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精選10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1
今天,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對于一一列舉的方法,有許多學生都在無意中用過,但是卻沒有把它系統化,甚至根本就沒有正視它。換句話說,學生基本都認識列舉的方法,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主要是學生思考方法的整理過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中我在以下方面下了工夫。
一、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心理學指出,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由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五年級學生雖然已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碰到問題的第一反應終究是形象化的。就比如本課例一,學生首先想到的是把圍的樣子擺出來或畫出來,空間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是直接想出來。于是,我組織學生從擺小棒入手,在擺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規律、研究規律。在小棒已顯得可有可無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屏棄小棒,共同進行方法的優化。整個過程充分體現教為學服務,每一步的推進既是課堂的需要也是學生的需要,學生主宰了課堂,課堂也發展了學生。
二、 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
思維是貫穿數學學習始末的一項活動,故數學被喻為思維的體操。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也即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課上我盡量做到讓學生多說,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說說對于問題的看法,根據學生的發言中的反饋信息合理安排接下來的環節。
但是,最后的鞏固環節處理得很不到位。首先試一試時三份作業一起呈現,學生比較起來無從下手,未能找到各個的特點。而接下來幾題由于時間關系交流得比較倉促,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2
小葛老師在尊重教材的情況下,把知識的邏輯起點與現實起點連接起來,將豐富的精彩問題策略進行外顯。根據解決問題是多元的,讓學生的思維流動,允許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給學生有充分的學習自由度,讓學生快樂的學習。
本節課教者沒有把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問題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并主動運用策略來解決問題上。這節課有以下幾個點比較好:
一、教學設計“實”。
教學內容的設計符合學生的情感,結合教學實際,大膽更改教材,增加了情景中的信息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一種需要情感——愿意在解決問題之前先整理信息。做到了教材服務于教學,而不是教學服務于教材。
二、教學方式“活”。
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老師的指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所有知識的學習,教師扮演著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而學生則在老師的組織下充分的在課堂這一舞臺上展示自己的才華,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也學會贊美別人;他們掌握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體驗著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內容“豐”。
整節課的教學密度大,內容豐富,把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課的'開始一直到結束,每一個問題的產生,每一次知識的收獲都離不開實際生活的情景,這是教師用心之處,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的最大作用就是讓數學知識服務于生活。
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從多種策略中慢慢感知、理解,在比較擺小棒、列舉、圖表等策略中使學生領略列舉的優勢,注重過程的學習。誘發學生學習快速進入探索狀態,因學而設、順學而導,把設計、學習、引導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及時回頭看一看自己的學習行為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真切體會,及時檢測學習效果,同時拓展了問題的深度,培養學習邏輯思維能力。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3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是三年級上冊新增的內容,重點是讓學生利用從條件想起的策略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第一次接觸“解決問題”也是第一次接觸“策略”。為了讓孩子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在快樂和輕松的氛圍中發展合作交流能力,我跟我們級的老師進行多次探討,在幾次磨課過程中感受很多,對“從條件想起的策略“這課教學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下面就談一談我的幾點認識。
第一、精彩的導入是一節課良好的開始
導入是思維的起點,好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往往關系著學生學習這一節課的效果如何。如果導入成功,學生就會興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維活躍,理解和記憶的質量就會相應提高。所以課堂一開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覺,事先準備了孩子愛吃的棒棒糖,并說這是老師為舉手積極的小朋友準備的獎品,緊接著問“猜猜這里面有多少個棒棒糖”,教學反思《《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在孩子們都猜錯的情況下,給孩子們一個條件,他們發現條件很重要,從而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怎樣根據條件解決問題”。這樣的導入能激發孩子的表現欲,讓他們積極地開動腦筋,又能很好的揭示這節課的主題。
第二、適當的教材重組能提高教學質量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材的編排雖然已經考慮到學生的共性,但畢竟存在地域、群體乃至個別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在把握教材特點的基礎上,適當的重組教材,從而做到優化教學,使每個孩子都可以充分地發展和學習。“從條件想起的策略”這課例題只出現兩種方法解題,所以我教學例題時問“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孩子發現還有其他比較好的方法,解題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想想做做內容量較大,所以我也進行了重組,原先的五道題我只用了三道,并對最后一題進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題由于比較難理解,我將知識分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使學生在學習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發展。
第三、課堂是孩子的“課堂”
在前幾次的試教中,我發現整堂課我說的太多,有時候孩子說的挺好我還要再強調一遍。這種情況就導致了孩子的學習效率不是太高。其實課堂是孩子的,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與對話應該體現在課堂的每一個細節中,在課堂上一定要讓出充分的時間給孩子“說”。孩子能說的就讓孩子說。在例題教學時讓孩子說一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是什么意思,我先讓孩子自己思考一會兒,然后小組里說一說,最后全班一起說一說。用策略時也是讓孩子講給孩子聽,先根據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據什么求出什么,老師只是適當的點撥一下。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孩子們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做為老師就應該提供各種機會讓孩子各抒己見,學生無暇率真聲音的課堂應該是最“動聽”的課堂吧!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4
周五,我借班上了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一節課下來,感受頗多,現反思總結如下。
一、預設要精心。
備例2時,考慮到學生已經有以往搭配的經驗,預設學生會出現不同的列舉方式:有可能是如數、七、科、數七、數科……用文字列舉;還有可能
是……用符號列舉等。設計這樣的環節是想告訴學生列舉的方式并不重要,關鍵要一一列舉。可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列舉時,恰恰沒有出現預想的方式,清一色地在設計表格,打“”,且能完成的極少。等了一會,轉了一圈也沒發現不同的列舉方式。無奈!只好改變預案,帶著學生完成列表列舉便草草收場。其實,備課時曾經在腦子里閃過“如果學生不出現多樣的列舉方式,怎么辦”的疑慮,可總自信的認為應該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預設的不夠精心,導致了教學出現意外后,沒有很好的應急處理方法,教學期望無法達成。試想,如果能未雨綢繆,當學生都在苦苦設計表格時,順勢引導:表格容易設計嗎?不用表格,你能想出別的`列舉方式嗎?幫助學生打開思維,擺脫表格的影響。之后,指出列舉的方式不重要。并把表格列舉留作自學,集體完成……我想就不會出現教學時的窘境。
二、備“學生”要落到實處。
教學中,處理在表格中畫“”表示訂閱方法這一環節時,覺得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應該容易,便放手讓學生嘗試。結果,多數學生不知所措,幾乎沒有學生能不遺漏、不重復地完成。其實,在集體備課時,盛校長就曾專門分析了這張表格:指出它是個復式表格,學生很難看懂,要注意變通。可我卻想當然!如果能實際地調查一下,課堂上也許就不會出現盲目的嘗試以及因此而帶來的時間浪費。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書、手中有法、目中有人”,真的是缺一不可呀!
可能是因為借班的原因,也可能是比較緊張,學生在發言時稍微有點偏離我心中的答案時,便急忙打斷,包辦代替。比如:在回答長與寬的和是為什么是9?學生李說:因為周長是18,減去…….聽到用“減”我馬上打斷了他的話,又請了另外一位學生。下課和他聊天時,才弄明白他的想法:周長是18米,包含兩組對邊,減一次,再減一次。也就是18-9-9=0。所以長與寬的和是9米……一個正確的想法就這樣被我一口否定了!如果當時再給些時間,或許這樣的遺憾就不會發生。相信回答問題的學生,更要相信其他傾聽的學生。課堂中出現錯誤時,我就像一個權威的裁判,忙著判斷是非。設想一下,如果通過學生的評價或學生之間的辯論交流,可能效果會更好。做到善于挑動“群眾斗群眾”還需平時多磨煉呀!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5
一、預習單的作用。
昨天印發了預習單發下去,今天收上來看了一下,學生對于一些基本的知識點還是掌握得可以的,就是在畫圖的細節上不太注意。譬如畫出增加或減少的面積,最好是要打上陰影,這樣可以在觀察圖形的時候可以觀察得更加清楚一些。而在預習單中打上陰影的,全班就只有2個人。還有就是條件,也有很多同學不標上的,長和寬倒是很少有人會忘記,就是預習單中增加的面積和減少的面積是不標上數字的。所以,今天上課,在交流預習單時,我拿了一份比較好的和另一份普遍性的'作業,讓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得出了畫圖時的一些注意點:標上條件,打上陰影。
另外,我選擇的預習單的題量太大,交流預計是五分鐘,結果花了七八分鐘左右。其實不用這么大的題量,完全可以在預習單的第二第三題中選擇一題。
二、這一課時的題量雖然比較少,但想想做做的兩道題難度還是比較大的。例題的解決是十分順利的。
先出示題目,我問:讀完題目之后,你明白題目意思了嗎?結果學生很得意地說:可以?我心中咯噔一下,因為我的本意是估計學生看不明白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從而啟發他們想辦法解決,那么辦法就是畫圖的策略,因為例題光靠讀題是很難找出其中隱含的關系,更何況回答可以的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片。那么我只好再問一下:其中的關系是什么?還是有很多學生舉手:請了一個,他十分自信地回答:我雖然暫時看不出來,不過我知道可以畫一幅圖。 原來,不用我再繼續引導了,他們自己全明白。
因為有了預習單的對比和引導,所以這一幅圖學生畫得還是比較好的。陰影部分,條件交代得都是蠻完備的。交流自己的思路也交流得還可以,就是畫圖完成算式再交流,學生速度太慢。
三、讓學生反思吧
在完成試一試后,我讓學生回顧一下自己的解題過程,說一說自己成功的地方在哪兒,自己有何改進之處。雖然今天學生結結巴巴地說得也不是太好,但是我想,解題總歸是要總結的,讓他們反思,總比不思要好得多。而且這個能力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
四、題目的難度。
想想做做的兩道題目實在是太難了,說是培優題也一點不為過。雖然在課上我充分地讓他們去做,兩題我給了整整八分鐘,交流的時間也十分充分。但是我總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太好。后來課后一檢查學生的書本,發現大部分學生基本上已經明白,有七八個學生還是需要老師再講解一遍。這種情況平時很少發生。哎,真不知道教材編這么難的題目干什么?在今天交流這兩題的時候,我是請了會做的學生到前面來講述自己的思路,我在下面也聽著,覺得他們講得還是蠻清楚的。所以自己也沒有再重新復述,難道問題是出在這兒。可是,要是學生交流了自己的思路之后,老師再不厭其煩地復述再復述,那么,學生的交流不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意義了嗎?而且,確實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真是兩難呀!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6
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明確一些策略,二是為學生提供使用這些策略的情境。因此,教材為學生明確了這套教材中出現的主要策略:畫圖、列表、猜想與嘗試、從特例開始找規律。教材中涉及的以及人們在解決問題中用到的不止這四種,有時人們在解決問題時會同時應用兩種或多種策略。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經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時可以結合后面的討論:“列舉教材中使用以上策略的例子,并與同伴進行交流”,鼓勵學生自己對教材中使用以上策略(或更多策略)的例子進行整理,體會其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還可以鼓勵學生找一找報紙雜志等媒體中用到圖、表的案例,體會它們的作用。
下面我就教材列舉的常見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列表)進行學習和分析。
第一種策略:畫圖
(1)菜譜。葷菜:蝦、牛肉。素菜:蒸菜、冬瓜和土豆絲。要求一份飯含有一個葷菜和一個素菜,一共有幾種配菜方法。比較常見的是用畫圖的方法來解決。通過畫圖比較形象、直觀地將幾種方法呈現出來。
(2)在第一學段學習數的'認識時,個、十、百、千等用方塊圖來呈現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且比較形象直觀。學生記得深,記得牢。第二學段數的運算:利用陰影圖形的疊放次序將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推導比較直觀地呈現出來。同樣的第二學段用折線圖來表現變化的量之間的關系將汽車行駛的速度與時間之間的關系形象的表示出來。簡單、易懂。
(3)畫線段圖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這一方法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很多老師在實際教學中都善于將這種方法來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好辦法。
有關畫圖的方法,我們很多老師在實際教學中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譬如:在上復習課時,通過畫圖來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建立數學模型等。多數老師都應用的得心應手。從上可以看出畫圖有助于我們對問題的直觀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畫的圖只要能有效地幫助解決問題即可,不必強求統一的格式。
第二種策略:列表
列表也是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關于列表的作用,教材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歸納:
(1)列表可以幫助我們整理信息,進行推理;
(2)列表能幫助我們分析兩個量之間的關系,尋找規律。
教學中列舉的兩個實例一個是根據提供的信息選擇笑笑和小明各喜歡什么項目的興趣小組,另一個是根據提供的圓柱底面積變化情況來分析高是如何隨底面積變化的。數據直觀呈現,便于比較選擇。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有很多這樣的經驗可以借鑒和推廣。如:統計與概率單元中大量的一手材料都可以用列表的方法進行整理和推理。
討論部分:列舉教材中使用以上策略的例子,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在學習本節知識時應該緊緊圍繞教材,抓住生活當中的具體事例來進行研究、探索。鼓勵學生對教材中使用以上策略的例子進行總結,進一步理解各種策略的作用。教師應該更重視此項活動,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還可以鼓勵學生進一步總結教材中出現的其他策略及其例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策略的研究價值。
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怎樣的評價機制便可能產生什么樣的學習熱情和行為方式。教師的評價語言過于籠統和單一,評價也應當有其特點,準確、恰當、有效的評價便顯得格外重要。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7
教學完一一列舉的解題策略以后,感覺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去思考,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思考“策略”
曾經聽過專家這樣解釋策略:“策略”指計策和謀略,是人們面對具體問題做出的基本判斷。還有一位教材主編這樣解讀策略:“策略”比“方法”更上位,“方法”可以從外部輸入,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傳授給孩子,而“策略”是一種思想意識,無法傳授,需要孩子通過在具體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去體驗,去感悟。
所以,在我心里,對策略的定位為: 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孩子對數量關系的闡述可以不十分規范地表述,能夠結合具體情境和自身經驗描述出思考過程就可以,但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經過一定的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思考“起點”
思考孩子的知識起點很重要!因此在調整教案前,我首先思考了四年級孩子的知識起點,很欣喜地發現在他們一年級時已經學習了分與合,二三年級時能用數字組數,四年級上學期學會了“搭配的規律”。
原來,孩子們幾乎每個學期都在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著一些簡單的問題,而且在不斷的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孩子們已經體會著一一列舉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舉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復、不遺漏地進行思考,但我想,到現在為止,這只是一種無意識的`解題行為。
如何讓這樣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統,便是我今天課堂上的任務了。
三、思考“過程”
在導入時,我借助游戲讓孩子們感性認識“一一列舉”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接著出示例1,孩子們通過擺小棒、列表、畫圖等方法很順利地解決了,而我側重讓孩子們在比較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同伴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復、不遺漏”這三個關鍵詞,我有意識板書這三個關鍵詞,強調學生要做好并注意這幾個問題。
還有一點自我感覺有所改進的地方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們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問題之后,我都會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而且各有側重。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8
解決問題的策略表現在解題的活動中,是通過解題活動逐步逐漸形成的。通過例1,例2的學習,讓學生初步體會一一列舉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學時,我都按照“引發需要—填表列舉—反思方法—感悟策略”這幾個環節進行教學的。
1、 利用現實的問題情境,引發列舉思路。
出示例1情境圖,讀題、提問:你能用小棒圍一個符合要求的長方形嗎?讓學生想到圍成的長方形與長、寬有關,因此在解答之前必須找到對應的長和寬。
2、 在交流中讓學生體會圍法的.多樣性。
當在激發學生的需要后,給學生創造一個思維的空間,并與同學交流的機會,把自己的所想、所思給大家分享,從而在交流中感受到方法的多樣性。當然,學生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進行有序的思考,因此在匯報時,有意展示重復,遺漏現象,引發學生思考,體會各種圍法可以按照寬的米數從小到大有序地列舉出來,更能幫助學困生的學習。
3、 填表列舉,體會列舉策略。
讓學生獲得答案后,繼續利用表格的數據讓學生發現數學規律:你有什么發現?這就需要通過例2的教學,學生進一步體驗策略,提高了列舉的能力。
4、練習要有多樣性、層次性
解決問題的教學是一種策略的學習,是通過學習掌握一種解答題目的技能技巧,是靈活運用方法的一種體現。所以,教材中的練習都是不同的,但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怎樣安排練習,使學生從鞏固——掌握——形成技能。因此,練習的題目不易過多,要精,有層次性,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變化要多樣化,讓學生變的靈活。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9
經歷了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列表法,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不懂得列表的好處以及怎樣列表來思考分析問題。因此本節課上我注意讓學生仔細觀察列表例題,發現信息比較多,比較亂,從而想到用列表的方法來整理條件,而在整理的過程中要學生抓住關鍵字,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準確的意思,并且將有關聯的條件找出來,要從表格中就能看出題目的完整意思,可以通過表格找到解題的關鍵點。通過讓學生先自主整理列表,再匯報討論,讓學生明確條件雖多,但我們只需要整理與問題相關的條件即可。
本節課我覺得也有幾點不足:
1、通過隨后的練習,學生還沒有自覺養成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習慣,如果沒有要求讓列表,學生是不愿意列表的,導致時常做題出錯。
2、當學生列表后,課堂中沒有讓學生多進行據表分析,對于整理好的表格進行分析得不夠,可能也是因為我覺得這部分知識學生分析起來不太困難,但回想起來如果讓一些后進一點的學生說一說,多分析一下這些表格,對于他們用此方法再解答一些更復雜的實際問題可能會有一些更大的幫助。
3、課堂上學生的'小組交流不夠多,雖然在教案中我設計了讓小組活動交流的時間,但在實際的課程中,真正讓學生交流看法的活動只有一次,而且個別學生在交流在做與課堂無關的事,說與課堂無關的話,使小組交流變成了形式。在后面的教學中應該嚴加要求努力加以改進。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 10
《解決問題的策略》作為小學階段總復習的最后一個內容,是在復習完所有的知識內容之后,幫助學生對小學階段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一個梳理歸納,并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材在這里安排了三個課時。畫圖作為第一個呈現的策略,是學生學習中是使用最為廣泛的。從低年級的直觀圖形,到高年級的展示思維的線段圖,畫圖策略的使用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所以我們把畫圖策略作為一個單獨的內容用一個課時進行梳理。
為了能夠讓學生回憶起相關的知識內容,我設計了一份課前作業單。課堂教學設計就是是以作業單的題目為載體,對畫圖這個策略進行梳理。結果整節課就變成了一節解題課,老師忙于帶領學生解題。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經過六年的學習與提煉,有部分已經能夠不畫圖就正確的解決部分問題或記憶概念。那么,我們要怎樣激發學生用策略和再次學策略的.熱情呢?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節復習課,我們不但要幫學生梳理知識內容,更應該幫助學生獲得梳理的方法。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重新審視本課的教學設計,原來在歸納畫圖策略的這一部分顯得太單薄,要加重分量。因此,我在梳理策略之前加入一個交流環節。讓學生交流畫圖在你解決問題的時候是怎樣幫助了你。然后在梳理策略之后讓學生回顧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還在什么時候使用到了畫圖策略。力圖在這一過程不但讓學生能夠歸納梳理,并充分經歷梳理的過程,明確梳理的方法。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反思10-12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的教學反思08-13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教學反思10-25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的教學反思07-03
《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教學反思06-04
《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8-30
《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學反思09-01
《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學反思內容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