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讀后感(精選28篇)
《長恨歌》是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長恨歌》讀后感(精選28篇),歡迎閱讀。
《長恨歌》讀后感 篇1
人的一生有長有短,長則幾十年上百年,短則幾個月幾年。無論我們的人生是長還是短,都沒有誰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就像《長恨歌》中的王琦瑤,當她還是一個懵懂少女的時候,她渴望被人關注,羨慕熒幕上的電影演員。然而,世事難料,當她朝這個夢想走去時,亂打誤撞的遇到了程先生、蔣麗麗還有后來的李主任,從而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總是在這樣的渴望和不期而遇中被改寫著,我們總是在計劃著自己的人生,規劃者我們該做什么、要做什么。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從小就在心中種下一顆當教師的種子,在此后的學習中不斷的為這個夢想努力著,可是沒有誰預料到在他即將成功的時候,從家中傳來父親去世的消息。
面對這樣的打擊,他可能一蹶不振,從此過上了頹廢的生活,也有可能奮發圖強,當上了教育領導。他的人生可能因此發生大的逆轉,他的未來更是變化無常的。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變化,我們的生活才變得多姿多彩,活著才變得有意義。蘇秦之所以能成為趙國的相國,是因為他在秦國的外交失敗,使其父母、妻子改變對他的看法,對其不理不睬,迫使他在憤怒下熟讀姜太公的《陰符》,從而能游說于趙國,使趙國國君采納他的意見,從而封他為相。如果牛頓沒有偶然被落下的蘋果砸到頭,就不會引發一系列得聯想,從而提出萬有引力定論。
無論是蘇秦還是牛頓,面對各種變化,他們在此之前都沒有預料到自己的成就。就像王琦瑤從沒想過李主任會一去不返一樣。然而,當他真的再也不能回來了,她就只得一個人面對剩下的人生了。 每個人都不得不在變化無常的歲月中面對自己的人生,看見身邊的人走了又來,來了又走。 可是,并不是每一種人都適合這種變化無常的生活。當我們老了,只剩下女兒和回憶時,就沒有誰期望這種變化再繼續下去了。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都經不起這種折騰了。王琦瑤就是在這種折騰中死去的。遠離女兒的她,晚年照常與各種人打交道,參加各種聚會,最終在這不斷的變化中不安穩的離去……
《長恨歌》讀后感 篇2
作家王安憶的《長恨歌》只有三部十二個章節,我卻看了四個多月。每晚不忍多翻,只徜徉在那三四頁間的細枝末節,合上書本時總要給我無盡的空間,萌發許多的遐想。閱讀之始,一個女人的序幕就開始拉開,待到讀完,一個生命已經在檣櫓間灰飛煙滅,秋風蕭瑟中再也沒有她殘存的世界。
王琦瑤,本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女人,但縱觀其一生,卻從來沒有完整過。這世界本是殘酷,而王琦瑤年輕時就已經將惡果種下,美麗的容顏,再配上一顆虛榮浮華的心,已經為她日后的生活埋下了伏筆。須不知一切要命運來搭載,人生八字載不住,縱然是心比天高,終究是命比紙薄,想要的得不到,生活的瑣碎花絮更是剪不斷理還亂。在《長恨歌》里,王琦瑤是有兩幅寫真的,一幅在開頭,一幅在結尾,一個是她生命的預兆,另一個是她沉寂消逝的喪鐘,全是真實的她自己,別人想替也替不了的。
正如上海的弄堂,“從制高點看,也是一番頗為壯觀的景象,點和線恰如中國畫的皴法,然而一點一劃又似乎細工筆一樣。老式的天窗精致乖巧,木欞窗格也是細雕細做,屋披上的瓦也是細工細排的,連窗臺上的月季花也是細心細養的。”王琦瑤就是生長在這樣的弄堂,日照水洗,是歲月研磨成的小家碧玉,不管怎樣搖身變化,底氣仍然是上海弄堂里一般人家的女兒。且看弄堂里的景致也如王琦瑤的:花盆里栽的鳳仙花、寶石花和青蔥青蒜,屋頂上空著的鴿籠,碎了和亂了的瓦片,那溝壑般的弄底,有的是水泥鋪的,有的是石卵拼的。
那里的路面是飾著裂紋的,陰溝是溢水的,水上浮著魚鱗片和老菜葉的,還有灶間的油煙氣的。——就是這樣的氣息,這樣的底蘊造就了王琦瑤,當通過程先生、蔣麗莉母女的努力使她的藝術照片登上了《上海生活》雜志的封面,并被評上“滬上淑嬡”,繼而參加上海小姐競選,眾望所歸地被評上“三小姐”時,她的心已經在浮華中膨脹,虛榮塞滿了心中的每一個孔眼。盡管還只是鉛華洗盡的三小姐,沒有大小姐二小姐的雍容華貴,沒有她們那樣的應酬場面,也沒有她們被人們拿來當偶像的魅力,而她王琦瑤卻是最大眾化的,也是最直接的,就這樣的她,她的心也不屬于自己了。
自從認識了李主任,她的心再也返樸歸真不起來,再也由不得她了,隔三差五的吃請,老鳳祥的戒指,雕刻西班牙風格花紋的木盒,愛麗絲的公寓,她的心已在開始往外面滑。當她住進愛麗絲公寓的一剎那,她的身份已經更新——她從一個花季少女淪落成了二奶,這是她心甘情愿的,雖然有物質引誘的因素,卻徹頭徹尾沒有一個人逼她。
也正如講的上海弄堂里的閨閣:通常是做在偏廂房或是亭子間里,總是背陰的窗,拉著花窗簾。紙上的百合花,被面上的金絲草,全都像用細筆描畫過的,清楚得不能再清楚。上海弄堂里的閨閣,也是白手起家和拿來主義的,貞女傳和好萊塢情話并存,陰丹士林藍旗袍下是高跟鞋,又古又摩登。“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也念,“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也唱。它也講男女大防,也講女性解放。
王琦瑤正是上海舊弄堂人家的女兒,從小擁有的就是這樣的閨閣,在這樣的閨閣里梳頭洗面,在這樣的閨閣里略施粉黛,吃的不是鮑魚燕窩,而只是居家過日子的青菜豆腐千張魚肉家常菜。這樣的閨閣本應是平常心的閨閣,這種環境里出來的王琦瑤也應該是淡雅無痕的王琦瑤。這閨閣養就的心,只要放入這個世界,不受紅塵干擾也是無妨的,一旦干擾浸染,就再也洗不干凈了。書中說“屋頂上放飛的鴿子,其實放的都是閨閣的心,飛得高高的,看那花窗簾的窗,別時容易見時難的樣子,還是高處不勝寒的樣子”,這就是王琦瑤的真實感覺。
李主任把她安頓在愛麗絲公寓,成了金絲鳥,也成了籠中鳥,她不知道李主任什么時候就會突然回來,當李主任在家的時候,她又擔心哪天他會抽身而去,這是一個心里沒有底的女人,一切由不得她。她把愛麗絲公寓當成了她的全部,而李主任卻只當作人生的一點,是可有可無的一點,有需要就回來,沒有需要就讓她的心涼著,風干了晾干了全不管,公寓和金條就俘虜了王琦瑤的整座心。當李主任飛機失事后,一個新的局勢來臨了,一個新的黎明來臨了,但王琦瑤的夢還沒有徹底醒轉,還有殘留的痕跡和不滅的夢魘。
《長恨歌》讀后感 篇3
“對面盆里的夾竹桃開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序幕。”
當我看到《長恨歌》這最后一句話時,已是光明與黑暗交替的間歇——凌晨兩點。因為她的小說寫的很細,需要耐心地看,所以我熄燈沉入了黑暗后,唯一的需要就是入睡,抑或再做點美夢是最好不過。
生得親切如鄰家女孩、性格內斂從不張揚的16歲中學生王琦瑤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競選中會得第三名,人稱三小姐,一時間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從此后王琦瑤如純潔白紙的人生便灑上了濃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養住進了艾麗絲公寓,她深愛著李主任,但幾年后因戰亂,李主任飛機失事。解放后王琦瑤一直做護士替人打針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調地生活著,三十歲時遇到了康明遜,明知不能結合,王琦瑤還是不顧一切地為她生了孩子成了單身母親,之后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愛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對她照顧入微,但始終沒有邁出那個檻,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殺,王琦瑤的最可靠的底線也失去了。
女兒長大成人后,五十五歲的王琦瑤風姿猶存,很多懷舊的年輕男子與她很投緣。這時候她竟與女兒差不多歲數的老克臘發生了畸形戀。但是這遲來的愛情已經來得太晚了,王琦瑤的時間也不多了。終于有一天,王琦瑤被到她家里偷金條的小偷掐死,草草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
這四十年當中,與同學蔣莉麗、與長她十歲的嚴家師母、與小她三十歲的女兒薇薇、與薇薇的同學張永紅等四個女性在不同的時間爭風頭。王琦瑤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讓而又不失體面的以退為美的方法,悄然勝出所有的身邊的女人,包括年長她的、與之同齡的和比她小一輩的。
同樣是上海作家,有人將王安憶與池莉作比較,指責她寫得過于消極。如果按作者的年紀來比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瑤與林珠是兩個不同年代的人,前后相差四五十年,這怎么可比呢?我看將王安憶與張愛玲比應該相配些。雖然兩位作者的是屬于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寫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
女人走過了這三四十年的大半輩子,從年輕嬌美到年老色衰,從滿懷忡憬到希望破滅,怎么能不消極?不同的是王琦瑤這四十年,性情一點沒變,一樣的追求一樣的希望,一樣的恰如其分地守著她那退到盡頭而悄然勝出的法則。而金鎖這三十年,是一點點被磨滅被扭曲的。所以要說刻薄消極,張愛玲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王安憶筆下的的王琦瑤一直是積極努力地生活著的,只是將命運弄人,不悲涼又能如何?也許舊上海的故事,總是在悲涼凄美之中才更真實些吧。
王琦瑤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評價,總是愛她所愛的,只要有愛就會花十二分的力去愛。雖然日子很艱難但她還是會很自立地生活著,到死,她都沒動過李主任留給她的一盒金條。
可是作者卻給了這么個有心思、懂生活的細致的女人一個如此悲涼的人生。一直努力地生活著,盼望著,但是她的感情總是不能善始善終。也許是王琦瑤命薄福淺,無福消受這福份吧。
《長恨歌》讀后感 篇4
好久沒有認認真真的看過書了,大腦一直處于枯涸狀態。
春節期間,百無聊賴之下就隨手拿了一本書來看,是王安憶的《長恨歌》,書皮兒上寫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翻開書往深處走去。剛看了一兩節,第一節是“弄堂”,第二節是“流言”,第三節是“閨閣”。正看到第三節處,不知道是作者寫的好,還是我天生的有些沖動和大腦多日未用的緣故,腦瓜子就開始胡思亂想、天馬行空。腦子里全是上海弄堂的影子,就有些禁不住的想要去看上一看。想去看看那些晨曦的光,薄薄的霧,那些天窗,那些工筆畫般的墻壁,還有那些綠苔,還有……想去聞聞那弄堂里的堆積出流言的東西,有混濁的空氣,有薰衣草的氣味,有脂粉香,有油煙味,還有那所有漂浮在流言上的東西。
其實,真要想去看那些綠苔,那些薄霧,往往都是看不到的。那些工畫般的剝落的墻已逐步被豪華的大廈所取代。思想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旦擺脫框框格格的束縛,就肆意奔馳。奔回到了小學課堂,是一堂語文課。那節課好象講的是茅盾(真巧,又是茅盾)的《白楊禮贊》。老師在講臺上反復的講,廣大勞動人民是如何的如白楊樹般堅強、不屈不撓,等等。現在想起來,自己倒是想去那無邊的戈壁,去親手撫摸一下那些白楊,去體會一下獨身一人在曠野中、在陽光下爆曬的切膚之痛。
人與陽光,與空氣,與大地需要親密的接觸。人,本在那其中。書中的綠苔和油煙,不由得又讓我想起遠方的家來。我家的屋子是幾間瓦房,屋前有一塊不大不小的壩子。那壩子又由幾塊拼湊而成,有兩塊石頭是鋪就的,還有一塊是水泥的。我家那地方要不久旱,要不就久雨。那塊水泥壩子在雨水年復一年的沖滌下,就有一些靠墻邊的地方起了薄薄的苔。一到下雨天那塊地就特別滑,過往的人都繞遠了走。有些著急的或嫌麻煩的仍從那兒走,總有人不小心滑倒。大人摔倒了起來罵聲娘就走了,要稍小些的孩子可就有意思了。他們摔倒了不起來,就在原地坐著哭,哭得嘹嘹亮亮的,不帶一絲虛假。待哭夠勁了,自己起來把眼淚一抹又樂呵呵的玩去了。
到了傍晚,家家戶戶的房頂上都冒著煙,有青的,有白的。從煙囪出來的煙柱一般都是保持不了多久的,慢慢的,就散了開去。小的時候,常常望著那煙出神,想著要是自己化身為煙多好,那樣就可以飄得好高好遠,自由自在的。整個村莊都彌漫著這些煙,它們飄呀飄的,有一些煙就飄到了城市,讓外出的游子時不時的都能聞到家鄉的味道。我想,像這樣能引起如我般的讀者的回憶的文章會越來越少,因為像這樣寫弄堂的東西會越來越少。很多東西是在我們經歷過后沉淀在我們腦中的,不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經歷,沉思,然后升華。
王安憶有幸,他經歷了上海的弄堂和上海,然后寫了這本《長恨歌》。茅盾有幸,他經歷了那些戈壁和白楊,然后有了我的神往。我們一路走來,并繼續走下去。有了這些經歷,我們是幸福的、無悔的。經歷是一段歲月,一段人生,一筆財富。
《長恨歌》讀后感 篇5
《長恨歌》寫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這首詩在在諷刺唐明皇因為重色而誤了國事的同時,也贊頌了人們愛情的真誠和專一。
文章開頭就說,“重色思傾國”,作為統治天下的皇帝,不是注重賢才,而是尋找美人,這樣是辦不成大事的,這也是整個悲劇的根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楊貴妃有著卓然天成的美麗身姿,不能自甘埋沒;時機到來的那一天,被選到君王身邊。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嫵媚、千般嬌羞,表現出楊妃的絕頂美艷與萬種風情。她有云一般的鬢發,花一樣的容貌,皇帝非常寵愛她,從此以后,君王再也不上早朝聽政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亂,成千上萬的車輛馬匹護衛著皇帝逃往西南。從“千乘萬騎西南行”看得出,這次逃亡非常的倉促。“翠華搖搖行復止”表現出人心渙散,預示著悲劇即將出現。縱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離開楊貴妃。最終士兵叛變,六軍不發,要求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于唐玄宗迷戀酒色,禍國殃民,玄宗只好將她勒殺。頭上的花鈿一件一件掉落地上,無人拾取;其中有珍貴的翠翅、金雀,還有玉搔頭。一代君王,面對此狀,只能掩面痛哭,卻無法挽救;回頭眷顧,禁不住血淚交流。“救不得”,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唐玄宗的無助與無奈。馬嵬坡下,楊妃葬身之處,空有荒涼的泥土,再也見不到她美麗的容顏。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回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真是摯愛之情。即使詩中暗含諷喻,《長恨歌》也是一首關于人間真愛的傾情禮贊。凄美的愛情故事,只有這樣的結局,才體現它的殘缺美。
《長恨歌》讀后感 篇6
兩天時間,跳躍式閱讀,終于把《長恨歌》看完了。感覺王琦瑤的一生就是在驗證一句名言:性格即命運。因為王琦瑤愛慕虛榮,貪戀繁華,所以讓程先生在情感的漩渦中越陷越深,致使他人生的悲劇由此拉開序幕。因為王琦瑤的隱瞞,閨蜜蔣麗莉與她產生嫌隙,她搬出蔣家。正當憤恨好不容易爭取到的“三小姐”的名頭無益之際,李主任出現了。王琦瑤似乎很愛那個軍政要人李主任,往后余生,似乎也一直不忘。為什么?真愛嗎?我覺得未必。不過是因為大叔級別的李主任可以讓她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她的虛榮心可以被填的滿滿的。和李主任一起的日子充滿無奈的等待,看似冷清,但養尊處優,怎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繁華?再后來,時過境遷,主任死了,她回了鄉下,可是她怎么能真的耐得住寂寞?即使經濟拮據,身無長處,她也要生活在繁華的大上海。她不是水性楊花的女人,甚至她很良善,還有一些優雅。可是,她討厭嫻靜。只要可以熱鬧,誰都可以陪她玩。她的家成了休閑場所。于是什么毛娘舅舅,年輕的混血兒,包括后來的老克拉,長腳,這些看似與她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竟都演變成她后來生命里舉重若輕的角色。她曲折又屈辱地生下了敢做不敢當的毛娘舅舅的孩子,拉上年輕力壯的薩沙頂包……當然后來她接受假裝深沉的老克拉的愛戀,也應該和她久做單身女人有關,和人性有關。再后來,長腳謀財害命,王琦瑤死于非命。
設若她安靜本分度日,又怎能引狼入室,招來殺身之禍?其實,王琦瑤性格中特別是在情感問題上,太過懦弱被動,另加上她除卻穿衣打扮,無甚其他愛好,這些因素也導致了她人生悲劇的發生。歸根結底,她應該恨誰呢?應該還是她自己吧。當然,時代變遷一定對她有影響。
《長恨歌》讀后感 篇7
一生長恨,一曲哀歌。
昔日的“滬上淑媛”,曾經的上海“三小姐”,那榮光與華美的樂章才起了個高亢的初調,竟然就急轉直下,戛然而止。那余音似乎還在耳畔,那句號就已畫在紙上。一口氣讀完王琦瑤的一生,心頭只覺感慨萬千。
王琦瑤的美是特別的,所以前有程先生和李主任,又有阿二和康明遜,最后還有個老克臘,都甘心沉迷其中。王琦瑤的心是驕傲的,所以她讓老上海記住了她這個“三小姐”,即使平安里的巷弄再陰暗,她依然固守風雅,讓那磚墻掩不住她溫和卻堅定的光芒。但王琦瑤的命又是凄涼的,所以她成了“愛麗絲”公寓的金絲雀,成了動蕩時局下的犧牲品,成了別人口中的'談資,最終成了一縷含恨而終的冤魂。
然而卻無法因此對她升起什么同情,人們初時的選擇終會鋪向最后的歸途,也只能說是她自己慢慢種下的因,最后結出了那樣的果。她雖然有她的處世智慧,但沒有一顆足夠堅韌的心,一直都像美麗的藤蔓一樣纏繞著其他的樹木而活,那么風雨降臨時,自然免不了飄搖凋零的命運。
但王琦瑤身上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品質,她的謙遜,她的細致,她的不貪不求,她的安之若素,即便時代變遷,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女孩子身上美好的一部分。若她有來生,我愿那是一曲歡樂頌。
《長恨歌》讀后感 篇8
清脆的鳥鳴帶來了爛漫的春光,裊裊春風是大自然的美容師,皎潔的月光寄托著游子的萬里鄉愁。我在書本中跨越千載,結緣唐詩。
每當夜幕降臨,我都會捧起一本沉甸甸的唐詩,在靜柔的燈光下細細品讀那字里行間帶給我的無限樂趣。
唐詩是詩人用情感、智慧、想象結合而創造,如畫卷一般美麗,如推理一般有趣,如音樂一般耐人尋味。生活中如果沒有唐詩,豐富的情感無法表達,復雜的情緒得不到釋放。唐詩中蘊含著幽靜的世外桃源,包羅萬象。唐詩三百首,每一首都是那么豐富飽滿,每一首都是那么含蓄雋永。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
一曲《長恨歌》,寫盡了唐玄宗和楊玉環這對身在帝王家的才子佳人的浪漫與悲情。天生麗質的楊玉環,美得驚心動魄。當她回眸一笑,六宮粉黛頓時都失去了顏色,只能像瓦礫一般襯托楊玉環明珠一樣的美貌。后宮佳麗三千人,唐玄宗只寵愛楊玉環一個人,令天下的心中不再重視生男孩,都希望生個如楊貴妃一樣漂亮的女兒,為家族添光添彩。
可這是,漁陽反叛的鼓聲驚天動地而來,驚破了宮中如仙樂一般優美的《霓裳羽衣舞》。京城里硝煙彌漫,成千上萬的車馬護擁著皇帝逃往西南。那曾經威儀萬千的車架如今飄飄搖搖,行進中走走停停,兩天才走了短短一百余里。最終,大軍不發,集體要求賜死誤國奸相楊國忠和紅顏禍水楊貴妃。可憐傾國傾城的絕代美女,竟成為了昏庸皇帝的替罪羊,溢死在了馬嵬坡。
叛亂平定后,回到都城的唐玄宗日夜思念楊貴妃,想了許許多多的辦法想召回她的魂魄來相見,最終在傷心絕望中死去。只留下了一首筆鋒犀利凄美浪漫的《長恨歌》,千古傳唱著。
這就是唐詩的魅力。那純凈可愛的文字,如涓涓細流滋潤我的心田,令我如癡如醉;猶如浩瀚的汪洋,激勵著我去奮進,去創造。天長地久有時盡,我對唐詩的熱愛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讀后感 篇9
翻完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有種自己跟著書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瑤活了一輩子的感覺,如果不是校園里操場上嘈雜的聲音告訴我,這是在現實里、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我也許真的會以為自己被長腳掐死在黑夜里。就這樣,又翻開了《長恨歌》……
那時王琦瑤才十幾歲,還是女高的學生,單純、善良、美麗,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到電影棚里試鏡進而結識攝影師彭先生,彭先生給王琦瑤拍的照片滬上淑媛讓王在上海的小圈子里火了一把。他對王琦瑤的好感與日俱增,建議她參加上海小姐的選拔,王琦瑤成功當選三小姐,彭先生怎么都沒想到,正是這“三小姐”的稱號,讓她與他的距離越來越遠。王琦瑤被李主任了,在愛麗絲,王琦瑤是拿自己的全身心愛他,只要能見上他一面,能陪陪她,就能讓她像孩子一樣興奮。他給了她一個西班牙雕花盒子,里面裝著金條,也許一切早有預兆。李主任死了,他死后,她的生活就像身體失去了骨頭,只剩下血肉,酥酥軟軟的。在這期間,程先生一直在尋找等待王琦瑤……
王琦瑤跟隨外婆到蘇州老家散心,鄉間的山水是一副良好的滋補藥,她漸漸對生活有了信心。王琦瑤于蘇州,就像一朵盛開的牡丹一不小心來到了油菜花園,是樸素中的亮點。老家的阿二是一個單純的讀書人,他愛她,她愛憐他,他為了她到上海打拼,她想,到了她該會上海的時候了。畢竟,她是屬于大上海的女人。從此,他在她的生命里再也沒有了痕跡。阿二是王琦瑤生命中一個匆匆的過客,相遇的一瞬間,給她送去了一縷陽光,帶來了溫暖。阿二,是她生命中的插曲,路過后,便只能是錯過。
回到上海,王琦瑤在平安里胡同開了診所,結識了嚴師母和毛毛娘舅。在不停地聚會、吃飯、聊天中,王琦瑤愛上了康明遜也就是毛毛娘舅,他們發生了關系,王琦瑤懷孕了。迫于家庭壓力,他離開了她,她本想打掉孩子,但在去醫院的路上,她把孩子留了下來。似乎是個自己留下一件財產似的,康明遜走了,她就什么都沒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這孩子。
那幾年的上海,經濟蕭條,排隊買米時,她偶遇了程先生,記憶雖被時光風化,但還留下斑駁的殘角;面龐雖被時間沖刷,卻還依舊有那年的風韻。他們相視一笑,為了她,程先生一直未娶。此后的每一天,程先生都來王琦瑤家里精打細算些柴米油鹽的小事情,宛然一對恩愛的夫妻。只是程先生從沒有在她家留宿過,照顧好她睡覺之后即使再晚也要會自己的家。誰不想就這樣一直簡簡單單下去,就這樣,守著一份小幸福,度過余下的幾十年。可是,孩子的滿月酒上,康明遜被邀請來了,程先生看出了端倪,面對自己心愛的女人,他沒有辦法這樣騙自己繼續下去,他選擇了離開……
孩子薇薇逐漸長大,薇薇沒有王琦瑤的姿色、氣質,是沒有打磨過的毛糙的玉石。女兒的成長并沒有讓王琦瑤輕松下來,反而更多了些麻煩。她要打扮、要時尚,卻又不聽信王琦瑤的指點,對母親,是帶著些嫉妒的。女兒的朋友張永紅倒是天生懂得時尚的精髓,且和王琦瑤是一致的。薇薇嫁人出國后,張永紅倒經常來陪她。
這時的王琦瑤已經50多歲了,雖然打扮的大方得體、顯得你年輕,但年齡畢竟是經歷過年齡的人,身體上怎么會不帶有年齡的痕跡呢!她結識了20多歲的老克蠟。在愛情來臨時,她逃避,她不敢承認。克服了種種心理障礙之后,愛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她面對的竟是老克蠟的拋棄,理由是她不再年輕了。她試過挽留,也注定只能是徒勞。張永紅的男朋友長腳得知王琦瑤有金條,行竊不成,把她掐死在黑夜里。生命條令的最后一瞬間,她想到40年前在片場看到的情景,仿佛是現在的自己……
王琦瑤死了,她的死是個悲劇,她的40年生,也是個悲劇。我常常想,如果王琦瑤沒有到片場試戲、如果她沒有參加“上海小姐”的選拔、如果他沒有認識李主任……是不是后面的一切悲劇都不會發生了呢?他會和程先生相愛、戀愛、結婚,然后過著一個平凡女人的生活。可是沒有這么多“如果”,王琦瑤還是王琦瑤,悲劇就是悲劇。書中王琦瑤曾想:她這輩子,要說做夫妻,也就是和李主任了,雖然不是光明正大,倒也是實打實的。她的一輩子,身邊停留過很多男人,卻沒有一個是陪她走到最后的。她不斷地愛,得到的確實不斷地傷害,當一個個人都離她遠去,剩下遍體鱗傷的自己,在孤獨中死去。
看完了《長恨歌》,我也像活了一個世紀那么久,令我感慨的不僅僅是主人公王琦瑤的一生,還有王安憶對王琦瑤各個階段生活狀態、心里的描寫,以及同時代周圍人的描寫,無論是王琦瑤的哪個年代,還是那個年代的人,王安憶都將人物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讓人有如臨其境之感。可以說,這本書是一個女人蕩蕩起伏的一生,也是上海那個年代生活的逼真記錄。
《長恨歌》,一個寫進女人心坎里的小說,一個微小女人的情感生命,一個時代的記憶變遷。
《長恨歌》讀后感 篇10
王琦瑤的一生有許多朋友,但這些朋友都是蜻蜓點水,是她生命里的過客,這同樣是可悲的。
小說中把這種友誼稱為“小姐妹”情誼。這種情感雖沒有親情,愛情那樣穩固,但對一生缺乏情感慰藉的王琦瑤來說,卻又算是人生中的一點溫暖。但這種情誼似乎在她的人生中只起到了一種點綴和推進的作用。作者塑造了吳佩珍,蔣莉麗,嚴師母,張永紅這些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王琦瑤的生命里,這些朋友統統映照了王琦瑤身上的某一點。就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寫林黛玉,不僅正面寫林黛玉這個人物形象,還通過寫薛寶釵,晴雯,襲人等形象來映襯。作者用吳佩珍的粗心,豁朗單純,謙虛的個性來映襯王琦瑤的敏感,有些小心機,又有些自傲的性格。小說中蔣麗莉長得并不美麗,站在王琦瑤身邊不過是王琦瑤的一個陪襯。蔣莉麗在那個并不溫暖,甚至有些冷清的家里,讓她的性格有些自閉,殷實的家境又讓她的性格有些霸道,在蔣莉麗身上我們甚至看到了一點“男子氣概”,后面她甚至卷起袖子干起了革命。這些都是與溫柔嫵媚的王琦瑤形成對比的。再如嚴師母的驕傲與高高在上,對舊時的懷念,她和王琦瑤一起坐在平安里的房子里打牌,下午茶,懷念舊時的種種。還有張永紅對時尚的敏銳觸感和愛慕虛榮以及她的愛情觀,這些通通都透著王琦瑤的影子。王琦瑤的這些朋友不管富貴貧賤,但都比不上王琦瑤的美麗和優雅。在這些朋友的映襯下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光鮮亮麗的王琦瑤,但也正是這些朋友把王琦瑤帶入深淵。
吳佩珍帶王琦瑤見識了片場,讓王琦瑤初次強烈感受到了自己的美麗,拍了照片,成為“滬上淑媛”點燃了王琦瑤內心不安分的焰火,蔣莉麗讓王琦瑤登上了“上海小姐”的選美舞臺,改變了王琦瑤的人生,見識了上流社會那種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之后,王琦瑤甘愿成為李主任的情人,由于嚴師母,王琦瑤結識了康明遜,卻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通過張永紅她認識“老克臘”,展開一段“忘年戀”, 一直到了晚年,王琦瑤的家里也從不缺少朋友,家里經常舉行聚會,最后張永紅的男朋友為了金子結束了王琦瑤的生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琦瑤的朋友們似乎并沒有給王琦瑤帶來什么好處,卻成為王琦瑤悲劇人生的幕后推手。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王琦瑤的悲劇最主要還是她性格上的缺陷,小姐妹的推波助瀾,只是外在因素而已。
《長恨歌》讀后感 篇11
王琦瑤這副乖巧的好樣貌,究竟給她帶來了什么呢?本應像尋常人家的姑娘一樣平凡度日,偏偏被當時的時代選中,未來頓時顯現出一片輝煌,可惜她沒有與樣貌相稱的頭腦,僅有的一點小聰明倒把這輝煌變成了灰暗。她沒有想到利用那位政要的權勢去往更高更遠的地方,而僅僅是懷著對愛情朦朧的憧憬,甘愿守在空房里作只金絲雀。
繁華落盡時,她終于回到她原有的命運里。說她沒有看人的眼光吧,看別人倒是很準,到了自己這兒全失靈了。這四十年來,圍繞在她身邊的男人從未間斷過,可是真心待她的一概被拒之門外,不負責任的反而輕易贏得她的垂青。
話說回來,王琦瑤身邊的每個男人都象征著人生中不同的事物,而她的選擇則代表著她對自己人生的追求。她向往的是說一不二的權勢,是奮不顧身的愛情,還有鏡花水月的幻夢,而她所摒棄的,恰恰是平常人向往的,溫馨和睦的家庭和清澈如水的心境。
生在小戶人家,卻因著好樣貌滋生出了傲氣,可是僅憑一副皮囊能得到多少好運呢?王琦瑤終其一生都固執地追求著不屬于她的繁華,看不清也不相信自己是被這歌舞升平的景象愚弄了。臨了臨了,還是不明白自己的付出為何一再付之東流。盡管怨不得旁人,但終究是無限抱憾
《長恨歌》讀后感 篇12
情感,是每一個人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從亙古就一直延伸至現在,基本上所有人就是因為情感而發生變化,好壞之間雜夾著情感,有的人深陷情感,無法澄清理性,或許下面提出的文章,會給我們一點啟示。
《長恨歌》出自白居易筆下,描寫著一段傳奇而又有著無限傷感的悲劇愛情,是一篇敘事詩歌,所謂這段“傳奇的愛情”的主人公不簡單,是當時的唐玄宗和四大美女楊貴妃。詩中前幾處就描寫到楊貴妃的美貌,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言色”。只是笑,就如此多嬌。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有哪個男子不動心的?唐玄宗也不例外,立馬封楊玉環為“貴妃”,所以叫楊貴妃。從此以后,唐玄宗連工作也不做了,天天娛樂。朝廷日益昏庸,民不聊生,于是爆發出歷史聞名的——安史之亂。戰亂的鼓聲打破了宮廷的霓裳羽衣曲,皇帝不得不帶著楊貴妃和大臣潛逃,然而守護皇帝的將士執意要殺害楊貴妃,因為是這個貴妃害的國家不得安寧嘛,所以唐玄宗痛心把楊貴妃殺害。當楊貴妃咽下最后一口氣時,南方的荔枝來了,(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留下了無限傷感……
從此唐玄宗想著楊貴妃,積郁成疾,最終也落到一個孤苦伶仃的悲慘結局。從這里,相信許多人已經有點同情這對特殊的情人了,這是一個悲劇的愛情,紅顏薄命啊!許多君王都是因為美人而把江山丟盡,何況唐玄宗,深陷于情感之中,無法自拔。更重要的是楊貴妃一下子享受盡人生的榮華富貴,人一旦享受如此高的待遇,換做是我,都不想丟開這些財寶啊!但正是這些財寶,才使得人性進一步迷茫,進一步貪婪,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把人生的前端比喻成一個走在懸崖峭壁上的小路,人必定要經過這條小路,不斷進取的前進,把小路開辟成陽光大道。然而一路上必定險惡,有許多誘惑,一旦被誘惑,就像唐玄宗和楊貴妃,一下子跌入無窮的深淵,無法回到之前的道路,只能一點一點的被消逝,結局也是如此悲慘,遺臭千古。就說最近,現在許多人也是因為情感紛爭而犯罪,比如南平的小學生流血案件等,許多都是處理不好情感的問題而導致,這首歌雖然是個悲劇,但我們要從悲劇中了解到它中間的內涵。
白居易如果只寫到這,這首詩就不可能名垂青史了。筆鋒一轉,于是虛構出一段楊貴妃死后更加凄美的故事:話說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日益消沉,找了一個道士,想把自己的哀思轉達給楊貴妃,沒想楊貴妃成為了仙子。一聽到是唐玄宗的使者,立刻熱淚盈眶,把自己的金釵交給道士轉交唐玄宗,以表舊情。人鬼情未了,兩個人是情深深雨蒙蒙啊!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就是愛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堅貞、執著的愛。現在社會有多少人能夠像唐玄宗和楊貴妃如此,能互相了解對方的心呢?有些人是為了某種利益而戀愛,也有的看到對方美貌而戀愛,這算是愛情嗎?這只是利益愛情。
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然而這愛,也是情感,不能過度,過度等于溺愛,深陷于情感之中,我們便會找不到人生的“中”,要澄清我們的情感,澄清我們的人生,正確面對自己的情感,這是我們每個人應當記住的最為根本的道理!
再來,《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以月亮來表達自己對家人、對妻子、對親人的思念,相對白居易筆下轟轟烈烈的愛情,顯得更加溫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思念家庭的情感,人到異鄉,晚上,在寧靜的河邊見到一輪皎潔的月亮,我們都會想念自己的家人,這也是一種愛,愛其實就在生活每一個角落,每一種愛都有它的特點,都有一個故事。
我們對情感,不能把它看得太重,無法自拔,而是要澄清自己的情感,比如唐玄宗,天天糾結在對楊貴妃的思念,導致整個人神魂顛倒,這個就可怕了。但我們也要有適當的情感,人沒有情感還是人嗎?但情感是要自然地抒發,適當的調節,比如《春江花月夜》,借景抒情,融入自然的情感顯得更加和諧,而不是像唐玄宗不能自拔,對情感要有一個清明的理性和認識。
情感,就是如此,澄清我們的情感,也是人生要學的一件極為重大的事,我們不應當再響起第二首《長恨歌》。愛、情感,正如《長恨歌》的最后一句一樣——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讀后感 篇13
讀書一定要讀完,不然你不會讀到書的精髓,讀到書的精華。就像小時候讀《水滸》,讀的時候十分的吃力,捏著鼻子讀下去,有一種要死的感覺,但是讀到最后,讀到李逵戰死沙場依然對宋江大哥哥忠心耿耿的時候,幼小心靈突然有了一種震撼,一種凄涼人生,悲哀英雄的郁悶在心中流動,由此開始對水滸有了不同印象,從而重讀水滸,再讀水滸的時候感情開始夾雜其中,開始可以欣賞到其中的妙處。
《長恨歌》讀的過程也是有種憋氣的感覺,讀起來十分的不爽快。書中處處存在著張愛玲的影子,對語言的雕刻,對劇情的設計,伏筆,對不相干內容的極盡詳盡的描述,當然我慵懶昏睡。盡管這樣,還是堅持著著讀完,卻沒有預期的效果,在一種匪夷所思,甚至猥褻的情形下結束了整篇文章,讓人有一種不爽快,不痛快,也可以說不理解地感覺。
解放前的上海對于我們來說相當的遙遠,也許這也是無法了解作者對舊上海雕花般的描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對于經歷過他的人來說可能是刻骨銘心。故事的劇情就是從舊上海的繁華開始寫起。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復雜關系,想來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書中充滿了復雜而又模棱兩可的描述,故事情節缺少根基,人物性格特點不清晰,文章圍繞主人公進行描寫,過分強調主人公的特點,結果性格特點均沒有表現出來。故事情節也有點半信半疑,年過50的人與20余歲的人保持著一種曖昧的關系,并因此讓主人公結束了生命,讓人哭笑不得。堂而皇之,狗肉上了大席。王琦瑤和女兒在一起的情節,比如相互嫉妒,就像一對姐妹一樣,也讓人難以理解,這樣的事情怎會發生在一對母女身上?
書中彌漫了張愛玲的文學氣息。然而卻沒有達到張愛玲對文字,對情節的把握。整個人就像真的經歷過了一次人生般的。盡管也是描寫了一段舊時代愛情故事,但又不是一味沉迷在男歡女愛的主題里,她很冷靜,很敏感,她的特點是很會講故事。書中對愛情的曲折與深刻用恰當的文字描述了出來,讓人嘆為觀止。可惜悲哀的是,《長恨歌》把張愛玲當作跟懷舊、泡吧一樣,成為一種故作的姿態了。所以盡管《長恨歌》也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并且對舊上海繁華及弄堂的裝飾進行了極致的描述,使對此感興趣的讀者興奮不已,但對我們這些不喜歡“花言巧語”的讀者來說確是一種折磨。故事情節匪夷所思,人物描寫不鮮明,性格特點不明顯,甚至對主人公心理特點在讀完后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把握,不是為該書的一大缺陷。
讀完《長恨歌》不免心中有一種擔心的感覺,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存在問題,從而無法很好把握文章的內在與主旨,從而寫下本文以做拋磚引玉用。
《長恨歌》讀后感 篇14
印象很清楚,開始讀長恨歌時,是個冬天的雨天。讀完的那天,卻是晴天了。模糊了的人物,仿佛陳年的水墨畫,輪廓不清楚了,神態卻分明清晰。如果讓我來勾勒王琦瑤的形象,可能一張側臉的輪廓吧。高高的鼻子,朦朧而微張的眼睛,微微抿起的嘴唇,很上海的發髻。
我們都是王琦瑤。看完了開篇的群雕象,想象在弄堂里長大的王琦瑤們,我不禁這樣感嘆。一樣的生活環境,一樣的成長背景,我們的血液里注定流淌著屬于這個城市共同的回憶。
分析一篇小說,很多人說要結合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涵義。老師說,應該抓住那些讓自己心動的瞬間。閱讀小說,本來就是一種體悟式的體驗。我很同意后者的觀點。很多分析《長恨歌》的文章著筆于那個時代的命運和個人命運的穿插、糾結,也有不在少數的文章試圖從邏輯的角度給整個故事的發展一個合理的解釋。我都不以為然。首先,這個故事本來就是來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虛構,如果缺乏了藝術的手法,僅僅是鏡像發射般地把生活地本貌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我想可能就會少了很多靈氣。因為它藏了一些,露了一些,編了一些,描了一些,這部小說才能釀出味道來。
理論部分到此為止。就個人感受來說,這部小說對我啟發最大的是兩種感情。透徹而強權,或者,若隱若現而溫婉。程先生愛開始得那么不設防備,我甚至在想,當程先生第一次從鏡頭里鎖定那雙眸子的時候,是不是,感情就此開始。我相信,捕捉程先生的遠遠不只王琦瑤本人,更多地是,她身上留下的關于這個城市的不可磨滅的印記。人都是喜歡回憶的動物。回憶和自己有關的一切。特別是看了電影《長恨歌》以后,我更加確定這個想法。梁家輝飾演的程先生,瘦弱而儒雅,仿佛隨時會走入老上海這幅畫,成為一個典型的背景。而王琦瑤年輕,清新而美好,卻不失上海的古典和弄堂里那種積年累月的精細瑣碎。這些特質在王身上完美地結合,不讓人沉醉其中也很難。比較理性一點解釋,這段感情證明了人是會愛上和自己相似地同類地動物。
而對于李將軍,似乎他的感情沒有那么簡單。復雜的軍界背景,復雜的社交圈,復雜的愛情關系。然而似乎又顯得簡單。從最開始見面,到最后生活在一起,只是一眨眼的功夫,沒有任何分辯的余地。這就是軍人的一貫作風吧。我看到這里一直在懷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這讓我想到杰克倫敦的一篇小說中,因為迷路而瀕死的人和受傷的狼之間的故事。在同樣惡劣的環境下,這兩種生物竟然會選擇惺惺相惜。相同的,我相信李將軍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應該能夠遠見到性命朝不保夕,在他強大的外表下面,承擔的,是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遇到了她,一朵小茉莉,初來乍到,卻注定浮萍命運。一樣的隨波逐流,一樣的面對命運的不可操控性,他對她是疼愛而憐惜的,亦或是,疼愛憐惜彼此共同的命運?我想,這可能再次證明了,人總是會愛上和自己相似的同類。
當然除了感情的主線外,給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上海的懷舊氣息。合上書,可能我不會很清楚地記得,程先生第一次看到王琦瑤時的神態,不會記得李將軍遇見王琦瑤的地方,但這些都不重要,隱去了細節,仿佛水洗過的漂染衣服,樸拙而自然。仿佛洗去了脂粉氣的女子。寫此文時離我第一次看可能已經隔了幾個月,但是上海的氣息還是如小茉莉花的幽香,令人唇齒生津。石庫門是上海文學的標致性建筑,似乎不提到它上海味兒就是出不來。然而,如果為了營造這種氣氛而把場景都設在石庫門里發生,則不免矯情。王安憶不然。王琦瑤生在弄堂,死在弄堂,她的性格和命運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弄堂文化的熏陶。雨天細細密密的雨腳,密密麻麻的晾衣桿,精確地量油壺,在這里成長起來地人,怎么可能沒有細密地性格。而弄堂狹窄而潮濕地環境,是最適合流言滋生的環境。流言隨著油煙味、菜香、吵罵聲、洗衣聲,滲透在這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地地方。然而,這些看似瑣碎的點滴,卻是關于這個城市回憶的主體。是的,瑣碎得讓北方人皺眉,瑣碎得遭來各種謾罵和誤解,瑣碎得連時鐘都要撥快一個小時,瑣碎得忽略這頓飲茶應該誰請卻心里比誰都清楚。上海是這樣得嗎?某種程度上。可是,我覺得又不全象。或者,這部小說所滿足得,是我們關于上海得遙想。
《長恨歌》讀后感 篇15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是你,銀河也是你。
愿我如星君如月,流光是你,皎潔也是你。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是你,春風也是你。
一詩一文,請不要再和真正的鑒賞擦肩而過。
車馬顛簸,窗外如泣如訴的細雨已連綿了數日。蜀道兩旁,山色青碧朦朧,氤氳在一團水霧中,叫人看不分明。側耳細聽,隱約有仙樂鈴音自天而下,于這場淅瀝相倚相和,仿佛那嬰于心頭絲絲縷縷的恨意,永無絕期。
傾國佳人玉殞馬嵬,一代圣主柔腸寸斷。
一曲《長恨歌》使得李楊二人間的愛情悲劇于行間字里與淺斟低唱中代代相傳,遺后世一聲聲如杜鵑啼血般的“恨”嘆。玄宗應知,自古江山與美人不可得兼,而他又最為不幸,曾四紀貴為天子,到頭來卻兩手空空。
他恨。
他恨紅顏薄命。彼時玉環初入宮,回眸一笑驚為天人。芙蓉帳中,翡翠衾下,美人膚如凝脂,容顏勝雪。玄宗一頭扎進了軟香溫玉的迷夢里,從此日夜笙歌,無心朝政。如膠似漆的一對璧人,享盡了人世間極度的樂,殊不知,福兮禍之所伏。一舞霓裳未畢,竟被宮外驚雷所斷。當亡命鴛鴦倉皇離京時,怕無人能料,在短短百余里后,即是天人永隔的死別。馬嵬驛前,陳玄禮代六軍請誅貴妃,面對滔天的憤怨,玄宗無奈妥協。斷翼白蝶翩落之際,他曾于手中緊握著的十丈軟紅塵霎時灰飛煙滅。心頭一空,他四顧而茫然。夜里輾轉,雨打梧桐之聲,聲聲入耳,化作一柄柄石錘,悶聲擊打在空蕩寂寥的胸腔上,陣陣悲鳴平地而起。此刻難挨,極度的苦痛扼住他的咽喉,幾近窒息。腦海中浮現的往日和樂,皆成為今昔最為致命的瘡口。
他親手葬送了愛情。
他恨保不住的江山。早年的玄宗勵精圖治,締造了壯美的錦繡盛世。而步入中年,不再鮮衣怒馬,亦不愿殫精竭慮。他累了,他似乎開始提前享受退休生活,儼然一副忘卻自己身份的心大的樣子。然,皇帝這份高危職業,一旦接手,放下邊意味著死亡。漁陽鼙鼓窺視了數年后動地而來,他狼狽至入蜀避難。戰亂平定,卻又頂著太上皇的高帽返京。入宮不消片刻,即被變相軟禁于甘露殿內,他帝王的尊嚴被人狠狠踐踏。真龍一朝落難,再無回天之力。盡管仍享堂皇富麗,這大唐社稷,這表里河山,已然易主。
他拱手相讓寶位。
愛情與政治的雙重悲劇,將他重重扯下深淵。他應恨誰?他在恨誰?
恨蒼天無眼?恨臣子反叛?恨奈何一橋阻隔陰?恨蓬萊一山收斂香魂?
其實,他的內心澄明一片。他深知:這一切悲劇的果,皆源于他這個悲劇承受者昔年親手種下的因。他正當恨的是那個沉湎聲色、虛擲光陰的李隆基。這一番“自恨”是他給自我鱗傷的軀體判下的又一道死緩。他被囚禁于天地、歲月的牢籠里,在悠悠經年中煎熬至生命的盡頭。
逝者已矣,竟忍心棄生者之茍活于無窮無盡的折磨之下?也曾不羨鴛鴦不羨仙,在紅塵的江山里肆意縱歌。而今朝,只徒留一時明月,一地花黃,一瓦冷霜。
夜涼如水,院中的錦衣人斜倚著石桌,腳旁散亂著幾個空酒壇。清風拂起斑白的發絲,衣袂簌簌地響著。他的臉上水光一片。倏地又仰天大笑,笑著笑著,卻漸漸嘶啞,如困獸嗚咽。恍兮惚兮間,他喃喃著誰人的名字,于那雙荒忽的醉眼深處,再復昔年兩心初遇的模樣。
長恨入曲,相思化弦,聲聲道不完物是與人非,泠泠訴不盡生離與死別……
《長恨歌》讀后感 篇16
上海是一個迷人的地獄天堂,一個不小心便會讓人深陷其中。
文章的開頭花費了大量筆墨構繪大上海及小上海,有巷子有王琦瑤有鴿子,起初不是很懂作者的用意,只是感覺這樣的上海恐怕只有日日夜夜生活于其中的人才會有如此深沉的體悟。可當我看完全文后卻發現開頭的這些物象是作者有意而為之的它們是全文的線索,是很精致的鋪墊,讓后文不顯突兀。
我閱讀了好些豆瓣上的評論,為王安憶深感不平,她的文字是細膩卻沒有帶毒刺,不像張愛玲。以一種旁觀者的眼光展現了王琦瑤的大半生,描繪了大上海的40余年,也刻畫了一個中國社會的小縮影。這是比張愛玲更宏達的眼光視角以及心胸的。所以我感覺她的文字更適合年輕人閱讀,也更有力量,是當之無愧的茅盾文學獎。
再論文本內容,前半部分里面的人物,程先生,李主任,阿二,都沒有正式的名字,我想對他們而言是不公平的。卻在細細回味中恍然明了,對于王琦瑤而言或許他們都只是過客,都只是回憶里一道模糊的人罷了,如何記得住他們的面容。
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是不幸的,卻并不能勾起我很深的同情,她的身上有太多做的成分,她的命運是作者一起筆便注定了的。性格決定命運一說在她身上得到了印證。一把沙子握得越緊流失得也越快。青春一晃而過,歲月對她是寬容的,時光流逝卻講她的美沉淀,像是一壇好酒越久越香,俞久俞酣醇。可是她只把她的美好當成了花銷的資本,錯過了一個有一個的人。文中有那么多的男人,而她究竟真心愛過的恐怕不多。她是幼稚的,一生都活在自己給自己設置的恍惚之中,從一個吃瓜的旁觀者看來,她是可悲的卻不是可憐的。同為女性,卻心生不出任何悲憫,她將錯誤進行到底,進行到她被長腳掐死的那一刻。又或許她自己也未曾真真正正看懂自己的心罷。文章中作者對她有一句評論最恰當不過,起首一句錯了,全篇都錯了。的確如此,她一錯再錯,且錯得離譜。最后病入膏肓。沒有長腳或許也會有其他人親手將她退下地獄,哦,她連地獄都不被接納。風光不過是一時的,她卻執拗的想將她控住一世。外貌與智慧往往不相匹配。她的時代已經過去,她只是前朝遺老,安安靜靜尚可茍且偷生,風風光光必將暴斃隱晦而死。糊涂呀!
這是一部有深刻教育意義的作品,是禁得起推敲的,歲月會淘洗沙礫,留下珍珠,證明它的價值。我不說,后人卻一定會有發現的眼光。且待未來給予客觀的評判。
《長恨歌》讀后感 篇17
琦瑤實實在在當得起“長恨”二字。
王琦瑤的不幸不是驚天泣地的不幸 ,不能放心活,不能用心死。
王琦瑤的美不是轟轟烈烈的美,沒有讓人活得徹徹底底的痛快,風光之下是底氣不足的遮掩和逃避。
王琦瑤的一生算不上最最不幸的人生,卻是最最不幸的女人的一生。死于女人最畏懼的死法——時間。一刀刀割在臉上,割在心里,割在別人眼里,割在自己命里。
鄔橋一節有句話說得好,這小小的鄔橋是大世界的邊角料,卻含著一種大而深的真理:人生爭到最后是什么都留不住的。可是人生真得了這個真理,人生便到頭了,還有什么可望的?講到底,王琦瑤是栽在了她的聰明上。她太早的洞察了這些個道理,卻又因涉世不深而不是的駐足。她步步通曉又步步遲疑,最后落得哪一條路都走的不痛快。夠懂事又不夠開懷,夠勇敢又不夠敏銳。
何事可謂恨?無非招不成招,退無可退。
人生有不甘,卻愈掙扎愈落魄。
她的一生那么長,面對過那么多選擇。李主任的榮寵,程先生的執著,康明遜的理解,薩沙的坦蕩,老克臘的癡迷。她掙扎過,放縱過,才恍然發現,人生無一處非絕地,逃了這處還有那處,縱是留在此處也不過是落個愈陷愈深。《長恨歌》看似悲天憫人,實則冷酷到漠然。原來不是小時候搶了他一個饅頭長大后就會糾纏不清;原來不是上學時親密無間的傳過紙條長大后就換的來至死不渝;原來不是花費在人生中筆墨最重的那個人離開后也會回來;原來不是所有未來及說明的緣由與真相都有公諸于眾的機會。
這是人生,沒有旁白。
電影里強大的緣分終究在現實里搖搖欲墜。
乍一看《長恨歌》里有好多斷開的線索,鄔橋暗生情愫的小二后來可曾尋過王琦瑤?片場激進的導演最后身往何方?康明遜后來可曾還為王琦瑤費過心力?薩沙可曾憐憫這個女人想過回來?老克臘后來是否后悔離開?全然不知的隱筆不僅讓我們充滿期盼,期盼在王琦瑤受苦受難的時候出現一個蓋世英雄來救她,就連她自己也因為這么多的不知而慢慢的演化成日后的希望吧。在屢屢思索屢屢期盼不得果時猛然驚頓,知道又如何呢?細細想去,每一位的出現,燃眉之急后也是細水長流的無望啊!更何況,如王琦瑤對程先生說的那般:這一切都回不去了啊。王琦瑤聰明卻糊涂,唯一清明的感情便是對程先生。那般冷靜到絕情,絕情到坦蕩。往往對那個一往情深的看的清明,卻始終是糟蹋了這份情,也糟蹋了自己。而和康明遜比來呢,明知他是步步為營的,卻為那一丁半點的真情不肯舍棄。明知他是自保為上的,卻是心甘情愿的陪他只看當下。
不要未來的,不是不在乎,就是太在乎。碰上哪一個,都是痛。
哪怕這一切都可倒回最初,她不當選上海小姐,她不去程先生處拍小照,她不去參觀片場,這一場長恨可否幸免?不,蔣麗麗和吳佩珍就是她的命。無處不在的命,如兜頭而下的大網罩住她的一生,而后凌遲。刀刀不致死,刀刀向逼。
人生當歌以示長恨,猶如篩孔層層放大的篩子,從上一層落下,縱是又下一層暫時接住,到底不如當初的高高在上。若是本本分分的茍且活著,或許還能慢慢煎熬,可這脆弱的安穩卻經不起一絲的掙扎。
《長恨歌》可謂長恨,因為世上不止一個王琦瑤。
《長恨歌》可謂長恨,因為不止一個三年五載。
那就恨吧,長恨一次,為余此生。恨盡了,便坦然吧。無處不絕地,又何必短恨不斷,余恨成蹉跎。
《長恨歌》讀后感 篇18
這段時間閑來無事,有想著自己要進步,對自己家里的書沒有興趣,自己也沒有什么書可讀。于是,就向同事找了借了幾本,真是書非借不能讀的緣故,書還沒有讀完就想著寫一點讀書的感受。
《長恨歌》是小說家王安憶先生寫的。我以前似乎聽說這個人的名字,但是一點都不知道這個人是做什么呢?認識還是從去年開始,確切的說應該說是知道。去年,也是在無聊的時候,就在淘寶網上搜索有什么熱銷的書可看。發現王安憶還挺熱的,查了寫的《王安憶小說講演稿》非常暢銷,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每次閱讀,都是中午休息的時候,由于是夏天午休時間比較長,我這樣的人又睡不著的,就只好在休息室看書,斷斷續續的也看完了,只是沒有多少想法,也懶的去動手去記憶點什么,以至于現在的印象還是限于書名和書里大概是講些什么的了。
《長恨歌》我也是斷斷續續中閱讀的,一個多星期了還沒看完。開始,我對書中講些什么并不清楚,書上也沒有內容簡介,開始就是目錄,第一部,第二部的,每部里面都是若干個詞,象弄堂,流言,三小姐等之類的,中間用個圓點分開,以示區別,沒有表注頁碼。在開始也盡是描寫上海弄堂的情形和王琦瑤是千萬個上海普通女孩中的一個,以至于我開始看的時候不知道長篇小說,還以為是散文集呢?看到中間的時候突然看到出現了章,也還以為書里弄錯了,翻翻目錄并沒有幾章這樣的說法,只有幾第幾部,當然后來就沒有深究,沒心沒肺的讀了下去。
開始的情節也不怎么感人和扣人心弦,我也只是平淡的閱讀著。描述的老上海的情形,只覺得句子很短,讀起來不費力氣,但是也算不上十分的流暢。給人的感覺是文字特別的細膩,描述的事物有特別的貼切和真實,仿佛事物就在眼前,文字也都是些稀松平常的文字,感覺經過作者的組合就變的有意義起來,給人一舒服的感覺。
書中講的是上海一個女孩子王琦瑤的故事,大概是從他讀初中這樣的學校開始講起,他是一個快樂、有點追求、有一點不與眾不同的女孩。他有個好朋友叫做吳佩真,兩個人因為某中關系而非常的要好,用書中的話將就是兩個人都在對方里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至可以維護他們的關系十分的平衡。有點象兩只刺猬保持適當距離取暖一樣的道理。就這樣,她們兩個快樂的生活著、交往著。吳佩珍有個表哥在當時的電影制片廠工作,說是個工作,其實就是一個打掃垃圾的。但是,由于每次去吳佩珍都穿一件制服似衣服,有能吹上幾句,把工作說的如何的有趣和能見到明星等等,總是能吸引少女的心思,贏得她們的好感。
在若干次的邀請下,吳佩珍去了一次攝影基地,但是并沒有什么好感。但是,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獲吧,于是,好朋友王琦瑤就在第二次與她一起去了拍攝現場。并看到了一些拍攝的畫面,但是并沒有看到明星,感覺有點失望。但是,王琦瑤的氣質被導演看中了,有點象當時的一個明星,導演就要了她的號碼,說有機會可以上她上鏡。當然,后來,導演就給她一次機會,但是,表演的不是很令人滿意,整個事情都這樣擱置了先來。后來,導演把王琦瑤推薦給了一個拍照片的朋友,那時候拍照片也是個十分時尚、潮流、摩登的職業。王琦瑤還是比較出相的,拍攝的照片被當時的一家雜志看中,選做了一期封面。于是,王琦瑤就出名了,成了學校的名人。
《長恨歌》讀后感 篇19
也許是我沒讀懂吧!也許是這本小說思想情感的時代性太明顯,一旦離開了那個懷舊的時代,離開了那個壓抑的欲望剛剛被解放的時代,就不覺得什么了。
我明顯的感到作者對上海文化的了解和對上海之特殊的關注,以及對上海所經歷的時代變遷的感受。也明顯的感覺到作者對上海在30年代以來形成的那種特殊氣質的認同與驕傲,以及這種氣質在歷史變遷中被壓抑的惋惜。作者是站在一個上海人的視角,一個女性的視角,來寫上海、寫上海女人,寫男人、寫上海女人的友情和愛情的。她對上海文化氣質的感知是準確而細膩的,她對上海女人命運的講述更像是對上海這個女性化氣質的城市由興而衰的歷史變遷的講述,王琦瑤是上海女人,上海就是王琦瑤。小說中的人物、故事全全圍繞著這個王琦瑤在轉,而王琦瑤的氣質和命運處處體現這上海這座城市的氣質和命運。我感覺作者在敘述中的那種語氣里分明有一種對過去的懷戀以及對歷史變遷的感慨。上海的這種氣質在解放以來一直是被壓抑著的,但這種氣質卻是其地其民的文化本性,這本小說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寫就,那時上海正在慢慢恢復這種熟悉的本性,作者作為一個敏感的上海作家對這樣一種情緒的感知與表達是先知先覺而較細膩深入的,而這種氣息在那個年代的全社會也是有共鳴的,我猜想這是這部作品在當時獲得巨大成功的部分原因。
但她對女人的故事講述卻讓我有點不太明白她的心理,有沖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分析下這位女性作者內心的欲望沖動。作者作為一名女性,站在她女性的視角下來描述了她所熟悉的上海弄堂里的一個典型的上海女人的人生,她的友情、愛情和命運。上海女人是美麗的、溫婉的、真實的、男人都愛的,對他癡情的男人癡情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也許也只為這樣的女人吧!對她負心的男人也讓人覺得有點決絕,竟然對如此美麗溫柔的女人這樣狠心。當我提出這個疑點時,我忽然又感到,在世事中不都是如此么?溫柔美麗超乎尋常的女人往往命運的悲慘與跌宕亦超乎尋常。女人的美麗是女人的幸也是女人的不幸。男人都愛美麗女人,女人都恨美麗的女人,而誰又知曉這男人的世界里,一個柔弱的美麗女人在命運的變遷中,心緒是如何沉落的?女作者讓美麗的女人負了癡心的男人,卻甘愿為負心的男人承受痛苦。這莫非是告訴要告訴所有的讀者,對女人癡心的男人沒好下場;美麗女人不喜歡癡心男人,更喜歡負心男人?忽然想到,這美麗女人是上海女人,這就可解了,上海弄堂里的漂亮女人,漂亮卻虛榮,癡情卻現實,柔弱卻內心強大。長恨歌里的故事也許不是所有美麗女人的故事,卻是上海弄堂里的美麗女人的普遍命運。可見作者的故事還是在描述上海、描述上海的文化氣質,上海的弄堂氣質。結尾出現的老克拉是改革開放以來,解除壓抑后的新上海人,他們留戀懷念老上海的傳統氣質,但他們對老上海的氣質的理解、追尋和模仿都是膚淺而粗糙的,在喧囂的商業大潮到來之際,他們的靈魂或者迷失或者被沖擊得變了形。老克拉拋棄了王琦瑤,而又間接導致其被長腳謀財害命,體現了作者在上海歷史迎來新的轉機變遷時的一種新的擔憂。
作者的筆觸是細膩的、纏綿的,亦是冷靜的、思索的,大段的白描,傳達著間接的體驗,這種筆法,雖然語言優美,但比起現代小說中的手法和語言,總讓人有點提不起勁。這種語言與講故事的方法是上海的、是那個年代的,平易淺談又帶著些思索的,對于讀慣了現代小說的我來說卻有點輕飄飄的了。
《長恨歌》讀后感 篇20
實話,讀完了這本書后心里挺失落的。前幾日在準備考試,卻硬是擠出時間讀完了。
有時候想,自己有的地方和王琦瑤竟有幾分相似,當然,王琦瑤的美是無法比擬的。她的美,是艷麗的,也是素凈的。而她的一生,對于身邊的人來說,本身就是一部老電影,那種舊上海時期帶著綺麗色彩的舊電影,每一個黑白的截圖都是懷舊的味道。
舊上海日日笙歌的百樂門,夜夜的狂歡會,繁復而昂貴的旗袍,“叮叮”作響的老電車,還有數不清的鮮花珠寶它們堆砌了一個物質的舊上海,還有,一個女人的一生。
最難忘的是她與程先生之間的糾結。王琦瑤一生遇到的那些男人,都是好男人,他們在這個女人的一生中演繹著愛情的對白。而唯獨程先生,他是男主角。雖然在這部電影的一半他的生命就嘎然而止,可最讓人無法釋懷的,也只有他了。
他的溫柔,他的怯懦,他的無奈,他的小小的歡喜,都讓我感動。說到底,他的情感卻是最干凈的,不帶一點雜質的。他對王琦瑤的愛,是激烈的,也是緩慢的,有時像個天真的孩子,得到一個糖便歡喜的不得的樣子,而有時候,卻淡泊的如垂暮的老頭兒,看透世間百態般的黯然。
程先生的一生從遇到王琦瑤開始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他愛這個女人,無欲無求的付出,卻遲鈍的不知,身后還有另外一個女人以同樣的情感來對他,只是,他們的方式卻不同。對她,他是嘆息的,愧疚的,更是無奈的,因她對他的這份愛,而使得他對王琦瑤的愛變得坎坷了。
……
四十年有多么的漫長,可以讓王琦瑤從一個純真的少女變成一個孩子的母親,可以讓程先生獨自白了頭發。再次的相遇是尷尬的,也是自然的,就像當初的分別一樣,仿佛命中注定了,她會在這個時間,這個地方,與他相遇。她轉身,他抬頭,一切就那么自然。她的美依舊,更添了嫵媚的味道,她還是喚他“程先生”,一字一句說不清哀婉韻味,他亦感慨不語。
最終程先生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了王琦瑤的生活,這個結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他就這樣倉皇的離開了她的生活。他是鐵了心要讓她記一輩子的,只是,他不知,在王琦瑤的一生中,卻有無數個“程先生|”。
一個美麗的女人,她的一生倘若都如王琦瑤一般,不知是悲是喜?多少繁華艷麗的生活在彈指一揮間定格成舊照片,它們在某個角落慢慢變黃,不再被人記起……
《長恨歌》讀后感 篇21
我十分的孤陋寡聞。最近才看到這本《長恨歌》。
光是喜歡喜劇的人,大概不會喜歡這本書。看完之后,一陣郁悶。深覺時光殘酷,生命中很多東西竟是捉不住也留不住的。一切是那么現實,現實得難免令人失望。生活充滿失望。
長恨歌這個名字,應該緣于白居易的那首唐詩。白居易的《長恨歌》說的是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悲劇,這一早就給王安憶的這部小說埋下了伏筆。悲劇原本注定。
如果想在作品里找到一個理想的女人,十全十美,純潔善良無暇的女人。那么恐怕是要失望的。里面有的,不過是一群現實的女人。作為女主角的王琦瑤,更是如此。
王琦瑤,一個弄堂里出來的上海小姐。她是一個很普通的女人。特別之處,她是位美女。有很多人說那是情愛史,我不贊成。在她一的一生中,她所強調追求的,一直都不是愛情。她選擇某大員,也不過想過一些平順、舒服的日子。就連最后選擇同女兒平輩的男人,也是因著寂寞。
令人遺憾的是,要求如此之低,也要失望。有些人一早對命運妥協,命運安排什么,就接受什么。從沒想過爭取和抗爭。可仍然還是要為命運所捉弄。不由得讓人懷疑,命運是不是欺軟怕硬?像我們小時候跟老媽要錢。不要,就什么都沒有,一要,還得要多點,即使失望,也不過是老媽少給了,一般不會不給。這是不是也是對付命運的方法?哈哈……
吃飯去。無論如何失望,生活卻總要繼續。這又是另一種失望了……
《長恨歌》讀后感 篇22
無意中捧起這本書,便不愿放下。優美的筆觸,精致而又生動的描寫,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的人生智慧和對世事人情的洞悉。《長恨歌》就是一部羅曼蒂克消亡史,寫盡了不夜城的紙醉金迷和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現實到讓人心疼。小說分成三部分,也剛好是主人公王琦瑤的三個人生階段。
第一部分以40年代王琦瑤參選上海小姐并獲得第三名為高潮,年輕貌美、聰明大氣的王琦瑤與紙醉金迷,繁華摩登的上海交相輝映,那時的她風光無限。她選擇了有錢有權的李主任,在愛麗絲公寓過著精致而又孤獨的日子。在無限的等待與不盡的失望中等來的卻是李主任墜機身亡的消息,她選擇逃避,回到溫柔質樸的鄔橋外婆家。
都說人心最經不起撩撥,一撥就動。正是阿二勾起了她對上海的懷念,那顆本就沒真正放下的心重又躁動起來,于是回到上海,在平安里開始她的第二階段人生。平安里是上海弄堂的典型,道盡了人生百態。在這里她愛上康明遜,明知無法名正言順在一起,就算偷偷摸摸也舍不下那短暫看得見盡頭的快樂,飛蛾撲火般熱烈而轉瞬即逝,懷下孩子又心機“嫁禍”于薩沙,在這兩個男人先后逃離,王琦瑤萬念俱灰的情況下,當年傾心相對苦苦追求她的程先生救世主般登場,無微不至的照料甚至讓王琦瑤生出以身相許去報恩的想法。然而孩子出世后康明遜的到來最終讓程先生再次離開。
新生的女嬰喚作薇薇,隨著女兒的降生而迎來自己的第三段生活。本以為生活多了個寄托,卻不料這孩子實在叛逆,凡事跟自己做對,讓她費了很多心思,最后薇薇嫁人隨夫去了美國。王琦瑤的生命又出現一個男人老克臘,同樣的短暫激情和不負責任,王琦瑤甚至卑微到想用金條換取他幾年的陪伴,沒有如愿。
她一輩子經歷了這么幾個男人,讓她最終意識到男人不可靠。當生活困頓難以為繼的時候,那盒金條是她唯一的依靠,卻沒想到會成為被索命的緣由。可悲!
繁華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平淡才是生活。女人也應當做太陽,自己發光發亮,不做月亮只會反射別人的光。
《長恨歌》讀后感 篇23
《長恨歌》一本上海氣息頗濃的書,欲說事,說人,卻是先寫景,寫其他。說弄堂,說流言,說閨閣,若是沒耐得下心來看,還以為這是本散文書。看小說一貫跳過景物描寫直奔故事發展與人物對話,這本書大篇幅在述景,也難為看下去了。開篇講述了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王琦瑤,以小見大,用一條弄堂反映了整個上海。剛開始看時覺得這些描述有點多余冗雜,而后像是在描繪一幅畫面,直到結束這本書時發現整個故事因這些而起也因這些而落。
她叫王琦瑤,一位從上海舊弄堂里走出來的選美小姐,王安憶用一支細膩的筆寫出了她四十年的愛恨情仇,求而不得,得而復失,這一幕幕平淡如水的上海往事,譜寫了一個女人的長恨歌,同時也成就了王安憶,此書獲得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文筆可見非同一斑。
整個故事的基調是悲傷的,王琦瑤的前半生,美貌和虛榮讓她迷失了自我。正如她外婆所說,她自己欺騙自己,旁人也和她合起伙來欺騙她,給了她一場虛幻的美夢。愛麗絲,奢華美麗的背后是多少孤獨無望的心靈。王琦瑤的美貌給了她愛情的資本,卻毀了她純粹享受愛情的機會。李將軍、康明遜都只是她人生的過客,沒能與她相守。
王琦瑤的后半生,她稍稍看清了世界,看淡了很多事情。但她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她了,年代和衰老在她的身上留下了痕跡。愛情和親情已不復存在,她老了,女兒也遠去美國,最終悲慘地離開了世界。
看完后的心情既失落、悲傷,又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意味。王琦瑤的人生悲劇是誰造成的?是時代,還是她自己?我認為,時代只是一部分,而她自己,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不要太過于依賴別人給予的生活,只有自己掌握了自己的經濟和生活,日子也就過的踏實和安心。
《長恨歌》讀后感 篇24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深沒人私語時。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那是一條傍晚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驛積累了江楚流香的亭閣。著一條漫卷的愁絲帶,倒映在斜日踏遍碧坪,你輕曼的溫柔,異于北疆的風雪交加,你的妖嬈更有著 確立的江南地區芳韻。江南的水不求回報的將你妝望,綠林陶冶成你的淡雅,天生麗質一朝秀選,卻都化為淺淺的歷史時間傷云。
夜,靜的出奇。
你踏著唐朝宮殿的紅地毯,吟著那江南的曲賦信步而成。久睡的長安,投下一片卓麗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給她織的嫁衣嗎?一枝紅艷露凝香春風拂檻露華濃,這艷容勝于冬季里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著霓裳一樣的羽衣去答復這春來的演唱。君王手上的御筆晃動了。
也許這本來便是中唐的宿命,也許一方愛的曙光即將在冷冬放亮,也許這全是冥冥之中從沒休止的轉動的命弦。雄偉的望朝金殿,一派王國端重的氣韻,也抵不住她輕柔的舞姿,和爛漫季節的回眸一笑。已再沒了她的倩影。漸行漸遠的車跡,回望這雄偉的金殿,天殘害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
那夜的馬嵬驛,在祭奠絕代的紅顏。
那夜的馬嵬驛,著裳的紅樹謝了。
那夜的馬嵬驛,好美,好涼。
明皇流淚了,哭的凄慘,哀惋。窗,開了,缺月無音,門扉里透著沉沉的鼻息,青松漏著幾段光隙。昨天的記憶力,是車如水流馬如龍;今天確是伊人歸去,此后陽陰。
宮闕里,依然有以前舞動的羽衣,而那影子,在一場浮華以后,悄然離去。夜,確實很孤獨,晚初的村店,僅有一聲時斷時續的幽咽,僅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襲霓裳濾出的滴滴打車清淚。
紅晝月弭,風輕掠。木積香山雪,冷宮闕。竹懈怠,輕紗妝玉階。伊人眉籠,彤如月。月曳輕波,皎渡仙橋鵲。冷夜誰人解?《長生殿》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喜歡天地。
有人說:她的有著使干萬群眾一無所有。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
我恬淡對曰:歷史時間非柔媚女人所主,大家只見到明皇沉淪在漫舞飄飄的溫柔鄉里,卻看不見他本身的沉淪。
日月變成流年,她總算化作愛的殉鵲,天上一片澈藍。長生殿里,或許僅有一對仙侶,在黯淡中撫琴,演唱。
《長恨歌》讀后感 篇25
王安憶的《長恨歌》30萬字,我看完用了兩天。雖然是比較少有的能稱為文學作品的東西,但可讀性并不算強。文字華麗、擁擠而嘮叨,不順暢,轉彎抹角的。整篇故事晦暗曖昧,有點腐敗的氣息。故事的寫作手法很獨特。一點一點地描寫,逐漸連綴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象一個個珠子連成的項鏈。
讀后,總體感覺是一個對舊上海往昔情懷、情境的遙望和追憶,雖然描寫的是人物的經歷、命運,但這命運是滲透在背景中的,是給這背景作點綴的。就象開篇對弄堂的描寫——“站在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現在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為皴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主人公王琦瑤曲曲折折的命運便在對往日上海灘文明的描繪中,一步步展開來。故事時間跨越半個世紀,從琦瑤豆蔻年華開始,一直到她60多歲被害至死止。
感覺主人公王琦瑤寫得并不可愛,一個20年代舊上海的小女子,正當好年華的時候,因命運的緣故輝煌了一次,然后,就墮入無邊的黑暗中。仿佛莫泊桑的小說《項鏈》里的路瓦栽夫人。
書中人物不多,都是琦瑤的女朋友和男朋友,及琦瑤的女兒的女朋友男朋友。也不看重歷史背景,只是在走女人的心路。
琦瑤的幾個男人,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老克臘、薩沙。除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程先生,其余的都辜負了她。她便在這辜負中坦然地做著女人,最后死于謀財害命。由此畫了句號。
琦瑤16歲競選上海小姐后,被李主任看中,做了李主任的情婦,李是軍政界要員,不久死于飛機失事;程先生是琦瑤的仰慕者,追隨琦瑤終生;康明遜是個顧首顧尾的紈绔子弟,給了琦瑤一段沒希望的感情,始亂終棄;老克臘是琦瑤女兒一代的男人,給了琦瑤愛的希望,也導致了她的死。
人物刻畫最成功的,倒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配角李主任。血肉豐滿、躍然紙上。“在女人的事情上,李主任總是當機立斷,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正題的。是權力使然,也是人生苦短。”
“李主任上了車坐在她身邊,身材雖不高大,可那威嚴的姿態,卻有一股令人敬畏的氣勢。李主任是權力的象征,是不由分說,說一不二的意志,唯有服從和聽命。”
“李主任并不問王琦瑤愛吃什么,可點的菜全是王琦瑤的喜愛,是精通女人口味的。”
琦瑤是恬靜美麗的,也是堅強的,她的堅強體現在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命運的不掙扎、不抱怨、坦然承受,以及對生命中男性的溫柔和體諒。
《長恨歌》里的愛情也是影影綽綽若有若無。似乎只有程先生對琦瑤的愛情是實打實的。如果說王安憶與張愛玲相像,可能就是描寫感情態度上的相似了。細致入微的冷靜客觀,甚至本應該驚心動魄的激情都是冒著冷氣的。
《長恨歌》讀后感 篇26
這也許就是上海舊時代的縮影。要了解真正的舊上海就不能忽略上海的弄堂,更不能忽略居住在上海弄堂里的那群人。《長恨歌》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多愁善感的上海,一個嬌小惆悵的上海,一個神秘朦朧卻不乏生命與希望的上海。
秋去春來花開花落,一代人的調零換來了下一季的萌芽,上海充斥著無窮無盡的輪回。送走上一輩的遺憾似乎又引來了新生代的煩惱。這或許就是我們舊時的上海就像那些泛黃照片中述的景物那樣。感到即將踱到盡頭,卻永遠都見不著邊際的弄堂;感到即將永遠掙脫鐵籠,卻永遠飛不出那狹窄的弄堂天空的鴿子;感到是已經看破卻一輩子,也參悟不透的塵世;感到是近在咫尺卻,永遠拽不到手心的夢中情人;或許還有那縷看似已經摒棄,卻永遠擺脫不了的令人心碎的悲愁。
那時的上海融凝著婉約樸素與內斂的極致。是的樸素的極致成就了骨里的艷麗。朦朧之間我似乎又見到了那屋頂上的碎瓦;仿佛那象征著閨閣的心的鴿子的雙翅,又浸潤在西下殘陽的光輝中撲騰撲騰飛得高高的;好像那虛掩著的大門后面,又溢出了那令人心醉的菜香,那份暖得直讓人發膩的溫情。花窗簾的窗似乎又透出了那一絲絲的幽情。她似乎藏住了一切但其實什么都沒有藏住。因為她是玻璃做的。就算積了太多的灰,后面掛上再多的窗簾,我們還是能感到那窗后的氣息。有這么些惆悵有這么些滄桑,似乎還流淌出一滴滴羅曼蒂克似的曖昧。
這一切的一切都太像這窗后居室內住著的女主人了。她們的心不也就像這弄堂,這鴿群這玻璃窗嗎剔透玲瓏內斂羞澀,但卻天生多情。小小的窗透過它卻能看到一整個世界。上海弄堂里的女人們,雖然居住在這狹小的地方,卻有卓越的見識。她們懂得如何待人處世,明白世間人情世故心存憐憫敏感多情。王琦瑤或許就是這玲瓏剔透多愁善感的濃縮。她的愛隨興而起隨風而逝,但每一次都是那么的真實確切那么的刻骨銘心。
愛這是人世間最樸素最簡單,但也同時人世間最絢爛最復雜的情感。
《長恨歌》讀后感 篇27
看了《長恨歌》,只想說又好看又易讀。讀的過程中似乎又找回年幼時手不釋卷的感覺,悠悠的感覺,有太多話要說。我首先百度了一下作家王安憶,我只想說長得沒讓我失望,很端莊很有內涵,可以算作一個美女。不像有些作家,讀他的作品覺得感慨萬千,想必其本人也一定俠骨柔情、英俊瀟灑,一定有異于常人之處。但是當見其本尊照片時,心里實在咯噔一下,長得平常也就算了,這長得實在讓人無語。
其實,論“長恨歌”這三個字,之前我只知道白居易的《長恨歌》,至于王安憶的這部作品我是很晚的時候才知道的。我在大一讀《圍城》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時,鄰專業的一位同學向我推薦了第三本書,就是《長恨歌》。既然能獲得茅盾文學獎,就絕非膚淺的作品。只可惜,我事隔兩年才能靜下心來找到些閑時,而實際上我也是碰巧在書架上看見這本書,不禁往事盡來。
舊上海的味道在書中很濃,而里面的人物也個個性格鮮明。這是一本上海的專屬書,而我也恰好在上海讀書。或許選擇來上海也是基于其紛繁而又精彩絕倫的舊歲月的感召。對上海這個大都市復雜的情緒讓我做出了選擇。與其說我選擇了大學,不如說我選擇了上海。
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一點,也是我一直堅信的一點是人的情感是復雜的。我以前想法很死,也很閉塞,認為愛情就像我家附近或者我所接觸到的那些夫妻,他們只愛一個人,就是嫁給她愛也愛她的那個人。愛情沒那么復雜,找個人家嫁了就是,沒有自己私自的感情,然后安安祥祥地過一輩子。但實際上,這樣的狀況或許只屬于貧苦的老百姓———社會的底層人,他們的選擇太少,有配偶就不錯了。又或者是,很多隱情或曾經瘋狂的軼事只是我們表面看不到,人們也很少議起,至少不在小孩子面前議起。
我也是后來才漸漸開化明白的。就像我一開始傻傻地以為找了女朋友就要與其結婚一樣,實在是我想太多,男女朋友隨便的多了。而我也漸漸明白,其實有些愛情確實是適合成家的,但是有些只是一時的激情,你看中的那個人,即使你喜歡,可惜她不會長駐在你身邊,更多的是壓根不適合穩定的夫妻穩定的家,或者你在這個時間沒這個能力促成這段情。現在這個時代是自由的,那種過往的束縛和遷就已太少太少。
王琦瑤,這樣的女人其實是我最怕遇到的。漂亮又情感細膩,水性楊花形容她又顯得太輕浮,她多情卻明顯要更復雜。愛情里,她注定是占據高位的,也只有李主任這種有權有錢的人是她的克星。我很相信我看人的感覺和評價,我在生活中其實遇到很多這樣的女孩子。她們一開始往往追求危險卻讓人興奮的愛情。她們給別人帶來不幸,到頭來,又往往自己以不幸收場。賤的命運但她們卻依舊心高氣傲的不悔。及時流淚也只是偷偷的夜深人靜的。只是作品里可憐了老實卻專情的程先生。
程先生是個理想的好男人、好丈夫,可惜他愛上的是一個不平凡的女人,這也就注定了他只是個備胎暖男。但我覺得他又是偉大而不自私的。一開始他、王琦瑤、蔣麗莉之間的三角戀,蔣麗莉這么喜歡他,但他眼里卻只認定了王琦瑤。我在讀的時候,讓我感到他像極了《圍城》里一開始時候的方鴻漸,同樣是三角戀,同樣喜歡一個自己可望卻始終不可即的女性,又同樣被一個敢愛敢恨的卻自己又不喜歡的女人喜歡,而且是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絕情地拒絕,寧愿自己最后遭受不幸的結局。但我又覺得程先生的人格魅力甩了方鴻漸好幾條街。畢竟,明知王琦瑤跟其他男人亂來,懷著的是別人的孩子,卻還是心甘情愿照顧懷孕的王琦瑤。還把自己的薪水絕大部分交給他愛了半輩子卻始終不得的女人,現在的男女朋友,男方應該很少能做到把自己的月錢全部貼給女朋友的吧。不過也沒必要,情深的人已很少,沒必要做這種無謂的投入,來證明什么。很多的時候,相處久了,默契和直覺會告訴你怎么做。回到文中,程先生的愛算是上了一定境界而又無私的。但這注定他的不幸,老實的好男人值得成家,但很多的女人他們不要這種穩定,至少年輕的時候不需要。我個人覺得,我最像里面的程先生,像的是他的固執,但離他的境界,確實遠遠不及的,事實上,很難有人做到。程先生絕對算得上絕世好男人。只是好人不好命。
蔣麗莉,絕對是敢愛敢恨的女人。我曾經跟我同學說過,《何以笙簫默》里的趙默笙的活潑主動,是沒有男生可以拒絕的。蔣麗莉可能并不天真,但她覺得值得去愛。她勇敢地追程先生即使明知道程先生愛的是王琦瑤,即使后來嫁給了不解風情的山東老張。她內心里依舊忘不了程先生,雖然這份情感可能大多數人都如此,但那個年代,她可是個有夫之婦。只可惜,她也是不幸的,稀里糊涂地過著人生,即使成家有三個孩子又如何,不幸福就是不幸福。她最后在病床上對王琦瑤的控訴,可見這幾十年來,她的內心從未真正開心幸福過。
鄔橋的阿二,我挺喜歡的,有理想,雖天真但熱血方剛。同作為男生,他對王琦瑤的愛慕之情我很能理解。
康明遜,這個男人其實我是真不理解。文中前面他們幾個經常打牌的時候,他所表現出來的風范和替他人著想的心思,讓我很欣賞這個男人,不光我欣賞,王琦瑤也欣賞。但是等到他把王琦瑤肚子搞大后所表現出來的懦弱和逃避實在讓人失望至極。怪不得王琦瑤母親也不待見他。相比之下,程先生偉大得多了。還有一點我不解得的是,此處王琦瑤到底是個怎樣的女人。她心里的確是喜歡康明遜,但她又對康說到時候康結了婚一定給他做伴娘。雖然說可以看出王琦瑤替康著想。但我覺得更多的是王琦瑤對自己其實也不負責。女人真的太可怕了,專情的男人,她們未必喜歡。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不是沒有道理的。
至于薩沙,在這些男的當中,我是最討厭的。一開始打牌那會兒,常貪小便宜不說,后來的那會兒,我甚至看出他有家暴傾向。你既然答應了王琦瑤做一回冤大頭,那又何必跟一個女的計較,處處為難她呢!這里王琦瑤的行為我也不滿,為了隱瞞真相,又去跟薩沙睡。她到底有沒有廉恥感。雖說迫不得已,但還是讓人不舒服。
但好歹,王琦瑤,這個命運曲折的女人,生活過的還算可以,并沒有遭受過多的磨難。只是有點凄凄涼涼。
這本書讀完后,內心肯定是平靜不了的。作者刻畫最好的就是每個人的復雜性格,讀到一處,便深深認同,那描寫真的是入情入理。其中穿插著歲月年代的變遷也透出一份滄桑感。
一個人或一段感情沒有對也沒有錯。只是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際遇和生活選擇。人們大多熱衷八卦,我們沒有必要去在意別人的評判。因為這是我的人生,我的選擇,所有的恩賜和懲罰我一個人受,我對自己負責,無怨無悔。人生匆匆而過,到頭來,回首往事,也只是感慨一聲。
《長恨歌》讀后感 篇28
一個女人40年經歷的風風雨雨,附著大上海動蕩的背景,那些走進又邁出生命里的人,一段段不為人知的細膩的情感糾葛,還有一些不愿提及的過往,遇到的人和事總是有時效性的,埋藏至心底。
時間是個好東西,偷偷地走,改變容顏,改變命運。少不經事的豆蔻年華,心底總是有著某種崇拜主義,物質的滿足和一呼百應的氣勢,堅定了內心的迷茫,也滿足了對周遭的好奇。會對這感覺產生病態的迷戀,日漸經事,漸長漸大,小心思就會增多,想法不如從前那般單純了,都說女孩變女人后,就會有質的飛躍,關于這點,我持堅信不疑的態度。
少女的固執總是與周遭的壓抑和束縛掛鉤,在一個外來文化開放的舊上海,頭銜,名聲,等都助長了女孩的成熟,尤其是面對一個錢勢都不在話下的成熟男人的猛烈進攻,少女的芳心就像雨后的春筍一般,再加上周遭羨慕的言語,更堅定了少女對這位成熟男性的依賴,而男人喜歡少女的純真和羞澀,正好各取所需,幸運的是,男人也并非無情無義之人,最后給了夠她下半生生活的物質。
自此之后女人就一個人生活,一直到最后都沒結婚,她是個漂亮的美人,長發,旗袍和絲襪,小巧的鼻子,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膚,可惜紅顏都是禍水,男人們喜歡她的穩重,端莊,持家,優雅的談吐,還有對事對人的見知,不過喜歡她的男人年紀都比她小,雖然每段情感里都付出了真心,可不是所有的愛情都如我們想的那般美好,現實終究還是一個俞越不了的溝壑。
她的愛情就像她的生活那般靜謐,像弄堂上空翩飛的鴿群,也像寂靜夜晚的星空。她的魅力總是來自不經意間的嫵媚,這樣的不經意對男性來說是莫大的殺傷力,她的美,在舊上海時尚的潮流里,也是讓人著迷的,對于潮流,她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經常把復古的東西稍微改裝,就變成人們追逐的對象,頗有畫龍點睛之意,也緣于此,才認識更多的愛情。
我相信她也是一個相信愛情的人,那種矜持,壓抑,和眼波流轉的嫵媚,這天生的本事,也絕非人人能學到的。
她有了孩子之后,本來打算打掉的,可是又不舍,覺的孩子會是陪伴她生活的一個樂趣,然后故事的很長一截,就是講與女兒的生活。
可是孩子算是什么,總是摻雜了太多復雜的情感,小時候,看著孩子的小眼睛,小鼻子,小胳膊,小腿,一切都那么美好,漸長漸大,他們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我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疼愛,去保護,可也有心無力,只能引導,生活,還需要自己去闖蕩,孩子其實我覺的也是一個外人,對于單親媽媽來說,這也是一個生活的樂趣,和孩子一起成長,也算是尚不錯的一段生活經歷吧,可苦惱的,就是長大之后,孩子也會慢慢的離開,所以對于生養孩子的事,還得慎重,畢竟我們都是自私的人。
故事里,最給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她的情感糾葛,等待和隱藏,在愛情里始終是一個主線。由開始的等李主任等到忘穿秋水,等到忘了時間,心里的焦急又無處釋放,只好在屋子里拉著窗簾看外面明了又暗,最后又近在咫尺,卻錯過見最后一面。這段情感是被隱藏著的,見不得人的,她卻心甘情愿,第二次是在蘇州,遇到一個年紀比她小,和女孩多講幾句就臉紅的白凈小男生,因為羞澀,總有些情感沒有多表達,結果又在她的等待中,錯過了,之后又回到上海,本想著安安靜靜的,在弄堂里謀個生計,平靜的度過一生,可人活著吧,總有人走近你的生活,慢慢的又遇到一個人,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可他們的愛情注定不被祝福,只好隱藏在歲月里,獨自撫養孩子長大,面對著鏡中日漸蒼老的她,苗條的身段和年少美貌的根基多少能讓她占一些優勢,在這熱鬧的派對里,靜謐的呆著,有人注意到了她,反復的辯論和聊天,她的心又被點燃,結果很慘,我知道她是絕望的,也理解絕望的背后,那些滄桑和無奈,而他就像隱身一樣,只是她世界里匆匆而過的一個影子。
悲劇的結果,反而讓我有些釋然。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讀罷,我還能想起那個她,對鏡貼花黃,一顰一笑,看的順心和溫婉,可惜那也是一個影子。
【《長恨歌》讀后感(精選28篇)】相關文章:
《長恨歌》精選讀后感10-31
精選小說《長恨歌》讀后感11-18
《長恨歌》讀后感精選13篇12-22
《長恨歌》讀后感(精選15篇)09-13
《長恨歌》讀后感(精選14篇)09-03
《長恨歌》讀后感精選五篇01-18
長恨歌讀后感(精選5篇)10-28
《長恨歌》讀后感01-06
長恨歌讀后感11-11
白居易長恨歌讀后感(精選6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