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 》教學設計
《在山的那邊 》教學設計
情感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沖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于“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用于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從誦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語言,探究關鍵詞語蘊含的意義.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當一個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群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
二、資料助讀
投影:
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三、誦讀感知
1.學生默讀全詩,勾畫出詩歌的生字詞并疏解.
投影: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釋詞義.
凝成( )
誘惑()
一瞬間()
隱秘( )
喧騰()
癡想()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凝成(nínɡ):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隱秘(mì):隱蔽,不外露.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癡想(chī):發呆地想.
2.教師范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停頓和情感表達.
3.學生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4.聽讀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想像詩歌中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
請學生說出對詩歌意旨的理解.
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對詩歌中“山”與“海”兩個鮮明意象的感知;對追尋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堅韌、樂觀的體會;對詩歌中“山”與“海”寄寓深層含義,是理想與挫折的象征等.
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山”與“海”蘊含著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層含義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向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山比喻艱苦奮斗,群山比喻重重艱難險阻.
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達的是一種人生感悟和堅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5.學生齊讀,體味凝練而形象的詩歌語言.
四、研討釋疑,探究詩意.
1.學生研讀詩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難詩句,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提出的疑難詩句可能有:
(1)“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
(2)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3)“我常伏在窗口癡想”中“癡想”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么意思?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6)“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
【《在山的那邊 》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在山的那邊的教案(通用10篇)02-21
山市教學設計參考模板03-20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