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其中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難點是: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和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為了順利達到教學目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我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識規律,采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學手段,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親身感知親手操作,把外在可見的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鑒于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一、加強觀察和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因此,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折疊、制作等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在手腦并用中獲得感性知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征。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首先,我讓學生依次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折扇,并指出這些物體表面的角。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角,豐富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
接著,出示一張圓形紙,讓學生觀察有沒有角,啟發學生用圓形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講怎樣折,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折。再對折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讓學生用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最后,鼓勵學生用圖釘和硬紙條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也是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做。然后讓學生隨著教師一起活動自己的角,邊活動紙條邊觀察:角的大小有什么變化?這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使他們直觀地看到,紙條張得越開,角就越大,紙條合得越攏,角就越小,由此滲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征。
在學生的所有操作活動中,我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教具為自己動手,使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多感官并用,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操作的主體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造意識。
二、利用多媒體優勢,優化課堂教學。
這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直觀、形象的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優化課堂教學。
1、利用多媒體,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
作為一名教師重在授之以"漁",教學中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過程,使其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本節課中,從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是教學的關鍵。如何把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呢?這又是教學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分兩個層次進行突破。
首先,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教學中,讓學生從觀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動角,然后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如何抽象呢?為此,我設計了由活動角到角的幾何圖形抽象過程的動畫。用點來代表圖釘,用一條直直的線來代表這根紙條,再用一條直直的線代表另一根紙條。這樣,變抽象難懂的知識為直觀的畫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實物中的角與角的幾何圖形聯系起來,增強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認識。而且,用線代表紙條的連續過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形成的圖形"這一幾何概念。
然后,從學生已經感知過的實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學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后,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學生感知過的實物"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折扇",利用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上的角的形狀,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幾何角。讓學生觀察這些角雖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么共同特征?這時畫面上同時閃動所有角的頂點,然后閃動各自的兩條邊。幫助學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樣,就實現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2、利用多媒體,變靜為動,化難為易。
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認知水平還處于具體形象階段,其思維活動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而讓學生直觀感知不管邊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在傳統教學中很難做到。比如用實物演示,首先角的兩邊伸長縮短的教具難以制作,其次是演示時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變動,不易比較。于是,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通過活動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紙條張開的大小有關,再提出疑問:角的大小跟紙條的長短有沒有關系呢?這時,我設計了把活動角的兩根紙條伸長和縮短的動畫,讓學生觀察,角的大小變沒有?學生非常形象直觀地看到,不管紙條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說明角的大小與紙條的長短無關。這樣,就達到了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化難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練習題第二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我先用動畫演示怎樣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接著讓學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學生得出兩個角的大小一樣的結果后,我又告訴學生:"剛才,我們是借助三角板比出了這兩個角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重疊的辦法進行比較。"這時,又借助多媒體用動畫演示把兩個角移近,使兩個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說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學生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蘊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三、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1、導入激趣。
課一開始,我就用動畫顯示出色彩鮮艷的鐘面,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在滴答滴答地走動,有聲有色的畫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等聲音和畫面靜止后,才問學生:"剛才是什么聲音?對,剛才是時鐘走動的聲音。"這時閃動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問學生:"現在,時針和分針之間形成了一個圖形,認識這個圖形嗎?這是什么圖形?"自然地導入了新課。這樣,利用模擬逼真的動畫和聲音,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于課堂,而且渲染了氣氛,創造了意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2、在"動中"感悟知識。兒童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對單調的刺激容易產生厭倦。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例如,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動,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狀態,在師生共同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3、練習中創設故事情景、競賽情景。這節課我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這一得天獨厚的教學功能,使練習生動有趣。如判斷角的大小一題,我是這樣出示的:"小烏龜畫了一些圖形,這些圖形是不是角,要請小朋友們用角的特征來判斷一下。"然后投影出示一只小烏龜和圖形,讓學生用手勢判斷,并伴隨有趣的聲音。又如,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一題,我也是把題目融入故事當中,對學生說:"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請你當裁判。有兩個角,一個叫紅角,一個叫藍角,一天兩個角爭吵起來,紅角驕傲地對藍角說:'我比你大',可藍角不服氣地說:'你并不比我大',那么,這兩個角到底誰大呢?請小朋友來當當裁判。"并伴隨藍角紅角的聲音。這樣,一段形象生動的故事,激起了學生解疑的興趣。最后的發散練習"勇奪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誰最聰明能干,誰能奪得"智多星",創設競賽的情景,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四、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注重人際交往活動。
素質教育要求課堂的交往形式優化和多樣化,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摸式,能發展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創造力。為此,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動中,讓學生在各自獨立學習的基礎上,一起討論,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給學生以活動的空間,各個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知識的獲得有活力、有創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積極創設一種平等和諧、富有人情味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培養了學生的互相協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上就是我設計本堂課的一些想法。
【二年級數學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相關文章:
二年級熟悉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精選10篇)06-26
二年級數學上冊《角與直角》的說課稿03-08
小數的初步認識教案參考03-20
《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03-20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03-20
《減法的初步認識》的教案(精選7篇)10-12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案(通用6篇)02-25
角與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03-20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5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