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精選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1、 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56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
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折疊、拼擺、測量、制作學具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折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3、教學目標的確定: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并對學生進行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對于角的認識往往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和學法:
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鑒于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分借助形象直觀,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教學中必須重視形象直觀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學生通過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實踐,及觀察電腦的動態演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過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認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征。讓他們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3、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根據信息反饋的理論,在學生接觸新知時通過鞏固練習、辨析練習及時反饋,在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升華。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為本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此,我將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努力體現因材施教。并通過教法、學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多媒體應用分析及設計思路
〈一〉激趣導入
(媒體應用)屏幕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的實物圖。引導學生回顧復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
教師指著三角形說,誰愿意告訴大家三角形是由幾條邊組成的呢?——三條邊。早晨上學的'時候,粗心的“小馬虎”卻把一條邊忘在了家里,(媒體應用)〈計算機將三角形的一條邊移走〉大家看這還是一個三角形嗎?——不是。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的——角。
教師指著角問:關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A:我想知道怎樣畫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
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引導探究
1、影像激趣,整體感知。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角。
(媒體應用)〈屏幕依次出示:紅領巾、三角板、鐘面和折扇實物圖〉。
仔細觀察,紅領巾上的角在哪里?數一數有幾個?其它物體的面上有角嗎?
學生討論找角。
(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現閃動角。
(2)舉例
其實在你身邊就有很多角,仔細觀察,你發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書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磚上有角。
(……)
(3)啟發學生用紙片折角。
(媒體應用):利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教學折角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對折的含義。
學生討論折角,(媒體應用)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說折角的過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兩人互相比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嗎?用這種方法可以折出多少個角?
(4)做活動角
引導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活動角(兩人為一組)。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邊討論: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大的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小的角?
(媒體應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
組織學生討論角的大小與紙條張開大小的關系,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的關系。
學生分組討論并匯報討論結果。
(媒體應用)多媒體演示制作過程、討論過程及結論。
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找出最終結論: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沒有關系。
2、通過感知并利用媒體,建立概念。
讓學生用剛才所折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媒體應用)屏幕出示:四個實物圖的角。
四個圖的角閃動,淡化實物外形,留下閃爍著的角。
讓學生嘗試歸納出角的組成。
教師訂正,講解角的各部分名稱。
學生練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3、指導學生正確的畫角。
我們剛才看到了許多實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畫下來,該怎樣畫呢?
讓學生討論: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學生嘗試畫角。
(媒體應用)展示作品,講畫法。
學生交流角的畫法,討論后老師歸納:畫角的時候,一般都是先畫頂點,再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直線。
(媒體應用)計算機出示畫角的全過程。
學生在本子上練習畫角。
( 媒體應用)展示作品,說畫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4、歸納角的本質特征。
用學生所畫的角,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這些角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學生討論。
學生歸納:這些角大小不一樣,但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5、練習:(屏幕出示練習)
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歸納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些什么?
生:怎樣折角
生:怎樣畫角
生:怎樣比較角的大小
(……)
學生回顧小結。
〈四〉鞏固練習
1、找出下列圖形中的角:
2、比較角的大小。書58頁
學生先觀察得出初步結論。
(媒體應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
學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結果。
(媒體應用)兩個角慢慢重疊。
引導學生找出比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媒體顯示)
4、(發展思維)一個長方形剪去一個角剩下幾個角?
四、評議:
由舊知過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滲透“一切客觀事物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的啟蒙教育。
用計算機輔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轉換過程,變“靜”為“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更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活躍起來。學習的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出,教師只起“橋梁”作用,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到了“我要學”。
由學生身邊熟悉的實物圖過渡到幾何上抽象的直觀圖,貼近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理解。計算機對實物圖中角的顯示效果在這里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
從生活中不同物體表面上找出角,使學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
利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展示“對折”的含義,直觀、易懂。
紙片的大小要不同,顏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便于比較所折角的大小。
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作品,說折角過程,以便全體學生觀看,可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教師的教學思路是探求——研討——匯報——結論。學生在邊操作、邊思考中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觀看紙條的張合產生大小不同的角,紙條的長短對角的大小沒影響,由此滲透角的本質特征,學生輕易掌握難點。并引導學生用語言表述,使操作、思維、語言有機結合,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畫角。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能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感受角的大小與邊的關系。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活動中,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它的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兩種方法:即情景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新的一天開始了,校園的早上熱鬧起來,操場上更是生機勃勃……教師用多媒體出示教學主題圖片,請學生說一說,看到些什么?待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主題圖片中所隱藏的角。并告訴學生它們有個好聽的名字——“角”,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一認角,板書出學習內容《角的初步認識》。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本環節主要包括四個活動:認一認角、做一做角、玩一玩角、畫一畫角。
1、認一認角
首先,教師出示一組圖片:剪刀、吸管、水管,讓學生找角,并指給同桌看(這些物品中都有角)。
接著,以小組為單位,請每一位小朋友們在自己身邊找一個角,用手摸一摸并與同桌說說自己的發現,這時學生就會說出自己摸角的感覺:角有一個尖尖的地方,還有兩條直直的線,這時我及時告訴小朋友,在數學的王國里,我們把這個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角的.兩條邊。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角的特征: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2、做一做角
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與要求做一做角,然后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做的角,并指名說一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3、玩一玩角
我設計了兩個游戲,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
游戲1:變角
要求用身邊的材料(如手指、課本或其它學具)一起來玩變角的游戲。通過角的變大變小,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游戲2:誰的眼力好
出示兩個大小相等,邊長不同的角,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個角誰大,誰小?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4、畫一畫角
(1)觀看視頻上角的正確畫法。
(2)請小朋友說畫角時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3)學生動手畫角。教師巡視,強調畫角時一定要用尺子從頂點起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直線。指名學生到黑板上畫角。(學生評價。)
(4)兒歌總結畫角的方法
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
(三)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基礎練習:
1、識角。
2、數角。
3、比角的大小。
拓展練習:一張正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四)回顧新知,總結全課
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四、說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讓學生在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縱觀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幾點:
1、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數學,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性,加深學生對角的特征的認識。
2、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觀察、比較和操作的方法學習。本課通過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3、敢于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無一不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與探索,正是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3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角的初步認識》是初中數學新教材第三冊第三單元。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對許多物體的感知,已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今后角的進一步學習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類基礎,因此,角是數學的“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諸多平面圖形的特征和性質,幾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進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學會用尺畫角。
2、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3、提高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4、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積極參與、探索角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認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并在大腦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于本節課的特點:概念性,抽象性和生活性,應著重采用演示法,談話法的教學方法。即:在教學中,我注重展示與角相關的圖片和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認識和生活實際緊密的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此外,我還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有關角的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角的知識。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本節課,我們所用到的學法有以下:
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創設情境
1.主題圖教學。
師:孩子們,我們每天在校園里健康、快樂的學習、生活,那你們平時喜歡到操場去玩嗎?(出示主題圖)這些小朋友在操場上玩得多開心呀!仔細看看,操場上還有許多我們學過的圖形呢,你們看見了嗎?(學生指出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球等)
2、師:這些圖形都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新的圖形朋友。你們看,(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開兩臂,就形成這樣的圖形,這就是角。孩子們,和角打聲招呼吧。(齊讀:角)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
分析:這一環節主要是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數學來源于生活”、“結合生活認識角”。讓學生觀察校園情景圖,從中找出角,抽象出數學問題,通過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喚起對已學圖形的回憶,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課標》指出“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因此,本環節的教學我分四個活動來進行探究:
1、聯系實際找角,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師:請小朋友們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給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數學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個尖點,這是學生在生活中對角的概念。此時教師順勢強調學生指出的“角”,在黑板畫出這樣的“角”,實際上是一個點。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再次思考應怎樣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學生可能這樣表示:
(由學生再度帶著明確的問題思考,自己探索怎樣表示角,有一定挑戰性,為形成角表象打下堅實的基礎。)
4)教師示范指角
(教師用課件演示指角,讓學生對角有一個清晰的感性認識。)
5)學生在自己指指角,建立表象。
這個練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學生感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
2、動手操作認識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這是教學的重點。心理學家表明:孩子的智慧來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動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主,分三步完成:
A折角
1)請小朋友拿出一張正方形紙,指指上面有幾個角。
2)用正方形紙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師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線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認識角。
4)小組內相互之間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過折角,進一步認識角,增加感性認識,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B做角
1)請小朋友們用學具做活動角。
2)摸一摸:接著讓學生摸摸自己做的角,使他們通過親身體會充分感知角有一個尖尖的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3)說一說:緊接著我有組織學生交流摸角的感覺,逐步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根據學生的匯報,我進行板書,然后讓學生看著板書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4)玩游戲:變大變小角。(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
5)用手做一個角,玩變大變小游戲。(再次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
(上面三個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腦,手各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在玩中學,逐漸領悟,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形體,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C畫角
《課標》指出“本學段學生應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依據這一理念,我將畫角的活動分成三步進行:
(1)看一看:首先讓學生觀看課件演示畫角的過程,使學生對畫角的各步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
(2)畫一畫:在老師的示范下,師生共同畫角。通過老師的板書,有助于規范學生畫角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畫出不同方向的角,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3)說一說:引導學生歸納角的特征和畫角的方法,并編成兒歌:
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記牢,先畫頂點再畫邊。
編兒歌是為了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好學、樂學的高昂情緒中學習。
(三)課堂總結。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總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有助于學生理清知識的結構,形成完整的認識。
結束:說課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其它聽眾口頭講述具體課題的教學
設想及其根據的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上說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闡明了“為什么這樣教”。說課對我們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將進一步說好課,并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我是這樣理解教材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并進行解釋與應用。〈角的初步認識〉一節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認識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體、正方體等圖形的基礎上學習認識角。二年級兒童年齡雖小,但結合圖形來認識角是比較容易的。因此我根據教材先了解學生對角的理解程度,緊接著通過親自動手操作來認識角,感覺角。了解角成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并學會自己畫角。能從各種物品圖形中找到角。從而激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并學會從身邊的生活中找到角。區分角,會做活動的角,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本節課是單元的起始課,因此上好這節課非常重要。
二、學情分析
角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周圍許多物體上都有角,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對角并不陌生,能夠很容易的在周圍的物體上找到角,怎樣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通過具體的實際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直接的經驗,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為學生學習幾何知識做好準備。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 通過操作,使學生經歷直觀認識角的過程。
2、 知道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會用紙折或畫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中找到角,激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應用意識及觀察、比較、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學重點: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畫角.
(3)教學難點: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6)教學準備:為完成以上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燈片,折扇三角尺。學生的學具有:每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鬧鐘、長方形。還有毛線、紙、紙條。
(7)學習方式:小組合作、交流研討、動手操作。
二、說學生:
根據學生認識發展規律,分析學生:學生年齡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學習基礎深淺不一,思維程度不一,反應靈活程度不一,面對這樣的學生,因此我設計出不同層次教學題目,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學習,全面發展。
三、說學法:
為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我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上述教學方法指導下,以謎語形式開頭,全員參與,使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并不斷的運用鼓勵性的語言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個個問題地解決使學生在不斷的活動中充分利用學具,認識角,并會畫角,做角,并且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四、說教法
本節課屬于認知教學,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兩點:
1、創設良好的活動氛圍,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2、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自己畫角、做角認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索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五、說教學過程
1、以猜謎語和導入課題,使學生愛聽,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1)猜謎語的方式引入角。通過實物認識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兩條邊和一個頂點。通過實物小組合作找到角。這樣可以培養二年級小學生的合作意識。
(2)通過讓學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
(2)通過做活動角,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通過學生自己做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動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腦并用,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
(3)學生通過認識圖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對角的認識。(用多媒體出示各種圖形,指名學生回答,并說明理由,答對的小朋友給予鼓勵)。(評: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4)從認識角到判斷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圖形中的角,和找出幾邊形中有幾個角,最后自己折角,這樣由淺到深逐層深入,體現了對學生的分層布置作業。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5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情景,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會用直尺畫角。
2. 通過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 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根據角的特征辨認角。
教學難點:
通過角的特征會畫角。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 新的一天開始了,校園里可熱鬧了。看,今天在校園里來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角”,你發現它了嗎?請你快把書打到38頁,看看“角”藏在哪里呢?(匯報)
2、 同學們的觀察能力真是太強了,那么現在請你也用你的大眼睛好好看看,在我們周圍的哪些物體表面上藏著角?你還在哪里發現過角?你能說出來在我們生活中有多少個角?
3、 那你愿意到數學王國里認識“角”這個好朋友嗎?(板書)
二、 初步認識認識
1、 不管“角”藏在我們生活中的哪里你都能找到,那么在數學的大家庭中的“角”究竟是什么樣子的,想看看嗎?
2、 拿起你的三角形,找到這個點摸摸,說說什么感受?這是角的頂點。(讀)現在請你摸摸這兩條邊,什么感受,這就是角的邊,(讀)一個角有幾條邊?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讀)
3、 請你用三角形中的一個角,給你同桌介紹一下角的各部分名稱。
4、 你能指出黑板這個角的各部分名稱嗎?
5、 練習。你能在判斷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嗎?
三、活動:既然角已經和我們成為了好朋友,現在讓我們站起來,擺個有角姿勢。
四、 做一做
1、(出示不規則紙)我們玩的高興可是這張什么也不是的紙先生不高興了,他也想和角成為朋友,我們能幫他找到角嗎?我們可以動手折一折,就能折出角,每折一次要把紙按平,然后再折。
2、請你把折好的角舉起來,互相看看你們折出的角一樣嗎?你發現了什么?角也是有大有小啊。(指名貼三個)你能比一比黑板上哪個角大嗎?紙先生高興了,現在把你的紙先生放在桌位里吧。
3、我們還可以用兩條紙條和一個圖釘做個活動的'角呢。這圖釘就是角的頂點,這就是兩條邊,現在請同桌兩個同學合作,做一個活動的角。
4、誰愿意和我比一比誰的角大?(兩條邊開叉的越大,角越大)
5、看看這兩個角誰大?雖然這個角的邊很長,但是這兩個角是一樣大的,也就是說角的大小和邊沒有關系,角的大小只和兩條邊開叉的大小有關。
四、畫角
1、角已經和我們成為好朋友了,讓我們來畫畫角吧。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讀)
2、請你認真看。教師畫,先畫一個點,然后從這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線,就能畫出一個角。(強調向不同方向)
3、畫角時要牢,先畫定點再畫邊,現在請你畫角。
4、展示。
五、拓展
1、我們手里都有三角形,請你拿出來,它有幾個角?給你一把剪刀,你能讓變成四個角嗎?再剪一刀,看看有什么發現?再剪一刀看看,有什么發現?
2、給你三根小棒,看看能擺出角嗎?
六、全課小結
1、這節課就要結束了,還有什么問題想要問老師嗎?
2、說一說,這節課你的收獲。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七單元68頁“角的初步認識”。
2、本節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安排的,它為以后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打下良好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教材根據兒童的認識規律,按照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的,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動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通過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所形成的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并通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著教材還介紹了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3、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前,實施素質,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我們教育改革的總趨勢。如何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主動地、全面地發展,充分發揮教學教育的功能,這對于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有著十分重要意義。為此,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并會做角;
(2)通過操作活動感知角的大小,初步探討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3)在學習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與同學交往、合作的意識;
(4)在制作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活動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
4、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形成角的正確表象,認識角及其各部分名稱,初步探討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5、教具與學具
教具:兩根小棒、釘子板、橡皮筋、一個活動的角、一張紙和教學軟件等。
學具:學具袋:裝有兩根小棒、釘子板、橡皮筋、兩根硬紙條、圖釘、一張紙;信封:裝著印有兩個鐘面上的角的練習紙。
二、說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秉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流程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我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進行教學:
第一階段:回顧舊知,激趣引新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驗已有的舊工具實現的。”也就是說各種新知識都是從舊知識中發展的。因此,為了給新知識作好鋪墊,我播放景點圖象,說:同學們,現在老師帶你們到快樂園地參觀,好不好?請大家細心觀察,看誰的眼睛最銳利,在圖中找出我們曾經學過的平面圖形。
由于學生有原有的知識基礎,估計只要通過觀察都能積極的發言,找出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以達到“回顧舊知”的目的。
接著教師對剛才表現積極的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后指出: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種新的圖形——角。在這些圖形中都有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平面圖形“角”(板書課題:認識角)
第二階段: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根據教材的編排順序,在這階段我分為三步進行教學:
第一步:認識角
從已學的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中形成角的表象。因此,我請學生找找身邊哪里有物體表面的角。
經過激烈的發言后,說:同學們,大家通過留心觀察,發現了那么多的角,他們可高興了,我猜他們很想跟你們這些聰明的同學交朋友,你們想不想跟它交朋友啊?現在,請大家伸出小手去摸一摸它,把你摸到的感受悄悄地告訴你的同桌。指名說說有什么感覺?讓學生通過觸覺感知角的頂部是尖尖的、刺刺的,這兩條邊是直直的、平平的。(也可能有同學找到的“角”的頂部是彎彎的)
看來,大家對這位新朋友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它的`到來。(課件出示角的抽象過程,角以第一人稱作自我介紹:Hello!Nicetomeetyou!很高興與你們交朋友,我的名字是——角,這個是我的頂點,這兩條是我的邊。你們可記住哦。)
這一學習過程體現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在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回歸生活,從周圍實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學生對角的認識,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第二步: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首先讓學生利用學具袋里的學具,根據自己小組的需要,自由選擇材料,做出你們喜歡的角。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所做的角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給大家。(有用紙折的、有用小棒搭的、有用釘子板拉的、還有用硬紙條做的活動角)一起來看看這些是不是角呢?為什么?
接下來請大家來看看這個活動角,想一想:要想讓角大一點,應該怎么辦?讓角小一點呢?指名讓學生操作實踐,并說說是怎么把角變大的,同桌互相說說怎么可以把角變小的。啟發學生歸納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這一環節學習是在初步認識“角”之后,讓學生通過折一折、拼一拼、搭一搭、拉一拉,進一步體會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做角、展示角,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體驗角的大小只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認識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初步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第三步:比較角的大小。
1、課件出示四個鐘面,然后問:同學們,你能一眼看出這些鐘面上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學生通過觀察,容易看出第一個鐘面上的角最大,第三個鐘面上的角最小。
接著課件上只保留第二和第四個鐘面,問:這兩個鐘面上的兩個角,你能一眼看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在這里我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學生利用學具袋的學具,分組討論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這時的學習氣氛肯定很濃厚,我就抓住時機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互說方法。各小組匯報,全班交流,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第一種:用數格子的方法,第一個角分針與時針之間有3個大格,第二個角分針與時針之間是3個大格還多一些,得出第二個角大。
第二種:用紙剪一個與第一個角同樣大的角,把它放在第二個角上比出大小。
第三種:用活動角做比較的工具,將活動角拉成與第一個鐘面上的角一樣大的角,再把它放到第二個鐘面上,得出第二個鐘面上的角大。
接著,教師用課件演示比較過程,通過觀察,讓學生知道可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取長補短。上臺交流自己的辦法,不僅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三階段:鞏固練習,培養能力
這一階段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階段。我遵循深入淺出,由易到難的教學原則,讓不同層次學生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精心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一)基礎題:
1、判斷題:(做“想想做做”第1題)
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請用手勢“√”“X”表示)
這道題是集體用手勢判斷,每次作出判斷后請一名同學說說為什么?然后讓他們同桌之間互相說說角的頂點和邊。
2、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這道題讓同學獨立填寫后,集體訂正。
(二)發展題
3、下面的圖形各是幾邊形?各有幾個角?
學生獨立填寫,在小組內訂正,并討論茄子老師提出的問題。
(三)創新提高題
獨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第四階段:全課總結,梳理知識
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角。假如你是角,遇到這么多新朋友,你會怎樣向大家做自我介紹?使學生在熱烈的課堂氣氛中結束本節課的學習。
最后布置作業:請同學們回家用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三、最后談一下本課時的教學思想、教法與學法
本課時的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發揮了老師的主導作用,以思考為核心,訓練為主線,貫徹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活動中,我主要運用討論發現法,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探索會用重疊法比較角的大小,并體會角的大小與邊張開的大小有關,主動發現知識的規律,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正是在這種探索中得到培養的。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P38—39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通過主題圖校園一角——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再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讓學生熟練這部分內容后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3、教學目標:
①教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感知角的大小,會畫角。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④創造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
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尺畫角。
5、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說出通過直觀感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而和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學法:
角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由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經歷將實際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基本理念,而多媒體的運用則通過形象生動的直觀演示變靜為動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將努力達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讓全體學生樂于探索新知。
三、教學流程:
大家都知道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學生是以無意、注意為主,認識水平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為了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共設計了四個環節創設情境、觀察探索、拓展延伸、小結反思。
(一)創設情境,故事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上課前老師想請大家聽一個小故事。
話說小圓點拉著太陽的胡須在空中晃來晃去,好不痛快,可是手一松,“啪”地從空中摔下來,一下子摔到地上,有兩條射線被小圓點扯掉下來啦。
“這怎么辦呢?”小圓點對躺在地上的兩條射線說:“不要緊,請圓規大叔來幫忙,請他把兩條射線連起來。”這時大鉛筆博士出現了,笑咪咪地指著身后的高個子,戴著一頂黑帽子的圓規說:“能是能,不過連起來不見得一條直線,那是怎么回事呢?”小圓點問:“我們試一下不就知道了”。把它們連在一起,結果呢?“哎喲”小圓點叫起來“這是什么呀?”這上面還有一個拐角呢?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猜出來了嗎?學生回答后,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認識這位新朋友。
(大部分孩子都是愛聽故事的,特別是配有動畫的故事,用故事設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一開始就能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地學習)
(二)觀察實踐,引討探究。
①情境展示找角
課件展示請大家先來看一看《校園一角》圖,從圖中你找到了哪些角。
②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角。
③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A、觀察一下分組討論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說出角各部分的名稱(并板書)。
B、師:角爺爺今天過生日,客人都是家庭成員,快來幫幫角爺爺,他該歡迎誰呀?
課件展示:
C、學生活動匯報交流
(本環節通過找角——認角——再找角的活動,讓學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時安排觀察對比與發現,用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境,在找角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培養了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生活,而幫助角爺爺則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
(三)實踐操作,豐富認識。
A、師:剛剛認識了角,那我們再來做一做角(材料提供學具袋里一條繩子,兩根硬塑料片,不規則紙片。)
①學生自己做角(可自由組合)
②摸一摸自己做的角(摸頂點和邊)
③向同學介紹自己做的角(指出頂點和邊)
本環節充分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實踐操作機會,學生可自由選擇學具做角,三個環節做、摸、說讓學生學會認真思考、操作、體驗、逐步培養了學生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
B、師:剛才同學們做的角大小都一樣嗎?那么你知道怎樣比較角的大小嗎?
1、課件展示一大一小兩個角,歸納眼觀法。
2、課件展示(角大小一樣邊長短不同的角)
a先誰來猜一猜這兩個角的大小。
b、生自己想辦法比一比(借助工具活動角、尺等等)
c課件展示,這兩個角比較大小的方法(重疊比較法)。引導學生歸納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只與叉口的大小有關。
3、游戲變大變小角。
本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讓學生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叉口大小有關,與邊長短無關,在教學中重視形象直觀的作用,讓學生通過眼觀,利用學具觀察及電腦動態演示,讓學生掌握了角的本質特征,而游戲既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4、畫角。
師:剛才同學們做了各種各樣的角,你們能把它的樣子畫在紙上嗎?試一試。
①生自己畫。
②跟著老師畫,一定要強調是從一點起,用尺子用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就成為一個角。
③生自己再畫一個,師巡回輔導。
(四)、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①一個長方形剪去一個角還剩下幾個角。
②課件展示下圖中各有幾個角。
素質教育要我們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時要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盡最大努力體現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練習,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深化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四、回顧全課總結:
用學生熟悉的音樂,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的特點,生活活潑于娛樂與教學之中。體現了數學與音樂的整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P38-39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通過主題圖校園一角——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再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讓學生熟練這部分內容后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3、教學目標:
①教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④創造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尺畫角。
5、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說出通過直觀感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而和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學法:
角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由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經歷將實際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學具的運用則通過形象生動的直觀演示變靜為動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將努力達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讓全體學生樂于探索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整堂課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一)情境導入: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低段的小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直接的,對于獎品或禮物是非常喜歡的,何況是一包東西呢?有物質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其次是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二)提供材料,引導探究
找一找
生活中會有哪些角呢?請學生來舉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數學中的角呢?也讓學生來說,老師可以引導和補充什么是數學中的角。
通過剛才的找角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對角的概念進行明確的闡述(角是由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并且能夠會讀法和寫法。
剪一箭
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長方形)剪一刀,能把它變成幾個角。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采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練一練
進行“判斷”練習和“找角”練習,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
本意,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沖突,也正是這種沖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概括歸納
老師請學生來說說自己對角的認識,再由老師總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了解。
素質教育要我們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時要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盡最大努力體現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練習,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深化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征的認識,是我這節課的主要意圖。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9
說教材
首先說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作為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一分子,是在學生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日后深入學習角的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著承前起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對“角”的感知僅僅停留在生活實際上,較難把握數學意義上抽象的角,因此教材只是把對角的概念建立在初步的水準上,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既要巧妙地避開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質屬性。
3、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課件)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教學難點是: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動手操作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采用引導探索法和動手操作法相結合的形式,將觀察、演示、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充分感知角的特征,并通過現代多媒體手段,把靜態的課本教材變成生動的教學內容,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
下面,我重點說說我的教學設計。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魔術表演,激趣引入
一堂成功的數學課,離不開新穎有趣的課堂導入。因此,我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看魔術嗎?下面就讓我們歡迎著名的魔術大師卡卡先生為大家表演!(點擊課件)接著,我利用電腦演示了從長方形到正方形,再從正方形到三角形的變化過程,然后去掉三角形的一條邊,由此提出了疑問:這還是個三角形嗎?學生紛紛搖頭,都說不是。我順勢引出了課題: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一起來聽聽它的自我介紹吧!(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引導發現,活動探究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內容:
活動一、聯系實際,感受角;
校園中也有這樣的新朋友,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課件)我出示課件,讓學生找出校園里藏著的角,然后讓學生聯系生活,找找生活中的角,并讓學生上臺比劃角的形狀。剛開始,學生會指著某個點或某條邊說這就是角,對于學生錯誤的`指角,我并沒有急于糾正,而是充分利用了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通過質疑:(邊畫邊問:這是角嗎?)從而巧妙地引導學生正誤,角不是一個點,不是一條線,而是兩條線和一個點圍成的圖形。這樣,角的輪廓逐步形成,為后面進一步認識角做好了鋪墊。
活動二、自主探索,認識角;
我讓學生自由地摸一摸身邊的角,例如三角板中的角,數學書封面的角,并說說有什么感覺?與同桌的小朋友相互交流。學生在匯報時,說出了角是尖尖的,直直地;這時,我再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課件)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成功地將生活中的角,轉化成數學中的角,從而提示出了角的本質屬性:(課件)角有一個尖尖的頂點,兩條直直的邊,這樣,角的表象順利形成。
活動三、小組合作,創造角;
孩子的智慧來自于指尖。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動手創造一個角。有的小組是利用不規則的紙折出了角,有的小組利用鉛筆、吸管等工具創造出了角;還有的小組則用兩個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出了活動的角,整個活動中學生們興趣濃厚。
接下來,我利用活動的角,和學生一起做游戲:新朋友,大點,大點,再大點;小點,小點,再小點。
游戲的介入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角有大有小,同時也讓“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張開的大小有關”這一難點,變得更直觀,更容易理解。
緊接著,我又問道:那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觀看了一個故事:紅角和藍角。(課件)
動畫故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在剛才的實驗活動中,學生充分調動眼、耳、手、口、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并在活動中抽象出角的表象,在游戲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在故事中體驗角的兩條邊可長可短。這樣設計不僅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讓課堂充滿神奇地魅力,更在不經意間攻破了本課難點。
活動四、實踐操作,畫畫角;
一開始,我并沒有講怎樣畫角,而是讓學生自己嘗試畫角。然后將他們畫的各種角投影在屏幕上,針對他們在畫角中出現的問題,我鼓勵學生想辦法,發揮集體的智慧,共同探討畫角的方法。在總結學生們的畫法基礎上,歸納出畫角的正確方法(課件)最后我把角的特點和角的畫法編成了一首兒歌:(課件)
在這里,以學生的自學自誤為主要形式,讓學生體驗角色小畫家創作的快樂,并在提煉中進一步加深對角的感知。
三、闖關游戲,鞏固新知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了三個有層次的練習,通過闖關的競賽形式,再次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第一關,慧眼識角。
第二關,我會數角。
第三關,巧手擺角。
以上練習的設計,既有針對性,又有趣味性,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特別是巧手擺角的第二題,(點擊課件)思維空間大,擺法靈活多樣,較好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四、課堂總結,完善新知
課堂最后,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并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自我評價。(課件)
縱觀本課的整個教學流程,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在此過程中,我對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都給予了充分關注,及時評價。我通過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微笑,一個贊賞的眼神,來鼓勵學生,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耕耘中收獲。課堂上,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有數學知識,更有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對數學問題深入研究的科學態度,是知識背后蘊藏的更有價值,更富生命張力的東西。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意義就在于創新。但愿,我的課堂,我的課堂教學能帶給學生以新的啟迪、新的思考!
我的說課就到這,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38-39頁例1、例2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它是學生在一年級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來進行學習的。角實際上是組成上述平面圖形的元素,角的知識是學習平面圖形知識的重要基礎。教好這節課是為以后學習各種角及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特征作準備。
3、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并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學會畫角;初步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關系。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
(3)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4、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認識角的名稱和畫角。
(2)教學難點:初步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關系。
5、教具、學具準備:
(1)教具:大三角板、多媒體電腦、多媒體課件、活動角。
(2)學具:三角板、圓形紙、吸管、繩子、活動角、作業紙。
二、說教法
簡約有效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情趣,自然地引入新課,促使學生帶著問題樂意、自覺地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所以我采用的第一個教法是情境創設法。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角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緊密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采用的第二個教法是引導探究法。為了更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做角、摸角、畫角、辨角、比角等一系列活動,逐步探究角的知識。我還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的變化,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說學法
新課標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于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深刻理解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采用了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具體現在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做角、畫角、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關系等教學環節上。
四、說教學過程
1、出示課件
(1)讓學生從房子上找出學過的圖形。
(2)閃動房子上的角,引導學生試認角。學生回答后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圖形-角.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情境的創設,既巧妙地對學過的平面圖形進行復習,又自然地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聯系實際——找生活中的角。
(1)讓學生找找出生活中的角,并與同桌交流。
(2)學生匯報。
3、探究新知——認識數學中的角
(1)認識角。
①出示課件,讓學生找出課件上的角。
②看課本P39例1,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老師板書。
③學生分別說出其他三個角的各部分名稱。
④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⑤學生回答后老師板書: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2)體驗角。
①學生摸三角板上的一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說出感覺。
②根據學生的回答,明確角的頂點是尖尖的,兩條邊是直直的。
(3)辨角。請你當裁判,判斷下面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為什么?(做課本第42頁的第1題)
(4)做角。
①準備了一個小信封,信封里有圓形、吸管、繩子三樣東西,要求兩同桌用信封上的材料做角。
②學生展示作品,并說說你是怎樣做角的。
(5)畫角。
①指導學生看書。
②老師強調,一般都是先畫頂點,再畫兩條邊。
③學生試畫。
④展示作品、匯報畫角的步驟。
這一活動我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學生感受角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通過閱讀課本,學生掌握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培養了自學能了。這一動手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角的特征通過這樣的練習再一次明確角的特征,深化角的認識。使學生在鞏固新知的同時感受到成功帶來的樂趣,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在這一活動中我把學生擺在學習的主體位置,鼓勵學生大膽實踐,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歸納提高鞏固角
(1)學生讀兒歌: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畫角時,要記住,先畫頂點后畫邊。
(2)鞏固練習:課本P42第2題數數下面的這些圖形里分別有幾個角,請你在圖形的下面寫出來通過一系列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運用知識,鞏固知識,內化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深化拓展延伸角
(1)做“變變變”小游戲。
①要求學生拿出活動角,聽口令把角變大變小。
②讓學生回答要使角變大些,只要怎樣?要時角變小,又要怎樣?
③得出結論: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
(2)操作活動角,感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關系。
①把活動角的兩條邊拉長,引導學生觀察角有沒有變。
②把活動角的兩條邊縮短,觀察角有沒有變化。
③小結: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6、擺一擺學生實驗并填表
(1)用兩根小棒擺角。
(2)用三根小棒擺角。根數2根3根擺法角的個數通過變一變、比一比等游戲活動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大小的關系。使學生對角的大小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修正、充實、完善的過程,明確角的大小與叉口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這樣的設計既開放,又有挑戰性,適合各個層面的學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了思維的創造性,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空間,較好的發展個性。
7、回顧知識完善角
(1)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2)作業:小小設計師:請你設計一幅有角的畫能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形成完整認識這樣的作業,使學生復習鞏固了對角的認識、又促使學生去思考、創作。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相關文章:
《角的初步認識》的教學與反思08-18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7-08
二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知識點10-10
二年級《乘法的初步認識》說課稿08-07
數學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7-09
角的初步認識小學數學導學案07-04
小學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的知識點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