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 1
《面積的認識》這一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而面積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的含義,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觀察黑板面和數學書的封面,說說哪個的面比較大?哪個的面比較小?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接著讓學生找身邊物體的面并比較它們的大小,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我出示了面積大小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讓學生觀察,說說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小?僅憑直觀有的學生說是正方形面積大?有的說長方形的面積大?有的說相等?我說有的時候不能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一節課在看一看,畫一畫,比一比,擺一擺的活動中不知不覺結束了。在這節課中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充分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空間,讓學生去親身感受、親自動手、親自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如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讓學生比一比數學書表面和練習本表面、教師手掌面和學生手掌面、兩個圖形的面的`大小,然后通過對比較過程的小結來理解面積的含義。
第二,及時地去發現并認可學生思維中閃亮的火花,靈活處理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課堂生成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三,利用已非常了解的七巧板知識突破面積含義中對“封閉圖形的大小”的理解,利用七巧板圖板面積大小和七巧板拼圖體會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第四,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這一活動有多種比較策略,因此課前我準備的比較工具多樣,學生的思維會更寬闊,比較的策略也會更加豐富多樣。
值得深思和改進之處:
有關環節中的問題設計,是否真正留給了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值得考慮。
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 2
在學習《面積的認識》這一節課時,由于“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使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的課堂教學就從“畫樹葉”,到“涂樹葉”,讓學生感受周長和面積的不一樣。接著通過摸一摸自己和老師的手掌面,比一比手掌面,感受到面積是有大小之分的,摸一摸數學書封面、文具盒蓋面、桌面……感受“物體的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
在教學“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這一環節時,讓學生借助自己準備的剪刀、邊長是 1 厘米的小正方形、 5 角的'硬幣等學具通過觀察比較、重疊比較、剪拼比較、擺實物、擺小正方形等方法比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思考。同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索,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挑戰性和趣味性,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不僅進一步深化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能夠自己親手操作,學習的積極性很高。
但是在讓學生用剪刀進行剪拼時,出現了問題。我本來預想學生能很好的通過自己手中的剪刀進行剪拼比較,可是孩子在拿到兩個圖形后,不知如何下手。見此情況,我和其中的一個小組配合,把兩個圖形放在一起,讓孩子看,現在你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的大小碼?如果你手中只有剪刀,你該怎么辦 ? 孩子頓時明白了,可以把多余的部分剪下來,然后比較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多余的部分仍然不能直接比較出誰大誰小,又該怎么辦?孩子這時知道了,繼續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接著比較。這真的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可是等到最后能比較出大小了,卻發現這兩個圖形的顏色都是白色的,不知道哪一個是長方形的,也不知道哪一個是正方形上的。頓時我傻了眼,自己的備課不夠充分,沒有自己親自動手去實際操作,只是自己認為的學生能做好。鑒于此,在另一個班上課時,我在課前提前做好準備,把正方形和長方形涂上不同的顏色,到最后就能比較出圖形的大小了。結果這次結果很好,孩子沒能很清楚的知道哪個圖形大?并且孩子還在從基礎上,自己也找到了一種好方法,重疊的方法,真的是讓人開心。
通過這次課堂的無意發生的事件,提醒自己,要想給學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缸水,甚至是一個湖。不僅如此還要親手實踐,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的深刻的認識孩子的認識特點和已有知識基礎。
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 3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學習、培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注重發展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難懂的數學概念,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為了使學生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在王主任的精心指導和幫助下,深入鉆研教材,恰當的把握教材要求,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從教學目標的確立到教學過程的實施,立足于學生的主體性發展,體現了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理念。通過生動直觀的材料,為學生創設了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教學過程始終在啟發、探索中進行。
1.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首先通過鼓掌歡迎,引出物體的面,然后通過比較事物表面的大小,引入比較“面”的大小,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面積知識的學習興趣。
2.重視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
通過學生動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將感性知識逐步化為理性知識,即在具體的活動中感悟面積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又通過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等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還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和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3、增強課堂練習的開放性
練習是內化和鞏固對概念的理解,形成基本技能和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節課練習有層次,形式多樣,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
課后,我還反復琢磨著,這節課總的給我感覺上得還是順的,跟課前預設的差不多,沒有大的意外,學生好象也很輕松、自然的理解了“面積”的含義。但下午分別聽了四位各學校的領導和教研室丁主任對教材的剖析和有效教學要注意的環節后,深入思考后發現,我在教學中只注重了學生對面積的理解和掌握,卻忽視了面積大小比較方法的重點突出,以及全體學生的學習層次,雖然我有講比較的方法,對學生來說,速度可能太快,成績好的學生能馬上接受,可中下等生卻是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樣中下等生一旦自己聽不懂了,他就會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另外這節課我時間沒把握好,使得我總是擔心任務完不成,有些習題的講解沒有落到實處,這樣有些學生下次碰到這樣的題或許仍不會做。如果我上課時能時時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情緒,注意力程度,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弄懂這節課學的重點、難點,對以后學習面積的計算會有更大的幫助。
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 4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單位》時,首先請學生回憶1厘米、1分米和1米的,幫助學生再次建立1厘米、1分米和1米的表象,再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大小的正方形,讓學生摸一摸、量一量,并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今后計算和估算物體表面的面積。
這一環節中學生說到了很多身邊面積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大小的物體。在認識1平方米時,我制作了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并且讓學生四人一組制作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學生依次進入,親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當學生一個個擠進去時,他們既高興又驚訝,原來1平方米的`大約能容納這么多名學生,這時的學習氣氛更是達到了高潮。緊接著我將學生分為4個大組,讓學生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中擺一擺數學書,估計一下大約能擺20本數學書,幫助學生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
最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米,學生們說到了洗衣機的一個面的表面、包裝大彩電的箱子的一個面等等。這樣,學生在活動中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同時讓學生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下認識了面積單位。使學生思考數學,以生成新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經歷、體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簡單明了,而且生動形象,有利于學生的經驗從一個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實現經驗的升華。
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 5
“面積”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內容。本節課是幫助學生理解面積的概念、會比較兩個物體或圖形的面積大小。因此,要讓學生在大量的情境與活動中感悟和理解。大量的“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都將成為課堂中學生親身經歷的活動過程。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了各種活動情境,充實學生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
我認為本節課我在以下幾方面做得較好:
一、情境導入 。
通過小兔和小狐貍比賽刷墻的情境,引入比較“面”的大小,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面積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學生動手操作。
通過學生動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將感性知識逐步化為理性知識,即在具體的活動中感悟面積的第一層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又通過比較平面圖形的大小,分一分、涂一涂、說一說等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還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和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面積概念的認識,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本課注重揭示和呈現矛盾,巧設懸念,以激趣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針對涂圍成的平面圖形大小的比賽,設置重重障礙,不斷擴充和完善比較的方法。不僅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解決矛盾,引導學生通過同桌合作找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地方法,交流結果,把知識和能力溶為一體,鍛煉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
同時,設疑和引導滲透了教師對學生創新思維的鼓勵與培養,使學生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地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較好的發揮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四、運用媒體,突破學生學習難點
多媒體以它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有的優勢而被課堂教學廣泛運用。數不規則圖形中不滿一格的圖形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如在教學數不滿一格的圖形時,媒體動態演示移、拼的過程,讓學生看清楚不滿一格的拼成一格的過程,理解數的方法,學生就能很輕松的學會數的方法。
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 6
認識面積是一節內容比較難的概念課,在讓學生由實物表面的面積到封閉圖形表面的面積,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選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讓學生先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我先出示比較兩個腳印的大小,比較數學書和自備本封面的大小入手,讓他們初步感知了物體的面是有大有小的,也讓他們體會到可以通過重合法和觀察法直觀的比較出誰的面大,誰的面小。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我再過渡到對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比較上,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原來平面圖形的面同樣是有大有小,從而自己總結出關于面積的定義,這種通過活動來認識概念的方法,就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對面的積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在認識面積單位的`過程中,用正方形,三角形等自選單位測量和估計圖形的面積,體會自選單位的多樣性。在比較之初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觀察法直接看出誰的面積大,當我出示兩個看起來面積差不多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比較的方法。有的同學用直尺量,利用了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去比較;有的同學通過重疊的方法去發現;預設時還想讓學生通過畫小方格或者印小方格的方法去得出結論。全班同學在交流時,同學們是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學生對于面積的比較形成了自己的方法。
最后在練習中,同時通過擇優,也看到小方格在面積比較中的作用(即數格子的方法),為下幾節課利用小方格來認識面積,認識面積單位作好了鋪墊,比生硬的灌輸更讓學生容易接受。學生對面積的本質特征又有了更好的鞏固。這樣既把感受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較好,學習氛圍比較融洽。
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 7
《面積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單位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幾點。
一、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
面積的概念在本單元是一個重要起始概念,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通過看一看,看圖片的大小,人身高的大小;摸一摸、摸自己的手掌、和桌面的大小,數學書的封面等;比一比、比手的大小和桌面的大小,黑板和數學書的'封面大小比較等方法,最后形成概念。使學生通過觀察和重疊多種比較活動,獲得感性的認識,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二、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在前面的基礎上,通過實際的操作來認識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出示各種形狀的玩具和兩張卡片,讓學生比較這些圖形的面積大小,從而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匯報討論,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相關并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
在本節課中由于學生實際操作占用的時間較多,所以在面積單位的確立中過的不夠扎實,需后面加強指導。
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 8
認識面積是一節內容比較難的概念課。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是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但就這堂課的知識點而言,其實主要解決兩大問題:1、什么是面積?2、面積有哪些單位?重在學生體會這些單位的大小。
基于這樣的理解。這節課,我先從和班上小朋友比手掌的大小,比較數學書和自備本封面的大小入手,讓他們初步感知了物體的面是有大有小的,也讓他們體會到可以通過重合和觀察直觀的比較出誰的面大,誰的面小。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我再過渡到對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比較上,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原來平面圖形的面同樣是有大有小,從而自己總結出關于面積的定義,這種通過活動來認識概念的方法,就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對面積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什么是面積?在認識面積單位的過程中,平方厘米借助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直觀認識,當讓學生找出生活中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的物體時,學生還是很順利的說出了許多如電話機按鈕、開關按鈕、大門牙,還引來了學生的一片歡笑聲。在教學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時,我就讓學生自己來表述一平方分米和一平方米,由于有了前面一平方厘米的表述范例,學生都能夠照樣畫葫蘆式的說上來,可讓他們具體到底多大,學生都難了,說明表面積差不多是一平方分米和一平方米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真的不是很多,或者說好多小朋友根本無法想象到底多大,為了加深影響,給學生以直觀表象,這部分我特意讓學生自己用手勢比劃一平方分米的大小,而一平方米則是通過四人上臺圍成一個正方形來表現的。應該說這樣的學習方式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縱觀這節課我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實踐體驗的機會,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和探討的空間,讓他們在比一比、做一做、畫一畫的過程中掌握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以及通過在方格紙上畫面積相等的不同圖形,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面積的認識,在實踐中使他們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和諧的發展。
但課后,學生的作業情況還是多少讓我有些失望,我反復琢磨著,這節課總的給我感覺上得還順,學生的積極性也比較高,他們也很輕松、自然的理解了“面積”的含義,但是我在教學中只注重了學生對面積的理解和掌握,卻忽視了面積大小比較方法的突出以及全體學生的學習層次,有些地方為了搶時間,速度可能太快,成績好的學生能馬上接受,可中下等生卻是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樣中等及偏下的學生一旦自己聽不懂了,他就會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另外有些習題的講解沒有落到實處。所以想來,平時還是要多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注意力,對于那些有準對性的練習,特別要講到位,我想也許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 9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借助多種方法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了積極參與、主動求知的欲望,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潛能。
在教學中,我不斷地創設情景,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允許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盡量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上課開始,我拿出大小不同的紙片,讓學生比大小,學生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逐步理解了面積的概念,同時也把學生推到了主體的地位,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二、動手操作,注重知識的生成的過程。面積和周長的比較,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探索、解決矛盾,把知識和能力溶為一體,不僅鍛煉學生的思維方法,而且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
三、突出重點,培養學生的遷移推理能力。通過直觀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樣教學是一個大膽的實踐,運用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總之,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采取觀察操作、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及技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 10
認識面積是一節內容比較難的概念課,在讓學生由實物表面的面積到封閉圖形表面的面積,由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思維訓練的過程。在這節課中我選取生活中教室中的事物讓學生先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
在出示課題后,給了學生一個問題“看到這個課題你覺的要學些什么內容呢?”學生說了以下幾點:
1、什么是面積?
2、面積是單位嗎?還是有著專門的面積單位?
3、為什么要學習和認識面積呢?
我小結了一下,請同學帶著這三個問題來認識面積。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與黑板表面大小的觀察比較,讓學生學會有理有據地說話,并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同桌互相說一說,并指名完整地說一說。學生在進行語言組織時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小組的合作效果沒有達到,為什么?我分析有兩個原因:
1、這邊學生的小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師給予方法指導。
2、有部分學生不知道要討論什么?
如果在小組匯報時有個比較,適當表揚和激勵,多點組織教學,或許會好點。然后奇怪學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觸摸數學書的封面,閉上眼睛去感受,有這樣一個體驗的過程,學生就了解了面積的意義。解決了第一個問題——什么是面積?在認識面積單位的過程中,平方厘米借助大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直觀認識,當讓學生找出生活中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的物體時,學生都難了,進一步說明表面積很小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少。
在教學平方米時,我并沒有直接給出,而是讓一位學生說說他家有多大?小孩回答也很完整“我家有168平方米。”其他學生都驚嘆,我追問:為什么驚嘆?“他家好大啊?”簡單的提問讓學生感受到平方米是一個更高級的`面積單位。問題并沒有就此停止,我抓住課堂的動態生成,把剛從那位學生拉起來追問:那老師說你家的面積是168平方厘米,你愿意嗎?“不行的,那太小了。”其他同學都小了,都說168平方厘米太小了。都在筆畫大約有多大。讓兩個面積單位又在動態生成了進行了比較。我認為這是課堂的閃光點,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抓住,老師也很有激情。課堂的組織教學自然很輕松。最后讓學生做游戲,1平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個小朋友。
由于課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畫了1平方米的地方,學生都躍躍欲試,在游戲中不光調動學習熱情,還親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還學會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緊密團結在一起。增加班級的凝聚力。但是活動只有大部分學生參加了,還有少部分沒有參加,比較失望。以后在設計這樣的活動時,可以在課前準備時多準備兩個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在組織比賽看哪一組站的人最多,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游戲的樂趣。
【面積的認識教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08-15
數學《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例文06-25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師教學反思06-18
《面積》的教學反思07-09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06-19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06-09
面積知識的教學反思06-06
《梯形的面積》教學反思07-08
《圓的面積》教學反思07-09
《面積的含義》教學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