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與物候》教案
《氣象與物候》教案
一、揣摩領悟:詩作中描述出的有關物候現象。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說明:農歷五月,多數植物早已過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異。
2.《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有人認為“黃河”應為黃沙)
說明:兩種說法的角度不同。從物候學的角度看,“黃沙直上白云間”是事實,從地理學角度分析,“黃河遠上白云間”則不可能,涼州城與黃河相去甚遠。有可能是“河”與“沙”傳寫錯誤。但是從文學角度看,“黃沙直上白云間”沒有“黃河遠上白云間”那樣顯得有美感,文學是可以發揮想像的。
3.《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說明:月黑雪猛,非雁飛之時,此時大雁高飛,暗示已有敵情。華羅庚認為“月黑天高時,怎見得雁飛”,理由是北方大雪時,不可能有大雁,因為大雁早已南遷。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鴨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
說明:因為畫面本身有水有鴨,更從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溫度和鴨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蔞蒿、蘆芽想到了河豚(河豚產卵季節要溯江而上)。
二、你能用你平時積累的詩詞來解說其中的物候現象嗎?
1宋代詩人歐陽修《鳥啼》:窮山候到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花深葉暗耀明日,日暖眾鳥皆嚶鳴。(幻燈片投影)
說明:候到日暖,萬類生物與時爭開,眾鳥皆鳴。花鳥草木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對季節變化非常敏感,它們的生長發育,直接反映自然季節的變化。
2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幻燈片投影)
說明:這首詩開頭兩句揭示了物候學上兩個重要規律:第一,植物的榮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環變化;第二,這種循環變化是隨氣候為轉移的,春天一到,萬物就要復蘇了。
3《游廬山大林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中。(幻燈片投影)
說明:古代詩人對自然界觀察之細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這首詩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山下芳華菲盡,而此處桃李始華?北宋科學家沈括經過反復思索,得出這是由于山地氣候對植物的影響。
三、探究練習
1.請你用物候知識解釋“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現象。
【答】時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卻依然白雪皚皚,只有寒冷,沒有爛漫的鮮花,這是由于高下的差異。“天山”海拔甚高,氣溫自然偏低。
2.古代詩詞中常常寫到梅雨。柳宗元寫在廣西柳州的《梅雨》詩說:“梅熟迎時雨,蒼茫值小春(農歷三月)。”杜甫寫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詩說:“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黃梅。”蘇軾寫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風》詩說:“三時(農歷五月)已斷黃梅雨,萬里初來舶趠風。”請你用物候知識解釋這種現象。
【答】梅雨多發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時間不一樣。柳州、成都、湖州地點不同,入梅時間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長短也不一樣。一般來說,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進的。
3.有人說“天有不測風云”,有人說“天有可測風云”你同意哪種說法?為什么?
【答】A:我認為“天有不測風云”。科學雖然發展了,人類對氣象的觀測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變幻莫測的,人類到目前為止上不能完全解讀出“大自然的語言”,印度洋地震海嘯給東南亞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便是明證。可見天有“不測”風云。
B:我認為“天有可測風云”。大自然雖然變幻莫測,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天氣的認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類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無策,人類可以憑借氣象衛星探測的衛星云圖“指云報雨”,人類可以全程監測臺風的“行蹤”,自然之風云不再神秘,天之風云“可測”。不久的將來,天之風云不僅可測,而且完全可控。
4.有人說在江蘇的江陰臘盡春初就能吃到河豚,在常州二月初方食,到南京則要三月才能吃到河豚,請用物候學的眼光來分析這種現象。
【答】河豚產卵時溯江而上,因此下游首先可以捕撈到河豚,然后才是中上游。江陰、常州、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同,捕撈河豚的時間自然不同,吃河豚的時間有先有后是正常的。
【《氣象與物候》教案】相關文章: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什么蟲》教案01-08
關于《勇氣》的教案03-20
飛天音樂教案10-31
《 西瓜船》教案11-17
人生多彩的教案09-04
激素調節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