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老師,你在聽嗎》在書中引用過這樣一句話:“好的老師是你能夠向他提問,并不以為恥”,這讓我們深切的感悟到創設對話學習環境的重要性,這種對話的學習環境便于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采取有效的策略。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對孩子對話的正確解讀。
麗薩·波曼女士告訴我們要獲得一次對話意義,盡管方法有很多種,但其中最關鍵的是要以開放的態度、不同的方式理解兒童的語言,而且這種理解是整體的而非獨立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對話的理解都可能隨時間、觀點等不同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不可能是永遠固定不變的,所以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如我們中班曾經來過一個叫洋洋的插班生,他不太會說話,經常動不動就哇哇大叫或者往地上一躺。剛開始時覺得這孩子比較任性,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感覺到洋洋之所以大吼大叫,可能是邊上的孩子影響干擾了他的活動,引起了他的不滿情緒,而他的語言發展又明顯比同齡伙伴緩慢,不能清楚、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而產生了煩躁的情緒,想以此來吸引老師的注意,達到目的。隨著對洋洋的看法的改變,我們采取的教育措施自然而然也在發生變化,不再像剛開始那樣以為孩子僅僅是任性所致,而反復提醒洋洋,讓他不要吵鬧,不要躺在地上,以免著涼和弄臟衣服,并用小五星及時鼓勵。而是主動觀察、耐心詢問,了解他的所需所想,滿足孩子正當合理的需求。
而將對話看成是一個整體,保持對話的整體性,是因為每個說話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他們的對話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予孩子觀點應得的尊重和關注。作者還在書中向我們介紹了一些解讀兒童語言的策略,包括可視化、自我提問、聯系兒童的先前知識和經驗、整合信息等方法。如天天自己給植物澆水的小宇,一天跑過來這樣問我:“老師,我們的植物是不是讓阿姨澆水?”我聯系他先前的經驗,想到他之所以會這樣問,可能是他今天忘記澆水了,在暗示老師他要去給植物澆水。自我提問法讓我們盡可能地提出更多的問題,拓展思維,幫助我們更加深入理解孩子話語的意思。
通過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幫助我們逐步審視自己在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學會解讀兒童的對話,不斷反思,為日后的探究提供足夠的洞察力和可能性,真正成為一名傾聽式、對話式的教育工作者。
【讀《老師,你在聽嗎》有感】相關文章:
讀季羨林聽雨有感11-08
讀《童年·在人間》有感01-20
讀《你為誰工作》有感04-18
讀我最好的老師有感05-16
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有感04-14
你在傘里嗎閱讀答案07-27
讀《童年·在人間》有感8篇01-21
在挫折面前堅強——讀《童年》有感04-07
你聽,你聽作文02-23
讀《媽媽,我是你的眼》有感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