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初步復習課教學反思精選
統計初步復習課教學反思精選
篇一:統計初步復習課教學反思
統計初步是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小學數學新教材五年級第二學期最后一個單元總復習的內容。這部分練習是針對統計初步而設計的,涵蓋了可能性、統計圖(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平均數等內容。
我把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這部分內容與統計初步相結合,因此本節課只包含兩部分練習即可能性和平均數。
本節課較好地作到了以下幾點:
1、讓學生充分參與。
在本節課的練習活動中,每位學生都在參與,每位學生都在思索,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舞臺,都有一次或幾次的表現機會。
2、讓學生自主學習。
本節課的所有習題都是在學生動腦思考、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自主解答的,教師只是起到了引導、點撥的作用。
3、思路清晰、層次清楚。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對教材的理解,針對書上P86~ P87的習題,加以靈活的處理,進行分類、調整,這樣一來,保證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主動性。
本節課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 與的機會。每位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在各自的小組中參與討論,變原來的單純旁觀者為積極參與者,使全體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現和認識的機會,使思維真正的活躍起來,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使其全面發展。
篇二:五年級數學下冊 統計初步知識教學反思 北京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并從中進行觀察、分析。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條形統計圖,對于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和要點,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這節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并沒有直接選用教材上的內容,而是采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通過復習舊知識,力圖從真實的生活中提出問題,感悟統計活動的目的 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有必要去進行統計,很自然的進入了調查統計的環節,從而引入課題。因為這是一個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所以能吸引學生,將學生迅速的引入情境之中。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來進行教學,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系,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學數學”使數學課有生活的氣息。
二、注重過程,增強統計意識
教學的第三個階段,是制作條形統計圖,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學生會制作簡單的條形統計圖。克前我讓學生找他們熟悉的素材進行統計,以小組為單位,各自選擇一個內容。由數學組長負責,整理好數據,反饋給每一個人,這樣上課時,學生可以根據本組所統計的內容制作統計圖。為了考察學生對于如何根據數據來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我在所給的數軸上對讀數值選擇兩幅不同的來給學生選擇,這樣一來,學生在繪制統計圖時還要根據數值來選擇數軸,加大了難度,以此來考察學生對單位長度的掌握情況。在繪制每個小組所統計的內容前,我先讓學生以書上的習題來復習統計的過程,體驗統計,這樣就增強了學生的統計意識,加深學生的印象,給好的繪制統計圖。自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是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載體。在觀察、比較、思考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豐富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增加了對知識深層面聯系的感知。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的五種需要,最高層的需要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雖然每個學生的學習背景和目標不同,但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和自身價值實現的愿望。從搜集統計內容,到認識統計圖的作用,再到制用統計圖,評價優劣等等,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學生參與,在相互學習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面上得到了不同的收獲,在切磋中學會了用各種方法來學習,打開了學習的視野,既有全體學生的全面提高,又不乏個性智慧的閃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各個學習環節上各有所長又得到相互彌補。
三、師生關系,重在交流
在課堂師生人際關系上,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藹可親,本堂課中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統計、交流, 課堂上流露出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一個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不以權威者自居,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情感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朋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敢說敢想,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使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總之,本節課最大的收獲是通過教學形成了對該類知識點的教學模式:統計數據的收集——自主探索制作過程——制作統計圖——分析統計圖——解決問題。
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在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在學生制作條形統計圖時,除了現場統計的內容,還可以增加一些分散的數據,讓學生通過挑選同一類型的數據制作統計圖,這樣對學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種提高。
(2)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間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及時激勵學生。
(3)在學生統計的過程以及作圖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不應過高估計每一位學生的水平,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左圖中的問題。
(4)過渡性的語言設計不好因此在學生作圖思考的過程中,怕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插話較多。這也放映除日常教學中所存在不好的習慣,也是今后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5)在各教學環節之間不是很緊湊,顯得很松散,而且在新授也好,應用鞏固也
好,一直以“制圖——讀圖——分析”這樣一個模式貫穿始終,缺乏了新意,有些環節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水過地皮濕”的現象,應激活他們的思維狀態,可以鼓勵,肯定當前的表現,以吸引的語言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學習欲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篇三:五年級數學下冊 統計初步知識教學反思 北京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并從中進行觀察、分析。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條形統計圖,對于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已經掌握了一些方法和要點,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這節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并沒有直接選用教材上的內容,而是采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通過復習舊知識,力圖從真實的生活中提出問題,感悟統計活動的目的 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有必要去進行統計,很自然的進入了調查統計的環節,從而引入課題。因為這是一個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所以能吸引學生,將學生迅速的引入情境之中。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來進行教學,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系,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學數學”使數學課有生活的氣息。
二、注重過程,增強統計意識
教學的第三個階段,是制作條形統計圖,教材上主要是要求學生會制作簡單的條形統計圖。克前我讓學生找他們熟悉的素材進行統計,以小組為單位,各自選擇一個內容。由數學組長負責,整理好數據,反饋給每一個人,這樣上課時,學生可以根據本組所統計的內容制作統計圖。為了考察學生對于如何根據數據來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我在所給的數軸上對讀數值選擇兩幅不同的來給學生選擇,這樣一來,學生在繪制統計圖時還要根據數值來選擇數軸,加大了難度,以此來考察學生對單位長度的掌握情況。在繪制每個小組所統計的內容前,我先讓學生以書上的習題來復習統計的過程,體驗統計,這樣就增強了學生的統計意識,加深學生的印象,給好的繪制統計圖。自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是學生進行“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基礎載體。在觀察、比較、思考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豐富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增加了對知識深層面聯系的感知。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的五種需要,最高層的需要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雖然每個學生的學習背景和目標不同,但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和自身價值實現的愿望。從搜集統計內容,到認識統計圖的作用,再到制用統計圖,評價優劣等等,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學生參與,在相互學習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面上得到了不同的收獲,在切磋中學會了用各種方法來學習,打開了學習的視野,既有全體學生的全面提高,又不乏個性智慧的閃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各個學習環節上各有所長又得到相互彌補。
三、師生關系,重在交流
在課堂師生人際關系上,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親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藹可親,本堂課中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統計、交流, 課堂上流露出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一個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不以權威者自居,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情感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朋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敢說敢想,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使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總之,本節課最大的收獲是通過教學形成了對該類知識點的教學模式:統計數據的收集——自主探索制作過程——制作統計圖——分析統計圖——解決問題。
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在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在學生制作條形統計圖時,除了現場統計的內容,還可以增加一些分散的數據,讓學生通過挑選同一類型的數據制作統計圖,這樣對學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種提高。
(2)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間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及時激勵學生。
(3)在學生統計的過程以及作圖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不應過高估計每一位學生的水平,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左圖中的問題。
(4)過渡性的語言設計不好因此在學生作圖思考的過程中,怕學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插話較多。這也放映除日常教學中所存在不好的習慣,也是今后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5)在各教學環節之間不是很緊湊,顯得很松散,而且在新授也好,應用鞏固也
好,一直以“制圖——讀圖——分析”這樣一個模式貫穿始終,缺乏了新意,有些環節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水過地皮濕”的現象,應激活他們的思維狀態,可以鼓勵,肯定當前的表現,以吸引的語言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學習欲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篇四:《統計》教學反思(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統計在工農業生產,技術科學、社會經濟的應用更加廣泛,是現代公民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數學知識技能之一。統計知識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去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所以統計初步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新課標、新理念,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從第一冊起每學期都由淺入深的安排有關統計內容。本節課內容是北師大教材第三冊統計教學第一課時,使學生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及整理的過程,認識簡單的方塊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表回答一些簡單問題,結合教材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節課的目標制定如下:
1.借助有趣、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活動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初步掌握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初步感知簡單的方塊統計圖及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要尊重大多數同學的意見。
圍繞教學目標,我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1.教學內容生活化。
2.教學過程活動化。
3.師生關系民主化。
反思統計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本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隨著開放式教學的深入開展,課堂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應用多種策略解決有關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上的突發事件也不斷增加。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抓住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把它作為一種課堂資源,及時調控課堂教學。這節課在匯報組內最喜歡的運動項目時,有2個組出現了統計結果與組內人數不符的情況,因為統計數據不準確是統計中常見的錯誤,當時課上由我指出了出現的問題,并馬上請這兩組的同學當著全班同學再重新統計一遍,這樣就使全班同學又經歷了一次統計過程,使學生明確統計的數據應準確無誤。可課后我想,當時教師不應急于下結論,當其中一組把調查記錄顯示出來(組內畫了11個√)組長匯報本組有12名同學時,應先讓學生觀察,你們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應該怎么辦?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驗,學生就可能認識到原先自己發生的錯誤,并且經過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個人的經歷與體驗以及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而形成對知識正確的理解。
2.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間的評價。應把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及時激勵學生。
篇五:《統計》教學設想與實踐反思
一、 目標制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統計在工農業生產,技術科學、社會經濟的應用更加廣泛,是現代公民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數學知識技能之一。統計知識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去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所以統計初步知識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新課標、新理念,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科書從第一冊起每學期都由淺入深的安排有關統計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二冊統計教學第一節,使學生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及整理的過程,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表回答一些簡單問題,結合教材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節課的目標制定如下:
1.借助有趣、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活動的 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初步掌握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初步感知簡單的條形
統計圖及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3.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要尊重大多數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掌握統計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過程,初步感知簡單的條形統計圖及
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簡單分析。
二、教學設想:
圍繞教學目標,我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1. 教學內容生活化。
“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這節課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并沒有選用教材上統計“最喜歡的氣球的顏色”這個內容,因為當時上課時正好是四月初,春暖花開的時節,各校都準備組織春游活動。所以這節課我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組織同學參觀游覽活動這樣一個情境,力圖從真實的學校生活中提出問題,感悟統計活動的目的.因為這是一個孩子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所以能吸引學生,將學生迅速的引入情境之中。“去什么地方好呢?請你為學校提建議。”這一問題的提出,更增強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學生能為學校提建議感到興奮,各抒己見,想法不一,領悟到需要調查大家的意見。使學生從內心感受到有必要去進行統計,很自然的進入了調查統計的環節。最后,通過觀察統計去年四月份的天氣情況,使學生感受到四月份的天氣比較好,適合出行。解決了參觀游覽的時間問題,體驗到統計的價值。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來進行教學,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于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系,變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為“生活中作數學”使數學課富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2.教學過程活動化。
開展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體驗統計的過程。低年級增加統計教學,是增加了統計的活動。統計教學的重點不是教知識點,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讓學生經歷豐富的活動,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本著這個原則,我在設計上,通過學生分組調查、合作交流、小組匯報、解決實際問題來展開教學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如:先讓學生說一說用什么方法調查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見呢?你想怎樣調查?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如有的同學可能采用逐一訪問的方法,舉手表決的方法等)為了促使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統計活動的過程中來,我設計了先在小組內調查統計,全班再匯總收集信息的過程。研究統計方法交給學生,在各組調查時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的統計數據的方法,如畫√、○及畫“正”字的方法等,教師肯定每一種方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小組上前匯報時,可以用自己組記錄的符號來在黑板的方格里表示,尊重了每個小組的意見。這樣教師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給與充分的展示機會,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教師提問:有什么方法能一下子讓大家看出喜歡去這4個地方的人數呢?從而出現了用數字標注及貼彩圖表示數據的多少的方法。這樣由原始的統計記錄的形式過渡到表象的條形統計圖上。再進一步的整理信息,形成統計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學會讀圖、讀表,在圖表中獲取信息。“從統計圖中,你發現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這一開放性的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與情境相對應,解決課開始提出的問題,學生根據統計結果做出決策。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到統計的作用。
3.師生關系民主化。
課堂上注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一個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不以權威者自居,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情感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朋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敢說敢想,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使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三、教學過程與意圖: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 師:現在是什么季節?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
這么美的春天,你們想不想走出學校到外面去看一看?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學校將組織我們一年級同學去市區參觀游覽,去什么地方好呢?學校想聽聽我們班同學的意見。
2. 師:你們想去什么地方?
學生回答。
師:這么多地方都想去,學校聽取了部分同學的意見,選擇了四個地方。(科技館、水上公園、兒童樂園、自然博物館)
你覺得去哪個地方比較好,為什么?
這么多不同的意見,到底聽誰的好呢?
(意圖: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 )
(二)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師:你想用什么方法進行調查,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見呢?
(學生發表不同意見。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小組調查:先在小組里調查,每人只選擇一個你最想去的地方,由組長負責記錄。
3.小組匯報:你們組是怎樣進行調查記錄的?組里共有幾名同學?
調查結果是什么?
小組長匯報(調查記錄在實物投影儀上顯示),另一名同學在黑板上的方格里用自己組表示的符號記錄。
小結:剛才同學們出現了這么多調查記錄的方法。有的組是用畫△、○
√的方法來表示,一個符號表示一個人,還有的組用畫正字的方法來記錄,一個正字表示5個人。這些方法都很好,你喜歡哪種就可以用哪種方法。
4.在各組調查統計的基礎上,匯合成了全班的調查情況。形成出游情況統計圖。
師:有什么方法能一下子讓人看出喜歡去這4個地方的人數嗎? 教師在圖旁邊出示數字坐標。并用彩條來表示。
5.認識統計圖及統計表。
師介紹:其實我們剛才的活動是做了一項重要的工作----統計(板書)。用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是統計圖,用數字來表示統計結果的是統計表。
6.分析統計結果:觀察統計圖和統計表,你發現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這次參觀游覽,你對老師提出什么建議?
學生提出建議。
師:這次活動可以建議你們的老師帶你們先去這個地方,下次可以再去其它的地方。
(意圖:由小組調查的方式再匯總成全班調查情況,在活動操作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統計圖和統計表,使學生經歷了搜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感受到了統計的作用。)
(三)應用實踐,提高認識
師:剛才我們通過統計,對游覽的地點做出了選擇,那么我們選擇在什么時間組織這次游覽呢?
今年四月份的天氣怎樣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去年四月份的天氣情況。
教師出示去年四月份的天氣情況記錄。
使學生理解記錄圖表中的數字和符號表示的意思。
要想知道這三種天氣在這個月里各多少天?用到了我們剛才學過的統計的方法。 學生獨立填寫天氣情況統計表和統計圖。展示匯報。
看著統計圖和統計表,你能知道什么?
你覺得四月份的天氣怎樣?天氣這么好,比較適合出行游玩,所以一般我們都選擇四月份去春游。可以讓你們的老師在四月份的任何一天帶著你們去參觀游覽。
(意圖:通過統計天氣情況,鞏固所學的統計知識,進一步體會統計再生活中的用途)
(四)師生小結、課后延伸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統計,回家后自己找一找,也可以問問爸爸媽媽。
四、課后反思:
反思統計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本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所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隨著開放式教學的深入開展,課堂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應用多種策略解決有關數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課堂上的突發事件也不斷增加。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抓住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把它作為一種課堂資源,及時調控課堂教學。這節課在匯報組內最喜歡去的地方時,有2個組出現了統計結果與組內人數不符的情況,因為統計數據不準確是統計中常見的錯誤,當時課上由我指出了出現的問題,并馬上請這兩組的同學當著全班同學再重新統計一遍,這樣就使全班同學又經歷了一次統計過程,使學生明確統計的數據應準確無誤。可課后我想,當時教師不應急于下結論,當其中一組把調查記錄在實物投影上顯示(組內畫了7個√)組長匯報本組有8名同學時,應先讓學生觀察,你們發現了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應該怎么辦?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驗,學生就可能認識到原先自己發生的錯誤,并且經過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個人的經歷與體驗以及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而形成對知識正確的理解。
2.本節課在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間的評價。如學生獨立制成天氣情況統計圖,用彩筆涂格時,可以組織學生之間進行評價,如“她畫的怎么樣,你能評價一下嗎?”“你認為哪位同學涂格的方法最好?”。把評價的權力交給學生,及時激勵學生。
【統計初步復習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分式復習課》教學反思(精選10篇)04-06
科學復習課教學反思(精選12篇)02-14
《壓強》復習課教學反思(精選12篇)04-06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3-20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20
關于《整式的加減》的單元復習課教學反思(精選13篇)11-07
高三教師復習教學課的體會及反思03-20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5篇)04-17
直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2篇)10-23
字詞復習的教學反思(精選10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