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鏈讀后感精選范文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說的代表作。《項鏈》的情節可以說耳熟能詳了,它的情節藝術也是膾炙人口的。小說按事件的自然進程敘寫,以項鏈為線索展開情節。夢項鏈、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發現項鏈是假的——前一個矛盾的解決預示著新的沖突,直至發展到高潮。整個故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情節的安排顯示了作者獨特精巧的藝術構思,人物的性格也在故事的發展中逐漸得以展示。 小說一開始,在我們面前出現了一個整日耽于夢想的美麗憂郁的婦女。她“美麗”,“豐韻”,“嬌媚”,她還有“天生的聰明,優美的資質,溫柔的性情”。正是因為“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憑添了幾許不平與委屈。此處的“也”就很值得玩味。如果比較一下有無“也”的表達效果,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版本里的譯文里沒有“也”字,僅僅“她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那就只是一種純粹的人物介紹。而我們的課文以幾種中文譯文為基礎,并根據法文本校訂后出現的“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就更符合作者的創作意圖,更突出主人公的性格。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只是瑪蒂爾德夢想創造的神話罷了。可是,由于瑪蒂爾德面臨的現實是:她沒有一個好父親,沒有一個好身份,沒有一筆陪嫁金,因此就無法找到有身份有地位的好丈夫,只好委委屈屈地嫁給了與她門當戶對的小職員路瓦栽。如果她是高老頭的千金,定能成為高貴的男爵夫人或伯爵夫人;如果她是守財奴的女兒,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亦定難計其數。年輕的瑪蒂爾德因為不能過上奢華的生活而整日郁郁寡歡。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她找到了一個出口,那便是“夢想”。正如冰心在她的小詩《繁星》里說到的那樣:“夢兒是最瞞不過的啊/清清楚楚的/誠誠實實的/告訴了/你自己靈魂里的蜜意與隱憂。”她的夢境不是太虛幻境,而是當時法國富貴之家奢華的真實生活。由于當時法國的社會現實中,人們瘋狂地崇拜金錢,拜金主義的思想如洶涌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人們的靈魂、生活、婚姻,于是瑪蒂爾德不愿面對現實,直面人生,而把理想寄托在夢境里。無庸置疑,此時,我們可憐的瑪蒂爾德已經完全被虛榮心俘虜了。 她變了!十年貧窮生活的磨練,不僅改變了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她的.精神。艱辛的勞動,艱苦的生活,把她從不切實際的幻想的云端拉回到切切實實的地面。站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新生的瑪蒂爾德。
在對瑪蒂爾德肅然起敬的同時,我聯想起另一個不幸的女子——包法利夫人。她與瑪蒂爾德一樣,在平庸的生活與令人窒息的社會環境里尋找夢想的幸福。但瑪蒂爾德一夜狂歡后,選擇了一條新的人生之路;而她在盡情享受了浪漫的愛情與奢侈的生活,財產蕩盡,債務累累之后,沒有勇氣重新生活,而選擇了死亡。兩相比較,我不禁為瑪蒂爾德喝彩。 人生的際遇只是無數偶然性的連續,事前既無從逆料,事后也很難假設另一種可能。但是回首來路,我們還是情不自禁地設想:如果沒丟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景況呢?是仍舊每天做白日夢嗎?是為了夢想而郁郁寡歡嗎?是的,有可能。而丟了項鏈之后,青春美貌和人格尊嚴這兩個砝碼擺在人生的天平上,逼著她作出選擇。她決定了,放棄了青春,選擇了尊嚴。人生最重要的一刻就是懂得放棄,尤其是放棄那些最耀眼的、最浮華的、最具誘惑力的東西。那么這“極細小的一件事”是“敗壞”了她,還是“成全”了她?豪華的生活的確令瑪蒂爾德十分神往,但它不值得我們的瑪蒂爾德拿出全部情感和人生尊嚴去下注。當風華一一過去,她定然知道踏實、恬靜的心態是一筆怎樣的財富。年輕時因追逐浮華而大喜大悲是多么的可笑可嘆,根本沒有腳踏實地地奮斗的人生更令人愿意去回味。 故事發展到這里,我們已經明白,瑪蒂爾德為了保全自己的人生尊嚴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是不是悲劇呢? 一般認為,瑪蒂爾德最初是被強烈得可怕的虛榮心所俘虜;后來面臨選擇時,她義無返顧地作出了令人驚訝的決定。十年中,她同普通的窮苦婦女一樣生活勞動,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又是多么令人欣喜!再聯系結尾,我們同樣驚喜地看到我們的瑪蒂爾德再度遇見自己的依然年輕美貌的朋友時,臉上露出了燦爛的天真的笑容。這笑是她自信與驕傲的表現。她自信,因為她內心的充實;她驕傲,因為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當她聽說生活跟她開了一個更殘酷的玩笑——項鏈是假的時,她是會坦然面對的。 因此,我相信,這個小說使讀者在悲歡感慨之余,還能對世上的人與事看得更深些、更遠些。它發人深省之處就是讓我們目睹了渾濁、虛假、拜金、物欲橫流的社會中的一顆金子般的心,一塊沉浸在墨水里依舊保持美質的玉。這樣看來,瑪蒂爾德身上最美好的東西最終沒有毀滅。難道你還認為這是一個悲劇嗎?
【項鏈讀后感】相關文章:
項鏈與鎖鏈——《項鏈》讀后感03-01
《項鏈》讀后感04-11
項鏈讀后感04-11
《項鏈》讀后感06-12
項鏈 讀后感03-31
《項鏈》讀后感04-11
項鏈讀后感09-19
《項鏈》讀后感06-16
莫泊桑項鏈英語讀后感(項鏈英語讀后感)09-24
項鏈 莫泊桑 讀后感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