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教案范文(精選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風箏》的教案范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箏》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討疑難問題。
3.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 解作品 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一、導入
1.由有關風箏的詩歌導入,引入本文的篇名、體裁和作者。
2.簡介本文的作者魯迅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預習檢查
讀準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樣mú 嫌惡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驚惶huáng 瑟縮sè 懲罰chéng 虐殺nüè 寬恕shù 苦心孤詣yì
墮du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惡 怒nù 憤怒 墮du墮落
賺zhuàn 賺錢 恕shù 寬恕 墜zhuì下墜
訣jué 訣別
決jué 決定
抉jué 抉擇
3.多音字
è 兇惡
惡 ě 惡心
wù 嫌惡
shí什物 mó 勞模
什 模
shén什么 mú 模樣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主朗讀課文
1.朗讀要求:
①讀準字音;
②停頓恰當;
③讀出感情;
④讀出重音。
2.根據課文的內容,快速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①課文是介紹風箏這種工藝品的嗎?(不是)
②風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線索)
④試著用 一句話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課文記敘了“我”毀掉了弟弟的風箏,后來我知道自己錯了,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不記得了。)
④課文寫作的時間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時的中國正處在什么社會嗎?(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⑤文章記敘的順序有哪幾種?本文記敘的順序是什么?(順敘、倒敘、插敘; 倒敘)
(二)思考
1.“我”為什么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的玩藝)
2.為什么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 殺”?(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3.魯迅對等自己的錯誤的態度與一般人有何不 同?(對待 自己當年的行為,深深地 譴責自己。不因自己當年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時間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
四、合作探究
質疑、討論、答疑
(一)1—2段(第一組問題)
1.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驚 異于北京竟在 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來說,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為什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
(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二)3—4段( 第二組問題)
1.3-4段一面寫“我”,一面寫小兄弟,對小兄弟的描寫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細致生動,越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這里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2.對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魯迅是在自責自己當年扮演了冷酷無情的精神虐殺者的角色,言辭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譴責之意。
3.朗讀
(1)你能讀出明顯表現出作者懺悔心情的文字嗎?
(2)應用怎樣的情緒和語調朗讀?(沉重的)
4.小結一:本文的一個重要的情緒是懺悔,朗讀時,語調應是沉重的,包含強烈的自我遣責的意味。
(三)5—8段(第三組問題)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不幸”?
2.文中所說的“精神虐殺的一幕”,具體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朗讀。(用沉重的語調讀出懺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 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4.核心問題探討:
弟弟全然忘卻,作者理當心情輕松,然而作者卻說“我的心只得沉重著”,弟弟全然忘卻,作者理當心情輕松,然而作者卻說,“我的心只得沉重著”,作者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
(作者是一位能夠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譴責、勇于承擔責任、家庭與社會責任感都極強的作家,不可能因為弟弟的忘卻、無怨就會自我說謊,自我欺騙地認為自己無過了。)
(四)9—12段(第四組問題)
1.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的思想來指導。)
2.為什么說“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除形容天氣外,有沒有別的含義?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 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
3.小結二:
本文的另一個重要情結——悲哀。朗讀時,語調應是沉重的,包含強烈的社會遣責意味。
(五)課堂總結
文章中心的兩個要點:
懺悔:我對弟弟的“精神的虐殺”——自我譴責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卻。
五、探究文意
整篇文章看完了,現在讓我們一起再來思考一下: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要告訴我們什么?
參考( 可以從以下角度去思考)
1.魯迅對于小兄弟的感情
2.對于自己的錯誤該怎么辦
3.怎樣看待游戲
(手足情深、知錯就改、反抗封建教育)
六、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個概念。
2.有關天性的名言。
3.說話訓練
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很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選一個你最難忘的說給同學聽聽。
《風箏》的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孩子們在談話的時候,很多孩子說到公園、廣場放風箏,風箏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享受溢于言表。《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于是我抓住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風箏》這節活動,讓幼兒了解風箏的相關知識,知道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增強幼兒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風箏的起源。
2、鼓勵幼兒大膽地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家長與幼兒共同制作風箏,并把場地布置成“風箏展”。
2、風箏幻燈片、音樂。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介紹自己制作的風箏。
1、幼兒和教師走進活動室欣賞風箏展。
教師:孩子們,這兒是我們大家制作的風箏,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幼兒介紹自己和爸爸媽媽制作風箏的情況。
(教師先請大家說出自己喜歡那一只風箏,再請風箏的制作者介紹自己和爸爸媽媽制作風箏的一些情況,增強幼兒的自豪感。)
二、讓幼兒了解風箏的起源。
1、教師出示“龍”形風箏的幻燈片。
教師提問:這是什么樣的風箏?(龍形風箏)龍代表什么?(代表中國)
教師:沒錯,“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風箏就誕生在我們中國,是我們的祖先發明創造的。
2、故事《風箏的起源》教師講故事《風箏的起源》后,提問:是誰發明了風箏是在很久很久
教師小結:風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叫墨子的人發明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
三、幼兒欣賞風箏的幻燈片。
1、教師:很多年過去了,到了現在,每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喜歡到大自然里放風箏。你們有放過風箏嗎?老師這里有一些風箏圖片,一來欣賞一下。
2、幼兒欣賞風箏圖片。
圖一:蝴蝶風箏
教師: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蝴蝶風箏?(五顏六色的、好看的……)它的形狀左右是一樣的,有什么特點?(對稱)是的,這是一只五顏六色的對稱的蝴蝶風箏。
圖二:魚形風箏
教師:這只風箏上有什么?(可愛的胖娃娃抱著一條紅鯉魚、荷葉、荷花……)人們在制作風箏時為什么會畫上這樣的圖案?教師:這是一只具有年畫特點的風箏。紅鯉魚在我們中國代表著吉祥、富裕,人們把對生活的美好愿望畫在風箏上,是希望年年有余,日子過的一天比一天好。
圖三:小狗風箏
教師:這只風箏是有幾只小狗組成的?(三只)這種象糖葫蘆一樣由幾只串在一起的叫串形風箏。
圖四:夜光風箏
教師:這只風箏很特別,上面有什么?(一亮一亮的小燈)這叫夜光風箏。它適合在白天放還是晚上放?(晚上)為什么?
圖五:最大的風箏
教師:這只風箏長不長?這是世界上最長的風箏,有3500米長,這樣的風箏一個人能放起來嗎?(不能)怎么辦?(需要很多人幫忙、合作、團結)那我們平時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要這么樣?(齊心協力、
圖六:最小的風箏
教師:看見風箏在哪了嗎?這是世界上最小的風箏,只有零點幾厘米長,比我們平時用的硬幣還要小。
教師:你們知道嗎,世界上最長的風箏和最小的風箏是誰做出來的?都是咱中國人制造的,你覺得中國人怎么樣?(聰明、能干……)作為一名中國人你有何感想?(驕傲、自豪……)是的,我也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3、幼兒說說自己見過的風箏教師:看了剛才的風箏,你還見過和它們不一樣的風箏嗎?(幼兒答)
四、風箏的用處
1、幼兒觀看風箏節幻燈片。
教師:現在制作的.風箏樣式可真多。春天到了,人們便喜歡聚集在一起舉辦風箏節,進行放風箏比賽。
2、風箏的用處。
教師:為什么大家這么喜歡風箏,對風箏感興趣?回復
3、教師小結:風箏很美,可以裝飾環境;放風箏給我們帶來快樂;風箏還可以幫我們傳遞信息,放飛心愿。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有這樣的習俗,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風箏上,在放風箏的時候把風箏線剪斷,讓心中美好的愿望隨風箏一起放飛。
五、放飛心愿。
1、教師拿出自己制作的京劇臉譜風箏。
教師:我也制作了一只風箏,我喜歡京劇,因為它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我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風箏上。
2、幼兒相互討論自己的心愿,并說一說。
教師:你們的愿望是什么?
3、教師:孩子們,帶著我們的心愿,拿著我們的風箏,一起放飛心愿吧!
活動延伸:
1、幼兒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到戶外放風箏。
2、把放風箏時的情景畫下來。
活動反思:
現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更談不上體驗勞動的快樂。為此我想到教幼兒自己親手制作美麗的風箏,從而讓幼兒在此活動中感受到勞動的快樂,珍惜勞動成果。
《風箏》的教案 篇3
一、課題的導
〈一〉背一背。清·高鼎 《風箏》導入課題。鼓勵學生齊讀,大聲讀,提高課堂氣氛和活躍度。
風 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yuán)
〈二〉猜一猜。下面這首詩是清·吳友如的一首題畫詩,猜一猜描寫的是一項怎樣的活動:
只憑風力健,不加羽毛豐。
紅線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①同學們放過風箏嗎?曾經放過風箏的同學舉手,并談一談你放風箏時的心情好嗎?
③由魯迅和他弟弟關于風箏的故事引入課文:強調魯迅的心曾因為風箏的事而沉重過,設置疑問,引入課題。
二、認識魯迅
①誰了解魯迅先生的一點情況? 小學我們曾經學過他的一篇課文《三味書屋》。
②補充有關魯迅的資料: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寫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他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中篇小說《阿Q正傳》;還有其他雜文集等。
三、整體感知
〈一〉學法指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的過程當中注意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如果有問題可以隨時舉手問我,注意學習要求。
①標出每一自然段的序號,找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看誰又快又認真。(時間:7分鐘)
②讀完課文想一想,這篇散文詩向我們敘述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態度前后有什么變化?(注意:結合聽、點學生們的回答進行板書)
〈二〉學習指導: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讀書方法,注意和學生交流,掌握學生學得情況。
①注意糾正下了字的讀音: 模樣 嫌惡 什物 擲在地下 虐殺 墮著
②和同學們交流整體感知的情況。
四、質疑探究
〈一〉學法指導:通過同學們對課文的初步閱讀,我們對文章有了粗淺的認識,我想,課文中肯定有你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意思。下面就請你再次快速得閱讀課文,仍用“圈點勾畫問嘆”的讀書方法標下你有疑惑的地方或者有所感觸的地方,看看哪個小組找的問題最多最有價值?
〈二〉學習指導:組織學生速度課文,發現問題,交流問題;和學生雙向交流,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①讀課文找問題。——→②組織學生交流問題——→③探究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鼓勵激發學生: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可能一一解決同學們所有的問題,看哪些同學能抓住時機,快把問題提出來,先解決。注意啟發引導,盡量讓學生把問題感悟出來。
五、體會品味
〈一〉友情提示:人物的心理是通過作者的描寫才表現出來,只有抓住關鍵的詞句才能很好的體會出人物的心理,讀課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體會下列心理。
①哪些語句寫出了小弟弟對風箏的喜愛?
②哪些動詞寫出了“我”對于精神的虐殺?表現了我當時怎樣的心理?
〈二〉體驗感受
①組織學生找相關的詞句——→②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心理感受
六、總結延伸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想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收獲,把你的收獲說出來,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
提示:你的收獲可以是知識方面的;可以是學習方法方面的;可以是你的感悟;也可以對作者或者作的小弟弟說幾句知心的話。
板書:(略)
教學環節設計:
第一教學環節:(6分鐘)
背一背。下面這首詩請同學們大聲讀,齊聲背,看看誰能最先背過。
風 箏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yuán)
猜一猜。下面這首詩是清·吳友如的一首題畫詩,猜一猜描寫的是一項什么活動:
只憑風力健,不加羽毛豐。
紅線凌空去,清云有路通。
認識魯迅:(讀一讀,對魯迅先生要有初步了解)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寫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他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中篇小說《阿Q正傳》;還有其他雜文集等。
第二教學環節:(12分鐘)
讀一讀,說一說: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最好大聲朗讀),讀的過程當中注意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舉手和老師交流,注意學習要求:
①標出每一自然段的序號,畫下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請隨時和老師交流。
注意這些字的讀音:模樣 嫌惡 什物 擲在地下 虐殺 墮(墜)
②讀完課文想一想,這篇散文詩向我們敘述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教學環節:(15分鐘)
問一問:
通過同學們對課文的初步閱讀,我們對文章有了粗淺的認識,我想,課文中肯定有你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意思。下面就請你再次快速得閱讀課文,仍用“圈點勾畫問嘆”的讀書方法標下你有疑惑的地方或者有所感觸的地方,看看哪個小組同學發現的問題最多最有價值?
(注意:在總結的過程當中合理的進行板書)
第四教學環節:(7分鐘)
品一品:
人物的心理是通過作者的描繪才表現出來,只有抓住關鍵的詞句才能很好的體會出人物的心理,讀課文的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體會下列人物心理。
①哪些語句寫出了小弟弟對風箏的喜愛?
②哪些動詞寫出了“我”對于精神的虐殺?表現了我當時怎樣的心理?
第五教學環節:(5分鐘)
悟一悟: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想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收獲,把你的收獲說出來,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提示:你的收獲可以是知識方面的;可以是學習方法方面的;可以是你的感悟;也可以對作者或對小弟弟說幾句知心的話。
《風箏》的教案 篇4
一、導入
說到“親情”兩個字,你們會想到什么?這個單元都是安排的課文都是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我想大多數人想到的是愛,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在理解和包容中的親情會感動我們,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又令人難忘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和他小兄弟的故事里……
二、作者簡介
1、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字豫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曾去日本學醫,后來又改為從事文藝工作,企圖改變國民的思想。魯迅有三兄弟,魯迅是老大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風箏里的弟弟)。1918年第一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2、代表作品集:
小說集《吶喊》、《彷徨》,《孔乙己》《狂人日記》《藥》都選自《吶喊》;
雜文集《墳》
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
散文詩集《野草》。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詩集。主要是用曲折的象征手法表現內心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
本文選自《野草》,當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封建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了。
3、魯迅名句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自嘲)
2、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三、全班齊讀課文
1、 標段落序號
2、 劃出自己不會讀或不理解的字詞
四、解字答疑:
風箏zhēng
1、丫杈(chà):椏杈,樹的枝丫
2、伶仃(líng dīng):孤獨,沒有依靠。(這里指風箏數量少)
3、憔悴(xián wù):本來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這里指風箏的色彩暗淡)
4、模樣(mú)
模 mú:模樣
mó:勞模
5、吐蕾(lěi):
蕾:lěi 即將開放的花,俗稱花骨朵。
蕊:ruǐ 花蕊是花的組成部分
6、肅殺sùshā:形容秋冬天氣寒冷,草木枯落 。
7、訣別(jué):多指不容易再相見的離別
決:決定 決心
訣:訣別 言字旁,與言語有關
抉:抉擇 選擇
8、蕩漾(dàng yàng):
9、嫌惡(wù):厭惡。
嫌:嫌惡
賺:賺錢 貝字旁,和錢有關
10、笑柄bǐng:可以拿來取笑的資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視。
12、恍huǎng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13、什物shí:
什: shén:什么
Shí:什物
14、驚惶huáng:
15、瑟縮sèsuō:因為寒冷或者受到驚嚇而身體蜷縮或抖動。
16、苦心孤詣(yì):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
17、虐nǜe殺:虐待致死
18、懲罰chéng
19、墮:duò 思想和行為向消極的方向傾斜
墜:zhuì 掉下去
20、寬恕:
恕:shù
怒:nù
五、用自己的句話來概括課文的內容
線索 風箏
人物 小兄弟 我
態度(20年前) 喜歡 厭惡
做風箏 毀風箏
(20年后) 全然忘卻 后悔
毫無怨恨 補過
心情 沉重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小兄弟最喜歡放風箏,“我”不準小兄弟放風箏并毀壞他所做的風箏。等到中年明白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為,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我”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心只能一直沉重著)
六、課文分析
1、劃分層次
1—2:
3-11:
12
2、詳解
① 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總起下文)的是哪兩個詞?
驚異、悲哀
② 文章開頭第一段就寫北京春天的景色,接下來就說“這是一種驚異和悲哀”,作者驚異什么?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還沒有過去,就有人放風箏,所以“驚異”。
見到風箏,就想起小時候毀壞小兄弟做的風箏,而且沒辦法補過,心里悲哀。
A.找出文中描寫故鄉春二月景色的句子。“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可以看出故鄉的春二月是溫和的。
B.再找出描寫北京冬天景色的句子。“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感覺到了北京冬天的寒冷。
故鄉的春二月的景色和北京冬天的景色是形成對比的,但兩者有個共同點,故鄉的春天有風箏,北京的冬天也有風箏,所以勾起了作者小時候后的回憶,看到風箏就想起以前小兄弟很喜歡風箏而且自己做風箏,但是我卻很厭惡風箏,認為是沒出息的孩子才玩的,還毀壞了小兄弟的.風箏,二十年后偶然間看到一本外國書才知道游戲兒童的正當行為,想得到小兄弟的原諒但是他已經不記得了,所以無法補過了。所以感到悲哀。
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為什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
明確: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很久以前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請同學概括該大段(1-2)的段落大意:
④為什么作者覺得“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
明確:在中國古代戰亂頻繁的時候,大家都以征戰沙場為榮,在作者他們所處的時代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們這個時候的人的想法就是:只有認真讀書參加科舉考試并且取得功名才是有出息的。所以作者就覺得“放風箏是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⑤找出文章生動描寫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語句。
明確:
(1)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
(2)遠處的蟹風箏突然掉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的跳躍。從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3)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憐的。春光明媚的時候出去放放風箏,本來對小兄弟的身體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因為兄長不允許,他只能呆看人家的風箏,他驚呼跳躍,都能看出他的入迷以及天真活潑的天性,小兄弟入迷的情景描寫得越仔細生動,越能看出作者對小兄弟的同情,還有對自己深深的自責。悔不當初啊!
⑥小兄弟不僅看風箏,還自己做風箏,而且人家都是做蜈蚣風箏蟹風箏,小兄弟做的是蝴蝶風箏,作者有沒有因為小兄弟做的風箏有創意而夸獎他?
明確:沒有。反而很憤怒,
請同學讀出作者毀壞小兄弟風箏的句子。這些動作描寫都可以看出作者很粗暴、冷酷無情。
在我只是發現小兄弟的風箏還沒有毀風箏之前小兄弟就驚惶、瑟縮了,已經嚇得發抖了,在我毀了風箏之后也沒有任何反抗,這是為什么?
明確:1、身體不好,打不過哥哥
2、 覺得哥哥是對的,是自己做錯了事情。
當時魯迅的父親已經去世,他作為家里的長子,承擔了家庭的重任,“長兄為父”。 弟弟認為管得正當,是自己做風箏犯了錯,自認該罰。一個認為管得對,一個認為應該管,他們都默認封建禮教下的“長幼有序”的教育方式。
⑦“我不幸偶爾看到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明確: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而現在看了書以后認識到自己是錯的,心情很沉重,自己的良心遭受了譴責,所以叫做不幸。
⑧“精神虐殺的一幕”具體指什么?
現在看到外國書上的道理,才知道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我不讓小兄弟玩就是扼殺了他的天性,屬于精神上的虐殺。
⑧作者想到了補過的方法?“我”想補過的心意誠懇嗎?請同學找出作者打算補過的方法。
明確:方法一:送他風箏,和他一起放。 不可行,已經有胡子了,到中年了
方法二:求他的原諒。 不可行,他已經完全忘了有這回事。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明確: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干二凈。作者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作者本來也不記得有小時候毀風箏這樣一件事,到中年時候看到一本外國的書才想起自己以前做錯了,可是小兄弟已經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了。他從來就沒有覺得兄長毀自己風箏是一件不對的事情,“他的臉上添了許多生地辛苦的條紋”,他也沒有時間去想這樣的事情,作者覺得他已經有點麻木了,有點可憐,作者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小兄弟明明是個受害者,他還全然不知,封建思想已經根深蒂固,覺得兄長管我是對的。
⑨有些人會認為,明明事情過去二十年了,為什么作者還要耿耿于懷非要記在心上呢?
明確:這就是作者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作者比我們一般人有著更強烈的自省精神,會自我解剖,并沒有因為自己二十年前毀掉小兄弟的風箏出發點是好的而自己原諒自己,而是記起以后就想補過。但是小兄弟已經完全忘了以前的事,所以他想補過也沒法補過,心情沉重,只能受到良心的譴責。
請同學概括本大段(3-11)的段落大意:
⑩最后一段的怎么理解?
明確: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而不得。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我與小兄弟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我有了覺悟而感到后悔痛苦,小兄弟至今也沒有知道哥哥的行為對他是一種精神的虐殺,虐殺者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被虐殺者仍然沒有覺醒,是麻木的。這才是魯迅感到的悲哀。
弟弟竟然“完全的忘卻”說明了什么?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風箏》的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4、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閱書刊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教學重點
1、村、喪的字形,磨、坊的讀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2、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課前準備
1、制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2、搜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輕聲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畫下來,連詞多讀幾遍。
(1)自讀,互讀。
(2)不理解的詞語。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1)我來考考你。
一學生拿著生字卡片,讓另外學生讀出讀音,然后再組詞(如有可能再說一句話)。
(2)我來說你來猜。
出示詞語:
精心 憧憬 依然 蹤影 似乎 凌空飛起
大驚失色 千呼萬喚 垂頭喪氣 半沉半浮翩翩飛舞
一學生說出詞語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動作),其余學生根據他的話或動作,從上列詞語中找出該詞語。
三、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1、選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
讀后回答,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2、四人一小組討論。
3、每組選代表發言。
四、感情朗讀課文,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
自由讀課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與別人交流。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感悟課文,體會我們 的心情變化
(一)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二)找出我最喜歡的部分。
1、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地方。
2、說出你為什么喜歡這部分。
(1)做風箏
重點句子:
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么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①說一說為什么喜歡這部分。
②感情朗讀,讀出快活的心情,強調依然。
板書:依然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③練習把不但而且加進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里去,進一步體會我們快活的心情。
(2)放風箏。
重點句子:
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叫著,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說一說為什么喜歡這句話。
②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詞最能反映出我們當時快活的`心情?
板書:拼命
③感情朗讀,讀出快活的心情。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3)找風箏。
重點句子:
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我們都哭了,在田野里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①讓學生分別找出這幾句話,教師出示這幾句話。
②學生連起來讀這幾句話,整體體會我們 當時心情的變化過程。
③找出最能表現當時心情的詞語。
板書:大驚失色 千呼萬喚 哭 垂頭喪氣
指讀,挑戰讀,再指讀,齊讀
④練習用上面幾個詞說幾句話,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學習中遇到困難、麻煩時的表現。
三、拓展想象
讀課文最后部分,思考我們找到幸福鳥 了嗎?
讓學生大膽想象,能說多少說多少,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
如有時間可以讓學生寫下來。
《風箏》的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三、教學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聯系前不久在廈門的風箏節,讓學生談談放風箏的樂趣。這是一項有益于身心的活動。放風箏時,我們可以/上觀白云朵朵;下覽綠草如茵,盡情地感受春的氣息,這是何等愜意之事。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風箏時都有著同樣的心情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魯迅的《風箏》,看看他具有什么心情。
(二)、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間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親情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
2、正字、正音
伶仃:(língdīng;孤獨,沒有依靠)
嫌惡:(wu;厭惡)
驚惶:(huáng;驚慌)
瑟縮:(sè;身體因寒冷、受驚嚇等而蜷縮或兼有抖動)
苦心孤詣:(yì;費盡心思鉆研或經營。)
3、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快速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下列各題。
閱讀習慣:手握筆即興批注。
(1)、這篇散文1-2自然段寫了什么?
(2)、3-4自然段寫了什么?
(3)、5-11自然段寫了什么?
(4)、12自然段寫了什么?
明確:(1)看到北京天空風箏浮動,“我”想到了故鄉的風箏時節。
(2)回憶起自己幼年時的對小兄弟精神的虐殺。
(3)中年時我明白了我的過錯,想要補過,但小兄弟已經完全忘卻了這件事;
(4)我無法補過,心里只有著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邊講述邊點擊幻燈)
(三)、具體揣摩。
剛才,我們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內容,去體驗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還應該多閱讀,在閱讀中細細地品味。
下面,聽老師范讀1、2自然段,請大家思考:
1、“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2、見到風箏,人之常情應該是愉快的,但“我”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心情呢?
(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開始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
提問回答:寫“我”心情的“驚異和悲哀”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奠定全文的基調。
3、討論問題組:
(1)、“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么不同的態度?
(2)、我對小兄弟放風箏采用了哪些措施進行嚴厲管教?
(3)、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明確:
(1)我:嫌惡、鄙視小兄弟:最喜歡
(2)我:不許放毀風箏
(3)小兄弟:看得出神、驚呼跳躍苦心孤詣偷著做蝴蝶風箏)
4、“我”少年時為什么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5、我為什么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出息呢,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教師講解)
當時的思想觀念是小孩子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至于放風箏這些玩樂的活動當然就會被認為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在這種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下,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兄弟放風箏是沒出息的表現;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夠成才,而又“恨鐵不成鋼”,所以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
從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并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受舊思想、舊觀念影響和毒害的人。(點擊幻燈,出示答案)
6、從小兄弟喜歡風箏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樣的一個小孩?
從看別人放風箏的表現:天真、活潑;
從他所做的蝴蝶風箏與眾不同這一點,可以看出他聰明、善于創新的.特點。
7、“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這件事做錯了嗎?我在什么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答案在第幾段?
第五自然段,中年時,“我”偶然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此時,“我”才知道自己做錯了。知道了自己的腳下不只踐踏了一只風箏,還踐踏了一顆幼小的心靈,踐踏了小兄弟的創新精神。
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8、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松起來。那“我”的心輕松了嗎?為什么沒有輕松?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四)、以此思考題作為作業。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節課的字詞和全文大意。
(二)、繼續上一節課的問題:
1、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松起來。那“我”的心輕松了嗎?為什么沒有輕松?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向兄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寬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卻,無從寬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2、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段,思考: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明確:“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來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全然不自知;“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所以說這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簡單一點說,就是因為(點擊幻燈),所以我心中有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過我們閱讀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內容弄懂,還應該盡量去找出潛藏于字里行間中的信息。請討論,談一談你對你對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要求:
①選擇你最有興趣的角度,進行討論,
1、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說明我們應注重游戲對于兒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兒童教育思想。
4、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說明了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不干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衛。
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C、有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D、有小兄弟毫無怨恨的思想內容;E,還集中表達了“我”的悔恨、自責、悲哀的情感。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
《風箏》一文不僅表現了人物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還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內容。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運用于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你的感情更真摯、美好,讓你的思想更豐富、深刻。
(四)、作業:完成新學案。
《風箏》的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能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分析語言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題。
體驗感受生活中誤解、沖突中的親情。
教學重點
能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分析語言所蘊含的深刻含義
教學步驟
(一)復習引入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魯迅先生的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16部。他的文學作品以雜文成就最大。
合作探究,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1、浮動的風箏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驚異”,為什么“悲哀”。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于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2、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的.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 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3、怎樣理解“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4、該如何理解寫風箏事件的兩段文字里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有對小兄弟的同情,后悔和對自己冷酷無情的深深地自我譴責。
春光明媚,“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到野外放放風箏是有好處的,可是兄長不允許,只得呆看別人放的風箏,兄長對小兄弟呆看風箏時表現出的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也認為是“笑柄,可鄙的”。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兄長一臉嚴冬般的肅殺,這樣的壓制太殘酷了!
寫小兄弟偷做風箏,隱隱寫出了兒童的動手能力。弟弟做得蝴蝶風箏表現他的聰明和肯動腦筋,很會設計。這樣有益身心的行為卻要偷偷來做,實屬可憐之至。字里行間,成年的魯迅對弟弟的褒揚和同情我們是可以感受到的。但少年的魯迅卻是那樣的兇神惡煞,滿足于摧毀弟弟心血的精神虐殺行動,少年時的魯迅寫得越是冷酷,我們越是能體會成年魯迅的同情、后悔與自責。
5、偶爾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跟“懲罰”一詞聯系起來就明白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國外書上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6、我們如何理解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后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
7、為什么說不許弟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于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天性。
8、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著?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表達了更深沉的悲哀。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并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9. 文章結尾突出了嚴冬的“寒威和冷氣”,你能體會出幾層含義?
指名學生回答,討論、分析。
明確(大屏幕顯示)
二層含義:天氣的寒冷;內心的沉重和悲涼。
10、怎樣理解末段中“無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1、手足情深,誤會沖突中飽含親情。
2、 敢于反省、知錯必改的精神。
3、 不要過分限制兒童游戲玩耍的自由。
(三)、總結(屏幕顯示)
《風箏》不僅表現了兄弟之間濃濃的手足之情,而且在誤會和沖突中給人以兒童教育觀念方面的深沉的思考。這樣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無論在何時,都會給同學們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每一個同學或許都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感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通過這樣深沉的思考,讓我們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深刻豐富。
(四)、體驗與拓展
你與家人有過誤解與沖突嗎?你如何看待誤解與沖突中所包含的親情呢?請用300個左右的文字把它寫出來,與家人交流。
《風箏》的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與實踐,使學生學會扎制簡單的風箏。
2、能力目標:
⑴ 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 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耐心細致、不怕困難、團結協作的優秀品質。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扎制簡單的平板式風箏的方法,學會扎簡單的風箏。
2 、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善于觀察、勇于創新,創作出造型各異的風箏。
三、課型
1、實踐創造型。
2、基本環節:
創設情境---實物展示---引導探究---遷移創新---展示評價。
四、教學手段、設備
1、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
2、教學設備:電視機、錄像機、錄音機、投影儀、風箏骨架成品風箏。
五、教學過程
程序
內容
師生活動
達標意圖
創設情境
運用古詩《村居》導出“風箏”,運用錄像激趣導出“扎”。
讓學生背誦《村居》說出“紙鳶”的意思,學生觀看錄像。教師板題。
揭示課題
明確學習任務
實物展示
教師展示課前制作的兩個風箏及八角風箏骨架。
教師展示風箏的同時,請學生觀察說出扎風箏的`特點:左右對稱,及八角風箏的扎制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探究
利用投影儀演示八角風箏的扎制過程。
學生邊聽教師講解,邊看教師演示,明確制作過程。
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八角風箏扎制的步驟及如何保證左右對稱,感悟制作技巧。
遷移創新
學生基本掌握了扎八角風箏的方法后,遷移發散讓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別的式樣的風箏。
教師巡視指導,點撥制作技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作:扎、糊、繪。
增強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意識,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展示評價
學生展示合作的風箏。
學生談創作意圖,最后評出扎的優秀的風箏。師生共同總結。
培養學生審美、評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悅。
《風箏》的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2.感悟誤解中所體現的親情,深刻體會魯迅先生有愧于親人而表現出的懺悔、自責的內心世界,學習魯迅先生善于自省、勇于改過的精神。
3.運用圈點勾畫和質疑批注的學習方法,初步進行探究性學習。
教學重點:
感悟親情,深刻體會魯迅先生懺悔、自責的內心世界,體會新兄弟之間的手足深情。
教學難點:
多角度地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讀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風箏》。魯迅先生,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初中階段,以后我們還會學到他寫的《藤野先生》《雪》《孔乙己》《故鄉》等文章,今天我們學的《風箏》,描寫了人間的至愛真情,充滿柔情,透過課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偉大作家的心靈世界。請打開書,我們來深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朗讀
1、2自然段, 3、4自然段指名讀, 5、6自然段齊讀,7、 8、9指名讀,10、11自然段齊讀,12自然段老師范讀。
教師簡評朗讀情況。
設計意圖:開課簡潔,定下基調,深情讀文。語文課堂傳出瑯瑯書聲。
二、課堂活動一:
給本文再命個題目。
教師提示:根據剛才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再給課文命個題目,也可以從課文中提取有關詞語。命的題目要簡潔、扣題、有文采。
學生思考,交流,師生評議。老師預設的幾個參考題目:
兄弟親情難忘故鄉的風箏永久的悔
無怨的恕精神的虐殺久經逝去的春天
躲到嚴冬去吧我?弟弟?風箏童年故事沉甸甸
絕望那一次,是我傷害了你自責,也是愛
設計意圖: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感知文章內容。
三、課堂活動二: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提出問題。
(1)學生再讀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就此提出疑問,在小組內研究,解疑。(四人一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視輔導,參與學生的討論,并適當的予以點撥、啟發、釋惑。老師盡可能地把問題考慮到,以靈活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生成的意料之外的問題,要沉著引導,靈活地智慧地處理。研讀文本要讀得遠,讀得深。
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一種“驚異和悲哀”?
2、“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這“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精神”的“虐殺”?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了那件事,“我”的心為什么依然沉重?
4、課文結尾說“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什么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這一句太拗口,應如何解釋?
6、“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開頭和結尾都提到“嚴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這句話中運用了“不幸”一詞,按正常理解,此處應是很幸運才對,一本書糾正了他的一種錯誤思想,為什么說是不幸呢?
8、為什么把第五、六自然段分開?
9、“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為什么說“浮動”,而不是“飄著”或“飛著”?
10、“去討他的寬恕”,用“討”好還是用“求”好?“我還能希求什么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2)學生所提問題肯定還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問題(整體性的而非細節性的)無非是前三個問題,弄懂這幾個問題,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學不可能窮盡所有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研討意識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課時,請同學們再次速讀一遍課文,整理自己的讀后感受,看有沒有新發現。在學生所提問題的'基礎上,師生商討后確定幾個需要共同研究的關鍵問題,即上述前三個問題。
四、深入理解與探討
圍繞三個關鍵問題依次展開研討,逐層深入,理解全篇。讓小組同學發言:提出你組中你認為很有價值的問題,在全班交流。采用“問一問”與“幫一幫”的活動形式。
1、“悲”從何來,是否僅僅因為“我”不喜歡風箏?
這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著眼于全篇來尋求答案,樹立閱讀的整體意識。
明確:眼前的風箏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飛風箏,“我”為自己犯下的過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精神”的“虐殺”?
這是課堂研討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開。
⑴緊承上一問題的探討,得出結論:“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飛風箏,具體內容指文章的第
三、四自然段。放聲朗讀第四自然段,體會作者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回憶當年的這一幕。
明確:懺悔自責。
⑵為什么把這一幕稱為“精神的虐殺”?不就是毀掉一個風箏嗎?從哪些詞可以感受到“我”實施的“虐殺”之“虐”?哪些詞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無情的“虐殺”?
讀書、圈點,師生討論明確:遭到粗暴踐踏的不只是一只風箏,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斷、擲、踏扁、傲然;“小兄弟”:驚惶地站、失了色瑟縮著、絕望。
⑶根據文中提供的材料,發揮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風箏能完工,那將是怎樣的一件工藝品?請你描繪一番。(意在通過想象,進一步體驗這種精神虐殺的殘酷。)
⑷你自己有沒有這種虐殺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殺的經歷?請描述一番。
(打開“文本語文”與“生活語文”的通道,使它們互相豐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應機械進行,宜視具體情況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那件事,“我”的心為什么依然沉重?對弟弟的“全然忘卻”,“我”究竟持怎樣的態度?
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允許發表不同觀點。不過,依照本文的具體語境,及魯迅先生一以貫之的觀念(國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遺傳)來看,“我”的悲哀顯然是典型的“魯迅式的悲哀”,這種“悲哀”既是為當年的“精神的虐殺”而悲哀,更是為被虐殺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給“我”寒威和冷氣的不僅是“嚴冬”,更是那種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種難以拔除的集體無意識。教學時應相機闡發,不可硬性灌輸。
4、.教師小結,對問題稍作分類歸納,指導、補充、強調學生探究過程中所反映的共性問題。
五、課堂活動三:品讀課文,體味語言,感悟親情。過渡語:剛才大家通過探究質疑,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又深一步理解了課文。美的文章需要我們含英咀華,慢慢地細讀細品。接下來,我們用給語言做批注的方法來體味語言。
1.教師示例: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先寫故鄉的風箏,緊緊扣住第一段的風箏寫下去。到底是什么事給作者帶來這種深沉的情愫呢?接下去,下一段作者詳細地展開敘事。此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章法結構方面做批注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跑,干什么去?找弟弟,不讓他做風箏。一個“跑”字,迅速的動作,再次點出“我”對風箏的“嫌惡”。那時看來,是出于“我”對弟弟的關愛,不讓他玩這種沒有出息的玩藝,也展示出作為一個兄長的責任感。)
——從對詞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最正當”三個字、“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是對小兄弟做法的充分肯定,對“我”拆毀風箏行為的有力否定,對自己行為的批判。)
——從對句子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一個“傲然”地走出,一個“絕望”地站著。兩者對比,一個是大老虎,無比兇猛;一個是小綿羊,非常可憐啊!)
——從讀出的感想方面做批注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難受。兩個“很重”,兩個“墮著”,極力渲染、鋪排內心深處的愧怍,乃至于成為一塊心病。)
——從表達技巧方面作批注
2.學生品讀課文,圈劃批注,教師巡視輔導,留意批注得好的內容,可以當場讀,激勵其他同學,用心品味語言;也可以最后選典型發言。
3.典型發言,師點評,或糾正,或點撥,或提升,或深化。
以下幾處十分精彩的地方,如學生說不到,教師可適當幫學生品析一下:
(1)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沙沙的風輪聲”是從聽覺寫風箏,“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是從顏色寫風箏,“瓦片風箏”是從形狀寫風箏,“放得很低”是從狀態寫風箏,“寂寞”“憔悴可憐”是從神態來寫風箏,可謂有聲有色、形神兼備啊!
(2)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弟弟是喜愛風箏,這里的描寫非常傳神。“張著小嘴”“呆看”極寫看風箏的出神,“至于小半日”極寫看風箏時間之長;兩個比較工整的句子連用“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通過兩個情況的兩個動作描寫,寫出了弟弟看人家放風箏的高興勁。這些都很突出的浸染了、照應了“最喜歡”風箏。試想,假如弟弟得到“我”的允許能夠親自去玩風箏、去放風箏,那該是何等的興奮啊!而此時弟弟只有看的份,“多病,瘦得不堪”“只得”這些詞語,折射出作者現在內心深處對弟弟的同情,以及難以抹去的隱隱傷痛。
(3)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三個動詞“抓”“擲”“踏”,在弟弟看來,可謂慘不忍睹。讀者讀來不也有這樣的感受嗎?可怕,震驚,兇神惡煞!這是“憤怒”的表現,作者當時就是這樣的“憤怒”。我們想,越是寫自己的殘暴,以后對弟弟的愧疚越沉重。作者能真實的再現自己的兇相,也可見作者的勇敢,勇于解剖自己,這強烈的自責能否讓自己好受些呢?通過下文看,“我”沒有其他辦法,現在看,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寫文章來表達對小弟的深深的內疚之情)
(4)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當知道了二十多年前本以為理所應當的一件事乃是一個錯誤后,“我”的心沉重起來,“很重很重”突出了心情的壓抑、苦悶、內疚。一個人知道了過錯,懂得懺悔,這正是心靈的發現,體現出開放的心態,是心靈深處善良本性的閃耀。)
(5)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照應開頭,有開有合,章法嚴謹。“又”點出難以排遣的愁苦,想忘都忘不掉。每想到往事,就會有“無可把握的悲哀”,就會感到“寒威和冷氣”,意思是心就會悲涼起來。一顆悲涼的心,源自對兄弟的愧怍,源自無法換回弟弟天真的童年,源自兄弟倆深深的親情。)
過渡語:
本文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的敘述了同胞兄弟之間的濃濃深情,再現了魯迅先生嚴于自責和反省的品格與情懷,揭示了封建陳腐思想對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的扼殺。文章深深打動我們的是,偉大作家美好的心靈世界。下面我們來與作家對話,談談你的新的思考。
六、課堂活動四:創意閱讀,與作家對話
1.教師提示:
(1)這個說話活動也就是讓學生談談學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想、感悟,或者產生了什么思考,想對魯迅先生說點什么
(2)引導學生從個人感受出發,經過認真思考得出,不要強加給學生。
2.學生思考,發言,教師點評。
教學創意:意在引導學生讀出新感受,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捕捉學生多角度地對課文的理解。
七、聯想與擴展
推薦魯迅先生1919年創作的《我的兄弟》一文,與課文做比較閱讀。《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
我的父親死去之后。家里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么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里,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糊好了。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后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我后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么?
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對于《我的兄弟》與《風箏》的關系,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鮮艷的油畫先畫一個簡樸的素描草稿。”與《我的兄弟》相比,《風箏》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故事情節更加細致,更重要的是突出強調了“我”自知過失后的懊悔和無法得以贖罪的“悲哀”,主題更加深刻了。
八、收課
今天我們用了最常規的讀書方法來讀這篇散文。
第一步:初讀課文,弄清了這篇文章大致寫了什么;
第二步:再讀課文,找出了不懂的詞句,能提出問題,說明你讀書讀進去了;第三步:細品課文,揣摩語言之美妙;
第四步:回味課文,給我們的成長帶來什么思考,即文章美的內涵。希望同學們也試著用這種方法讀其他文章,它會給你帶來收獲的。
《風箏》的教案 篇10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談話的時候,很多孩子說到公園、廣場放風箏,風箏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享受溢于言表。《綱要》中指出:要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于是我抓住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風箏》這節活動,讓幼兒了解風箏的相關知識,知道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增強幼兒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風箏的起源。
2、鼓勵幼兒大膽地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
3、讓幼兒感受我國民間藝術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活動準備:
1、家長與幼兒共同制作風箏,并把場地布置成"風箏展"。
2、風箏幻燈片、音樂。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介紹自己制作的風箏。
1、幼兒和教師走進活動室欣賞風箏展。教師:孩子們,這兒是我們大家制作的風箏,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2、幼兒介紹自己和爸爸媽媽制作風箏的情況。
(教師先請大家說出自己喜歡那一只風箏,再請風箏的制作者介紹自己和爸爸媽媽制作風箏的一些情況,增強幼兒的自豪感。)二、讓幼兒了解風箏的起源。
1、教師出示"龍"形風箏的幻燈片。
教師提問:這是什么樣的風箏?(龍形風箏)龍代表什么?(代表中國)教師:沒錯,"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風箏就誕生在我們中國,是我們的祖先發明創造的。
2、故事《風箏的起源》
教師講故事《風箏的起源》后,提問:是誰發明了風箏是在很久很久教師小結:風箏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叫墨子的人發明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
三、幼兒欣賞風箏的幻燈片。
1、教師:很多年過去了,到了現在,每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喜歡到大自然里放風箏。你們有放過風箏嗎?老師這里有一些風箏圖片,一來欣賞一下。
2、幼兒欣賞風箏圖片。
圖一:蝴蝶風箏教師: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蝴蝶風箏?(五顏六色的、好看的……)它的形狀左右是一樣的,有什么特點?(對稱)是的,這是一只五顏六色的對稱的蝴蝶風箏。
圖二:魚形風箏教師:這只風箏上有什么?(可愛的胖娃娃抱著一條紅鯉魚、荷葉、荷花……)人們在制作風箏時為什么會畫上這樣的圖案?
教師:這是一只具有年畫特點的風箏。紅鯉魚在我們中國代表著吉祥、富裕,人們把對生活的美好愿望畫在風箏上,是希望年年有余,日子過的一天比一天好。
圖三:小狗風箏教師:這只風箏是有幾只小狗組成的?(三只)這種象糖葫蘆一樣由幾只串在一起的叫串形風箏。
圖四:夜光風箏教師:這只風箏很特別,上面有什么?(一亮一亮的小燈)這叫夜光風箏。它適合在白天放還是晚上放?(晚上)為什么?圖五:最大的風箏教師:這只風箏長不長?這是世界上最長的風箏,有3500米長,這樣的風箏一個人能放起來嗎?(不能)怎么辦?(需要很多人幫忙、合作、團結)那我們平時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要這么樣?(齊心協力、圖六:最小的風箏教師:看見風箏在哪了嗎?這是世界上最小的.風箏,只有零點幾厘米長,比我們平時用的硬幣還要小。
教師:你們知道嗎,世界上最長的風箏和最小的風箏是誰做出來的?都是咱中國人制造的,你覺得中國人怎么樣?(聰明、能干……)作為一名中國人你有何感想?(驕傲、自豪……)是的,我也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3、幼兒說說自己見過的風箏教師:看了剛才的風箏,你還見過和它們不一樣的風箏嗎?(幼兒答)四、風箏的用處1、幼兒觀看風箏節幻燈片。
教師:現在制作的風箏樣式可真多。春天到了,人們便喜歡聚集在一起舉辦風箏節,進行放風箏比賽。
2、風箏的用處。
教師:為什么大家這么喜歡風箏,對風箏感興趣?
3、教師小結:風箏很美,可以裝飾環境;放風箏給我們帶來快樂;風箏還可以幫我們傳遞信息,放飛心愿。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有這樣的習俗,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風箏上,在放風箏的時候把風箏線剪斷,讓心中美好的愿望隨風箏一起放飛。
五、放飛心愿。
1、教師拿出自己制作的京劇臉譜風箏。
教師:我也制作了一只風箏,我喜歡京劇,因為它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我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風箏上。
2、幼兒相互討論自己的心愿,并說一說。
教師:你們的愿望是什么?
3、教師:孩子們,帶著我們的心愿,拿著我們的風箏,一起放飛心愿吧!
活動延伸:
1、幼兒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到戶外放風箏。
2、把放風箏時的情景畫下來。鼓勵幼兒助人為樂:
【《風箏》的教案】相關文章:
《做風箏》教案(精選6篇)02-22
放風箏音樂導學案設計03-20
關于追風箏的人的讀書報告02-08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什么蟲》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