域化布局,產業化開發,專業化生產,基地化建設,工業化增值,堅持走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進而實現產業化發展的總體思路。在此基礎上,又按照“科學規劃、突出重點、集中開發、成龍配套”的原則,重點發展了鹿、牛、蠶、蛙、煙葉、榛子、中草藥、山野菜、食用菌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2、成立組織,加強領導。縣委、政府非常重視發展特色產業,把其作為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西豐經濟的一項重要要工作,下全力去抓。成立了產業化領導小組,并且每個產業都安排專人負責。最近,結合制定“十一五”規劃,還要求有關部門對每一項重點產業都要做出科學、詳細的規劃。
3、調整布局,建設基地。縣委、縣政府確定了“三區兩帶”的特色經濟發展區域布局,即北部瓜菜專業區、東部畜牧業專業區、南部林下產業專業區和遼開公路、303國道兩側優質高效農業產業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集中精力重點培育種、養、加、銷大戶,注重發揮農村經濟大戶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引導全縣農民發展優質高效農產品。
4、以工謀農,做大龍頭。建立了縣級領導干部聯系重點項目制度,幫助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搞好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加工能力和產品質量,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有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從基地建設、科研開發、生產加工、營銷一體化等方面給予支持,以此來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
5、強化服務,完善體系。為了促進優質農產品的健康發展,各級政府部門有組織地引導農民依托產業開發項目和產業為載體,建立產業協(學)會。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現有各類協(學)會74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約30個,參加互助合作經營組織的農戶近3000戶,占我縣農戶的3.9%,帶動農戶5000戶,占我縣農戶的6.6%。
6、依靠科技,推進創新。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產、學、研、發一體化的協作關系,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現有加工企業和發展新興加工業。在這方面,宏宇生物公司與遼大,東日家禽公司與沈陽農大、鹿業局與中國農科院左家特產所都建立了穩定的協作關系,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目前,全縣共擁有綠色和無公害食品標識18個,種植綠色和無公害食品15萬畝。
7、優化環境,促進發展。在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加大力度,為特色經濟發展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首先,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為發展特色經濟提供土地、物資、資金等方面的優惠和便利,并結合實際,進一步制定和完善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與管理辦法。其次,加強管理,為特色農產品進入市場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服務環境。
三、目前西豐縣特色經濟的發展現狀
(一)特色產業的發展成果
一是鹿產業。西豐素有“鹿城”之美譽,“西豐梅花鹿”馳名中外,是東北亞地區良種梅花鹿基地之一。全縣共有鹿場1487家,其中國有15家,集體2家,個體1470家。飼養量近5.4萬只,存欄量4.4萬只,占全省的60.6%,占全國的12.5%。我縣是全國的鹿產品經營集散地,有各類鹿產品經銷加工企業149家,參與養殖經銷等各類從業人員5000余人,年加工經銷鹿茸120噸,養鹿及副產品加工經銷額2億元。龍頭企業主要有鐵嶺市吉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鐵嶺市鹿源參茸飲片有限公司、鐵嶺市恒生鹿業有限公司和西豐縣野鹿王酒廠等。
二是黃牛產業。西豐是全國稈秸養牛十佳示范縣、全國首家肉用黃牛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和優質肥牛飼養及加工基地。20xx年全縣黃牛年飼養量27萬頭,存欄量14.2萬頭,其中基礎母牛占60%。500頭以上養牛大戶28戶,養牛小區14個。黃牛品種為西門塔爾、夏洛來與本地黃牛三元雜交改良牛。全縣現有黃牛交易市場3個,從事黃牛產業的經紀人20xx多人。龍頭企業有中敖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
三是柞蠶產業。西豐柞蠶產量高、質量好,是國家優良柞蠶母種基地之一和全國的赤眼蜂生防繁育基地。西豐縣現有蠶場面積51.4萬畝,年放養柞蠶5000把左右,產量3600噸-4000噸,產值1.3億元,其中:蠶繭收入4000萬元,加工等收入8000萬元。全縣有4000多戶蠶農,平均每把蠶年收入為1萬元左右,純收入6000元左右。每把蠶場村集體還可以收取20xx多元的承包費。龍頭企業有遼寧美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年加工柞蠶絲能力達到800噸,現為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
四是林蛙產業。目前,林蛙養殖基本是半人工養殖,主要品種為長白山區的中國林蛙。全縣共有林蛙養殖戶500多戶,年產量600萬只,產值1000多萬元。龍頭企業遼寧宏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產品有“林蛙油粉膠囊”、“清青軟膠囊”、“冰鮮蛙”、“精選林蛙原油”等,是保健和美容的佳品。
五是瓜菜產業。20xx年發展保護地瓜菜面積1.8萬畝,其中,暖棚春茬以黃瓜、秋茬以西紅柿為主,年平均純收入1萬元左右;冷棚春茬以甜瓜、秋茬以西紅柿為主,年平均純收入6000—7000元。對瓜菜產業生產拉動的企業是永得利綠色蔬菜開發有限公司,公司所屬的遼北蔬菜批發市場占地面積14400平方米,年交易量6480萬斤,交易額3200萬元,帶動種菜農戶4500戶。
六是煙葉產業。20xx年全縣共種植煙葉20658畝,總產量實現4萬擔,占全市總產量的36%,總產值達到1500萬元,實現稅金300萬元。
七是榛子產業。我縣有野生榛子林20.5萬畝,已經歸圃的有10萬畝,年產榛子400多萬斤左右,產值近5000萬元。其中成平滿族鄉有600余戶農民從事榛子產業開發,現已開發墾復榛子園2.3萬畝,建成百畝以上榛子園30個,從事榛子生產的農戶平均每戶收入8630元。
八是水果產業。全縣水果生產面積11萬畝,主要品種為金紅123蘋果、尖把梨和紅南果梨,年總產量1.4萬噸,產值20xx萬元,純收入1200萬元。
九是中草藥材產業。全縣種植面積3.5萬畝,其中林下參8000畝,地龍骨3000畝。龍頭企業為遼寧金丹藥業有限公司,其產品腎石通顆粒、六味地黃丸、全鹿大補丸等藥品具有較高知名度。
此外,西豐縣的山野菜、食用菌等產業都有一定的發展。而且,這些特色資源還直接為工業提供了原材料,帶動了西豐縣醫藥保健品、絹紡服裝、食品加工和生態旅游業的發展。
(二)特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看,我縣特色經濟中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發展規模不大。幾個特色產業基本上仍然處于自發發展的狀態,由此造成特色產業樣樣有,樣樣少,沒有規模優勢,市場占有率不高,競爭力不強。二是重點企業拉動作用不強。這些企業雖然在外觀上有了現代企業的雛形,但究其實質還是家族式企業,沒有像沿海地區一些家族企業那樣過渡到現代企業,企業管理、生產技術等方面十分落后,難以形成強勁的拉動作用。三是資金不足。因資金短缺,我縣的很多特色資源不能得到有效開發,很多特色產品還處于初加工階段,沒有實現多次的增值增利。四是市場體系不完備。我縣的市場還只是初級的集貿市場,沒有大型的、專業的批發市場,一些生產要素市場還沒有形成。
四、今后發展特色經濟的戰略措施
1、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
(1)壯大基地規模。把壯大主導特色產業基地作為主攻方向,按照規模大、潛力大、帶動力大、效益大的四條標準,按照北部果菜、中西部設施農業和精品農業、南部林特產品、藥材和烤煙、東部牧業開發四大區域產業布局,建設一批農產品基地、綠色食品基地和種養業專業基地。重點建設梅花鹿、柞蠶、煙葉、中草藥材、林蛙、榛子基地,著力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區域經濟格局。
(2)扶持龍頭企業。這是發展特色經濟的核心,也是關鍵。要緊緊抓住國家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機遇,認真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擴大龍頭企業規模,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一是要靠自己育“龍”。要積極營造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在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向重點龍頭企業傾斜,讓它們做大做強,成為內聯農戶、外聯市場的產業化核心。同時要通過改制、重組、聯合等手段,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形成一批規模大、群體優勢明顯的產業企業集團。二是要招商引“龍”。要不斷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增強開放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以特色農副產品為載體,認真做好項目包裝和認證,積極向域外推介,力求在食品加工、服裝絹紡、制藥保健品等項目的引進上有一個新的突破。
(3)培育服務體系。要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大力扶持、放手發展農業生產專業協會、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要堅持“扶持不包辦,指導不干預”的原則,依托原有鄉(鎮)的合作經濟組織和供銷社,通過改革和重組組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生產協會。要鼓勵涉農部門、龍頭企業、能人大戶領辦合作組織。
2、全力建設土特產品批發市場,發揮其對特色經濟的拉動作用
完善的市場體系,是發展特色經濟的前提條件。沒有市場就沒有物流,沒有物流也就沒有特色產品的快速發展。要在發展城鄉集貿市場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勞務市場、資金市場、技術市場和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市場。當前,要集中力量建設東北的土特產品批發市場。該市場總占地面積11.16萬平方米,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積7.77萬平方米,總投資1億元,建筑面積7.9萬平方米,建成后預計年交易量可達100萬噸,實現產值60億元,稅收5億元。要通過市場的建設,逐步把西豐打造成為東北地區土特產品的集散地,推進以特色為主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進而牽動城市開發、餐飲服務、勞務、運輸等產業,擴大就業人數和質量,擴充經濟總量,拉動縣鄉兩級財力增長,活躍全縣經濟。
3、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發展特色經濟提供保障
要堅持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特色經濟穩定、健康、持續發展。一是要進一步加大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的工作力度,強化退耕還林、封山禁牧工作,大力推行畜牧業舍飼圈養、生態蠶場建設,積極推廣農村新能源,妥善解決好林牧、林蠶、林糧、林柴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強以庫、塘、井、窖等設施為重點的水利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提高特色產品的現代化生產能力。三是加強對垃圾、廢水、廢氣等污染物的處理工作,堅決不引進、不上馬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維護和改善發展特色經濟的良好生產環境。
4、實施科技興特戰略,提高特色產品的競爭力
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實際上是品種、質量的競爭,是科技含量的競爭。要在競爭中取勝,必須依靠科技。要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聯系,積極采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特,你特我新,你新我精”。要增強品牌意識,對重點產品注冊一批綠色無公害食品標識,并積極向外推介,提高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
【產業富民戰略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2-27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9-07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5-09
產業富民戰略半年工作總結07-18
蔬菜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7-23
畜牧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1-28
養老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07
旅游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12-06
核桃產業發展調研報告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