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流動的組織——血液”一課,從節課來看,課堂上學生興趣非常高,也非常活躍,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去,都積極的分析、思考、討論書中的還有我提出的問題,并能夠運用本節的'知識解釋與生活實際有關的問題。但是,無論在怎么完美的課,也有不足的地方。
在知識目標方面,抓住血細胞的結構以及功能最為關鍵,像血漿的組成、作用;各種血細胞的形態、大小讓學生了解就足夠,不需要反復向學生強調,應該讓學生把更多精力集中在血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上。在能力目標方面,學生逐步學會比較圖片,分析數據的能力。在情感價值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獻血以及正視抗生素(后者是后來才發現可以深入的點)。
正是通過教學目標的確定,看到自身的不足,初中生物教學目標的確定以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教育、激發學生興趣為主,而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生活實際確定教學目標,同時可以參考練習冊來明確教學的主干,而我這兩點都沒有達到,在今后的備課過程當中,第一,要進行練習,第二,多思考,把知識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2
這周講的是《流動的組織——血液》。學生對血液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血液的組成成分的了解比較欠缺。學習這節不僅要了解血液的組成和功能等知識,還要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這節課安排了三處小組合作學習。第一處是利用課本的“資料分析”,教師先給予學生引導,然后學生組成四人小組,根據課本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然后發言交流。
第二處是介紹血細胞,教師先以“紅細胞”為例,從“形狀、特點、功能”三個方面來分析,給學生做示范,然后要求學生參照教師的分析方法,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觀察課本的.圖片,閱讀分析課文的信息來掌握白細胞和血小板相應的知識點,并完成表格,課上交流。
第三處是在學完整節的內容后,讓學生來當“小醫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血常規化驗單”。
通過這三個環節的合作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點,而且對能力也有一定的培養。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3
有關血液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學生都見過血液,也有流血的經驗;陌生是因為學生對血液了解不夠,對它還很好奇。與血液相關的疾病在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聞,學生不僅要學習血液的常識,同時還要求學生對于因血液引起的種種問題持有正確、健康、科學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從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出發,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的活動中學習知識、發揮能力、培養情感,使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密切地聯系在一起。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注意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將課堂交給學生。我重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我采取多種教法,以貼近生活的實例入手,
通過一些與血液相關疾病的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分析,主動與學生交流和探討所得到的信息,引導學生思考感悟,認識科學的內涵。形成對血液各組成成分及生理功能的共識。使學生思維既有拓展發散的機會,最終又能回落到知識脈絡上,達到收放一體。
我通過設置情境從生活中的經驗導入新課,提起學生的好奇心及興趣。通過學生對血液認識的講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接著,動畫播放加入抗凝劑的血液,讓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概括血液的各組成成分。在完成血液的組成這個知識點的學習后,讓學生觀看大屏幕,自學教材,歸納老師提出的有關血漿問題,以鍛煉學生培養學生自學,歸納知識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血細胞中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及數量。出示表格,讓學生通過自學、相互討論后歸納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在學生歸納不完整時及時補充講解,或者在學生歸納完整后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講解知識,達到突出重點、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資料,合作學習的目的。
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時展示血常規化驗單,讓學生分析病因,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選擇、判斷、填空等題型,鞏固所學新知,鍛煉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解題和實踐能力。學生閱讀課后的`知識,將知識進行拓展。了解獻血和骨髓捐獻的意義,并認同義務獻血和骨髓捐獻,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學習。
從上課的情況來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課堂提問學生人數多,可以吸引更多同學的注意力。由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多,課堂容量較大,為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課堂教學節奏稍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欠佳。今后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全面提高生物學素養。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倡導教師評價要以自評為主。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通過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這也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
首先,本節教學注重了新課的導入和教學情景的創設。本人采用了溫故“引”新法,巧妙導入了章節標題。而視頻的觀看和化驗單的觀察,更是讓學生對血液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景中去遇見“困難”、碰到“問題”,才能“觸景生情”,進而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其次,結合了多媒體關于吞噬的話語的優勢和生物學的實踐本性。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是為了更好的輔助教學,但多媒體只是工具而不是內容,再完善的多媒體課件也替代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本節課將教材資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層現象改為演示實驗的內容,使學生對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又通過分組實驗,學生親自觀察人血涂片標本,使其對血細胞的成分和特點有了深入的.認識。在兩個實驗的基礎上,我還通過FLASH和圖片等形式,幫助學生全面、準確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從而較好的解決了教學重點與難點。
再次,“學以致用”,讓理論知識服務于實踐,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通過重新解讀化驗單和“爭當小教練”兩個課堂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也體現了生物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更激發了學習興趣。
最后,利用概念圖總結本節內容。概念圖是在新課改后引入生物教學的一種重要工具,它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系統而又簡潔的理清某一章節的知識體系,它的構建過程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再學習、再理解和升華的過程。在高中教學中,概念圖已廣泛使用,但由于初中生認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學還很少使用概念圖。本節課讓學生嘗試畫出概念圖,總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也算是創新之所在吧。
當然,本節教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課堂時間較緊,學生討論時間不充足,內容的講解也有些平鋪直敘,重難點不夠突出;教學中未安排學生自評、組評或師評等。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5
1,導入很成功。我通過創設情境聯系生活進行導課,一開始便使學生興趣高漲。從而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我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
2,充分,合理地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尤其是血細胞個體非常微小,因此通過PPT課件電鏡下的血細胞形態,使學生能更準確地掌握學細胞的結構特點。同時,給學生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干細胞和干細胞的研究》相關知識點,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也能了解科學前沿知識,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
3,課堂上,除了講解知識點外,我還聯系了很多實際問題。
不足之處:
1,由于時間原因,學生課堂討論不夠充分,學生討論的時間太短,老師又倉促的.總結了知識點。
2,本節課主要以講授為主,學生活動太少。
3,由于時間原因,給學生播放PPT課件的時候,過于快。應該給學生留夠充裕的時間進行識記。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在課堂設計上努力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貧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體血量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如:試管中血液為什么會出現分層現象,為什么對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時輸血。三種血細胞有什么區別等)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還注重了學生的合作討論。把難的問題拋給學生,通過集體討論來解決問題,教師盡量做一個引導者。通過這些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樣化了,在觀察、實驗、文本解讀、資料分析、討論中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以學案為載體,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注重了講練結合,每解決了一個問題,通過“請你來解答”讓學生練一練、分析回答、歸納總結等不同方式進行鞏固基礎或應用分析,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落實。
通過教學發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待解決和提高:
1、有些問題留給學生思考時間過短,所以出現了問題解決時學生不積極的現象。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應再充足一些,再“放一放”盡量讓學生自己去探究。
2、評價太單一,缺少鼓勵性評價。
3、提問時還不能充分兼顧全體學生。今后提問學生時關注的面再大一些,盡可能照顧全體,如可以采用動手畫一畫,寫一寫,小組合作討論等不同方法,盡可能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
4、有些問題處理方法不是特別有效。在問題解決時發現所用方法對知識點的`突破并不是很有效,有些學生還是不理解。可以利用實驗觀察進行突破。
以上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引以為戒。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7
上學期我們生物組的劉鳳榮、曲宏偉兩位老師就《流動的組織---血液》一課進行了作課,課后我們進行了認真的研討。現在由我代表我們生物組就此課進行反思。
血液對于每個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說學生熟悉血液是因為每個學生幾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驗血的經歷,對血液的顏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認識,還可以從報刊、雜志、電視和廣播中獲取到有關血液的信息。說學生對血液陌生,是因為學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種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兩位教師根據我校“教、學案”的要求,注意培養學生課前自學能力,注意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將課堂交給學生。教師主要不是在講,二是在引導學生;學生不是在聽,而是在進行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
劉鳳榮老師的課,首先從生活中的經驗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及興趣。通過學生對血液認識的講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接著,出示加入抗凝劑的血液圖片,讓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概括血液的各組成成分。然后讓學生觀看大屏幕,自學教材,歸納教師提出的有關血漿問題,以培養學生自學、歸納知識的能力。接下來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血細胞中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在學生歸納不完整時,教師及時補充講解,達到突出重點、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資料、合作學習的目的。然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談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有關知識:貧血時應怎么辦;缺氧時怎么辦;受傷時的膿液是什么等問題,體現了知識服務與生活的目的。接著播放視頻材料學生觀看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后,通過選擇、判斷、填空等題型,公國所學新知,鍛煉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解題和實踐能力。學生閱讀課后的知識,將知識進行拓展。了解鮮血和骨髓捐獻的意義,并認同義務獻血和骨髓捐獻,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課后我們進行了研討:認為把視頻播放放到學新知前會更好些。因此,曲宏偉老師又根據研討作了一堂課。
從兩位老師的課堂上也反應出兩點共性問題:
1、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驗能力不強。顯微鏡的使用不熟練;運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差些。因此存在有些學生觀望、實驗忙亂、用時過長的現象。這樣就使得課堂時間教緊,有些知識學習發的教匆忙。
2、教師“教學案”的運用還是不很熟練,課前教師下發了預習提綱,學生進行了預習,但課上遇到問題時,教師又不自覺地去講,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又走回老路上去。
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們組成員通過研討認為:實驗課一定要克服各種困難來上,讓學生多動手,培養他們的實驗能力。對于實驗材料不足的問題,有可能的盡量由學生自己帶來,教師自制等,同時學校也要向辦法給解決一些;“教學案”的運用教師要大膽嘗試,不要總怕出問題,要相信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這種教學方式會讓師生雙方都受益。
以上是我們生物組的反思。謝謝大家!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8
給學生講到人體內流動的組織——血液時,學生多多少少都知道一些其中包括的成分,但是,各自具體的作用不清楚。
學生對這樣的內容還是很感興趣,也渴望知道,因此,我將這些內容與常見的癥狀聯系起來。如,血液之所以呈現出紅色,是因為其中的紅細胞是紅色,而且可以攜帶氧,運輸到全身各個部位,由此聯系到初一第一學期講到的一道聯系"生活在高原地區人的紅細胞數目為什么比平原地區人的多?"現在學生幾乎都可以回答對。再有,貧血患者經常會出現頭暈,臉色蒼白的癥狀,原因就是體內的.餓紅細胞數量相對比較少。再如,血小板的作用是凝固血液,而大家知道的白血病患者的主要典型癥狀就是血流不止,這時學生都會想到這樣的患者是因為血液中血小板數量不足。
用這樣的方法給學生講這些內容,學生很容易接受,而且上課的氣氛也活躍。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9
血液循環的途徑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第三節第二課時的一個教學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大知識點叫抽象,難于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開發多種資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信息,展示資料,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把學生從學習的邊緣地帶請到學習的中心地帶。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把抽象變為直觀,靜態變為動態,給學生以直觀、形象、動態的刺激。
1、引入通過多媒體,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血液循環掛圖來觀察血液循環的途徑。并設問:張強腳趾發炎,前臂靜脈注射,能否治療炎癥呢?學生參照課本上的.血液循環模式圖進行小組討論并獲取結論。
2、新授。在方法上,教師一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分析討論等手段,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以觀察血液循環的途徑演示動畫為探究活動的突破口,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學生愉快而全面地接受新知識。
血液循環的途徑:
(1)體循環途徑,出示掛圖講述:教師提問:體循環開始于哪個腔?先后經過哪些血管?終點是哪個腔?學生觀察、思考﹑討論體循環途徑并在草稿紙上畫出,動脈血用紅筆表示,靜脈血用藍筆表示。討論組代表口頭回答。
(2)肺循環的途徑。點撥提問:
1、 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與肺泡發生了怎樣的氣體交換?
2、 經過體循環和肺循環,血液成分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按照體循環的推理方式完成肺循環的模式圖,學生代表口頭說出血液成分的變化。
3、知識反饋討論。讓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提高他們的識圖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即能力培養的同時,基礎知識也再次鞏固、升華。教師給予討論提綱:
1、 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還是有先后順序?
2、動脈里流動脈血,靜脈里流靜脈血,這樣的觀點對嗎?
4、小結。學了本課,你對血液循環的意義有什么認識?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10
信息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意味著知識更新異常迅速,學生不可能以結束學校的學習作為學習的終結,所以我在課堂設計上努力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貧血、血友病、白血病、血栓、人體血量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如:試管中血液為什么會出現分層現象,為什么對失血多的病人要及時輸血。三種血(細胞有什么區別等)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通過閱讀培養學生求知,科學的精神通過家庭小醫生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質疑使學生更好的省晤知識,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阜新精神。本節課充分發揮了學生搜集資料,整理加工資料的能力,使學生開闊了視野,認識到信息的重要性,掌握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我想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通過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這也是一再學習的過程。經過梳理我發現在以后的教學上還要改變已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探究、參與、互動自主學習的能力更突出一些,還要更好的引導學生關心他人,關愛生命。用所學的知識更好的聯系實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11
營造學習氣氛 增強課堂生機 從事初中生物教學工作十余年了,常有一種失落感,本來應該是充滿著生命氣息的生物課堂,常常因為不當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而變得死氣沉沉,被學生痛苦的形容成“死物”課。要想真正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生物教學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必須想辦法使學生關注生物課堂。應在如何營造課堂學習氣氛上多下功夫。 “血液循環”一節課的教學實踐,讓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細想起來,這節課我成功做到了以下兩點:
一、 更新觀念,還生物課以生趣 以前講“血液循環”,只會照本宣科,讓學生聽枯燥無味的講解,學生很容易被淹沒在學科知識的海洋之中;讓學生死記硬背循環途徑和血液成分變化,學生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只記得空白的知識本身。
現在再講,先放下對教學目標的急切追求,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孩子們饒有興趣地完成了哈維的血管捆扎實驗,自己動手通過顯微鏡看到了小魚尾鰭內生生不息的血流。相信孩子們肯定感到新奇,也肯定感到喜悅——因為他們再也不是機械記憶“紙質的生物”,而是感受到了生命本身;再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可以向科學家那樣去完成科學探究。
我有理由相信,抓住機會讓學生動手、動腦,學生自然將心思回歸到課堂中來,自然將精力放到學科知識上來,自然可以體驗到“學”的輕松。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策略的更新自然也影響到教師自身的心情,也會體會到“教”的快樂。
二、 鼓勵合作,還生物課以生機 以前我的課堂死氣沉沉,是因為“我的課堂我做主”的思想長期禁錮著我,也禁錮著我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常是我喋喋不休的講解,提問和回答只是“串場詞”,學生沒法自主交流,更不能自我展示。
《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課堂學習不單是“老師講,學生聽”的過程,也不是完全由學生一個人獨立完成的過程。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課堂中老師只是機械地“死添硬灌”,把學生當作是機器,是老師工作的`目標和對象。學生只有義務被動接受,沒有權利合作,沒有權力思考,更沒有權利質疑。這種課堂是死氣沉沉的課堂,是壓抑甚至是摧殘學生的課堂。
備課時,我意識到課堂模式應該得到改變,我的思維更應該更新,應該將課堂還給孩子們。指導思想變了,課堂模式也就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孩子們不像以前那樣拘謹,不像以前那樣只會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只要老師肯放手,孩子們也是那么的充滿生機!
現代的教育理念提倡合作學習,要求老師把課堂建設成一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密切合作,共同發展的天地,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學會人際交流,學會互相幫助,和諧競爭。改變了過去傳統的課堂氣氛和師生行為模式,自然會使課堂充滿生氣,自然會讓同學們充滿希望,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12
個人認為做得還可以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比較注意知識點的引入。比如利用復習提問引入血液循環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環過程中的氣體交換引入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還有利用體檢時體檢表引入心率、脈搏和血壓的概念等。
2、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如課前學生收集資料,多媒體課件的利用,學生相互討論、親手實驗探究等。
3、基本上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貫穿整節課,每一個問題、實驗學生都積極思考、參與,其中測量脈搏和血壓的實驗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到最高點。
但是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據課后作業的反饋,少部分學生對于血液循環的路徑還有點模糊,究其原因,個人課后也和各位老師進行了交流。我覺得這主要是對于血液循環的動畫沒有利用好。由于血液循環的途徑是個難點,如果只根據教材中的插圖學生較難理解,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動畫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來突破難點。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13
在本節的教學中,心臟就是一難點,比起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來講,血液的循環途徑更抽象更難理解!所以在講授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我先板圖回憶上節課心臟的結構以及它各腔所連接的血管名稱,因為只有把各腔的名稱和血管的名稱記住了,本節課的知識就可化難為易了。血液的流動途徑是《血液循環》一節的主要內容,卻看不見,摸不著,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過去,我常用“講述+板畫”的形式,雖然也能強調重點,但既不真實,又缺乏動感,學生不易理解。如果把血液的流動途徑制成CAI課件,通過教師隨意控制血液流動的快慢,以及在獨立顯示出血液與細胞,血液與肺泡之間物質交換過程的動畫后,學生很容易掌握知識,記憶深刻,并且能使學生主動的投入學習之中。
在這節課的講授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誤認為:動脈血管流動脈血,靜脈血管流靜脈血,在這個地方,我一再強調一點:動、靜脈血的`區別不是輸送它們的管道——血管的類型,而是血液中的氧含量的多或少!氧含量多——動脈血(顏色鮮紅),氧含量少——靜脈血(顏色暗紅)。而且只有經過毛細血管部位發生物質交換過,氧含量才會發生變化,這兩種血液才會發生轉變!在全身毛細血管處,氧被送進組織細胞利用,所以血液中的氧含量是由多變少,所以是由動脈血變靜脈血;而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是去補充氧的,是由少到多的變化,所以是由靜脈血變動脈血!
本節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盡量聯系生活實際,應用多種教具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例如講解血壓的形成原理時,需要結合心臟活動的特點和動脈管壁的特點,說明為什么心室收縮時,血壓達到最高值,心室舒張時,血壓下降到最低值。在理解血壓形成原理后,還向學生介紹一些保健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并讓學生學會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平靜狀態下和800m賽跑結束后的心率,并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體現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同時選派幾名學生向醫生請教“心臟為什么會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動”進一步明確心臟的功能。另外,在習題配置時盡量選擇一些聯系實際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14
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決定采用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課后進行了反思,總結如下:
1、有效地注意知識點的導入。如提問從手背注射藥物怎樣才能到達患處,引入血液循環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環過程中的氣體交換引入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
2、引領學生主動學習。如課前學生查找資料,學生相互討論等。
3、充分利用教學掛圖,課件,學生演板,課堂師生評價等貫穿整節課,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本節課存在的`問題:少數學生對于血液循環的途徑還有點模糊,這提醒教師在課件的制作上要更加直觀,更加感性,學生先要獲得感性認識然后才方面達到質的飛躍。利用口頭評價方式:先考慮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問題,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然后請學習好的學生點評,鍛煉其膽量和表達能力,提倡團結合作學習。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 篇15
從開學初到現在,這一章是難點,在一這章的教學中,心臟就是一難點,比起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來講,血液的循環途徑更抽象更難理解!
在講授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我先采用的是功能性的導入: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心臟的左右兩側是完全隔開的,但這兩部分又是相互協作工作的,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的呢?對于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人類經歷了艱難而曲折的道路,是許許多多科學家前赴后繼共同努力的結果,那么血液循環的途徑到底是怎樣的呢?
在這節課的講授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誤認為:動脈血管流動脈血,靜脈血管流靜脈血,在這個地方,我一再強調一點:動、靜脈血的區別不是輸送它們的`管道——血管的類型,而是血液中的氧含量的多或少!氧含量多——動脈血(顏色鮮紅),氧含量少——靜脈血(顏色暗紅)。而且只有經過毛細血管部位發生物質交換過,氧含量才會發生變化,這兩種血液才會發生轉變!在全身毛細血管處,氧被送進組織細胞利用,所以血液中的氧含量是由多變少,所以是由動脈血變靜脈血;而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液是去補充氧的,是由少到多的變化,所以是由靜脈血變動脈血!
本節課我有一個地方自己解釋不太清楚,就是:體循環中的血液不經過肺部,只有肺循環的途徑到達肺部,但肺循環是強調只是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換,沒有提到營養和廢物的交換,那么肺這個器官它也需要營養,它的營養從哪來??由于自己不清楚所以不能給學生講清楚,沒有深入到這點知識的講授,實在是遺憾,希望能得到同行們的幫助!
【《流動的組織血液》的個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流動的顏色》的教學反思(通用11篇)11-07
仰臥起坐的個人教學反思03-12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