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市蔬菜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范文
關于市蔬菜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范文
蔬菜產業是XX市農業主導產業和種植業中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之一,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加快蔬菜產業發展,有助于保障市場有效供給,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有助于促進農業持續增效和農民穩定增收,對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堅持把蔬菜產業作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來抓,著力推進蔬菜產業基地規模化、栽培設施化、生產標準化、品種特色化、產品綠色化、服務社會化、經營產業化的集約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初步構建了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有效供給、功能多樣、優質高效的現代蔬菜發展新格局。蔬菜產業已成為全市高效農業中發展最活躍、效益最明顯的主導優勢產業之一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成為了城鄉一體發展的重要產業載體之一和全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重要物質基礎。
(一)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產量產值穩步增長。20xx年,全市蔬菜瓜果播種面積、蔬菜總產量、總產值分別達91.6萬畝、126萬噸和20億元,比20xx年的83.3萬畝、107萬噸、16億元增長10%、17.8%、25%;蔬菜產值占農業總產值14.5%,蔬菜產業與糧食產業、畜牧業一起構成了全市農業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勢頭。
(二)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區域特色基地形成。經過多年來的統一規劃和發展,形成了XX縣民族鄉的辣椒、撮鎮的香蔥、長臨河鎮的小蘿卜,XX縣朱巷鎮和陶樓鄉的甘藍、羅塘鄉和左店鄉的馬鈴薯、吳山鎮的三瓜、北部地區的草莓,XX縣上派鎮的瓠子、銘傳鄉的大蔥,XX區大圩鎮的淺水藕和茭白,XX區三十崗的早西瓜等一大批規模種植、配套齊全、優勢明顯,“一村一品”、“一鄉(鎮)一業”,多鄉(鎮)一業的特色區域蔬菜生產基地,其產品產量已占全市蔬菜總產量的30%以上。
(三)設施栽培快速發展,科技支撐作用明顯。穩產高產優質的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不斷增加,蔬菜產業抗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07年底全市蔬菜設施栽培面積達11.6萬畝,其中大中棚面積8.5萬畝,比20xx年增加2倍。科技進步加快,選育出葉類菜、茄果類、瓜類、豆類等新品種100多個,引進蔬菜新品種150多個,示范推廣優良新品種70多個。設施大棚、健康栽培、兩網-膜覆蓋、泥炭育苗、嫁接換根、頻振燈殺蟲、黃板誘蚜等無公害蔬菜生產關鍵技術得到大力推廣,蔬菜產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四)加工龍頭企業壯大,產業化經營進程加快。全市現有規模以上蔬菜加工企業26家。20xx年,全市蔬菜加工量5.5萬噸,實現產值1.5億元;產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度不斷提升,遠銷東南亞和部分歐美國家,出口創匯877萬美元。兩家較大規模的蔬菜專業批發市場拉動產銷流通明顯,交易量達85萬噸,交易額19億元,其中周谷堆批發市場蔬菜日交易量2000噸,年交易額超過15億元。蔬菜產業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各類蔬菜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達到175個,帶動6.5萬農戶從事蔬菜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勞動力轉移。
(五)產品質量安全明顯提高,品牌化建設取得新突破。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步伐加快,監管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優質、安全、生態的蔬菜生產大幅提高,到20xx年底,全市通過省級認證的無公害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瓜菜基地32個,無公害瓜菜產品認證數47個,綠色食品12個,有機食品6 個,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35萬畝,占常年性蔬菜面積的76%。“徽之皇”醬菜、“豐綠源”草莓、“大圩”蔬菜、“三十崗”西瓜等一批全國和地方著名品牌,在國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六)政府引導作用顯現,多元投入機制初步建立。2003年以來,市縣兩級不斷加大蔬菜產業發展政策扶持力度,財政投入逐年增加,至20xx年市本級財政投入到累計達到4300萬元。財政扶持資金引導和放大作用明顯,吸引了社會資金投資蔬菜產業開發,其中設施栽培中的民間資本投資已達75%以上,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導,業主投入,社會參與,信貸支持的蔬菜生產投入機制。
我市蔬菜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與當前合肥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新形勢、新任務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規模化發展速度偏緩,集約化經營程度偏低;二是主導產品不明顯,產品品種多樣性、季節供給均衡性與市場需求尚存差距,蔬菜產業結構仍需大力調整;三是塊狀產業帶優勢不突出,設施栽培面積小,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不強;四是龍頭企業偏少且帶動力不強,加工能力弱,加工層次低,競爭力強的產品品牌不多;五是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鏈服務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少;六是產業規劃滯后于我市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進程,規劃引導產業集聚的效應尚未充分發揮。
二、加快我市現代蔬菜產業發展的措施建議
加快現代蔬菜產業發展,是保障城市生活必需品有效供給中帶有全局性的大事,是構建我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市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蔬菜產業正處于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時期,必須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實現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的大提升。
(一)確立發展目標,推動蔬菜產業跨越式發展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城鄉統籌為總攬,圍繞我市農業發展的戰略調整和發展定位,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堅持立足大平衡、面向大市場、推進大生產、打造大品牌、促進大流通、實現大提升的產業發展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保障供給、助農增收為目標;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蔬菜生產能力和競爭力,壯大蔬菜產業為主線;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加強核心基地建設,提高產品質量為重點;實現基地規模化,產品優質化,加工龍頭化,經營產業化,營銷網絡化,服務社會化,將蔬菜產業打造為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保障市場供應、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一體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和農業支柱產業,初步建成“區域布局合理、產業優勢突出、生態環境優良、科技應用領先、服務體系健全、市場機制完善”具有合肥特色的現代蔬菜產業,逐步成為全省現代蔬菜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新機制示范基地,優質安全蔬菜產品生產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居民創業基地;現代蔬菜技術、信息和人才高地;蔬菜產品加工和流通中心等“三個基地三個高地兩個中心”。
到20xx年,全市建成蔬菜播種面積120萬畝,蔬菜總產量達到160萬噸,商品率達到70%;初級產品銷售收入達到30億元,蔬菜加工能力突破10萬噸,加工業產值突破5億元,新增創匯能力2000萬美元;生產環節吸納農村勞動力25萬人就業,服務、加工、流通等環節提供城鄉就業機會8萬個。基本建成產業支撐服務網絡和技術體系,爭取申報批準15~20個綠色蔬菜品牌,5~10個有機蔬菜品牌。蔬菜基地的年生產水平領先全省,位居中部地區前列,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均衡市場供應、增加農民收入和擴大加工增值的三大目標。
(二)創新發展理念,打造蔬菜產業發展新優勢
——用科技興菜理念保供給,打造蔬菜生產新優勢。大力發展蔬菜設施栽培,加強蔬菜科技園區建設,著力推廣優質品種和綠色(有機)生產技術,依靠科技優化蔬菜產業布局和結構,增加優質特色蔬菜供應,滿足人們對多樣化的需求。實現由粗放種植模式向集約高效種植模式轉變。
——用城鄉一體理念拓功能,打造產業增值新優勢。按照城鄉一體、產業融合、互動發展的要求,跳出蔬菜抓發展,統籌蔬菜產業與城鄉經濟、蔬菜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和諧,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核心,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集生產、觀光、休閑、科普、體驗、購物為一體的現代觀光蔬菜產業,拓展產業增值新空間。實現由單一提供生活產品向提供生活和精神產品并重的轉變。
——用工業化理念促增效,打造產業經營新優勢。著力推進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組織“三位一體”聯動,培育發展一批整體實力強、帶動作用大、機制靈活、盈利能力強的蔬菜加工龍頭企業,帶動生產基地擴展發展。按照“政府引導、農戶為主、多方參與、多樣合作、自愿組合、民主管理”的原則,積極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競相發展,走規范化提高、規模化發展的路子。完善蔬菜專業市場信息網絡,發展新型流通業態,實行連鎖配送,推動蔬菜產業化經營,打造優質蔬菜加工、外銷大市。實現由傳統園田式自產自銷向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的轉變。
——用標準化理念求提升,打造質量管理新優勢。推進蔬菜品種優質化,實現生產標準化,健全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蔬菜產業標準體系。積極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法流轉,優化蔬菜土地資源配置,提高蔬菜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能力和產出效益。堅持“商標興菜”、“品牌興菜”,逐步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標志品牌為紐帶、龍頭企業為主體、基地建設為依托、農戶參與為基礎”的蔬菜品牌化發展新格局。實現由數量型向優質安全型轉變。
——用社會化理念強服務,打造促進發展新優勢。探索推進蔬菜農技推廣改革,強化體系支撐;抓好各類服務載體建設,強化服務支撐;完善科技服務網絡,強化科技支撐;著力抓好新型農民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從事蔬菜產業的技能培訓,強化人力資源支撐。實現由松散型服務向體系型服務的轉變。
(三)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蔬菜均衡供給
1、優化三大重點區域布局。堅持“水生和旱生并進、設施和露地并舉、規模速度和質量效益并重”的原則,按照“一線抓提升、二線抓擴張、三線抓合作”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增強常年均衡供給的能力。一是近城區蔬菜生產基地。重點在大圩、三十崗、南崗等地,建設兼具保障供應,滿足市民農業認知、觀光休閑、農事參與,發展集研發、展銷為一體的現代蔬菜示范基地,推廣無公害栽培、無土栽培等新型栽培技術和高產優良品種,提升蔬菜產業檔次。二是郊縣蔬菜生產基地。此區域基地面積大、分布廣、總量多、品種豐、條件好。按照“百畝起步、千畝連片、萬畝發展”的標準和無害、營養、時鮮的要求,重點推進設施栽培,擴大優質、高產、無公害蔬菜的規模化生產。重點建設三河和下塘現代蔬菜基地、肥東和長豐反季節等四大瓜果(食用菌)基地建設。三是周邊地區蔬菜供應基地。圍繞省會經濟圈建設,發揮XX市場、技術等優勢,加強與周邊六安、巢湖、淮南等地市合作,共建具有地方資源特色的露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到 2012年,三線合作蔬菜基地面積達到3萬畝,滿足市民多樣化、高品質化的“菜籃子”產品需求。
2、打造兩個特色蔬菜產業帶。本著因地制宜、凸顯優勢、優化生態、促進增效的原則,在巢湖沿岸、合銅路兩側打造集生產、生活、生態、觀光為一體的產業帶,促進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提升。一是造就沿巢湖圩畈區的水生蔬菜產業環帶,充分發揮豐富的水生資源優勢,在沿巢湖三個縣區八個鄉鎮規模發展淺水藕、茭白、水芹等水生蔬菜種植,到20xx年總面積達10萬畝,形成“十萬荷花、百里長廊”,農民增收、城市添綠的旅游農業景區。二是建設合銅路沿線蔬菜產業帶,將XX縣上派鎮、嚴店鄉、三河鎮蔬菜基地新老連片,擴點成帶,鞏固老基地,聯動新基地,建成綿延20公里的全省高速公路上首條綠色蔬菜觀光帶。
3、優化蔬菜品種結構。堅持“穩定總量,提高質量,保障本地,擴大外銷”的原則,把品種調整與農民增收、市場均衡供應和增強蔬菜產品綜合競爭力結合起來,優化我市蔬菜品種和種植結構。按照品種結構的季節均衡分布和規模集中連片種植的要求,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突出特色,篩選宜種品種,抓好冬春季大宗蔬菜、夏秋季反季節蔬菜、早春季設施蔬菜、冬季冬閑地(土)間套輪作蔬菜的生產,進一步提高復種指數。在保障市內市場均衡供應的基礎上,面向北方冬春淡季市場和沿海夏秋淡季市場擴大生產銷售。促進我市蔬菜生產由季節性栽培向“四季常青”轉變。
4、多措施保障均衡供給。一是實行錯時播種,適當延長播種期,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種,均衡和拉長上市時間。二是兼顧鮮銷和加工,防止出現蔬菜過度集中上市。三是運用現代科技和設施條件實現蔬菜淡季上市。四是結合蔬菜產業的發展,同步配套推進蔬菜氣調(冷藏)庫建設,避峰上市,延長蔬菜供應時間。逐步實現蔬菜供給的“淡季不淡,旺季不爛”。
(四)加快生產基地建設,推動產業規模經營
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基礎在于種植總量的率先突破。必須以擴展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集約化,不同層次的蔬菜生產基地為突破口,不斷擴大規模生產,增加種植總量,轉變生產方式。
1、蔬菜園區建設。包括蔬菜科技示范園和蔬菜產業園。蔬菜科技示范園,發揮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的示范推廣作用,配套建設保護地栽培設施(不少于栽培面積的60%)、噴滴灌設施、育苗設施、培訓設施和科技示范試驗及生產基地。蔬菜產業園,運用工業開發區模式,通過土地流轉,進行基地設施建設配套,引進蔬菜生產、加工、科研企業和種菜大戶進園生產,使之成為蔬菜科技示范基地、產業集聚的平臺、帶動農民增收的載體、展示現代農業的窗口。
2、無公害生產基地建設。建設50萬畝高標準的蔬菜生產基地,其中水生蔬菜生產基地10萬畝,旱生蔬菜生產基地40萬畝。基地建設達到水、電、路、溝、渠配套,做到旱能灌、澇能排,田間主干道硬質化,方便生產和運輸,實現規模化生產,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3、蔬菜設施栽培建設。因地制宜,形式多樣,著力發展和推廣單體大棚、聯棟大棚、中小棚、防蟲網、遮陽網等設施栽培,提高產量、增強抗災能力、增加經濟效益。20xx年全市蔬菜設施栽培面積達20萬畝。結合生態旅游,發展融生產性、休閑性、生態性、寓教性于一體的休閑觀光型和種植、采摘體驗型的蔬菜產業。結合城郊景觀大道建設、鄉村田園化道路及水渠建設改造,建設瓜果蔬菜綠色走廊,探索提高土地利用、生態環境優美、農民收入增加的蔬菜產業發展新模式,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4、蔬菜種苗基地建設。建立健全蔬菜良種繁育體系,充分挖掘和發揮我市蔬菜種質資源的潛力和優勢,整合蔬菜科技創新力量,以豐樂種業、江淮園藝研究所等為核心,加快蔬菜瓜果類新品種選育和繁育基地建設,加快蔬菜園區苗種工廠化生產園區建設,加速蔬菜苗種產業化生產,增強供苗供種能力,壯大合肥蔬菜種業。鼓勵和支持各類蔬菜育種企業開展蔬菜種資源基因庫與品種創新基地建設,推動蔬菜產業健康發展。
(五)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加快產業集聚發展
立足我市蔬菜生產區域布局和特色,著眼國內外市場需求,采取招商引資、資產重組、控股參股、兼并租賃等綜合措施,著力培育和壯大一批聯結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拉動力強的蔬菜產業龍頭企業,著力構建起點高、規模大、特色鮮明、輻射面廣、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集群,帶動基地擴張,增加生產總量。
把蔬菜加工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加快發展優勢蔬菜產品精深加工,主攻產品增值,努力形成多元化、系列化、專業化的產品加工體系,提升產業集成度。重點抓好長豐雙墩鎮和周谷堆批發市場加工配送基地,蔬菜精深加工產業園建設,加快合肥兄弟食品公司、合肥徽之皇公司、合肥金綠公司等加工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拓展加工項目,促進增資增產。
圍繞龍頭企業建設,大力推動標準化入戶工程,實行標準化生產,加快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蔬菜基地建設和品牌認證及標志管理。加大主導產業品牌建設力度,整合現有產品品牌,引導已形成產業規模、知名度較高、特色鮮明的源產地產品申辦集體商標或證明商標。對開發名牌產品突出的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到 2012年扶持40個“品牌”蔬菜產品的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從而創建多層次品牌體系,放大品牌效應,提升我市蔬菜產業的競爭能力。
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按照“有組織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較大規模、有明顯效益”的要求,把規范、培育和壯大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蔬菜協會、蔬菜經紀人等放在突出位置,鼓勵支持蔬菜種植面積在3000畝以上的鄉鎮和種植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村建立蔬菜合作社或專業協會。進一步規范合作經濟組織運作行為,保障會員合法權益,增強凝聚力,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行之有效的蔬菜產業化經營形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穩定的產銷融合,互動共贏關系,發展“訂單蔬菜”,不斷提升蔬菜產業的組織化程度。
(六)構建新型流通體系,提高蔬菜市場化水平
按照“整合資源、強化功能、提升檔次、規范管理”的要求,發揮區域性中心批發市場的輻射帶動功能,加快周谷堆等現有蔬菜批發交易市場的升級改造和業態提升,強化市場信息網絡和電子交易系統建設,使之成為保障合肥、輻射全省、面向全國的大型現代化蔬菜批發交易市場。
依靠社會力量,吸納各種資本,投資流通領域,改善農貿市場蔬菜經營基礎設施。建立和完善覆蓋面寬、時效性強的全市蔬菜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發布制度,發揮調節蔬菜供求、質量引導、預測預報等作用。依托蔬菜批發市場、蔬菜加工龍頭企業等,加大蔬菜冷鏈建設,構建城市蔬菜直銷配送體系,加快蔬菜產品銷售向凈菜化、速食化、包裝化和超市化方向發展。到2012年,建設100個連鎖經營、統一配送網店,達到質量、品牌、設施、標準四個統一。從而構建以批發市場和加工物流配送企業為樞紐,各種零售店、專賣店和集貿市場為終端,現代營銷方式和技術手段為支撐,高效暢通、便民利民的現代蔬菜流通體系。
(七)強化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產業安全發展
1、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在認真實施現有國家、省市蔬菜產業標準的同時,按照科學、規范、統一的原則,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生產過程與生產環境并重,盡快完善與蔬菜質量安全有關的各項地方標準,重點制定和落實生產技術規范,大力推行產加銷環節的標準化管理。形成與國家、行業標準相配套的地方蔬菜標準化體系。
2、健全科技創新體系。支持蔬菜科技的隊伍建設和經費投入。蔬菜重點生產鄉鎮可根據需要設立蔬菜技術推廣站,行政村配備1名專職農民技術員。大力引進、推廣實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不斷提高生產、流通、加工各環節及各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強同相關科研、教學機構的聯系與合作,通過聘請技術顧問等形式尋求智力幫助。強化技術培訓。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蔬菜技術人員和菜農進行培訓,力爭在2-3年內,使每個基地都有一批科技帶頭人,每戶菜農都有1名技術明白人。加強科技示范,組織市、縣(區)農業技術人員定點指導幫扶,強化示范引導,加快蔬菜產業建設步伐。
3、健全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加強市級蔬菜檢測機構設施建設,加快鄉鎮蔬菜速測點和市場、超市、重點加工企業檢測點建設,強化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蔬菜檢測工作,完善蔬菜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設。建立市場準入制度,推行產品分級包裝和標識管理制度,促進蔬菜生產、銷售等關鍵環節的檢測工作步入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軌道,實現蔬菜從菜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管和安全控制。
(八)擴大對外開發,增強蔬菜產業外向度
1、突出招商引資。積極探索招商引資工作新機制,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與合作伙伴,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注重產業鏈配套招商,主動承接江浙滬地區蔬菜產業基地外移,著力引進種源生產、精深加工和配套產業等方面的龍頭企業和技術、資金密集型重大項目,加快我市蔬菜產業從招商引資為主向招商選資的轉變,向引資、引技、引才、引管理結合的轉變,向產業集聚、企業集合、資源集約的轉變。
2、強化周邊合作。圍繞省會經濟圈建設,推進六安、巢湖等地我市的三線蔬菜基地建設,發揮省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逐年擴大供肥蔬菜基地規模,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九)完善發展保障機制,促進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1、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堅持把做好蔬菜產業發展工作放在保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和為全市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提供重要基礎性保障的戰略高度來抓,不斷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落實發展措施。加強部門聯動,商業、經貿、工商行政管理、衛生、質檢、金融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增強服務意識,形成合力,促進我市現代蔬菜產業發展。
2、科學實施規劃。各地要按照“大基地、大市場、大龍頭、大服務”的總體要求和《XX市現代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2)》的要求,認真研究本地資源、區位和布局特點,按照市場需求規律,制定各自的蔬菜生產發展規劃,明確分階段的實施重點和發展目標,分解落實年度發展任務,抓好分布實施。突出蔬菜基地規劃、建設和管理,制定《XX市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保護辦法》,把我市蔬菜基地建設和管理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各地要統籌好蔬菜基地建設選址與城鎮建設發展規劃的協調一致,將其列入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實行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嚴格保護、分級負責,逐步改變蔬菜基地因城鎮擴張“邊建邊占” 的現象。
3、強化政策支持。加大XX市《關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落實力度,充分發揮和放大財政資金的引導功能,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金融資本和外資投資蔬菜產業開發,推動蔬菜產業化經營,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園區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省級有關促進蔬菜產業的項目和資金,健全蔬菜產業發展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認真落實有關加快土地流轉,推進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的政策,采取積極措施,鼓勵和引導種植大戶、蔬菜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各類蔬菜經營主體參與土地流轉,促進蔬菜“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加快蔬菜產業的區域化布局和規模化經營進程。
4、建立保險機制。探索將政策性商業保險引入蔬菜生產和銷售領域,建立蔬菜產業發展的風險防范機制,逐步建立政府支持,市場化運作,企業和農戶廣泛參與的蔬菜保險保障體系。不斷創新蔬菜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加強與金融機構的銜接,共同研究相關擔保和貸款辦法,解決蔬菜大戶和菜農融資難的問題。
5、突出應急保障。建立健全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蔬菜供給應急保障機制,完善蔬菜市場有效供給應急預案,認真落實預案的各項保障措施,提高應對處置能力。建立蔬菜市場異常波動防范制度,構建反應及時、處置得力、防范嚴密、化解有效的應急處理機制,確保應急時調得出、運的進,努力維護蔬菜市場供給穩定和人民群眾生活穩定。
由于人增地減,農業生產基礎較弱,自然災害頻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糧食需求的壓力不斷增大的狀況,貴州省糧食生產發展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和有利條件,加強糧食綜合增長能力建設,構建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使糧食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潛力。
貴州省一直重視糧食生產,長期堅持“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
由于人增地減,農業生產基礎較弱,自然災害頻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糧食需求的壓力不斷增大的狀況,貴州省糧食生產發展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和有利條件,加強糧食綜合增長能力建設,構建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使糧食產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潛力。
一、耕地資源潛力
1、嚴格建立耕地保護制度,確保糧食發展。認真按照《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格土地利用規劃,使現有70%耕地用于種糧,奠定糧食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
2、加強以水利建設和實施坡改梯工程為重點的基本農田建設,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耕地質量。貴州是個喀斯特的山區省份,基本農田建設普遍薄弱,保灌面積小。而形成中低產耕地的主要原因,其中占比重大的旱地普遍是坡度大,土壤瘠薄,保水保肥能力差。為此,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基本農業田建設,增強抗災能力,擴大旱澇保收、穩產高產農田面積,是構建糧食發展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按“九五”全省年新增17.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的速度,提高到每年新增25萬畝,以每畝新增糧食100公斤計,至20xx年糧食總產可增加30萬噸以上。
我省自xx年開展了以坡改梯為主的基本農田建設,12年累計實施912萬畝,使近50萬畝坡耕地變成稻田,使14686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12年累計增產糧食160.9萬噸。今后我省將繼續實施坡改梯,以現在的速度,至2010年可使糧食總產增加80萬噸以上。
3、加強以培肥地力為中心的中低產田(土)改造,全面提高耕地肥力。通過增施有機肥,大力發展綠肥,推行秸稈還田,結合進行“瘦變肥、薄變厚、坡變梯”的土地整治和推廣等高帶狀種植、綠肥聚垅、免耕栽培、生物固埂等措施,從根本上改善土壤環境,單產可提高近50%。按全省計劃每年改造50萬畝的進程,至2010年累計可改造中低產耕地300萬畝,糧食總產可增加30萬噸以上。
4、加強防治土地水土流失,合理開發后備耕地資源。貴州農業發展要根本解決長遠的糧食問題,有效地增強糧食發展后勁,必須樹立依靠全部土地的觀點,合理開發“四荒”耕地。從現在起至2010年,若以20個土地大縣,每縣墾復3萬畝,40余個中等縣,每縣墾復1萬畝,加上其它零星分散荒地與廢棄地的利用,全省耕地增加100萬畝左右,使糧食總產可至少增加約24萬噸。
二、生態條件潛力
貴州雖然地處高原,但由于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的影響,氣候較溫暖,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雨量充沛,為農業綜合開發與糧食生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據農業部xx年《中國南方糧食結構優化研究》資料,認為貴州生態氣候條件對糧食總量的近、中期理論預測,其糧食總產潛力為1468.7萬噸,潛力指數為43.16%。這些都說明貴州在充分利用光溫水資源條件、提高耕地利用潛力和提高復種指數,糧食總產可在現有基礎上增加364.4萬噸。
三、生產條件潛力
1、開發冬季農業,利用冬閑耕地擴大復種面積。目前,貴州夏糧比重仍然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約仍有500萬畝冬閑田土的影響。近期除保留少數冬水田、囤水田之外,應采取大力發展耐瘠、耐旱、生育期較短,利于茬口銜接的馬鈴薯、大麥和多種胡豆、豌豆等,既增加夏糧產量,又利于緩解糧菜爭地與人畜爭糧的矛盾。若減少一半的冬閑田土用于種糧,使夏糧總產比重可提高近4個百分點,即可增產糧食約45萬噸。
2、利用秋糧收后的時空,增種一季晚秋糧食作物。從貴州農作物生長普遍兩季有余、三季不足,或一季有余、兩季不足的氣候特點出發,充分利用晚秋時空季節的光熱水土資源,大種晚秋作物,發展秋洋芋、秋紅苕、秋蕎等100萬畝,按畝產100公斤,即可增加糧食10萬噸。
3、利用熱量條件較好的區域,完善改制力度,增加糧食產量。旱地可利用作間套多熟制,擴大兩熟與三熟或三熟四作面積,至少可利用占旱地20%以上面積擴大糧面。稻田,在海拔600米以下,并有水源保證的面積,約有200萬畝,采取一季中稻蓄留一季再生稻,平均畝產可達100公斤左右。為此,利用熱量條件較好的中低海拔區域,加強耗作制度改革,增加糧食的潛力可達30萬噸以上。
四、科學技術潛力
1、加快糧食品種更新步伐,提高種糧效益。針對貴州立體農業明顯,生態類型多樣,栽培水平懸殊較大的特點,因地制宜選用與搭配“豐、優、抗”兼備的品種,做到品種對路,熟期配套,布局合理,進一步為提高單產打下基礎。貴州多年生產實踐證明,采取更換和更新糧食作物品種在多項增產技術措施中,可起到15%以上的作用。
2、堅持良種良法,普及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糧食單產。近年來各地在“六普及、三提高”重點適用技術示范帶動下,廣泛推廣的保溫育秧、育苗移栽、地膜覆蓋、葉齡摸試、半旱式栽培、秸稈還田、配方施肥、改制復種、分帶輪作、與綜合防治病蟲鼠害等一系列先進適用技術,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優化調整結構,提高糧食產量,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3、突出抓好稻、玉、芋、麥作物生產,確保糧食總量穩定增長。水稻、玉米、馬鈴薯、小麥是貴州四大主體作物,對確保糧食穩定增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突出抓好四大主體作物生產結構調整中,應把玉米和馬鈴薯的生產與加工產業化,作為糧食發展的新舉措:一是在確保稻谷總產量穩定增長的同時,逐步把約計200萬畝“三年兩不收”的望天田,通過“水路不通走旱路”,用于擴種雜交玉米,其玉米單產可比種水稻穩定增長10—20%;二是在旱地分帶輪作中,無論采取何種分帶種植方式,都應考慮玉米單產水平不能下降;三是在旱地擴大間套種植方式中,應努力擴大馬鈴薯的種植比例,并在熱條件較好的區域,不斷擴大二季馬鈴薯的面積;四是要加強四大作物“種子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快完善主導作物品種培育、篩選、更新和提純。
為切實做好今年夏收夏種工作,更好服務“三農”,XX縣農機局立足本職,周密部署、依法履職,統籌調度、強化服務,充分展示了農業機械在“三夏”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今年XX縣小麥種植面積約9萬畝,適宜機械收獲的面積機收率達98%。
一、當前夏收夏種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一是農機作業成本高。據億霖、民樂、大紅鷹等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由于XX縣是山區縣,山區丘陵多、地塊小,無法連片作業,機械作業難度加大;而且農機作業油料價格高,人工工時、機械維修費用高。今年XX縣小麥機收價格為每畝100元左右,與周邊縣區機收價格相比,每畝普遍高出20—30 元,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引起,一方面主要是受地塊影響;另一方面柴油價格高(例如:一臺中小型小麥聯合收割機作業每畝需用柴油5公升左右,每天可收割小麥 40—50畝,燃油成本在200—250公升左右,按柴油每公升比以前高0.8元的價格計,每天多支出160—200元);再一方面人工費高,一臺小麥聯合收獲機械的作業機手每天人工費300元。作業成本的增加,合作社、農機大戶等農機作業人員只有提高作業費,這樣也就增加了種糧農民的生產成本。
二是作業難度較周邊縣區大。XX縣是山區縣,丘陵山地多,地塊小、布局分散,多以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模式為主,地塊與地塊之間農作物混雜套種,作業場地不集中,無法連片作業。大型小麥聯合收獲機械無法作業,只適用中小型小麥聯合收獲機械,作業機械轉場頻繁,機械利用率低。
三是作業需求量大,小麥聯合收獲機械保有量少。由于XX縣是山區縣,大型機械保有量少,特別是小麥聯合收獲機械增加不多;而且“三夏”麥收搶抓農時、時間緊,農民需求劇增;再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多,農村勞動力急劇缺乏。小麥聯合收獲機械已經成為全縣農民群眾“三夏”麥收的依賴。但“省功、省時、省力”的機械化聯合收獲機保有量太少,目前,全縣擁有小麥聯合收獲機械在200多臺。
四是農機安全生產形勢嚴峻。“三夏”生產期間,農事活動和農機生產作業活動增多,各種農業機械不論技術狀態如何一般都投入生產一線,帶來了極大的安全生產隱患;再是天氣炎熱、時間緊、農活多,農機作業人員的注意力不集中,極容易出現問題、發生農機安全事故。
五是當前天氣連續干旱,影響了夏種進度。
二、建議和對策
一是盡管今年對“三夏”作業的小麥聯合收割機保質保量優先加油,并對所使用的燃油進行了適當補貼(每公升0.2元),但對作業成本的改變起不到明顯作用。
二是積極爭取更多的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繼續加大對聯合收割機的補貼力度,引導農民購買農機后加入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組織開展專項作業服務,既提高作業效率,又便于調度管理。今年,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全縣新增聯合收割機15臺。
三是提高農機服務和機械作業水平。一方面充分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大力組織機械作業,根據生產進度,及時調度農機具,提高農機作業效率,確保作業質量,促進“三夏”生產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農機大戶的帶動作用,積極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跨區機耕、機播等作業,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提高農機具的使用水平和效益。
四是抓好農機安全生產監管。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農機化網站等媒體進行農機安全生產宣傳,以平安農機示范村、平安農機示范鄉鎮為平臺,深入鄉村、農戶、田間地頭宣傳安全法規和農機安全常識,努力提高廣大機手的安全意識和遵守農機安全法規的自覺性;農機監理站積極與公安交警部門密切配合組織開展農機安全集中整治活動,及時糾正違法行為,杜絕農機安全事故發生。
五是積極引導農民群眾進行抗旱,加快夏種進度。
【市蔬菜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小雜糧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3-06
關于石膏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范文11-29
關于縣域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2-20
關于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02-04
鄉鎮核桃產業調研報告范文02-27
關于區文化創意產業調研報告范文03-20
工程建設進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2-23
產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調研的報告范文03-29
檔案工作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4-20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通用9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