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通用21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1
對自由在高處這個標題的"高處"二字,最初時刻不甚理解,看到題目后腦子第一反應就是初中的一道物理題"一個小球從高處自由落下,落地后彈起高度為原來的四分之三,若干次后其彈起高度為多少米……"當時只是胡想,但讀過這本書之后覺得不妨將自由在高處與高處自由落體坐下比較: 就像物理老師曾告訴我們,根據能量守恒,小球落地后應該彈回原來的高度,但由于能量轉化中的損失,空氣阻力的存在導致彈起高度逐漸下降,在沒學過物理之前,我們似乎已經將小球彈起高度越來越低這一現象習以為常,無人考究這是不是一正常的現象。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告知我們生活中存在很多的禁錮,我們的生活本應不該如此,可悲的是我們已經習慣了這一切,意識不到禁錮的存在。就像《肖申克救贖》所說"這些高墻很有意思,起初你恨他,繼而你習慣它;時間夠長之后你開始依賴他。" 能量的損耗往往是我們不希望的,我們要尋求措施盡量減少無用功的產生,以此來讓小球在不斷彈起的過程中盡量維持在較高的高度。
本書同樣也是想讓我們盡量擺脫禁錮。絕對自由的情況存在么?就算你把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能量轉化中的損耗降低為零,至少還是有點空氣阻力存在,所以個人認為也許只有你飛到了無人煙的月球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絕對自由吧,只要你生活在社會中,生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你就無法真正實現絕對。作者也告訴我們要去自救,要去爭取自己的自由,就算如果你真的無法擺脫那不會絕對消失的禁錮,你也要學著去熱愛生活,熱愛每一天。你可以剝奪我的自由,卻不能剝奪我對自由不死的夢想,你可以摧毀我美好的生活,但是卻不能摧毀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要去尋得我們生活中的索愛,并為之守望,真正熱愛生活的人不會被強權所摧毀,"擋得住德軍,擋不住生活",生活會因你的熱愛而獨一無二。
作者告訴大家自己對自由的理解,以及是如何憧憬自由思想的愉悅,彈到盡量高的位置才更能理解高處的含義,這里的更高指的就是思維的高度。書中提到了《肖申克救贖》里面安迪越獄前的三個鏡頭,這些鏡頭都與高處有關,而安迪最終也是如愿得到了久違的自由,現在的生活中我們往往都陷入一種思維定勢中不能自拔,而在這時糾結其中,不得結果最終選擇放棄。很少有人能把思維提高一個維度,在更高的地方考慮問題。在平時的生活中個人最反感的一類 是某些人在勸別人的時候經常會說:社會現實就是這樣的你只能選擇去接受,或者你能改變現有的制度嗎?改變不了就只能改變自己去接受這些等等。這類的話現在似乎無處不在,我不禁要反問,社會現實你真的懂是什么?社會制度現在都有哪些?這明顯是一種懦弱的.奴性思維。思維高度是另一方面,是否真正對自由充滿饑渴又是另一方面,一天挖不完的隧道,安迪可以用十九年來挖,一天得不到的東西,我們也可以用一生去追逐。 我們不得不去承認社會中的諸多奴性的現象阻礙著我們對自由的向往,一些可能涉及到反動或者政治問題的東西總是會被嚴重的打擊和扼殺,我們真的應該用"權利批判"的角度去理解這些現象,而不應一位的取締,這樣下去就真的像作者所提到為孩子們構建貞潔堡壘,端正不了一個人的思想就去端正一個人的姿勢未免可笑,文中提到的被當做挑動學生復仇的《死亡筆記》在日本不過是一個大眾化的漫畫,為什么我們的社會就不能去包容這些呢,非要讓其成為掃黃打非的對象呢?這種方法將孩子放在"貞潔堡壘"中被隔離,同時也讓無數大人的自由也被剝奪了。我們有選擇自己所愛的權利,不應出現一個第三方監護人來監護我們這些成年人。
作者很犀利的批判了社會中很多阻礙人們各種自由的現象,但他也在最后說"相信我們的國家比想象中的自由" 相信時代在變,相信中國正在朝著一個自由而寬闊的方向走,同時也要相信人類會有一個好的前途,悲觀絕望于事無補,不要對這個社會充滿了不耐煩,不要連個綠燈都沒有等就不耐煩,這實在不應該。戒煙尚需一個過程,一個煙民不可能突然之間放棄抽煙,社會的寬容更需要你我共同,長時間的努力。正如安迪越獄,真正渴望的東西值得我們用一生去爭取!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2
因為有書可讀,所以人類還不那么寂寞。不斷地找書看,所以每隔一段時間總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動的好書,《自由在高處》就是暑假里的怦然心動。
《自由在高處》作者熊培云,新聞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寬容、理性、有一種溫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構建一個有情懷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卻在社會生活中失去自由,我們并非毫無選擇,需要獲得自由,必須站在高處,這里的"高處",是精神的"高處"。書不僅在教我們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訴我們如果獲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賦人權,實際就是強調個體自由,有了個體自由,通過自由實現更多的權利從而走向平等,先有個體的自由,再創造集體的自由。而我們已經失去太多的自由,書中就列舉了諸多的社會怪現象,比如許多人的成功是"豪車、名宅",被物欲綁架,于是我們看到人們的恐懼,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嘆,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們,我們忘記了最真實的生活應該是"坐在時間的溪水里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于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這也讓我想起早起隨媽媽買菜時看到城管與攤販的爭執。在菜市場前面的小路上,天剛亮就有農家人帶著自己的'種的菜在那售賣,多是老人,自己種,當天摘當天賣,不會打什么化學劑,只是依靠勞動賺點生活來源,菜市場的攤位對他們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買菜我偏愛去此,一是新鮮,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態,多買點還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拉開序幕,這本是一件生活極平常卻也美好的事情,多么生活的畫面。然而城管卻會因為城市管理等理由驅趕他們,到底是這買賣的平常生活場景有違城市形象,還是這些野蠻地驅趕破壞這一生活場景?菜市場里靠著監管仍有各種不安全食品,這些攤販買賣緊靠著人與人之間簡單的信任一樣吃得健康,被賦予權利的執法者為何要以維護的理由綁架被維護者的選擇呢?
再比如一到情人節、圣誕節,看大街上節日氣氛濃厚,有些人卻對這保持劍拔弩張的姿態,曾有十位博士聯署抵制圣誕節。這不過又是衛道者們借傳統的名義給人們選擇生活的自由加手銬腳鐐,文明是公共精神產品,不該有東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應該是疊加而不是消減,至少選擇過什么節,是我自己的自由。
書中還有談到被過度的信息包圍。環顧身邊所有人,無一不是活在各種信息里,家里、路上、車上,都是低頭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機信息中,走在路上,沒有問候的笑容,更難聽到一句簡單的問候。記得周國平在《妞妞》中說到自己在國外的生活,他住在學校附近,早上傍晚總會帶孩子散步,那時的妞妞特別愛笑,因為他們在路上總是會有很多停下來看看這個可愛的中國女孩,跟她打招呼,贈以笑臉。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權,追求不被信息包圍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許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們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選擇自己世界的自由。當我們心中沒有那么多被監視,努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們會比想象中自由,沖破看得見的枷鎖,自救,個體自救才會讓集體被救。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3
熊培云新書《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里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話去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了解這本書所做的其實就是三件事:
一、幫你意識到枷鎖所在;
二、幫你掙脫枷鎖,或者如果暫時不可能,至少讓你學會帶著枷鎖舞蹈;
三、帶你尋求自由思想的愉悅。
當然,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云則說“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許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縛你的那些枷鎖,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時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鎖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會感到它的分量已經輕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你已經給了自己心靈的自由。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義,正如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可能不盡人意,也可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
但是能夠立足現實,積極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郭娜陸地航空班就印證了這一點,她們在平凡的崗位從細節小處下功夫,不斷創新服務,改進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務水平。以熱忱的態度、真誠的付出對待來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事跡,獲得了社會的贊譽和承認。而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應該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具備她們這種急司乘人員所急,想司乘人員所想的服務理念,熱情為過往司乘服務,確保青銀高速的路暢人和。
我們應該多讀熊培云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讓我們看到自由就在高處等著我們去摘取。他的樂觀并非盲目的,通過他的文字我們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積極與樂觀。我們同時也應該學著熊培云的姿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人生的領導者,正如“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所言。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環境。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4
讀這本書,是因為書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歡一個演講,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靈共振的關鍵詞。相信在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種力量,它潛伏在意識深處,如果被喚起,必然蓬勃向上,綻放出超越現實的力量,引領我們走向自由的高處。
問題是,自由在哪里?
人,生來不自由。年幼時,有父母的限制,老師的管制。成年后,有家庭的約束,工作中的各項規定,法律和道德約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看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你怎么知道你是人?”的確,人本就是一種動物而已,從本質上看,和地上的螞蟻是一樣的。當我們一腳踩過一窩螞蟻時,正如地震傾覆我們的房屋,有些人幸存,有些人逝去,如此的`簡單,如此的不可抗拒。世界是如此殘酷,生命也很脆弱,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從出生就如那工蟻一般,慢慢長大,出去找尋食物,蓋房子,飼養幼蟻,死去。自由對我們的意義在哪里?就是去東面找面包屑,還是去西面找面包屑的問題?!
工蟻的世界無法懂,人的世界更難懂。
熊培云說,真正的自由源自內心的渴望,是不斷的獨立思考開出的花朵。可以具體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對夢想的追尋。所以個體對自由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并且是不斷變化的。能捍衛自己自由的,永遠只有自己。
歌德說,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哪里?似乎很難找到答案,找尋一下屬于自己的那朵思想之花,或許那就是自由的燈塔。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5
讀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很是感慨,書著重表達的理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熊培云認為自由是兩層涵義,一種Liberty強調自由選擇權,另一種Freedom偏重個體自由,意志的自由。當今混沌的世界,我們常常限于思維的困境,人為物役,困頓于單位文化,社會輿論,抑或僵化的體制。在各種壓力誘惑接踵而至,我們常埋頭憂心忡忡忙于生計,孜孜不倦追求財富地位。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無奈承認,許多夢想一直只能隱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環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選擇的,是有希望的。因為你即你選擇,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選擇。曾經瘋狂地著迷三毛,讀她寫過的每本書,為她與荷西大起大落的愛情故事嘆息不已。三毛瘋狂迷戀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視若珍寶的結婚禮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尋覓到的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撒哈拉,這是個平凡人無法接觸的世界,三毛卻帶著點嬉皮的筆觸道出一個不一樣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熱愛的,對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貧瘠艱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夠精彩勇敢地生活,給自己創造了一個浪漫瑰麗的世界。并在這個世界里不斷尋找內心真實的自我,透視人生,洗滌心靈。反問平凡的我們,如果生處在如此環境,是否依能充滿樂觀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現在的中國,我們所能感覺到的不自由,常常說沒時間實現環球的夢,沒精力實現隱匿恬美田園,很多時候是自我施加的,我們沒勇氣克服惰性,害怕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罷了。任何人都不能剝奪我們的自由態度,即便生不逢時,我們仍可以堅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選擇!
自由在高處,想要做個心靈自由的人,我們必須跳脫于時代輿論的枷鎖,跳脫于只有左右狹隘思維方式,跳脫于單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張望,以內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觀摩史詩音樂大劇孤星淚(也叫悲慘世界),這是一部集贖罪、自由、革命、命運、顛沛、逃亡、愛情為深沉大劇,因為革命這個敏感的話題而與內地失之交臂,甚是遺憾。不斷自我救贖的冉阿讓,他總是給自己一個存在世上,有意義的理由,做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像在法庭報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蹤自己多年的死對頭警察沙威,隱瞞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實。而一直勤勤懇懇的雷厲風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職,道德感極強,誓要緝拿犯人歸案,不論是否有罪,當冉阿讓救了他,放了他,他堅守了幾十年的準則突然受到了沖擊,對自己的信仰產生沖擊,最終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殺。悲慘世界之所以悲慘,人人無法在大環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讓平靜生活的愿望,沙威恪盡職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懷疑這個世界所強加給的種.種標準,我是不是個罪犯,我是不是個壞人,我是不是個Loser。
因而,有時候我們也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我們的國家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內心的小環境,那里有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正如作者所說,小環境完全取決于你的覺悟,取決于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選擇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著我們這一代的青年:臺灣、香港、日本已經走入一個相對穩定、甚至衰老的社會,而大陸還在往前,窗口很大。我們需要的是,充滿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態,相信時代在前進,相信中國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說,一個人,既要守住自己心靈的邊界,同時又要有開放的思想。而我要說,一個人,既要有悲憫情懷,有所作為;同時又要聽從內心,默許自己一份自由。這是我的人生,我必須讓她自由。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6
莊子有云,“哀莫大于心死”,心所為何物?熊先生的回答是:“好色”,說是好色關乎心靈。這里面涉及了理性與情感、頭腦與心靈之爭,林語堂說“男人只懂人生哲學,而女人卻懂人生”。女人的直覺能抵達心靈,男人的理性有時卻接近幻覺。一個好的社會需要找到心靈與大腦的平衡點,講效率的做蛋糕關乎頭腦,講公平的分蛋糕關乎心靈,頭腦追求差異有三六九等,心靈卻有靈氣沒有優劣之分。這一點,是需要多少時間、多少努力,才能實現?
“有什么樣的心靈,便有著怎樣的目光”。很喜歡這句。在你評判某一人、事、行為時,也暴露了自己。請做好對“人”的人身權利的基本尊重,在你看不慣、批評、憎惡的同時,麻煩想想那是否是別人的.自由,追求或展現或享受幸福的權利。熊先生說“一個人的完整權利,至少來自兩個方面的自治,聽著,是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體自由,而身體自由又包括行動(為)自由和審美自由”。贊同,因為是至少嘛,但我也覺得這兩個也是基本,這不是美國式的看法,僅是關乎人性自然追求而言,誰不渴望自由呢?
“第六種自由”一種免于傾倒信息垃圾的自由。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描述人們使用用著相同的網絡,閱讀著相同的頭條,因為相同的無關的信息垃圾而消化不良,信息社會同樣造就了無數“單向度的思想”和“標準化的人”。過多的信息攝入或者過度的信息依賴讓我們的人生不自由。是的。打開幾個網頁,關掉,一天就過去了。打開無數個網頁,關掉,一輩子就過去了。(想想好悲哀,若我的余下3分之2的生命是如此,我想純粹自然快樂的時光應該很少)。《天使愛美麗》電影當中,許多人不僅抵制無用信息和廣告對公共領域與私人生活的侵蝕,而且時刻想著關閉電視和電腦,將自己放到海灘和陽臺上,過和大自然一樣自然的生活。(或許我應該重新再欣賞一遍這部電影)。若非必要,一定要盡量少上網。雖然這個決定實行起來相對而言很艱難,但我要有這種意識,慢慢放手。對于喜歡安靜的我也是,或許更想在陽臺上,隨手翻翻書頁,余光掃一掃花盆,懶洋洋的過一上午,而不是“葛優癱”在沙發上,刷著網頁,對著電腦,與世界抱成一團。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7
讀完《自由在高處》會讓你感到文字延續著熊培云一貫的風格,說得道理都是常識,舉得的例子都是習以為常的。但這本書尤其讓我覺得個體并非毫無選擇,個體要想收獲自由,就必須站到“高處”。但熊氏所說的“高處”并不是要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為所欲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處。一個另外的事實的真相——無疑一個美麗新世界是讓人憧憬和向往的,而如何到達這一美麗新世界?書中給了答案。熊培云想要告訴我們的是,爭取未得到的自由固然需要,但盤活已有的自由同樣重要。書中的觀點不是在說教中完成的,也非理性思辨得出的結論,作者通過溫暖而富有力量的文字潛移默化終起春風化雨之功。
帕特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熊培云說:“不自由,仍可活。”因為生活!熊培云說“生活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強權可以征服這個國家,卻無法征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生活,可以讓戰爭走開,可以讓帝國坍塌。他認為,歷史最真實的面貌是,所有帝國終究灰飛煙滅,只有生活永遠細水長流。
莊子以“坐忘”期達自由之境,黑格爾以神性賦予“自由思想”,尼采說“上帝死了”;然而,無論是絕對真理的理性精神自由論者還是“非理性”的代言人無一例外的走入了悲觀的宿命論——人生而不自由。他們忽視了我們腳下的大地:一只鳥拍打翅膀飛向自由王國之前,一定要有力的蹬離腳下的大地。這腳下的大地就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即便“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社會契約論》),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掙脫枷鎖,要掙脫枷鎖,就從“腳下的大地”開始。正如熊培云所觀察到的:我看到更多的是一種“習慣奴役”即這種不自由的狀態并非人們所愿,而在于適應與沿襲,得過且過。因此,第一件事就是對自己說:“我將不再接受一個奴隸的地位,不再服從與我的良心相違的命令。”(莫罕達斯·甘地《論非暴力》)熊培云說“??獨立與自由都不是我們人生的目的。我們之所以要爭取這個自由,是為了更好地成就我們自己,更好地交往,借此獲得一種持久的創造、有保障的幸福。”
書中提到“身份讓我們不自由,名字讓我們不自由,制度讓我們不自由??但真正讓我們不自由的是我們迷失的內心,是我們只知道協調自己與周遭的關系,
而忘了更要讓自己的`人生走向高地,走上世界的屋頂,尤其要走上肖申克監獄的屋頂”
自由的前提一定是選擇,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沒辦法、體制就是如此”、“大家都這樣”等此類的話語。一般人也都會選擇隨大流,一邊隨一邊抱怨。其實,選擇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場或者說信仰,并能夠根據自己的信仰對生活做出解釋,從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在選擇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觀點和行動進行調整。注意,是“調整”不是放棄自己的觀點隨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體性聯系在一起的。要想獲得自由,就必須有自己的選擇,同時也尊重別人的選擇,在適當的時候心甘情愿的放棄自己的權利。
可是,我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斷這些框架的過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還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時候當我吃完飯就到網絡上閑逛時,其實就是不自由的。
一個自由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也是一個精神上很強大的人。頭腦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動的自由要以頭腦的自由為前提。
可惜,在我們生活中,自由總是被誤讀、也總是不忽視。不但有無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的書總是讓人認清現實之余,卻不至于太痛苦,反而讓人看到希望。他說,如果我們放開視界,就會欣喜地發現,這個鐵板一塊的社會,其實已經在進步了。
“有一種鳥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這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經典臺詞,用來做本書的標題再合適不過。一直以來,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動社會多元化建設,倡導左右攜手,共為民生謀福祉,用社會的進步來推動國家的進步,這些主張,正融入集體意識,正成為當下最亮色、最理性的聲音。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自由,無自由則無邊界,則必然失去責任與擔當,最終不是與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當一代代人接續這份無奈時,民族的命運就永遠無法被改變,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遙遙無期。
熊培云在后記中也闡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時代在變,相信中國正在朝著一個自由而開闊的道路上走,沒有誰能改變這個大趨勢。與此同時,相信人類會有一
個好的前途,畢竟,人不只是愛自己,還愛自救,沒有誰不希望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既是一切共識的基礎,也是我信心之來源。”
自由在高處,這是一個仰望的方向,也是一個需要通過我們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們,總向著那個方向努力,向著高處攀登。讓我們一起,為實現這樣的理想努力。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8
《自由在高處》是一本有思想的書,讀了這本書,我們能夠獲取許多珍貴的思想,我們能夠用更獨特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社會,我們甚至能夠通過這本書更好地了解自己,用文字來解放自己。《自由在高處》不是簡單的社會評論,作者熊培云在評論各種社會現象的同時不斷地啟發讀者,讓讀者不得不懷著批判與質疑來閱讀這本充滿思想的大作。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點時間快速地瀏覽這本書,這不是一本需要每一句都得細細品讀的美文集,你只要用心去品味,這本書就能給你帶來非凡的感受,你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思考,思考書中談及的自由與責任。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領導者。那些能夠帶領千軍萬馬的人,未必能帶領好自己。要么成為自己,要么一無所成。"這是此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領導自己的人生"看似簡單,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這樣的人卻甚是寥寥。如今有多少學生能領導自己而不是被分數所領導呢?也許多數人會說沒有分數就沒有以后考學的保證,但如果我們一直只被分數所領導,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領導自己去走我們向往的那條路,那么我們無疑會成為那些放棄自由的流浪者,在缺少思想財富的生活中麻木地活著。
社會上有太多希望帶領千軍萬馬的`人,但他們往往連自己都無法帶領好,正如新聞上頻頻出現的腐敗官員,或許昨天他還在大會上慷慨激昂地呼吁大家反腐反貪,希望帶領著大家堅定正確的道路,而在今天他卻因貪污被打下馬。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自由與責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中就失去了自由,被套上無形的枷鎖;但自由過度,又有太多的人看不到責任的邊界。
在這個圍繞自由的話題中,作者還談及了那位在瓦爾登湖離群索居的梭羅。在我看來,真正的自由是像梭羅這樣的生活,在那樣的生活中,我們不必害怕時間的不夠用,不必為了討好別人而偽裝自己,我們可以盡情思想,在這安靜的環境中獲得物欲與成功之外的自由。
"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時間的溪水里垂釣天上的星星,不必終日奔波于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9
看完這本書,感慨真的很多,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第六種自由”,我在心里對自由的模糊概念慢慢的清楚起來,這本書引發了我對自由的思考,并且我一直在想,怎樣我才算是真正的自由?在中國這樣的一種政治體制下,我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嗎?
熊先生的文筆犀利中不乏幽默感,通常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讓我們想到很多。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自己做了選擇之后,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要左右搖擺,學會了選擇,就學會了自由。一個人,沒有自己的思考是很可悲的。如果禁錮了一個人的思想,那么,就算他的身體再自由,也是假的自由。
現在社會上有這樣一種現象,我們總是“被...”。被選擇、被就業、被失業,被……我們的自由在某一方面就被莫名的被占有了。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被選擇”,給孩子選擇學校、選擇朋友、選擇伴侶。
這些建立在他們是長輩、他們有錢、有經驗的基礎上,好聽一點是避免孩子走彎路,但是實際上呢,孩子失去了自己自由選擇的機會。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總是在沒管好自己的同時,侵犯別人的自由。
自由是每個人都非常渴望的,但是想要得到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個國家沒有絕對的`自由,也不可能給一個自然人絕對的自由。雖然說在生活中,自由往往是遙不可及的,但是,不是抱怨任何人,因為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有正確的觀點,就大膽的行動沖出那些所謂的禁錮,去看看外面自由的世界。
前面也說道,一個人身體上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以及自己意愿下的選擇才是自由的體現。喬布斯說:“你需尋得所愛。”找到自己的愛好之后,并為之奮斗,我想這就是自由的真諦了吧,縱然一開始,我們會面對很多的挫折和挑戰,自由不是那么的輕易就能得到。但是堅持下去,堅持自己的所愛,總有一片天是屬于你的,供你自由飛翔。我們才剛剛開始,面對未來,我們要學會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10
《自由在高處》這本書作者通過許多角度來闡述了對目前中國存在的很多奇怪現象的看法。整本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面包與玫瑰、自救與自由、演講與獨白。作者的語言不僅通俗易懂而且幽默風趣,他對獨特的方式對我們在生活中覺得習以為常的事情進行評論、分析,從而揭露被一件事情的本質,然后引發出自己對于自由的思考。
這本書概括起來,它教會了你三件事情。第一,幫你認識到生活中種.種困住你的枷鎖。第二,幫你從這些枷鎖中解脫出來,即使暫時不可能幫你掙脫枷鎖,也至少能讓你帶著枷鎖沒有顧慮地快樂生活。第三,幫你領悟到自由思想的愉悅。但可悲的是,我們很多人已經習慣了枷鎖,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就如作者在書中引用的《肖申克的救贖》里的臺詞:“這些高墻很有意思,起初你恨它;時間夠長之后,你開始依賴它。
每一個人都需要自由,每一個人也都渴望自由。我們快樂地生活著,在學校、家里,在老師、家人的關心下幸福地成長。同時,我們也被束縛著,被各種規章制度束縛著。我們許多同學都認為學校的規矩太多,從早到晚都讓人沒有自由,可如果認真考慮過,任何規則或是規矩都不是為了限制某一個人的.自由,而是為了每一個人。我們學校也有自己的校規,學生每天除了體育課必須一直佩帶胸卡。每天早晨進校門時,都有同學站在校門口執勤,檢查你是否佩帶胸卡。課間也有人來巡查。雖然很多人對這一制度很不理解,但學校這么做也有它自己的想法吧。學校的這個規矩是想提醒你,你的身份是一個學生,在學校里,做什么事,說什么話,都應該與學生這個身份相吻合。
生活中還有許多你無能為力的地方,存在著許多你不喜歡的規章制度,但你又必須要去遵守。作者對這種情況就有著自己的理解。作者在書里說:“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自由也可以聯系到國家和法治。一個國家的自由未必是這個國家里每一個公民的自由。但是如果每一個公民自由了,那么這個國家也就自由了。作者在《死刑是個笑話》這一文章里說:“國家是否有權力要求拿一個人的生命為社會背書,死刑犯又在多大程度上做了公共秩序的替罪羊。如果這種功利主義可以流行,而不考慮人類應該有的價值,那么是否可以恢復歷史上的罪行。如果凌遲可以使501個人免于被潛在的殺人犯殺害,是否就可以恢復凌遲呢?”作者認為死刑是一個笑話,死刑縮短人類的生命與自由。他認為廢除死刑不一定是件壞事。如果能用語言,情感去教化,為什么要判以死刑呢?當法律是死的,但事情本身是活的。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在法律的范圍內自由地處理事情,從根本上解決事情,那樣可能效果會好一些。
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只有在遵守法律,制度等約束才能實現最大的自由。有了束縛,火車才不會離開鐵軌;有了束縛,樹木才會長大成材······自由在高處,看上去遙不可及,需要我們去仰望,但是這也是一個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讓我們掙脫枷鎖,去追求真正的自由吧!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11
有人在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芒萬丈,有人一身銹。有人躊躇滿志,有人怨天尤人……
自由的人,在高處。
就如山中無事,日日疏閑。無須沽名釣譽,擔憂斗斛之祿;無須拔棗啖葵,哀嘆門衰祚薄。山中有的是月,溪澗汩汩,草荇俱全,踔厲風發。澄心靜慮,恬淡安樂。聽仙鳥譜曲,仙草說話;觀星河長明,新雪初霽。飲的是銀瓶瀉漿,奏的是陽春白雪。千里尋真意,山中有佳人。
山下城鎮里,世界如此喧嘩,讓沉默的山氣顯得格格不入。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連討價一番也費盡口舌。多是諂媚的甜言蜜語,多是尋歡作樂而不務正業之人,多是剛愎自用,睚眥必報。抬頭望望天,是一片已好久未見過的海的顏色,未曾感嘆,又有生意上門來。每個人都在憤世妒俗,每個人又都在同流合污。生而有飛翔的機會,卻寧做爬蟲,居于山腳。
自由的靈魂,在高處。
我的心只想行到文史盡頭,欲居桃園;我的身體無力仙化,屈隱無間。
靈魂深處的月鉤起沉睡的盛唐,在人世間鋪著皓影,流轉著亮銀。在云深處不期而遇,驚喜,卻又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到來。在石壁上等天亮,晨星寥寥,山風溫柔以待,是清冽的,溫暖的,和著竹的清香迎面撲來。下面的湖上起了霧,仿佛罩上了蠶絲。氤氳云氣,沆蕩煙嵐,我也可算個仙人之姿——志得意滿,也風輕云淡。這是閬苑的仙葩,是瑤臺的.地方。
而我無法在一片孤寂上明眸善睞,無法在薄情的世界上空歡喜。在高層公寓里,我無法躍下轉而展翅高飛,無法吹著最春天的風。沒有車駛過街區時,所有聲音莫名地不翼而飛,小喊一嗓,如同扔進一顆石子在湖中,泛起小小的漣漪,然后被吞噬,消失地無影無蹤。如同乘一葉小舟在海上,立于森林深處,靜靜地坐在湖底。或許只有我在想著“休祲”如何“降于天”,卻又瞬間失去了興趣。沒有美,更沒有一雙可以被擦亮的眼睛。
曾經我想過自由或許是做一代英雄,“快意恩仇,殺伐果斷,能人所不能。”卻又不曾想過,從泥土上踱步,到可以飛檐走壁;從低處爬向制高點,要承受多少磨練?我從不后悔我的選擇。不從頭來,不從中斷。
自由在高處。
只有有成就的我,才會想到淡泊而明志。抑郁的我,彷徨的我,成長的我,明禮的我,在困境中苦苦掙扎的我,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足跡。倘若無法有文采,不懂詩,不懂愛,不懂人生,便會處處受制于人。
自由在高處——永遠在我夠的到的地方。科技日新月異,心的位置永遠和自由并排著坐。拈花一笑,便會照亮人心。若是心中有自由,人便會溫柔。云過留痕,是我們的幸運;人便會志高望遠,懲前毖后,是整個社會的幸運。在黑暗中閃耀。點石成金。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12
在書中,很多章節都與學生有關系"為情侶求饒"、"被誤讀的《死亡筆記》"等等,作者是十分不愿意看到學生被各種莫須有的政策所約束,因而呼吁社會、學校給年輕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間。我覺得作者的想法是無可厚非的,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爭議的,學校是社會所囑托,肩負著培育祖國棟梁的責任,因而對于潛在的危險還是要防患于未然的。學習本就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特別是一些工科院校,沒有嚴謹的態度,很難做成應有的成績,學校要求著學士服照相時,注意形象這個事情,我自認為自己是能理解的。
《竊聽風暴》是作者用以舉例的一部電影,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我就一直為當時東德的人們所壓抑,個人每年平均買2.3雙鞋,讀3.2本書,每年有6743名學生以全優成績畢業,所有你的事情,都會被人監聽著,每年有多少人因為被懷疑與西德有往來而自殺,他們一定會沉默,然后會仔細記錄你的姓名。這是為了國家安全。死去的人才是為了國家安全,也是為了幸福。我們所說的自殺,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他們不能忍受自己那樣活著卻沒有流血,沒有熱情,他們只能選擇死亡。死亡才是唯一的希望。人類已經穿過無盡黑暗的二十世紀極權主義制度所帶來的戰爭,走到了今天。即使是再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也沒有熄滅。即使在最黑暗的核心地帶,也依舊存在著光明的種子。因為人性是如此頑強。也許現實的殘酷性遠比這種希望來的強大,但是對希望的信念是如此重要,唯有如此,美好的事物才不會毀滅。作者正是要借這部電影向我們說明這樣一個道理:自由就是對人性抱有一種期待和希望,就是相信天堂不在別處,它就在我們的.心里。200多年前,在分裂的德意志,孤獨的哲學家康德就說過,自由的本質就是道德,就是一種發自人類心靈底部而不必依賴于外部的自我約束。無論外在的必然性有怎樣的壓迫,都不會絕對扼殺這種人對自己的約束。這正是人的尊嚴和價值之所在。
自由在高處,這高處注定需要我們在人生的路上不斷的仰望,當我們覺得累了得時候,那正是說明我們走的是上坡路,無論前行有多少困難,那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未來的路沒有人替我們走,因為沒有人能剝奪你的自由。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13
什么是國家?什么是社會?什么是自我?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常常自覺或不自覺思考的問題。
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轉型、風云變幻的年代,就像狄更斯所說的:"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也是一個最壞的年代"。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機遇,卻也有無法承載的迷茫與困頓。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不正義、太多的不道德、太多的不應該,我們都有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曾有的理想的光芒日益暗,我們像身處茫茫黑夜中恣意漂泊的航船,一個小小的風浪就讓我們顛簸不已。我們能否到達向往與憧憬的彼岸?
《自由在高處》就像航海圖,讓我們看到了自身擁有的力量,看清了我們自身的位置,讓我們有了一條明確的路線,猶如醍醐灌頂,讓人耳目一新。
我注意到《自由在高處》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素描,這尊雕塑的名字叫做"self-made man"?——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個右手執錘,左手執鑿,正在把自己從石頭里雕刻成人形的人。于是,自由在高處,欲得需自塑的主題呼之欲出。
這本書前三分之二是時評,后三分之一是演講與獨白,一以貫之的思想是強調國家與社會以及個人的界限:人類有廢除死刑的.自由嗎?中國人有過洋節的自由嗎?兩個成年人有在公共休閑場所親熱的自由嗎?……這些爭議中,有的即使現在看來也只能博人一粲,有的看起來則是任重道遠,還有的仿佛是無解的悖論文章。
一、我是我的作品
人的自由是自己給的,心靈的禁錮也只有自己才能施行。不論處于哪一空間時間,擁有心靈的自由,能自由的思考,就能擁有全世界。
縱然如此,作者的樂觀也絕非盲目,自由和奴役是兩種精神狀態,自由任何時候都不是唾手可得,熊培云先生告訴我們"不自由,毋寧死"的教條主義太過嚴苛,生活教會我們的是"不自由,仍可活。"
這并非是在為茍且偷生尋找借口,而是在紛揚中尋找一種現世安穩的自我平衡.
我是我的作品,對大多數人而言,命運并沒有在生命和自由之間設立單項選擇,我們只需要對自由和時間、自由和金錢、自由和地位……各種代價進行換算讀后感。然而,你我知道,這種換算沒有想象中困難,把握方向,我們也可以擁有權力塑造人生。
二、相信國家比想象中自由
雖然,當前社會存在經濟的成長,文化的交融,在新舊交替的碰撞中,不穩因素難免凸顯,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保持清醒警覺,看到社會發展的不合理、不足之處,提出質疑和不滿的意見,更應當充滿信心,堅定地相信改變正在漸漸地向前推進,滿懷勇氣保持在路上的忙碌,從自己開始行動起來。我以為作者是一個勇敢而清醒的寫字人,正是由此而來。
雖然我們的網絡還不夠自由和開放,但是較于沒有網絡的時間空間,我們獲得信息的廣度,表達意見的渠道,交流思想的平臺都毫無疑問地拓展了;雖然對于一些世界的和我國歷史上的事件,我們無法探尋得真相,但是我們仍然在很大地程度上享有閱讀典籍的自由,由此我們可以無限地接近和探求事實的真相;雖然我們的媒體還難免以宣傳的口吻做報道,但是我們的新聞教材中仍然把宣傳和新聞的概念解釋得清清楚楚。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14
從“堪笑榮華枕中客,對蓮余做世外仙。”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類從未停止過對自由的向往。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理解的自由卻是不盡相同的:小時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學后,發現逃離學校和家長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來,又覺得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就等于自由。但是《自由在高處》一書的作者——熊培云,想要為讀者呈現的是:如何超拔于一望無際的物欲與喧囂之上,得物欲與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
翻看歷史的長卷,人類為了解放肉體而寧死不屈,為了解放思想而奮勇向前,為獲取“自由”不斷經歷著“攻擊”和“反抗”。為什么“自由”是人類追求的永恒話題,甚至為了它不惜以血為代價?作者引用了盧梭的話: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類,作為自然界中最具靈性的生物,在創造之初,就被賦予了高級的思維與精神,然而這種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錮在有形有體的物質世界之中不得釋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們所能感覺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既是這樣,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觀點,你的世界在于你如何選擇。無論環境多么惡劣,你總還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可以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不久前我認識了一位律師,他人到中年,在律師這個行業已小有聲望,但他卻跟朋友分享說,當面對世界的時候,他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改變不了。細想,人有時候是多么的脆弱啊,可能會被別人的一句話打倒;面對環境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環境的主導者?與其憂慮這個社會的走向是不是越來越壞了,不如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越來越好才更切實際!
你須尋得所愛,并且為之守望
最近,因為一篇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把那個曾經在中國廣西農村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眾的視野里。一個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德國人,來到中國旅游之后,毅然決定留在這塊土地上,做起了支教志愿者。十年如一日,他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獻上了自己的整個青春時代。盧安克感動了許多中國人,當然本書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熊培云說:“在盧安克看來,現代人大多過得可憐,因為他們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錢買回一堆其實并不十分需要的東西來安慰自己。生命長遠,但若是為了得到所謂的社會承認而永遠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暫,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我還記得當年柴靜采訪盧安克的畫面,柴靜問:“你為什么生活?”盧安克不加思索地笑著回答說:“有更大的樂趣,有比能表達的更大的樂趣。”后來他又說,我的命就在這里了,離開這里,就是沒命了。距離我看那期采訪節目已經過去很多很多年了,但如今依然記得,因為我感受到了一股潛藏的,而又龐大的力量。這力量,現如今我所理解的,大概是執著于信念的力量吧。
人若沒有理想,就是一條咸魚;假若咸魚有了理想,也能翻個身。沒有信念,何來力量呢?如何堅強呢?面對外面世界的時候,心里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東西,他就會更強,更穩定。
凡事走到了極端,難免成為毒藥
書里提到一種病,作者稱之為“物欲癥”,這是一個欲望高漲的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物極必反,過度追求物質,最后人卻變成了物質的占有品,淪為物欲的奴隸。
事實上,現今社會的極端現象不止表現在物質追求方面。“極端”似乎已經成為大眾的思維模式,就拿閱讀這件事來說,大眾的輿論聲中不泛有這樣一些言論,什么沒有營養的快餐式閱讀盛行;大家都在看手機,正經的讀書人越來越少之類的觀點。記得在一次讀書會上,葉兆言老師將閱讀比喻成是無用的美好,他說,讀書就是一件開心又隨性的事情,不要搞得那么刻意,好像多讀書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捷徑一樣。科技的進步絕不是要毀掉人類的大腦,讀一些手機里的'短文章也未必就是件壞事,古時候的唐詩宋詞都是短短的幾行字,卻是中國的文化財富,流傳至今。
急功近利,過猶不及,這些極端的毒藥,正在毀掉一部分人的自由。什么時候我們可以有節制地思考、做事,不必時刻為風塵奔波,靜下心來,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欣賞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作者熊培云相信,那一天一定會到來的!
在逆境中(積極)生活或抵抗
書里一直在講“自由”,在接近尾聲的部分,卻說起了“不自由”。生活不是文字印在紙上這么簡單,早年做過評論員的熊培云再清楚不過了。帕特里克說過,“不自由,毋寧死。”熊培云卻說,“不自由,仍可活。”
這時,舉霍金的例子來詮釋作者的觀點最合適不過了。霍金的身體狀況眾所周知,2006年霍金訪香港時,有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導致全身癱瘓希望能安樂死,有記者以此為例詢問霍金是否曾因身體殘障而感到沮喪,有時怎么克服的?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選擇生命的結束,但那將是一個重大錯誤。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至此,我更能體會到霍金為什么鐘愛《果殼里的宇宙》這一書名了。“我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那些認為這個時代不如意的人,同樣要調整心態,像一個正常時代一樣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生便是一種逆境,誰不是被扔到這個世界中來的?所謂“積極生活”,亦不過是超越了被動與困境,在別無選擇中,積極選擇罷了。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特別感動:世界就像是一個廣場,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處張望,你是很難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時候,當你能超拔于時代的苦難之上、人群之上,你能從自己出發,以內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靈魂是天空,身體是大地。超脫于一切物質之上的,是至高的——心靈,心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可以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的自由。愿在余下的生命里同時守護好自己的靈魂與身體,守衛好一生的責任與自由;愿歲月無負天地;愿此生遼闊高遠。這是作者熊培云給予自己和讀者最美好的期望!
一位朋友評價《自由在高處》,不過就是一本世俗里的心靈雞湯嘛!但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遠不止是“心靈雞湯”這么簡單。通過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幫助我打開了看待世界的另一個視角。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閱讀的意義,似乎更加深刻了!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15
自由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類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馳騁、跳出時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終堅持一個看法,如果這個環境已經在給你做減法,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時代每一天都在朝著好的方向走,相信我們的國家要比我們想象的自由。大環境可以決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內心還有一個小環境,那里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而這個完全在于你的覺悟,在于你對生命、對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夠獨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個屬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這番話可給在現實中困惑的青年人一點啟示。不要為不可改變的外部環境苦惱,讓自己去適應、去提高。或者給自己的人生其它選擇,跳出功利,跳出比較,自由的選擇生活,選擇讓內心安寧、幸福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經濟上的自由,但人們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們要表達自己對大環境的意見,希望推動民主社會的建立。這或許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國能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論自由,渴望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讓自己的聲音改變世界,而網絡讓這個夢想不那么遙遠。當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時發生時,每個人都是一個微媒體,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民眾如撼樹的蚍蜉,因網絡的自由而變得強大,這是科技時代賦予我們的禮物。
自由就在高處,等著你我去摘取,咱們這輩不行,就讓下一輩繼續攀登。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16
讀完這本書,我真的感慨良多。給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第六種自由”。我漸漸清晰了心中那個模糊的自由概念。我一直在想,怎樣才能真正自由呢?在中國這樣的政治制度下,我能真正自由嗎?
熊老師犀利的文風中不乏幽默,平時不經意的一句話,讓我們思索良多。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做出選擇后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左右搖擺,學會選擇就是學會自由。一個沒有自己思想的.人是很可悲的。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被禁錮了,那么他的身體再怎么自由,也是虛假的自由。
現在社會上有這樣一種現象,我們總是在“被……”。被選中、被雇傭、被失業、成為……我們的自由莫名其妙地以某種方式被占據。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選擇”,為孩子選擇學校、朋友、伴侶。
這些都是基于他們年長、富有和經驗豐富的事實。為孩子少走彎路聽上去很好,但實際上,孩子失去了自由選擇的機會。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們總是在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況下侵犯他人的自由。
自由是每個人都非常渴望的,但是想要自由,就需要付出代價。這個國家沒有絕對的自由,也不可能給一個自然人絕對的自由。雖然在生活中,自由往往是遙不可及的,但我不是在埋怨任何人,因為自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要有正確的觀點,大膽的行動,就能沖破那些所謂的禁錮看看外面的自由世界。
如前所述,一個人身體上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思想自由和自己意志的選擇才是自由的體現。喬布斯說:“你需要找到你喜歡的東西。”找到自己的愛好并為之奮斗后,我覺得這才是自由的真諦。盡管一開始我們會面臨很多挫折和挑戰,但自由并不是那么容易獲得的。但堅持下去,堅持自己所愛,總會有一片屬于你的天空,任你自由飛翔。我們才剛剛起步,面對未來,我們要學會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17
最近讀了熊培云《自由在高處》一書。讀罷此書,深深感受到熊培云把寫作當成了推動時代進步的使命,并一點點地努力著。“以獨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與良心去擔當”,希冀讓我們所處的時代成為更好的時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靈,讓我們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寧豁朗、樂觀寬容與爛漫純樸。他依靠自己的經驗和理性發言,做著思維的訓練,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樂觀向上、頑強生活的態度。他特別注重生活,他認為生活可以讓一個人獲得自由。“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大環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自由度,但是個體的內心也有一個小環境,它有你對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權。對生命的體悟,對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讓你獲得足夠的獨立和自由,以推動社會的發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寬容之精神、樂觀之態度、人文之關懷,正是這個熱言時代有稀缺的,也是我們所需要汲取的時代養分和生活營養。
《自由在高處》如同陽光從高處照下,讓我想起了海子的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愿我們都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我們都在塵世獲得幸福,愿我們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18
《自由在高處》從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當今中國社會存在的諸多怪象,最根本的價值觀念與西文主流價值觀念的差異,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生活的價值及意義,國家與社會在存在,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集中營是用來做什么的,體制內的弱者面臨的制度因素,“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衛兵不能進“體現著對個體主權的尊重和保護,二等于多少體現的觀念改變,人是時間單位體現個人的創造價值,國界與自由全新意義等等。
回顧現實與理想,我們想得太多,學得太少,做得太少,調研實踐得太少。對比西方價值觀念,總強調意識形態差異,而相互學習、借鑒比太少。現階段,無論東西文化、南北差異,都是全球文明文化的'組織部分,都應主動學習,相互交流。
追尋思想的自由。現階段,由于教育體系、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的束縛和差異,總是自覺不自覺得學習到的理論、價值、觀念,與現實社會存在種種現象相矛盾,也相交織,種種規則、潛規則勝行于道,打破了人們既有傳統觀念和價值,需要學習更多的經濟學、社會學、西方經典理論學來審視中國社會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和修正個人的價值認同,正確辨別正負是非,放飛個人自由思想。更要大膽地說出你的不高興。龍應臺:“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不要以為你是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理社會。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種,有良心,你現在就去告訴你人公仆立法委員會,告訴衛生署,告訴環保局:你受夠了,你很生氣!你一定要很大聲地說。”
尋找選擇的自由。李開復給中國大學生的信中,多次提及選擇的權利和智慧。正如李開復所說,“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不要一味地看到被選擇,更應積極地面對新生活,適應新環境,當前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被選擇,從小學升初中,到大學被錄取及面臨就業,也許直至工作后崗位的多次調整都看似被動的過程,反思之中,不選擇也一種選擇,被選擇也是你生活學習訓練的結果之一。1.01^365=37.87,0.99^365=0.03。兩者起點是如此接進而結果差距是如此之大,這恰恰是你自由選擇的結果。“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就隨之改變。做自己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19
熱愛自由,熱愛生活,有一種鳥是留不住的,因為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彩。
熊培云先生的《高處的自由》,我花了一段時間才看完。 每一個黑人性格中所蘊含的對自由的追求,以及熊培云先生對時事保持獨立自我思考的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第一章面包與玫瑰,面包象征著物質上的保障或生活水平,而玫瑰則象征著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 一個人不能因為沒有面包而停止追逐玫瑰。 即使沒有面包,也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跟隨內心去尋找心靈的玫瑰。 就像書中提到的法國小鎮的居民,在得知第二天會有軍隊入侵小鎮,戰火席卷小鎮后,人們仍然用鮮花裝飾自己的家。 既然無法改變戰火紛飛的事實,就讓我們的精神寄托在盧浮宮吧。 最終,法國小鎮人民熱愛生活的態度,讓敵軍覺得這是一個不可征服、不可俘虜的民族。 他們在驚嘆和敬佩的同時選擇了撤離,不去感染這個樂觀生活的.民族。 生活是可選的。 無論環境如何,我們都可以努力去創造,自由地爭取屬于自己的小環境。
自助與自由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給出了許多不同種類的自由的例子。 在《逆境》中,金魚想要一個不用自己尋找食物而是被困在金魚缸里的環境。 當我們認為自己獲得了某種條件時,我們恰恰被這種條件所束縛。 這啟示我們,人生雖然逆境無處不在,但人是自由的。 我們要學會利用條件而不是困在條件帶來的安逸和安逸中,從所謂的條件就是逆境中逃脫。
全書看完,心里有什么想爆發,卻又說不清楚。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干擾人類思維的因素接踵而至,讓我們無處可逃。 而我們往往受到各種干擾因素的束縛,或者是外界的輿論,或者是人際交往的薄弱。 而很多時候,在這些因素面前,我們更多的是表現出一種屈服,一種順從,壓抑自己的思想和欲望。 時間長了,我們也漸漸習慣了這樣的模式,在看不見的中心有一個透明的枷鎖。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20
盧梭云:“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環顧四周,其實不難發現我們被圈在一個圓內,周圍被條條框框束縛著。很少有人能沖出,是因為缺少勇氣,更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里待得太久了,對于什么是自由也沒有清晰的定義。
自由是美好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尋這份自由,是我們希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反對戰爭的原因。人人都渴望光明與鮮花。
自由是追逐自己內心所想。喬布斯說:“你須尋得可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順從自己的內心,去追夢,去探險,去旅行……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但,能做到這樣的人屈指可數。因為社會輿論,因為道德綁架,大家無法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書中《老教授與小王子》一篇中的老教授因用十萬塊錢安葬一只陪伴他三個月的'狗而受到抨擊。大家覺得老人奢侈,不支持慈善事業,可屏幕后的人又怎會知他沒有對希望工程捐助?老人孤苦伶仃,連花自己的錢都要受到指責,更何況十萬塊錢又怎可能是殯葬部門謀取了暴利。老人雖被社會誤解,但我想他心中自當無怨無悔。追逐自己內心行事可能會后悔一時,若不這么干會后悔一輩子,就像盧梭所說在臨死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這是何等可悲。
自由是不被物欲所控。現在大多數人認為買車、買房、存款好幾百萬便是成功人士。買房后又不滿于現狀,拼命工作想要換一個更大一點的房子,周而復始。我們被戲弄于物欲的股掌之中,不斷沉淪于物質。房子、車子越賣越貴,人心越發疲憊,到頭來只是不斷抑郁,對生活失去希望。
自由是“傾倒信息(宣傳)垃圾”的自由即“第六自由”。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網絡的廣告、八卦新聞等無用信息不斷增多,它們對公共領域和私人生活的侵蝕越發深入。也許你不曾注意自己瀏覽這些“垃圾”的時間越來越長,你無端浪費自己生命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一天、兩天可能并不明顯,可一年、兩年……日積月累,你越陷越深。可能某天奪取了你的無線網絡你便覺得渾身不自在,你會成為“集中營中的囚罪”而難以逃脫這樣的束縛。
胡適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奴才建造得起來的!”我們要學會自救,學會掙扎,爭取個人自由。
愿將來的某天你我皆能手持面包與玫瑰,走在自己使命的道路上。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 21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初讀之后,感覺是各種觀點在腦海里交織,最大的感受還是生活是要經歷的,然后才是感悟。
這本書旨在從個體角度探討身處轉型期的人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看了這本書之后,覺得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識的累積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思維方式的.培養。不同的時期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兩年前的我讀這本書,肯定會覺得熊培云不錯,觀點很新穎、獨到,文化素養高,是本好書。但現在看這本書,更多的不是對其觀點的認同或反對,就像那句話,“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觀點都是不同的,在不觸及法律、道德的層面上,觀點是可以千差萬別的。正如胡適所說,感謝自己生活在了一個可以容忍的國家,允許多種觀點的存在。陳虻有這樣一句話:“不要在生活中尋找你要的東西,而是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么。”有時感覺到了自己知識的局限性,生活觀點的淺薄,讀了這本書,感到了一個永遠不停止思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現在的讀書,更多的讓我感受到的,并不是一定要從書中獲取到某種知識,如果一本書,讀完之后能夠“砰”的一下敲響你心里的某些東西,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學,有很多種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到知識,但是“思”,就只能靠自己了。現在,越來越覺得思考的重要性了,也許,這是我近期讀書最大的感悟了吧!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作文以自由的高處為標題01-28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09-21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08-06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08-26
自由在高處讀書筆記02-03
自由在高處作文(通用20篇)11-30
自由在高處的讀書筆記(精選5篇)07-13
自由在高處的讀后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