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周敦頤
《愛蓮說》周敦頤1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注釋
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死后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現在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著名詩人。是著名的隱士。陶淵明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甚:很,十分。
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之:的。
可愛:值得憐愛。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從。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獨:只,僅僅。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出:長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的'樣子。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長枝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樹立。
可:只能。
褻玩:玩弄。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焉:句末語氣詞,這里指當于現代漢語的‘‘啊’’ ‘‘呀’’,助詞。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盛:廣。
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例如:“有黃鶴樓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嘆詞,相當于現在的"唉"。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應該)。
宜:當。
眾:眾多。
逐句翻譯
⒈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
水陸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有很多。
⒉晉陶淵明獨愛菊。
晉朝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
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從唐朝以來,人們十分喜愛牡丹。
⒋予(yú)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
我(卻)[1]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里生長出卻不受(淤泥)沾染,經過清水洗滌,但是卻不顯得妖媚。
⒌中通外直,
(它的枝干)中間貫通,外表筆直,
⒍不蔓(màn)不枝,
不纏生藤蔓,不旁出冗枝
或:不長藤蔓,不生枝節,
⒎ 香遠益清,
香氣傳播得越遠越顯得清幽,
⒏亭亭凈植,
筆直而潔凈地立在那里,
⒐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它們)卻不能親近而不莊重地玩弄它。(焉:句末語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啊”“呀”等語義虛詞。)
⒑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
⒒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
⒓蓮,花之君子者也。
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⒔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唉!喜愛菊花的(人),自陶淵明以后就很少有聽聞了。
⒕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喜愛蓮花(的人),和我一樣的還有誰?
⒖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喜愛牡丹(的人),應該(當然)有很多人了!(宜:當然)
作者簡介:
周敦頤,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馀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愛蓮說》周敦頤2
【聚會目標】
1、了解“說”的特點及托物言志、以物喻德的寫作手法。
2、在解讀文本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
3、能順暢、流利地朗讀、背誦文本。
【創意說明】
以誦讀為基組織教學,在自主釋疑、同伴互助、師生交流中理解文意,結合相關背景理解文本內涵及作者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豐富師生文化積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過程設計】
〖導入〗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性格、愛好及興趣,對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愛青松,因為它不畏嚴寒,有詩為證,“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人喜歡梅花,因為它傲然開放,與雪爭艷。你有自己喜歡的'花嗎?請你以“我喜歡……,因為它……”向大家介紹。
在我國宋代,也有一位特愛花的人──周敦頤。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師佛從道,創立了宋代“理學”,可以說是宋明理學的開山祖。他一生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當年,他還在自己著書講學的濂溪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而且造了一個“蓮池”。先生講學研讀之余常漫步于堂前賞蓮自吟,并寫成了《愛蓮說》──這篇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心志的文章。
〖解讀文本〗
一、解讀“說”(體裁)
與“銘”一樣,“說”在古代也是一種文體。不同的是,銘是用來表述功德或警戒自己,而說則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是內心的一種表白,與現代雜文有些相似。《愛蓮說》就是周敦頤向人們表白自己喜愛蓮花。那他為什么要做這一表白呢?學習了這篇文章,或許我們就知道了。
二、解讀文本內容
1、初讀文本,感知文音:
⑴ 自讀,將文中的需要注音的字注音。同位同學聽讀,糾字音。
⑵ 指名學生讀,糾字音及節奏(師生就長句如何讀留聽錄音)。
⑶ 聽錄音讀,正字音及節奏。
⑷ 對長句及語氣語調,全班集體研討。
⑸ 全班齊讀。
2、精讀文本,感知文義:
⑴ 結合注釋,調用積累,自主學習,疏通文義。
⑵ 師生就個人不能完成的句子進行互幫互助。
⑶ 教師對個別語句及詞義做點撥教學。
⑷ 理解式疏通文義(并行板書式,附后)。
3、賞讀文本,感知文質:
⑴ 陶淵明為什么喜愛菊花?
資料:晉代的陶淵明(365~427)一生經歷了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29至41歲他是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又要歸隱,是仕隱反復的時期。大家知道,古代讀書人,學而優則仕,仕是什么,就是做官。
據說,陶淵明在彭澤當縣令的時候,有一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下級的書吏們就說,你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而陶淵明卻長嘆一聲說:“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于是就把冠印一丟,走了。他就這樣一個人。在41歲以后,他便遠離塵世,在一偏遠山村過起了隱居生活。他在很多詩作中表達了自己歸隱的志向。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就顯示出他不愿流于世俗。陶淵明一生很愛兩樣東西,一是美酒,二就是菊花。他在詩中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俯下身子去采那東籬下自己種的菊,悠閑地抬起頭便見那悠悠南山,過著“晨夕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有怎樣的一種生活態度呢?(避世,隱居,做隱士等)
⑵ 自李唐來,為什么世人盛愛牡丹?
〖資料〗
1、劉禹錫詩《賞牡丹一首》:“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無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2、白居易詩《牡丹》中有句,“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見說開元歲,初令植御欄(皇帝種植)。貴妃嬌欲比,侍女妒羞看(貴妃、侍女與牡丹比美)……豪士傾囊買,貧儒假乘觀(有錢人與無錢的貧窮的讀書人也愛)。”
3、白居易詩《買花》有句,“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家家習以俗,人人迷不悟。”晚春路上走的人都是去買牡丹的,家家愛牡丹,人人沉迷于此。
李唐王朝把牡丹這種顯富貴的花定為國花。人人都競相喜愛這種富貴之花,說明他們有怎樣的品德呢?(隨世,隨波逐流,喜愛富貴等)
討論:為什么周敦頤不喜愛菊花和牡丹,卻偏偏喜愛蓮花呢?請在書中找理由。
愛蓮花的品德,蓮為花中的君子,他也愿做人中的君子,那他眼中的君子應有怎樣的品德呢?(對比,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師生賞析文中“予獨愛蓮之……玩焉。”句,分析君子之德。)
〖參考〗
君子之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句,是說君子出世,處塵世而不蒙塵俗,修身潔行,不妖不媚。“中通外直”句,是說君子不受“俗染”,凈虛動直。“不蔓不枝”句,是說君子不受“惑染”,不入歧途。“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句,則是說君子聲名遠播,卓然傲世,令人羨慕,不可狎侮。蓮正是這樣的一種花,故蓮是花中的君子。作者借蓮表達了自己愿做向蓮花一樣的君子的志向,也是他做為一位哲學家在向他的學生講明“理學家”的道德觀。
三、熟讀成誦,寫作與表達(可自主選擇)
1、學生熟讀全文,直至能順暢、流利地朗讀、背誦。
2、學習本文之后,你對愛花與做人有了怎樣的認識,請寫一則短文。
四、板書(略)
《愛蓮說》周敦頤3
《愛蓮說》
朝代:宋代
作者: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賞析】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作者《題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與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
《愛蓮說》周敦頤4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為分寧主簿①。有獄久不決,孰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②。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手版③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選自《周敦頤傳》,有刪節)
【注釋】①分寧主簿:分寧:地名;主簿:官名。②司理參軍:官名。③委手版:委:拋棄,扔棄;手版:即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拿的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
8.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不蔓不枝;青樹翠蔓B.予觀夫巴陵勝狀;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C.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誠宜開張圣聽D.陶后鮮有聞;芳草鮮美
9.下列句式與“敦頤獨與之辨,不聽,乃委手版歸”相同的一句是( )(2分)
(文言句式主要有:倒裝句、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
A.舜發于畎畝之中B.微斯人,吾誰與歸?
C.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D.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如此尚可仕乎!
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
11.周敦頤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兩篇文字的內容加以分析并簡要回答。(2分)
答:
12.兩篇文字,一篇寫景物,一篇寫人事,請說一說各自主要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以及這種手法的表達作用?(3分)
參考答案
8、B
9、D
10、像這樣的人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方法來取悅上級,我不做這樣的事。
11、周敦頤是一個品德高尚,勤政公正的人。就像他筆下的蓮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從《周敦頤傳》來看,更是勤政為民,剛正不阿。
12、《愛蓮說》主要運用襯托,用菊花、牡丹襯托出蓮的`高潔。《周敦頤傳》主要運用側面描寫。如“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辨”形成反襯,表現出周敦頤剛正不阿、不懼權貴的高潔品格。
參考譯文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縣人。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后,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里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轉運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僚,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于上級,我不做。”王逵明白過來了,這個囚犯才免于一死。
《愛蓮說》周敦頤5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注釋
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蕃:多。
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的詩人。他很愛菊花,常在詩里寫到,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里洗過卻不妖艷。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里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亭亭:聳立的樣子。
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嘆詞,相當于“唉”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愛好。
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宜乎:宜,當,這里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是很多的。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過。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么人呢?至于愛牡丹的人,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說”,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要記住這篇文章哦:周敦頤《愛蓮說》原文翻譯注釋賞析及寫作背景中心思想,如果喜歡,可以經常來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愛蓮說》周敦頤6
作品原文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1愛者甚蕃2。晉陶淵明獨愛菊3;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4;予5獨愛蓮之6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漣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12,不蔓不枝13,香遠益清14,亭亭凈植15,可16遠觀而不可褻17玩18焉19。
予謂20菊,花之隱逸者21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22者也。噫23!菊之愛24,陶后鮮25有聞26;蓮之愛,同予者何人2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28。
詞句注釋
1、可:值得。
2、蕃:通“繁”,多。
3、晉陶淵明獨愛菊: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現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是著名的隱士。他獨愛菊花,常在詩里詠菊,如《飲酒》詩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獨,只,唯獨。
4、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從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自,(自)從。盛,很,十分,一作“甚”。
5、予(yú):我。
6、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
7、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8、染:沾染(污穢)。
9、濯(zhuó):洗滌。
10、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11、妖:妖艷。美麗而不端莊。
12、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3、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蔓,名詞用作動詞,生枝蔓。枝,名詞用作動詞,長枝節。
14、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加顯得清芬。遠,形容詞作動詞,遙遠,空間距離大。益,更,更加。
15、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亭亭,聳立的樣子。植,“植”通“直”,立。
16、可:可以。
17、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18、玩:玩弄。
19、焉:助詞。
20、謂:認為。
21、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22、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3、噫:感嘆詞,相當于“啊”。
24、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下文“蓮之愛”、“牡丹之愛”同。
25、鮮(xiǎn):少。
26、聞:聽說。
27、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喜愛蓮花的)還有什么人呢?
28、宜乎眾矣:(喜愛牡丹的)人應該是很多了。宜,當,這里與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眾,多。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白話譯文
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間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有很多人了。
寫作背景
據清鄧顯鶴《周子全書》《年譜》記載:“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于都,邀余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希顏游巖題石,并有詩刻石。五月,作《愛蓮說》,沈希顏書,五摶篆額。錢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贛州府志》記有愛蓮書院,云:“愛蓮書院在城北,其地原為督學試院,有周茂叔蓮池遺跡。”又有愛蓮亭條目:“濂溪書院舊在東北玉虛觀左······”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頤任虔州通判時,已建蓮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揮筆題寫《愛蓮說》。
作品鑒賞
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作者起筆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班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作者《題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與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
藝術特點
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結尾,作者一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簡要直切。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現的內容卻是豐富的。這里有愛花史的概述,有對蓮花的描繪,有對諸花的品評,有自己感情的抒發。而這一切,無不是為了突出“愛蓮”的主旨,宜接寫蓮,約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詳略得當,而無文意不足。
手法多樣。作者嫻熟地運用擬人化手法,賦予了花兒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隱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貴者的形象;而蓮花則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嫻靜多姿;又像高潔不凡的雅士,風度翩翩;還象潔身自好的君子,高標傲世。
對比的手法,此文也運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贊煩的是蓮,但他不是作孤立靜止的描寫,而是在對比描寫中顯示它的高超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一花之君子者也。”把蓮花的高潔從牡丹的反襯中突現了出來。而對壯丹的追慕者甚多,愛蓮者甚少,則又在對比中顯示出不良風尚之盛。菊花和蓮花雖然都不滿現實,但前者采取逃避態度,后者則敢于面對現實,在污濁生活中保持它高潔的情操。因此,蓮花比菊花顯得更加可貴,作者通過對菊、牡丹、蓮三種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寫,以牡丹作反襯,用菊花作陪襯,就自然而然樹立了蓮花的美好形象。此外,作者還善于把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體,使之相得益彰。
作者介紹
周敦頤(1017-1073年),字茂叔,晚號濂溪先生,少時喜愛讀書,志趣高遠,博學力行,后研究《易經》,在親友之助下,謀了些小官,不久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創辦了濂溪書院,開始設堂講學。周敦頤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高,學術地位也不顯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顥、程頤成名,他的才識才被認可,經過后來朱熹的推崇,學術地位最終確定,被人稱為程朱理學的開山祖。
《愛蓮說》周敦頤7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2、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看作是美麗圣潔的象征。因此它很早就出現在文人的筆下。如楊萬里有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蘇軾有“荷盡無遮雨蓋”;屈原有“制芰(jì)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姜夔有“一一風荷舉”。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蓮的喜愛。不過,人們常常欣賞的都還只是蓮花外形的美,其實真正值得贊揚的還是它的內在品質。我們今天學習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贊美蓮的品質,從而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體裁
1、周敦頤(1017~1073) ,宋代道洲(現在湖南省道縣)人,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因他世居道縣濂溪,后居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為濂溪,學者就稱他為濂溪先生。
周敦頤非常博學,而且人品很高,胸懷磊落,為官清正,深得民心,為百姓所愛戴。《愛蓮說》是他在公元1068年擔任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帶領屬下在官署的一側挖池種蓮,后人稱為“愛蓮池”。每當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風吹過時,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深感官場的黑暗,深愛蓮花的高潔,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2、了解本文的體裁。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的范疇,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那么課文標題“愛蓮說”可以怎么解釋?
──就是說說愛好蓮花的`問題。
作者究竟為什么愛蓮花?作者想通過愛蓮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懷呢?這都是我們等一會將要討論的問題。
三、朗讀訓練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蕃(fán) 頤(yí)濯(zhúo)淤(yū) 漣(lián)
蔓(màn)褻(xiè) 噫(yī)鮮(xiǎn)有聞
四、理解文意
1、請同學們自由小聲讀,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讀懂課文,互相可以討論疑難之處。
2、請同學們根據注解,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1、作者把蓮花比作什么?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表現了蓮的哪些品質?
──比作君子。
描寫句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表現的品格: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許。(潔凈而又莊重)
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
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令人敬重,不敢輕侮。
2、課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幾種花?
──蓮花、菊花、牡丹。
3、這三種花分別有哪些人喜歡?
──蓮花(周敦頤)、菊花(陶淵明)、牡丹(世人)。
4、這三種花的象征意義?
──菊花,花之隱逸者。牡丹,花之富貴者。蓮花,花之君子者。
5、陶淵明為什么獨愛菊花?
──因為菊花不畏嚴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潔。菊花又是花中的隱士,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脫俗,這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寫菊是為了正面襯托蓮的形象。
6、文中為什么要寫牡丹?
──因為牡丹雍容華貴,歷來人們把它當成富貴的象征。“世人甚愛牡丹”說明人貪慕富貴,追名逐利。這種世風,這種人生態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寫牡丹實際上是從反面襯托蓮的君子形象。
7、找出課文中的原句,體會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么態度?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德者鮮惋惜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君子者無贊美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利者眾諷刺
映襯手法:陶淵明愛菊鮮(正襯)世人愛牡丹眾(反襯)予獨愛蓮(突出)
小結: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征,來象征人的某種品格,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蓮花君子。
六、能力訓練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愛,因為它。
(如:我愛梅花,因為它不畏霜雪,高潔不俗,有獨特的風范,這正是傲岸不羈、有隨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堅強意志的革命者的象征。)
七、作業
1、背誦課文。
2、將剛才的造句練習擴充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寫在練習本上。
《愛蓮說》周敦頤8
《愛蓮說》
宋代: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甚愛 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愛蓮說》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愛蓮說》注釋
甚:很,十分。
說: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直接說明事物或論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記載來論述道理。
之:的。
可愛:值得憐愛。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從。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獨:只,僅僅。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出:長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穢)。
濯(zhuó):洗滌。
清漣(lián):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
妖:美麗而不端莊。
通:貫通;通透。
直:挺立的樣子。
中通外直:(它的莖)內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長枝
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里。 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樹立。
可:只能。
褻玩:玩弄。
褻(xiè):親近而不莊重。
焉:句末語氣詞,這里指當于現代漢語的‘‘啊’’ ‘‘呀’’,助詞。
謂:認為。
隱逸者: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就隱居避世。
君子:指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隨著前面的名詞而變化。
噫:感嘆詞,相當于現在的"唉"。
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之:語氣助詞,的。(一說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鮮(xiǎn):少。
聞:聽說。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
宜乎:當然(應該)。
宜:當。
眾:眾多。
《愛蓮說》文言知識
生字
予(yú) 濯(zhuó) 漣(lián) 褻(xiè) 鮮(xiǎn) 蕃(fán)
作品斷句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一詞多義
(1)鮮
陶后鮮有聞(少)
芳草鮮美(鮮艷)《桃花源記》
(2)之
水陸草木之花(助詞,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聯詞,無實際意義,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詞類活用
不蔓不枝(名詞“蔓”“枝”用作動詞“生蔓”“長枝”)
香遠益清 (形容詞“遠”用作動詞“遠播”)
《愛蓮說》寫作風格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其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襯托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嚴謹。
《愛蓮說》賞析
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描寫蓮花高潔的形象;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首句“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選用“可愛”二字,包羅群芳,表明托物寄興,并不刻意求工,極見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著敘說“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解綬歸隱后,飲酒賦詩,安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逸趣。“獨愛菊”,顯示淵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繼寫“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寫了唐人,特別是統治階層“甚愛牡丹”的好尚,這幾句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寧愿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然后作者撇開一筆說,讓那些人愛其所愛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范,作了有力的渲染。這幾句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愿望罷了。他為官正直,數洗冤獄,為民作主;晚年定居廬山,著書明道,潔身自愛,頤養天年,便是身體力行,澹泊明志的體現。這正是這篇小品能給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著力之處。
接下來,作者對三種花象征的不同性格進行了比較和品評:“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本來,花是不具備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蓮花近于菊,卻不像菊那樣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現實的隱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樣妍麗妖冶,以富貴媚人。蓮花出于污濁現實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顯妖冶,實為百花叢中的賢君子。另外,蓮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來、觀音均以蓮花為座。唐釋道世《三寶敬佛》云:“故十方諸佛,同出于淤泥之濁;三身正覺,俱坐于蓮臺之上。”作者《題蓮》詩也云:“佛愛我亦愛,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頭。”與這篇小品參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評花進而對“愛”也作出評價:“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深深地慨嘆:當今之世真隱者少,有德者寡,而趨炎附勢鉆刺富貴之門的小人比比皆是;這莽莽紅塵,能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這社會痼疾呢?這里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言下雖不免流露出一種孤掌難鳴的哀怨,但意味深長,無情地鞭撻了那些寡廉鮮恥之徒。這里,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過對蓮花的愛慕與禮贊,表明自己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的憎惡。
《愛蓮說》創作背景
據清鄧顯鶴《周子全書》《年譜》記載:“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于都,邀余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希顏游巖題石,并有詩刻石。五月,作《愛蓮說》,沈希顏書,五摶篆額。錢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贛州府志》記有愛蓮書院,云:“愛蓮書院在城北,其地原為督學試院,有周茂叔蓮池遺跡。”又有愛蓮亭條目:“濂溪書院舊在東北玉虛觀左······”這些記載充分證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頤任虔州通判時,已建蓮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揮筆題寫《愛蓮說》。
《愛蓮說》題解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文體,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種現象來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長短不定,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全文119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著深邃的思想內容。值得知道的是,這篇選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頤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贛州)道判署內寫作的。
正如《愛蓮說》抒意,周敦頤雖身居官場,卻始終未曾放棄讀書治學,著書立說,教育青年提攜后進。宋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二程——程頤、程顥,便是他在贛州一手培養出來的弟子。他做官也和別人不同,“為政精密,務盡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參軍(一種小官)時,為了一個法不當死的囚犯,和頂頭上司轉運使王逵據理力爭,并遞上辭呈,不愿為官,終于使剛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認自己的錯誤,囚不得死。周敦頤在贛州為官多年,清廉勤勉。《愛蓮說》據傳系他一次游覽于都羅漢巖之后所作。
從《愛蓮說》一文來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蓮,花之君子者也。”以蓮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了專祠,并在祠后建“濂溪書院”,書院內還鑿有“愛蓮池”。由于幾經兵燹,原來書院、祠和池均已無存。此篇文章寫出了作者潔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現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從而與文章中所諷刺的庸人、俗人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縣)郡守,曾在廬山的濂溪書院中贊嘆周敦頤一生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黃庭堅亦稱贊他“人品甚高”,如“光風霽月”。后來,贛州人為紀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頤的圖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時,周敦頤的曾孫周直卿來到九江,把他曾祖寫的《愛蓮說》墨本送贈,于是贛州人就在書院蓮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傳千古。
《愛蓮說》作者介紹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謚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后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后世的理學家反復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范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愛蓮說》周敦頤9
“說”,是一種議論性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
教學目標:
⒈朗讀、背誦《愛蓮說》,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⒉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⒊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主旨。
一、 導入課新
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贊美過它,并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二、體裁及作者的介紹
文的體裁是"說","說"就是古代—種以議論為主的文體,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用來抒發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詠志諷世的散文。
周敦頤非常博學,而且人品很高,胸懷磊落,為官清正,深得民心,為百姓所愛戴。《愛蓮說》是他在公元1068年擔任南康郡守時寫下的。他曾帶領屬下在官署的一側挖池種蓮,后人稱為"愛蓮池"。每當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風吹過時,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面。周敦頤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深感官場的黑暗,深愛蓮花的高潔,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
三、整體感知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蕃 淤泥 漣 褻 濯 鮮有聞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詞解釋: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滌
褻:親近而不莊重
鮮:很少
宜:應當
3、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
4、學生借助課文的注解或資料理解課文內容,并嘗試翻譯。教師糾正。
四、研讀探究
1、分小組討論:這篇文章美在哪里?
2、從四個方面進行賞析。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作者贊揚的蓮花的高貴品質。
2、“獨愛蓮”,“獨愛菊”兩個“獨”字,表現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態度? 3、文中寫蓮花,為什么還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4、文中對蓮花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5、本文將花的形象比擬人的品質,蓮、菊、牡丹各比擬怎樣的生活態度?
6、作者把“蓮”與“牡丹”對舉,其用意何在?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文章結尾處,修辭和表達上有什么特點?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9、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10、在文中作者把“蓮”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寫法?目的何在? (表達了作者怎樣思想?)
11、文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和“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說明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
12、 “出淤泥而不染”寫出了蓮花什么相的品格?
五、教師小結
同學們,周敦頤盛贊蓮花為君子,當然有獨家的`見解和他所處時代的特點,但他表現出的對貪慕富貴的鄙棄,對高潔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六、鞏固練習
(1)、背誦全文。
(2)、《愛蓮說》一文中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因而美名遠揚的句子是:
(3)、《愛蓮說》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文章的主旨句是:
(5)、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的句子是:
《愛蓮說》周敦頤10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周敦頤《愛蓮說》
【乙】竹似賢,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不拔②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④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⑤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⑥為庭實焉。 (選自《養竹記》(節選)白居易)
【注釋】①本:根。②善建不拔:培植好堅定不移的品格。③中立不倚:正直無私,不趨炎附勢。④應用虛:虛心接受一切有用的東西。⑤砥礪:磨煉。⑥樹:栽植。
7、解釋下面帶點字的意思(2分)
①可愛者甚蕃 ②香遠益清
③陶后鮮有聞 ④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
8、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2分)
②竹似賢,何哉?(2分)
9、【甲】文分別描寫蓮的 ,體態、芳香、風度等,既活現了蓮的外形,又刻畫了她的神態;而【乙】文則從本固等方面來贊美竹子的操守和品行。(2分)
10、【甲】【乙】兩文表面上寫蓮花寫竹子,實際上都是在寫君子,兩文所贊美的君子有著怎樣共同的特點呢?(2分)
11、 假如我市確定市花,進行民意調查,你準備提名哪一種花作為我市的`市花?請談談理由。(2分)
答案
8、(4分;一句2分)
① 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它。
② 作子像賢人,這是為什么呢
9、(2分,每空0.5分)
生長環境 ;性直 、 心空 、 節貞
10、(2分)
示例:豁達正直,決不趨炎附勢,志潔行廉,端莊嚴肅(答出兩點即可)
11、(2分)
言之有理即可,但要注意花應是在本市能生長的。
翻譯:
竹子像賢人,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憑著牢固的根可以樹立品德。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會想到意志堅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正直,憑著正直的本性可立身;君子看見它正直的本性,就會想到處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內心是空的,憑著心空可以體驗道的存在,君子看見它的空心,就會想到虛心求學的人。竹子的節很堅貞,憑著堅貞的節可以立志,君子看見它的節,就會想到砥礪名節、無論危險還是平安都始終如一的人。正因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會種上竹子作為他們庭院的充實物。
【《愛蓮說》周敦頤】相關文章:
《愛蓮說》周敦頤06-11
《愛蓮說》周敦頤06-11
周敦頤《愛蓮說》教案(精選12篇)08-17
愛蓮說初中教案06-13
《愛蓮說》教學反思07-09
《愛蓮說》教學設計范文07-22
《愛蓮說》教案設計大全06-13
初中語文《愛蓮說》教案08-22
《愛蓮說》公開課的教學反思07-16
初三語文試卷之愛蓮說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