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范文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范文
一、教學目標
1、領略阿里山的美麗風光,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課文融情于景、移步換景的寫法。
3、品味富有音韻美、情韻美的語言。
二、重點:目標2、3
三、難點:目標3中“品味富有音韻美、情韻美的語言”。
四、課時安排:1教時
五、教學設想
1、播放歌曲《高山青》,畫面展示阿里山的秀美風光。
2、學生介紹阿里山,教師投影文字介紹。
3、展示預習:展示生字詞的積累。
4、整體感知:(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2)學生默讀課文,梳理出作者的游蹤,找出文中描寫的景物,篩選出恰當的詞語形容這些景物。
5、品味語言:(1)填空賞析文中佳句;(2)獨立批注,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談談感悟;(3)改動原文,比較辨析優劣。
6、積累:(1)自由朗讀喜歡的語句;(2)把它們摘錄在筆記本上,并寫點感悟。
7、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計課件。
六、教學流程
(一)欣賞歌曲,導入新課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一首臺灣歌曲風靡全國。這首歌的名字叫《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好不好?
播放歌曲。
這首歌,風格豪放而又不失柔美,曲調古樸而又不乏現代氣息。歌中提到的“阿里山”,是臺灣著名的旅游勝地。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和作者吳功正一起去欣賞美麗的阿里山風光。
投示課題、作者,解題。
(二)展示預習
1、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阿里山的知識。
2、教師投影文字介紹(教師課前調查學生都有哪些資料,投示那些學生難以找到的又能反映阿里山概貌的資料。)
3、展示生字詞的積累。
(三)整體感知
1、過渡:我們已經知道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咱們讀文章就仿佛跟著作者的腳步去游覽了阿里山。那么,作者游覽阿里山的行蹤是怎樣的呢?他一路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呢?這是我們接下來研究的重點。
2、速讀課文,根據投影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蹤。再利用表格,從文中篩選出恰當的詞語(也可用自己的話)填入欄中。
(1)游蹤:
臺北嘉義阿里山站
姊妹潭神木下山
(2)景物景點小火車、火車站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徑幽路森林樹木神木
特點古式風味古典文化感覺清澈透亮靜謐潔凈長滿青苔姿態各異氣候陰涼龐然大物歷史悠久
(3)按作者游蹤投影阿里山風光圖片。
(4)歸納什么叫“移步換景”:作者描寫阿里山風光,用了“移步換景”的方法,你能結合我們剛才的學習說說什么是“移步換景”嗎?
學生各抒己見,在此基礎上教師投示:所謂“移步換景”,就是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游記一般都采用這種寫法。
課后,我們要學著用這種方法寫寫我們美麗的校園。
(四)語言賞析
1、過渡:在小說《最后一課》中,作者都德借韓麥兒先生的嘴贊美了法國語言: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我想說,漢語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這篇文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投影)請把下面兩道語言賞析題補充完整。(見《課時練》P61)
3、小結:怎樣答這類題?必須扣住兩個要點:(1)寫了什么?(2)怎樣寫的?從寫作手法到描寫角度,從修辭手法到遣詞造句,都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4、找兩處地方自由批注并交流。
5、引導:老師有個習慣,看到別人的好文章,忍不住手癢,總想幫他改一改,不知改得有沒有原文好,請同學們評判一下。
(投影)
a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卻又沒有了。
b姊妹潭里沒有魚和鱉,樹林里也沒有飛禽走獸,偶或有像知了、像蚊子、像蒼蠅般的叫聲,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
a山間的幽徑曲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
b山間的幽徑曲路全被短細厚密的青苔染綠了。
a它們排列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
b它們排列整齊,如孫武的軍陣、秦皇的兵馬。
五、積累
自由朗讀喜歡的語句,用工整的字把它們摘錄在作業本上,寫點賞析文字。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
設計分層教學目標設計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