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全集讀后感范文(通用2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全集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1
魯迅先生的筆是投槍,是匕首,魯迅先生的骨頭是最硬的,是最任性的。《魯迅全集》融會了魯迅先生的斗爭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國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這本書里收錄的魯迅先生的散文集、小說集、雜文集等,其中最出名的有《吶喊》、《祝福》、《阿Q正傳》、《藥》等,這些文章都是極具諷刺意味的都是通過一些小事描寫當時的中國人的生活,突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們的愚昧封建,國家的羸弱,側面反映了中國的近代史。其中反映得最深刻的就是當中的《阿Q正傳》。
阿Q所處的時代是戰爭之后,中國內憂外患,政治敗,民眾愚昧,中華民族面臨滅亡的危險。而以孫中山為首的少數有志之士,披荊斬棘,浴血奮戰,試圖挽救危亡的中國。這就是近現代之交轟轟烈烈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它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的偉大任務。資產階級把有強烈革命要求的農民拒之門外,而與封建勢力妥協,這就不可能解決中國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問題。因此,廣大農民在革命之后,仍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承受著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削和精神上的奴役。他們仍然“想做奴隸而不得”。
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向來采取暴力鎮壓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說,是利用封建禮教、封建迷信和愚民的政策。在阿Q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業績”和被奴役者嚴重的精神“內傷”。1840戰爭之后的中國歷史是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的屈辱史,封建統治階級在這種特殊的歷史下形成一種變態的心理,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者奴顏婢膝,表現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對自己統治下的臣民又擺出主子的架子,進行瘋狂的鎮壓,兇狠的盤剝。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本已到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地步,但偏要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卻追求精神上的勝利。這一思想深深毒害著處于下層的勞動人民。從更遠的思想根源來說,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思想陳陳相因,封建禮教、封建道德規范一代代從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勞動人民。這種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統治者的“精神勝利法”和對人民進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勞動人民不覺醒的精神狀態的麻醉劑。這種麻醉劑只能使勞動人民忘卻壓迫和屈辱,無反抗,無斗志,永遠處在被壓迫、被剝削、受毒害的狀態中,成為封建統治者的奴才和順民
魯迅以思想家的冷靜和深邃思考,以文學家的敏感和專注,觀察、分析著所經歷所思考的一切,感受著時代的脈搏,逐步認識自己所經歷的革命、所處的社會和所接觸的人們的精神狀態。從阿Q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當時國人的愚昧,自欺欺人,國人悲慘的生活使得整個社會到處都充斥著這種阿Q精神,麻痹這整個中華大地。魯迅先生就是希望通過這篇《阿Q》來進行吶喊,對這個社會吶喊,喚醒國人,喚醒整個中華民族。
其實除了《阿Q正傳》之外。《藥》、《祝福》、等作品也一樣映射著當代中國的社會,每一篇幾乎都是魯迅先生在用盡全力再向國人吶喊,在呼喚國民的蘇醒。魯迅先生用那鏗鏘有力的筆頭一直奮斗著。《魯迅全集》是一本從社會底層去看近代中國的書,它反映著當時最真實的社會狀況,是一本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的文學作品。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2
秋風瑟瑟的日子,漫步蛟河的紅葉谷,不知道是大自然放飛了我的感情,還是淤積在心中的悶氣終于有了釋放的機會;按我平常的體力,說什么也是瘋狂不了那么整整一天的時間的。等到晚上回到家,我還真的覺得有些累了;洗了澡躺倒在床上,不覺就進入夢鄉,好久時間了,我還沒有過就這樣在幾分鐘的時間里就進入了夢鄉。
不知道是因為太累的緣故,還是因為在自然里一下子找到了心靈的感覺;我竟然還能做夢,而且夢到了滿山遍野的鮮花,夢到了在山花中有一位老者,當我走近一看,原來是魯迅先生;他朝我笑了笑,要知道,在我的印象中,他老人家還從來沒有笑過。大概是因為這么奇怪的一笑,竟然把我從睡夢中給驚醒過來。睜開眼睛,發現已經到了后半夜,我不知為什么卻沒有了睡意。
夢里能看見魯迅先生,這可是我多年沒有遇到過的情形;不過在我的人生理念中,魯迅可是給我難以估量的影響,給了我無法想像的動力。我悄悄起床,從書架上取下一本關于魯迅的書,又悄悄的回到床上。其實這也就是一種心境,對于魯迅先生我是不需要什么書去借助回憶的;但多少年了,這就是一種習慣,不論去想什么,總是喜歡手中拿著一本相關內容的書。
到底魯迅先生是什么時候進入我的視野,我現在已經記不清是什么時候了,不過讀魯迅的文字好像還是從《祥林嫂》開始的;當時讀魯迅的文章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一種厚重,而且是從未有過的那種厚重。在那個算是小說的故事中,我記住了賀老六,記住了祥林嫂,記住了阿毛,當然還有那個不讓祥林嫂去端祭品的老爺。說來也就是奇怪,讀魯迅的文字盡管當時還不能理解其內涵,可是卻能記住故事的一切;不知道是魯迅筆下有什么特別的魅力,還是因為他所塑造的人物總能給人心靈的震撼;總之,喜歡魯迅我就是從《祥林嫂》開始的。
不過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開始閱讀魯迅的雜文,開始走進魯迅先生的精神世界;盡管我知道魯迅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他的身上孕育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一種人文情懷;要真正走進他的精神世界,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初中,還是在小學,我們的課本上有魯迅先生一篇《為了忘卻的紀念》,當時這篇文章是在老師的解讀中進行領會的;那個時候我的心靈還不象現在這么的完善,還不象現在這樣的具有沖擊力;當時只是感覺魯迅有一種時代的精神,有一種敢于直面社會的人倫勇氣。不過后來我讀到了魯迅的《阿Q正傳》,終于開始了對一代文化偉人的追求之旅。
關于阿Q,在他走到這個世界以來,論說的文字恐怕已經沒有辦法去進行統計和歸納了;不過對于這篇小說我卻讀過不知道已經有多少回了,對于阿Q我也不知道思考了多少次;因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人仿佛都唾棄,仿佛都嗤之以鼻的市儈小人物,竟然能融進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我不知道魯迅是怎么想著構思出這么一個可憐的人物形象;但是我卻隱隱的感到,他之所以當年能棄醫從文,之所以為了一種信念和自己的同胞兄弟反目為仇,就是因為,他知道,在中國人的骨子里已經有了一種讓社會無奈和哀嘆的細胞;他想診治,可他也知道自己的力量單薄,知道一個民族從遠古走來自然是因為有它走來的理由;所以,魯迅一生都不能讓自己從自我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然他是不會給自己的雜文小集取名叫《吶喊》的。
我一直在想,阿Q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到底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占有怎樣的位置;頭上長了瘡,卻不許別人說長了瘡;明明膽小害怕,卻要強裝著精神去捏一把人家小尼姑的大腿;明明自己什么都不是。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3
對于現代主義文學,我最敬重的欣賞的作家之一是周樹人,或許對于他,接觸的都只是局限于一文文的紙上篇章,但僅從一紙字跡便可聞名于世,其文采以及才能的高低便不言而喻了。
而我們了解其人也盡是從《魯迅全集》開始并作為依據的。記得第一次讀魯迅的作品是在小學時代,翻看家中前輩的藏書時發現的一本泛黃書皮的《阿Q正傳》,字體還是六七十年代開始被漸漸習慣的白話文,當時,只要是認識些許字的人大都能看懂。而小學時代的我是一個很安靜的孩子,無聊時我可以拿起一本喜歡的書在溫和陽光下享受整個下午,那時候看書完全是因為好奇,至今依舊記得初初看啊Q時只是一昧的想了解一個陌生人的非同尋常的故事,而完全不懂其中的任何寓意。
我喜歡啊Q。這是最初的感覺。我不覺得阿Q有任何問題,反而更欣賞他的那份在我當時看來偉大的豁達以及天真的樂觀。對于孩子來說,或者好奇是最大的動力,不管做什么。我以為啊Q最終終會有屬于他的一份與眾不同的人生,我也好奇當時的結局,即使當時幼稚的頭腦在文字中間早已嗅到不安的成分,但依舊憧憬和幻想有另一種落幕。
其實說真的,從當初的真實情景來說,在最后為阿Q拉上幕簾時我真的流淚了。好像只是一份同情和悲憫就能把我墮入苦海,那時的我無比脆弱。可是,當一個純真的孩子的夢想在無比憧憬中破滅時,誰也不會怪孩子。所以我開始寫作,我最初的意圖也許真的是有這么一份弱小的執著在里面,我要用手中筆把啊Q救活,他那么可憐了為什么還要有如此的結果,我討厭魯迅,他太狠心。
而,就像我們的道路早已被設下了前進的軌道一般,即使討厭魯迅,在后幾年也總是不斷邂逅魯迅的作品,在我們的不期而遇之間,我也開始從象牙塔走出,準備步入另一個未知的世界,思維在不斷的變幻中似乎總是會在某刻發生不可思議的事,在教科書有意無意的安排下,在啊Q過去多年后,我又一次迷上魯迅的作品——《孔乙己》。當然,在此時說完全失去了啊Q的影響那是不可能的,相反在過去幾年,雖然一直抵觸魯迅,但在教科書的必修課文上自己被迫接受了更多的魯迅思想和文學的同時啊Q亦滲入心里,而自己看來,啊Q或許走了,但似乎他的那種自我暗示和轉移的方法與執著和傻傻的話語給了我一種另類的勇氣,也許每個人都是如此吧,只是更多的人沒有發現,更多的人卻是在逃避,在自我欺騙。于是,在多年后,我在想,到底誰更可憐。
當然,不管如何我也可憐不了那么多人。因為在啊Q后我又看到了孔乙己,我不敢想象后面了,因為只是啊Q就讓我留下如此多記憶,雖然魯迅先生已逝去,但我知道后世總會有諸如魯迅先生的能人才子存在,倘若他日某人直接從新聞報道,而非小說作品時我們又該如何,我們能如何。于是,生活在繼續的同時,我也希望可以在不斷前進的空暇能夠看到更多的人在真正品讀啊Q和孔乙己之后展現一絲釋懷的笑靨和真摯的沉思,而不是一聲聲刺耳的嘲笑,或者一次次飯后閑談的無聊話題。
你要知道,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啊Q和孔乙己。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4
讀著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著先生平日里的言行以及為人處事,先生的博學自是不必多說的,許多雜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學識之淵博和涉獵之廣泛。“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這些學問并沒把他嚇住。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造。他對什么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判斷。他的判斷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說話。他的話,不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研討的道路。”老舍先生的這段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魯迅先生的淵博和精深。先生敏銳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維,作為一個筆者,無疑是獨樹一幟,風格迥立的。可是魯迅先生最不同于其他學者和作家之處不僅僅在于他多讀幾本書,多知道幾個獨辟蹊徑的典據。而是在于善于把他所知道的典據,極其精確無誤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可是這些表述又都不脫離表達自己的思想,絲毫不會被古人以及圣人的幾段詞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證,而是精巧生動的用幾處典故作為對比,從而加深讀者對筆者所要闡述的思想和論據清晰明朗,鮮活簡單。這和我以往看過的一些通篇引經據典的“抄抄寫寫”是完全不同的。
上述這些都只是說明了先生在文藝上的卓越。
可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感悟最深的卻實在是他閃亮的人格魅力。讀著先生的文章,感覺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劍,鋒利的解剖出當時國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無畏的把自己至于眾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強權,不畏民眾的愚昧,不畏所謂“文人”的人聲攻擊,一路用劍刃的鋒芒披荊斬棘,置生命于度外。
先生用他偉大的人格和敏銳的洞察力,篆寫下許多警世醒世的雜文來激勵和討伐人性的懦弱和骯臟,先生用一生的時間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捍衛真理的斗爭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縮和懈怠過,不屈不撓,對自己永不滿足,永不自餒。正像老舍先生所評論魯迅先生一樣:“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愿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先生是一個時代、一個世紀的英雄,他勇于直視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鏡子,照射出人世間的美丑。是啊,一個只有戰勝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魯迅先生做到了。
讀著魯迅先生的文字:善者憂思,惡者羞慚。
細看一看先生的肖像,發現先生的容貌雖然嚴肅冷峻,可先生的眼神卻是盛滿了慈祥。這也正是應了先生的座右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格人生理念吧。先生冷靜尖銳的看著這世界,胸膛里裝著的卻是一顆悲憫慈愛的博大之心。我想:像魯迅先生這樣的文人英雄也許幾百年也出不得一個吧。
懷念您,先生!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5
提起魯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
在黑暗勢力面前,他惡魔般地矗立著;在人民面前,他忠實如牛。他就是魯迅,本名周樹人。他是乃民族魂,他用他的筆揮灑著中華民族的良知,在他五六十年的戰斗生涯中,他創作了大三萬余字的著作,顯示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實績,成為世界文學寶庫的珍品。
一個夢的緣來,是魯迅致力于救國救民的一個理想和愿望。他曾經為之歡欣,卻又因為夢的破碎而迷惘、惆悵。《吶喊》來由與此密切相關。
《狂人日記》是《吶喊》中的一篇代表之作。這篇小說是以狂人的十三則日記的片段連綴而成。這些日記并不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互相之間“略顯聯系”而已。
小說里的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癥的人,患者對外界的事物格外敏感,并且不由自主地產生錯覺與幻覺,感到自己時時處于被迫害的境況下,于是不斷產生疑慮與恐懼,心緒不寧。魯迅小說里的狂人正是這樣的。他時時刻刻全神貫注于“吃人”,覺得別人要吃他,于是便惶惶然,不可終日。
這篇小說不長,卻高度揭露了沉重的封建壓迫,表現了潛藏于人民之中的吃人的舊時代的深廣憂憤。
《彷徨》是魯迅的另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小說作品。這篇小說描述了一個“吃人”的社會的黑暗、殘忍。魯迅用自己的筆對當時的時代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喚起人們的自省,但同時寄予了人們改變現實的熱望。
《祝福》是《彷徨》中可以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吧!這篇小說繼續了一位中國農村的勞動婦女祥林嫂的悲慘遭遇。魯迅以包含同情的筆墨揭示了她的不幸,抨擊了祥林嫂痛苦的根源——罪惡的封建社會。
祥林嫂的不幸從她嫁給比自己小十歲的丈夫開始。那樣的包辦婚姻自然無幸福可言,何況她還有一個嚴厲的婆婆。丈夫死后,她便以逃跑的方式掙脫苦境。她來到魯四爺家做女傭,這是一種受剝削的奴隸生活,然而她卻很滿意。祥林嫂的結局故然是很悲慘的。
封建傳統不僅剝奪了這個善良而又勞苦樸實的勞動婦女生前的一切,而且竟殘酷到使她對自己的死也充滿了恐懼。
《故事新編》也可以稱得上是魯迅作品中的經典了。它是“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魯迅針對當時的黑暗社會,對歷史材料進行了認真的考察和選擇,并加以改造。作者鮮明的愛憎,塑造了歷史上“中國脊梁”式的人物,以鼓舞民眾,激發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補天》是《故事新編》中的一篇。這篇小說取材于女媧造人和補天的神話。小說開篇寫女媧從夢中驚醒,煩悶、懊惱,自然界則是一片春回大地的絢爛景象。和風吹拂,女媧百無聊賴,心神不安,青春煥發,精力飽滿而無處發泄。她走向海邊,無意識捏軟泥,于是創造了人。女媧因生命力受壓抑而發揮了勞動創造精神,創造了人類,補好了崩裂的天。這是作者對封建思想意識禮教道德的勇敢挑戰和徹底否定,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精神。
祥林嫂、孔已己的悲劇會重演,阿桂的、假洋鬼子的行徑仍在斥責中閃現。
朋友,請打開《魯迅小說集》,讀以讀魯迅,讓我們悉心感受一下來自靈魂深處那痛苦的警醒與堅韌的批判吧!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6
一本好書——一個朋友,帶來慰藉。
一本好書——一個親人,給予溫馨。
一本好書——一盞明燈,令人璀璨。
——題記
今夜,抑郁的我徘徊在窗口,拉開抽屜,一碟書本整齊的擺著。我最愛不釋手的卻是那本最不養眼的泛黃的破舊的《魯迅全集》我靜靜的坐下來,打開書本。
讀魯迅的散文,一種家的溫馨,相互做樂的甜蜜油然而生。眼前浮現出對童稚的向往和迷戀對未來的憧憬與仰望。魯迅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生動的呈現了一幅幅溫馨,甚至催人淚下的畫面。唯一一部散文詩集《野草》同樣能使人感受到那種激情,蓬勃。《阿長與山海經》便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后僅一句“我似乎與找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便將對岸唱的敬愛,刻骨銘心的敬意體現得淋漓盡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則表現了對啊常的思念之情。可以說阿長是魯迅一生值得尊敬,感激的人。魯迅數篇文章中皆有提到長媽媽。可見作者對阿長情誼之深,思念之切。
讀魯迅的文章反差極大,諷刺小說更是膾炙人口,讓人忍不住跳出一詞“痛快”。
與上相比《五猖會》則略勝一籌寫出了作者對五猖會的喜愛,同時“我至今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那是叫我背書”我反復閱讀,體會其深刻含義,這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與隔膜含蓄的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
《故鄉》前后對比的寫法,寫出了20年前、后故鄉人的變化之大。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思想麻木人們的神經。也集中體現了作者為改變新中國命運的決心。以《孔乙己》為例魯迅用精妙的手筆,展現出主人公善良、淳樸,卻又固守讀書人的架子,將自己禁錮在封建思想中。最終被歲月摧殘死去。我想: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人生需要自己把握。倘若他能沖破封建的牢籠,選擇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他也許不會走上封建社會為弱者鋪設的道路。
總之,許多文人墨客對魯迅的作品贊不絕口,我也對它愛不釋手的原因應該是他用自己的筆戰斗到最后。用樸實的文字一次次抨擊著古代封建社會和時刻為中華的情義撥動著每個讀者的心弦。
聽著鬧鐘的滴答聲,不覺已十一點了。我合上了那本泛金光的彌足珍貴的書。就如做了一場夢。醒后我發覺我的心突地亮了起來。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7
在我書桌的一角,放著一尊魯迅先生的頭像。根根直豎的頭發,就像與黑暗社會毫不妥協的性格;棱角分明的額頭,深邃透徹冷峻的眼光,就像洞察黑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長著如同隸體“一”字的胡子。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偉大的魯迅先生。
從“三味書屋”的好學,到棄醫從文的決心,從“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戰斗誓言,再到“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階級立場,先生那耿直的性格,赤熱的愛國精神,無不教育著我。每讀先生的文章,總使我聯想到先生面對的舊中國,山河破碎,國弱民窮,可先生并未消沉,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先生的文章像匕首直刺敵人的胸膛,像炸擲中敵人的營壘,他的一篇篇戰斗檄文都是在廢寢忘食中寫成。先生曾說,文學是戰斗的。先生要戰斗,要“怒向刀叢覓小詩”。
課本中的幾篇文章已無法滿足我的需求,我幾經周折,終于擁有了夢寐以求的《魯迅全集》。置身于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我對中華民族在苦難中呻吟的歲月了解的更深刻了。眾所周知,魯迅先生生活的時代是中華民族遭受外夷入侵,而統治者又腐敗無能,整個社會一片喑啞沉寂的時代。我想起郁達夫的一段話:“如果問中國自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他回答:魯迅。魯迅的小說,比之中國幾千年來所有的杰作,更高一籌,至于他的隨筆雜感,更提供了前不見古人,而后人又絕不能追隨的風格。首先其特色為觀察之深刻,談鋒之犀利,文筆之簡潔,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飄溢幾分幽默的氣氛,就難怪讀者會感到一種即使喝毒酒亦不怕死似的凄厲風味,當我們見到局部時,他見到的卻是全面;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與未來。要全面了解中國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別無捷徑。是的,讀《魯迅全集》分明讀到先生對舊社會和舊勢力進行堅決持久的不斷斗爭,決不中途妥協投降,對革命前途堅定并一直奮斗到底的精神!永遠直面慘淡的人生,做不屈服于任何邪惡勢力的勇士。先生那深遠的憂患意識,用自己的憤怒鞭撻舊中國,揭露黑暗社會的腐朽,用自己的心血澆灌血紅的黎明,喚醒愚昧的民眾。魯迅先生就像暴風雨中的青松,風吹更見其韌,雨淋愈顯其堅。先生,您那嚴正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折服,您用您的堅毅書寫了您的偉岸,我用您的思想鋪就了我生命的底色。面對未知的遠方,或許前面會碰到許多挫折與失敗,或許前面有等待我的坎坷與困難,每當我徘徊在時間的小道上,便想起先生的教導:什么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于是,我堅定了,追求再拔高一節,充滿自信,勇敢地走向前,相信一步步跋涉后,會有更廣闊的天地。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8
有誰不珍愛自己的青春星,月,蝶,杜鵑,虛無的名利,紅顏的靜女?然而,對于一代文豪魯迅先生而言,這一切卻又是多么地"悲涼縹緲"!
人的生命,如蜉蝣般短暫,蘆葦般脆弱,與浩大的世界比,人只是一粒微小的塵埃而已。人世的辛酸,國家的不幸,終歸只是一個夢,而在那戰火連年的時代,人們總習慣在夢中生活。
魯迅先生審視了生命的本體,并且無情的剖析,最終看到了生命本質的陰郁而冰冷的面目。《野草》中處處彌漫著神秘的情趣,鬼怪的氣氛,整個兒好似一個變形夢魘的世界。歡樂,恐怖,青春,死亡?一切都使人透不過氣。那陰陽兩極的溝通,人鬼之間的交流,讓我們聽出了生命的悲歌,對于常人來說,這就像是在傷口上撒鹽,難以忍受。
魯迅先生是那舊時代的先行者。他孤高,他苦悶,他時時忍受著折磨,死亡意志的咬噬,他目睹著人變獸,獸變人的殘酷現實。他是用帶血的頭顱,一次次去撞擊那地獄之門,最終讓那生命之樹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魯迅,他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原上,他呼傳統之風,吸外來之雨,中西熔鑄,取其精義,從而使《野草》成為了一座不可企及的豐碑。
"對于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的,而對于我自己,我卻是一切。"辛涅科爾是這么說的。一只螞蟻顯示出來的力量和一只大象所顯示出來的力量,難道在本質上會有什么不同嗎既然精衛能填海,夸父可以追日,那么這世界上又有什么不能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呢就算人生是幕悲劇,也要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地演好它,以不失其情致和樂趣,壯麗與快慰!
我們是明日,雖然我們現在安逸,但須知居安思危。我要以那苦難的時代為戒,為鑒,要如地獄中運行的火,一俟溢出必會復蘇,燃燒,成為通紅的慧星,成為炎炎升騰的火柱,從而夷盡一切黑暗,讓世界變得通明透徹。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9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散文全集》,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現在,倒寧愿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為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于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蕩,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于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么的寬松。可是,也不得不說,以當事人孩子們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么才是我們的快樂。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10
“博大膽識鐵石堅,刀光劍影任翔旋。龍華喋血不眠夜,猶制小詩賦管弦。”
“鑒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
這是 1961 年 9 月 25 日,在紀念魯迅誕辰 80 周年時,毛澤東熱情洋溢寫下的兩首詩詞。
詩中評說了魯迅的人格和詩品,熱情贊揚魯迅在國民黨反動 派黑暗勢力統治下勇于周旋和不屈不饒的斗爭精神, 歌頌了魯迅偉大的人格 和剛烈的血氣。其實早在 1940 年,毛澤東在他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指 出:“魯迅是中國文化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 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 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 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 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我喜歡讀魯迅,喜歡他的文章及文風。雖然上高中的時候學得有點澀,但 他的傲骨和不訓,深情和執著讓人感動。喜歡他的百草園,喜歡他的孔乙己, 喜歡他的雪,更喜歡他的劉和珍君。其深沉的目光、潑辣明快的語句、高亢的 筆調、犀利的文風,都讓我很喜歡。我覺得他的筆力足以力透紙背,將那個特 殊時代所造成的人性與社會的陰暗描繪得入木三分,不僅悲天,而且憫人。帶 給我的絕非只有震撼,而是更多的思考。
《魯迅全集》一書收錄了包括魯迅小說、散文、雜文在內的全部作品。其 中, 《吶喊》 表現出了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彷 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的關懷;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后期作品,風格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充裕、 幽默和灑脫,但骨子里依舊藏著魯迅固有的悲涼;散文集《朝花夕拾》向我們 展示了魯迅內心深處最為柔和的一面; 《野草》詩集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達了二 十年代中期魯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在《熱風》《華蓋集》 、 、 《且介亭雜文》等文集中,魯迅運用雜文這一“匕首”、 “投槍”對封建舊文明、 舊道德,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等進行了毫無保留的批判,暴露并批判了國民劣 根性,對國民卑怯保守的病態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
魯迅的偉大在于敢于剖析民族的劣根性,敢于剖析自己,我們現在談論魯 迅,更多的是談論他的一些精神:正直,勇敢,憂國憂民,敢于犧牲的愛國情 懷。魯迅不僅僅是一個文人,他是那個時代的精神。他所做的,不僅僅是創作, 而是在“為一群行尸走肉注入靈魂” 。他以文為劍, “刺入一切腐朽思想的心臟, 從中剖出國民的劣根性,然后血淋淋的丟到國人面前,用那刺眼的紅色來震動 人們麻木的靈魂,來驚醒所有沉睡的夢中人”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 子牛”,這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對敵人,他犀利如匕首,口誅筆伐,聲聲吶喊; 對民眾,他懇切如師長,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以一己之力提升了整個時代 的高度,他的吶喊喊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我以我血薦軒轅! 然而,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只信仰現實,還有幾人在談論奉獻、敢 于犧牲呢?還有多少人在閱讀經典、在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呢?不只是魯迅, 在學校里讀老舍、錢鐘書、茅盾等文學書籍的又有多少人呢?這是一個極其現 實的問題,不容回避。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一定要繼續學習和發揚魯迅的愛國精神,韌的 戰斗精神和博采眾長、敢于犧牲的精神。雖說我們生活在和平社會,但我們的 國家和民族,我們的時代,仍然需要象魯迅這樣的文化巨人以讓我們時刻保持 清醒的頭腦,高瞻遠矚,面向未來。魯迅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全體炎黃子孫 的驕傲。毋庸置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一個強大的屹立于世界東方 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仍然需要繼承和發揚魯迅精神。
魯迅精神不朽!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11
開始并不是很喜歡魯迅的文章,大概是不能體會文章的美妙吧,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增加,看的書籍的積累,越來越感到還是魯迅的文章寫的最好。喜歡讀《朝花夕拾》,閑暇時看看,真的很享受,里面有童年的趣事,有魯迅思想成熟的過程,為什么魯迅要棄醫從文,還有魯迅的感情世界……
我很小時候就經常聽媽媽講魯迅的故事,零零星星地一些知道他的故事,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文學家。這次讀了《魯迅全集》,我對他敬佩得五體投地,他用他的筆墨訴說了阿Q的可笑,祥林嫂的悲哀,奇叔的大膽等,他是一位戰斗作者,他用筆在與不平的社會戰斗著,為窮人打抱不平,打擊惡官僚,污吏。
《魯迅全集》告訴我,魯迅年幼時家境尚好,家有一個二千余畝的百草園,相傳里園里長滿了野草,但卻是魯迅兒時的樂園,他在泥墻根上躥下跳地捉蚱蜢,挖類人形的何首烏(相傳吃它會長生不老),還不停地在井口上與小朋友跳上跳下。正是因為這一點,家人認為他不乖,就把他送入三味書屋學習。等魯迅稍大一些時,家境開始漸漸地貧寒,有一次,魯迅為了給父親抓藥而誤了上課,而被老師用戒尺打了掌心,于是魯迅在桌子上刻了一個“早”字,來提醒自己要早到。他在三味書屋讀五年書,深受老師喜歡。
魯迅對日本人深惡痛絕。他敢打,用筆墨通達日本人的“走狗”;他也敢罵,用文章來痛罵那些貪財愛榮的官僚,和狗仗人勢的大惡人。因為他的弟弟娶了個,而且生活非常地奢侈,魯迅大發雷霆,并與周作人斷絕兄弟關系。
讀了《魯迅全集》,留給我的是對魯迅無限的敬佩和懷念,他不僅是個文學家,更是一個偉大地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耳邊時常會響起魯迅先生的話“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混亂的思緒終于用活躍的文字表達出來,雖不一定是最完整的心靈寫照,但卻是讓我心境平浮的’東西,在此,我對魯迅先生—這位中國文壇的金斗士,致以崇高的敬禮!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12
《朝花夕拾》,《吶喊》,《熱風》,《彷徨》。每當我想起這幾部作品,便會情不自禁的想起《魯迅全集》,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觸。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出身在破落的封建家庭,從小受過傳統教育,他酷愛閱讀,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便去日本留學,立志學醫,后來他深切地感受到,醫學并非重要,如果思想不正常,身體強壯又有什么用呢?他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他棄醫從文,一生筆耕不輟,為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中《吶喊》令我感慨萬分。書中的人物生動,情節具體,有趣,讓人忍俊不禁。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人們的封建思想同時也告訴我們許多道理,讓我們明白了許多道理。
“多讀書,讀好書。”讓我們在書海中暢游!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13
丘陵如畫,山脈連綿;平原如繡,水網交織。那一片澄明如鏡的水鄉,或脈脈含情,或盈盈若睇,或淙淙細語,或浩浩無邊。魯迅就生在這“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的紹興。
會稽山麓巍峨的大禹陵,龍山腳下蒼勁的越王臺,勾踐冶金鑄劍的若那溪,秦王東巡望海的秦望山,城南的秋瑾故宅和暢堂。魯迅就長在這人文薈萃的江南古鎮的紹興。
月悠悠,復疆載土,盡管城廓更新,日遷月異,而風景依舊,不減古色古香。會把游人的高山仰止之情,像一瓣心香,一路燃燒,從遠方直到現代。魯迅就駐足在自古為世所艷稱的紹興。
許多人因為魯迅而知道了紹興,因為魯迅的文章而了解了紹興。
魯迅的文章就如一杯上好的龍井。初品,覺得生澀難懂,似乎還有一些淺薄;細細品嘗,就覺得愈讀愈深,茶味也愈香愈濃,頗能感慨到先生文章的妙處。
當我陷于《野草》的漩渦中無法自拔之時,魯迅先生的游移、偏執、猶疑、叛逆,直至他懺悔般的自剖孤獨體驗,深深地震憾著真實。真實,是有力的。有時,面對的是一個世界的真實還是只是一個人內心的真實?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而魅力不朽。也就如同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對我們民族國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對人性弱點的大暴露,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自我審閱的一面明鏡。
《藥》通過先驅者“要救群眾,而反倒被群眾所迫害”的悲劇,體現了魯迅先生對“先驅者命運”的獨特思考,刻畫了國人的精神面貌。草園里美女蛇的故事,社日狂歡的“無常”鬼世界,風流四散的《語絲》,盛極一時的《新青年》。這些常以一種倔強粗礪的質感出現的文字蘊涵著深切的悖論著。
他堅實的良心、非凡的閱歷和冷峻的觀察,是他超然同時代人的前提,有著難得的熱情和沖動,卻被囚困于死寂的技術官僚生涯和沉靜的浙江會館中;他有著陀夫妥耶夫斯基的圣徒心腸,卻被無數的敵對者、背叛者和自封革命者粗筆勾勒為有著怪癖的、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道德說教者;他有著足以批判整個世界且構建新世界的文學本體能力,卻被文壇上的無聊是非剝奪去了無從挽回的時間。
仿佛讀魯迅的書是一次心路旅程,透過迷朦,愈來愈年輕,愈來愈本真,愈來愈好奇,也越來越體昧出他的深邃痛徹和博大情懷。我的心靈在這又絕對是必然的行進中洞悉文辭隱約的奧秘,直面目前的慘淡人生。感覺前面始終有一個巨大存在在催促我,催促我不停息自己的追求。
魯迅曾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曾經“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曾經“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說到底,魯迅是在絕望中仍在掙扎的人。這些言語總在我放松自己的時候提醒我沉淪的可能,刺激我的平凡寧靜,使我常有一個警惕反省的內心。
烏篷船上,那望天的眼眸、水的波光,耳畔若能覓得幾聲鳥鳴,心里咀嚼著魯迅先生的文字,那便是再好不過的事了。偶然的擱槳,在船的輕悠悠的顫抖中,扯回了微漾的思緒。誰在彈箏?撥動心弦,一汪心緒甘愿受著槳影的羈絆,不棄舟,亦不登岸了。足矣……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14
在我開始上二年級的時候,我所知道姓魯的人只有三個。一個是木匠魯班,再一個是《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此外,我還模模糊糊記得一個叫魯迅的,他經常寫些我不懂得文字,還是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三個“家”字,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疊成一座高大的山峰。我想,他一定比魯班還聰明,比魯智深還英勇。
稍大一點,懂得多了,我更了解魯迅了。再大一些也就是現在的我了。在相當一段時間,我對魯迅的作品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孔乙己的可笑,阿Q的可憐,祥林嫂的悲慘,都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但是我更喜歡魯迅的雜文,他的雜文蘊涵無盡的力量。放寒假的前幾天,我買了本《魯迅全集·雜文卷》,它吸引著我去看那熱血沸騰的一行行、一段段······
讀魯迅的雜文集,如同面對一位絕世“狂人”的感覺。我甚至不敢相信,一位修養極高的作家,竟然拋開一切溫情,去尖刻的怒罵。讀了他的雜文,我不禁給他取了個綽號——愛挑剔的老頭。但仔細想想,愛挑剔反而就是魯迅的高人之處。
文如其人,讀了魯迅的文章,心里默默映出一個特寫鏡頭:一張瘦小的臉;寬寬的額,上面有幾道皺紋,頭發豎著,分出棱角;濃眉下露出一雙憂郁的眼神,硬硬的胡子根根豎起,像刺,會扎人……
這樣的性格,這樣的.相貌,再加上這樣的人生,我常想,他大概是很難相處的吧,有人說他很冷漠,連他的朋友范愛農也一度認為。其實他很熱情,為了一個青年的鞋子跑了大半個京城,還送書給售票工人。魯迅是引導萬千青年知識分子走向戰斗、走向成熟的旗手。
他也是直爽的。他敢說,說出《對于左翼作家的意見》;也干校,笑那《二丑藝術》;他敢罵,罵那《流氓的變遷》。
讀魯迅,讀魯迅雜文,讓更多人了解魯迅!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15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魯迅先生的小說,亦正如此。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同時他也一再地表示,他所強調的是“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難,并非真勸人都到山里去”;他自己更是絕不愿意躲到“鶴唳一聲,白云郁然而起”的田園詩中去,他要“活在人間”,即使是遭到人們的孤立,排擠,也仍然不離開“人海”,讓生命的“沉鐘”永遠“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鳴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魯迅宣稱,他“對于自然美,自恨并無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動”,卻念念不忘記載著人間奮斗歷史的“遺跡”。魯迅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感與歷史感都極強的思想斗士,離開了社會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對于他是沒有意義電子書下載的。他贊賞自然和自然美,完全著眼于從中發現社會和發現自己。
從這樣的審美觀點出發,魯迅喜愛的自然美是“人們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即從中可以發現社會和人生斗爭精神的深沉雄大、壯闊古拙的力的美。在<野草>里,魯迅也曾描繪過江南明麗的風光,如<好的故事>,他所著重的依然是從“永是生動,永是展開”的“美的人和美的事”中去捕捉“飛動”的美,從而感到一種生命力的存在。但總的說來,他對秀麗的江南風景,“并無敏感”,他直截了當地表示:“我不愛江南。秀氣是秀氣的,但小氣”。他批評杭州的風景“顯得小家子氣,氣派不大”,以為“北方風景,是偉大的,倘不至于日見其荒涼,實較適于居住”。在<野草·雪>里,“與滋潤美艷之至”的“江南的雪”相比較,他顯然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電子書下載
魯迅曾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祥林嫂、愛心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采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并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泄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
誠然閱讀魯迅作品,總喜歡與“階級斗爭”掛鉤。其實,細細品來卻會有別一番風味。<狂人日記>,我不能給它下個定義,在一開始讀它時,我甚至摸不著頭腦,我不清楚自己這是在看一篇什么樣的文章,有點害怕,有點疑惑,那嚇人的語句,吃人的歷史,仿佛就發生在身邊使我不禁聯想自己所生活的生活,是該怎么樣?也許他的“吃人”也可理解為當今社會中金錢為上,以利為友的沒有親情友情可言的只顧自身,榨人不眨眼的冷酷的競爭吧,沒有錢就不能生活,就只能乞求,去要飯,這不是跟吃人一樣嗎?但生活中,我也是相信有那么些溫暖可言的,畢竟每天的太陽是溫暖的,在人類越來越文明之際又怎么可以發生人吃人的這種野蠻行為呢。很欣賞阿q的那種心滿意足的自認為得勝的心態,稱之為妙法不為過。但被人打了之后還有愉快心情,還能和別人調笑一通,回到土谷祠倒頭就睡著了,這就是阿q精神嗎?有點愚甚至有點蠢,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個調節心理的好辦法,凡事換個角度想或許會有收獲吧。
讀書后,回望一下各部小說,凜然發現魯迅先生其實是在博大的、運動著的“自然”中,發現與肯定了人。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16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作品。我在寒假里讀了這本書,他給我的感觸很大。
魯迅的作品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滿是好詞佳句的華麗。卻更能吸引讀者,仿佛在給你講故事一樣。
魯迅不管是對他人的贊揚或批評以及對那人的各種看法,都豪不掩飾地寫出來。因此,我比較喜歡他的文章。例如〈阿長與山海經〉。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長媽媽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討厭她,特別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極不好,但她也懂得許多有趣的禮節,是我不耐煩的。之后,她給我講“長毛”欺壓百姓的殘忍故事,他偉大的神力讓我敬佩。本文由我一次一次對她態度的轉變,突出了阿長的樸實。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著封建社會的種種陋習:有寫人吃血饅頭,吃人肉。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等等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也讓我不由得為那些人們感到悲哀。
如今,中國還有很多陋習,我想我會改變它們,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17
魯迅在小說、詩歌、散文、雜文上均有建樹。他寫的小說不多。但卻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魯迅曾經寫過一篇小說,名字叫《示眾》,小說中充分展示了看與被看的關系。
魯迅的小說《示眾》,小說中所有的人只有一個動作:看,他們之間只有一個關系:一面看別人,一面被別人看。每天每刻,都處在被眾目睽睽地看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時時窺視他人。時不時的在互相堵、擋、塞著,擠壓著他人的生存空間,于是就引起無休止的爭斗,打著、沖著、撞著、麻木著…這就是中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
這是一個病態的社會,特點是:處于被看地位的是下層社會的人,是供他人來鑒賞的;而看客也不忘演戲,嘆息一番,以獲得自我崇高感,然后滿意地離去。
其實,《藥》中還將這“看”與“被看”的關系上升為“吃”與“被吃”的關系。夏瑜為革命而犧牲了,而卻被無知的小栓吃掉了。革命者的鮮血就這樣被糟蹋了。魯迅就希望通過這樣的結局在讀者的心靈中引起拷問,希望從而喚醒民心,并反思革命失敗的原因。這就是魯迅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所在了。
魯迅的其他作品大多采用了這個“示眾”的描述方式。《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被看”,鄉村里的人是“看客”;《啊q正傳》里的啊q既是“看客”也是“被看”之人;《吶喊自序》中革命者因殺頭而“被看”,中日學生均為“看客”等等。而魯迅小說成功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他采用了這樣的一種令人哭笑不得的特殊模式。
魯迅希望人們在讀他的小說的時候得到一種警醒,一種反思,一種啟示。魯迅深刻地感到改造國民性的迫切感,他希望通過他的筆喚醒那些麻木而善良的靈魂,希望他們和他一樣并肩作戰,一起努力,為推翻吃人的社會而斗爭。
魯迅小說中的“示眾”描寫反復出現,令人當時的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反復思考。于是,他達到了他的寫作目的,“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所以,他是成功的。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18
花了半個月不到一點兒的時間通讀了一遍《魯迅經典全集之散文全集》,沉浸在淡淡的哀愁之中。
由于當時特殊的歷史時期和歷史環境,使得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那么犀利、那么悲憤、甚至有點小陰郁,他確實是用筆來做戰斗“武器”的,不似我等閑人,每每寫東西都是為了打發消磨時光,總看美好的,總想開心的,不愛看那陰暗黑暗丑陋的慘不忍睹的。因為在我看來,現實已經太骨感殘酷了,所以不想讓骨感殘酷進行到底,我要讓自己的思緒和文字“豐滿美麗”些。可能,這就是男女之差異,連文字表現上也是有絕對的差異的。
撇開魯迅先生寫的文字內容,單就其寫作手法,是值得借鑒的,之前的《魯迅經典小說全集》是如此,剛剛掩卷的《魯迅經典散文全集》亦是如此。
讀讀魯迅先生的散文,看看他的生活狀態以及所經歷的生活瑣事;誦誦魯迅先生的《舊體詩》,合轍押韻、有腔有調;品品魯迅先生的《新體詩》,現代氣息和新文風撲面而來;念念魯迅先生的《懷人散文精選》,似是故人來……鑒于魯迅作品的特別的味道,所以我在制作同步廣播時選擇的背景音樂也是帶著點淡淡凄涼、哀婉和陰郁的。
花了半個月不到一點兒的時間通讀了一遍《魯迅經典全集之II散文全集》之后,有些文章在學生時代已經讀過并背誦過,譬如《藤野先生》、《記念劉和珍君》等,再來品讀溫故而知新;大部分文章及詩詞都是第一次讀到,可見自己的才疏學淺,之前不務正業白白浪費消磨了很多大好時光。整部作品讀下來覺得只讀到了些皮毛,值得深究的內容很多,怎奈水平有限,智商不高,只有領悟至此了。
感謝魯迅先生的諄諄教誨,繼續誦讀學習《魯迅經典全集之III雜文全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19
何為偉人?當“黑云壓城城欲摧”時,他能夠站起來,對黑暗勢力口誅筆伐;當其它文學家還沉浸在"晨風入荷塘,清新寰宇香"的詩情畫意之中,他卻嗅到了腐敗的氣息,看到了反動派如狼似虎的嘴臉;當國民黨的黑手伸向他時,他卻絲毫不畏、正義凜然。
他就是《魯迅全集》所描述的文學巨將——魯迅。在他的作品里,在白紙黑字中,他就如同一位戰士,以筆作槍,痛戳敵人的毒手,撕開偽善的面紗。國民黨草菅人命、賣官鬻爵、魚肉百姓的官員,啼饑號寒、麻木不仁的百姓,被殘害冤獄、無端殺戮的共產黨員,在書中留下了泛黑的字體。旁敲側擊的筆法,留下了罪惡的鐵證。讀罷,不由得義憤填膺,嘆垂不已。這正是"魯迅文學"的號召力。
回過頭來,國民黨的連連敗退,最終到只能固守海島,原因不正是在書中嗎?古有曰:民心亦水,亦可載舟,亦可覆舟。國軍濫殺無辜,其后果不言而喻,若同魯迅,若同共產黨派,真不知會何興旺。
不過人總要朝前看,魯迅的光輝為我們鋪成了一條革命之路,我們以國家中心,信仰為動力,民眾為路徑,在這條路大步向前,那么光明磊落的未來一定是屬于我們的。
魯迅全集讀后感 篇20
這是魯迅在1927年2月19日香港青年會上所講,題目是《老調子已經唱完》,從演講中處處可以看出一個思想,那就是如果一直都是唱一個調子的話,那思想一定是沉封與那個調子的,舉個例子吧:有人想讓自己永生不死,但是,后果可以想象,地面上一定早以擠的密密麻麻的啦,現在的我們,恐怕已經無地可容啦。是的,正如這樣,老調子最終還是老的,給這個社會帶來的終究是只有落后。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點,中國的文章最終沒有變化的,調子也是最老的,這是中國人很特別嗎?不是,魯迅先生歸納了一點,中國人沒有記性,所謂的沒記性就是指昨天聽的話,今天就忘記啦,明天聽還是很新鮮。沒錯,老師總是讓我們寫文章不要千篇一律,,大家都聽進去啦,可是到了寫文章的時候,大家依舊在唱這個調子,這樣,即使自己的文章不會出色,又會失去一次所謂走出老調子的機會。
與其說是唱老調子,還不如說是一只井底之蛙,整天在下面呱呱亂叫,一點都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思想就這樣被封在了里面,別人說的又不信,自己想的,不確定。坐在井里,不就是沒有自由嗎?魯迅先生在《少年閏土》中說到:我們這些大少爺,聽閏土講在海邊的故事,都覺得十分新鮮,他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的四角天空。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經歷危險,只有這兩條路可以走,選擇哪一條,就不用我說啦。
總之,唱老調子,思想必定是老調子,一定要勇于去冒險。
【魯迅全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魯迅全集的讀后感03-29
魯迅全集讀后感04-06
魯迅全集的讀后感11-11
《魯迅全集》讀后感作文01-04
《魯迅全集》讀后感范例12-01
魯迅全集介紹11-15
《魯迅全集》簡介11-15
魯迅全集讀后感2000字01-19
魯迅全集的讀后感怎么寫04-10
《魯迅全集》讀后感550字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