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會》
《云南的歌會》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識記并理解積累文中的生字生詞。
2、能力目標:分析本文結構,理解散文特點。
感知文章內容,體會沈從文的語言和文學風格。
3、情感目標:欣賞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歌會習俗。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三種不同場合民歌的方式和內容及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學方法】
以讀講、合作、探討的學習方式圍繞課文內容和結構展開。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四單元的內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間文化。(提問學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個民族、每個地區(qū),他們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請同學們來聽一段音樂,聽聽是哪個地方的民歌?(播放兩個地方的民歌音樂,請同學們說說是哪個地方的民歌。)啊,你們都能聽出來,說明你們對民歌還比較了解。(這是我們西南地區(qū)的民歌,我們的國家真的很大,有很多不同的風俗等著我們去欣賞)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云南的民歌。
(板書:16云南的歌會)
二、云南民歌的簡介
云南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這里的少數(shù)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們以此來贊美自己的生活,他們經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傾訴青年男女之間的愛幕,或者歌唱激發(fā)勞動熱情,或者以歌唱表達豐收的喜悅和節(jié)日的歡樂……總之。云南的歌聲可以說是他們生命的組成部分,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簡介
(提問學生)本文作者是誰?(沈從文),他是云南人嗎?(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鳳凰人)。那他為什么對云南的歌會特別了解?(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去了云南,后來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任教。所以對云南的歌會比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說是《邊城》。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lián)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四、學習、研討課文
1、檢查字詞:
⑴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
忌諱(huì)酬(chóu)和鐵箍(gū)熹(xī)微
、平忉屜铝性~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諱:忌怕而隱避。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別開: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2、問題導讀,整體感知:
⑴速讀全文,并用一句話說說你對云南歌會的印象。
(通過閱讀本文,想一想:跟你聽過、看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云南的歌會有什么特點?)
(提示:可從歌唱的人、地點、內容、環(huán)境氣氛等方面進行比較)
演唱會所受的拘束較多。而少數(shù)民族同胞們在藍天白云、在樹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歌唱者淳樸自然,歌會氣勢壯觀。
、颇阏J為作者為什么會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
(提示: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具體文字來共同探討云南歌會的迷人之處。)
作者極愛這種淳樸自然的民間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贊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3、小組討論課后練習一。(8分鐘時間)
(主要討論哪三種不同場合,演唱的方式和內容,三種場合的特點,還有三種場合在手法上主要寫什么。引導學生先自讀,然后與小組伙伴交流意見)
山野對歌部分主要寫唱歌人,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寫人的哪個部位?哪個方面?寫出了什么特點?由人能體會出什么樣的對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則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yōu)美環(huán)境映襯優(yōu)美的人物優(yōu)美的歌。(為什么花很多的筆墨寫環(huán)境、鳥兒?哪句話是這段話的中心句?)
全滿斗會部分既有全局描繪,也有細部刻畫,宛如電影畫面中的全景和特寫。(寫熱鬧的場面作者怎么寫?)
【板書如下】
三個場合方式特點在手法上主要寫什么
見景生情即物起興
山野對歌提問才情智力比拼唱歌人
互嘲互贊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成趣唱歌的環(huán)境
村寨傳歌民歌課堂氣勢壯觀唱歌的場面
(“金滿斗會”)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文章內容回顧)
我們上節(jié)課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會,誰能給大家講講?(三種場合)
二、跳讀課文,請同學們說說最喜歡的民歌演唱場合,并根據文中的具體語句或詞語說出你喜歡的理由
三、問題研究
沈從文是有名的文學大師,他作品的語言向來為人們所稱道,我們接下來就賞析一下他那優(yōu)美抒情的語言。
1、下面有兩段人物描寫,大家看看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欧N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拼浯湓陲L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2、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明確:用環(huán)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薄岸唷弊衷谖闹惺欠窨捎锌蔁o?“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指的是什么?
(明確:“多是情歌酬和”說的是云南對歌以情歌為主,但仍有其它他內容,因此一“多”字用得準精當,無可更易。
“種種不同方式”有總領作用,具體包含以下幾種對歌方式:見景生情,即物起興;提問;互嘲到贊。)
四、小結
《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別開生面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教學中必須扎扎實實地從文本出發(fā),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chuàng)設的美妙情境。
思考:我們身邊有沒有如此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樣才能像作者一樣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五、作業(yè)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哪些屬于“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云南的歌會》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云南的歌會,感受當?shù)貪庥舻拿褡屣L情。
過程與方法:
朗讀,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位與贊賞。激勵學生關注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所寫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體會內容和寫法的上的差異。
教學難點:揣摩語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寫和場景描寫的妙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在云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會或節(jié)日,人們總是聚在一起,即興歌唱,問答,游戲傳情等。那些古老的歌會,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今天,讓我們走進《云南的歌會》,來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風民俗。
二、朗讀課文,感知文義。
1、播放朗讀帶,學生低聲隨讀。
2、練習表情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語速,語調,讀出感情。
。ǘ嗝襟w顯示字詞及釋義)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詩詞應答。
譬喻(pì):比如。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龍吟鳳噦(huì):龍在吟嘯,鳳在鳴叫。
3、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這篇課文寫了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展示出云南的民族風情。
三、合作探究,仔細研讀,把握主旨。
1、課文寫了哪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在內容上和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2、云南的歌會有什么特色?作者為什么會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
明確:
1、這三種場合分別是: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
“山野對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寫唱歌的人。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fā)于情,自然成趣。這一場面主要寫唱歌人所在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以環(huán)境襯托唱個女孩及其優(yōu)美的歌聲。
“山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覽。這個場面中再寫唱歌的盛況,有全景描繪,也有局部刻畫,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2、云南的歌會純樸自然,氣勢壯觀,融自然,社會,人生于一體。散發(fā)著泥土的氣息。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云南的歌會,傳達出他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抒寫出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四、揣摩語言 ,賞析品味。
學生指出自己喜歡的句段,加以賞析。教師點撥學生從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的角度去品味。
五、課堂小結。
沈從文先生以瀟灑而隨意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云南的民風,民俗,風景,風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純樸自然的風俗人情。如詩一般含蓄優(yōu)美,令人回味無窮。
六、作業(yè)設計。
學唱一首民歌,唱給同學們。搜集沈從文的其他散文去閱讀品味。
《云南的歌會》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字詞。
2、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和特點。
3、揣摩品味語言,體會文章的精妙。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師放入引導和借助多媒體在讀思品悟議中培養(yǎng)學生個性解讀文本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重視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體現(xiàn)互動的教學原則。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領略云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yǎng)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課文寫作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體會內容上的差異。
品味語言,體會文中描寫的精妙。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情景教學法
點撥引導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型講讀
教學過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剛才我們領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沈從文先生走進云南,走進《云南的.歌會》。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詞,并捕捉課文中的信息。
你從課文中了解到云南歌會的哪些知識?
學生自由說。
三、探究文本領悟主旨
探究三種形式的側重點,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品味語言欣賞美點
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賞析,發(fā)現(xiàn)美點。
師點撥總結。
五、延伸拓展
說說山西有哪些民風民俗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yè)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歡的語句,并說明理由。
《云南的歌會》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16課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中的美點及精彩的語言;
2、從整體把握文章框架,能準確說出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容與特點;
3、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難點:理解文中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xiàn)文章主題的作用。
教學思路:
本文按照“整體感受初欣賞――發(fā)現(xiàn)美點欣賞美――訓練思維創(chuàng)造美”三步教學,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第一課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致力打開學生思路、激活其思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理解作者的感情;第二課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索精神,訓練學生思維,領悟課文的寫作手法,從而達到創(chuàng)造美的目的。
教學用時:2課時
教學類型:講讀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了解背景:
1、談話: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共有多少個民族呢?(五十六個民族)我們國家不僅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更主要的是每個民族都能歌善舞。下面請同學們就所播放的音像片段猜猜這是哪個少數(shù)民族的民歌?
2、趣味竟猜:(云南:蝴蝶泉邊《五朵金花》)多媒體播放《五朵金花》的音像片段。根據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你覺得這民歌怎么樣?(淳樸、親切、自然、動聽)
3、了解云南民歌:
多媒體播放云南民歌的背景資料。(背景資料: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qū),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間的相互愛慕,以歌唱激發(fā)生產斗爭中的勞動熱情,以歌唱抒發(fā)豐收的喜悅和節(jié)日的歡樂…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廣博閱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的敘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也就跟著大人學唱歌了。而一個高明的老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們的特別尊重。)
4、板書課題,簡介作者:(師過渡:下面就讓我們跟隨現(xiàn)代作家沈從文一起來欣賞蘊含著濃郁民族氣息的云南民歌。)
多媒體顯示作者簡介: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曾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侯選人。)
二、發(fā)現(xiàn)美點、欣賞美:
1、感知歌會:與朗讀帶一起讀課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寫了哪三種形式的歌會?并說說理由。(用四字短語回答)
學生討論后屏幕顯示小結歸納: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
師提問過渡:云南歌會帶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么?請用一個字概括。(美)
2、說說歌會: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歌會讀一讀,并結合具體段落、句子說說你喜歡的原因。(四人小組討論,選擇欣賞一個美點)
A、引導分析、欣賞美點:
按照提示填空,欣賞歌會的美:(多媒體顯示)
1)山野對歌美,美在人物。因為這些人物在歌會上的才情對抗,智力比拼令我贊美。
因為他們想到什么就唱什么,這需要才能。
因為這些人的勤勞開朗活潑健康豪爽大方令我贊美。
a、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文2、3自然段中的描寫的人物。
。狻⒁龑W生模仿《劉三姐》即興對歌(多媒體播放《劉三姐》對歌的片段:)
哎,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樓?什么水面撐陽傘?什么水面共白頭?
哎,鴨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樓,荷葉水面撐陽傘,鴛鴦水面共白頭。
2)山路漫歌充滿一種和諧美,因為這里寫出了唱歌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美景,以此襯托了人們的歡樂。比如描寫了。
a、學生找出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后,師生一起齊讀美句:
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
b、學生分析這個句子的作用:以環(huán)境來襯托人們的歡樂。
c、師小結:這句話相信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我們生在美麗的綠林,長在美麗的綠林。自然的美景令我們陶醉。當我們在自然中高聲放歌的時候,同樣也會引來百鳥來和鳴。而這個句子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總之,這些內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中心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以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映襯優(yōu)美的任務優(yōu)美的歌!
d、拓展想象:那么同學們猜想一下,趕馬的女孩會唱什么?
學情分析:也許一派學生說她唱家鄉(xiāng)。因為這時藍天白云,蔥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那樣迷人;花茸茸的戴勝鳥和扶搖盤旋的云雀的歌聲是那樣悅耳,這么美的景讓她想唱就唱,唱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不是有首歌叫《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嗎?她肯定明白這個理。
也許一派學生不同意。他們說這女孩多不過十四五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她向往山外的世界,書中有“由呈貢趕火車進城”為證,她沒有趕上火車,心里肯定在想城里的繽紛,這時色彩斑斕的山坡和嬉戲鳴叫的鳥兒更加勾起了她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之情,情到深處便唱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也許還有反駁這兩種的,他們認為:趕馬女孩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并不囿于前面的內容,因為作者寫到“在昆明鄉(xiāng)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這不是普通有情的歌聲,這歌聲濃縮著云南人民的熱情奔放,率真純樸,這趕馬女孩只是作者所見的一景……
師小結:其實老師讓大家探討這個問題并非是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這個問題也不可能有一個唯一的答案。但是通過這唱什么的討論,我們感受到了云南綺麗的風光養(yǎng)育了云南人民美妙的歌聲,這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沈從文正是從這一角度告訴我們有這方美的水土才有這方美的人。的確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沈從文贊賞這種“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的民俗美。
3)村寨傳歌,美在它唱的人之多,時間之長讓我們驚嘆,比如場面宏大,氣勢壯觀,特寫了一個老吹鼓手。
美在它金滿斗會。
美在它熱愛生活的人多!因為他們都是一身收拾得清潔爽利...
美在它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
4)小結歌會:(多媒體顯示)
觀看了這場歌會,我想為鼓掌!因為它美!。
。ǜ杳、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B、師小結,屏幕板書:
山野對歌——見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興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樸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金滿斗會——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老幼咸集
3、歸納作者的情感:
文章雖是為云南的歌會而寫,卻用大量的筆墨寫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這樣寫,你能從文中又感受到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ψ匀、人、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三、總結:
文章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向我們展示一幅幅風光旖旎的民俗圖畫。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凸現(xiàn)在讀者面前。文章的字里行間也洋溢著作者對自然、人生、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課文《云南的歌會》,理清了文章脈絡,欣賞了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云南歌會,也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研習美點、創(chuàng)造美。
1、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場面。
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場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場面(第4段)、最后全班齊讀第三個場面(第5段)。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注。
[學生讀后,教師評價朗讀并過渡:雖然同是寫唱歌,但側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云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禁嘆服作者的構思是多么精巧!]
2、問題探究,分析人物刻畫方法
1)、在三種不同形式的歌會中,作者都進行了細膩的人物刻畫,請?zhí)x課文,劃出三處人物描寫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別寫了哪三種人?
討論后明確:山野對歌重點寫的是年輕婦女;山路漫歌重點描寫的是趕馬的女孩子;村寨傳歌重點刻畫的是一個年過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個歌會中,作者重點刻畫這三種人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來進行分析。分析時必須先感情朗讀相關描寫的句子,然后結合具體語句和關鍵詞語分析作用。
山野對歌重點寫的是年輕婦女。她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作者描寫她勝利時輕松愉快的神態(tài),拍拍灰土的動作,既表現(xiàn)了山野對歌時活潑歡快的場面,更贊揚了樸素的勞動婦女的聰明機智。
山路漫歌重點描寫的是趕馬的女孩子。作者著力描寫她們稚嫩的略帶沙啞的嗓音,是為了突出山路漫歌時的淳樸本色美。
村寨傳歌重點刻畫的是一個年過七十的吹鼓手。只見他牙齒早脫光了,但卻能十分熱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內容不僅有愛情故事,嘲煙鬼,罵財主樣樣在行,像個“歌庫”。作者對吹鼓手的描寫襯托了村民們參加盛會的熱情,同時也寫出云南歌會代代傳歌這一特色。
3)、作者在對這三個人物進行描寫時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討論后明確:相同點,都對人物進行了細致的外貌描寫。
不同點是,描寫刻畫人物時方法各不相同。
請學生結合語句作具體分析。例如:山野對歌作者采用由點到面的方法來描寫人物。點是對一個年輕婦女的描寫,但緊接著在第三段作者說“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崩^而由點及面泛泛描寫眾多云南年輕婦女的性情,臉龐,白白的糯米牙,穿著打扮,特別是抓住云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特色來描寫了她們的衣褲、圍裙、鞋等美麗的裝飾。由此可見在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贊揚一個婦女的美麗和聰明機智,而是云南整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勞動婦女的勤勞、美麗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畫趕馬的女孩子時,并沒有對她們的外貌進行更多的正面描寫,而是通過對云南美麗風光的描寫來側面烘托趕馬女孩的美麗,歌唱的優(yōu)美動聽。
村寨傳歌中對吹鼓手的描寫著重年齡和會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現(xiàn)云南歌會參加人員廣泛,風俗久遠,為群眾盛會的特色。
(提示:我們可以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來賞析好詞好句)
例: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4)、通過對三種歌會中人物的細致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人物描寫時的哪些啟示呢?
學生討論后明確:(1)人物刻畫為主題服務,不能脫離文章主題獨立描寫人物;⑵人物刻畫的方法是多樣的?梢哉婷鑼,可以側面烘托,特別是運用環(huán)境描寫的方法來襯托人物是一個好辦法;可以由點到面,由具體到概括地描寫一類人。
5)拓展比較,學習人物描寫方法
A、屏幕顯示課后練習:在云南歌會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寫為我們刻畫了三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么?同樣是描寫外貌,卻能有不同的寫法呦。請比較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龠@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②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一)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渡驈奈<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發(fā)表見解。
學生分組討論后,請小組代表發(fā)言。要求:先朗讀人物描寫片斷;結合人物描寫中具體語言作分析。
學生討論后明確:第一段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tài)度隱含在字里行間。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著力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為了寫出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因此,這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
通過比較兩種不同的人物描寫方法,在刻畫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啟示呢?
學生總結:(1)對人物外貌的描寫可以寫實,更可以寫虛。對人物外貌的描寫過去我們更多進行的是簡單的衣著、面容、神態(tài)等的描寫,以寫實為主,但今天比較過后明白了:人物外貌描寫同樣可以刻畫出人物的精神風貌,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2)在描寫外貌時,為了寫出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可以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
B、訓練落實描寫人物的方法:
請班上唱歌唱得好的學生即興唱上一段歌曲,讓學生采用一些描寫人物的方法來描寫這個“歌手”。
三、總結升華:
賞讀《云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領下,我們對自然、對人、對藝術進行了一番品味,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在作者的筆下,我們讀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學們,生活就像歌聲一樣美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也熱愛那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吧!本文對云南歌會的介紹,讓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讓我們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歡樂。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民俗是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周圍,滋養(yǎng)著你,為你的生命提供必須的養(yǎng)分。我們身邊有哪些類似云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呢?(賽龍舟、扭秧歌、打腰鼓、舞龍獅、踩高蹺)這些都是我們京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結晶。
收集當?shù)氐拿耧L民俗,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xiāng)風情”為題,寫一篇文章。
附:板書:
山野對歌——見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興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樸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金滿斗會——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老幼咸集
。▽ψ匀弧⑷、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云南的歌會》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云南的歌會,感受當?shù)貪庥舻拿褡屣L情。
2、掌握本文的詞語。
過程與方法
朗讀,品味,合作交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勵學生關注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了解云南歌會的特點,感受當?shù)貪庥舻拿褡屣L情。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感悟生活的美好。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由《56個民族》歌曲引入。
問:大家知道哪個省的民族最多嗎?
明確:云南;52個。那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走進云南,走進云南的歌會。(展題)
二、預習檢測。
1、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在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jù)踞忌諱(huì)
酬和(hè)箍(gū)桶熹(xī)微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文中寫了幾種形式的歌會?
明確:三種。即對歌,漫歌,傳歌。
2、請用“場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寫的幾個歌會場景。
明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
3、是依此劃分文章段落層次。
4、云南歌會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山野湖畔,男女老少,即興演唱。
四、再讀課文,把握文本內涵。
1、畫出文中寫人的`語句。
2、品讀你畫出的語句,你體會到了什么?
3、感情朗讀。
這種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得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的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子發(fā)盤在頭上。不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里去打秋千,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
五、欣賞圖片,感悟生活的美好。
六、課堂小結。
鞏璽璽
《云南的歌會》6
一些教師由于個人的生活閱歷和手頭的積累資料有限,對于這個單元的課堂教學處理感到有些棘手,要么參照教學用書照本宣科講一遍,要么點擊網上課件資源走走過場。反思其原因,還是沒有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精神,語文新課程的中心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新課程標準認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關于語文課程目的任務的基本理念,并對此進行了完整的闡述:
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和諧發(fā)展。理解這段文字,我們對于語文新課程在培養(yǎng)能力方面得到兩點共識:
其一,語文能力不僅是語文素養(yǎng)的構成因素,而且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因素。
其二,語文能力不是孤立的因素而是與諸多其他因素相聯(lián)系的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因此,語文新課程不能像以前那樣只是孤立地進行聽、說、讀、寫訓練,而應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云南的歌會》以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不同的情調,字里行間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洋溢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人的品味與贊賞,在教學這類文章時,要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注意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適當擴展學習范圍,用音樂構建平臺,讓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走領略我國古老的民間文化。
一、在激情中導入課程內容
著名情境教學專家李吉林曾說:教材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梁,便是教師的情感教師用自己的真情去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苗,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呈現(xiàn)勃勃生機,迸射出生命活力。有感于斯,在教學《云南的歌會》時,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同學們,在地理課中,我們已領略過美麗的西雙版納那熱帶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觀和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大家跟著老師通過多媒體欣賞了傣族的潑水節(jié)和孔雀舞,想必大家還沉醉于那熱鬧的場面和優(yōu)美的樂曲之中。今天,我們將要學習沈從文先生的《云南的'歌會》,作者獨具匠心地為我們展示了云南這個多民族地區(qū)的另一種風情歌會,下面讓我們跟隨沈從文先生的腳步,在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樂曲中去神游云南歌會,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二、在朗讀中感悟作品內涵
語感,反映人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運用能力,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因素。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文學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文的敏銳的感覺。
朗讀作為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在閱讀課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的范讀更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讀解的催化劑,它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緒,甚至與作者脈博合而為一,教師通過繪聲繪色,神形兼?zhèn)涞睦首x,就能面對面對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進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藝術美及其他社會美。
在學生朗讀和教師范讀過程中,學生迅速獲得對云南歌會的整體感知,有學生把全文內容歸納如下:
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人生
最(智慧) 最(自然) 最(熱鬧)
山野對歌 ── 山路漫歌 ── 村寨情歌
(人物描寫) (環(huán)境描寫) (場面描寫)
三、在激活中融入生活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語文新課程教學中要興開放式教學之風,要打開課本,激活教材,以課本為契機,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會的大課堂,納課內課外于一體,熔學校和社會于一爐。
教學《云南的歌會》前,我收集不少地方的民歌,如:四川的跑馬溜溜的山上、陜北的信天游、內蒙古的敖包相會、新疆的掀起你的蓋頭來,還有西藏、東北、廣西等地的民歌,在課堂上,教師哼一兩句民歌,讓學生說出民歌的所在地及其地方風土人情,在老師的感染下,一些會唱民歌的學生也即興哼上一兩句,博得滿堂喝彩,接著,我又著重介紹了廣西對歌,模仿劉三姐一段歌詞,讓男女學生現(xiàn)編現(xiàn)唱一段對歌,寓教于東,學生意興盎然,趁熱打鐵,我要求學生說一說咱們湖北的民歌,講講我們黃梅的民風民俗,隨著一段悅耳動聽的黃梅戲小曲海灘別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也油然而生。
語文新課程應探究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滲透和整會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如是,教師才能真正領會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學生能能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云南的歌會》7
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對調子的來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彼此相去雖不多遠,卻互不見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蛞娋吧,即物起興,用各種豐富譬喻,比賽機智才能。或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蚧コ盎ベ,隨事押韻,循環(huán)無端。也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當事人照例一本冊,滾瓜熟,隨口而出。在場的既多內行,開口即見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輕易搭腔。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不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個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馬皮做成三丈來長的'秋千條,懸桂在高樹上),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
在昆明鄉(xiāng)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由呈貢趕火車進城,向例得騎一匹老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時趕車不及,還得原路退回。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競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xiàn)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于歌唱也發(fā)生了興趣,經趕馬女孩子一喝,才撲著翅膀掠地飛去。這種鳥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卻歡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復叫個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伏在草叢中的云雀群,卻帶點鼓勵的意思相互應和。直到窮目力看不見后,忽然,又像個小流星一樣,用極快速度下墜到草叢中,和其他同伴會合,于是另外幾只云雀又接著起飛。趕馬女孩子年紀多不過十四五歲,嗓子通常并沒經過訓練,有的還發(fā)啞帶沙.可是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出口自然,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1.上述文字介紹了云南民歌哪幾種不同的演唱方式?它們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段寫道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指哪些不同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也唱其他故事一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寫對調子的年輕女人的特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段用很多筆墨描寫景色,這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何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字里行間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民歌蘊涵著豐富的民間文化,你還知道哪個民族的民歌民謠?舉一例,說說其中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山野對歌:側重寫唱歌人;山路漫歌:側重寫唱歌的環(huán)境。
2.見景生情,即物起興;提出問題,等待答解;互嘲互贊,隨事
3.照應上文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一句,說明云南對歌以情歌為主,也有其他內容。
4.性情品質、外貌動作,以寫實為主,寫出了人物淳樸的面目神態(tài)。
5.以寫實的手法描繪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為趕馬女孩子的歌唱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趕馬女孩子的歌唱與山鳥的鳴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首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意對即可)
6.作者筆下的云南歌會,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流露出作者由衷的贊賞之情。(意對即可)
7.示例:陜北民歌、信天游、臺灣高山族民歌《阿里山的姑娘》、新疆民歌《達坂城的姑娘》等等。(不唯一)
《云南的歌會》8
1.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蹲j( ) 酬h( ) p( )喻
xī( )微忌hu( ) chn( )樸
2.給加點的字注音。
即物起興( ) 龍吟鳳噦( ) 柞木林( )
3.解釋下列詞語。
(1)即物起興:
(2)向例:
(3)面善:
(4)引經據典:
4.用下列詞語造句。
悠游自在
忌諱
5.通讀全文,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內容特點寫作重點
山野對歌
即興的自由歌唱,發(fā)揮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場面
▲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的選段,回答后面的問題。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1.你認為從描寫的筆法看這是中國畫中的水墨畫還是工筆畫?
2.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 描寫,寫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 、________ 。
3.你認為這段描寫好在哪里?
4.請你學習這一段的寫法,給你身邊熟悉的`人寫一段肖像描寫。(100字左右)
二、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問答下面問題。
1.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這一段用很多筆墨寫進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鳥的歌唱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呢,你覺得作者這樣寫有什么意圖?
●遷移延伸
收集一首民歌或民謠寫在下面,仔細地讀一讀,看看它是屬于見景生情,卸物起興,或是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還是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
《云南的歌會》9
教學目標
1、從整體把握文章框架,能準確說出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容與特點;(教學重點)
2、引導學生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及精彩的語言;(教學難點)
3、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學重點)
教學輔助多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內容及過程
課時1
一、導入新課。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師生欣賞。
教師講解導入:在云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每逢集會或節(jié)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fā)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來感受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
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lián)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 酬(chóu)和 鐵箍(gū) 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忌諱:忌怕而隱避。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三、聽讀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一)聽課文錄音,理清文章脈絡:課文可分幾個部分?請概括各部分內容。
明確:課文分為四部分,總分結構
第一部分(1)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引起下文的敘述。
第二部分(2―3)描寫山野對歌。
第三部分(4)描寫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寫村寨傳歌。
。ǘ┠x課文,思考: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
。ㄒ龑W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
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這是即興自由歌唱,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ㄈ⿲W生復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學生自評、互評。)
四、小結
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我們要反復品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反思
課時2
一 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課文《云南的歌會》,理清了文章脈絡、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思考回答:文章首先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然后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合的特點分別是什么?(學生回答)
看來,同學們已經很好的掌握了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對云南的歌會也已經有一定的了解。
二、賞析品讀課文。
※ 學法指導:
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場面。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場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場面(第4段)、最后全班齊讀第三個場面(第5段)。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注。
學生讀后,教師評價朗讀并引導:
雖然同是寫唱歌,但側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云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禁嘆服作者的構思是多么精巧!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第一個場面――山野對歌,去感受那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ㄒ唬┵p讀“山野對歌”。
教師導引:同學們注意,由于云南少數(shù)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這就是“山野對歌”。
1、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么?
明確: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2、“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明確:不能!岸唷闭f明“對調子”多數(shù)以情歌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內容。
3、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明確:或見景生情、或提問、或互嘲互贊。
4、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明確:機智才能。
5、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內容,看看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刻畫這個年輕婦女?
明確:動作、神態(tài)、外貌。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人物的外貌,分別從面容、牙齒、衣飾特別是對衣著的描寫,你覺得這個少數(shù)民族農村婦女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性情開朗、活潑、聰明、手腳勤快。
7、在這個對歌場面中,作者側重寫了唱歌人,采用什么寫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以人襯景的寫法,表現(xiàn)出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樂。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
※ 播放劉三姐的對歌音樂片段,體會民歌的文化魅力。
。ǘ┵p讀“山路漫歌”。
8、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 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
明確:悅耳好聽的山歌。
9、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
明確:淳樸本色美。
※ 既然這樣,但作者并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現(xiàn)在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這條路……接著起飛” ),同學們邊勾畫出好詞好句,等會讓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們可以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來賞析好詞好句)
例如,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
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10、在這個歌唱場面中,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聽覺比喻擬人描景,側重寫唱歌的環(huán)境,請想想,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關系?
。ㄗⅲ捍颂幦珣{學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寫實。云南確實有如此美麗的風光,所以作者要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
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總之,這些內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中心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以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映襯優(yōu)美的人物優(yōu)美的歌!
板書:以景襯人
。ㄈ┵p讀“村寨傳歌”。
11、“金滿斗會”呢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容的盛會?
明確:表面說是避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
12、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
明確:人多――時間長――盛裝。
13、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
明確:盛況空前,十年難逢。
※ 在這個片段中,作者側重寫的是唱歌的場面,既有全局描繪,又有細部刻畫。
板書:點面結合
。ㄋ模┵p讀完三個歌唱場面,讓我們共同來完成這個表格,以更好的體會各個場面獨特的風格。(斜體字部分由學生完成)
內容
特 點
寫作重點
寫法
山野對歌
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以人襯景
山路漫歌
即興的自由歌唱, 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環(huán)境
以景襯人
村寨傳歌
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
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
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唱歌場面
點面結合
三、討論問題
(一) 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渡驈奈<邊城>》
(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二) 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 明確:用環(huán)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四、總結全文。
賞讀《云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領下,我們對自然、對人、對藝術進行了一番品味,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在作者的筆下,我們讀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學們,生活就像歌聲一樣美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也熱愛那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吧!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三;
2、課外收集當?shù)氐拿耧L民俗。
教學反思
《云南的歌會》10
沈從文在《云南的歌會》里寫出了云南淳樸的民風民俗,流露出了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贊賞,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贊歌。文中作者將感情滲透在人物、景物、場面描寫中在娓娓而談里自然透出平淡遼遠。
在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無論是寫人還是寫歌都凸顯民風民情,讓人感受到的是云南這個詩歌的家鄉(xiāng)別樣的風情。比如在寫山野對歌情節(jié)里,我們看到:那個年輕婦女,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手啞口無言,并沒拘泥賽歌過程,重在表現(xiàn)勝利姿態(tài)。她“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負已定,然后“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這種一點也毫不矯情,不張揚,樸樸實實的歌手也只有在這里才看的到了。所以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三個場合展示出來的人物美,環(huán)境美,場面美。由此體會作者對民間民俗文化的贊美,領略民族風情,激發(fā)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俗世奇人教學反思
經過對這節(jié)課的認真準備,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加深了,了解了更多教學手段,鍛煉了自身素質,自我感覺在課堂教學上有一大進步。課后反思,總結如下:
有所進步的地方:
。、對本科組的教學標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病⒔虒W靈活性增強了。在設計教案時,為了講清楚文章的奇妙之處,我安排了人物之“奇”、語言之“奇”、情節(jié)之“奇”三個環(huán)節(jié)。但在實際授課講到語言之“奇”時,我發(fā)現(xiàn)時間拖長了,但學生仍沉浸在語言文字的魅力中,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我就臨時決定砍掉后面的情節(jié)之“奇”這一環(huán)節(jié),因為我覺得與其讓學生平平的學兩個環(huán)節(jié),倒不如認真地鉆透一個方面的知識,這樣他們的收獲應該更大。另外,一堂課上得好不好,應該可以從學生的臉上看出來。如果學生面容愉快,那么這堂課應該就是成功的',如果學生眉毛緊鎖,表情困惑,那么這堂課很大程度上就是失敗的。所以教師還應該學會課堂觀察,只有觀察仔細了,才可以從學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從而作出自我反思、及時調整。
。、對“如何上自讀課”的問題上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因為自讀課不像講讀課,不需要老師去精講,老師在自讀課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點撥。所以在同備課組的老師的幫助下,設計了一份學案,這份學案并不是機械地將課后習題擺上去,而是將教案處理成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案。使之作為溝通學與教的橋梁,將講讀課的思想及其方法延伸,讓學生的學習反饋立竿見影,起到“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
有待改進的地方:
。薄⑸险n過程中,老師的強勢地位過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不夠。因為在課堂上,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
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上課更有效。而這節(jié)課在讓學生反思質疑這一塊上則較薄弱。
。、在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傳授上顯得不足!笆谥贼~,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可見,方法的傳授的確比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雖然在本節(jié)課上也教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來快速獲取信息,但總覺得沒落到實處。另外,本篇文章寫人敘事的技巧及語言的運用上都值得學生借鑒,但上課時我在這方面點撥得較少。
。、應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語言講解上應精練簡潔、生動活潑,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同時作為語文老師,這樣也才能在語言表達上給學生作個很好的示范。
《吆喝》教后反思
《吆喝》是新課標語文第八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思,引人體味生活中的蘊含的濃郁的情趣。有利于學生了解生活、關注生活體味生活。
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上,我先采用錄音播放相聲,激起學生對吆喝的關注,把學生帶到課堂的問真實環(huán)境中去,繼而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同時運用多媒體這種手段,即加大了課堂容量,又使文字圖像相補充,相得益彰,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更深刻的體會了作者記憶深處的美好回憶,突破了文章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動腦去分析,解決問題,這樣就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作用。
在問題設計中,由于本節(jié)課內容比較難于理解,我設計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上,在拓展延伸和作業(yè)設計上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能夠摸得著、看得見。
這堂課雖然獲得了一點成功,但仍存在著學多疏漏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
由于學生預習不到位,存在膽怯心理,課堂上比較拘謹,氣氛不夠活躍。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者對學情的分析不夠到位。
【《云南的歌會》】相關文章:
去云南旅游后的感想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