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了解太陽系的構成,九大行星的一些特征及其運動規律。
2、通過對太陽系的認識,使學生體會到宇宙中的天體是相互聯系的、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3、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對資料的閱讀、研究能力。
教學準備:
1、有關太陽系的圖片資料。
2、介紹宇宙天體的科普書籍數本。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
我們知道太陽是一個發光、發熱的星體,體積、質量都相當大;我們又知道地球帶著它的衛星──月球圍繞著太陽不停地轉動。除地球外,還有哪些星體也圍繞著太陽在轉動呢?這是我們本課要研究的問題。
二、了解構成太陽系的星體
(1)出示太陽系掛圖或投影片。
①提問:你們了解了太陽系的那些知識?
小結:像太陽這樣自己能發光發熱的天體叫“恒星”。像地球這樣自己不發光的天體叫做“行星”。自己不發光,圍繞行星運行轉動的天體叫衛星。行星和衛星自身都不能發光,我們之所以能見到它們,是它們反射了太陽的光。
②圍繞太陽旋轉的有哪些星體?
③指導閱讀:看九大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圖片作出回答。
小結: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運行的行星及其衛星、彗星、流星體等組成的天體系統,叫做太陽系。(板書課題)太陽系是一個很大的天體家族。
(2)了解圍繞太陽轉動的九大行星的名稱。
提問:圍繞太陽轉動的行星中,大行星有哪幾顆?
學生回答自己對太陽系已有的`了解。
(1)我們知道太陽是太陽系里唯一發光的恒星。
(2)太陽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衛星。
(3)太陽系里有太陽、九大行星、小行星、衛星、流星、彗星等。
(4)太陽系里有九大行星,按距離太陽的近遠順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更生 、冥王星。
(5)每顆行星都有自己的運行軌道。
三、建一個太陽系的模型。
(1) 了解九大行星運動的特點。
①談話:請同學們繼續研究,重點閱讀、分析圖片和資料:“九大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圖”、“九大行星體積比較示意圖”、“天文學家觀測到的九大行星數據表”以及從太空探測器拍回的一些行星面貌的照片,先找共同的特點,再找各自的特點,并說出你得出結論的依據。
②討論:九大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概況。
(2)建一個太陽系的模型。
①根據“天文學家觀測到的九大行星數據表”,用橡皮泥表示九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比例,試著建一個太陽系的模型。
②請你們四人小組討論,設計一個方案,說說怎樣做這個實驗。
③假如太陽的直徑縮小為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徑該是多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又是多遠呢?我們能在操場上完成這樣的游戲嗎?
九大行星環繞太陽旋轉有下列一些特點:
(1)九大行星都是按逆時針方向環繞太陽公轉的;
(2)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
(3)公轉的軌道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
(4)它們圍繞太陽不停地轉動而沒有飛離太陽,是因為太陽的巨大引力作用。
(5)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6)小組合作操作實驗:把表中行星與太陽距離按相同的比例縮小,將“太陽”及“九大行星”在桌子上排開。
(7)學生游戲:學生做一回“九大行星”,到操場上去圍繞“太陽”轉一圈。
四、小結延伸。
(1)太陽系是有哪些天體組成的?
(2)在建造模型程中你有什么體會和發現?
學生交流匯報。
《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從資料中獲取太陽與太陽系的有關知識。
2.學會用間接的方法來觀察太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沒有太陽,地球上就沒有生命。
科學知識
1. 知道太陽是一個溫度很高的大火球。
2. 知道太陽系的`組成及行星的排列順序。
3. 了解金星的基本情況。
教學準備
有關太陽、太陽系的圖像資料或課件、望遠鏡、鐵架臺、紙板、白紙、卡片紙等。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導入
本課的教學導入可以讓學生先來說一說他們所知道的有關太陽知識。
二.理解:萬物生長靠太陽
1.討論:怎樣去完成并補充示意圖?用此來表示太陽與地球上萬物的關系。
2.展示與交流: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進而到對人的影響。教學可圍繞“如果沒有太陽……”展開討論。討論時,教師可啟發學生首先分析:如果沒有太陽,地球會是什么樣的?當學生認識到如果沒有太陽,就沒有地球上風云雨雪等自然現象;沒有植物,沒有動物……地球成為一個陰冷的“死球”后,這樣人也不能生存。
三.了解太陽
1.組織學生觀看課件。
2.強調“恒星”的初步概念——像太陽這樣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星球叫恒星。
四.觀察太陽
1.介紹器材和觀察方法
2.安全教育:
(1)我們不能直接用肉眼觀察太陽,否則太陽光會傷害我們的眼睛。
(2)不能用望遠鏡去直接觀察太陽,以免出現意外事故。
3.組織學生室外觀察
4.交流發現
《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篇3
一、學習內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星星、月亮、太陽這些天體每天都伴隨著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會對它們產生濃厚的興趣,有探究的欲望。從學生認識的角度來看,這一個單元是讓學生把他們的視野擴大到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在科學課堂上嘗試用不同于平時常用的觀察、實驗方法去認識宇宙中的事物,這對學生的發展具有意義和挑戰性。但我們也必須清楚地意識到,本單元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教師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教學準備,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讓本單元教學內容能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
2、學情分析
小學階段從三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程,也就是說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畢業班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三年的科學知識。通過三年的學習,同學們的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進步。我所任教的六年級畢業班,學習氛圍良好。同學們學習態度端正,對世界、對科學充滿了探究的興趣。只是還需要任課老師的指導和提點。
3、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體等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八大行星從近到遠排列的順序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過程與方法:
知道組成太陽系的天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會運用收集資料的方法來認識和了解太陽系;能對數據、信息按需求進行處理,并在此基礎上用一定的材料來建立太陽系的模型;初步建立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的概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課外能積極地從事信息收集活動;能積極地與同伴一起合作、交流有關太陽系的信息;能創造性地制作太陽系模型;意識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是科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意識到太陽系中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并且是可以被認識的。
4、教學重點
太陽和圍繞它運行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
5、教學難點
根據八大行星距太陽的平均距離及各行星赤道直徑數據表建立太陽系的`模型。
6、教學準備
太陽系圖片、課件、八大行星數據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二、教學環境選擇
□√簡易多媒體教室□交互式電子白板□網絡教室□移動學習環境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認識太陽系
1、自學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你知道哪些天體在圍繞著太陽運動嗎?
(2)你能說出課件圖片中太陽系各成員的名稱嗎?
(3)你能向大家介紹其中一個成員的特點嗎?
2、舉行一次介紹太陽系交流會(提前布置,每組介紹一種天體:太陽、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等)
3、小結: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由八大行星(包括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
二、建立太陽系模型
1、提出任務:建一個太陽系八大行星模型
2、討論:建立這個模型,要解決哪些問題?
(每個行星的大小、排列的順序、繞太陽轉動的軌道和方向等)
3、從書本里查找八大行星的數據資料。
4、教師提供八大行星的大小比較圖,讓學生進行直觀比較。
5、用橡皮泥捏太陽系八大行星各成員的大小。如果把木星的直徑捏成7厘米大小,那么其他行星的直徑大約捏多少厘米?
6、按太陽系八大行星排列的順序擺放在桌面上
7、思考并回答:各大行星是按什么方向繞大陽公轉的?哪個行星公轉周期最短,哪個行星公轉周期最長?有什么規律?
8、思考并回答:各大行星在公轉的同時還在自轉嗎?哪個自轉最快?自轉方向都一樣嗎?哪個自轉方向與眾不同?
9、思考并回答:如果讓各大行星繞太陽公轉,在桌上行嗎?為什么?
三、觀看一段關于介紹太陽系的視頻
1、拓展性提問:太陽系是怎么形成的?
2、你還有什么疑問?
四、教學評價設計
1、評價方式與工具
□√課堂提問□√書面練習□制作作品□測驗□其它建立太陽系模型
2、評價量表內容(測試題、作業描述、評價表等)
作業:課后收集關于太陽系的資料,并與全班同學交流
五、備注
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學意外及相應的應急預案等
1、準備紙質圖片代替ppt
2、演示模擬實驗代替視頻
《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篇4
科學概念
太陽和圍繞它運動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體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過程與方法
收集資料認識和了解太陽系。
按一定比例對數據進行處理,并在此基礎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陽系的模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收集和整理資料,并進行交流,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意識到太陽系中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并可以逐漸被人們認識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地球與土星的照片,搶答,知道它是誰嗎?
2、他們處在什么星系中呢?
3、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太陽系。
二、認識太陽系
1、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了解太陽系嗎?(學生自由介紹)
2、同學們介紹了你們所知道的太陽系,老師這兒也有一段有關太陽系的資料,想請你們看看,看的時候請注意,影片中的太陽系是由那幾個部分組成的?(放映短片)
3、請同學說明太陽系的組成部分
(恒星、行星、衛星、矮行星、小天體)
三、了解八大行星與太陽的關系
提出問題:太陽系的組成有很多,我們在有限的時間無法一一了解,所以現在,我們具體看看八大行星與太陽之間的關系,請同學們打開課本56頁,看56頁數據表格,這個表格中反映出了什么?
1、學生看數據表格。
2、逐步分析表格中各項數據所反映出的各項關系。
(1)遠近:近距離四顆星球均為巖石表面,遠距離四顆星球均為氣體表面。
(2)大小:靠近太陽的星球大小,遠離太陽的'星球大。
(3)自轉:靠近太陽的星球自轉較快,遠離太陽的星球自轉較慢。
(4)公轉:離太陽越遠,公轉速度越慢。
四、建一個太陽系模型
1、八大行星與太陽的關系我們已大致了解,可是它們離我們太過于遙遠,為了更好的了解它們,我們可以把它們擺放到我們面前嗎?
2、制作模型,該如何制作,直接按照書本上的數據制作嗎?那么,你們想按照一個什么樣的比例制作呢?
3、各小組商討制作比例,并計算。
4、公開展示各小組的比列尺及計算所得數據,選擇其中較好制作的一組或幾組進行制作。
5、各小組展示模型,并講解制作思路。
6、提問,在制作過程中有什么體會和發現。
《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知道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知道太陽系中有八顆行星,描述它們在太陽系中的相對位置。
科學探究:能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獲取太陽系組成的相關信息,能用數學的方法處理太陽系行星的資料,用繪圖、制作模型等方法表現太陽系行星的相對大小和相對位置關系,構建太陽系模型。
科學態度:
1.能基于證據質疑并評價別人構建的太陽系模型,能對構建太陽系模型的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并對探究過程進行總結性評價。
2.能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建構太陽系模型的任務。
教學重點:能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獲取太陽系組成的相關信息,知道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知道太陽系中有八顆行星,描述它們在太陽系中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能用數學的方法處理太陽系行星的資料,用繪圖、制作模型等方法表現太陽系行星的相對大小和相對位置關系,構建太陽系模型。
教學過程:
一、引出新課
教師談話導入:各位同學大家好上節課,我們通過模擬實驗和推理分析等方法對太陽、地球和月球進行了深入地研究。知道了月球、地球在自轉的同時,月球圍著地球轉,地球還會圍著太陽轉。接下來,我們將視角繼續擴大——宇宙空間中,除了地球以外,還有一些天體也在圍繞著太陽運轉,它們和太陽一起構成了太陽系。今天,我們繼續像天文學家那樣,仿佛把自己置身于宇宙空間中去俯瞰太陽系,開啟對《太陽系》一課的研究。
環節意圖:教師談話,從舊知引出新課,激發探究興趣。
二、認識太陽系
(一)獲取初始概念,聚焦問題
1.交流已知
ppt出示太陽系八大行星圖片
提問:首先,教師想問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太陽系的哪些信息?
追問:在太陽系“大家族”中,還包括了哪些天體?
你們還想了解太陽系的哪些信息?
2.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同學們對太陽系有了一些了解。隨著我們對宇宙天體學習、研究的深入,很多同學對太陽系的組成、各個行星的特點、運動規律等都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一步去了解太陽系這個“大家族”。 (二)自主學習,了解太陽系組成
ppt出示學習卡及資料庫
教師過渡語:為了讓各組同學們更好地展開學習,老師提供給大家一個資料庫以及學習卡。同學們可以借助資料庫中的資料,個人或者分組開展學習,是不是可以解答你們的疑問?同時把你們了解到的信息記錄在學習卡上。
資料庫(一)文字呈現了解太陽系基本組成,完成學習卡。
教師引導:通過學習,同學們都有哪些收獲,可以和老師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ppt播放太陽系視頻資料
教師過渡語:有的同學通過資料庫中的視頻進行了學習。希望更多的同學們也能認真觀看。
PPT出示太陽系八大行星圖片
教師過渡語:學習卡中提到:太陽系中八大行星是怎樣排列與運轉的?通過學習,結合搜集的資料,你們是怎么認為的?
教師評價:同學們通過邊閱讀、邊思考、邊交流,不僅知道了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而且還知道了太陽系的組成——以太陽為中心,圍繞它運轉的八大行星、以及圍繞它們運轉的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同時,有的同學又提出了想去深入了解八大行星的新問題。
教師過渡語: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同學一定都產生了共鳴。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具體有哪些特點?其中最大的行星、最小的行星是哪顆?離太陽最近、最遠的又分別是哪一顆?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走近八大行星,具體了解一下。
播放視頻: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基本介紹以及太陽系8顆行星的有關數據
教師引導:相信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獲取了很多有關八大行星的相關信息。接下來,請同學們根據所學、再結合前期搜集的資料嘗試著制作“行星身份證”,可以幾位同學分工合作,也可以獨立完成。大家準備筆、硬卡紙和剪刀,動手來試一試。
ppt出示“行星”身份證
(三)實踐活動:建立“太陽系”模型
教師過渡語:這位同學很會思考,在對宇宙的探索過程中,他不僅僅局限在掌握數據或者對文字資料的學習上,而是更希望將視角聚焦到宇宙空間中,來看一看太陽系究竟是什么樣的。是不是我們所描述的這樣?相信其他同學對此也想一探究竟吧。下面,為了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我們根據剛才的數據以及前期所了解的內容,試著建立一個太陽系的模型。
1.處理行星相對大小的數據
教師引導:讓我們將目光再次聚焦《太陽系8顆行星的有關數據》,想一想,要建立太陽系模型,哪些問題需要我們考慮?
教師引導:同學們思考問題不僅全面,而且思路清晰,積極動腦筋想到的辦法也不錯。按照同學們所說,我們先來看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徑這一組數據,如果把地球的赤道直徑作為1個長度單位,其他行星相對于地球的大小分別是多少呢?同學們可以動腦筋算一算,并將計算的結果記下來。同學們是否聽明白了,也可以動筆計算一下。
教師過渡:同學們可真棒!接下來,根據剛才計算的數據,我們可以用哪些物體來模擬八大行星呢?大家有好主意嗎?
2.處理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數據
教師引導:同學們根據數據,進行了合理地核算,接下來,大家可以親自扮演太陽以及八大行星,根據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及特點照著做一做,把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狀態呈現出來。哪些同學愿意來扮演呢?
3.建立太陽系模型。
(1)在教室里建立模型
教師引導:太陽、八大行星都有同學來扮演了。哪個空間能模擬整個太陽系
(2)到操場上建立模型。
PPT播放視頻
①確定太陽的位置,如操場中央。
②依次用皮尺測量出八顆行星與太陽的相對距離,以太陽為圓心畫出近似圓形軌道。
③9名同學分別拿著太陽及八顆行星模型,找到自己對應的位置站立。
三、回顧與反思
教師引導:今天,我們首先回顧已知,聚焦研究問題,通過自主學習,了解太陽系的組成;動手嘗試,建立“太陽系”模型。回顧今天的研究過程,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教師引導:在剛才所建立的太陽系模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評價:同學們,老師十分認同你們的想法。更欣慰地是看到你們對太陽系的研究越來越深入。
PPT出示銀河系結構圖
教師提問:大家仔細觀察,對比中思考:在廣袤地宇宙空間中,太陽系給你帶來什么感受?
學生:宇宙很大,太陽系反而很小。
教師總結:在浩瀚地宇宙中,太陽系僅是人類已經探測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除了太陽系之外,宇宙中還有其他星系嗎?下節課,我們會將視角繼續擴大,探索太陽系之外的宇宙空間,期待你們在探索宇宙單元有更多的收獲。
環節意圖:回顧,總結收獲。提高模擬研究能力。
四、機動環節
教師過渡語:最后,讓我們學唱一首動聽的歌曲——《太陽系之歌》
PPT播放《太陽系之歌》音頻和歌詞
《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正確描述太陽系的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初步建立太陽系的概念。
2.能感受八大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的遙遠,進而感知太陽系的龐大。
3.能通過閱讀、整理資料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特征。
4.能與同學交流搜集到的資料以及自己的學習感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步感知太陽系
1.通過觀看錄像導入新課,初步感知太陽系。
師: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已經通過查閱資料對太陽系有了一些了解,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探索太陽系的奧秘(指幻燈片)。先來看一段錄像,看完以后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比如:太陽系有哪些成員,它們是按什么順序組成的,又是怎樣運動的呢?一起看。
(播放錄像,師生共同欣賞)
2.通過交流,初步理解太陽系。
師:誰先來說說,太陽系有哪些成員?
(學生發言)
師:八大行星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呢?
(學生發言)
師:八大行星又是怎樣運動的呢?
(學生發言)
師:你們看得特別認真,知道了許多太陽系的秘密。
(指圖)太陽系里有太陽和八大行星,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一邊自轉一邊繞太陽公轉。
八大行星按順序排列在太陽的周圍,它們距離太陽到底有多遠呢?老師也找到了一些資料,(出圖片)這是八大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你能試著讀讀嗎?
(學生自讀)
師:誰來試著讀一讀?
(學生試讀)
師:只是讀這些大數還是很難想像八大行星距離太陽到底有多遠,下面我們來個觀日旅行,親自感受一下。(出示表格)
老師想問問你們,你知道是什么把咱們的“神舟七號”送上太空的嗎?(火箭)對,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它的速度是每小時27000千米,相當于每秒鐘7.5千米,也就是它不到1秒鐘就能從咱們學校飛到北國商城。真是太快了!現在我們就坐火箭分別從地球、火星和海王星出發進行觀日旅行,需要多長時間呢?(出示幻燈片)可以通過這樣的計算(出示幻燈片)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時間,從地球到太陽大約需要5556小時,這么多小時是多少天呢?大約是232天。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感言)
師:從地球到太陽需要5556小時,一小時是多少秒啊?(3600秒)從地球到太陽得有多少個咱們學校到北國商城那么遠呀!
師:從火星到太陽和從海王星到太陽地時間也可以通過這樣的計算(出示幻燈片)從火星到太陽需要352天,從海王星到太陽需要19年,你又有什么想說的?
(學生感言)
師:行星到太陽的距離真是太漫長、太遙遠了,然而這只是行星到太陽的直線距離,我們知道八大行星一直在不停地環繞太陽運動,使得太陽系是一個圓盤形,多么龐大的太陽系呀!!現在靜下心來,試著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太陽系是什么樣的!
(幫助想像):太陽系的中心是巨大的太陽,八大行星按順序排列在太陽的周圍,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然后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離太陽最遠的海王星,行星到太陽的距離特別遙遠,如果從海王星乘坐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到太陽得需要19年,而且八大行星一邊自轉一邊繞太陽公轉。
3.借助模型,初步建立太陽系的概念。
師:好,睜開眼睛吧。老師制作了一個太陽系的瞬間模型,(出示模型)來看看跟你想象的是不是一樣?
師:(指太陽)這是什么?
生:太陽。
師:(指八大行星)它旁邊這些星體呢?
生:八大行星。
師:(指太陽)太陽是太陽系中惟一一顆發光發熱的恒星,它以巨大的質量,吸引著其它成員按照一定的軌道,環繞自己運動。
(指八大行星)八大行星離按順序排列在太陽周圍,這是——水星,然后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離太陽最遠的是海王星,它們在自轉的同時沿著各自的軌道繞太陽公轉。
(指模型)太陽系就是這樣一個運動著的井井有條的天體系統。它非常龐大而且擁有無窮的奧秘。
(二)探索太陽系的奧秘
1.提出問題,激發探究欲望
師:老師知道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你們有很多感興趣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出示幻燈片,教師讀)
(1)八大行星哪些是固態星,哪些是氣態星?
(2)八大行星的體積有多大?
(3)八大行星有沒有衛星?
(4)八大行星的自轉和公轉是怎樣的?
師:你還可以研究感興趣的其它問題。(出示:我感興趣的其它問題……教師讀)
師:為了幫助你們研究,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張表格,
(出示表格)
(見下頁)
行星小檔案
我們小組想研究的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討論:八大行星的特征跟它在太陽周圍的排列順序有什么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指表格)我們該怎么研究,怎么閱讀搜集到的資料呢?首先經過小組討論確定想研究的問題,然后找出需要的內容,再找到關鍵的字、詞、句子和段落勾畫出來,并且用簡單的文字記錄在表格里,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現在就從這些問題里面(指圖)選擇一個或者兩個你們感興趣的進行研究,開始吧。
(小組交流,整理資料)
2.匯報交流,探索太陽系的奧秘。
師:大家都有不少收獲,八大行星哪些是固態星哪些是氣態星,誰先來說說?大家注意聽,看他說的對不對,你有沒有補充。
(學生介紹)
師:(指模型)離太陽比較近的四顆行星是固態星,離太陽較遠的四顆行星是氣態星。它們的體積有多大呢?
生:水星體積最小,木星體積最大;八大行星的體積分別是:......
師:老師也搜集到了這些數據,(出示數據)那個小組有補充?
(學生發言)
師:八大行星按體積排序(出示幻燈片)四顆氣態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體積比較大,它們也是離太陽較遠的行星,而四顆固態行星地球、金星、火星和水星的體積比較小,它們也是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這是四顆固態行星,誰的體積最大?(地球)地球體積大約是水星的18倍。那四顆就更大了!最大的木星體積大約是地球體積的1300多倍。如果把它們和太陽放在一起呢?(出示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
(學生感言)
師:太陽的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八大行星已經夠大了,太陽更大,真不愧是一家之主。太陽系大家庭的八個孩子也就是八大行星有沒有衛星呢?
(學生交流)
師:八大行星的自轉和公轉是怎樣的呢?
(學生發言)
師:哪個小組研究其它問題了?
(學生匯報)
師:你們真棒!通過自己的努力知道了這么多的知識。
(本部分借助模型)
(三)整體感知太陽系,形成太陽系的概念
師:(指圖片)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太陽系里有太陽、八大行星和它們的衛星,你知道這個大家庭里還有哪些成員嗎?
生: 太陽系除了太陽,八大行星,衛星還有小行星.慧星,流星體.
師:誰再來說說?
生:…….
師:你們知道得真不少!現在我們再次借助錄像來欣賞龐大、壯美的太陽系。(視頻)
師:(出圖片)太陽系原來有九大行星,但是由于冥王星被取消行星資格,降級為矮行星,所以現在的太陽系就是由太陽和八大行星、矮行星以及它們的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組成的天體系統。
師:太陽系非常龐大,也擁有太多的奧秘,今天我們只是認識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你一定還有許多問題想知道答案,比如為什么離太陽近的行星是固態星體積比較小,而離太陽遠的行星是氣態星而且體積大,為什么氣態星衛星數量多,為什么金星跟其它行星自轉方向不同,冥王星為什么被取消行星資格?彗星為什么會拖著長長的尾巴?等等。.那么,我們就一起繼續關注太陽系,更多的奧秘等著你們自己去探索發現。
第二課時
一、提出任務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太陽系的許多知識,今天我們就一起根據上節課學到的知識來做一個太陽系的模型。
二、明確方法
師:制作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制作提示。
(一)把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1.5億千米作為一個天文單位,用這個天文單位表示各大行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并記錄下來。
(二)用2厘米代表一個天文單位,按比例換算出模型中各大行星到太陽的距離。
(三)以“太陽”為圓心,分別以換算后各“行星”到“太陽”之間的“距離”為半徑,畫出各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圖,形成太陽系的模型圖。
(四)選擇適當的材料做“行星”,將它們放置在模型圖中各自的運行軌道上,做成一個太陽系模型。
三、自主設計
師:現在請大家根據計算結果,設計自己小組的太陽系模型。(啟發有興趣的學生考慮行星的大小。)
四、展示交流
總結建模的過程、方法和注意問題。各小組交流從計算設計到制作模型的過程。
《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篇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天空中有關星星的基本知識,知道太陽系里的家庭成員,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科學的興趣
2. 讓幼兒在快樂和諧的.氛圍里學習成長。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
許多燈籠,掛在空中。晚上眨眼睛,閃閃放光明。
二、 請星系寶貝們作自我介紹
1、 我是水星,住在第一條軌道,離太陽媽媽最近。
2、 我是金星,住在第二條軌道,我最愛干凈。
3、 我是地球,住在第三條軌道,我最精彩。
4、 我是火星,住在第四條軌道,和地球關系最好。
5、 我是木星,住在第五條軌道,我個子最大。
6、 我是土星,住在第六條軌道,我最漂亮
7、 我是天王星,住在第七條軌道,我最乖
8、 我是海王星,住在第八條軌道
9、 我死冥王星,住在第九條軌道,離太陽媽媽最遠。但是我們最勇敢,和海王星一起說。
三、 教師問學生答:
1、地球地球在哪里?你的鄰居都是誰?
2、木星木星在哪里?你的鄰居都是誰?
3、天王星天王星在哪里?你的鄰居都是誰?
4、 淺黃色的是什么星?(金星)
5、 血紅色的是什么星?(火星)
6、 蔚藍色的什么星?(地球)
7、 重量較輕的是什么星?(土星)
8、 個子最大的是什么星?(木星)
9、 最近最小的是什么星?(水星)
10、最遠的還有什么星?(冥王星)
四、教師小結:
小朋友,你們的理想是什么?好多小朋友多說想當一名宇航員,你最想到哪顆星球上看以看呢?為什么?
太空中有太多的奧秘等待我們去開發,老師希望你們認真地學習,長大后做一名真正地宇航員,到太空探索更多的秘密。
《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篇8
活動目標:
1、鞏固認識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并通過游戲,學習九大行星的排列位置。
2、大膽想象、動手制作飛船,愿意在集體面前展示并講述句型:我駕著飛船飛到×星上,因為……
3、鼓勵幼兒大膽創造肢體語言,表現各行星的特征。
4、培養幼兒從小愛祖國、愛科學的情感。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6、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準備:
1、數碼相機、電視機;
2、地球照片;
3、太陽系照片;
4、太陽系軌道圖;
5、事先在教室里劃好軌道;
6、各星球字卡及圖片;
7、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圖,圖上畫有行星;
8、收集的紙盒若干(保證每個幼兒有5個盒子)、各顏色吸管、各種小瓶子、雙面膠、透明膠、剪刀。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1、請幼兒觀看地球的照片--美麗的地球。
師:唉!我國有個航天英雄,他是我們國家第一個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的航天員,他駕的飛船叫做什么?(神舟五號)他是叫什么名字呢?(楊利偉叔叔)楊利偉叔叔從小就愛學習、愛科學,長大要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結果,他實現了他的理想,做了一名出色的宇航員。我們也要向楊利偉叔叔學習,將來也做一個有用的人,好不好?
楊利偉叔叔還拍了一張很美麗的照片,你們看,這是什么?這是楊利偉叔叔在神舟五號的機艙里拍的,漂亮吧。他還拍下我們廣州在地球上的樣子呢。你們看!好神奇哦!所以,我們要愛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家--廣州!愛我們的地球,保護它、珍愛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他還告訴我們,地球有一個很美麗、很大的家,它的家叫做太陽系,地球在這個家里排行第三,她有九個兄弟姐妹。
哪九個呢?
2、提出問題:你想知道這九個兄弟姐妹在太陽系的位置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二、認識太陽系,并鼓勵幼兒學著扮演行星的特征。
1、觀看圖片:太陽系。向幼兒介紹九大行星,并指出它們的所在位置。
太陽:是這個家的媽媽,是主宰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在太陽系家中的所有天體寶寶都圍繞著它運動,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條軌道上住著水星大哥,他呀,動作最慢,是距離太陽媽媽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第二條軌道上住著金星姐姐,是最愛干凈的一個。
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條軌道上,是宇宙中最為精彩絕倫的一個天體。
火星:第四條軌道上住著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邊。
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條軌道上,是太陽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個,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還不夠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條軌道上,她最喜歡漂亮了,老戴著一個美麗的光環。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條軌道上,是最乖的一個。
海王星:海王星弟弟,住在第八條軌道上,他和冥王星弟弟一樣,最不怕冷了。因為他們住的地方有零下200攝氏度以下呢。
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個子最小,離太陽媽媽最遠的一個,只有一粒米般大。它和海王星哥哥都很勇敢。
2、看圖片,玩游戲,找位置,進一步鞏固行星的位置。
(1)玩游戲。
A、請小朋友看圖上的圖片,扮演行星找出相應的位置。
B、師:讓我們扮演這些可愛的行星,一起玩游戲吧。先由我來扮演太陽系的'天體媽媽--太陽,找到我的位置站好。請其他小朋友分別扮演九大行星,根據圖片上的行星軌道,找出它們所在的位置,并站到媽媽的周圍。并能大聲地介紹自己:我是××,我站在第×條軌道上。(游戲)C、大膽動手、動腦,設計出別具特色的飛船或火箭。
(2)出示火箭、飛船的照片,開發幼兒的想象。
利用照片,向幼兒介紹一些科學家發明設計的飛船,并引導幼兒想象不同的組成部分。
(3)請小朋友自由創作,利用各種紙盒粘貼、吸管裝飾、小瓶子組合等等來做成飛船或火箭。作品完成后,和本組老師、同伴共同商量,一起飛到喜歡的行星上,大膽展示給客人老師觀賞,并把準備好的句子講出來,例如:我駕著飛船飛到土星上,因為土星是最美麗的行星,她戴著一個美麗的光環。
《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篇9
活動目標:
1、認識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名稱,學習八大行星的排列位置。
2、培養幼兒從小愛祖國、愛科學的情感。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地球圖片,八大行星的嵌板、 太陽系圖片;? 各星球字卡及圖片
2、 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圖、太陽系軌道圖
3、太陽系軌道運轉視頻。
4、家長和孩子共同查閱太陽系資料的前經驗。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我生活的地球
三、蒙氏工作內容—認識太陽系、八大行星
1、觀看地球的照片——美麗的地球。
(1)出示地球圖片, 這是什么?地球上有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地球的家在哪里?師 :對了,我們要保護它、珍愛它,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 球。 地球有一個很美麗、很大的家,它的家叫做太陽系,地球在這個家里排行第三,她有八個兄弟姐妹。哪八個呢???
(2)師:你想知道這九個兄弟姐妹在太陽系的位置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認識太陽系 及排列順序。
(1) 看太陽系軌道運轉視頻。師:太陽系有哪幾個兄弟姐妹?他們有什么特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2)師出示黑板上布置好星空背景圖;依次向幼兒介紹八大行星,并出示相應的圖片和字卡,指出它們的所在位置。??
太陽:是這個家的媽媽,是主宰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在太陽系家中的所有天體寶寶都圍繞著它運動,是地球的生命之源。
水星:在第一條軌道上住著水星大哥,他呀,動作最慢,是距離太陽媽媽最近的行星。
金星:在第二條軌道上住著金星姐姐,是最愛干凈的一個。
地球:地球住在第三條軌道上,是宇宙中最為精彩絕倫的一個天體。
火星:第四條軌道上住著火星弟弟,他呀,和地球姐姐的感情最好,所以他要住在地球姐姐的旁邊。
木星:木星弟弟,他住在第五條軌道上,是太陽系九兄弟中最胖的一個,其他所有行星兄弟加在一起還不夠它的一半。
土星:土星妹妹,住在第六條軌道上,她最喜歡漂亮了,老戴著一個美麗的光環。
天王星:天王星弟弟,住在第七條軌道上,是最乖的一個。
海王星:海王星弟弟,住在第八條軌道上,他和冥王星弟弟一樣,最不怕冷了。因為他們住的地方有零下200攝氏度以下呢?
3、出示八大行星的嵌板四個,請幼兒分四組給嵌板上的八大行星配上字卡,初步學習八大行星的位置。
師:這是八大行星的軌道圖,請小朋友看一看 八大行星的`位置,把字卡放在相應的位置,比一比哪組最快???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活動反思:
活動應當來源于生活,還原于生活,貼近幼兒的生活。做到教師少動,幼兒多動;教師引導,幼兒實踐;這是活動的目的。在教學中倡導幼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以培養幼兒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培養幼兒的空間思維能力。在探究中學習,在合作中培養分工意識。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成為幼兒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
《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簡易太陽系模型。
2.意識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資料是科學學習的一種方式。
3.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在教室里和操場分小組教學。
2.材料: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據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課時
一、設計太陽系模型。
1.談話:根據上節課得到的有關太陽系家族成員的信息,說一說太陽系各成員之間的分布有什么特點?
2.學生匯報后組織大家在教材第43頁的空白處畫出太陽系主要成員的位置順序關系圖。
3.提問:如果我們根據已經掌握的太陽系資料做個太陽系模型,應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4.學生分小組舉行深入討論交流。
5.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后,教師從八顆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擬材料選擇以及行星模擬的大小和位置關系等三方面進行總結。
6.指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對九大行星與太陽距離的數據進行處理,如何處理?(指導學生認識到需要按照比例來縮小。)
(2)如果要綜合利用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數據這兩組數據來建造模型,如何處理呢?(指導學生認識到比例要一致。)
(3)處理數據后的結果如何?我們還能在桌面上建太陽系模型嗎?為什么?(如果兼顧體積和距離兩個數據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這個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說明部分已經有過描述,這里不再復述。)
(4)如果要建一個較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導學生認識可以分別處理兩類數據,做不同類型的模型。)
7.指導學生按照大小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體積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擬大小為0.5厘米直徑的圓球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擬的大小分別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導學生按照距離比例計算各模擬行星的遠近數據。如果以水星到太陽模擬距離為0.6厘米為標準,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陽模擬距離分別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陽系模型。
1.講述在室內建立太陽系模型的步驟:
(1)參照一定比例將各色橡皮泥或準備的其他材料分別加工成“八顆行星”。
(2)由于八顆行星都是以橢圓軌道圍繞太陽公轉,且行星軌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內,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顆行星的'軌道平面。然后參照八顆行星分布的圖片,調整各行星軌道之間的距離。
(3)參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運行軌道上。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開始制作太陽系模型,教師深入各小組舉行指導。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師組織同學分別交流自制的太陽系模型,并對同學勤于動腦、善于動手的良好品質給予充分肯定。
一、指導學生開展模擬太陽系的游戲。
1.談話:為了進一步鞏固大家對太陽系行星運轉軌道的認識,我們進行一項做模擬太陽系的游戲。2.講解游戲方法:操場中心由一位同學舉起一只籃球代表太陽。8位同學舉著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進場。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轉。誰走的路線離“太陽”遠近的次序錯了則出局,全部走對后開始第二局。(教師在組織這項活動時不要在地上畫出軌道圓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確定自己離太陽的遠近和“運行軌道”,同時讓那些走錯的同學說一說自己錯在哪里。)
3.學生游戲,并在活動中熟悉行星運行軌道的認識。
二、指導學生到操場上建造模型。
1.提問: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徑是多大呢?行星與太陽的距離是多遠呢?我們能在操場上完成這樣的游戲嗎?
2.學生思考匯報,教師小結,指出假若將太陽的直徑縮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縮小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計算好之后會發現“土星”已經距離“太陽”有143米了,一般學校的操場已無法完成這樣的建模活動,如果算上最遠的“海王星”更是距離“太陽”有451米之遙!
3.將一顆直徑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陽,在草場上分別量出距“太陽”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個點,在這些位置上安排分別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學。帶領其他同學進行一次“太空之旅”,當走到某一行星前時,不僅強調該行星距離太陽的位置關系,還可以邀請同學說一說他們自己對該行星其他特點的認識。
4.小結:說一說在建太陽系模型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體會或發現?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太陽系天體及天體運動特點。
2.會查閱資料,并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教學準備
各種有關太陽系天體介紹的書籍和多媒體資料。
一根1.5米長的細繩、一截6厘米長的塑料管、一個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個砝碼或幾個墊圈。
第一課時
1.提出問題。
(1)播放錄像:太陽系各天體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2)教師提問:關于剛才播放的這段錄像,你們有什么問題需要提出?
(3)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要點。
2.推斷與猜想。
(1)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推斷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例如:太陽有很強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能量使得天體在慣性的作用下還在不停的運動、天體之間有磁場在不斷的吸引和排斥的過程中使得它們不停地運動。
(2)學生思考上述問題,發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師板書要點。
3.制定方案。
(1)學生分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大多數同學都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研究方法,研究步驟,如何分工,如何記錄等。
(2)小組匯報研究方案。學生可以吸取別人方案的長處,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別的小組方案中明顯的問題或漏洞,幫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與研究。
(1)各學習小組按研究方案開展研究活動搜集相關資料
(2)教師在各小組巡回參觀,但不發表評價意見。當學生按研究方案進行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提供幫助;當研究方案出現問題,到了不修改無法進行下一步研究時,教師可提供指導。
5.交流與小結。
(1)各小組匯報研究的過程以及得出的結論。相同的研究項目,研究結論不同的小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過程,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其他小組幫助分析原因,最終確定合理的結論。
(2)選評“研究計劃最周密、結論最令人信服的學習小組”。
6.辦專題小報。
(1)學生小組討論完善專題小報的制作前的設計工作。
(2)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制作專題小報。
(3)根據學生專題小報制作完成情況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第二課時
1.談話: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行星繞太陽轉動都有各自的軌跡,而且轉動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轉周期與什么有關嗎?
2.學生討論后回答。
3.談話:猜想一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是怎樣影響行星公轉周期的,把你的假設寫在實驗記錄上。
4.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
5.在學生設計實驗匯報并給予評價的基礎上,講解探究行星與太陽之間距離和行星公轉周期有什么關系實驗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細繩穿過塑料管,一頭拴上橡皮塞,一頭拴上砝碼;其次,捏住塑料管,舉過頭頂,讓橡皮塞做勻速圓周運動,橡皮塞旋轉形成的圓代表行星的軌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繩長保持不變;第三,分別使轉動的繩長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計算橡皮塞的不同運轉周期。
教師在組織同學開展此項活動時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事項:
(1)先組織學生進行假設,例如: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其公轉周期越短。然后進行實驗并做好記錄。
(2)在此實驗中,保持橡皮塞的勻速運動是操作難點。為此。課文設計了套管裝置,使實驗者能利用重物砝碼來顯示橡皮塞是否勻速運動。在實驗中,教師一定要強調:在橡皮塞轉動過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繩長保持不變時,說明運轉基本達到勻速,這時開始計時和記錄橡皮塞轉動的圈數。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繩子上用彩筆或貼紙、橡皮筋分別標出離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學生控制轉動橡皮塞的力量,使轉動的半徑保持恒定。
(4)要求學生每次轉10圈,然后用轉動所用時間除以10,要至少重復3次實驗,取平均值,為其公轉周期。
(5)注意小組內學生的分工合作。可通過小組討論或指派的方法,確定轉橡皮塞、計時、記錄、監督的人選,保障實驗的順利進行。本活動適合在操場上散開進行。
6.學生分組實驗,并把實驗記錄和實驗結論寫下來,從而驗證假設。
7.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教師進行小結。
8.談話:在這個實驗中,你還發現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太陽系大家族》教學設計 】相關文章: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映山紅的教學設計03-19
頤和園精選教學設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