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主義讀后感(精選12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專業主義讀后感(精選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專業主義讀后感1
大前研一是亞洲知名管理學家,這在西方管理占據管理理論主流的情況下,很不容易。按道理哪里經濟越發達,商業活動模式越活躍,哪里應該出第一流的管理學家。因為我相信,管理是門實證的科學,哪里的管理實踐最豐富,就更容易出好的專家。從這個角度,日本出一個大前研一很正常,將來中國也應該出幾個才合理。
大前研一《專業主義》是很有名的,我一直沒有看,今年才買回來,最近在公交車上總算翻完了。
這本書有些觀點現在看來,也未必全部正確,但有一個觀點我是很贊同的。
就是真正的專家是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動。他們不僅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較強的倫理觀念,而且無一例外地以顧客為第一位,具有永不厭倦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嚴格遵守紀律。以上全部條件全部具備的.人才,我才把他們稱為專家。
大前研一一直強調真正的專家是把顧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具有真正的全局眼光,清楚顧客對公司未來的意義和價值,應該獲得怎樣的服務,并為此努力,我的理解是,努力讓顧客獲得滿意的服務,同時要使這種服務在公司的可承諾能力之內。所以專家不允許“妥協”,要找到共贏的路真的是傷腦筋。
大前研一關于授權的觀點也很精彩,授權者應該在認清下屬的能力和技能并考慮到此人今后發展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權限范圍。說白了,你授權一個人就要想清楚如果此人不能適當運用此權力的后果,不能事后責怪,而前期毫無心理準備。這樣的人本來就不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
大前研一說授權就是對下屬進行投資。這個想法也很好。
大前研一認為專家絕不認為自己的本領的絕對的,而是需要不斷學習。這非常對,我也經常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比別人多看到一點就以為自己是專家,我必須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努力才能保持我專家的優勢。我現在研究網絡一年半了,我很快被很多人認為是專家,但我自己應該清楚,離一個全面的專家,我要走的路還很長。
大前研一強調專家要有預見能力,能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未來,這樣才能先行一步。為此真正的專家要享受變化。甚至不怕失敗,執著探索,這點要求可以講,大前研一說的不是普通的技術專家了,這方面的能力不太可能快速過時。能把握未來趨勢的人是非常厲害的。
不過一個矛盾的地方,大前研一提出磨練直覺能力,這和他強調理性思考就矛盾了,感覺大前研一仿佛希望一個專家是一個完美的人,什么都全面,這不對,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大前研一,我們不能用做不到的標準要求每一個人,我覺得我們應該忍受有缺陷的專家。
能幫我解決一部分問題的專家也往往是我們大量需要的,當然我們可以把他叫專業人士。
大前研一又提出有先見能力還不夠,還必須有對未來的構思能力,發起有益的討論的能力,當然這一切必須以邏輯為核心。
大前研一也為我們提出了關于專家矛盾之處的藥方,他最后一章干脆說邏輯也無法解決經營中存在相互矛盾的同時要處理的地方,因為我們要發展適應矛盾的能力,呵呵,這樣的專家,可真不好做。
一句話:水無常形,兵無常勢,解決問題,創造價值,你就是專家!
專業主義讀后感2
本書名為專業主義,自然離不開專業主義的載體——專家。
何為專家?要控制情緒,并依靠理性而行動;不僅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較強的倫理道德觀念,并無一例外的始終把顧客的利益置于首位;擁有永不厭倦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并嚴格遵守紀律。只有當以上所有條件都滿足的人才,才能稱之為——專家。
筆者讀到這個定義,聯想起在各類質量參差不齊的刊物中“拜讀”過的專家手筆。不由得將各位專家對號入座。一般比較下來,按照“專家”的實現程度分級,有以下三種類型,或是三個層次:
1、專家的模式——即流于形式而不加思考的拷貝專家的作業模式和流程。腦力從業者中的勞工和投機者幾乎集中在這個層次。
2、專家的態度——努力以事實取勝,以理性驅動行動;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技能,并有一定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希望獲得更大成功;卻淪陷于管理咨詢悖論的專業從業者。
3、專家的心智——以實現顧客的利益為核心,依據事實基礎,用理性來驅動,用專業的思考方式進行信息的處理并形成和選擇有責任感的解決方案,并且能夠時刻自我否定,始終保持自己的專業主義。
第一層次聚集了太多的烏合之眾,這也是難免的,一是為了生計,二是為了生意,反正中國的企業千千萬萬,需要智力服務的企業多之又多,我今天忽悠東家,明天忽悠西家,等全忽悠齊了我就搬家。可是如此一來整個行業風氣搞壞了,更可怕的是廣大的中小企業都被你忽悠死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顧客也不缺識貨的主,被你們忽悠多了看看也就知道你有幾斤幾兩了。記得有人笑談,市場上的咨詢公司,只要是號稱有麥肯錫經驗的,肯定言必說MECE、金字塔,凡是和BCG打過交道的,動輒就畫“田字格”。確實我們國家智業機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即便是擁有近20年市場從業經驗的著名公司也難免犯下這樣的錯誤。但是從長遠來看,脫離了客戶的實際,必然會遭到淘汰。
如果說第一層次的“專家”對企業的.影響都是小打小鬧的躁動,那么第二層次的“專家”所作所為對企業的影響就要幾何倍數的放大了。因為在這個層次里,專家多數是企業的中高層,或者已經擁有一定追隨者的專家,最次的也是第一層次中自我營銷做得很棒的“專家”。你們的言行、建議都直接影響著企業決策者,遇到個耳根軟的主,你的決定就影響著企業的生死了,你也能當回領導過把癮;要遇到個“一言堂”,那就好看了,領導一手牽著你,另一手拿著錢,大家一起玩一把命運輪盤。
任何一個職業人士,由其當你職業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你存在的價值更多是為了你的領導(顧客)實現決策支持而存在。而當你面臨專業服務的高績效和迎合老板喜好的抉擇,或是面臨長期發展與短期績效的取舍,你該何去何從?
專業主義讀后感3
即便是一場美麗的誤會,也能讓我們有所收獲。
我與大前研一的這本《專業主義》之間,就發生過這樣一段誤會。之前,因為有豆友的推薦,以及豆瓣上對此書的介紹,自己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等到讀過之后,才發現,原來這本書中所說的專業,與自己心目中的專業,根本就是兩回事。
事實上,我所原本想象的專業,確實是指專業技術人員,當然,這種專業技術人員也可能包括管理、金融等領域的專門人才在內。大前研一所說的專業,則完全是另外一個層面上的東西,可以說與通常的專業概念并行的一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的能力、適應矛盾的能力。當然,這些能力既可以為普通員工所掌握,也可以為職業經理人應用,只不過后者比前者運用的廣度和深度更甚一些。
這本書的一個小小的遺憾是,盡管以上能力十分重要,但書中除了提出一些基本原則外,并沒有就如何培養這些能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培養方法。總而言之,這本書依然是觀念層面的',雖然它委實可以給你以某種重要的啟發,但除非你擁有足夠強的學習能力、消化能力和再創造能力,否則,你很可能難以從中得到切實的幫助。
也許,大道歸于簡單。結合種種具體而生動的人生,大前研一的這些觀念,終究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帶給我們無窮的助益。
無論如何,開卷有益。
專業主義讀后感4
一口氣讀完大前研一的書《專業主義》,精彩自不在話下,深刻的領會了在未來,能夠牽動世界大勢、鍛造核心競爭力的就是個人!而個人的成功依靠的是專業主義!只是很遺憾,為何我在這本書都出版了十一年之后才讀到它,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
書的開篇首先拋出的一個問題是:你夠專業嗎?由此引出對專家的定義:
專家是不斷學習,并樂此不疲的人,對新事物反復消化并不斷積累經驗,經過持續的訓練,并能夠把自己的知識提供給別人。沒有好奇心作為驅動力,是無法達到一流境界的,這一點也是區分非凡與平凡的決定性因素。真正的專家是對客戶信守誓言,而且無一例外的以顧客為第一位,同時專家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靠理性去行動。以上條件全部具備的人才,才稱之為專家。
而專家的素質又被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即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的能力、適應矛盾的能力。
看到如此的條件,我不禁認真的反觀自己,是否可以一直是靠理性行動,或者始終抱有一顆好奇心和進取心?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更多的時候,到底是在以客戶為第一位,還是其它的內容?
先見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經常使用的“dog year”這個詞,指的是狗的一年相當于人的7年,換言之,不到兩個月就相當于一年,也就是說社會在不到兩三個月的時間就會改頭換面,面對新的社會狀態,謹慎和被動對企業而言將導致致命的損失,因為當下錯過了時機就不會成功。
本書有一個重要的論據就是:只有那些總認為自己的經營環境危機四伏并時刻關注各種壞消息的企業,才有可能免于滅亡,看到這段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華為,從90年代中華巨龍"至今,華為在四家企業中穩步前行,走到今天,靠的一直是危機感和創新能力,所以才有了任正非的“華為的冬天”,有了“第一個倒下的將是華為”等等文章,這樣的企業已經成為了行業的神話,卻依然因為緊張感而不斷在未曾開發的新競爭領域中尋找生機并獲得先見能力的動力,始終站在行業的前列無法超越。
這本書第一次出版迄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一年,而書中很多內容已經實現,由此可見大前研一作為管理學大師的先見能力令人折服,驚嘆!
構思能力
僅憑先見能力出眾并不足以取勝,要想成為新競爭領域的霸主,不僅要能夠抓住機會,還要有能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方法讓機會變現,也就是要構思新的事業并付諸行動。
對于新的競爭領域,電子商務無疑首當其沖,本書提出要關注的是三個關鍵點:門戶網站、綜合物流和結算。十一年前,這三個關鍵點無疑是最佳電子商務的構思!對于門戶網站或者商業街,最重要的生命線就是保持中立,稍微偏離中立的立場,用戶會懷疑“這里也許不是最好的”而最終離去,如此說法充分的詮釋了關于百度廣告門事件導致的股價下跌,因為它們唯利是圖偏離了中立的立場。
綜合物流則是需要組成最合適和強大的聯盟,之前順豐和菜鳥之爭,到上一周的天天快遞和京東的官司,都是門戶網站和物流之間的利益糾葛,得客戶者得天下,巨大的購物平臺作為門戶網站與各大物流公司的股權及控制成為當下最大的一場利益博弈。
對于結算,恰好在本月20號的一則新聞吸引了大家的關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慶群眾大會上說新加坡打造智慧國的規劃離不開移動支付,而現在已經遠遠落后于中國。這本書里提到,在互聯網世界中,有一個概念叫作“零摩擦“,意思是人和錢會流向摩擦較少的地方。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簡直已經對大前研一佩服的五體投地,感覺這本不算厚的書基本在幾十年里都可以不斷研讀,并當成寶典了。他所說的理論不正是馬云和馬化騰在做的事情嗎?無現金貨幣的支付不就是零摩擦的最終方案嗎?
書里還講了一個非常核心的思想,就是我們在構思電子商務市場時,從起始階段就要把多個市場置于自己的視野中,與世界主要市場保持等距離,截止20xx年,全世界存在年收入超過一萬美元的有接近8億人,約占世界人口74億的10.6%,這些人的學歷、收入和生活方式接近,與國籍和所居住的國家無關,而在互聯網的全球化市場里,這些人就是一個巨大的成熟市場。
討論的能力
杰克韋爾奇曾經說:“我并不具備什么特別的創造性,只不過是發現這種創造性的能力比較強而已”。他善于聆聽和發問,同時積極面對各種問題。從提問和展開討論到解決問題,韋爾奇是具備這方面才能的為數不多的經營者,這也正是通用電氣持續發展的原因所在。
在麥肯錫公司的討論中,我們經常能聽到“whatanew(什么是新的?)""sowhat(那又怎么樣?)"的話,他們還有個習慣,就是”whatX5"(問5次為什么)這就要求不能以以往獲得的知識和價值做判斷,而是放棄判斷,冷靜思考和觀察。“discuss”(討論)由dis(否定)和cuss(怨恨)組成,也就是說對對方的意見進行反駁,也不會招致怨恨。
討論是為了尋找最佳答案。專家一定是會不斷的提問并進行討論的人,同時會在不斷的思考中提出符合邏輯的問題,只有這樣,對方才會做出符合邏輯的回答,而且要不斷的去嘗試換位思考,那么無論自己被置于怎樣的立場,都能夠通過靈活多變的思考坦率的提出問題。
適應矛盾的能力
德魯克曾經說過:“經營者與員工的關系如同樂隊的指揮與團員的關系,對經營者而言,最難得是指揮組織的成員,也就是如何讓成員了解自己的意志”。以往曾經帶來成功的模式并不一定適用于今天,如今需要的不是把問題進行分解并還原為諸多因素,而是俯瞰全局思考問題的能力。企業經營沒有唯一的最佳答案,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思考“我們能做什么”,然后清除那些把“能做的事“變為”不能做的事“的障礙。通用杰克。韋爾奇的指揮無疑是強有力的,因為大企業擁有接受過訓練的管理者,對于領導者明確的決策,組織是具備理解能力的,因為大家充分信賴領導者。這一點也值得中小企業在培養管理團隊的時候借鑒,在市場與顧客的反應方面,經營者必須磨練自己的溝通能力,以捕捉微妙的變化,并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指令。
企業的成功在于靈活操縱不合理與合理兩方面的因素,并把不合理轉變為經濟效益,這兩種矛盾互不相容,但由此產生的變化卻豐富多彩。同樣,書里提到一個企業需要具備“全球的經濟,地域的行動”,但有時“地域的思考,全球的行動”也必不可少。這一切歸根結底,就是適應矛盾的能力。
大前研一的歸納和戰略預見能力實在是令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驚嘆,他的所有說法放到今天也一樣那么貼切和實用,讀這本書如同一位大師在一點點由淺入深的講一堂精彩的管理課程,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或者專業人士,一定不要錯過!
專業主義讀后感5
《專業主義》這本書是我同事推薦給我的,是他以前在IBM的領導極力推薦給他的。我拿到手后匆匆看了一遍,覺得十分有價值,就一邊摘抄地又認真讀了一遍,感覺有很多收獲。
這本書,文如其名,講述了什么是專家,怎么成為專家。
在他看來,專家的大前提是“先為客戶的利益著想“。無論是在組織內如何分配權利、如何進行討論、甚至何如決定今后的發展方向,客戶利益始終是應該放在第一位考慮的。這既是大前研一這樣睿智的職業人的信條,也是麥肯錫這樣成功的咨詢機構的格言,足見”顧客至上“的重要性。
恪守顧客利益第一的信條,很多組織內的問題似乎可以迎刃而解,例如”官僚主義“,”集權與放權“,”終身學習“等,讓人有眼前一亮,茅塞頓開的感覺。
在知道了專家的信條之后,后面的幾章都是在討論如何成為專家,或者說在作者眼中,專家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綜合來看,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有以理性為本,用邏輯分析對問題進行客觀思考,同時具有感性認知,用直覺發現方向,領先于時代的能力。
如果用簡單的話總結就是”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顧客利益第一位為核心,邏輯分析和感性認知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樣才能成為一個他眼中具備專業主義的專家。
專業主義讀后感6
日本的大前研一先生在剛出版的《專業主義》一書中這樣問:你夠專業嗎,并明確給出專家這樣的定義:在重新認識自身市場的過程中,專家這個詞是象征性的,對于激勵自己向更高的境界邁進,它只能起到一個升壓器的作用,大家對專家共同的看法是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自立和自主以及高績效。
專注決定高度
專注是高成本的處事態度和思維方式。高成本就意味著堅持不渝的信仰,沉著冷靜的科學態度,且跟著顧客需求的變化固執地去滿足這種價值上的職業態度。期間即使遭遇諷刺,面臨各種各樣的困惑或動搖,甚至面對威脅,卻依舊能用心專注到今天的企業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微軟基專注于電腦操作系統、系統集成解決方案,成就了微軟的帝國大廈;誓死不進電訊服務業的任正非把智慧、想象力和積累的資源有效地集中結合起來形成專注行動,以專注定乾坤的方式讓華為公司走進依靠戰略競爭力步步取勝的境界。
做企業如此,做人亦然。什么都能做,結果往往什么也做不好;即便是現在什么都還能湊合地做著,最后的也必然只有一件事能夠做到位,其余的只是陪襯而已。專注的價值不在于今天能夠做成一件事,而在于持續地改善,持續地增長,持續地滿足需求。一個人有了持續的'專注,就有了獨自掌握和占有資源的能力,也就有了領先于別人的基因。雖然有人不認可專注的寂寞、價值和潛力,但時至今日做減法致勝的案例往往多于做加法的,多元化的聰明往往敗給專注的愚蠢。
邊做邊悟
大前研一先生認為要想獲得在新的競爭地中取勝的能力與工具,不能依靠現有的戰略論和過去成功的經驗,重要的是把精力集中聚焦在不斷認識前人未曾涉足的世界,并磨練自己的資質,只有如此,才能依靠專注而健康生存下去。的確,做人做事,要靠悟,靠先見力,有時別人告訴你也沒有用,因為借來的火,點不亮自己的心靈。
目標是方向,是標準,有了這些,競爭也就有了勝算的把握。悟到了,也就洞察到了,采取行動,去實現目標,就會成功;皇明太陽能的黃鳴先生正是基于這種對能源、環保、社會可持續發展趨勢的預見力和洞察力,利用十幾年的時間專注地把企業做成了中國太陽能熱利用產業的巨無霸。正是基于這種對能源、環保、社會可持續發展趨勢的預見力和洞察力。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專注制勝的時代,無論競爭如何激烈殘酷,真正的專家都必須具備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的能力、適應矛盾的能力,而正是這些依靠專業化優勢,專注做事的人才會成為領跑者。而對于這張新生不久的報紙,只有那些抱著對事業的熱愛和不斷的創新的專注態度的人,才符合秦總關于一張有著偉大理想和純真格調的報紙的新聞工作者的要求。因此,我們應以專業主義的處事態度和思維方式來反思自我。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超越自我,無愧我心。
專業主義讀后感7
我們夸一個人工作做得好,就會用“專業”來評價他。我最早開始接觸“專業”這個詞源于一部電影——《喜劇之王》,娟姐夸贊周星馳飾演的尹天仇“這就是專業”,因為尹天仇演戲的時候只要導演不喊卡就算挨打也一直演下去,即便他只是一個群眾演員,飾演一個尸體。這里的專業與大前研一所認為的專業主義有相似之處,關鍵不在于演員的演技是否爐火純青到能拿奧斯卡,不在于你是否通過了等等專業認證、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知識,而在于你的工作態度,是否能“以客戶為中心”。
與一般人的看法不同,大前研一認為專業主義并非是指在某一領域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一群人,也無法通過職業來進行劃分,專業主義的核心在于“以客戶為核心”。每一份工作都有相應的客戶,即便是職能部門,他們的客戶也是公司股東或老板。在專業主義之下,大前研一又提出了四大能力——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的能力、適應矛盾的能力。
在日本經歷了二戰后經濟的繁榮發展,上世紀90年代經濟便陷入了“失去的十年”。說好十年又十年,已經快有三十年。在日本經濟不景氣和日本階級分明、相對固化的企業氛圍下,大前研一提倡企業不拘于戰略框架和企業格局、把握住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自我更新。大前研一的奔走吶喊,深得日本的企業、員工共鳴,對我們也有不少裨益,比如“對事情抱有好奇心,刨根問底,懷疑一切,多問幾個“why””、“不怕失敗、執著探索,對事業傾注全力”等等。
對于我們個人而言,何為專業?
第一層次,態度的專業,與能力無關,要有一顆干好工作的心,態度為先。無論是不是主角、配角,只要在工作的舞臺上,就要做成一個稱職的'演員;
第二層次,工作能力與工作方法的專業,追求自身能力的提升,對我們的客戶負責,一切以結果說話;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第三層次,常懷歸零之心,不斷清空自己,重新出發。俱往矣,不被以前的經驗和教條束縛,進入更高的境界。
精進,用于止境;專業,亦無止境!
專業主義讀后感8
最初看到這本書應該是幾年前,但一直沒買也沒去翻看。最近因為讀到麥吉沃恩的《精要主義》,想起了就回頭買來通讀了一遍。
大概讀到三分之一的時候我忍不住冒出一個念頭,這本書的書名為什么叫“專業主義”?是因為翻譯的原因,還是日文里它本就叫“專業主義”?后來強忍著讀完,發現整本書除了幾處著筆“專家”、“專注”外,跟我理解的專業主義好像沒半毛錢的`關系。
整本書12萬余字,除了開篇談及了點“專業”外,又到后來越往心理學、邏輯學乃至哲學上去了。可惜的是,后面的三學也僅只是論述了點皮毛。這就是號稱“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日本僅有的一位極為成功的管理學宗師”的日本管理大師??
果真是如此,我真要小瞧了日本的管理學了!這“大師”也太泛濫了!
還有,原版是2010年出來的書,現在讀來,書中很多內容已經老化跟不上時代了。什么杰克韋爾奇?什么諾基亞?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現在的網紅是喬布斯、扎克伯格,現在的獨角獸是Facebook、Uber、Airbnb、小米!
——但我又郁悶了,真正的像大師德魯克的書是沒有時代隔閡感的哪。
另外,譯者的翻譯水平也實在一般。
建議未買者不要買,未讀者不要讀。
——畢竟現在時間、精力寶貴。浪費了不說還得惹自己一聲罵,壞了心情!
專業主義讀后感9
這本書看的過程不住在嘖嘖交好,有些書真猶如一直住在你內心的一個好朋友,你一直知道TA在,但是又從未清晰看到TA的面貌,直到你突然在現實生活中遇到TA,然后又一見如故地說句:我就一直等著你。
這是關于“個人品牌”主題閱讀的第4本,目前也是我這個主題閱讀中最喜歡的一本。
書作者是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這位被稱為在亞洲真正對企業管理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且也是唯一贏得西方企業與管理學界尊重的亞洲專家。
讀完這本書第一部分后我對這位專家的尊重就油然而生,他給了我一個全新對專家,對專業主義的定義,同時也是相對全面的一個定義,也讓我明白了日本企業一直秉持的非常敬業匠人精神來源。
大前研一提出了一個新的專家的標準:
專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依靠理性而行動;
他們不僅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較強的理念,而且無一例外的以顧客為第一位;
具有無窮的.好奇心和永無止境的進取心;
嚴格遵守紀律。
除此之外,新互聯網時代的管理專家還應該具備: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能力(思維能力),適應矛盾的能力(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
這本書是此次主題閱讀中唯一一本非非美國人寫的書。所以能明顯感受到這本書和其余書的區別:
美國是經驗式思維,描摹對象好比是每一筆都很細致具體的素描。
中國式思維更喜歡齊白石寫意,廖廖數筆,略過旁杈,專注神髓。
那大前研一的這本書就是中國式思維,寥寥數筆,但專注神髓。書中沒有一句話是講如何成為專家的具體方法,但是作者給出了給出一個框架,給出了一個引發人去繼續思考、繼續去鉆研的路徑。
如果書籍按照“道法術”來分,我想這本書就是典型講“道”的書,在我的知識體系中這類書就是幫助自己搭框架、建立某類知識主體。
專業主義讀后感10
預言的自我實現指的是以沒有確鑿證據的預言為契機,喚起一種新的行動,這種行動最終使起初的預言變為現實。
泡沫經濟破滅之后,也許是由于我對大家的提醒多少起了些作用,在商業人士中,一種健康的危機感正在蔓延,大家感到“國家和社會已經靠不住了”,提升自身價值的現象正在萌芽。與此同時,對于“專家”這個乍看起來非常漂亮,聽起來也很悅耳的詞,大家使用得越來越頻繁了。我認為,在重新認識自身市場價值的過程中,專家這個詞是象征性的;對于激勵自己向更高的境界邁進,它只能起到一個升壓器的作用。
我們在組織中誕生,在組織中生存,最終在組織中死亡。然而,很多人對組織卻一無所知。這是因為大部分人并不去學習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并付諸實踐,而是按照學生時代“幼稚的組織觀”來思考問題、做出判斷并付諸行動。書生的看法有時會帶來新鮮的視點,但總是像紀律監督員那樣,大肆宣揚規則和規定,獎勵不符合時代精神的勇往直前,感情先于道理,是不能稱之為管理的。
我們需要的還是這樣的專家,他們從基礎知識開始進行系統學習,親身實踐,對經驗反復消化并不斷積累,經過持續的訓練,他們能夠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提供給別人。
重申一下麥肯錫的紀律,這就是“優先考慮客戶,為客戶提供最高價值”。咨詢顧問們都在努力謀求自我發展,已達到這一目的。如果不這樣做,咨詢顧問就無法贏得客戶的信賴,也得不到同事的好評。此外,如果提供的咨詢服務非常平庸卻顯得若無其事,客戶會感到失望,同事也會毫不留情地向其表達蔑視之情。這一紀律可表達為“up or out”,也就是“得不到晉升與發展的'人,請你離開”。
專業技術人員只能按照規定進行電腦操作,而專家具備“洞察力”和“判斷力”,能夠使組織在沒有既定的方法與規范的情況下正常運轉。這就需要對顧客有深刻的洞察力,并具備這方面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說,專家必須理解“forces at work(工作的力量)”,在沒有正確答案的情況下,能夠設想各種情況并有可能采取正確的對策。在21世紀的經濟世界中,我們看不清前方的道路,幾乎所有的情況都沒有正確答案。
專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動。他們不僅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較強的倫理觀念,而且無一例外地以顧客為第一位、具有永不厭倦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嚴格遵守紀律。以上條件全部具備的人才,我想把他們稱之為專家。
專業主義讀后感11
或許大前研一作為咨詢師是專業的,但在作為作家的身份上他一點都不專業。說實在的,豆瓣好多豆友的評論總結都比他精致。
這書是我上大學前姨媽特意給我的,具有一點提點性的意味吧。但是正當考后解放的大好日子怎么可能靜下心來看書,所以一直擱置著。因了這個緣由,我一直掛記著這書,覺得是自己對不住。
終于,在幾年后的這個暑假我決心翻開它,kindle顯示50%后,我終于放棄。尼瑪,就是個坑嘛,我就應該一直拖著不看的。
全篇累牘的說教和自夸,高高在上的架子隨處可見,簡單一句“專業人士是不一樣的是有異于常人的最求的”說了一整本書。稍微了解咨詢行業的人都知道他所說的.這些大道理和cases都是已經是common sense了。不過也不能全怪這個老頭,這個年紀這個位置的人總有一種習慣性的自命不凡。而且這書面世的時候,也就是早在五六年前,或許這些道理還真不是那么普遍,又或者從日語角度來看他的話還算是精辟的,不羅嗦的呢(有人說這是日本人一貫寫作方式,叫什么隨筆風格,實在是不喜歡)。
但是終究一句,如果不是太閑或是想找書催眠,還是不要在這兒浪費青春了吧各位。
專業主義讀后感12
最近,財經作家吳曉波對商業暢銷書《從0到1》下了一個斷言:“這是一本將在兩年之內被人們忘得一干二凈的書!”鄙夷之情,溢于言表。
竊以為,不僅是《從0到1》,絕大多數的商業暢銷書,都將在兩年之內被人們忘得一干二凈!
那么,我們還有必要購買和閱讀商業暢銷書嗎?
我認為,第一,對于商業暢銷書,直接在網上下載或購買電子版即可,不需要再買紙質版,用這種速成品填充書房內有限的空間。第二,閱讀商業暢銷書,不需要從頭到尾細讀,只需瀏覽,或從目錄中摘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內容閱讀,偶爾遇到少數幾個有啟發的觀點,默默記下即可。整個閱讀過程,不必超過2小時。
對于一本短期內迅速完成的商業暢銷書,你實在不應該指望它能像文史哲的經典一樣,字字珠璣,結構嚴謹。偶有所得,已經是對得起時間與金錢的少量投入了。
比如十年前風靡東亞的《專業主義》,里面有一些語驚四座的觀點,例如:“推動未來世界運轉的,是個體之間的競爭,而不再是國家之間或企業之間的競爭。優秀的個體之間的競爭轉瞬之間便能改變世界。”但是,當你回過神來,仔細在上下文中,尋找能夠支撐這個觀點的論據和案例時,卻發現只有一個孤例,完全沒有說服力和可信度。
對于《專業主義》這種幾乎完全不講邏輯的商業暢銷書,也不必全盤否定,它至少有6個能啟發我的觀點:
1、思考“顧客的顧客”的重要性。通過考慮“顧客的顧客”,可以把目標領域擴展到其他行業,這就為重新審視現有的方法提供了契機,并且有可能贏得機會,為直接的客戶提供獨特的價值。
2、如今的時代,依靠某些精英學習最新理論、制定戰略并嚴格按照戰略進行實踐,這種做法已經無法推動企業的發展。依靠固有的模式與陳舊的知識解釋新現象,這種做法將會給事業的發展帶來危害。
3、回避爭論,不習慣爭論,是致命的弱點。樂觀地期望不費唇舌便可得到別人的理解,不懂裝懂,對一針見血的意見充耳不聞,得過且過,重復錯誤,這些都是同質化社會所產生的弊病。在討論的過程中,隱瞞自己的.想法或歪曲表達自己的想法都是不利于解決問題的。無論對方是誰,都不必畏懼。
4、要想認清變化的本質,首先要對身邊的變化逐一反復地向自己提問——為什么會這樣,變化在什么地方,從中會產生什么,真正的價值何在?然后從中確定課題,建立假說,搜集事實以認清這一假說,并進行分析和驗證,重新構建自己的觀點。
5、從競爭對手的角度思考問題并能動地進行自我變革。
6、人不是不喜歡變化,而是討厭自己被改變。
綜上,閱讀商業暢銷書的正確方法是:不買紙書,用2小時左右快速瀏覽電子版,尋找少數幾個對自己有啟發的觀點,拿來實踐。
【專業主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專業主義讀書筆記05-25
《專業主義》讀后感范文03-23
專業主義讀后感(通用11篇)04-23
完美主義作文02-03
主義的解釋及造句11-08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教案10-16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說課稿08-08
完美主義作文03-06
拿來主義說課稿02-26
《拿來主義》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