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教案(精選1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雀東南飛》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雀東南飛》教案 1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敘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3.了解偏義復詞、古今異義字的特點,掌握“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掌握“相”、“自”、“見”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詩人物語言個性化這一突出的藝術成就。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復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三、教學難點
1.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四、教學設想:
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注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詩可從人物命運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
五、教學時數:
2教時
六、課前預習:
1、通讀全詩,利用工具書和注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早讀聽錄音磁帶,了解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故事情節)。
3、找出詩中含有“相”“自”“見”字的句子,解釋這些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供材料:
竇娥冤、秦香蓮、黛玉葬花、孔雀東南飛,自古女子多薄命;
文昭關、野豬林、蘇武牧羊、關羽走麥城,從來男兒懷悲憤"
【釵頭鳳陸游】
紅酥手,黃籘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
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
書難托。莫,莫,莫!
陸游的《釵頭鳳》詞,是一篇“風流千古”的佳作,它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悲劇。據《歷代詩馀》載,陸游年輕時娶表妹唐婉為妻,感情深厚。但因陸母不喜唐婉,威逼二人各自另行嫁娶。十年之后的一天,陸游沈園春游,與唐婉不期而遇。此情此景,陸游“悵然久之,為賦《釵頭鳳》一詞,題園壁間。”這便是這首詞的來歷。
傳說,唐婉見了這首《釵頭鳳》詞后,感慨萬端,亦提筆和《釵頭鳳世情薄》詞一首。不久,唐婉竟因愁怨而死。又過了四十年,陸游七十多歲了,仍懷念唐婉,重游沈園,并作成《沈園》詩二首。
【釵頭鳳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
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
淚裝歡。瞞,瞞,瞞!
在國外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中國也有一個非常相似的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放音樂屠洪剛的《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屠洪剛的一曲《孔雀東南飛》唱得蕩氣回腸,唱得催人淚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孔雀東南飛》這個故事。
二、關于詩題及“樂府”
《孔雀東南飛》是保存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稍后出現的北朝的《木蘭詩》并稱“樂府雙璧”。《木蘭詩》《孔雀東南飛》《秦婦吟》并稱“樂府三絕”。它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卷一,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標題為何不直言“古詩為劉蘭芝作”呢?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
“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時設立的一個掌管音樂的機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其中屬于漢代的就叫“漢樂府”。
三、整體感知
快速默讀全詩,掃除語言障礙,并歸納通假字、古今異義、偏義復詞(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單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等現象。
明確:
1.生字(幻燈顯示)
2.通假字(幻燈顯示)
終老不復取通“娶”。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簾六七十“簾”通“奩”,盛物之器。蒲葦紉如絲通“韌”,柔軟而結。
府吏見丁寧也寫做“叮嚀”,囑咐。雖與府吏要通“邀”。
摧藏馬悲哀同“臟”,臟腑。
3.偏義復詞:(幻燈顯示)
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這里專指婆婆。晝夜勤作息原意是工作和休息,這里專指勞作。
我有親父兄即同胞兄,親哥哥。我有親父母這里指母。
逼迫兼弟兄這里指兄。其日牛馬嘶這里指馬
4.“相”的用法:
(1)相,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之詞,偏指一方,有稱代作用,可稱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代“你”)
②及時相遣歸(代“我”)③還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將(代“她”)⑤嬉戲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負(代“你”)⑦不得便相許(代“你”)
⑧登即相許和(代“它”)⑨躡履相逢迎(代“他”)
⑩悵然遙相望(代“他”)⑾誓不相隔卿(代“你”,與“卿”復指)
(2)副詞,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見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應④葉葉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蓋⑥仰頭相向鳴
⑦黃泉下相見
(3)名詞,命相,相貌。如:
兒已婚薄祿相
⑤5.“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釋外,還可作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等。詩中的“自”字解釋如下:
①我自不驅卿(本)②本自無教訓(本是)
③自可斷來信(即)④葳自生光(且,還是)
⑤自名秦羅敷(其)⑥自名為鴛鴦(其)
⑦好自相扶將(親自)⑧物物各自異(助詞,無義)
四、簡述故事情節,分析詩歌結構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詩歌的故事情節。
故事梗概: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要點:劉蘭芝的美德,兩情相依的重要情節,蘭芝抗婚,雙雙殉情,化鳥雙飛的愿望。
2、詩歌結構:
層次章節標題情節段落
起興首句托物起興
第一部分“十三能織素”—“及時相遣歸”蘭芝自訴開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聞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發展(一)
第三部分“入門上家堂”—“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發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謂阿女”—“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節化鳥雙飛尾聲
五、研讀探究:
1、詩歌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為全詩制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奠定全詩了凄惻纏綿、哀婉傷感的感情基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尾聲化為鴛鴦充滿了什么色彩,結構上有何作用?還有什么作品采用了這種結尾?
浪漫主義色彩。呼應開頭,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梁祝》韓憑夫婦)
六、布置作業:
1、熟讀全詩,并背誦名句。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孔雀東南飛》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為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是這首詩突出的藝術成就。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分析詩歌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形象與對話(小組合作,探討交流,要求結合原文分析)
1.劉蘭芝:美麗、善良、聰明能干、知書達理、堅強、持重,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
⑴第2節:自請譴歸
齊讀后探討:①“十三能……十六誦詩書”說明劉蘭芝是一個怎樣的人?——多才多藝,知書達禮,富有教養;②“雞鳴…夜夜…三日斷五匹”說明什么?——勤勞能干;③“大人故嫌遲”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內容?——既顯示了焦母的異常挑剔,也顯示了蘭芝洞察世情的聰慧。④蘭芝為何不等對方開口便自請譴歸?——一則不堪侮辱,二則她明白焦母的意圖,深知譴歸之事已無可挽回。⑤這一節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么關系?——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為“賦”。這里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為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2)第9節:
齊讀后探討:①請用此段中的兩個字概括段意。——嚴妝。②蘭芝為何雞鳴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決心。③打扮時為何“事事四五通”?——臨別時故意精心修飾,既是對焦母無言的抗議,也表現了她對愛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④這一段作者對劉蘭芝的外貌進行描寫,目的何在?——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從容鎮定,外柔內剛的性格,也為下文太守為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3)第10節:拜母別姑
①姑嫂關系本不易相處,可是蘭芝“卻與小姑別”時卻“淚落連珠子”,這說明什么?——蘭芝與小姑關系融洽,正表現了她的懂禮儀、易相處。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對照。②辭小姑時落淚,辭焦母時不落淚,不卑不亢,足以見出蘭芝怎樣的性格?——倔強。(請個別同學讀)
雖然作者極力寫劉蘭芝的善良和溫順,但善良和溫順之中別有一種掩蓋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剛性,這種剛性廣泛地散布在蘭芝全部言行的細節里,自請譴歸是如此,嚴妝打扮、拜母別姑也是如此。
(4)再來看夫妻誓別時,仲卿對著她哭不成聲,一籌莫展,她便說:“勿復重紛紜。”仲卿勸她回娘家,再圖后會,她便說:“何言復來還!”她看清問題,明白自己所處的環境,表現了一個普通人的人格的尊嚴。然而她愛仲卿,也知道仲卿愛她,兒女深情使她對冷酷的現實仍然不得不抱著一絲幻想,幻想團聚。“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她被仲卿的真摯的情義所感動于是“感君區區懷”;她對仲卿體貼諒解,認為兩人“同是被逼迫”;她對愛情更是忠誠,“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5)縣令差人做媒,她這樣婉言拒絕:“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6)哥哥逼婚時,剛性又立刻占據了蘭芝的靈魂,處于弱者和被壓迫者地位的那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感在她心底升華,她決定以結束生命來表示最后的抗議,所以“仰頭”回答,很快便應允了。“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自有主意,忠于愛情。再嫁期作定時,裁衣做裳乃至“舉身赴清池”,沒有一點遲疑和猶豫。她從來沒有向惡劣的環境低頭。
2、焦仲卿:忠于愛情,忍辱負重,但膽小怕事,拘謹懦弱。
他是籠子里長大的金絲鳥,養成了拘謹懦弱的個性,是一個比較善良的白面書生。他忠于愛情,又守禮盡孝。他深愛蘭芝卻又不敢直接與其母抗爭,只是消極反抗,忍辱負重。當他知道母親要驅逐蘭芝的時候,先是“婉啟”,繼是“跪告”:“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可見他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時,他就“默無聲”地退了出去,一面勸蘭芝暫回娘家,一面約定將來再去接她。其實,他只有一點幻想的期待并無實際行動。蘭芝被逼改嫁,他聲言要獨個兒自殺。蘭芝死后,他以愛蘭芝之深,終于以身殉情。詩中寫了他在“庭樹下”“徘徊”了一陣,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畫出了這個怯弱書生的性格和面貌。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動。他的反抗性格還表現在回家辭母的那段話里:“今日大風寒……勿復怨鬼神!”這番話無異于晴天霹靂,而“自掛東南枝”,既違背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禮教,也是對封建禮教最有力的抗爭。
他的思想經歷了一個由幻想到絕望,由軟弱到堅強的過程。這位忠于愛情的人物,跟蘭芝一樣是充滿叛逆精神的。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她極端的蠻橫無理,對于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婦的愛情,毫無認識和同情,一意獨斷專行,強行拆散。她對仲卿是軟硬肩施,一會兒(逼譴時)是惡語威脅:“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謂,何敢助婦語!”一會兒(阻死時)又是好言誘哄:“東家有賢女……阿母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譴蘭芝,除去眼中釘,以維護她的家長權威。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丑惡本質。
4、劉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趨炎附勢,丑態畢露,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他對蘭芝粗暴訓斥,“作計何不量!”顯得盛氣凌人。“先嫁……足以榮汝身。”足見他趨炎附勢,見利忘義。“不嫁義郎體,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難道要我養你一輩子嗎?”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見其尖酸刻薄,冷酷無情,是一副典型的市儈面孔。
二、現實主義要求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達到反映生活本質的目的。我們從焦、劉身上可以看到怎樣的社會現實?(由學生討論,然后總結。)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制度漸趨嚴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長制成為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蘭芝一邊,表明與蘭芝“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面對儒家所規定的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焦仲卿舉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幟,無疑是茫茫長夜中的一道閃電!
三、探究閱讀
(1)討論:面對一個如此聰明、勤勞、善良、美麗的兒媳,婆婆為什么不能容她?
①認為她出身卑賤,配不上自己的兒子。
②認為她挑戰了自己的家長權威。
③沒有生下一男半女。“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④長期寡居,蠻橫無理。妒忌兒子媳婦的恩愛和美。
⑤戀子情節。不想有人分享對兒子的愛。
(2)劉蘭芝最后為什么選擇了殉情?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冷酷的現實使她放棄了最后的一絲幻想,只有死才能廝守相愛,只有死才能警醒世人,所以她選擇了殉情。本文以時間為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矛盾沖突為線索,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3)劉蘭芝為什么再嫁后后身價反高?
明確:這個情節反襯蘭芝容貌出眾,美名遠揚,突顯婆婆逼退蘭芝的不合理。考察漢代歷史,可以發現當時的社會對婦人的貞節并不怎么看重,婦人再嫁無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學界已得出漢代婦女有離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識。史實上有許多這方面的例子,如西漢時的朱買臣妻嫌棄丈夫貧窮而力逼丈夫寫下休書后便再嫁他人;東漢時蔡邕的女兒文姬初為衛仲道妻,衛死無子,歸娘家,后被掠人匈奴,為左賢王妾,相處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贖回,再嫁董祀,恩愛極篤,社會上也沒人看不起她。卓文君由此可見當時貞操觀念是相當淡薄的。
四、分析賦、比、興手法的運用(以具體問題探討的形式分析)
1、本詩開頭兩句(第1段)游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為全詩制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奠定全詩了凄惻纏綿、哀婉傷感的感情基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明確:第13段是第2段內容的重復,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妝”又用了一段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又為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②第2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9段則從妝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那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五、拓展閱讀:
《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天啊!我想和您相親相愛,要使愛情永遠不衰竭。高山失去山頭,江水完全枯竭,冬天雷鳴夏天下雪,天地合在一起,才肯和您斷絕!
六、布置作業:
1、完成《同步雙測》
2、熟讀全詩,并背誦規定的段落。
《孔雀東南飛》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樂府詩歌的基本特點,把握重點字詞,學會詩歌發的分析與鑒賞
過程與方法:實踐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法,深入分析本詩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劉蘭芝與焦仲卿忠貞的愛情給予肯定,對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婚姻制度給予否定。聯系現實,在肯定這份忠貞愛情的同時也要明確生命是可貴的,要珍惜生命。
二、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字詞
2、掌握樂府詩歌的特點
3、鑒賞詩歌藝術特色
三、教學難點:
1、深入理解本詩的思想感情
2、鑒賞本詩藝術特色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五、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介紹并了解樂府詩歌
2、熟讀全詩,概括其主要內容,解決疑難字詞
3、理清詩歌線索,劃分層次
二、教學重難點:理清故事發展線索
三、教學方法:講授、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愛情是從古到今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我們從文學、影視作品中接觸到很多關于愛情的傳說。說說你們知道的愛情故事。(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明確“四大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這些愛情故事多以喜劇開場,以悲劇告終,感人至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漢末建安中,發生的一個愛情悲劇。
二、介紹樂府詩
問題1: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知道這是一首樂府詩。那么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樂府詩?
明確::樂府詩:中國古代樂府官署(漢武帝首設)中配樂演唱的詩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創作兩大類。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漢樂府民歌又稱漢樂府,風格活潑自然;南朝樂府民歌風格清新宛轉;北朝樂府民歌,風格質樸剛健。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
問題2: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長篇詩歌。《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那么《孔雀東南飛》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什么樣的地位?
明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
三、熟讀課文
1、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解決疑難字詞(糾正字音)
明確:槌床
哽咽
伶俜
葳蕤
纖纖
躑躅
奄奄
2、二讀課文,要求:本詩是一首敘事詩,請同學們細讀課文,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將全詩分層。(將學生6人分為一組,讀完課文之后小組討論,展示結果)
成果展示(示例):
引子(第1段)以“孔雀東南飛”托物起興
開端(第2段)劉蘭芝自請遣歸
經過(第3——12段)蘭芝與焦仲卿離別
發展(第13——21段)蘭芝抗婚
高潮(第22——31段)兩人殉情
尾聲(第32段)勸誡后人
3、再理清詩歌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要內容。(學生自己總結,要求線索要清晰)
明確:本詩以劉蘭芝與焦仲卿愛情發展為線索,依次寫了蘭芝遣歸、夫妻話別、蘭芝抗婚、兩人殉情的情節,表現了兩人對愛情的忠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熟讀全詩,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偏義復詞”及其用法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學方法:講授、小組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首詩歌敘事性強,人物性格鮮明,能夠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明詩歌發展的成熟。上節課我們理清了全詩的故事情節,這節課針對詩歌中的人物,我們來分析其性格的特點。
二、人物分析
(一)學習形式: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由各組從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劉母五位人物中選擇自己要分析的人物。要求:找出原文,分析概括。
成果展示(示例):
劉蘭芝:1、第一段“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第十三段“十三教汝織……十六知禮儀”,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單羅衫”——心靈手巧,勤勞,聰慧
2、第九段“指如削蔥根……精妙世無雙”,第14、17段,蘭芝回家后媒人絡繹不絕——容貌美麗
3、第十段“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第26段“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知書達理,善良明理
4、第二段“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第20段“蘭芝仰頭答……”,從劉蘭芝應對婆婆、兄長的逼迫,看出她的不卑不亢,果斷堅決
5、從劉蘭芝拒絕其他說媒可以看出她不為榮華所動,忠于愛情
焦仲卿:
1、第五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第11段“誓天不相負”,第31段仲卿殉情——忠于愛情
2、第七段“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性格軟弱,優柔寡斷
焦母:第六段“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蠻橫無理,專橫
劉兄:第19段“阿兄得聞之……其往欲何云”——粗暴,趨炎附勢,冷漠
劉母:第13段、第15段、第17段——善良,愛惜子女,但本質上還是封建家長
總結:焦母、劉兄以及劉母都是封建家長的代表。在當時社會,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劉蘭芝在婆家受到婆婆的逼迫,丈夫焦仲卿性格懦弱,回到娘家則凡事都要聽從兄長。而劉焦的愛情悲劇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個人性格使然。
(二)選取文中具有戲劇性的情節,如“蘭芝自遣”,“仲卿求情”、“夫妻話別”、“劉兄逼婚”等,將其改寫為短劇,分角色扮演。要求:自取短劇名稱,小組合作,改寫短劇并表演。
三、偏義復詞
本詩中有些詞語很有意思,大家解釋一下這些詞語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這里指婆婆
2、晝夜勤作息勞作休息,這里指休息
3、我有親父兄父親和兄長,這里指兄長
4、逼迫兼弟兄弟弟和哥哥,這里指哥哥
5、其日牛馬嘶牛和馬,這里指馬
從這些詞語的解釋中大家發現什么問題?(學生回答,引出偏義復詞)
明確:這些都是偏義復詞。偏義復詞,是指一個復音詞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反的語素構成,但整個復音詞的意思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而另一個語素只作為陪襯。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1、熟讀全詩,分析本篇詩歌藝術特色
2、探討本詩的思想內涵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三、教學方法:講授、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樂府詩歌大多來自民間,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魏晉時期又是詩歌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漢樂府有著自身的特點。本節課就本詩的藝術特色我們來進行鑒賞。
二、鑒賞本詩
問題:對于詩歌的鑒賞,我們可以從其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現手法等多個方面來鑒賞。針對這首詩,我們從其表現手法上,看看有什么樣的特點。(小組討論并歸納總結)
成果展示(示例):
第一,運用比興手法。這首詩以孔雀失偶起興,奠定了全詩的基調,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運用鋪陳手法。詩歌開頭蘭芝自陳:“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以時間為順序,表現出劉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婦的無理。第九段蘭芝離開焦家時也有一段細致的鋪陳:“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表現蘭芝剛強鎮定而又留戀不舍的豐富的內心活動。后面寫太守家迎親的隊伍:“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此處的.鋪陳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財勢,也從反面暗示了蘭芝不貪圖榮華富貴、忠于愛情的高潔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兩個比喻原來的共通點變成分歧點,這對于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前后照應。文中多次出現前后呼應的詩句,如以“孔雀東南飛”開頭,以鴛鴦雙飛結尾,增強了詩歌的意蘊;蘭芝自述“十三能織素……”與后文劉母“十三教汝織……”相呼應,強調了蘭芝的聰慧;劉焦分離時“君當做磐石,妾當作蒲葦……”與蘭芷出嫁前“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相呼應,表現出故事情節的轉折。
三、討論:聯系社會現實,你怎樣看待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做法?
成果展示(示例):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兩人對愛情的忠貞是值得肯定的,況且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兩人都有封建家長逼迫,重新在一起幾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種看法,“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從本詩中可以看出兩人婚姻結束之后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適的人,各自組建家庭。
《孔雀東南飛》教案 3
一、導入
封建家長制是扼殺青年男女愛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滿,就可以憑一紙修書將女子趕回家。
這樣的悲劇在古代不足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以得美麗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夢只有在死后才能實現。
二、解題
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時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稱古今第一首長詩(區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樂府:原指掌管音樂的官府,后來把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歌詞也稱為樂府或者新樂府。
三、課文把握
1、文章結構
開端--蘭芝被遣
發展--夫妻惜別
再發展--蘭芝抗婚
高潮--雙雙殉情
尾聲--告誡后人
四、課文分析
1、概括詩前小序的內容
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2、詩歌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興,以孔雀失偶來暗示夫妻離別。孔雀徘徊反顧為全詩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調。統攝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聲化為鴛鴦充滿了什么色彩,結構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義色彩,呼應開頭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五、探究閱讀
關于鋪排
1、第9段,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
師: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鋪陳、排比的手法。
師:能給大家具體解釋一下鋪陳嗎?(生1沉默)
師:心里知道不好表達,是吧。我來解釋一下,鋪陳,即鋪敘,詳細地敘述。
師:請用本段中的一個詞概括它的內容。
生2:嚴妝
師:此時此刻,劉蘭芝為何要嚴妝,并且還事事四五通呢?作者著重寫裝束和儀容,有何用意?請同學們思考,同桌之間可以交流。
學生回答。
生3:嚴妝是劉蘭芝一貫的習慣,愛美的表現。
生4:我認為正說明劉蘭芝知書識理,有涵養。
生5:它的作用是表現劉蘭芝的'自尊、外柔內剛。
生6:我認為這里正說明她沉著、鎮靜,臨陣不亂。
生7:這里也可看出劉蘭芝內心的不平靜,甚至是痛苦,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現。
師:同學們的討論發言很成功。我把你們的發言綜合一下,這段描寫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渲染夸張的鋪陳排比,不但寫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寫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著、鎮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別的涵養。
這一段文字優美,請同學們傾聽范讀,認真揣摩品味它的妙處。
下面請同學們試著背誦該段。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誦下來,先背會的同學舉一下手。
背誦很流暢。(提問兩個同學)我們一起來背一遍。聲音很宏亮,語速要再慢一點,感情再濃一些就更好了。
2.師:詩中有多處使用了鋪陳排比手法,同學們能否再找出一兩處。
生1:第2段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寫出了劉的聰明能干。
師: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繁瑣?本段還用了什么手法?
生2:不繁瑣。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意在強調蘭芝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羅列數字,應作互文看,交叉敘述。
師: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么關系?
生3:為下文蘭芝被休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師:第13段有類似的內容,是不是有點重復?
生4:不重復。更突出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并且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3.學生讀交語速裝束……郁郁登郡門(21段)
師:從另一標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看,這個悲劇故事里,女主人公劉蘭芝頗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這一人物形象。難道這一段描寫對劉蘭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嗎?
生1:有。
師:那位同學能解答這一問題?
看來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郡守家富有、有權勢嗎?
生2:富有、有權勢。
師:那么劉蘭芝對這富有的郡守感興趣嗎?
生3:不感興趣。她嫁給郡守完全是兄長的逼迫。
師: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生:等待焦仲卿來迎娶她。
師:所以作者不惜筆墨,濃墨重彩,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
生5:反襯,反襯劉蘭芝的對愛情堅貞不移的品格。
師:對,襯托出劉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她對仲卿的愛和忠貞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而且太守家的喜和蘭芝明為允婚、暗作死計的悲涼心境形成對照,強化了悲劇性。
總結:本詩的鋪陳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在我們學習過的樂府民歌《陌上桑》、《木蘭辭》中,這種手法也有運用。能否想起來幾句?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課后同學們注意體會比較。
鋪陳、排比手法,夸張、渲染地寫盡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態。它實際上也就是賦,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漢大賦的影響,描寫更加細膩更加淋漓盡致,往往一氣貫注,渲染某種氛圍和情緒。賦,一般分為三類,賦景觀物象、賦事態情狀、賦人物形象。本題兩處賦人物形象,我們從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賦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手法,如《沁園春?長沙》上下闋均用了賦,平時要注意鑒賞并運用。
《孔雀東南飛》教案 4
[教學目標]
1、把握這首詩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從詩歌的寫作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3、熟悉漢樂府的文學常識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背誦默寫詩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文言實詞
[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復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教學難點]
學習本詩的鋪陳、比、興手法。
[媒體設計]
運用多媒體將故事重現。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由該課文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點導人新課。
二、簡介有關文學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概念略。舉例:《上邪》《戰城南》
2、漢代樂府與南北朝樂府
3、“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4、《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
三、結合小序簡介本文故事情節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代末年的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
四、導讀全詩,把握情節和人物
課文較長,重點引讀,理清情節線索,鑒賞人物對話。
故事梗概: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
五、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解通讀一遍
解決下列問題:
1、基本解決翻譯問題;
2、理清故事脈絡和矛盾沖突的變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對話的特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結合課后練習一理清故事結構
開頭兩句:托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對話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為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2、焦仲卿:忠于愛情,忍辱負重,但膽小怕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她既極端的蠻橫無理,又一味的獨斷專行。對焦劉的婚姻強行拆散,對兒子軟硬兼施。(對話鑒賞略)
4、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此人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對話鑒賞略)
三、文章的表現手法
1、人物對話的個性化;(見二)
2、鋪陳排比的手法;
3、起興和尾聲
四、本文出現的“偏義復詞”
便可白公姥:意義偏“姥”
晝夜勤作息:意義偏“作”
我有親父母:意義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義偏“兄”
五、本文出現的古今異義詞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憐體無比:可愛(值得同情)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沒有約束)
本自無教訓:教養(失敗的經驗)
處分適兄意:處理(處罰)
便可作婚姻:結為親家(結為夫妻)
葉葉相交通:交接(與運輸有關的)
六、歸納“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參見有關資料與練習。
七、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精彩語段;
2、課后練習二三題;
3、《知識與能力訓練》
《孔雀東南飛》教案 5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樂府詩等相關文學常識;
2.把握詩歌的主要情節和人物形象。
3.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儒學在當時社會的影響及其罪惡。
4.品味詩歌的藝術特色,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創作手法。
【教學重點】
1.把握故事情節,剖析人物形象
2.體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教學難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及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件展示:《白蛇傳》、《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電影電視片斷)
老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幾段電影電視片斷,同學們知道它們的片名嗎?(學生答)
沒錯,這些是我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神話和傳說:白蛇和許仙、董永與七仙女、梁山伯和祝英臺的片斷,還有一個是牛郎和織女。哪位同學能說說這家喻戶曉的故事有什么共同點嗎?(學生答)
提示:悲劇結局;浪漫主義結尾;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
帶著這種美好的愿望,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首主題也是關于愛情婚姻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一起來關注男女主人公的命運。
二、相關文化常識介紹(課件展示):
1.走近作者
《孔雀東南飛·并序》選自南朝陳徐陵編的《玉臺新詠》。《玉臺新詠》是繼《詩經》《楚辭》之后的古詩選集。它保存了一部分樂府民歌及六朝前已失的詩篇。但大部分為艷情宮體之作。徐陵,南朝陳人,字孝穆。他的文章綺麗,與庾信齊名,時稱“徐庾體”,但所作奏議居多,文學成就不及庾信。
2.關于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樂”是音樂,“府”是官府。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人配樂。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被后世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3.關于課題
《孔雀東南飛·并序》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第一篇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詩歌最長的敘事詩。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這里沿用的是后人常用的題目,故有此名,全詩共357句,1785字,這首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的重要標志,它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三、推進新課
1.請學生復述故事情節
2.解讀小序內容
3.理清故事情節(課件展示)
起點: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第一部分:開端,蘭芝被譴
第二部分:發展,夫妻誓別
第三部分:發展,蘭芝抗婚
第四部分:高潮,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尾聲,告誡后人
四、研讀探究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采用什么表現手法?
提示:暗示文中別離情節;奠定全文悲哀基調;引起下文。比興。
2.讀了這篇課文,相信很多同學為劉蘭芝鳴不平,請大家用發現美的眼睛去課文中找一找,劉蘭芝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提示:第二段:表現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勤勞能干及果敢堅強的品格。
第九段:表現劉蘭芝的美麗鎮靜、堅強
第十段:表現劉蘭芝的善良友愛
第十二段:表現齊蘭芝對愛情的堅貞
第三十段:表現劉蘭芝忠于愛情,性情剛烈
3.詩歌是從哪些方面或是采用哪些表現手法來體現劉蘭芝的美好品質的呢?
語言描寫;動作、心理、肖像等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
4.有著這么多美好品質的劉蘭芝應是眾多男子心目中的佳偶,但卻被焦母驅譴回家,這是為什么?你覺得焦母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課件展示)
《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
《記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
提示:(1)劉蘭芝過門后多年不育,依照封建倫理“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許是原因之一。
(2)兩家門第不登對。
(3)焦母認為“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看出劉蘭芝沒有很好地遵從封建禮教那些繁文縟節以及“順父母”等婦道要求,婆媳關系緊張。
(4)焦仲卿和劉蘭芝雖聚少離多,但夫妻感情很好,“甚宜其妻”,引起焦母的妒嫉,故仇視劉蘭芝。
五、拓展延伸
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無法了解焦母驅譴劉蘭芝的真正原因,但是我們一定清楚:當美好的愛情變成“孔雀東南飛”時,悲劇對當事人帶來的巨大傷害。(課件展示):
陸游《釵頭鳳》: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悒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唐琬《釵頭鳳》: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教師介紹寫作背景,讓學生品讀詩句,感受陸、唐二人被迫分離的痛苦情感。
六、小結
同學們,再回顧一下我們剛上課時看的影片斷和學習的內容,不難發現,幾千年來,由封建禮教、家長制等構成封建傳統文化的冷漠與殘酷,使美麗的愛情成為“牛郎織女”,化作“雙飛蝴蝶”,變成“孔雀東南飛”,真是痛心呀,有多少美好的愛情成為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劉蘭芝和焦母的形象,下面我們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
二、研讀探究
1.在封建社會,婦女被休,應視為奇恥大辱,為什么劉蘭芝被休后,卻有許多人登門提親,包括比焦仲卿富有且地位高的縣令和太守呢?文章重墨描寫迎娶蘭芝的場面采用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1)封建社會禁錮婦女的一整套禮法條規和道德標準,經歷了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時儒者和官僚發揮了先秦典籍中關于男尊女卑思想的表達,對婦女再嫁問題給出了道德上進一步否定的評價,不過,西漢時正統儒者的言論尚未完全拘束人們的社會行為,當時的成文法律沒有明確地限制婦女再嫁。漢魏時期婦女再婚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人品才貌出眾的女子。如西漢卓文君再嫁司馬相如,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守寡時看上了有婦之夫宋弘。光武帝親自作說客,東漢末年祭文姬初嫁衛仲道,再嫁匈奴人,后嫁董祀;孫權納寡婦徐夫人為妃等。到北宋周敦頤、程頤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在當時影響不很大,到南宋后禮教之風漸趨嚴厲,朱熹不遺余力地推行控制了知識分子的觀念,寡婦再嫁是大逆不道的。
(2)東漢建安年間,士族制度開始萌芽,門第觀念已經存在,詩歌中劉蘭芝自敘“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及劉兄認為蘭芝再嫁給太守兒子“否泰如天地”,可見其家社會地位及經濟狀況也不佳,因而劉蘭芝與“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的焦仲卿的婚姻應是“門不當,戶不對”。詩中的縣令和太守都是深受儒家浸染的封建官員,社會地位也相對提高一些,因此他們不可能去選擇一個被掃地出門的棄婦作媳婦的。
(3)這個情節的出現反映了廣大百姓的美好意愿,突出了蘭芝無辜被譴,更好地反襯出焦母的專斷和無知。
2.因為母親和哥哥的逼迫,焦仲卿和劉蘭芝一對恩愛夫妻被迫分離。為了捍衛自己忠貞的愛情,他們選擇了自殺,請大家結合二人的性格分析一下,他們真的別無選擇了嗎?
提示:焦仲卿:懦弱、膽小,一味順從母親,聽從母親的安排。
劉蘭芝:無故被譴時只是強調自己沒有做錯,在和焦母告別時也沒有流露不滿。被譴回家靠兄長過活,其兄已放言“不嫁義郎休,其往欲何云”,言外之意:“難道要我養你一輩子?”
(課件展示):三從: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
3.劉蘭芝和焦仲卿選擇自殺來遵守各自的諾言,捍衛自己的愛情,那么在他們死后,焦母和劉兄真的會“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嗎?這樣的結尾有何作用呢?
提示:(1)焦母和劉兄性格粗暴,做事專橫、武斷,完全憑主觀判斷,根本不體會兒子和妹妹的想法感受,他們在詩中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他們決不可能低頭認錯的。焦母甚至會認為是蘭芝害了自己的兒子,這份仇恨是不可能化解的。
(2)劉蘭芝、焦仲卿二人的悲劇遭遇是令人同情,詩歌安排這樣的結尾是融入了人們善良、美好的愿望,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學創作中的.浪漫主義手法,相類似的有“牛郎織女”的結尾王母娘娘準許每年七月初七喜鵲搭橋讓二人見面;“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結局是二人合葬雙雙化蝶;孟姜女哭倒長城;“竇娥冤”中竇娥死前的三樁誓愿均一一兌現及竇娥的鬼魂申冤報仇,將壞人一一繩之以法;“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兩人合葬,兩家世代宿怨化解……
三、小結詩歌主旨
在表面上看是兇悍的焦母和勢利的劉兄逼迫的結果,事實上焦母和劉兄也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封建禮教和家長制的思想已經深入到他們的骨髓中,他們的本意并不想害兒子和妹妹,但是他們沒料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卻直接把二人逼上絕路。
再者劉蘭芝和焦仲卿二人悲劇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擺在他們面前只有二個選擇:一是遵從母親、兄長的意愿,違背自己的誓約,二是以死來捍衛愛情。他們的死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歸根結底,他們以死來反抗逼迫也只能是一種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違背這些要求的封建禮教之間的一種不自覺而且沒有出路的沖突,他們不能也不可能和葬送他們幸福的封建禮教思想做出格的斗爭。
【教學反思】
以往我在教這篇課文時,只是注重詩歌內容以及人物形象的剖析,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因此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而目前語文教學的現狀是學生一方面不重視語文學習,另一方面對語文課的期望越來越高。他們希望語文課能有更豐富多彩的內容,同時也更生動活潑的形式出現。所以本課在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方面也作了一些嘗試。如開頭播放電影片斷,讓學生很快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教學中來,從熟知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感悟中國古典文學的創作手法,由淺入深,學生掌握起來也得心應手。在教學中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之一——中國婚姻制度的演變等內容的介紹,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用心去學習,用情去感受。
當然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儲存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教師的每一處點撥,每一個啟發,都會對學生的思維有所幫助,但這樣做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在思考的過程中,能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進行碰撞,進行思想的交鋒,甚至走出課堂,嘗試自己親手去查閱搜集篩選資料,他們的目光會變得更深邃,思維會變得更活躍,頭腦會變得更睿智。遺憾的是我的這二節課沒有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此外我這篇教學設計沒有把雙基教學納入其中,如果把基礎知識如古今異義,偏義復詞等作為課堂訓練內容,也許更適合語文教學的基本情況。
《孔雀東南飛》教案 6
孔雀東南飛
教學目標:
1、了解“樂府”和“樂府詩”,了解《孔雀東南飛》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積累基本的文言知識點,指出“相”的用法。
3、分析人物形象。
4、學習鋪陳排比的手法。
5、分析本詩開頭和結尾的特點。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古今中外,有許多可歌可泣、優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過一些愛情傳說或故事呢?請同學們起來講述一下自己所知道的愛情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個關于焦仲卿和劉蘭芝的蕩氣回腸、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
【介紹《孔》和“樂府”、“樂府詩”】
1、《孔》,見課文P95注釋①,另增加:全詩353句,1785字,被清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卮zhī言——卮,小酒杯。卮言,酒后之言,無稽之言》中稱為“長詩之圣”。
2、注釋②上說《孔》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那么,什么是“樂府”呢?
樂府:原是西漢武帝劉徹設立的專管音樂的官署,它的具體任務是制定樂譜,培訓樂工,搜集歌詞,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樂府詩”是指這個機構為配制樂曲而由文人制作或從民間采集的詩歌,這些詩歌主要是用來入樂的,但并不全部入樂。魏晉時期開始把“樂府詩”簡稱為“樂府”,于是“樂府”也由機構名稱演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詩體的名稱。中國文學自《詩經》楚辭后,繼之而起的就是兩漢樂府詩歌,而《孔》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介紹小序】
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成詩經過。序中的“遣”“逼”二字集中地體現了故事的矛盾沖突,全詩也圍繞著這兩個字展開情節。
【生字詞、文言基本知識點】見課本,其中特別強調“相”字
【內容介紹】
1、用5分鐘時間快速看看每一段對話各是哪個人物說的,然后請同學起來分角色朗讀,要求能切合人物性格特征如時間不夠,就不用分角色朗讀。
2、內容結構為節約時間,教師直接劃分段落并介紹內容結構,不用學生做
起興首兩句蘭芝被遣開端夫妻誓別發展
蘭芝抗婚發展雙雙殉情高潮告誡后人尾聲
【分析人物形象】重點分析劉蘭芝,其他人物一筆帶過,點到為止
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個組分別分析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的人物形象,要求找出描寫這四個人物的段落或句子,然后根據這些段落和句子分別分析各自的性格特征。
★劉蘭芝:美麗大方、才貌雙全、勤勞賢惠、果敢剛強、從容鎮定、重情重義、堅貞執著、不慕榮華富貴。
“十三能織素……及時相遣歸”
師:十三……,十四……,十五……,這叫什么手法?
花這么多筆墨寫,突出了劉蘭芝的什么?
劉蘭芝在十三歲時只學習了織絹,十四歲時只學習了裁剪衣服,十五歲只學習了彈箜篌,十六歲時只學習了誦詩書嗎?這叫什么手法?
本段用了鋪陳排比、互文的手法,按時間順序進行縱向的鋪陳。羅列數字,是交叉表述,并非她在具體的那年里只做了一件事情。突出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后面的描寫突出了她的勤勞賢惠、果敢剛強。
“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
師:請用本段中一個詞概括本段內容嚴妝
本段用了什么手法?此時此刻的蘭芝為何要嚴妝?蘭芝是在什么情況下嚴妝的?按一般的邏輯推理,在這種情況下本該是怎樣的表現?而蘭芝卻是怎樣做的,表現了什么?嚴妝時又為何要“事事四五通”?
用鋪陳排比的手法詳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事事四五通”表明了她欲去卻又不忍遽去的矛盾心理和無奈,故意拖延時間。
“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門”
師:這段描寫對刻畫劉蘭芝的形象有何好處?提示郡守家富有嗎?那么蘭芝對這富有的郡守感興趣嗎?蘭芝想做什么——心思依然在焦身上。所以這段鋪張的場面突出了蘭芝的什么?
用鋪陳排比手法寫太守辦喜事豪華場面,顯示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情操,也形成了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
總結:本詩鋪陳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人物對話塑造性格:
1、和家婆的.對話——“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舉止得體。
2、和小姑的對話——有禮有節。
3、和焦仲卿的對話——對愛情的忠貞。
4、和家兄的對話——“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焦仲卿:忠于愛情、消極反抗、忍辱負重、是非分明。
★焦母:蠻橫無理、獨斷專行,對兒子軟硬兼施。
★劉兄: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
總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富有個性化的對話和語言
2、簡潔的人物行動刻畫分析焦母時
【重點引讀、賞析的段落】
1、開頭五段:人物的矛盾沖突突出,十分尖銳。要求找出每人對話中推動情節發展,凸現尖銳矛盾的句子
蘭芝:“妾不堪驅使”、“及時相遣歸”
仲卿:“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焦母:“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蘭芝和焦母勢不兩立,仲卿消極反抗,矛盾沖突由此展開。
2、“府吏聞此變”——“千萬不復全”
人物細膩的思想感情:
仲卿先賀,繼怨,后誓“吾獨向黃泉”。蘭芝先體諒同情,后誓“黃泉下相見”。仲卿的“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蘭芝的“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作者的敘述語“生人作死別,恨恨哪可論”,都是極妙詩句,藝術表現力極強。
【起興和結尾】
開頭以“孔”托物起興,由美禽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給全詩籠罩上悲劇氣氛。結尾用浪漫主義手法,用鴛鴦雙飛寄托對自由、幸福的向往。這樣,全詩以孔雀失偶興起,以鴛鴦雙飛作結,首尾呼應,詩意濃郁。
【作業】
(1)熟讀全詩,背誦“十三能織素……會不相從許”,“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媒人下床去……郁郁登郡門”,“府吏聞此變……千萬不復全”。
(2)預習第17課。
《孔雀東南飛》教案 7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⑴強化誦讀,加強積累,背誦精彩章節。
⑵理解鋪陳、排比、起興手法及其藝術性。
⑶欣賞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欣賞人物對話和人物形象。
2、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鑒賞,熟讀成誦。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詩作體察漢代貴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禮教毀滅恩愛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現實,感受焦劉二人忠貞不渝的愛情。
【重點、難點】
理解字詞,疏通詩句,理清本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把握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義。
【解決辦法】
1、誦讀理解,疏通詩句。
2、理清情節發展的線索。
3、通過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詩的主旨。
4、按要求背誦7節詩。
【學生活動】
1、第一課時,讓學生誦讀理解,疏通詩句,把握情節發展的線索。
2、第二課時,設置討論題,分析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義,把握詩的主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有一首與《木蘭詩》并稱樂府雙璧的詩歌,題目叫《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全詩357句,1785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
二、誦讀感知
誦讀: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節奏按意群劃分。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釋、字典等疏通詩句。
必須掌握的實詞及其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擊)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虛名)
3、可憐:可愛。(楚楚可憐)
4、紛紜:凌亂。(頭緒紛紜,眾說紛紜)
5、葳蕤(wēiruí):繁盛的樣子。(樹木葳蕤)
6、纖纖(xiān):形容細長。(十指纖纖)
7、念:記掛。(念念不忘)
8、卻:退出來。(望而卻步)
9、區區:愚拙(何乃太區區);真情摯意(感君區區懷)。現在多指數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10、依依:戀戀不舍。(依依惜別)
11、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辭。(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謝:A辭別;B告訴;C道歉;D感謝;E推辭,F衰亡,凋落(阿母謝媒人,多謝后世人,謝家事夫婿)
14、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及時相遣歸,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15、見:A看見,會見,拜見;B同“現”;C表示被動,被,受;D副詞,放在動詞前指動作對象。(相見常日稀,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府吏見叮嚀)。
16、悵(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悵然若失,悵然而返)
17、否(pǐ)泰:壞運氣,好運氣。(否極泰來)
18、要(yāo):邀。(要功,要買)
19、絡繹:接連不斷。(絡繹不絕)
20、赍(jī):贈送。(赍賞)
21、躑躅(zhízhú):緩緩地走或徘徊。(躑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別人的心意)。(還必相迎取。明日來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淚應聲落,泣涕零如雨)(枯葉凋零)
訂正文中注釋: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應讀(pián),不讀(biàn)。
四、把握情節發展與結構
全詩除“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外,按情節發展,可分為5個部分:
1、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是蘭芝對仲卿的訴述,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蘭芝和仲卿愛情深厚,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
2、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誓要再接蘭芝回來。這部分寫三項內容。
⑴從“府吏得聞之”到“慎勿違吾語”,寫仲卿向母親求情,遭到訓斥,只好說服蘭芝回娘家,還抱著重新團聚的幻想。
⑵從“新婦謂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寫蘭芝的個性、神態和動作,顯出她堅決、鎮靜,忍住內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別。
⑶從“府吏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舍。
3、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寫蘭芝回家后的遭遇。這部分情節比較復雜,寫三項內容。
⑴母親開始不諒解女兒,經過女兒敘述,終于體諒女兒的處境。
⑴但是,哥哥堅決不答應。他完全以勢利眼光看問題,毫無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⑴寫府君家為婚事的鋪張。
4、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寫蘭芝、仲卿雙雙殉情,為全詩的高潮。
5、結尾(從“兩家求合葬”到結尾),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愿望。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五、總結、擴展
《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可見它又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樂府詩起于漢武帝時,屬古體詩的一種,除要求配樂歌唱外,其形式和古體詩沒有區別。后世將魏晉至唐可以人樂的詩歌和后人襲用樂府題名仿作的不合樂的作品,統稱樂府。如白居易的《賣炭翁》。
由于樂府詩是來源于各地的歌謠,而這些歌謠又都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所以,內容的社會性和形式的敘事性就成了樂府詩的顯著特點。如《孔雀東南飛》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父母不應干涉兒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寫羅敷嚴辭拒絕太守的調戲,就反映了官占民女為妾的事實。可見,漢樂府反映了廣大人民的生活和愛情,是從民間產生或受民間文學影響而產生的藝術碩果,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也繼承和發展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如本詩取自真人真事,敘述描寫具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詩尾以鴛鴦雙飛作結,通過美麗的幻想形式,表現了仲卿夫婦爭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戰勝的意志,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情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鑒賞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義。
2、賞析鋪陳排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內容〗
一、導入
《孔雀東南飛》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劉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這得力于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
結合人物語言(主要是對話),分析人物性格──
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為威迫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她明白婆婆要驅逐她,就主動要求“遣歸”,對仲卿說“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對婆婆說“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亢不卑,很有教養。阿兄逼婚,她說“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外柔內剛,自有主意。劉蘭芝還是個善良溫順的婦女。她對仲卿體貼諒解,一方面忠于愛情,“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一方面設身處地,“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焦仲卿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于愛情,而不敢直接抗爭,只能消極反抗,忍辱負重。他深愛蘭芝,揚言“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無怪乎“阿母得聞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來,不得已與蘭芝暫別,他又鄭重聲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負”。他還說“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諱,態度明朗。而從回家辭母的那段話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這番話,無異晴天霹靂,可是封建家長焦母,并不回心轉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顧焦母的勸告,自縊于庭樹。顯而易見,這位忠于愛情的.人物,跟蘭芝一樣,是充滿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個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個極端蠻橫無理的女性,對于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婦的愛情,毫無認識和同情,一意獨斷專行。對仲卿,她一會兒惡語威脅:“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一會兒又是好言誘哄:“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軟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蘭芝,除去眼中釘,以維護她的家長權威。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丑惡本質。
對于另一反面形象劉兄著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趨炎附勢,丑態畢露。他對蘭芝說:“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作計何不量!”粗暴訓斥,盛氣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榮汝身。”趨炎附勢,見利忘義。沈德潛對這幾句詩的評語說:“小人但慕富貴,不顧禮義,實有此口吻。”“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難道要我養你一輩子嗎?”下逐客令,可見其尖酸刻薄、冷酷無情,是一副典型的市儈面孔。
三、欣賞鋪陳排比的藝術手法
詩的開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這是縱的鋪陳,按時間順序,突出劉蘭芝多才多藝、有教養的特點。羅列數字,應作為互文看,交叉表述。橫的鋪陳如寫蘭芝離家的打扮,由足至頭、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連串夸張性的鋪陳,旨在描寫她的美,更表現她的從容鎮定;寫太守辦喜事豪華排場,顯示蘭芝不為富貴所動的節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蘭芝、仲卿的悲之對照,強化了悲劇性。本詩的鋪陳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為詩歌帶來了聲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導學生比較《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的鋪陳排比手法。“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四、欣賞起興和尾聲
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這種由禽鳥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的藝術手法,是民歌的特點。
詩歌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給全詩籠罩上悲劇氣氛,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像。構思上,也有統攝全詩、引起故事的作用。結尾處合葬化鳥,“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卻能“相向鳴”,而且“夜夜達五更”。寄托人們追求自由戀愛、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詩最后說“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達了激憤之情和美好心愿。
五、背誦精彩詩段,并鑒賞詩作內容
“雞鳴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這一段始寫蘭芝的美麗,“要若流紈素”,“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中敘告別阿母、小姑,又那樣謙遜,通情達理;終寫夫妻的戀情和誓言,語深情切。夫妻恩愛。品格高尚,卻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憤慨。
“府吏聞此變……千萬不復全。”
府吏聞變,夫妻重逢,只能“嗟嘆使心傷”。仲卿埋怨,誓“向黃泉”。蘭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只得相約“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一對恩愛夫妻在高壓下無法反抗,戀情濃烈,又異常冷靜,決然相約“黃泉下相見”,表現了相知的忠貞和無奈的抗爭,實是令人血氣俱動的人生悲劇。
六、總結、擴展
本詩是敘事詩,不但有人物,作者還以白描手法極其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內性格。從現在的內容看來,這首長詩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經過一個時期的傳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傳唱中逐漸地豐富起來的,因而每一個人物身上都滲透著勞動人民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僅表現為愛憎分明,而且顯示了銖兩悉際。作者否定了一切該否定的東西,也肯定了一切應該肯定的東西,然后無淪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個簡單的公式,而是通過復雜和具體的描寫,暗示人物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特點,給予他們以恰如其分的評價。從作者聽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論,不能不說,這是現實主義藝術創造在我國古典文學中一個杰出的范例。
課后閱讀樂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蘭辭》,比較體會鋪陳排比手法的運用。
《孔雀東南飛》教案 8
教學重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敘事詩表現主題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內涵。
教學過程
一、結合語境,理解“黃泉共為友”。
1.聯系上下文,理解“黃泉共為友”的含義。
明確:在揭示了婆媳之間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確地表示要與蘭芝“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以此來向焦母求情。說明仲卿對愛情的珍惜和忠貞。
2.聯系全文,理解“黃泉共為友”。
明確:①向焦母求情時,仲卿表示與蘭芝永不分離的決心:“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②在焦母的壓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則表示了他堅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變初衷,對幸福生活還存一線希望:“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
④在送別蘭芝的途中,仲卿還是信誓旦旦:“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⑤在得知蘭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線希望已絕,他毅然表示:“吾獨向黃泉!”
⑥蘭芝已死,活著又有什么意義?于是他——“自掛東南枝。”
由此可見,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后來的一切活動,都發端于“黃泉共為友”。可以想見當初說這句話時,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愛情破滅,就以死相抗!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進一步理解“黃泉共為友”。
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并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蘭芝一邊,表明與蘭芝“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面對儒家所規定的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焦仲卿舉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幟,無疑是茫茫長夜中的一道閃電!
小結:對語境體察得越充分,對語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就越豐富。那么,我們對作品閱讀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主要塑造了哪兩個人物?(焦仲卿和劉蘭芝)從上文語言和語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樣一個人?(忠于愛情,對幸福生活熱烈追求,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充滿叛逆精神)
2.試分析劉蘭芝的形象。
劉蘭芝是一個聰明、善良、愛勞動、重感情,忠于愛情的人。面對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和兇殘,她無所畏懼。她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
3.現實主義要求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達到反映生活本質的目的。我們從焦、劉身上可以看到怎樣的社會現實?(由學生討論,然后總結。)
4.學生歸納這首詩的`中心思想。(印證“預習提示”)
三、討論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
如果說《詩經》中的民歌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中的源頭,屈原的《涉江》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那么,《孔雀東南飛》屬于哪一種?
明確:本詩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而中間敘述焦、劉愛情悲劇,則多用現實主義描寫手法。統觀全文,作者使開頭、中間、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這是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杰作。
四、試比較本單元學過的三篇課文。
明確:
詩經涉江(樂府詩)孔雀東南
飛發展趨勢
1.形勢四言雜言王言不為完善
2.表現手法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不斷豐富
3.表達方式抒情詩抒情詩敘事詩不斷發展
4.思想內容奴隸制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愛國主義精神反封建思想不斷延伸
五、概括學習敘事詩應注意的問題。
敘事詩和抒情詩表達主題思想的方式不同,學習的方法也應有所區別。
明確:
1.利用注釋、工具書,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注意語言和語境。
3.理解形象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4.體味古詩的優秀傳統。
六、布置作業:
1.分析焦母和劉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義。
2.分析個性化的語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二。
3.以“惜別離”為題,發揮你的想象力,擴寫第9至12段。
《孔雀東南飛》教案 9
《孔雀東南飛》是一部經典的現代小說,講述了一個人物從少年到中年的成長歷程,以及他在家庭、愛情、事業等方面的經歷和感悟。這部小說不僅具有文學價值,而且對于讀者的成長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也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孔雀東南飛》的作者、背景和創作背景。
2.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長歷程。
3.分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
4.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長歷程。
2.分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
三、教學方法
1.講授法:介紹作者、小說背景和創作背景。
2.閱讀法:帶領學生閱讀小說,分析人物形象和情節發展。
3.討論法:引導學生探討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介紹《孔雀東南飛》的作者、背景和創作背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閱讀
帶領學生閱讀小說,分析人物形象和情節發展。可以采用逐章節閱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人物的'成長歷程和情感變化,同時分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
3.討論
引導學生探討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
(1)愛情與婚姻:小說中的愛情和婚姻關系復雜,如何看待愛情和婚姻的問題?
(2)家庭與事業:小說中的人物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做出了選擇,這是否符合人生的價值觀?
(3)人生觀與價值觀:小說中的人物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我們的成長和人生有何啟示?
4.總結
總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以及對學生的啟示作用。
五、教學評價
通過本次教學,學生能夠了解《孔雀東南飛》的作者、背景和創作背景,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長歷程,分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六、教學資源
1.《孔雀東南飛》原版小說。
2.相關的文學評論和研究資料。
3.教學課件和PPT。
七、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通過講授、閱讀和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了《孔雀東南飛》的作者、背景和創作背景,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性格和成長歷程,分析小說中的主題和意義,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學方法的單一和課堂互動不夠充分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
《孔雀東南飛》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賞析這首詩歌的人物形象和特點,以及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過程與方法】學生在啟發式教學和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中學習人物形象和社會背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以及愛情美。
【教學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三、教學方法
互動教學、啟發教學、探究式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然后導入本課。
(二)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并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后感。
明確:悲傷、哀怨(等)
(三)深入研讀
1.大家讀了文章,知道劉蘭芝是本故事的主角,那么仔細閱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寫到了劉蘭芝?她有何特點?
(1)文章第二段中“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的內容分析。
明確: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2)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
明確:一連串夸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蘭芝的美貌,以及被逐離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側面烘托對她命運不公的`譴責。
(3)蘭芝再嫁時候的狀態又是么樣子的呢?。
明確: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無疑都反映了劉蘭芝的善良。
2.(討論)大家想一想,蘭芝如此之美,她卻被休了,難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嗎?她的丈夫又是怎樣得人呢?
明確:“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自掛東南枝”。
說明:焦仲卿重情重義,而且具有一些叛逆的精神,爭取。
3.(討論)如此美麗的愛情怎沒延續呢,是誰制造了這場愛情悲劇?他們有什么特點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焦母蠻橫無理、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
作用:襯托出愛情的美麗和忠貞。
(四)拓展延伸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為什么要把蘭芝休了呢?
明確:《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有人據“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劉蘭芝被休。
呈現方式:你們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見。
2.被休后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為什么還要“舉身赴清池”呢?還有焦仲卿的“自掛東南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更是她(他)反抗性格的升華,完成了她(他)完美的人格。
(五)小結作業
小結: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祝》這首曲子(放樂曲)一樣。
作業:了解陸游與唐琬的故事。
《孔雀東南飛》教案 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
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勢力作斗爭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三、教學難點
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四、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以情感朗讀貫穿課堂始終,進行“讀中品,品中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孔雀東南飛》堪稱我國古代愛情詩的絕唱,千百年來,讓人們感嘆唏噓不已,也一直讓人們思索著。是什么要素使這首詩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孔雀東南飛》的世界。
(二)、解題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于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三)、教師引導學生在幾處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讀中深入體驗、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鑒賞、剖析人物形象(以劉蘭芝為主要探究對象)
1、展示多媒體課件,在畫面、文字、音樂背景中,教師范讀““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一段。
2、指導學生朗讀此段。(讀出節奏、語調、重音;讀出服飾之美、體態之美、風度之美)
3、在多媒體畫面中,師生反復朗讀。
4、設計問題,進入本節課中心環節:
(1)劉蘭芝是在怎樣的情景中“起嚴妝”的?
探究討論:被婆婆無理遣歸之前。
(2)“被遣”是在貞潔至上的封建社會中是對女子極大的侮辱,而劉蘭芝面對巨大的心理打擊,卻能精心打扮自己,體現了她怎樣的獨特個性?
提示:品讀蘭芝個性化語言,是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挖掘其鮮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徑
5、師生共同勾畫劉蘭芝自述身世的語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讀和品味。
(1)“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個別朗讀,點評)
讀后思考:劉蘭芝不愿意離開焦仲卿,但為何自求遣歸?你看到了她怎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焦母蓄謀已久,蘭芝自求遣歸是一種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為之的反抗行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戲莫相忘”(兩位學生分別讀出蘭芝與焦母告別時的不同語言,接著由同學品味前后語氣上的差異。)
思考:從蘭芝與焦母告別的話語中你讀出了她怎樣的性格?
明確: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統一的。從品讀中,我們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勞善良、果斷堅決、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舉止得體的蘭芝。
(3)品讀遣歸之后蘭芝與劉兄的對話。
A.朗讀評價:
著重表現了蘭芝兄長這個人物,作者主要是通過他的語言來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學生誦讀劉兄的語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確:劉兄只有七句話,但這七句話寫得極有個性。其中有質問:“作事何不量”;有利誘“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也有威脅:“不嫁義朗體,其往欲何云?”短短幾句,把一個自私橫暴,趨炎附勢的阿兄形象刻畫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蘭芝是忠于愛情的,為什么最后還是允婚了?你能再現畫面,推斷蘭芝當時的心理嗎?
(4)品讀蘭芝與焦仲卿的三處精彩對話。
A.被遣之前
B.夫婦誓別
夫妻誓別”這一情節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有兩個作用:首先,它再次強調了這對新婚夫婦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們的分別,非是己愿,而是逼迫,這就為后面寫他倆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別之時,蘭芝既表白了對愛情的忠貞,也表露了對前途的憂慮,擔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長“恐不如我意”,這為下文的兄長逼嫁,以死踐盟等情節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情節發展來看,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段落。
C.夫婦訣別
分組朗讀,比一比哪一組最能讀出人物的真實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導下,學生自由品讀。
(四)、小結
(五)、作業:
1、課后深入朗讀,分析人物性格。
2、.總結文章中的重點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為蘭芝和仲卿設計人生。
教學過程:
(一)、從詩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蘭芝和仲卿走過了怎樣的人生之路。
探究問題:
1、小序為什么稱劉蘭芝為劉氏?
明確:蘭芝處在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時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處在家長的地位上,便可對這個家庭的一切發號施令。所以蘭芝是生活在一個歧視女性的以家長為核心的禮教社會中。
2、序言中有3個“之”,分別由“逼”“聞”“傷”引出,這里的3個“之”個指代什么?3個動詞各起什么作用?
明確:概括情節: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聞自縊—時人哀傷而想出浪漫結局。
“遣”“逼”是悲劇的起因。“聞”說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劇發生才以死抗爭。“傷”點出了悲劇的社會意義。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后人。
(二)、抓住詩歌所敘蘭芝和仲卿人生命運的關鍵處進行設計,來理解“社會環境、人物性格、悲劇命運”三者之間的關系,加深對這一悲劇意義的理解。
探究問題:
1、劉蘭芝是否可以屈從焦母,請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確:焦母驅遣蘭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盡管蘭芝有“精妙世無雙”的美麗,有“能織素,學裁衣”的本事,有“彈箜篌、誦詩書”的素養,有“雞鳴入機織,三日斷五匹”勤勞,但焦母就是看不慣她的“舉動自專由”,她再美麗、再勤勞也是白搭。還應當明確:一則焦母已作決定,她要維護“家長”的權威就不會順從蘭芝的意愿;二則若蘭芝屈從焦母,她的剛強的性格便不復存在,便不再有文學作品中的“這一個”。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脫離焦母而帶蘭芝另立門戶?
明確:在當時以“忠孝”為社會核心的道德體系中,焦仲卿違背焦母就意味著背上“不孝”之罪,他毫無疑問會失去“府吏”之職,從而也就失去另立門戶之根基;如果脫離焦母不僅會受到社會譴責,而且可能會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當時的社會倫理道德鉗制著他們的自由與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聽從焦母直接趕走蘭芝了事?
明確:按照焦母為兒子設計的人生,休掉蘭芝,自然是遂了母親的愿,可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仲卿就不復存在了。他的忠誠已經到了“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來順受之人,他在那個時代作出的反抗與犧牲也是非常動人的。
4、面對兄長的`威逼利誘,蘭芝一口應婚,這與她對母親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什么?
要求學生體味一下蘭芝此時的心理。
明確:蘭芝這樣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蘭芝忠于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行為合乎邏輯的發展。因為她對阿兄的性格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會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諾,是對前途完全絕望的表現,是不動聲色拿定了主意,決心以死來抗議吃人的封建勢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實際上卻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成竹在胸的表現,我們從蘭芝的突然允諾中已預感到要發生非常事件了。
5、研習“高潮”部分
仲卿聞聽蘭芝再婚,趕來相見,要求學生集體朗誦“府吏聞此變……自掛東南枝”這一部分,體會兩人的生死愛情,討論:蘭芝和仲卿相約“黃泉下相見”,蘭芝死時毫不猶豫,仲卿卻“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樹下”之后才“自掛東南枝”,為什么?
明確:二人的行為都符合他們的性格發展。蘭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長制的本質,這是她那堅強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決絕。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順母親,所以他要有一個彷徨的過程,但是對愛情忠貞卻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習“尾聲”部分
要求學生集體誦讀這一部分。
提問:詩歌的結尾處寫蘭芝、仲卿魂化為鳥、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象這樣的結尾,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作品中很常見,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學們可討論一下,這樣寫表達了人們什么樣的愿望?
明確:寄托人們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的強烈愿望。
(三)、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分析總結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的性格特點
明確:
劉蘭芝,作者是把她作為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代表來刻畫的。她勤勞能干:“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她也很有教養,這不光表現在她會彈箜篌、誦詩書,而且也表現在她對焦母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態度上;她與小姑話別時,“淚落連珠子”,表現了她的善良和友愛;她對仲卿愛情專一,惜別時留下箱籠,分手時蒲葦為喻直至發出“黃泉下相見”的錚錚誓約,表現了她的倔強、堅貞、不慕富貴、忠于愛情等可貴品格;她遇事有主見,不同意仲卿“復來還”的幻想,慨然允諾太守家的求婚,這都表明了她對封建勢力的本質有著清醒的認識和透徹的了解。是個鮮明的人物形象。焦仲卿的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于愛情,“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但是卻不敢直接反抗破壞他愛情和幸福的母親,違心地送走蘭芝,但他又深愛著蘭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當團圓之夢破滅之后,敢于違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禮教,“自掛東南枝”,跟蘭芝一樣,是充滿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結:課文以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劉蘭芝那樣的女性,在《孔雀東南飛》之前,中國文學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另外,詩中作者還運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等詩句,有助于對人物的處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畫。
(五)、研討文章鋪陳起興的寫法。
1、提問: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有二:首先借鳥起興,這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調,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悲劇氣氛,起著提綱挈領,暗示全篇的作用。
2、蘭芝嚴妝:運用一連串的夸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的從容鎮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
(六)、課文小結:
《孔雀東南飛》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敘事詩的創作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故事結構完整,開頭結尾照應,中間情節起伏跌宕,表現了民歌作者在敘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眾多鮮明的文學形象,語言具有個性特征,有的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學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詩中多運用的比興、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細節描寫和精當的處理分寸,更是值得我們借鑒。
(七)、布置作業
1、.依據課文,改編劇本。
板書設計:
孔雀東南飛并序
一、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二、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三、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四、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五、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后人。
《孔雀東南飛》教案 12
教學目的
一、學習敘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三、了解偏義復詞、古今字的特點,掌握“相”、“迎”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
教學設想
一、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注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文可從語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以“預習提示”為突破口,組織課堂教學。
二、本文故事情節在民間廣為流傳,被改編成戲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影響深廣。在教學本文時,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電教手段,或閱讀有關資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時數
2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重點
初步讀懂全詩,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利用工具書和注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讀“單元知識和訓練”中“語言和語境”部分。明確:
①聯系上下文理解語句的含義。
②對上下文內容要形成整體認識。
③結合與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
1補充介紹: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2.學生默讀“預習提示”,思考問題。
①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看詩歌的發展,《孔雀東南飛》與《詩經》、《涉江》有什么不同?(《詩經》、《涉江》是抒情詩,《孔雀東南飛》是敘事詩。)
②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么?(見“預習提示”)作者怎樣來表達主題思想的?(通過塑造焦仲卿、劉蘭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從哪些方面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節,個性化的人物對話。)
敘事詩和抒情詩的主要區別在于:抒情詩,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敘事詩借助于故事情節塑造的人物形象,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詩歌的主題思想。讓我們循著敘事詩這條表達主題的線索,來讀這一首長篇敘事詩。古詩也常常寓抒情于敘事。
三、釋詞。
學生在閱讀本詩時,對以下三類詞理解容易產生歧義。教師需要加以點撥、歸納,使學生能舉一反三。
1.古今異義。
學生完成“思考和練習”題四,教師點撥。
明確:這類詞古義和今義大相徑庭。如果把古義和今義混淆起來,就會產生歧義。
2.一詞多義。
①學生借助工具書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五。
②教師點撥、歸納。
③指導學生除“思考和練習”題五外,再從課文中找出帶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給予注音、釋義、歸類。
這一類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讀音、詞義各不相同。我們可從分析語言環境入手,確定詞義和讀音。
3.偏義復詞。
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單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
舉例。
四、理解全詩的故事情節,進而掌握結構。
1.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將全詩分成5部分,并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標題能概括內容即可,不必強求一律。
2.在分析情節發展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全詩內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節進行復述,避免拖沓。
3.概括內容,要求用最簡短的話來介紹情節。
明確:詩歌前面的“序”是全詩內容最概括、最簡潔的介紹。(教師結合“序”進行講解)
五、以設疑、析疑、釋疑的方式,分析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漢樂府常用的表現手法:賦、比、興。
1.本詩開頭兩句(第1段)游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為全詩制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么關系?
明確: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為“賦”。
這里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為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②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明確:第13段是第2段內容的重復,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
妝”又用了一段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又為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③第2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9段則從妝束、服飾、姿態上作橫的鋪陳。無論那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動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同學們初中時學過的樂府詩《陌上桑》,在描寫秦羅敷的美貌時,也是用了橫的鋪陳。
3.詩中兩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劉蘭芝比作蒲葦,是否顯得累贅?這和情節的發展有何關系?
明確:這個比喻第一次出自劉蘭芝之口,表示劉蘭芝對愛情堅貞不渝,永不變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說的,他用這個比喻來責問劉蘭芝為什么改變初衷。表明人物之間產生了誤會,出現了分歧。這兩次比喻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瀾,使情節曲折起伏,生動感人。
小結:賦、比、興是樂府詩常用的表現手法。它對推動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學習樂府詩時應予以重視。
六、布置作業:
1.分析“自”字在不同語言環境里的讀音和詞義。
2.給家里人講述故事《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教案 13
一、導入
課前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教師朗讀歌詞的前兩段(屏幕顯示),創設悲憫氣氛。
問1:預習過全詩,請問這是一首寫什么內容的詩歌?
問2: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卻更熟悉《孔雀東南飛》,為什么?
結合屏幕顯示,迅速說明比興手法,及其作用。
結合屏幕顯示“樂府”: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是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清代沈歸愚稱其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區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最長的敘事詩應該是藏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一百多萬行,兩千多萬字)
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二、過程
1.由《孔雀東南飛》引發的爭議與探討,引出本堂課程的目標:鑒賞人物形象,挖掘悲劇根源。
悲劇——“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抓住“有價值的”與“毀滅”兩個關鍵詞。
2.分析什么是有價值的東西:真、善、美
(1)劉蘭芝的美好品質;(2)焦劉之間真摯的情感。
有價值的':才高、品善、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賦的知識(鋪陳渲染)、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反襯、比喻等。
3.如何毀滅——社會、性格
(1)不該毀滅的被毀滅,才是悲劇
社會悲劇:a.焦母和蘭芝兄長的專制(焦仲卿對母親的妥協;劉蘭芝對兄長的屈服。根源:漢代獨尊儒家后對禮教的推崇——孝。)b.女性的個人能力與社會世俗倫理的沖突。
焦仲卿兩次求見母親試圖挽回;劉蘭芝成功拒絕了第一次求親,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劇:劉蘭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內剛、率性倔強)與焦母性格(怪僻暴戾、專橫跋扈、獨斷專行)的沖突。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細節描寫,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毀滅,才更可悲
性格悲劇: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純樸、懦弱內向、優柔寡斷)。
體現出的高中語文知識體系: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與評價
屏幕顯示:性格決定命運!
方法提示:從字詞句入手,從細微處讀書。品味藝術形象時,應就文段本身中的環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總結
我認為:《孔雀東南飛》通過東漢末年人物性格沖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劇,以及劉蘭芝等一系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再現了個體命運的悲慘和維護自尊的悲壯。焦劉夫婦不是時代文化的先覺者,也不是自覺的反叛者,但他們用自身的行動作了一次對文化的超越。我們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劇的時候,不能再以他們的悲劇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劇的魅力:悲劇在無形中強調了造成悲劇的種種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惡和丑陋,因為深刻所以品味,因為品味獲得啟發,悲劇啟發了人們對假惡丑的痛恨和對真善美的渴望與追求。調動學生探尋不同悲劇藝術的積極性,如后續必修課本中的《竇娥冤》、《祝福》等,以及《羅密歐與朱麗葉》、《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孔雀東南飛》教案 1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樂府詩特點,主要篇目
2、了解本詩情節及人物
3、通過對比詩歌和戲曲電影的不同表現手法,學習其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學重點:
目標三
教學難點:
體會對比兩種文學樣式
課時安排:
3第一課時接觸本詩,了解大概。完成目標1、2。
第2、3課時看電影完成目標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一句營造怎樣的氣氛?全詩籠罩一股悲劇氣氛,以仲卿蘭之的別離抗婚殉情為線索敘述故事,塑造了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他們對封建家長制的反抗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之情。
1,情節(誦讀):
起興開頭,奠定悲涼的感情基調
開頭:蘭芝自遣
發展:夫妻誓別
發展:蘭芝抗婚
高潮:雙雙殉情
尾聲:告誡后人。
2,人物形象:結合課后作業和文中語句分析(保留學生見解):
劉蘭芝:勤勞、聰明賢惠、知書達理、忠貞不渝、有反抗精神。
焦仲卿:懦弱、愚孝、外柔內剛、忠貞不渝、克盡職守。
焦母:專橫不講理
小結:一起回憶詩歌內容
作業:找出文中的偏義復詞和同義復詞以及“相”的不同用法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內容,提問:
1,文學常識,主要內容,提出小序的作用
2,情節回放:誦讀鋪陳排比部分。講解末段浪漫主義手法以及它的.作用(使悲劇氣氛更濃郁)
講解本節課內容:點出文中難點字詞,如古今異義等
1,同義復詞:謂言無罪過女行無偏斜會不相從許伶俜縈苦辛留待作遺施今日被驅遣不久當歸還逼迫兼弟兄卿當日勝貴
2,偏義復詞:便可白公姥晝夜勤作息我有親父兄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馬嘶
3,“相“字用法:
a,副詞,一方對一方有所動作,偏指一方:可代指“你“我”“他”等
比如:(你)會不相從許還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負
誓不相隔卿(與卿復指)
(我)及時相遣歸嬉戲莫相忘
(她/他)好自相扶將躡履相逢迎悵然遙相望
b,副詞,互相
例如:相見常日稀久久莫相忘六合正相應葉葉相交通
枝枝相覆蓋仰頭相向鳴黃泉下相見
c,xiang4名詞,相貌兒已薄祿相
d,名詞“宰相“或者動詞“輔佐“
4,互文修辭(注意翻譯)
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
作業:全詩以故事情節為線索展開敘述,塑造了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同學們要注意觀察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找出其中的重點段落,體會人物性格。我們將觀看戲劇《孔雀東南飛》,比較詩歌和戲劇在表達方面的不同特點。
第三課時觀看戲劇
【《孔雀東南飛》教案】相關文章:
《孔雀東南飛》人教版教案06-17
孔雀東南飛06-13
《孔雀東南飛》06-17
孔雀東南飛06-14
《孔雀東南飛》語文06-15
《孔雀東南飛》語文06-16
語文孔雀東南飛06-14
孔雀東南飛語文06-15
插花教案與反思小班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