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父親有感
前段時間,心血來潮的逛了書店,買了一本《父親》,里面記載了99個不同父親的故事。其實內心對“父親”這個詞,是有些不以為然的,想不外是講父親的深沉、父親的強硬,怎么可能比母親的細膩體貼、柔韌不屈更讓人感動。而且,或許是出生于農村,開口叫慣了“媽媽、爸爸”,對這么書面化的詞語反而覺得有些矯情。 書里面的父親出生于不同的環境,讓我感觸頗深的是一些農民父親的故事。這些父親,大多沒有什么文化,他們這一輩子和他們父輩一樣,一直都在地里耕作,靠天靠地吃飯。有些生性木訥,“在我的印象中,父親除了傍晚帶了一身疲憊回家,默默喝上幾盅老酒時開口說幾句‘今年收成如何’、‘趕明兒得去趟農貿社買點種子’以外,就沒有其他話語了”;有些缺乏與子女的溝通,“只要鄉親上門告狀,說‘你家伢子又使壞了’,父親就扔下手中的煙葉子,一把扭住我,撩起門旁的木棍就砸下來,母親在旁邊怎么勸都攔不住”;還有一些是重男輕女的,“女孩子家,今后有個好婆家就夠了,費心讀書做什么”……這些人物和我印象中的農民父親很相象,我身邊也有一些,看起來便多了一些親切感。
而就是這些父親,在“我”考上大學后,特意歇了幾天工,帶上“我”去謝師,走親戚,樂呵呵的和鄰居聊天,甚至在去信用款貸“我”的3000元學費時,仍然微笑著,仿佛能貸這個讀書的款也是一種榮耀;“我”的那個不容人說理,強硬的誰也攔不助的父親,在“我”高考意外失利,負氣到外地打工半個月后,穿了一身破破爛爛的衣服出現在“我”的面前,他是從和我同來打工的`同學父母家打聽到消息的。“我”不知道這個在印象中除了打罵沒有其他舉動的父親,是怎樣到縣城的學校,找到老師,然后再挨家挨戶問我的同學,“我”也不知道父親是怎樣懷里揣著母親烙的燒餅,帶著幾百塊錢在我打工的城市找了半個月的。唯一記得的,就是父親帶上“我”,留了回家的車費,用剩下的錢帶我上了館子,我是不敢說話,悶頭吃菜、喝酒,而父親則一次又一次的預言又止,最后憋出一句:是男人就回去再來過。讓我這個從不因父親打罵流淚的兒子,淚流滿面;當“我”這個“除了嫁個好丈夫別無其他”的女兒,在讀完研究生、成家、生子后,都一直和父親生疏,和母親熱絡,且以為自己和父親的關系永遠都只能這樣了時。“我”打電話給母親,告訴她我們準備買套房子,一直站在電話旁邊的父親急急的問:錢夠不夠?不夠回家拿。“我”冷冷的拒絕,說房子只要付10萬元的首付,我和丈夫的積蓄已經足夠,電話那頭一片沉默。隔了幾天在電話里母親告訴我,說父親這些年把錢都兌成整的,一直念叨“娃啥時候辦個事需要錢就能派上用場”,接了電話后就一直神情郁郁,說自己老了,沒啥用了。“我”似乎被觸動,特意挑了個母親出門的時間,往家里打電話,裝作急急的樣子說:這房子臨時又多了什么1萬多手續費,我們一下子湊不上,眼看房子就被別人買走了……父親在電話那頭聲音高昂:娃,今天晚上回家,爸給你!那天,我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新新舊舊的夠我繳那筆并不存在的“手續費”時,父親說“娃,有爸在呢,有事跟家里說”,我對父親的多年的陰郁突然就不見了,眼里只有父親喜悅自豪的神情和被女兒需要的欣慰。
很多時候,母親的愛是外露的,關心你,保護你,不讓你受委屈,寧可自己辛苦。而父親則是內斂的,表面不動聲色,即使自己愛孩子愛的深,也不愿意表露出來。但那顆愛孩子的心,卻都是一樣的。
如果說母親是水,一直圍繞自己的孩子;那么父親就是山,默默的站在孩子的身后。很多人總覺得自己的父親不夠愛自己,實際上是因為沒有轉身看過。只要適時的轉身,便能看到父親厚重的期待和被堅硬外殼包裹的柔柔的愛。
【讀父親有感】相關文章:
讀《父親》有感05-06
讀《平凡的父親》有感12-01
讀《父親的難題》有感06-19
讀《父親的病》有感04-01
讀父親的難題有感10-14
讀《父親的背影》 有感09-22
讀《父親的故事》有感09-22
讀拾饅頭的父親有感02-19
父愛——讀《跪著的父親》有感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