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創作背景。
2.積累有關思鄉愛國的名言警句。
3.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
4.領悟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5.學習運用呼告、排比等修辭方法。
6.感受游子濃郁而熾痛的思鄉愛國之情。
【重點難點】
1.領悟并學習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2.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感受作者熾痛的感情。
【教學設想】
1.努力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反復朗讀課文。
2.理解全文結構。品析文中關鍵意象和關鍵語句。
3.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學生可隨意發言,之后教師總結導入)是的聽過歌曲后,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流離失所的東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懷著難以遏制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2.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人,現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小說《曹雪芹》、《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
二、整體感知
1.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達,估計是在不影響意思表達的前提下力求簡潔,在擬寫標題之時就更是如此。況且,本文集中筆力寫“土地”,將“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確實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
2.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列舉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如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等。
作者用了大量的詞語形容東北地區的種種事物--品味形容詞和短語的修飾作用。這段話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和短語修飾事物,使事物帶上豐富的、耐人尋味的意味。
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而犧牲!
3.讀一讀,背一背課文中寫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動你語句。(課后練習三)
4.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的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三、擴展思考
1.同學們,“九·一八”已成過去,它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我們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絕不允許歷史重演,“少年偉大則國偉大”請大家起立,一起誦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2.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06-07
《土地的誓言》導學案07-04
《土地的誓言》語文教案08-13
《土地鹽堿化》教學設計07-02
人教版《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06-16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7-22
初二地理土地資源的教學設計07-02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教案設計范文06-20
我愛這土地的教案設計06-13
《我愛這土地》導學案設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