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書籍讀后感范文(精選13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類書籍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1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復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
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采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熏陶。
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于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范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范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
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托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2
“用一對很冷的眼辨別是非,一雙很勤的手應對工作,兩條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種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 這里講的是一種處世態度――客觀、冷靜;這里講的是一種工作方法努力、勤懇;這里講的是一種奮進方式勇往直前;…… 不論怎樣去品味這段話,我都覺得哲理很深。這段話是摘自臺灣著名作家劉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
《靠自己成功》是劉墉作為一位成功父親,為女兒走今后的人生之路提的一個警醒,這是對女兒的期盼;是對女兒的鼓勵;更是對女兒的諄諄教誨…… 我也為人女,看了這本書,我對我的人生路有了新的規劃,對我崇敬的作家――劉墉有了新的認識。
劉墉,說他是畫家,他有近三十多部中外廣大讀者所癡迷的文學作品問世;說他是作家他的繪畫作品多次在各國展出,受到世界的矚目。于是,“作家”、“畫家”、“藝術家”的頭銜接踵而至。盡管如此,我還是認為,人們對于劉墉的評價不夠全面。在我眼中,他同樣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請注意,在上文中,我在“教育家”的上方加了一對引號,這表明,這里所指的教育家并非是在教育機構里的精英,而另有他意。 劉墉的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生,曾出版四本書;他的女兒劉倚帆擅長繪畫、小提琴,曾獲得“布什總統獎”。
可見,劉墉在家庭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他同樣是位資深“家庭教育家”。在這方面他也一定懷揣絕技。 《靠自己去成功》一書正是從側面揭開了這“絕招“的神秘面紗…… 本書中記錄的大都是作者與女兒之間瑣碎的小事,然而在這一件件事的背后,劉墉發)出更深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這樣從平實之中顯現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奮進。 劉墉懂得“避而后談”。
在“談獨立”這一章節中,作者列舉了女兒依賴父母成性的事。在敘述中不難發現,父親并未因此與女兒發生正面沖突,每次都是以女兒的講“理”收場。但是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應獨立”的觀點。作者從理論、事實著手,反駁女兒那所謂的“理”。作者的處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誡女兒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間的爭端。這種先退后進,以理服人的“戰術”可以說百戰不殆。
劉墉懂得“換位思考”。 父女之間存在的所謂的“代溝”是由于他們人生閱歷、生活背景的迥異造成的。然而在“談穿著”里,作者并為因“代溝”而與兒女發生口角。無論是女兒的“露臍裝”,還是兒子的“耳環”,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細品讀,在這玩笑中也蘊涵著作父親的一種態度。這樣的玩笑不會激起兒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樣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如此以來,本來的一場“代溝戰”就覆滅在愉悅的氣氛中了。
文中,作者曾站在兒女的角度分析“潮流”這個敏感的話題,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靜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決了關鍵問題。“換位思考”幫助他了解兒女、走近兒女。 …… 教育是一門藝術,劉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獨特的處世態度詮釋了這門困擾著許多家長的藝術。
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書將自己的“教育家”天賦公之于眾,更是用這本書喚醒了那些為教育兒女而彷徨無助的家長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們,讓我們知道,我們都是長有兩只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飛翔、靠自己成功!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3
從《卡爾·威特的教育》這本書中,我聆聽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來的育兒故事,找到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爾·威特的父親有一個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學前抓起。
這位父親采取的教育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完全做到。作為德國鄉村的一位普通牧師,老威特一生都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但是,這位鄉村牧師卻與別人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方式。看到周圍的許多人都在虛耗自己的生命,看到周圍的男男女女都沉溺在酒色之中,他既感到悲哀也感到驚訝。他想,“這些人都沒有運用上帝賦予給他們的智慧。如果他們有著智慧的頭腦,他們的生活就會是另外一種景象。問題的根源在于,他們都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從小時侯起,就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去思考,他們也就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對此,學校是應該受到責備的,但是更應該受到責備的是他們的父母親。假如他們的父母親很早就把真善美的東西教給他們,從小就培養他們對于知識的熱愛,他們今天就不至于過著這樣可憐的生活。”正是抱著這樣的家庭教育思想,老威特在兒子卡爾出生的時候就制定了一個早期家庭教育計劃。老威特有一個基本的教育主張:孩子從小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動物。對于他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東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如果孩子從小不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因而養成一些不良的愛好和習慣,成年后就很難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標是在孩子還處于可塑階段的時候,去引導和開發孩子的理智思維——“讓孩子從小會正確思考”。
當兒子還在啞啞學語的時候,老威特就開始教他辨認身體器官和家中的各種用具并說出他們的名稱。隨著兒子逐漸長大,他可以磕磕絆絆地上下樓梯和走路之后,老威特就讓他走出家門,讓他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總是鼓勵兒子不斷地提出問題。在回答兒子問題的時候,他又盡可能用一種討論的方式解釋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對于兒子提出的所有問題,他從來不會敷衍了事。他注意從小培養兒子對所有事物的分析鑒別能力。在平常同兒子的散步和談話中,老威特從來不像許多父母那樣,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口氣對兒子說話,也不會對兒子信口瞎扯。
語言是我們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盡早地教會孩子使用母語,能夠正確地發音和流利地表達。所有與孩子說話的大人,無論是父母還是家里的親戚朋友,都應該注意自己的發音和用語,以便給孩子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在這樣一種家庭教育的熏陶下,與同年齡的孩子相比較,卡爾不僅表現出一種超凡的理解力,而且還表現出一種少有的知識興趣。卡爾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他對許多事物都有著精確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語言方面也達到了十分熟練的程度。
卡爾的早期教育當然沒有僅僅局限在語言和文學方面。為了使卡爾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養兒子在藝術和科學方面的愛好。盡管他自己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科學家,但是他總是想法激起兒子對于與藝術和科學的熱情。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經常帶著兒子游覽許多地方,去參觀各地的藝術畫廊、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等。通過這種體驗方式,老威特讓兒子從中學到了活生生的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等知識。他讓兒子學會如何去發現各種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如何去找到各種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則,如何去認清各種事物的真相。
除了這些外出的參觀活動外,老威特還利用身邊的一些生活常識,對兒子進行系統的科學教育。他特別注意調動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養成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習慣。同時他也設計出一些小小的游戲,讓孩子可以從中了解和熟悉不同學科的知識。當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他說“如果一開始我就告訴孩子去學習地理和物理等學科,孩子就會產生反感的心理。我盡量避免使用這一類的學科名詞,是為了不要嚇唬住孩子,也是為了增進他的自信心。”
正因為有了老威特對兒子的早期教育,卡爾在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許多知識。由于他的智力水平已經遠遠超出同齡的孩子,在還沒有滿14周歲就已經獲得了哲學博士稱號。16歲他就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同時被柏林大學聘為大學教員。
然而,我們傳統的教育理論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遲到“上學的年齡”。等到孩子上學之后,我們又急于把許多的東西灌輸給孩子,于是,過多的學習不僅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而且還給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傷害。
在傳統的教育學觀念中,孩子智力的早期開發被忽略。由于不重視學前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上學之后不堪重負。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明了這樣一種全新的教育觀念,即孩子早期的學前教育將決定他今后一生的道路,因為孩子早期得到的印象是最持久的。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養和開發,將會給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學的教育觀念應該是,孩子的家庭教育開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后就發展得愈好。
美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專家史迪思博士提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兩歲或三歲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應該抓住這個關鍵的時期進行孩子的智力教育開發。如果耽誤了幼兒的早期教育,將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父母應該做的是盡早喚醒孩子的知識興趣,因為這種興趣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讓孩子在知識的游戲中獲取健康成長的養分,而不是讓孩子在那些毫無意義的游戲中浪費時間。”
我們總是強調不要過早地對孩子的心靈施加壓力,不要過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發育。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需要盡早的智力開發。只要我們從兩歲或三歲開始就注意培養孩子的知識興趣,讓他們的大腦得到不斷的鍛煉,就像他們的其他身體器官在平時得到鍛煉一樣,他們就會從早期的知識活動中得到一種快樂。當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發展之后,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得非常快樂和健康。事實上,卡爾·威特的父親早就在推行這樣的科學新發現了。在傳統教育學理論統治著整個學校教育活動的時候,這位謙恭的德國鄉村牧師就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們今天逐漸認識到家庭教育必須先于學校教育,而且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實驗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關注。這本書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范本。
當然,我們不能放棄工作,把時間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過我們做父母的只要讓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導孩子的興趣和行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長。做父母的只需牢記老威特所說過的一句話:“盡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體力行。”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4
值此新課改全面推進之際,作為教師的我要怎樣才能與新課改同行,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呢首當其沖的,我認為還是讀書。博覽群書,應該是我們老師生存的必須之一。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預示著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化,信息化的時代。作為一個教育者,怎樣使自己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敗之地,著實值得思考。
要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合作,學會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應該處在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并將這些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學習《教育新理念》,《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兩本書,使我能夠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真是受益匪淺。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因為我是從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這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師,在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又應該具有什么能力,充當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它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掌握知識和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輸出信息并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以及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來,課堂提問仿佛是教師的專利品,學生只是這些專利品的代言人。
如何讓教師"會問"已成為眾多人研究的話題。但從課堂改革出發,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出發,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已成為當前課改的重點之一。
又如,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與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充實自己的頭腦,使自己的思想不斷地更新,與時代同步。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將貫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終,可謂"活到老學到老"。
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
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5
如今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溫室下成長,而同齡的玩伴很少。這就使孩子們進入學校以后不懂得如何與其他同學相處,造成這樣那樣的矛盾。作為老師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團結友愛。再者,低年級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學習,良好的學習方法這個概念對他們來說幾乎為零。因此,老師的職責是既要從小就培養學生怎樣為人處事,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老師年長于學生,知識﹑處事都勝過學生,而且自古以來就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所以我認為:老師=老媽+師長。作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履行老師的職責。可是我畢竟年輕,工作時間也不長,因此在教育學生某些地方做的還不夠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讀:《卡爾·威特教育全書》,《1—2年級,決定孩子一生的100個關鍵細節》(以下簡稱《細節》)這兩本書給我以后的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多靈感。
卡爾·威特先生的書中說:“決定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賦。”這句話我深表贊同,即使是資質平庸的學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樣能成為杰出的人。
書中還談到:“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學生最重要的法則”。作為老師我深有感觸,千萬不能因為學生只有七,八歲或者他們有些幼稚的舉動而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我從事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工作,小學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學生不小心犯錯誤了,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可以當著許多學生或者家長的面批評,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可以采取單獨和他談話的方法,給他講一些簡單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讓他認識并改正錯誤。當你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時,學生也會給你回報。也許,一個人的一生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改變。
書中講述了一些當代的杰出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生”、“笨蛋”、“問題學生”等,但是他們后來卻成功了。這讓我從中悟到對每個學生都要充滿愛,我是有親身經歷的,我們班有個小女孩,家里父母關系不是很好,對她的心理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就格外關心她、疼她。后來她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與同學關系也越來越好,學習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績也漸漸好了起來。多給孩子一些寬容,讓他們在老師愛的眼光中充滿自信,健康地成長。對我們教師來說,沒有什么比愛心更重要的。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節課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師講了多少,而是看學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級的學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鐘里精神集中。如果老師只管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跟不上節奏,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這種方式萬不可取。這就給我們老師帶來很大挑戰,老師必須要在比較短的時間里把最重要的東西講透徹,要力求簡潔生動。然后讓學生通過舉例子,做練習來鞏固,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節有效率的課。貪玩,上課開小差是低年級小朋友的天性。上課時必須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如果學生上課總是心不在焉,是很難教授課程的,也就根本談不上效率。為了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書中提出要把課程設計的豐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后教學生課文或古詩詞時,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在大腦里想象課文中的情景,通過學與想結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認為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點。我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個例子是問學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標準答案是水,然而有個學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師以不符合答案為由判錯。事實上,我們老師不應該拘泥于標準答案,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限制,而是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和想象力,我們能做的只有引導學生,而不是簡單的對學生說“不”、“不能”。
《細節》一書中講到要重視對學生品德的培養。作為老師,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正直、善良的人。試想,一個學生如果沒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學習成績很好,將來他也不會取得成就,甚至誤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周做一兩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為”的精神。比如校園里的廢紙學生能主動撿起來放進垃圾桶里這些小事。我會立即給予表揚,甚至碰到學生家長也會稱贊他們的孩子。這就會讓學生意識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揚,學生們就會樂意去做,從小養成助人為樂,正直善良的品格。
《細節》中還針對學生上課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提出了應對建議。記得我讀書那會,上課時老師要我們回答問題就沒有幾個人舉手。這種現象在我們國家的課堂(從小學到大學)上比比皆是。書中給出的建議使我產生了共鳴:對膽小的學生,要教他們簡單的放松練習,當學生在課堂上為舉手而感到緊張時,就可以讓學生做深呼吸,同時在心里對自己說放松,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回答必須是正確的,害怕答錯了被老師或同學嘲笑,因而不舉手同樣保持沉默。可愛的孩子,如果你答錯了,老師不會因為你積極回答問題而批評你,反而會欣賞你大膽的勇氣。老師還可以提前布置給學生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猜老師可能會提的問題,幫學生做好準備,這樣學生會感覺有備而來,自然會舉手回答問題。如此,學生既有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能預習新知識。
《細節》中講到語文學習的方法時,提出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啟發學生,讓學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認為讓學生聽故事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新的詞匯,如果我講故事時再把一些成語、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里,學生聽多了說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覺地也會使用了。以后授課時我會考慮每節課用五分鐘講個小故事。這可能短時間內看不出學生聽故事有什么用,但是語文學習靠的是積累,半年、一年后,和聽不到故事的學生比起來,絕對是不同的。
這兩本書,對于班主任的我來說是提高自身素質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讀物,有了它們就等于請來了一位幫助自己的老師。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每個學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根據他們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我們老師還要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細致的觀察,并以平等,坦誠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形成學生熱愛老師。老師關愛學生的和諧師生關系。同時,對我們年輕教師來說,年輕是筆財富,我們應該珍惜,不應該因為工作繁忙而忘記學習,充實自己。對于平時的教學工作,除了認真上好每堂課,課后備課,作好筆記,還要多閱讀專業期刊和一些教育書籍并作讀書筆記等等。這些都是精神財富的積累和幫助自己成長的有效方法。只有這樣,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不斷提高,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是一個胸懷理想,充滿激情和詩意的教師;是一個自信、自強、不斷挑戰自我的教師;是一個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是一個勤于學習,不斷充實自我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關注人類命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堅韌、剛強、不向挫折彎腰的教師。
《帕夫雷中學》有這樣一段話:“一所學校可能什么都齊全,但如果沒有了人的全面發展和豐富精神生活而必備的書,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愛書籍,對書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么,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教師的讀書習慣和閱讀風氣會影響學生,影響學風和校風”。“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種地位。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的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么閱讀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書籍,特別是經過時間沉淀和篩選而被后人認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響學生精神發展的最優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書籍是通往心靈的小路。閱讀能在學生面前展現我們自身的心靈世界。沒有這樣的閱讀,人就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因此無論什么都不能取代書籍的作用。好書是自我教育的老師。蘇霍姆林提出:“我堅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并且表現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終于崇高思想的人們的生活來衡量自己。
課堂以外有萬水千山,閱讀之中有萬紫千紅。快打開閱讀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優秀書籍是學生與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們進行對話的橋梁。只有通過這座橋梁,我們的學生才能走出原先較為狹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無塵云影,領略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采,從文本言語中去傾聽偉大的心靈的搏動,感受言語世界的奧秘,同時打好語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卷氣,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麻將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來讀書吧!”熱愛讀書吧!讀書能找回我們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們麻木的性情,開啟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書香伴隨人生同行,讓書香在我們心中永遠飄蕩。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6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么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后,才明白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于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一樣的教師那里,卻有不一樣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發展的職責和義務。好教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一樣形式體此刻職業生活的不一樣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說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于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杯具”。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就應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教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僅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搞笑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歡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歡樂去歡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7
以前人們總認為:師德高不可攀,師德遙不可及。所謂的師德楷模大多是讓我們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厭的“苦行僧”,更談不上什么優美和陽光。讀過《修優美師德做陽光教師》后,才明白師德可攀,我們的教育實踐就是攀登的階梯;師德可及,它與我們的生活朝夕相伴;師德可為,它給我們創造的靈感、操作的智慧;師德可賞,它給我們心靈的感動、美的享受。
真正的師德更多的表現是植根于普通的、具體的、甚至是有些瑣碎的職業生活,能夠回答以人為本的顯現實生活世界的種種拷問。真正的師德尊重和張揚個性人格,充滿創造性。即使同為對學生的愛,在不一樣的老師那里,卻有不一樣的理解和表現:有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關懷,有對學生過錯的寬容和理解,有對學生發展的職責和義務。好老師是形形色色的,他們的“好”以不一樣形式體此刻職業生活的不一樣領域。
正像前蘇聯一位著名美學家所說的那樣:付出與獲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稱之為“優美”,略高于則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獲得則成為不折不扣的“杯具”。因為這其中有許多我們就應盡力避免的無謂和不必要的犧牲,過分弘揚和宣傳這樣的師德會讓老師們對師德望而卻步。只有優美的師德才是陽光的、親切的、搞笑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滿快樂的。
對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師德修養,我要做一個陽光教師,我要以我的快樂去快樂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陽光去陽光我的學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響學生的品德。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8
這本書嚴格來說我不能稱之為讀后感,因為壓根沒有仔細讀完整本。
這本書是別人送的,推薦給我,說不錯,而家有寶寶,對兒童教育非常關注,自然也高興的收下了,也滿懷期待。
但是這本書真的不適合我,我實在沒有耐性仔細去閱讀這種種類的書,書里沒有我期望的實在的有效的指引,在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濃烈的營銷的影子,而在我的概念里,兒童教育是一項嚴肅的學術,是必須專業、嚴謹、有內容的。
整本書我看到的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就是:對孩子輕輕說“是的”,分解開就是孩子天生有自己的天賦,父母要尊重這種天賦去培養孩子,要重視孩子,多肯定他。這個思想原本也被大多數人認可,但是就是這么一個觀念,就整出一本書,我總覺得實在是太單薄了,不要說這個觀念還是已經泛濫成災的存在,很多父母也已經有這方面的意識,而在作者的敘述里,好像九成九的父母都是漠視孩子的,都是不懂得重視孩子的,這實在是一種過于自負、自戀的想法。
尤其在整本書里,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推介自己,講自己成長的了不起,是最讓人反感的地方。
在這個全民營銷得有點過了的年代,看到這樣的書,實在讓人厭煩,尤其是在育兒教育這樣的領域。
當然,我生性乖張,對事物有時過于主觀,這種觀后感也僅是一種個人體會而已。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9
前幾天,我在《幼兒教育》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個幼兒都是教師的寶貝”,我深受感動。
“愛孩子,真誠對待每一個孩子”這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職業素質,能否真誠對待每一個幼兒,并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事。有些幼兒聰明、漂亮、干凈,很
討老師的喜歡;有些幼兒調皮、穿戴不整潔,不討老師喜歡。 從教多年來,讓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幼兒教師。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幼兒教師不僅要具有知識與能力的素質,更應該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作為一個幼兒教師,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首先要具備的是什么?可能有人會說:是扎實的基本功,但我覺得更應該具備的是強烈的責任心和對幼兒的“愛”,沒有強烈的責任心和“愛”,一切都無從做起。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就應該對孩子負責。我們應該用“愛滿人間”的胸懷去關
愛每一位幼兒,對幼兒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般呵護他們,像對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賞他們,讓每個孩子在真誠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讓我們用慈愛呵護純真、用智慧孕育成長、用真誠開啟心靈、用希冀放飛理想,我愿用自己的雙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10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它的名字是《學生國防教育讀本》。我看了里面的幾篇文章,感慨頗深。
讀了《藍色國土》使我認識到,中國不僅擁有94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領土,還擁有300王平方千米的海洋領土面積,在這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面積超過500平方千米的海洋近650個,島礁近萬個。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安全事關中華未來的繁榮富強,事關中國是否能走向世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大國家。
海洋就想一個聚寶盆一樣,里面裝滿了無數的奇珍異寶如石油、天然氣、多金屬結核、富鉆錳結克,熱液礦藏、可燃冰、金紅石等等,海洋不僅是個聚寶盆,還是一個天然的空調機,天然蛋白質倉庫,之所以說海洋是天然的空調機,是因為海洋是影響地球氣候主要因素。之所以海洋是天然蛋白質倉庫,是因為海洋內有許多海洋生物。海洋也是一臺天然的電視,因為海洋內有許多風景,十分生動。
然而,海洋正在遭受人們無休無止的破壞,幾乎每天都有報道,那個工廠又污染了那條河水。據了解,工業污水含有各種酸性物質,
生活污水含有化學物質,所以說工業、生活污水是海洋變得混濁不堪,甚至是海里充滿了有毒物質。
讀了這本書后我相當一名海軍,保衛祖國的海洋,不讓"藍色國土"變成“黑色國土”。
我們共同呼吁:保衛海洋,保衛我們藍色的國土!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11
《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是一本指導老師或者家長促使兒童美育發展和為中小學美術教師提供教學方法的有效用書。為美術教室研究兒童美術有一定的幫助。此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的是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下篇講的是兒童美術教學方法的研究。作者根據40年的教學實踐和20年的美術教育教學經驗積累,全面的論述了兒童美術教育的體會,作者從美術教育與人的素質發展到兒童接受美術教育的心理特征再到建構開放性教學實踐體系,用圖文并茂的方法,向讀者講述了尊重兒童教育與啟發兒童創造思維的重要性。上篇主要是針對兒童寫的,而下篇就是為教師而寫的。從教育觀與教學方法到叫的藝術里面,作者舉了很多實例穿插。那么下篇其實講述的就是教學法的實施與探究。
作者引導美術教師要尊重職業,熱心教育,給了我很大的感觸。選擇了教師等于選擇了一份天職,我們在做的不僅僅是為了兒童的美育發展,還考慮到兒童成年后通過美育學習如何促進社會的發展,社會與美術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在教育的同時,也在培養國家高素質的人才。所以作者提出,教師對本專業不僅要有較全面系統的專業知識技能,還應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對世界多元文化藝術和傳統文化藝術有所了解,能給學生提供參考與進行指導并幫助學生開拓知識。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12
這是一本記載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行為往來的書籍,書中以案例的形式記載了若干個師幼互動行為,同時,他用35張圖表將研究的成果以數據的形式給我們展現了孩子在對人、對事所持的各種內在的尺度,寄予的各種期望、企盼、要求等,呈現孩子的心靈世界。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每個人的一生都好比一條有起點和終點的線段,注定了要和其他的線段相遇、相交接成一個又一個網點,直到生命結束,每個人都有了一張標志他曾經作為人生存過的網。想了解一個人、了解他人對他的影響,我們不能只是停留于查看他所編織的靜態的網,而是要去親歷一下他與他人相交接的動態的過程。因此,書中作者用了許多發生在幼兒園的真實的師幼互動案例描述性的記錄了孩子的幾多歡樂、幾多愁!走進教師與幼兒的現實生活場域,走進了他們進行行為往來的一個又一個的微小空間。在這些案例中孩子們具有獨特的內在尺度、動機、意愿、需要與沖動。以及老師時如何去了解孩子、知道他們的思想,并花很大的精力去為孩子“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等等。作者以主管的關注者的身份對師幼互動行為發表種種先見,力圖以白描的手法展現師幼互動行為的現實所在。
以上是我在粗淺的翻閱這本書后的一點體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還將細讀書中的許多案例,感知它深刻的涵義,體會身臨現場與孩子發生的一切……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 篇13
學習了《安全教育讀本》收獲很多,尤其是關于校園安全隱患的有關問題,感觸很深。
我覺得學校安全,首先要從思想上、意識上重視起來。思想上、意識上重視了,就能增強做好安全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而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有時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其次,學校安全教育要常規化。我們要像案例中的學校那樣,安全要時時抓、事事抓,要常態化。在安全演練時,一定要嚴肅、認真,學生不能嘻嘻哈哈,老師更不能嘻嘻哈哈。不能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才演練,不能為了演練才演練。演練是要自發的、為了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而演練的,并且安全教育要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要有防火、防震、防毒、防電、防交通事故、防暑、防溺水等。
第三,教師要以身作則。老師在安全教育時,不能光要求學生怎么樣做,老師的身教更重于言教。這就要求老師在安全方面也給學生做出榜樣,不能說一套做一套。
總之,學校安全無小事。事事、處處都存在安全隱患。《安全教育讀本》為廣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安全教育學習指導。人人樹立安全意識,采取安全措施,嚴加防范,將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只有這樣,學校的安全工作才能做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深信: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安全工作一定能確保萬無一失。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03-18
教育類書籍的讀后感11-01
關于教育類書籍讀后感03-18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600字04-01
經典教育類書籍讀后感(通用11篇)12-29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范文(精選12篇)07-02
關于教育類書籍的讀后感(精選5篇)04-19
經典教育類書籍的讀后感(通用5篇)04-19
教育類書籍讀后感(通用10篇)03-08