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如何把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1
磁鐵在幼兒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在上課時,我們經常會使用,孩子每天都接觸,因此我把目標設定為:第一點是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第二點是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活動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導入時創設問題情景:老師不小心把許多回形針散落在地。這樣能引起幼兒的思考,幼兒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來回答,有的認為:可以用手將回形針一一撿起;有的認為:可以用干凈的掃帚把回形針掃成一堆,再用手撿起來……,幼兒的想法比較接近.對于幼兒的回答我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在對他們的回答表示肯定的前提下,引發幼兒思考:能不能借助其它的物體?在我的.引導下,話音剛落,一名幼兒快速的回答:可以用磁鐵.
于是,我讓他嘗試用磁鐵來將散落在地的回形針撿起來.第二環節是感知、探索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此環節中,我為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材質的物品,讓幼兒自己的探索,從而更好地認識磁鐵的特性.幼兒通過操作,知道了磁鐵能吸住鐵制品,對于木制品,塑料制品不起作用.第三環節為幼兒提供了幾個小游戲,游戲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通過游戲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可以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點。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生活中磁鐵的運用沒有生活經驗,只能借助圖片或是實物來豐富幼兒的經驗,如冰箱門的封條、門吸、磁性黑板、電話等等。我們在開展活動時,不僅僅是科學活動。一定要對班上的幼兒現有基礎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從而讓幼兒真正在每個活動中學有所得,學有所長。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2
在課程改革熱潮的推動下,每位科學教師都希望通過“學中做,做中學”的科學探究方式,為學生設計一個良好的科學探究平臺,培養和發展科學的思維能力。但是,真正做起來難度比較高。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做到認真“把握學生的發現,激勵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故我在《磁鐵的力量》的教學設計中:
感悟一,教師要善于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對于課堂中學生突然出現的不同聲音不能以一句簡單的話語輕描談寫地放過。教師要設法機敏地抓住那些產生于動態中的問題,將一個學生的'問題化為全班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樣才能使課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創意和動感,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思維的價值,產生不斷創新的求知欲望。
感悟二,是教師要善于引導,使課堂上產生思維的碰撞,必要時將其引向解決,正如學生在做“磁鐵能吸鐵”的實驗中時,教師不是一下子把答案搬出來,而是逐步將其引導,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決方法,這樣學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積極的思維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得淋漓盡致,使教學活動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又有效地運用可利用的資源及科學方法去進行學習和研究,在行為參與的過程中,逐步習得科學思維方法的形成,這正是“學中做,做中學”的理念的所在。
感悟三:在學生實驗時,磁鐵吸鐵的效果不明顯,究其原因是磁鐵放久了,失去磁性,課前每塊磁鐵都檢查一下,學生的實驗效果會更明顯。
感悟四:在科學課上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是必須做到的,因此科學素養也是逐步培養的,在做實驗時,應該把這種比較實驗嚴密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使同學們知道科學課上實驗必須嚴密。在研究磁鐵的磁性與距離的關系時,必須強調距離的精確性,這樣操作起來可能效果更明顯一點。
感悟五:在學生實驗匯報時要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完整性,讓學生說清是怎樣做的,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值得研討的地方:
感悟六:在每堂科學課上都必須讓每一個環節盡善盡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選擇問題—猜想、假說—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拓展應用—全課總結,在短短的40分鐘內,應讓哪部分更好的發揮其作用呢?
以上是我《磁鐵的力量》的教學設計對的一些反思,這將有利于提醒今后的課堂教學。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3
磁鐵是幼兒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磁鐵能夠吸住鐵的特性決定了它備受幼兒的喜愛。平時,孩子們對于老師操作板上的磁鐵總是忍不住去摸一摸、吸一吸、玩一玩。活動區中的釣魚游戲也總是吸引著孩子們,當一條條魚兒被磁鐵魚鉤釣起來時是那么開心!但他們只是單純的玩耍,還沒有知識的建構。本次活動的目標,就是要讓幼兒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發現磁鐵有吸住鐵或鐵制品的特性。
活動中,我設計了三次探索操作活動,逐步地引導幼兒感知磁鐵吸鐵或鐵制品的特性。
第一次操作,我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鐵盤子和磁鐵,通過讓幼兒自由玩盤子里的磁鐵,來發現原來磁鐵能夠吸住小盤子,能吸住東西這一奧秘。
第二次操作,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我通過設疑“磁鐵能吸住所有東西嗎?”“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不能吸住哪些東西?”來引發幼兒探索的欲望,并提供了木棒、布塊、回形針、文件夾、塑料積木、1元硬幣等材料,讓幼兒每樣材料都用磁鐵去試一試,目的是讓幼兒發現磁鐵能夠吸住鐵或鐵制品的東西。
第三次操作,是在第二次操作上的提升,讓幼兒隔著塑料板、紙板或泡沫板來玩一玩磁鐵,目的是讓幼兒通過探索,發現磁鐵隔著物體也能吸鐵的特性。
整個活動,我能夠從孩子自身的探索操作去感知、了解磁鐵能吸鐵的'特性,幼兒興趣濃厚,氛圍寬松活躍,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嘗試、探索,從中發現磁鐵的奧秘,也激發了幼兒觀察、講述、交流的欲望。每次操作,我都能清楚明白地交代操作要求,幼兒探索、講述后也能及時總結提升,但作為科學活動,語言還要更規范一些。活動中,我能夠給予幼兒充分講述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積極講述自己的發現,但到了活動后面,給予孩子大膽去說、去探索以及思考的時間不夠充分,有些過急地把結果拋出來,在交流過程中,還是重結果而輕了過程,這一點以后在任何一個活動中都值得注意。
同時,第一次操作活動雖然孩子們玩的興趣很高,但磁鐵能夠吸住東西是已有經驗了,因此大可以直接由生活經驗導入,然后直接進入第二次操作環節,讓更多的時間放在后兩次操作中,給予更多機會讓幼兒去探索,去思考,去交流自己的發現。第三次操作的墊板是另外準備的,因此桌面材料有些偏多,造成幼兒操作的不便。如果在前次材料中就直接選放一些稍大的木片或紙板等材料,那么就可以直接選用這些材料來探索,這樣就簡化了許多材料,讓材料更好地為幼兒服務。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4
《電磁鐵》是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量》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教材上安排的環節非常清晰:第一環節分兩部分,其一是在鐵釘上繞線圈,其二是測試鐵釘電磁鐵;第二環節也分兩部分,其一是鐵釘電磁鐵也有南北極嗎,其二是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
在教學和各位老師給出意見后,反思如下:
第一、有關材料的準備。
學生實驗過程中,剩磁現象比較嚴重,但這個現象其實是可以通過材料的準備來避免的。我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只是想到如果學生提出“為什么斷電后還是會有幾枚大頭針吸在電磁鐵上”這個問題,老師就口頭解釋原因,而沒有在課前從材料上下手——燒鐵釘,將生鐵變成熟鐵,這樣不僅可以排除實驗中出現剩磁的現象,還能為后面的探究實驗節省時間。
第二、有關重點的側重。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較多,上課時間極為緊湊,如何省下時間留給環節二中的探究實驗呢?在制作鐵釘電磁鐵這個環節中,我的教學設計是——學生閱讀電磁鐵的制作方法,簡單交流后,直接制作,雖然省了時間,但是有的學生不會固定兩頭導線,導致在接下來實驗時導線松動,影響實驗效率;同堂異構的樂瀅瀅老師,她的教學設計是教師詳細地講解演示,使學生對電磁鐵的'制作方法更明確,但這樣花的時間非常多,導致最后一個環節的第二部分沒有時間完成。
在研討的時候,有老師提出一個方法,我覺得很不錯,可以借鑒:課前將每個電磁鐵完成一半的制作,課堂上有選擇性地演示(如選擇壓線的內容),學生有極強的模仿能力,看著已經做了一半的電磁鐵,如何繞線,如何壓線,肯定不在話下,這樣既可以順利制作完成電磁鐵,又能節約很多時間,一舉兩得。
第三、有關放大的效果。
本以為導入的環節用身邊的發夾能讓人眼睛一亮,但事與愿違,教學效果并不好,原因就是我準備的發夾太小,學生看得不清楚。因此,要將小發夾換成大發夾,電磁鐵的線圈數量也要變多,這樣現象才會比較震撼,才有吸人眼球的作用。
第四、有關其他的細節。
1、整體風格太“收”,當學生的回答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時,馬上說“好”,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
2、有的提問和接話不夠巧妙,需要在平日的教學中注意。如課前要充分預設,多想幾種方案,這樣才會有好的應對。
3、當某個環節忘記教學而要補充時,應該讓全班靜下來再講,不然學生都在忙著實驗,沒有專心在聽,散講根本沒有意義。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5
《磁鐵的兩極》是繼《磁鐵的磁性》后的磁鐵單元的第二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磁鐵的磁性,知道磁鐵的兩極的磁性最強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磁鐵,發現磁鐵的兩極不但磁性最強,還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動也從原來的觀察磁鐵與其他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鐵與磁鐵間的相互作用。
圍繞著這個目標,在課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障了學生的實驗時間,整堂課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嚴謹而有序地完成了三個觀察、實驗活動以及多次實驗的記錄,并通過整理發現了磁鐵兩極相互作用的規律,學生情緒飽滿,參與積極,人人動手,教學目標和研究目標都得以完成和實現。課后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覺得在本堂課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成功。
一、精心設計環節,科學分配時間。
本節課活動多,每個活動就算是最簡短也不能少于5分鐘,何況學生在活動后還要整理事實、完成記錄,然后互相交流,才能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如果學生活動的時間不能保證,那么活動就變成了過場,達不到效果。為了保證學生活動的時間,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注意把不是活動的環節盡量地簡單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學引入中我就從上一節課的學習開始,既復習了舊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課,時間很短,就那么1-2分鐘,而且節省了時間。
二、明確實驗要求,方法指導到位。
在每次活動前我都會對學生的'實驗、觀察活動進行指導,讓學生明白怎樣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確每個人做什么,使活動能有序而有效地開展,取得實效。如:在觀察轉動的磁鐵前,我邊演示邊告訴學生:小組內每人轉動磁鐵一次,等磁鐵停下時觀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簡單的圖或文字記錄下來。最后看看記錄,你們有什么發現。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實驗也反復多次地進行了。同時學生明白了實驗的重點和要求及方法。當學生按老師的指導去做時,在3-5分鐘內就有效完成了實驗,并一下子就發現磁鐵每次停下時都是指著同一個方向。
當然在教學中也有一些不盡人義,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有個別學生在課前通過閱讀等方式已經知道磁鐵兩極相互作用的規律。于是在沒有實驗前就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把記錄卡填好了,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在教學中怎樣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怎樣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還有待研究。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6
執教了教科版三下科學課《磁鐵的兩極》,覺得教學環節上比較清晰,但很多細節上還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語言不夠貼近三年級的學生,在問題導出部分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磁鐵有什么性質?”。三年級的學生還不理解“性質”是什么意思,以至于回答時都答不到點子上。語言組織上還有待加強。
2、材料的發放問題。我是安排組長上來領材料的,但這節課有幾個實驗,組長頻繁的上來領,很浪費時間。但如果一開始就全部發放下去又怕學生亂玩,三年級的學生自控能力是比較差的。現在考慮后覺得可以把材料分好后用袋子密封起來,標好號,需要用時就取相應的袋子。這樣既節省時間又能防止學生亂拿。
3、講解實驗方法時有點倉促,不夠清晰,導致有的小組操作時方法不準確。實驗前應提醒一下接觸過磁鐵的回形針已經被磁化了,不能再用于實驗。實驗時磁鐵最好能掛起來,而不是讓學生拿在手里。
4、沒有及時評價學生。評價應該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恰當的評價能保護、推動學生的積極性。遺憾的是這節課上我沒能把握好機會及時的評價學生。
總之,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組織不僅要體現“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還要遵從學生能力形成的基本規律,有機的建構一個有利于學生不斷深入探究的、有序的、可行的教學過程。
當然,本節課我還是很有收獲的,幾位老師給我一些建議:
1、課前實驗的重要性。
在課前備課時,教師一定要進行課前實驗,不僅熟悉了實驗過程,更能發現在這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容易出現什么狀況。在分組實驗前,可以給學生正確地引導,提高學生分組實驗的成功率,提高科學實驗課堂的效率。山湖小學蔡老師說,可以將磁鐵捆綁粗一點的棉線,防止回形針收磁力干擾。
2、學生分組實驗時教師一定要巡視到位。
學生分組實驗時,教師的巡視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深入學生的.實驗中去。關注他們的實驗過程和實驗記錄,以便能給出現的問題及時地引導。
3、學生實驗的數據選擇要有針對性。
科學實驗課主要就是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獲取數據,用這些實驗數據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如果數據出現偏差,必然會給科學規律的揭示帶來困難。教師在關注學生實驗的同時關注他們的實驗數據,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能提高課堂效率。
對學生實驗時出現的問題也不能視而不見,不僅要提出來,而且要處理好。比如就可以讓全班同學一起來發現出現數據偏差的原因。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7
磁鐵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說是既熟悉又不熟悉。熟悉是因為它是同學們課余的一種玩具。不熟悉是學生平時只是利用它玩,當然,玩的同時也有了一些認識,如:它能吸鐵釘、文具盒;如果把鐵釘放在桌子上,磁鐵放在桌子下,可以通過磁鐵來控制鐵釘。了解了這些后,我設計了本課時的教學。現在回頭想想,這節課好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考慮到三年級的學生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習興趣。我首先通過一個游戲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再拿出他們平時玩的.磁鐵問他們想不想玩?如果你有一塊磁鐵你會怎樣玩?從而達到引導學生自己提出想探究的問題,即本課要體現的科學概念上,而且整節課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實驗”二字,由“游戲”貫穿始終,讓學生能輕松、愉快地學習。
二、給學生充分的信任,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收集事實、整理事實,并用自己的話去描述事實。
1、收集事實。首先讓學生自己說用一塊磁鐵可以怎樣玩游戲,并讓學生觀察提供的材料,尤其是幾種金屬,為后面的整理作鋪墊。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或兩種玩法放手去玩,同時將游戲結果記錄下來。
2、整理事實。同學們填寫完記錄單后,小組成員之間對收集到的事實進行整理。如第一種玩法后,學生們將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分開放,發現被磁鐵吸引的都是鐵質的,不能被磁鐵吸引的都不是鐵質的,得出磁鐵能吸引鐵質物體這一事實;而再第二種玩法結束后,學生通過將游戲后磁鐵隔著物體吸引的物體進行整理,得出隔著一些薄的物體能吸鐵質的物體,而隔著厚的物體不能吸鐵的事實。
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對每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導致草草收場。二是對課堂的靈活處理不夠。如學生最初匯報想把物體放在水中,再用磁鐵吸時,應給予肯定,并允許他們也玩一玩;而當有一個小組發現隔著薄的物體能吸鐵隔著厚的物體不行時,我只是急于引出磁鐵隔著物體能吸鐵這一概念,而跳過了同學們的這一精彩發現,導致其他小組即使有其他的發現也沒機會說,如果當時我能給予充分的肯定并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再追問其他小組有沒有別的發現,我想同學們的其他發現就會一一展示出來,同學們的發現會越來越多,同學們的思考也會越來越多,他們獨立探究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8
磁鐵是同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同學玩過磁鐵,對磁鐵已經有一定的了解。“磁鐵有磁性”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激趣導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鐵”,從引導到“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討論和觀察活動中,進而協助同學建立起對磁鐵有磁性這一最基本的性質的認識。然后通過交流在觀察中的發現和發生的問題,引發出后續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逐步加深和擴大同學對磁鐵的認識,并最終指向綜合運用。縱觀這堂課的教學,讓人有喜也有憂,為能更好地小懲大誡,現反思如下:
教學開始,我創設了“扮演小魔術”這樣一個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內藏入幾根小鐵絲后重新粘合,并在手中放入磁鐵。當我將乒乓球放在手上時,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當同學看到這里時,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有的已在下面喊起來了。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和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需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勝利的基礎與前提。小魔術是小朋友最喜歡看的一種節目,“乒乓球怎么會粘在老師的手上”正是小魔術發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同學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資料在科學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資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資料的準備上我準備了課本66頁上的鐵釘、回形針等十多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讓同學預測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鐵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鐵所吸引,然后再用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小朋友們的預測是否準確。
由于同學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身手。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外表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由于是常態的科學教學,在教材處置上我還是不夠大膽,使同學動手探究的時間受到限制。但由于考慮到尊重教材活動的先后布置,也不敢嘗試大環節教學。因此在了解磁鐵的形狀、生活中的應用和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以上幾個活動的教學花去了不少時間,沒有把大局部的時間放在重點局部,顯得重點活動沒有深入地展開。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9
磁鐵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學生玩過磁鐵,對磁鐵已經有一定的了解。“磁鐵有磁性”是三年級科學第四單元的第二課,激趣導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鐵”,從引導到“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討論和觀察活動中,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磁鐵有磁性這一最基本的性質的認識。然后通過交流在觀察中的發現和產生的問題,引發出后續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逐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磁鐵的認識,并最終指向綜合運用。縱觀這堂課的教學,讓人有喜也有憂,為能更好地懲前毖后,現反思如下:
教學開始,我創設了釣魚的小游戲:在魚頭上放上回形針,誘餌用磁鐵。當學生游戲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有的已在下面喊起來了。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游戲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材料在科學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準備了鐵釘、回形針等十多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讓學生預測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鐵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鐵所吸引,然后再用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孩子們的預測是否準確。得出:磁鐵能吸鐵的性質。再進行簡單的生活運用。
然后我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入的`:目的主要是延續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我先出示一個試管,告訴學生試管中掉入了一個回形針,問同學們有沒什么好的辦法幫我取出來!然后,讓同學們也來玩玩我幫他們準備的量杯中的回形針,再請同學們在教室找找,看磁鐵還能隔著哪些物體吸鐵,最后請同學們得出結論: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最后請同學們猜測磁鐵最多能隔著練習本多少本將鐵吸住!做實驗,根據得出實驗結果不一樣,讓同學說出原因,引出下節課的內容!最后總結下課!
由于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由于是常態的科學教學,在教材處理上我還是不夠大膽,使學生動手探究的時間受到限制。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10
三維目標是我們在課堂上所力求達到的最高目標,如何更好地實現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是我們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方向。本節課的設計圍繞三維目標,實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的結合。下面結合這節課的設計談談我對落實三維目標的理解。
一、落實三維目標,鉆研教材是前提
三維目標的確定是教師在鉆研教材、鉆透教材之后才能確定的。忽略對課程標準的解讀,流于鉆研教材的形式,三維目標的確定就不會科學、準確。以本節課為例,就要正確把握本節課在科學教材中的位置、前后知識的聯系、探究過程中需把握的深度、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等等。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只有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清晰、明確的知識體系與結構,才能在此基礎上確立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二、落實三維目標,教學理念是基礎
落實三維目標,教師的教學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只注重知識的獲得而忽視學生對過程的體驗,也不能只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了,卻又把應該掌握的知識教學的含混不清。真正成功的課堂,應該是三者有機的`結合與滲透。三者之間,應巧妙揉合,絲縷相連,不可分割。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師要認真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從以前的只看重知識傳授中跳出來,去關注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讓每一個學生都在科學課堂上找到快樂。
三、落實三維目標,親歷探究是關鍵
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有效途徑、必要途徑。在科學有效的探究過程中,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到獲得知識的快樂;體會到怎樣的探究方法最科學、最巧妙;體會到小組合作、協調配合的成功探究方式所帶來的喜悅。而在這種輕松、快樂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獲得的知識是印象深刻的,它勝于教師的百遍說教。許多學生喜歡上科學課,不僅僅是因為科學課上能知道許多的為什么,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而是喜歡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在“玩一玩“、”做一做“中,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能力的提升、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的培養等等。
以上談了自己的幾點看法,有不妥之處請各位同行指正。謝謝!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11
一、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引導學生經歷探究“磁鐵”的過程,使學生知道磁鐵有磁性,磁性最強的地方是它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知道磁鐵在生產生活中作用廣泛。
2.指導學生經歷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用多種不同方法研究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是否一樣”活動過程,培養他們觀察、記錄,交流傾聽的習慣,并能提出一些問題。
3.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磁鐵的興趣,樂于與人合作、交流。
本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用多種不同方法研究磁鐵兩端和中間的磁性強弱是否一樣。至于磁鐵有磁性,磁鐵在日常生活的應用,是學生本來就知道了的。
二、本課的難處
1、內容的選擇。《磁鐵的`磁性》上過這課的專家不計其數,就拿我們學校來說,蔣峰,許新上的都很精彩,聽過此課的老師自然很多。和他們相比,自然相形見絀。
2、磁鐵的選擇。現在學校拿到的磁鐵都是假冒的磁鐵,包括條形磁鐵,蹄形磁鐵都是在一塊鐵的兩端鑲嵌上2塊磁鐵而已,這種磁鐵做相同磁極互相排斥,不同磁極互相吸引是看不出貓膩的,可是做磁鐵的磁性實驗是不行的。因為這種磁鐵就2端有磁性,其他地方沒有磁性。為了借到比較大的條形磁鐵,跑遍了新安江的小學,也才借到6塊。心里不免對現在教學儀器的廠家產生“深惡痛絕”之感,真是豈有此理啊!
三、教學效果
1、學生開始比較靦腆,經過交流漸漸熟悉起來,能夠主動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但是對于我前面提到的,沒有老師的提示不能動桌子上東西,在設計實驗時,沒有打開蹄形磁鐵的盒子。
2、小組合作意思得到提高,能夠比較合理的分工,合作,使實驗設計越來越多樣。
3、在學生小組匯報用各種方法來證明磁鐵的兩端和中間磁性對比后,學生的思路進一步打開,這是我期待的,雖然他們并沒有完全遵守老師布置的小組匯報時候,要學會傾聽。
4、學生設計的方法多種多樣,達到了預期效果,這對學生是1個極大的提高,這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一個良好開端。
最后感謝提供給我們這次展示機會的學校。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12
磁鐵是學生生活中較常見的物體。雖然學生在課前對磁鐵已經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磁鐵的科學名稱以及磁鐵到底吸引哪些物體,學生并未有深層的認識。所以這課的學習我最終確定為從“我知道的磁鐵”開始,通過交流已獲得的關于磁鐵的知識,引導到“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認識磁鐵的最基本的性質——磁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談話我設計了一個猜一猜的游戲,讓學生猜盒子里是什么。本來在沒有任何提示下要學生猜盒子里的東西,是有一定難度的。正因為不容易猜到,學生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才更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預設這個環節,同時我也是想向學生滲透一種學科學的方法——敢于大膽猜測。但是,由于課前的一個不注意,加之這個班的孩子又特別地細心,一開始游戲,我叫到的那個女孩就猜中了盒子里的是乒乓球。這和我原來的設計有很大的出入,不過,我覺得自己在這里處理得比較好。當時在我詢問她猜中的原因后,能及時改變課堂預設,表揚她是一個善于觀察的孩子,科學課上大家就應該仔細觀察,善于發現。
讓學生自主探究。“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磁鐵到底吸引哪些物體”。這一環節中,我告訴學生,除了老師提供的材料,教室里的其他物體也可以是你實驗的材料,然后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啟示,在學生取得成功時,給以鼓勵。
聯系生活,學以致用。在探究得出磁鐵的磁性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課前,老師不小心將一顆鐵釘掉進了水槽里,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辦法幫老師把鐵釘取出來?”孩子們會立即就會想到用磁鐵。這樣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正是我們學習科學的最終目的。
拓展延伸,體現了開放性。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回家后利用磁鐵的磁性設計一個磁性玩具。我想,孩子們在制作玩具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困惑,這就為后面的學習探究活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體現了一節科學課雖然結束了,但是新的探究活動正在開始。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 篇13
科學的本質就是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特別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強調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并從中獲得科學知識,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科學教育的過程。我認為這是科學課的重點,也是和其他學科的區別所在,它并不在于傳授知識點而是學會一種學習的方法,學會處事的方式,培養一種科學的意識。
《電磁鐵的磁力(一)》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能量》單元的第3課。學生都希望做一個磁力很大的電磁鐵,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其結構有明顯的聯系,所以做實驗尋找影響磁力大小的因素,適合學生心理需要和認知水平。設計用兩課時間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比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響電磁鐵磁力的大小,并制作一個強磁力電磁鐵。本課有兩個活動。
第一、作出我們的假設。
在這一步驟中,我讓學生尋找所有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在全班列出一張假設因素表,推測什么因素可能是影響最大的因素。
第二、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本節課安排全班共同檢驗一個假設:磁力大小與線圈圈數有關。過程分為制訂計劃、交流計劃、實施計劃,重點思考如何在對比實驗中控制條件的問題。扎扎實實地經歷這個過程不但是檢驗這個假設的需要,也為下節課學生更獨立地檢驗其他假設打下基礎。
對比實驗強調的是對變量的控制,早在四、五年級時學生就已接觸過對比實驗,對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課指導設計對比實驗的重點不是一步一步具體指導,而是在學生自己設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考慮得更周密、更科學、更細致,從而使取得的數據更科學,更有說服力。
為此,在學生完成研究計劃后,安排學生交流、展示研究計劃,并引導學生對所展示的'研究計劃質疑,闡述自己的想法,在研討中逐步完善研究計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示應注意的細節,如:先做哪個實驗?做幾次?為什么?一個實驗完成后需要把線圈拆下來嗎?圈數多繞不下時怎么辦?按怎樣的方向繞?等等,目的是使實驗時盡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只改變其中一個條件,其它條件都不變,確保所取得的數據的科學性。
【磁鐵科學課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科學《有趣的磁鐵》教學反思(通用15篇)07-16
《有趣的磁鐵》教案(通用11篇)11-03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