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通用30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1
《恐龍世界》一課是“造型、表現”領域的內容,是一節非常有趣的繪畫創作課。“恐龍”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話題,學生從小就玩恐龍玩具,看有關恐龍的連環畫,聽有關恐龍的故事,因此,這節課從題目上就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中我首先以《侏羅紀公園》的影片片段來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使學生了解恐龍的種類、習性、外型,上課時讓學生帶來自己喜歡的恐龍玩具,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看哪組同學能擺出有意思的情節,在學生擺放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恐龍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大小變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同時,很好的解決了教學難點。 課堂中特別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我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如何表現不同特點的恐龍。通過觀察課件中的恐龍,同學們基本上都能夠抓住恐龍的外形特點,并進行具體的分析;也都能夠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現,以充分體現和展示他們的個性。另外,我還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設計多樣化的作業,讓同學們由個體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一幅《恐龍世界》的作品。這樣既提高了作業質量,也加強了同學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此基礎上,我展示了幾幅優秀的恐龍題材的美術作品,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學生們在明確作業要求前提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一幅幅優秀的恐龍世界的作品,在評價活動中,采取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評價能力和審美鑒賞力。整節課學生學習氣氛十分熱烈,學習效果良好。
畫中的線條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線條的表現力。學習觀察、欣賞畫面的方法,進而體會、認識到線條這種造型語言的魅力。
線條是最基本的美術造型語言,線的表現力極其豐富:水平線有廣闊、寧靜感;流動的曲線使人感到柔和、輕巧、優美,給人輕快愉悅的感覺線的粗細、剛柔、滑澀、虛實、疏密等變化產生不同的美感。 理解線條的節奏與情感是比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識技能和創造思維,要讓三年級的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不同線條表達各種不同的情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上課時我準備了幾件物品,如鉛筆,樹枝,樹葉、蘋果等讓學生用線表現出來,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感性地認識線條,感受線的魅力。在課堂中我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參與有趣的美術游戲,增加了直觀性,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會動的線條
會動的線條》一課教學讓我感觸很多。首先從題目上看,力圖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學習幫助學生了解線條的表現力,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嘗試怎樣使線條能動起來的游戲般活動中,對美術造型活動產生興趣。教材中既有古代敦蝗壁畫,又有現代雕塑、攝影作品,既有中國的也有外國的,使這一課教材內容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我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編人的敦煌壁畫的作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畫中的人物形象為什么給人會飛的感覺,體驗曲線的作用,感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從很早時期就會用動態的線條表現一種動態的美。在教學中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行導入學習的過程,如:誰能讓你的絲帶動起來?絲帶動起來時是怎樣的線?誰能畫出動起來的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表現的能力,從而通過古代的,現代的,學生創作的,動畫的作品欣賞,展開擴寬學生的思路。會動的線條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通過我們的觀察、聯想與想象都能表現造型。
美術教師既是美學知識的播種者又是美術技能的傳播者,更是舞臺上充滿靈感和魅力的“魔術師”,小手輕輕一點,就要讓孩子燃起對美的憧景和熱愛。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2
本節課是造型設計課,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描繪、拼擺、組合等多種手法進行卵石造型的設計。在設計、制作中,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并表達自己的創意。導入部分我提了一個問題:卵石是怎樣形成的?多數學生對這個問題很陌生,個別學生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我設計這個問題目的是對美術學科與科學學科的整合,讓學生感覺到美術學科不是一個個體,它于各個學科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我在這節課中只是交給學生一些簡單的構圖方法,主要是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創造精神和想象力。學生在整個課堂中,都十分活躍,把一塊塊色彩暗淡、毫無生氣的卵石變活了,變漂亮了。有的學生把單一的作品做成了一個連環畫的故事,生動有趣。如:貓鼠大戰、小熊的一家
當然,課堂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帶的石頭太小,用毛筆涂色非常困難,還有的孩子顏料水分太多,沒辦法在石頭表面上色,還有一些孩子的石頭表面比較粗糙,涂色后效果不是很好等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在課前準備時就提醒孩子一些他們預計不到的困難,事先給他們提示,避免在課堂上出現傷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
由于這些作品不好保管,我把學生的作品都用相機拍好相片,存在電腦中,作為學生成長中的一個小足跡。 總結本課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學生的構思不夠新穎,大部分同學都是參照書本中小動物的形象把它照著畫下來的,只有個別孩子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并畫出來的。但是,在自己的作品沒辦法達到自己理想的程度的時候學生會表現出非常大的失敗感,這個時候老師的適當幫助能馬上讓孩子情緒一下子提起來,老師只要幫助學生畫一筆點睛之筆就可以了,不能包辦太多。往往有時候能力差的孩子老師幫了太多其他學生都會說那是老師的作品,不稀奇,非常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所以老師的幫助要適可而止,不要剝奪了孩子應有的權利。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3
《威武的盾牌》是人美版小學美術實驗教材第六冊中的第六課。盾牌是一種古老的戰爭武器,它最初的功能是用來防御敵人的攻擊的,那么,為什么要把它作為美術教材中的一課呢,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到:“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從這一課中,我們很明顯地感受到編者的這個意圖。教材向我們傳遞的信息是從美術角度來闡述的,告訴我們盾牌除了具有防御功能以外,還可以通過盾牌上的動物頭圖案設計使盾牌增強威武感,給敵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懼感,從而削弱敵人的戰斗力。本課主要是學習運用夸張、變形的手段來表現動物頭圖案的威武感。最重要的是通過盾牌這一渠道,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讓學生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它的獨特作用,去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文化傳承的熱情。
在導入部分我通過創設教學情景,播放戰爭場面的音樂,力求營造一種輕松、自由的氣氛,通過直觀感知,給學生一個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感受古代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引導師生共同進入良好的參與狀態,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角色。
然后通過學生介紹關于盾牌的資料,了解盾牌的古今發展史,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文化傳承的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比較是提高觀察力的有效方法。通過欣賞動物的頭像,請學生分析威武的表現方法,老師創設懸念能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并以“懸”牽住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比較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觀察、比較,以及認真地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結論,突破了本課重難點。
然后在欣賞豐富的學生作品又一次激發了學生創作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全面開放,思考能力更廣更寬,并從中吸取到了新的美術營養,老師的角色就是只點燃鞭炮的小火引,讓串串鞭炮爆發出去。通過有序的分工及合作,又進一步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增強了團隊精神。
在作品的展評部分,讓自己認為很棒的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作品,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并可以通過學生的介紹,在普通的作品中,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同時,也能使學生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這堂課上完,從學生的作業反映出了他們較強的合作能力與動手制作能力,而且也體現出了他們強烈的創新精神。但同時本堂課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例如,滲透了盾牌文化,僅僅是蜻蜓點水,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直白,應加強藝術性,聽了領導對我的評課,使我深深地認識到了自己在美術教育上的淺薄。面對機遇與挑戰,到底如何上好美術課,有待于不斷學習,探索、實踐。為人師者,要不斷完善自己,讓自己真正成為發展素質人才的沃土,讓每一堂美術課,每一個美術教育活動都閃現出教師勞動的創造光輝!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4
彩墨游戲》這節課是根據我校學生學習國畫的情況,結合5、6冊教材中的彩墨游戲進行研究、深入和拓展的一節課。這節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表現出自己的感受,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在這節課中,我根據本課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帶著學生游戲的方式,以“啟發、誘導、交談”為主要教學手段創設想象情境。通過對水墨畫中點線面的`想象,把學生帶入想象的空間里,引導學生不受限制地、敢于打破常規地、自由大膽的進行嘗試,激發學生創新欲望,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從而有力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點。采用了通過游戲的方式層層深入,激發了學生對彩墨的學習興趣。特別是通過游戲讓學生了解到了中國畫筆墨浸潤變化的豐富性和趣味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了探究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訓練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解決了這節課的難點,根據想象來添加外形,使畫面更有趣。在作品的呈現形式上,結合了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衣服。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美術和生活的密切關系。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運用畫家吳冠中的作品與學生作品對比的時候,可以適當時加入對畫家吳冠中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吳冠中是一個什么人,讓這個課堂深入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的文化內涵。最后作品展示形式可以再豐富一些,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體驗創作的快樂。 大嘴怪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一個是教師精簡了3個不同方向的簡筆畫嘴巴作為示范,能讓學生短時間內掌握住|“大嘴怪”的“大嘴”,但在夸張上還不夠深入挖掘;二是設計了一個情境,能讓低年級學生馬上進入教師預想的“助人為樂”的思想上去,避免學生給大嘴怪加上破壞、作惡等不良特征,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一個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缺點與不足之處有:
1.整節課沒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可以在其中加入小組學習,讓學生會的自己解決,節約時間。
2.課上應該再加些大嘴怪的學生作業欣賞,不在多,是可以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避免最后作業千篇一律。
3.課堂節奏掌握的還稍有欠缺,可以請學生摒棄鉛筆,直接在作業紙上大膽的用勾線筆畫出大嘴怪,或直接用顏色畫出(前提是學生在平時課上習慣直接繪畫)。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5
本課學習重點和難點在于通過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和動手實踐,調動學生興趣。認識綠色、紫色,感知以它們為主的畫面帶給人們的不同美感,了解與其相關的其他顏色。并學習利用一種主要顏色來表現畫面的簡單方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辨別、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欣賞美術作品,并動手調色、染色,嘗試用一種主要的顏色(綠色或紫色),繪制一幅美術作品。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提高色彩美感意思,增強學生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表現能力。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感受自然的美、色彩的美。針對兒童愛玩、好動的年齡特點,我還采用了游戲法(魔術小游戲),實施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策略。
首先我用動畫引入,激發審美期待,我利用充滿誘惑的語言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利用多媒體復習以前的知識點吸引學生的視覺,使他們進入情境,同時也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了。在觀看完色彩小實驗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觀察色彩變化,直觀又生動,這時我拿出色環請學生指出兩種原色相應的間色,學生爭先恐后,將課堂氣氛推向第一個高潮。通過對綠色和紫色的感受適時的讓學生討論生活中的綠色和紫色。讓學生動手調色,了解不同的`間色。接下來我通過課件讓學生了解在繪畫中如果兩種原色用的數量不一樣,它們調和出的色彩就會不同。孩子都有表現的欲望,讓學生嘗試做做調色游戲,這一環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為學生在接下來的過程中為畫好綠色和紫色的畫打下了基礎。接著課件展示讓學生在音樂中欣賞大量綠色和紫色的畫。在學生做完調色游戲后,播發課件,目的是: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借鑒大師作品,引導學生發現美,培養學生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并在欣賞中獲得新方法、新思路。最后展開創作過程。教學評價我采用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6
《吃蟲草》是人美版第六冊教材 14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本課向學生介紹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蟲草,從教學內容來說非常生動有趣的,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視頻、圖片的介紹了解吃蟲草這種植物的奇妙,更是大自然的奇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本課在設計上,我采用了直觀欣賞式,讓學生知道并了解吃蟲草,有助于學生思維受到啟發、創新意識的提高。在導入部分,我運用了一段小錄像,讓學生認識自然界中,還有一種植物靠捕捉小蟲子來制造養分生存。此時學生已被小螞蟻精彩的表演深深的吸引,為教學奠定了基礎。后面我又采用了,欣賞不同種類吃蟲草捕捉小蟲子的過程→各種形態的吃蟲草圖片的欣賞→學生吃蟲草范畫作品欣賞。讓學生對吃蟲草奇特的外形、鮮艷的.色彩有了進一步了解。這為作業設計起到了鋪墊。
不足之處是:
美術課總會限于學生學習時間不充足的情況,往往要留一半的時間給學生自由創作,老師只有15分鐘的時間教授學生學習重點、突破難點,時間上很緊張,如何更好地用好課上的新手的每分鐘,給學生更多的學生空間,是我今后追求的目標。在最后的展示評價環節,由于時間關系,我沒有讓孩子親自介紹自己的作品,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只是我一味的自說自演,造成了授課環節的不完整,今后我一定在這方面多多學習改進。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7
在上這課時,我深深的體會到老師的的指導在關鍵時候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的作用。
一般,在上手工課時如果跟著老師做,課堂紀律會好些,每一個孩子都會完成一件作品,但是缺少孩子的想象力,沒有個性,做出來的東西全班一個樣,只動了手沒有動腦。如果,把制作的過程示范一遍和要點講解了,讓孩子們自己發揮想象力制做,孩子們的五花八門的問題都出來,有的是工具不夠好,或是用具準備不夠,有一些孩子的想法太多,卻又做不出來,以失敗而告終。
我在上這課時,把關鍵的步驟帶著同學一起完成后,就放手讓學生們自己去做,自己來回的巡視,看看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會遇到那些問題,一會就發現一個同學在以乒乓球為人頭的上面計劃貼兩個大眼睛,明顯球太小,眼太大,我拿起眼睛和頭對照給他看,他也發現了問題,于是就打算把兩只眼睛都改小,我看他做的眼睛其實已經很是精細了,怕他再修改就時間來不及完成作品,就啟發他,是不是一定要兩只呢,可不可以做成獨眼大俠呢?這個孩子幡然大悟,不再局限于平常的形象來制作了,后來,我看到他完成的作品時,有個性,很是高興,老師的'指導就應該出現在關鍵的時候。
還有一個孩子,想做一個帽子,可是他設計的帽子太復雜,做的又太小了,及時發現后,我就幫著他制作了一個和他的小人很搭配的帽子,和他一起克服這個難題,他就繼續制作其他的部分,當我看到最后的作品時,我覺得老師的幫助應該是出現在最需要的時候。這樣,老師的教學或許會累些,但是孩子們就會按照自己個性化目標成長起來,而不會千篇一律。 一張奇特的臉:是一節陶藝制作課,同時也是一節浮雕頭像的制作課。頭像雖然是雕塑造型中比較難的題材,但是,本課涉及到的造型并不是嚴謹的寫實造型,而是充滿浪漫主義情調的幻想,所以本節課無論是從題材的選取還是造型的難易程度,都是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興趣點的讓學生逐步進入到研究探索的學習氛圍中。這節課要求是用泥塑的方法制作一張變形的臉,在制作過程中又適當添加如線繩、牙簽、玻璃球等,將各自喜歡材質進行塑造。由于藝術家們的作品運用了夸張變形的手法,所以多數作品看上去很恐怖、很丑陋,這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8
這是一節繪畫表現課,其對象“風”是我們身邊時時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它看不見又摸不著,對它的表現只有從相關聯的其它事物上得到體現。這就要求學生對相關的對象要有較深刻的認識,這是這節課要完成的主要教學任務。 教學中,我讓學生步步深入,“體驗、探索、想象、表現”是我上這節課的設想,從感官的直觀感受到記憶的挖掘,最后得以體現學生的自主意識,整個過程主要環節安排較為合理,環環相扣。課堂上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再現了風來時事物的變化,通過看、聽、說、畫的結合,建立起清晰的主觀感受,為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服務,體現了新式課堂的特點。通過用線來表現風,可以畫出風的不同姿態:飄動、旋轉;及速度和方向,使學生體會風的不同變化。通過畫面色彩的渲染,使作品更加生動吸引人。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關注學生的情感,改進教學和組織形式,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創設新的教學的.境界。有如下幾個問題值得思考:
1、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關注部分繪畫基礎和語言表達能力稍弱的學生,讓他們也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從而增強自信心和逐步提高對美術的學習興趣;
2、要讓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有所得,更要培養他們關注生活,隨時收集資料儲備自己能力的好習慣; 3、鼓勵學生對畫面的構圖、情節構思大膽創新,大膽發揮形成自己獨特的畫面風格。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9
上完這節公開課后,縱觀整節美術課,我應該思考的有很多。備課做的很充分,但是在評價環節還需要認真思考和學習。 如何正確評價美術課堂作業的中的“象”與“不象”。 出現在師生口中最多的詞就是“象”了。有“象”反之就有“不象”。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講,形象思維的發展還有一定限制。因此,少部分學生的作業并不能做到很具象。對于這些孩子的作業,是不是就用一句“不象”給全盤否定呢?如果不行,又該用怎樣的方式巧妙的處理呢?使之既不影響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又不打消孩子學習的興趣,保持創作的熱情呢?拼拼擺擺其時是根據現代圖案“平面構成”的原理,結合兒童的認知能力和美術教學實際而選用的課題。因而,對于作業標準的評價已經不再是“象不象”了,而應是‘美不美’ 。因為,評價平面構成作品的優劣,看的是美學法則下應用的準確和創新。因此,在作業評價中,我認為用‘象“來評價有點欠妥。包括教學中出示的范列都有意識的把學生的`創作引向了追求形似這一層面上來了,這勢必會影響一些后進生的創作積極性。我覺得可以多給學生提供一些抽象形態的作品供學生參考,讓他們發掘到“美”這一層面上來。新課程標準強調,美術學習應淡化知識技能技巧的培養,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相對于繪畫作業,平面構成的一些作業更是需要“美”來支撐,如對稱美,均衡美等。改編前的老教材方形分解構成一課所引用的幾個例子就很好的體現了這兩種美,雖然他們是抽象的,但是學生在老師引導下能感受到這種美。本堂課,我也借用了這些范列,意在表達并不是具象的就能產生美,抽象的作品也許更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大膽創作,反復拼擺,力求尋找出最美的作品來。從學生的作業效果來看,也確實如此,有的很具象美,有的則具有抽象美。雖然對于他們三年級孩子來講,有些作品還不盡完美,但正是這種象與不象,體現了他們創作的美。一句話來概括,美在象與不象之間,妙在象與不象之間。 我的教學激情不夠,整個堂課缺乏起伏,太過平淡。亮點不夠突出。 教師個人基本功還要加強。
以上內容就是我學習和反思的情況綜合匯報,我還要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深入反思下去,如有不對的地方還要請教各位老師給予我及時的批評和指正。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10
《文具小管家》是湘教版第六冊的內容,屬于美術造型·表現的范疇。引導學生將一些廢棄物作為材料,輔之以其他附屬材料,運用剪切、粘貼、捆綁等簡易的工藝加工手段,制作成為一件漂亮又實用的工藝作品——“文具小管家”,用以收集、整理自己的書、筆、尺、剪刀等學習用具,使學習活動更輕松而有趣。
本課的教學內容應屬于“設計、應用’’的學習領域,但我引用的這些環節,是在學生動手制作之前的引導與欣賞部分:從這里可以看出,以教師引導為主的美術欣賞教學有一定規律可循。在此,我反思如下:
1、創設美的情境。主要是引導學生不知不覺的在教師創意的情境引導與啟發之下進入角色。在這里我們的教師要真正的做好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的'教者用心去尋找一個最佳欣賞的情境切入點,如:一段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音樂、視頻,或者一首優美的童謠、兒歌、詩詞,或者一組有趣的律動游戲等等。總之,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教學的內容,又有價值的情節來創設美的有趣情境來,為欣賞教學鋪設一個良好開端。
2、現場精彩示范。主要是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找準示范的切入點(媒體示范、現場示范、啟發示范、簡略示范等) 。即,找準能令學生折服的示范點,這時學生內心欽佩的外在表現。用范作的直觀的展示,啟發與引導的價值遠遠勝于滔滔不絕的說明。
3、語言情感激勵。在教學的過程中,語言情感激勵是教師教學的法寶,是啟迪學生的心靈,品質、思維想象形成的載體,而更為主要的是要讓學生懂得掌握和運用語言情感能力的表達與培養的重要性。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11
本課是本單元對折剪紙的第一課,因此教師在提出教學任務之后,應教會學生如何將紙對折,以及對折后可以讓學生先畫好樣子,然后再剪。這樣就可以減低剪紙的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功能是靠移情和共鳴來實現的。情境對激發人情感有特定的作用。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
在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動機就是成就動機,而成就動機來源于研究、探索、發現、挑戰成功后的快樂體驗和自信心。為此,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探索性的問題“找出教室里藏著的其它折法的團花,學著折一折,剪一剪,讓你的團花多變起來吧”,讓學生在尋找、研究、制作、交流的自主學習過程中激發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在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更大的空間里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讓團花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學生也就體會到了剪紙的價值所在。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根據《課程標準》指出的:教師要給學生留出空間,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選擇、決定,去思考、體驗。因此我設計了挑戰型的任務活動,“美化我們的生活…如杯子、服裝、花瓶等,放手讓學生決定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鼓勵學生選用不同方法,把期望帶給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設計說明:
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開闊孩子們的眼界,促進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滿足孩子們欣賞與被欣賞的心理需要,呵護孩子們的興趣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傾聽、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在這個環節中,其實能剪出怎么樣的造型并不重要,關鍵是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勤于動手、凸現個性、合作交流、分享快樂。
為了做到課內外有機結合,體現知識技能的延伸與延續,在課的結尾,我提出“剪紙藝術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中國剪紙網中有許多關于對稱剪紙的知識,點擊一下鼠標,你一定會有新的收獲”,旨在激發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懷,讓學生主動去親近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剪紙民間工藝,去感受剪紙藝術。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學習剪紙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民族精神和國際視野,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12
《去游樂場》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個教學環節,實際上是一位數乘多位數的進位乘法的教學,按照以往的做法,教師把這節教學當作展示自己的舞臺,教師總是竭盡所能地幫助學生鋪路搭橋,逐字逐句地分析過程,認真細致地歸納方法。但是,這樣包辦代替的最終結果卻是以犧牲學生獨特的個性、自主探索的能力換來的。對于學生來說,他們通過自我調控、感悟方法、比較分析、內化吸收,最終所獲得的比教師教給的方法和機械的模仿要有意義得多。
整節課我以故事為線索,創設了“去游樂場”這一活動情境,同學們能在游樂場里邊學邊玩,邊玩邊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具體地情境中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孩子們都表現出相當高的'熱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有了初步的感知,下一步就需要孩子們親自去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從中體驗到探索的樂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于是,我精心設計了合作探究這一環節,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學習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通過讓學生合作,既培養了他們動手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小組合作意識,同時,讓學生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將原本零亂的、具體的感性信息進行整理,有利于學生建立準確的、清晰的表象,為后面正確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每個孩子的知識基礎和個性差異不同,因此為了能讓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學習和表現的機會,我在合作探究這一環節,先安排的是同桌合作學習,再小組合作,給學生留有足夠完成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并對于班上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特別的關照,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到我們的學習中來。新課程改革中也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挑戰,要求我們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 我的每個教學環節基本上都安排成游戲式的活動,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在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13
橡皮泥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玩具之一,這種內容的美術課對我們老師來講應該也是最好上的內容了,因為孩子們對它的喜愛,讓我們比較好控制課堂,但怎么樣才能激發孩子們的創作熱情,讓他們能出更多更好的橡皮泥作品呢?在這節課里我開展了嘗試。
原來的教學內容設計我是遵循賞析——探究——制作——評價提高的傳統教學模式,但我經過考慮,還是修改了教學方式,先不急著欣賞作品,而是先和孩子們做幾個手部動作的.“手指操”,“轉一轉,捏一捏。”“按一按,壓一壓,這樣能做出什么形狀的橡皮泥?”“扁扁的象餅一樣。”“揉一揉呢?能做出什么形狀?”“圓圓的,象小湯圓!”“好!真棒!咱們班里的同學看來一個個的都是玩橡皮泥的高手啊。”及時的給他們“戴高帽”也很有效果哦。“那……搓一搓呢?”“是條形!象面條一樣!”同學們更得意的搶答起來。“答得好!同學們,我們知道如果我們的手指靈巧的話,可以用剛才的幾種方法來制作各式各樣的橡皮泥物品,可是,如果今天我們只能用一種方法來做橡皮泥的話呢?比如……我只能給你們用搓的方法。”“啊?”全班同學立即動起了腦筋。“怎么可能呢?都是面條一樣的條形,怎么把它們粘起來啊?”“哦!我知道了!”有同學立即喊了起來“可以把它們盤起來啊!”“對哦”馬上有人同意。由此,我順利的進入到了本課的課題《用紙條和泥作畫》。
接下來的捏泥巴課堂基本就在孩子們的探究——比賽創新制作——互相賞析——交流經驗的過程中順利開展下來。最后,在3年4班班里得到的教學效果最好,學生優秀作品最多,也最出彩。我立即收藏,利用課間十分鐘的時間用數碼相機把優秀學生作品拍下來,然后把作品歸還給學生。知道自己的心血作品可以拍照上傳到學校的網站里,爸爸媽媽可以在網上看到,同學們高興極了,紛紛問我“于老師,下次美術課上什么內容?要帶什么工具,你寫出來啊。”看到同學們這么喜歡上美術課,而且主動要求帶工具,我心里也很高興。
對于一個美術教師來說,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喜歡上美術課,進而喜歡美術,當然,最終的目標是讓他們喜歡藝術。對此,我覺得這節課讓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對美術的那份喜愛,而這正是我所追求的。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14
核心提示:小學生表現各種人物時,大多表現開心、活潑、頑皮、歡樂的一面,較少表現憤怒、悲哀等神態,因而在表現人物的表情時有較大的局限性。...
小學生表現各種人物時,大多表現開心、活潑、頑皮、歡樂的一面,較少表現憤怒、悲哀等神態,因而在表現人物的表情時有較大的局限性。為了使學生擺脫這種單純的人物表現方式,較全面地認識、理解和正確表達人物的心情世界,在教材中安排了《我的.喜怒哀樂》一課。本課特別強調對人物表情神態的解析與表現。強調把人物眉毛、眼睛和嘴巴等主要表情特征加以夸張,運用多種形式加以造型表現,增添人物的藝術光彩。
《我的喜怒哀樂》一課是學習運用夸張、變形等方法來表現人物的不同神態,教學時間為兩課時:一課以線描寫生為主,一課以色彩表現為主。第一課時學生都能對著鏡子或照片用線描的的方式畫自己。在第二課時的作業要求學生用一種合適的色調畫自己的一種心情。在作畫時,學生就說:“為什么要涂上那么多的顏色?”學生馬上在座位上唧唧呱呱地議論開了……于是,各種答案出來了:“涂上那么多的顏色。就看起來漂亮啊!”“我看那是亂涂。”……面對三年級的學生,他們能注意到作品表現的細節,這是可喜的。那么需要對學生解釋這是環境色、固有色、光源色等概念嗎?我猶豫了一下,對學生說:“那么我們就來互相觀察同桌的臉,看看你能找到幾種顏色?分別是什么顏色?”學生們又開始激動起來:“我找到了肉色。”“我找到了粉紅色。”“我還找到了青色。”“我找到了有點像咖啡的顏色。”“我找到了黃色。”“她的臉上有很多顏色呢。”……
經過觀察,學生敢大膽地運用色彩進行表現了。
課后,我想:今天我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不錯,可是在備課時我有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過“為什么要涂上那么多的顏色?”這個問題呢?顯然我是沒有想過的。所以雖然我用很好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在給另一個班上課時,我就讓學生欣賞自畫像系列作品,如凡高的作品等。通過欣賞討論評述研究,學生很快就理解了用各種豐富的色彩來表現人物面部表情的原理。創作時非常自然地運用多種顏色來表現了。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15
兒童藝術創作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現,其情感的內容來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與感受。這節課是即上冊《面具》《捏泥巴》兩課之后的拓展課。孩子們的作品我想用三精來形容“驚喜”“精彩”“驚艷”兒童作品之所以值得珍惜,就是他們作品的純凈、自然和充滿創造的個性表現特征。
一、驚喜——資料收集。孩子們這節課前,我到班級去熟悉學生布置用具,并提出了“找臉”“老師在課堂外藏了好多奇特的有趣的臉,請你們把它找到會得到一份神秘禮物”這個課前收集資料的目的想達到,引發學生這課參與興趣,引導學生觀察身邊事物,發現生活中的藝術,課堂上為進一步拓展視野,懂得藝術品是源于生活的。我們該做的,首先要激發孩子的感興趣學習動機,進而了解他想表現什么,理解孩子才能理解他的創作,把孩子的生活經驗和他的認識、情感,和他的創作聯系起來;我也想學習他們收集到的奇特信息。沒有想到他們這多種形式的呈現。
二、精彩——課中表現,從拼擺臉到欣賞作品,孩子們表達的精彩,證明了平時李老師對他們在表達上很下功夫,進一步引導觀察學生作品找問題,孩子們能一針見血的指出說明了王沖老師美術課上藝術引導到位,為了解決孩子們制作時的困惑,我錄制了微課,孩子們能準確的找到我忘記了一項很重要的五官--耳朵,可見思維和反映的敏捷。
三、驚艷——作品呈現一節課四十分鐘,真的不像用甄別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張張奇特的作品,不能小看孩子,他們個個都是大師。驚艷于他們那天馬行空的藝術張力,讓我們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欣賞他的創作吧。我們要做一個伯樂,滿腔熱情地與孩子共同享受藝術創作的樂趣,不斷地鼓勵孩子,發現他們畫中表現的童真童趣和生動稚拙的美,把它們肯定下來。
總有缺憾的課堂,我的課堂也一樣,做媽媽時間長了愛嘮叨,放手不夠,其實他們真的已經很好了。做老師時間長了性子急,告訴自己慢慢來,還是時間控制的不理想。因為沒有下一次給同樣的孩子上一節同樣的課,真的格外珍惜。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16
上課時我先引導他們回憶自己看病或跟家人去看病的經歷,談談自己對醫院、護士、醫生等的印象。通過學生的不斷回憶和補充,學生的興趣越來越高,接著我讓他們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欣賞了書中的優秀的兒童繪畫《牙科醫院》,在經過小組討論其特點,由小組代表匯報小組討論結果,然后和他們一起分析了一幅生動的作品優秀何在,并讓他們了解了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這種比較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趣味。
在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啟發、激活了學生的記憶儲存后,我決定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來玩一玩“看大夫”的'游戲,把學生帶到“看大夫”的情境中幫助學生回憶和聯想,幫助他們消除對醫院對大夫的神秘感和恐懼感。由于事先沒準備材料,我只能告訴他們,自己利用身邊的材料來模擬。盡管簡陋,學生仍很高興,消息一出,歡呼雀躍,立馬忙活開了。頓時,教室里一片沸騰。
簡單的分組分工之后,各小組成員齊心協力,開動腦筋。“病人”一幅病怏怏的狀態,“醫生”則是面上含笑的,“護士阿姨”則耐心周到的扶“病人”坐下或躺下,經過一番詢問和觀察之后,“護士”就按照醫囑開始為“病人”打針,他們把自動鉛筆當針頭,用自己喝水的壺做吊瓶,系上一根線掛在窗戶上;那邊有病人要開刀,“醫生、護士”齊上陣,“護士阿姨”細心的開導“病人”別害怕,“醫生”則趁機拉開“病人”的衣服拉鏈做手術切開口,經過仔細檢查后又小心的為“病人”縫合好傷口;看,幾個平時調皮的男同學今天也格外的聽話,他們的牙疼,“牙科醫生”為他們精心的檢查之后,就安排他們坐下等待手術,有的還需要麻醉呢!他們一個個張大嘴巴,隨時等待“醫生”的到來,好像很緊張,誰也不敢亂動;班上劉浩文同學腿受傷了,不能跟同學們一起活動,幾個學生就干脆跟他一組,為他治療腿傷,他也沒閑著,在治療的期間,發揮他的特長,用白紙為他的“醫生”制作了一頂“護士帽”,還特意畫上了鮮紅的“十字”,表達了他內心的感激……
下課的鈴聲響了,我們仍沉浸在熱鬧而溫馨的課堂情境中,互幫互助,互相關懷發生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溫暖卻洋溢在我們每一個人心間……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17
萬花筒是一種很奇妙的小玩具。而以它為主題進行創作更是很有意思的一節課。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我建議他們家里有萬花筒的可以帶到課堂上來,因為憑空地回憶和想象遠不如在課堂上親自去觀察和體驗來得直接。雖然有些孩子可能沒有玩過這個玩具,從未看過那里面神奇的“花花”世界,這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協調一下,給出一兩分鐘的時間讓帶萬花筒的學生借給沒帶的同學玩一下、觀察一會兒。當然,觀察前教師要稍做一下引導:你看到的圖案是對稱的還是不對稱的?他們的組成是怎樣的排列?主要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的花樣是如何對稱的。
一定給學生充足的觀察時間。然后就可以請學生用語言描述觀察后的結果:你看到的萬花筒里"花"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中組合的那個六角形圖案,其中有一個三角形的花樣是真實的,其余五個都是鏡子反射出來的,它們都是相同的并且圍繞一個中心點對稱。 大多數學生都見過和玩過萬花筒,但對于它的原理認識不多。通過本課的學習,也讓讓孩子們對萬花筒的制作原理有一個簡單的認識。
在設計萬花筒圖案時,學生表現的非常很好。我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設計意圖。有的班級我教孩子們用折剪的方式剪出圖案的外形,(當然,要選擇淺色的彩紙,淺色的彩紙有利于學生用彩筆或油畫棒進行裝飾,而選擇深色的`彩紙,再用彩筆畫圖案裝飾的話是很難看出圖案的顏色的。)這樣既鍛煉了剪紙的能力,也相對降低了繪制外形的難度。大部分學生設計的花紋很新穎,但有些作品的圖案還是不夠飽滿,有待提高。有的學生利用上學期手工課上剩余的亮片進行裝飾,無論從圖案的形狀還是質感上都頗具特色。
當然,學生很難將對稱表現得精確,這并不很重要,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只要能有意識地利用對稱原理去盡力地表現出萬花筒里的圖案就可以了。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18
在課堂當中,我注重學生的參與,讓他們能夠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觀點,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審美能力。同時我還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通過討論 -- 欣賞 -- 討論,培養了學生的一種探求精神。注重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這是實驗教材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優勢。我還注重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比如了解卡通畫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之后,學生就會發現,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處處到能見到卡通作品,也能嘗試應用學到的這些知識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于是這些知識就不再是枯燥地凌駕于人的情感之上了,就會生動地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體現出了實驗教材的一種人文主義精神。
以這樣的方式上課以后,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回答問題,通過我的"啟發"、"引導",學生能夠比較深入的挖掘實際生活當中一些和卡通有關的問題,并能夠找到運作卡通畫的表現語言表達生活的方式以及卡通與情感、生活之間的聯系。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教學效果很好,實現了教學要求,達到了教學目的。
因此,在使用這套實驗教材的時候,作為執教者的我們,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把課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應該更進一步地拓展課本內容,把這些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啟發"、"引導",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長。
有待于進一步改進的就是,教師自身的卡通知識和技能積累積少,平時對卡通的發展關注得不夠,所以教學準備比較倉促。這一點充分說明美術教育的發展是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聯的,美術教師的知識技能水平也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而不斷提高。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19
本課教學內容分為三個活動,其中活動二是課程圖標設計課程。圖標設計是從每門課程學習的內容形式、工具等特征入手,抓住形象表現為主,文字符號色彩象征為輔的設計要素組成的圖案,形象的表示一門課程,由于本課的內容較多,所以我請同學們進行了分組合作,兩人一組,分工設計課程標志,后畫成一幅完整的課程表。本課的難點在于圖標的設計,針對這個難點,我先請同學們欣賞課本上出示的范作,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講這是畫的哪一門課程?你是怎么猜到的呢?通過這樣的分析講解同學們發現設計要素——我們可以通過用字母表示課程的方法,也可以用本課的學習活動來表示,還有一些學科有非常顯著特征的學具,也可以表示這門課程。通過同學們的分析訓練解決了這個難題。在教材中展示了一份中規中矩的正方形的課程表,但在收交作業時我發現了一位同學的'作品非常特別,畫了一輛巴士車將巴士分成二層,畫了五個窗口,每一個窗口表示一天。這樣的構圖形式非常的別致、生動,讓我大開眼界。
三年級的這冊課本,我教了好幾屆的學生,還從來沒有出現過用這種方式去表現課程表的,這也是老師沒有想到的一種創作手法。這給了我一些有趣的啟發,于是我在其他班上這一課時對同學們進行了發散思維的訓練:請同學們想一想,除了長方形的中規中矩的課程表的樣式之外,我們還能想到哪些有趣的課程表的展示方法?拋磚引玉后,我發現同學們的思維非常的活躍 有的同學把課程表畫成小花的樣式,有的同學把課程表畫成彩虹,每一種顏色代表一天。在接下來的作品展示中同學們展示出了他們超強的想象力,展出了形式各樣創意無限的課程表。同學們的創造力讓我驚訝,讓我反思。我們經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孩子們就是最棒的老師!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20
本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三原色,嘗試使用水粉或水彩,體驗調色。并通過觀察兩個原色調和之后產生的色彩變化(間色),說出由兩個原色調出的第三個顏色(間色),學生能夠調出預想的色彩,并用他們涂抹成一副繪畫作品。為了更好的做練習,我提前要求學生準備A4白紙或素描紙2張,以及相關的輔助材料。
學生很熟悉色彩,但是對它的調配和變化規律卻不了解,因而剛接觸調色時,對它充滿了好奇和興奮,我充分讓學生自己去實踐、探索、觀察,使學生認識三原色和三間色,并理解原色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我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使學生發現色彩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然后鼓勵學生放開手腳進行調色練習。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調色非常感興趣,都愿意親手嘗試用顏料調配出各種顏色,我充分發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通過實踐自我發現,我適時給予引導和示范,使學生在實踐中既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又學到了美術色彩知識。但是因為初次使用顏料繪畫,所以大部分學生繪畫時色和水的比例掌握不是很理想,導致下課時作業紙還沒干,不能及時交業,到了第2課時要求他們帶來作品、剪刀、膠棒對色彩練習作業進行創意造型剪紙、粘貼時,有的學生已經因種種丟了作業紙,導致作業沒有能在作業本上很好的保留下來,留下了小小的`遺憾,也有部分學生在老師的要求下不上了作業,但還是有部分學生沒有再補,當然,也不可能再占用課堂時間再重做練習,已完成此次作業。我想如果下學期美術課的課時安排可以調整為2節連上可能就不會再出現這樣的問題了。
每個學期放假前美術作業都會發下去,做為孩子們成長的一個小小紀念,要求他們保留下來的,我想若干年后,當他們再翻開自己童年時期的美術作業,看著自己點點滴滴的進步,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美好記憶在瞬間打開。希望我們的美術教學能引領孩子們走進一片開闊的天地......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21
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抓的方面在如何觀察這一步驟。因為,憑空想象的畫也是通過看到的事物有感而發的。此外,三年級的學生開始進入寫生寫實的轉換階段。觀察是畫畫的一切基礎。通過看,產生想法,最后才通過畫表現出來自己的感受。為此,特地將重點放在了教學生善于觀察。用各自獨特的精神表現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以尊重為前提,采取有效措施從而促進生命的良好發展。把教材中的《最受尊敬的人》課堂中,同學之間友好交流氣氛,讓人覺得非常溫馨。
我應多多了解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聲音,建立一個學生資源庫,以便更好地為創生美術課堂服務,讓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心靈相約的地方。與學生的'交流中得知他們崇拜各種各樣的人才,有樂壇指揮家的、有舞蹈家、也有善于朗誦演說的等等。這些人才我們都要及時了解并記錄下來同樣的人才,在美術課堂里也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學生的一點一滴,教師都應該通過傾聽和觀察,及時把握學生的情況和需要,并想方設法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提出合理的建議,或給予必要的引導,做學生學習成長的見證人,更作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伯樂。
此外,我更多的以啟發為主,建議他們如何更好的去表現自己的畫面。從不同側面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在教學過程當中,也有些不足之處,就是在面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剛開始要求提的過高。這點隨著逐漸的了解了本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靈活調整方法及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使日后的常規教學任務完成。最后,根據課堂教學的不斷總結和反思,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再提高,使學生的美術素養能力提高為目標。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22
“花手帕”是湘版小學美術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十課,本課的設計吸取了染纈這一民間藝術的營養,并將其與學生生活相聯系,巧用身邊易取之材料,仿民間藝術染纈一方手帕。
在上這節課前,我做了很多的課前準備活動,嘗試各種紙材的折疊染色效果,我發現生宣紙在染色干透后色彩會變淡,而皺紋紙吸水性較差,紙面不平整的缺點,就想到了用餐巾紙試試,不料效果非常好,干后色彩絲毫沒有變淡,再說餐巾紙在學生身邊隨處可取,失敗了還能反復嘗試,所以我讓學生多帶點餐巾紙和少許的生宣紙。
從課堂上學生的作品展示來看,這節制作紙手帕是成功的。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出乎我的意料。
在讓學生了解紙手帕的步驟有哪些時,我采用了與學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隨意的拿出一張紙巾折疊了幾下,請一位學生上臺隨意用彩筆水染制。通過明顯的分工,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先折后染。
紙手帕的制作步驟我一開始沒有具體講解,而是通過與學生合作演示,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看到演示,很輕松地就了解了制作紙手帕的制作方法。
啟發學生有哪些折法時,問學生除了老師折的這種方法外,還有其他折的方法嗎,學生分組討論折的方法并試著折疊。有的學生反映非常快,說:老師,不用折可以嗎?我直接把餐巾紙的當中和兩端用手捏緊,這樣也可以染出很好看的花紋的。我向他豎起了大拇指,他很開心的制作起來并且做的很認真。其實這學生已經把后面一部分的扎染、夾染的`制作方法在制作紙手帕中很好的運用了。學生創作出來的方法新穎、巧妙,為后面的染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我認為在美術課中,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以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這樣的效果我想應該會更好一點。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23
《夸張的臉》是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里的一課,這是一堂泥塑課。本冊教材里一共安排了兩堂泥塑課,《夸張的臉》就是其中一堂,另一堂是第7課《威武的大將軍》。兩課一前一后安排著,《夸張的臉》在前面,《威武的大將軍》安排在后面一課。我想:編者既然這樣安排肯定有他的用意。從難度上來說,《夸張的臉》一課要簡單些,僅僅是要求學生用陶泥塑造一張夸張的臉即可;而《威武的大將軍》則要求學生用陶泥塑造一個威武的大將軍,并且這個大將軍是能夠站立起來的,所以從難度上來說《威武的大將軍》要難一些,不僅要塑造一張臉,還要一個完整的人形,并且看上去要威武,有型。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泥塑課并不是第一次接觸。在一年級的美術課堂上就涉及橡皮泥一課,二年級時學生更是嘗試過用陶泥來塑造恐龍。難度是逐漸在增加。雖說,學生早在以前的美術學習過程中就已接觸過泥塑,但是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還是存在了不少問題。學生對泥塑造型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熟悉,這應該是我對學情的分析有誤。也由于我本身這學期是第一次教美術課,所以自己對美術這門課程也還是有一點點陌生的,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小狀況。
例如《夸張的臉》這一課,學生最后呈現出來的作品都不是很理想,沒有抓住“夸張”這個特點,甚至個別學生連“臉”都塑造不出來。在制作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學生發生這樣那樣的狀況,如有的小朋友告訴我:他的泥塑太硬了,捏不動;有的小朋友把泥塑墊在紙板上,紙都粘到了陶泥上;還有的小朋友似乎不知道怎么做,有點無從下手,等等。我也沒想到,一堂泥塑課會有這么多的狀況發生,課后,我也好好反思了一把。
一.自己課前想得不夠周到。我只提醒了學生帶陶泥,忘記提醒孩子再帶一塊塑料墊板,這樣就不用紙板墊了,紙也不會粘到陶泥上了。這是由于自己缺乏經驗所致。
二.制作重點講得不夠詳細,透徹。我想:有的孩子之所以不會捏,也是因為自己在講課的過程中重難點講得還不夠透徹。如果我都清清楚楚地跟孩子們說清楚了,那應該也不會發生后來的這些事情,學生們塑造出來的作品也會更加地優秀。
三.自己對學生的指導不夠。在學生自己創作的過程中,我應該給予更多地指導與幫助,對于學生產生的疑難問題我應該幫他們解決。
基于發生的種種問題,我真的覺得自己需要時時反思,并且爭取在下一個班的教學過程中改進以上問題,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快樂的美術學習課堂。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24
《吉祥紋樣》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吉祥圖案的欣賞,使學生初步了解有關吉祥圖案的知識,了解民族傳統文化及吉祥圖案的設計特點和造型方法。啟發學生感受并表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而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能用剪紙的形式制作吉祥圖案,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這些也是本課的重點。
我根據教學目標、重、難點設計了教學過程:(“連”是“蓮”花的諧音,“余”是“魚”的諧音。)導入新課后,讓學生觀看吉祥圖案的有關資料,通過分析、比較等方法使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有固定含義的圖案,有意識的帶領學生將吉祥圖案進行分類,避免學生作業過于單一的問題。
吉祥紋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一件學生熟悉的吉祥紋樣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吉祥紋樣無處不在,初步感受吉祥紋樣的美好寓意及基本的.表現形式。接下來讓學生欣賞更多的吉祥圖案。此環節的優點在于能夠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欣賞分析,如賞析“連年有余”時,是出示圖和文字,先讓學生找出圖案中的形象,然后找出相應的諧音和象征,了解吉祥圖案中諧音和象征的用法;“喜上眉梢”,給出圖案,讓學生觀察圖案內容,然后根據諧音、象征的方法為圖案起名字,并說出寓意,學習運用吉祥圖案的諧音象征法來理解圖意;“五福捧壽”,給出文字,讓學生運用諧音象征法想象圖案;最后從題材上給予圖片欣賞。整體看,通過給出圖詞、圖、詞的賞析順序,使學生循序漸進、多角的了解掌握。
備課時為了避免學生作品單一,我設計的是和學生一起欣賞、分析、分類,結果就因為學生對吉祥圖案不夠了解,所以還是造成了作品單一。通過這節課我再次領悟到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備學情。老師不能只憑自己的教學經驗來備課,更要關注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想如果我課前向學生了解一下他們過去學習的情況,我的教案肯定會改寫,學生的作品也不會那么單一。回顧這堂課,我覺得在本人上這一課時注意利用好兩種時機,一種是教師自己如何設置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另一種是如何駕馭、捕捉淘氣孩子的閃光點。
上課時,為了讓同學們能積極地開動腦筋,用“你發現了什么?”這種問題來調動起學生對本課內容的學習興趣。經過這樣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課中的提問環節,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就看教師如何去挖掘,去點亮,去捕捉,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美好的東西。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25
一、在上課的時候我總是鼓動學生,盡量發現他們的優點加以夸張,每個學生都心情愉快,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畫,非常努力,三十多個學生沒有誰和誰相似,誰和誰雷同,誰模仿誰。我想,他們心里一定覺得自己是最好的,受到尊重的人是自信的,身心的愉悅對創造性和想象力是有幫助的。如果我們整天挑他們的"缺點",剩下的恐怕就是自卑和模仿了。學生在贊美中學習和生活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他們的"本真"受到了呵護,這樣的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是不會隨波逐流的,不會一窩蜂去趕時髦,更不會以模仿他人為能事。因此,在美術教學中,評價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和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標準應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以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
二、通過本課學習學生還加強了與同學的交流,擁有了更多的朋友,增強了班級凝聚力;也培養了學生敏銳的眼睛,善于觀察人物的表情,揣摩人物的心理。
三、在作業中,學生把眼睛畫得牛眼那么大,有的眼距太寬,有的比例錯位,頭發就長在頭頂一小撮,辨子畫得象兩只牛角……。此時我便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畫,指出同學們畫中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地方。在肯定和鼓勵的基礎上,我十分謹慎地指出畫中存在的不足,以商量的口氣尋問學生這樣是否更好,并給予演示。對學生的畫進行點評,或與教師探討,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由過去課堂上被動的接受轉化為主動求知,因為我相信,著名教育家韓鳳珍曾經說過:"教育就是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26
《萬花筒》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和描述萬花筒的圖案是對稱的;用各種方法表現類似于萬花筒的圖案;試著按照自己的設計來表現色彩,由兩個課時完成。
課堂上,課前我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總結萬花筒里圖案的形狀和花的特征,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難的,因為萬花筒里的圖案由于鏡面的原因會產生多個連接在一起的紋樣,比較抽象,孩子是很難看出來的,因此我準備來幫助學生進行觀讓學生觀察萬花筒,這樣,難度著實增加了許多,在這一步中耽誤了許多的.時間。在繪畫的過程中,有很多形象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可見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為了保證大家的創作時間,我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開心的根據萬花筒的特點編故事,積極主動地進行審美再創造。讓學生自己動手調配顏色,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不斷地向同伴 和老師展示自己的新發現,學生在自主實踐中體驗著學習的樂趣,并久久回味。
看到學生這樣快樂,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讓我們所謂權威的說教代替了學生的直觀體驗,扼殺了學生探索的自由,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關注學生的情感,改進教學和組織形式,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創設教學的新境界。一節課下來,我把重點放到了學生想象力的激發上,感覺收獲也挺大的,雖然在上課時和備課時的環節有所調整,但因為學生創作的作品如此豐富,心里還多少有點安慰感在互動中交流激勵學生體驗美術的樂趣。增強學生進一步學習美術的興趣和信心,同時使美術教學變得更加輕松和愉快。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27
《加一加變一變》是一節寫生與想象添畫為一體的一節課,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善于發現并樂于用繪畫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創意,本科教學是在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描畫、想象添畫和交流,讓學生在物體基本形狀的畫法,在感悟和體驗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展開豐富的聯想,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開放性。本課的教學內容較為明確教學重點是:一、能夠辨認和描畫出物體的基本形狀滲透輪廓意識。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創造能力
本課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觀察習慣和對繪畫的興趣,激發學生善于發現并樂于用回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創意,如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使全體學生真正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所以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緊緊地圍繞“聯系學生實際,促進學生發展”這一中心來設計和安排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分成以下的內容:
一、激趣導入感受新知
一是感受認識引入新課,我用學生們熟悉的.卡通形象,進行導入,我通過播放“超級變變變”片段讓學生觀看,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并通過這一談話引導讓學生在感受節目帶來的歡樂同時明白這些歡樂都是來源于表演者們的創意,讓學生明白擁有創意的就擁有歡樂擁有知識。
二、游戲環節活躍氣氛
這是,學生帶著對創意的欣賞和追求,出示課題,今天我們來進行“加一加變一變”活動。在下一個環節為了強化學生們對輪廓的意識同時讓學共同參與到課堂中來,我設計了一個“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戲環節。此環節目的在于引導強化學生的輪廓意識,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們充分的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真正的發揮。因此,我會隨時注意挖掘教材中隱藏的“發現”因素,創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28
《恐龍世界》一課是“造型、表現”領域的內容,是一節非常有趣的繪畫創作課。“恐龍”是孩子們很感興趣的話題,學生從小就玩恐龍玩具,看有關恐龍的連環畫,聽有關恐龍的故事,因此,這節課從題目上就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中我首先以《侏羅紀公園》的影片片段來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使學生了解恐龍的種類、習性、外型,上課時讓學生帶來自己喜歡的恐龍玩具,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看哪組同學能擺出有意思的情節,在學生擺放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恐龍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大小變化,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同時,很好的解決了教學難點。
課堂中特別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我重點是讓學生了解如何表現不同特點的恐龍。通過觀察課件中的恐龍,同學們基本上都能夠抓住恐龍的外形特點,并進行具體的分析;也都能夠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現,以充分體現和展示他們的個性。另外,我還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設計多樣化的作業,讓同學們由個體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一幅《恐龍世界》的作品。這樣既提高了作業質量,也加強了同學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此基礎上,我展示了幾幅優秀的恐龍題材的美術作品,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學生們在明確作業要求前提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一幅幅優秀的恐龍世界的作品,在評價活動中,采取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評價能力和審美鑒賞力。整節課學生學習氣氛十分熱烈,學習效果良好。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29
本課是三年級的一節美術手工課,首先要讓學生們了解,“編織”是指包括各種編、織、結等技法。“編”是將較寬長的纖維材料,透過交叉排列組合的方式而成,例如藤竹編及草編;“織”則是將更精細的纖維材料,以經緯線穿梭、編結而成幅的織品,如各種絲、絹、棉麻質料的`織布;“結”是利用纖維材料或繩辮,以手工或棒針鉤編相結合的手段制作而成,例如地毯和中國結。
編織在生活中應用廣泛,有竹編或藤編筐、簍,藤編家具、草編帽席、繩編掛毯和結藝裝飾等等,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樂趣。
本課就是從“穿編”入手,讓學生明白編織的基本原理,并將這個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應用到美術創作和生活中去,從而更好地創造和美化生活,提高動手能力,體會和感受編織的樂趣。
本節課開始我讓學生充分欣賞編織作品,分析穿編手法,為編織打下基礎,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穿編作品時,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力,大膽地運用不同色調的彩條進行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從而設計出別致新穎的穿編圖案。
要想上好一節美術課,材料的充分準備是關鍵。我很喜歡給學生們上手工課,通過觀察發現它能鍛煉學生綜合能力:
1、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2、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制作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怎么利用現有工具、材料解決。提高了學生獨立面對困難、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
3、創造性思維以及發散性思維的鍛煉。
4、對藝術的審美、設計。
學生們對這節課很感興趣,只是時間不夠用,由于學生年級較低動手較慢,尤其是細致穿編會出現費勁的感覺,我也進行逐一的輔導。但仍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整體效果不錯,有編制手提包、筆筒、用穿編裝飾服裝等,學生們的想象很豐富。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 30
本課力求把握教學內容,突出創新教學的特點,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充分體現主動探究學習的優勢。
本課教學內容設計為《紙片的疊加》的第一課時,因為第三冊教材中涉及的以彩色卡紙為材料制作的紙片疊加與第一冊教材《形狀的組合》中仙人掌的立體制作部分有重復,所以我將紙牌疊加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我的設計思路是先讓學生在統一材料——紙牌的基礎上,學習簡單裁減紙牌以及卡口插接的方法,為第二課時的拓展教學作鋪墊。
本課通過學生嘗試練習、教師示范等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嘗試、創作活動中學會思考、發現、體驗和發展,使學生從中體驗美術造型的樂趣,在探究創作中提高綜合能力。教師例舉了最簡單的`紙片疊加后,學生嘗試別的讓紙牌“站起來”的方法。學生在經歷了這樣一次嘗試之后,知道了相同造型紙牌如何疊加,然后再將教學環節過渡到不同造型的紙牌如何疊加,學生的學習經驗也隨之上升到另一個層次,紙牌的造型開始向多元發展,豐富了創作內容。
在經過了形狀分割拼搭、黑白留空移貼、剪貼空縫留白等一系列“形狀的游戲”學習后,借助紙牌疊堆造型的形式,本課學生的學習內容是:用卡口插接的方法,創造出漂亮的紙牌立體造型。
相比較前面的平面造型,這個立體構成范疇的學習內容,對三年級小學生而言確實較難,所以,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學會造型表現的方法、掌握其中的一種方法并籍此進行大膽創作。
在課的結尾教師已經向學生展示了由其它環保型材料制作的紙片疊加造型,學生回家搜集材料后可以在下一節課進行更大膽的嘗試。
【三年級美術教后反思】相關文章:
一年級《方向位置》教后反思(精選14篇)08-18
竊讀記教后感作文07-13
二年級數學上冊《不進位加》教后反思范文09-15
參觀幼兒園后的感想與反思(精選13篇)06-19
中學美術教學反思(通用15篇)09-06
美術課吃瓜果的人教學反思03-17
美術課風箏教學反思(精選12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