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與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與設計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重點
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小蝌蚪怎樣變成青蛙的。
教學準備
1.掛圖
2.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節
一、揭示課題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們想找自己的媽媽,但又不知道媽媽是誰?它在哪?我們跟他們一起去找好嗎?
(板書:小蝌蚪找媽媽)
二、從圖入手指導總觀全圖
問:小蝌蚪長什么樣?我們看書上是怎么說的?
三、讀全文,理解一、二自然段
(1)讀準字音。
(2)標出自然段。
①問:哪一自然段寫小蝌蚪的樣子?
②學生再讀第一自然段。
問:小蝌蚪什么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尾巴。)
③自由讀第二自然段。
問: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三句話)說說每句話什么意思?重點指導三個問題,要求先談問題a.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么變化?看圖觀察小蝌蚪長后腿的位置?b.它見到了什么,問了什么話?(見到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c.它是怎樣得到回答的?(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師小結:學習這段我們分三步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每句話什么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
四、再讀第二自然段,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
布置作業:讀第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節
一、讀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講的是什么?
二、三個學生分別讀三、四、五自然段
(1)問:三、四、五自然段哪兩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敘述方法基本相同?(三、四自然段)
(2)師扶著學習第三自然段。指導學生分步驟學習。
①讀全文,看有幾句話?②想想每句話是什么意思?③讀問題,看圖回答問題。④再讀全段。
(3)放手讓學生自學第四自然段。把第二個問題改為②它們來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③小蝌蚪和青蛙媽媽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
(4)問:小蝌蚪在看見鯉魚、烏龜、青蛙媽媽時怎么做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它們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迎上去:有禮貌,也為了讓鯉魚發現自己。這與我們問路一樣。追上去:小蝌蚪和烏龜前進方向相同,表現它們找媽媽的心情。這也是急中出錯的原因。游過去:真實地表達出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因為這次肯定不會錯了,于是就高高興興地游過去。
三、講讀第五自然段
問:第五自然段有幾句話?
1第一句話什么意思?出示幻燈,顯示小蝌蚪整個的變化過程。
2第二句什么意思?從青蛙天天捉害蟲你想到了什么?
四、小結:同學們看圖,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隨著不斷了解媽媽的特征,自己的身體也在變化,最后終于找到了媽媽,它多高興呀!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2
板書設計
第三節
一、在生字表中標出字的偏旁部首
二、出示生字
1.易寫錯的字:群(第二筆要出頭)寬(注意不要加點)甩(第五筆是)裳(下部是衣,不要少寫亠)鼓(右邊是支,不是攵)龜(下邊不出頭)
2.正音:捕(bu)裳(shang)
3.組詞
腦(大腦)甩(甩開)捕(捕魚)龜(烏龜)
惱(惱怒)用(使用)撲(撲來)魚(金魚)
4.筆畫筆順提示:腦:第八筆是。迎:第二筆是
三、結合課文說說詞語的意思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較淺。
甩:揮動,課文中是擺動的意思。
碧綠:青綠色。
捕食:捉取食物。
鼓: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四、布置作業:1.寫生字2.寫詞3.課后練習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與設計】相關文章: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教學設計02-11
小班寶寶找朋友活動教學設計03-20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小種子找媽媽》的教案(通用11篇)02-22
《找質數》的教學反思(精選7篇)10-23
《我媽媽》大班語言教學設計(通用10篇)05-11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