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5古詩三首望洞庭 菊花 楓橋夜泊教案設計
教學 要求 | 1.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
重點 難點 | 1.理解這幾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解釋詩句的意思。 |
教學 課時 | 兩課時 |
[1]望 洞 庭
[①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②“遙望”一詞好在哪里?]
[2][③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寫湖水和君山?]
菊 花
[①從“遍繞”“日漸斜”看出了什么?]
[②詩人為什么偏愛菊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楓 橋 夜 泊
[①這兩句詩描寫了哪些景物?詩人通過這些景物,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②“夜半鐘聲”突出了什么?]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洞庭湖的圖片、古箏樂曲。
一 導入
我們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去欣賞洞庭湖的美景吧。(欣賞洞庭湖的風光圖片)
老師配景朗誦:在美麗的湘北大地上,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那就是煙波浩渺、雄渾壯闊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煙水茫茫,它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攝人心魄。遠望洞庭,“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它永遠是一幅鮮活、靈動的天然山水畫。
這么美的景色,我們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贊美它呢?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看到了秋月輝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佳作(板書:望洞庭)。聽,他正在吟誦呢!(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 初讀全詩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把字音讀正確。
2.自讀全詩,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3.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4.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詞,說一說。
三 理解詩意,感悟詩境
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會有一種怎樣的美呢?請你們再讀讀這首詩,好好地體味詩中蘊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詩人劉禹錫呢?請同學們找自己要好的伙伴,一起讀這首詩,討論這首詩的意思,想一想詩里所描繪的景物是怎樣吸引劉禹錫的。(詩人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望洞庭,他看到了湖光、秋月、山水。)
3.集體交流,理解詩句意思。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
(1)湖光秋月兩相和。
①“湖光、秋月”是怎樣吸引詩人劉禹錫的呢?這是怎樣的湖水?
②抬起頭,我們又看到了一輪怎樣的秋月呢?
③是啊,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月,這樣的月輝映著這樣的水,它們已經融為一體了,是多么和諧呀!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
(2)潭面無風鏡未磨。
①為什么是水平如鏡的湖面?
②湖面無風,像一塊未磨的鏡子,朦朦朧朧,多么寧靜啊!誰來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3)詩人被這撩人的月光,被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你們陶醉了嗎?好,用你的朗讀告訴大家。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
(4)詩人遠遠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它們成了“白銀盤里一青螺”。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腦中想象:在白銀做成的銀光閃閃的盤子里,放上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色的田螺。這時,你有什么感覺?詩中的“白銀盤”指什么?“青螺”又指什么?
(5)(出示多媒體畫面)詩人為什么說“白銀盤里一青螺”?誰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
四 感悟詩境,展開想象
1.這首詩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卻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意境濃郁的畫面。請學生吟誦。(自由讀,指名讀。)
2.(多媒體出示畫面、音樂)請學生想象: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我們跟著劉禹錫一起遙望洞庭湖。銀色的月光灑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朦朧中的君山就像是“白銀盤里一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不禁吟誦出這首詩。(師生一起吟誦古詩)
五 拓展延伸
劉禹錫在秋天的夜晚望見的洞庭湖是那么的寧靜、那么的柔美,白天的洞庭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我們來欣賞。(多媒體出示畫面、文字。)
洞庭湖這么美,我們也來當一回小詩人或小散文家,來贊一贊洞庭湖,好嗎?可以用上一些優美的語句,或者生動形象的比喻,或者奇妙無比的想象,寫一首詩或一段話。
六 總結
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去那里觀光旅游的人很多。將來如果有機會,大家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去看一看洞庭湖,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1.課后的練習中,凡遇到“平靜的湖面(或河面)像什么”這類問題,學生千篇一律都答“鏡子”。這說明教師的教學還是有待改進。問題在于沒有向學生強調古今詞義的變遷。想想看,現在的玻璃鏡既光且亮,用它來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還是合適的嗎?
2.《望洞庭》是詩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時有感而發的。詩人的描寫真實、生動、具體,湖光和月色渾然一體,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學生通過學詩看圖,體會詩人所描寫的意境,學起來很有興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寫景的記敘文。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并默寫《菊花》《楓橋夜泊》這兩首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與古詩相配的圖片。
一 導入
1.復習《望洞庭》,指名背誦。
2.這節課,我們再來學兩首關于秋天的古詩——《菊花》和《楓橋夜泊》。《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元稹。他在一次欣賞菊花的過程中,有感而發,于是寫下了這首詩。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和詩人一起去欣賞秋日的菊花。
二 學生自學
(1)指名讀生字,隨時糾正讀音。
菊 舍 遍 漸 偏
(2)書寫指導。
①遍:注意“扁”里面是一橫,不是兩橫。 ②漸:注意中間是個“車”,“橫”變成“提”。
(3)指名讀全詩,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三 理解古詩的意思
1.自讀古詩,集體交流。(要引導學生注意注釋)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
這兩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環繞著房屋開放,好像是到了隱士陶淵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地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覺太陽已漸漸偏西了。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
這兩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對菊花情有獨鐘,而是因為菊花開過后,再也沒有可觀賞的花了。
同桌互相說一說詩意,指名說。
2.提問題,悟情境。
(1)學生分組針對詩中詞語提幾個“什么樣”和“怎么樣”的問題。
(2)師生共同歸納。
①秋天的菊花開得怎么樣?
②誰一遍又一遍地觀賞菊花?
③菊花開過后,這里是什么樣的?
(3)思考這些問題,說說你頭腦中的畫面是什么樣的。
(開得正艷的菊花這里一叢、那里一簇,在房屋的周圍競相開放。我繞著籬笆看看這叢,又看看那簇,有時還蹲下來認真觀賞。菊花開過后,這房屋的周圍也就再沒有可觀賞的花了。)
(學生想象畫面,吟詠詩句。)
3.想象當時的畫面,詩人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詩人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品格發出由衷的贊美。)
4.詠詩句,直到讀出贊美的語氣。采取分組練讀、評讀的形式。
四 請學生試背這首詩
五 學習第三首古詩《楓橋夜泊》
1.初讀古詩,讀準生字。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認讀。
霜 愁 眠 蘇 寺
(2)請學生自學古詩:讀準生字的字音,思考每句詩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知道了哪些字詞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楓橋:姑蘇城外的一座拱形橋……)你是怎么弄懂這些字詞的意思的?
(4)小結:看注釋、查閱工具書是學古詩的好方法,我們還應該把字詞放在詩里去讀懂它。
3.書寫指導。
(1)愁:注意上邊的“火”的筆順:。 (2)眠:左邊是目字旁,不是日字旁。
(3)寺:注意“土”字的第二橫應該是最長的。
4.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理解詩題:楓橋在哪里?(老師在黑板上畫“楓橋”)“泊”的是哪只船呢?(老師在黑板上畫“客船”)為什么說是“客船”呢?這個“夜”字點明了什么?
(2)老師范讀,學生聽,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
(3)學習前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①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
(老師在黑板上畫“月”“霜”)“霜滿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樣?(寒冷、孤獨)把這句詩的意思講一講。
②你還看到了什么?
(老師在黑板上畫“江楓”“漁火”)江邊的楓樹怎么樣?茫茫的江面上點點的漁火給你什么感覺?(孤單、寂寞)詩人想起了故鄉,想起了親人,他憂愁到什么程度?(難以入眠)誰來說一說這句詩的意思?
③朗讀這兩句。
(4)學習后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①在這靜靜的夜晚,詩人還看見了什么?
(老師在黑板上畫“寒山寺”)寺里還傳來了什么?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里。)這就是第四句詩——夜半鐘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②朗讀這兩句。
(5)朗讀全詩。
六 總結全詩,體會感悟
1.讓我們跟隨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老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天氣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楓樹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2.交流: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看著這一切是什么心情?
3.再次吟誦全詩。
1.在教學《楓橋夜泊》時,教師可以不按照教案上的設計走,而是讀完詩后,就讓學生去猜張繼作這首詩時的心情。教師在學生積極思考的同時,接著引導:“其實,作者的心情就藏在這首詩中,會品味的學生一定能找到。”學生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很快便能找到“愁”字。這時,教師提問:“他為什么而愁?”激發學生再去讀詩,理解詩。僅僅通過一個“愁”字便把整首詩串聯了起來。這就是一個問題的整合,既避免了一個個繁瑣的問題,又提高了課堂提問的效率,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學完詩后,馬上便能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孤獨和寂寞,對剛進入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這還是很不簡單的。
2.在進一步理解古詩詩意、體會詩情時,教師應緊緊抓住課文中“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愁”字展開教學。教師要找準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緊扣詩眼,抓住“從哪兒看出詩人張繼很愁”“詩人張繼愁的又是什么”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古詩。
1.比一比,再組詞。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并寫出詩句的意思。
(1)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偏: 更:
(2)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啼: 愁: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楓橋夜泊》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 、 、 、 ,聽到的有 和 ,抒發了詩人 的感情。
4.從《楓橋夜泊》一詩的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覺到詩人的憂愁?
5.《菊花》一詩中有兩個“繞”字,意思一樣嗎?
不一樣。第一個“繞”字是說開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叢叢,遍布屋舍四周;第二個“繞”字是說詩人沿著竹籬,忘情地欣賞這些秋菊,不覺日已西斜。第一個“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到陶淵明家之感;第二個“繞”字則寫詩人賞菊興致之濃,不是觀賞一陣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西。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
1.作者簡介
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政治上主張革新,改革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學習民歌寫成的詩《竹枝詞》等具有健康開朗的情調。詩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劉白”,有《劉夢得文集》。
元稹,字微之。生于唐大歷十四年(779年),卒于大和五年(831年)。元和四年(809年)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長慶元年(821年)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
張繼,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生卒年均不詳。唐代詩人。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天寶十二載(753年)登進士。做過鹽鐵判官、檢校祠部員外郎等官。詩以《楓橋夜泊》最為著名。
2.古詩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
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一種典范。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模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的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并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的《文選》,以及徐陵的《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作者的稱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后,“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并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并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一種詩體。《古詩十九首》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
知識點詳解 ↑
③比喻。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君山恰像銀盤里的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色調淡雅,相得益彰。 ↑
①寫菊花之多、美,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不知時間流逝。充分地表現了詩人的愛菊之情,也暗示了詩人清高自傲的性格。 ↑
②菊花是百花之中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可賞了,人們的愛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來了。詩人從與眾不同的角度贊美菊花,表達了他特殊的愛菊之情,也贊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貴品質。 ↑
①月落、烏啼、寒霜、江楓、漁火。表達了詩人漂泊在外、四處奔波的寂寞之愁、思鄉之愁。
②夜半鐘聲靜中有動,突出了詩人孤寂憂愁的情懷,更使人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5古詩望洞庭 菊花 楓橋夜泊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07-09
《山行》《楓橋夜泊》教案05-12
《楓橋夜泊》大班語言教案04-15
《楓橋夜泊》大班語言教案04-15
《楓橋夜泊》大班語言教案04-15
《楓橋夜泊》大班語言教案04-15
《楓橋夜泊》大班語言教案04-15
《楓橋夜泊》大班語言教案04-15
《楓橋夜泊》大班語言教案04-15
《楓橋夜泊》大班語言教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