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備課》讀后感
偶然拿起辦公室讀書角上的《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一書,里面有這么一篇文章,是吳芝琴老師寫的《用一生備課》。
文章引用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一個小故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后,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了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長時間來準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于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于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于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多么意味深長的一段話,在教師崗位上堅守多年的很多園丁,又何嘗不是用一生來備課的!作為一名教師,從踏上崗位的一刻開始,就意味著肩上擔負的責任。這責任,除了全班幾十位學生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除了一個國家和名族的復興,更重要的是還關系到幾十個孩子的人生之路。短短的四個字——“人生之路”,其中的分量,卻無人能掂的清楚。因此,“用一生來備課”與其說是很多教師的“寫照”,倒不如說是對全體教師的“要求”。
正如吳芝琴老師所說“首先教師必須不斷豐富自身的學科知識”。扎實的學科知識是教師的必備素質。除了必要的課本知識和教參補充外,閱讀與學科相關的書籍也必不可少。以科學為例,三年級的科學學習向學生展示了金魚、蚯蚓、蝸牛等等動物,除了課本要求掌握的`這些動物的外表特征、食性、運動方式外,我發現孩子們對這些動物的繁殖方式、呼吸方式、身體內部構造等等都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如果能將孩子們感興趣的內容穿插到課堂上,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更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但是這個大前提必須保證教師有足夠豐富的、全面的知識。特別像科學這門課程,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這三大類,更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
其次,我認為作為一個教師,做好平常的教學反思工作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教學反思,既是對自己整堂課的一個總結,又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環節或模式,是一種很好的生成性資源。不難發現,許多杰出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能夠堅持寫教學反思。“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一堂課下來,實際的教學流程不可能和教案設計的一模一樣,難免會有遺漏、遺憾之處,當然也會有閃光的地方。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只有在這一次次的遺憾中掙扎過,才能對自己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