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歷史《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二上冊歷史《戊戌變法》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上冊歷史《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1
【學習目的】
基礎知識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掌握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名稱和順序。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搜集整理資料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的時代背景及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比較分析理性說明社會各界對于戊戌變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舊勢力關系緊張的具體表現,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討論探索變法法令內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進步作用(由此理解變法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改革)。
情感態度價值觀愛國情感譚嗣同等人不惜犧牲生命,希望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符合當時的歷史發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懷念。
思想意識充分理解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陶冶愛國愛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強新時代青年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學習重點】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學習難點】
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學習過程】
1、布置學生預習。
根據《學案》讓學生分組完成,小組可以討論進行。
2、教師進一步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輔導學生重點問題、難點問題。
3、學生展示《學案》,教師適當進行補充,表揚學生,對各組展示的情況進行評價。
【預習提綱】
一、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
1、公車上書-----揭開維新變法的序幕
(1)背景:1895年春,《_____》的簽訂。
(2)經過:_____、梁啟超聯合在北京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反對議和,請求變法。
(3)影響:是資產階級維新思潮轉變為愛國救亡政治的運動的標志。
2、創辦報刊:創辦《_____》(后改名為《中外紀聞》),宣傳維新變法。
3、組織團體:聯合朝廷中具有維新思想的官員,建立強學會。
二、“百日維新”
1、背景:1897年,德國派軍艦強占膠州灣,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2、時間:1898年6月1日~9月21日。
3、標志:光緒帝頒布《_____》。
4、內容:(1)政治:廣開言路,裁撤冗官,精簡機構。
(2)經濟:提倡____,獎勵發明創造,改革財政。
(3)文化:改革____,開辦新式學堂,設立譯書局。
(4)軍事:訓練和裝備新式陸軍、海軍等。
5、結果: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慈溪太后政變,囚禁光緒帝,殺害____等六人,史稱“戊戌六君子”,變法失敗。
6、影響:
(1)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改良運動(性質),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2)這次變法廣泛傳播________和自然科學知識,對中國社會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7、啟示: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資本主義的改良運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走不通。康有為等人勇于向先進的國家學習,敢于開拓進取、創新變革和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值得我們學習。
【課堂小檢測】
一、填空題
1、______年6月11日到9月21日,_________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書。變法從開始到失敗僅103天,因此又稱“___________”。
2、6月11日,光緒帝頒布《______________》,實行變法。因為這一年是舊歷年,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______________”。
3、光緒帝任命康有力為總理衙門章京行走,還讓維新派人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參與變法。
二、單項選擇題
1、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創辦的呼吁救國、宣傳變法的組織是()
A、強學會B、粵學會C、保國會D、南學會
2、戊戌變法中曾因支持變法被免職的戶部尚書為()
A、榮祿B、翁同龢C、袁世凱D、陳寶箴
3、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掀起戊戌變法運動的目的是
A、推翻清政府B、發動人民群眾C、建立共和國D、挽救民族危亡
4、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探索過程中,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袁世凱的出賣B、脫離群眾和資產階級本身的軟弱
C、頑固派的強大D、所依靠的光緒帝沒有實權
5、“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此話出自
A、康有為B、梁啟超C、譚嗣同D、宋教仁
6、揭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
A、公車上書B、《萬國公報》的創辦
C、強學會的成立D、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
7、維新變法運動的主要階級力量是()
A、農民階級B、工人階級C、地主階級D、民族資產階級
三、材料解析題
閱讀下列材料
康有為主張:“我朝變法,但采鑒日本,一切足矣。”
請回答:
(1)康有為主張中國的變法當學習哪國的經驗?為什么?
(2)康有為是在什么樣的社會背景下提出變法主張的?
(3)在朝廷中,變法運動得到誰的支持?又受到誰的反對?
初二上冊歷史《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2
一、知識與能力
知道公車上書以及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維新的基本史實,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由此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初步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識讀課文插圖等多種歷史資料,制作百日維新中關于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初步掌握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維新人士的進步立場和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
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難點: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教學內容分析
《戊戌變法》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的第6課。近代化是指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過程。中國的近代化經歷了一個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戊戌變法上接洋務運動,下啟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中重要的一步。戊戌變法是在《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威脅之際,由康有為、梁啟超等為首的維新派掀起的一場變法圖強的運動。變法時間雖短,最后也以失敗告終,但卻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從愛國救亡方面來講,譚嗣同等人以實際行動激勵了國人的民族和愛國意識;維新志士通過學會、報刊、學堂等傳播西方變革思想,啟發了當時很多的知識分子,同時,維新派提倡斷發、易服、改元等,都使之后中國面貌大不同前。戊戌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反映了歷史變革的趨勢。這些都大大推動了近代化的進程。
【導入新課】
甲午中日戰爭后,中日《馬關條約》使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面對這樣的局面,中華民族的.未來在哪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仁人志士給出了他們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這場變法運動會改變中國的命運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6課:戊戌變法。
吳玉章對《馬關條約》簽訂后的回憶。我還記得戰敗的消息傳到我的家鄉的時候,我和我的哥哥曾經痛哭不止。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國條約!……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這是多么大的恥辱啊!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少年中國說》梁啟超某年,流亡日本的梁啟超寫了一篇傳世雜文《少年中國說》。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單憑引進外國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謀求制度的變革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戊戌變法就是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一次嘗試。
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
[多媒體展示康有為、梁啟超圖片]
某年某月某日《申報》所載內容:昨接京電悉,公車孝廉(指參加會試的舉人)千余人,上書二萬言,力拒議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見圣朝養士之隆,亙古所罕。
一、變法成天下之治。
二、下詔鼓天下之氣。
三、遷都定天下之本。
四、練兵強天下之勢。
——康有為《公車上書記》
這次上書并沒有上達光緒帝,卻轟動京、滬,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師:康、梁二人聽到《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后有何反應?維新變法拉開序幕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
生: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公車上書。
師強調: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始。請問:公車上書結果是什么?
生:上書并沒有上達光緒皇帝,卻轟動了京、滬。
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的一段話和嚴復的一段話:西方勝過中國的地方,不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國只有實行變法維新,才能“自強保種”。
師:從公車上書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康有為、梁啟超是具有初步資產階級思想的愛國知識分子。那么,“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梁等維新人士又開展了哪些運動?
生: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
師:閱讀教材,列舉一些著名的學會和報刊。并說說他們宣傳了哪些思想觀點。
生:著名的學會有強學會、農學會等;影響最大的報刊有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其中《時務報》宣傳了梁啟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等力行變法的思想;嚴復等主持的《國聞報》,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成為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
師強調:維新思想的傳播,極大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為百日維新奠定了思想基礎。
百日維新
正當維新運動日益高漲之時,德國悍然出兵強占膠州灣,隨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康有為聞訊后,連續三次向光緒皇帝上書,痛陳時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光緒帝不甘作亡國之君,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了康有為,決定支持康有為實行變法,百日維新迅速展開。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回答:什么事件促使光緒帝決心變法?
生:某年,德國強占膠州灣。
師強調:某年,德國強占膠州灣,中華民族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光緒帝“不甘作亡國之君”,決心變法以自強。
師:請同學們列表總結變法的內容,并以小組為單位,分析各個內容的影響。
生:小組形式回答。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日本以變法而強大,中國如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變法通議》·梁啟超
師總結:內容影響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有利于精簡吏治,使官民參與政治的積極性提高。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有利于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有利于國家財政的制度化建設。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傳入。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有利于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和軍事素質。
師過渡:實施變法的某年是農歷戊戌年,因此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這次追求制度革新的變法,是否取得了成功呢?
生:沒有,某年某月某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
[多媒體展示《譚嗣同殉難圖》]
提問:我們應該學習譚嗣同的什么精神?(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師歸納:學習他為民族大業不惜犧牲生命的愛國主義精神。
師:結合下面的材料,請同學們思考: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變法遭到守舊勢力的強烈抵制和反對,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撫大多持觀望態度。
材料二:變法形勢危急時,維新派勢單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凱的身上,結果被袁世凱出賣。
材料三:當慈禧太后把光緒帝囚禁后,他無奈地感慨:“朕雖有改革之心,卻毫無實權,朕就是一個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變法的階級基礎是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當變法曲終人散之時,廣大的人民群眾對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體的情況。
師總結:失敗的原因:維新變法觸及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維新派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僅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維新派沒有發動群眾。
師: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請學生們探討其影響。
師: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而發起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性、愛國性,是近代歷史上的一場思想啟蒙運動。
補充材料:某年某月某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的詔書,宣布“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臣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定眾向……”“明定國是”詔的頒布,不僅表現了光緒帝變法的決心,也拉開了震驚中外的“百日維新”的序幕。
材料一勿去舊衙門,而惟增設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漸擢小臣,多召見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裳以卿銜……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第16頁。
材料二要求振興商務、農務、工業,勸募工藝,獎勵創新,開礦筑路,舉辦郵政,廢漕運,裁厘金,保護和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材料三要求廢八股、改書院、興學校、廢淫祠、辦報館、禁纏足、廢發辮、改制服,開通社會風氣。
材料四要求裁舊軍,練新軍,整頓國防,創辦軍事學校,實行征兵制,加強邊疆地區的防衛能力。
——李侃《中國近代史1840—1919》第251頁
材料一:某年,康有為向光緒帝進呈他編寫的《日本變政考》,……宣稱“我朝變法,但采鑒于日本,一切已足”。
材料二:戊戌變法持續時間僅103天,共發布280多件新政諭旨,平均一天就是兩件多,其中明確指示具體辦法、諭令實行的就有175件。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
材料三: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戊戌六君子遺集》
【課堂小結】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符合歷史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繼續努力奮斗。
初二上冊歷史《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和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結合課文,利用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從中找出維新變法運動發生的社會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經濟原因。就變法對比社會各界的反應,加深對變法運動失敗的理解。
通過學習,認識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激發其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運動,“百日維新”。
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學法指導】
1、指導觀察插圖,收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的影響,培養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和能力。
2、運用對比方法,了解社會各界對變法的不同反應,從而理解變法的失敗。中學生由于學習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現象上比較、低層次上比較,或在枝節上比較,難以切入事物本質。因此教師應事先指明比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變法的失敗”)、比較的對象(“社會各界的反應”)等等。解決為什么比較和在哪方面比較的問題,找出歷史現象的異同,促進新思想觀點的產生。
3、制作歷史大事年表,列舉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
【教法過程】
1、學生歷來崇敬英雄人物。描述譚嗣同在劊子手面前大義凜然、慷慨就義的史實,提問:“清政府為什么要殺害譚嗣同?”“譚嗣同要殺的是盜賊嗎?”“后人為什么稱這些遇害者為‘戊戌六君子’?”
2、“公車上書”。利用插圖和康有為尋求出路的資料設計問題: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為什么人們在拒簽條約的同時又請求變法?……根據這些提問組織學生討論。
指導學生從帝國主義、清政府內部矛盾方面、人民群眾反帝反封建斗爭方面、資產階級經濟政治要求等多方面對比歸納,幫助學生構思對變法運動于19世紀末在中國的興起進行合理的解釋。
3、公車上書未獲成功,但影響很大,主要是指它沖破了長期以來沉悶的局面,康梁從此成為維新運動的領袖。上書失敗后康梁創辦《萬國公報》、組織強學會等活動,進一步理解公車上書的影響。
4、“百日維新”,制表格,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項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分析,逐項設問,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時,為什么不見興民權、設議院呢?”經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開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會不會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劇烈變化?”等等。通過這些設問,使學生了解變法法令雖對封建頑固勢力做出了一些讓步,帶有較多的局限性,但對資產階級參與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傳播資產階級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5、關于變法的失敗,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康有為多次上書,顯示當時官民向上陳述政治主張渠道暢通”,“光緒帝支持變法,是中國最大的維新者和愛國者”,“光緒帝的大力支持使維新派實施變法全無障礙”,“‘舉國歡蹈鼓舞’,‘人人皆談西學’表明變法在全國深得人心”等等。通過這些討論,引導學生對比社會各界的反應,了解新舊勢力關系緊張的具體表現,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6、問題探究:
①思考一下,譚嗣同放棄生的機會甘愿一死,值得嗎?
賦于人的多元化。思路一:從獻身精神給后人的激勵。思路二:逃脫后繼續斗爭的作用。
②如果袁世凱支持光緒帝,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請陳述理由。
7、鞏固小結:結合板書要點總結。
布置作業:復習與預習下一課《辛亥革命》
【初二上冊歷史《戊戌變法》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清朝的文化》教學設計02-27
初二地理水資源教學設計范例03-11
五年級上冊《我的戰友邱少云》教學設計08-29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八年級上冊《治水必躬親》教學設計03-03
二年級上冊音樂《音樂會》教學設計02-23
五年級語文上冊《開國大典》教學設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