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讀后感范文2000字(精選2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讀后感范文2000字(精選2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讀后感2000字 篇1
家是什么?家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腸;家是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夜半歌聲;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似箭歸心;家是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溫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斗,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著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里說對方的閑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一種是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覺新”來說,他就是那些逆來順受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雖不愿意,因為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為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惟命是從,結果最終還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莫過于“覺慧”,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參加游行,敢于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嚴重不滿,敢于做出反抗。即使他爺爺不許他外出,他也并沒有就此放棄了學生會的工作,而是在家看書讀報,了解當天的時事新聞,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再看看今天,家家戶戶和和睦睦,極少存在家庭的明爭暗斗,都是民主制度,家和萬事興,有什么事情說出來和家人合伙商量解決,小孩子也有發言權,有時還能提出一些家長不能相處的解決方法,并不是一味的不分對錯的唯命是從;和那封建社會的那種“我是長輩,我說了算”的封建專制家長,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鉤心斗角、互相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社會是不斷的在進步,像《家》里面的“覺民”、“覺慧”那樣,有著先進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著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為以及家長的封建思想意識,為自己所認識的真理去奮斗。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并不是說我們也要反封建社會(現在我們不是在封建的社會里),而是勇敢的反對社會上錯誤的腐敗的思想意識,要敢于開拓創新,堅持遵紀守法,相信科學,堅持科學真理,反對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來說吧!文章中的“鳴鳳”是一個丫鬟,她喜歡了“三少爺”,但后來她被“老太爺”賣給“馮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無選擇的權力,最后跳湖自盡。再比比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在的社會人人平等,不分貴賤,沒有主仆之分,一視同仁,而且每一個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會那樣,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隨便給有錢人家的公子少爺老爺當作禮品或物品用金錢買賣,完全沒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并不局限于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為開放,變傳統為創新,變專制為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了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著。我們可以向《家》里面的“覺民”、“覺慧”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為借鑒,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己,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
《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今天我們的家,家里面我們成為了中心,父母長輩為我們而日益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為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但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并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應該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后,我們為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并不斷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為我們的付出呢?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饑餓……盡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讀后感2000字 篇2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是一位熱情的、有思想進步的、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文學巨匠之一。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在大家看來這三部作品好像是不能分開來的,可是因為本人的懶惰,暫時只看完《家》這部作品。
本書以時代中最年輕的一代為主線,著意表現了其與靠著封建制度循規蹈矩而殘存的上一輩人之間的沖突與矛盾,然而令我贊嘆的是,作者恰恰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能夠最大限度的展示各個階層,不同人赤裸裸的心聲。關于情,關于理,關于一個壓抑時代下“奴隸”與自我的斗爭,還關于那些與時代中最容易為讀者和世人所忽略的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巴金的妙筆毫無保留的描述了一個真實的時代和真實的人。
關于家,冠冕堂皇,氣勢宏偉,作者曲折的筆下從朱紅大門前座落的石獅,穿過疊嶂的園林,踏著木拱橋下潺潺的溪水,和著眼前豁然開然湖泊,似乎這所有的一切都讓你漫游了一次夢的國度。她端莊,優雅,瑰麗,浪漫,你似乎還可以想象這奢華的背后是怎樣的一戶雍容,高貴的人家。然而,就像看著落葉,看似飛翔卻在降落,讀完《家》的心情是沉重的,這種沉重在于那樣美麗而令人陶醉的家卻處處洋溢著窒息的浪漫。希望與絕望在兩代人之間化成模糊的界限,或者說是希望恰恰帶來了毀滅,它似乎理直氣壯的蒙蔽著有著封建權威的高老太爺的雙眼,卻麻木了克明克定的一代人,他們有著寶貴的經驗,那就是理所當然的遵守為他們設計的這一切,甚至于感恩所有即將沉沒的榮譽。
如果說覺新在封建制度下是無反抗主義者的話,那么不如說他是殘酷現實下承受了巨大痛苦的勇者。覺新生活的時代注定了他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著覺民的勇敢與追求。即使文章中并不是正面的表達這一個犧牲者,但其細膩的心里刻畫讓人感受得到這是一個承受著非人痛苦的弱者。在隨遇而安的“懦弱”者身上,他無疑是把生活處理的最好的一個,他深愛著梅表妹,卻從不辜負瑞鈺的感情,面對兩個深愛的女人,任何一種選擇都是痛苦的,而這種痛苦卻深沉的藏在一顆受傷的心里,想著麻木,因為這不再是屬于自己的世界,可是他卻放不下身邊愛著他和他愛著的女人;而孤獨月夜,偶然的思念,卻化成深深的自責。在現實社會下,他可以放棄追求新潮的夢想,可是卻放不下兩個女人之間的愛。對于毀滅的夢想,他擁有著下一代人最后的底線,那就是沒有隨風漂流,而是用詮釋愛的這種極端的苦痛變成了對封建社會提出挑戰的最后利刃,是悲壯的離去,無聲的戰斗。
關于鳴鳳,是感受最深刻的人物。作為高府任人使喚的丫鬟,并不是說她有著與其他丫鬟不同的的一面,恰恰是她的共同性,把整個社會帶入了人權的黑暗中。刻畫鳴鳳的深刻性,代表整個封建時代最底層人的生活和痛苦。作為高府中的小角色,抑或是歷史中的小角色,鳴鳳所代表的底層人的命運和思想很難為后人所察覺,而《家》卻很深刻的敘述了一類人的掙扎,然而,這種掙扎最悲劇性的表現在這是一場在現實中毫無意義的斗爭中鳴鳳久久等著希望的火光,她單純的以為和覺慧的愛情可以改變她的命運,盡管他們的愛情深沉而持久,但也沒有換來鳴鳳死后覺慧撕心裂肺的“殉情”之念,而是漸漸的淡忘,如同生命中一次心曠神怡的登高遠望,成為了記憶,也淹沒在記憶之中。但是,鳴鳳又是熱烈的,她早就察覺現實殘酷的一面,夜深人靜,在燈光下的痛苦;苦苦等待和培養的愛情最終還是變成了欲罷不能處處躲著的奢侈品;婉兒的出嫁,更令她敏銳的感覺到死神來臨的恐怖。她一秒鐘一秒鐘的等待心愛人的到來,也一秒鐘一秒鐘的等待死亡。當希望徹底的破滅后,她走向死亡,選擇抗爭,壓抑的死去,喚起一大批人的起伏心靈。
《家》的人物內心或矛盾,或壓抑的袒露,是拋卻了時代溝壑的表達,是一道心靈的長廊,走著不同的人,卻有著相同的感受。
在我們看來,家就像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在你寒冷的時候,它可以帶給你最溫暖的關懷;家就像是一潭清澈的池水,在你口渴的時候,它可以帶給你最清涼的感受;家就像是一雙溫柔體貼的大手,當你感到沮喪之時,它可以讓你振作起來。家,給予我們莫大的鼓舞和支持,因為有了家,我們才有了賴以生存的空間,也是因為有了家,我們才體會到了世間真情所在。
然而秋風瑟瑟,落葉飄盡,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家族的沉落、衰敗,除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憂傷,我們并不能去做些什么,這就是無奈吧。
《家》讀后感2000字 篇3
讀完了《家》的最后一頁,一股激流仍在心中涌動……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群象征著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群象征著另一端。關于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著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里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于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說什么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著,讓他一個人去說,等他話說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說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后,“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蒙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卻為著自己痛哭,為著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著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里打轉:‘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著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說。”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終于,新、慧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達到了高潮——那是在第三十一回覺慧勸覺新幫助已被強制訂婚的二哥與他真愛的琴結婚的段子——“‘你為什么這樣生氣?他們只曉得他們的意志應當有人服從,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沒有用。’‘沒有用?你也這樣說?怪不得你不肯幫助二哥!’‘我又有什么辦法呢?’覺新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不記得爹臨死時是怎樣把我們交給你的?你說你對得起爹嗎?’”覺新被擊中了傷處,“‘我如果處在你的地位,我決不像你這樣懦弱無用,我一定會親自斷了馮家的親事!”覺新這時早已抽泣起來,最后,“‘你真是個懦夫!’覺慧這樣地罵了哥哥一句,就走開了。剩下覺新一人,房里十分孤寂,十分陰暗,空氣沉重地向他壓下來……”是的,多么激烈與深沉的矛盾啊!覺新的懦弱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與無謂的犧牲多對得起爹一些么!而如果繼續下去,琴不將是第二個梅么!我仿佛也陷入了一片孤寂,在無邊的黑暗中思考……
這種由矛盾所導致的黑暗是讀《家》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的,然而《家》中卻會時時在那些空隙之處讓你看到火光。思維突然游走到了梅與覺新妻子的那個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覺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們兩個當初感情很好。…他當初真不該娶我。…現在我才明白他為什么那樣愛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個傾訴?沒有一個愿意聽我訴苦的人。我的眼淚只有往肚里吞……杜詩說: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淚少很多,可心卻常酸痛不止,好象眼淚都流在心里似的…大表嫂,你不要為我悲傷,我是不值得你憐惜的……’這蕩漾著一個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訴說著一段凄哀的故事,它們一字字、沉重地壓著瑞玉溫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凄涼的微笑,感動的微笑。她把兩只手壓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歡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給你…以后就認我做你的妹妹罷…只要你過得好,我心里也高興…你答應我你要常常來,這才是你不討厭我,而且原諒了我…’……”
在矛盾中,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著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動的東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滌蕩著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現出躍動著的星光。而隨著小說線索的行進,這光也似乎更亮了。
……老太爺剛罵完了克安,“他衰弱地躺在這里——失望,幻滅,黑暗。沒有人分擔他的痛苦和孤寂,這時候他才明白他在這個家庭里的真正的地位了”——一切太遲了……在他臨死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來到了那個房間——“他把眼睛埋下去看覺慧,他的嘴唇動了,瘦臉上的筋肉弛緩地動著,他好象要做一個笑容…‘你來了。他…他……馮家的親事不提了。……你們要好好讀書。唉,要……揚名顯親啊。我很累……你們不要走。……我要走了……’他閉了口,手冷了……”
又一個人死了,是瑞玉,是在臨產時……終于,“覺新的兩眼突然放出光芒,用他平日少有的堅決的語調說‘我說過要幫你的忙,我現在一定幫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他忽然自語:我們這個家需要叛徒,我一定要幫三弟成功。你們看著罷。家里頭并不全是像我這樣服從的人!”
有很多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著的人卻分明有著一股激流在推動著。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于真正的內涵——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為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群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著新的自我,彌補著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著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著自己青春的棱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著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著所有的事與物,追求著理想,追求著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恒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那一天,覺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將把他帶向未知,帶向一個新的起點。“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輕輕地說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
我實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舉于此,但也只有真正讀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后思維才會真正有所感悟,心靈才會真正有所感動。也在此真誠地希望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家》讀后感2000字 篇4
巴金先生的《家》,是我一直想讀卻又未曾去讀的,記得九年級有一篇文章叫做《家的序和跋》。我們的語文老師在學習到這篇文章時,便將《家》的大致情節講給了我們聽,她說的是那樣吸引人,不禁讓我立刻捧起這本書來讀。現在,暑假到了,我終于是有時間去讀這本書了。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封建大家庭中的各種事。有快樂的,悲傷的,令人痛苦的和不合常理的。各種令人憤怒的事件的起因都是這個家庭中很多成員的腐朽落后。特別是由于高家祖父的一切所作所為和太太們的煽風點火。讀了這本書我才明白原來當年的封建禮教是那樣可怕,以至于把人逼向死地。其實高覺新的內心并不壞,只是他不敢反抗家里長輩的命令,可以說親手害死了自己所愛的人和自己的妻子。即便后來他有所悔改,但事情都已過去了,后悔也來不及。
其實我所一直認為的家是可愛的,溫馨的,而不是像書本中描寫的那樣,束縛、順從、壓迫,那簡直是太可怕了。書中從頭至尾唯一一個具有先進的思想并為之付出行動的人,當然,高覺民也是如此,但那是后來的,是他在快要失去最親的人的情況下。我認為既然是要反抗,就一定要是一開始,而不是非等到被逼無奈的境地后,再去反抗,到那時,即使為時不晚,但給自己、別人不免付出很多痛苦。那么就來談談高覺新好了。
高覺新作為思想進步,但行為保守一類的代表,他的坎坷經歷常使人感到心寒。首先,他因順從而被迫不能與自己親愛的人結婚,這導致兩人后來都痛苦不堪,所以導致后來的他的愛人因痛苦不堪加疾病纏身而最終去世。再到后來,又因為老祖宗的死,他聽從家里各種太太的話不讓自己的妻子在家中生產,最終導致妻子生下孩子便去世了。這是給他帶來的多么大的打擊啊!也是從這以后,他開始反抗了!其實高覺新的人物設定很巧妙,他既是擁有先進思想的后一輩,又是代表封建勢力的老一輩,他是不敢與家中的各位姨太,太太還有叔叔們作斗爭的,因為他承擔的是一個一家之主的責任,所以他所承受的已經夠多了,這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已經盡了他的所能了,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我們不怪他,因為這個不敢忤逆大人的他,不知傷害了多少人。高覺新的事跡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有時需要放開自己,雖不說與家人唱反調,但也要忠于自己。
高覺民是一個進步人物,但他的進步還不夠明顯。他相對于高覺新,在行為上,思想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有時,他也還是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打算。他是一心一意的愛著琴,只是在有關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才站出來反抗,太不正義了!但是,轉念一想,難道人不應該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所愛的人而去爭取嗎?我們也許又應該原諒他。可是我印象中的高覺民卻有些懦弱,有事,面對弟弟高覺慧的責罵及嗔怪,總選擇沉默,面對家中大人的建議,也選擇沉默,當自己要被逼成親時,選擇的依然是去找三弟商量,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像是個無腦之人。其實也許應該贊揚他,要不是因為他的堅持,也許高老太爺也不會那么大發慈悲的放過他。高覺民讓我們了解到自己是要為自己心愛的人所付出的,因此要敢于想家人或其他的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學會反抗,而不是整天郁郁寡歡,像個被囚禁的犯人。
高覺慧在書中就顯得較為厲害了,從頭到尾他都在不服不滿,都在反抗。他反抗祖父,反抗大哥,反抗叔叔嬸嬸,他的生活從來就只有反抗。哦,還有短時間內,鳴鳳帶給他的愛情的歡樂。覺慧他是一個永遠都跟得上進步思潮的人,不光是在思想上,更是在行動上,我個人認為他與他的大哥,二哥相比,進步的不止是一點點。他會在祖父不允許他出門時,悄悄地跑出門,會在全家人都同自己作對時,也能冷著臉不理,在二哥覺民碰到難題時,勇敢的幫他解決,即便他也曾嘲笑過他。而這么要強的他竟然也有過慘痛的一段經歷,那就是鳴鳳的死,這痛苦對于覺慧來說是巨大而又短暫的。之所以說巨大,是因為他曾深愛著這個少女,并且是因為自己的不注意而沒能幫助這個少女而使他被迫跳湖致死。而短暫,便是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一個人的死,即便是自己愛的人,那也沒有什么,那是只夠人們傷心一段時間的。所以覺慧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了。高覺慧的故事告訴我們,反抗比起嘴上說說更為重要,但是我們又是決不能將工作為軸心而不去顧自己所愛的人了,兩頭兼顧,才算得上精明了。
《家》是一篇震撼人心巨著,里面只是圍繞一個點來展開進行討論,但是卻讓人覺得自己身處其中,貌似任何一個人都與自己有關,他們痛苦,自己也感到痛苦;他們快樂,自己也感到快樂。所以這本書是由內而外地擊垮了我,和眾多像我一樣的讀者。
何其慶幸,讀到這本書。
《家》讀后感2000字 篇5
《家》是巴金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中國的一個封建的大家庭,寫了這個大家庭的沒落與分化,寫了垂死的宗法制度還在吃人,同時也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與家庭的決裂,描寫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蕩,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國文壇中的巨匠地位。
讀完《家》的那一刻,我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家》描述的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在這樣的家庭中,有著不可避免的明爭暗斗,糾紛,不公與壓迫。但又因為身處于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期,卻也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反抗。在封建社會的殘酷迫使下,一群年輕可愛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帶著血和淚,帶著控告與悲憤的呼聲。把斗爭的劍刺向了極度腐朽的封建社會以及害人的封建禮教,并暗示它走向滅亡道路。
讀完《家》,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大哥覺新,覺新是巴金先生筆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個個性極其鮮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說:“我應當在覺新身上花費更多的筆墨。”可見,覺新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覺新的悲劇不只是他一個人造成的,也是由整個家族和社會造成的。
首先,覺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即使是犧牲自己和所愛的人,也要去遵從舊傳統。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給了別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臨死前兩人都沒能見上最后一面。覺新曾感嘆:“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可是,他那毫無原則的茍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懦弱的表現,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著家人的擺布。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覺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著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覺慧那樣激進,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覺新的思想根源。這一點是由第一點衍生而來的。作為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長子長孫,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這教育也是封建倫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觀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這也在思想上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簡單的為自己而活,他活著就是為了整個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禮教的奴隸。恪守著長房長孫的規矩。他完全成了一個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擺布,沒有思想也沒有靈魂。
最后,社會原因。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沒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他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覺新最大的悲痛莫過于兩位至愛的人的離去。
當他來到梅的床前,看著她“安靜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閉著,頭發飄散在枕畔,瘦削的臉像紙一樣地白”,他心中會是怎樣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這所有的一切都無濟于事,無論什么都已無法挽回那隕落了的年輕的生命。寂寞的荒廟中又有誰能陪伴那孤獨的生命?
當瑞玨的聲聲苦叫從窗里飛出,傳進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樣的心情?一扇破舊的木門最終使他們陰陽兩隔,至死都沒能見上一面,在門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樣的痛苦?那兩扇破舊的木門最終“攔住了最后的愛”。
直到此時,覺新才悔悟到:“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么多年,奪去了他的青春,奪去了他的幸福,奪去了他的前途,奪去了他所愛的兩個女人。他現在開始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扔掉,他在掙扎,這如果說算作思想上的覺悟的話,那么他幫助覺慧離家便可稱作是將這一覺悟付諸實踐。他真切的感覺到“這個家需要出一個叛徒”,真切希望這個腐朽家族的改變。
覺新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個人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飽受煎熬和摧殘,最終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劇。他與覺慧構成鮮明的對比,也讓人們看到了在新舊時代交替的背景下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矛盾。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后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斗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并不會因為有什么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么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盡管有如此之多的“烏云”,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家》讀后感2000字 篇6
夜晚,在寂靜的夜里,孤獨侵襲著我。我好像聽到了兩三聲嗚嗚聲。雖然哭聲很低,但它悲傷的余音已經彌漫了整個夜晚,美麗而悲傷,就像一聲哀嚎,在我們告別生死的時候,不忍心讓對方難過。而在我的耳邊,有一個年輕人激動而熾熱的聲音:“我們是年輕人,不是怪胎,不是傻子,我們要為自己爭取幸福!”然而背后卻躺著無數鮮活年輕的生命。在它的陰影下,有一個“家”,但“家”其實是一片沙漠,一個摧殘人性的煉獄,一個道德淪喪的監獄。有多少人在其中掙扎煎熬,沒有青春和快樂,永遠是不必要的受害者,最終得到滅亡的生命。我看到它的封口上清晰地刻著——封建、專制、殘酷的字樣。
這時,痛苦、猶豫、悲傷、遺憾、無助、懦弱、失望、凄涼一起向我襲來,它們被安慰、鼓勵、正直、善良、熱血、反抗驅趕著。冰與火,愛與恨,光明與黑暗的交替與沖擊,讓我突然明白,“家”其實已經指引我們走向了一條新的道路。在這條路上,覺民、覺慧、倩茹、存仁也走過,而處于“長屋長孫”地位的覺新,卻在新舊道路之間徘徊、轉折、彷徨。雖然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激蕩,甚至親身遭受了封建禮教對他身心的壓迫和摧殘,但他深受封建禮教尤其是孝道的影響,使他成為一個懦弱順從的人物。他對未來的夢想被舊倫理傳統的邪惡力量擊碎,讓他肉眼看不見,因為后來,你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對未來的憧憬,他變成了一個像閨房一樣對抗舊勢力的木登海。
梅和瑞羽的離去簡直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淵。幸運的是,他終于幫助了覺慧,為他的旅行籌集了一點錢。他終于跌跌撞撞,跪在了一條新的路上。
突然,我被一聲爽朗的笑聲震驚了,笑聲清脆、無所畏懼、溫暖而真誠,秦陽光活潑的臉給我留下了很大的印象。她在新的道路上昂首闊步,帶著自己的夢想,守護著她對覺民的愛。他們是新來的青年,以后要舉行新的婚禮。這時,我看到了覺新那張矛盾的臉,他低下頭來反對,但又不能忍受。
“哼”,我看到另一個人冷笑著說,“如果犧牲是必須的,那受害的絕不是我。”“我不會說覺民在哪里。”“我不會讓你進去的。捉鬼敢死隊,哼,你就是想讓你爸爸早點死。你只要得到你那份財產。”“我決心要去,沒有人能阻止我!”
我承認,就連覺慧也意識到自己的道德力量即將超過整個封建家庭。我對他無話可說,卻不住點頭。他有驕傲和激情。有時候他也很苦惱。他在黑夜里哭泣,但他終究穿過封建遺骨,走上了新的道路。
三個兄弟,三段不同結局的愛情,也讓我的內心有一股悲憤之力,對一個垂死的系統喊出我的控訴。
覺慧和鳴鳳的愛情隔著一堵厚厚的墻。中間權力太大,分不開。他們無事可做。當他們看到最后一次的時候,他們是如此的倉促和短暫,以至于沒有了永恒的愛情和永別生死的誓言。帶著馮明最后一滴眼淚在回首,聽著絕望的“兩天后”,看著他們最后的親吻,摸著他們微暖的嘴唇,看著馮明溫柔而略帶憂郁的眼神在他們面前,馮明轉身走向死亡,帶著對未來生活不可能的希望和期待。
更糟糕的還不止這些。當你看到覺新和梅那種既想看又不敢看,既想和對方說話,又害怕別人說閑話的那種痛苦而矛盾的眼神時,你就知道那是多么痛苦了。覺新捶著破舊的木門,喊道:“瑞羽,你好嗎?”“讓我進去,我求求你,我要抱著你,我不會離開你!”有時候,這些話只能換來只能壓抑的哭喊和憤怒,換來永遠逃不掉的噩夢。世界從來不是他想象的那樣
太美了。善良賢惠的瑞羽在產房哭了,伴隨著一個嬰兒的哭聲,卻和丈夫永遠分開了。覺新瘋了。他把所有的怨恨和憤怒都收在手中,想敲敲木門,見瑞羽最后一面。只是他敲了一扇舊門,其實敲的是一個荒謬邪惡的舊制度。像他這樣的弱者怎么敲門?他忍心把妻子送到農村去勞動,只是因為迷信,也因為一些規矩,丈夫進不了妻子的產房!大膽想象一下,覺慧來了,推開木門就會打開,封建制度在他眼里不堪一擊。
作者巴金將許多人物組織成一個宏大的結構,通過他們的矛盾、糾葛、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鮮明的內心世界、個性特征和各自的命運。各種驚心動魄的事件交織成一個緊密相關的整體,表達了一個人對封建制度的憤恨,宣告了一種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揭示了宗法制度必然滅亡的命運,鞭撻舊社會。并通過對年輕一代戰斗勇氣的描述,在嚴格而殘酷的黑暗王國中展現出一絲曙光。
它們被作者充分描繪和描繪,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展示了作者在控制宏偉結構方面的杰出藝術才華。
此時,我的心處于跌宕起伏的洪流中。它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它似乎能夠沖破一切苦難和邪惡的障礙,馳騁在廣闊的世界里。
我們活著是為了什么?
為了征服生活。
《家》讀后感2000字 篇7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讀這部小說了,記得初二的時候老師布置閱讀作業的時候便讀過,可惜那時候并未深讀,只是大概翻閱一遍,大概了解是批評封建社會的黑暗的吧。這一次總算有些時間來細讀一遍了。
真的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在巴金先生的筆下,每一個人物那么真切,真切的讓人窒息,他們哭著,喊著,吼著他們對這個黑暗社會的不滿,泣著他們如何悲哀而又無可奈何的人生……當然,在這片遍步黑暗的大地中,也不是全無希望的,一絲黎明的曙光照射下來,那些熱血沸騰的青年們,盡著他們最大的努力,沖天怒吼,這即將是屬于他們的時代,星星之火即將成燎原之勢。
或許那真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年代,至少是從現代意義來看,在如今自由戀愛的年代,無法理解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何物,兒女的幸福不應該是父母最大的欣慰么?那為何父母卻如此逼迫子女呢?一代壓一代,果真如此,記得剛剛學《孔雀東南飛》的時候很郁悶,仲卿之母當年也是受盡為人兒媳之苦,既然知其苦,又為何惡性循環,把這種痛苦施加給蘭芝呢?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我們統統開罵,這老婆子忒不厚道!
瞧,又說哪兒去了,沒關系,咱們繞回來說,既然說到《家》,不得不談談巴金老人及其巧妙的人物構造了。
似乎貫穿整部小說的人物是覺慧,他是一個進步青年的代表罷,但暫且不談他,倒想說說他的大哥——覺新。
覺新是整部小說中最為悲情的人物之一,處于封建思想與新思想的矛盾之間,處于長輩與晚輩的代溝之間,只能放棄自己從小的理想,自己所憧憬的愛情,許多人看過《家》會覺得覺新的悲劇都是他自己釀成的,他的“不抵抗主義”“作揖主義”,種下無盡禍根,而命運對它也是格外的不公平,毀了他的理想、愛情……一切他心愛的東西,但這一切卻都被他忍下來了,因為他腦子里深深植入了一種思想,一種封建社會是無法推翻的思想,一種什么抵抗都無用的思想,他甚至根本不敢想到抵抗……
再來便是梅表姐,算是悲情女一號吧,或許是性情影響,她如此多愁善感,倒讓我想起了林黛玉,乍一比較,梅表姐似乎與林黛玉真有幾番相似,體弱多病,多愁善感不說,遭遇也不盡相同,與心愛的人被迫分開,憂郁致死,死不瞑目。
《家》中的悲情人物數不勝數,在那種有臉有面的封建禮教家庭中,竟然都藏著那么多的悲哀,他們有足夠的金錢,無食宿之憂,卻有思想上的種種束縛,更何況那些社會底層的人民呢?在無情的戰爭中,衣食住行大概都成問題吧,又如何去顧及思想的落后呢?
鳴鳳是下人中的代表,從小被賣到封建家庭中做丫頭,整天靠主子的打罵過活來的,對于那絲愛情,她并不存有絲毫的奢望,只是希望能在覺慧身邊當丫頭,僅此而已,可是這點希望也無法被滿足,大概只有那潭死水知道她的悲哀……
說了那么多的悲劇人物,總該談談一些積極面的東西。
前兩天同學聚會的時候正巧與一個朋友討論到《家》中的女主角,說真的,我說不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女主角,按照出場時間來看,應該是琴,至少我很欣賞她這個角色。她在小說中基本上等同于完美女神,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有勇氣,有思想,新女性的典型代表,她跟梅表姐的家庭背景其實差不多,不過她們兩個的運氣可是差太多了,先是琴的母親相對開明,再來便是覺新和覺明的差距,于是造就了琴這個不放棄,勇于追求自己愛情與理想的女性形象。
說了那么久,都還沒有說到男主角,覺慧就是把這一切都串起來的主線,他的思想與這種社會現實格格不入,他親眼目睹了多少悲哀的人生,他要改變他們,他的熱血都快從胸腔里面噴出來了……這是我粗略看過后的印象,其實我一直覺得覺慧也算是一個矛盾人物。作者鮮明的點出了他與封建家庭的矛盾,卻也不經意間把它叛逆又張揚的個性顯帶出來。他的愛情有些讓人不解,按理說是鳴鳳吧,可是穩中多次點到它對于琴的情愫,他那些壓抑著的“戀姐情結”,也不知道這樣說是否正確,或許有些現代化了,但我一直覺得他對于鳴鳳的感情是出于更多的同情。再來便是他與兄弟的感情,他跟覺明的情感其實也算爭議點之一,一些細微的描寫,讓我覺得他對覺明在心中多少有些嫉妒,是嫉妒他擁有琴么?不得而知。
覺慧對覺新更是殘忍,覺新固然懦弱,但他的辛苦也不是沒有人知道,覺會明白覺新的痛苦,也知道他是無論怎樣責罵也無濟于事了的,但是他要證明,證明自己對家庭的反抗,對封建禮節的反抗,所以他總是對覺新說一些殘忍的話,讓他處于窘境,實在有些自私了。
《家》讀后感2000字 篇8
那是一個軍閥混戰兵荒馬亂的年代,舊中國社會的天空陰霾密布,望不見盡頭;那是一個新舊思想激烈沖突的年代,五四運動帶來的新思潮意欲席卷沉睡了千年的土地。然而,還有多少人的思想被禁錮在封建、禮教和迷信的狹籠里,還有多少人仍在滿是魑魅魍魎的社會底層艱難地喘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年代里,一個看似平凡實則跌宕的故事在成都高公館里轟轟烈烈地上演了……
高太爺——高公館這個封建大家庭的最高統治者,他生命的全部,就是維護他至高無上的權威。他不許任何人對他說一個“不”字,自己卻驕奢淫逸、靈魂空虛。他的孫子們——覺新、覺民和覺慧都在洋學堂接受了西方新思想,恰青春年少卻性格迥異,因此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覺新和覺慧這兩兄弟的性格差異。覺新是高公館的長房子孫,他雖然閱讀了許多宣傳新思想的書籍,但他又怯于行動,天天過著舊式生活。而覺慧則不同,他的性格如夏天般剛烈,極度憎恨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具有人道主義思想。不同于被別人操控了人生的決心,覺慧能為自己的未來做主,他沖破封建的羅網,與這個封建家庭徹底決裂,到上海開創了自己的生活新天地。如果說,覺新是關在“家”這個狹籠里任人擺布的小小鳥,那么覺慧無疑是敢于沖破狹籠尋找屬于自己一方天空的雛鷹。
《家》的情節一波三折,跌宕沉浮,其中的故事大多帶有悲劇色彩。“鳴鳳投湖”和“瑞玨慘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鳴鳳是舊中國千千萬萬下層勞動人民的代表,作為高家的婢女,她受盡折磨,卻依舊保持著心靈的高貴與純潔。她與覺慧情投意合,卻被高太爺送給六十多歲的冷樂山做小老婆。一向忍辱負重的鳴鳳憤怒了、絕望了,但她的身份決定了她的反抗無效,于是她寧死也要守身如玉。鳴鳳激起的水花是對封建思想最有力的控訴,是對專制禮教堅決的回擊!然而,她的死在高太爺看來實在是不值一提,等級森嚴的大家族里,丫頭們如同禮物,可以送人,可以更換,可以拋棄。鳴鳳死后,高太爺用另一個婢女婉兒代替了鳴鳳,送給了馮樂山做姨太太。不久,鳴鳳和婉兒都被散淡成時光碎片被遺忘,這就是舊中國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
瑞玨則是封建禮教的另一個犧牲品。她在18歲那年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覺新,開始了“以夫為天”的少奶奶生活。溫婉賢淑、才華橫溢的瑞玨深得覺新的愛,在家族成員中也享有一定的口碑。她本以為日子會和和美美地進行下去,與愛人白頭偕老,但覺新的“無抵抗主義”和“作揖哲學”葬送了她的妻子。在陳姨太荒謬的“血光之災說”面前,承擔家族重擔的覺新只有委曲求全的份兒。他懦弱地聽從了陳姨太,將臨產的妻子送到城外的小木屋里生孩子。在一聲聲悲慟欲絕的叫喊聲中,善良的瑞玨因難產離開了人世,又一個血的悲劇!慟哉!慟哉!
看完《家》后,酸楚和壓抑在心里漸漸發酵。透過“小家”看社會,腐朽的高太爺,懦弱的覺新,驕橫的克明、克定、克安三兄弟,是舊中國權貴階層的縮影,都是巴老批判的對象。整部作品中,巴老幾乎沒有用情緒化的語詞怒斥他們,而是用看似平淡的筆調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使我很自然地聯想到了魯迅先生的雜文《燈下漫筆》——作品中的人物都自甘淪落為生活的奴隸,何其不幸!何其可悲!
然而在這一切絕望的背后還有無限的希望,因為我們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進步青年。比如覺慧,他強烈的反抗精神,他骨子里執著沖破狹籠的反抗,他心中“這個家必將走向滅亡”的信念,無一不彰顯了那個時代五四青年旺盛的生命力。比如覺民和琴,這對自由戀愛的年輕人為了爭取自由婚姻的勝利,第一個離開了“家”的狹籠,抗爭到底,絕不妥協,最終換來了永久的幸福。比如許倩如,這個新式女性的代表,第一個站出來剪去長發,打響了婦女個性解放的第一槍。還比如張惠如兄弟、黃存仁同學,他們孜孜不倦地辦進步思想刊物,讓民主與科學深入人心……這一切的希望,初時如剛萌芽的新芽,星星點點,但最終必將勃發出盎然生機,長成茂林,綠遍華夏……
有的人,甘愿被俘虜在狹籠里,不愿追尋廣袤的藍天;有的人,勇于沖破束縛,找尋到真正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前者,必在狹籠里消磨生命,一事無成;后者必將成為載入史冊的先驅。歷史長河洶涌向前,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時間之流,必將把一切舊事物湮沒。
《家》讀后感2000字 篇9
最新一期的《朗讀者》中,谷主麥家給兒子的一封信被稱為《朗讀者》開播來最重磅的一枚催淚彈。《朗讀者》現場,谷主麥家更是幾次哽咽,聆聽者董卿也淚光閃爍,臺下的“90后”、“00后”直接哭了.....
這封被網友稱為“最美家書”的信,頓時刷爆了朋友圈,后臺無數小伙伴留言希望能看到麥老師的信。小編在哭癱的情況下,還是默默地開始把字碼上去。
這封信:
是一封小說家整整準備了18年的信;
一封他悄悄塞進兒子遠行行囊的信;
一封麥家寫給兒子,又是向自己的父親“還債”的信……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于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
我沒有到過費城,但可以想象,那邊的月亮不會比杭州的大,或者小;那邊的房樓一定也是鋼筋水泥的;那邊的街弄照樣是人來車往的;那邊的人雖然膚色貌相跟我們有別,但心照樣是要疼痛的,情照樣是要圓缺的,生活照樣是有苦有樂、喜憂參半的。
世界很大,卻是大同小異。也許最不同的是你,你從此沒有了免費的廚師、采購員、保潔員、鬧鐘、司機、心理醫生。
你的父母變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機、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勞,餓了要自己下廚,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淚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尋醫生。
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樣,你成了自己的父親、母親、長輩。這一天,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長大了。
但這,只是仿佛,不是真實。真實的你只是在長大的路上,如果不是吉星高照,這條路必定是漫漫長長的,坎坎坷坷的,風風雨雨的。
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但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對不起,兒子,我也不會這么做。
為什么?因為我愛你,因為那樣的話,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蒼白的、弱小的,至多不過是一條缸里的魚,盆里的花,掛著鈴鐺叮當響的寵物。這樣的話我會感到羞愧的,因為你真正失敗了。
你可以失敗,但決不能這樣失敗,竟然是被太陽曬死的,是被海水咸死的,是被寒風凍死的。作為男人,這也許是莫大的恥和辱!
好了,就讓風雨與你同舟吧,就讓荊棘陪你前行吧。既然有風雨,有荊棘,風雨中不免夾著雷電,荊棘中不免埋著陷阱,作為父親,我愛你的方式就是提醒你,你要小心哦,你要守護好自己哦。
說到守護,你首先要守護好你的生命,要愛惜身體,要冷暖自知,勞逸結合,更要遠離一切形式的沖突,言語的,肢體的,個別的,群體的。
青春是尖銳的,莽撞的,任何沖突都可能發生裂變,而生命是嬌嫩的……這一點我只想一言蔽之,生命是最大的,生命面前你可以理直氣壯地放下任何一切,別無選擇。
其次,你要盡量守護好你的心。這心不是心臟的心,而是心靈的心。它應該是善良的,寬敞的,亮堂的,干凈的,充實的,博愛的,審美的。
善是良之本,寬是容之器,亮了,才能堂堂正正,不鬼祟,不魍魎。心若黑了,臟了,人間就是地獄,天堂也是地獄;心若空了,陷阱無處不在,黃金也是陷阱。
關于愛,你必須做它的主人,你要愛自己,更要愛他人,愛你不喜歡的人,愛你的對手。愛親人朋友是人之常情,是天理,也是本能,是平凡的;愛你不喜歡的人,甚至仇人敵人,才是道德,才是修養,才是不凡的。
兒子,請一定記住,愛是翻越任何關隘的通行證,愛他人是最大的愛自己。然后我們來說說美吧,如果說愛是陽光,那么美是月光。月光似乎是虛的,沒用的,沒有月光,萬物照樣漫生漫長,開花結果。
但你想像一下,倘若沒有月光,我們人類會丟失多少情意,多少相思,多少詩歌,多少音樂。美是虛的,又是實的,它實在你心田,它讓你的生命變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意,色香俱全的,飽滿生動的。
麥家在兒子出國的行李里放了一本筆記本,夾著信和2000美金。圖為麥家在筆記本扉頁給兒子的留言。
呵呵,兒子,你的父親真饒舌是不?好吧,到此為止,我不想你,也希望你別想家。如果實在想了,那就讀本書吧。
你知道的,爸爸有句格言:讀書就是回家,書這一張紙比鈔票更值錢!請容我最后饒舌一句,剛才我說的似乎都是戰略性的東西,讓書帶你回家,讓書安你的心,讓書練你的翅膀,這也許就是戰術吧。
麥家把所有的叛逆,所有的青春,所有的執拗,都獻給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解密》。這部耗費他11年創作的小說,也最終為他贏得了最大的收獲。正如麥家在《朗讀者》節目中所說:我對兒子的付出,他今后都會加倍補償我。
愛你的父親
《家》讀后感2000字 篇10
暑期閑來無事,重溫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讀完之余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尤為書中被封建禮教殘忍毀滅的美麗女性叫屈、心疼!其中最令我觸動的便是美麗溫婉、善良多情,卻又愛而不得、抑郁一生、華年早逝的梅表姐——錢梅芬。
梅芬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千金小姐,她從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愛好詩文且修養極深。她與表哥覺新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兩家也有意親上加親,但只因雙方母親在牌桌上鬧了意見,便賭氣拿兒女的終身大事向對方報復,一句“命相不合”,便輕易地斷送了他們純真圣潔的愛情以及垂手可得的幸福。后來梅芬屈從于母親的意志,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陌生人。更為不幸的是,新婚不久,丈夫便夭亡了,面對婆家的惡氣相待,梅芬只好回到頑固的母親身邊,恪守著“從一而終”的封建節烈觀念,壓抑的過著尼姑庵式的生活。但她仍念念不忘覺新,整日自怨自艾,以淚洗面,最終憂郁成疾,凄慘死去。
這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她的身上由內而外散發著中國傳統美德的熠熠光輝。她忠于愛情,安分守己,隱忍柔順,處處替別人著想。明明母親對她不幸的婚姻負有主要的責任,但她從未抱怨過她,反而總念叨著自己拖累了她。每當傷心之余,她免不了痛哭,但總是躲在房里或倒在床上蒙上頭,唯恐驚擾母親和他人。盡管她心里還愛著覺新,可是她又不愿影響覺新的生活,只能獨自忍受著感情的折磨。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際,仍叮囑別人,千萬不要讓覺新知道她吐血的事。她沒有因自己的失意而對瑞玨(覺新的妻子)有絲毫的嫉妒和忌恨,反而真誠的對她表示羨慕和喜愛,當瑞玨敞開了胸懷接納了她,她則向瑞玨表示了由衷的感謝。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確,如梅芬,如此美好的女子,卻凄然一生!她有愛的渴望,卻沒有追求愛的權利;她熱愛生活,卻不能正常生活;她渴望幸福,卻偏偏得不到幸福。正值青春妙齡,卻痛感人生無趣、生不如死,最終香消玉殞,這樣的悲劇怎不令人心痛?
我認為,梅芬的不幸,是與她的性格和追求分不開的。懦弱的她,每當面對不公時,只會一味地隱忍、順從,缺乏反抗精神;她一生的追求也僅僅是愛情。對于一個善感多情的女子來說,雖然這樣的追求無可厚非,但她不該在愛而不得后,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只一味渾噩沉浸在往昔的回憶中。她的情感格局太小,她的內心缺少陽光。因此當她純真的愛情理想破滅后,年紀輕輕的她便覺此生無味,心如死灰。心頭無法消除的傷痕,使她多愁善感,郁郁寡歡。“看見花落要流淚,看見月缺也會傷心。”皺紋過早的爬上了她的額頭,病魔也悄悄地纏上了她的身體。可以說,懦弱隱忍的性格和狹小的情感格局是造成梅芬悲劇的直接原因。
但是,造就梅芬悲劇的深層原因,則是當時嚴酷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禮教。
梅芬同覺新,自幼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即使用舊的婚姻標準來衡量,他們也是非常合適的一對。但只因雙方母親在牌桌上鬧了意見,兩個年輕人的愛情便被輕易斷送了。這絕非僅僅指兩位母親的意氣之爭,它體現著幾千年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強大威力。梅芬后來正是按照“天經地義”的舊禮教嫁給了一個不認識的男人,但結果卻是她不幸的青年居孀。面對婆家的欺凌謾罵,她只好無奈地回到親手扼殺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頑固的母親身邊過著尼姑庵式的生活。當她在成都重新遇見覺新時,本來有著滿腹的心事和一腔熱情渴望對覺新訴說,然而種種殘酷的“規矩”和“禮數”卻讓她望而卻步。她的內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只能默默地承受著不幸,吞咽著心酸,任憑家長的擺布。當覺慧鼓勵她起來與封建禮教和環境作斗爭時,她卻認為,“一切都是無可挽回的了,不管時代如何改變,我的境遇是不會改變的。”在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禮教思想的長期束縛下,梅芬的思想和精神已經變得麻木不仁,始終沒想到要去反抗,要去努力爭取自己的人生權利和幸福。在這種不公、罪惡、吃人的制度下,像梅芬這種生活的弱者、命運的順從者,只能被擺上封建禮教的祭壇,成為可憐的犧牲品罷了。
讀著梅芬的美麗與善良、凄慘與不幸,我忍不住在心里咒罵起過去那個兇殘、野蠻、荒唐、愚昧的罪惡制度來,我忍不住為可憐的梅表姐叫屈、心疼。中國已進入21世紀,盡管封建制度已經滅亡,但當初與之共生、共存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有些卻頑強地活了下來,并在今天改頭換面,公行天下。被封建禮教戕害的“梅表姐們”雖然早已無聲無息地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之中,但是她們的悲劇對于如今身處科學文明時代的世人來說,仍有警醒意義。
《家》讀后感2000字 篇11
讀《外婆的家》,讓我好想一奶一一奶一。好久好久沒有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好久好久沒有把她放在心上了……
十歲之前,和爺爺一奶一一奶一一起生活。喜歡聽一奶一一奶一的嘮叨;喜歡吃她煮的各類小吃(一天到晚那嘴巴就停不下來);喜歡掏她的大衣櫥(一奶一一奶一喜歡把各類吃、用、玩的寶貝都貯藏在里面);喜歡陪她上小山摘扁豆采絲爪切卷心菜(一奶一一奶一喜歡種各類蔬菜);喜歡跟在她的屁一股后面拔豬草或看她砍柴;喜歡同她一起去小溪邊洗衣服、抓小蝦、小魚;喜歡聽她拿扇子驅趕叮咬我的蚊子的聲音(夏天的時候);喜歡看她在寒風瑟瑟中用那雙粗糙靈敏的手切番薯條,做番薯片的迅速敏捷的模樣(一奶一一奶一說天越寒,冬風越冽,番薯條將晾干得越快)……
曾經的一切,就像電影一樣,快速閃現,迅速播放,止也止不住,剎也剎不了。
一奶一一奶一命苦,一生駝背。小時候不懂事,常問一奶一一奶一為什么會成這個樣子,她也如實相告:“七八歲左右,同大姐一起去山上游玩,從未看見過飛機的她抬頭看到不遠處有飛機飄過,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這一下蹦,闖出禍來了,一不小心從高山坡上猛地跌落下來,摔傷了,回家不敢向爹一媽一述說,怕他們責罵,漸漸的脊椎變形,醫不好,就這樣了,一奶一一奶一輕描淡寫道。”不懂事的我還 不停地“哦!哦!哦!”地回答著,哪里能感受得到她當時眼里的失落,心里的酸楚;哪里能感受得到一百多斤的擔子壓在她薄弱的身一子上的沉重;哪里能感受得到她遭陌生人的異樣眼光與譏笑……可是她仍堅強地活著,幸福地勞作著。
依晰記得,凌晨四五點的時候,天還 未亮,一奶一一奶一就早早地起一一床一一,煮飯、掃地、切豬草、燒豬食、喂豬吃。七點左右,等爺爺起一一床一一,才開始吃早飯。依晰記得,一奶一一奶一說的這樣一句話:“家里亂糟糟的,我會吃不下飯,只有干干凈凈,清清爽爽,妥妥當當,我才會安心吃飯。”多實在的一句話,簡單中透露出無限的勤勞與智慧。一奶一一奶一沒有上過學堂,沒讀過書,她不認識一個字,但是她用最質樸的語言向我們傳達世間最深最美最讓人回味的道理。
小時候,我也像書中的小主人公成佑一樣千方百計地向一奶一一奶一討錢用,不過成佑的方式過于極端,討錢不成,把一奶一一奶一唯一裝水用的罐子摔碎,把一奶一一奶一唯一的一雙鞋扔到火坑里給燒了。我一個小姑一娘一家,這種方式絕對想不到,頂多哭鬧一下,不成,就不再理睬她。一奶一一奶一最終拗不過我,邊嘮叨邊數落邊把錢塞給我。拿到錢的我,樂不可支,趕緊和小伙伴一起把它消費掉了,連那東西的影兒也沒讓一奶一一奶一瞧見。唉,現在想想,真是不該。
在一奶一一奶一家的生活,充滿著快樂、一溫一馨、幸福。
一天到晚都有節目,一年四季也都有節目。春天上山摘杜鵑花與野草莓。那一山的紅杜鵑,紅得發亮,艷得發紫,朵朵爭奇斗艷,簇簇吸人眼球,怎一個“美”字了得;那一顆顆碩一大,飽滿,鮮亮的野草莓,令人垂涎三尺,是世間的美味奇果。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好幾次,一奶一一奶一給我準備大而白的四四方方的鐵飯盒,帶著它和小伙伴一起上山摘野草莓,不出一個鐘頭,裝得滿滿的,吃得飽飽的,摸得臟兮兮的,可當時哪管那些,唱著山歌,風一樣飛奔,盡興而歸嘍!
夏天看小伙伴在小池塘里游泳,有一次自己也想下去,正好被一奶一一奶一撞見,遭到了有史以來最慘得責罵,印象特別深刻,差一點就被攆回家了,嚇得我再也不敢提游泳的事兒了。
秋天上果園摘桔子。一奶一一奶一家有個小果園,全是桔子,還 沒到熟透的時候,我們這群小皮蛋就乘一奶一一奶一不在家的檔兒,偷偷溜到果園,采個盡興。雖然很酸,但那時卻覺得特甜,啃得特帶勁,也許正是這種偷偷摸一摸的感覺所賜予的吧,刺激!
冬天玩雪,賞冰柱,小時候,那雪下得勤、多、密,夜半來,天明去,一大早起來,放眼望去便是一個雪的世界;一奶一一奶一家門前的那些個稻草堆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霜,一排過去,美不勝收;屋檐上一根根白冰柱垂懸下來,冷不防想伸手摘來玩耍一番,但實屬懸掛太高,只能“望洋興嘆”。
無數類似的情節就像身后被風卷起的銀杏葉,在我的周遭肆意飛舞……
成佑離開了,離開深一愛一他的婆婆,看著成佑給婆婆留下的那兩張“我生病了”,“我想念你”的圖片。我,早已淚眼婆娑。日過境遷觸物傷,時間流逝淚成行。傷心往事存心底,再待明年揪斷腸。
一奶一一奶一,過幾天,我去看您,要時常時常去看看您。
愿您康健,愿我們祖孫倆永存曾經的美,永存曾經的夢。
當您想我的時候,當我想您的時候,咱倆約定:把夢曬曬!
《家》讀后感2000字 篇12
題記:生命——為的是征服生活,生活中的愛、恨交織為一股奔騰的激流,匯聚成精神的源泉……。
夜,寂靜的夜里,孤寂向我襲來。我仿佛聽見了兩三聲哀叫,這叫聲雖然低,但是它的凄慘的余音已經滲透了整個黑夜、凄美、哀婉,猶如生死訣別時卻又不忍讓對方難過的哀嚎。而我耳畔又響起了一個青年激動、熾熱的聲音:“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但是,它的背后已躺著無數條鮮活、年輕的生命。在它的籠罩下有一個“家”但“家”其實是一個荒漠,一個摧殘人性的煉獄,一座腐爛的禮教的監牢,有多少人在其中掙扎、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永遠做不必要的犧牲品,最終得著滅亡的生命。我看見它的關上分明刻著幾個字——封建、專制、殘暴。
此時,痛苦、躊躇、悲傷、遺憾、無奈、懦弱、失望、凄涼一起向我襲來,而它們又被安慰、鼓舞、正直、善良、熱血、反抗所趕走。這種冰與火、愛與恨、光明與黑暗的交替、沖擊,讓我霎那間明白了“家”其實給我們指引了一條新的路,這條路上琴走過,覺民、覺慧、倩如、存仁也走過,而覺新這位處于“長房長孫”地位的人卻始終在舊的路與新的路之間徘徊、輾轉、躊躇。他雖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蕩,甚至親身受過封建禮教對自己身心的壓迫與摧殘,但他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鑄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懦怯順從性格。自己對未來的幻夢被一股邪惡的舊禮教、舊傳統的力量給擊得粉碎,碎到連肉眼也看不見,因為到后來,你不能在他的身上看到任何對前途的憧憬,對舊勢力的反抗,他已成了像閨土一樣的木頭人了。
梅與瑞鈺的離去簡直把他推向了深淵,死的深淵,幸而他最后幫了一點覺慧,幫他籌了一點路費,他最后踉蹌著跪在了新的路上。
突然,我被一個爽朗的笑聲所驚住,它輕脆、無畏、熱烈而又真誠,琴陽光活潑的面容給了我很大的印象。她正在新的路上昂首闊步地走著,懷著自己的夢想,護著自己與覺民經過奮斗而得來的愛情。他們是新青年,他們將來還要舉行新式婚禮,此時我又看見覺新低下頭反對而又不忍心的矛盾的臉了。
“哼哼”,我又看見了一個人在冷笑,說道:“如果犧牲是必需的話,做犧牲品的決不是我。”“覺民在哪兒,我堅決不說。”“我不會讓你們進去的,捉鬼,哼,你們無非想讓老太爺早點兒死,你們分得財產罷了。”“我堅決要走,沒人攔得住我!”
我承認,連覺慧都覺察得到自己的道德力量都快要超過整個封建大家庭了。我沒有什么話要說對他只有不住地點頭,他有一股傲氣,一分激情,時而他也苦惱過,是黑夜里流淚,但他終究踏著封建的尸骨走上了新路。
三個兄弟,三段結局不同的愛情,也讓我內心有著一股悲憤的力量,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
覺慧與鳴鳳的愛中間隔著一堵厚厚的墻,中間有太強大的力量把他們分開,他們無可奈何。當他們見最后一面是時又是如此倉促、簡短,沒有了山盟海誓、生死訣別,隨著鳴鳳回望的最后一個淚眼,聽著讓人絕望的“再過兩天”,看著他們倆的最后一吻,摸著自己微微溫熱的嘴唇,眼前又浮現出鳴鳳溫柔而略帶憂郁的眼光,鳴鳳便轉身向死神走去了,懷著不可能實現的心愿與對未來生活的期盼,這與他羨慕的二哥與琴的相愛來比,太凄慘了。
更慘的還不止這些,你看到覺新與梅想看又不敢看的互相折磨與矛盾的眼神,想向對方傾訴,又害怕別人說三道四的膽怯,你就知道又多么苦楚了。而當覺新捶著破舊的木門,大聲呼喊著“瑞鈺你好嗎?”“放我進來,我求你們了,我要守住你,我不會離開你!”時,這些話只能換來嘶心裂肺的哭聲和憤怒而又只能壓抑的苦楚以及永遠無法逃避的夢魘。世界從不像他想象的那樣美好。善良賢慧的瑞鈺在產房里聲哭叫,伴著一個嬰兒的啼哭,她卻與丈夫永遠地分開了。覺新瘋了,他把自己的憤恨,怒火全部匯集在手上想敲開木門,想看瑞鈺最后一眼。只是他敲的哪是一個破舊的門,他其實敲的是一個荒唐、邪惡的舊制度。他這種懦弱的人,哪能敲得動呢?他僅僅因為什么迷信思想,就忍心把妻子送到鄉下待產,又因為什么什么規矩,丈夫竟然進不了妻子的產房!大膽設想一下,覺慧一來,木門一推就會打開,封建制度在他的眼中不堪一擊。
作者巴金把眾多人物組織在一個宏大的結構中,通過他們的矛盾糾葛、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鮮明的內心世界,個性特征和各自的命運。將各種驚心動魄事件穿插其中,編織成了一個緊密關聯的整體,表達自己對封建制度的憤恨,去宣告一個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揭示著宗法制度必然滅亡的命運,對舊社會進行猛烈抨擊。并通過對青年一代勇于抗爭的描寫,展現了在嚴密殘酷的黑暗王國里射出一線光明。
作者將它們充分描繪,刻畫,構成了異彩紛呈的藝術世界,顯示了作者駕馭鴻篇巨構的卓越藝術才華。
此時,我的內心跌宕一股激流,它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它仿佛能沖破一切苦難邪惡的阻撓,在遼闊天地盡情馳騁。
我們活著為了什么?為的是征服生活。
《家》讀后感2000字 篇13
《教育的根就是家》篇幅不長的文章道出了最簡單及深刻的育兒道理,我非常認同,可以說在我們家也在很好地摸索實踐中。作為一篇命題作文,需要我們家長談談讀后感。我的理解便是理清家、孩子、父母和教育這幾者之間的關系,接下來就談談我們粗淺的認知。
我們的家
爸爸,媽媽還有阿誠,我們三人組成了溫馨的小家。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成長在我們的大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感謝家里的每個成員給予阿誠無限的愛與包容。
孩子、父母與教育。
孩子的成長,就好比樹木的生長一樣,想要茁壯成長,枝繁葉茂,開花結果,需要有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定時地松土,定時地澆水,足夠的日照和養分等等條件。
從孩子一出生開始,我們為人父母者的腦子里就會出現兩個字:教育。我們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知書達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學、從善如流。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塑造我們和孩子之間良好的關系。在這過程中,父母確實因“教育”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那么,為了釋放這些壓力,可能會有情緒管理不到位,沖孩子發脾氣;也有的會將教育寄托給學校,親子中心等等。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小到衣服穿多穿少,一日三餐吃得是否規律,到現在選取什么興趣班等等。在小家庭中的我們常因這些小事爭論,甚至也會波及到大家庭的成員。為了走出這樣的困境,我們開始學習,介紹一些對我們特別有幫助的書,比如《父母效能手冊》;《怎么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會說》;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目送》、《親愛的安德烈》;林文采的《心理營養》等等。每次看完后,都盡可能地梳理清楚,將看得到內容想明白,有時間就寫下來。像今天這樣的方式,其實我個人還是很贊成的,因為很多時候看得時候引起共鳴,設身處地想明白,再將想明白的整理成文稿寫下來,是一個艱難而深刻地過程。然而,能將文章引起的共鳴記錄下來,我想應該也能真正地在生活中實戰了。
好的親子關系,先于教育。
我們不能忽略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與孩子之間先有關系,后有教育,我們首先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親密組合,其次才是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成為更好地自己。也就是,好的親子關系,先于教育。我內心常有自責,自從阿誠上幼兒園,除了9月1日的親子半日游,我沒有接送孩子一天。但是因為我和阿誠在三周歲之前一直建立很穩固的關系,我可以坦誠地告訴他,因為我上班的時間要早于他上學的時間。阿誠很明白,他也不會愿意去破壞我們良好的關系,反而會常告訴我“媽媽,你明天早點回來,陪我們一起吃晚飯”;“媽媽,出門的時候注意安全”;“今天有風,不要騎自行車了打車去上班”。也正因為很好的關系,我們的每句話,我們的“教育”,他都接受。
教育環境。
當然最感謝的依舊是家人,也是文中提到的“父母恩愛相處,同擔責任,教育步調一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我將這句話理解成兩層含義:1.夫妻關系比親子關系更為重要;2.大家庭的成員,但凡與孩子親密接觸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我們的大的觀點,教育步調保持一致。
最后,再次梳理下文章的重點內容
(1)家是培育孩子成長的土壤。
(2)家長是一種職業。
(3)父母要做孩子的終身老師。
講的真是一點沒錯。慢慢地,我們開始明白。作為父母,
第一,要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靜等花開!(根據孩子的天性和特質)。當張老師、李老師告訴我們,阿誠動手能力偏弱,畫畫的時候因為怕自己畫不好而沮喪時,我們是這么做的。
第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要讓自己成長,保持家庭關系時刻穩定發展。
第三,學習做自己的好父母。家庭關系中的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真正做到高品質的連接。在一起,人在心在神在,所謂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我們一起做同一件事。比如,12月31日我們一起開了家庭跨年晚會,導演主持唱歌每個成員都參與其中。
第四,做好榜樣。學會傾聽,學會述說,學會表達,讓愛的種子在我們家中生根發芽。真正學會聽與說,必須建立在高質量陪伴的基礎上,當你懂孩子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其實知道接下來他要說什么,但是必須忍住,只有每次忍住,等他說完,你會驚奇地發現他又長大了。我想這樣的傾聽、述說與驚喜,值得每位爸爸媽媽去嘗試。
最后,引用林文采《心理營養》書中寫的,養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難的事,若你養孩子養到雞犬不寧,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問題。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長與綻放。“溫暖、和諧、親密”這些字眼,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養分”,也會常伴我們一生。
《家》讀后感2000字 篇14
巴金的《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講的是一個在封建制度下的一段家族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不同的人因有著對社會不同的認識和反抗而帶來的不同的命運。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當時覺悟的人是少數的,大部分人是不幸的。
有覺悟的人勇敢的熱情的反抗制度反抗命運積極熱情的存活著,就像是覺慧一樣的存在。而不幸的人在現實面前選擇了逃避、妥協、屈服,喪失了自己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意義,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了,就像是覺新一樣的存在。曾經有無數的爭議,讀者都在猜測說這本書是巴金自己的家族史,是自傳,人物也帶有一定的現實對照性。可現在看來,無論是與否,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成功了,它的真實性和現實性深深的感染著每一個讀者,為這過去的可愛的生動的做了不必要犧牲的人們而悲哀而痛哭,為這無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的軟弱人們的憤恨,為這睜眼看社會的人道主義者的覺醒而激動。
這個家族里所發生的事情正是整個社會的人們所經歷著的事情,他們具有著相同的普遍性。在書中,明顯的存在著兩代人的生活軌跡。一代是以太祖爺為頭的老一輩。一代是以覺慧為頭的'年輕一輩。他們中的人有著相似性卻又有著各自的不同。在過去,太祖爺是一家之主,他的命令是不能違背的不可抗拒的,它代表著封建制度的專制性。而后來呢,它遭受到挑戰了,新一代的子孫勇敢的打破了被束縛的枷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一種社會的前進性,可誰又能看見,在這艱難的前進中是腳踩在無數冤屈靈魂的尸體之上行進的呢。
每一條新的道路和探索總是艱辛的,每一個在時代思想交替的時期中的人們總是處境艱難的思想掙扎的。在書中體現最明顯的是長子覺新,理應說他應該有著一個明媚的未來,尖子生、出國深造、找一個相愛的姑娘結婚生子。然而命運卻帶他走向了另一個世界。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自己并不愛的女人、一個沒有歡喜也沒有悲哀的情緒。他沒有一句反抗的話也沒有反抗的思想,不用反抗的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對環境的逆來順受與軟弱感讓他得過且過,尤其是在服從的基礎上得來的也東西也還算安穩和平。
就算曾經在思想上他是痛苦的憤恨的,他也曾奮斗過,可行動上他終究是妥協了,放棄了曾經的關乎青春的熱情和幻想。與他處境相類似的還有三老爺克明,雖然出國留過洋,后來是省城的著名大夫,但在封建制度面前依舊保持沉默,無所反抗。他怕爭吵怕斗爭所以妥協求那一點點的安穩。他們是矛盾的,在做著自己內心不認同也不愿意做的事情,成了這個社會的傀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覺慧,他從來都熱血沸騰的,上學堂,支持對禁足的解除、支持剪短發,支持新思想,辦報刊,與外省同樣熱血青年取得聯系等等。
他清楚的看到家道的衰敗和可愛的人們不可阻擋的走向滅亡的道路,但他卻無能為力,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墜入生命的谷底,再沒有生的痕跡。他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是清晰的并且一寸一寸的在他體內生長的。在失去自己最愛的女人——鳴鳳的時候,在看著梅姐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凋謝的時候,還有大嫂因為可笑的封建禮教和迷信斷送生命的時候,他是憤恨的甚至是處在情緒爆炸邊緣的,不能容忍的事情一件一件的發生,刺激著他的神經遷怒著他的靈魂,更加堅定了他要從這個家逃離的想法。
只有逃離了這個家,他才能得到身體上靈魂上的解脫,最終,他也做到了,在船上回首時,對這個家道了聲再見,對這個舊社會道了聲再見,就向著那廣闊的前方光明的前行了。作為一名女性,在看到文中女性的遭遇的時候,真的會思考一下作者借助琴的口所問出的那兩句:“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隨著社會的發展,她們不公平的命運在被反復的遭到質問,新一代女性的呼聲正在被同代無數姐妹們呼應著。這是希望的火花,是不滅的精神,是女性青春為自己綻放美麗的象征。
正如巴金先生自己在書中寫的那樣,他們其實不僅是他們個人了,更是中國社會中一群人的代表。這樣的一個封建大家庭的歷史是代表著無數個同樣家庭的遭遇的。看的讓人心痛且有著一種無力感,但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人們正走在一條道路上——沖破這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建立新思想。雖然路途艱難卻不斷前行著,并堅定的相信一定會成功。這個“家”是酷似沙漠般寒冷的孤獨的家,是舊的封建制度下的家,不要也罷,總會有新的社會風氣注入,更換著世人的血液建立著一個溫暖的和諧的家的。
《家》讀后感2000字 篇15
讀完張子華寫的小說《家之愛》 ,有一種被人間真情深深打動的感覺。小說描寫的故事似乎在那里聽到過,它似乎就發生在耿馬縣的某個村落,對這些似曾相識的事,小說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描寫,字里行間充滿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小說所寫的故事似乎都發生在耿馬的農村小說的主人公們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具體講的是改革開放以后農戶招娣家發生的一連串故事。
小說通過招娣一家發生的平凡而又不尋常的家事,反映了邊疆地區農家人質樸善良、尊老愛幼的美好情操。其實《家之愛》就是一曲真善美的頌歌。招娣因超生被罰,她和她的家庭是重男輕女的受苦對象。招娣的前夫尚有庚是一位縣屬企業的普通工人,在五個孩子嗷嗷待哺之際因病去世。招娣和子女生活困難,子女讀書都成了問題。在這艱難的時候,阿憨這個老實巴交,不善言談,更不善表露情感,但卻很勤勞能干的“老光棍”,經媒人“二姨媽”的“搓和”來到了招娣家,與招娣一起默默地擔起這個家沉重的勞動,他用寬闊的胸懷容納了五個非親生的孩子。然而,當日子慢慢好轉之后,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招娣卻追求起羅曼蒂克來。于是,開始嫌棄阿憨這個曾經默默地付出了許多而不計較回報的半路丈夫……阿憨因此郁悶致病,神經錯亂, 半瘋半傻。后經長大后有了出息的幾個兒女對母親的勸導和對繼父的關心,母親招娣慢慢地改變了對繼父阿憨的態度,阿憨的病情也漸漸好轉,終于,一家人和好如初,回到幸福的生活中。
《家之愛》結構嚴謹,圍繞阿憨與招娣一家的“恩怨”展開情節,讓人物的愛情觀、價值觀、幸福觀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相互激蕩、相互交融。于是,在這群小人物的身上,不僅反映了耿馬農村、邊疆少數民族群眾的苦樂,也反映了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進而揭示出最真實的人性。
小說的一大特色是耿馬本土化和鄉土化氣息非常明顯,不但各個故事都發生在耿馬,故事內容緊扣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生動展現著耿馬農村和邊疆少數民族人民豐富而有特色的風土人情,而且文章的語句用詞也不時流露出許多當地用語。在小說中,讀者們可以看到諸如“紅薯藤”、“斗犁斗耙”、“阿乖”等等極具耿馬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老土的人物名字,也可以看到“黑布尖頭鞋”、“人乖(好看)人肉吃不得”、“憨包”等具有當地方言特色的詞匯用語,字里行間里透出濃濃的生活氣息和本土氣息。,通過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作者向讀者展現著人生最本質的內涵和最平凡的生活中蘊含著的生命的生生不息、向前涌動。這篇小說說明一個問題,人活世上生活的艱難;生活不會一帆風順,<蓮>在相同的困境面前,不同的人卻做出不同的選擇。小說的主人公人物性格鮮明,積極上進。在經歷各自的生活時,他們有意無意地踐行著自己對人生、社會的思考,按著自己所認為的對的方式維護著生命的尊嚴。
令人唏噓感慨之處在于,面對生活人人都在思考都在探索,卻不見得所有的人都能尋求到正確的答案,每個人心中的是非對錯不同,并不是生活的本質所決定。這些普通的老百姓,有的勤勤懇懇、踏實努力地經營自己的生活,在生活這場考試中,他們幸運地尋到了生命的真諦,交出了正確答案;有的卻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敷衍著生活、浪費著生命,結果是自己也被生活給敷衍了。
人生是一個考場,生活是一場考試,人們在各自的考場里搜尋著屬于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不在生命終結時揭曉,而在我們生命中經歷的每一個人、遭遇的每一件事身上向我們慢慢顯現。生活似乎總是太平淡,美好的日子總是太少,大部分時間總是充斥著辛酸與不易。然而,人生的意義,正在于經營好這大部分的辛酸與不易;時間是最好的釀造師,發酵時間不夠,是釀造不出情感的美酒的。這是小說《愛之家》告訴我們的。
張子華是我所熟悉和喜歡的耿馬本土作家之一,從他的許多小說可以看出,他對山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十分了解,是很貼近基層的一位作者。他善于通過小人物、小事情展示邊疆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的發展變化,作品具有很強感染力和可讀性,人物刻畫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個性鮮明。
看完這篇書小說,我在白色的扉頁上寫下了一段話:能活是喜,能愛是喜,能苦是喜,能度是喜,能和諧相處是喜,團團圓圓更是喜上加喜。我時刻期待每期《耿馬彩虹》都能看到張子華同志的佳作。因本人水平有性,悟性不夠,以上所言不當之處敬請作者諒解。
《家》讀后感2000字 篇16
十一月的清晨,和著些許的寒風,窗外的曙光,雖略失意,案頭上散放著的書,卻讓我不禁贊嘆,容金珍那精妙絕倫甚至驚為天人的邏輯思維能力,真叫人拍手稱快。
或許是因為平日的繁忙,或許是因為生活的匆匆,或許是我之前未能夠靜下心來,也或許是別的一些原因,這本我在許久前就已經入手的書直到現在才拿起,翻讀完畢,也才真正認識到書中的每個人物,理解到他們所代表的,所擁有的時代特征,那是我們所體會不到的,也遠遠不能夠觸及的,而我,也只能在書中,去試著緬懷書中的那些為建設新中國而犧牲的先烈們所留存下來的情感和精神。去感悟麥家先生所帶來的精神沖擊,而后再慢慢的慢慢的消化,慢慢的慢慢的深入其境。
故事從容自來的離開開始,也正是因為容自來的為了老奶奶外出求學,才引出了后來所發生的一切的一切,這與我們所面臨倒有異曲同工之處,什么事情都是有了開始才有后來的過程,或許為奶奶外出求學是最開始的目的,之后完全是因為一點點的偏差而導致,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點的偏差,才有容幼英的數學天賦被發現,才有容金珍其母的出現,才有容金珍的誕生,才有洋先生對容金珍的啟蒙,如若不是這些,這書中便不可能有一個完整的脈絡,就更不必說清晰與否了,我們應感謝麥家先生,麥家先生的不懈追尋才讓我們看到了完整的故事,是他創造出了這個精彩的角色,給了容金珍以鮮活。
許多時候,我們面對事情時,缺失的正是容金珍所具有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奉獻精神,他的生活中飽滿平和,他的工作中驚險刺激,他的情感上有著革命伴侶與愛意,這些,既是對容金珍的襯托,也是麥家先生將一種尋求埋于人物的主線中,也是我們所缺失的精神追求,是我們生活中需要找到的,需要去尋求的目標所在,不正是如此乎,書中紫密不僅僅是推動故事達到高潮,更多的是通過紫密來暗示我們所面臨的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曲折路程,當我想到這些時,我才算真正的開始讀懂了這本書。
《解密》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暢銷四十多個國家,或許在旁人看來,麥家先生名利雙收,奠定了文壇上的根基,但創作的艱難又有幾人知曉,為此書寫作十一年,退稿十七次,如若是換作別的作家,應早已經放棄,麥家先生卻不以為然,堅持下來,我們閱讀一本好書,不應只關注那些精彩的情節,情節下作者創作的艱辛,我們更應該知曉,作者的艱辛,更能夠激勵我們,干一行愛一行,熱愛自己的工作,創作的困難歷時之久,是別的所不能比擬的,作者是在孕育出鮮活的生命,書中的人物,更像是他們的孩子一般,既然如此,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如拼搏。
故事的結束以容金珍的瘋去為末,或許這樣一個卓越的人才,就這樣痛失,會讓人感到惋惜,但也正是容金珍的瘋去,才讓我更深有體會,一個人終究是人,而不是神明,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麥家先生讓容金珍就這樣結束,倒真有這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覺,這其中的道理,更是驚醒夢中人,如下棋一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陷的太深,越想要尋找到答案,離答案反而越來越遠,越尋求不到,我不能夠說當我面臨容金珍那樣的處境時能夠做出更好的結果,一個人終究邏輯思維能力再強,也不過是一個人,若是麥家先生將容金珍描繪的無敵,那反而是最大的敗筆了,就讓這個人去這般結束,或許是最好不過的。
愛情于容金珍,工作于容金珍,生活于容金珍,我也不過是有著我自己的感受,通讀全書,更讓我明悟了許多,讓我意識到,生活就是這樣,工作就是這樣,愛情也是這樣,不可過多的追尋,須銘記,水滿則溢,這也是我所銘記在心底,永不敢忘記的。
誰知道前路有多遠,誰知道未來多少難,誰知道風聲多凌亂,誰知道窗外忽而又雨綿綿,江南的梅雨為容金珍的生來喜悅,為容金珍的過往嘆息,麥家先生所描繪的,不只是容金珍,更有那些如容金珍和容金珍的愛人戰友一般為國奉獻出青春和熱血的人們,他們是偉大的,他們注定不平凡。
我更像是孩子般,用我的雙眼與思維來細細的品讀這本書,我不是一個合格的讀者,我所領悟到的或許也就是這么多了罷,讓我的心沉寧,一份安穩于心,我該感到幸運與快樂,這是一片和平的天地,是容金珍所要建設的天地。
書中千重味,不如一事深,眼中書百味,忘卻一夢回,解我所知,尋其中密語,尋我所知,得百般感味,如此不亦樂乎!
感謝生活的匆匆,感謝抽出的空閑,一本書的時間,其中所帶來的遠不止一本書,一本書的厚度,讓我的靈魂得到了洗滌,書自然是好書,讀自該認真讀,讀后所得,才能更好的生活。
和著這一本書,和著飄散的云朵,讓我受益,讓我調整身心,讓我領悟書中的小世界,努力營造現實的大世界,感謝許許多多的人,感謝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更為穩重。
《家》讀后感2000字 篇17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動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忽然封建勢力的沒落,是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覺新是這部小說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于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為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為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后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后,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為他,郁郁寡歡而死。然而對于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愿繼續痛苦地過著“舊式”的生活。
小說中的另一個典型角色覺慧,覺新的弟弟,卻有著與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說典型地塑造了覺慧這個大膽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于沖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于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于大膽反抗。最后,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玨。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玨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在沒有讀過巴金的作品之前,我無法想象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或者說我根本就沒有想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但是自從我讀了他的作品《家》之后,對巴金我有了全新的認識。《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家》是現代版本的《紅樓夢》,因為兩都都是記錄封建階級沒落史的杰作。
《家》描寫了高家三代人,即高老太爺一輩、克字輩和覺字輩。這三代人和鳴鳳等一批下人大多性格鮮明,面目清晰。這三代人的活動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醉生夢死,坐吃山空,腐爛透頂的,他們為了繼續腐化享樂的生活就拼命維護封建宗法制度,這些封建階級的孝子賢孫象蛀蟲一樣蛀空了這個階級的機體,再也不能有什么別的作為了。第二類人接受些資本主義的影響,頭腦略為清醒,看到了家庭的危機。但他們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只希望有些改良,使家適應新的環境,茍延殘喘下去。第三類是受“五四”運動影響的覺慧覺民一類人,他們強烈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沖破封建家庭的牢籠,有較徹底的反封建思想。覺慧敢于與女仆鳴鳳戀愛,最后離家出走,覺民也違背家庭意旨,實行抗婚。此外,《家》中還寫了眾多受污辱受損害者,主要是些女性。家族內部的有瑞玉、梅表姐等,女仆中有鳴鳳,婉兒等,她們被封建階級吞噬了。一樁樁血淋淋的吃人慘劇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野蠻兇殘,是《家》最有批判力量也最動人的部分。一些優秀分子拋棄了黑暗的家,走掉了。于是剩下克明、覺新當然無力回天。倒了一個高家也就是倒了封建統治的一根支柱。《家》把高家的沒落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前來表現,大大加強了它的現實主義的深刻性,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表現,高家的敗落不僅因為道德的淪喪,而更重要的是時代之使然。
《家》寫了覺非戰爭性的出走,而至于他走到哪里,那不一定是一部小說所要回答的。不過巴金的一系列青年題材的小說,大概已經回答了覺慧走上社會以后的情況。巴金出生于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大家庭,他從小就愛和下人在一起,這讓他有可能從受欺壓者的眼光來看自己的家。一旦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便可能比較堅決地背叛家庭,開始追求新的光明之路。
巴金的作品多是對不合理社會現實的控訴、討伐,于是便有了這篇引發我諸多感想的《家》。《家》這篇文章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巨著,我想我真是愛上它了。
《家》讀后感2000字 篇18
一直都想寫關于《德川家康》的讀后感,今天終于有了時間,一個人在家,約人吃飯又有約。那就天馬行空,想到哪里寫到哪里吧。
《德川家康》,一共十三本,五百萬十萬字。是我看過的篇幅最長的一本書。看到后面,前面的故事又忘記了許多。所以,這本書注定了一次是不夠的。書中國共產黨有幾千個有名有姓的人物,這就是歷史的底蘊和無窮的樂趣。所以,我對美劇不感興趣,也同情沒有歷史的國家。當然,日本的歷史,比之中國又如杯水與車薪。日本除了鐮倉、室町、江戶三個幕府時期外,剩下的就乏善可陳。日本的戰國時期比中國晚了兩千年。然而我們春秋戰國時期孫子的兵法,一千多年后還仍然同樣為日本人所學習和遵循。戰神武田信玄的大旗上面就寫著: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當然,日本人也有創新的:例如織田信長的部隊就已經開始大量地使用火槍。這一點大大出乎我的所料。 《德川家康》描繪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群雄割據,英雄輩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就掀起歷史長河中的層層巨浪!
文韜武略,織田信長更勝一籌。秀吉作為信長的部下,智謀、器量和才識顯然不及。論治國,信長甚至可能還超越了家康。憑借自己的努力和不斷的革新,尾張及隨后納入囊中的勢力范圍都是欣欣向榮,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論軍事,論戰績,戰國時代恐更無人能出其右。最為經典的“桶狹間之戰”僅憑三千人就陣斬敵首今川義元的首級,打敗至少八倍于己的兵力,將“擒賊擒王”詮釋得淋漓盡致!織田信長面對的敵人和所處的時代比秀吉和家康要困難、復雜得多。雖然數次瀕臨絕境,但他終實現了日本的初步統一。但是,他的缺點又是非常明顯:殘暴又恃才傲物。最終他于本能寺被自己的部將倒戈,飲恨而終。
正如那個著名的“做餅”的論斷一樣,豐臣秀吉在信長的基礎上基本實現了日本的統一。但是他又功虧一簣,原本燦爛光輝的歷史,卻最后抹上一筆慘淡的暮色。豐臣秀吉幾乎打敗了所有人,但是卻輸給了自己。他的一生都在與自我抗爭。首先,他要與自己的出身抗爭。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沒有顯赫的背景和高貴的血統,他一直害怕他人的嘲笑,一生都在證明自己的價值。這在封建時代是可悲的。一個從農民奮斗至“國王”的英雄人物、典范式的教科書人物,居然要如此在意他人的譏諷,這一點決定了他的性格。其次他要抗爭的是織田信長的影子。作為部下和后繼者,很長時間內他都似在完成信長未盡的事業。治國的方略也大體如出一轍。正是他自身急于超越信長,才產生了征服大明,征服天竺的“愚蠢”念頭。侵略朝鮮的潰敗成了豐臣秀吉最大的羞辱,同時卻也成了日本武士征服世界野心的開端。第三個要抗爭的是后嗣。晚年得子,喪子,再得子。命運給他開了個戲劇性的玩笑。十幾個妻妾,居然生不出孩子!顯然,病根是自身。弱小的豐臣后嗣也成了家康崛起取而代之的重要原因。
終于輪到主人公出場:德川家康。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一位樸實而又異常有遠見卓識的人物。與多數的英雄人物不同,德川家康的天下與其說是爭霸的結果,還不如說是“退讓”的結果。他的成功我認為主要在兩個字:仁和忍。仁,是其對家臣和部下乃至天下蒼生的博愛。德川家自始至終能夠屹立不倒于紛爭的重要原因便是內部的精誠團結。而家康更是將此發揮得淋漓盡致。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是他最寶貴的財富。正如他自己口中說的那樣,他也是如此做的。他自己非常節儉,而對家臣等人卻是毫不吝嗇。當然,德川家臣的俸祿還是少得可憐,但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為之肝腦涂地、前赴后繼,這便是“仁”的威力!所有人都不是為了厚祿而效忠。這一點上,有點像劉備。但是本質的區別則是劉備仁而無能,但家康則才能卓越。更準確講,德川家康和劉邦是同一個類型的人物。另一個字“忍”.忍常人所不能忍,那是因為胸懷天下,目光長遠。家康6歲做人質,之后又分別“寄予”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麾下,最后終于在關原合戰中“拔刀”.正應了那句武林佳話,高手一般不拔刀,出刀則一招致命,劍術和戰爭都是需要高深的境界。關原合戰的數章是我最感痛快的部分,那天晚上直看到凌晨四點。只看得熱血沸騰,不忍釋卷,好一場驚天動地的歷史大決戰!按照家康的思想,一切結果都是水到渠成。“神佛”眷顧你,他自然就會把天下交到你的手上。而你要做的便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的成熟,最后的瓜熟蒂落伸手便摘就是。歷史上,多數的天下都是爭斗的結果,而依靠不斷地忍讓便能坐擁整個江山,《德川家康》教育我們一定要“韜光養晦”,切忌小有成績便沾沾自喜。
《德川家康》是一本優秀的教科書,優秀的思想取之不盡,每讀一章便有一番領悟,每讀一本就又長一番見地。運籌時像涓涓細流,決戰時則如排山倒海,情節松緊有度,高潮迭起。
德川家康,確是一本偉大的小說。
《家》讀后感2000字 篇19
《百家講壇》是由河南省文化廳主管主辦、傳奇故事雜志社出版的一本以解讀歷史為主旨,集知識性、品位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文化刊物。2008年,《百家講壇》分為紅、藍兩個版本出版。
《百家講壇》(紅版)以正說歷史為主,強調探究歷史真相。同時,還將涉及地理、天文、文學理論等諸多方面。在2008年,我們邀名家、專家,加大原創、首發;推出重量級人物,打造歷史經典;更系統、更系列,突出本刊的唯一性、權威性;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文學性和生活化并存,使刊物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
《百家講壇》(藍版)走出“正說”歷史局限、弘揚深度悅讀、縱論社會生活。在“尊重歷史,兼顧藝術個性”的前提下,要求文章的寫作方式有進一步的突破創新:無論是資料的運用、觀點的得出,還是各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各種歷史事件的歸納總結等方面,均采用“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的合理取舍的表現原則,從而形成“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歷史、以歷史講文化、以文化講人性”。
《百家講壇》被人們所喜愛.它已不再是一書了,它深深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自2001年7月9日《百家講壇》欄目在中央電視臺開播.我之所以喜歡看百家講壇是因為它介紹詳細,在講述歷史事件時還會介紹人物的一系列情況.比如易中天三國之庭審諸葛亮中開篇說:這是一場謀殺的指控,事情發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國鼎立時期,涉案雙方名聲顯赫,涉案一方的諸葛亮被指控是殺害關羽的罪魁禍首.一直以來關羽兵敗被擒,為孫權所殺,似乎在歷史上已經無可爭議.這一指控的提出不僅使關羽之死蒙上一層神密的面紗,也沖擊了諸葛亮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么根據?諸葛亮和關羽之間究竟發生過什么?在開篇給人留一線懸疑,吸引讀者的目光.隨后,借著一些文學記載,抽絲撥線,否定了這一荒謬的說法.有一位學者說:"諸葛亮胸懷天下,而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利的最大障礙,"周思源教授說:"這個無疑,我覺得很值得懷疑,不是無疑,而是有疑,文章說諸葛亮胸懷大志,他曾經對徐庶等三個好友說`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朋友問他"你將來干什么?"諸葛亮笑而不答.這位學者就說諸葛亮難以啟齒.在劉備稱帝后,關張的地位就高于諸葛亮。
因此,對一心想要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在劉備身邊具有極強的排他性的小圈子,是他仕途的阻礙.周思源教授否定的回答:"胸懷天下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優秀美德,以天下為己任,這是普遍性的,為國為民做一些好事,不等于要做皇帝,也不等于要做宰相.諸葛亮曾自比于管仲,樂毅.兩位都是良相主帥,是國君的主要輔臣.主要是輔佐國君,而不是要當皇帝,是希望自己可以輔佐君王,成就霸業。"時人,莫許之."有人覺得他說大話,怎能和管仲,樂毅相比.諸葛亮為什么在這個問題上笑而不談呢?周思源教授如何回答呢?他說"關鍵就在于`仕進可至這四個字,諸葛亮自比于管仲,樂毅這是理想,并不是已經做到了,可以做到也不一定做到,徐庶等三個好友你們最多只能做到州和郡這樣的官職,是他不便說有點貶低朋友,另外,荊州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他不滿足于,那么他也要等到鎮守荊州的關羽,幫他打敗東吳,他再收拾關羽,當時劉備他還未成大氣候,還不過成為割鋸一方的時侯,他總共只有荊州益州,兩個地方,他的占略地位超過益州,諸葛亮當時怎么除掉關羽?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呢?何況他沒有這樣的作案動機.諸葛亮真的想當惶帝,容易了,隨時可以找個借口把無能的阿斗搞掉,他多次摔軍作戰,劉備去世后諸閣亮掌握軍政大權,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摔軍南征。一個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最怕離開他的老窩,最怕別人也有野心,在你不在京師時,把你搞掉,而諸葛亮多次帶兵出征.他確實沒有野心.
后文,又以《諸葛亮受排擠嗎》為辯題來解釋闡述觀點.諸葛亮借孫權殺關羽的可能性.時光的流逝,可以沖刷掉掩蓋真相的迷霧,穿過歷史的長河,人們對諸葛亮借刀殺關羽這一指控的探究不單純是對真相的執著,更不是名人效應的附和,而是如何去看待人們心目中那個原有的形象,當諸葛亮走下神壇,在歷史的顯微鏡下,他是否依舊是那個千白年來為歷朝歷代所景仰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的高潔品質,偉大的人格,將志未酬身先死,都非常感動,可想而知,世世代代都非常敬重諸葛亮.從這可以看出在講述完后還有教授自己的闡述,想法.這也正是我喜歡看的另一個原因。
《家》讀后感2000字 篇20
近期,讀完德魯克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
我曾經看過不少有關創新方面的書籍,此書一覽,其它的書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經典的價值就在于此。
此書的邏輯十分清晰。德魯克先詳細介紹了創新機遇的七個來源,包括三個內部來源,四個外部來源;然后,德魯克闡述了在新企業、服務機構及現存企業中,如何實踐企業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構建良好的創新管理機制;最后,德魯克為我們指導了實施創新的戰略方法,如孤注一擲,攻其軟肋等。
創新一詞,遍地開花。什么人都在說,我們要創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創新呢?恐怕一時半會多數人無法出口。
創新無疑意味著變化,但又不等同于變化。只有這個變化,在同等資源、同等條件下,產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樣的投入,更多的產出。唯其如此,變化才能稱為創新。
對于創新,還有經常犯的錯誤,就是把創新單純理解為高科技創新。在此書中,德魯克把創新清晰地定義為七個來源,三個內部來源:意外事件、不協調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個外部來源:產業和市場結構、人口統計數據、認知的變化及新知識(也即高科技)。可見,高科技只是創新中的一種。德魯克的理解,創新是一個經濟或社會名詞,而非科技名詞。內部創新比外部創新風險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創新在所有創新中風險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時間比較長、需要形成配套產業,當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創新帶來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業也會占據行業的龍頭地位。
關于此書,總結成幾句話。
其一,擁抱變化。可從二個方面來理解。一、變化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就近看,手機行業就如此。10年前,在手機行業興起時,諾基亞成功抓住機遇,風光無限,全球市場份額在50%以上,而近幾年,特別是在iphone出世后,諾基亞敗退,江山不斷被吞噬,如今已被蘋果超越,不得不轉向wp7平臺,以圖東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戶在得到基本的通訊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機的體驗感、個性化和智能化,這就是客戶在使用手機后產生的變化,而諾基亞沒有及時迎接變化,遲遲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導致敗退。二、主動擁抱變化。還是談手機。最近新聞,htc老板成功登頂臺灣首富,其新增的財富,很大部分在于這幾年htc手機的蓬勃發展。我們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經推出智能手機,吸引了不少愛好者,這二年,在google發布android平臺后,htc更是及時跟進,快速推出新版手機,成功占領大陸和歐洲市場。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動擁抱變化,而不是靜靜等候,或安于現狀。
其二,形成創新的機制。企業是否鼓勵創新,有利有弊。試想,如果在一個企業內,特別鼓勵創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創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沒人干,企業肯定出現問題;而如果一個企業死守現狀,不作創新,那么這個企業最終也會被淘汰。如何打破這個悖論?德魯克就三種企業模式:新企業、服務機構及現有企業,分別指導如何建立良好的機制,以保持企業的創新動力。對于現在企業,注意四個領域:第一,接受創新;第二,評估創新;第三,構建組織架構和人員;第四,注意禁忌。對于新企業,注意四個要求:第一,關注市場;第二,關注財務;第三,建立團隊;第四,確定創始人的角色。對于服務機構,創新的難度相對比較大,德魯克建議注重以下幾點:第一,界定使命;第二,合理表達組織目標;第三,視情形調整目標;第四,重視機遇。如果企業能按照德魯克的建議去實施創新機制,相信成功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戰略。創新思路的挖掘和創新機制的形成,是一種戰術,但是要真正把創新搬上市場,企業必須要有戰略。德魯克在書中的第三部分,詳細介紹了企業的創新戰略。比如,孤注一擲,就是將所有資源導向一個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據行業領頭羊為目標;攻其軟肋,就是重視行業領導者忽視的成功或失敗的機遇,在對手麻痹大意的之時大力發展,最終取而代之;生態利基,則適合小企業,目標是在行業領導者不肖一顧或不能兼顧的小眾市場中有所作為,持續發展;改變價值和特征,則從價格、客戶現時狀況及客戶價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滿足客戶深層次的需求。
創新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作為一個創業者,德魯克的這本書可謂適如其時,如一口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