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規律》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探索規律》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1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激發學生情趣導入新課,學生非常投入。我利用探究法、觀察法、歸納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探究,歸納學習內容。在教師的引導、組織下,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共同探究,揭示數與數之間的變化規律,圖形的排列規律,并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組成員生生互動,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幫助,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學生自如地在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中獲取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怎樣找規律呢?也許,我們更多地關注找怎樣的規律,其實,我們更需要在“找”上做文章。找規律的教學價值與重點是在“找”的過程中。課前導學的問題正體現了這一點。例1設計的問題,是用探索有多少個不同的和的問題,引入可以框住多少個相鄰兩個自然數,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自主的`小組探索,教學目標能提前完成。而對于規律的發現學生還是逐個平移紅色的方框,我又提出:是否有更簡捷的方式找到一共有多少種拿法呢?我的意圖是:紅色的方框不再逐個向右平移,而是一下子從最左端平移至最右端,通過找框內第一個數,找到一共有多少種拿法。而且,這樣也為學生后面的算式算出有多少種拿法提供解釋算理的形象支撐。探索規律”的過程是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創造性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許多富有情趣的細節,有助于幫助學生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2
《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本課時讓學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觀圖形和事物的變化規律,所以我在課堂中結合了多媒體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在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這節課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
在教學中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喜歡的“猜花的顏色”為引子,通過“找簡單的規律——畫規律——找生活中的'規律——動手創造規律”等活動。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
進行數學活動的教學。我設計了找一找、涂一涂、擺一擺,排一排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規律。通過排隊把知識進一步的拓展,從而讓學生再創造出不同規律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我把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找生活中的規律并欣賞,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這節課,我和同學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愉快時刻蕩漾在課堂上,創新,自主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3
一年級數學第一冊安排了兩次“探索規律”,我將兩次的內容進行了整合,設計了探索實物、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這節課從始至終都充滿濃濃的探究味,在入學第一學期就為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在探究中體驗“規律”的存在和優勢
上課開始,我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在短時間記數的情境。出了三組數,一組是沒有規律的數。有兩組是有規律的數,分別是1234512345和22112211;學生在短短的幾秒內就記住了這些數。我究其記得快的原因,學生說因為這兩組數有規律,所以記得快。這個活動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規律”的存在和優勢所在,進而明確這節課探究的目標是探索規律。
二、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探究過程
本節課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探究過程:從找實物的排列規律,到找圖形的排列規律,再到找10以內數的排列規律。找實物的排列規律是從學生熟悉的水果朋友和動物朋友入手,讓學生發現規律并且應用規律解決簡單的問題。到圖形排列規律時,放手讓學生用4個圓片和4個三角形自己創造規律。接下來轉入數的排列規律。因為學生只學習了10以內的數,所以我把探索數的規律定位在發現單數、雙數的排列規律上,讓學生發現單、雙數的排列規律都是一個比一個多2。最后,回歸到生活中的規律。這種從具體到抽象的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為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搭建了逐步提升的平臺。
三、采用多種形式為學生探究學習提供空間
學習是一個過程,探究學習更應是一個充滿著觀察、發現、實踐、推斷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我注重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探究、創造的學習氛圍,采用多種形式讓進行學生探究學習,使學生在擺一擺、涂一涂、猜一猜等活動中發現規律、發展思維。比如:課上讓學生動手擺圖形創造規律,還有用彩筆在一排沒有顏色的花上,創造出一排顏色上有規律的花。學生們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創造出很多規律,學生將對“規律”的理解用自己的雙手表現出來。
整節課,我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嘗試、自己去創造,力求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使學生探索一個又一個規律,在玩中學,享受著探究的無限樂趣。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4
本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借助計算器探索積的一些變化規律和商不變的規律,以及運用這些規律進行簡便計算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乘、除法和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因此,重點應放在對規律的`探索方面,教學完本單元內容,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教學時要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發現探索規律,并且有獨立思考的時間。上課時有些思維敏捷的孩子會一下子發現規律,并脫口而出,于是,我就讓這個學生來說說是怎么想的,給還處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結規律后,再通過學生自己寫算式來驗證發現的"規律,這樣就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當然,對那些“聰明”孩子的上課習慣還是要加強培養。
2、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在上課前,先讓學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題,找找規律,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上課,提高課堂效率,也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時間發現規律。
3、克服思維惰性,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發現和總結出規律后,就可以進行簡便計算,一些較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為了避免犯錯,會回避用規律來進行計算,而是采用比較繁瑣的列豎式。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課堂上對規律的感知還不夠,要適當的給這部分孩子增加練習量,進一步感受規律,提高規律掌握的熟練度。另一種是,怕粗心犯錯,對于這部分孩子則可讓他們算完后,進行估算,這樣有利于他們養成自覺檢查的好習慣,通過估算也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感。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5
《探索圖形的規律》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發現一些簡單圖形擺放的規律,通過探究圖形的規律,培養學生發現規律,總結歸納規律的能力。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的是引導發現的教學方法,拋出問題后,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如果有問題教師予以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仍有些不足。現總結本節課教學的優缺點如下:
一、優點:
1、本節課的設計合理,思路清晰,問題設置由淺入深。由擺n個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需要多少根小木棒總結出n個n邊形需要小木棒的根數,這是這節課的亮點。
2、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作用是引導,不是一味的"講。
3、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對于學生的觀點,讓學生自行質疑提問,學生面向學生,更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缺點:
1、教師的引導語言還不夠精煉,以至于個別的問題沒有啟發出學生的思維。
2、課堂語言不夠嚴肅,出現了幾句和課堂無關的話。
3、有兩處沒有耐心的等學生思考出答案就進行了提示,沒有鍛煉好學生的思考力。
4、小組討論時間有些不足,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探究出了答案。
5、課堂預設不夠豐富,在學生提出獨特的想法的時候,教師的應變有點慢。
6、還應該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會有些許的遺憾,但是每一節公開課對于我來說都是一次提升,雖然仍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在眾多教師觀摩的情況下仍然展示出了這節課教學的優點,說明我還是進步的。我不能因為這節課的教學中出現了些許的不足而喪志信心,更不能因為擁有了這些優點而驕傲自滿。以后教學工作中的每一節課都是我展現優勢改正缺點的平臺,既然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那我就讓缺憾變的最小吧。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6
本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借助計算器探索積的一些變化規律和商不變的規律,以及運用這些規律進行簡便計算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乘、除法和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因此,重點應放在對規律的探索方面,教學完本單元內容,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教學時要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發現探索規律,并且有獨立思考的時間。上課時有些思維敏捷的孩子會一下子發現規律,并脫口而出,于是,我就讓這個學生來說說是怎么想的,給還處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結規律后,再通過學生自己寫算式來驗證發現的規律,這樣就加深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當然,對那些“聰明”孩子的上課習慣還是要加強培養。
2、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在上課前,先讓學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題,找找規律,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上課,提高課堂效率,也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時間發現規律。
3、克服思維惰性,加強估算能力的培養。發現和總結出規律后,就可以進行簡便計算,一些較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為了避免犯錯,會回避用規律來進行計算,而是采用比較繁瑣的列豎式。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課堂上對規律的感知還不夠,要適當的給這部分孩子增加練習量,進一步感受規律,提高規律掌握的熟練度。另一種是,怕粗心犯錯,對于這部分孩子則可讓他們算完后,進行估算,這樣有利于他們養成自覺檢查的好習慣,通過估算也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感。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7
在教學《用計算器探索規律》一課時,學生的積極性極高,可能是他們可以乘機玩一玩他們認為非常神奇有趣的計算器吧!雖然這一現象使課堂看著充滿激情,但在這激情的背后卻讓我陷入了幾點思考之中。
1、計算器要“利用”到何種程度為宜。我們借助計算器,將學生的思維從繁雜的計算中解脫出來,使學生更加關注規律的發現過程。在猜想、枚舉驗證、應用規律的過程中,學生必然要經歷大量的計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數目的計算。為了使學生擺脫這些繁雜的計算,讓學生的思維集中于探索和發現規律上,教材也明確要求學生使用計算器來進行這些計算。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探索數學規律的過程與方法,并使教學過程更多地側重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這是計算器的作用所在。但同學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計算器是用來幫助學生能較快較準地計算出大數目計算題的結果,在此基礎上發現各種規律。所以我認為計算器只是本節課的一種輔助工具,而非本課所學規律的重點。我們不要把計算器神奇化,使得學生過分相信、依賴于計算器計算,這樣只有害處且無益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數感的培養。
2、本課內容似乎略顯單薄,時間尚余。本課是教學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相應地發生變化的規律。但是通過實踐教學,我發現這個內容在一節課內進行教學和相應的應用練習,時間還有多余,學生也似乎還能學習的余力。對此,教師可以有多種處理方式,比如增加練習,進而鞏固知識;又如適當地補充學習內容:
(1)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時積的變化;
(2)兩個因數都有變化時積的'相應變化等等。如果是從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方面考慮,我則偏向選擇第二種處理方法。當然,這是對學有余力的同學而言。對于其他學生則可在今后的學習和練習中慢慢鞏固。我覺得這樣做不但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和提高,還能有效地避免學生產生思維定勢。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8
“探索規律”問題蘊涵著觀察、猜想、歸納的思想方法,是鍛煉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一個好素材 。鑒于上學期學生已經有了找規律的經驗,我對本節課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分了三個環節來完成。
第一環節的“智力測驗”旨在讓學生從簡單的數字規律中發現這些數字都是通過“加、減、乘、除、乘方”運算建立聯系的'。同時向同學們傳達了解決問題的普遍方法,即:先發現規律,然后利用規律解決具體問題。
第二環節的“楊輝三角”是數學史上很著名的體現數字規律的篇章,通過尋找楊輝三角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去觀察,大腦去思考、歸納,然后利用發現的規律續寫楊輝三角。接下來我向同學們介紹了楊輝三角的悠久歷史,使同學們為我們民族的數學發展感到自豪,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興趣。這么著名的楊輝三角究竟有什么用途呢?這時我將它與我們最近學習的多項式乘法聯系起來,引導同學們觀察(a+b)n[n是正整數]的展開式,按照a的指數依次降低的順序排列之后,將各項的系數拿出來排列成表,發現恰好是楊輝三角,同時還發現各項中字母指數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多項式的乘法,感受更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運用楊輝三角來簡化多項式(a+b)n[n是正整數]的運算。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9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的簡單排列規律,本冊教材中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顯得復雜一些。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操作、觀察、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眾所周知,數學是模式的科學,尋找和發現周圍世界事物之間的關系以及事物變化的規律構成了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發現關系和規律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的過程。因此,《標準》將“探索規律”作為數學與運算獨立的內容,其目的是加強這方面教學的力度,把這種“探索規律”的活動,結合其它方面內容的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開闊學生的思路。因此在設計時,我根據本課探究性和活動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置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出課題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于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解放學生的思想,讓他們敢想;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敢問。在剛一上課,我便問學生:“喜歡做游戲嗎?我們快去看看吧!”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級下學期學習的簡單的排列規律,即復習了舊的知識,有很自然地引出新的知識,揭示了課題,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盡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
第三,加強數學思考。《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特別在例1教學后,讓學生把殘缺不全的拼圖補充完整,每個學生都動起手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思維得到了訓練。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10
今天我教學的是探索圖形的規律規律這節課,課結束后覺得自己以下幾個方面沒有處理好。
1、對課標的把握不準。
在教學建議里,有這樣一段話:“需要說明的是,圖形中的規律旨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探索發現的過程,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對于具體所涉及到的規律是什么,在此不作要求。” 到底讓不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三角形,這是從備課開始就一直困擾著我的問題。考慮到本節課的重點,應該是觀察圖形,發現規律,而不是動手操作,而且認為,一眼就能看清小棒用了多少根的圖形,有什么必要再花時間讓學生擺呢,于是最后決定不擺,直接分階段出示圖形。現在看來,沒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過程,也就是對課標里的建議“圖形中的`規律旨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的過程沒有充分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把活動重點放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在操作中體驗并探索發現,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應該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不應該省略。
2、而且給學生獨立思考,找規律的時間少了。
教材呈現的規律是這兩種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個數減1的方法,第二種是把每個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來計算,再減去重復的根數。而兩個班的學生都還發現了一種,就是先假設每個三角形都只用兩根小棒,這樣就比實際小算了一根小棒,于是最后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個數后再加1。第一種方法,開始時,學生是很難想到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沒有發現,經老師引導后,成績好的學生才發現。而第第二種方法,由于有了第一種方法的基礎,所以部分思維靈敏的學生能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學生更易于理解與接受。現在想來,這也許是因為一是少了讓學生動手操作這個環節,二是沒有讓時間給學生充分獨立思考,把規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組內交流,最后集體交流后得出規律,而是看到學生發現規律有困難時,就馬上引導學生去思考了,這樣局限了學生的思維,才會出現這種狀況的吧。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11
《用計算器探索規律》是課本第十單元的內容,主要講的是“積的變化規律”和“商不變的規律”以及利用這些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或總結新規律的內容,在此之前很多練習或考試中也出現過這樣的簡單的規律的問題,雖然那些時候沒有明確說出這些規律,但學生已經有了這樣的意識或者感覺,比如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怎么變化積就跟著怎么變化,學生似乎對這樣的知識很熟悉。上完這一單元,我感覺我們班的學生對于積的變化規律掌握的較好,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一個數,得到的積就是原來的積乘(或除以)這個數,學生對一個因數變化積的變化規律掌握的很好,甚至兩個因數同時乘(或除以)的也掌握的不錯,掌握不好的是一個因數乘一個數,另一個因數除以一個數的情況,這一課的時候,我事先想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在拓展題中加了這樣的題目,認真講解了這樣的題目可以分成兩步來看,先看一個因數的變化,再讓第二個因數進行變化,找出它們的積的變化,講完了我發現還是有一些學生沒有完全掌握,導致在練習和考試中出現錯誤。
第二節課中,我先讓學生回顧了積的變化規律,并從簡單的例子入手,讓學生意識到除法算式中的商也有它自己的規律引入新課,我著重強調了商不變的規律的前提是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但是在練習的.時候我也發現,其實部分同學在做題目的時候,不會想到用我們學過的商不變的規律,不會去拿被除數和除數同時除以相同的數去判斷這一題的商是不是不變,而是直接把口算得出答案,在問到幾個同學是怎么做這些題目的時候,幾個人給我的是相同的答案,口算出來的,再追問一句怎么口算出來的,大部分都會說是根據簡答的算式推導出來的。而這樣的推導過程就是規律的運用過程,看到被除數和除數都乘10就會想到它們的商不變,當然也有一些同學學到的新知識是需要慢慢消化的,慢慢地他應該就能發現利用規律的簡便之處。其實課后想一想也是的,很多知識都是在潛移默化中運用著,在學生的無意識中運用著。
用商不變的規律進行除法豎式的簡便計算中,我先回顧了學完的兩個規律,并請學生進行舉例說明,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后,我先出示了一道能整除的整百數除以整十數的問題,學生用之前學過的除法算式很快就列出了豎式,這一題的教學時,我先板書了一般的列豎式的方法,有板書了根據商不變的規律去掉被除數和除數末尾相同個數的零的方法,學生一直認為第二種方法比較簡便,很快接受了這種新的方法。接下來我將除數進行了修改,變成了有余數的除法,先讓學生根據剛才的簡便算法列出了豎式,特意沒有讓學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出橫式,列完豎式的時候我讓學生再寫橫式,結果大部分的同學就直接把豎式得到的商和余數寫了上去,少部分同學發現這里的問題,趁著這樣的機會,我讓學生認識了商不變的規律下其實余數是變化的,一個小小的設計想讓學生意識到本節課的難點,商不變的規律下,余數是變化的,而余數的變化是跟原來的除法算式有很大的關系的。學生在練習的時候也留意了這樣的問題,突破了難點。
練習中我發現,學生對于這一單元的難點還是沒有全部突破,部分學生仍然不能準確地判斷出積和商的變化規律,特別是兩個因數同時變化的情況,或者是被除數和除數一個乘一個除以的時候,在以后的練習中這樣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解決。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12
一、有效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達到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在探索規律這一環節中,我設計的探索題,激發了強烈的探索興趣和能力。學生不自覺地就進入了新規律套所的狀態中,發現新的規律也成為學生的主題需要,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者、參與者成為主動地創造者、主體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顧問,適當的`時機引領尋聲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學
適時引入計算器。在探索規律時,有的計算過程比較復雜,這時引入計算器省時又精確,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計算器的作用和優勢,同時培養了學生靈活選擇計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識。
整節課自始自終,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規律的發現過程。而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可使學習內容在大腦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聯系,利于學生理解記憶,也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學學習變成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發展和提升的過程,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學
要使學生感悟小學數學中蘊涵的豐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讓學生親生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
“數學是美的王國”。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從一組組有趣的算式中尋找出了一個個固定不變的規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數學的“統一美”,接著根據已發現的規律,讓學生寫出符合規律的等式,感悟到數學的“神奇美”,數學規律被發現、被理解,這個過程本身也會令學會興奮和滿足,引起審美喜悅。課上學生還能體驗到整個教學過程的和諧美。
總之,努力使學生在充滿美的氛圍中津津有味地品嘗老師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 13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出課題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于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創設一個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解放學生的思想,讓他們敢想;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敢問。根據低年級學生都對小動物比較喜歡的特點,我為本課設計了一條貫穿始終的情感線:幫小猴找規律引出的一系列問題。用這條情感線來支撐知識線和能力線,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
本教學設計教學層次清晰,注意合理地處理“教”與“學”的關系,采取層層推進的辦法。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運用規律
三、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幾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
總之,在這三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探索規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探索事物搭配的規律》的教學設計講課稿07-02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06-09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06-20
關于探索樂園的教學反思07-11
反思性教學的探索與研究07-09
《搭配中的規律》的教學反思07-17
人教版《找規律》教學反思08-13
搭配中的規律的教學反思06-09
關于找規律教學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